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红河州特岗教师《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全真模拟卷
云众祝大家学习愉快!考试成功!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一、单选题(40题,每题1分。共计40分)1.()是调整教育关系的行为规则的总称。A.宪法 B.教师法 C.教育政策 D.教育法
2.在本行政区实施有效的教育法规,属于()。A.教育法律 B.教育行政法规 C.地方性教育法规 D.教育行政章程
3.遵守教育法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守法的主体,二是()。A.守法的形式 B.守法的组织 C.守法的文本 D.守法的内容
4.一般而言,教育强制措施主要是采用()等行政处分,或由司法机关做出裁判。A.警告、记过、降级、撤职、开除 B.警告、严重警告、记过、降级、开除 C.警告、记过、降级、停薪留职、开除 D.通报批评、警告、记过、降级、开除
5.学校作为法人最重要和最应该具备的条件是()。A.必要的财产经费 B.依法成立
C.名称、组织和机构 D.独立承担责任
6.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A.教书育人 B.师德为先 C.尊重规律 D.为人师表
7.对于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学校应当予以()。A.开除学籍
B.批评教育并开除学籍 C.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D.勒令退学
8.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于()。A.1984年 B.1991年 C.1997年 D.2008年
9.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之一是()。A.爱岗敬业 B.爱国守法 C.关爱学生
以上内容来自云众教育网!免费交流、学习;共同走向美好明天!
云众祝大家学习愉快!考试成功!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D.终身学习
10.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是()。A.能否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B.能否关注教学情境 C.能否自觉关注学生
D.能否更多考虑班集体建设
11.课程标准是()的基本纲领性文件。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学科课程
12.课程资源按存在方式区分,可以分为()。A.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B.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C.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D.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
13.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目的的制定具有()。A.定向作用 B.决定作用 C.影响作用 D.促进作用
14.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指导性作用的是()。A.教育内容 B.教育方法 C.教育目的
D.教育组织形式
1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的工作具有()特点。A.教育性 B.长期性 C.示范性 D.创造性
16.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数、外等课程属于()。A.综合课程 B.潜在课程 C.活动课程 D.学科课程
17.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一观点体现了教学的()原则。A.巩固性 B.启发性 C.循序渐进 D.系统性
18.遵循“创设情境一确定问题一自主学习一协作学习一效果评价”基本程序的教学模式的是()。A.范例教学模式 B.抛锚式教学模式 C.引导一发现教学模式
以上内容来自云众教育网!免费交流、学习;共同走向美好明天!
云众祝大家学习愉快!考试成功!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D.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
19.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A.学术影响力
B.个性影响力
此资料由云众教育提供
C.年龄影响力 更多教师招聘考试信息请关注微信*** D.职称影响力
20.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和()。A.学习方法 B.学习定势 C.学习时间 D.学习内容
21.在教鸟的概念时。列举出“鸡、鸭、鹅”等,是恰当地运用了()。A.变式 B.反例 C.同位概念
D.以上三者兼有 2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A.外化 B.内化 C.行为 D.从众
23.胡老师抱怨她班上的学生:“当他们违反纪律时,我对他们大喊大叫,但他们却越来越不像话!”对学生这种不良行为的增加可以用行为主义的()理论观点来加以解释。A.正强化 B.负强化 C.给予惩罚 D.消退
24.与形式训练说迁移理论观点联系最为紧密的是()。A.逆向迁移 B.负迁移 C.特殊迁移 D.一般迁移
25.戴老师很担心,同一批学生在第二次参加同样内容的人格测验时获得的分数为什么与上一次不同。他所担心的是下列哪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内容?()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26.某老师利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形式来决定自己是否需要改善教学,这种评价类型属于()评价。A.诊断性 B.描述性 C.形成性 D.总结性
27.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叫()。A.分科课程
以上内容来自云众教育网!免费交流、学习;共同走向美好明天!
云众祝大家学习愉快!考试成功!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B.综合课程 C.学科课程 D.活动课程
28.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试图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解释智力行为.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
A.瑟斯顿 B.斯皮尔曼 C.吉尔福特 D.斯滕伯格
29.人格特质说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A.埃里克森 B.卡特尔 C.皮亚杰 D.维果茨基
30.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31.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A.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思想品德 D.提高学生对宏观世界的认识 32.()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什么联系。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景性记忆 D.语意记忆
33.儿童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如把“人口”读作“八口”,这说明儿童()。A.感知能力不成熟 B.注意能力不健全 C.记忆能力不深刻 D.思维能力有欠缺 34.()是指接受、加工、存储和应用信息的能力。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35.用科学的方法编制智力测验的第一人是法国心理学家()。A.西蒙 B.比奈 C.瑞文 D.斯坦福
36.英国心理学家艾萨克根据内倾一外倾和稳定一不稳定两个维度对人的()加以区分。
以上内容来自云众教育网!免费交流、学习;共同走向美好明天!
云众祝大家学习愉快!考试成功!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A.性格 B.品格 C.思维 D.智力
37.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解决策略主要包括尝试策略和()。A.启发式策略 B.经验策略 C.实践策略 D.分析策略
38.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是强调()的重要性。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39.德育过程中的基础是()。A.提高品德认识 B.陶冶品德情感 C.激发品德动机
D.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40.现代教学需要构建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性 B.交互主体性 C.学生主体性 D.教师主体性
以上内容来自云众教育网!免费交流、学习;共同走向美好明天!
第二篇:2015年红河州特岗教师《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全真模拟卷
云众祝大家学习愉快!考试成功!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一、单选题(40题,每题1分。共计40分)1.()是调整教育关系的行为规则的总称。A.宪法 B.教师法 C.教育政策 D.教育法
2.在本行政区实施有效的教育法规,属于()。A.教育法律 B.教育行政法规 C.地方性教育法规 D.教育行政章程
3.遵守教育法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守法的主体,二是()。A.守法的形式 B.守法的组织 C.守法的文本 D.守法的内容
4.一般而言,教育强制措施主要是采用()等行政处分,或由司法机关做出裁判。A.警告、记过、降级、撤职、开除 B.警告、严重警告、记过、降级、开除 C.警告、记过、降级、停薪留职、开除 D.通报批评、警告、记过、降级、开除
5.学校作为法人最重要和最应该具备的条件是()。A.必要的财产经费 B.依法成立
C.名称、组织和机构 D.独立承担责任
6.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A.教书育人 B.师德为先 C.尊重规律 D.为人师表
7.对于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学校应当予以()。A.开除学籍
B.批评教育并开除学籍 C.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D.勒令退学
8.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于()。A.1984年 B.1991年 C.1997年 D.2008年
9.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之一是()。A.爱岗敬业 B.爱国守法 C.关爱学生
以上内容来自云众教育网!免费交流、学习;共同走向美好明天!
云众祝大家学习愉快!考试成功!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D.终身学习
10.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是()。A.能否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B.能否关注教学情境 C.能否自觉关注学生
D.能否更多考虑班集体建设
11.课程标准是()的基本纲领性文件。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学科课程
12.课程资源按存在方式区分,可以分为()。A.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B.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C.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D.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
13.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目的的制定具有()。A.定向作用 B.决定作用 C.影响作用 D.促进作用
14.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指导性作用的是()。A.教育内容 B.教育方法 C.教育目的
D.教育组织形式
1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的工作具有()特点。A.教育性 B.长期性 C.示范性 D.创造性
16.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数、外等课程属于()。A.综合课程 B.潜在课程 C.活动课程 D.学科课程
17.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一观点体现了教学的()原则。A.巩固性 B.启发性 C.循序渐进 D.系统性
18.遵循“创设情境一确定问题一自主学习一协作学习一效果评价”基本程序的教学模式的是()。A.范例教学模式 B.抛锚式教学模式 C.引导一发现教学模式
以上内容来自云众教育网!免费交流、学习;共同走向美好明天!
