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发)客服专业所需案例:人才培养模式阶段性总结终稿

时间:2019-05-12 14:0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2.31发)客服专业所需案例:人才培养模式阶段性总结终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2.31发)客服专业所需案例:人才培养模式阶段性总结终稿》。

第一篇:(12.31发)客服专业所需案例:人才培养模式阶段性总结终稿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重点支持专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阶段性总结

江苏省盐城市高级技工学校机械工程系

2013年3月

江苏省盐城市高级技工学校

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阶 段 性 总 结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是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其中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被确定为建设项目。

自2011年启动国家中职示范性建设以来,机械工程系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和《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的文件精神,将其作为国家示范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学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端定位、需求第一、服务诚信”的办学理念,紧紧抓住国家首批中职示范校建设的契机,加强办学内涵建设,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加快师资能力提升,大规模培养适应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叫响盐城职教品牌,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盐城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管理下,投入329万元,通过二年的示范性建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预定的建设项目已完成,预定的建设目标已实现,机械工程系整体办学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特色和优势更加明显。机械工程系不仅在办学规模上得到明显扩大,而且在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科研水平、产学结合、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等内涵建设方面达到国内同类院校的一流水平、引领示范着江苏省乃至全国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1、项目建设总体目标 江苏省盐城市高级技工学校

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以省级重点专业为基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一体化、三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立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一体化”教学团队;深化校企合作,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复合型人才,力争使本专业达到江苏省示范专业的标准。

2、项目建设内容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培养技能人才,建立“一体化、三合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2)深化改革课程体系,构建以模具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全面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3)高起点建设“一体化”、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聘请1名专业建设顾问,培养4名专业带头人,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20名骨干教师,两年内“一体化”教师比例达到90%;组建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建成15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4)优化实习教学资源配置,改善教学条件。

5)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推进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二、项目运行与实施情况

1、成立机构、落实责任

成立示范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项目组,机械工程系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项目建设任务组织和推进;聘请模具行业协会负责人、高等院校教育专家以及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家为项目组成员,共同编制项目建设方案、推进项目建设进程、实现项目建设预期目标。项目负责人与校长签订责任状,项目组配备项目建设办公室、江苏省盐城市高级技工学校

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专职人员,明确专职人员不承担班主任工作,不承担教学任务,保证集中精力做好项目建设工作。

2、任务分解、责任到人

为扎实有序地推进项目建设,项目组根据实施方案和任务书中的项目验收要点和目标任务,根据《学院项目建设月度工作计划(2011-2013)》,将各项目建设任务计划细化到月,实施具体到周,明确工作内容和要求,统筹安排项目进程;将模具项目分解为3个二级项目、12个三级项目、46个四级项目,下发四级项目建设任务书。各级项目明确自己的建设目标、时序进度和验收要点,根据学院下发的项目建设实施方案、三级项目工作任务安排以及项目建设作业指导书,实施项目推进、组织推进、专家指导、分段验收,保证进度和质量。

3、严格项目管理,建立项目建设管理考核机制

项目组认真执行《江苏省盐城市高级技工学校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江苏省盐城市高级技工学校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规章制度,硬件投入实行招投标制度,软实力建设实施项目推进、任务驱动、专家验收办法。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四级项目建设和人员进行专项考核,实行日推进,全程监控,保证项目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计算、教科研考核加分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调动参与建设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格按照学院《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明确经费使用与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规范使用。

4、明确周例会工作制度,严格项目建设管理

每周召开一次项目工作例会,四级项目组汇报上一周工作完成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困难。项目专职人员根据项目办总体周工作计划和方案,制定下一周工作计划,负责日推进,严把质量关。江苏省盐城市高级技工学校

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5、加强交流,召开现场会

由系部领导牵头,多次对专业建设、实训条件进行现场调研,先后召开了30多次现场会,分别听取各四级项目组项目建设工作汇报,现场了解各四级项目组项目建设情况和建设进度,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现场解决,对各四级项目建设不足的地方提出科学的建议和指导。

三、示范校建设目标完成情况

二年来,在江苏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的指导下,在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项目严格按照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要求规范管理、积极推进各项目建设。由于学院支持有力,资金到位及时,在中央资金的带动下,各项目建设进度均符合任务书规定,任务指标100%完成,重要指标超额完成。

1、形成“一体化、三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培养技能人才,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一体化、三合一”培养方式。

2、构建“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

深化课程改革,建立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根据技能人才培养特点,以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取代学科体系,以校企合作开放性办学模式取代传统封闭式办学模式,以任务引领型的“一体化”情景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理、实分离的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经历和积累工作经验的环境,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江苏省盐城市高级技工学校

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1)通过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群。

(2)通过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明确职业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结合模具制造工要求确定专业基础能力、专业职业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

(3)通过课程分析,以工作任务分析表为依据,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并划分课程门类,根据课程体系的逻辑主线序化课程,选择项目载体,并进行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分配整合。

