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手编织美丽的生活》结题报告2015.1

时间:2019-05-12 13:5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小手编织美丽的生活》结题报告2015.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小手编织美丽的生活》结题报告2015.1》。

第一篇:《用小手编织美丽的生活》结题报告2015.1

《用小手编织美丽的生活》课题研究

结题报告

贵溪市幼儿园

方红梅

编织是使条状物互相交错或钩连而组织起来,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编织不仅生产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更让人们的生活变丰富多彩。她不仅是一项精细的手工劳动,更是一门指尖的艺术。2011年我园成立了《用小手编织美丽的生活》课题研究小组,充分利用我们身边常见的有利资源,拓展编织材料,引导幼儿欣赏编织工艺品,感受民间手工艺的特殊魅力,激发幼儿学习编织的兴趣,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个性的形成。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期都会创造本民族独特的艺术,并通过它来表现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乃至一种民族的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我国的民间编织艺术产于自然,生于劳作,内容丰富多彩,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传递着民族的思想情感与艺术情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通过开展民间编织艺术教育来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艺术,培养幼儿的民族精神。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要将“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作为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新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等等。

编织是一项精细的手工劳动,既需要有充分的耐心、细心,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更需要有不断创新、探究的精神。陶行知先生也指出:“孩子能动手,就能促发思维能力。”幼儿编织活动(包括编折、编结、编扎等),就是让幼儿动手,让幼儿学学、玩玩、做做、想想,从而在操作中迸发思维的火花,在操作中体现创造的萌芽,在操作中暴露合作的愿望。编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我园的家长、教师也不乏编织的高手。因此,在我园进行以编织为载体的研究有着很大的资源优势。

二、主要研究目标:

1、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理论指导,积累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开展编织艺术活动的组织指导方式,挖掘适合本园特色的编织艺术活动课程资源,建构各年龄段活动课程,探索开展在编织艺术活动中提升幼儿综合实践能力的方法。

2、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课研实施水平,扩展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并在实施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从而打下坚实的课研理论基础。

3、以自由愉快和富有情感的编织艺术教育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增进幼儿对民间美术的了解,激发幼儿的民族意识与情感,引导幼儿感受、体验、理解、表现、创造美,提高幼儿的艺术综合素质。

4、通过研究构建以优秀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正面反映生活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民间美术为主要内容的园本课程。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开发幼儿民间艺术编织活动课程资源。

2、探索幼儿编织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创建和谐亲子活动,提升亲子间的感情。

4、探索各年龄段幼儿编织活动的发展目标。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资料,了解幼儿园中开展编织活动的经验、方法。并着手收集整理各种适宜3-6岁幼儿学习的编织活动。

2、调查法:了解幼儿对编织工艺,编织活动的知晓情况,家长资源情况等。

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以行动研究法贯穿始终,即:边实践、边评价、边改进。在幼儿学习编织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教学方法,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

4、观察法:观察幼儿在学习编织活动中的情况,发现幼儿学习中的难题,及时地给予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

5、学生带动法:学习编织的过程中,我们先教会部分能力强的孩子,让幼儿之间相互学习,有利于孩子树立完成作品的信心。

6、经验总结法:在实践研究中,加强反思,用现代教育理论总结经验,形成规律。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通过三年来对该课题的研究,全面提升了教师从事教科研的理论水平和科研素质,幼儿在编织活动中所表现的才华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高质量的弘扬了民间传统文化,使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得到了传承。

1、理性成果:探索出了幼儿编织艺术表现力提升的心理过程。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编织艺术表现力提升是通过感受体验——内化建构——表现创造这样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不断提升的。

(1)感受体验:这是幼儿编织艺术表现的初级阶段,幼儿在充满编织艺术气息的环境里,在多元的活动内容中,开阔了视野,陶冶了身心,感受到了编织艺术的魅力,萌发了参与编织艺术活动的兴趣和表现欲望。教师又作为编织艺术教育活动实施者和引导者,与幼儿的心灵直接沟通,情绪上感染幼儿,让幼儿感受、体验、感动,悟出一个道理,这种模式的框架是:感知+体验+迁移。

(2)内化建构:幼儿将感受到的外部信息通过消化吸收转化成内需的经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幼儿的活动兴趣,激发儿童的编织艺术创造动机。幼儿在建构经验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儿童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当幼儿面对活动要求不知所措时,教师作为幼儿编织艺术活动的引导者,给予耐心的启发;当幼儿有能力有愿望独立表现和尝试时,教师成为幼儿艺术活动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在幼儿需要时随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幼儿完全可以独立活动时,教师作为幼儿艺术活动的欣赏者和分享者,适时地给予幼儿一些支持性的鼓励,使幼儿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和自己的成长。这种模式的框架是:探索+交流+表现。

(3)表现创造:每个幼儿都具有表现和创造的潜能和天赋,编织艺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在活动中,幼儿大胆进行表现和创造,作为教师,鼓励幼儿以自己方式多元创造与表达,让幼儿大胆地表露个性,张扬自我。这种模式的框架是:欣赏+联想+创作。

2、实践成果

(1)、教师的教育理念、科研素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通过研究,教师的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设计出了小、中、大班幼儿教学活动设计及亲子活动案例,创编了《用小手编织美丽的生活》课题研究成果册文本,内容包括:幼儿编织活动教案设计、幼儿作品编织指南、编织作品欣赏。

