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培养低年级智障儿童的劳动习惯(全文5篇)

时间:2019-05-12 14:46: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班主任如何培养低年级智障儿童的劳动习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班主任如何培养低年级智障儿童的劳动习惯》。

第一篇:班主任如何培养低年级智障儿童的劳动习惯

班主任如何对智障儿童进行劳动教育

文章摘要:劳动创造了世界,改造了自然。班主任对智障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使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对以后走向社会至关重要。劳动能力是智障学生生存的基础。让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调动他们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他们自理自立,长大后适应社会劳动和家庭生活,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关键词: 智障儿童 班主任 劳动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要求“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中重度智障学生由于自身生理或心理方面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他们能否体面地做人、幸福地生活,关键在于习得在准社会或社会环境中生存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高低,尤其是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与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是劳动技术教育的最初形式,是最简单的劳动教育。对于智障学生而言,劳动教育有助于他们形成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必要的良好习惯。让智障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使他们在心理上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可以充分地调动他们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他们自理自立、自信自强,长大后适应社会劳动和家庭生活,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对于智障儿童来说,教育培养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在于培养他们日后自立于社会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基本生活知识、技能,使其能回归主流社会,成为残而不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因此劳动教育在智障儿童教育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又是学生生活中的教育者和领路人。作为智障学校的班主任,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责无旁贷。具体措施如下:

一、激发劳动兴趣,培养主动劳动意识

由于智力缺陷,智障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老师机械的说教他们是无法理解的,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渗透,才能培养他们的主动劳动意识,激发对劳动的兴趣。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如:讲故事“我是妈妈的好帮手”;歌曲欣赏理解《劳动最光荣》;念儿歌《别说我小》;利用多媒体观看视频、幻灯片等;做角色扮演游戏,创设情境,在游戏中学会扫地擦桌子等基本的劳动技能,通过游戏联系生活回归主题,逐步完善生活和劳动经验。

二、着眼实际生活,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理解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

智障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差的,在常人看来,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智障儿童却往往不能理解和接受。比如擦黑板,正常儿童几乎不需学习就能掌握该技能,而智障儿童要想把黑板擦干净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因此,一件简单的劳动技能需要我们拆分成若干个、智障儿 童能掌握的小的环节,是一件必须的事情。

首先让弱智儿童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例如:穿脱衣服,整理自己的书包,摆好自己的桌椅等一些日常的劳动技能,具体方法是先请能干的学生做一遍,然后老师再示范讲解正确的操作过程,结合劳技课比比谁做得好,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

其次要求学生能为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在家里帮助父母扫地、擦桌子、收拾碗筷、拣菜等。在学校帮助老师擦窗台、摆桌椅、清扫包干区,定期评比,表扬做得好的学生,鼓励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同时,让学生在角色游戏中模仿成人劳动,学习简单的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的快乐

三、创设劳动环境,养成劳动习惯。

智障学生经常体验的是失败,所以他们的自信心往往很差,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因此一些老师也会像家长一样帮助、甚至代替学生做很多事。其实,在学校,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智障学生虽然学习能力很差,但还是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的,他们和正常儿童一样,也喜欢模仿老师的一些行为举止。因此,师生共同劳动,既让学生对老师产生敬意,又让学生从劳动中得到了学习和锻炼。

每周一次的大扫除是对学生进行教育训练的最好时机。每次大扫除,老师都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干,而是和学生一起干,给智障学生示范正确的动作,耐心教他们怎样做,鼓励他们坚持劳动,养成习惯。在劳动中要求智障学生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一步一步加深难度,并在此过程中适时的多给予学生鼓励,使学生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增强学生不断学习的信心,提高其对学习劳动技能的兴趣。

首先让学生轮流做值日生,要完成各项工作,像擦桌椅、清扫等,逐步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他们改正一些缺点,熟练劳动技能。其次根据弱智儿童的劳动能力,要求每天到校后把教室内外打扫干净,老师天天检查督促,使学生慢慢地养成天天劳动的习惯,劳动能力也得到逐步提高。

