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学年实施大语文观的总结(原创)
檀溪中小实施“大语文”观教育工作总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我县教育局审时度势,提出了在小学阶段落实“大语文观”教育的工作要求,据此,我校在贯彻落实该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2012学年我校实施大语文观教育的基点:为终身幸福而阅读。
一、以课堂转型为切入点,倡导大语文观教育
在去年暑假的教师集中学习会上,我们就落实大语文观进行了布置,老师们进行了讨论发言,一致认为,倡导大语文观教育,必须先从课堂转型开始,因为课堂永远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的灌输为主,而我们现在的课堂提倡以学生学习为主。那课堂转型就不可避免要面对,而如何利用课堂转型做好大语文观教育呢?我们的一个做法是推行“开兴课堂”,借鉴的模式是央视的开心辞典节目,用闯关游戏来代替传统的课堂小结和单元小结。
这样的改变是源于我们在听课的时候经常发现,有老师上综合性的闯关游戏课,每一关都会设置一些题目,而这样的课堂学生的积极性往往很高。为此,我校教导处在对老师进行培训时,都要求语文老师多用这样的形式对一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由于我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电脑,用PPT对知识点进行汇总是很轻松的。
开心课堂强调的是如何激起学生的兴趣,而闯关游戏无疑是最好的诠释。它区别于电视节目少数人参与,多数人观看的形式,而是采取全员参与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平等、公平的原则下竞争。内容可以是语文,也可以是别的科目。题型灵活:有必答题、抢答题、猜词、瞬时记忆、正话反说等等。
为了让活动有助于学生吸收课堂知识,同时避免活动流于形式,终于嬉闹,“幸运闯关”不定期举办。有时是语文一个单元结束后,有时是其它科目一个单元结束后,有时是各科的综合。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第三单元是关于“细心观察”这个话题。单元结束后,教师和孩子们一起组织了一次“闯关”课堂。其中,教师把一些课文中学过的知识作为必答题,一些课外的知识就作为了抢答题。如:除了课文《蜜蜂》中学过的蜜蜂语言,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语言?很多同学纷纷举手抢答。因为在学习课文《蜜蜂》时,教师就向孩子们介绍了作者和他的著作《昆虫记》,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非常热衷于看这一类书籍。这次的抢答竞赛,孩子们都非常踊跃参加,说出了很多自己课外了解到的知识,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这样,孩子们看书、学习的积极性更是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课外搜集信息,积累知识的能力明显提高了。
此外,我们还倡导了其他老师的方法,如:通过日记、辩论赛、自由演讲、作文竞赛、语文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生活视野。经过阶段性的强化训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好体现,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学生作文视野开阔,想象丰富,语言生动,这些都得益于大语文观教学思想的贯彻实施,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素质教学。
二、以选择阅读为推手,落实大语文观教育
阅读作为从文字作品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技能,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是最重要的。“教是为了不教”,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不会阅读课本以外的非专业性的文章,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彻底的失败,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只靠课本远远不行,必须辅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材料。
开展课外阅读,虽然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但并非所有的书都适合学生读。看课外书首先要有目的、有选择地阅读,决不能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因为小学生涉世不深,经历不广,虽有求知欲,但缺乏识别和分析能力,现行出版物多如牛毛,若没有一个计划,老师不加指导,由着学生感觉,良莠不分,信手拈来便读,不仅时间不允许,白白浪费时间精力,而且势必走入误区,严重的会被一些书教坏。因此,要读多少书,读哪些书,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帮学生制订一个计划,这是语文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老师必须给学生列一个书目,给学生划分一个明确的读书范围,帮助学生选择性地阅读经典书籍。
我们从课文涉及的作品出发,结合当代文坛优秀文学作品评选情况,从两方面向学生推荐书目:一是把小学语文课本涉及到的作品作为重点推荐对象。因为语文教材是教育界专家名师集体编定的,具有权威性,可信度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与课文有关的作品,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结合时代特点,从当代文坛评选出的优秀作品中推荐,这样可以接近生活。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每年一度的全国优秀图书评选出来的好作品。把这些方面选出来的作品编成书目印发给学生,学生读起书来就不会盲目被动了。
