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宾县落实强县战略工作情况汇报
县域经济情况汇报
二○一○年三月十一日
宾县人民政府
按照市县域经济办通知要求,现将我县经济情况主要是落实“强县”战略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今年以来,我县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强县”战略各项目标任务,认真审视县情,查找发展差距,重新明确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大力实施‘强区、连线、扩城、兴带’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化、旅游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农业标准化建设进程,努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思路。预计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43.4亿元,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81亿元,同比增长35%。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5元,同比增长8%。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820元,同比增长10%。财政收入达到6亿元,同比增长15%。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县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以“强区”为牵动,做大做强开发区。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开发区为依托,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推进大项目建设,提高开发区承载能力,力争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和17.6%。一是提升开发区效益。计划投资1700 1
万元,对乐能生物、博发电站等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竞争力。借助申报国家级开发区的机遇,打造“一个基地、三个产业园”,即打造对俄贸易出口加工基地建设,壮大远东木业、高泰食品等对俄出口企业;以奥瑞德LED为依托,打造LED光电产业园;以四海数控为依托,打造数码焊接产业园;完成大成玉米一期工程建设,打造玉米产业园。同时,启动宾西铁路支线建设,力争正线7月建成通车。年内完成60千伏子变电所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投入运行。完成总部经济基地一期工程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二是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坚持集中指向,着力引进“对财政税收有贡献、对产业发展有拉动、对就业岗位有提供、对农民增收有帮助”的大项目,力争在引进国际、国内500强企业上有所突破。今年,计划引进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生产加工型项目33个、年纳税超200万元总部经济项目17个。目前,我县已召开项目建设暨招商引资工作会,落实了招商引资任务,并重奖了招商引资人员和纳税大户,调动了全县上下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热情。三是提升项目建设速度。借助项目提速年的有利契机,不断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早日投产,加快项目重点抓好健全完善了项目包保制、督查制和考核制,积极在用地、融资、立项、环保等要素配置上予以倾斜,建立项目报建联合会审制,认真落实领办代办、终身包保、跟踪服务制,确保项目快速生成。强力推进。年初,我县在已筛选确定一批重点项目,力争宾州水泥二期、一辰药业、江南电器等10个项目建成投产。
二、以“连线”为突破,提档升级旅游产业。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不断整合资源,发展旅游新干线,构筑特色鲜明、点线结合、相互支撑的旅游产业格局,力争接待游客1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亿元。一是抓好发展规划。针对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滞后,定位不清晰的问题,今年计划重新修编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二龙山、长寿山控详规划,编制大顶山、花乐山、大青山、青莲寺等景区规划,促进旅游资源科学、有序开发,力争用3-5年时间,将我县打造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健身于一体的度假胜地。二是抓好项目开发。计划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大手笔、高标准建设花乐山、二龙山坝下公园等景区景点,并全力打造以大顶山水域风光、二龙山休闲观光和大青山森林风光为主的生态观光游;以长寿山、二龙山滑雪游乐和香炉山登山为主的滑雪健身游;以北满分局旧址、以哲公园、万佛寺、青莲寺观光为主的历史文化游;以宾西经济开发区、二龙山马家屯为主的现代工农业游。同时,进一步改造提升马家屯基础设施,推出农产品采摘等农家游项目,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具备条件的旅游景区和交通要冲开发农家乐项目,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三是抓好旅游地产。计划开发建设宾州镇至二龙山道路两侧旅游地产,重点对临路屯进行整体改造,打造旅游休闲社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目前,已完成临路屯房屋、宅基地、农户等情况调查摸底工作,现正在开展。
三、以“扩城”为依托,全力打造宜居城镇。从群众最关 3
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合理开发建设城镇,拉伸城镇框架,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努力塑造整洁、优美、文明的生活环境。一是加强规划建设。年初,我县就围绕城镇功能分区和旅游地产发展、火车站建设,修编完善了宾州镇总体规划,制定了12个重点区域控详规划,明确了城镇发展方向,优化了功能布局。现正在推进编制16个乡镇总体规划,规范小城镇建设。同时,强化了规划管理刚性约束,建立了规划公示制度,严厉查处违规审批、违法用地、私建滥建等问题。强化了城镇开发收费管理,重新确定了各项建筑规费标准,明确了审批程序,规范了开发行为。二是加快城镇扩容提质。在改造宾州镇旧城区的同时,实施西跃、北扩,延伸拓展建设新城区,计划重新选址建设县一中和政府行政中心,拓宽宾州镇至二龙山道路。目前,县一中和政府行政中心项目前期土地勘测、项目报批工作已完成,并于3月1日发布征地公告,现正在组织推进。宾州镇至二龙山道路拓宽项目各项手续及资金已全部到位,预计5月份可开工建设。三是完善城镇功能。计划投资2600万元,硬化道路100条、24.3公里,打通花园路至桃李路,改造升级南北大街、建设路、花园路,安装路灯168盏。全面开展街路、机关企事业单位、小区和庭院绿化,扩大城镇绿色空间。力争规划建设1处农贸市场和1处公共停车场,新建天福嘉园6000平方米农贸市场和北环路1万平方米货运停车场。加快垃圾处理场建设,污水处理厂和66千伏数字化变电所建设,计划年内投入运行。
四、以“兴带”为支撑,发展壮大农村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值,力争农业总产值增长6.4%。一是发展科技高效农业。调整区域规划布局,以同三公路和哈同公路沿线为重点,发展科技、绿色、观光、高效农业园区。启动居仁、常安、胜利国家级高标准农田示范县项目。投资2312万元,建设宾州、居仁1.5万亩高标准水田示范项目。以宾西牛业、禹王蛋白为依托,打造绿色农牧产品基地。二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投资2650万元,实施蜚克图河开发区段治理,完成宏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2400万元,推进省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继续实施三年大造林和黑土区治理工程,造林2万亩,绿化村屯300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万亩。增加大型农机具保有量,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三是抓好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第二批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发展棚菜、畜牧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建设通村公路390公里,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
第二篇:工业强省战略落实情况的汇报
玉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关于工业强省战略落实情况的汇报
市政府办公室:
按照玉政办发电„2011‟21号《关于认真做好迎接工业强省战略落实情况督查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现将2008年以业我局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决定》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市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及节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2008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紧紧围绕“工业强市”和“项目兴市”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两推六抓一加强”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扩张工业总量、调整优化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为重点,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创新发展格局,完善发展机制,努力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使全市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以经济开发区、石化、建化、清洁能源一区三园为依托,以石油化工、清洁能源为支柱,以矿冶建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为补充的多元并举的地方工业新格局。截至2010年,全市工业企业户数达到174户,实现工业总产值216亿元,增加值68.2亿元,分别较2007年增长22.2%和29.7%,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06%;其中4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85.5亿元,增加值59.06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185户工业企业预计可完成工业总产值154.9亿元,同比增长46.3%;