云众祝大家学习愉快!考试成功!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D.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
19.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A.学术影响力
B.个性影响力
此资料由云众教育提供
C.年龄影响力 更多教师招聘考试信息请关注微信*** D.职称影响力
20.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和()。A.学习方法 B.学习定势 C.学习时间 D.学习内容
21.在教鸟的概念时。列举出“鸡、鸭、鹅”等,是恰当地运用了()。A.变式 B.反例 C.同位概念
D.以上三者兼有 2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A.外化 B.内化 C.行为 D.从众
23.胡老师抱怨她班上的学生:“当他们违反纪律时,我对他们大喊大叫,但他们却越来越不像话!”对学生这种不良行为的增加可以用行为主义的()理论观点来加以解释。A.正强化 B.负强化 C.给予惩罚 D.消退
24.与形式训练说迁移理论观点联系最为紧密的是()。A.逆向迁移 B.负迁移 C.特殊迁移 D.一般迁移
25.戴老师很担心,同一批学生在第二次参加同样内容的人格测验时获得的分数为什么与上一次不同。他所担心的是下列哪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内容?()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26.某老师利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形式来决定自己是否需要改善教学,这种评价类型属于()评价。A.诊断性 B.描述性 C.形成性 D.总结性
27.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叫()。A.分科课程
以上内容来自云众教育网!免费交流、学习;共同走向美好明天!
云众祝大家学习愉快!考试成功!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B.综合课程 C.学科课程 D.活动课程
28.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试图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解释智力行为.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
A.瑟斯顿 B.斯皮尔曼 C.吉尔福特 D.斯滕伯格
29.人格特质说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A.埃里克森 B.卡特尔 C.皮亚杰 D.维果茨基
30.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31.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A.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思想品德 D.提高学生对宏观世界的认识 32.()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什么联系。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景性记忆 D.语意记忆
33.儿童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如把“人口”读作“八口”,这说明儿童()。A.感知能力不成熟 B.注意能力不健全 C.记忆能力不深刻 D.思维能力有欠缺 34.()是指接受、加工、存储和应用信息的能力。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35.用科学的方法编制智力测验的第一人是法国心理学家()。A.西蒙 B.比奈 C.瑞文 D.斯坦福
36.英国心理学家艾萨克根据内倾一外倾和稳定一不稳定两个维度对人的()加以区分。
以上内容来自云众教育网!免费交流、学习;共同走向美好明天!
云众祝大家学习愉快!考试成功!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A.性格 B.品格 C.思维 D.智力
37.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解决策略主要包括尝试策略和()。A.启发式策略 B.经验策略 C.实践策略 D.分析策略
38.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是强调()的重要性。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39.德育过程中的基础是()。A.提高品德认识 B.陶冶品德情感 C.激发品德动机
D.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40.现代教学需要构建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性 B.交互主体性 C.学生主体性 D.教师主体性
二、判断题(15题。每题1分。共计15分)41.动物界没有教育,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有自己的特殊性。()
4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有费用,对直接负责的管理人员和其它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3.考试作为教师教育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学习欲望的方式来说,具有显性正向功能。但是如果老师只凭成绩来评价学生便会导致学生产生书呆子型的成就倾向,这是考试的隐性正向功能。()4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是:爱国守法、为人师表、教书育人。()45.教学要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轻结论重过程”。()
46.个体道德认知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完全对应。()
47.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如果能够及时执行既定处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不良行为”与“处罚”的因果关系,这样才能在孩子的观念中建立起逃避惩罚的反应意识。()48.皮亚杰认识发展论认为,人的组织行为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是从其过去的生物性本能方面继承而来。()49.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
50.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连结的过程。()51.班级课堂气氛对个人活动所起的促进作用叫社会助长作用。()
52.学生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它不仅是再现、继承知识,更是向未知领域进军、不断探索的过程。()53.设置榜样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主义感等。()
54.以认知协调、情感相容及行动一致为特征的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称为人际吸引。()55.道德在一定的情景条件下可以转变为道德动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以上内容来自云众教育网!免费交流、学习;共同走向美好明天!
云众祝大家学习愉快!考试成功!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56.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良好性格? 57.你是怎样理解范例教学法的? 58.简述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59.简述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的特点。
60.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因素有哪些? 61.简述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62题11分。第63题12分,第64题12分,共35分)62.丰子恺回忆说,他在求学时,一次李叔同先生上课时发现有一个学生老看闲书,另一个学生则随地吐痰,李先生早已发觉,却未当场批评,而是下课时轻声说:“××和××等一下再走。”在其他学生离开教室后,李先生缓缓地说:“下次你们不要看闲书,也不要随地吐痰。”说完,他微鞠一躬。此后,全班同学都为李先生的雍容和“爱人以德”的风范所折服,也改掉了上课时的一些不良习惯。你从上述材料中领悟到哪些师德规范?(11分)63.学生李某从小父母离异,跟着年老多病的祖父生活,祖父对他管教不严,他经常和社会上的一些无业青年混在一起,打架斗殴。父亲偶尔回家,对他不是打就是骂。在学校,他破坏课堂纪律,拖欠作业,完不成学习任务,还欺负小同学,全班同学都看不起他,疏远他,但他喜欢运动,是班级篮球队的主力队员。(1)简析李某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4分)(2)联系材料分析班主任应如何对李某进行教育。(8分)6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张嵩非常聪明,但学习不用功,每次考不好时就把原因归结于自己的运气不好。请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正确吗?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分)(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4分)(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韦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6分)
以上内容来自云众教育网!免费交流、学习;共同走向美好明天!
第三篇:2018特岗教师考试:《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
优路教育
卓越品质
www.xiexiebang.com 2018特岗教师考试:《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
嘿!报考特岗教师考试的你还没有开始做题么?赶紧来优路教育看看吧,这里有海量真题及模拟题,让你在畅游题海的同时紧抓重点复习,成绩一日千里,成为一名特岗教师不再是梦!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常用的奖惩属于()
A.榜样示范法
B.品德评价法
C.陶冶教育法
D.说服教育法
2.决定教育性质的直接因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政治经济制度
C.社会意识形态
D.民族文化传统
3.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教育家是(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布鲁纳)
优路教育
卓越品质
www.xiexiebang.com
D.凯洛夫
4.小陈是某中学初三学生。临近中考,学校进行了摸底考试,并划定了分数线,规定凡低于这个分数的学生都将被班主任“劝退”,不能报名参加当年的中考。考试结果出来,小陈的名字赫然在被“劝退”之列。小陈的父亲曾找过班主任和学校领导,要求学校准许孩子报名,但被学校拒绝。案例中学校的行为侵害了小陈的()权利。
A.受教育
B.发展
C.生存
D.知情
5.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提示我们应注意贯彻的德育原则是()
A.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C.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D.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6.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
A.唐朝中期
B.明朝中期
C.清朝末年
D.辛亥革命以后
优路教育
卓越品质
www.xiexiebang.com
7.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是()
A.教育内容
B.教育材料
C.教育手段
D.教学媒介
8.我国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课外校外教育
B.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C.社会实践活动
D.班主任工作
9.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教育是一种()
A.自然现象
B.社会现象
C.心理现象
D.生理现象
10.在托尔曼的迷宫实验中,白鼠在没有获得强化前,学习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称为()
A.操作性行为
优路教育
卓越品质
www.xiexiebang.com
B.辨别学习
C.潜伏学习
D.获得
11.一名5岁儿童,在智力测验中,测得的智龄是6岁,他的智商应该是()
A.83
B.100
C.120
D.1l0
12.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
A.理解
B.巩固
C.应用
D.迁移
13.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
A.教育方针
B.教学原则
C.课程计划
D.学科课程标准
14.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优路教育
卓越品质
www.xiexiebang.com
A.创造力
B.思维力
C.观察力
D.记忆力
15.科学家通过观察动物来模拟题地震,说明思维的(A.间接性
B.概括性
C.创造性
D.敏捷性
16.培养学生具有的道德品质,主要培养()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识
17.冬天走进橙色的房间里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这是(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联觉
D.视觉))现象。
优路教育
卓越品质
www.xiexiebang.com
18.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
A.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B.促进生活发展,服务经济建设
C.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D.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
19.“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连续性
B.长期性
C.示范性
D.创造性
20.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A.2
B.3
C.4
D.5
二、填空题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实物或模型,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实验,以使学生获得有关感性知识的方法叫___________。
优路教育
卓越品质
www.xiexiebang.com
2.格塞尔强调___________机制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3.人的心理活动包括___________与个性心理。
4.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___________。
5.___________是表现在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6.___________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7.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对象具有___________,执行具有___________,结构具有___________。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德育为中心,把 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