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提高了教师总结反思的能力,全体课题组教师撰写了编织论文,并装订成册形成了《编织论文汇编》成果册。(2)、幼儿的编织技能及表现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实践,我们惊喜的发现,编织活动帮助孩子拓展了视野,提高了艺术审美能力。优美的环境、丰富多彩的编织教育活动和优秀的编织艺术作品深深地吸引了每个孩子,她们对作品的色彩美、表现每等多种形式的美表现出了由衷的喜爱,拥有了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

现在实验班的孩子能独自编辫子,能熟练地利用绕、编、插、穿、盘等技能创编各种作品,如热带鱼、杯垫、蜗牛、毛毛虫、花篮等极富特色的编织作品。

(3)搭建了家园共育的平台。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开展了“亲子共编织”“展风采、显亲情、促传承”迎新年亲子编织活动等,搭建了家园共育的平台,为家长和幼儿架起了亲子共游戏的桥梁,各类活动受到家长的关注,媒体的报道,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三字经里有句话叫“玉不琢,不成器”。纵观三年来我们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其实便是一个琢玉的过程。虽然这块粗糙的玉石没有变成一件非常精美的玉器,但在这“琢”的过程中教师们取得的成果,幼儿得到的发展确是令我们无限欣慰的。我园的课题在探索中成长,也在实践中彷徨,怎样科学的分析、有效的实施、开拓的发展,在全体课题组教师及家长的帮助和不断研究中一一得到解决,以后我们会将研究成果向全园进行推广,让我们的研究成果得到延伸、发扬!

2014年12月

第二篇:用劳动编织美丽

用劳动编织美丽“中国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交通运输局公路管理所乔小明。俗话说,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而个人的梦想又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每个人的梦想的集合,又才会汇聚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相信今天我们在座的每个人,相信我们满腔热血的华夏儿女,相信我们勤劳善良的炎黄子孙心中都有一个“富强中国梦”、“美丽中国梦”!

有人或许会说,中国梦太遥不可及了,我们似乎奋斗了很久,它究竟能否实现?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大声的回答——你我有了期待,国家就有未来!平凡的劳动会产生伟大的创造,会实现光荣的梦想!从1979年南海边的那个圈到今天,大千世界上树立起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她走过了五千年的风雨,她孕育了无数的英雄儿女,她书写了浩瀚的人类文明。她,就是我们可爱的祖国,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中国。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她世世代代儿女们的辛勤劳动。是劳动给她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让每一个中华儿女无比骄傲与自豪。

林语堂说过一件事,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非常了不起。他说,不管怎么混,能混五千年就很了不起。因为五千年需要太多的积淀,太长的历史,太深的内涵,承载了太多的梦想。从天圆地方到四大发明,从秦皇汉武到康乾盛世,从武汉城的枪声到戈壁滩的两弹一星,从九天揽月到五洋捉鳖,劳动创造的梦想为世人惊叹,更让我们自己引以为豪。走进现实的普通生活,沿着追梦者的足迹看看劳动创造梦想的美丽。当穿越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带来雪域金顶的余晖;当世界上最快的动车,驰骋在大江南北;当四通八达的城铁,在我们的家门口闪回;当高速公路航空港,串联起曾经荒芜的版图,你会惊叹筑梦者的拼搏真美!当有一天,我们每一寸的土地,都成为创新者的出发地,我相信整个地球都会说,靠劳动圆梦的境界真美!

中华民族经历了千百年血与火的劳动和磨练,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劳动创造的奇迹,我相信在中国人的辛勤劳动下,中国将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到达胜利的彼岸,一定能让更多的美梦成真,一定会圆中华民族复兴这个大梦!经过五千多年的奋斗与磨练,我们的民族铸成了许多优秀品质,其中最深刻也是最重要的莫过于勤奋劳动,热爱劳动。以勤劳俭朴为荣、以不劳而获为耻。又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等。这些精神绵绵不断、经久不衰、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人的鲜明的内在素质,更成为引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导师”。

让劳动托起中国梦!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梦想成真要靠劳动,没有春天的鞠躬耕耘,就没有秋日的丰盈果实。那么,如你我一样的平凡人怎样才是辛勤的劳动呢,怎样去实现美丽的“中国梦”呢?我想,作为我们路政人,那就是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勤勤恳恳,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活的踏实有趣,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风生水起,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天空里才会出现七色彩虹。劳动,两个字,却充满了太多的内涵和精神,辛勤劳动,呈现中国梦!诚实劳动,兑现中国梦!创新劳动,实现中国梦!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朋友,让我们在内心深深的记住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还劳动以道义,还劳动者以尊严。让我们满腔热情的握起手来,牢牢地托起中国梦!让我们从做好本职工作实来实现现“中国梦”,让我们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兢兢业业编织“中国梦”!我和你,憧憬梦想的美丽,崇尚劳动的荣光!放飞吧,梦想,用我们的劳动创造我们的梦——我们的中华梦!用我们的勤劳实现我们的梦——我们的中国梦!

