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加“名师之路”第九届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汇报材料
参加第九届“名师之路”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汇报总结
2014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我受学校的委派参加了“名师之路”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研讨会活动。首先,我要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参加这次教学展示的都是国内各地的著名特级教师,他们对教材独具匠心的深刻理解、耐人寻味的教学设计,浅显易懂的教育理论,深深的让我折服,他们的每一节课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现将我所观摩的内容向大家作以简单的汇报,一起和老师们共同分享。
一.观摩课内容简介
10月30日下午报到,31日至11月2日上午依次观摩了当地名师刘旸执教三年级的《镜子中的数学》,专家刘延革老师执教三年级的《认识周长》示范课和她的报告《几何≠计算》,徐长青执教六年级的《数与形》和他的报告《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简约教学的十“yu”》,刘松执教六年级的《百分数的认识》和报告《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谈美丽课堂的构建》,高丛林执教四年级的《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华应龙执教五年级的《找次品》,徐斌执教四年级的《平均数》,夏青峰教师执教五年级的《分数的意义》,黄爱华执教六年级的《求平均数问题》,牛献礼执教四年级的《路程、速度与时间》,张齐华执教六年级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微报告。
二.学术报告简介
综观几位专家的报告,主要内容和思想汇总如下:
1、刘延革在报告《几何≠计算》中论述了几何板块的教学现状是:急于呈现公式,一段时间后学生只记得公式,并利用公式计算周长、面积或体积等,而没有真正落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目标。建议我们在教学前要先学习课标,用课标指导教学。课标的十个核心中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同时讲到统计≠绘图。
2、徐长青在报告《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简约教学的十“yu”》中阐述:课堂应由孩子做主,学生会的不教,暂时不会的不教,孩子明天需要什么就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教是为了让学生离开老师时还能独立学习知识,所以要好好地教。如果我们把知识孤立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能强记,当把知识间的联系交给他们时,他们才会对已有知识进行迁移。我们要交给学生十“yu”,分别指欲望的“欲”,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要1分钟吸引孩子;渔鱼之渔,理解为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地域的域;娱乐的娱,就是说课堂中应有笑声;愉快的愉;寓言的寓,不要把很多知识全变成文字,学后而知不足,既要教给学生看得见的知识,又要教给学生看不见的知识;逾越的逾。
3、华应龙老师的报告阐述,一节课就像是一篇论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总结等。我们上一节课要像制定课题方案那样课前慎思;像写论文一样讲究起承转合;想修改论文一样反复试讲。
4、徐斌老师的报告《在数据分析中培养数学素养》论述了2011版课标中关于教学统计板块的变化,主要是从“统计观念”到“数据分析观念”,将“决策”降低为“做出判断”,淡化“质疑”,强化“合适”。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主要指,①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②选择合适的方法。数据来源的方法:一种是现成的,另一种是需要自己收集的,每一次数据统计时,至少让学生现场收集一次。教学统计板块,第一学段重点是分类,第二学段重点是统计图、平均数(少了众数、中位数)。关于概率教学的调整:第一学段不学习概率,第二学段学习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第三学段具体学习概率。培养数据分观念的策略:①完整经历统计过程;②灵活选择统计方法;③恰当运用统计结果;④合理设计统计方案。
5、黄爱华的报告《“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介绍他们学校所有老师都注重“大问题”教学的微格研修,报告中以《倒数》教学片断为例,组织了30名教师现场演示微格研修。
他所说的“大问题”教学,重在指引我们课堂教学中,不要设计很多问题,甚至是满堂问,而是要充分预设,提炼几个核心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大问题”教学的策略:在学生的雏形问题上提炼:①建立关系;②揭示课题;③通性提问;④学生表达;⑤调控生成。教师调控并将学生的雏形问题引向本课的教学目标上,生成出几个比较成熟的知识点或探索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6、牛献礼老师的报告《教学的坚守与变革》重点阐述了:面对任一新的时髦口号或潮流,我们都应冷静地去思考:什么是这一新的主张或口号的主要内涵?这一主张或口号为我们改进教学提供了哪些新的启示和效益?什么是其固有的局限性或可能的错误?冷静对待,择善而从,变革中有坚守!我们坚守什么呢?——无论是语文老师还是数学或其他 学科教师,共性是教师都是教学生的。教师应超越学科本位,以学科为手段,通过学科专业的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放在中心位置来考虑教学。尊重每一位儿童的独特性与多样性;密切课程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与学科内容的其他领域、其他学科或真实的生活情境进行适当联接;强调学科核心思想和学科本质特质;呵护生命——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学生需要得到人的指导和帮助、宽容和爱,更需要鼓励和期待,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必须留一份纯真,学会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去思考教学。