实现工业增加值41.7亿元,同比增长25.1%,占酒泉下达任务83亿元的50.2%,高于均衡进度0.2个百分点。其中3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36户企业开工生产,开工率达97.3%,预计可完成增加值36.8亿元,占全市工业的88.2%,同比增长21.9%,较去年同期净增11.1亿元,工业经济呈现出稳中有增的良好态势。
2、节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2008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节能降耗方面的部署和要求,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动员、政府机关带头、推进全民行动、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全市节能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2.2542吨标煤,较2007年下降16.8%;较2005年下降20.03%,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今年以来,我市通过继续实行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快节能项目技术改造,认真做好“关小”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大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有力的推进了节能工作。预计上半年全市万元GDP能耗2.1185吨标煤,同比下降6.02%,全市工业企业发展质量显著提高。
二、企业融资情况
一是积极做好银行与企业的对接工作。我局每年都协调组织召开各类银企座谈会、洽谈会,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实现银政、银企“零距离”接触,促进银行信贷资金与企业优势项目的有效对接。08年至今共举办各类座谈会、洽谈会共20余次。我局还
创新工作机制每月深入金融机构与企业了解贷款情况,并针对没到位资金双方存在的问题,及时搭建平台,协调双方,尽可能地找到结合点,力促项目资金到位。
二是开展融资需求调查。每年我们都在全市各企业中开展融资需求调查,从中筛选出信用度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好、技术设备先进、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向各家银行进行推介,每年向银行推荐的企业户数达60户以上。我们还根据银行不同时期放贷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各企业融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增强了企业融资的时效性。
三是积极开创多元化融资格局。首先按照省工信委关于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整顿工作的要求,我局对全市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了规范整顿,注销了不符合条件的大通信用担保公司,推荐申报了玉门振源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玉门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和玉门市九鑫源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并取得了省上颁发的营业许可证。其次还筛选申报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企业和“银政投”融资项目的申报,为企业融资争取低息、奖息贷款做好了服务。
四是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为推进玉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根据玉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玉门市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制定了《玉门市工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加快了建立适合工业企业特点的信用征集体系、评级发布制度以及失信惩戒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工业企业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满足金融机构对工业企业的信用信息需求。
三、工业项目建设情况 1、2008年以来工业项目进展情况
2008年-2010年全市累计实施工业建设项目235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04099万元,建成投产工业项目135项,完成投资750609万元,分别占实施项目57.4%,39.4%。其中,2010年实施工业建设项目92项,完成投资856840万元,较2007年增长70.4%和867.6%。
今年上半年,全市共落实重点工业项目70项,设计总投资322亿元。从投资规模来看,亿元以上项目24项,5000万元以上亿元以下项目12项,千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项目30项;从产业类别来看,石油化工产业项目2项,新能源产业项目20项,装备制造产业项目4项,矿冶建材产业项目32项,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项目5项,其他工业项目7项。截止目前,共有60个项目开工建设,开工率达85.7%,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9.3亿元。其中,勤峰铁业5万吨铸件、宏鹏矿业10万吨铁精粉、通利水泥1万根电杆等项目已建成投产;51万千瓦国产化风机示范项目、雪山水电站、祁连山400万吨水泥、饮马水泥60万吨粉磨站、升高建材20万方新型建材、豫委实业300万平方花岗岩等重点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甘肃松迪100万吨焦化、大唐八〇三2×30万千瓦热电联产、国网能源2×100万千瓦煤电、东升建材60万吨水泥粉磨站、金德源2×12500KVA铁合金、鑫源实业10万吨碳化硅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2、市级领导包挂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1)甘肃松迪100万吨焦化及焦炉煤气综合利用项目。该
项目总投资5.55亿元,计划建设2×55孔TJL5550D型侧装煤捣固焦炉,配套建设煤气净化、化产回收装臵及洗煤装臵。自去年7月开始由我局协助投资业主做前期各项准备工作以来,已取得了省工信委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批复,完成了工商注册、土地划拔、地质勘查、水土保持、水资源论证、项目融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安全评价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审批等全部前期工作,该项目于2011年6月13日在玉门循环经济产业园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已正式开工建设。
(2)玉门活性钙及电石生产加工项目。设计总投资13000万元,计划建设年产60万吨活性钙生产线、20万吨电石生产线.活性钙项目一期3台年产18万吨活性钙石灰竖窑已经建成投产,二期工程前期各项手续已经全部办理完毕。电石生产加工项目正在委托编制可研,申请开展前期工作的文件已经酒泉市工信委转报到省工信委。
(3)玉门铁合金生产线项目。设计总投资30000万元,计划建成2台25000千伏安矿热炉,止目前,完成了项目的前期洽谈、招商引资、项目选址、建议书编制等工作,并且确定了项目业主,在酒泉市工信委完成了项目备案,现正在抓紧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3、项目规划储备情况
今年以来,酒泉市规划在东镇建化工业园区建设酒泉市玉门循环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煤化工、金属冶炼和建材非金属三大产业,围绕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链,我们结合《玉门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搜集整理了一批符合产业政策、资源
优势强重点建设项目,为规划编制单位提供规划项目75项,总投资达600亿元,协助相关单位尽快做好园区规划编制及资料补充工作。甘肃松迪100万吨焦化项目作为煤化工产业的重点发展项目,围绕100万吨焦化项目,我们按照“配套关联、互利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重点谋划了年产60万吨太阳能光伏玻璃、鑫源实业10万吨碳化硅、120万吨铁精粉氧化球团、西部水泥80万吨水泥熟料扩建、佳盛建材年产20万吨电石、年产10万吨铁合金等15个配套建设项目。
四、为企业服务情况
(一)强化保障措施,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1、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项目工作的意见》和《玉门市工业项目考核奖励办法》等多项优惠政策,坚持针对工业项目建设、工业企业缴税和其它社会贡献进行公开奖励,激发了全社会兴办工业、做大规模、做强企业的积极性。