余庆县交通运输局公路管理所乔小明

第三篇:用汗水与欢笑编织美丽的”六一“

用汗水与欢笑编织美丽“六一”

——5月校辅心得

孩子们的节日“六一”快到来了,我的工作也变得更加繁重起来。从选节目到编舞蹈,再到编排联系,都由我一手在打理。刘老师肯放手让我去干,着实让我很欣喜,但经验不足的我,着实也为自己捏了一把汗。成功便好,但如果被我搞的一塌糊涂,我可就成了一个毁坏孩子们节日的“坏蛋”了。

不管敢与不敢,熟与不熟。我都必须得使出浑身解数,努力把二年级的节目排好。这一个月是我担任校外辅导员以来最辛苦的一个月,去清水小学的次数也比平时多了两倍。因为她们毕竟太小,八九岁的孩子接受能力还太弱,一个动作要教大几遍,甚至十来遍才记得住,我只能不停地重复、提醒,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她们的排练上。

看着被填满的月评表,我心里很是感触。看着这么多的频次,我开始为自几的辛苦而感叹。中午一两点钟、在很多同学在午睡的时候,我却要顶着烈日赶时间去清水小学跟她们拍一个小时的舞蹈,又赶回来上自己的课。心里的懒惰心理作怪,委屈情愫也时常会蔓延,经常都想放弃算了,就说我胜任不了……可是一想到不能半途而废,一想到不能辜负刘老师的信任,一想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想到孩子们纯真的目光,我又会擦干汗水,继续坚持!然后,会为自己的坚持与努力自豪,其实我并没有想过,我这么卖力的工作会得到什么好处,但一直在坚持着。我从来没想过,要把自己的形象装饰的多高尚,多伟岸。真的,只是为了那一份心安,为了自己那锻炼才能、增加经验的初衷。坚持着,坚持着看到我自己的辛劳树上挂满硕果的那天。

其实,一个人努力了,是肯定会有收获的。即使有时候看不见,也会是无形的财富。我用这个月的汗水换来了刘老师的肯定,她在月评表上写出了对我高度的肯定,真的很感动,她看到了我的努力;用这个月晒出了痘痘的脸,换来了孩子们欢快的笑语与稚嫩的舞蹈;用疲惫的身躯换来了自身的成长......当看到孩子们仰望我的样子,我心中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觉,也许那就是通常被我们称作责任的东西吧!我突然很清楚地意识到:为什么我的好多同学都立志当一名老师。那不仅是一种“教”的快感,不仅是那种对于“成果”的自豪感,它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的表现,就是——爱!爱,可以创造奇迹。永远令我不能忘怀的是他们的眼神:一种含有急切的、渴望的且纯净无邪的眼神。见过这样魅力的眼睛,心里的一切的世俗的、抵制的观念似乎都淡化了,消逝了。沐浴阳光之中温暖的感觉一次又一次的萦绕着我。

期待着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我相信,这不仅仅是他们的节日,也将是我的节日!我和孩子们用汗水和欢笑编织美丽的“六一”......10级中文四班张静

清水小学二年级

第四篇:生本教育,课堂展示,结题报告

篇一:打造生物高效课堂结题报告

构建“三自一引”模式,打造高效、活力生物课堂 对研究课题的论证:

以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生发展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核心,以导学案导学为主要抓手,以小组有效合作学习机制创建为突破口,努力打造踏实、高效、灵动的课堂,与时俱进、激扬生命活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积极向上、自信大方、友好合作、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成绩优秀”的时代新人。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落实课堂教学——打造生本理念下的“活力、高效”课堂 生本课堂的实施策略:“六转变”、“四综合”。“六转变”即:(1)转变知识学习的过程,变课堂学习知识的过程为发现知识的过程。具体做法:创设情境、联想猜想、实验验证、小组互动、得出结论。(2)转变探究性活动方式,挖掘教材素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利因素。(3)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4)转变师生的传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5)转变传统的教材观念,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6)转变浅尝辄止的问题意识,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四综合”即:突出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方法、知识与情感的四维综合,使课堂呈现出更多的活力点。一是知识与知识综合概括,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二是知识与生活综合联系,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三是知识与方法综合渗透,创立课堂综合化的方法新体系。四是知识与情感综合融合,达成课堂综合化的目标新体系。研究的相关课题:

1、以生为本,构建活力、灵动、高效的“生本课堂”。

2、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方法、汇报、展示、评价的有效性研究。

3、学生合作探究、表达交流、评价能力的培养等方法的研究。

4、教师点拨的时间调控、重点难点知识的把握、总结提升、评价尺度等方式的研究。

5、前置性学习的设计、检查和反馈方式研究。

6、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导学案? 研究方法

生物生本课堂的基本模式:“三自一引”

课题组人员分工:课题组人员由校内的生物课教师参与,请他们听、评课,收集他们在生本课堂上的得与失,共同探讨,提出改进意见,然后形成共识,形成成果。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实验课的研究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互相从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行辩论与探讨,可以使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探索事物的来龙去脉,更加全面的认识问题。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生物科学探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发现学习的“过程”和获得主动探索的“经历”,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了创新和改革,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生物教学生活化,是指在生物课堂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已有的生活感知去重新认识、理解生物学科的内容与知识,让它们两者建立相互联系,从而把生物教学的整个过程融入到学生对于生活的理解与认识中去,从而能够让学生不仅学习、认识生物,更能感知生物的魅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生物知识无处不在。对于初中生来说,刚刚开始接触生物学习,由生活作为切入点,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以说,初中生物实现生活化教学即是实施新课程的客观需要,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需要。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教师只是按照教案或教参的设计,按部就班的展示自己的教学行为,把学生当作观众,既没有沟通也没有交往,更忽视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教与学的完全分离,使本应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然而,农村初中拥有

