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生活动型课程”实验实施方案 及结题报告(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5 15:3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品生活动型课程”实验实施方案 及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品生活动型课程”实验实施方案 及结题报告》。

第一篇:“小学品生活动型课程”实验实施方案 及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纵观小学品生的教材内容,是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教材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且又源于少年儿童现实生活,是少年儿童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故事,有着“小、近、实、趣”的内容特点,是学生“可信、可学、可做”,也便于教师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感悟、体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但目前品德教学方法单

一、呆板。教师以为教材就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于是,有的采取语文化的教学手段去指导学生照图讲图,说文解字,有的仅仅围绕课题对学生纯碎性的灌输式思想教育,有的干脆依样画葫芦的照本宣读,画画答案,敷衍塞责等等。如此以来,无法渗透思想教育与品德教育的一致性和“知、情、意、行”要素的统一性的学科内在特点。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如何让品生课成为真正的活动型课程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科研内容。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道德成长或发展的根源不在于单纯的外部环境,也不在于单纯的主体内部。而在于主体与其道德环境的积极的交互作用——活动或实践,学生才能对道德规则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并因此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正是在活动中,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形成了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善于合作等品质。要想使学生德育水平真正提高,必须重视活动型德育课程的教学,基于这些,我校决定从现在开始进行“小学品生活动型课”的实验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涵义

活动型课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一种以品生为依托综合性学习内容,以学生主体的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增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面向新世纪的挑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品生教学活动中活动性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性)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以学生主体的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学习方式,增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自主性)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将综合性的知识学习与学生的能力、态度、行为培养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潜能。(实践性)

四、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操作

1.活动型课程的研究主要内容

(1)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

品生教材采用大量的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图片,为帮助学生获得真实感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都来到书上,都走进了课堂。而课堂的活动真实就是生活的再现。

(2)让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过幼儿园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品生课正是在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并予以继续教育与培养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2.操作过程

(一)活动课要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思想性

活动课的设置必须从教育的需要出发,一切有利于教育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使整个活动课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和思想性。在组织工作中,一定要克服“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使活动课真正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的活动。品生课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因而要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思想性。

(二)活动内容丰富,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

儿童的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爱好多变,富于幻想。小学品生课正是抓住儿童的这些特点,既有美丽的图片,还有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形式多样的问题,因而活动课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才能适应这种情况,才吸引学生。

知识性是整个活动课的基础,将知识富于生动活泼的形式之中,学生参加活动犹如在五彩缤纷的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科学性是活动课的标准。活动形式符合实际,符合学生需要,内容正确新颖,切合学生水平。儿童的兴趣容易激发,但也容易冷化,难于集中,很不稳定。尤其受情绪的干扰较大,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因此,活动课中对学生的兴趣不能一味迁就,而要因势利导,使学生兴趣得到健康发展。

(三)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活动的内容,设施等都是学生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整个活动课是为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组织的。因此,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就成了活动课成败的关键问题。

在活动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是活动符合他们的实际,激发他们的兴趣,创设条件,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动脑动手。在活动中运用知识学习,锻炼技能掌握技能。

在活动课中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作用。在活动课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帮助学生选择活动项目,进行必要的组织工作,为学生参加活动提供条件。教师同时又是活动的指导者,在活动中启发诱导学生,在知识、技能、思想以及活动组织等方面协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

五、本课题研究方法

1.“教育调查法”:采用事实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对小学品生活动型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了解。

2.“实践行动法”:根据课题的内容,课题组成员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有行动,有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

3.“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的案例实录,进行研究分析并进行案例反思。

六、本课题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3月至7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做好人员分工安排,学习新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并且学习相关理论,搜集相关的参考资料。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年8月到2010年12月)

(1)组织实验人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形成改革实施方案。

(2)成员组成员,每人定期开设一节观摩课,彼此交流观摩,把成功的课型进行推广。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1月到2011年5月)

课题组成员对各类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形成课题的研究报告,存入我校档案,作为评选优秀教师及学生的依据。

“小学品生活动型课程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品生活动型课程研究”课题于2008年5月通过沂南县课题办评审立项。这期间,课题组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活动,为教学实验和正式研究做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工作。课题组成员通过自主学习和集体交流讨论,都比较深刻地把握了课题研究的目标、理论依据、基本内容、重难点、研究的主要形式和方法、研究的价值和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落实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提高新课程的实效性。它主要是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和课堂教学的基本现状提炼出来的。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让品生教学成为活动型的课程,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怎样在生活中再现。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主要在于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地准确地把握和落的基本理念并且较好地体现在教学、教研的实际工作中。

从2008年5月起,我们根据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一至四册的教学应用,采取边学习、边设计、边实验、边反复修改完善和分子课题、分阶段的方法开始了课题的研究工作。期间,我们主要针对《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教材组织了教学设计工作和教学评价办法的研究工作。第二阶段,共收到课题组教师反复应用修改,并精选推荐的教学设计共22篇(节),经课题组认真评审,共评出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8篇,共计14篇。

这期间,课题组集中学习了3次,听研讨课10节,评选教学设计2次。课题组教师也同时开展了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实验课评课展示、论文撰写、教师岗位培训等丰富多彩的课研活动,也取得了不少阶段性课研成果,这极大推进了我校《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的教学和教研工作,也大大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

我们的课研工作在第二阶段加大了课研力度,更加深入地开展课堂教学实验和理论研究,并加强了课题组自身的队伍建设。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对“小学品生活动型课程研究”进行了理论上、方法步骤上的进一步论证和完善,特别是在课题理论依据、课改的新理念方面提升了高度,提高了认识。因为有了第一阶段课研的经验,我们对课研的形式、方法、步骤,要求更加明确,加强了课研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2.继续开展了常规课研工作。中心组始终坚持以活动为载体的课研形式,每个课研阶段(每个学期)集中学习3次(每学期初一次,期中前后一次、期末一次);听课评课达到2次以上;省、市开展的相关的培训、研究活动,课题组骨干成员都必须参加。同时要求每阶段必须组织3次以上的研究活动。每个课题组成员必须坚持“五个一”的课研标准(每个学期写一个教学设计、写一篇相关的论文、上一堂公开课,帮带一名同科教师、记一万字的学习笔记或学习心得)。以课堂教学的设计实验为核心,积极开展相关的教材研究、评价研究,并且兼顾到农村学生的不同教学条件。

3.以教学设计为主,积极开展新课程优质课赛课活动。全镇掀起“落实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教研热潮。赛课成绩的取得,得力于课研究,证明了开展课堂教学设计实验是有实效的。

4.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教材、教法的研究。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成效。我们课题组共撰写教学设计60篇,其中优秀设计30余篇等.5.作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自身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得到加强,对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 创造性的使用和深入生活去挖掘教材,是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前提,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保障,是提高课堂实效的最基本的途径.6.学生方面,开放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的出发点是紧跟课改形势,实施好新课程,落实好新理念,努力提高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效。在课研过程中提升任课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使广大教师在理论研究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一些实质性成果。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加强课程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经验,也就是说教育要回归生活,要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应该关注儿童正在进行的现实生活,没有今天就不会有明天,要为儿童“把握今天的生活,放眼明天的世界”打下良好的基础。生活中有许多情境和事件都蕴含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如家庭生活中蕴含着家庭伦理,集体生活中蕴含着团结友爱与合作,社区生活中蕴含着公共道德和环境意识。怎样在教学中避免脱离现实生活的空洞说教,把蕴含在生活中的感悟和规则挖空掘出来,是我们每个品德教师都努力奋斗的。

“小学品生活动型课程研究” 课题研究在教研室领导的指导和全体课研成员的努力下,基本完成任务,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第二篇:实验结题报告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包钢十八小课题研究组

【内容提要】:

随着信息技术步入学校和家庭,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它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地点和学习方式提供条件,为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方便。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个体--合作”相结合,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自主学习