(4)通过课程分析,总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培养方案。总体结构包括四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能力拓展课程、职业素质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了给学生打下机械专业基础,删减不必要的课程与内容。专业基础课程共有8门: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制图与AUTOCAD技术、模具材料选择与热处理、典型模具零、部件精度检测、机械原理与模具设备、常用机床夹具设计与制作、材料成型设备、液压与气动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常用机床电气原理与维护。

职业能力课程是为了给学生打下模具专业能力,增加模具专业的针对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职业能力课程共有10门:模具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模具机加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模具电加工工艺与编程操作、模具数控加工工艺与操作、模具的拆卸与组装、典型冲压模具设计与制作、模具CAD/CAM/CAE技术、典型塑料模具设计与制作、培训与指导、生产管理。江苏省盐城市高级技工学校

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能力拓展课程是为了提升学生模具专业能力,提高模具专业的深度与高度。能力拓展课程共有2门:精密检测技术与反求技术、多工位模具设计与制作。

职业素质课程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后续学习与深造、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职业选择能力而开设的。职业素质课程共有15门,我们选择了其中的5门: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等数学、英语、职业指导、体育。

3、实施师资建设四大工程

通过师资轮训工程、名人名师工程、“一体化”师资工程、兼职教师工程四大工程,进行师资队伍建设。2年内通过出国研修、高校进修、企业实践锻炼、岗位培训提高等多种途径,培养1名省名牌教师、5名省专业带头人、32名“一体化”教师,使专业教师中“一体化”率达到90%以上。

2年内共选派教学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共5人赴德国进修业务,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了解先进国家职业教育的规律,借鉴技能竞赛的规律和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

2年内共选派4名技能大赛获奖教师、留校教师和高职院校毕业的教师到南京工程学院、江苏省师资培训班、全国师资培训班等高校和机构进修培训,提高骨干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和技能。

2年内共组织20名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参与“工学交替”活动,使教师切实把握现代企业中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建设一支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一体化”师资队伍。江苏省盐城市高级技工学校

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2年内加大兼职教师的聘请和培养力度,建立15人的兼职教师库,兼职教师承担核心专业课程学时比例达40%左右,聘请1名行业专家为专业建设顾问。

4、优化实习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学条件

在二年项目建设期内,充分利用示范校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改善现有实习教学条件,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组建了模具大师工作室。

(1)新建与完善专业实训室

开展新建与完善实训室调研工作、制定新建与完善实训室方案,力争新建液压、模具热处理、模具装调与维修等3个实训室,完善了模具“一体化”、模具技术测量等2个实训室。并做好设备采购招投标资料、实训室台账、实训教学的相关记录。

(2)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凭借学校信息化、数字化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建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融专业教学、自主学习、技能鉴定、教学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为教师教学提供标准,为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为行业企业提供共享资源。一是建设由专业标准、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指导、电子教案等资源组成的专业标准库;二是建设由多媒体课件、课程录像、试题库等资源组成的网络课程库。

(3)成立张长明模具大师工作室

充分利用学校张长明教师享受省政府有突出贡献高级技师的名师资源,建立并运行了模具设计与制造技能大师工作室,对外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产品开发、生产难题攻关和技能人才培养服务,对内为本专业师资培养和高级工层次毕业设计提供平台。目前,大师工作室已 江苏省盐城市高级技工学校

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经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窗口,师资队伍建设的平台,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试验田。

5、实现了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

在2年项目建设期内,主动贴近相关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密切与行业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积极推进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1)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在现有校企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出台《江苏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意见》和《江苏省技工院校百校千企工程》,成立和健全校企合作委员会、各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开展活动,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2)实施“五共同”冠名办班

努力创新合作形式、深化合作内涵,以冠名办班为载体,切实在“五共同”上寻求新突破。2年内与“三一重机有限公司”、“江苏盐城长虹涂装设备有限公司”、“库特勒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英格索兰(中国)工业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谷崧模具有限公司”等5个单位开展冠名办班,做到校企共同进行确定招生专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选择教学内容、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进行教学评价,形成校企互动、合作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上起示范作用。(3)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2年内,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依托江苏行业企业,在三一重机、库特勒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江动集团、长虹机械涂装有限公司、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和中一汽保集团等规模型企业建立集教学、实习实训、技术服务及员工培训于一体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6家。通过校外 江苏省盐城市高级技工学校

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实训基地,借助企业的人才、技术和设备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参观、实习和实训的实践场所,为教师提供接受锻炼与培训的机会,使学生和教师能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四、示范校建设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1、为社会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

目前我校的招生区域已遍及全省各市,以及全国多个省市,生源人数一直是全省同类学校第一。二年来,机械工程系共培养了毕业生800多名,主要就业于机械制造业、电力电气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毕业生深受欢迎,招生就业良性循环。与常熟、昆山、无锡、连云港、上海、南京各市等多个人才中心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合作关系,与江苏东风悦达集团、华锐风力科技有限公司、三一重机有限公司、江苏盐城长虹涂装设备有限公司、库特勒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就业基地协议。企业把学院作为他们的人才储备基地,联合组建了“三一重机有限公司”、“江苏盐城长虹涂装设备有限公司”、“库特勒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英格索兰(中国)工业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谷崧模具有限公司”等冠名办班5个,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机械工程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达到98%。

