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安徽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卷
.2013年安徽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l.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是()。A·《学记》 B.《论语》 C·《论演说家的培养》 D.《理想国》 2.新课改中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A.知识、智力、能力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3·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跳一跳,摘桃子”是讲教学目标的设计要()。A·难度适中 B.便于检测
C·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 D.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结合 5·教学中学生要掌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重点掌握()。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并重 D·先掌握直接经验,后掌握间接经验
6.教师上课时一边授课,一边板书,一边观察学生,这是利用了()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7.利用图片、图标、模型、幻灯片、电影电视等手段进行教学的直观类型是()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语言直观 D.抽象直观
8.记忆效果最好,精力耗费上最经济的学习程度为()A.50% B.100% C.1.50%D.200%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制定机关是()A.国务院 B.国家教育部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0.教学设计最先考虑的问题是()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教学方法 D.教学环境
11.对于任性的学生应着重培养其意志品质的()A.自制性 B.自觉性
.10.人在激情状态下认识和自控能力会减弱,所以总是做错事。()11.学生的学习是以获取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的。()12.讲授法是注入式的方法,问答法是启发式的方法。()13.学会调适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14.受教育权利是儿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一项宪法权利。()15.定势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活动准备状态。()16.气质影响人的活动方式与效率,是一个人选择职业的依据之一。()17.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看,惩罚不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8.教育刚归生活世界的含义是只要求生活世界不要求科学世界。()19.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的正诱因。()20.新课改进一步强化了教育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四、案例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1.小刘以优异的成绩被聘为某中学特岗教师.她一到岗就认真备课.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她还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手段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她的课很受学生欢迎。但是,她不能容忍学生不认真听课。对个别不认真听课的学生经常采取罚站、甚至不许进教室听课等方式来惩罚他们。
请运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知识对小刘的做法进行分析评价。
2、我是一个英语“差生”,觉得学英语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
一次老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一定要考好,于是我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牺牲了许
多休息时间,功夫不负苦心人,期末预考时,真的拿了个好成绩。我非常高兴。想这次老
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
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心里感到一阵刺痛,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原有的课程评价和考试制度与新课程的要求相比存在的弊端。
.质是任性和怯懦。前者不能约束自己的行
动;后者在行动中畏缩不前.惊慌失措.这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命题立意】考查的是意志的品质。★★★★
【错因分析】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
12.B【解析】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以及《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都是这一教学原则的体现。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启发性原则的把握。★★★★
【错因分析】对教学原则把握不牢固。
13.D【解析】H·加德纳是美国心理学家、学习理论家、教育学教授。加德纳在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的是他的多元智力理论,它对传统的智力理论提出了批评。他认为人的智力至少包括七种类型:言语智力(即说话、阅读、书写的能力)、逻辑一数学智力(即数字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视觉一空间智力(即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音乐智力(即对声音的辨识与韵律表达的能力)、运动智力(即支配肢体以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人际智力(即与人交往且和睦相处的能力)、自知智力(即认识 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命题立意】考查的是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14.C【解析】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外活动小组以自愿结合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而组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小组活动主要包括:(1)学科小组;
(2)技术小组;(3)艺术小组;(4)体育小组等。
【命题立意】考查的是考生对课外活动组织形式的认识。★★
【错因分析l对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掌握不牢固。
15.C【解析】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未弄清楚就开始解答。这种类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虽然很快,但错误率高,在运用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解决中占优势。
【命题立意l考查的是认知方式的种类。★★★
【错因分析】对认知方式的种类记忆不清。
16.A【解析】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基础的课程;拓展型课程则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研究型课程是一种培养学生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形态:
【命题立意】考查的是课程类型的知识。★★
【错因分析】略。
17.B【解析】定势是一种旧有的习惯对新行为获得的影响,英语知识不是习惯,因此不是定势。记忆是一种能力,与这道题目无关。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阻碍作用。因此,正迁移符合本题所述的意思。
【命题立意】考查的是考生对正迁移概念的理解。★★★
【错因分析】对正迁移的概念理解不透彻。
18.B【解析】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目的性的培养属于旧课程思想方法,新课程不再提倡目的性,因此该题不能选该项。变通性是和正确答案相关的迷惑选项。本题所述是培养学生独创能力的方法,因此选B。
【命题立意】考查的是考生对思维的特点的认识。★★★
.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简言之,这两个目标分别是要引导学生达到基础层次的心理健康和高层次的心理健康。14.√【解析】略。
15.×【解析】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定势的影响下,人们会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刺激情境作出反应。因此定势对解决问题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16.√【解析】在各种实践领域中.气质虽不起决定作用,但它对人的工作方式有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丁作效率。因此在职业的选择上.考虑气质因素是十分重要的。17.×【解析】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18.×【解析】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涵义是由过于注重“科学世界”转向更多地关照“生活世界”,并不是不要求“科学世界”。
19.√【解析】诱因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当个体凶趋向或接受它而僻刮满足的诱因称为正诱因;如果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这种诱凶称为负诱因。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例如,对学
生而言,教师的表扬是正诱因,斥责是负诱因。20.×【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三、论述题(答案要点)1.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也是在课外活动中建立丰富起来的,同时,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因此,师生奖系建立的多种途径要求教师不仅在课内外,而且要在校外意识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地位.增强教育的立体效果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
为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I)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5)发扬教育民主;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其次,学生也应做出相应的努力,学生应做的努力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正确认识自己;(2)正确认识老师。
最后,还应从其他方面做出努力,具体如F: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
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2.【答案要点】(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第二篇:2013年安徽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模拟题三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3年安徽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模
拟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1.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A《大学》B《中庸》 C《学记》D《春秋》
2.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A生产劳动 B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
3.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4.教育心理学属于()。A心理学 B社会科学
C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D哲学
5.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6.最早提出遗忘曲线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家是()。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斯金纳 D冯特
7.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地 址: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万达广场7号写字楼32层 1 联系我们:http://ah.offcn.com/html/2012/07/17116.html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8.“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9.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10.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施行时间为()。A2006年6月29日 B2007年1月1日 C2007年9月1日 D2006年9月1日 11.教师注意力的特点集中体现在()。A注意集中能力 B注意稳定能力 C注意转移能力 D注意分配能力
12.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A都是主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客体
D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13.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圣火在()古奥林匹亚遗址成功点燃。A印度 B希腊 C美国 D雅典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小学生的思维以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________教学原则的依据。2.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________和________。
3.世界卫生组织于1986年提出健康的概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身体健康、________健康、________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反映的教学原则是________;“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反映地 址: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万达广场7号写字楼32层 2 联系我们:http://ah.offcn.com/html/2012/07/17116.html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的教学原则是________。
5.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________和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隐性课程 2.课程资源 3.程序教学 4.道德修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简述用教材教学有哪些策略。2.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3.简述课堂气氛的类型。
4.分析教学对象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2.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上不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教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1.教学互动常见的形式有哪些?试作简单评析。2.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时应注意什么?