四、运用激励机制,反复练习巩固提高,在竞赛中展开并验收训练。

每个人都喜欢表扬,厌恶批评,智障儿童也不例外。在教育训练中,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适时给予表扬。表扬形式可以为口头表扬“你真棒!”、“你做得真好!”“如果再„„老师就更喜欢了!”;也可以从微笑的表情、惊叹的眼神、夸张的肢体语言里表现出对学生的赞美;或者是实物奖励,如在班内设立红花台,有时也可以用食物作为对智障儿童的奖励。值得注意的是,表扬需要一定的过程,由小表扬到大肯定,最后进行奖励,使激励机制更加贴近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智障儿童掌握一项生活与劳动技能后,班主任老师可以组织比赛来加以复习巩固,通过比赛,增强了智障学生的荣誉感,在得到表扬后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通过竞赛学生得到反复练习,起到一个复习和检验掌握情况的作用,生活自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五、注重个别教学,各科知识相互渗透,形成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网络。

六、家校合作共同强化,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为立足社会打下基础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这个特定的环境。对于智障儿童来说,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学习更重要。孩子劳动的机会时时处处都有,关键是家长是否愿意放手。在有智障孩子的家庭中,家长常见的有两种表现:要么一切都包办代替,什么都不让孩子做,不等孩子张嘴、伸手,吃穿玩用一切都俱备;要么觉得孩子没有什么培养的意义,学不学都无所谓,会不会更是不考虑。因此,孩子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班主任首先与家长联系,使家长认识到培养智障儿童爱劳动、会劳动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家里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并适当做些小家务,由家长在家中对学生进行家务劳动能力的培养。家长在训练孩子失败后,很容易失去信心,这时,家校配合是关键。通过家校联系,班主任组织召开家长座谈会,指导家长利用日常生活指导学生参与劳动,加以指导与训练,提高了家长的信心。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正确面对这些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采取多种积极性的策略,促进教师与这些智障儿童之间的交往,提高他们的信心,营造一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用爱感召智障儿童,用心经营,有爱无碍。要使智障儿童的生活和劳动技能水平得到真正提高,还需要我们继续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智力落后儿童早期教育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茅于燕 《重视弱智儿童的劳动教育》 贵州日报 2000年 陈淑兰 《我们是怎样进行劳动教育的》 江西教育 6

年11期

1981

第二篇:低年级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之我见

低年级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之我见

【摘要】低年级是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在特殊教育学校来说,培养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是以适应其生存体验为中心的漫长的工作,对智障儿童今后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低年级智障儿童自理能力培养误区、培养重要性和必要性、具体措施等方面阐述了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低年级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劳动是人类生存之本,而对于农村低年级智障儿童来说,培养他们劳动能力的前提是培养其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智障学生由于身理和心理方面的障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离开校园踏入社会后能否自谋生计,关键在于生存所需的基本劳动技能,尤其是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与提高。培养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不但能减轻家庭负担,还能减轻社会负担,在特殊教育学校来说,培养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是以适应其生存体验为中心的漫长的工作,对智障儿童今后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一、走出低年级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误区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误区。智障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家庭条件状况和家长的自身素质,普遍形成两种表现:要么穿衣、洗脸、吃饭、擦屁股等等事事包办代替,从不让孩子动手;要么觉得自己的子女反正是残疾人,没有什么培养的意义,任其发展无所谓。家长这种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导致智障儿童丧失了早日获得自理能力的机会,形成事事依赖的性格。其次是学校教育的误区。很多启智教育的老师虽然知道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知识传授和智力开发作为教学的重点,忽略了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活动设计,导致智障儿童在集体生活大环境中依然具有很大的依赖性。第三是培养方法的误区。有的家长和老师由于急于求成,采用简单、粗暴的培养方式,这在挫伤智障儿童自尊心的同时导致其丧失了信心。

家长和老师应当采用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法,让智障儿童有意识地自己动手,让他们通过锻炼建立信心,能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简单任务而感到自豪;这是智障儿童建立自信心、具有成就感、独立性、意志力的有效前提。

二、低年级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

低年级是智障儿童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也是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首先,通过智障儿童的学习参与、训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一方面有利于其肌体和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对其智力开发亦大有脾益。其次,培养和提高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可使其逐步适应校园集体生活,智障儿童从家庭进入学校园,置身一个全新的环境,固有的依赖性使他们很难适应,通过吃饭、穿衣、洗漱、入厕、整理床铺等基本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其尽快适应校园集体生活,同时有助于其养成独立自信、不依赖他人的性格。