独特的环境资源,生物教学更容易贴近生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题的研究成果

1、我编写了八年级生物上下册导学案一套并上传到百度文库。七年级生物上下册导学案一套。

2、撰写了相关的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

3、我们构建了“三自一引”生物课教学模式:激情导入,诱发活力;自主探究,孕育活力。合作交流,外显活力;突破难点,展现活力。拓展延伸,丰富活力;总结升华,创造活力。教师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及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合一的导学案。上课一开始,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一定的教学方式导入新课后,然后学生根据目标导学,认真研读教材,对本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力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对一些基本的内容要求能掌握。同时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学生在研读中发现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质疑探究,学生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为了使这部分落实到位,收到理想的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学生参与教学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学生的各项活动,创设良好的参与教学的氛围。(1)在问题的设计上 ①是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符合生物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②是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2)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

①是要根据课程、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资料分析、情境分析、分组 讨论、探究实验、看图或图表分析等形式; ②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③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参与点,不能让少数学生在活动中 成为观众或听众。

(3)师生解疑,整体构建 在学生小组自主质疑探究、自主构建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形式,最后通过整合,形成本课的知识结构及技能体系。在课堂交流时:

一、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二、要给充分的时间;

三、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及时的评价,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知识结构的构建上:

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交流学生有能力自己构建的,教师决不能越沮代庖;

二、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努力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4)、习题巩固,反思提高

本步骤包括知识体系、练习题、反思三个栏目,知识体系可以让学生系统的了解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知识重难点,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练习题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精选习题,选题的原则一:少而精,有明确的练习目标,针对学生易错点有的放矢。原则二:难易适中,做到不选难题、偏题、怪题等,所选题的难易度能够培养学生的双基。总之,教学活动离不开习题,只有灵活、正确地运用习题,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反思栏目中我鼓励学生写自己的收获和建议,更鼓励学生写感受或建议,从而建立起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平台。当然,作为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此栏目树立学生的信心,鼓励学生乐观地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

1、运用“三自一引”课堂教学模式解决生物问题固然存在许多优势,但其他方式,如创设教学情景在有些课上的效果更为明显

2、通过设立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比对,实验班存在的问题是,优秀率不如对照班,几次考试,最高分也不会在实验班出现。

3、与多位教师进行探讨,观摩相关生物探究课后,有一些感触,有效课倡导的是一种自主学习的一种理念,模式也可以多样化,传统优秀的教学经验完全可以适时揉入到新的课堂模式当中,更好地解决生物概念的教学问题。课题研究的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的教学任务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学习一定的生物知识,培养一定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高效课堂在时代的呼唤中走来,课堂上师生情感交融、智慧碰撞、思维互动,教学并进。在高效课堂的模式下,探索生物课高效性的教学研究,通过高效课堂相关教学环节,实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解决了生物的教学困局,实现了把快乐还给学生,从学会、会学,到乐学、发展的教育目标。同时,也把快乐还给老师,真正实现我工作、我生活、我快乐。篇二:付云红结题报告 《关于前置性作业设计与执行中问题的探究》结题总报告 上谷学区中心校大郭杖子小学 付云红

一、课题的提出

1改革课堂教学的需要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例如: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气氛沉闷,出现教师课堂满堂灌,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等,导致教师教学效果不高 ,学生学习质量不高,能力不强。因此长期以来,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学效益低下,于是只能兴“加时之风”,靠“补课之功”,搞“题海战术”,行“死记之道”。鉴于此,对学生进行生本教育势在必行.前置性作业的有效设置是为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准备的,具有相当强的目的性,它就是要达到让学生在课前能够对新知识进行感受、进行初步理解、自主寻求解决办法等目的,起到对课堂的导入、甚至贯穿整个课堂的作用。有效的前置性作业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它给我们的课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让学生更自信,最大程度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也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广阔的空间和学习乐趣。

2.提高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需要。

通过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有效学习的课题研究,教师们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新课程理念下积极提倡前置性学习这方面还不是做得很理想,因此我们要继续通过新一轮课题研究来大力提高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二、研究内容:

(一)、计划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2、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提高学习质量。

3、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活跃课堂教学。

4、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5、发挥课堂教学愉悦的魅力,鲜活课堂教学。

6、转变教师的教学角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具体目标、重点难点 具体目标:

1、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

2、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研究。

3、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与选择。

4、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学习研究。重点、难点:

1、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研究,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

2、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选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研究思路

构思??设计??实施??反思??总结成果

四、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

2、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课堂完美展示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课堂展示的实践经验。

3、文献学习分析法。理论学习是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教师通过学习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并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吸收借鉴,使之成为指导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

4.调查研究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课堂展示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不断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和总结中,探讨课程理念在教材、学生、教师之间的有机整合。

