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干预措施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建议
摘要:任何心理问题的出现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轻微到日益严重的发展阶段,而以往的研究过多停留在描述在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心理问题的防御和干预研究还比较少。
关键词:心理问题;特殊教育教师;干预研究
特殊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而特殊教育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特教师资素质的提升。特殊教育教师不仅是直接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育者,而且也是有特殊需求孩子家庭的心理保健师、技术支持者和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然而,由于特殊教育教师承受着更大的工作压力,面临更多的问题,往往教学效能感又很低,社会支持度又很差,所以特殊教育教师又是一问题频发的职业。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特教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众多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特殊教育教师又作为一个高应急的教师群体,探讨和研究其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对特殊教育教师完善自身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对特殊儿童的成长进步乃至整个特殊教育的发展均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众多的研究已表明,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整体不佳状况。徐美贞教授的《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率较高,具有轻度以上心理问题的教师占总数的25.6%。由此可见,特教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确存在。《现代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一书将教师的心理问题归结为以下四
点: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问题;生理——心理问题;职业适应问题。因此,我们也将主要围绕以上几个方面来探究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一.特殊教育教师人际关系问题
特殊教育教师人际交往障碍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认知障碍和行为方式障碍。首先,大部分特教教师独立性较强,工作中独当一面,因此不太重视人际交往。其次,特殊教育教师整天和学生打交道,所以业余时间比较少。因而,对于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而言,社会交往面过窄是导致心理失衡和职业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除工作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16.99%,与校外的人际交往只有11.49%。同时,朱琳在(2005)调查中也发现,狭隘的社交范围使特殊教育教师在社会交往中容易产生适应不良状况。
二.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适应不良问题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适应不良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职业观念上的问题和职业行为上的问题。职业观念指社会个体对职业的选择、对职业的看法和态度。例如,如何评价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价值,它对社会的意义和对自己人生的意义,以及是否要认真负责地对待特教的工作等。职业行为则是社会个体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方式。有的特殊教育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该职业不喜欢、缺少职业自豪感,甚至有自卑感,而其所以选择了特殊教育教师这个职业,可能因为当年自身以及家庭的条件所致;或没能找到更理想的职业,为了挣一份工资,养家糊口;或认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好混,教好教坏一个样,也不用因班级成
绩高低而影响工资,并且和孩子们打交道比较容易等等。不管是出于无奈,还是出于为了轻松,他们都是将特殊教育教师这个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而非自己崇高的理想的追求,更少想到对社会的贡献。持有这样职业观念的教师必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更不用谈什么职业幸福感了。
既然相当一些特殊教育教师不热爱特教育工作,当特教老师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在工作中就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本来就不喜欢自己的职业,在和学生的交往中难以体验到快乐,有的可能只是厌烦;这种厌烦情绪就必然使特殊教育教师较少的关注有关领域的情况和新进展,对学习和进修没有兴趣;而不学习和不钻研的结果则是导致信息和技能的匮乏,不能形成坚定的教育信念和有效的教育技能,反过来,又使自己感到无效能;无奈的选择使人缺乏进取心,更谈不到创造性地工作,只感到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平淡和重复,琐碎和无聊,于是得过且过,更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长远的打算。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经常考虑的是自己的眼前利益,必然从心理上患得患失,感到地位低,待遇差,工作苦。
三.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职业倦怠指个体因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对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的状态。这里所谓的外部要求可能是他人设定的,也可能是自己设定的不切实际的目标。特殊教育教师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职业,所以,对于特殊教育教师来说,更易造成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有多方面的症状和表现。这些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不振、过分担心、不安全感、睡眠障碍、内心冲突和过于敏感等方面。智力症状有
决策能力降低,拒绝接受更丰富的信息,不能集中思考问题,思维刻板,不能应变,更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情绪症状主要有:否认一责备,开始时表现为对他人的否认和责备,后来就变为否认责备自己;愤怒一压抑,外部表现出来的是愤怒,内心体验的是压抑,偏执,无法与人合作,并因此感到苦恼;自我贬损,缺乏成就感,并将工作中的不成功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于是产生无助感,从缺乏信心到“习得无助”,失去工作动机。行为症状有:厌倦工作,早上害怕上课,一天都在焦虑地等待下班,工作如同苦熬岁月;逃避社会交往,不愿意与学生接触,对学生表现出冷漠、厌烦,只要有可能就逃离教学情境,也不愿与其他成人交往,怕暴露自己的抑郁、焦虑或失败感;攻击他人,看谁都不顺眼,吹毛求疵,批评环境;玩世不恭,以不严肃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毫无责任心,对一切都不以为然;工作效率低,始终在忙碌,然而没有效果,工作上经常坐失良机,有的人常借故请假,甚至无故旷工。
