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国聋人语言教学法的
教育科学一九九九年第三期 对我国聋人语言教学法的沉思 梅芙生
聋人教育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是语
言教学。自有聋教育以来,它是一个久议不衰的 话题。近二十年来,西欧、北欧和北美刮起了一股 “聋人双语教育”的疾风。此风已吹开我国聋教育 的大门。我国五十年代确定的“以口语教学为 主,6分聋校语言教学政策,在近半个世纪里无人 产生过疑议。梅芙生老师的《对我国牵人语言教 学法的沉思》一文,经我国著名特教专家张宁生 教授推荐给本刊。张宁生教授认为,该文触及到 了问题最敏感之处,尤其是,以往对聋人语言教 学的讨论,多是健听者议论纷纷,少有聋人自己 的声音。梅芙生老师是一位聋人,长期在聋校工 作,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切身的感受。他的意见 在许多方面是健听者无法表达的。我们刊发这篇 文章,以期引起人们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据说,英国、加拿大、挪威等国的聋哑教育,经过痛 定思痛之后,决定不再在聋哑学校用口语教学,改用双 语教学。他们认为,用聋哑人自己熟悉的手语来学习英 语书面语是很有效的。教学的实验也证明了双语教学的 效果,远要比口语教学好。这使我们想起从前我国聋哑 教育,曾经是手语教学与口语教学并行不悖的.这样的 好处是,可以有一个比较。不料,还没有来得及检验,手 语教学就被全盘否定了,口语教学却被推到了“一花独 秀”的地位。绕了快半个世纪,才发现我国也面临与别国 相似的间题和困境,只是人家损失小一点,而我们付出 的代价却太大了.虽说世界聋哑教育已有二百余年的历 史,但仍未走出探索的阶段。聋哑教育是否成功,主要看.三点:①毕业生各方面学业根基基本坚实;②没有写不 通文句的问题,阅读与书面表达能力强,双语(手语与书 面语)互译能力好,③工作能力强,适应能力强,有创造 力。按这个标准聋哑教育谁也没有获得达标与榜样性的 突破,因此,不论是口语教育,还是手语及其它聋哑教育 的实验工作,应是审慎的,范围不宜过大。要坚持在成功 的基础上逐步地扩大推进的原则,此即以点带面的做 法。万一出问题,“船小好调头”,损失也小些,而取得的 经验又不会小。象过去的口语教学,主要只有北京、烟台 有些规模,手语教学主要在上海、江苏的一些地方比较 发展。可后来口语教学却是一下子就靠行政命令的方 式,在全国范围内盲目推行的,等到发现问题时,损失已 惨重,代价也过大了。
口语与手语作为语言工具,无所谓好坏,只是作用 各不同,使用对象不同而已。在聋哑教育上就有一个用 错了工具的“错位”问题:本来口语教学适用在聋人身 上,而未用,手语教学适用在聋哑人身上,却偏偏用了口 语教学。因此才有了麻烦。这麻烦犹如让盲人学油画,聋 哑人学音乐一样的结果。所以看来,手语教学与口语教
学还是“并行不悖”的好,以各尽其用,各得其所。21世纪 在即,在此多元化时代,也不宜再搞“独秀”了,数花齐 放,平等竞争,反而有利于聋哑教育的科研正常发展。本 文着重谈谈口语教学不适用聋哑人,而必须用手语教学 的道理,与大家交流吧!
一、区别对待
将聋哑人泛称“聋人”是可以的。但从教育科学角度
来说,应有所区别,不宜混淆。在生活中,所见到的聋人,是只聋不哑者。他们或是后天因病致聋,尚存说话能力,或经过康复语言训练,还能说好话的人。由于这类聋人 有说话基础,对语感有领悟力,故适用于口语教学。必须 指出,口语教学不是要从零点开始,去教聋人说话;而是 要从根上做起,教半途致聋的人巩固说话能力。而且,口 语教学也要借助“文法手语”教学。因为这种“文法手语” 对聋人有补偿听觉之效,故受聋人欢迎。这样的教学,一 方面有助于巩固和发展他们的说话能力,另方面,有助 于在学习知识、接受教育中可以与普校学生有一样的(或差不多的)速度与质量。在生活中,可以看到有说话 基础的聋人多喜欢用文法手语交流,边说话,边比划,这 也突出了他们与聋哑人的不同之处。当然手语教学也适 用于聋人。聋人在学习上困难不大,只要刻苦用功,书面 语表达能力大多不错;他们是双语互译能力比较有把握 的获得者.所以,最好为他们单独办班.象北京、上海这 样的大城市专办聋人班,是可能的,这样有利于他们与 普校学生同步成长。如果将他们掺杂在聋哑人中跟班学习,反而要拖后腿,耽误他们的学业与前途。建议最好能 快一点办,办成功了,可以增加信心,有助于使口语教学 的实验落到实处,而聋哑人,则是既听不见,又说不好话 的人。他们对有声语言毫无感知。这类聋哑人是多数。对 他们只有用视觉语言—手语、书面语教学,这远比口 语教学要成功得多.否则,效果甚微.二、三大难点
聋哑人学说话,有解决不了的三大难点: ①听不到,说不好。健全人接收信息和发出信息的
器官,都是完好无损的,而二者又缺一不可.聋哑人的发 声器官尚好,但因接收信息的器官坏了,也就全派不上 用场了,这好比自行车的两个脚蹬子必须都完全一样,如其中一个坏了,另一个再完好,也无法蹬车前进了。这 是为什么聋哑人难学好说话的根本症结所在.②不懂,也理解不了。健全人从小就生活在有声世
界里,各种各样的有声话语,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听着。在 与人面对面说话时,还可与环境、背景、体态等联系起 来,对话语的含义、妙处、用法都能有切实的感受与理 解,以致运用起来,自然说不上有什么困难了.他们的说 话能力,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积累 而趋于圆熟,这也是不足为奇的。但是,聋哑人根本无此 经验与感受。
③无学话的环境、条件。所谓“营造学说话环境”,想 法虽美,却受条件所限难以做到。就聋哑学校而言,尽管 有健全教师在,但除了上课之外,教师是难得与学生在 一起闲聊的。所以聋哑学生大多时间仍是生活在无声世 界里,呆在同学的圈子里转,交流都是用手语,不用口 语。只有刚来的一年级小学生,在开始阶段有班主任教 师陪着,过了这个阶段,就与大家一样了。总之,教师自 成团,学生自成团,你忙你的,我玩我的,你唯里哗啦说 话,我手舞足蹈比划,壁垒分明,是很司空见惯的现象。在这样几乎缺乏教师言传身教的环境下,聋哑学生不止 是学不到生活用语,就是诸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也无从获 得,以致“营养不足”很普遍,这当然对学生的成长十分 不利。其次,随着年级高升,课堂手语的使用率也不断升 级。显而易见,这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间题,这是口语教学 越教越难教之故,相对而言,用手语就省事多了。