我校于2009年9月开始参加了经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研规划办批准立项,由内蒙古电化教育馆承担的内蒙古基础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的子课题的实验研究。我校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了主导思想: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加大学校课程力度,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孩子在乐中学科学。确立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与意义、并针对课题研究的重难点进行了分析,确立了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制

定了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制定了研究计划与具体步骤。经过二年多来的实验,对实验课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此,我们将实验情况做以总结: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自主学习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潮流,并对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

自主学习是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自主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中受益,而且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必要的心理基础,近年来引起国内外教育研究领域的高度重视。尽管自主学习在国外出现已经近一个世纪,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看法。但总的来说,基本主张从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学习的社会性等多个维度对自主学习进行界定。国外较有影响的研究者是纽约城市大学的齐莫曼(Zimmeman)教授,他所用的术语是self-regulated learning(在我国有人将之译为“自我调节学习”,也有人将之译为“自主学习”),是指“以学习效率和学习技巧的反馈为基础,选择和运用自主学习策略,以获得渴望的学习结果”。

在我国,一般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与他主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董琦、周勇认为,自主学习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反馈,三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北师大肖川博士认为:自主学习是就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学者庞维国提出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界定自主学习:从横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和学习结果等;从纵向角度界定自主学习是指从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即学生在学习之前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之中能够对学习的进展、学习方法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在学习之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北京师范大学信息学博导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

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本组确立《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课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一定可以形成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算途径。我们力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学校教学信息化的进程,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层次和教师队伍自身信息技术素质。

二、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小学生自觉主动利用网络获取资源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意义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科学学科的课程整合,深化了小学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 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时实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科学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

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因而既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也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学科教学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大量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小学课中各类学习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

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1.寻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操作方法。本课题研究能够整合教育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积极健康、丰富的信息内容,培养他们独立检索、分析、筛选,鉴别信息的能力。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通过对网上信息的处理,使学生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学会有效应用信息资源,提高信息素养。

2.通过实验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克服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弊端,促使学生多渠道、多方式、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生生交互中,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获取资源,学会学习,初步培养小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4.进一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赋予教师、学生以全新的角色,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本

信息时代赋予教师角色以全新的内涵,要求教师要具备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同时还要合法、合情、合理地运用信息。本组

希望通过信息技术培训,建立一支拥有较高信息素质的教师队伍,适应信息时代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进而强有力推进信息化课程改革。

5.建立、健全小学教育资源库,为实现整体教育信息化奠基。教育资源库可以各学科提供相应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为建立高效课堂提供资源基础。本组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将要通过收集各级各类各学科教育教学资源同时自主开发各学科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起内容丰富的本校教育资源库。

三、实验研究方法和内容:

按照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学习借鉴国内先进信息技术培训方法,结合本地区实际特点及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培训方案,以多种培训方法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考核、反馈,反复实践,建立合理可行的培训方案及培训后考核长效机制,为把培训成果转化为教师教育技术奠定基础。

(一)实验研究的方法:

1、采用“文献研究法”证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模式的理论基础;分析目前国内外该研究的进展,确立本课题研究的方向和意义;进一步研究整合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的要素、特征、策略,并加以实践。

2、行动研究法: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观察法:对学生的发展作动态的观察,包括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法、合作意识、参与程度等为主要内容。

4、成果分析法:收集整理现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资料,包括论文、软件、课例、文件等,进行归纳总结。遵循“确定重点,由点及面,层层推进,普及推广”的原则,以行动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南,辅之其它可行的研究方法。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通过调查、观察、问卷等测试手段,综合分析对象的发展状态,以积累较为科学的研究资料。

(二)实验研究的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

“利用网络获取资源”是指利用网络环境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网络”特指校园局域网,“获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取得、猎取,在此即是自觉、主动筛选获得。“利用网络获取资源”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初始规划设计——信息搜集检索——筛选、加工处理——发布应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更在获取资源过程中自主探究、自主发展,促进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有效获取学习资源,将资源应用于学习中,在获取与应用中促进自主学习。教师为学生创设条件,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对学生进行获取指导,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与体验过 8

程中,学会将已获得的信息、资源与已有的知识整合,用于问题的解决,并使用多种方式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自主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自主学习特指学校条件下的自主学习。学校条件下的自主学习不是孤立进行的,它的存在需要一个支持性的教育大环境,即学校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和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资源,以及营造宽松的张扬个性、发展自我的活动天地。本研究中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依托网络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提取所需信息进行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

2、研究的具体内容

首先,开发建设网络学习资源的研究。(1)网络人力资源的整合(2)网络环境资源的开发(3)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

我们将在已有的学科知识网站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建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主动参与,以主题的形式对学科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及整合,形成纵向相互衔接、横向相互联系的主题知识网站,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内容,便于学生根据学习所需及时进行信息的提取、加工与创造。

其次,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的,需要经历一个兴趣激发——方法指导——技能训练——习惯养成的过程。

(1)激发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初期我们将以新颖、独特、喜闻乐见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的兴趣,逐步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信心。

(2)探讨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及学生学习需求,鼓励教师采取多种途径、形式、方法对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进行指导,因学定教,因需定教。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环境如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特别是把“一室(互动教室)一乐园(学生成长乐园)”作为主要的训练环境,实现师—生间、生—生间以及学生和媒体间的多向交流和互动。同时,引导学生将自主获取、分析、加工整理的知识,自主探究的学习结果,已有的学习经历等及时上传交流与共享。

(3)训练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技能。

强化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技能的指导与训练,可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有效促进自主学习。加强学生针对自主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内容„„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有效的信息搜索、加工、整理,以获取所需学习资源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检索、应用信息资源,自主学习。

(4)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习惯。

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学习内容、目标的需要,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的信息检索、筛选、分类及加工整理并逐渐形成习惯,经历了这一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其自主学习能力也就逐渐培养起来了。

四、实验研究步骤和措施:

实验对象:本课题实验以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为主。在有关年级当中选取一个年级的一个班的为重点实验班级。

实验方法。本课题研究采取大样本实验法为主,同时辅之以行为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配合实验的开展。

实验变量:⑴自变量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构建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⑵因变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 思维能力获得明显提高。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10年3月)

(1)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与申报工作,组织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2)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及课题研究相关理论,搜集此类课题相关研究情况,丰富理论积累,以提高自身研究的起点和水平。

(3)调查分析我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确定信息技术培训方案。

2、研究阶段(2010年3月——2011年3月)

(1)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建立和完善培训、考核机制(2)加强现代教育环境建设,建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的基础。

(3)建立教育技术交流论坛,交流在教育技术应用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4)举办教育技术创新课评比活动,了解当前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分析存在问题,改进培训方案,逐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5)开展教师自主制作、创新教学资源比赛,积累丰富的校本资源,建立、健全我校教学资源库。

3、总结阶段(2011年3月——2011年9月)

(1)对本课题研究过程和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2)总结研究情况,撰写课题总结报告。(3)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分析。

(4)汇编培训资料、试卷,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论文、教师教案、形成文集。

(5)整理教学视频集、资源集,建立我校自主资源库。

五、实验研究的过程:

(一)机构与制度的建立

首先在课题研究工作之初,学校成立了以左琳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校教育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与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科教研组长组成,全面负责课题的策划、实施、检查、总结等工作。参加课题研究的各学科又成立了学科子课题组,以学校主课题的研究工作意见为指导,针对本学科特点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实验。其次成立了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确定专职人员负责硬件设备的维护、媒体资源的管理和技术指导。先后制定完善了《校园网安全制度》、《网络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教科研工作奖惩制度》等管理制度,并定期检查制度、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以及各阶段的研究效果。