职业倦怠不是由某一个事件造成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难以突破的恶性循环。在特殊教育教师中这种情况是比较普遍的,虽然程度有所不同,但确应引起社会的注意。
心理不健康的成因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因素群,一般来说,特教教师心理不健康是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如果其不能有效地应对来自社会和职业本身的压力的话,就易出现职业角色混乱和一系列心理问题。这里我们仅从个人、职业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造成特教教师心里不健康的因素。一. 个人因素
在相同的情况下,有些特教教师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而有些却能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造成这些差别的个人因素主要有:1.人格因素。研究发现,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的教师或有过于强烈实现自我和自尊需要的教师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2.个人生活的变化。在人的一生中,经常会有生活的变化,不论这些改变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需要个体做出种种心理调整以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在这种调整时期心理问题容易发生。二. 社会因素
良好的社会支持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有着保护和促进作用,相反带有歧视性的观念态度将会使特教教师更易产生无助感和自卑感。刘在花(2011)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其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而社会支持对降低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家庭冲突起到积极作用,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不仅可以降低工作和家庭出现的问题,而且也有利于创建积极的家庭氛围。宋文霞(2007)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的家庭亲密度与工作强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这也就是说,和谐的家庭氛围是有利于特殊教育教师降低工作压力并形成乐观积极的心态。而就学校方面来说,造成特教教师心理问题的因素主要在于对学生的管理、学校管理者的重视关注度和学校的教育政策是否科学这三个方面。有研究发现,学生较低的学习意愿或比较突出但很难纠正的偏差行为会给特教教师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样,学校管理者对特教教师理解和支持缺乏以及不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也是造成特殊教育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 职业因素
有研究发现,特殊教育由于它的特殊性造成了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和角色过度负荷,而这些因素都将会增加特殊教育教师的压力和紧张度。一般情况下,特教教师的角色冲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社会对特教教师的过高要求、特教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光荣感与现实的经济地位、职业声望等的矛盾造成的角色冲突;其二,特教教师所承担的各种繁多的非教学任务;其三,特教教师社会角色的规定与其真实情感体验之间的冲突。与其他劳动者相比,特教教师属于一个比较孤立、比较封闭的群体,与社会的联系也较少,参与各种决策的机会也很少,而这一切都将会成为特教教师心里不健康的成因。
有研究发现,特教教师健康的心理品质不仅可以推动他们积极工作,而且也有利于他们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同时对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这也就是说,特教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对此,有研究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特教教师的心理调控与保健;二是特教教师心理健康的提高与促进。一. 特教教师心理的调控与保健
1.正确认识自己。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就是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正确的认识,而且还能够承认与接受这些特点。正确认识自己就是要修正不合理目标追求。有研究发现,情绪与认知是紧密相连的,当人的目标追求与现实不一致时,就会有挫败感,易产生消极情绪。头
脑里如果不合理的信念太多,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适应不良。那些追求完美的人,追求绝对公平的人往往对外界有太多的不满,感到不快乐,甚至痛苦,就是因为他们的追求是不现实或不合理的。特教教师的挫折经常来自学生不如人意的表现。这些表现经常使特教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低,长此以往,就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果特教教师要摒弃这些不合理的目标与追求话,首先要善于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使之科学,符合实际,尤其重要的是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
2.真诚接纳他人。
心理学研究发现,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心理健康水平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强,在社会生活中也更容易成功。因此,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而且要打破封闭的学校范围内的生活方式,广泛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
3.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自我和周围的世界。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去看问题。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从一个角度看,或许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甚至陷入心理困境,但如果我们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问题的话,那或许又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对于特教教师来说,在看待自我和周围事物时,要运用积极的认知思维,学会换位思考。同时,作为一名特教老师,也要善于学会在学生的点滴进步中体会快乐,从每节课中体会快乐,心平气和,与人为善,积极进取,乐观对待身边的每件事情。
4.逐渐养成自我调节情绪的意识。
有效调节不良情绪是特教教师进行自我调节的一个主要方法。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生活中谁都会遇到一些烦心的事,但对于一个理智的人来说,会去积极主动地驾驭他们,做情绪的主人。比如说,当我们遇到情绪问题时,我们可以适当的用转移的方法,去做一些其他的事,例如散步、运动、听音乐、干家务活等。当然,我们也可以采用宣泄的方式,适度的释放一下心中的闷气,比如打沙袋、放声大喊等等。
5.建立特教教师心理咨询、心理援助的机构。
如果要促进特教教师心理健康的话,那我们就有必要开展一系列针对特教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而这就需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援助机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机构的设立对缓解教师职业压力导致的各种身心症状具有重要的意义。二.特教教师心理健康的提高与促进
1.学校层面的促进与提高