三、低年级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1、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家庭是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起点,父母是其能力训练的第一位老师,日常生活自理技能是对智障儿童最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因此,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智障儿童后期的成长,这就要求家长必须转变“包办代替”、“没有培养意义”等狭隘的教育观念。其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要转变“以开发智力和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要把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纳入教育活动计划,设计一些培养自理能力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教他们诸如穿衣、洗漱、收拾餐具、整理床铺和文具等基本技能,并在训练中加以强化,使其形成习惯。

2、激发兴趣,增强自理意识

由于智力因素,智障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家长和教师机械的说教对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一般起不到什么作用,因此,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在一定的环境中对其实施训练,通过观看视频、创设生活自理游戏情景、小竞赛等方式,激发其兴趣。其次,家长和教师的包办代替,会使智障儿童形成错误认识和依赖性,必须通过“我能、、、”、“我会、、、”等活动创设正面教育,从精神和心理上入手,激发智障儿童生活自理的愿望,增强自理意识和自信心,通过动手能力和意识。

3、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智力因素极大地限制了智障儿童的动手能力,通常情况下,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正常儿童几乎不用学习就能完成,而智障儿童往往需要反复多次,且最终完成效果始终不尽人意;因此,必须从入厕、穿脱衣物、基本洗漱、收拾餐具、整

理床铺等最基本的技能入手。同时,对其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简单、粗暴的培养方法往往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要根据智障儿童的身理和心理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循序渐进地去实施培养计划。

4、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由于智障程度不同,智障儿童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不同层次的智障儿童,培养目标要有所差别,即所谓的因材施教。对于智障程度相对较轻、具备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的儿童,就以相对较高的水平要求;对于智障程度相对较重、基本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的儿童,要相对降低要求标准,不可强求,更不能鄙视。由于智障儿童能力较差,畏惧感强,对它们的点滴进步,切不能忽视,要及时给与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和进步的愉快,使之形成推动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动力。

5、反复训练,巩固提高

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反复、漫长的过程,不可能经过一两次训练就取得显著效果,家长和教师要对其进行反复训练,加强巩固练习;在日常生活的入厕、洗漱、饮食、排泄等活动中到处可以体现出智障儿童自理能力的水平,要抓住这些关键时机,加强指导和监督,使其形成习惯,让平时掌握的自理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总之,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是劳动技能教育的最基本形式,只要我们正确面对这些智障儿童,给他们更多关爱和鼓励,采取多渠道、多策略的培养方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与他们之间的交往,努力提高其自信心,相信一定能使他们在长大后适应社会好家庭生活,平等地融入到和谐社会当中。

第三篇:如何培养智障儿童良好的入厕习惯的探讨

如何培养智障儿童良好的入厕习惯的探讨

内容摘要:

刚入学的智障儿童在入厕中产生的问题最为突出,不是随地大小便就是屎尿兜一裤,往往忙得老师直皱眉。经过观察分析智障儿童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学校厕所与家里的不一样,智障儿童不知该怎么上;二是有些智障儿童在家仍用痰孟,宁愿尿裤也不愿上学校的厕所;三是贪玩忘了说; 四是不会脱裤子;五是觉得好玩而随地大小便。我们在一日生活和教学中让智障儿童自己学会脱裤、穿裤,教儿童正确穿脱裤的方法。入厕时鼓励智障儿童,及时表扬有进步的儿童。对于入厕困难的智障儿童,我们与家长联系,让家长配合,在家里让儿童自己脱裤解便,多让儿童自己动手。关键词:

智障学生

良好

入厕习惯

主动入厕

正文:

入厕是特殊教育学校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生活环节,它能反映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早期对智障儿童进行入厕能力的培养,有益于增进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对智障儿童的智力、情感、独立性克服困难的能力等都有重要作用。从小培养智障儿童的入厕能力,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

智障儿童的良好入厕习惯教育是智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障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智障儿童认知水平低,高级心理的调节功能薄弱,加之他们常不能预见自己的行为后果,应急能力差,若忽视了对他们的入厕行为习惯的教育,则会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无法适应,加重父母的负担,也会给智障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所以,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加强智障儿童入厕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工作,力争把智障儿童培养成一名适应社会、被社会接受的合格公民。

