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条措施深化教育改革 小学取消
20条措施深化教育改革 小学取消“百分制”高一不分文理科2014/6/27 8:50:05 本报讯(江西日报记者张武明)“2014年高一新生外语考试一年两考;2015年高一新生不分文理科;小学生考试成绩取消‘百分制’;初中书面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90分钟„„”6月26日,记者从相关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已经出台。《意见》就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进教育管理方式改革七方面列出了20条具体措施。
小学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 《意见》提出,加强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德育课程建设,各类教育基地和公共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免费向学生开放,并就强化体育美育教学提出具体要求:从2014年起,用3年时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音体美教师专项培训计划”,为全省农村完小每校至少培训1名合格的专职音、体、美教师;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测试结果向学生和家长通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3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就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意见》要求,小学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式的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初中书面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90分钟。小学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从小学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一考试外,不得安排其他统考。严禁学校、教师违规补课和惩罚学生做作业。
3年后高考英语“一年两考”
《意见》就稳妥实施普通高考改革作出规定: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实施“外语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单项改革试点;2015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实施高考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上升为国家教育考试,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依据。小学生考试成绩呈现方式也将有所变化。《意见》规定,小学生考试成绩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此外,将开展中小学“绿色评价”,将课业负担、学习效率、能力培养等作为重点内容,为社会评价学校、政府考评学校提供依据。
鼓励“学校联盟”和“名校办分校” 就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意见》提出,将逐步实现教师队伍由“校管校用”到“县管校用”,推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校长、教师在同一所学校任职任教达到10学年以上的,纳入交流轮岗计划,分期分批实施。《意见》还提出,多形式扩大交流轮岗,鼓励采取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对口支援、紧缺学科和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办学模式和手段。
打通从中职、专科等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上升通道
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意见》要求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从初级工到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纵向衔接,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横向贯通,构建和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意见》还要求推行和完善企业和职业院校领导“双向挂职或交流”制度。吸引企业工程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锻炼,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引导和支持发展民办幼儿园
《意见》提出,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放宽准入条件,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为缓解幼儿“入园难”问题,《意见》提出,通过政府补贴、派驻公办教师、培训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和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服务。
第二篇:深化教育改革
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程海贵
今天我围绕本次论坛主题《教育质量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我校工作实际,主要谈以下几个问题,与各位领导和同仁探讨与切磋。
一、抓好教学常规管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畅有序。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如何抓好常规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
1、抓各类计划的制定和落实,保证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科学性、连续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的常规管理是建立在科学性和计划性的基础上的。每学期开学,我首先抓各类计划的制定,保证了教育教学具有科学性、计划性,加强统筹管理和目标管理,使工作有的放矢,在制定各类计划时注意和加强可操作性,保证目标明确,计划合理,管理到位,根据具体的工作实际情况我们每学期制定如下工作计划:《教育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新课改工作计划》、《教科研工作计划》、《体卫艺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教师业务学习工作计划》等。
2、抓住教学的常规环节,保证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
每当学期开学,我们都组织干部、教师召开教育教学会议,落实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提出具体目标。
A、抓备课。明确备课的具体要求,提倡全方位备课。尤其是要求做到:环节齐全、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设计合理有创新、板书规范,反思跟上。
B、抓课堂。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是龙头环节。
一是严格教学纪律。学校对教师教学的常规管理是严格而有序的,教师必须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坚决禁止挤占和私自调课,以保证学生受教育的全面性,我们要求教师要提前做好教学准备,特别是提前2分钟到教室门口,逐步转变观念,做到教师等学生上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人格,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二是实施新课程以来,中心小学明确提出:上好一堂课关键应做到——以学生为本,主导作用到位,主体全员参与,讲究课堂艺术,主线简明,细节饱满,教的有效,学的愉快,考的满意。
C、抓反馈。如何检验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在批改和反馈环节上做了大量工作。业务检查时重点查作业的适量与适度性,开放性,成绩检测的密度和质量。
二、开展好校本教研活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开展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活动,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新形势下教学常规管理的主要工作任务。
1、开展了校本学习活动,提升了教师的教研理念。
第一,为了让全体教师转变、更新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及时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除了上级有关部门安排的培训学习外,我们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教师进行培训,聘请有关专家,市、区师校有关领导和教研员来我校讲座,结合培训教师都撰写了心得体会。还经常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我们先后派18名教师到沈阳、丹东、大连、葫芦岛等地学习,外出学习归来后,把收获通过不同形式在全镇推广,达到了一人学习,大家受益的目的。
第二,逐步使干部教师养成了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不断探索的学习习惯。要求教师都要做好学习笔记,写好教学随笔。中心小学先后六次组织了对《课标》和《优化教学设计》的问卷。第三,为了让全体教师更深入地掌握课改精神,在重点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规划纲要》和《课标》之外,又对课改教师提出了硬性任务,要求做到“六个一”。即每月写一份心得体会,每月上一节校内研究课,每学期写一篇优秀课例,讲一节全校观摩课,做一个优秀课件,写一份经验总结。
2、两年多来,我校重点开展了以下区域性校本教研活动,探讨了以赛促研的教研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
09年下学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我校的阅读教学,出现了问题,很多阅读教学基本不到位,针对这一问题,我校开展了3——5年级语文教师汇讲活动。这次活动,我们要求各村小校长、主任、任课教师全员参加,每位任课教师,都上一节阅读课,并且提供教学设计,参加活动人员,为每位执课教师打分,最后全镇选出3名优胜者(张文涛、周化侠、毛富国),为全镇教师上公开课,这三位教师的公开课受到广大干部、教师的认可和好评,特别是毛富国老师的课,深受广大青年教师的欢迎,走出了自己语文课的路子。通过这次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任课教师的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了展示自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一个平台,提高了我镇阅读教学的质量。
2009年以来我校新上岗的教师有12人,为了实现“一年会教书,二年教好书,尽快成骨干”的工作目标。让新教师尽快进入工作角色,2010年上学期我们开展了新岗教师大练兵活动,这次活动12名教师全员参加,进行互相听课,互相评课,谈体会和感受,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同时,让他们与中青年教师结对子,制定业务提高计划,实施跟踪培训,使之共同提高。