2、为行业企业和社会提供培训

积极开展社会培训与职业鉴定,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各级各类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共培训661人次,其中盐城工学院大学生263人次、退役士兵22人次、盐城拖拉机厂培训100人次、开发区农村劳动力 江苏省盐城市高级技工学校

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转移5人次、全国师资培训班120人次、全省师资培训班29人次、社会化培训3期110人次、北京印钞有限公司职工选手培训12人次。

3、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产品开发、生产难题攻关

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起示范作用,充分利用学校享受省政府有突出贡献高级技师的名师资源,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产品开发、生产难题攻关和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为盐城市典故机床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和公司进行生产难题攻关、产品开发。

4、形成一批示范性标志性成果(1)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

中国职协获奖:论文类3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4个优秀奖;课件类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教材类2个二等奖;讲义类3个一等奖;教案类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调查报告类1个三等奖。

江苏省机械加工制造中心教研组评比中获奖:教案类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论文类1个一等奖、3个三等奖;课件类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

(2)理论研究成果(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论文35篇。(3)省市示范、骨干专业: 省示范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省重点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4)国家级和省市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模具CAD/CAM/CAE技术》,国家级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精品教材《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典型冲压模具设计与制作》、《模具电加工工艺与编程操作》、《零件的钳加工》省精品课程3个。江苏省盐城市高级技工学校

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5)名牌教师、专业带头人:目前共有江苏省技工院校名牌教师张荣权和唐监怀2名,江苏省技工院校专业带头人陈长浩、管林东、杨海斌、秦正超、朱明祥、严红俊6名。

(6)教材开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机械制图与AutoCAD绘图》、2012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方案(试行)》、2012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机床切削加工专业教材《特殊零件车削

(一)》共3本,国家级教材《模具CAD/CAM/CAE技术》1本,省级教材《模具电加工工艺与编程操作》、《典型冲压模具设计与制作》共2本,校本教材《模具的拆卸与组装》、《多工位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原理与模具设备》、《机械制图与AUTOCAD技术》、《模具材料选择与热处理》、《典型模具零件、部件精度检测》、《精密检测与反求技术》、《模具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典型塑料模具设计与制作》共9本。

(7)实训室建设:投资约104万元完善和新建模具热处理实验室、模具装调与维修实训室、模具“一体化”实训室、模具技术测量实训室、液压实训室5个实训室和1个名师工作室。

(8)技能大赛:荣获首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机械CAD工种选手荣获1个三等奖;第四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决赛2名选手荣获车工项目(中级组)第一名、第二名。

第二篇: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doc

汽修专业新型“订单”培养模式的探索

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缓解人口就业、资源环境等压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急迫问题。科技进步和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迫在眉睫。因此,加快教育发展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汽车专业推进“工学结合”模式的思考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工学结合培养汽车专业人才的教育模式,就要与我国基本国情紧密结合,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成功经验,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灵活确定,该模式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操作性强、实现校企双方与学生共赢。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转变社会观念,树立全新人才观我国职业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最大地方是社会观念,一方面社会上有些人不把职业教育当作正规教育,认为上了职业学校低了一等。另一方面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较低。要通过宣传高技能人才的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扫除重学历轻技能、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落后观念。树立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同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提高助学金、奖学金比例和对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免费政策来吸引学生,让农村和低收入家庭孩子上得起学。宣传汽车专业高技能人才的良好就业,增加汽车专业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动脑动手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需要。

完善“工学结合”法规,建“双元型”职教平台国外“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我国应尽快以政策法规的形式规定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定位、职业培训手段,明确企业与学校的分工合作责任和保障学生工学期间的权益。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尽快制定国家级工学结合分专业教学方案,视职业教育专业的不同,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实训时间和组织形式,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健全“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创新“汽修专业”人才培养依据国家规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教学大纲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改革和完善本专业课程设置。合并金属工艺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学4门课为机械制造基础1门课,合并电工、电子和电力拖动3门课为电力传动1门课,强化汽车电控、现代汽车维修,还要针对广大农村市场增加拖拉机和收割机维修等课程。按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职业能力培养新课程。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对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的比例分配进行优化。理论教学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不过分追求完整