7、夏青峰老师的报告《漫谈当今的教学》以他教学的《分数的意义》为例分析,学生已知的知识很多,老师要知道学生是初浅知道,还是深刻了解,还是系统认识,在进行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解决遇到的问题。他指出,一个数学老师,不要把数学作为目的,而是作为手段,从数学中跳出来,从宏观的角度看数学。关注的重点是自主性学习:自修,研修,导修,讲修。让学生走在课堂教学的前面,他们学校实行走班制:(大致上)①学生可以申请不上课或不上某种课,学校经过测试学生水平、能力,进行分类;②帮助学生找准起点、目标,制定计划,教师帮助学生越过重重障碍。
8、韩国专家介绍了他们国家小学的教学情况,特色是:数学教材大多以故事形式呈现,班级人数不超过20人,教学主要是以小组合作方式开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徐长青与韩国专家的圆桌对话。
三、培训的点滴感悟:
本次研讨,强调“生本课堂”教学,也就是新提出教学形态,一种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课堂。
1、生本课堂首先营造了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这些专家、名师的课,有的设计精美,有的朴实自然,但都有着同样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放飞。我时常被他们的独到设计所折服,被课堂的情绪所感染。
2、生本课堂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他们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又超越教材,积极地审视、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资源,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大做文章、巧做文章。
3、生本课堂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教学前都要深刻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能力,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鸣。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才能实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只有教师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课堂教学才能更有效。
4、生本课堂善待了学生的差异。多元智能告诉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因此,面对富有个性的学生,要学会善待、宽容、欣赏学生,用“放大镜
”去捕捉每个学生,让每位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身心教育发展的增值。
听的所有课中印象最深的是张齐华老师的《百分数的意义》,他介绍 说提前联系的班级已经上过这个内容了,不能上这节内容,让他换,当然来不及了,就选了五年级一个班,让老师给赶两节分数等相关知识的课作为基础。所以,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就比其他班差一些,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中错误很多,但是老师稍作思路上调整,很快调控教学,整堂课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有效生成,彰显学生个性,构建了学生喜欢的数学课,下课时学生都不愿意离开。
收获和反思:名家大师们用他们深厚的文学底蕴、优秀的人格素养、清晰的教学思路,阐释和演绎了《新课程标准》。让我们一线老师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课堂上他们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本真与个性,以学定教,细处引导,巧妙设疑,适时点拨,环环相扣,层层提高,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的指导引领的自主学习理念。走进名师课堂,聆听名师讲座,执教教师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我们所有听课教师展示了数学教学的崇高境界,使大家充分领略了数学课堂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让我们真正走进了改革前沿的数学课堂。当然,进会场听课的学生,素质比我们接触到的学生素质高的多,很多教学方法用于我们的课堂在短期内也不会取得明显效果。直面小学数学教学的专家,使我深感自己在教学中的浅薄。通过这次观摩活动,反思自己历年来的课堂教学方法,感悟颇多,这次观摩活动,他将为我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起到很大的作用。面对我的课堂,我更需要在学习中提高,在反思中实践,在坚持中前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2014年11月7日
第二篇:参加“名师之路”第13界小学数学生态教学研讨会汇报材料
参加第13届“名师之路”全国“新理念新课标”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会汇报材料 李海英
2013年4月13日、14日我与田红,乔丽清两位老师赴呼市参加了“名师之路”全国“新理念新课标”小学数学生态教学研讨会活动.首先,我要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参加这次教学展示的都是国内各地的著名特级教师,他们对教材独具匠心的深刻理解、耐人寻味的教学设计,浅显易懂的教育理论,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深深的让我折服,他们的每一节课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现将我所观摩的内容向大家作以简单的汇报,一起和老师们共同分享。一.活动内容简介
4月12日下午报到。13日上午观摩了钱守旺执教的六年级《数的认识整理和复习》和呼市一位女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两节示范课,聆听了钱守旺教授的《落实标准课程》报告,下午观摩了牛献礼执教的《认识面积》一节示范课,聆听了他的《新课标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启示》报告。14日上午,观摩了刘松执教的《面积单位》和呼市一位男教师执教的《找次品》示范课,聆听了刘松对这位男教师示范课的点评及他做的《以学定教 以学活教》的报告。下午观摩了刘延革的示范课《解决问题》,聆听了她《新课程背景下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与研究》的报告。二.学术报告简介
综观几位专家的报告,主要内容和思想汇总如下:(一)《落实标准课程》:
1、《标准》(2011版)修订了什么?