五、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生本教育”就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教师表现自我、体现能教的境界应该是“教而不见(现)”,这样让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的活动,让课堂变成学生以小组为主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殿堂,让学生自己去整合知识,使学生的智慧、能力自然生成;而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为学生好学、乐学而设计的教学,让每堂课都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碰撞思想的火花,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文化的盛宴。进行“生本教育”体系改革,必须首先对课程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小立课程,大做功夫”,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小立课程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从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大做功夫。

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展开和深入,新课程理念提倡课堂前置性小研究。所谓前置性小研究:是在实现自学的基础上,追求更完美的学习,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获得发展。

3、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课题组成员分工: 本课题组由县级骨干教师挂帅,由几位富有时代精神,勇于创新,充满活力,经验较为丰富,研究能力较强的中老年教师组成。其中,王永东是一名骨干教师,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学校的教学业务骨干。李淑萍是学校的教研组长,现任六年级语文,曾参加过“怎样展示才精彩”的区级课题研究。在教学中,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经验。

侯志是学区研训员,主抓数学,曾主持完成县级课题研究,也是一位业务精炼的老教师。参加课题组的老师,都是各学科的科组长或学校的业务骨干教师,有实验研究的精力。他们曾受过教育科研的培训,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都是从事第一线的教学工作,能有效利用现代科学的教育科研手段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课题的完成。

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4月——2013年5月 ①调研论证选题,确定课题研究的范围。(负责人:王永东)②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尝试编制前置性学习小研究,确定大致的样式。(负责人:付云红)③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负责人:李淑萍)(2)研究阶段:2013年6月——2014年6月 主要任务:前置性作业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具体做法:根据备课组长分配的任务,各人完成该单元的前置性学习设计。教学准备中要有预习任务,教案中要充分体现应用学习作业的环节。①各教研组开展课例研讨活动(负责人:侯志)

依托学科教研组,开展主题课例研讨活动,尝试应用前置性作业。反思总结,不断修订。②多种形式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负责人:王永东 ③定期组织课题组骨干成员交流研讨,不断深入课题研究。(李淑萍)④聘请有关专家对我们的课题研究进行指导。(负责人:侯志)

(3)总结阶段:2013年12月

①课题组收集并整理课题研究资料:(负责人:王永东)

教师教学案例、教师有关研究论文、课堂教学实录、有关图片资料、各学科前置性学习作业汇编。

②子课题组负责人撰写子课题研究报告(负责人:付云红)③课题组撰写研究报告(负责人:李淑萍)④聘请专家进行课题成果分析(负责人:侯志)(4)、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形成一种符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范式,以此来落实课程改革的理念,打造高效课堂,从而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1.三至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前置性学习作业汇编 2.教师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实录及相关教案、反思)3.研究教师撰写的论文集 4.实验过程的研究报告 5.调查报告(5)、课题研究的保证

本课题研究的负责人是小学高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有一定的承担能力。组织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参加研究的教师在教学一线多年,有实际经验。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七、实施过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归依的教育,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每位教师的心田。

新课程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它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主体。生本教育提倡:一 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根据课改精神,我校进行了“前置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近两年来,我们经过探索、实践、研究,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具体如下:

一、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理论的指导是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有效保证。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的导师,是知识的海洋,是饥饿人的点心,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只有博览群书,拥有丰厚的现代教育理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标新立异,才能成为导航的明灯。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我校的工作重心。乘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我们把握各种机会,采取各种途径,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1、集体学习,认识课改理念。

为了使教师们对教育教学理论有更多的了解,我校坚持执行科组学习制度,每月召开一次的科组例会,每次学习做到有中心内容,有中心发言人。例会中我们分别认真学习区教研室下发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解读》、《杜郎口教学模式》、《教育走向生本》等文件或书籍,深刻领会其内在精神,加强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的意识,指导其教学行为。为了让教师们更清晰地了解生本教育的实质,我们还组织教师通过网络观看“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的相关介绍,让教师们更深刻地了解生本教育。

2、自主学习,内化理论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问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在对教育教学理论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教师们把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内化为个人的财富,在教学行为中有效发挥其作用。自主学习中,教师们主要学习了《我看生本教育》、《生本课堂的理念及其形态探微》、《“生本教育”课堂里,教师该怎样“教”》、《生本教育下的大语文教学思想初探》、《生命在阅读中成长》、《以生为本,激扬作文的生命内涵》、《解度生本教育中的个性教育》等文章,做到内容丰富,辐射面广,针对性强。在学习文章的同时,教师们写下了读书心得,结合自己日常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自觉提高自身的理论意识。

3、专家引路,提高理论水平。马克思说过:“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高尔基也说过:“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学校是一个狭小的范围,为了避免教师们做井底之蛙,为了让教师们有过硬的教育教学水平,我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聘请专家进行讲座,如石家庄市金马小学教师作《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的专题讲座,区教研室郝增老师作《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专题讲座,在专家们的引领下,通过学习,老师们感触很深,收获颇多。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组织老师们外出听课学习,如到承希小学、第二小学等,教师们开阔视野,教学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4、互动交流,充实理论知识。

俗话说:集体的力量大。我们集全体教师的智慧于一炉,给老师们创设了交流的平台,让老师们在科组例会上畅谈自己的理论学习心得体会。“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校本学习中,老师们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兴趣盎然,各抒己见。在互动交流中,每位教师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充实。