2010年下学期,重点开展了课堂教学模式大比武活动,这是我校“以赛促训”,校本教研的活动的新起点,这次活动我们是这样开展的: ①9月——10月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各校自行搞校本教研活动,并推出2节课参加中心小学组织教学模式大比武活动。
②11月上旬到现在中心小学分三片组织开展这项活动。要求每片的校长、主任和班主任全员参加,同时写出评课稿和体会。最后评选出朱永英、毛富国、赵志琴三名典型教师为全镇上观摩课,以此把推进课堂模式改革推向高潮。
这次活动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校教师重视,学校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教师参与积极性高。二是受到了干部教师的欢迎,大家一致表示以后多开展这样的活动,给教师提供了展示教学活动的平台,大家相互学习,人与人交流,校与校交流取长补短。三是又发现了一部分典型教师,如烧锅小学的朱永英是英语骨干教师,又是语文典型教师。
2010年9月份,我们还开展了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活动。在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规》的基础上,层层开展竞赛活动,各村小通过问卷、班会说课、现场答辩评选出一名班主任参加中心小学组织的竞赛活动,中心小学评选出召都巴小学杜林、张彩霞,宋杖子小学的赵志琴三名班主任参加区教育局和区师校组织的班主任大赛活动,这三名教师分别取得了不同项目的个人一、二等奖,中心小学取得了团体第二的好成绩。杜林老师代表龙城区参加了朝阳市举办的班
主任大赛,荣获一等奖,为我区赢得了荣誉。杜林、张彩霞、张瑞珍老师分别代表我区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参加了市里举办的典型教师基本功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今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我校又开展了品德与社会、科学区域校本教研活动。
最近几年我们发现,品德与社会、科学课堂教学与教学质量出现了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大家重视不够;二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三是各种检测力度不够。针对这一情况中心小学组织开展了这一区域校本教研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全体任课教师的构建高效课堂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形成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各种局面。
上述一系列的区域教研活动,充分发挥了校本教研的作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典型教师作用,还发现了很多新的学科典型教师。为校本教研的长足发展,铺平了道路。
3、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和教学质量。(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因材施教,要求各科教师每个学期都制定学困生转化计划,在平时的教学中把学困生的学业水平当作重要的工作来抓,从而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构建形式多样的成绩检测平台。
一是平时要求教师注重一节一得、一课一得,不断增加成绩检测的力度和密度。要求教师进行成绩检测后马上批改、评讲、分析。中心小学每次业务检查时都把此项工作当作重点。
二是要求各校各科教师互相出检测试题,本校交流、校与校之间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三是每个学期都至少进行两次由中心小学人员出题、监考、评卷的有关学科成绩抽测活动,以便掌握教学成绩的真实情况,督促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加强对提高教学质量的研讨管理。
要求各校定期召开提高教学质量的研讨会。尤其是加大提高了六年级教学质量研讨的力度。几年来,由中心小学统一组织的研讨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要求各校每次期中期末成绩检测后,任课教师和学校都要做出详实的质量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对薄弱学科,薄弱班级进行跟踪管理与指导,要求校领导与其结对子,定期提高。
由于我们措施得力,几年来,我中心小学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特别是上学期教育局五年级期末质量抽测中,我校取得语文第一、数学第二、英语第三,综合成绩第二的好成绩。
课程改革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教育的中心工作,但是目前在这项工作中存在着一定问题和遇到了一些困难,和大家共同探讨:
1、由于教育教学资源没有合理利用,导致教师编制太紧,现有的师资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多数村小学基本上是一个班主任承担所有学科的教学任务,教师工作量大,加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在全面发展与教学质量之间,往往偏重于教学质量。
2、经费短缺。课程改革对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校园硬件建设、环境建设、现代化信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行的经费体制
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
3、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距新课程的要求还有距离,教学水平存在差距,“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陈醋”的现象时有发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深化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向兄弟单位学习,在改革中建功立业。
召都巴镇中心小学
2010/9/1
第三篇:深化教育改革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袁贵仁《 人民日报 》(2013年12月17日07 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其中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决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直面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关切和期盼,在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方面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摆在突出位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人民事业全局高度,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治决心和战略考虑。
(一)改革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回顾改革开放35年的辉煌历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方针,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坚定不移推进教育改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发布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努力构建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战略部署,特别是2010年发布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努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形成了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我国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多方面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我国教育快速发展,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进军,这完全得益于持续深化的教育改革所注入的活力动力。
(二)教育改革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也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密切联系。按照《决定》关于“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新部署和“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新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仅要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育体系自身完善,而且要与各项改革事业相互配合、协同攻关,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需求的可靠保障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世纪之初的1000美元上升到目前的6000美元以上,社会开始由生存型消费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通过接受良好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以及更好服务国家社会的愿望愈加迫切,也更为多样化。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是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依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改进政府教育管理方式、激发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为重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求。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部署新要求,集中反映了今后教育领域以改革推动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强活力的总体思路,也明确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