刚入学的智障儿童在入厕中产生的问题最为突出,不是随地大小便就是屎尿兜一裤,往往忙得老师直皱眉。经过观察分析智障儿童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学校厕所与家里的不一样,智障儿童不知该怎么上;二是有些智障儿童在家仍用痰孟,宁愿尿裤也不愿上学校的厕所;三是贪玩忘了说; 四是不会脱裤子;五是觉得好玩而随地大小便。

自这学期开学以来,我们对智障儿童进行了入厕方面的训练。首先对智障儿童进行了入厕前测,测查的内容包括能否听从老师指令入厕、独立穿脱裤子、方法是否正确、是否打湿裤子、能否主动入厕等几个方面。根据测查的结果,老师的观察分析,我们找到了原因就有了解决的方法。首先,我们带智障儿童认识厕所,认识男女厕所的标志,认识自己是男生还是女生,自己应该上男厕所还是女厕所,让智障儿童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大小便,并挨个教智障儿童上厕所的方法,使智障儿童了解新厕所的上法。其次,及时提醒智障儿童入厕,集体入厕的次数。如,每节课下课由担任本节课的老师提醒儿童及时入厕,并一帮一,能力强的孩子帮助能力较弱的孩子;第三,在智障儿童入厕时,教师教儿童脱、提裤子的方法。对于尿湿裤子的孩子,及时换上干净的裤子,丝毫不责怪,耐心开导。对于因好玩而随地小便的孩子,则在监督之余运用故事、图片等提醒儿童不要随地小便。

我们在一日生活和教学中让智障儿童自己学会脱裤、穿裤,教儿童正确穿脱裤的方法。入厕时鼓励智障儿童,及时表扬有进步的儿童。对于入厕困难的智障儿童,我们与家长联系,让家长配合,在家里让儿童自己脱裤解便,多让儿童自己动手。经过两个月的训练,智障儿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班上有一部分智障儿童能够顺利入厕。儿童这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解决后,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田x喜欢上学了、能较大方地跟老师、同学问好,从不会表示、不敢表示到勇敢地向老师提问,智障儿童的自信心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在提高,其他生活能力也在提高。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培养智障儿童主动入厕的习惯:

1、我们首先营造一个与家庭氛围相似的宽松、安全、温馨的环境。

智障儿童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教师应为智障儿童创设一个家庭式的环境,给孩子母亲般的关爱,让孩子有安全感。这样,他们会用语言主动向教师表示入厕的需求。

2、以个别交流为主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培养智障儿童的入厕能力。

刚入学的 智障儿童入学时间不长,入厕中产生的问题最为突出,我们首先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贪玩而忘了说,才尿湿裤子;二是因不会脱拉裤子;三是换了陌生环境不愿在学校大小便。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分别“对症下药”,如对情绪紧张的孩子,多去跟他说说话,经常抱抱他、多鼓励他,从而消除他的紧张情绪;对于尿湿裤子的孩子,及时换上干净的裤子,丝毫不责怪,耐心开导,并多观察其神色,及时提醒。把生活中发生的事编成小故事,如“明明真能干”,让智障儿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入厕的方法。,每次入厕后对一些自己入厕的孩子予以表扬鼓励,另外带他们看哥哥姐姐小便等,从而让其他孩子模仿学习入厕。这样,多数孩子学会了入厕后可以一帮一,能力强的孩子帮助能力弱的孩子入厕,并带动他们养成良好的入厕习惯,便后记得冲厕所。

3、家校共育,共同培养智障儿童的入厕能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熟悉、最亲密的人,所以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有了家长的配合教育那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智障儿童的具体情况,分析原因、商量对策,家校同步教育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家长在家也对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让孩子学习入厕,这样家校一致形成合力,大多数孩子很顺利地学会了入厕。

我还尝试在一日生活中观察智障儿童的入厕情况,把每个孩子入厕的时间与次数都一一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记录,我发现孩子们小便的间隔时间多数在四十分钟左右,而且第一次入厕总是集中在来校时间。所以每天孩子们来校后,我通常先提醒他们去厕所,然后每隔半小时,再提醒孩子们去一次。同时并记录哪些孩子小便了,哪些孩子没有小便,而且还有意识的提醒那些刚才没有小便的孩子及时去入厕。通过这样的观察记录与提醒,智障儿童们尿湿裤子的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善,我们的教育在智障儿童们逐渐养成了按时入厕的习惯后,我开始有目的地延长孩子的入厕时间,从四十分钟过渡到一个小时,从成人提醒到孩子自己要求主动入厕。就这样,大部分的孩子在来校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基本上养成了较好的入厕习惯,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也能有的放矢了。