9.《中华人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___________服务,必须与___________相结合。
10.失明者的听觉一般都比较好,这表现人的身心发展具有___________。
三、判断题
1.教育无目的论主要是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观点。()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意志。()
3.教师的幸福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感受到或意识到自己教育理想和目标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4.孟子是中国古代外铄论观点的代表人物。()
5.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可以决定社会发展方向。()
6.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优路教育
卓越品质
www.xiexiebang.com
7.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8.长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5—9(即7±2)个项目,平均值是7。()
9.沉思型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总会比冲动型学生更占优势。()
10.教师的职能是教授科学文化知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奖惩属于品德评价法。
2.B。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3.B。解析: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
4.A。解析:参加考试是学生享有受教育权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侵犯了小陈的受教育权。
5.C。解析:题干体现了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6.C。解析: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中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
7.D。解析: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育手段都属于教学媒介。
8.B。解析: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我国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9.B。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0.C。解析:潜伏学习是指在无奖赏时能够发生的,但在有需求时才表现出来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没有直接奖赏时,收集和储存信息,以备将来之需。
11.C。解析:智龄(6)除以实龄(5)乘以100,等于120。
优路教育
卓越品质
www.xiexiebang.com
12.A。解析: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13.D。解析: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
14.B。解析: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
15.A。解析: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活动不直接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地认识。科学家通过观察动物这个媒介来认识地震,所以体现的是思维的间接性。
16.D。解析:道德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理论体系的总称。要培养学生具有的道德品质,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17.C。解析: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该题中,走进橙色的房间引起温暖的感觉,这是联觉。
18.D。解析:教育的功能有社会功能和本体功能,选项A、B、C都属于社会功能,只有D属于本体功能。
19.D。解析:“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敢于创新,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20.B。解析:《教师资格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二、填空题
1.演示法
优路教育
卓越品质
www.xiexiebang.com
2.成熟
3.心理过程
4.理解教材
5.气质
6.感觉
7.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9.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产劳动
10.互补性
三、判断题
1.√。解析:杜威曾经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2.×。解析: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
3.√。解析:幸福感是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
4.×。解析:荀子是外铄论观点的代表人物,孟子是内发论观点的代表人物。
5.×。解析: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但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
6.√。解析: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他提出了联结一试误理论。
优路教育
卓越品质
www.xiexiebang.com
7.√。解析:班级规模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到班级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还会影响到交往模式及小群体的形成。
8.×。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短时记忆的容量。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9.×。解析:在解决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时,冲动型学生更占优势;在解决高层次问题中沉思型学生更占优势。
10.×。解析:教师的职责不但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还要育人。
关于优路:优路教育品牌主要从事教师行业职业(执业)资格认证培训业务,包括:教师类执业资格考前培训,如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招聘考试、特岗教师考试等认证培训。
关于资料获取:点击【教师资格证考试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www.xiexiebang.com/jszg/注册优路教育学习账号,免费获取:①全套真题答案及解析 ②网络面授课程 ③免费视频公开课 ④冲刺考点预测 ⑤免费冲刺提分系列课程。点击文档链接,可查看更多信息
第四篇:特岗教师教育理论
2012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______________。
2、关于教育起源问题在历史上有几种观点:_______、教育的生源起源说、_______、_______。
3、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可以概括为:_______、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_______。
4、_______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5、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6、1902年通过的“_______”学制、基本参照美国的学制ǔS殖啤癬______”学制,这是旧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
7、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_______,在国外,启发式教学始于古希腊的_______。
9、_______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
10、班主任争取家长配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家长会、_______
二、不定项选择题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的《大教学论》的发表为标志。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苏霍姆林斯基
2、下列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特征的是()
A.系统性 B.制度性 C.无阶级性 D.等级性
3、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
A.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 B.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
C.毫无顾及地接受教育 D.能动地接受教育
4、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法是()。
A.练习法 B.实验法 C.试验法 D.实习法
5、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学校体育更具有()
A.随意性 B.娱乐性 C.自觉性 D.系统性
6、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涂尔干 B.卢梭 C.赞科夫 D.福禄倍尔
7、我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现场教学 D.启发式教学
8、“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提出来的。
A.赫尔巴特 B.班斯基 C.布鲁纳 D.赞可夫
9、班主任的工作是从()开始的。
A.评定学生操行 B.教育个别学生 C.了解和研究学生 D.组建班集体
10、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
A.领导地位 B.启发指导地位 C.顾问地位 D.主导地位
三、判断并改错
1、校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2、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3、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也就有了教育学。
4、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5、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
参考答案及要点
一、填空题
1、教育问题
2、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生源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的劳动的起源说
3、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素养
4、上课
5、遗传;环境;教育
6、壬戌;六、三、三、7、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8、孔子;苏格拉底
9、学生发展
10、家访;家长会;书面联系
二、不定项选择题
1、B
2、C
3、B
4、D
5、D
6、A
7、B
8、D
9、C
10、B
三、判断并改错
1、错校外活动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的活动。
2、错环境中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3、错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但是教育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学校产生以后的产物。
4、错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不能“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5、正确。
2012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模拟试题二
参考答案及要点
一、填空题
1、萌芽、创立、发展
2、教学活动
3、布鲁纳
4、遗传、环境、教育
5、奴隶社会初期
6、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7、壬戌、美国、“六三.三”
8、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
9、实用性、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10、优秀生、差生
11、缺陷矫正、早期干预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C
2、B
3、ABCD
4、ABCD
5、A
6、C
7、C
8、A
9、AB
10、C
三、判断并改错
1、错。动物能哺育幼仔,是动物的本能,它不存在教育。
2、正确。
3、错。形成技能、技巧是运用知识的中心环节。
4、错。集体形成的条件是:①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②要有健全的组织和积极分子骨干;③要有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班风;④开展有教育意义活动。仅仅有了班级组织,不能标志集体已经形成。
5、错。读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而无教师指导的阅读只能是学生的自学法。
2012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模拟试题二
一、填空题
l、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_____阶段、_____阶段和_____阶段。
2、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_____实现的。
3、发现学习模式是_____提出的。
4、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是_____、_____和_____。
5、我国的专职教师大约在_____出现。
6、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组成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902年通过了“_____学制”,它基本是参照_____的学制制订的,通常又称“_____”新学制,是旧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
8、教学过程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发展阶段。
9、好的测验都应当符合一定的要求,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等指标衡量测验的质量。
10、班主任要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即要发挥_____的骨干作用和抓好_____的转化工作。
11、学校咨询与辅导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三种