(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那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决定》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字里行间深深寄托着对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进程中,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赋予立德树人以深刻理论内涵和全新时代特征,意义非常深远。今后教育领域的所有改革,都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和帮助学生打牢共同思想基础、端正政治立场和前进方向、砥砺品德陶冶情操、激发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本质要求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要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求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就是要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宏观政策要求细化为学校教育的具体安排,把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从过重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使其腾出更多时间探究思考、加强锻炼、了解社会、参与实践。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必须积极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决定》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以及推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清晰表明了我们党关于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政策基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然要在更新教育观念、理顺结构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尽快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有利于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加大攻坚力度,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考试招生制度就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决定》明确了“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的改革方向,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提出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相信这一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政策,将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理念,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促进教育公平,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公益性普惠性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条件下,我国城乡、区域教育发展还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状况有待改变。对此,《决定》在部署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时强调大力促进教育
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需要循序渐进和制度创新,既要把促进公民受教育机会公平摆在突出位置,又要善用政策手段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还要更加重视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这些都将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着力点。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决定》专门就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行具体部署。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特别是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等等,都是亮点,必将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决定》还提炼出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改革要点,大的方向就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决定》提出的系列改革举措,关键在于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通过建立“管办评分离”制度,明确各级政府责任,推进学校分类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发挥社会参与作用,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将更多运用法规、规划、标准、政策、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决定》提出的极具创新性的政策要求,就是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要求各级政府因地制宜采取多样化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并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保障措施和行动路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教育系统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新阶段,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来说也是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抓住历史性机遇,统筹安排改革保障措施,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
(一)进一步凝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共识我国改革开放35年的经验表明,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上下左右通力合作、紧密配合,都是群众广泛参与、集体同心攻坚的结果。我们要把《决定》精神落到实处,必须科学分析、深刻认识当前教育体制机制积弊,尽快克服改革动力不足、缺乏有效措施手段、不敢或不愿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在各级政府、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中凝聚起改革的高度共识,形成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大合力。按照中央的要求,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大政策举措,一定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除完善专家咨询机制、注重配套政策措施到位等环节外,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求在重大教育改革实施前进行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改革实施中加强检查监督和定期评估,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妥善处理及动态调整,避免产生大的偏差,并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确保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行使顺畅,为重大教育改革付诸实施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二)不断完善上下联动、各方协同创新的改革推进机制改革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如何避免改革的碎片化是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直面的问题。《决定》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并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组织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不同部门之间会有一定的职能交叉和需要协调的关系。围绕《决定》所布置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项重点任务,要在国家层面制定指导性意见,注意加强部委之间的政策协调,逐项明确本届政府任期内重大教育改革清单。地方要以加强本级教育统筹为重点,制定综合改革方案,落实国家重大教育改革任务,体现省域教育改革特征,重在解决本地的实际问题。国家建立鼓励支持改革激
励机制,对改革成效显著的地区和学校,在资源配置、权力下放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支持。
(三)继续坚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改革路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坚持全国一盘棋,但决不能“一刀切”。根据《决定》总结的“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的改革重要经验,要继续沿着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改革路径,按照《决定》提出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任务以及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对国家和各地的教育改革试点进行整体评估,形成新的改革方案,加强统筹,多措并举,以点带面,扎实推进。
农村改革涉及8个方面:
1、关于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2、关于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3、关于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4、关于鼓励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
5、关于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
6、关于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7、关于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8、关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四篇: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落下帷幕了,这次大会主要涉及到各个方面的改革,其中有关教育改革尤其引人关注。我们都知道现在我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十八大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那么十八届三中全会又给我们哪些力量和信息呢?
