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在听障康复中的作用
来吧!用音乐给孩子找点儿“刺激”!
音乐疗法,是时下最流行,也是最有效的一种心理疗法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音乐和书一样,是一种很好的媒介与工具。
你一定知道,给花花草草“听”优美的旋律,它们会开得更娇艳、长得更青翠;给蔬菜施曼妙的“音乐肥料”,绝对长势喜人;让小动物们听歌,它们的性格不但越来越温顺,还会伴着音乐翩翩起舞呢~~ 而对于听障儿童来说,音乐的强大之处还远不止这些。它不仅是听障儿童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也是听障儿童听觉和言语训练的重要手段。通过聆听不同的音调、响度、音长、音色,能“狠狠地”刺激孩子的听神经,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参与精心设计的音乐游戏,在组词、组句、歌谣、诗歌以及美妙的乐曲声中,感受声音的节奏和音调,能激发孩子的兴趣,陶冶情操的同时更能促进言语矫治。
*把耳朵“叫醒”
刚刚戴上助听器或做完耳蜗手术,准备进行听觉训练的孩子,首先就要唤醒听觉,让耳朵“醒”过来,感知声音的存在、有无、大小、高低,这是听障儿童迈入有声世界的第一步。
优美和谐的音乐,能培养孩子辨别不同音色和音调的能力。而用音乐进行听觉训练的目的,就在于在音乐中培养孩子的听觉注意,养成聆听习惯,更充分地利用好残余听力。
对于孩子来说,通过音乐游戏来唤醒耳朵是最好的方式,比如,让孩子听钢琴、电子琴弹奏的儿歌,听录音机播放的音乐,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中做游戏,让孩子在聆听的过程中学习、复习、巩固其中的词语和句子。
*让舌头动起来
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让听障儿童在听中学唱、唱中学说,这对于孩子的嗓音、听力、呼吸、语调等方面的训练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伴随音乐的发音训练听障儿童语言和呼吸器官的灵活性,让孩子在发音时掌握正确的口型、舌位和呼吸方法,发音清晰、洪亮,为语言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如,麻麻让孩子倾听钢琴弹奏的音阶、打鼓发出“咚咚咚”,一开始,孩子可能会不习惯听,但请麻麻持续、多次播放,几次之后,他们就能慢慢静下心来认真听了。其实,孩子对这样的学习方式很感兴趣,多次聆听,他们不但能分辨高音、低音、长音、短音等,还能唱出基本音阶,在音乐声中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
*在歌声中呼吸
听、说、唱,是听障儿童在音乐中学习语言的过程,因而,在孩子整个的语言康复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比如在听障儿童会唱基本音阶后,可以教他们唱简短的儿歌,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音乐,时刻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唱歌与说话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发音、换气、停顿等。唱歌能对孩子进行很好的呼吸与嗓音训练,因为歌曲本身有旋律、节奏,唱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停顿、换气、声音时高时低来进行练习。这可比单一地用词句训练,效果好多了。
So,各位麻麻,与其和孩子大眼儿瞪小眼儿地枯燥发音、干巴巴地念句子,不如带着孩子来音乐世界里找找刺激,一起玩音乐、学说话吧~
No.1 生活中寻找旋律
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听障儿童在佩戴上助听器设备的第一天,麻麻就要有 意识的让他们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很多声音的节奏都是不同的,比如敲门声(哐哐哐|哐哐哐)、母鸡下蛋声(咯咯 咯咯—哒——)等,因而,在孩子听辨声音的同时,麻麻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听辨不同的声音的节奏(尤其,是当孩子的听觉发展达到分辨阶段的时候),对有一定语言基础的还,可以让其模仿小动物或交通工具等事物的叫声、动作,感受声音的乐趣。
No.2 用动作感受节拍
孩子们最喜欢并且也比较容易掌握拍手、点头、踢腿、踏步走、跑、跳等动作,麻麻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孩子通过整个身体各部位协调的动作来感受音乐和节拍。
需要注意的是,麻麻别要求孩子动作的优美性和准确度,而要求他注意听辨音乐中的不同旋律、节奏,再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出来,从而充分发挥孩子通过音乐感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No.3 打击乐嗨起来
演奏打击乐器是孩子特别喜欢的一种活动,不同音色的乐器能表现出不同的音乐色彩及内容,麻麻可以根据孩子的听力补偿情况带孩子试着演奏打击乐器,并引导孩子通过演奏来感受乐器发出的声音,从而提高听障儿童对乐器及乐器演奏出的声音反应的灵敏性,并提高孩子音乐的感受力。
No.4 舞动节拍
麻麻可以尝试着每天在家里循环播放一些简单、旋律轻快、易学的儿歌,让孩子在音乐的环境中,潜意识感受音乐的存在。
通过一段时间的播放,麻麻可以引导孩子随着音乐表现,和孩子一起跳舞,用优美的肢体动作与音乐的配合,让孩子感知并理解旋律。同时,面对孩子一边跳舞一边跟着唱歌,加深孩子对节奏的印象,让口、眼、手共同协调的。
No.5 让音乐“活”起来
兴趣是孩子主动学习的前提和基础。由于传统的音乐都是由若干音符组成,比较抽象,孩子往往兴趣缺缺,也不容易理解。