特教老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复杂多样,但问题的原因往往与学校情境和教育教学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说,社会层面的改革和支持为促进特教教师心理健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的话,那么,要真正实而有效的帮助特教老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还必须从学校层面着手,建立一个明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学校心理环境。
2.社会层面的提高与帮助
从社会层面提高和促进特教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要是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来提高特教教师的社会地位,促进特教教师职业化进程。当
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媒体提升特教教师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引导公众的态度,使其改变对特教教师不切实际的看法和态度。但最为主要的还是要增加教育投入,改善特教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和医疗条件。
文献资料:雷江华 方俊明主编的《特殊教育要素论》;贺文均(2012)《国内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述评》;俞国良 宋振韶主编的《现代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徐美贞关于《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第二篇: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抑称为青春烦恼;
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2)自信心受损或严重不足。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学校教育尚未根本扭转“应试教育”的状况,使不少青少年学生在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教师应当是教会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并创造各种条件,满足这部分学生的成就感。同样地使他们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地树立信心,为心理健康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4)情感的危机呈现出新的特点。由于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诸多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呈现出五彩斑阑的新特点。这其中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有着“蔚然成风”的倾向,应当引起密切关注。如:自私、懒惰;固执、任性;虚荣、好强;敌视、怀疑;放纵不羁;意志薄弱、不敢正视困难、面对挫折等。这些情感缺陷会给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带来障碍,并危害到他们今后的生活。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纪,德育也面临着新挑战。有人说:七十年代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八十年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九十年代是让学生学会关心,那么进入新的世纪,我们该让学生学会什么呢?学会挑战?学会竞争?学会调节?学会共处?......不管需要学会什么,有一点应该是不能支援的,那就是需要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因此,教会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从而达到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其意义是十分现实和长远的。
厌学是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害性的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调查了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研究发现,当前农村初中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如不完成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睡觉、迟到早退、违反课堂纪律、与教师发生冲突、旷课逃学等.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特点、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学习心理具有重要影响,加强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的建设迫在眉睫.
第三篇: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信心受损或严重不足。
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能允许学生感到自己没有学好,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学校教育尚未根本扭转“应试教育”的状况,使不少青少年学生在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教师应当是教会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并创造各种条件,满足这部分学生的成就感。同样地使他们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地树立信心,为心理健康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3、情感的危机呈现出新的特点。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诸多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呈现出五彩斑阑的新特点。这其中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有着“蔚然成风”的倾向,应当引起密切关注。如:自私、懒惰;固执、任性;虚荣、好强;敌视、怀疑;放纵不羁;意志薄弱、不敢正视困难、面对挫折等。这些情感缺陷会给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带来障碍,并危害到他们今后的生活。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纪,德育也面临着新挑战。有人说:七十年代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八十年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九十年代是让学生学会关心,那么进入新的世纪,我们该让学生学会什么呢?学会挑战?学会竞争?学会调节?学会共处?......不管需要学会什么,有一点应该是不能支援的,那就是需要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因此,教会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从而达到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其意义是十分现实和长远的。
4、青春期综合症。
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抑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第四篇:我国社区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区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及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承担职能与性质不符