(二)硬件的投入与完善

近几年来,先后增建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建成数字化校园网、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每个年级有两个班装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并接入校园网,为课题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加强教师的培训,建设现代化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这是搞好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我校始终把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这项工作放在首位。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素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教师永远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有的教育家认为,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就要淡化教师的作用。这是不正确的。教师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教育过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心灵的塑者。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教师固然不能越俎代庖,但却需要加强引导和指导。学生的主动

性靠谁来激发?靠教师;学生的活动由腐朽来设计和组织?由教师;学生的才能靠谁来发现和扶植?靠教师;学生遇到挫折靠谁来帮助?靠教师,教师的品格风貌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不论在什么时代,教师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是不可抹灭的。因此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就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抓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根本。我校积极推广信息技术教育,使教师们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感受学习电教理论的必要性。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开展论文、课件、班级网页等比赛,围绕校省级主课题,定期进行学习、研究、探索、强化了广大教师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

2、组织培训,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教师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操作技能。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必然会改变教学过程的模式,会优化教学过程,较大地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它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对信息技术有所认识,会操作和运用,并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这种认识和操作运用不只是简单的技巧,而且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变化。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转为,即使有了出色的多媒体软件教材,他也只能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教具,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有的教师虽然采用了多媒体电脑,但教学方法是旧的,与普通的挂图没有什么两样,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电脑的优势。这样使用信息技术无疑是一种浪费。因此只有教师改变了教学观念,从而改变了教学方法,才能

使信息技术发挥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

(四)研究活动的开展

1、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研究,挑选出语文、英语、综合实践等课程中一些典型的有利于开展网络教学的内容,然后对它们进行网络环境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然后根据课时的设计方案做好网络环境资源的开发,并使之与课程内容相匹配。最后投入课堂教学进行实验,并加以改进和定型,最终成为学校信息化资源库的一部分,并逐步探讨出课前预习铺路搭桥------情景设计,激趣导疑------确定问题,深入研究------小组合作/独立尝试------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效果评价实现目标------课后延伸,拓宽视野这一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2、对于有些不宜开展网络教学的课程,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我们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还发现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力是实施网络教育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重视迅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关注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培养学生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交流和创造各种信息的能力,发现了培养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的基本途径:

第一,通过信息学科的教学,对学生实施系统的信息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素养。

其内容应该包括:一是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二是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硬件,掌握信息技术常识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网络上学习资源的搜集方法,熟悉计算机和网络以外的其它信息科学技术知识;三是了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了解信息技术发展。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电脑、网络等信息设备的能力,掌握有关信息化社会的有关知识,能熟练运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寻;培养学生广泛地理解、甄别、选择、整理、创造、传递信息的基本能力,正确对待网络对学习影响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第二,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培养学生学科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在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意识到,除常规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外,还应该关注学生信息素养和网络使用技能的养成教育。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利用网站及关键词进行信息搜索;教会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迅速、准确地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方法的技能。

在我们的实践中,各学科教师都将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理念及意图整合到各学科课程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让学生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来学习各学科课程知识。比如在语文课中网络搜索学习材料、用计算机写作文与修改作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情景教学;在数学课中用计算机学习算数、用工具绘图形、16

用计算机解题;在综合实践课中,利用网络搜寻社会材料,历史资料,开展课堂自主学习。

第三,重视网络使用中的道德修养问题。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强调对学生责任心、自我管理、诚实等品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道德规范,具备信息时代的正确的道德感,面对各种各样价值观的信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能够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积极、健康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活动。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近两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实践出真知”。课题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积极帮助下,历时近三年的实践,经过不断探索、实验、在以前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大胆尝试,不断探索,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具有推广价值。

(一)教师方面

1.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面临教育挑战,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作为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集中体现的教学模式的改变,将引起学与教过程的深刻变革。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根据先前认知结

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知识信息。

2.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通过人力资源的整合、主题知识网站的构建、互动教室的研发,为教师的教学创造方便、快捷、全方位的、大信息量的环境,使教师拥有更大的思维和创新空间,教师创新意识、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教师再发展。

3.形成了一批教育论文、学术成果。

张 发:论文《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初探》在“金色年华”教研版刊物上发表;

张 发:论文《数学教学运用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被评为内蒙古教育技术成果一等奖;

张 发:论文《浅谈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第十一届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张 发:多媒体课件荣获包头市二等奖;

赵相国: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在“中国教育系统优秀论文全国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赵相国:论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中国期刊省级综合性期刊“才智”上发表;

常 磊:多媒体课件荣获第七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小学组三等奖;

张 蒙:多媒体课件荣获第八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小学组二等奖;

(二)学生方面

1.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的动机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教师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适时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保持在高昂、活泼、有浓厚兴趣的情态之中,有利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观看我们的课堂,课堂情景教学模式的运用,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这较好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很多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发展。

实验研究有效地提高了低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了实验目的,实验效果显著。

2、信息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3、开展总结交流

为促进课题的深入有序的开展,每年都召开阶段总结大会,都收到各学科研究小组的阶段总结报告,并在总结大会上交流,还针对学科间的共性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并将优秀教学设计汇编成集、优质课刻录光盘,还不定期地在校网上发布最新成果,供各学科进行广泛的交流学习。

课题方面

1、完成课题研究的预定内容,达到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2、取得丰富的实验成果。

教师成果:实验成果集、教案、实验反思、论文、课堂实录。学生成果:电子小报

3、改革了课堂教学形式,在实践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与教师在和谐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七、我们的反思

(一)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结束语:在上级教研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通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预定的实验假设与实验目标已逐一得到实现。除了构建起新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各科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落实素质教育各项要求等方面均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外,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环境和资源建设以及教育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也都获取了极大的提高与发展。然而,也要看到我们在课题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今后进一步努力,以便使我校的素质教育工作与现代教育技术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与提高

第三篇: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整合研究

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我校科学综合组于2009年4月开始参加了自治区小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研究》的实验研究,迈开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的一步。我组根据科学教学的特点,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主导思想: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手段,加大学校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力度,让孩子在乐中学科学。在一年多来的整合实验中,随着我们实验的深入,对信息技术做为工具如何服务于科学课教学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我们实验情况做以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此次整合研究探讨的目的是在小学科学中高效的使用信息技术,要求师生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和开发好科学课程资源,以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所以,通过什么方式与方法使小学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变“学会知识”为“学会学习”,从而更有助于使小学科学向着研究型、互动型、综合型、创新型等发展。二.总目标:

信息网络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应用,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素养,而且使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既促进科学教师在知识性的科学课中教学方式的变革,同时促进教学互动方式的变革。

三.整合的方向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我们注重教学内容与方式、教学评价与拓展四个方面进行有效整合。

(一)两个培训;三种整合 两个培训

(1)校本研修培训,为提高我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积极参加培训。此次培训从自我学习、同伴互助、反思研讨、专家引领入手,通过研读一本书、研究一个问题、研备一节课、组织一节上课、开设一次专家讲座等方式,使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信息技术培训,改变教师的观念,认识到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熟悉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培训,写心得体会,使自己的视野得到开阔,提高了信息技术水平,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三种整合

(1)自主整合,教师钻研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新课标,钻研教材,进行整合前分析学生以及教师的基本情况,根据现状制定个人发展计划,首先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整合资源,制作课件。重点是提高教师解析教材、处理教材,借助信息技术将有效教学资源与课程相整合的能力。

(2)集体整合,以教研组为单位,每两周一次,定时间、地点、主题、。各位教师围绕主题,开展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如论坛交流,集体备课,共同议课。重点是提高教师交流合作、加强理论指导并用于实践当中。

(3)反思整合,通过整合课的研讨交流,不断进行实践思考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修正不足之处,反思课件应用效果,甄别如何修缮,如何强化。重点达到最佳优化效果。

(二)教学内容与方式 教学内容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这两者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 “科学素养”