所以,妈妈不妨用比较生动形象的图片来表现,增加他的兴趣。比如,因为乌龟爬得慢,我们可以用乌龟表示二分音符,而小白兔跳得快,我们用小白兔来表示四分音符,让孩子在了解乌龟和兔子的速度的前提下,体会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快慢不同,让孩子理解并像乌龟、兔子一样表演出音乐的节奏,让孩子更形象的感受音乐。
No.6 让音乐融入生活
孩子每天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游戏、运动等环节都和生活息息相关。麻麻有没有想过,将音乐渗透到孩子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呢?
比如,吃三餐前,麻麻可以放三段不同的音乐,让孩子渐渐熟悉听到哪种音乐就要吃哪一顿饭。举一反三,麻麻还可以利用不同的音乐“指挥”孩子上厕所、吃饭、收玩具等等,让他们在宽松、愉悦的心情下接收特定的音乐“指令”,就像做游戏一样,从而提升听障儿童对声音的辨识能力。
Tips:玩音乐小讲究
*麻麻可以多和调机师多交流,根据自己孩子的听力补偿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或乐器进行训练。
*通过音乐进行康复训练需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让孩子聆听、感知,而后在体会中慢慢练习发音、演唱甚至表演。音乐的选择上,也要先从简单的节奏、节拍开始,慢慢过度到旋律单一的儿歌、多层次的儿歌、复杂的音乐等。
*在对孩子进行音乐训练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孩子的兴趣为前提,进行相应的设计,并且在训练的过程中积极的鼓励孩子,耐心的引导,让听障儿童乐于去学习。
第二篇:亲子游戏在听障儿童康复中的作用以及方法[小编推荐]
亲子游戏在听障儿童康复中的作用 以及方法
【摘要】以家长、小龄听障幼儿为教学主体,以亲子互动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让听障儿童和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将听障儿童的语言学习生活化,发展听障儿童的认知能力,让听障儿童学会沟通和交流。同时,亲子互动游戏使家长成为听障儿童语言发展的伙伴和促进者。
【关键词】亲子游戏
听障儿童康复
作用
听障儿童亲子游戏是针对小年龄听障儿童进行的一种以家长、听障儿童为教学主体,以亲子互动游戏为主要形式,以正常幼儿教育涉及的
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发展为指导,并进行听觉、言语、语言、认知、沟通等方面全面康复的教育教学活动。目前听障儿童康复机构的亲子游戏活动是由父母带小儿到康复机构以组别的形式组织亲子活动,在老师带领下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学会聆听,教会父母训练方法。亲子游戏活动环境轻松,又有最亲近的人在身边,小儿更有安全感,同时父母和教师之间、家长和家长之间也可以相互沟通。亲子游戏是促进听障儿童心理、语言发展的关键,更是开展早期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主要方式。[1] 亲子游戏架起了师生之间、亲子之间沟通的桥梁
安全、愉快、宽松的环境是构建有效互动的前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听障儿童才能在游戏活动中感到心情愉快、温馨舒适、有安全感。在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听障儿童才能大胆表现自我,不断增强自信心。
孩子在学习语言时,他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长。孩子每天和家长相处的时间最长,孩子首先是和家长进行沟通,家长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如何让孩子和人沟通,进行语言交流?怎样能让孩子体会到沟通的轻松、自如、有趣呢?亲子游戏就是最好的沟通渠道。教师可以通过亲子游戏教会孩子的家人,无论是父母、爷爷奶奶还是兄弟姐妹,都来做游戏,重要的是加入到游戏世界中,体会其中的乐趣。
例如:手指谣:“小山羊,上山坡,吃青草,唱山歌,什么歌?咯咯咯咯咯。”手指谣:“大拇哥,二拇弟,中指搂,四小弟,还有一个----------小妞妞。”这样的游戏可以安排孩子平时或睡前和妈妈一起来做,妈妈说,孩子听,边听边说边做动作。这不仅能发展孩子的听能,言语、节奏感、感受音调的变化,更能拉近亲子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产生安全感。
亲子游戏将听障儿童的语言学习生活化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参与、体验,“生活化”是一种开放性课程观念,符合学前儿童生命、学习与发展的实际目标。课程“生活化”要求我们从生活中选取课程内容,把富于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纳入课程领域,从而增加课程的“温情”和“人文精神”。由于听障儿童认知水平有限,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更应该充分考虑贴近听障儿童生活的素材,从而使教育自然而有成效。
教学习语言,就是为了让听障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使用语言。亲子游戏可以让听障儿童把学习语言变得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丝毫感觉不到枯燥乏味。例如:做亲子游戏:“玩面面”,妈妈先教孩子学说面粉、盆子、油、盐、水等名词,然后一边和面,一边教孩子理解和表达搅搅、揉揉、搓搓、加水、压压、按按等动词,以及形容词软软的、白白的、湿湿的、光光的等,让孩子共同参与到玩面活动中来,孩子的兴趣会非常浓厚。一边动手,一边学说话,他们会认为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游戏当中,妈妈可以根据当时的情景,扩展语言,丰富语言。比如:妈妈将面粉抹到了脸上,变成了花脸妈妈,孩子一定会很开心,也去模仿妈妈。这时就可将游戏拓展、延伸到照镜子、变鬼脸等。