1、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改革,突破藩篱,提振信心。
一年来,改革讯息频频传来,改革举措系统深入:各地陆续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流动的花朵”就地入学考试的长效机制有望建立;电子学籍系统建立,一人一号,终生不变;研究生教育深入改革,将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剑指“减负”顽疾„„
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头”,让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扎实稳步推进。
2、让大学教育更公平普惠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能否审慎、科学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与民族未来。
9月,开学之初,十多年从未走出过家乡的王伟卓来到了清华大学,成为一名大一新生。王伟卓来自淳朴而闭塞的嫩江县,能够进入清华大学,正是得益于“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改革举措。与他一样,全国还有832个贫困县的3万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将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正是十八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研究生招生改革、通识教育与创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也都是十八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词”。
各地改革举措百花齐放,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浙江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山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衔接和完善,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布„„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人才培养朝向“个性化”、“多样化”迈进,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逐渐搭建。
3、依法治校,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8月12日至23日,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章程核准稿公开征求意见。小消息折射大背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高校努力的方向,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然从积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开始。
仔细浏览6所高校的章程核准稿,这样的讯息跃然纸上:依法对学校管理体制作了全面规定,明确了学校管理的基本架构,促进了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规定了学校内部学术权力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机制,明确了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运行与监督机制„„
与此同时,其他方面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也是风生水起、稳步推进。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江苏省破解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学校法人属性、产权归属等突出问题;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我国积极创办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大学和项目;完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机制,安徽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完善农民工子女就学体制机制三项基础教育改革„„
更令人欣喜的是,2013年6月,《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出台,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无疑,这是一次“倒逼”性质的改革,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践行素质教育和为学生“减负”将真正成为可能。共识的凝聚、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教育改革在“深水区”里挺得住,走得稳。
4、从严治师,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教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的深化始终是教师队伍改革的主旋律。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师,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年来,《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先后制定,“以德为先”旗帜鲜明,“一票否决”措施严厉,对师德的强调和评价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
与此同时,各地基于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一些长期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开始得到解决:山东对中学教师培养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模式,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行全科综合培养;浙江建立师德师风专项检查制度,把师德作为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的基本条件;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陕西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制度;河北建立“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县级审查—市级统筹—省级备案”的学员遴选程序。
今天,中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十八大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
第五篇:深化教育改革,打造特色学校
深化教育改革,打造特色学校
——宋道口镇中心小学特色校建设汇报材料
近年来,我校以“创一流、有特色”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德育为首,特色兴校,质量立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办学思想,建立了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向管理要质量,以质量求发展,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育人道路。
一、践行课改,努力营造高效课堂。
课堂是我们最基本的教育阵地。借着我县大力推行高效课堂的东风,我校对新课程改革高度重视,并进行积极实践探索。