2、坚持实行领导包挂、部门主抓、全民参与、严格奖惩考核的项目工作机制,加大对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的服务力度,特别是对招商引资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在税收、土地、证照办理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从而坚定了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3、坚决治理“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乱检查”行为,完善企业投诉协调处理机制,定期召开由企业法人代表参加的征求意见座谈会,建立定期上门了解、主动服务协调 6 的机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坚决查处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4、严格落实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等制度,设臵了“一站式”服务大厅,进一步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切实改善了服务质量,提高了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的处臵能力。
(二)强化扶持措施,企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工业发展基金和300万元第三产业发展基金,重点对各类建设项目、争取资金、招商引资、纳税贡献、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通过表彰奖励的形式提供资金扶持,有力提升了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2、加大金融服务力度。针对新形势下银企合作需求,制定出台了《关于激励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考核办法》,建立了定期考核通报制度,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金融运行分析会。同时市财政注入小额贷款担保基金1000万元,加快构建小额贷款担保平台,有效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积极搭建企业服务平台。先后将玉门建化园区、玉门经济开发区、玉门啤酒原料协会、玉门大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等单位推荐申报为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并按照优化资源配臵、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综合实力、提高管理效能的要求,对市内原有的四个工业园区进行了规模整合,设立了“一区三园”,进一步增强了园区在创业服务、招商引资、项目聚集等方面的平台作用。
4、切实做好了企业煤电油运等方面的协调服务工作。一是针对石化工业园区供电不足的实际,经多方努力,积极协调酒泉电力局为该园区架设110KV线路一条,使园区内的宝铁矿业、冶元铁合金、聚恒达矿业等重点企业回复了生产。二是加大铁路运输计划的争取和协调,确保了聚馨麦芽、大业草业、奥义煤业等重点企业产品的有序外运。三是积极与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进行协调,争取放宽了对企业运输车辆的限制,减轻了企业负担,有力的支持了企业的发展。
(三)强化政策措施,企业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大
1、全面落实“五缓缴、四降低、三补贴、一认定”政策,在市向阳建材公司、金力机械公司、天立商贸公司等13户困难企业中执行了缓交社会保险费、降低保险费率的优惠政策,为1479名企业职工发放社保补贴186万元。
2、严格落实高载能企业联动让利政策,对我市的铁合金企业生产用电每千瓦时补贴0.08元,使我市的大友铁合金、雄关冶炼等2户企业重新回复了生产,月节约电费约50万元。
3、积极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退税政策和企业产品出口退税政策。为西部水泥公司申报了固体废渣综合利用免税政策和清洁生产审核认定,并通过省经委认定,为该企业退税194.4万元。同时积极落实企业产品出口退税政策,为玉门宏宇公司争取产品出口退税30万元。
4、严格落实重大项目互保共建和企业互为市场政策。我市瑞鑫铁合金和金德源冶炼公司等企业通过与酒钢公司达成长期供应原料协议,签定供货合同,解决了企业产品销路问题;锦辉
长城、北车集团、新能源等风机塔筒加工企业通过与各大风电场签定供货合同,实行订单式生产,确保了产品销售畅通;饮马水泥公司、市第二水泥厂、老君庙水泥公司积极抢抓兰新第二双线、风电基地建设的有利契机,与各施工单位签订供货合同,产品供不应求。
五、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玉门市循环经济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较好。止目前,玉门市循环经济发展框架正在形成。培育形成了以建设新能源基地为核心,风电、水电、煤电、装备制造、矿冶、建材、农产品加工等相互关联的产业体系,形成了“石油开采—石化产品—精细产品”、选冶—建材和硫酸—钛白粉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链条不断延伸,新能源产业强势推进,高载能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以风电、水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83%;装备制造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00%;矿选冶炼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08%;汽油、柴油等大宗产品的生产实行了清洁生产和达标排放新标准;酒花从压缩花、颗粒花、浸膏到黄腐酚、酒花饲料加工等高附加值产品深度开发并循环利用;冶炼、化工企业的废气转化为余热发电;矿选企业、麦芽生产企业废水实现循环利用;炉渣、矿渣等年利用量达到13万吨;风电总装机达170万千瓦;水电总装机达11.26万千瓦;已建成高载能企业84家,具备了生产高强度、低碱含量、中低发热量和多品种优质水泥的能力。
六、取得的经验
1、坚持打造石化产业和新能源两大基地,是加快实施“工
业强市”战略的主导和核心。近年来,我们重新审视石化产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提出继续巩固壮大石化产业,同时,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我市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接续产业,按照“大工业、大园区、大循环、大产业”的理念,将发展的着力点集中在“强力推进石化产业和新能源两大基地建设”上,抢抓发展机遇,整合工业园区,谋划重大项目,落实配套措施,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发展重点更加突出,坚定了全市上下加快发展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信心。
2、坚持持续加快项目建设,是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这几年,我市工业经济之所以得到了一定发展,就是因为我们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优化资源配臵、调整产业结构的突破口,支持和鼓励发展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项目,建成了一批能够有效增加税收、充分吸纳就业和延伸产业链的工业项目。特别是去年以来谋划推进的重大工业项目和重点工业项目,是今后一段时期内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需要我们加大向上争取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重点予以突破。
3、坚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推动各种资源优势快速集中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们积极加强与境内外玉门油田、酒钢公司、甘肃矿区、农垦团场、省疏管局等大中型企业、驻玉单位的联合协作,借助市域内大中型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共同推进产业要素聚集,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今后,我们不但要加快区域内各种发展要素的融合渗透和规模聚集,还要积极融入到酒嘉一体化发展的大环境中,成为甘肃省区域发展“西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坚持以园区为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是聚集各种工业经济发展要素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市根据区位和资源优势,规划、建设、整合了工业园区。随着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机制的不断完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快速聚集,工业园区已成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载体、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乡镇工业的集中区,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推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今后,我们还要以省级开发区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玉门油田生产基地为依托,进一步做好扩园升级的工作,做大做强工业园区这个聚集发展经济的载体和平台。
5、坚持推广循环经济模式,是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争取国家支持、实现加快发展的金字招牌。我们必须着眼玉门长远发展,牢固树立全市大循环经济理念,紧紧抓住国家在甘肃建设全国首个循环经济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全面推行园区之间协调联动、企业之间废物利用、企业内部产品关联的大循环经济,积极发展高载能产业,延长循环产业链条,增强产业关联度,开展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
七、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市属工业总量不足,拉动作用不明显。从全市工业结构看,“一油独大”、“重工业重、轻工业轻”的局面仍然存在。市属工业大部分为高消耗、低附加值的“原料加工型”和“初加工型”的企业,企业设备落后,技术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弱,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不强。虽然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呈现出勃
勃生机,但由于市属工业的比重较小,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