[2] 在亲子游戏中发展听障儿童的认知能力
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随意性占主导地位。实践是认知的基础,提供活动的机会是促进听障儿童主动学习的重要条件[2]。亲子游戏为聋儿的探究活动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例如:让聋儿和妈妈一起来比赛拼图、穿珠、找出一样的小动物、进行物品的配对练习;通过猜拳游戏:“石头、剪刀、布”决定比赛顺序,然后确定比赛规则,胜者可以获得一枚小印章或者小贴片等。这些游戏在认知的同时还能激发听障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运用亲子游戏让听障儿童学会沟通和交流
我们学习语言必须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达到熟练掌握。因此,在听障儿童亲子游戏中,教师应为聋儿创设一个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环境。宽松、自由的语言交流环境,能让聋儿体验到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乐趣,体验初步的交往关系。角色游戏、表演游戏能让听障儿童有说话的愿望,增加聋儿间的沟通、交流、合作,进一步提高聋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可以通过“娃娃家”、“买东西”、“理发店”、“逛超市”、“看病”、“小熊请客”等游戏,教师和家长分别给听障儿童做示范,使用“轮替”的技巧,每人扮演不同角色,使用不同语调、语气的语言进行对话交流,让聋儿从观察到参与,逐步借助言语的交流来完善游戏,实现对现实生活中人们行为的模仿和再现。听障儿童会将这些在亲子游戏中获得的对待物体的态度、方式方法以及人际交往的态度、方法迁移到其他的实物游戏和伙伴游戏中去,在与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中发展了语言,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沟通。亲子游戏让家长成为听障儿童语言发展的伙伴和促进者
被称为“伙伴”的人之间是彼此平等的,拥有对等的权利和义务,而非其中一方依赖或受控于另一方,任何一方都应被尊重和信任。同时,被称为“伙伴” 的人之间是彼此合作的关系,他们出于共同的目标联合在一起,共同出谋划策,制定行动方案,通过合作的形式实现目标。亲子游戏让家长和孩子平等地参
与其中,家长不再高高在上、指手画脚,而是和孩子相互合作一起努力完成游戏任务。亲子游戏能够给孩子和家长双方都带来乐趣,听障儿童在愉快的心情中主动寻
求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体会到创造和成功的快乐;家长也能通过亲子游戏在教给听障儿童一些知识和技巧、引发孩子语言的发展的同时,体会到亲子交流的幸福。亲
子游戏还改变了只将听障儿童纳入康复对象的传统观念,充分体现了以“家庭为中心”的康复模式,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家长和孩子交流的技能,增加了家长对听障儿童康复的信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家长在聋儿康复中的积极作用。
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听障儿童在亲子游戏中能够获得聆听习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建立交流与沟
[4][3]通能力。亲子互动游戏应该是小龄聋幼儿康复的最佳途径,它可以使孩子在听觉、语言、体能、智能、情感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并且促进和谐的亲子关系。
第三篇:艺术教育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艺术教育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首先是儿童.他们的发展也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所以应对听障儿童进行系统的艺术教育.但他们又是有些特点的儿童.用怎样的方式进行教育可以
最大程度地避免听力缺失带来的影响, 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和文学艺术教育.通过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教育来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通过以艺术领域的基本理论,艺术活动的价值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相结合.我认为对听障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具有以下意义: 1.为昕障儿童完满型人格的塑造打下基础.审美艺术中所培养的对外部世界的整体反映能力是造就完满人格的基础训练,在教育中应坚持艺术教育与体,智,德教育相结合.使教育中的”社会性”,”科学性”与”审美
性”相结合,为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塑造完满人格打
下基础.2.有助于全脑功能的开发.据研究,任何一种艺术教
育都是大脑两半球协同作用的结果.在艺术教育中要坚
持直觉与抽象,情感与理智,非理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教
育,这有助于促进以右脑功能为主的全脑功能开发.3.有助于听障儿童一般智慧和创造力的发展.艺术