①最大的改变:“双基”到“四基”新课程将教学的“双基”改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思想。“四基”既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也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构筑了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例如:钱守旺教授在教学六年级《数的认识整理和复习》他不只是简单的整理和复习小学阶段所学过的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如: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为了说清小数点是为了满足生活中日益精确度,他在教学时播放比赛打分视频,歌手大赛视频,刘翔比赛,菲尔普斯0.01秒赢了半个指甲视频,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小数点存在的必要性,都是鲜活的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比如: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他将中国的教材和日本的,韩国的,新加坡的,美国的教材相比较,说明了数学不需要翻译就可以看懂,数据会说话:央视广告,新闻视频房价高涨、汽车超载、校车安全的数据都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品味良久:“不识字可以生活,不识数不能生活”说明了数学在生活中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②两能变为四能: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钱教授在上课时就要求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辩。带着问题来上课。例如 百分数的认识(第二学段)。上课开始,教师与学生共同展示自己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例子,比如,在饮料的包装盒上、在衣服的标签上、在报纸上、在玩具的说明书上,学生们发现了很多的百分数。教师要引发学生对这些新认识的数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对百分数提出问题。③“六个核心概念”到“十个核心概念” 2.关注什么?
更加关注数学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教学,注重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更加关注“过程”中的教育,注重过程性经验的积累。
更加关注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形成,注重思考力的培养。
过去我们看教师讲的如何,现在我们关注学生学的如何。保障每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权。我们教学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在于:改变学生学习状态,效益最大化。什么是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做的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定义了新时期好老师的概念:是会引导学生想明白的人才是好老师。他说: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老师讲清楚的,而是学生想清楚的。例如:牛献礼教授在教学《认识面积》这课时,学生很难建立面积的概念总是与周长相混,是想不明白,为了让学生想明白牛教授引出面积的概念后用了很多时间将面积与周长进行对比,用了猜一猜,想一想,周长和面积是怎样变化的等一系列对比让学生明白面积是一个面,周长是一条线。让孩子彻底明白什么是面积,建立面积的表象不仅仅是文,而是新旧知识的碰撞与冲突中发现新知。更加关注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了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了学生思考力的培养。
3、《标准》(2011版)坚持了什么?
坚持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方向,基本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一以贯之,与时俱进。“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实验稿)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2011版)落脚点由原来的“数学”改为了“数学教育”,就把单纯对于数学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升到“数学育人”上所作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教学内容上没有太多增减,调整修订的幅度不大,是“小改”而不是“大改”。
4、对数学教师的启示是什么?
真正决定数学课程的不是写在书上的各种观念与规定,而是天天和学生接触的教师。尽管,专家们花了大量的精力,认真准备了课程标准和教材,但是一到学校,数学教师一个人便决定了一切。不唯书,不唯上,多一点哲学思考,多一点文化判断力,就能经得起这个风那个风的劲吹。牢牢抓住“数学育人”不放松,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放在中心位置来考虑教学,一部一个脚印往前迈。
5、数学教师该做什么?