(一)提高认识,思想到位。首先,对于李炳亭先生高效课堂的理论,我们组织教师利用网络、光盘等进行深入的学习,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之后,我校领导班子成员在认真研读高效课堂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制定出初步的课改实施方案、评价体系,将各种制度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二)大胆改革,积极实践。我们确定五一班、五二班、六一班、六二班为实验班,按照同组异质、同质结对的原则对班内学生划分小组,每个小组的组员进行了编号。在每个教室内增设了小黑板,使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展示阵地。组织班主任参观了标杆班的展示课示范。每个年级各班都进行了相关的班级文化布置,个性化的班训、班徽,小组宣言、组徽、组规等,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对学生进行了精神感染。在教学中,教师改变原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编制好适合学生学习的导学案,将课堂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学生利用课前或课上提前预习,将独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利用对学、群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根据学情确定展示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进行适当点拨引导。我们想方设法让我们的课堂更适合孩子的学习和发展,让我们的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让课堂充满灵性和创造。
(三)不断反思,及时总结。教改不可能一帆风顺,教改更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成长空间,我们鼓励所有教师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教育教学反思是积累经验的一个好方法。所以,我们要求学校教师每日写下自己的课改反思,或记下他们浅尝甘露的欣喜,或记录遭受挫折的痛苦,甚至是不知所措的焦虑,让每个教师在实践反思中逐渐成长。
二、自主管理,稳步落实养成教育。
近年来,我校深入开展学生自主管理的锻造工程,改变以往强制式的灌输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的良好阐释。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开展,对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管理等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全制度,完善评价机制。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会、少先队等组织,每学期对学生干部开展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专题集中培训,并设置了学生监督岗,协助学校展开各项常规检查和评价。学校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推进自主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完善对班级的目标管理,建立周小结、月校会制度,即每周一评比、每月一总结,对学习达标班、卫生达标班、纪律达标班、两操达标班及进时进行表彰奖励。
(二)人人参与,民主管理班级。
开展“班规大家定,人人守班规”活动。学校先在学生管理上提出总体要求,各班再根据自己特点,讨论制定班规。班规由学生自己参与制定,内容符合学生特点、具体可行,具有鲜明的学生特色,同学们每周对照班规检查自己的言行,人人遵守、互相监督。有些班级还制定出了师生共同遵守的班规,极大地发挥了教育民主。这些班规的制定,有利于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将班规变成了同学们的自觉行动,形成了良好的班风、校风,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荣誉感,从而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化。在班级管理中,我们把需要教师管理的班级日常事务逐步分解,使这些本来需要教师管理的事项完全还权于学生,使班集体中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由“看管型”向“自觉型”、“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三)量化评比,开展公平竞争
1、制定小组量化评比赋分表,包括学习、卫生、纪律三个方面。每周下发到各班,各班依据本班班规,由组长负责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量化赋分,周五下午汇总,班内通报,每月评一次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
2、在班内生活栏里创设小组量化评比园地,将各小组的量化得分情况进行公示,各小组之间展开积极竞争,大大激发了学生间“比、学、赶、帮”的良好风尚和集体荣誉感。
3、在学校橱窗设立班级量化评比专栏,公示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每周对各班进行的评分结果,每月在校会上评出优胜班级进行表彰。
通过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开展学生自我教育,我们的教师从过去繁重琐碎的无效劳动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时间对课堂和课外的教与学进行研究,更好的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学生成为学习生活中真正的主人,提高了学习、生活、管理等各方面的能力,也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基础。通过强化卫生习惯、礼貌习惯、纪律意识,我校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良好的行为习惯正成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三、红色教育,革命精神激励成长。
为进一步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让学生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教育青少年从小养成爱国爱家,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等良好的道德品质,我校将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定为学校特色教育内容之一。以“读红色书籍,唱红色歌曲,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为校园文化建设主题,通过一系列活动倡导和谐校园,营造书香校园新生活。
(一)创设各种条件,感受红色经典。
我校积极利用和创设各种载体,努力提高学校建设的文化氛围,以少先队为载体,利用校园、橱窗、教室、网络等各种空间,提高红色文化的覆盖率。在每个班级设立红色图书角,由学生自主管理。学校还完善了图书室建设,添置学生喜欢的红色图书近千册,引导学生在红色书籍的海洋里遨游,为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创造了优良的条件。
(二)开展多彩活动,升华红色精神。
1、利用主题班会、队会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2、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故事,激励学生积极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3、定期开展红色读书日、读书节活动,并让学生写出心得体会,以及“我家的红色经典阅读故事”等等,择优选登在教室或橱窗里展览。
4、在建党90周年之际,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书画创作活动,并评选优秀作品,在学校进行表彰。
5、充分利用好广播站、音乐课,在校园中开展红歌传唱活动,并在校举行以此为主题的合唱节比赛,在学生中弘扬一种浩然正气。
6、利用少队活动开展“红色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以上这些活动的开展,红色精神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孩子们对党和国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德育教育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精神将不断激励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一腔热血温故土,四季甘霖润嘉禾”,全心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是我们无怨无悔的选择!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在学校特色、校风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取得了点滴成绩,在未来的工作中,我校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突出学校特色教育,借鉴吸纳先进经验,满怀豪情踏上新征程,再创我校教育事业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