2、园区基础设施和功能不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不完善,制约了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玉门经济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园内未开通公交,园区企业员工出行不便;石化工业园和建化工业园内电力、道路、供水、供暖、排污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强,部分闲臵资产产权不清,招商引资和促进项目落户发展的限制条件较多,建化工业园企业普遍反映企业员工看病成本较高、没有闭路电视、移动电话信号差、连接宽带困难、企业发工资和职工取款消费不方便,直接影响了园区正常的经济活动。
3、交通运输不畅通。目前,交通运输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极大地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大部分企业反映,高速公路绿色通道不通畅,风电设备不能及时运送到位;由于高速公路辅道施工、城区禁止通行、城区交通运输标识不完备、办理车辆通行证难,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园又没有环线,客观上造成企业运送原材料和产品的货车进出不畅,特别是风机塔筒运不出去,贻误了生产和销售;建化、石化工业园外围设卡拦车、收费罚款的情况较多,罚款标准不明确、尺度不统一,有时罚款数额较大,有时扣留车辆,给企业增加了运输成本,企业无法承受。同时,由于铁路货运车皮紧缺,部分大宗工业产品不能及时运往境外。
4、企业融资较困难。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至2010年我市大部分工业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企业流动资金明显不足,导致目前部分行业开工率低。去年下半年以来,为预防通货膨胀,国家先后多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1.5%的历
史新高,释放出了适度收缩信贷规模的明显信号。加之,我市市属企业多数规模小,部分企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更得不到银行的扶持。资金紧张已成为困扰我市项目建设和企业正常生产的一个重大难题。
5、产业层次较低。当前我市工业产业链不长,上下游之间延伸不够,企业之间优势不能互补,资源利用率不高,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仅仅体现在个别行业废渣的利用上,发展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索和提高。虽然电力资源富集,高载能产业基础较好,但是以矿冶、建材为主的能源转化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各自为战,经营分散,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难以形成规模和合力,发挥出整体优势。
6、发展环境不宽松,服务工业的理念还需进一步加强。有关部门和金融单位对企业的支持还不够,重引进、轻管理,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对项目建成后的经营和发展关心不够,协调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的措施不得力,服务企业、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识不强。部分新建企业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企业业主投资和长期发展的信心。个别执法部门不讲究工作方式方法,不能够主动变通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影响了工业发展的软环境。
八、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
1、建议省上和酒泉市考虑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际,协助我市联合攻关,逐级加大争取力度,力争500万吨炼化扩容、600万方石油储备库、玉门油田2×30万千瓦火电等石油化工重大项目早日获得国家批准实施,继续巩固石油产业在我市工业中 的主导地位。
2、建议省上和酒泉市在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三期规划中,将我市开发条件好、有前期工作基础的宽滩山、青石梁、低窝铺等650万风电场列入规划,加快玉门风电开发速度。同时,积极协调省发改委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尽快将我市750KV升压站项目列入国家投资建设计划,以彻底解决风电输出瓶颈问题,切实推进我市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
3、建议省上将玉门循环经济产业园确定为省级园区,并将该园区做为全省承接中东部产业梯度转移重点园区之一进行规划和产业布局。在入园项目许可方面,放低准入门槛,对国家限制类的如乙烯、电石、电解铝、多晶硅等产业项目,给予适度放宽的审批权,准许项目在园区建设;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外资项目,下放一级审批权。
4、建议省上考虑我市电力富集的实际情况,批准我市建设玉门地方电力局域网;在我市工业园区内实行峰谷、分时、丰枯等优惠电价政策,实现园区企业低价用电;开展直购电价试点工作,降低园区企业用电成本;通过采取国家财政补贴、地方留成电力价格自定等多种方式,对入园企业实行电价优惠。
5、建议酒泉市在循环经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资金支持。为高起点规划建设酒泉市循环经济产业园,我市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正在编制园区发展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实施园区供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园区整治工作。经初步测算,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14
上,仅道路一项投资就达1.6亿元,由于我市财政困难,恳请酒泉市给予资金支持,以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
6、建议省上将恢复建设312国道嘉峪关至瓜州段列入全省公路建设规划,尽快开工建设,彻底解决我市企业运输困难的问题。
2011年7月6日
第三篇:张掖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作汇报
张掖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作汇报
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七月十四日)
督查组各位领导: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通知要求,现就我市贯彻落实甘肃工业强省大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精神,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情况作以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取得的主要成效
2008年4月工业强省大会召开以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进工业跨越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项目建设、技术改造和招商引资,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有效克服了金融危机影响,工业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效益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为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工业总量快速扩展,主导地位得到凸显。2008年以来的三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03%,达到55.4亿元。规模
—1—
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6%,达到45.4亿元,增速居全省第一位。以工业为主体的二产业比重提高到35.5%,农业一头沉的状况正在改变,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加快形成。
2.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三年来,全市共建成投资上千万元、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79项,其中2008年建成26项、2009年建成26项、2010年建成27项,累计完成投资53.43亿元。爱味客马铃薯加工、3万吨谷氨酸生产线、三道湾水电站、小柳沟钨钼矿采选、巨龙建材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等11个投资上亿元的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随着工业项目的强力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7年的128户增加到2010年的160户,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由19户增加到27户,极大地增强了工业经济实力,有力地拉动了农业、畜牧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居民消费持续增长。
3.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依托能源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基础能源、有色冶金、农产品加工、化工建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品牌建设,全市形成156万千瓦发电装机容量、1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20万吨铁合金、300万吨矿产开采、150万吨农产品加工能力,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正在有序推进。
4.工业效益持续提高,社会贡献更加突出。三年来,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8.5%,达到106.2亿元,实现 —2—