二、不定项选择题
1、教育目的指明了受教育者的()。
A.发展方向 B.发展阶段 C.发展结果 D.发展进程
2、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B.教学工作 C.校外活动 D.教师的培养工作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稳定性和可变性 C.发展的不均衡性 D.个别差异性
4、下列哪些因素制约着教学内容的制定()。
A.教育目的 B.生产力发展水平C.儿童的年龄特征 D.教师实际水平
5、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
A.生物起源说 B.神话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6、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
A.《论语》 B.《理想国》 C.《学记》 D.《大教学论》
7、人民教师职业道德法的核心是()。
A.热爱学生 B.为人师表 C.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D.团结互助
8、从以下几种活动中,挑选出教学过程的活动()。
A.备课 B.排课表 C.批改作业 D.教研活动
9、课的类型是根据()来确定的。
A.教学目的 B.课的具体任务 C.学科特点 D.教学内容
10、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电化教学 B.复式教学 C.课堂教学 D.现场教学
三、判断并改错
1、动物能哺育幼仔,因此在高等动物之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2、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3、形成技能、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
4、一个班级里几十个学生集合在一起,有了班级组织,就标志着班集体的形成。
5、读书法就是学生自己独立地阅读教材,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
2012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模拟试题三
一、填空题
1、学校美育的内容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
2、咨询的主要方法有:1)_____;2)_____;3)_____。
3、旧中国首次制订现代学制是_______年,称为_______学制。
4、课程结构最常见的结构形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5、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6、儿童从出生到青年期有三次身心发展的高峰,第一次是_______,第二次_______,第三次_____。
7、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的_______,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社会的_______,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_______。
8、备好课是对每个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的一个检验,因此教师备课必须做好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三方面的工作。
9、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_______问题。是教育的依据和评判标准_______、_______ _______和_______。
10、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不定项选择题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苏霍姆林斯基
2、从以下几种活动中,挑选出教学过程的活动。()
A.备课 B.排课表 C.批改作业 D.教研活动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特殊认识过程 C.发展不均衡性 D.个别差异性
4、按教学的任务分,课的类型有()
A.谈话法 B.复习课 C.单一课 D.综合课
5、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中外教育家分别是()、()
A.孔子、苏格拉底 B.孔子、亚里斯多德 C.孟子、柏拉图 D.朱喜、苏格拉底
6、“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是()提出来的。
A.赫尔巴特 B.布鲁纳 C.巴班斯基 D.赞可夫
7、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
A.共同的奋斗目标 B.班主任的要求 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D.共同的活动
8、美育就是对学生进行()。
A.审美教育 B.五讲四美教育 C.美好生活教育 D.美好思想教育
9、“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这话是()说的。
A.周恩来 B.毛泽东 C.蔡元培 D.王国维
10、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三、判断并改错
1、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
2、马戏团中的狗,在训兽员的精心培养教育下,智力得到发展,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
3、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4、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5、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
2012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模拟试题三
参考答案及要点
一、填空题
1、自然美育、社会美育、艺术美育、教育美育
2、侧重调整情感的方法;侧重训练行为的方法;侧重改变认知的方法。3、1902、壬寅
4、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5、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6、出生的第一年、六、七岁、青春期(14、5岁)
7、核心、纽带、具体执行者
8、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
9、核心、出发点、归宿
10、萌芽阶段、创立阶段、发展阶段
二、不定项选择题
1、B
2、C
3、AD
4、CD
5、A
6、C
7、A
8、A
9、B 1O、C
三、判断并改错
1、错。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2、错。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动物中不可能实施教育活动。所谓狗会“算术”,是狗经过训练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3、正确。
4、错。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是启发式教学,而在注入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则是注入式教学。
5、错。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不能“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012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模拟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4、“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5、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6、()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7、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8、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
A.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B.赞可夫《教学与发展》 C.凯洛夫《教育学》
D.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9、主张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
A.杜威 B.加德纳 C.布卢姆 D.布鲁纳
10、学校产生于()
A.原始社会时期 B.奴隶社会时期 C.封建社会时期 D.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2.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的()
A.政治思想素养之一 B.职业道德素养之一 C.知识素养之一 D.能力素养之一
13.进行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是()
A.确定教育目的 B.确定教育内容 C.确定教育方法 D.确定教育形式
14.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现场教学 B.课堂教学 C.个别教学 D.分组教学
15.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6.班主任做好班级教育工作的前提是()
A.了解与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 D.协调各方面教育影响
17.教育的本质特征是()
A.人类的本能活动 B.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活动 C.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 D.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8.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C.社会文化 D.社会人口
19.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 B.上课 C.布置作业 D.成绩评定
20.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答案:
1—10:D、B、A、C、B、C、D、A、A、B 11—20:C、B、A、B、A、A、D、B、B、A
二、判断题
1、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了占代教育与生产实践相分离和对立的特点。()
3.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赫尔巴特和夸美纽斯。()
4、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5、生产力对教育起决定作用.()
6.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7.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了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赫尔巴特的《大教学论》。()
8.教学大纲是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
9.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课程设置问题。()
10.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主要是由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的特点所决定的。()
11.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工作的品德评价法。()
12.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榜样法。()
13.“大有大成,小有小成”体现的是循序渐进的原则。()
14.教师必须做到“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
15.按照学生的能力、学习成绩或兴趣爱好分为不同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称为个别教学。()
16.中小学用得最多的课的类型是单一课,它适用于比较容易的课程。()
17.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功能。()
1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指导学生学习。()
19.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属于隐性课程。()
20.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导向和动力作用,而遗传才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
答案:
1—10:×、√、×、×、√、√、×、√、√、×
11—20:√、√、×、√、×、×、√、×、√、√
2012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模拟试题五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
A.定类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的性质和类别的指标。B.定序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所具有的不同等级或顺序程度的指标。C.定距指标是反应研究变量在数量上的差别和大小的指标。
D.定比指标是反映变量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指标。
2.下列不属于设计研究指标的原则的是(D)。
A.以理论假设为指导的原则 B.完整性原则 C.简明、可行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
3.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D)。
A.一般情况,研究计划的形式分为七个部分,对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不可能提出其它一些研究计划的形式。
B.研究计划的准备是研究过程的重要一步,许多研究在开始进行之后都要求提交研究计划。
C.具体到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尽管存在着性质和层次上的差异,研究工作的程序是一成不变的。
D.研究计划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研究目标和理论框架,以往研究的考察,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4.公式用于下列那种取样方法。(B)
A.简单随机取样法 B.分层随机取样法 C.多段随机取样法 D.定额取样法
5.“总数为N=500,样本容量是n=50,求出间隔500÷50=10,于是每隔10个抽取一个样本,连续抽样50次。”这是采用(C)。
A.简单随机取样法 B.分层随机取样法 C.等距随机取样法 D.多段随机取样法
6.对于“要求以班为单位进行教学实验研究,而不能打乱原有的教学单位的情况。”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特别是教育实验中),一般常用的取样法是(A)。
A.整群随机取样法 B.分层随机取样法 C.等距随机取样法 D.多段随机取样法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A.研究的信度高低说明研究和研究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或研究的前后
是否具有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现馗础?