首先,教师根据小学科学课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什么样类型的课用什么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在教学内容上突破书本的局限性,拓宽了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使一些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是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多种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在这样一个模式下老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表面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但这是一种被动的参与。信息技术进入了课堂,它摒弃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网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标。所以信息技术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科学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学《恐龙时代》这课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补充,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提出了研究问题以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师生一起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自主、开放 的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 科学论坛:

论坛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具有丰富智慧资源的模式。为了指导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课题,我通常会采用这种形式组织活动,指导孩子们选定课题,上网搜集资料,并发布研究进展与相关成果,教师通过论坛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

①在线答疑:具有强大的交互能力,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可以进行不限时提问与回答;

②在线测试:利用计算机程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试,每次测试成绩只有学生自己和本班负责老师知道(从后台管理进入),保证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③学生讨论区:这相当于班级的论坛,学生可以通过它上传科学研究成果,提问有关研究问题,并自由发表评论和观点;

④试题下载:教师可以将优秀的科学试题进行上传,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下载;

⑤学习指南:教师可上传一些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方向性,学生可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

⑥热门图书:教师可将近期优秀科学学习辅导书的介绍进行上传,方便同学们购买;

(四)教学评价与拓展

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科学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与信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因此,科学教师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学生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同时网络资源又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现代化手段,与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才能使科学教材“活”起来,拓展了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视野。

我们根据一些科学课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课后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未来的世界等问题。主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

科学课经过整合拓展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及时反思、即时评价,多元化的评价,评价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首先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能自始至终地参与有关教学的决策,能自觉地对学习实施自我检查和评价并实施符合自我发展的可能性调整,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学生通过讨论,小组独立地进行研究,利用计算机解决研究的内容。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主题研究报告。学生通过各小组学习效果的反馈、同学间的评价,使处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能力得到锻炼、培养。这种让学生自主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及时对学生给予必要的、适当的评价,及时对学生间的评价作出总结。达到了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中心

四、整合后的成果

(一)教师方面

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迅速提高,整合能力加强,过课题研究,广大教师掌握了教学课件制作的标准是:应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有利于化解教学难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我们以后在制作课件备课的过程中养成好的习惯打下了基础,促进了我们的教研教改活动。同时也掌握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科学性、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有效性。

(二)学生方面

1、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培养。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科学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

2、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在借助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了鲜活的画面、真实的声音,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小学科学教学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科学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大量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的学习成果或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选择并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仿照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网络知识的丰富性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供了保证,通过检索与查阅相关资料,学生能够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找到合理的答案。这会极大提高学生的成功体验和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学生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分工组成学习小组,以网络为媒介搜集相关的资料,共同解决所面对的问题。这种合作性的学习拓宽了学生知识获取的途径,使获取知识的途径成为多维的,轮式的。如《太阳系》一课,信息量较大,很多内容课堂根本无法完成,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小组,“水星探索组”、“金星探索组”、“火星探索组”、“木星探索组”、“土星探索组”……,大家分组行动,遨游网络、遨游太空,搜寻信息,然后在网上班级讨论区交流讨论各组的学习收获,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建立教学课件资源库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主要问题:

1、学校的电脑台数太少,制约了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自主获取网上资源进行学习探究活动的开展,2、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厚。

目前在校园网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重网络硬设施的构建,轻教育教学应用系统的建设,轻教师培训。“建网容易,用起来难”,网络利用率和效益都不高,而硬件设备价格又逐年下降,造成设备的闲置和贬值。1.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积极学习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教师永远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有的教育家认为,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就要淡化教师的作用。这是不正确的。教师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教育过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心灵的塑者。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教师固然不能越俎代庖,但却需要加强引导和指导。学生的主动性靠谁来激发?靠教师;学生的活动由腐朽来设计和组织?由教师;学生的才能靠谁来发现和扶植?靠教师;学生遇到挫折靠谁来帮助?靠教师,教师的品格风貌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不论在什么时代,教师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是不可抹灭的。因此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就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教师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操作技能。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必然会改变教学过程的模式,会优化教学过程,较大地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它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对信息技术有所认识,会操作和运用,并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这种认识和操作运用不只是简单的技巧,而且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变化。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转为,即使有了出色的多媒体软件教材,他也只能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教具,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有的教师虽然采用了多媒体电脑,但教学方法是旧的,与普通的挂图 8 没有什么两样,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电脑的优势。这样使用信息技术无疑是一种浪费。因此只有教师改变了教学观念,从而改变了教学方法,才能使信息技术发挥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

2.必须加快加强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缺乏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网络化教育发展的“瓶颈”。一些中小学投入大量资金组建了校园网,正是由于缺乏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有路无车无货”,致使校园网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

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网站)缺乏总体规划,缺乏统一的规范、要求和指导,造成资源浪费,热门课文,不同网站出现好些个CAI课件,而一些相对较难理解又不是一般教师所能制作成课件的知识却谁也不愿去碰。

教育行政部门是否能统一部署,组织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各校,按照一定的要求,按不同学科和不同内容分工共建。各级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中心网站)相对独立,相互之间通过“链接”方式达到资源共享,属松散型和学术型的联系。重点组建一至两个全国性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中心网站)。

3.优化上网环境,降低上网费用

加强和完善网上学校的管理。对开办网上学校的单位与个人的资格、条件、教学内容、范围、收费等研究制定出网上学校的管理办法。创造上网环境,净化网络资源。创造上网环境,在有条件的学校强化对学生的网络化教育,使学生具备上网获取信息、交流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采取措施,净化网络资源和环境,保护中小学生不受有害信息的影响。

与电信等有关部门协商,争取中小学连网资费的优惠、基础设施方面的支持以及技术帮助,否则,中小学网络化教育将会出现“建得起网,上不起网”的 9 尴尬局面,事实上,目前已有一些建校园网的学校因交不起昂贵的费用而被迫关闭校园网与Internet的连接。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其次,网络学习,对教学条件要求较高,有些学校难以实现。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要求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学校的教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幅员辽阔的中国,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的教育发展了不平衡,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学校无法全都具备购置必要教学设备的能力,即使有些学校能够购置了目前流行的全部设备,具备了上网的能力,但要它能够支付起每月的网络信息费,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此外,先进的教学设备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要求也较高,一些学校不可能在短时间做到每名教师都可以自如驾驭先进的教育设备,这些都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施行带了局限。

(二)今后的设想: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教学观念发生转变,教学手段丰富了,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思路也更明确。下一步我们将提炼的成果用之于教学实践中去,并加以丰富,不中断课题研究工作,切实推进教师素养发展。

下面以《与恐龙同行》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科学课网络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

片段一:

▲师:地球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

生:鲸。

生:蓝鲸啊!

生:恐龙

▲师:蓝鲸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动物,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最大的动物是恐龙。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来到恐龙生活的年代,看看恐龙是怎样生活的?(播放恐龙的影片)

师:影片中出现了哪些恐龙?

生:霸王龙

生:三角龙

生:蛇颈龙

生:偷蛋龙

生:有天上飞的飞龙

生:有海底的生:翼龙

▲师:你知道的恐龙还有哪些?

生:霸王龙

生:鸭嘴龙

生:异特龙

生:剑龙

生:扁兽龙

生:陪天翼龙

这一环节是教学引入,主要共享视频,这段视频最主要的目的是创设情境,引发兴趣,让孩子回忆对恐龙的已有了解,为本课的教学展开奠定基础。

片段二:

▲师:关于恐龙,大家还想了解哪些问题?

生:恐龙是怎样生活的?

生:恐龙会不会吃人?

生:恐龙分哪几类?

生:恐龙生活在什么年代?

生:恐龙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死的?

生:恐龙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生:什么恐龙的年龄最长?

生:恐龙如果和人在一起,会伤人吗?

生: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生:最早的恐龙是什么?

生:恐龙吃什么?

生:目前科学知道多少种恐龙?