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所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智障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家都知道智障学生的良好入厕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成,在养成策略和措施方面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更应作为一项长期的常规工作来抓。作为特殊教育的工作者,就更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摸索、研究甚至以自己的工作实践探索出适合智障学生主动入厕养成教育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以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总之,智障儿童的入厕能力的培养,对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对智障儿童的智力、情感、独立性、克服困难等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如何使智障儿童的入厕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还有待于我们继续探索更好的方法和途径。参考文献: 中国特殊教育网

张文京,许家成等著《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与实践》重庆出版社,2002 3 《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2/10)

第四篇:低年级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策略

低年级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策略

【摘 要】智障儿童在语言表达和交流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教师可针对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本文阐述了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的五种策略:精心设计教案,分类分层进行训练;强调先听后说,养成倾听习惯;创设各种情境,引导进入语训氛围;适当改编教材,拓展延伸语训范围;各门学科融合,多方创造语训条件。

【关键词】智障儿童;低年级;语言训练;教学策略

语言是思想交流交际的重要工具。在多年的培智教育工作中,发现多数智障儿童在此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吐词不清,发音困难,很难与他人正常交流是他们的常态,从而影响了他们整个身心的发展。因此,针对他们的身心特点,对他们进行科学有效的语言训练是极为重要的。如何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呢?教者在培智语文教学工作中,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摸索。

一、精心设计教案,分类分层进行训练

好的教案是上好课的必要前提,要上好语言训练课,教者首先就要对语训教材深入研究,在充分了解学生现状,领会教材精神的基础上,设计精妙的计划。智障儿童由于在年龄、智商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所以要做到因材施教,是很困难的。分类设计,分层教学是教者常用的方法;无论学生的智商情况和学习情况怎样,老师都要想法让他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口练习说话,说长说短都要说。比如在《小白兔运南瓜》一课中,分层教学让我地教学得心应手;在句式训练中,我是这样做的:“小白兔运南瓜。”指导孩子逐步扩展“小白兔_______地运南瓜。”“小白兔_______地运南瓜。”“_______小白兔_______地运南瓜。”

二、强调先听后说,养成倾听习惯

说是语言的输出,听是语言信息的摄取和输入;无论是智障儿童还是正常儿童,学习语言表达就要从听开始。由于智障儿童的特殊性,许多时候他们的行为不受控制,往往是老师说的时候他们随声附和,这样就丢失了听的信息输入,在接下来让他们说的时候又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过激,要以温和的言语来进行引导,让孩子们认识到学习就要先集中注意力,安静、耐心地听教师讲话,然后再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复述和表达。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同学们边听边想,就能抓住重点学习老师的语言运用技巧。

三、创设各种情境,引导进入语训氛围

智障儿童的形象思维相对抽象思维比较发达,要他们开口说话,必须要给他们真实形象的语言交流环境,否则他们就是想说也不知怎么说,或者说是说了,但是说得不对门,因此,我很注重根据教材创设合适的情境,诱导他们说出心中想说的。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的心灵是单纯的,他们的内心深处永远都是喜欢小动物的。在教学《快乐》一课时,我就设计了如下情境:出示画面,进入情境;朗读指导,渲染情境;角色扮演,升华主题;以上情境主要是通过扮演小动物的角色创设而成。

还有一种情境,真实简单又直接,那就是动手实践,边做边说。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你听你忘记了,你看你记住了,你做你就学会了!是的,这句话在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比如,在教学《刷鞋》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了刷子、脏鞋子、肥皂等,边复述课文边刷鞋子,一个一个地说,一个一个地刷,最后再组织一次比赛,比比谁说得好,比比谁刷得好,真实的劳动情境令这群智障学生对这节课始终记忆犹新。学生的语言潜能都被挖掘了出来,相信那一课的学习对学生之后的语言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适当改编教材,拓展延伸语训范围