再者,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有条件的,不 是工作上的交往,就是生意上的交往,总之是有需要才 交往。通常我们所见多为健全人与健全人交往,聋哑人 与聋哑人交往,大人与大人交往,小孩与小孩交往„„ 这很正常.聋哑学校的教职工大多为健全人,他们与聋 哑学生之间,不但有健与聋、大人与小孩、思想感情、习惯上的距离间题,而且是见识不同,言语不便等等问题,这也很正常。但又是不能不考虑的因素。故不能苛求健 全职工要象聋哑教师那样与学生融洽相处(聋哑教师与 聋哑学生的融洽,犹如健全教师与健全学生的融洽。当 然对聋哑学生好的健全教师也有,但不多)。至于在家庭 中,不论是学生,还是成人,只有在父母、兄妹都会手语 的情况下,才有随时闲聊的机会,否则,彼此是说不上几 句话的.可见,不论主观,还是客观,大环境,还是小环 境,聋哑人无学说话的条件与机会,都不象健全人那样 接触说话和需要说话,这是不能不面对的现实。显然,教 学说话若与实际生活联系不上也是白费劲。
三、何谓特殊性
语言,包括有声语言与书面语言两个方面。聋哑人 的语言能力,应是手语、书面语和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又是学识、工作和社会经验的综 合结果.健全人听得见,说得了,面对面时,当然说话交流最 方便,聋哑人听不见,说不了,面对面时,若对方是聋哑 人,当然用手语交流最方便,否则,就有赖于用书面语交 流了。毕竟我们的社会是以健全人为主体的社会,聋哑.人参与社会生活,更非具备书面语能力不可。这是不言 自明的。
过分强调口语教学,坚持用有声口语与聋哑人文流 信息,不但是对聋哑人手语的一种否定暗示,而且也根 本无视了聋哑教育的特殊性。聋哑人因听不见,而无从 接受信息,因说不了,而无从用有声语言反馈信息。虽然口语教学也用手语,但此种手语是在口语主导 之下的“文法手语”,不是聋哑人日常生活惯用的手语,存在着聋哑学生不熟悉,看不明白的问题。这样教师讲 课就形同“自说自话”,教学也就变成了“对牛弹琴”式的 教学了.尽管口语教学有它为使聋哑人的平等参与的目 的,但由于这种“对牛弹琴”式的教学结果,弄得许多聋 哑人学识浅陋,既讲不了有声话语,连手语都打得半生 不熟扩既看不下一本书,也写不通一封信.如此低文化,低智能,不但危及聋哑人文化,也妨碍碍了聋哑人平等 参与!而由此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又最终损害聋哑人 形象,使聋哑人吃亏。面对这种严重的后果,作为聋哑教 育工作者是否应该有所悟呢?聋哑教育的特殊性并非可 以挂在嘴上说说好听而已。这里要强调:作为聋校的教 师一定要熟悉聋哑人的手语,以利向聋哑学生传道授 业,并教会他们懂得做人道理,这就是聋哑教育的特殊 性所在,也是对聋校教师的一个重要专业要求。舍此,其 他免谈了。不懂聋哑人的手语而言聋哑教育,不会聋哑 人的手语而言熟悉业务,都是笑话!不见,又是用与众不同的手语交流的,怎能与普校的学 生坐在一起上课呢?何况在目前,聋哑学生的学业水平在许多方面,远不及普校的同级学生,怎能无视差异,把 他们送往普校去呢?这岂不等于给人家工作添乱,增加 人家的困难吗?(且不说聋哑学生自身受损),有人说,不 是都送过去,只是送那些经过康复治疗恢复了听力的学 生。但是试间,这样的学生能有几人?聋哑教学之所以称 之为特殊教育,就是因为它可以向聋哑学生提供在普通 学校所不能得到的特殊服务。勉强别人所不能的,放弃 自己可以做的,难道是对的吗?聋哑学校倘能让聋哑学 生获得与普校学生同等的学识与本领,难道不是“回归 主流”的正确注解吗"?总之,不能把聋哑人送到普通学 校去,说成是“回归主流”。不要淇视聋哑教育的特殊性,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应该知道,照目前我们的医学能力来说,是不可经
常“放卫星”的,聋哑病并不是容易医治好的。更不要拿 “回归主流”来作为摆脱口语教学困境的办法。否则,将 给聋哑教育带来极大危害,让聋哑人吃大亏。
四、“回归主流”质疑
对聋哑人来说“回归主流”的提法是似是而非的。这 种说法,就好象聋哑人生活在社会之外,有个“回归”的 间题似的。这是不对的。聋哑人世界,只是大社会里的一 个小世界,不存在脱离主流社会的问题。聋哑人不但主 要生活在健全人社会之中(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子 女等亲属都是健全人),而且主要工作在健全人社会之 中,他们是为整个社会工作,是社会生产人员。他们看的 书籍报纸、电影电视,所接触到的东西,都来自大社会,凡是健全人看的、吃的、用的、穿的、玩的、住的、行的 ··
一聋哑人一样都不少,一样享受社会生产成果。如此 怎能说生活在主流社会之外呢?就是聋校一般学生,他 们从老师那里得到的知识,尽管有限,也不存在脱离主 流社会的间题,谈何“回归”? 有人鼓吹把聋哑学生送到普通学校去“随班就读”,说这就是“回归主流”,这同祥是没有道理的。聋哑人听
我国早期的手语教育,曾培养出不少能干之才,其
中很多人为国家、社会作出了贡献,是有过它的辉煌的。它最不简单的地方,就是当时的办学者(大多是聋哑青 年)能清醒地认识到,与其求医治聋哑病,不如求知谋生 存,做社会有用的人。因为按当时的医学水平,要治好聋 哑病是“可想不可及”的事;而求知却是“力所能及”,经 过刻苦用功,是可以获得的事。在口语教学与手语教学 的选择上,他们知道聋哑人听不见和说不了是无法改变 的现实,要借助说话来求得知识是不可能的事。既然聋 哑人是以手语交往和生活的,就应用手语来教学,用手 语来学知识。总之一切是自然而然,实实在在,既不凭藉 上帝搞迷信,也不作虚弄假,哗众取宠愚弄人,这是办学 者应有的可贵品格吧!由于聋哑师生之间容易同病相怜,教师不但认真教 书,还往往能结合自身的生活和社会经验悉心地教导学 生,教学的手语也生动、自然、循循善诱,例如讲为何不 可偷东西时,不是简单地用教训口吻说:“偷东西不好,要坐牢1”而是强调:“做人要有尊严。宁可饿死,也不能 偷。偷东西不但损人也是害己,因为它首先使自己丧失 人格。而聋哑人本来就被人歧视,如果盆到不知自爱,再 来自己糟蹋自己,既对不起父母,也对不起自己了,一”难怪从前聋哑人再穷,也绝少有偷东西的,更不必 说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了。反观如今聋哑人犯罪率不断 上升,不但偷盗,而且杀人,难道这能全归世风日下所 致,聋教就不存在间题了吗?总之,从前因手语教学有 方,学生获益不浅,师生感情很好,以致很多人离校多年 之后,仍怀念母校,不忘教师培育之恩。所以作为手语教 学的摇蓝—上海,成了聋哑人文化教育的发源地,决 非偶然。而其影响之大,竟遍及大江南北。特别是江、浙 两省的几代聋哑人,差不多是打上海式的手语生活。他 们的思想感情、生活心态、文化爱好、语言习惯无不具有 其特色.这些都是值得注意和深思的。