性与系统性,突出实用性的培养。强调“手脑并用”的教育理念,对汽车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内容进行调整。以培养目标为中心,按汽车制造、维修、售后服务分类定向设置教学模块,再根据学生就业需求进行模块式组合完成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拓宽学生就业市场,满足汽车、农机等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认知、避免灌输,启发、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教会学生动手、动脑,做人、做事。大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力争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较高境界。建议由教育部组织常设专家委员会编制、更新专业教材,改变汽车专业教材落后于产品的现状。积极探索开发有利于“工学结合”运行、有利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的实训教材。教材拟采用活页形式或电子教材,最大限度紧跟汽车新技术发展,以保持教材的先进性。要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加强专业外语学习,提高应用能力和服务水平,与世界接轨。坚持以教师为本,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中等职业教育汽车专业应以教师为本。吸引那些品行高尚、为人师表、甘为人梯、严谨笃学、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投身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必须热爱职业教育工作、有强烈的职业教育观和高水平操作技能,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践。借鉴国外师资队伍建设经验:一是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等到学校经教学培训取得任职资格后担任教学工作;二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定期到相关企业实习锻炼并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三是要从企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建设一支“双师型”的特色师资队伍。专业教师还要与时俱进,跟踪行业的发展趋势,掌握最先进的汽车技术,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强化实践性环节建设多元化实习基地由本专业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确定的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法规或双边协议方式按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的建设校内、外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和实习基地。要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校企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如职业学校独资建设大型企业自己的培训中心或由学校和企业合资建设。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实践教学内容、质量标准、监控方法,共同组织实训教学。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让学生在这种实训基地中得到充分训练,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对接。要健全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达到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确保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第三篇: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

市场营销专业建设与改革方案

一、前言

为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即教育部16号文件)和“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要求,推动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部署,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和新趋势,深入分析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更进一步发展也就势在必行。

该方案的制动过程中,我们通过现场调研,深入访谈以及收集整理二手资料等方法,在充分参考了社会用人单位对我们人才培养的意见和要求,吸纳和分析了我校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就业去向和岗位分布等数据的基础上整理完成的。

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与目标

1.人才需求的特点。有关学者和相关部门、媒体对市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市场对人才的选择,简要地归纳起来是“五项基本能力”和“三种基本素质”,这较全面地反映了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五项基本能力”包括:一是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以求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用;二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求和谐发展;三是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为企业发展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四是综合与系统分析能力,面对复杂变化的环境,能从宏观和微观进行系统地分析;五是运用专业技术的能力,即掌握与职业相关的基本专业技术,以满足岗位的需求。“三种基本素质”包括:一是基本技能;二是思维能力;三是个人品质。当然,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竞争尤为激烈,其显著特点是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经济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及管理理念不断地创新。因此,市场营销类人才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能够用创造性思维去分析和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2.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社会上要求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需要的是适应性、创新意识、综合能力、接受挑战性工作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素质都较强的人才。每年有大量毕业生涌入市场,同时,在我国沿海地区出现的用工荒现象和“求职就业难”与“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的呼声同时响遍市场。其本质是人才结构的失调,其根源之一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存在脱节,有待于重新审视与改进。针对新的经济市场对市场营销类人才需求的特点,齐凯琴院长院长提出了“两基一技能”,两基一能”即把教学分成基本理论、基本功和基本技能三个层次来安排,围绕这三个层次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课程改革、教材编写。对于市场营销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选择“培养具有基础宽厚、实用能力强、综合素质优良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三、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我校市场营销专业自开设以来,坚持立足于广东,服务于广东的培养宗旨,我校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同类院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广东地区经济外向型发展的特点以及我系自身实际情况,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改革、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建设、师资力量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改革。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已经形成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和顶岗实习为一体的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在保证教学内容完整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或实训课程的教学比重,先后开设了第三方物流软件、ERP实训软件、国际物流软件等实训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学院的统一安排,开设了一些通识课程和跨专业选修课程,如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案例分析,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等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拓展专业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2、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建设。市场营销教研室定期开展教研室活动,如公开说课活动、互相听课,专业知识讨论等,加强老师之间的交流,通过以老带新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时,实时跟踪和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信息,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构建老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平台,通过QQ群、电话、E-mail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课后辅导。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情景模拟、企业仿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与竞赛、视频演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方法,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教学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教学做一体化,增强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师资力量建设。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经过近几年的积淀,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富力强的教学团队。团队内有专业带头人1名,校骨干教师2名,双师型教师3名。定期选派相关老师,参加物流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与相关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如封智勇老师和何金梅老师,就参加了广东省物流协会举办的暑期交流会。同时,我校还聘请了一批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管理者和企业业务骨干担任市场营销专业的兼职或兼课教师,增添了物流教研室的教学活力和提升了教学水平。

4、校内外实训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了满足高职教育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结合社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特点,市场营销专业已经建成了一批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建设方面,市场营销专业,已经先后建成了第三方物流软件、ERP实训软件、国际物流软件等课程的专门实训场所,可以同时满足50人以上的实训教学。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2008年,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成为广东物流协会会员,为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对外交流和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还定期组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参观和学习相关物流企业,提供学生接触物流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定期邀请物流企业的一线业务骨干和知名院校的物流专家来我校开展讲座和交流活动。同时,成立专门的顶岗实习领导机构,设立校企合作专员,全面协调顶岗事宜;为顶岗实习学生配备专门的校内指导老师,全程跟踪和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