社区居委会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却承担了准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的大部分行政工作,与其性质不符。按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①,但在实际中,社区居委会却成了街道办事处的跑腿儿机构,作为准政府部门的街道办事处将大量行政工作下沉到社区居委会,如民政部门的社会救助工作(城市低保审核办理、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等)、老龄办部门的老龄工作(办理老年优待证、老年优待卡、助老券、“小帮手”等)、残联部门的残疾人康复(办理残疾证、城乡养老保险、个体就业保险补贴等)、计生办部门的计生工作(办理独生子女证、光荣证等)、住房保障部门的政策房办理、政府工作中的综治工作、流管工作以及其它大量行政工作,现在社区居委会都要负责。由此,社区居委会的性质已经完全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对社区居委会性质的定义,更何谈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二)社区服务站性质定位不清
社区服务站的性质含混不清,导致其定位不准,无法达到其建立的期望效果。按北京市“1+4”政策文件原文规定,社区服务站是政府在社区层面设立的公共服务平台,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接受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社区居委会的监督②。从原文的定义来看,社区服务站是什么?公共服务平台。这个公共服务平台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开展政府部门工作。这个公共服务平台的领导是谁?接受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但是公共服务平台办公经费由哪儿支出?工作者由什么人组成?工作者对什么部门负责,由哪个部门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性质是什么?是政府部门、自治组织、还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在政策文件中都没有给予很准确的回答,导致其在实际中,与居委会界限不清,已经俨然成为居委会的一部分,难以实现其成立的初衷:更好的服务居民,使居委会摆脱承担的行政工作的困境。
(三)各部门之间关系划分不清
社工委、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几个部门之间关系没有理顺,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②《北京市社会管理办法(试行)》 3 是协作?还是领导?根据在实际工作中的社区工作者的体会,实际的“关系”是这样的,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归街道办事处的居民科管理,可以想象,仅仅街道办事处的一个科室就管理了整个辖区的将近几百个社区工作者,这些社区工作者的奖惩由街道办事处的居民科决定,街道办事处的居民科就成了几百个社区工作者的“领导”,街道办事处主任的权力也不过如此吧。再来看看社工委,社区工作者至今也不清楚社工委与社区工作者是什么关系,社区工作者的工资高低似乎由社工委决定,社区工作者的招聘工作似乎也是由社工委的名义进行的,但入职之后,却不是与社工委签订的劳动合同,与社工委没有人事关系,日常的事务工作似乎也很少和社工委打交道,社工委到底是不是社工委的实际领导?
解决社区管理问题的方法
一是要建立协调统一的宏观管理组织。当前社区管理中的宏观管理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主要原因是覆盖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层级出现虚位。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建立起填补这一虚位的管理层级,使其有效发挥对各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和统一作用。这一管理层级的基本模型结构应具备以下特征。如,机构的层级应当高于所有被协调的层级;机构可以是协调性的非常设机构,但是其日常办公部门应当固定,并设在党委或政府机关内;机构的职能主要为组织、协调、规划、制定政策和监督。就我市实际来说,应建立区级社区建设指导协调委员会,由同级政府牵头抓总,各类涉及社区建设的部门和驻城区大单位负责人参加。其主要职责是规划社区建设目标,确定社区建设重大事项,协调社区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克服条块分离的弊端,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
二是科学界定政府与社区居委会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责。就我国当前的国情而言,政府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但同时其能力作用也是有限的。政府作为社区建设的推动主体,应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发挥好启动、组织协调和宏观指导三个作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做到“让位、归位、到位”。让位:做到简政放权,从大量社会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一些服务职能交给或归还给社会、社区去做。政府仅仅需要承担社区建设启动者这一重任,积极做好社区建设的规划,制定必要的扶持鼓励政策以及发动宣传工作。归位:做到把政府部门的精力用在研究社区建设发展的方针政策上来,采取有效措施,指导、支持和帮助社区开展工作,培植社区的造血功能,加强对社区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发动引导广大居民和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到位:要做到认真履行宏观管理职能,尽职尽责地保证管理到位,指导、协调到位,财力支撑到位。主要是制定、完善有利于社区建设发展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引导社区中介组织的有序、健康运作,公正、合法地保障社区成员的公共权益等等。而政府一般不宜直接参与社区建设的具体实施活动。
三是加强街道办对社区的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在街道办对社区管理上,要实现街道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创新,要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向协调、指导和服务的方向转变,从以条为主、条块分割向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转变。要着力于理顺条块关系,把行政部门的条的专业管理和街道办事处的块的综合管理相结合。街道办事处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和政府有关社区建设的决定和工作部署;研究制定街道范围内的社区建设规划和工作计划;发动、组织辖区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开展社区建设工作,发挥其对社区建设的指导、协调和服务作用。
延伸阅读:
社区管理数字化、网格化是趋势
近年来,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主流管理模式。为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引进数字化平台,将所管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并为每个单元网格配设数字化设备,真正实现了城市的网格化管理。今年8月,以新城区海东路办事处为代表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正式启动并运营,大家在感受高科技智能化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城市的运营速率。
网格员发挥敏锐触角作用
网格员就像一根根敏锐的蛛丝,在网格的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就是搜集老百姓传递过来的信息,并通过敏感的神经向上传输。只有收集更多的基层资料,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海东路办事处哲里木路社区的网格员张美荣就是“敏锐触角”中的一员。她每天都在与社区居民打交道,通过聊天、串门等方式,收集老百姓的需求,并通过网格化让相关部门了解情况。这张网把老百姓与具有职能机构的政府部门直接联系在了一起。新城区“智慧城区”的管理平台通过这张网,实现了市区街三级联动、资源共享的新模式。