尽管北京、上海这几十年中,推行口语教学最力,依 旧取代不了广大聋哑人的手语生活习惯.特别是近些年 来,从北京去上海读大学的学生,毕业回来后,都以打上 海式手语为时堪,这也是十分有趣的现象。它给人们的启示是: ①首先要尊重聋哑人。聋哑教育不能脱离聋哑人的
生活实际需要,不可以脱离聋哑人的手语文化.脱离了,就不会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②换位思考。假设自己不幸聋哑了,首先关心的是 什么呢?,是今后能否自食其力,还是开口说话呢?相信 是前者,不会是后者。这样就可以理解聋哑人求学为的 是什么了。在没有能力治好聋哑病的现实之下,只有知 识和技能可以改变命运。所以,与其将有限的钱财买昂 贵的助听仪器设备,教聋哑人说话,还不如买实用的教 学科技设备,使聋哑人有条件有效地学到现代化知识和 技能。这样,聋哑人的“残而不废”才有希望不致空谈。③聋哑,不是耻辱,不是必须“改正”的状态。聋哑人 能否重新获得听力和开口说话,这要由耳科医学界的医 生去说,学校不宜越姐代泡。学校要专心致志教书育人。教师要以培育聋哑人为乐,多为弟子着想,与聋哑人建 立感情。不要自以为高明,非强求聋哑人听自己的不可,非学说话不可,这犹如强求人飞一样,是不可取的。耽误 了聋哑人的学业与前途,招来的将不是感激,而是终生 怨恨!
六、脑功能完好就有希望
材,必须根据人脑功能的特点,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充分 挖掘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聋哑人的特殊之处,就在于用与众不同的手语交
谈,聋哑教育的特殊之处,就是不能依持听觉语言教育,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特殊可言了。而且重要的是,聋哑人 的左右脑功能与健全人一样完好无报。人们常说聋哑人 形象思维能力强,这不等于说抽象思维就不行,随着教 学的进步,相信会证明聋哑人的两种思维都不错的,只 不过有人善于形象思维,有人搜长抽象思维罢了。聋哑 人凭直觉观察事物,形象思维、动手能力都很强,学习精 神也专致,针对这些特点,通过视觉语言形象演示,借助 高科技教学设备与手段是可以将概念词语、微分、积分 等抽象概念的教学内容、变为直观的、生动活泼的有趣 教学,使学生感知鲜明,印象深刻,这样,就有助于思考 和推理了。
聋哑教育必须适应社会,聋哑学校自编教材是不可 取的。这不是特殊问题,这过分强调了“个别化”。似乎这 样对聋哑学生学习“方便”、“顺利”了,但实际上却对他 们尔后的成长和发展不利。既然聋哑人的头脑是完好和 聪明的,就没有理由与普校生学得不一样。健全学生学 的,聋哑学生也要学,特别是必修课,一样也不能少,而 且要强化教学力量,不走形式,保证教学质量.聋哑学校 的课程与普校相同的等号观念,并非美国独有。其实从 前我国的聋哑学校都采用普校课本教学的,只是自从推 行了口语教学,才人为地与普校拉开距离.可以说,口语 教学的减号观念,不但反映了它有歧视聋哑人的深层意 识,也说明它对聋哑人的教育无能与无奈.为了聋哑学生日后平等参与社会,聋校的书本不但
要与普校等同,而且要与生活结合,与社会需要结合。不 要死读书,多主动告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多带学 生到外面世界去看看,转转,解答他们的疑问,增长学生 的见识。要知识与能力结合,要放手让学生自治自理,培 养动手能力,自学与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总之,一且更新观念,聋哑人的手语与高科技结合 起来,教学就能够成功,要创造出超越一般健全人的奇 迹,也不是不可能的。
第二篇:聋人语言
http://linguist.ccu.edu.tw/front/bin/home.phtml 台湾
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http://www.xiexiebang.com/viewthread.php?tid=26729&extra=&page=2 2003-10-17
根据叶斐声、徐通锵的《语言学纲要》,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作为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来使用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在人类种种交际工具中,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因此聋哑人的手势,是所谓的“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实际上便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而且在该书的第一章第二节第四部分“关于聋哑人的思维”中论述到,聋哑人是能够思维的,既然得不到语言的交际工具,就发展非语言的交际工具,从视觉、触觉等去接收常人用听觉得到的信息。因为聋哑人视觉很灵敏,通常用手势表达意思。
所以,聋人手语是交际工具,但不是语言。
聋人的手语是一种语言吗?这要看是什么样的手语系统了。如果一种手语具有自己的词集和语法,那就是一种语言,比如ASL(American Sign Language)或FSL(French Sign Language)。如果一种手语只是把某一种有声语言的词语逐个转化成手势,而使用原有声语言的词集和语法,那就只是那种有声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就象用国际音标转写下来的汉语一样。Signed English就属于后一种,不过实际使用中由于完整第表达同样的时间要花ASL或有声英语的两倍时间,使用者常常省略一些虚词。举例:ASL: q--------------------ME BORROW BOOK
翻译成英语就是:Can I borrow the book? 其中“ME” “BORROW” “BOOK”分别是和这几个英语词表示相同意思的手势词汇,而 q 表示在这句话期间“说”话人的面部表情词汇是代表疑问句的。而用Signed English一般表达为:Can I borrow book?
另外,不知道中国手语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是ASL那类的还是Signed English(Siglish)类的?