B.研究必须有效度才有意义 C.有效度一定有信度。D.有信度一定有效度。
8.将“疲惫”定义为控制个体连续听课12小时后,再控制连续完成约为正常作业量10倍的作业内容后的个体存在状态。试判断这里采用哪种操作定义方法(A)
A.方法与程序描述法 B.动态描述法 C.静态描述法 D.属于上述三种方法的综合
9.将“一个体格健壮的人”的用操作定义定为“举起100公斤杠铃、两小时连续长跑25公里、跳高1.8米、6小时游泳横穿渤海峡、一年四季从不生病…”的人;试判断采用哪种操作定义方法。(B)
A.方法与程序描述法 B.动态描述法 C.静态描述法 D.不属于上述三种方法的任一种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按随机方式建立两个被试组(例如,实验组和对比组),除研究变量因素外,其它无关变量方面的影响相同,因而两组的结果测量值之差,可以认为是研究变量之差造成的。
B.样本容量与样本的代表性有关,样本容量越小,代表性越好,反之,样本容量太大,就可能失去对总体的代表性。C.恒定法主要采用对比组方法和循环法。D.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被试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遗传、性格、能力、知识经验、动机、情绪、研究场所的一些条件与特征等许多无关变量是对研究是有影响的,这种问题可以采用消除法解决。
二、判断题
1、杜威以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出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学和活动中心”。(√)
2、学校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3、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会几乎垄断了学校教育。(√)
4、《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5、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学》上所谈的教育主要指狭义的教育。(√)
6、教育以创造社会物资财富为直接目的,为经济服务是其本质的功能。(×)
7、参与式学习是指让学生有机会讨论关于环境问题的见解,鼓励他们探索不同观点。(×)
8、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9、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10、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
11、绝对的自由会导致自由的终结,不加限制的自由是自由的敌人,这一命题同样适用于教育活动。(√)
12、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
1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14、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个人”。(×)
15、是否把提升个人做人的价值与尊严看作教育的目的,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16、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料表明: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有显著的相关。(×)
17、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18、《教育法》规定: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19、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复杂,极艰难的工作,有其特殊的理论、方法和规律。(√)
20、教师义务是指法律对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一定行为的约束。(√)
21、有些学科我们没有正当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作为必修课程来开设,而另外一些学科我
们有正当的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只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弄清区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内在依据。(√)
22、选修课开设得越多越好。(×)
23、所谓选修课,是一种对必修课起辅助作用的补充性课程。(√)
24、杜威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主要的意图在于,试图在儿童的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所代表的人类种族经验或逻辑经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解决儿童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之间明显的脱节问题。(√)
25、学科课程是以知识(或文化)为本位的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学习经验为本位的课程。(√)
26、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27、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28、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教学过程中应当更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29、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它包括了主要的和辅助的行为方式。(√)
30、通俗地讲,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加学生的学的活动。(×)
31、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
32、一般说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按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
33、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的爱,它具体体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34、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切忌让他们参加有报酬的劳动。(×)
35、教育评价主要是一种用来评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质量高低的工具与手段。(√)
36、在教学过程发生前,弄清学生具有的各种偏好或特殊才能,也属于诊断性评价的评价范围。(√)
37、深入实际、了解学生,是教师写好学生操行评定的基本前提。(√)
38、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学习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进行的,正常的学生不需要诊断性评价。(×)
39、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价,主要是通过纸笔测验进行的。(√)
40、教学评价的标准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具体特点而有所差异。(√)
第五篇:2010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2010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一)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考卷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一)](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前苏联()主编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A.叶希波夫·冈察洛夫B.斯米尔切诺夫
C.凯洛夫D.申比寥夫
2.小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关键年龄是()。
A.8~9岁B.9~10岁C.10~11岁D.11~12岁
3.“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说明教育是()。
A.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B.使人得以生存的活动
C.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D.保存人类文明的活动
4.儿童道德性发展的自我中心阶段是在()。
A.2~5岁B.6~7岁
C.8~10岁D.11~12岁
5.世界上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是哪个国家?()
A.英国B.法国
C.德国D.日本
6.概念的结构不包括()。
A.概念名称B.概念定义C.概念特征D.概念水平
7.“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的观点。
A.布鲁纳B.克伯屈
C.赞科夫D.怀特海
8.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A.传授知识B.开发智力
C.教书育人D.为人师表
9.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A.惩罚和服从定向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
C.社会契约定向D.普遍道德原则定向
10.教师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是()。
A.教师角色认知B.教师角色体验
C.教师角色期待D.没有正确答案
11.较有影响的非文字智力测验有()。
A.比奈智力测验B.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
C.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D.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12.问题解决的“试误说”的奠基人是()。
A.桑代克B.苛勒
C.纽厄尔和西蒙D.布鲁纳
13.小学生的思维()。
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14.《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
15.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较高道德目标是()。
A.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B.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积极进取
C.不为金钱,自甘寂寞D.自强不息,无私奉献
16.《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A.民事责任B.刑事责任C.一般责任D.行政责任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起开始施行。
A.1995年9月10日B.1994年1月1日
C.1986年4月2日D.1995年9月1日
18.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A.14周岁以下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D.18周岁以下
19.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20.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点人数就将车开走。小学生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经开走,急忙追赶。在追赶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王某的伤害由谁承担责任?()
A.司机负责B.某寄宿学校负责
C.司机和某寄宿学校共同负责D.司机和王某共同负责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至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有()。
A.群众性活动B.以学生为核心C.小组活动D.个人活动
E.班级授课制
2.法律责任的类型有()。
A.民事法律责任B.行政法律责任C.刑事法律责任D.违宪责任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影响这一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要条件是()。
A.教育的自身状况B.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C.家庭环境D.社会发展的状况
E.气候条件
4.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
A.连续性B.顺序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E.不均衡性
5.品德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分别是()。
A.道德意识B.道德动机C.道德情感 D.道德认识
E.道德行为方式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问题行为
2.人际关系
3.德育
4.教育内容
5.地方课程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小学班主任的作用。
2.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什么?如何体现?
3.教师的期望通过哪四条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4.简述学校的法定义务。
5.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中,当代生物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中国民间则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说;当代遗传学的发展也为人们重新认识这一观点提供了某些方面的证据。
请问:
(1)什么是遗传素质?
(2)如何认识遗传素质对人发展的作用?
2.论述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和局限。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略。
2.C [解析]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即有一个过渡的转折期,就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关键年龄出现在四年级(10~11岁)。
3.C [解析]略。
4.A [解析]儿童(2岁~12岁)道德性发展与智力成正相关,并有阶段性。这些阶段是:(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阶段;(3)可逆阶段(9~10岁),又称自律阶段;(4)公正阶段(11~12岁)。
5.C [解析]略。
6.D [解析]概念的结构包括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特征和概念实例等四个主要成分。
7.A [解析]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的基本要点是:
第一,“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学科的基本要领、基本原理。
第二,“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第三,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8.C [解析]略。
9.D [解析]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1)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包括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主义阶段;(2)第二水平:习俗水平包括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法律和秩序定向阶段;(3)第三水平:后习俗水平包括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
10.A [解析]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1)角色认知。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和对与社会的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角色认知是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
(2)角色体验。角色体验是指个体在扮演一定角色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评价与期待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3)角色期待。角色期待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自己和对别人应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的看法和期望。
11.D [解析]略。
12.A [解析]桑代克以猫为对象,通过猫走迷宫的方式研究问题解决,提出了问题解决的“试误说”,认为人与动物一样,是通过不断尝试错误来解决问题的。
13.C [解析]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
14.B [解析]《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意为如果教学不按一定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故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即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15.A [解析]略。
16.B [解析]《教育法》第73条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7.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5号公布,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18.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19.B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来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20.B [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解析]课外活动按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
2.ABCD [解析]在法律实践中,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是根据法律责任的类型所作的分类,即把法律责任分为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和违宪责任四种。
3.ABCD [解析]略。
4.ABCDE [解析]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有:连续性、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
5.BE [解析]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是品德中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它们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简单联系。为了实现某一种动机,一个人可以根据不同情境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同样,一种行为方式在一个人的不同时期也可能是由不同水平的动机引起的。
三、名词解释
1.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2.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3.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具体要求为: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4.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的媒介,是学习者和教育者互动的媒介,也是教育者借以实现教育意图、学习者借以实现发展意图的媒介。这一媒介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及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从人类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精心选择、组织和呈现的,具有丰富发展价值。
5.地方课程: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人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所开发形成的实践性课程。地方课程是宏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3)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
2.[答案要点]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答案要点](1)接受。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不同学生创造不同的社会情绪气氛。
(2)反馈。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扬与批评等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
(3)输入。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目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做出程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
(4)输出。教师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都会对课堂气氛产生不同的影响。
4.[答案要点](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情况提供便利。
(5)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
5.[答案要点](1)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
(2)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能够产生与直接学习相同的效果,并具有直接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
(3)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制过程;动机过程。这四个过程是密切联系的。
(4)强化可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1)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
(2)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但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因素的构成部分,不是全部。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个体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需要创造条件使具有不同先天素质的人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③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儿童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它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和发展的年龄特点。
④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而不决定人的发展。遗传素质有差异,但就一般人而言并不是相差很大,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基础,但不能预订或决定人的发展。
2.[答案要点]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特征与学习程度编成班组,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顺序(课程表),安排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有计划地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
优势:(1)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3)有利于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
(4)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局限:(1)不能充分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和创造力的培养。
(2)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难以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2010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二)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
A.教育观念现代化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D.教师素质现代化
2.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中的服从法律和权威阶段是()。
A.0~6岁B.6~9岁
C.9~16岁D.16岁~成年
3.生病了既怕病痛,又怕打针吃药是一种()。
A.双趋式冲突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D.双重趋避式冲突
4.“行动迟缓、情绪深刻持久”属于哪种气质类型?()
A.胆汁质B.多血质
C.黏液质D.抑郁质
5.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A.互补性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D.阶段性
6.以下是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的是()。
A.华生B.布鲁纳
C.巴浦洛夫D.马斯洛
7.“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叫做()。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
C.正迁移D.负迁移
8.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主张()。
A.学生处于主体地位B.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C.教师处于顾问地位D.学生活动处于中心地位
9.王强考试不及格时总是说:“那些考得好的人都是靠死记硬背的,并不能证明他们有能力,我考得差也不说明我没有能力,其实分数是无所谓的。”这是()。
A.合理化B.反向作用
C.补偿D.压抑
10.当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要求学习效益达到最佳水平,则合适的学习动机强度应当()。
A.很高B.较高
C.较低D.以上都不对
11.概念形成的“假设考验说”的提出者是()。
A.奥苏伯尔B.布鲁纳
C.斯金纳D.加涅
12.对小学生的舆论起主要导向作用的是()。
A.班干部B.教师
C.学生自身D.学生领袖
13.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
A.教育的终身化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D.教育的全民化
14.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称为()。
A.小学教育目的B.小学教育目标
C.小学教育原则D.小学教育内容
15.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
A.导向原则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
16.皮亚杰研究发现,2~5岁儿童的道德判断处于()。
A.权威阶段B.自我中心阶段
C.互惠或可逆阶段D.公正阶段
17.有关法律规定:“对使用特殊音响警报和红色回转警灯的警车,其他车辆应当避让。”这体现了行政职权的什么特征?()
A.优益性B.单方性
C.强制性D.执行性
18.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
19.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壬戌学制
C.甲午学制D.癸卯学制
20.王某担任某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
A.当地县教育局B.当地县人民政府
C.地市教育局D.省教育厅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至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制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其中这“三个结合”是指()。
A.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B.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C.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相结合D.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E.政府办学与民间办学相结合
2.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
A.德育B.智育
C.体育D.美育
E.劳动技术教育
3.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其职责是()。
A.听取校长工作报告,审议学校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B.听取和反馈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团结教职工,支持校长正确行使职权
C.决定有关教职工福利的重要事项,监督校长和学校其他负责人的工作
D.罢免校长
4.群体的功能是()。
A.评价性功能B.导向性功能
C.生产性功能D.发动性功能
E.维持性功能
5.纽厄尔和西蒙的信息加工模式包括的成分有()。
A.接纳者B.处理者
C.加工者D.记忆
E.作用者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问题解决
2.聚合思维
3.学制
4.个人本位论
5.教育国家化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教育法》规定的学生应尽的义务。
2.简述复式教学及其特点。
3.新课程的特点有哪些?