通过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教师们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教育教学的观念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表现在:从教育实践者转变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者,新的职业生存形态正在发生改变;课程意识进一步加强,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积极投身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中,并取得很大的成功;教师的专业化和教学的个性化更显特色,相得益彰。

二、立足课堂教学,推进课题研究,提高课堂实效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高能力。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教师在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一位名人讲过:“教育科研是学校走向成功的根本,是教师走向卓越的关键,是学生走向成才的重要途径”。也有人说过:“下水方知水深浅,探索真理靠实践。”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可以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一)、情境引入,有效促进教学效率

据脑科学的研究,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是掌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而大脑右半球则是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活动。右半脑与知觉和龙件有关,具有音乐的、绘画的、综合的整体性等空间的鉴别能力,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直觉、领悟和创造性才能的发挥。而情境教学较好地协调了大脑两半球的互补协同的作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出现课堂气氛沉闷,老师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讲,学生坐在座位上若无其事,无动于衷,总是提不起精神,其实原因是教师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一节课下来,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精力,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

课堂上,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如故事引入、猜谜语、玩游戏、媒体课件等方式开篇导入,充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强烈的激情中暴发了,兴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股无形的动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转变教学行为,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教科书教活,转变教学行为,就有效地提高教学实效。

生本教育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课堂主要形式,充分依靠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合作,引导学生勇于创新,使学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良好的教学行为是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采取了“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就是让学生有学习的空间,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增强师生之间沟通和交流,例如《一夜的工作》,讲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教师先问学生:“你觉得周总理是个怎样的人?”学生通过四人小组讨论知道这位令人敬佩的好总理,他的工作十分劳苦,生活十分简朴。这是文章的命脉,抓住这条命脉,教师要求学生分别找出表现周总理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的语句,通过自己去找好朋友,找老师,互相交流,相互合作,互相帮助,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得到补充,打破了以往问答式的教学。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情绪高涨,课堂里充满解疑问难的话语,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心情舒畅,所有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解决。整堂课学生自主地获取全部知识,体会到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成功的快乐。篇三:现代化生态课堂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

夸美纽斯认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与宁静。”课改是把教师从应试教育的泥淖中拉出来的最效手段。但教师接受理念容易、践行理念难。当下,教师缺少的不是理念,也不是态度,部分教师舍不得“磨刀功”,“学生不会学,学生找不出问题,个性学习只是浪费时间,交流、展示时效低“,诸如此类现象比较现实的存在着,为了全面提升各个学校课堂教学现代化的工作水平,形成各具更高水准特色的课堂教学现代化模式,促进我区课堂教学现代化事业的繁荣。我区决定以“现代信息化生态课堂实验与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临淄区秉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工作宗旨,以落实省市区教育规划纲要为主线,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教育科研引领教育科学创新,实现了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区域教育的满意度和知名度不断提升。早在2005年,临淄区就把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作为全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首要任务来抓,在学习和借鉴洋思和杜郎口等全国课堂教学改革名校的基础上,进行了历时八年的课堂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涌现了如高阳中学、金茵小学和朱台中心小学等省、市课堂教学改革典型示范学校,全区各学校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2006年,创造性推行了全区学科教师岗位月度培训,历经了从教材通研到学科知识构建,从先进教学理念到课堂教学实践,从“模块培训”到“菜单培训”,从“大班培训”到“分层培训”的变革创新,着力开展名师骨干教师培养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和青年教师培养培训。走出了一条具有临淄特色的教师培养培训之路。同年,在全区各学校开展了书香校园建设工作。通过落实“周月季”读书计划,开展百种报刊进校园,读书明星及教师读书人物评选。举办丰富多彩的读书节及主题读书活动。积极推广经典诗文阅读、科普阅读和英文阅读等一系列措施,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但是,我们也清楚的看到,八年来,尽管全区各学校课堂教学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目前全区课堂教学中①模块培训法(mes)在微机教学中的应用.王鹏,刘世红,张德明.现代技能开发.2002/10.②开展“菜单培训” 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袁建亚.河南教育.2006/03.③合理运用分层教学 提高政治教学质量.赖兆平.新课程学习(下).2014/01.①②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部分校长和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课堂教学改革落实不到位,学校之间的课堂教学水平差距较大;部分学校和教师只是机械模仿和简单搬用,没有真正消化、吸收,掌握先进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实质,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一些学校教学管理粗放,轻过程,重结果,学校教学管理不精、不细、不实,不能有效保障和支持教学水平的提升;个别学校的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学习流于形式,课程开发能力不强,课堂教学内容单一,课堂教学水平只徘徊在较低的层次和水平。通过对上述种种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发现,尽管我们一直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上执着前行,但8年实践探索的成果已然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如果不及时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那我们就不可能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可能打造与临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化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最根本点途径,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品味的标志,几乎所有的关于教育的弊端和困惑,最终都能在课堂上找到症结;所有关于教育的改革和探索,归根结底也都要回归到课堂中去。因此,进行现代化生态课堂实验与研究,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师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区域教育教学现代化的核心所在。

基于以下原因于2013年秋提出《现代信息化生态课堂实验与研究》这一课题: 教师层面存在的问题:

1、主问题设计不够明确。

大部分教师对新课标没研究过,对教材的挖掘深度不够,设计的问题浮于表面,没有抓住教材主问题,没有通过递进式的问题串把教学内容呈现在课堂上,造成课堂就是一些琐碎的内容相叠加,学生的学习支离破碎,既耽误了教学进度,又影响了教学质量。教师应指导学生展示有挑战性的问题。平时加强对课标和教材的研究,设计出符合章节特点的主问题,用几个主问题和几个小问题把教材内容串联起来,真正实现课堂高效目的。

2、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认识不够。

理科教学前置测评环节,学生将内容展示到展板上后就结束了任务,此环节在教师和学生眼里就是为展示而展示,仅此而已。教师和学生对展示中出现的动态错误资源没有很好地利用,使得课前很多学生就产生了错误认识,对新知又产生了错误迁移,直接影响课堂达标率。

3、对小组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课堂上仅仅是对展示学生分数的过程性评价,而对小组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等环节中的过程与情感交流视而不见,学生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终结性评价缺失,使得学生小组意识不够强烈,小组间的竞争形不成氛围。现在的小组评侧重于展示个体的评价。

4、小组合作学习要把握时机,部分老师为了力求形式的完美而组织效果甚微的互助讨论。结果是浪费了时间,收获了了,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听、说方面基本能力得不到提高,还容易养成浑水摸鱼,趁机取闹的不良习惯。学生层面的问题:

1、学生的学、展、听、析不够规范。

学生的学、展、听、析每个环节都表现的很不正规,松松散散,不够规范,课堂上每位学生的肢体语言都是他个人素养的体现,所以加强展示、交流规范性的研究势在必行。对于学生的展示和聆听我们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

(1)学生展示要求:①展示标准:面向全班学生,展示前有提示(下面我来讲解第x题,请大家往这看);展示时自然大方,声音洪亮,不能遮挡展示的内容;展示完后要询问还有补充或质疑的吗?②力求展示形式的多样化:可以展板展示或小组对学/群学或个人展示等。展示时,做到了小组要分工明确,尽量不要一个人展示,可以2—3个人分步骤展示,也可以分讲解的、拓展的、方法总结的依次展示等。展示内容做到了尽量是小组合作后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教师分担的主问题,注意了小组间的互相讲解与质疑。③注意了展示机会的均等性: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展示,尽量避免几个尖子生主宰课堂展示的局面。④注意了展示的有效性:展示真问题,展示大部分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2)学生聆听要求:面向展板而坐(注意坐姿),听完后须有质疑或补充。

(3)展示的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能引导其他小组质疑;当学生都看不出问题时,教师能能介入讲解,或思路点拨,或方法总结,或解题注意事项等;学生展示完后,大部分教师还能跟上适时的评价,如从讲解内容、讲解方法等方面加以点评,注重了教师的引导、拓展的重要性。

2、学生的自我纠错环节缺失。

很多教师为了课堂上能完成各教学环节,设计的教学节奏很快,各流程间没有给学生留下自我整理学案、笔记,自我反思、消化的时间,使得学生疲于合作、疲于展示,一堂课下来,真正“印”在学生脑里的“真知识”不多。3.组间质疑不够。

课堂上,鲜见展示后的小组质疑,或质疑只停留于展示学生的声音、表情等评价上。学生提不出质疑的问题,可能来自于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导学案设计的问题浮于表面,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发现不了真问题;二是小组交流不到位,小组间没有提取真困惑;三是评价出现问题,没有将组间的互相质疑评价纳入小组考核范畴,学生组间的互相质疑没有形成习惯。

4、学生评价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无效评价或劳动。

很多课堂的部分环节,学生之间的评价往往采用一些含金量不高的套话,指不出问题所在,做不到小组学习环节的多元化评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特点,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提出具体要求,如:对合作探究环节设定时间限制,提前高效完成的给以加分奖励;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纪律有明确的奖惩要求;对学生的参与度、积极状态予以适度的量化评价;课堂教学中,有多次小组学习活动时,坚持对每次的组内合作学习给以相应的即时评价或量化评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课堂教学水平落后是制约素质教育实施、阻碍教育现代化实现的主要瓶颈,课堂教学不改革或改革不彻底,素质教育都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教育现代化也不可能得以实现。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国内外很多著名专家学者先后对课堂教学进行过精辟阐述。1959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式教学,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他认为,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彻底否定和抛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针对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理论,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主要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类型。在课堂教学中,而在于学生是否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否在积极独立地进行思考,是否在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把i0·巴班斯基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基本方针;日本提出教育改革“重视个性的原则”;韩国在制订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时,突出强调了学生自由、自主、自律精神的培养。①漫步“技术” 张扬“个性”.姚胜超.吉林教育.2014/05.①西方社会心理学对小组合作学习广泛在探讨,试图将社会学、群体动力学在合作原理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他们认为,在现实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状态——相互对抗方式、相互独立方式和相互促进方式,或者称之为竞争型学习、个体型学习和合作型学习,这些不同在学习方式对于学生在心理过程肯行为方式会产生不同在影响。我国建国初期,在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力图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来建设我国在教学理论体系,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活动目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培养学生在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核心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于2001年6月正式颁布,这标志着中国进入新课程改革的时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这次课程改革在重要理论支柱。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在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在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感受、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建构起自己合理在认知结构。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国各地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相继出现了洋思中学、杜郎口学校、东庐中学等全国课改名校、洋思中学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理念、杜郎口学校在课改模式、东庐中学在“讲学稿”等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主持在全国新教育实验“构筑理想课堂”,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主持在“生本课堂”都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在理论和实践范例。在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主要存在这样几种情况:一是主要强调学科教学模式在构建,例如潍坊在“345优质高效课堂”模式中在“345”是指“三步四环节五课型”②①,所谓“三步”是指每一堂课应该包括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延伸三个步骤。四环节是