两种都有:Chinese Sign Language 和 Signed Chinese。
http://bbs.deafstar.net/viewthread.php?tid=6496 2003-2-11 手势和手语的区别,季佩玉老师的《浅谈聋人手势语的研究》中提到过,我今天刚在手语栏目贴了季老师的这篇文章,在第五页的第二部分“
二、不要将手势语统称为“手语”,以免引起手势语和手指语的混淆“。不知道她说得对不对?大家可以讨论。
第一,手语应该包括手指语(尽管数量很少)和手势语,简而言之,就是,用手“说”出来的语言。
第二,即使是聋人用嘴巴讲出来的那种无论在音质和音准上都和健听人有明显差异的话,也应该归于口头语言而非手语。
第三,我在本科毕业论文中提出语言的四分法,即: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手语,网络语言是人类语言的四种基本形式。不能因为使用人数少而将手语排斥在外。
第四,手语存在自己的文法,但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都不同。不能以一方的标准来评价另一方。
第五,聋人使用手语时丰富的面部表情可以算作手语的元素,但口型却不是必须的,因为也有聋人习惯不动嘴唇打手语。
http://www.xiexiebang.com)谢谢!Thank you very much!
可以说手语是一种符号系统,形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但绝对不是语言。
我们不能对语言的概念无限泛化,语言就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不要再突破这个定义了。否则会很麻凡的,body language算不算语言?文字算不算语言?旗语算不算语言?一旦突破这个概念很多问题就会出来的了。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听觉缺陷而造成的语言障碍,是聋生将来参与社会生活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因此,形成和发展聋生的语言,是聋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正如台湾著名特教专家林宝贵先生所指出的那样:“要解决听障者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为他们解决语言沟通问题。语言沟通问题解决了,其他的教育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社会适应问题、就业问题等自然迎刃而解。”
这是由聋生语言形成的困难性、复杂性和聋生语言基础极其薄弱、语言实践机会极其缺乏等因素所决定的。
然而,大量研究和事实表明,多数聋生家庭对发展聋生语言重视不足,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在生活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造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脱节,严重影响着聋生语言的发展。
二、开展家校合作实验,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
1、实验目标
(1)形成家校合作模式。聋生家长的教育意识有明显增强,能自觉配合学校主动肩负起在家庭环境下发展聋童语言的责任;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掌握在家庭环境下发展聋童语言的方法,比较有效地发展孩子的语言。
(2)形成家庭语言学习教材和家庭手语训练教材。
2、实验对象:选取刚入校的一年级聋生及其家长为实验对象,进行连续性实验。
3、实验操作过程
(1)调查聋生家庭教育状况,确定实验对象。我们编制了聋生家庭教育状况调查表,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主要从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教育状况、家长对实验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调查,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基础性依据。在此基础上,组织家长报名,把关心孩子语言发展、参与实验积极性高的家长作为实验对象。
(2)规划语言学习目标。我们依据聋校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教材中的知识点,按照聋校语言教学的目标尽量与家庭语言训练目标一致、强化语言积累和语言交际的原则,确立了聋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总体目标和各学期的具体训练目标。
(3)编写家庭语言训练教材。根据聋生学习语言的特点和家长的实际,我们主要编写了两类教材:一是汉语语言训练教材,二是手语交际训练教材。教材的编写力求突出五个方面:一是把聋校语文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在家庭中加以巩固(如对照实物、动作演示或用手语帮孩子巩固词语);二是积累词语、词组的扩展训练(如根据聋校语文第三册第六课中的“挂着”一词,实验教材中设计了“挂着表”、“挂着衣服”、“挂着毛巾”、“挂着书包”、“挂着篮子”等,让家长结合情景帮聋生积累);三是利用学校学习的新句式在家庭中创设情景,帮助聋生学习积累句子(如聋生在一年级学习了“这是什么”的句式后,要求家长结合家中实际,带领聋生学习“这是圆桌”、“这是沙发”、“这是毛巾”等等);四是在生活中学习词语、句子,要求家长随时把聋生在家庭中见到的新的语言现象,运用制作卡片的方法帮聋生学习语言;五是交际训练,设计安排一定数量的适合聋生和家长运用手语或书面语交流的句子。(4)举办家长学校:利用家长两周一次接送聋生的时机,根据实验教材,从训练内容、方法和手语三个方面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和指导。每学年培训三十六课时左右。
(5)家庭语言训练实践。家长根据实验教材和教师的培训,利用聋生休息的时间,每天用一至两个小时的时间带领孩子进行语言学习。
(6)家庭语言训练效果的平时检查与巩固。每周一家长送聋生时,教师首先检查家庭语言训练的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另外,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安排一定时间帮助聋生巩固在家中学习积累的语言。
(7)假期综合训练、巩固。根据全学期学习训练的内容,教师设计寒暑假综合训练内容,指导家长在假期中进行综合训练,最大限度地提高聋生学习语言的巩固率。
(8)综合评估、总结与推广。每学期开学初对聋生在家庭学习语言状况进行一次效果评估,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并运用举行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的形式,予以推广,促进家庭教育整体质量地提高。同时,及时把实验成果运用到新的班级,进行第二轮实验。
三、实验初步成果
1、家庭教育实验深受家长的欢迎,家长的教育意识明显增强,教育观念明显转变。问卷调查和阶段性评估结果显示,家长对实验工作满意率为100%,95%的家长能按时参加培训,67%的家长认为参加实验对教育孩子的帮助巨大,66%的家长能掌握教师培训的方法且能有效地运用。大多数家长能正确认识自身在教育孩子中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由自发型、随意型开始向自觉型、计划型转变,改变了过去重养轻教、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在于学校的错误认识。2、聋生的语言能力显著提高。首先表现为聋生积累词汇量有较大提高。多数家长掌握了“卡片学词识字法”,结合家庭生活实际,随时把在家庭生活中见到的新事物、新现象,制成卡片,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词识字,把生活中、实践中的语言形象和语言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聋生掌握了大量的在学校课堂内学不到,在生活中却经常见到、用到的词汇,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仅以2001年上半年的评估结果为例,制作300词语卡片的有4人、200个左右词语卡片的有1人、100各左右词语卡片的有3人、100个词语卡片以下的有2人,聋生对学习词语的掌握率均在90%以上。其次表现为聋生运用句式说写句子的能力明显提高。多数家长为聋生建立了“写句本”,根据实验教师的辅导,利用在学校里学习的新句式,采用“即时学习法”,让聋生在生活实践中练习说写句子,把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了语言的使用率,较好地解决了语言学习与应用脱节的问题。在“运用句式说写句子”的评估中发现,5名聋生的语言能力不仅明显高于同年级未参加实验的聋生,而且在某些方面也高于比实验班高出1——2个年级聋生的语言能力。这五名聋生说写的句子不仅题材广泛,内容充实,有较大的扩展性,是在课堂内学不到的,而且语句通顺,基本上无语序颠倒现象。第三表现为家长基本上能与聋生进行交流沟通。部分家长能运用手语与聋生交际;个别基础较好、素质较高的家长能用口语、用书面语和聋生交谈,交际中家长注重用完整的语句,有助于聋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3、编写出四册家庭语言训练教材和两册手语培训教材。
四、结论
1、聋校有计划地指导家庭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家校合作是发展聋生语言能力的成功模式,能有效地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进而提高聋校教育教学质量。
2、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个别指导、教师和家长协商是聋校指导家庭教育的有效形式。
3、聋校指导家庭教育必须遵循六项原则:一是实用性原则。要立足于家庭教育的实际,把培训的重点放在具体、实用的方法指导上,避免过多从理论上讲授。二是针对性原则。一方面要针对家长素质偏低(大多数为初中水平)的实际,注重培训内容深入浅出,易为家长掌握、应用;另一方面要针对聋生的生理、年龄特征,注重传授形象直观等乐于接受的方法;另外针对家庭教育这一特殊领域,注重研究与家庭密切相关的方式、方法。三是实践性原则。家庭教育的生命在于实践。每次培训结束后、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都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践作业,使家长学用结合,在实践中练习运用。四是长远规划与阶段性实施相结合的原则。聋校指导家庭教育必须有长远规划,有总体的目标,避免随意性,同时又要循序渐进,分阶段逐步实施。五是分类指导与集体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根据家长的共同点抓好集体培训,又要根据家长的个别需要、聋生的剩余听力状况,进行个别指导。六是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家长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则,这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