生:恐龙为什么会死?

生:什么恐龙最温顺?

生:恐龙是怎么交配的?

生:恐龙最多可以活多少年?

生:恐龙会结婚吗?

生:什么是垃圾龙?

生:恐龙研究对人类有好处吗?

生:恐龙最早出现在哪个年代?

生:恐龙在当今世上还有吗?

生:恐龙最适应哪种气候?

▲师:要研究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有哪些办法?

生:看科学影片

生:看有关恐龙的电影

生:看百科全书

生:问科学家

生:去时光隧道,呵呵。

生:去研究恐龙化石

生:请教老师

生:去恐龙博物馆

生:上网查资料

▲师:大家说的方法有些是可行的,有些有点幻想色彩。今天我们要利用网络对恐龙进行研究,解决大家对恐龙的疑问,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平时你是怎样利用网络解决问题的?

生:进GOOGLE 生:去百度查找

生:打关键字

生:上www.xiexiebang.com找恐龙

生:雅虎

生:搜狐

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孩子汇报对恐龙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始终是开放式的。这一环节中的关键问题分别是:关于恐龙大家还有哪些问题?要研究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有哪些办法?今天我们要利用网络对恐龙进行研究,解决大家对恐龙的疑问,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平时你是怎样利用网络解决问题的?

片段三:

▲师:由于网络上的资源非常多,也有点杂,因此,研究恐龙去恐龙专题网站寻找资料是一个比较快捷的办法。

▲师:老师从一些书籍、电影和网站中收集了很多太阳系的资料,建了一个太阳系学习网站,希望能对大家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输入网址,协同浏览,介绍各版块的主要内容。)

▲师:网页内容相当丰富,估计很多同学在一节课内无法看完,建议有选择的去点击,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你就去寻找哪些方面的资料。对于有些内容有疑问的,可以在日志的评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线作业现在暂时无法打开,等大家先对恐龙有了较多了解之后,我会给大家在线作业的密码,你就能提交作业了。有些问题这里面找不到答案的,我们还可以去其他地方找。主页上有百渡、GOOGLE、牙虎的连接,还有几个专题的恐龙网站。

▲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你自己的问题和老师提出的问题快速浏览网站,从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如果在浏览操作中有什么问题,请在空中课堂给我留言,我们一起来解决。

这一环节是引导孩子进行网络学习,这一过程中要鼓励孩子在空中课堂的发表评论、交流,同时教师要通过屏幕共享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并进行相关的教学监控。

本课教学还利用博客的回复功能,布置在线作业,讨论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片段四:

▲师:谁能说说通过刚才的网络学习,你们都解决了哪些有关恐龙的问题?对恐龙有哪些新的了解?

生:我知道了霸王龙的身体结构是那么不协调。

生:我知道了恐龙中最大的是霸王龙。

生:恐龙主要分两类:一个是食肉性的,一个是食****性的!食肉性恐龙前两脚不碰地,牙齿锋利!食****性恐龙四脚碰地,最一般是必着的!

生:我知道梁龙身体最长,也是最大的。

生:我知道了恐龙灭绝现在还没有最终原因!

生:我知道腕龙体重50吨,身长25米,高6米。它的主要食物是树叶。据推测,腕龙一天吃掉的植物超过220公斤。

生:对于恐龙的灭绝有许许多多猜想,但是不能100%的肯定。

生:我了解到了对于恐龙科学家的看法,这些让我知道了恐龙怎样灭绝!

生:我知道了人类是根据化石而作出世界上曾经有恐龙的理论。

生:我了解到恐龙的灭绝有可多可能,比如行星撞击,海啸淹没。。。

生:我知道了最后灭绝的恐龙有素食的恐龙有三角龙、肿头龙、爱德蒙托龙等等;而肉食恐龙则有霸王龙和锯齿龙等。

生:我知道了我们人类用眼睛看东西,有耳朵听声音,用舌头尝味道,用皮肤感知外部事物,由神经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大脑,我们就有了各种感觉。恐龙也是如此。恐龙地智力与脑子有大小有关,一般越是庞然大物,脑子相对来说越小,行动也要迟缓一些。

生:我认为恐龙死亡是因为气候变化造成的。

生: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

生:我找到一份资料里面说霸王龙是腐食性动物,只吃死掉的东西。

▲师:能把你的资料来源与大家分享吗?(共享屏幕)

生:我和大家介绍一篇关于霸王龙的小文章,希望对大家了解霸王龙有帮助——我是霸王龙,我有一个大脑袋。我的前肢短小,每只手有两个手指;后腿大而有力,每只脚有三个脚趾。每个手指和每个脚趾都带有爪子。我有条又细又硬,带个尖的尾巴。我一共有60颗牙,每颗牙长9英尺,都很锋利。当有一颗牙掉了时,会有颗新牙长出来。我走路时用两条腿,跑的很快,每小时的速度可达30英里。70000万年以前,我和我的同伴***了整个地球。所有的小动物都害怕我,每当我们仰天大啸时,山河震颤,犀牛、老虎、大象都把头缩进窝里,生怕成为我的口中美食!可70000万年后的某一天,火山爆发了,我们死的死伤的伤,渐渐消失在这个世界。

……

▲师:现在请大家一起做几道题目,请点击投票栏,用鼠标点击你认为正确的答案,所有问题回答好了就点击确定。(利用网络程序对学生的回答情况做即时的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新颖的问题方式也将对孩子的学习产生刺激。)

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反馈阶段,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收获,并创造积极发言、15 *****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同时可以利用网络程序及时了解孩子的掌握情况。

片段五:

▲师:恐龙由盛极一时、称霸地球到最后却全部灭绝了,面对这样的现实,你有什么想法呢?

生:恐龙如果还活着,对我们人类应该是一个威胁。

生:可怜。。

生:我觉得恐龙死的真壮观,要死一起死。

生:生命是不能预测的。

生:我发现,恐龙的灭绝有多种说法,但是不管是哪种说法都和环境有关。

生:是的,环境。

生:悲哀啊,不要破坏环境,否则人类会和恐龙一样灭绝。

生:命运呀。

生:人类迟早会像恐龙一样的,只是时间问题。

生:保护环境咯。

生:我们现在也不快面对冰河时期啊

生:我看一亿年以后人类都灭亡了,恐龙好歹还主宰地球一亿多年哦。

生:恐龙、人类都是玩偶,操控人一捏就死,但操控人是谁?这是个迷。

生:操控人就是地球环境呀,其实也就是生物自己。

生:学科学,让人类更强大!!!!

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环境。

▲师::今天我们主要借助网络初步研究了恐龙,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关系,很多问题还没来得及研究。我们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用今天这样的方法把其他问题也研究下去。查资料的途径可以在网络中,也可以通过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途径查找。当然,查阅资料也不是唯一的研究方法,如果有条件,我们更可以直接研究实物,找来恐龙的化石进行研究,或到博物馆实地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希望大家能把自己的研究发现成果拿出来,通过网络、报刊与大家 16 共享,让我们一起与恐龙同行。

在课堂学习的结束阶段,讨论恐龙是灭绝的,将恐龙研究与人类的自身发展切实的结合起来,让孩子充分感受环境对于生物生存的重要性,将本课的研究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究与实施”

课 题 结 题 报 告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学习是国内外中小学所设计和实施的一类基本课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英澳日等国和我国台湾在基础教育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类的课程。而这类课程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标准中课程名称各不相同,如,法国叫“综合学习”,日本叫“综合学习时间”……其涉及的领域也相当广泛,大致包括三类: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社会实践学习;生活学习等。我国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分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四大领域。“综合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开设的必修课,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立的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独具特色的课程:它不在以知识的逻辑序列呈现,而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出发,寻找活动主题;它不在以告知的方式进行活动,而以体验和感悟的方式展开实践活动;不以掌握某种概念和方法为目的,而是通过主题活动,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一门课程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教师来说,的确有点难,难在它的内容的不确定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较长学习时间的周期性,以及活动过程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苛求性。