我校给学生列的课外读物除了必背古诗词75篇外,还给他们列了7大类作品,分别是: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科普科幻作品。(这些目录详见汇报材料)。
三、以书香工程为载体,夯实大语文观教育
我校虽是山区学校,条件艰苦,经费紧张,但是受惠于书香工程的实施,我们每年可以新增图书约500册,这些图书都是很适合学生阅读的。为了用好这些图书,我校的做法是分三次在第二周、第八周、第十六周由班级派人借书,放到教室的图书角,按照每人两本的数量,一个班45人计算,这样毛统计,一个学生一次可有90本书供选择,一个学期可有270本书供浏览。12个学期下来,就是3万多本了,正好可以把学校的图书基本浏览一遍。
我们还利用家长会向家长说明,提倡学生到学校借书看,没有必要一定要买书看,因为我们发现学生买来的书基本是不看的。
我们学校每个班级中都会腾出一小块地方作为“图书角”,上面摆满了由老师推荐的从校图书馆借来的各种书籍。图书角的墙壁上贴着许许多多用作文纸抄写的文章。学校每天中午都安排了20分钟的“读书”时间,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看书,一起讨论,一起抒发感想。高段教师一般会要求学生每周至少上交一篇小作文,材料内容不限,字数300~600为宜,抄写务必工整。材料由老师亲自审核,每天将那些抄写工整,富有哲理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材料张贴在墙上。这种做法并不高明,但它给学生带来的益处却不容低估。其一,这些材料经过两次筛选,内容具有可读性,学生摄取知识方便快捷;其二,材料每天更新,信息感、时代感强;其三,学生要摘抄文章,必须广泛涉猎,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其四,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
老师外出听课、考察时,发现有些学校在走廊等场所放置了图书,可以让学生随时翻开看看,这样的做法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以趣味调研为手段,检测大语文观教育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做到学以致用。而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经历从学习到实践,再次学习到再次实践运用的反复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为了提高孩子们课外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除了学校安排的一系列活动之外,各科目还安排了相应的调研活动。如:语文方面平时会让孩子们看一些文学经典,如《弟子规》、《三字经》、《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等,这些书相对于孩子们而言稍显枯燥乏味。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孩子们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学校每个学期都会安排两次“古诗词趣味调研”、“小学语文基础知识调研”、“歇后语调研等”活动,还设立了相对应的一些奖项。如:“一二三等奖”、“最工整书写奖”、“飞速进步奖”,用此激励孩子的积极性。因为这些调研包含的内容都是一些课外的知识,所以孩子们会利用课余时间看看书,几个人在一起讨论、交流自己所掌握的一些课外知识。这样,既营造了浓浓的看书氛围,又增进了孩子们相互之间的友情。
我校这样的趣味调研已经坚持了三年,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与非遗教学相结合,升华大语文观教育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认同感。
我县教育局早在教学工作会上就指出了“规范办学、特色立校”的办学思路,要求努力形成一校一品的办学特色,并围绕这一特色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和标志。传统文化只有植根于人民群众才有生命力,只有与青少年结合才会有希望,只有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得以延续,因此,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生中的传播和教育,对于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族自豪感,落实大语文观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校自开发舞龙教学以来,在墙壁上绘上了舞龙的壁画,在校服上印上了舞龙的图案,并结合校本开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了我们是龙的传人,并引以为豪。使他们认识到我们的特色文化就是舞龙,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尤其是参加舞龙训练的16支舞龙队员是收益最大的,每次的演出结束,都有很多的话可以写,部分接受参访的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了提高,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而舞龙这样的集体项目,是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用舞龙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是我们学校进行舞龙教学的宗旨。而这些,都是我们的母语教学所不能给予的。
舞龙的很多知识都是和大语文观息息相关的,比如龙头的设计有什么寓意,龙尾的日月等字样的含义,龙珠的风调雨顺的含义、套路的演变来源等等。可以说,每一部分都包含了中华文化的精髓,都是值得我们的学生好好去学习的。
正因为这样,我们的舞龙才会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家长的支持,而学校也在非遗教学过程中,升华了大语文观教育。
六、总结
过去的一学年里,我校做了大量相关大语文观教育的工作,可以说,大语文观引领着我校师生的成长,同时也促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有更高更远的追求。摸索前进的道路总是曲折的,但相信我校师生能并肩搀扶前行,哪怕是一小步一小步地前进,我们也一定能朝着明亮的曙光更近一步!