四、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思路与措施

(一)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市场营销专业要培养适应21世纪国际激烈竞争的专业人才,改善我国市场营销的落后水平,其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跨出校门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能尽快适应岗位,并发挥才干。但是,现阶段我国大专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重理论,轻实践。由于市场营销属于一个新兴学科,其知识和理论体系还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其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一味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地位,教学方法主要还是沿用教师教、学生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方法,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对现场实际了解甚少,严重欠缺实际知识与操作能力,难以尽快胜任现场工作。

2.教与学矛盾突出。由于经费少、实习时间短,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两个方面“空对空”的问题。教学基本上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说教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方法的单一与教学观念的陈旧客观上导致了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效果不佳,从而导致难以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结果。

3.重专业,轻素质。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社科知识的教育,导致了 “高学历,低素质”的存在,导致市场中出现了数量上“供大于求”、结构上“供小于求”之现象。

4、课程教学与学生就业矛盾突出。现有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重点在教授学生基本的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培养一定物流操作技能,主要是面向国内物流企业,从事国内物流工作,如工业企业仓储管理、第三方物流等工作。但是,广东省是一种外向型的经济,其经济活动的很大一部分比例都是与国际贸易活动有关,与之相对应的国际物流活动,如国际货代,海运业务、国际航空业务等高技术含量,良好就业前景的要求具备一定外语水平的工作,是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学生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对选择市场营销作为专业学习的女性同学,由于自身生理条件和国内物流工作的特点,很难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大部门学生都选择放弃市场营销本专业工作,进行跨专业就业。

(二)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改进思路和措施

在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和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之后,应以教育部16号文件和“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精神为指南,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院校及专业自身的特点,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对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与实践,并形成一定的特色。主要措施如下:

1.专业设置应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按市场需求与就业状况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以适应新经济的人才需要。细化市场营销的专业方向,研究市场营销专业设置市场营销(企业物流方向)、市场营销(第三方物流方向)、市场营销(国际物流方向)的可行性,增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建立健全实训(实践)课程体系。增加实训(实践)课程的教学比重,对现有的实训(实践)课程进行系统化。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总结和分析现有实训课程的经验和教训,充实和完善课程的教法和学法。

选择ERP实训软件作为实训课程教改的试点,制定教改计划,建立保障课程改革的领导协调小组,明确责任人,做好工作分工和监督工作。其次是对现有课程进行课程优化,编制实训指导大纲和实训课程标准,编制实训课程的实习报告,形成制度化和体系化,规范实训课程的教学活动。最后是根据学院和系部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尽快推进相关课程教学讲义和教材的编写工作以及其他实训课程教学资料的完善工作。

3.扩大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将实训活动常态化,具体化。适当提高活动的规模和范围,扩大市场营销专业的影响力。

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学历与证书教育并重,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资格考试,形成“学历+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培养模式。对此,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可在院系设立培训部,组织学生参与行业资格认证考试,开展专业技能比赛,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主要类型有助理物流师、高级物流员、单证员、国际货运代理从业员、报关员等国家级职(从)业资格证书培训和考试,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使毕业生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能有一技防身,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许多院校的实践证明,持“双证”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于普通毕业生,这一模式的推行,深受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

5.注重对学生外语综合能力及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第一,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按专业要求,有针对性地开设外语和计算机相关课程与实践,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如规定专科生毕业时,外语、计算机必须取得省二级证书,超过者予以相应的奖励;第二,课外开展相关培训、讲座及活动,如口语培训班、外语演讲比赛、计算机平面设计大赛等形式多样的辅助教学或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操作能力的目的。

6.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第一,广泛组织高学历、高职称及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内、外教师或有关专家学者开展专题学术讲座,以追踪学术前沿动态,增进文理渗透与交融;第二,有计划地举办如“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以达到学以致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业激情;第三,开展辅修第二专业和第二学位教育,鼓励学生实现文理学科的交叉,经考试合格,发放不同的专业证书。

7.教学与社会挂钩,全程跟踪学生。从学生入校开始,对大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可实行“导师制”,选择一些经验丰富、能力强的优秀老师,负责学生的后期学习和实践及实习与毕业实习报告写作。同时,不定期地举办供需见面洽谈会,开辟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逐步建立就业基地,开设就业指导网站,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社会和服务社会。促进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物流专业教育教学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8.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

9.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10.加强教学管理。主要是重视教研活动,提倡教学竞赛;重视多媒

体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重视课堂氛围,探索师生互动模式。如:积极提倡和引用案例教学,辅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搜集案例,再由老师组织讨论、分析,并予以点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

1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

第四篇: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

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

一、人才培养方案特色;

(一)基于专业能力模块设置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分工;针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岗位群的能力体系,以电子企业为主;

(二)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深;对于专业课程主要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

(三)“高素质”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大力促进专业建设。

一、人才培养方案特色

(一)基于专业能力模块设置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分析,每个工作环节都有其特定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建立了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在完成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对这一过程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重组、简化,从而得到相应的课程设置。