我校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一直注重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探究实践新课程。承担了区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究与实施”,把综合实践这一新领域作为我校科研重点课题。探索如何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如何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进行有效整合,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理论与实践操作问题,突破制约基层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瓶颈。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

(一)、研究内容

1、以课题研究引领综合实践活动。为了让综合实践活动模式更贴近学生、更有实效,学校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子课题进行研究,以课题的方式带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在课题研究的框架下,开展小学研究性学习开发研究、小学信息技术开发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开发研究、小学公益活动开发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体系研究等系列研究。

2、地方课程的研究内容,主要突出社会适应教育,促进学生在复杂的自然生活、社会生活中身心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襄阳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体艺活动,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造能力;环境教育,增强学生对当地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综合阅读,促进学生整体提高阅读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等等。

3、校本课程的研究,紧扣地方资源,从历史文化、地域特色、自然资源等方面入手,整合地方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首先对地方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筛选、归类,将其分为若干个大类。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教育目标,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其有地方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其一,有效整合丰富的德育资源,开发学生德育活动课程,创建我校的德育特色;其二,有效整合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培育家乡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的情感;其三,有效整合艺术教育资源,开发艺术教育课程;其四,依托自然资源与社区文化,开发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走上社会,走进生活,实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观;其五,整合国家地方课程资源,建立学科间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研究中,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框架,立足学校的办学宗旨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原理和方法对课题进行整体设计,然后分工负责,分头实施,把实施结果综合起来,获得最优化的效果。(1)、课程开发层次主题:

A、1-2年级本着照顾学龄特征和实践基本能力的指导思想,选择学生必备的能力需求、生活需求素材,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如:安全、交通、卫生常识、购物、选择、鉴别的基本知识;一般性自我服务的劳动技能等。

B、3-4年级在1-2年级研究主题的基础上提升扩展,适当增设市场文化、乡土风情、地域特产等内容。

C、5-6年级以市场文化、乡土风情、生活实践、科学创造、信息采集处理、劳动技能等生成为主题,着力开发研究。

(2)、课程开发构架模式:

依据国家课程改革基础理论,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实用”的开发原则,本教材基本构架为:

A、课题 B、活动准备 C、活动过程 D、活动小结 E、活动建议

(3)课程构架层级内容及形式:

A、课题:本教学课的主题内容的砺炼,要体现活动的内容,且文字简洁、通俗。

B、活动准备:其一,“引言”或“引子”,形式可多样,谈话、游戏、歌舞、观察、对白、导播等,主要任务是打开局面,揭示主题,引入活动;其二,材料、工具、器械、音像等教与学的必备器材;其三,课前预设,信息采集、调查走访、搜集整理等。

C、活动过程:教学内容实施的中心环节,达成目标的重点内容和方法,活动过程可根据活动内容而定,一般情况下,活动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操作实践课:操作体验——总结交流——思考实践。科学实验课:观察发现——探索实践——回顾体验——演绎推理。

信息采集课:访问座谈——归纳整理——汇报交流——反思感受;

网上查寻——归纳整理——汇报交流——反思感受。

D、活动小结:活动小结不能停留在对问题的结论、定义上,更不能对结论的定性评价上,应放在对活动过程方法的指导与学生探索实验的发展前景的启发性评价与创新实践的延展性提示指导上。

E、活动建议: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落实教材的方法上;二是对落实教材的时间分配上;三是对落实教材的目标上;四是学生对活动的意见收集上。

(二)、研究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并总结出“三级课程”之间以及相关学科课程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整合模式。

2、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3、“三级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

4、围绕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原则,综合利用地方资源,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且能体现办学宗旨和特色的系列校本课程教材和校本课程活动方案。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的过程

(一)、挖掘资源,统筹规划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具有强制性,体现国家意志。学校认识到通过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以及个性的极大张扬。综合实践活动是教育生活化特色学校一个体现,学校依托周围的社区资源因地制宜的办学,本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追求,以“创新、实践、合作、发展”为目标,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校独有的办学特色,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社会实践基地的创建”作为我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路。

1、领导重视,健全组织

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为任副组长,全体中层为成员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管理制度、活动计划,研究协调工作关系,监督指导工作。

学校为扎扎实实地开展好“三级课程”研究与实施课题研究工作,成立了以教导副主任为组长,教研组长等13位年富力强、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任课题实验老师,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并利用地方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定期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研讨活动,确保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考核,促使活动常规化。鼓励所有老师都来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做到全员参与。学校根据孩子们的需要聘请专家、家长、校外成功人士等为校外辅导员,充实指导老师队伍。

2、整合课程,走出课堂

学校认真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充分挖掘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撰拟了《“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究与实施”课题实验方案》,方案不仅从指导思想、内容领域、课程设计与实施、管理与评价等方面作了比较详尽的说明,而且还规划了1—6年级分阶段的课程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小学从3年级开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平均3课时,义务教育阶段其所占课时比例为九年总课时的6%—8%,(每周3课时)与外语课程开设的课时比例大致相当。我校打破书本、课堂的禁锢,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有爱心和自理能力,使学生赢在起跑线上。从1年级就开始把科学、思品与生活(社会)、活动、健康教育等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上课,每周开设4-6课时的地方与校本活动课;3-6年级选用国家综合实践课程,整合地方综合实践课程,开发地方资源,形成校本课程。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这个大舞台、社会这个大学校,让书本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达到“教学做合一”。

3、广泛发动,全员参与

为落实好“三级课程”活动的开展,学校开展广泛的动员,专门召开了“三级课程”研究与实施动员大会,从而让每一位老师都明确了开展“三级课程”活动课的意义。学校利用集体学习、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等机会,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解了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以及陶行知、杜威的教育思想,解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从而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找到了思想支撑、理论基础。采取了文化熏陶、教研推动、同伴互助、反思评价等各形式进行理论武装、观念更新;并且把每次的教研成果、学习心得、教学随笔等以“科研动态”、刊板、博客等形式资源共享。

为让广大学生了解、关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利用升旗仪式,召开主题班队会,开展演讲、讨论活动,让孩子们的“心”动起来;动员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周围的社区,感受大自然;动员孩子们向家长询问、长辈请教,利用网络、图书等各种形式,学习搜集有关家乡地理、农业、工业、旅游业、民俗、自然等知识。

(二)、开发课程,勇于实践

我校“三级课程”的研究与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组织有创意的且富有童趣、情趣的活动为主线,实现校内与校外的结合、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人与自然的结合,依托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构建“以小学生品德素养教育为核心,以主题化的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补充与拓展,以劳动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社区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基本模式,形成“立足社区、自主参与、快乐实践”的特色实践活动系列,结合实际,认真研究,编撰了我校的校本教材《实践与生活》。

1、专家引领,课题带动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研究理论水平的提高,领导的指引、关怀、专家的启发、引导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区教研室王志强主任,综合科孟春恩科长等领导,多次到学校亲临指导,进行调研考察、专题论证、统筹规划。通过专家的引领、启发,让我们豁然开朗,课程开发与研究有了明确目标与规划。

2、依托资源,开发课程

我校所处地域资源丰富,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黄集镇是全省重点口子镇之一,地处湖北河南两省交界,207国道、魏樊高速、焦枝铁路贯穿,襄北监狱、军事经济学院、航空救生实验基地等大型单位在我镇驻住,五干渠、六干渠流经全镇,黄集的集贸市场繁华,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丰富多彩。我们的周围有丰富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