地 址: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万达广场7号写字楼32层 3 联系我们:http://ah.offcn.com/html/2012/07/17116.html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中公专家解析]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一份宝贵遗产。它首先见于《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2.B[中公专家解析]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3.A[中公专家解析]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根据研究表明,他们一般都有种“向师性”,所以也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
4.C[中公专家解析]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5.A[中公专家解析]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6.B[中公专家解析]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被绘制成曲线,这就是百余年来一直被广泛引用的经典的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7.B[中公专家解析]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现象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概念,所以说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8.C[中公专家解析]由题干可知是在描述道德意志。
9.A[中公专家解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三大组成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结合教育。
10.D[中公专家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11.D[中公专家解析]注意分配能力是教师注意力的特点的集中体现。12.A[中公专家解析]略。
13.B[中公专家解析]2008年3月24日,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圣火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成功点燃。
二、填空题 1.具体形象直观性 2.启发式 注入式 3.心理道德
地 址: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万达广场7号写字楼32层 4 联系我们:http://ah.offcn.com/html/2012/07/17116.html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4.启发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5.自我分析 自我评价
三、名词解释
1.隐性课程:一般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按照既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培养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的统称。
2.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3.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成许多小项目,按一定程序加以排列,对每个项目提出问题,通过教学机器或程序教材呈现,要求学生作出选择反应,然后给予正确答案以便核对。
4.道德修养: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社会阶级的道德要求,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方面,为磨炼自身、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求外”与“省内”相结合的活动。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比较——比较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2)还原——把抽象的教学知识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3)转化——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4)开发——开发周边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再加工;(5)调整——运用更换、增删、归并等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6)挖掘——充分挖掘教材含蕴,发现教材新意义。
2.[答案要点]优点: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不足:(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2)观察结果难以重复。(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3.[答案要点]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4.[答案要点](1)学生的年龄、学段情况;(2)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况;地 址: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万达广场7号写字楼32层 5 联系我们:http://ah.offcn.com/html/2012/07/17116.html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3)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情况。
五、案例分析题
1.[答案要点]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2.[答案要点]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的行为,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常见的教学互动有以下三种形式:
(1)双向型。在这种互动方式中,师生之间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的师生对话形式。
(2)多向型。这种互动形式与双向型互动不同的是,互动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它强调信息的多向传递反馈。在课堂上的常见形式有: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等。
(3)网状型。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和教师构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网,每位学生、每位老师都是这张网的一个结点。能够牵一点而动全网,互动的辐射范围非常广。这种互动强调师生平等参与学习活动,信息全面开放,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源。这种互动的载体往往是大型的教学游戏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网上互动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这三种互动往往交织在一起,缺一不可。就教学效果来说,在这三种互动形式中,双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差,多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好,但效果最好的是网状互动。
2.[答案要点](1)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解时,教师可以给以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2)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
(3)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以较少指导;对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以较多指导,直到得到正地 址: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万达广场7号写字楼32层 6 联系我们:http://ah.offcn.com/html/2012/07/17116.html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确答案为止。
安徽人事考试网http://ah.offcn.com/ 合肥人事考试网http://hefei.offcn.com/
地 址: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万达广场7号写字楼32层 联系我们:http://ah.offcn.com/html/2012/07/17116.html
第三篇:2010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2010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一)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考卷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一)](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前苏联()主编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A.叶希波夫·冈察洛夫B.斯米尔切诺夫
C.凯洛夫D.申比寥夫
2.小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关键年龄是()。
A.8~9岁B.9~10岁C.10~11岁D.11~12岁
3.“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说明教育是()。
A.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B.使人得以生存的活动
C.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D.保存人类文明的活动
4.儿童道德性发展的自我中心阶段是在()。
A.2~5岁B.6~7岁
C.8~10岁D.11~12岁
5.世界上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是哪个国家?()
A.英国B.法国
C.德国D.日本
6.概念的结构不包括()。
A.概念名称B.概念定义C.概念特征D.概念水平
7.“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的观点。
A.布鲁纳B.克伯屈
C.赞科夫D.怀特海
8.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A.传授知识B.开发智力
C.教书育人D.为人师表
9.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A.惩罚和服从定向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
C.社会契约定向D.普遍道德原则定向
10.教师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是()。
A.教师角色认知B.教师角色体验
C.教师角色期待D.没有正确答案
11.较有影响的非文字智力测验有()。
A.比奈智力测验B.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
C.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D.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12.问题解决的“试误说”的奠基人是()。
A.桑代克B.苛勒
C.纽厄尔和西蒙D.布鲁纳
13.小学生的思维()。
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14.《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
15.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较高道德目标是()。
A.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B.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积极进取
C.不为金钱,自甘寂寞D.自强不息,无私奉献
16.《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A.民事责任B.刑事责任C.一般责任D.行政责任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起开始施行。
A.1995年9月10日B.1994年1月1日
C.1986年4月2日D.1995年9月1日
18.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A.14周岁以下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D.18周岁以下
19.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20.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点人数就将车开走。小学生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经开走,急忙追赶。在追赶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王某的伤害由谁承担责任?()
A.司机负责B.某寄宿学校负责
C.司机和某寄宿学校共同负责D.司机和王某共同负责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至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有()。
A.群众性活动B.以学生为核心C.小组活动D.个人活动
E.班级授课制
2.法律责任的类型有()。
A.民事法律责任B.行政法律责任C.刑事法律责任D.违宪责任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影响这一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要条件是()。
A.教育的自身状况B.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C.家庭环境D.社会发展的状况
E.气候条件
4.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
A.连续性B.顺序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E.不均衡性
5.品德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分别是()。
A.道德意识B.道德动机C.道德情感 D.道德认识
E.道德行为方式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问题行为
2.人际关系
3.德育
4.教育内容
5.地方课程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小学班主任的作用。
2.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什么?如何体现?
3.教师的期望通过哪四条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4.简述学校的法定义务。
5.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中,当代生物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中国民间则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说;当代遗传学的发展也为人们重新认识这一观点提供了某些方面的证据。
请问:
(1)什么是遗传素质?
(2)如何认识遗传素质对人发展的作用?