①好的教学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学会思考的重要性不亚于学会知识。教育是在不知道答案的时候教别人如何找到答案。
②教学要从“以讲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启发思考为中心”,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学生思考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思考,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来思考问题。教师要能暴露自己的思考途径:遇到情境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遇到这些问题后应该从哪些角度来分析?提出了这些问题又该从哪些方面去解决。例如在牛献礼教授做的报告中,他讲了一个案例《用字母表示数》他用数青蛙的方法引入,到最后提出一个问题:你能用一句话把数青蛙的儿歌编完吗?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与老师多了一些讨价还价式的交流。真正的做到了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中心的课堂。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充满思考的学习过程。
③要教学生从头到尾的思考。例如刘松教授在教学《面积单位》这课时,他从3D电影引入,是什么电影?(三维)一维是什么(是线)二维?(是面)然后从线引出面,长度单位进行教学的。从始至终都是在让学生不断的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面积的单位是什么。
6、数学教师怎么教?实施“三讲三不讲”
“三讲”是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第一个“讲”,其中的重点指的是对今后学习乃至终生发展有基础性作用的内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与以前联系不大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在新授课中体现得较多,但我们不要理解成,只要是新授课,就一讲到底。在练习巩固时,也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形成认知结构,或者在讲课过程中,设计有关问题,给予学生时间,积极探索,认真研究。第二个“讲”,对于大部分同学不会的问题,就是难点。在习题课和复习课上较常见,由于不会的同学很多,教师不可能一一给予解答,这就应该在课堂上集体讲解,通过知识传授形成技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第三个“讲”。易错、易混、易漏点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内容,往往三令五申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问题,往往在测试检测时,容易暴露出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第一个“不讲”,好理解,学生已经会了,再讲也引不起学生的注意,再说也是浪费时间。第二个“不讲”,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内容经过教师的加工,转化为“导学案”,学生按照“导学案”这样的“线索”自己阅读、思考、探究、讨论,基本上能够掌握知识的大部分,这样通过 “先学”已经掌握了的内容,再讲只能是“费力不讨好”。第三个“不讲”,有一些内容,虽然没有超纲,但是由于太偏,或者由于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今后发展没有太大的作用,讲了没有用,甚至易产生误导,还不如干脆删除不讲。做到了“三讲三不讲”,讲得时间少了,给学生的支配的时间多了,就给了学生主动性,再加上教师适当地引导,加强双边活动,也容易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才能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课堂教学要以学论教、以学定教,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地建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允许学生用自己用原生态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想法,数学概念,让学生的原生态语言与数学语言相互对接,等待每一位学生觉醒。在刘松执教的《面积单位》这课时,引出了面积,接着让学生自学书上的内容,书上有的,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刘松老师很幽默,他说:“书上写的清清楚楚,你别告诉我你的眼睛模模糊糊。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画下来。看你能看懂什么,不动笔墨不读书呀”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也教给了他们自学的方法。这期间,刘老师多次重复的一句话“因为你是专业人士”,让我们感到作为小学教师的责任和神圣使命,更让我们认识到小学教师不只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专业。
7、如何构思课(刘松报告《以学定教,以学活教》)
在构思课时要明白学生的起点在哪?学生学习的终点在哪?起点到终点合理架构目标,支点。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好,要想达到这个目标要多研究学生。课前检测了解学生的学情很重要。让学生完全懂,彻底清楚,想通,想透,想明,想白。他形象的将教师比作是汽车路边的路标和加油站。成功的课堂是掌握起点,架构支点,明白终点,灵活调控课堂。例如他做报告时引入一个《9加几》的案例:课件设计时,9个小桃子,4个小桃子中,一个大3个小。9喜欢4里面的谁呢?再小的细节也需要经过设计才能是一节好课。
(二)、“解决问题”教什么?(刘延革)
