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维数学
二年级思维数学题
55、数学考试成绩揭晓,小新、大维和泡泡在七进行成绩排名 小新说:“我比大维的排名高” 大维说:“我比泡泡的排名低” 泡泡说:“我比小新的排名低”
请问:他们中谁的成绩排名最高?谁的成绩排名最低?
56、甲、乙、丙、丁四人同住在一栋4层的楼房里,甲住的楼层比乙住的楼层高,且比丙住的楼层低,丁住在第4层。请问:甲、乙、丙三人分别住在这栋楼的第几层?
57、二年级有三个班进行数学竞赛,从三个班中选出小新、大维和泡泡参加抢答比赛。已知:(1)小新比一班的选手得分高;(2)大维和一班的选手得分相同。(3)大维比三班的选手得分高。
请问:小新、大维和泡泡分别是哪个班的选手?
58、在小新、思思和大维三个人中,只有一人会开车。小新说:“我会开车。”思思说:“我不会开车。”大维说:“小新不会开车。”如果三个人中只有一人讲的是真话,那么谁会开车呢?
59、在甲、乙、丙三个人中,一人是警察,一人是医生,一人是司机。已知司机的年龄比警察的年龄大,甲的年龄和司机的年龄不同,司机的年龄比乙的年龄小。这三个人分别从事什么职业?
60、在甲、乙、丙三个人中,一人是医生,一人是教师,一人是司机。
已知:(1)甲的体重比教师重;(2)乙的体重和教师不同;(3)甲和医生是朋友。请根据以上条件判断:谁是医生?谁是教师?谁是司机?
61、思思、大维和小新出生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城市。
已知:(1)思思从未在上海住过;(2)上海出生的这个人不叫大维;(3)大维不是出生在北京。
请问:思思、大维和小新分别出生在哪个城市?
62、甲、乙、丙三人从事不同的职业,其中有一人是教师,他们每人说了一句话: 甲说:“我是教师” 乙说:“我不是教师” 丙说:“甲不是教师”
他们当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那么谁是教师呢?
63、在小新、大维和泡泡三个人中,有一人在数学竞赛中获奖。老师问他们谁获了奖,小新说:“大维。”大维说:“不是我。”泡泡说:“也不是我。”如果他们当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那么是谁获奖了呢?
64、思思、大维、小新和泡泡在超市里排队结账:思思前面的人不是大维,思思后面的人也不是大维;小新前面的人不是泡泡,后面的人也不是泡泡;思思站在小新的后面。请列出他们的排队顺序。
65、在魔法学校举行的短片比赛中,泡泡、小新、大维和思思获得了前四名。泡泡说:“我不是第二名,也不是最后一名。” 大维说:“我是第一名。” 思思说:“我前面没有人了。” 小新说:“我跑的比大维快。”
如果他们当中有一个人说的是假话,那么是谁说了假话?请排一排他们的名次。
第二篇:数学思维教学计划
数学思维教学计划
一、选修教材:《数学补充阅读》
二、教材分析:本书有三个方面的优点:
1题目源于教材,略高于教材,难度适中,便于大多数学生接受。
2、每道题目有分析有解答,便于教师辅导学生。
3、内容覆盖全面,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
三、本班学生情况:
本班多数学生学习成绩良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浓厚,乐于且善于钻研数学问题,他们天资聪明,肯动脑筋,勤奋好学,富有探索精神在课堂上能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往往具有独到的见解,课后他们能够自觉的学习,独立解决或探索一些数学问题。平日他们还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争先恐后,富有竞争意识,四、选修目的及要求:
通过活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综和推理判断等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之目的。同时,通过数学思维,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通过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通过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五、具体指导措施及应注意的问题:
措施:
1、采用定期定时辅导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开拓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
2、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密切协作,共同担负起培养学生的重任。
3、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如实验法、操作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4、成立“数学思维小组”,让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注意问题:
1、切忌打击、挖苦学生,挫伤学生积极性。
2、切忌老师满堂灌,注意采用启发、诱导的办法,启迪学生思维。
六、选修课时及内容安排:
周次 内容 第2周 找规律填数 第3-4周 重叠问题 第5-6周 图形问题 第7-8周平均分问题 第8-9周植树的问题 第10-11周等量巧代换 第12周第13周第14-16周 第17周第18周第19-20周 第21周第22周期中测试 画线段
比长短表内乘除法计算 填运算符号 认识钟表 观察物体 问题巧解决 期末测试
第三篇:数学思维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五三班的王佳奇,我演讲的题目是:
变废为宝,思维畅想
近年来,我看到了我们的家乡唐山那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我也目睹了人们逐渐开始铺张浪费、破坏大自然等恶劣行为。饮料瓶、坏文具、旧纸箱„„这些平日里随处可见的废旧物品,常常会被我们遗忘并弃置在一旁。可它真的没有利用价值了吗?其实,这个世界并没有所谓的废品,只有不会创造的头脑罢了。同学们,你们是否听到了那些废弃物品的心声,他们也渴望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可我们却视而不见!