2.论述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和局限。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略。
2.C [解析]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即有一个过渡的转折期,就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关键年龄出现在四年级(10~11岁)。
3.C [解析]略。
4.A [解析]儿童(2岁~12岁)道德性发展与智力成正相关,并有阶段性。这些阶段是:(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阶段;(3)可逆阶段(9~10岁),又称自律阶段;(4)公正阶段(11~12岁)。
5.C [解析]略。
6.D [解析]概念的结构包括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特征和概念实例等四个主要成分。
7.A [解析]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的基本要点是:
第一,“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学科的基本要领、基本原理。
第二,“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第三,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8.C [解析]略。
9.D [解析]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1)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包括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主义阶段;(2)第二水平:习俗水平包括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法律和秩序定向阶段;(3)第三水平:后习俗水平包括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
10.A [解析]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1)角色认知。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和对与社会的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角色认知是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
(2)角色体验。角色体验是指个体在扮演一定角色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评价与期待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3)角色期待。角色期待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自己和对别人应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的看法和期望。
11.D [解析]略。
12.A [解析]桑代克以猫为对象,通过猫走迷宫的方式研究问题解决,提出了问题解决的“试误说”,认为人与动物一样,是通过不断尝试错误来解决问题的。
13.C [解析]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
14.B [解析]《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意为如果教学不按一定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故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即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15.A [解析]略。
16.B [解析]《教育法》第73条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7.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5号公布,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18.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19.B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来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20.B [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解析]课外活动按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
2.ABCD [解析]在法律实践中,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是根据法律责任的类型所作的分类,即把法律责任分为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和违宪责任四种。
3.ABCD [解析]略。
4.ABCDE [解析]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有:连续性、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
5.BE [解析]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是品德中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它们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简单联系。为了实现某一种动机,一个人可以根据不同情境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同样,一种行为方式在一个人的不同时期也可能是由不同水平的动机引起的。
三、名词解释
1.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2.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3.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具体要求为: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4.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的媒介,是学习者和教育者互动的媒介,也是教育者借以实现教育意图、学习者借以实现发展意图的媒介。这一媒介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及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从人类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精心选择、组织和呈现的,具有丰富发展价值。
5.地方课程: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人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所开发形成的实践性课程。地方课程是宏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3)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
2.[答案要点]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答案要点](1)接受。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不同学生创造不同的社会情绪气氛。
(2)反馈。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扬与批评等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
(3)输入。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目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做出程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
(4)输出。教师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都会对课堂气氛产生不同的影响。
4.[答案要点](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情况提供便利。
(5)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
5.[答案要点](1)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
(2)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能够产生与直接学习相同的效果,并具有直接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
(3)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制过程;动机过程。这四个过程是密切联系的。
(4)强化可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1)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
(2)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但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因素的构成部分,不是全部。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个体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需要创造条件使具有不同先天素质的人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③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儿童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它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和发展的年龄特点。
④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而不决定人的发展。遗传素质有差异,但就一般人而言并不是相差很大,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基础,但不能预订或决定人的发展。
2.[答案要点]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特征与学习程度编成班组,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顺序(课程表),安排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有计划地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
优势:(1)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3)有利于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
(4)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局限:(1)不能充分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和创造力的培养。
(2)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难以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2010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二)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
A.教育观念现代化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D.教师素质现代化
2.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中的服从法律和权威阶段是()。
A.0~6岁B.6~9岁
C.9~16岁D.16岁~成年
3.生病了既怕病痛,又怕打针吃药是一种()。
A.双趋式冲突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D.双重趋避式冲突
4.“行动迟缓、情绪深刻持久”属于哪种气质类型?()
A.胆汁质B.多血质
C.黏液质D.抑郁质
5.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A.互补性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D.阶段性
6.以下是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的是()。
A.华生B.布鲁纳
C.巴浦洛夫D.马斯洛
7.“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叫做()。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
C.正迁移D.负迁移
8.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主张()。
A.学生处于主体地位B.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C.教师处于顾问地位D.学生活动处于中心地位
9.王强考试不及格时总是说:“那些考得好的人都是靠死记硬背的,并不能证明他们有能力,我考得差也不说明我没有能力,其实分数是无所谓的。”这是()。
A.合理化B.反向作用
C.补偿D.压抑
10.当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要求学习效益达到最佳水平,则合适的学习动机强度应当()。
A.很高B.较高
C.较低D.以上都不对
11.概念形成的“假设考验说”的提出者是()。
A.奥苏伯尔B.布鲁纳
C.斯金纳D.加涅
12.对小学生的舆论起主要导向作用的是()。
A.班干部B.教师
C.学生自身D.学生领袖
13.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
A.教育的终身化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D.教育的全民化
14.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称为()。
A.小学教育目的B.小学教育目标
C.小学教育原则D.小学教育内容
15.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
A.导向原则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
16.皮亚杰研究发现,2~5岁儿童的道德判断处于()。
A.权威阶段B.自我中心阶段
C.互惠或可逆阶段D.公正阶段
17.有关法律规定:“对使用特殊音响警报和红色回转警灯的警车,其他车辆应当避让。”这体现了行政职权的什么特征?()
A.优益性B.单方性
C.强制性D.执行性
18.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
19.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壬戌学制
C.甲午学制D.癸卯学制
20.王某担任某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
A.当地县教育局B.当地县人民政府
C.地市教育局D.省教育厅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至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制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其中这“三个结合”是指()。
A.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B.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C.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相结合D.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E.政府办学与民间办学相结合
2.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
A.德育B.智育
C.体育D.美育
E.劳动技术教育
3.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其职责是()。
A.听取校长工作报告,审议学校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B.听取和反馈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团结教职工,支持校长正确行使职权
C.决定有关教职工福利的重要事项,监督校长和学校其他负责人的工作
D.罢免校长
4.群体的功能是()。
A.评价性功能B.导向性功能
C.生产性功能D.发动性功能
E.维持性功能
5.纽厄尔和西蒙的信息加工模式包括的成分有()。
A.接纳者B.处理者
C.加工者D.记忆
E.作用者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问题解决
2.聚合思维
3.学制
4.个人本位论
5.教育国家化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教育法》规定的学生应尽的义务。
2.简述复式教学及其特点。
3.新课程的特点有哪些?
4.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我国所保护的知识产权有哪几种?