针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岗位群的能力体系,以电子企业工作任务为导向,确定岗位群的各种工作岗位对应的专业课程和相应的实训内容,构建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二)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深入

对于专业课程主要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加强学习情境设计和教学的组织设计。开展行动导向、理实一体、项目教学、工学交替等多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大力推行“双证制”,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重点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高素质”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有力促进专业建设

专业带头人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有多年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管理经验。专业教学团队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学历水平较高,双师素质优异,双师结构合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通过考核验收合格。高素质“双师”教学团队的形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出色的社会服务能力有效地促进了教学

专业教学团队具有出色的社会服务的能力,通过参与企业实践和生产项目的研发,提升了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增强了专任教师实际项目开发经验。通过参与培训服务,提升专业知名度,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和输出高质量的人员。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成效

通过专业建设,本专业成为学校的龙头专业,成为全市同行学习的榜样。到2014年4月,建成了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和校级精品课程1门。近几年,本专业的招生规模和招生质量得到明显提高,2014年招生人数达到347人,学生就业率达99.4%,对口就业率达到84.1%,学生双证率达99.5%。新增3间实训室场,达16间,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充分保证。对外的示范辐射效应和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100%,专业教学团队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一)以服务为宗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专业建设项目和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促进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实训条件配置和专业团队自身发展理念新的变化。

1.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的专业建设理念。根据中职教育的指导方针,本专业重新分析定位了专业建设的服务对象,根据电子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往届学生就业去向等,分析确定了本专业的服务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专业建设的需求调查、课程体系重构、校企合作建设等各项工作。专业团队深入服务企业调查了解真实的人才需求、岗位能力需求和典型的工作任务,重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情境的学习领域课程,从岗位工作任务入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使专业建设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服务区域行业、企业、产业的理念得以具体落实。

2.确立了以行动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对区域内企业的典型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整理,系统化了专业核心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并按照“10+30”活动型教学法的理论,实施任务和载体明确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系统设计和实施,促使专业教学团队能够主动学习研究任务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和实施项目方案,使

行动导向、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得以真正落实。

3.确立了因事制宜的灵活的校企合作理念。将建设能够重现真实生产情境的生产和教学双功能的实践教学条件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原则,分层次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专业的师资、技术、毕业生资源,吸引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与11家电子企业建立了以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和教师与企业员工的双向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双向基地”合作,并签订了合作协议。

(二)重构并完成了基于职业分析的课程体系

按照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岗位实际,教学内容同步于企业的生产实际,学习情景提炼自企业的工作实际,重构课程内容、实施课程教学,完成了本专业全新的课程体系和大部分课程教材建设。建设了能够辐射清远及珠三角地区电子企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基础与技能》、《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手机原理与维修》、《PLC技术》、《电子绘图与制板》5门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现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培养的学生素质提升,得到了合作企业的普遍认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合作企业对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对人才培养的认可度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的紧密度得到有效加强。

(三)以生产性实训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在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方面,坚持“先进性、实用性和体系化”的建设原则,即坚持教学设备的先进性、实践教学管理理念的先进性、实践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和实验实训场所基础建设的先进性;坚持追求设备教学功能的实用性、生产性实训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用性、实训场所分布格局的实用性;遵循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的规律。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1.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力水平整体提升的目标、措施和培养方式。将专业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做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强专业教学团队的课程设计、课题研究和电子技术应用研究能力培养。按照分层次、分梯队的能力要求确定培养要求,按照理论知识扎实、职业能力过硬的标准组织培训工作。

对于企业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重点进行教育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培训,如到全国中职师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并通过校本培训,使专业教师都能学习到职业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建设,学习并掌握项目或任务设计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对实践经验薄弱的专业教师重点进行企业顶岗实践的培训,安排8名专任教师到深圳中宇元一和惠州光弘等合作企业参加为期1~3个月的学习培训和顶岗锻炼,将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结合起来。选择实际生产项目为载体,按照生产项目的整个工作过程实施项目教学,熟悉企业文化,学习工作过程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建设精品课程、核心课程,编写专业教材,从而使教师的实践技能和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2.专业教学团队的素质显著提高。三年来,本专业按照以上培养要求,全面组织开展了对专业教学的培养培训工作。通过重点培养、合理引进,安排教师到先进的职业院校培训学习,安排5人参加为期3个月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学习,1人出国学习,3人到台湾学习,安排年轻教师和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或相关企业学习锻炼,安排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到企业兼职等措施,使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一体化教学能力和企业沟通能力等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二年内具有2个月企业顶岗实践经历教师占100%,并聘请了7名企业兼职教师担任实践教学任务。同时,专任教师的教学改革水平、科研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发表教学论文6篇和出版专业教材4本、精品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本专业带头人已经成为清远市名师。师资队伍主要建设增量见表2。表2 师资队伍建设增量表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基本建立。以校企全方位合作为基础,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实际,因事制宜地开展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大力引进了3名合作企业的讲师承担了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的教学工作;二是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教师的岗位互换引入了2名企业技术人员长期担任兼职教师;三是通过为合作企业提供人才