①.加强信息处理教学,一是题中的信息比较分散时,应指导学生将题目中的各部分信息都看到;二是题中的信息比较隐蔽时,容易忽视,要引导学生观察细节;三是题中的数量较多时,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信息。
②.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重视指导分析数量关系。寻找中间问题,认识复合问题的结构,对形成思维路径起着重要作用。
③.重视解决策略的指导,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常用的策略:画图、列表、尝试、模拟操作、逆推、简化、推理、假设、转化策略。归结起来两大策略:推理、转化。小学里最妙的是:画图。她在教学《解决问题》时,用的是五年级的学生,一节课教学了三个例题。她从曹冲称象引入新课,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整节课都在让学生找困难,怎么来找困难,然后带领学生分析题,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新知从旧知中转化,不等量从相等量中转化,两种量从一种量中转化。整节课一直都是在给学生渗透运用转化的数学策略解决生活中用到问题。不是在给学生教这类问题用什么方法,而是在给学生教怎么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从哪里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找到突破口后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④.注重回顾反思的过程,逐步形成数学的素养。
有效地回顾与反思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基本数量关系和问题结构,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及是否符合现实意义,深化对策略的认识。
(三)亮点展示:
钱守旺教授:在课前播放了搞笑的动画视频放松了学生的紧张感,愉悦了学生的身心。还有他大量收集的视频将生活和数学紧密的联系起来。他在报告中讲了一个事例:乘法分配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他采用举例的办法,深化理解;(a+b)×c=ac+bc,他形象的说(爸爸+妈妈)×我=爸爸×我+妈妈×我。这样既好理解又好记,值得我们学习。刘松在执教《面积单位》时让学生上台展示1平方米大小运用了肢体语言。
四、培训点滴感悟:
1、远离做作,回归生态
本次研讨,强调生态课堂教学,也就是自然生长式的课堂。它区别于优质课、精品课、示范课、观摩课的一种日常教学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这种不刻意修饰,不包装作秀的“生态”课堂看似平凡,但却承载了99 % 的教学任务。然而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理念的多元化,有些教师迷失了方向,一味地追求新奇与华美,却远离了教学自身规律的“生态”,这就成了课堂“炒作”,与教学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出于一种“教育回归教育”的理性呼唤和课堂“返璞归真”的迫切期待,专家观摩课及专题报告中体现的“生态”理念深深扎进了我的心灵。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我这次学习的感受,那就是:感受颇深,不虚此行!这些专家、名师的课,或设计精美,或朴实自然,我时常被他们的独到设计所折服,被课堂的情绪所感染,同时也为学生思维的火花所欣喜,这次学习让我对新课改的理念又有了一次升华。
2、收获和反思:名家大师们用他们深厚的文学底蕴、优秀的人格素养、清晰的教学思路,阐释和演绎了《新课程标准》。让我们一线老师对《新课程标准》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课堂上他们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本真与个性,以学定教,细处引导,巧妙设疑,适时点拨,环环相扣,层层提高,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的指导引领的自主学习理念。走进名师课堂,聆听名师讲座,执教教师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我们所有听课教师展示了数学教学的崇高境界,使大家在听课活动中如沐春风,如饮甘露,充分领略了数学课堂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让我们真正走进了改革前沿的数学课堂。在一次又一次的赞叹中,在一次又一次的感动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回味中,使我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成长之旅。
3、先学后教,少教多学。
这次学习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先学后教与我校申报的《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不谋而合,我校的领导高瞻远瞩,站在教学的最前沿提出了和名师一样有价值的课题,值得我们这些教师为之拼搏为之奋斗。
4、直面小学数学教学的专家,使我深感我在教学中和名师之间的差距。通过这次观摩活动,反思自己历年来的课堂教学方法,感悟颇多,这次观摩活动,他将为我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起到很大的作用。面对我的课堂,我更需要在学习中提高,在反思中实践,在坚持中前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我曾经在一篇书上看到:“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从中我领悟到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的深刻内涵。
5、在和同事一起学习中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坦诚相待,如何做人。如何与人交往,欣赏小乔的心细,田宏的热情,孙老师的沉着稳重,贺老师的精明能干。
6、听名师的报告,能引起我们很多的思考,能在我们以后的成长中留下浓浓的一笔,希望我们曙光学校在未来也能出现特级教师,出现更多的特级教师!