活动中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x,l-逻辑思
维起互补作用.4.有助于发展听障儿童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由
于听力的缺失,听障儿童有时会以其他的感官来代替,这
使得他们在观察力及审美力方面表现出特别的能力.如
果老师能及时地给予正确的指导,将极大地唤起幼儿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那么,怎样把艺术教育结合到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
中呢?怎样将艺术教育与听觉训练,语言训练相结合?下
面笔者将从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和文学艺术教育三个方
面进行介绍.一,听障儿童美术教育
(一)听障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
幼儿的美术教育是指儿童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
反映了儿童对周围环境世界的认识及儿童的情感和思想.听障儿童美术教育内容包括绘画,手工和欣赏三大部分.(二)美术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我们以绘画活动为例介绍美术教育与听觉训练的结合.教师或家长坐在幼儿的同侧,给幼儿一张白纸,让幼
儿根据成人的描述来进行绘画.如:请你在纸的中间画房
子.幼儿听懂中间和房子两个关键词后,可以在纸上画出
图画.教师或家长可以继续发出指令:请你在房子旁边画
一
棵树请你在树下画2 朵红色的花„„游戏结束后,幼
儿的画也完成了,幼儿沉浸在画好图画的喜悦感与成就
感中,不会觉得枯燥和无聊.教师和家长也利用游戏的方
法对幼儿进行了听觉训练,对幼儿的方位词,数量词,颜
色等都进行了辨听.对年纪较小或认知能力达不到的幼
儿.可以减少指令中关键词的数量.当然,绘画是为了表现幼儿内心的想法,我们也可以
不对图画的画面作过多的限制.哪里有花,哪里有树,都
可以让幼儿自己来设计.比如在进行春天的主题教学时, 老师告诉幼儿:春天到了,小草发芽了,桃花开了„„幼
儿便可以通过老师的描述,加以自己的想象来画出美丽的春天,春天里有小草,桃花,梨花.幼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在图画上画出燕子,小河等.美术活动中到处渗透有语言教育,手工活动折纸活
动中幼儿可以认识许多形状.在绘画中可以认识各种颜
色.在美工活动中可以了解到各种物品和工具的名称, 在展示图画时更锻炼了表达能力.家长和老师可以用提
问的方式来弓I 导幼儿表达:你的画上有什么啊?有什么
小动物啊?xxLb 动物怎么叫啊?对于程度较好的幼儿更
可以让他自己来描述图画,老师只要做一个耐心的倾听
者和欣赏者.二,听障儿童音乐教育
(一)听障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
对听障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听起来似-’T-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事实上,虽然他们不能完整地获取音乐,但是对
他们进行适当的音乐教育也是可行的.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内容包括唱歌活动,韵律活动,倾
听声音和音乐欣赏活动.但对听障儿童来说.要让他们音
调准确的唱歌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只要方法适
当,韵律活动,倾听声音和音乐欣赏活动都是可以应用到
他们的康复教育中的.(二)音乐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1.韵律活动
在听障儿童的音乐教育中.韵律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在对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训
练时常常要练习辨听音节数量.良好的节奏感有助于幼
儿对音节数量的辨听.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可以通过感知动物的叫声这个方
■墨壑塑法.有一首歌曲是这样的: 我爱我的小鸡,小鸡怎么叫?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叽叽
我爱我的小鸭,小鸭怎么叫?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
嘎嘎
我爱我的小羊,小羊怎么叫?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
咩咩
我爱我的„„
这首歌曲中的内容都是幼儿最熟悉的小动物和它们的叫声.小班的幼儿也已经有这样的基础能听辨这几个
小动物的名称及它们的叫声,所以听到这首歌曲时他们
都很感兴趣.在刚给幼儿播放这段音乐的时候,幼儿听到前奏时
就表现得很兴奋,说明幼儿都是喜欢音乐的,不仅是听力
健全的幼儿.听力残缺的幼儿也同样乐于感受音乐,欣赏
音乐.后来的一段时间里,他们会跟着音乐做动作了,听到
“嘎嘎嘎”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学小鸭子,这说明幼儿已经
把听到的声音和以往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了.随着对音乐的熟悉.有的幼儿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
唱歌了.虽然他们不能完全地跟唱,但是每到小动物的叫
声时,他们都会一边做动作模仿小动物一边跟着”唱”起
来.刚开始时他们跟不上音乐的节奏,只顾自己:”叽叽叽
叽叽叽叽叽叽„„”没有节奏感可言,但是到后来,幼儿
已经开始逐渐有节奏感了,他们会唱:”叽叽叽,叽叽叽叽