要很好地开展语言训练,离不开优秀的语训教材。所谓优秀的语训教材主要是指教材要符合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篇幅要短,语句精炼,内容生动,容易让学生理解。现有的语文教材中不乏这类优秀的语训内容,但也有一部分内容,语句挺好,但是配的插图比较呆板,不够有趣,教者就把它挑出来,重新配上适当的图片,进行教学;还有一些内容过长的,教者就在不改变原文思想本质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使它更易被学生接受。教学中仅限于语文课本中的内容进行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说话能力,我常常上网搜寻一些短小有趣的文章,挑选出来,加以删改,配以合适的教具,收效甚佳。我还把智障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事情改编成小故事,训练他们听话再说话,故事中有他们自己的影子,学生通常都很感兴趣,而且表现得有话可说。

五、各门学科融合,多方创造语训条件

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一度走入了简单模仿普小的误区,分科教学,各门学科基本上是独立的,死板而又缺乏趣味性,语言训练也以本为本,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为了更好地对智障儿童进行补偿与矫正,我力求将各门学科有机融合,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代偿作用,将音乐、美术、体育、游戏等知识有机渗透到语言训练中来,为学生练习说话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以上是我结合平时对低年级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教学分析与思考,总而言之,智障儿童智力发展有缺陷,语言能力比较差,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耐心地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逐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尚丽丽.语文课堂上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的尝试[J].课外语文,2013年10期

[2]苏丹.低年级智障儿童语言训练摭谈[J].新课程(下),2013年第12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特殊教育中心)

第五篇:智障儿童应注重早期培养

智障儿童应注重早期培养 仙桃特校 欧阳华

目前,在智障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两种极端的教育态度:放弃不管与过分保护。放弃不管显而易见是错误的,而过分保护的态度目前在社会上还会得到一些人的赞同。如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怪可怜了,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吧,不愿因为要他们学习什么而难为他们。这种态度,表面上是孩子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保护,但实际上这样做忽略了及时培养智力低下儿童的独立性。家长包办代替、处处迁就,使孩子失去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使大脑很少受到外界刺激,变得更加迟钝。一味迁就孩子,让他们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使本来就低的学习效率更低,最终导致什么也学不会,而且更加增强了他们对家庭、社会和他人的依耐性。

智障儿童家庭应该怎样做好智障儿童的早期培养?。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弱智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差,是一种普遍现象。有的是口齿不清,有的是词汇贫乏,甚至有的孩子连基本日常用语说起来都感到困难,这就要求父母在训练孩子的语言上下功夫。孩子从“咿呀”学语到能叫“爸爸、妈妈”开始,就应该特别注意教孩子学习一些简单词汇。最好结合具体实物联系起来教。例如,看电视时应指着电视去教孩子练习“电视”的发音。父母要有意识地通过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去教孩子说话。如让孩子指出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并结合玩具、图片或看图识物等进行语言训练。父母要经常和孩子交谈,并创造条件让孩子和正常的小伙伴玩耍、交流,这样孩子的语言就能较快的发展。

二、自我服务劳动能力的培养

自我服务劳动是孩子照料自己的生活、保持个人卫生的劳动。家长应在家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如厕、穿衣、吃饭等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

1、大小便的训练

由于智障儿童大脑意识反应程度比正常孩子差,常常会大小便失禁。所以家长要及时对他们进行观察,逐步掌握孩子大小便的规律,继而采取定时提醒的方法,并要求他们自己说“我要大(小)便。”帮助他们慢慢建立正确的大小便的反射活动,知道大小便要喊人,并且要到厕所里去大小便。其次,家长手把手的帮他们,通过边教边练的形式,让孩子反复的练习已达到大小便自理的目的。

2、穿脱衣物的训练

智障儿童因为发育迟缓,不能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穿脱衣物对他们来说还是很困难的。家长在训练他们穿脱衣物时应先教脱、再教穿,脱衣服比较容易,教几遍基本可以学会。而穿衣服难度相对大一些。开始时先引导他们用动作来配合,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大部分较难的动作,如套头、提裤子等,只留最简单的让孩子来完成,只要求他们伸进胳膊、腿,当这些动作熟练后在逐步增加穿衣动作,直到最后孩子能完成整个动作。而在学习过程中还可提高手脚动作的协调能力。

