第一篇:浅谈新时期师德修养的作用与方法
浅谈新时期教师师德修养的作用与方法
范美忠说“先人后己和牺牲是一种选择,但不是美德!”——否,先人后己和勇于牺牲绝对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种美德,自古至今,多少仁仁志士用鲜血和汗水诠释着这一美德,邱少云、王进喜、文花枝、颜旻、艾尼·居买尔……不胜枚举!范美忠说:“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可怜天下父母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些做人最基本的道理“范老师”已全然抛在了脑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古往今来,社会无不对教师这一职业给予崇高的赞誉。
教师是高尚的职业,作为教师理应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应包含五个方面: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面对灾难时,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关爱自己的学生,理应不假思索地将保护学生视为天职,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亡的危险留给自己。,面对地震灾害,作为爱生如子的谭千秋老师就理应成为教师的楷模,永远令人怀念,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而作为拔腿就跑的“范跑跑”,自然就成为人们嗤笑的对象。对教育部门取消其教师从业资格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师德是指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教师的基础素质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实际影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不高,科学文化知识贫乏,心胸狭窄的教师,能够培养出思想道德高尚,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心理素质健全的学生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从认识到完善自身素质修养对改善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整个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主动地完善自己的素质结构,为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面对的是青少年学生,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朝气蓬勃的群体。要培养和教育好学生,就要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传统美德;教师奉献精神的核心,就是对学生无私的爱。这是教师高尚的政治素质的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关心学生的成长就要从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全身心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对所有的学生不偏爱,不歧视、不讽刺、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全心全意地把他们造就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青少年学生无论是在文化知识,还是在心理,生理等方面,都处在增长和健全的过程中。他们对许多社会现象,人际关系的理解,自身心理等方面的发育和成长,认识还是模糊的,不成熟的。这就需要教师全方位,多角度地关心了解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地启发引导学生,使他们逐步地丰富起来,成熟起来。能否建立起正常的师生关系,直接涉及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而解决这个问题的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尤其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道德人格,法律人格上完全是平等的,应当互相尊重。处于教育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负有主动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
由于“师道尊严”的影响,有个别教师的师德素质很差。在处理与学生的矛盾时,不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而是简单粗暴野蛮到了不负责任的地步。例如,一位老师发现一个男生偷着抽烟,该教师不是从正面去教育学生吸烟的危害,而是将一支烟卷剥开,让这个男生将整支烟卷里的烟丝当众吞下,那个男生不敢违抗,勉强咽下烟丝时,泪流满面,痛苦不堪。另一位老师将上课时专心编织手工艺品的一位女生叫到办公室,然后一言不发地用剪刀把这位女生即将勾织成功的手工艺品剪成碎末,堆在桌子上。这位女生心疼自己的劳动成果,但又惧怕老师更严厉的惩罚,只能尽力压抑自己的情绪,以至于浑身颤抖不止。前一件事,明显地是对学生身体的损害,而后一件事,则是对学生心理的强烈刺激。这些
野蛮的“教育”方法,严重摧残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完全违背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原则,违背了师德的最基本要求,理应受到谴责和纠正。
在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的伟大变革中,对教师的基础素质的诸多要求中,首要的一点当属良好的师德修养,而这种修养的核心就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专业知识水平,有较强的敬业爱业精神,有真诚热爱学生的素养。此外,还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综合知识和精湛的业务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同时,良好的师德修养还表现在教师要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有克服困难,不怕挫折的勇气,勇于探索新的领域,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实施素质教育的质量,对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首先决定于具有良好素质基础的教师的引导和示范。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一个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民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以文化知识,还要做学生道德上的榜样。教育教学的实践表明,一个教师具备了渊博的业务知识,只是具备了教育学生的一个方面的条件。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有威信,学生才会爱戴他们,教育教学恬动才会获得显著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具备这样的道德水准呢?我们说,教师的道德同样重在培养。只是这种培养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学校对教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师德教育和影响,把党和国家对教师思想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要求转化为教师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要采取各种方式要求教师遵守教师道德的各种行为规范,逐步地、迅速地养成师德的心理品质(即内化了的师德行为规范),开展这种师德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没,培养好—代新人和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教师个人自觉地进行长期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和自我修养。具体地说,这种师德修养就是指教师在道德品质,思想意识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其中包括教师依据社会公德、教师道德以及家庭道德的原则和规范而进行的反省、检查、自我批评和自我解剖。
对于老师个人来说,究竟应该怎样提高自我师德修养呢? 实际上,自我师德修养的方法很多,历史上的伦理学家们就曾提出过许多条目,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一、要加强自身学习,这是师德修养必要方法。教师对师德认识的提高,是师德情感的陶治、师德意志的磨炼、师德信念的树立、师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师德品质就无法形成,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而把自己的一生与党的教育事业联系起来,把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当作人生的最大幸福。有了这种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崇高的奋斗目标,师德修养就有了正确的方向,有了强大的动力,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按照党和国家对教师行为规范的道德要求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就能形成良好的师德品质。
二、应当学习革命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思想,在心中确立崇高的榜样,从而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只要教师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就一定会有益于师德品质的形成。
三、还应当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文化理论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更能使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师德修养。
四、投身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检验师德修养的标准,也是师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可以说,脱离了教育实践,不仅教师的品质修养无法实现,而且师德修养也会因失去目的和归宿而变得没有存在的价值。所以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就要在学习、教学、日常行为,人际关系以及对等自己等方面都必须认真严格执行师德原则和规范,决不能以为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就只注重在学生面前的“师表”影响,而离开学生就放任自己,自由行动了。要把教育实践贯穿到教育教学生涯的始终。