校本课程的研究,紧扣地方资源,从历史文化、地域特色、自然资源等方面入手,整合地方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我们首先对地方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筛选、归类,将其分为若干个大类。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据不同教育目标,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其有地方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其一,以品德老师为主有效整合丰富的德育资源,开发学生德育活动课程,创建我校的德育特色系列校本课程,如《我是文明小天使》系列课程;其二,以语文老师为主有效整合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培育家乡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的情感,如《走进三国文化》系列课程,《我可爱的家乡》系列课程;其三,以音美老师为主有效整合艺术教育资源,开发艺术教育课程,如《民族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其四,以数学老师为主依托自然资源与社区文化,开发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走上社会,走进生活,实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观,如《走进解放军叔叔》系列课程,《我是生活小能手》系列课程;其五,整合选用好国家与地方课程资源,建立学科间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3、整合资源,开发课程

我们借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以及陶行知、杜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通过选用国家综合实践教材,整合地方标本教材,如《襄阳好风日》、《千古雄风话襄阳》等,利用身边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根据学生年级段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编撰了我校第一部高、中、低三个学段上下学期共6本的校本教材《实践与生活》。我校每学期规定45岁以下的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和我校系列课程开发一个新的活动主题,并进行实践研究,形成研究报告。

在组织学生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如果有实地采访,教师要提前向家长发出活动通知,可根据情况组织部分学生在教师或家长地带领下有目的地实地采访,要重在对学生研究过程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体验研究过程的快乐。每开发一个有价值的活动主题,将被选入校本教材,并记10课时的工作量。

课题组成员分成高中低三个小组,负责对本学段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选材、研究过程进行指导,并示范研究全过程,上好主题生成课、中期汇报课、展示汇报课等课型,供该学段教师进行参考学习。课题组成员的工作将根据《课题实验人员课时工作量计算办法》计算工作量。

四、活动实施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生成性原则

每一项活动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非根据预定目标而急切讲解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延伸,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体不断生成,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三)开放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来设计、实施活动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最根本的标志。具体表现为:

(1)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2)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它随着学生生活阅历的增加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3)综合实践活动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四)自主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不受学科、知识和学生逻辑思维的限制,在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整理活动资料。孩子们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指导教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活动的结果。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活动中始终不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实践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不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活动中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尝试”、“实验”、“探究”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增强孩子们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五、课题实施的成果:

根据新课程《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性质、特点以及内容的要求,参照国内外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在对综合实践活动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注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类型和活动流程的研究,已初显成效。

(一)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的研究

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与实施中,初步将活动所涉及的类型大致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主题研究(课题探究)。主题研究主要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为中心,遵循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规范和步骤,开展研究性活动。学生活动主题进行探究交流,将主题分解为几个子课题,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子课题进行分组实践探究,形成调查报告,在班级进行展示汇报。

2、社会实践学习。它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参与性,即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去。参与途径主要有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社区公益活动等。(1)社会服务活动。学校规定了高年级学生一系列的学校服务和社区服务活动,并纳入校本课程规划,在节假日中具体实施。(2)社会考察活动。它具有社会调查功能,通过此类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如对社区或某地方历史演变、环境保护问题、等现状及政策的调查研究等。(3)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有两种方式,一是学校组织学生群体活动;二是学生个体活动。如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为四川地震灾民募捐活动、学生个人随时到养老院进行敬老活动等。

3、生活学习。生活学习是与学生生活能力、适应能力相关联的综合实践活动。小学学生主要体现在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如小学低年级主要体现在缝纫(钉纽扣等)、简单手工制作等活动;小学中高年级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劳动技术教育等活动。

(二)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流程的初步研究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初步确定了综合实践活动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活动的实施流程。

1、确定活动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个性品质。”这个总目标则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该根据每次活动课型特点,结合参与活动主体的班级、小组分别制定目标。(1)设计班级活动目标。指导教师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先确定活动主题,继而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年龄,由全班学生自主提出大家共同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在班级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下,制定出本次班级活动目标。活动目标的制定要体现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2)设计小组活动目标。小组活动是在班级活动的大主题和总目标的框架下,先确定子课题,再确定小组活动目标。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事先设计的课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逬发,新的活动目标和主题不断生成,因此,必要时指导教师可根据活动的不同阶段随机设计活动的阶段目标。

2、确定活动的实施步骤。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征,结合我校的研究尝试,初步将综合实践活动课总结为一下几个步骤进行实施。(1)确定活动主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活动主题的确定是关键的环节,因为它直接影响了活动主体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影响活动的实施效果。主题的确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分析归纳问题、论证形成主题三个环节。发现问题是确定活动主题的第一步,应着眼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休闲以及周边环境等领域,如“白色污染”、“学校---我们美丽的家”等;教师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各种情景中发现问题、提供问题选择范围供学生选择等方式发现问题。分析归纳问题,即问题发现后,教师指导学生汇报交流问题,梳理归类问题,而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将问题归纳提升,选择想要研究的问题。不是任何选择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活动的主题,由问题到主题须进行论证其开展的意义和可行性,生成活动子课题,这活动方案的设计作好准备。(2)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前提,通过活动方案的制定,明确活动目标,有利于保证活动的连续性。活动方案的制定一般要经过准备和策划两个阶段。准备,即活动主题确定后,参与活动的成员要围绕主题开展前期的准备活动,主要是大量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为制定活动方案提供依据。策划,即小组成员在收集大量的与活动主题有关的信息后,要进行活动情况汇报交流和活动计划的策划,最后形成活动方案。(3)组织实施活动。活动实施应遵循学生自主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其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4)活动总结交流。首先,各活动小组将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各类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的或口头的汇报材料;接着教师在指导学生整理加工的基础上,及时对活动成果进行展示交流,既是对活动前段工作的总结,也是学生才能自我展示,分享他人成功喜悦的好时机,还可以通过交流而思维碰撞、智慧火花逬发,孕育生成新的活动主题。成果展示的形式因综合实践活动课型不同而多样化,可以是研究报告、小论文、读书报告、活动日记、心得体会、模型、艺术作品、多媒体、网页等;也可以是创新意识、探索精神、某种能力、协作精神等活动所得。展示方式可以是展览、讨论会、墙报、黑板报、编辑小报、制作网页、表演等。其次,指导教师在学生成果展示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彼此个性化的表现适时评价、鉴赏。

五、课题实施的效果

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虽然只有短短二年的时间,但我们的收获却是十分丰硕的:

学生层面:

1、通过充分挖掘周边丰富的教育资源,探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的视野更宽阔了,摆脱了学生“体弱多病、五谷不分、六畜不辨、不知生活辛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等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博爱意识以及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也使孩子们的学校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我们的课堂上,孩子们不仅能读到“有字书”,还能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深入生活、融入社会,津津有味地品读这本“无字大书”。

3、课题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发展:课程开发只是载体,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是我们课程开发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一年来,我们整合周边丰富的资源,“三级课程”研究与实施课题组的全体教师在校领导的明确指引下,共同教研研讨,群策群力开发出了适合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这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契机。

家长层面:

在课题实施以前,大部分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存有怀疑态度,把综合实践活动看成是不学无术的东西,不但不支持学生参加活动,还向老师们提出反对意见,对老师布置的实践作业十分不配合,自从课题实施以来,家长们看到了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也看到了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对孩子们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们也由原来的不理解、不支持转变成了理解、支持甚至参与我们的活动,有的家长甚至还给老师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层面:

教师从根本上转化了教学观念: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慢慢从原有的教学理念中摆脱出来,老师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飞速发展,书本上的知识虽然丰富,但那只能是只纸上谈兵,三尺讲台虽然是传播知识的舞台,但它已经不是唯一的教学阵地,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更不能充分的锻炼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所以开发更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迫在眉睫,结合学校生源实际,整合周边丰富的人文、社会、自然等有利资源进行课程的开发成了我们全体教师共同的心声。通过独具我校特色的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应用,综合实践活动已经走进了老师们的心中,走进了老师们的教学,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刘杰老师执教的《信息与生活》一课在襄樊市第二届综合实践研讨会上荣获优质课二等奖,在第七届综合实践全国研讨会上,我校有11位实验教师的综合实践论文或案例获奖。在第八届综全实践全国研讨会上,我校提交的两节综合实践录像课获国家二等奖。