如果我们能将它们利用起来,那么这些不起眼的“垃圾”又能发挥出怎样的余热呢?看看我们手中的废品都变成了什么吧?
这是我用旧瓶盖和废弃的打印纸制作的“国际橡棋”,这是王茂林同学用小时候的玩具小棒和塑料泡沫板做成的“单身贵族棋”,这是田硕用废旧纸板制作的“五子棋”,还有这是郭清扬用泡沫板制成的“象棋”。。。有了这些益智的玩具,我们下课再也没空去追跑打闹了,你看我们玩得多开心啊!
我们巧用生活中废弃的东西,变废为宝,既动了手,动了脑,还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你如果亲手并且认真去做一件事情的话,不论结果成功与否,你都会获得喜悦的甜蜜。不信,你也来尝试一下吧!
我们班决定把每年的数学节所在周定为“变废为宝周”,虽然现在我不能号召所有的人都参与进来,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废物利用”的重要性。十三亿中国人们,相信只要有“信念”二字在,我们会保护好大自然!
同学们,让我们变废为宝,让数学思维尽情畅想吧!
第四篇:数学思维教案
一、乘除法中的速算
(一)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乘除法中的速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乘除法中的速算、要学会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例1:巧算一个数乘10、100、1000、1000……
8×10= 8×100= 8×1000= 8×10000= 88×10= 88×100= 88×1000= 88×10000=
分析与解答:一个数乘以10,就在这个数后添0,一个数乘以100,就在这个数后添00,一个数乘以1000,就在这个数后添000,一个数乘以10000,就在这个数后添0000 …… 练习:
416×100= 7685×10000= 948×1000=
286×10000= 128×10= 748×100000=
例2:巧算一个数与99相乘。99×1=99=(100-1)99×1=99=(100-1)99×1=99=(100-1)
三、差倍问题
(一)三、差倍问题
(二)四、循环问题
(一)五、循环问题
(二)三年级奥数题:年月日问题
(一)三年级奥数题:年月日问题
(二)三年级奥数题:火柴棒问题
和差倍数问题
(一)例1:南京长江大桥共分两层,上层是公路桥,下层是铁路桥。铁路桥和公路桥共长11270米,铁路桥比公路桥长2270米,问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和铁路桥各长多少米?
分析:和差基本问题,和1127米,差2270米,大数=(和+差)/2,小数=(和-差)/2。
解:铁路桥长=(11270+2270)/2=6770米,公路桥长=(11270-2270)/2=4500米。
例2:三个小组共有180人,一、二两个小组人数之和比第三小组多20人,第一小组比第二小组少2人,求第一小组的人数。
分析:先将一、二两个小组作为一个整体,这样就可以利用基本和差问题公式得出第一、二两个小组的人数和,然后对第一、二两个组再作一次和差基本问题计算,就可以得出第一小组的人数。
解:
一、二两个小组人数之和=(180+20)/2=100人,第一小组的人数=(100-2)/2=49人。
例3:甲、乙两筐苹果,甲筐比乙筐多19千克,从甲筐取出多少千克放入乙筐,就可以使乙筐中的苹果比甲筐的多3千克?
分析:从甲筐取出放入乙筐,总数不变。甲筐原来比乙筐多19千克,后来比乙筐少3千克,也即对19千克进行重分配,甲筐得到的比乙筐少3千克。于是,问题就变成最基本的和差问题:和19千克,差3千克。
解:(19+3)/2=11千克,从甲筐取出11千克放入乙筐,就可以使乙筐中的苹果比甲筐的多3千克。
和差倍数问题
(二)例
1、在一个减法算式里,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和等于120,而减数是差的3倍,那么差等于多少?
分析:被减数=减数+差,所以,被减数和减数与差的和就各自等于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和的一半,即: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2。因此,减数与差的和= 120/2=60。这样就是基本的和倍问题了。小数=和/(倍数+1)
解:减数与差的和=120/2=60,差=60/(3+1)=15。
例
2、已知两个数的商是4,而这两个数的差是39,那么这两个数中较小的一个是多少?
分析:两个数的商是4,即大数是小数的4倍,因此,这是一个基本的差倍问题。小数=差/(倍数-1)。
解:两个数中较小的一个=39/(4-1)=13。
例
3、姐姐做自然练习比妹妹做算术练习多用48分钟,比妹妹做英语练习多用42分钟,妹妹做算术、英语两门练习共用了44分钟,那么妹妹做英语练习用了多少分钟?