第二篇:观么中学2014下语文总结
观么中学2013——2014学第二学期语文
教学工作总结
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过去了,回忆过去的工作,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同事的支持与帮助以及本人的努力下,无论在思想方面、工作方面、教学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本学期我担任七(1)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
一、教学方面
在这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我能够渗透新课标理念,不断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在教务处的安排下,深入学习、钻研先学后教模式,并作了理论学习笔记。学习中,获益非浅。能够按照计划完成教学工作,备课及时,作业量适中,批改指导及时具体。根据语文教研组的安排,积极参入语文课的上、听、评课活动,从其他教师身上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能够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本学期教材,除文言文外,大部分课文由学生根据自学的模式自学,教师点拨指导,通过尝试,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学习实践的方法,进一步培养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也在不断的思考,现就“课堂提问”这方面的思考作一个小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精练到位,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高,对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进而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众所周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实现的,而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加、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呢?
那么,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首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肤浅,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问题的难度应以水平较高的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
其次,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第三,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不受“标准答案”的束缚,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创新精神和独立精神。
第四,培养学生生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识,把学生推向主体,很多问题由学生自己生成,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发现问题;当学生的问题提得过多过杂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整合,随着问题的解决,正确对待不断产生的新问题。
第五,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鼓励学生不断产生新疑。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重视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学习,争取进步。
观么中学:薛佩霖
2014年7月12日
第三篇:树立大语文观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何为大语文观?意即教师不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还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种教学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于只强调工具性和现实思想意义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来说,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素质教育、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阐述告诉我们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大语文教学观指导下进行。
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素养,强调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相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强调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几十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所以《课标》又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首次做出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三年级 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 不少于30万字高年级 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的具体量化规定。进一步强化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实施大语文教学观的重要渠道。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至关重要:
一、能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小学生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缩编本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一位教师连着给三届一年级小朋友读王尔德的童话《星孩》,都有不少学生潸然落泪;一部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特》,竟然征服了全世界,连成人都不禁为小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多读中国文学、优秀中华人物事迹更有必要:从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高风亮节,郁达夫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真知灼见,钱三强光明的中国,让我的生命为你燃烧吧的深情呐喊……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促进学生独立、自然地成长,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
二、能帮助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不少家长甚至部分老师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学生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这种想法,其实还是应试教育衍生出的怪胎。试想,学生每天用半小时时间抄3遍字词,以确保听写不错一个字和让他们每天用10分钟有的放矢地练习难字,用20分钟读课外书,哪个更好呢?
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且看古今部分文学大师和语文教育专家们的看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
多读,可以改进你的写作技能。--老舍
到寒假暑假期间,各就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去多阅读,那一定比不经略读的训练多得吸收的实效。--叶圣陶
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吕淑湘
说到底,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
三、有助于培育学生爱国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大语文观旗帜鲜明地认为是是面向每个学生,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大量的课外阅读,有助于把祖**语素质与爱国主义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使学生由爱中国汉字,上到爱中华智慧。以汉字为主要载体的中国语言符号体系,本质上是爱国主义的强大信息源,……凝聚着中国人特有的语言结构、心理结构、智力结构、文化结构,有中国人独特的文化遗传基因,是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互相认同的文化表征,也是中华民族保持和扩大凝聚力的文化内核。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祖国的语言文字,不仅可以领略中华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且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哲理、逻辑等深刻内涵,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蕴。古人曰:乡音一曲泪千行。可见母语的情感力量。给学生以时间,发学生以激情,使之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大量接触、理解、感悟、运用母语,是铸造民族意识的重要途径。大量中国优秀的文化作品,更是如滔滔江河,是学生取之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与文化的源泉。中国语言中,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优美,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辟,那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含蓄,那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创意,怎能不叫人口角噙香对月吟呢?多读,是增强对母语情感的唯一途径。