资源补偿的办法,根据专业教学需要灵活聘任了2名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大量聘任,有效地解决了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的贴合问题,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能力水平。

(五)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网络和专业教学资源

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本专业建设了相关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核心课程5门,建设完善了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库管理平台及试题库与在线考试系统,并通过校园网连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网络和社会教育资源。

(六)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本专业自1995年开设以来,尤其是2006年被评为省重点专业,2014年进行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以来,招生数量连年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整体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第五篇: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北京林业大学 韩朝

一、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

1.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将有大的发展,这将直接拉动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占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七分之一。我国又处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期,对房地产的总量需求每年都在增加。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对房地产业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总体上看,入世有利于房地产业的发展。入世有利于加速我国房地产业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提高房地产业的劳动生产力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扩大外商对房地产业的投资规模,扩大房地产的融资渠道,从而带给我国房地产市场难得的发展机遇。

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美元以前,住宅业将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申奥成功后我国房价再次火爆,预示着在我国新一轮逐步形成的消费浪头中,房地产市场将持续升温。物业管理行业作为房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而这个发展需要大量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

2.我国的物业建筑面积呈不断增长之势,物业管理行业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物业管理人才。

我国的物业建筑面积呈不断增长之势。以北京、上海为例,有关部门统计:从1991年到2000年,北京共新建住宅9687.1万平方米,年均新建住宅968.7万平方米,到2000年年底,全市住宅总量将近1.9亿平方米,人均住宅使用面积16.2平方米。据了解,按照1990年开始编写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到2010年每年的房屋建筑量按1000万平方米计算,其中住宅675万平方米,平均每年新建525万平方米,这样,预计今后20年可新建住宅1.05亿平方米,前10年新建5300万平方米,到2000年时常住城市人口为750万人,住宅总量1.39亿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可达9.6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14.4平方米;后10年再新建5200万平方米,到2010年北京常住人口达到850万人,住宅总量达到1.9亿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1.18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16.76平方米。单看上海的商品房这一项,就可以推断出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上海新建商品房年销售面积在1997年686万平万米;1998年1151万平万米,比上年增长68%;1999年132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2000年1397万平方米(快报),比上年增长5%;2001年1-2月商品房销售131.6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了88%这么广大的物业市场不能再走旧式的房屋管理老路,要发挥,提升其价值,必须与现代物业管理这种新的管理模式相结合,走这条路,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这就需要大量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

目前内地物业管理行业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物业管理的市场需求将增大,进入物业管理的物业规模和物业种类也将增多。随之而来,人才市场将出现高级物业管理人才供不应求现象。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一带已由引进国外管理技术转为向内地其他省份输出管理技术,如深圳就有30多家物业管理公司涉足内地市场。在广州、深圳,物业管理越来越为人们广泛接受,连一些医院都引入物业管理。因此,内地物业管理行业与国际接轨进行专业化管理,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而物业管理人才摮韵銛也就很自然了。

3.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号召“推广和规范物业管理”,指明了物业管理的发展方向,推动了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

除现有住宅小区必须进行物业管理外,伴随着政府机构的体制转轨和企事业单位的改制,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的后勤服务也将社会化,物业管理的客观需求已经产生,而且会越来越多,万科物业负责建设部机关大院的物业管理和莲花物业负责国家计委生活区的物业管理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总的来说,这个行业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专

门人才。

综上,物业管理市场有很大的容量。需要大量的专门管理人才。

二.物业管理人员现状的分析

物业管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早些时候,入行的物业人员大多都是半路出家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是情理中事。现在的物业管理人员的来源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由原房管所职工直接转化而来的,这类人员不熟悉现代物业管理的模式;另一类是学公共管理,饭店管理的人员,他们有一定的能力,但不熟悉物业管理的细微方面。还有一类是物业管理的中专生,高职生以及大专生,他们能够胜任基本的物业管理工作,但往往缺乏管理的战略思维,创新思想,在工作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具备从战略上进行管理的能力。

物业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与业主的期望要求不相适应。随着高档物业市场的不断涌现,只有高素质管理人才才能提供适应智能化、网络化等高质量的物业管理。人才对企业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业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物业管理的质量水平,而且事关整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对于物业管理这样的服务性行业来说,好的管理人员就是企业的旗帜。所以,好的的物业公司都在进行对物业管理人才的激烈争夺。甚至有公司在网上发帖子询问:“物业管理有没有本科生?”