叽叽„„”虽然还是不能和音乐完全一样,但是我们能明
显看到幼儿的进步,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对音
乐的逐渐熟悉,幼儿会在节奏感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在生活中会听到很多有节奏的声响,可是有时候幼
儿不一定能注意到它们,也因此浪费了很多在生活,情景
中学习的机会.作为听障儿童的老师和家长,我们应当留
心周围的一切事物,发现能运用到幼儿康复教学中的东
西.汽车的喇叭声”笛笛笛”,火车的汽笛声”呜„„”,钟
表的响声”滴答,滴答”都可以作为幼儿教学的内容.通过
听这些声音,幼儿不但能明白声音的长短,高低,强弱各
有不同,而且能很好地培养节奏感.听障儿童通过听力补偿和听力重建,已经可以很好
地感知到声音的节奏了,只要方法得当,就一定能培养出
良好的节奏感.2.倾听声音
倾听声音的主要的目的是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听觉习
惯.在进行倾听声音的活动时,老师可以找来各种各样的声音片段,和幼儿做一个猜声音的游戏,老师放一段音
乐,让幼儿仔细去聆听,然后告诉老师听到的是什么.音
乐可以是动物叫声,也可以是各种自然环境声响.通过
游戏的方式,孩子一定能激发听声音的兴趣和培养专心
听的习惯.通过倾听声音,幼儿还了解到声音是有区别的.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有的声音长,有的声音短„„也可
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幼儿练习辨听声音的有无,大
小,快慢,长短.经典游戏《抢椅子》就是听辨声音有无的一
个很好的游戏.3.音乐欣赏活动
音乐欣赏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聆听不同节奏, 不同情绪的曲子来感受音乐的内涵.要选择一些内容简
单,节奏鲜明,易于理解的歌曲和乐曲.还可以带幼儿去
欣赏音乐剧,或者是老师给孩子排一个简单的音乐剧.让
他们通过直观的感受和体验来理解乐曲.建立起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三,听障儿童文学艺术教育
(一)听障儿童文学艺术教育的内容
文学教育的总目标是以”美”引”真”,储善壮体.寓教
于乐,实现文学的多元价值,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主要包
括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力,理解力,体验感受力,想象力和
创造力等领域目标.在提到幼儿园艺术教育时,教师想到的往往是音乐, 美术和舞蹈,常常把幼儿文学教育忽略在外.其实文学活
动和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一样.能够提高幼儿审美的感
知力,审美理解力及创造力.对于听障幼儿来说,文学教
育不仅仅只是教单词,教句子.更重要的是理解文学作
品,把自己的情感经验融入其中.儿童常接触的文学作品有儿歌,儿童剧,故事等,在为幼儿选择作品时.要考虑到幼儿的语言水平和心理发
展水平.(二)文学艺术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如同文学作家鲁兵所说:”对尚未识字的幼儿,文学
作品不是他们自己读的,而是父母教师念给他们听的„„
儿歌,故事,童话,都是只能通过大人的朗读.尚未识
字的幼儿才能得到真正的欣赏,不只是了解其内容,而且
欣赏语言艺术.”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我们要多给kkJL 组
织一些文学欣赏活动,如讲故事,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有
感情地朗读都有利于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加深对故
事的印象.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儿童文学名着,如《丑小
鸭》,《白雪公主》等,也可以用观看表演的形式来进行文
学欣赏教育,比如带幼儿去看一些童话剧或者木偶剧.让幼儿学习语言也可以用多样的形式.比如让幼儿
把语言从模仿,复述变成表演.如故事《是谁帮tJ,~g 树松
了土》,故事里有小桃树,大象,小白兔等角色,故事中小
桃树说:”大象,是你帮我松了土吗?”“小白兔,是你帮我松了土吗?”在复述故事时有一个小朋友总是不会说:”是
你帮我松了土吗?”几遍下来他已经不耐烦了.于是老师
改用表演的方式来进行.让这名小朋友扮演小桃树,小朋
友很兴奋,也很认真.虽然一开始说得还是不好,但是小
朋友刚才不耐烦的情绪已经没有了,玩得很开心.一个故
事表演下来.”是你帮我松了土吗?”这句话他说了好几
遍,一遍比一遍说得好.通过在表演时的反复表达起到了
强化的作用.听障儿童的艺术教育是康复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
分,通过进行艺术教育,幼儿能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但是要注意的是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
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
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参考文献:
第四篇:听障儿童教育(定稿)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第一章 绪论
听觉的重要性
人类接收外界信息的方式主要是依靠听、看、触摸和嗅等实现的。其中听和看是最主要的 方式。
先天的听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出生前,我们虽然看不见却能听见,即使是在深度昏迷中,人们常常能听见周围发生的事情。听觉又会影响语言的习得,内容提要: 听力障碍的概念 听力障碍的发生率 听力障碍的分类