智能化设备助力提高办事效率
有了网的建立,快速运行和沟通就需要结合高科技和智能化。
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在海东路地区范围内,将街道办事处职能划分为一大类两小类12个项目。只要发现的问题属于办事处职能范围,便可直接处理,而通过智能终端设备的联网,街道社区也可以配合各相关部门处理12大类38小类146项工作。截至目前,海东路办事处共收集、整理、解决居民反映的社会服务事件341件,其中关于城市建设类234件、综治安全类45件、社会事务类62件。经统计,85%按时得到反馈解决,10%已转交相关业务部门协调处理,5%上报市级主管部门处理。因为智能化电子设备的配备,才使得短时间内的相关事件全部处理得当。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几个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几个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探讨[学团网站] 孤独de高手 1楼
大学时代处于人生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时期,是心理断奶的关键期。心理断奶意味着切断个人与父母、家庭在心理联系上的“脐带”,构建自己独立的心理世界。在这一过程中,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加上社会转型与变革的时代背景,使得大学生存在许多心理问题,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患有明显的复杂多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且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资料表明:1989年,参加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20.23%,1992年参加抽样调查的4万名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为31.13%,1995年北京各高校的调查结果高达33.47%。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也是将来国家经济政治政策的决策者,他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才,而且对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给家庭造成了负担,而且严重的敌对、抑郁等心理问题往往可能诱发违法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因此,重视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大学生排解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存在问题
近期,笔者对300名年级不同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测试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人际关系问题、情绪起伏问题、学业问题、恋爱与性的问题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尤其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1.人际关系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然而,由于人际关系、社会的复杂性与学生心理的单纯性,使得大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了兴趣又担心失败,久而久之,甚至回避参与,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有的学生则因对己、对人的认识问题,很难与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则因人格因素,带来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调查中,36%的新生认为没有朋友;27%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45%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嫉妒等,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情绪起伏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暴风雨时期”,生理发育极为迅速,已基本趋于成熟,但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飘忽不定,有时正确深刻,有时错误肤浅。加之青年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交织在一起,极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能力较低,并由此导致其心理偏差和行为怪僻。部分大学生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情感过于压抑,整日焦虑不安;部分大学生则易于感情用事,喜怒无常,情绪好时待人处事入情入理,情绪差时,拒人于千里之外。群体性的这种负性情绪还是校园事端的直接制造者。学生的群体情绪一旦激发,很难受到理性与校纪校规的约束,而一旦情绪稳定下来,又多是后悔不已。
3.学业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问题,而环境与地位的变化、错位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高中时期的佼佼者,进入大学生活后,环境改变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发现自己在高中时的那种优势不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尤其是对于那些中学时的尖子学生其反差更加明显。进大学后,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多有一种失宠感,部分同学为了保住自己在中学时的优势,废寝忘食,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还自学一些社会急需的课程,再加上辅修专业的学习,计算机、英语过级考试的重压,他们处于超负荷的运转中,长期处于紧张的临战状态,压力很大,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下去,神经紧张、失眠、考试怯场等多种焦虑并发症就相继出现了。而部分学生则感到考入大学“如释重负”,认为船已靠近码头,因而即使感受到竞争的危机、就业的压力,也提不起真正努力学习的劲头。
2010-5-4 12:37 回复
孤独de高手 2楼
4.恋爱与性的问题
大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识增强。这时的青年有了性冲动和性要求,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以至爱情。但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经验欠缺,对青春期的性冲动和性要求理解不当,常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紧张、恐惧、羞涩,甚至不正确的行为。大学生的性心理障碍问题非常令人担忧,有资料表明,高校每年受处分学生中因性罪错受处分者占20%,性心理障碍比例正在逐年递增:性恐惧4.8%、性压抑9.8%、性放纵4.1%、自慰焦虑4.8%、同性恋5.1%、窥阴癖4.3%。还有的因理想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便陷入痛苦、迷惘、消沉,不能自拔,甚至出现轻生的压力。大学生自杀仅次于事故而成为第二位的死亡原因,其中为情所困而轻生的比例竟高达53.2%。
此外,因就业竞争压力过大、家庭经济困难、生理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也很多,有些是因一些突发性的因素造成的,有些则是长期困扰造成的,有些是单一因素的影响的结果,有些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二、解决措施