五、教师还应该努力做到“严于解剖自己”和“慎独”。教师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批评,防微杜渐,对自己任何不符合师德规范的言论和行为都务必注意认真
纠正和克服。首先要求教师注意把师德规范内化为教师的内心信念,化作行为的品质,即使在独处和无人监督之时,也依然按照师德规范行事。其次,因为开展两种道德观的斗争是道德修养的实质,而且这种斗争本身是隐而不显的,所以要在“隐”和“微”处着手,狠下功夫,对于那些实质上反映两种道德斗争而表面上似乎并不显眼的“微小”的斗争,是不能轻易放过的。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进行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的教育,表面上看好像完成了教学任务,实质上是把育人的根本任务给忘了,而那些能够做到“慎独”的教师,不仅对显然的文化科学知识进行传授,还会在细微之处下硬功夫,深挖教材中的思想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补充有关的思想素质鲍、内容,自觉地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灌输,使他们在思想觉悟迅速提高的基础上,扎实全面地学到建设祖国的本领。
总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对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师德修养是当代教师的必备素质,只有迅速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 刘至诚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5–18.[2] 辛国庆 科教兴国 A集 [C]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 张曼丽 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北京: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
第二篇:新时期师德修养
《新时期师德修养》学习心得
最近我学习了《新时期师德修养》一书,深有体会,全书共有7章,第1-2章介绍了师德与职业道德的关系,第3-6章详细讲了教师的四个方面的道德修养,第7章叫了改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策略,新时期师德修养的心得体会阐述教师的道德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师德的内涵:是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是教师对待受教育者的道德;是教师对待同事和教师群体的道德;是对待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人员的道德。
这次学习,是一次师风师德的学习,通过学习我又一次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的形象,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形象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这是雨果先生曾经说过的话。其实教师这个行业就象那默默奉献的绿叶,学生就像那含苞欲放的花朵,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美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品行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也只有对“怎样做一名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提出对自己更高的要求。
网深深的知道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地。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自信,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全面发展。是每位教师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做好的。
第三篇:新时期师德修养
《新时期师德修养》学习体会
最近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新时期师德修养,这次学习使我感触颇深。
师范大学学习时我就就深深地记住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毕业后,当我真正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后,对这句话又有了更深的体会。在工作岗位上,教师扮演者“授业传道解惑”的角色。这样的职业角色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何种职业,从业者都要遵守职业操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道德内涵,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也是清苦的,但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可以预见,在社会飞速发展新的时期,当全社会都在着力提升人口素质,提高全民的道德修养的同时,时代赋予了教师这一职业更高要求的使命。
新的时期中教师们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困惑,我们也在探索如何在工作中提升自身的职业修养,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都在关注着这一问题。
我认为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要谨记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教师师德最崇高的境界。“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良好的师德形象是教师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教师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传递者。因此,师德的形象,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
真正的热爱学生才是教师的美德,才是教育教学的前提。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只有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才富有实效,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严在该严处,爱在细微处。”
师德,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新的时代,但是只要有着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热爱,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对民族和未来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就会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实现人格的升华,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从而适应时代的要求,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让我们严格要求自身,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2011年11月3日
第四篇:浅谈新时期师德修养
浅谈新时期教师师德修养
共富新村小学 李彦华
常言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是学校之灵魂,关系到教育的形象、学校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面对当今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新课程的新标准、新要求,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
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它又是社会文化长期积淀的特定的一种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综合体。同时,作为社会的一种道德观念,它与其他的观念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师德观必定反映出其不同时代的特征,新时期的师德内涵也应体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一、脚踏实地,做个平凡的人
教师首先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平凡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平凡人。
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做好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干好自己的份内之事,也就是对社会尽了份,行了义,从而理所当然地从社会获取一份属于自己的应得的报酬。这是师德的物质基础。师德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不可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任何职业都是如此,教师也不例外。
平凡意味着回归生活。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教师被赋予太多的“光环”,当前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师表形象要实现由“师”向“人”的复归,由圣神人格的道德楷模转向具有师范人格的模范公民。这是对教师人格的解放和人性的复归。
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说,拥有一颗平凡心,意味着,一是要安于平凡。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但其中却又孕育着伟大。当教师,就要培养这种从平凡中见伟大的绿叶精神。二是淡泊名利。教师的工作性质是属于“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社会型工作,而不是谋利的经济型或谋官的权力型。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