听力障碍的原因与诊断
听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听力障碍的概述
一、听力障碍的概念 特殊教育词典(1996)
:听力障碍又称聋、重听、听觉障碍、听力残疾等,是指“因听分析器病 变或损伤,导致听力减退或丧失的状态。“残疾”一般是医学或生理学上的名词,“障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名词。但二者在我国
现阶段都被当做同义词来使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希望大家都使用“听力障碍”这一术语。
二、听力障碍的出现率
儿童期听力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出生缺陷,在所有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生率为 0.1%-0.3%,其中重度及极重度听力障碍约占 0.1%。但在经过重症监护病房抢救的新生儿中,听力障碍的发生率可高达 2%-4%。
听力残疾发生率的确定,涉及到标准、检查技术和仪器设备等问题,同时也与社会、经济、文化、社会福利有关。由于调查的方法、对象、年龄、地区的不同,其结果不完全一致。世界卫生组织: 1985 年全世界有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残疾者 1180 万,到 2000 年时达到 1630 万,且不包括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残疾者。美国言语语言听力协会(2001)报告:每 1000 人中有 95 人有慢性听力损失,美国大概有 2000 万人在听觉交流的加工和接受上存在困难。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06)报告: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 8296 万人,听力残疾有 2004 万人,占 24.16%。男童发生率高于女童,农村发生率高于城市的发生率。
三、听力障碍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和不同的标准,听力障碍有不同的分类
(一)听力损失程度:聋和重听 表 1-1 各种听力残疾的标准 先天性耳聋和后天性耳聋 学语前耳聋和学语后耳聋(4 岁)
四、听力障碍的原因和诊断
(一)听力障碍发生的原因
先天原因:指在出生前造成儿童听力障碍的原因(1)遗传因素:大概有一半以上的传导性耳聋是由基因导致的。染色体隐性遗传占 80%(特殊 教育导论: P306)
。如果家族中有聋人,那么其子女为聋人的概率要高。(2)胎儿在胚胎发育时期听觉器官没有发育或发育不全(早产儿听力损失出现率要高)(3)母亲在妊娠期间患风疹或其他传染病:遗传性巨细胞病毒麻疹和巨细胞病毒(4)母亲在妊娠期间使用某些能致聋的药物等
后天原因:指儿童出生后造成听力障碍的各种原因。(1)外伤和中耳炎:分泌物堆积或造成鼓膜破裂,从而引起传导性耳聋(2)急性传染病病毒和细菌感染:腮腺炎、麻疹、猩红热、流行性感冒、脑膜炎 等
脑膜炎是引起后天耳聋的首要原因,滤过性病毒或细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会破坏内耳灵 敏的声学组织。儿童有脑膜炎引起的耳聋大多数是重度听力损失,同时还会出现平衡能力损坏
或是其他残疾问题。(3)药物中毒:儿童因治病而是用的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4)噪声性听力损失:噪声污染,现代社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副产品。长期暴露在高分贝环境 中将增大听力损失的可能性,这些高分贝环境如工业噪声、直升飞机、枪声、高分贝的音乐等。
由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时最普通的职业病,也被认为是职业损伤中占第二位的损伤之一。过度噪声的警告性标志特征:在噪声环境中,三步之内需要对某人大叫才能让人听见声音;在
离开噪声环境后发生耳鸣;
在离开噪声环境一两个小时候才能听到轻柔的声音。(年轻人戴耳机
听音乐,结合个人经历谈噪声对听力的影响)
(二)听力障碍的诊断
一名儿童是否有听力障碍,障碍发生在什么部位?属于什么性质?障碍程度如何?这些均 需经过听力检查才能做出诊断。诊断的目的是为听障儿童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提供科学的依据。听力障碍诊断得越早,儿童接受早期干预或训练的机会也越大,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儿童语言和
交流功能的发展。儿童的听觉障碍往往是由家长、托儿所或幼儿园老师最先发现,然后再到医院检查确诊。因此家长和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了解一些听力检查的方法显得非常必要,也很现实。下面介绍
一些常用的听力检查方法。1、行为观察法
观察儿童在自然状态下,受到声音刺激后有无相应的行为反应,而间接地推断其听力是否 正常的方法。该方法比较适用于年龄较小,还不懂事的婴幼儿。表 1-3 列出了健听幼儿常有的
听力行为,不能做出相应行为的婴儿意味着有听力问题,应该做听力检查。1 个月
有很大噪声时的反应时跳跃或震惊
开始发出咯咯声
对人声有反应 3 个月
咕咕地叫
转向有声音的方向
当熟悉的声音靠近耳朵时能安静下来
当较大的声音发生在周围时会从睡梦中醒来 6 个月 9 个月
独自一人时会发出声音,用声音玩乐
转向生声源处,当自己名字被叫到,而叫 他的人又不在场时仍然转向声源处
当有人直接对其说话时,他能使用声音与 之交流
模仿说话
对高兴或愤怒的声音做出不同的反应
试图模仿他人的声音
呀呀学语开始发展变化 12 个月
在转头时确定声音的来源位置(不论声音 来自于旁边、上方还是下方)
听见父母声音时停止活动
对叫自己的名字有反应
开始正确地使用单个的词,如“妈妈”或 “爸爸”
能对声音发出伴随的笑声