4.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我国所保护的知识产权有哪几种?
5.问题解决的共同特点有哪些?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
2.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潮流,包括教育发展水平现代化、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条件现代化等,其中教育内容现代化是核心。
2.D [解析]个体接受纪律约束的发展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强制阶段(0~6岁)、强化阶段(6~9岁)、遵从集体阶段(9~16岁)、服从法律和权威阶段(16岁~成年)、民主平等阶段(成年)。
3.B [解析]动机冲突的类型:(1)双趋式冲突,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有两种强烈的目标和动机,但由于条件所限制,只能取其一时,便产生了双趋式冲突。(2)双避式冲突,指个体处在两个具有威胁性的目标之中,必须接受一个,才能避开另一个,需要作出抉择而不知取舍。(3)趋避式冲突,同一目标对个体既有利又有弊,同时具有趋近和躲避两种动机,利害得失难于权衡,从而使当事人左右为难。(4)双重趋避式冲突,这是两个目标具有双重或多重趋避的理由时产生的内心冲突的情境。
4.D [解析]气质类型主要有——胆汁质:行动迅速,强而有力;情绪易爆发,不能控制。多血质:行动活泼、敏捷,善于适应环境变化;情绪反应迅速,外露但易变。黏液质:行动缓慢,能平稳地适应环境;情绪反应慢,能自我控制。抑郁质:行动迟缓,情绪反应极慢且内隐,但深刻持久;情绪细腻敏感。
5.B [解析]个别差异性指由于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环境和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中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才会出现有些儿童聪明早慧,有些儿童大器晚成。
6.B [解析]略。
7.A [解析]略。
8.B [解析]略。
9.A [解析]合理化:人们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其实质是以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行动的正确性,掩饰个人的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反向:将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和行为以截然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补偿:通过新的满足来弥补原有欲望达不到的痛苦。压抑:把不愉快的经历和体验潜抑到无意识中,不去回忆,主动遗忘。
10.B [解析]学习动机的不同强度随学习任务的难易对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学习任务比较容易、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时可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学习任务难易适中时,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最有推动力;学习任务比较复杂、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11.B [解析]布鲁纳等人实验研究,提出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假设考验说认为,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莫须有地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存贮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即设想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
12.B [解析]略。
13.C [解析]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
14.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的定义的理解,主要分广义和狭义之分,本题考查的是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即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所以与题干符合。故答案为A。
15.B [解析]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16.B [解析]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阶段(9~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
17.C [解析]略。
18.D [解析]略。
19.D [解析]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没有实施。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亦即“癸卯学制”。
20.A [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解析]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制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三个结合”是指发展教育事业必须采取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六个并举”是指在具体办学形式上,实行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免费的教育与不免费的教育并举。
2.ABCDE [解析]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3.ABC [解析]略。
4.CE [解析]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群体具有生产性功能和维持性功能。
5.ABDE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纽厄尔和西蒙以人工智能的信息处理模式来说明普通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这一模式包括——接纳者:由感觉神经接受问题情境所产生的刺激,通过传入神经与联络神经,将信息传给处理者。处理者:即整个认知过程。记忆:包括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作用者:处理者所提供的解答。
三、名词解释
1.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通过思维重新组成若干已知的概念和规则,形成新的答案,即超越所学规则的应用,形成新的高级规则的过程。
2.聚合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3.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个人本位论:指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其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5.教育国家化:指教育事业应与国家的外交、军事、财政、司法和内务一样,是非常重要的国家行政管理领域,必须将对教育事业的管理纳入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国家应在公共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对教育事业实施规范性行政管理。第一,国家必须发展教育事业。第二,国家要掌管教育事业。第三,国家要资助教育事业。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16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答案要点]复式教学是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的主要特点: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
3.[答案要点](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4.[答案要点]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
5.[答案要点](1)要解决的问题是新的,即初次遇到的。
(2)解决问题是通过思维加工、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3)问题解决是高级规则的学习活动。
(4)问题解决涉及人的心理活动的多个层面。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越是基本的东西,越具普遍性,也越具概括性,越容易产生广泛的迁移。所以一个人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多,就越容易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
只了解概念并不能保证迁移的发生,还必须有充分的应用机会,在学习情境以外的其他不同情境中正确地运用概念、原理,才能真正学会弄懂原理的性质,掌握概念,才能认识到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在课时安排上给原理的应用以较多的机会;布置练习时,要有接近实际的作业量,将同类的和类似的内容归纳在一起来安排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进行适当练习;练习要有计划、有步骤,而且种类应多样化,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还应加强学习指导,促进迁移。
(3)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帮助学生认识问题之间的关系,寻找新旧知识或课题的共同特点,归纳知识经验的原理、法则、定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必须重视对学习方法的学习,以促进更有效的迁移。
2.[答案要点]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是:
(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
(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
(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
(1)对事业,无私奉献;
(2)对学生,真诚热爱;
(3)对同志,团结协作;(4)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2010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A《大学》B《中庸》
C《学记》D《春秋》
2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A生产劳动B模仿
C语言D动物本能
3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示范性B复杂性
C主体性D长期性
4教育心理学属于()。
A心理学B社会科学
C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D哲学
5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
C华生D布鲁纳
6最早提出遗忘曲线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B艾宾浩斯
C斯金纳D冯特
7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B不均衡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D个别差异性
8“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9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10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施行时间为()。
A2006年6月29日B2007年1月1日
C2007年9月1日D2006年9月1日
11教师注意力的特点集中体现在()。
A注意集中能力B注意稳定能力
C注意转移能力D注意分配能力
12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A都是主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客体
D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13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圣火在()古奥林匹亚遗址成功点燃。
A印度B希腊
C美国D雅典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小学生的思维以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教学原则的依据。
2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和。
3世界卫生组织于1986年提出健康的概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身体健康、健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反映的教学原则是;“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反映的教学原则是。
5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和。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隐性课程
2课程资源
3程序教学
4道德修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简述用教材教学有哪些策略。
2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3简述课堂气氛的类型。
4分析教学对象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
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2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上不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教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1教学互动常见的形式有哪些?试作简单评析。
2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时应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及解析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考卷[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三)]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一份宝贵遗产。它首先见于《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2B [解析]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
3A [解析]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根据研究表明,他们一般都有种“向师性”,所以也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
4C [解析]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5A [解析]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6B [解析]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被绘
制成曲线,这就是百余年来一直被广泛引用的经典的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7B [解析]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现象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概念,所以说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8C [解析]由题干可知是在描述道德意志。
9A [解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三大组成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结合教育。
10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11D [解析]注意分配能力是教师注意力的特点的集中体现。
12A [解析]略。
13B [解析]2008年3月24日,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圣火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成功点燃。
二、填空题
1具体形象直观性2启发式注入式
3心理道德4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5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三、名词解释
1隐性课程:一般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按照既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培养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的统称。
2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3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成许多小项目,按一定程序加以排列,对每个项目提出问题,通过教学机器或程序教材呈现,要求学生作出选择反应,然后给予正确答案以便核对。
4道德修养: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社会阶级的道德要求,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方面,为磨炼自身、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求外”与“省内”相结合的活动。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比较——比较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
(2)还原——把抽象的教学知识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3)转化——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
(4)开发——开发周边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再加工;
(5)调整——运用更换、增删、归并等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
(6)挖掘——充分挖掘教材含蕴,发现教材新意义。
2[答案要点]优点: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不足:(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2)观察结果难以重复。(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3[答案要点]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
(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4[答案要点](1)学生的年龄、学段情况;
(2)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况;
(3)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情况。
五、案例分析题
1[答案要点]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2[答案要点]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的行为,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常见的教学互动有以下三种形式:
(1)双向型。在这种互动方式中,师生之间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的师生对话形式。
(2)多向型。这种互动形式与双向型互动不同的是,互动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它强调信息的多向传递反馈。在课堂上的常见形式有: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等。
(3)网状型。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和教师构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网,每位学生、每位老师都是这张网的一个结点。能够牵一点而动全网,互动的辐射范围非常广。这种互动强调师生平等参与学习活动,信息全面开放,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源。这种互动的载体往往是大型的教学游戏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网上互动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这三种互动往往交织在一起,缺一不可。就教学效果来说,在这三种互动形式中,双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差,多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好,但效果最好的是网状互动。
2[答案要点](1)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解时,教师可以给以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2)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
(3)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以较少指导;对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以较多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2010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的科学。
A心理现象及其规律B心理过程
C认识过程D心理特征
2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
A布置作业B检查作业
C课外辅导D课后练习
3《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的公民。
A十六周岁B十七周岁
C十八周岁D十九周岁
4教学实践中的“双基”是指()。
A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B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
C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D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
5“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教师经常用这首诗鼓励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这种行为属于意志品质的()。
A自觉性B果断性
C坚持性D自制性
6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
C兴趣D知觉
7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是在()。
A原始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C奴隶社会初期D现代社会
8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是()。
A德育B班级活动
C教研活动D教学
9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
A确立教育目的B设计课程体系
C加强德育工作D选择教学方法
10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
A针对性B逻辑性
C知识性D创造性
11属于意义识记的行为是()。
A小明通过阅读成语故事记住了大量成语
B小明利用课间时间记住了圆周率小数点后9位数字
C小明采用历史的先后顺序记住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年月日
D小明通过诵读法记忆并掌握英语单词
12早晨的学习效果一般较好,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受下列哪一选项的干扰?()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
C单一抑制D双重抑制
13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
C华生D布鲁纳
14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
A授受关系B民主平等的关系
C相互促进的关系D师道尊严的关系
15在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凡年满()岁的儿童均可进入小学学习。
A4周B5周 C6周D7周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让学生掌握知识才是自主学习的本意。()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彼此独立的。()
3过度学习量越多越好。()26
4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课程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错误也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法是谈话法。()
61995年3月1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法律。()
7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做好家长工作。()
8孔子主张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循序渐进这条教学原则。()
9教师的智力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
10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
11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掌握知识。()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13情感、态度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渗透”、“融合”的关系。()
14掌握、了解、理解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15“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可以预设的。()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终身学习又特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这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成长的支柱。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为基础。
3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三个过程。
4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房宗岳翻译的《》。
5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
6是对知识的最好复习。
7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8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9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第一是学会调适,第二是寻求,前者是基本目标,后者是高级目标。
10在我国年公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中,第一次把课外活动正式列入总计划。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哪些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2小学教师要扮演哪些角色?
3教学中如何教给小学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
4教师如何有效地促进迁移的教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哪些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2小学教师要扮演哪些角色?
3教学中如何教给小学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
4教师如何有效地促进迁移的教学?
六、教育写作题(本大题共16分)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
请以“终身学习”为话题,结合教师职业,谈谈你的认识。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及解析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考卷[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四)]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C [解析]课外辅导是在课堂规定时间以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
3C [解析]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章总则第二条可知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4C [解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被称为教学实践中的“双基”。
5D [解析]自制性就是一个人自己控制和协调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举止行为的品质特性。而题干中所述正是意志品质的自制性。
6A [解析]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故题干所述应为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7C [解析]略。
8D [解析]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所以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是教学。
9A [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为此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确立教育目的。
10A [解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有针对性。
11C [解析]意义识记是根据事物内部联系,反复领会、理解,揭示其实际意义的记忆方法,也称逻辑的或理解的记忆。
12A [解析]研究表明,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早晨起床,大脑比较清醒,所以不受前摄抑制的影响。
13D [解析]20世纪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14C [解析]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5C [解析]在中国,小学和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均可进入小学学习。
二、判断题
1× [解析]让学生能够探索、学会探索,才是自主学习的本意。
2× [解析]教学重点与难点常常呈交叉关系,有些是重点而不是难点,有些是难点而不是重点,有些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3× [解析]过度学习容易疲劳,所以适度的学习量比较好。
4√ [解析]略。
5× [解析]题干中描述的是讲授法。
6√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并经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颁布,于1995年9月1日起施行。《教育法》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
7× [解析]全面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条件。
8× [解析]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愤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是“启发”一词的来源,显然体现的是启发性原则。
9× [解析]教师的教学效果不是完全由教师的智力水平来决定的,还与教学方法、学生情况有关。
10√ [解析]略。
11× [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12√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学校保护中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13√ [解析]略。
14× [解析]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15× [解析]“情感与态度目标”应该区分预设性目标和非预设性目标。
三、填空题
1学会学习2直接经验3评价
4教育实用心理学5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6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7发散8认知失调
9发展101986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2)在教学内容的易混淆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3)在思维的交锋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4)在思维的发散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5)在规律的探索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2[答案要点]教师职业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传道者的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3[答案要点]首先,针对小学儿童抽象思维水平不高的特点,教会学生以直观材料帮助思维;
其次,在学生借助直观图帮助思维的同时,注意教给学生逻辑推理的方法,而不是停留在乱猜硬套或“依样画葫芦”,培养学生归纳和演绎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4[答案要点](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五、论述题
[答案要点](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利用电教手段,采用游戏、模拟等方式。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如在正式讲授内容之前,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好奇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即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一种悬念,从而引发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愿望。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不同难度的任务所需要的动机强度不同,对于简单的任务,需要较高的动机强度;对于困难的任务,则需要较低的动机强度。日常教学中的评价旨在促进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发展,因而中等难度水平的任务是有益的。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以便激起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通过反馈知道缺点或错误,可以及时纠正。表扬鼓励比批评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儿童产生成就感,后者则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竞赛中学生的好胜心和求成的需要特别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加强,但要注意减弱竞赛的消极因素。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帮助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引导其通过努力达到,从而增强自信。让学生明白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努力,而不是能力不够,只要付出努力,便会成功。
六、教育写作题
[参考例文]
教师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因此,人类将进入学习化社会,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将不断发展。而学校是进行人类文化的代际交接和传承的场所,教师则是进行人类文化的代际交接和传承的执行者。所以“终身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势在必行。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缘由:
教师的职业性质与特点决定了教师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为此,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我素质,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而在众多角色中最基本的角色还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教师又是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有人认为,“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种看法在社会发展速度很慢的年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当代这样的一个发展极为迅速的社会,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一桶长期不更新、不流动的水,会变成死水。一个教师的知识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他的知识就会变得陈旧,变得无用。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常教常新。知识的不断更新也就意味着教师要不断学习,不停学习、终身学习。
2010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五)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A.教师、学生、教材
B.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
2.在教学中,初入学儿童的注意状态取决于()。
A.个体知识经验B.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C.个体需要兴趣D.情绪状态
3.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是()。
A.勒温B.苛勒
C.华生D.斯金纳
4.学校的产生,一般地说,是在()。
A.原始社会B.原始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D.封建社会