4、情景学习法、反复训练法、卡片学词识字法、即时学习法和语言交际实践法等是家庭发展聋生语言的有效方法。
曲阜市聋哑学校家庭教育实验课题组
聋童由于听觉障碍,而不能获得外界声音的刺激,致使他们的口语能力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发展聋儿的口语是我们的目标,对聋童进行口语训练是为了形成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回归主流,能与正常人交谈。大多数聋童表达时都有概念不准、语汇贫乏、词序颠倒、表达困难等情况。
(一)培养聋童理解语言的能力
聋童与正常儿童相比,在心理、语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听觉障碍,他们没有外界声音的刺激,语言形成较晚,所以在对聋童进行口语训练时,必须让他们理解,单纯的教与训练,是较难掌握的。应通过实物对照,让学生观察,再辅助以语言的教学,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理解与表达是相辅相成的,聋童理解语言都是通过视觉和他们的残余听力,因此不联系任何情景或事物的言语刺激,对聋童语言的形成没有多大作用的。聋童掌握一些语言之后,教师要注意变换方式,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如:教学生一种句式,然后就应多训练他们多说一些这样的句式,才能够做到随机应变。
(二)丰富聋童知识,积累词汇
聋童只有积累了较丰富的词汇以后,才能和健全人进行口语交流(但语速较慢)。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注意给聋童创设语言环境,帮助他们积累词汇。
首先要给聋童提供多见多识的机会,使他们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比如:带学生外出活动、旅游等,可以让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观察一些常见的、直观的事物,并及时告诉他与之相对应的词语,使他们在实践的进程中加深印象;还应注意的是要随时随地将学过的词汇再现给他们,让他们学得会、记得牢。
其次充分利用聋童各种正常感官,使其积累词汇。从视觉的角度来讲,聋童可以“以目代耳”,所以就可以把一些直观的、形象的词汇教给他们,如:各种颜色、形状之类的词;触觉方面可以通过让他们去感触、去体验;味觉方面的酸、甜、苦、辣等,可以通过让他们去品尝、去理解。
(三)对聋童进行有声语言的训练
聋童掌握了部分词汇并不意味着就会说话,或口语发展就好。发展有声语言是口语训练的关键。
首先,应及时纠正聋童的发音错误,聋童从不发音到开口说话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对于经常发音不准确,说话不规范的错误要及时进行纠正,发音正确的还要多加强练习,多给予他们鼓励。
其次,要帮助聋童建立词语概念。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在使用语言时常有滥用的现象。所以很多时候要多鼓励学生多说话,这样才可以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再次,采用问答的形式引导聋童来进行口语训练,这种方式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根据所学知识编排,锻炼聋童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这种训练过程中,千万不用手语动作来做辅助。如果长期使用手语,聋童形成习惯,就会觉得有了依靠。最终将会阻碍其口语的发展。
(四)多与家长沟通
教师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与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及学生有哪些不良现象,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各方面的表现。以便家长与教师一起来对聋童进行口语训练,比如: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内容后,有机会带学生出去时,便可以进行相应的训练,加深聋童的理解和印象。这样可以使口语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对聋人就业的几点思考
对聋人就业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0-04-12 【字体:大 中小 】
◎张申琛
最近,市残联有关部门举办了“聋人专场就业洽谈会”。笔者随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聋人求职者走进会场,边走边看,边问边想,感触颇多。
根据主办方提供的数字,这次招聘会共组织了13家用工单位参会,有100余名聋人到场,通过面试洽谈,其中19人签订了就业合同。笔者在现场看到,这次双向选择洽谈会,大多数用工单位印制了精美的宣传海报,推出了3D角色动画美术师、缝纫车工、工程维修工、物流管理员、人力行政专员、软件开发工程师、保洁等160个就业岗位吸纳人员。笔者还发现,有人面试或双方达成初步意向的多集中在技术含量不高的服务业上,很多公司由于种种原因根本无人问津。尽管前来应聘的聋人所学专业五花八门,但很多专业根本没有“接收”单位。一位满面愁容的聋人说:“为什么我学会了计算机网页制作,却还是找不到好的工作?”相当数量的聋人认为,他们在学校学到的一些职业技能,包括走上社会后参与残联组织的短期技能培训,这些算不上掌握了高、深、新的技能,远远不能够达到他们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的愿望。
一、剖析聋人就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政府和残联部门的帮助下,聋人的就业率不断提高,聋人的就业形势呈现出良好态势,但是聋人在择业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聋人的职业能力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这场招聘会来看,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岗位几乎是严重超员。与此同时,动画设计、工程维修、软件开发的技术人员依然无法满足要求。这些都说明有“一技之长”者目前仍然紧缺。有许多岗位如技术含量高或条件艰苦的单位,却不是很多人能适合或愿意去的,这就造成有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干。随着社会经济产业的调整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动力市场越来越需要技能人才,而70%以上的聋人没有掌握一定技能。“想去的地方进不去,需要人的地方没人去”,职业供求的不匹配加剧了聋人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有些离开学校走上社会的成年聋人想学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但不知道去哪里学习。社会上很少有针对聋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即使有也大多是残联不定期组织的,这样的培训也不是系统的专业的,因此也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
(二)聋人与社会之间相互适应的进程发展缓慢。
一方面,由于社会发展进程的限制与部分人的偏见,聋人往往容易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社会在聋人就业问题上普遍持“聋人不能做什么”而不是“聋人能做什么”的观点,使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大部分聋人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差异,不了解职业特点,自谋职业的方法和技巧欠缺,对工作岗位不能适应,无法站稳脚跟,这些也是他们的自身问题。
(三)聋人就业的政策保障体系还不完善
个别用工单位认为聋人难管理,但碍于政策规定,就打起擦边球,只要聋人把残疾证挂靠在单位里,不用到单位上班,每月发给三五百元工资了事。一些中、小国有企业和公司,减员增效,首先减的是聋人,而国家又缺乏强硬的措施,造成已经就业的聋人不得不再次失业。
二、解决聋人就业问题的几项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发展能够培养更多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劳动者,使受教育者有更多的就业选择和就业机会。
既然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那我们更应该努力地科学规划,特别扶助,大力发展聋人教育,培养聋人掌握一技之长,促进聋人全面发展,实现残而不废、残而有为、自立自强,由残疾者转化成为真正意义上有经济创造能力和负责任的公民。
为了更好地促进聋人的职业教育发展,笔者从聋人就业现状的视角提出一些建议。
(一)聋人职业教育应该成为聋教育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聋人要想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就必须具有更高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更优秀的综合素质,这是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聋生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各类学校要以专业建设为主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设置,提供更为广阔的职业内容和项目,使培养出来的聋生能够人尽其才,这就能解决过去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职业教育不仅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学生,还要必须面对社会更为广泛的成年聋人并为他们负起责任,为他们的基础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必需的帮助,注重开展长、中、短期的社会培训,热情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各种职业培训。