睡觉时会被周围的声音吵醒
模仿声音和单词
理解一些相近的短语或词
对音乐或歌声有反应
呀呀学语的类型和数量增加 18 个月
当被叫到时,会走来
对“不”有反应
遵循简单的命令
除了“妈妈”或“爸爸”以外,还使用 4-10 个 词 24 个月
词汇量多于 50 个
能同时使用两个词
能遵循简单的指导
对有韵律的音乐有反应
使用声音应对具体的目的
能理解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许多短语
与发出声音的物体玩耍
发声有升降调
用自己的名字指代自己
给一个图片或物体命名 2、听力检查法
听力检查法是由检查者对被检查者主动实施听力检查,因而是一种直接检查听力状况的方 法。根据测查时是否需要被测者主观配合,听力检查法可以分为主观测听法和客观测听法两大 类。
主观测听法是测查时需要被测者对声音刺激主动做出反应的测听方法。常用的有语声测听、哨声测听和击掌测听。它们简便易行,但所得出的结果准确性较低,适合家长和教师做粗略的
检查。在医院等专门机构的专业人士常用的主观测听法有:音叉测听、纯音听力计测听、儿童
听力计测听和语音测听。
客观测听法是测查时不需要被测者主观配合的测听方法,不受被测者主观意识影响,其结果
更加客观、可靠。常用客观测听法有:电反应测听、声导测听、无条件反射测听和条件反射测
听法等。第二节
听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一、国外听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魔鬼附身,被杀戮、遗弃
奴隶社会后期,宗教势力的发展,认为听力障碍的缺陷是上帝给予有罪的人的惩罚,他们受到
社会的歧视和厌恶,禁止参加社会活动,也没有受教育的权利。17 世纪以后,文艺复兴,社会发生很大的变革,在人道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打 1234567890ABCDEFGHIJKLMNabcdefghijklmn!@#$%^&&*()_+.一三五七九贰肆陆扒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五篇: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每个听障儿童的顺利成长,都需要有健康的心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听障儿童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关键词】心理健康 实施 课堂教学
听障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正常儿童没有质的差别,但是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比正常儿童更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心理、智力、言语三者相互发展,共同影响,单方面的迟滞都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听障儿童(以下统称学生)由于其听力言语的障碍,导致认知客观事物的能力会比正常同龄儿童低,在以学习是主导地位的行为活动上,会带来明显的困难,这些都有可能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学生普遍带有处事简单、直接、易冲动、过分自尊、敏感易猜疑等明显性格特征,而且在他们当中,有情绪发展障碍和学习障碍的又特别多,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去渗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在这里简单谈一下我的一些方法和心得体会。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榜样
教师的健康心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直接的积极影响。教师是学生最崇拜最效仿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这对这些住校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常言道:“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师范常常能对学生产生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师首先要学会自我心理的调节,把负面的心理情绪甚至是打击等消极情绪和不幸遭遇,要以合理的心理暗示、转移等方法转化为积极的心理成分和行为方式,让自己经常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确保每节课的教学展示给学生的,都是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特征。在教师健康心理榜样的影响下,学生的心理面貌也会发生变化,一些消极的心理阴影就能得到消除。
其次需要创设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 这些学生敏感善于察言观色,在课堂上应多以表扬鼓励的方式教学。另外特别要注重培养班级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养成互助互爱的氛围,淡化同学间打小报告指责批评行为,强化同学团结互助,友爱的行为和思想。为了更好地突出和谐,减轻这些儿童的心理压力。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实行“分小组”教学法,把全班分为几个小组,学生性别、成绩做到组内异质,座位形式变成豆腐块形,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心理健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研究表明,良好的环境可使用脑效率提高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三十五,并可延缓和消除脑力疲劳;而环境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教室内墙壁的颜色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同。