因此,当教师就要努力排除追名逐利、拈轻怕重的心理干扰,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教师是平凡的人,但平凡绝不意味着平庸和庸俗。教师是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对教师的精神和人品的要求显然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要高得多。的确,教师是普通人。但教师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同的是,他还需要有不畏清贫的品质、不急功近利的情操、不为名利诱惑的人格、甘做人梯的品质、把学生的成长视为自己成功的心态、钟爱孩子的激情、永不泯灭的童心、博大兼容的胸襟„„这就是为什么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的原因。
二、不断追求,做个有事业心的人
教书育人工作既可以是一份职业,又可以是一种事业。职业使人安身立命,而事业使人安心立命。职业使人能够生活,而事业能够使人生活得有意义。教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
第一,乐业精神。乐业意味着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喜”、“爱” 的情感。“优秀者”、“能手”、“骨干”都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对所干的工作有乐趣,或者能找到工作的乐趣而产生对工作的极大的热情干出来的。真正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幸福感的。这种乐趣和幸福感是职业道德的源泉,是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教师善待学生的根本支撑。
第二,创业精神。教师应该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绝不能因此把学生成才与教师成长对立起来,实际上,学生成才与教师成长是双向的,相辅相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成长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和前提。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看成用燃烧着的生命之光为别人带来光明的蜡烛,教师在照亮别人的时候却毁灭了自己。这样的比喻也许赞颂了教师职业“无私奉献”的品格。但却是片面且消极的。我们认为,教师职业不是让教师变得平庸的岗位,教师职业是充满创造性和智慧挑战的职业,教师职业是可以让学生成长成才的职业,也是可以让教师自己有所作为的职业。
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找到了兴趣和热爱,他们的工作就能做得很出色,永远进取,不言放弃。这样的教师才是教育事业的脊梁,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三、不断学习,做个永远向前的人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道德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品质之一。它是教师职业品质之区别于其它职业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教育培养人的工作具有它的特殊规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育人的规律,对教师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它不仅是教师必备的宝贵品质,而且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作为一名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不断更换,要不断面临新对象,为了适应新的对象,需要我们不断作调查了解,区别对待。再者,时代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学生的求知欲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在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时期,出现了所谓的“知识激增”的现象,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为了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求知渴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吸取新知识的营养。在教育工作中,要求不满足于现状,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好学上进,勤于进取,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常流水,这样才能不愧为老师。
良好的师德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它是教师敬业乐教的动力,是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效益的保证,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催化剂。因此,它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调节、影响作用。让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中,用高标准的师德观念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养,塑造自身的形象,锻造新一代的师魂,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五篇:加强新时期师德修养(模版)
加强新时期师德修养,促进教师发展
主讲:肖仁忠
一、师德的含义
1、什么是师德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
2、道德的含义:道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德具有明显的主观性。道德是客观与主观交融在人身上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
3、师德的一般定义及新的认识
一般定义:师德是教师在从事劳动的过程中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二、师德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这个问题看似老生常谈,但是不可回避,因为对师德培育必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影响着我们对师德的态度以及及时对师德培育的方式的选择。如果我们认识了师德培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那么接下来必须思考的就是:师德培育的加强与改进的关系问题。当前的师德培育是以加强为取向还是以改进为取向?或者是加强与改进二者并重?我们的认识是加强与改进并重,是改进基础上的加强。换句话说:我们需要以新的视野来审视我们的师德培育,在审视的基础上加强师德的培育。
1、教师活动的道德性决定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必要性;12、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是教育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1)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
(2)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3)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影响学校的工作效率。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职业道德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以学生为本”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紧紧围绕着“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展开的。“以学生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师能否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一种不同以往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确立,传统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一些要求已经明显无法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了,教师职业道德必然要依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进行一定的调整。
1、“以学生为本”的内涵
正确理解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是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教师理解教师职业道德新变化的基础。
(1)“以学生为本”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
(2)“以学生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
(3)“以学生为本”是一种教育的方法论。综上所述,“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可以简要概括为:在学校教育中以确立学生
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与道德准则的教育方法论。
2、学习方式的变革
“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最明显地体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以往的课程改革大多将教师作为变革的切入点,而新近的这一次课程改革却着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入手,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基础,推动教师的教学改革。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集中体现。新课程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和发现新知识,自己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
(二)“以学生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
“以学生为本”是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方法论,它为教师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的影响渗透在教师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提倡新型的以学生为主题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也包含着新课程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重新强化以及新的要求。具体地说,新课程强调教师在工作中必须做到尊重学生、民主平等、感情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