四、有助于培养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
从传统语文教学观到大语文教学观是一个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化过程。它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是以学会学习,促进人格与个性全面发展为重点。从这一理念出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保证,自主学习习惯必须得到培养。现在,中国社科院的专家也在呼吁不要把读课外书变成地下党活动,给学生真正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而学生由封闭式读书转为开放式阅读,本身又极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大力推动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课外阅读把追求学问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有助于实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的目的。
五、有助于拓展学生的信息资源。
传统语文教学,一是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二是强调文以载道,但这里的道主要指思想教育。而大语文观则强调语言文字是各种知识的载体,所有学科都要通过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来领悟观点、概念、内涵、外延、逻辑、哲理……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不仅仅是一科学问,还是所有人类文化的基石,是解开所有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学生对多种信息的收集、处理与掌握仍是语文能力的延伸,语文教师亦应以此为已任之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到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是信息化、全方位开放的社会,很大一部分信息的来源存在于课外书籍中。要引导学生充实自己的认知世界,就必须借助于课外阅读,让学生涉猎多种科目。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为学生获取广泛的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
可见,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认真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终生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第四篇:小学语文观
一直主张语文的“非功利”教学,即不提倡把教学目标过细分化,反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必须完成当下的目标任务。比如:搞每课目标,每单元目标,并要求全体学生把知识要点在每堂课中,在每天的学习中,在每周的任务中全部“过关掌握”。这样只会让学生变成机械收纳“语文碎片”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长时间在这样的学习中也是无效和痛苦的。要知道,语文学习是贯穿一个人一辈子的事,不必在意眼前一定要让孩子们掌握到什么程度。小学教育要做的首先应该是让孩子们爱上这门学科,并对这一学科所涉及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或者感悟。
我认为,语文教育首先应该弄清楚我们教学语文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学生将来成为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备不凡的语文素养,而这样的素养来自于对语言和文字基本规律的学习,来自对优秀的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人文精神的吸纳,来自对生活的感悟并依托自身形成的生活哲学在亲身体验与感悟中不断地修正自已,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最为主要的支撑。
然而我们处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学校教育阶段,作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有义务为孩子们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影响。把语文教学放在“大语文观”中进行,而不是为了解决当下的字、词、句、段、篇的教学目标,为应对考试服务。故而,我把我的小学语文教学划为几个大版块去尝试:
1、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
2、兴趣中广泛阅读,增强“语文”积淀
3、培养真性情,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真真实实
4、表达真性情,以语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小学生写作应“以事生文”,有事件,有情感而用文字表达出来即可,不必追求表达的精美,重在真情真实的表达。非“以文生事”地去编造组合)
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各个年级的语文教学应该放弃“功利”思想,不用在意在某个环节的掌握程度。因为四个环节并不是前后独立存在的,而是应该贯穿在整个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所以,我把老师们历来重视的听写、扩词、有目的地写句子看得很轻。要去做,但不要让孩子们带着“任务感”去做,今年不会的,明年也就会了,只要孩子们快乐地参与其中并有所得。“感悟与成长贵在积淀”所以,我和孩子们一起用生字编不太像儿歌的儿歌;用随机选择的生字词语编故事并帮助他们动手制作成小书在班上“出版发行”;和孩子们一起在课堂上读《小屁孩日记》等好多课外书;和孩子们一起用“百度”搜索资料,筛选并拼装“作文”;和孩子们一起排演在网上搜索到的简单的课本剧;和孩子们一起给山区的同年级学生写贺年卡„„而语文课本,只是被我们熟练的朗读过后,能答上与理解内容相关的问题即又进入下一课了,深挖无益,况且语文教材的内容也有很多已经不适合现在这样认知程度的学生们学习了。字词的掌握我都用了很轻松的方法,(这里不细说)有80%掌握我就满足了。尽管主会令到考试成绩不尽人意,但我愿意坚持我的教育理想!同时也希望国家从上到下改革考试制度,让更多的“学生素质的表达”能通过合理的“考试形式”呈现,让学生不再为以往和现在这样形式的考试所累。
近年来,一直忙于班级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和学校的教学科研事务,同时也被两地分居的家庭事务所拖累,也没有时间把平时琐碎的想法好好进行整理。想法很多,困惑也很多,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得到更多专家的指导与点拨。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校本课实施总结
九年级语文校本课实施总结
烈日炎炎,一学期又临近收尾,现做九年级语文校本实施工作总结,主要是浅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加大语文课程资源的研究与使用力度,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丰富的课程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奠定学生深厚的文化功底是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要义。
开发语文校本课程,首先应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美丽的自然风光、无数的名胜古迹、多彩的民俗风情,即时性的国内外重要事件,丰富的学生生活„„凡是现实中有的且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努力挖掘、开发利用好校内的、当地的、当时的语文课程资源,把它们有计划地、及时地引入到语文教育教学中,可以大大加强语文课程与时代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在生活中学、用语文的能力。
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改变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诗歌朗诵会、诗歌接力赛、读书成果展示会、故事会、才艺大比拼、“记者站”、创办期刊、开展“走近大师”、“走进博物馆”等系列活动以及专题研究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在与人交流合作中,在自然与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会观察思考、学会获取信息,学习恰当的表达,从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主题类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可以采用横向拓宽的方式整合多方面资源,进行整体性、结构化的持续研发,从而形成可供选择的系列课程。
主题类的校本课程开发也可以采取针对某一领域的课程内容进行纵向深层次的课程开发,以满足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在某一领域中的深入学习与发展。
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是以语文教科书为基点向外辐射形成的系列课程,这类课程往往是依据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认知发展的需要,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而开发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