浅黄色、草绿色能提高学生的智商;淡绿、浅蓝色可以使人平静,易于消除大脑疲劳,使人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根据这点,我在教室布置方面,特意加上浅黄草绿为主题的室内装饰品和后墙板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再次是激发兴趣,因材施教,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一个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学生,往往会变成学习困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变得更加重要。这些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大部分人不会手语,或者是手语不规范,刚进到学校学习,会跟同伴,老师之间产生沟通障碍。作为低年级的老师来说,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是首要任务,这对后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所以,我们在教学环节上,选取的是简单易理解、形象、跟学生息息相关的认知内容,在学生获知成功后,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在他们不解疑惑的时候,采取重复教学给他们加油打气的方式,让他们适应学校生活,遵守学校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抓住学生的某一闪光点,鼓励他,帮助他们,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课上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对他们低标准,低起点,使他们愿意参与学习,并尝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对学习产生兴趣。另外,多点开展适合他们年龄特征个性特长的活动比赛等,发挥他们的优势,从而让他们体验成功,促使他们的兴趣的形成、发展、稳固。
然后需要挖掘教材内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现在教材很多都蕴含了心里健康教育的内容,而且学习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教育的情境。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各学科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挖掘本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比如通过选择典型课文,开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悟,对所营造出的教学情境的深入体会,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通过课文对人物语言、动作、品格的描写,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在《变脸》一课的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去了解二爷对狗娃的情感变化,以此来发掘人物善良的品质和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只要我们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那么,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研读和讲解中,一定可以挖掘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内容,收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最后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有的放矢,正面引导心理
这些学生拥有共性的同时,也会有突出的个性,生长环境不一样,心理健康状况也不一样。对于已经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的学生,除了平时要协同学生家长、社会有关教育机构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疾病进行防治外,还要在课堂上以真诚的爱和正面引导的方法去加强治疗。例如,对胆小怯懦的学生多赞扬,鼓励其多发言;对厌学的学生设置事宜的目标,引导其努力实现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其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对于比较孤僻的学生,教师在多给予关心帮助的同时,还要号召同班同学多关心帮助他们,使其感到集体的温暖,远离孤独。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每个科目的老师都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很好的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