利润年均增长27.6%,达到7.48亿元。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三年分别达到46.7%、35.6%、47.4%,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工业提供的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57.1%,工业企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劳动力的10%,工业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社会就业的重要领域,为各级政府增加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公用事业投入提供了重要保障。
5.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管理,多渠道增加投资,三年累计投入资金15.67亿元,建成节能改造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30项,实施污染治理项目346项,新上工业技改项目116项,淘汰落后产能73.08万吨,万元生产总值能耗5年累计下降21.97%,张掖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提高到94%,全市环境保护工作连续8年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奖励。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到较好落实,部门监管能力、监管水平全面提升,较好地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
二、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管理。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市发改、工信、财政、国土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市工业项目建设、企业改革、工业节能等重点工作。各成员单位立足部门职责,主动协调服务,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形成了支持工业发展的整体合力。围绕工业发展重点,编制完成了工业发展规划、新能源开发规划等专项规划。结合落实国家和省上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研
—3—
究制定了《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工业发展的意见》和《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业跨越发展的意见》,从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人才培养、品牌培育、项目争取等方面对工业给予重点扶持倾斜。二是理清发展思路。市委、市政府围绕工业强省大会确定的“一个振兴、六个做大做强”的发展重点,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及时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传达学习工业强省大会精神,结合实际深入开展讨论,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工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队,深入基层,分区域、分产业、分行业开展专题调研,提出了以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为动力,以工业园区和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努力走出一条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的总体要求。确立了立足能源资源,做大新能源产业,立足矿产资源,做强冶金化工新材料产业,立足农畜产品资源,做优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立足结构调整,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四个方面的工作重点。三是落实工作责任。坚持重点项目领导挂项、部门负责制度,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名市级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套工作班子,全程跟踪,一抓到底;把工业项目建设任务纳入县区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大考核分值权重,严格兑现奖惩。强化督促检查,由市委督查室、市 —4—
政府督查室牵头成立督查组,每季度对重点项目、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并采取政务通报、新闻媒体公示等措施,督促各级各部门靠实责任,确保任务落实。市人大、市政协围绕工业经济运行、循环经济发展、项目和园区建设、污染减排治理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视察调研,提出整改落实和推进建议。各县区、各部门党政主要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抓项目、促发展上,亲力亲为、靠前指挥,重大问题现场办公解决,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狠抓项目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工业快速发展的突破口,围绕矿产化工、能源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壮大产业规模,带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矿产化工方面: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加快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近三年建成了45万吨原煤开采、90万吨精洗煤、4万吨中低碳锰铁生产、5万吨铁合金、30万吨铜选等重点矿产加工项目。目前,两个年产90万吨的原煤矿井、30万吨电石正在建设,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200万吨钼矿采选等项目也在抓紧开展前期工作。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将进一步壮大矿产化工产业规模。能源开发方面:依托境内黑河、陶莱河、隆畅河、梨园河等河流水能资源,优化开发方案,实行梯级开发,近三年投资36亿元,开工建设水电站33座,装机容量45万千瓦。大孤山水电站、三道湾水电站等一批水电站已建成发电,全市累计建成
—5—
水电站装机85万千瓦,水电、火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0万千瓦,年发电量69亿度,扭转了我市多年来电力短缺局面,步入全省电力输出市行列。依托优越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和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实施风能和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等新能源开发,与大唐、国电、华电、中电投等中央企业签订战略投资协议,目前已有2个风能项目、1个光伏发电项目取得省上同意开工的“路条”,近期开工建设。我市规划“十二五”期间建成风能发电装机200万千瓦、光伏和光热发电50万千瓦、火电120万千瓦,全市发电总装机达到500万千瓦以上,成为河西新能源基地的重要支点城市。特色农产品加工方面:立足充足的农畜产品资源,围绕制种、果蔬、草畜、轻工等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了30万吨种子、20万吨玉米淀粉、10万吨番茄酱、1万吨脱水菜、1.5万吨奶粉等农产品加工能力,全市累计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282家,年销售收入达到41亿元。2010年,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4亿元,占到全部规上工业的31.8%,培育甘肃名牌产品8个,农副产品加工业向着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新型建材方面,依托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和工业废弃物,大力发展新型环保节能建筑材料,建成了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30万立方米混凝土复合砌块、年产1亿块轻型砖等项目。今年,中材水泥集团公司投资7亿元的日产4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山丹水泥集团投资3.2亿元的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及余热发电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建材产业的集中度、市 —6—
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三)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工业集聚能力。全市六县(区)均建立了工业园区,其中:张掖、民乐、山丹城北、临泽、高台五个工业园区进入《国家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肃南祁青工业园区2010年由省开发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审批为工业集中区。全市六个园区总规划面积159.24平方公里,201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1亿元,同比增长26.9%。一是健全组织机构,着力提高管理水平。市、县(区)高度重视工业园区工作,市上成立了工业园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22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全市工业园区工作。六个工业园区均成立了管委会,管委会主任由县区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兼任,各管委会办公机构健全,人员、待遇、经费得到较好落实,为加快工业园区区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产业聚集发展。至2010年,全市开发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6.2亿元,硬化道路165.3公里,架设供电线路193公里,铺设供水管道76公里,基础设施日益配套完善,增强了对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坚持从资源禀赋和区域差异出发,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的要求,鼓励、引导同类企业、关联产业向园区集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张掖工业园区农副产品加工、电力能源、生物化工、建筑建材等支柱产业初具规模;临泽工业园区以乳制品、制种、红枣等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逐步壮大;高台工业园区番茄、棉