5.()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A.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B.加强和改进法制建设
C.加强和改进硬件建设D.加强和改进道德建设
6.5岁的玲玲想吃糖,她认为自己的玩具娃娃也想吃糖,这说明其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A.属单维思维B.不可逆
C.自我中心D.具体逻辑推理
7.“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
A.华生B.霍尔
C.高尔登D.洛克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思想最早出自()。
A.《学记》B.《论语》
C.《孟子》D.《中庸》
9.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这说明其思维具有()。
A.指向性B.流畅性
C.变通性D.独创性
10.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的教师为人师表内容可以概括为()。
①教师的行为示范②教师的语言示范③教师的衣着、仪表示范④教师的举止示范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1.学习“直角、锐角、钝角、平角”等概念时,各种概念的相互影响称为()。
A.水平迁移B.正迁移
C.顺向迁移D.一般迁移
12.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是()。
A.教学B.课外活动
C.社会实践D.校外活动
13.根据教学评价的功能,可将其分为()。
A.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C.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D.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14.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依法确定。
A.损害程度
B.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
C.行为后果
D.损害过程
15.下列教育形式中属于狭义教育的是()。
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D.自我教育
16.小学低年级儿童想象的形象往往具有模仿性和()。
A.复制性B.新颖性
C.创造性D.具体性
17.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学校应当()。
A.让司法机关代劳
B.让居委会、村委直接负责
C.让政府部门开展
D.聘任从事法制教育的专职或兼职的教师
18.小学生容易把“b”写成“d”,这说明小学生的()还不成熟。
A.感知能力B.注意能力
C.记忆能力D.思维能力
19.3~5岁的儿童的言语掌握能力和记忆能力往往优于成年人,这表明儿童发展具有()。
A.阶段性B.顺序性
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20.学生已经掌握了“哺乳动物”的概念,再去学习新概念“鲸”时,很快予以接受。这一掌握概念的形式是()。
A.概念同化B.概念形成
C.概念顺应D.概念类比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教育的特质至少有哪几方面?()
A.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有意识活动
B.教育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生存活动
C.教育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
D.教育是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E.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有()。
A.教育普及化的开始B.提出“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
C.教育法制化的形成D.强化教育的国家控制
E.教育精英化的实现
3.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有()。
A.问题的呈现方式B.功能固着
C.知识储备D.反应定势
E.认知特性
4.课程的基本类型有()。
A.学科课程B.经验课程
C.活动课程D.潜在课程
E.核心课程
5.王刚英语考试得了90分,他将原因归结为是自己持久努力的结果,这种归因是()。
A.可控的B.不可控的 C.稳定的D.内部的
E.外部的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习方式
2.社会本位论
3.元认知
4.课程评价
5.美育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科技发展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心理健康教育有何意义?
3.简述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4.简述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
5.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具体途径。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论述新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
2.试论述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特点与教育
参考答案及解析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考卷[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五)]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略。
2.B [解析]在教学中,初入学儿童的注意状态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刺激物只要是生动的、新异的,就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3.A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最早研究群体动力、场理论和力学概念,说明群体成员之间各种力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C [解析]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埃及,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商代。
5.A [解析]略。
6.C [解析]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单维性、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等特征。认为其他人或物的思维与自己的一样是自我中心的表现。
7.C [解析]“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高尔登,他的典型论调是:“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正如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
8.B [解析]略。
9.C [解析]思维的特点有流畅性:个人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
10.D [解析]略。
11.A [解析]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顺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一般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
12.A [解析]略。
13.C [解析]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可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可分为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可分为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14.B [解析]略。
15.B [解析]狭义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16.A [解析]小学低年级儿童想象的形象往往具有模仿性和复制性,创造加工的成分不多。
17.D [解析]略。
18.A [解析]感知就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各种事物的直接认识。
19.C [解析]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都存在不同的关键期。
20.A [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ADE [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的活动。
2.ABC [解析]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2)“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4)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3.BCDE [解析]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包括(1)功能固着:是指人看到某件制品时,思维常被其惯常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别的方面的功能。(2)反应定势:它是指人们由于先前影响,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3)知识储备:有效的问题解决是以某一问题领域的丰富的知识存储为基础的。(4)智慧水平:解决问题的成败常常决定于智慧水平的高低。(5)认知特性:认知上的许多特性都明显地影响问题解决的进行。
4.ACDE [解析]学科课程:学生在原来具备的一定的直接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借助书本知识,通过概念和推理来掌握前人留下的间接经验。活动课程: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获得对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大量的直接经验。潜在课程:是指学校教育的总体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5.AD [解析]一般从三个纬度对归因进行归类:内在性(内部和外部因素),稳定性(稳定和不稳定因素),可控性(可控和不可控因素)。努力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归因。
三、名词解释
1.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2.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其主要观点为:(1)教育目的不应从个人本位出发,而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决定;(2)个人只是教育的加工原料,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3)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个人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4)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发展依赖于社会。社会本位论过分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没有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的发展的束缚和压抑。
3.元认知:元认知也称反省认知或超认知,它是指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评价及其对认知过程的调控。
4.课程评价:它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只在系统调查与描述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学校课程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不断完善课程,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5.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小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2.[答案要点](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习心理健康的需要;39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3.[答案要点]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标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培养目标也是对培养怎样的人的规定,但它与教育目标有上下位次之分。不同层次的目标系列依次为: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他们都标示了一定社会对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4.[答案要点](1)观念滞后,目标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2)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针对性不强;
(3)课程结构单
一、封闭;
(4)课程内容陈旧;
(5)课程实施仍为三个中心(教师、书本、课堂);
(6)课程评价重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
(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5.[答案要点](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微格教学;
(3)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1)改变课程过于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答案要点]小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儿童入学标志着由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活动为主,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是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1)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儿童入小学时感知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可以在教师组织下进行简单的观察。知觉的随意性和情绪性还很明显。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还很笼统,常忽略一些细节,小学生的时间、空间概念都有了发展。然而这方面的能力还很有限,较长的时间概念,较大的空间概念还都没有形成。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对事物的感知更具有目的性和顺序性,对事物能进行比较精确的感知,逐步确立时间、空间概念。
三、名词解释
1.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2.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其主要观点为:(1)教育目的不应从个人本位出发,而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决定;(2)个人只是教育的加工原料,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3)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个人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4)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发展依赖于社会。社会本位论过分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没有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的发展的束缚和压抑。
3.元认知:元认知也称反省认知或超认知,它是指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评价及其对认知过程的调控。
4.课程评价:它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只在系统调查与描述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学校课程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不断完善课程,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5.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小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2.[答案要点](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习心理健康的需要;41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3.[答案要点]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标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培养目标也是对培养怎样的人的规定,但它与教育目标有上下位次之分。不同层次的目标系列依次为: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他们都标示了一定社会对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4.[答案要点](1)观念滞后,目标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2)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针对性不强;
(3)课程结构单
一、封闭;
(4)课程内容陈旧;
(5)课程实施仍为三个中心(教师、书本、课堂);
(6)课程评价重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
(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5.[答案要点](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微格教学;
(3)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1)改变课程过于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答案要点]小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儿童入学标志着由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活动为主,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是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1)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儿童入小学时感知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可以在教师组织下进行简单的观察。知觉的随意性和情绪性还很明显。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还很笼统,常忽略一些细节,小学生的时间、空间概念都有了发展。然而这方面的能力还很有限,较长的时间概念,较大的空间概念还都没有形成。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对事物的感知更具有目的性和顺序性,对事物能进行比较精确的感知,逐步确立时间、空间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