5.问题解决的共同特点有哪些?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
2.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潮流,包括教育发展水平现代化、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条件现代化等,其中教育内容现代化是核心。
2.D [解析]个体接受纪律约束的发展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强制阶段(0~6岁)、强化阶段(6~9岁)、遵从集体阶段(9~16岁)、服从法律和权威阶段(16岁~成年)、民主平等阶段(成年)。
3.B [解析]动机冲突的类型:(1)双趋式冲突,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有两种强烈的目标和动机,但由于条件所限制,只能取其一时,便产生了双趋式冲突。(2)双避式冲突,指个体处在两个具有威胁性的目标之中,必须接受一个,才能避开另一个,需要作出抉择而不知取舍。(3)趋避式冲突,同一目标对个体既有利又有弊,同时具有趋近和躲避两种动机,利害得失难于权衡,从而使当事人左右为难。(4)双重趋避式冲突,这是两个目标具有双重或多重趋避的理由时产生的内心冲突的情境。
4.D [解析]气质类型主要有——胆汁质:行动迅速,强而有力;情绪易爆发,不能控制。多血质:行动活泼、敏捷,善于适应环境变化;情绪反应迅速,外露但易变。黏液质:行动缓慢,能平稳地适应环境;情绪反应慢,能自我控制。抑郁质:行动迟缓,情绪反应极慢且内隐,但深刻持久;情绪细腻敏感。
5.B [解析]个别差异性指由于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环境和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中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才会出现有些儿童聪明早慧,有些儿童大器晚成。
6.B [解析]略。
7.A [解析]略。
8.B [解析]略。
9.A [解析]合理化:人们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其实质是以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行动的正确性,掩饰个人的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反向:将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和行为以截然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补偿:通过新的满足来弥补原有欲望达不到的痛苦。压抑:把不愉快的经历和体验潜抑到无意识中,不去回忆,主动遗忘。
10.B [解析]学习动机的不同强度随学习任务的难易对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学习任务比较容易、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时可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学习任务难易适中时,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最有推动力;学习任务比较复杂、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11.B [解析]布鲁纳等人实验研究,提出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假设考验说认为,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莫须有地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存贮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即设想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
12.B [解析]略。
13.C [解析]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
14.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的定义的理解,主要分广义和狭义之分,本题考查的是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即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所以与题干符合。故答案为A。
15.B [解析]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16.B [解析]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阶段(9~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
17.C [解析]略。
18.D [解析]略。
19.D [解析]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没有实施。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亦即“癸卯学制”。
20.A [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解析]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制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三个结合”是指发展教育事业必须采取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六个并举”是指在具体办学形式上,实行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免费的教育与不免费的教育并举。
2.ABCDE [解析]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3.ABC [解析]略。
4.CE [解析]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群体具有生产性功能和维持性功能。
5.ABDE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纽厄尔和西蒙以人工智能的信息处理模式来说明普通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这一模式包括——接纳者:由感觉神经接受问题情境所产生的刺激,通过传入神经与联络神经,将信息传给处理者。处理者:即整个认知过程。记忆:包括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作用者:处理者所提供的解答。
三、名词解释
1.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通过思维重新组成若干已知的概念和规则,形成新的答案,即超越所学规则的应用,形成新的高级规则的过程。
2.聚合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3.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个人本位论:指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其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5.教育国家化:指教育事业应与国家的外交、军事、财政、司法和内务一样,是非常重要的国家行政管理领域,必须将对教育事业的管理纳入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国家应在公共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对教育事业实施规范性行政管理。第一,国家必须发展教育事业。第二,国家要掌管教育事业。第三,国家要资助教育事业。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16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答案要点]复式教学是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的主要特点: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
3.[答案要点](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4.[答案要点]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
5.[答案要点](1)要解决的问题是新的,即初次遇到的。
(2)解决问题是通过思维加工、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3)问题解决是高级规则的学习活动。
(4)问题解决涉及人的心理活动的多个层面。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越是基本的东西,越具普遍性,也越具概括性,越容易产生广泛的迁移。所以一个人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多,就越容易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
只了解概念并不能保证迁移的发生,还必须有充分的应用机会,在学习情境以外的其他不同情境中正确地运用概念、原理,才能真正学会弄懂原理的性质,掌握概念,才能认识到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在课时安排上给原理的应用以较多的机会;布置练习时,要有接近实际的作业量,将同类的和类似的内容归纳在一起来安排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进行适当练习;练习要有计划、有步骤,而且种类应多样化,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还应加强学习指导,促进迁移。
(3)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帮助学生认识问题之间的关系,寻找新旧知识或课题的共同特点,归纳知识经验的原理、法则、定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必须重视对学习方法的学习,以促进更有效的迁移。
2.[答案要点]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是:
(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
(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
(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
(1)对事业,无私奉献;
(2)对学生,真诚热爱;
(3)对同志,团结协作;(4)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2010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A《大学》B《中庸》
C《学记》D《春秋》
2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A生产劳动B模仿
C语言D动物本能
3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示范性B复杂性
C主体性D长期性
4教育心理学属于()。
A心理学B社会科学
C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D哲学
5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
C华生D布鲁纳
6最早提出遗忘曲线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B艾宾浩斯
C斯金纳D冯特
7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B不均衡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D个别差异性
8“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9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10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施行时间为()。
A2006年6月29日B2007年1月1日
C2007年9月1日D2006年9月1日
11教师注意力的特点集中体现在()。
A注意集中能力B注意稳定能力
C注意转移能力D注意分配能力
12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A都是主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客体
D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13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圣火在()古奥林匹亚遗址成功点燃。
A印度B希腊
C美国D雅典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小学生的思维以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教学原则的依据。
2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和。
3世界卫生组织于1986年提出健康的概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身体健康、健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反映的教学原则是;“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反映的教学原则是。
5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和。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隐性课程
2课程资源
3程序教学
4道德修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简述用教材教学有哪些策略。
2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3简述课堂气氛的类型。
4分析教学对象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
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2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上不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教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1教学互动常见的形式有哪些?试作简单评析。
2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时应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及解析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考卷[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三)]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一份宝贵遗产。它首先见于《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2B [解析]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
3A [解析]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根据研究表明,他们一般都有种“向师性”,所以也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
4C [解析]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5A [解析]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6B [解析]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被绘
制成曲线,这就是百余年来一直被广泛引用的经典的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7B [解析]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现象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概念,所以说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8C [解析]由题干可知是在描述道德意志。
9A [解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三大组成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结合教育。
10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11D [解析]注意分配能力是教师注意力的特点的集中体现。
12A [解析]略。
13B [解析]2008年3月24日,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圣火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成功点燃。
二、填空题
1具体形象直观性2启发式注入式
3心理道德4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5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三、名词解释
1隐性课程:一般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按照既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培养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的统称。
2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3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成许多小项目,按一定程序加以排列,对每个项目提出问题,通过教学机器或程序教材呈现,要求学生作出选择反应,然后给予正确答案以便核对。
4道德修养: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社会阶级的道德要求,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方面,为磨炼自身、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求外”与“省内”相结合的活动。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比较——比较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
(2)还原——把抽象的教学知识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3)转化——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
(4)开发——开发周边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再加工;
(5)调整——运用更换、增删、归并等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
(6)挖掘——充分挖掘教材含蕴,发现教材新意义。
2[答案要点]优点: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不足:(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2)观察结果难以重复。(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3[答案要点]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
(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4[答案要点](1)学生的年龄、学段情况;
(2)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况;
(3)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情况。
五、案例分析题
1[答案要点]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2[答案要点]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的行为,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常见的教学互动有以下三种形式:
(1)双向型。在这种互动方式中,师生之间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的师生对话形式。
(2)多向型。这种互动形式与双向型互动不同的是,互动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它强调信息的多向传递反馈。在课堂上的常见形式有: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等。
(3)网状型。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和教师构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网,每位学生、每位老师都是这张网的一个结点。能够牵一点而动全网,互动的辐射范围非常广。这种互动强调师生平等参与学习活动,信息全面开放,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源。这种互动的载体往往是大型的教学游戏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网上互动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这三种互动往往交织在一起,缺一不可。就教学效果来说,在这三种互动形式中,双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差,多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好,但效果最好的是网状互动。
2[答案要点](1)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解时,教师可以给以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2)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
(3)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以较少指导;对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以较多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2010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的科学。
A心理现象及其规律B心理过程
C认识过程D心理特征
2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
A布置作业B检查作业
C课外辅导D课后练习
3《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的公民。
A十六周岁B十七周岁
C十八周岁D十九周岁
4教学实践中的“双基”是指()。
A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B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
C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D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
5“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教师经常用这首诗鼓励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这种行为属于意志品质的()。
A自觉性B果断性
C坚持性D自制性
6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
C兴趣D知觉
7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是在()。
A原始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C奴隶社会初期D现代社会
8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是()。
A德育B班级活动
C教研活动D教学
9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
A确立教育目的B设计课程体系
C加强德育工作D选择教学方法
10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
A针对性B逻辑性
C知识性D创造性
11属于意义识记的行为是()。
A小明通过阅读成语故事记住了大量成语
B小明利用课间时间记住了圆周率小数点后9位数字
C小明采用历史的先后顺序记住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年月日
D小明通过诵读法记忆并掌握英语单词
12早晨的学习效果一般较好,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受下列哪一选项的干扰?()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
C单一抑制D双重抑制
13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
C华生D布鲁纳
14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
A授受关系B民主平等的关系
C相互促进的关系D师道尊严的关系
15在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凡年满()岁的儿童均可进入小学学习。
A4周B5周 C6周D7周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让学生掌握知识才是自主学习的本意。()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彼此独立的。()
3过度学习量越多越好。()26
4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课程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错误也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法是谈话法。()
61995年3月1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法律。()
7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做好家长工作。()
8孔子主张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循序渐进这条教学原则。()
9教师的智力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
10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
11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掌握知识。()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13情感、态度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渗透”、“融合”的关系。()
14掌握、了解、理解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15“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可以预设的。()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终身学习又特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这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成长的支柱。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为基础。
3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三个过程。
4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房宗岳翻译的《》。
5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
6是对知识的最好复习。
7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8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9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第一是学会调适,第二是寻求,前者是基本目标,后者是高级目标。
10在我国年公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中,第一次把课外活动正式列入总计划。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哪些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2小学教师要扮演哪些角色?