—7—
花、酿酒葡萄、脱水蔬菜加工特色明显;民乐工业园区马铃薯加工和以红矾钠、钡锶盐为主的化工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肃南祁青工业集中区矿产采选和电力能源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三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不断增强工业园区发展活力。各县区依托资源优势,制定优惠政策,采取节会招商、上门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方式,引强入张,借力发展。先后有荷兰爱味客、酒钢集团、窑街煤电、江苏金双喜集团、甘肃电投、中种集团、国电龙源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张掖各工业园区。今年兰洽会期间,我市与客商签约的项目金额达到317亿元。止2010年底,全市六个工业园区共入驻工业企业320户,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4%。各园区初步形成了主导产业突出、特色优势明显的发展格局,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活力最强的经济增长区。
(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规划引导,建设循环产业链,构筑循环产业体系。编制完成了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特色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规划,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产业体系、重大项目和保障措施。各有关部门落实责任和推进措施,推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在循环型农业建设方面,围绕制种、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发展,利用丰富的秸秆资源发展养殖业,利用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沼渣沼液还田,—8—
促进无公害和绿色农业发展,形成了“畜-沼-粮”、“畜-沼-果”等农业循环模式,提高了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十一五”期间,全市投入资金2.44亿元,建成农村户用沼气55000多座、大中型沼气工程3个。在循环型工业建设方面,一是加快循环企业建设。通过向上争取、地方支持、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等多渠道增加投入,建设循环经济项目,发展循环产业链条。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节能资金,扶持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放项目补助。“十一五”期间,全市共争取国家节能技术改造、循环经济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项目38项1.48亿元,建成了一批重点循环经济项目。民乐锦世化工公司改造“清污分离、污污分离”装置,利用含铬铝泥生产氧化铝,实现了危险废物零排放,利用含铬芒硝制取硫化碱,使含铬废渣芒硝得到再生利用。甘肃雪晶生化公司通过实施废水资源化利用项目和管网改造,年节水292万立方米,利用废菌丝生产高蛋白饲料,实现了变废为宝。张掖有年金龙公司利用废料生产酒精,酒精渣制造饲料,生产用水处理后养鱼,最终用于灌溉经济林,建成了“吃干榨尽”的完整循环产业链。二是实行清洁生产。在化工、有色等重点行业大力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目前,全市29户企业开展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15户通过评审、14户获得批复。批复企业已完成投资1.37亿元,实施了一批清洁生产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近三年来共淘汰落后产能19项、产能73.08万吨,其中2010年淘汰10.88万吨。
—9—
(五)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组、改制,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在组织实施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方面:2008年以来,对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计划的山丹焦化厂、山丹化工公司、张掖有色金属公司、张掖地区矿化公司和国营高台盐化公司等5户企业按计划组织实施了政策性破产,消化银行债务5亿元,从根本上摆脱了债务压力,为重组后的新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在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方面:按照“明产权、转机制、变身份、增效益”的改革思路,坚持从实际出发,一企一策,采取股份制、民营化、租赁、破产等多种形式,实施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改革。列入改制的287户企业,完成改制的达到99.3%。通过改革,实现了企业产权体制、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绝大部分企业增加投入,实施技术改造,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达到了国家增税、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目的。在解决遗留问题方面:由于改革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国家的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变化,针对改革后一些企业在养老、医疗、负资产弥补、企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改制企业免资产弥补工作规程》等配套制度措施,指导解决存在的遗留问题。对困难多、遗留问题多的企业,采取一个企业、一名领导、一套班子的办法,加大帮扶力度,解决实际 —10—
困难,巩固了企业改革成效,目前,全市改制企业已渡过了改制“震动”期,转入按现代企业制度平稳健康运行的新阶段。
(六)强化服务保障,全面落实扶持政策。从协调服务、要素保障、资金支持、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制定政策措施,支持工业提质提速、加快发展。一是强化协调服务。各县区、各职能部门自觉把服务工业项目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在项目备案立项、用地审批、开工许可等环节,推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大力精简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主动上门、超前工作,盯上靠上、跟踪服务。坚持把清理审批项目作为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措施,该取消的取消,该转移合并的转移合并,该下放的下放。对保留的审批项目公开办理依据、程序、时限、收费标准、服务承诺及违规追究办法,实行阳光政务,实现审批提速。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市政府设立了4项专项资金,推进工业跨越发展,即:工业项目前期工作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工业项目前期工作经费300万元,支持重点工业项目的争取、立项,并要求各县(区)财政也安排一定的项目前期费用。设立技术创新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院地合作资金,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合作,实施技术研发,引导企业推进技术创新。设立节能降耗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节能降耗资金,采用贴息、奖励等方式,支持重点工业节能降耗工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技术推广。设立园区发展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支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区)也安排专项资金,—11—
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组织开展银政、银企对接活动,增加对支柱产业、重点项目的信贷投放,对符合产业政策的新项目、新产品给予重点支持,仅建设银行为市内水电项目发放贷款达9亿元。积极支持担保公司发展,全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增加到18户,先后为380户企业提供担保贷款36亿元,其中今年上半年为312户企业新增担保贷款10.5亿元,有效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三是强化产学研结合和企业人才培养。协调、引导工业企业主动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形式多样、协作广泛的技术协作关系。全市85%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涉及院所院校100多所,完成技术合作(协作)项目80 多项;建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10户,全市有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企业被列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实施企业管理人才“双选双进”工程,2008年以来共选拔520名大学毕业生到企业服务,选派862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河西学院等高校培训学习,组织57名企业人才赴外对口挂职。针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滞后的问题,近三年全市共组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5123人(次),企业员工参加了学历教育252名;组织企业在职职工参加职业培训6178人(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4848人(次),先后为2490名专业技术人员评定了技术职称,其中取得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职工186人;共为企业举办招聘洽谈会286 —12—