综上所述,目前,物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层次不高,物业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有限,物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偏底,已经制约了这个行业的发展。企业和社会都期望高校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物业管理人才。我校的物业管理本科教育可谓是应时而生。

三.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通过对各地高校该专业的设置情况的认真调查和仔细研究,我们认为,目前大概有这样三种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1、以服务理念为中心的模式

深圳的物业管理是我国物业管理的排头兵。深圳的物业教育也相应的开展的很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经过对深圳房地产职工大学,深圳市电子科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等大中专院校的物业管理课程设置的调查,我们认为深圳物业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服务理念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与业主交流的技巧,这样做的优点是:物业管理人员能以服务取胜,有利于树立企业的品牌;缺点是:物业人员不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且难以胜任总体性的管理工作。

2、以技能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上海也是物业管理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上海的物业管理专业多由一些有理工背景的院校创立,如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因而形成了以技能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如由同济大学与上海市房地局合作创设的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房地分院的物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从事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的运行维护、能源和室内环境品质管理及大型物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求掌握建筑、机械、热工、电工电子和计算机应用等技术基础知识;掌握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如暖通空调、给水排水、建筑电器、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构造与性能。这样的课程设置就明显的体现了培养学生技能的意想。这样的培养模式的优点是:物业管理人员有能力为业主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容易出实效。但缺点是:很难体现出管理和经营理念。物业管理人员的眼界放不开。难以胜任战略性的管理工作,不利于物业管理企业的长远发展。

3、复合型的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北京的物业管理教育相对深、沪两地而言,开始的较晚。比较早的是我校和海淀走读大学,通过对我院办学经验的总结,以及对其他在京院校的考察,我们认为北京的物业管理教育吸取了深、沪两地好的办学经验,走的是复合型的人才培养道路。尽管这条路还不成熟,但它毕竟代表了物业管理教育的发展方向。目前的高职教育的毕业生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又

能处理物业管理的各类基本问题,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本科教育将把这条路更深入的走下去。

四.北京林业大学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随着高档物业市场的不断涌现,只有高素质管理人才才能提供适应智能化、网络化等高质量的物业管理服务。因此,有专业知识(如计算机)、知识面广、有丰富管理经验、沟通能力好、应变能力强,熟悉有关政策法规的人才深受物业公司的青睐。

根据这样的市场对物业管理人才的要求标准,和对院校该专业设置情况的借鉴,以及结合对物业高职的办学经验,特别是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经过仔细研究,我们提出了北京林业大学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1.培养方向:我们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小区主管,写字楼经理等较高层次的物业管理专门人才。

2.培养模式:

(1)学术上:培养为文、理、工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能灵活运用多科知识,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2)方法上:掌握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明确的管理思维的支配下,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能灵活的解决问题。

(3)经营上: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相结合。既能运用经济管理知识,又有一技、甚至多技之强。有为业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理念上:把传统管理理念和现代经营理念相结合。既不摈弃传统,又不排斥创新。能辨证的吸取他人的管理经验。

3.培养特色: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我校自身的特点,我们提出了自己的特色:

(1)物业管理智能化

(2)物业管理绿化4.主要课程结构:针对该专业的特点,我们提出了十大模块:(1)基本素质模块:包含政治修养课,外语,计算机基础,以及高等数学等。(2)物业管理综合素质模块:包含应用文写作、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

(3)物业管理法律模块 : 物权法、经济法、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等。

(4)物业管理建筑模块: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装饰材料、室内装饰工程等。

(5)物业经营与管理模块:管理学、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等。

(6)计算机信息系统模块: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VISUAL BASIC)、数据库、及其应用等。

(7)智能化模块:物业自动化设备管理、自动控制系统、物业智能化系统等。

(8)物业管理财务模块 :物业财务管理、物业会计、物业成本会计等。

(9)物业绿化模块: 绿地施工与管理、园林树木、物业环境绿化管理等。

(10)房地产模块: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估价、房地产金融与投资。

综上所述,物业管理是一个朝阳行业,人才对这个新行业来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一片大好和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已经要求高校培养高级物业管理专门人才。物业管理的本科教育可谓是应时而生,我们通过广泛的调查,提出了有北京林业大学特色的物业管理专门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以物业管理智能化和物业管理绿化为特色,从管理和技能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模式应该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既符合市场需要又有学者气质的优秀物业管理人才。

当然,由于本文提出的培养模式的细节还不完善,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请大家多提意见,本人将感激不尽。

下载(12.31发)客服专业所需案例:人才培养模式阶段性总结终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12.31发)客服专业所需案例:人才培养模式阶段性总结终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前教育专业GPAE人才培养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OPAE人才培养模式以目标为导向(Objective-oriented)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Competence-based)以项目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评价为保障一、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专业发......

    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构建课程体系的实践总结(本站推荐)

    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构建课程体系的实践总结 机电工程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它以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全文5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10-9-23 18:7 潘成彪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自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 要: 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之一。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高职类院校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方面日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刘立超 王国祥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摘要】文章指出了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了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变革和经济建设......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中职学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一 、总体思路 1、以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和实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 2、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本文来源于:http:guojijingjiyumaoyi1316.html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 要:该文结合徐州师范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办学实践,提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目前我国会展行业需要的人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会展专业人才”,这一类人才的培养主要由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策划”“会展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