3教学中如何教给小学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
4教师如何有效地促进迁移的教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哪些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2小学教师要扮演哪些角色?
3教学中如何教给小学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
4教师如何有效地促进迁移的教学?
六、教育写作题(本大题共16分)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
请以“终身学习”为话题,结合教师职业,谈谈你的认识。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及解析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考卷[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四)]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C [解析]课外辅导是在课堂规定时间以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
3C [解析]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章总则第二条可知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4C [解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被称为教学实践中的“双基”。
5D [解析]自制性就是一个人自己控制和协调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举止行为的品质特性。而题干中所述正是意志品质的自制性。
6A [解析]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故题干所述应为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7C [解析]略。
8D [解析]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所以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是教学。
9A [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为此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确立教育目的。
10A [解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有针对性。
11C [解析]意义识记是根据事物内部联系,反复领会、理解,揭示其实际意义的记忆方法,也称逻辑的或理解的记忆。
12A [解析]研究表明,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早晨起床,大脑比较清醒,所以不受前摄抑制的影响。
13D [解析]20世纪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14C [解析]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5C [解析]在中国,小学和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均可进入小学学习。
二、判断题
1× [解析]让学生能够探索、学会探索,才是自主学习的本意。
2× [解析]教学重点与难点常常呈交叉关系,有些是重点而不是难点,有些是难点而不是重点,有些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3× [解析]过度学习容易疲劳,所以适度的学习量比较好。
4√ [解析]略。
5× [解析]题干中描述的是讲授法。
6√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并经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颁布,于1995年9月1日起施行。《教育法》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
7× [解析]全面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条件。
8× [解析]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愤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是“启发”一词的来源,显然体现的是启发性原则。
9× [解析]教师的教学效果不是完全由教师的智力水平来决定的,还与教学方法、学生情况有关。
10√ [解析]略。
11× [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12√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学校保护中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13√ [解析]略。
14× [解析]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15× [解析]“情感与态度目标”应该区分预设性目标和非预设性目标。
三、填空题
1学会学习2直接经验3评价
4教育实用心理学5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6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7发散8认知失调
9发展101986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2)在教学内容的易混淆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3)在思维的交锋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4)在思维的发散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5)在规律的探索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2[答案要点]教师职业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传道者的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3[答案要点]首先,针对小学儿童抽象思维水平不高的特点,教会学生以直观材料帮助思维;
其次,在学生借助直观图帮助思维的同时,注意教给学生逻辑推理的方法,而不是停留在乱猜硬套或“依样画葫芦”,培养学生归纳和演绎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4[答案要点](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五、论述题
[答案要点](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利用电教手段,采用游戏、模拟等方式。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如在正式讲授内容之前,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好奇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即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一种悬念,从而引发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愿望。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不同难度的任务所需要的动机强度不同,对于简单的任务,需要较高的动机强度;对于困难的任务,则需要较低的动机强度。日常教学中的评价旨在促进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发展,因而中等难度水平的任务是有益的。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以便激起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通过反馈知道缺点或错误,可以及时纠正。表扬鼓励比批评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儿童产生成就感,后者则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竞赛中学生的好胜心和求成的需要特别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加强,但要注意减弱竞赛的消极因素。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帮助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引导其通过努力达到,从而增强自信。让学生明白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努力,而不是能力不够,只要付出努力,便会成功。
六、教育写作题
[参考例文]
教师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因此,人类将进入学习化社会,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将不断发展。而学校是进行人类文化的代际交接和传承的场所,教师则是进行人类文化的代际交接和传承的执行者。所以“终身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势在必行。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缘由:
教师的职业性质与特点决定了教师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为此,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我素质,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而在众多角色中最基本的角色还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教师又是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有人认为,“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种看法在社会发展速度很慢的年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当代这样的一个发展极为迅速的社会,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一桶长期不更新、不流动的水,会变成死水。一个教师的知识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他的知识就会变得陈旧,变得无用。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常教常新。知识的不断更新也就意味着教师要不断学习,不停学习、终身学习。
2010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五)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A.教师、学生、教材
B.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
2.在教学中,初入学儿童的注意状态取决于()。
A.个体知识经验B.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C.个体需要兴趣D.情绪状态
3.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是()。
A.勒温B.苛勒
C.华生D.斯金纳
4.学校的产生,一般地说,是在()。
A.原始社会B.原始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D.封建社会
5.()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A.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B.加强和改进法制建设
C.加强和改进硬件建设D.加强和改进道德建设
6.5岁的玲玲想吃糖,她认为自己的玩具娃娃也想吃糖,这说明其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A.属单维思维B.不可逆
C.自我中心D.具体逻辑推理
7.“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
A.华生B.霍尔
C.高尔登D.洛克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思想最早出自()。
A.《学记》B.《论语》
C.《孟子》D.《中庸》
9.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这说明其思维具有()。
A.指向性B.流畅性
C.变通性D.独创性
10.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的教师为人师表内容可以概括为()。
①教师的行为示范②教师的语言示范③教师的衣着、仪表示范④教师的举止示范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1.学习“直角、锐角、钝角、平角”等概念时,各种概念的相互影响称为()。
A.水平迁移B.正迁移
C.顺向迁移D.一般迁移
12.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是()。
A.教学B.课外活动
C.社会实践D.校外活动
13.根据教学评价的功能,可将其分为()。
A.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C.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D.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14.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依法确定。
A.损害程度
B.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
C.行为后果
D.损害过程
15.下列教育形式中属于狭义教育的是()。
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D.自我教育
16.小学低年级儿童想象的形象往往具有模仿性和()。
A.复制性B.新颖性
C.创造性D.具体性
17.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学校应当()。
A.让司法机关代劳
B.让居委会、村委直接负责
C.让政府部门开展
D.聘任从事法制教育的专职或兼职的教师
18.小学生容易把“b”写成“d”,这说明小学生的()还不成熟。
A.感知能力B.注意能力
C.记忆能力D.思维能力
19.3~5岁的儿童的言语掌握能力和记忆能力往往优于成年人,这表明儿童发展具有()。
A.阶段性B.顺序性
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20.学生已经掌握了“哺乳动物”的概念,再去学习新概念“鲸”时,很快予以接受。这一掌握概念的形式是()。
A.概念同化B.概念形成
C.概念顺应D.概念类比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教育的特质至少有哪几方面?()
A.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有意识活动
B.教育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生存活动
C.教育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
D.教育是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E.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有()。
A.教育普及化的开始B.提出“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
C.教育法制化的形成D.强化教育的国家控制
E.教育精英化的实现
3.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有()。
A.问题的呈现方式B.功能固着
C.知识储备D.反应定势
E.认知特性
4.课程的基本类型有()。
A.学科课程B.经验课程
C.活动课程D.潜在课程
E.核心课程
5.王刚英语考试得了90分,他将原因归结为是自己持久努力的结果,这种归因是()。
A.可控的B.不可控的 C.稳定的D.内部的
E.外部的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习方式
2.社会本位论
3.元认知
4.课程评价
5.美育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科技发展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心理健康教育有何意义?