场(次),招聘各类人才11556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400多名,为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过程中,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组织领导是保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工业摆在突出地位,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建立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集中精力抓大项目建设、抓大企业招商、抓骨干企业培育,形成了上下齐心抓工业的浓厚氛围,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项目建设是关键。对张掖这样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壮大工业规模实力,优化经济结构,应始终把工业项目建设作为工业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资源优势,抓好新项目和技改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三是园区建设是载体。坚持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设施,强化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工业园区发展明显加快,已成为全市招商引资和工业发展的“主阵地”。
四是良好环境是基础。坚持把软硬环境建设作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抢抓国家支持甘肃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机遇,加快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不断提高服务效率,为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13—
三、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
我市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产业支撑不足;特色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强;资源勘探相对滞后,后续大项目、好项目缺乏,工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不足;传统工业比重大,技术装备落后,经营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研发和转型升级乏力,节能减排的压力较大,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繁重。这些困难和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克服并逐步解决。借这次省上督查的机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支持我市工业园区扩区升级。我市临泽工业园区、高台工业园区、山丹城北工业园区正在修编园区规划,需要扩大园区面积,请省上给予协调支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张掖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在省委、省政府及省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张掖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作虽已取得积极进展,但要完成申报审批,仍有大量工作要做。请省上继续给予关心支持,协调国家相关部委提出审核意见,力争早日通过审核批复。
2.支持在我市布局大型工业项目。张掖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国家一直没有在我市布局大型工业项目,工业比重小,产业层次低,社会就业压力大,与周边地区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十二五”期间,我市将重点建设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火电 —14—
二期以及太阳能、风能、抽水蓄能发电等一批关系我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议省上对这些项目的争取、建设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3.增加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资金的投入。由于我市工业基础薄弱,地方财政困难,对园区投入十分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请省上在安排园区资金时给予倾斜,支持园区进一步完善道路、电力、给排水等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园区聚集和承载的能力。
—15—
第四篇:乡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活动工作汇报
***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活动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
***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活动于2011年7月29日正式启动以来,为了切实提高全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工作整体水平,推动我镇农牧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镇党委、政府根据县上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坚持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扎实实开展了落实强农惠农的各项阶段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镇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的基本情况
2009年,通过“一册明一折统”发放强农惠农补贴资金,共计77.4281万元(其中:牧村低保金60.054万元;牧村五保供养金3.2万元;村级防疫员报酬0.96万元;村组干部报酬5.224万元;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0.504万元;计划生育
5.443万元;高龄老人补贴600元;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
1.9831万元)。
2010年,通过“一册明一折统”发放强农惠农补贴资金,共计133.6615万元(其中:牧村低保金75.2103万元;牧村五保供养金3.32万元;困难群众救助金20.304万元;五保户过冬补助金0.92万元,村级防疫员报酬0.96万元;村组干部报酬10.08万元;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2.5560万元;计划生育8.6885万元;高龄老人补贴600元;未住宿生补助10.3万
元;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1.2627万元)。
2011年截止9月底,通过“一册明一折统”发放强农惠农补贴资金,共计69.0093万元(其中:牧村低保金55.4853万元;牧村五保供养金3.05万元;春荒补助金5万元,牧村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金3.888万元;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1.586万元),以上所有强农惠农补贴资金都能够按照政策和时间要求,及时足额地发放到户,不存在多头申报、截留、挤占问题。
二、强农惠农政策执行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领导高度重视,扎实安排部署,强化工作责任。于8月1日召开***镇强农惠农政策动员大会,参会人员由各村书记、主任,镇直各机关负责人、“两代表一委员”和镇全体干部,共有63名人员参加动员大会。会议上着重明确了这次活动的指导思想、活动范围和工作目标。镇党委书记李文忠同志主持会议,并做了动员讲话,宣读了《***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活动实施方案》和学习传达了《关于印发碌曲县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相关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关文件,同时按照工作要求及时成立了由镇长为组长,2名副科级干部为副组长的***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强农惠农工作办公室,制定了《***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办公室工作职责及分工》,先后分别成立了《***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工作组、督查组》,结合《***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工作推进计划表》,健全了工作机制,明确了工作任务,严明了工作纪律,细化了工作责任,力求是这次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努力构建舆论监督环境。***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活动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宣传工作,营造良好氛围,使整个活动的开展深入人心,普遍得到广大群众的赞同,主要表现在:
1、镇党委、政府及时制作了2条大型活动宣传条幅,在公路沿线张贴惠农政策宣传标语4条,在各村村务政务栏书写黑板报2期,做到了“一村一栏,一社一板”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此项工作,营造了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的浓厚氛围,使“强农惠农”活动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在“落实强农惠农”活动第一阶段工作中,我们一边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和组织群众,向广大农牧民群众认真传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宣传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党的各项利民惠民政策,通过对农牧业生产、农牧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工商税收等四大方面进行了宣传。与此同时,镇村两级干部坚持把宣传活动与为民办实事做好事结合起来,坚持把开展宣传活动与落实当前农牧村各项利民惠民政策结合起来,积极配合镇政府和包村干部,认真做好***镇新型农牧村养老保险宣传和参保费的代收缴工作等镇村重点工作,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有力地推动了当前农牧村各项工作的落实和一些急
难问题的解决,使广大机关干部在实践中锤炼了党性,提高了素质,改进了作风,增长了才干。
3、镇强农惠农领导小组按照全镇四个行政村16个村民小组为划分基础,结合本村实际,采取设立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函、开通热线电话、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面对面谈心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全面深入地走访农户,详细了解民情,广泛征求发展经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良策、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办法、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存在的欠缺,认真听取群众的疾苦与呼声。同时在各村成立了由包片领导包片和包村干部包社为具体责任制,通过组织镇、村、社干部深入农户,入户宣讲、及时发放《宣传资料》80本和《致农牧民群众的一封信》1000余封。针对农牧业生产方面、农牧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工商税收四方面六十多项内容,由具体负责人员归纳总结,详细解说,特别是对农村低保、五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广大群众熟悉的相关政策进一步给群众做了说明,使我镇群众对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更加明确。
(三)、加大调查摸底力度
紧紧围绕全镇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工作,通过对各包村干部和各村“两委”负责人集中培训,使他们对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能够更加透彻,做到心中有数,增加宣传力度。及时组
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集中广泛宣传,重点围绕新农村政策享受对象、扶贫对象、低保对象、经济收入、生活支出、住房情况等进行摸底,实做到“五个摸清”(即摸清群众生活的真实水平,摸清致贫致困的真正原因、摸清群众内心的真实意愿、摸清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把握好了识别和确定惠农政策享受对象户的核实工作,特别是对全镇扶贫对象和低保对象,结合干部挨家挨户开展调查摸底工作的结果,将调查摸底情况在镇、村、组进行了张榜公示,并建档立卡,认真填写了《***镇强农惠农摸底调查表》对所有牧户从家庭人员基本情况、经济来源、生活支出、住房情况、村委会对该家庭情况的评价(很好、较好、一般、差、极差)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内容涉及到农业、牧业、务工、其他等方面通过这些具体经济指标量化农牧户经济状况,确保了调查摸底工作扎实有效。
三、强农惠农政策执行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受传统观念和传统意识的影响,特别是加快特色农牧业和规模农牧业发展的强农措施不多,农牧民致富的经济增长点还比较少等。
(二)尽管各项惠农政策的宣传已深入人心,但部分群众在认识上还存在偏差,特别是个别村委会、村民小组干部和少数群众对强农惠农政策理解不深、吃得不透,工作中存在一些疏漏和误差,在一些工作上存在被动的局面。
(三)公开不够规范,特别是有的村民小组在公开内容
上还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大项多,细目少,群众最关心的事项内容粗略,其它事项公布较详细,有的内容更新也不够及时等。
四、今后进一步加强农业强农惠农政策执行工作的措施和办法
(一)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
通过召开群众会、组织进行公开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充分认识并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力度,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二)进一步加大教育培训工作力度
通过加大对广大干部职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和本领,更好地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使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三)完善强农惠农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的监管机制 制定和完善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坚持强农惠农资金专款专用,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检查到项目,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强化对项目资金的规范管理,为促进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农牧村和谐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五篇:人才强医战略
淄川区卫生局实施人才强医战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十一五”期间,我区卫生人才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认真落实全区人才工作决策部署,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医战略,强力推进“三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呈现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医疗服务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一是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建立高效有力的工作机制。牢固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人才优先战略,着力构建规范高效的人才工作机制,通过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建立投入支撑体系为引才、聚才、用才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才质量。通过人才引进储备,搭建平台,建立技术帮扶制度,构筑卫生人才“高地”,着力培养亮点和闪光点,人才总量和质量明显提升。2008年8月,区医院与驻京大医院进行技术合作,聘请北京知名医学专家成立北京专家淄川工作站。北京专家定期到医院坐诊、讲学、远程会诊,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国家级医院专家的医疗服务。2010年6月份,区中医院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合作成立了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心,开展射频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技术,宣武医院骨病专家定期来院坐诊,截止目前共接收病人90多例,并取得了显著疗效。通过技术合作,提高了我区医疗技术水平,提升了医学科研能力,促进了卫生人才队伍的成长。三是重视现有人才培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树立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坚持在职培训和脱产学习结合,强化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结合工作实际,定期组织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三基三严”训练,立足岗位成才。举办学习培训班,选派职业道德优秀、技术素质良好的人员参加学习培养,加强医务人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专业知识的及时更新,带动人才队伍建设和医院发展,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整体素质。
截止目前,全区卫生系统职工1744人,其中,市、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市级名医1人,研究生19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165人,省级学会卫生专业委员10人,市级学会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委10人。建成一批特色和重点专科,其中市级特色专科有区医院妇产科、肿瘤科;市级重点中医专科有区中医院中风病科、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另外自2004年至今,我区卫生系统共组织开展三批首席医师评选活动,共评选出64名首席医师。评选的同志在乡镇卫生院建设发展中,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很好地发挥了学术、技术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