分析:姐姐做自然练习的时间是一定的,比妹妹做算术和英语的时间分别差了48分和42分,说明妹妹做英语比做算术多用了48-42=6分钟,仍然是一个和差问题。
解:妹妹做英语练习用时=(44+6)/2=25分钟。
和差倍数问题
(三)例1:已知△,○,□是三个不同的数,并且△+△+△=○+○,○+○+○+○=□+□+□,△+○+○+□=60,那么△+○+□等于多少?
分析:由一、二可知,□是△的2倍,将它代换到三中,就是三个△加2个○等于60,而△+△+△=○+○,所以,△+△+△=○+○=60/2=30,△=10,○=15,□=20。
解:△+○+□=10+15+20=45。
例2:用中国象棋的车、马、炮分别表示不同的自然数。如果,车÷马=2,炮÷车=4,炮-马=56,那么“车+马+炮”等于多少?
分析:车÷马=2,车是马的2倍;炮÷车=4,炮是车的4倍,是马的8倍;炮-马=56,炮比马大56。差倍问题。
解:马=56/(8-1)=8,炮=56+8=64,车=8*2=16,车+马+炮=8+64+16=88。
例3:聪聪用10元钱买了3支圆珠笔和7本练习本,剩下的钱若买一支圆珠笔就少1角4分;若买一本练习本还多8角,问一支圆珠笔的售价是多少元?
分析:剩下的钱若买一支圆珠笔就少1角4分;若买一本练习本还多8角,说明圆珠笔比练习本贵1角4分+8角=9角4分,那么,3支圆珠笔就要比三本练习本贵94*3=282分=2元8角2分,这样,就相当于在10元中扣除2元8角2分加8角,正好可以买11本练习本,所以,每本练习本的价钱是(1000-282-80)/11=58分=5角8分。
解:圆珠笔-练习本=14+80=94分,每本练习本的价钱是(1000-94*3-80)/11=58分=5角8分,圆珠笔的售价=58+94=152分=1元5角2分。
和差倍数问题
(四)例1:甲、乙两位学生原计划每天自学的时间相同,若甲每天增加自学时间半小时,乙每天减少自学时间半小时,则乙自学6天的时间仅相等于甲自学一天的时间。问:甲、乙原订每天自学的时间是多少分钟?
分析:甲每天增加自学时间半小时,乙每天减少自学时间半小时,甲比乙多自学一个小时,乙自学6天的时间仅相等于甲自学一天的时间,甲是乙的6倍,差倍问题。
解:乙每天减少半小时后的自学时间=1/(6-1)=1/5小时=12分钟,乙原计划每天自学时间=30+12=42分钟,甲原计划每天自学时间=12*6-30=42分钟。
例2:一大块金帝牌巧克力可以分成若干大小一样的正方形小块。小明和小强各有一大块金帝巧克力,他们同时开始吃第一小块巧克力。小明每隔20分钟吃1小块,14时40分吃最后1小方块;小强每隔30分钟吃1小块,18时吃最后1小方块。那么他们开始吃第1小块的时间是几时几分?
分析:小明每隔20分钟吃1小块,小强每隔30分钟吃1小块,小强比小明多间隔10分钟,小明14时40分吃最后1小方块,小强18时吃最后1小方块,小强比小明晚3小时20分,说明在吃最后一块前面共有(3*60+20)/10=20个间隔,即已经吃了20块。那么,20*20=400分钟=6小时40分钟,14时40分-6小时40分=8时。
解:18时-14时40分=3小时20分=3*60+20=200分钟,已经吃的块数=200/(30-20)=20块,小明吃20块用时20*20=400分钟=6小时40分钟,开始吃第一块的时间为14时40分-6小时40分=8时。
和差倍数问题
(四)例1:南京长江大桥共分两层,上层是公路桥,下层是铁路桥。铁路桥和公路桥共长11270米,铁路桥比公路桥长2270米,问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和铁路桥各长多少米?
分析:和差基本问题,和11270米,差2270米,大数=(和+差)/2,小数=(和-差)/2。
解:铁路桥长=(11270+2270)/2=6770米,公路桥长=(11270-2270)/2=4500米。
例2:三个小组共有180人,一、二两个小组人数之和比第三小组多20人,第一小组比第二小组少2人,求第一小组的人数。
分析:先将一、二两个小组作为一个整体,这样就可以利用基本和差问题公式得出第一、二两个小组的人数和,然后对第一、二两个组再作一次和差基本问题计算,就可以得出第一小组的人数。
解:
一、二两个小组人数之和=(180+20)/2=100人,第一小组的人数=(100-2)/2=49人。
例3:甲、乙两筐苹果,甲筐比乙筐多19千克,从甲筐取出多少千克放入乙筐,就可以使乙筐中的苹果比甲筐的多3千克?