3.简述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4.简述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
5.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具体途径。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论述新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
2.试论述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特点与教育
参考答案及解析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考卷[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五)]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略。
2.B [解析]在教学中,初入学儿童的注意状态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刺激物只要是生动的、新异的,就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3.A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最早研究群体动力、场理论和力学概念,说明群体成员之间各种力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C [解析]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埃及,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商代。
5.A [解析]略。
6.C [解析]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单维性、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等特征。认为其他人或物的思维与自己的一样是自我中心的表现。
7.C [解析]“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高尔登,他的典型论调是:“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正如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
8.B [解析]略。
9.C [解析]思维的特点有流畅性:个人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
10.D [解析]略。
11.A [解析]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顺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一般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
12.A [解析]略。
13.C [解析]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可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可分为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可分为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14.B [解析]略。
15.B [解析]狭义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16.A [解析]小学低年级儿童想象的形象往往具有模仿性和复制性,创造加工的成分不多。
17.D [解析]略。
18.A [解析]感知就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各种事物的直接认识。
19.C [解析]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都存在不同的关键期。
20.A [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ADE [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的活动。
2.ABC [解析]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2)“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4)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3.BCDE [解析]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包括(1)功能固着:是指人看到某件制品时,思维常被其惯常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别的方面的功能。(2)反应定势:它是指人们由于先前影响,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3)知识储备:有效的问题解决是以某一问题领域的丰富的知识存储为基础的。(4)智慧水平:解决问题的成败常常决定于智慧水平的高低。(5)认知特性:认知上的许多特性都明显地影响问题解决的进行。
4.ACDE [解析]学科课程:学生在原来具备的一定的直接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借助书本知识,通过概念和推理来掌握前人留下的间接经验。活动课程: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获得对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大量的直接经验。潜在课程:是指学校教育的总体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5.AD [解析]一般从三个纬度对归因进行归类:内在性(内部和外部因素),稳定性(稳定和不稳定因素),可控性(可控和不可控因素)。努力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归因。
三、名词解释
1.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2.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其主要观点为:(1)教育目的不应从个人本位出发,而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决定;(2)个人只是教育的加工原料,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3)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个人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4)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发展依赖于社会。社会本位论过分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没有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的发展的束缚和压抑。
3.元认知:元认知也称反省认知或超认知,它是指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评价及其对认知过程的调控。
4.课程评价:它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只在系统调查与描述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学校课程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不断完善课程,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5.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小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2.[答案要点](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习心理健康的需要;39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3.[答案要点]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标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培养目标也是对培养怎样的人的规定,但它与教育目标有上下位次之分。不同层次的目标系列依次为: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他们都标示了一定社会对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4.[答案要点](1)观念滞后,目标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2)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针对性不强;
(3)课程结构单
一、封闭;
(4)课程内容陈旧;
(5)课程实施仍为三个中心(教师、书本、课堂);
(6)课程评价重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
(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5.[答案要点](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微格教学;
(3)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1)改变课程过于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答案要点]小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儿童入学标志着由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活动为主,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是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1)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儿童入小学时感知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可以在教师组织下进行简单的观察。知觉的随意性和情绪性还很明显。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还很笼统,常忽略一些细节,小学生的时间、空间概念都有了发展。然而这方面的能力还很有限,较长的时间概念,较大的空间概念还都没有形成。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对事物的感知更具有目的性和顺序性,对事物能进行比较精确的感知,逐步确立时间、空间概念。
三、名词解释
1.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2.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其主要观点为:(1)教育目的不应从个人本位出发,而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决定;(2)个人只是教育的加工原料,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3)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个人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4)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发展依赖于社会。社会本位论过分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没有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的发展的束缚和压抑。
3.元认知:元认知也称反省认知或超认知,它是指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评价及其对认知过程的调控。
4.课程评价:它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只在系统调查与描述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学校课程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不断完善课程,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5.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小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2.[答案要点](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习心理健康的需要;41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3.[答案要点]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标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培养目标也是对培养怎样的人的规定,但它与教育目标有上下位次之分。不同层次的目标系列依次为: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他们都标示了一定社会对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4.[答案要点](1)观念滞后,目标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2)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针对性不强;
(3)课程结构单
一、封闭;
(4)课程内容陈旧;
(5)课程实施仍为三个中心(教师、书本、课堂);
(6)课程评价重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
(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5.[答案要点](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微格教学;
(3)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1)改变课程过于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答案要点]小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儿童入学标志着由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活动为主,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是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1)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儿童入小学时感知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可以在教师组织下进行简单的观察。知觉的随意性和情绪性还很明显。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还很笼统,常忽略一些细节,小学生的时间、空间概念都有了发展。然而这方面的能力还很有限,较长的时间概念,较大的空间概念还都没有形成。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对事物的感知更具有目的性和顺序性,对事物能进行比较精确的感知,逐步确立时间、空间概念。
第四篇:2016年新疆双语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精选
2016年新疆双语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精选
一、民族宗教:
1、每年的几月份为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月?