③指课内探究过程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五课型是

指每个学科结合各自学科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五个基本课型。重重模式构建专业性强,但是 ①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初探.柯文岛.新课程(教师版).2005/08.②浅析三步四环节五课型中认知语言学的应用.潘颖影.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0.③关于合作教学的教学反思.王兰英.新课程(教研).2010/02.

第五篇: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结题报告

【优质课网】海量优质课教学视频在线观看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要把语文学习伸向生活,在生活中融入语文学习,首先要认识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语文教育名言,揭示了语文和生活的深层联系。语文学习向生活伸延,尤其向生活言语实践伸延,更符合母语学习的特点,既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又能为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提供实践机会。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找准课内外知识的联系点,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书本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生活言语实践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建构自己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的必要性 尽管我们已经走进了新课程,但在读学生厌学现象也相当严重。语文教育面临挑战,这种挑战,一来自一些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枯燥无味,二是因为学生的课余时间大都被大量的作业以及各种形形色色的强化辅导班占据,语文学习的时间基本框定在课堂里,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占去了。这样,学生学语文被束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语文教材里。学生远离社会生活实践,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历练。这是极具有害的。其实我们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直接的社会实践,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经历,而且对学生意会大量的语文模

糊性知识,对学生积累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旅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他曾说“宁静的夏季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朝霞那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彩上的细微差别。”(苏霍姆林斯基:《帕大雷什中学》)在苏霍姆林斯基这里,对生活的直接观察活动充满了情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不仅体验到生活的经验,而且获得了美感经验。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传承文化的工具,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操,培养“悟性”的有效途径。因此,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既能增加学生的生活历练,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以消除厌学情绪,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的方向

人从呱呱坠地开始,要生存,要发展,第一学吃饭,第二学言语。要学习言语,就必须在生活中学习,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人的一生可以不学其他,但不能不学语文。但事实上,一个人学习语文并不是从进入学校开始的,也不是离开学校就结束,而是随时随地都有着语文学习。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也是语

文学习的补充和伸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课程,语文学习是一种母语学习”。依据母语学习的习得规律和语文能力形成的特点决定语文学习应该向生活言语实践伸延。学习母语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在母语环境中通过使用母语来提高读写听说能力,这一过程在语言学理论中被称作母语习得。学生学习言语,说到底,就是为了运用母语更好地生活。因此,学习言语,就要遵循母语的习得规律,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提高,而不能仅限于课堂之内。事实证明,课外社会生活中的言语活动,不论言语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就数量和范围说,都大大超过课堂的学习。据研究,学生一天生活中的说话量抵得上两个学期的课堂说话量;学生课外的阅读量超过课堂阅读量10倍以上。这说明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仅靠现有的课堂活动量是远远不够的。

三、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的内容

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也可以说,处处留心皆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能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语文学习能否向生活伸延,关键在于有没有一双发现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眼睛.语文学习再也不是仅仅“读教材”,再也不只锁定在教室里。有语言文字存在的地方就会有语文学习活动;有社会交往的地方,就能进行语文实践。语文教育不能在沸腾的社会生活面前关上大

门,画地为牢。语文教育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吕淑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有说明书。到处可以学语文。”显然,学生的语文学习就要在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动态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而这种环境不能单从表面的时间和地点上交换方式,还要从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上有利于学生的言语学习。如让学生从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告、标语、地名、歌词、风俗等方面感受,分析后获得知识。

四、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的意义

茅盾先生有句名言:“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生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并不局限于课堂语文学习,通过课外阅读、写作、口语文交际、社会实践以及各种传媒等,都能够为学生语文索养的建构提供一个发展平台。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虽然语文学习可以与生活相联系,但并不就等于生活。学生的生活言语实践多是在无意识、无目的的状态下进行的,有些言语甚至是不健康的,不科学的,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如在学生中传开的灰色流言:“学习苦,学习累,学习还要交学费,不如参加黑社会!……。”因而,必须对学生的生活言语实践加强指导,拒绝灰色信号对学生的言语干扰,不能只顾及课堂语文学习,而置课外生活言语实践于不顾。

语文学习向生活言语实践伸延,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生活言语实践提供了一个与现实生活,与他人交往对话的情境。学生在历练中积累经验和体验,满足和发展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施展。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求真、去扬善、去审美、去探索、去创造,并且能用理性的眼光去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达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就要拓宽语文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参加生活言语实践,体验生活,扎根于现实生活。

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在课外的天地里,学生得到语文训练的机会很多很多,是课内所不能比的。”只要我们善于把面临的时空与事物和语文学习相联系,朝着语文学习向生活言语实践伸延的方向去开展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下载《用小手编织美丽的生活》结题报告2015.1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小手编织美丽的生活》结题报告2015.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