3、个人卫生的训练 由于智障儿童不懂得如何保持个人卫生,早晨起来干干净净,不一会儿就脏兮兮的。所以家长要时时提醒,刻刻关照,以帮助他们养成饭前便后洗手,手脏时洗手等习惯。在训练他们较复杂的生活技能时,最好把一些动作分解,比如刷牙,可分解为几个步骤。用杯子盛水——拿好牙刷——打开牙膏——挤出牙膏——刷牙,每天反复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训练,直到掌握刷牙的技能。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孩子养成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学会一些个人卫生技能,同时还提高了他们对周围社会的适应能力。

4、简单家务劳动的训练

应训练智障儿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例如在饭前摆放碗筷擦桌椅、扫地、倒垃圾等。比如可以训练他们洗自己的小袜子,手帕等,家长先放好水,让孩子自己放洗衣粉告诉洗衣粉的多少,然后动手搓洗,最后在家长的协助下换水清洗,晾晒。再比如要他们拿筷子或打扫时先多次亲自做给他们看,然后再从旁指导他们做。父母的态度应是“让我们一起做做看”,而不是命令式的“你要做这、做那”。父母热心帮助将使孩子比较容易地完成一件事情。

三,安全意识的培养

由于智障儿童认知水平低,思维缓慢,记忆力差,经受不住食物的诱惑,更不懂得如何来保护自己,这就需要家长不断地提醒他们什么事情可做,什么事情不可做;什么地方可去,什么地方不可去等。告诉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下,不能随便走开或离开自己认识的人,不能跟陌生人走等。经过反复训练,让孩子学会一些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具备粗浅的安全意识。

四、家长应给予真诚的赞美

赞美与奖赏是一种有效的力量。对孩子微小的进步,父母必须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如“你真棒!”“你做的很好!”等。对于训练有困难的儿童,父母不应该歧视,不能有埋怨情绪。因为孩子更渴望得到父母亲人的重视、关心,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一个关切的眼神,有时也会给他们带来莫大的影响,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总之,家长要正视智障儿童存在的问题,熟悉他们的身心需要,在早期及时地给予针对性的教育和帮助。也许现实中的每一步都是艰难而痛苦的,但是只要树立一定要把孩子教育好的决心,给予持续不断的教育,孩子今后就有可能进入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

下载班主任如何培养低年级智障儿童的劳动习惯(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班主任如何培养低年级智障儿童的劳动习惯(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低年级学生习惯的培养

    浅谈低年级学生习惯的培养 【摘要】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石,是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特别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

    激发低年级智障学生

    激发低年级智障学生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 武海琴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智力障碍的孩子有感知缓慢、理解和识记困难、遗忘快等特点,听数学课常常是如同“听天......

    关爱智障儿童

    走进长沙市阳光中心,这个急需关爱的智障儿童福利院,看着孩子们毫无表情的面孔,心里悄然升起一丝揪心的痛…… 我们志愿者兴奋的为孩子们做着饺子和汤圆,想象着他们吃进嘴里的可......

    智障儿童个案

    智障儿童个案 姓名:许海斌 学号:08150116 一 【一般资料】: 姓名:马学军性别:男 民族:汉籍贯:山山西省长治市城区 入学时间:92年住址:山西省长治市城区电话:0355—2323322 二 【诊断】......

    浅析智障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五篇)

    浅析智障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摘 要:语言障碍是多数智障儿童共有的障碍,由于语言障碍,他们与人交往就显得较为困难。本论文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

    低年级学习习惯培养的儿歌

    关于低年级学习习惯培养的儿歌、 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起立要站直,坐正不乱晃。不做小动作,专心来听讲,发言先举手,回答不乱抢。 关于低年级学习习惯培养的儿歌 铃声响,进课堂,......

    低年级特殊学习习惯的培养[精选合集]

    低年级特殊学习习惯的培养每个学科有每个学科的特点,因此,教学的方法,学习的方式不尽相同。那么学习这些学科的习惯也就不同,我把它们称为“特殊的学习习惯。” 就拿语文学科中......

    如何培养低年级良好的书写习惯

    如何培养低年级良好的书写习惯 杨碧芳 学习习惯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和品格的养成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起着重大的作用。培根曾经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