答案:5月份。
2、民族团结教育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族人民应当牢固树立哪三个相互离不开的思想? 答案: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3、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 答:创造性地提出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4、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影响新疆社会的主要危险是什么? 答案:民族分裂主义。
5、三山夹两盆,是新疆最突出的地形地貌特征,三山和两盆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案:三山是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两盆是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6、什么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是我国各项民族政策的基础? 答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维吾尔大型古典音乐套曲“十二卡姆”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被誉为什么? 答案:维吾尔音乐之母。
8、世界四大文化体系是什么? 答案: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
9、什么是民族? 答案:民族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少数民族的基本状况,可以概括为哪五个字? 答:多、杂、大、边、穷。
11、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什么? 答: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12、汉代,新疆开始被称为什么? 答:西域。
13、唐朝在西域设置的两大军政管理机构分别是什么? 答案:北庭大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
14、为了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清廷于哪年设立伊犁将军? 答案:1762年。
15、首任新疆巡抚是谁? 答案:刘锦棠。
16、哪年哪月哪日,新疆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答案:1949年12月17日。
17、革命党人在新疆策动伊犁起义成功的时间是什么? 答案:1912年1月7日。
18、党和国家所推行的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样的? 答案: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19、公元1690年康熙皇帝在什么地方击败葛尔丹的? 答:乌兰布通。
20、我国宗教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2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宗教共同遵守的一个原则是什么? 答案: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自治、自养、自传。
22、当宗教教法与国家法律相矛盾时,该如何处理? 答案:宗教教法应无条件地服从国家法律。
23、宗教极端势力具有哪些危害? 答案:
1、严重危害国家安全;
2、制造民族对立,破坏民族团结;
3、危害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毒化宗教氛围,损毁宗教形象和声誉。
24、伊斯兰教什么时候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是? 答案:公元16世纪初。
25、最早传入新疆的外来宗教是什么? 答案:祆(音xian)教。
26、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两个重要标志是什么? 答案:阿图什大清真寺的建立和萨图克·布格拉汗接受伊斯兰教。
27、“大小和卓”之乱是什么时间发生的? 答案:公元1757年
28、新疆主要的宗教有哪些? 答案: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道教。
29、在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哪些?(说出七个就正确)答案: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
30、新疆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哪一种宗教? 答案:伊斯兰教。
31、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指什么? 答案:是指政府对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而不是去干涉宗教内部的事务。
3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要旨是什么? 答案: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33、“双五好”是指什么? 答案:五好宗教人士和五好宗教活动场所。
34、新疆宗教演变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案:一教为主、多教并存。
35、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要使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3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于什么时间实施 施? 答案:1994年10月1日。
3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中,明确指出的“宗教教职人员”是哪类人群? 答案:宗教教职人员是指担任一定宗教职务并履行职责的信教公民。
3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中,明确指出的“宗教活动场所”有哪些? 答案:宗教活动场所是指信教公民进行宗教活动的清真寺、寺院、教堂、宫观及其他固定处所。
39、新疆有多少个跨国民族? 答案:9个,即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40、什么是民族问题? 答案:民族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民族之间的关系或矛盾问题。
41、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并贯穿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全过程。
42、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是什么?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3、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基石是什么? 答案: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44、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民族团结。
45、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答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6、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47、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什么时候、由谁在什么会议上提出的? 答案:2003年3月4日,胡锦涛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会上提出的。
48、我们党把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概括为什么? 答案: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49、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多少个自治区和多少个自治州全部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答案:5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
50、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民族工作全局的第一个决定是什么? 答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51、199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关于语言文字颁布了什么条例? 答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52、《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是什么时间制定的? 答案:2009年6月。
53、新疆第一次少数民族运动会召开的时间? 答案:1985年。
54、哪一年国家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作为国家法定活动? 答案:2005年。
55、目前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少数民族项目占多少? 答案:30%。
5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什么时间成立? 答案:1955年9月30日。
57、《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补充规定中将当地少数民族公民的法定婚龄修改为多少? 答案: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18周岁。
58、“对口援疆政策”是在哪一年提出的? 答案:1996年。
59、“西新工程”是什么时候启动的? 答案:2000年9月。60、“东风工程”是什么时候实施的? 答案:2007年1月1日。
二、教育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时间?(1986年7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的根据?(是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确定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九年制义务教育。)
4、义务教育法规定的由哪级政府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6、义务教育法在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是如何规定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7、义务教育法在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上是如何规定的?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8、义务教育法在语言文字方面对学校是如何规定的?(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
9、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共几个阶段?都是什么?(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级中等教育。)
10、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学制是由谁确定?(由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
1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哪些情形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处理?
(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12、义务教育法规定由谁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审订教科书?(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
13、义务教育法规定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审订教科书的根据? 应当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审订教科书。
14、义务教育法规定由哪一级政府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5、义务教育法规定由谁为盲、聋哑和弱智的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6、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对社会力量举办的义务教育学校采取什么政策?(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下,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举办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各类学校。)
17、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城市和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对义务教育是怎么保护的? 城市和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必须包括相应的义务教育设施。
18、义务教育法对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收费是怎么规定的?
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
19、义务教育法规定,谁承担“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
适龄少年儿童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20、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免予入学的,由谁申请?由谁批准?
由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
21义务教育法对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是如何规定的?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
22、义务教育法对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是如何规定的? 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
23、义务教育法对国家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是如何规定的? 国家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24、义务教育法对经济困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有何特殊规定? 国家对经济困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予以补助。
25、义务教育法对各种社会力量以及个人自愿捐资助学是如何规定的? 国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及个人自愿捐资助学。
26、义务教育法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有何特殊规定? 国家在师资、财政等方面,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27、义务教育法对从事义务教育的教师有何要求?
(1)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加速培养、培训师资,有计划地实现小学教师具有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以上水平,初级中等学校的教师具有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以上水平。
(2)国家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对合格教师颁发资格证书。师范院校毕业生必须按照规定从事教育工作。
(3)国家鼓励教师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责。
28、义务教育法对教师的权利是如何保护的?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国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
29、义务教育法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方面的责任是如何要求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创造条件,使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30、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采用什么处罚措施? 除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外,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
31、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采用什么处罚措施? 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停止招用;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罚款、责令停止营业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32、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经费财产是如何保护的?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克扣、挪用义务教育经费。对违反规定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行政处罚;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3、义务教育法对保障义务教育教学秩序是如何规定的?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扰乱教学秩序,对违反规定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行政处罚;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4、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财产是如何保护的?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学校的场地、房屋和设备。
35、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在宗教方面是如何规定的? 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活动。
36、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由谁制定的?什么时间实施的? 原国家教委制定的,于1992年3月14日实施的。
37、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年限,以及因缓学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延长的在校年龄,由哪级人民政府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和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
由省级人民政府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和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
38、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盲、聋哑、弱智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在校年龄是如何确定?
盲、聋哑、弱智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在校年龄可适当放宽。
39、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责是如何具体确定的?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
4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承担实施义务教育任务的机构有那些?
地方人民政府设置或者批准设置的全日制小学,全日制普通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初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种形式的简易小学或者教学点(班或者组),盲童学校,聋哑学校,弱智儿童辅读学校(班),工读学校等。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等单位,应当保证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上述单位自行实施义务教育教学工作,需经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41、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要求,实施义务教育,应当具备那些基本条件?(1)与适龄儿童、少年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2)具有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和符合义务教育法规定要求的师资来源;
(3)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能够按照规定标准逐步配置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其他办学单位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改善实施义务教育的条件。
42、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要求,直接实施初等义务教育有困难、需要分两步实施的,应如何办理?