学校层面:

经过二年的实验与研究,独具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已经成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学校贯彻“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教育理念,依托学校周边资源将课内课外、校内和校外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构建了“小学校办大教育”的模式,为培养具有现代综合素质的人才,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石走出了一条新路,与此同时,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已经成了我校的办学特色。这是对陶行知、杜威等教育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新课程理念,一个非常生动的实践。今年4月份,我校成功地举办了襄阳区“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讨会,交流了我校的成功经验并提供了两节示范课。在今年9月广州番禺举办的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第八次年会上,我校又被授予“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第五篇:小学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

拓展型课程是二期课改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板块,是学生选择修习的课程,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发展性学习为核心,并进一步着眼于对基础性学习的提高,兼顾创造性学习的培养。拓展型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贯彻《中共中央xx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xx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精神,按照《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的要求,制定《马陆小学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校开设的拓展型课程是以“促进全体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遵循我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方针。从深度、广度两个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根据二期课改的理念,将拓展型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改善学习方式、提高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开发,加强指导,逐步推进,努力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

二、课程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学习的能力,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善。关注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倡导学生按兴趣选课与在教师指导下选课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选择,逐步形成自主选择的意识及能力。注重学校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提升学校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坚持国家教育方针,在保证学生生命质量的前提下,促进其个性和谐发展,为每个孩子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好未来。

1、拓展学生加深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和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拓宽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形成表达、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4、培养学习兴趣和爱好,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形成诚信意识、公民意识。

5、以实施拓展型课程为契机,挖掘学校资源,形成特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四、课程结构

1、保留学校传统项目,并开发一些新型项目,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

2、有选择地使用《小学拓展型课程学习包》,丰富拓展型课程的内容。

3、部分教师实施学校的校本课程《竹韵悠扬》的内容。

4、开拓学校的乒乓、棋类等拓展课程项目。

五、基本原则

1、基础性原则

我校拓展型课程的开设以基础型课程为出发点,立足于保证和满足每个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开设的课程包括一些低层次的科目,这些科目为学生提供文化基础知识的拓展学习,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并以此来确保学生人人参与。

2、多样性原则

课程内容具有多样性,本学期,我校开设美术、科技、信息技术等不同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和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课程模式也体现多样性,有的科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有的科目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奠定基础;有的科目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的科目是课内外相结合,注重学生体验、考察、实施开放型教学为主。

3、时代性原则

与上学期相比,我校拓展型课程内容依据儿童的兴趣爱好作适当调整,增加了学生喜欢的新内容,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同时,学校提供了硬件支持,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使教师的教学手段更加先进,体现时代教育的特征。

4、开放性原则

我校拓展型课程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相联系。课程实施过程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评价标准的差异性。

5、综合性原则

重视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在课程编制和教学中,提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注重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又注重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既开设了信息技术等特色课程,又保留了我校以拓展为主的传统课程。

六、课程设置

拓展型课程由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两部分组成。

l、限定拓展课程

⑴ 专题教育:是学校依据国家要求设置专项教育内容的教学科目。如消防安全教育、环境与卫生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交通安全教育以及健康教育等。

⑵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校园文化活动、自我服务与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班队等活动。

2.自主拓展课程

自主拓展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它分为校级和班级两种。主要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培养目标及本校的办学理念,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展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共同开发的适合学校特点和条件的拓展型课程。

七、资料收集

在拓展探究课程的资料的收集应考虑到可操作性,可传授性,可接受性,可持续性。

1、学校应积极自主地开发拓展型课程校本教材。

2、校本教材编制应遵循《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的原则,做到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有利于教师发挥个人专长并能创造性地教学,有利于师生互动学习。

3、学科类校本教材编制以教研组为单位,采取集体编写的原则,也可以使用同类学科的讲义稿或采用其他学校的相关教材;技能类校本教材主要由上课教师自行确定,必要时可以组织有关人员一起研究开发,也可采用其他学校的相关教材或讲义稿。

4、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内容组织要强化活动设计和实践应用,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材内容应尽力图文并茂,并通过简要举例、对比分析、逻辑演绎等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内容。内容表述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

5、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电子教材。重视开发和合理利用本区域所具备的教育资源。

八、课程实施

1、学校的拓展由分管校长主管,全面规划、设计、实施拓展型课程的方案。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

2、成立学校拓展型课程教研组。教研组负责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同时要协调各部门工作。

3、教导处负责常规管理,重点做好过程管理,定期组织研讨会、交流小结会,对年级组任课教师的工作给予一定的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4、教师提高专业水平,适应拓展型课程建设的需求。

5、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实施中的运用。

6、做好学生及教师的评价工作。

7、建立监督机制,多方面进行考核评估。

8、建立课程档案制度,不断总结课程实施过程经验。

九、课程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授课教师的记录数据,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学生参与热情,团队合作意识,能力锻炼,学习体会以测试等第。另外从学生学习小组的记录评价每个学生,包括团结合作精神,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等方面。

具体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⑴ 是否在知识或技能的某些方面获得进一步的拓宽或提高。

⑵ 兴趣爱好和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发展。

⑶ 是否学会选择并做出决策,能根据自身的基础、兴趣爱好和社会发展需要选择拓展内容与方向。

⑷ 在综合实践能力方面是否得到提高。

⑸ 在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批评性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是否得到增强。

⑹ 勇于探索、积极创新、自觉钻研、进取向上的精神是否得到培养。

对教师评价主要依据计划完成记录,备课情况,学生反馈效果,工作态度和学生反映等。具体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⑴ 教学计划对发展学生个性的合理性。

⑵ 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层次性和综合性。

⑶ 对所教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关注程度。

⑷ 教师在实施拓展型课程中的投入程度。

⑸ 教师在开发和建设拓展型课程过程中其专业水平的提高程度。

⑹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方面。

以上是我校制定的在今后一阶段开发与开展拓展型课程的设想方案,其中部分课程结构与内容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调整与完善。我校的拓展型任教教师还需在教学中加深对自己执教的拓展型课程了解和重视,在进一步着眼于基础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为培养个性,培养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我们每个教师都会带着开拓、创新、发展的观念投入到教学中,开创马陆小学拓展教学的新局面。

下载“小学品生活动型课程”实验实施方案 及结题报告(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品生活动型课程”实验实施方案 及结题报告(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个性化作文实验结题报告

    个性化作文实验结题报告 子课题“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化” 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刘家庄小学 从2002年9月始,由中央教科所领衔主持的“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小学生作文个......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文字版结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 关于对西峰城区乞讨现象的调查与研究 组长:孙艺榕 张宏亮组员:郝珍 张西杰 李函洋 周珂宇 何铁佳 李宏熙 刘金海 虎靖萱 指导老师:孙毅 实践摘要:关于对西......

    小学品生品社课程教学的高效性实验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品生、品社课程教学的高效性实验研究》 中期报告 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山东省教教研室和德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韩光举老师的正确领导和悉心指导下,中国教育学......

    演讲课程结题报告(2018)

    青春歌一曲,演讲长精神 ——秭归一中“演说青春,展示自我”实验结题报告 执笔:王艳妮 审定:王学勇、何亮、王小玲 一、演讲课程课题实验研究背景 2016年中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

    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新华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近三年来,根据实际情况,一直在努力实施新课改,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关注自然,体验生活。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

    海淀区实验小学语文情境课题结题报告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上庄中心小学 姚英杰 本课题是海淀区“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群体课题子课题,采用项目负责制,经......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2009年4月,我申报并批准了《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研究。旨在彻底改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千人一面、缺乏个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