(二)残疾人就业机构与学校、用工单位合作,加强聋人职业指导教育。
残疾人就业机构要与各类学校、用工单位紧密合作,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增强聋人与社会、聋人与市场的沟通,为聋人职业的选择提供有效的咨询指导,让聋人能顺利地走向就业提供服务。针对聋人特点,可以改变单纯的“上大课”、“说教式”的方法,采取适合聋人的职业指导方法,贴近聋人,使他们乐于接受。可以通过举办职业指导讲座,邀请专家讲解具体政策;充分利用报刊、宣传栏、网站、指导手册等进行直观指导,培养他们正确的就业市场意识;组织专门的职业能力测评系统,引导他们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观念;开展职业见习试点工作,为没有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经验提供机会;还可以实行聋人的自助指导,组织他们相互交流求职体会和就业信息。
(三)挖掘聋人的职业潜能,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要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先培训,持证后上岗。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劳动者一旦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就等于取得了就业通行证,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接待聋人求职登记时,要摸清他们的培训意向,根据他们的特点和意愿,与社会教育培训部门合作,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推行以岗位定培训,突出职业性和技术性,积极拓展就业空间,不断提高职业培训力度,使培训服务于就业。像市残联开设的义齿加工、动漫制作等职业技能培训班,不但提高了受训人员的职业技能,又解决了受训人员的就业问题,为做好聋人学习和就业之间的衔接工作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再如,在欧美国家,聋人还是聋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聋人也是有能力成为教师的,我国应该为优秀的聋人成为聋校教师提供政策保障,为聋人报考师范院校进行政策上的倾斜,帮助他们提升在聋教育领域里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聋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促进聋健两个世界相互沟通。
社会文化的多元使聋健两个世界同样缤纷多彩,聋健两个世界不应该是相互隔膜的。对于聋人群体而言,最能让他们感受幸福的并不是得到社会的帮助,而是这个社会对于他们自身状态的接纳,对于他们存在价值的认可。“除了听,聋人能做任何事”,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能扬长避短,聋人一定能做出成绩来。实际上,从“缺陷补偿”和“用进废退”的道理来看,聋人在某些职业领域甚至可以比一般人做得更好。因此,聋教育也要高度重视聋人群体与健听人群体在心理特征、交往方式、行为方式之间的异同,且在不同的社会交际场合遵守不同的交际规则,帮助聋健相互沟通,共同分享人类的文明成果。
另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促进聋人就业的舆论环境。应设立政策发布栏、开通寻呼热线,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提倡全社会都要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就业环境,加大对他们就业援助的力度。应立法禁止就业歧视,制定扶持聋人就业的新政策。
第四篇:交际语言教学法
交际语言教学法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交际语言教学法这一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语言教学方法,介绍了其发展,主要内容和特点并结合实例就此方法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关键词:交际语言教学法 外语教学 语言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活动进一步融入到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体系之中,我国对于外语人才的语言交际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作为外语教学工作者,能够在教学工作中有效地使用交际语言教学法对于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更好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交际语言教学的起源,特点以及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应用此方法进行了逐一探讨。
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产生于七十年代初期,社会语言学家海默斯在1971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被认为是交际法的直接理论根据。其创始人之一是英国语言学家 D.A.Wilkins,1976年维尔金斯出版了《意念教学大纲》(Notional Syllabuses)一书,把交际法置于更可靠的基础之上。交际语言教学法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一种为世界语言教学界所普遍认同的教学思想和方向。它的理论主要来自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并受到话语分析、语言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影响。交际法认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会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其语言形式和使用规则,还要学会具体运用,也就是说要知道在什么场合运用。其核心是教语言应当教学生怎样使用语言,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而不是把教会学生一套语法规则和零碎的词语用法作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所以交际教学法强调的是要教授语言功能方面的知识,学生如果没有掌握这门语言的交际本领,没有具备这门语言交际方面的能力,就不能说学会了这一门外语。交际教学法强调要把学生真正置于尽可能真实的交际场景中,并且要由学生亲历一种活的交际活动的过程。根据交际教学法的原则,教师和学生都要注重运用所学外语进行真实的课堂以及课外交际活动,在尽量模拟现实的交际情景中来进行教学和学习,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本文以下部分就交际教学法的原则谈谈运用此方法进行教学的一些具体方式和做法。
一.尽可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真实的交际场景
我们传统的外语教学概念中多注重语法形式是否完善,在交际教学法中更注重的是交流者是否能正确流利的表意,即是否“get the ideas across”。而这种侧重面对于培养我国所急需的实用型外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运用真实场景来训练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及应变能力。而对于真实场景的选用则要有一定的取舍,我们应尽量选择符合实际需要或符合中国大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实际应用的语言情景。例如作为旅游院校的学生,今后工作中在很大程度上要接触或进入旅游行业,那么选用和旅游相关的场景则比较合适。笔者在教授英语专业成人本科三年级口语课时就选用了在带外国旅游团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真实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行课堂交际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情景练习是发生在一天旅游活动结束之际,团队要去就餐,领队提出要绕行天安门广场,以便游客可以看到著名的天安门广场降国旗仪式,而地陪因担心堵车而耽误客人用晚餐及晚间观看京剧,双方发生争执。笔者让学生尽量想出多种解决方案,比如双方交际成功,地陪说服了领队或领队说服了地陪;或双方交际不成功,地陪直接带客人去用餐或领队执意带客人去广场参观等等诸多可能性,来训练学生对于对方要求进行答复的语言和应变能力。全班分成多个小组来练习不同的可能性方案,最后所有小组都在全班面前一一进行表演,大家一起评判。练习之后,学生纷纷反映这样对实际可能发生的情景进行角色扮演不仅使他们掌握了基本语言,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些语言分析解决问题和进行实际交际。
在运用此教学方法时,这里有一点需要指出:教师要尽量把课堂教学活动变成一种交际活动,就需要以鼓励为主,循循诱导,千方百计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于他们在交谈中的语言错误,我们不应忙于纠正。但是不忙于纠正并不意味着不纠正。这也是交际教学法一个经常性的理解误区,认为只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而不注重语法功能,实则不然。交际法的早期创始人之一海默斯(Dell Hymes)就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法形式的正确,语言的可接受性和语言的恰当性。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基本知识以及语法概念还得教,但是,知识点和语法教学不应孤立地进行,而应该在交际活动的框架内将所要讲授的语言和语法内容与真实的语境结合起来。从培养交际能力的角度来看,对于学生的语法错误也不可忽视,但我们一般把错误分为两种,一种是影响交际的错误,一种是不影响交际的错误。对于前一种错误作为教师绝对不可忽视,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绝对不纠正后一种错误,只是分一个主次而已。
二.运用交际语言教学法要以学生为中心