直接实施初等义务教育有困难、需要分两步实施的,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提出报告,报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或者依照地方性法规规定办理。
43、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哪个部门最迟在新学年开始前十五天,将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的入学通知发给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由当地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
44、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谁必须按照通知要求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入学?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45、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在适龄儿童、少年需免学、缓学的办理程序上是如何规定的?(1)、适龄儿童、少年需免学、缓学的,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批准。
(2)因身体原因申请免学、缓学的,应当附具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的证明。
(3)缓学期满仍不能就学的,应当重新提出缓学申请。
46、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送其适龄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入学的,以及其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辍学的如何处理?
在城市由市或者市辖区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在农村由乡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使其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
47、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如何到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 经户籍所在地的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按照居住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申请借读。借读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限,以其户籍所在地的规定为准。
48、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的对受完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的标志是什么? 对受完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由学校发给完成义务教育的证书。受完当地规定年限义务教育获得的毕业证书或者结业证书,可视为完成义务教育的证书。
49、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因学业成绩优异而提前达到与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相应的初等教育或者初级中等教育毕业程度的,可否视为完成义务教育? 可以视为完成义务教育。
50、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什么费用? 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杂费。
51、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费用标准和具体办法,谁提出方案?谁批准?其他单位是否有权自行制定收费的项目及标准和向学生乱收费用? 收取杂费的标准和具体办法,由省级教育、物价、财政部门提出方案,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他行政机关和学校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自行制定收费的项目及标准;不得向学生乱收费用。
52、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不应当酌情减免杂费? 应当酌情减免杂费。
53、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享受助学金的贫困学生是指那些学生?
初级中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困难地区、边远地区的小学及其他寄宿小学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54、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行助学金制度的具体办法,由哪级人民政府规定? 由省级人民政府规定。
55、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对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是什么?
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必须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第五篇: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卷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卷
文档来自网络,是本人收藏整理的,如有遗漏,差错,还请大家指正!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13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A.终身教育
B.普通教育
C.职业教育
D.义务教育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
3.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4.()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C.教学目标
D.培养目标
5.()是教师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
A.观察法
B.访谈法
C.实验法
D.行动研究法
6.()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A.视角
B.视敏度 C.视野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D.明适应
7.考察被试个体差异,用于衡量被试相对水平,用于以选拔为目的的测验是()
A.常模参照测验 B.标准参照测验 C.目标参照测验
D.团体参照测验
8.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9.作为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的教育学者是()
A.杜威
B.卢梭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10.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措施 D.教育内容
11.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某学生在研究事物时,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这位学生的认知方式很可能属于()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13.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A.自我期待感
B.自我归因感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C.自我预期感
D.自我效能感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4.教育是对教育专制性、等级化和特权化的否定
15.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
16.对学生是人的属性的理解包含三个基本的观点: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17.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和
18.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和,使之达到自我的目标
19.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的交叉学科
20.奥苏贝尔指出,一切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其中被看作是学习的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
21.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与的综合表现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22.动机强度越高,越有利于取得成功
23.智力高者,创造力必定高
24.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5.教学
26.学校课程
27.有意注意
28.社会抑制
29.学习策略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30.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31.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有哪些?
32.简述影响社会知觉的特点
33.简述韦纳的归因理论
34.简述桑代克的三条主要的学习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六、论述题(11分)
35.试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七、教育写作题(16分)
36.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
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 终身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终身教育是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2.B[解析]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那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D[解析](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4)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4.D[解析] 略
5.A[解析]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被观察者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6.B[解析] 视敏度在医学上称为视力,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的大小表示
7.A[解析] 被试在常模参照测验中的成绩必须放到所在团体中,以被试在该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评估其能力水平,这一团体即为常模团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体
8.A[解析]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C[解析] 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10.A[解析] 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
11.D[解析]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12.A[解析] 场依存型者的知觉倾向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从题干可以看出该同学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很可能就属于场依存型
13.D[解析]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一项任务的判断与评价
二、填空题
14.民主化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5.康德
16.能动的
17.不同刺激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18.监督调节
19.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
20.认知内驱力
21.态度情感
三、辨析题
22.[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通常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
即在中等强度动机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23.[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创造力是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能力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
智力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
创造力还受到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兴趣等的影响
创造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
24.[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点:首先,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其次,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再次,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四、名词解释
25.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6.学校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包括以下具体含义:
(1)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3)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7.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8.社会抑制:即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又称为社会干扰
29.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它包括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
五、简答题
30.[答案要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定型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31.[答案要点]
(1)把各个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
(2)强调简单的知识技能与复杂的知识技能、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
(3)注重学习原理、规则和模型等方面的重要性;
(4)对学生应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予以鼓励
32.[答案要点]
(1)认知者本身的特点
主要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性格和认知者的需要
(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
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是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知觉的情境方面
在社会知觉中,除去知觉的主体、客体之外,知觉的情境也具有重要作用
(4)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
定势在对人的知觉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对陌生人形成初步印象时,这种作用特别明显
33.[答案要点]
韦纳等人认为,对于构成人的行为的原因,除去按照控制所在分成内在的个人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还可以按照另一维度即稳定性划分 在内部因素里可以分为稳定的(如能力)和易变的因素(如努力程度)在外部因素里可以分为工作难度,这是稳定的;机会和运气,这是不稳定的34.[答案要点]
(1)准备律
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因而对教师而言,重视练习中必要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会造成学习的进步,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
(3)效果律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 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学习某种知识以后,即在一定的结果和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如果学习者遇到一种使他心情愉悦的刺激或事件,那么这种联结会增强,反之会减弱
他指出,教师尽量使学生获得感到满意的学习结果显得尤为重要
六、论述题
35.[答案要点]
(1)德育方面: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智育方面: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方面: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因此,在这个阶段为学生今后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是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
七、教育写作题
36.[参考例文]
道德养成途径之我见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由知识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
但是美德又不仅仅是知识,美德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见识
这样,美德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德育的说教与学习就可以获得 在《普罗塔哥拉斯》中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过美德不可教的命题,前后矛盾
道德究竟可教吗?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但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我认为道德养成途径有三条:基本知识的传授;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
这三条途径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
由于人的社会属性,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和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伴、媒体等)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道德认识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中占重要地位
关怀理论注重人的情感的关注与培养,通过关怀与理解营造一个充满温情和人文精神的环境,经验会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使个体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对待他人时充满温情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
这里的基本知识是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并且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有组织地学习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识 虽然各个学科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标,但道德教育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隐含其中--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对道德的情感体验
如对汉语的学习,使个体常常会沉醉于其优美的文字,产生对祖国独特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极有可能在社会行为中转化为维护社会公德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
对一般知识(非德育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转变其思维方式,使其自然而然处于一种高姿态
因而,对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暂时的利害和个人的得失,从而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境界
活动课程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也把道德实践包含在内,使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
再次为道德知识的教授
道德知识偏重于教而非育,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结与体系化,是独立的德育过程
这种专门知识自成体系,是有意的研究结果,对于培养受教育者道德意识,规范受教育者行为有一定作用,但易流于教条主义和口号化,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使人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
道德是每个人所应追求的品质,但其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课
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应提供良好的氛围
不但在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以及学校氛围营造上下工夫,而且要给学生道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