面对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我们应加以高度重视,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动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及时预防和排解,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使这项工作扎实地开展下去。
1.加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圈。
首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应针对大学生活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绪,及时加以耐心引导和帮助,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既主观认识自己,又客观认识他人。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教育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的品德修养,教育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学会信任、尊重、宽容,以诚相待,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学校要经常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同学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那些性格特别内向、不善交际以及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同学,教育工作者可进行团体咨询,通过建立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班等形式,使这部分同学从中得到训练,最终走出自我,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中。
2.采取各种途径,磨练大学生意志,提高情绪的调适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在改革开放、人才竞争的时代,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稍遇挫折就出现心理紧张,产生心理障碍、情绪消沉、精神不振,这样的人本身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才。磨练意志,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解决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径。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并总结教训;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豁达大度、遇事冷静,常能做到自我正确的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学习和生活上的不愉快当然时有发生,但应自觉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能够正视现实并与其保持正常的接触;对周围事物有清醒的客观的认识,对生活中的问题、困难、矛盾都能很好地处理,为实现理想处处能表现出进取精神。如果学生在这些方面的锻炼加强了,那么他们将获得较为过硬的心理素质。同时他们自我教育能力也将随之而增长,感情沉稳,自制力增强,在很多情况下都能自己摆脱心理负担,除掉精神障碍。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在我国,学习、读书向来被赋予很高的价值,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本人把学习视为一种提高自己实力、改变现状、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学校这个群体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与其在同学中的地位和印象紧密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学业的关注是与对自我关注紧密联系的。因此,高校工作者应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根据客观现实条件来调整个人需要和心理期望,避免由于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
2010-5-4 12:37 回复
孤独de高手 3楼
4.重视对大学生的性教育,培养成熟的恋爱和科学的性观念。
首先,应开展对大学生的性生理心理知识教育(这其实是补上高中的青春期教育的一课),使他们对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性发育的自然规律有一个较好的了解;其次,加强性道德教育,要启发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恋爱、友谊的关系,教育学生反对禁欲,更要反对纵欲,批判性解放、性自由等错误观念,树立科学的性观念。
5.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当代大学生满怀激情,富于理想,勇于追求美好事物,迫切想了解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并找到解决的答案,也想了解人生的意义及应当怎样度过人生,因此,常常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进行种种美妙的设计。但是因为他们的激情尚不稳定,感情强烈而脆弱,知识经验积累不足,在认识上常常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肤浅性,往往求得在想像中的心理满足或者错误和片面的选择来对待理想和现实。高校工作者要因势利导,促使大学生在关注自我和关注社会发展之间达成一种平衡,而不脱离社会实际和社会责任,单纯地沉溺于对自己的未来的自我设计之中。同时,要注意缓解由于不满现实引起的过度的焦虑、无助等不良情绪反应,以及因此产生的不良行为,避免他们对社会产生敌意,甚至厌世等不良的态度和行为。
6.加强高校心理辅助工作力度,及时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某校曾针对寻求帮助对象、模式在大学生中作了一项调查,发现:咨询却成为他们首选的帮助模式之一。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存在于以下两方面,其一是现存的专业咨询机构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其二是现有咨询机构中的咨询人认同或采用的咨询方式可能并非是学生们可接受或理想中的咨询方式。作为一种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服务机构,高校咨询机构应主动发现学生中的问题,而不能等待问题的出现;应主动走到学生中间,向学生提供服务,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咨询的便利性。
另一方面,在现有的可资利用的高校专业咨询机构和咨询人员不足的现状下,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应承担起部分咨询任务。尽管一般的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在专业的咨询知识方面与专业咨询人员相比有很大缺陷,但在动态的把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深入了解学生特点方面却是专业咨询人员无法相比的。如果能够具备一定的咨询知识,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是能胜任一部分咨询工作的,这些咨询任务主要包括针对困扰学生的各种问题提供指导和建议。现在,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已经开始对现有的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咨询方面的在职培训,并在任用班主任和辅导员时开始配备一定比例的专业咨询人员,这些无疑是将来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任用方面的一种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