语言学家认为外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共同取决于教师与学生,并受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在诸多因素中,内因起决定性作用。交际语言教学法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教师的地位由“主角”变为指导。在交际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核心地位。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外语教学中的诸多环节例如听、说、读、写,都应让学生去亲历完成。很显然写的过程学生必须亲自完成,但我们要同时注重要让学生独立去听,而不是先讲大意再去听;要让学生有创造性地去说,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而不是反复背诵重复而已;要让学生积极去读去思考,而不是教师句句解释,满堂讲解。同时交际语言教学法强调集体学习的重要性,学生活跃在小组或全班的课堂活动中,直接影响课堂活动,所以这种在相互依靠的基础上的学习就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课堂活动,尽可能多地贡献和互相学习他们在课堂上所获得的信息、知识和技能。总之,交际语言观认为交际活动是学生自己学习交际本领必然经历的过程,交际能力的获得和发展主要靠学生的内在因素,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使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就成为必然。在运用交际语言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的传统作用减少了,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讲授语言知识和指挥句型训练,而是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学生进行交际活动。教师不再仅仅是教育者,而且还是学习的促进者,即课堂活动的协调者、管理者、顾问和共同参与者以及语言的指导者。首先教师要收集和组织课堂语言材料和活动,提供合乎课堂实际的知识和技能,协调和指导课堂小组活动并着重改正学生影响交际的语言错误。同时教师在确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哪个方面时具有很大的主动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如何评价并对学生的语言活动给予反馈。在充分考虑学生活动的内容和目的的前提下,教师的评价要公正客观,并尽可能把学生的兴趣引向实际有效的语言交际场景。英国语言学家利特尔伍德(William Littlewood)还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因素。因为交际教学法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和谐和积极的气氛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很好地利用各种交际教学方法,还要具备很好的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选择实用语言教材
交际教学法通常以功能和交际活动为内容,强调在教材中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最基本的材料可以总结为“6S”,即居住(Somewhere to live)、爱好(Something to love)、工作(Somewhere to work)、外出(Somewhere to go)、表态(Something to say)和娱乐(Something to do)等。在语言材料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实际运用和有交际价值的语言,如报刊、广告、新闻广播、谈话录音等。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所用材料的题材很重要。这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考虑他们目前和将来的实际需要。例如对于已经有工作经历的成教的学生就可多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事例和场景,而对于刚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最好就由询问和交流学习和个人或家庭情况开始,而逐步进行话题深入。比较有效地体现交际语言教学法内涵的一本教材就是美国麦克伦公司出版的<<走遍美国>>(Family Album U.S.A.)。它集文字,•音像,实景,卡通,影碟,广播,电视为一体, 力求在虚构和摹拟的语境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一套高水平的适用于交际语言教学的多媒体教材。总之对于教材的选用应以真实性和可操作性为基础,要以有利于培养学生使用外语的能力为根本目的。
交际语言教学的主要课型之一是听力课,在听力教学中就如何使用交际教学法而选择合适教材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选用听力材料方面要尽量使用最原始和真实的而不是简化和改写了的材料。录音材料在讲话速度,地方口音方面也不应做趋向标准语言的改变,而是要调动学生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去参与理解,并做出语言和非语言的反映。同时针对我国外语学生多强于“教学语言”(即服从句型和课文教学需要的语言)而弱于交际语言的实际情况,我们要把真实交际场合的口语引入听力课堂,听力材料要多运用英语国家的地道口语,从而切实地培养学生动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交际语言教学法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实际语言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交际教学活动不仅包括“功能性交际活动”(仅为了进行实践语言功能而进行的交际活动,是为了运用语言而运用语言)还包括“社会交往性活动”(为了切实的社会交往而进行的交际活动,是为了社会交往而运用语言)。社会交往性的教学活动就要求更加有效地创造出真实多样的语言环境,这样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就成为必然。其中当代最有效的交际语言教学媒体----电化教学就成为进行交际语言教学不可缺少的,极为有效的手段。它包括外语广播,电影,电视,录音,激光视盘,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媒体,能够比较有效地创造出真实的视觉和听觉上的交往实景,基本上能满足交际语言教学的需要。例如,英国广播公司(BBC)出版的系列英语教学录像 Follow Me 通过其纪实性的情景片断展示出不同的语言活动的现实情景,清晰生动地把声音和形象、语言和情景相结合,利用视觉冲击力和听觉感染力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听说和运用此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此外,交际语言教学课堂的一大特点是信息输入量大。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把更多时间放在指导学生,进行巩固训练,开展密集快速的语言实践活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交际教学法专家认为教学材料应配有适合的教学手段,例如介绍某个场合(比如谈判场合)应使用录像,电话谈话应该录在磁带上等等,所以仅采用简单的textbook教学法并不能满足交际语言教学的要求,而只有使用一个包括多种教学方式的teaching kit(“教学包”)才有可能真正满足交际教学的要求。
笔者通过运用交际语言教学法在外语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发现通过创造生活化场景并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实践语言的机会,同时借助于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不再是外语环境的旁观者,而成为积极参与者,这又为学生提供了巩固语言知识,提高语言交际技能的良好条件。尽管由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外语教学对课程及教材等的限制,使得运用交际语言教学法进行外语教学的自由空间度受到一定限制,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们国家和社会对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逐步重视,以及国内外语教学界在该课题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在外语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交际语言教学法仍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参考书目:
1.William Littlewoo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2.Gattegno, C., The Common Sense of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 New York: Educational solutions, 1976.3.K.Johnson and K.Morrow(eds.), 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 London: Longman, 1981.4.Widdowson, H.G.,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5.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6.方亚中,《实用英语语言表达技巧》,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7.首都师范大学英语系,《英语语言与教学》,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0。
8.马相明,《现代外语教学方法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9.向明友 徐玲,《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与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0.张正东,《外语教育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第五篇:语言领域教学法:
语言领域目标制定:
语言领域教学法:
1、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于是,我选择了运用电化教育手段。由于,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以及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对故事所蕴涵的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电化教育手段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儿童理解和记忆。而且,我有效地将语言与幻灯片的演示结合在一起,使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2、语言讨论法:讨论法是儿童自己教育自己、主动接受教育的方法,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活动中,我以老师首先揭示或引发讨论内容,然后由幼儿进行补充或者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我多次让幼儿讨论自己对故事里人物的看法,以“为什么”让幼儿深入思考问题,并让幼儿提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看法,甚至让幼儿反过来向老师来发问。讨论法结合了《规程》的要求,为儿童创设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以促进其发展,而不是单一的教师讲解,避免了儿童因说教、指导过多而产生的腻烦、抵触心理和行为。
3、体验法:儿童因为年龄小、知识经验少,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往往理解很难或很片面。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讲大道理,就很难让他们理解和接受。这可以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思维和认识水平。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4、图谱教学法:图谱上形象的团直接刺激到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由难变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5、讲述法:边操作课件边讲述,控制语速的快慢,音量大小抑扬顿挫的变化。配合动作辅助,力求最大限度表达作品情感。不仅能较好集中注意力,更能为提高教学效果突破重难点做准备。
在活动中还运用了讨论谈话法、讲述法、提问法、欣赏法等等。
(教材分析)
(开头)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发展思维、丰富词汇的最佳时期,通过学习各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幼儿对语言的感受力,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
故事—— 故事语言自然优美,重点语句反复吟唱,极富感染力。对话简洁、生动,语言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故事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生动、优美的语言,吸引着幼儿,使他们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并把学到的好思想见诸于行动。故事能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故事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使幼儿受到很好的教育,生动浅显的语言,又便于幼儿理解、记忆和模仿。《小老鼠和大老虎》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儿童故事。一个是微不足道的小老鼠,一个是强悍威武的大老虎,作者让这二位成为好朋友。矛盾冲突波澜迭起,喜剧气氛也被渣染到了极致,一种顽童的幽默跳跃在字里画间,让人自始至终忍俊不禁。而同时,又情不自禁地要去琢磨那些隐藏在如此有趣的故事背后的东西。
散文——
优美动听、充满童趣的散文,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散文中将„„赋予生命,增添了散文的韵律美,使作品更加饱满,充满童趣,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有较强的音乐性,可以让幼儿欣赏到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美,同时能很好的激发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喜爱之情。
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用孩子水晶般的心灵感受生活:„„ 它以优美、委婉、拟人、贴近生活的笔触想大家讲述了„„
诗歌——
诗歌内容生动有趣,结构清晰、简单,深受幼儿喜爱,便于幼儿理解与掌握。诗歌意境优美,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尤其是诗歌中„„不仅给幼儿带来了学习的乐趣,也给诗歌带来了音律美的效果,洋溢着欢乐、轻快的气氛。
(幼儿学情分析)
又由于大班的幼儿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对事物可以进行具体的描述和表达,所以放在大班上学期欣赏是适宜的。
大班幼儿的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具体形象思维又占优势,因此,他们对文学作品,特别是童话故事较感兴趣,也能接受和理解内容较丰富、表现手法较复杂的故事,并具有一定的倾听和语言表达能力。
中班幼儿掌握的词汇数量和种类较小班幼儿来说明显增加
符合中班语言教学目标中提出的“让幼儿理解简短的文学作品内容,初步感受其语言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因此适合中班教学。
大班上学期的幼儿年龄在5岁左右,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本班幼儿在以往类似的语言活动中,大多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乐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的表现文学作品。但是在口语表达方面还是有点欠缺,在集体中发言时态度还是有点拘谨。语言表达不够流畅,有时表现为用词不太恰当。因此本次活动我注意引导幼儿积累一些丰富的词汇,在活动中努力为每个幼儿提供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自己的机会。真正做到让孩子有话可说,有词可用。在口语表达方面有新的进步和突破。《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 :“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纲要精神)《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需要多元练习的)
1、教师与幼儿
2、幼儿与幼儿(增强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让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情趣性。)
3、藏图游戏(说明: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的氛围中,幼儿学得轻松,玩的愉快。该藏图游戏主要采用由易到难的方式进行,一方面激发幼儿朗诵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给予幼儿一定的挑战,巩固所学内容。)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视听讲结合的方法,“视”就是引导幼儿看秋天的挂图,“听”就是倾听配乐散文,“讲”就是幼儿的讲,满足幼儿想说的愿望。这个方法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当中。
(1)完整欣赏(让幼儿看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听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利用老师的声音、表情吸引幼儿注意,因为如果教师的朗诵由音响代替的话,孩子们的注意力就会被课件吸引,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没有了,对散文诗的中心含义理解就会大打折扣。
引导幼儿讨论,将理解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自由对话。在幼儿表述遇到困难时,及时操作课件,表演情节,在关键的时候推孩子一下,不仅增强幼儿自信心,还提高幼儿的语言讲述能力,使讲述更完整、连贯,也体现了课件操作的灵活性。)
1.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理解秋雨的特点。(认知目标)
2.尝试用多种方式表达对散文的理解。(能力目标)
3.感受秋雨带来的丰收和快乐,萌发热爱秋天的美好情感。(情感目标)
可能这里表演的只能是个别幼儿,但其他幼儿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心里学家班图拉提出观察学习的思想,即幼儿通过模式模仿或观察学习获得相应的社会认识。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采用集体、小组、个人的形式开展,让幼儿积极投身到活动中。以电教法、直观法为主辅以游戏法和操作法,让幼儿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根据《新纲要》的指导,培养幼儿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积极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通过让幼儿观看《动物过冬》录像,先观察、再动手操作,不仅提高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还从讨论中体会了学习知识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