分析:从甲筐取出放入乙筐,总数不变。甲筐原来比乙筐多19千克,后来比乙筐少3千克,也即对19千克进行重分配,甲筐得到的比乙筐少3千克。于是,问题就变成最基本的和差问题:和19千克,差3千克。
解:(19+3)/2=11千克,从甲筐取出11千克放入乙筐,就可以使乙筐中的苹果比甲筐的多3千克。
应用题解题技巧
(一)例1:一台拖拉机5小时耕地40公顷,照这样的速度,耕72公顷地需要几小时?
解析:要求耕72公顷地需要几小时,我们就要先求出这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1)每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40÷5=8(公顷)
(2)需要多少小时?
72÷8=9(小时)
答:耕72公顷地需要9小时。
例2:纺织厂运来一堆煤,如果每天烧煤1500千克,6天可以烧完。如果每天烧1000千克,可以多烧几天?
解析:要想求可以多烧几天,就要先知道这堆煤每天烧1000千克可以烧多少天;而要求每天烧1000千克,可以烧多少天,还要知道这堆煤一共有多少千克。
(1)这堆煤一共有多少千克?
1500×6=9000(千克)
(2)可以烧多少天?
9000÷1000=9(天)
(3)可以多烧多少天?
9-6=3(天)。
应用题解题技巧
(二)例1:把7本相同的书摞起来,高42毫米。如果把28本这样的书摞起来,高多少毫米?(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解析:
方法1:
方法2:
(1)每本书多少毫米?(1)28本书是7本书的多少倍?
42÷7=6(毫米)28÷7=4
(2)28本书高多少毫米?(2)28本书高多少毫米?
6×28=168(毫米)42×4=168(毫米)
例2:两个车间装配电视机。第一车间每天装配35台,第二车间每天装配37台。照这样计算,这两个车间15天一共可以装配电视机多少台?
解析:
方法1: 方法2:
(1)两个车间一天共装配多少台?(1)第一车间15天装配多少台?
35+37=72(台)35×15=525(台)(2)15天共可以装配多少台?(2)第二车间15天装配多少台?
72×15=1080(台)37×15=555(台)
(3)两个车间一共可以装配多少台?
555+525=1080(台)答:15天两个车间一共可以装配1080台。
应用题解题技巧
(三)例1:同学们到车站义务劳动,3个同学擦12块玻璃。(补充不同的条件求问题,编成两道不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补充1:“照这样计算,9个同学可以擦多少块玻璃?”
解析:
(1)每个同学可以擦几块玻璃?
12÷3=4(块)
(2)9个同学可以擦多少块?
4×9=36(块)
答:9个同学可以擦36块。
补充2:“照这样计算,要擦40块玻璃,需要几个同学?”
解析
(1)每个同学可以擦几块玻璃?
12÷3=4(块)
(2)擦40块需要几个同学?
40÷4=10(个)
答:擦40块玻璃需要10个同学。
例2:小华每分拍球25次,小英每分比小华少拍5次。照这样计算,小英5分拍多少次?小华要拍同样多次要用几分?
解析:
(1)小英每分拍多少次?
25-5=20(次)
(2)小英5分拍多少次?
20×5=100(次)
(3)小华要几分拍100次?
100÷25=4(分)
答:小英5分拍100次,小华要拍同样多次要用4分。
例3: 刘老师搬一批书,每次搬15本,搬了12次,正好搬完这批书的一半。剩下的书每次搬20本,还要几次才能搬完?
解析:
(1)12次搬了多少本?
15×12=180(本)
搬了的与没搬的正好相等
(2)要几次才能把剩下的搬完?
180÷20=9(次)
答:还要9次才能搬完。
第五篇:数学思维工作总结
数学思维工作总结
蔡秀丽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新教材将数学知识生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本学期我承担七年级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现就本学年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面的工作做一简单总结。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思维,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形成的实际背景与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如新课程引入正负数概念时,就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足球场上的赢、输球情况等实际背景的引入,使学生既好理解,也便于记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例如:讲解完全平方公式这一问题时,笔者不给学生写出公式结果,而是让学生利用乘法的分配律去展开(a+b)2,以此得出(a+b)222=a+2ab+b的结果,接着不失时机的提出:运用推导完全平方公式的方法,能否推出(a+b)
3、(a+b)4的展开式呢?能否推出(a+b)n呢?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探究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充分享受到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时间用得不多,但对学生的影响确是巨大的。
3、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并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和方法。例如把“有几个?”换成“你能找到几个?”这样设计问题情境,收到的效果就大不相同,找到一个答案就是一次成功,找到更多的答案就体会到好几次成功。我们把抽象成形式化的数学重新放回五彩缤纷的现实中去,让学生在接触现实中理解、体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结束,通过本学期的数学思维教学,我不断的思考,思考自己怎样才能使学生数学思维得到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知识无止境,因此,我要努力,让孩子们的那双清澈的眼睛更明亮,让自己的那颗跳动的心更有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