最后,谢谢大家的倾听。
参加第13届“名师之路”全国“新理念新课标”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会汇报材料
李海英 2013.4.22
第三篇:参加“名师之路”小学语文汇报材料
参加“名师之路”小学语文汇报材料
刘璐
导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意思是说我们在圣人面前就像站在高山之脚,需要抬头仰望,虽然我们不能攀登到顶峰,但是我们在不断的向往着,我们在努力的追求着圣人所达到的境界,那种境界永远让我们心驰而神往。2015年4月16日——4月19日我受学校委派参加了“名师之路”第十届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活动。对语文教学几乎空白的我来说,能参加本次培训学习,深感荣幸!感谢学校给与这次珍贵的学习机会!本次活动,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所以想粗浅地谈谈我的一些体会,现将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虽然只有短短的3天,但通过这次认真的培训和自己努力的学习,我收获很大:对语文教学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更新了自己的在语文教学上的一些理念,学到了先进教育教学方法,使个人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思考,现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活动内容简介
本次培训主要分两部分:
1、名师示范
2、专家报告。
4月16日,全天报到。17日上午简短的开幕式后,观摩了吴琳执教的《普罗米修斯》和薛法根执教的《猴子种果树》两节示范课,下午观摩了赵志祥执教的《夸父追月》和诸向阳执教的《梅花三弄》两节示范课。18日上午,观摩了郭甲良执教的《桥》和赵昭执教的《落花生》示范课,聆听了蒋军晶的《作文一定有方法》报告,下午观摩了田东英执教的《迟到》和陈延军执教的《雷雨》两节示范课和报告。19日上午观摩了武凤霞的示范课《鞋匠的儿子》和张祖庆执教的《语言的魔力》,聆听了她报告,下午观摩了王文丽的示范课《吹小号的天鹅》,聆听了她的报告。
几点感触
回眸现场示范课,可取之处多如繁星,几点感触与大家分享一下。一. 古文帮助白话文的教学。
这是我从听赵志祥老师的夸父追月中学习到的。赵志祥老师是一位专门研究古诗词的老师,他在做《夸父追月》示范课时,首先直接呈现出山海经里与本文内容相通的的一篇古文,让学生反复诵读这篇古文,并加以理解。整堂课赵老师并没有花大气力读《夸父追月》这篇课文,而是先引导学生学习这首古文。他引领学生以各种方式读,其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他有特色的吟唱古文,将古文与本文意思相同的文字进行对照教学,这种以古文带动白话文的教学,把中国精湛的古代文字与现代白话文结合教学,简单而轻松,让现场的每位老师和同学们都深深地感受到了古文的魅力,不禁赞叹中国传承下来的文化博大精深。赵老师的这节课不仅完成了常规教学任务,还增添了积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为之折服。
赵老师深厚的文学素养对我的内心也有了强烈的触动,让知识浅薄的我自惭形秽。现在我们学校也购买了许多书籍,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阅读平台,希望我们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时常阅读,不断积累自己的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提升教学水平。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件小事:上一学期,我带了七年级一个月生物,期末给学生填评价单时,发现高主任给每一位学生的评语都堪称是精妙绝伦,我想这与他平时潜心阅读,大量积累定是密不可分的,值得我学习。我想作为语文老师,丰厚的文学底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阅读才能达到,在今后的教学与生活中我争取多读书,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二.巧用“激将法”。
专家们扎实的教学功底和精湛的教学技艺有目共睹,着实令人叹为观止。这些教育专家,他们一旦走上讲台,就能很快融入课堂,从容自若地和素不相识的孩子们在暂时属于他们的语文小天地中自由地徜徉。他们课堂用语丰富传神,尤其是他们针对小学生使用的激将语言,更为他们的课堂增添了一层童趣和幽默,让我回味悠长。
薛法根老师在给二年级的学生上课时,想让学生上前来复述故事,一开始学生犹豫,他就略带挑衅的说:“你们刚才不是说的那么厉害吗?现在谁敢讲这个故事?谁敢站到讲台上来讲?”。还有,赵志祥老师在与学生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后,了解到这班学生的基础还不错,为了激励学生勇于读较难的《山海经》,他说到:“老师一般遇到厉害的对手就会手下不留情了。”于是学生哈哈大笑,赵老师趁机出示意不带标点的古文,问:“你们敢读吗?”学生当然不服输,就这样大胆的争读起来本来难以进行的一个环节了。我回想,这在我平时的教学中也出现过,但是这两位老师这种巧妙的激将法,让学生带着不服输但又愉悦的心情学习,我却没敢尝试过,这是我这次学习中的另一点收获。
老师们这些语言,都利用了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学生不知不觉就被一步步激将到了很高的水平,帮学生可服了胆怯紧张心理,推动教学顺畅进行。想到我带的五年级学生,男生多又活跃,这种激将法很适合我们班的教学,我想长期下来,五年级的学生就会勇敢自信,乐于表现。三.多用幽默课堂语言。
听了这么多课,老师们用幽默的语言,充满童趣的调子,在课堂上引领着学生,感染着学生,特别是薛法根老师和张祖庆老师如同一个大孩子,把自己比作一个小学生,用学生喜欢的语言进行教学,课堂气氛十分宽松和谐,他自己很快融入学生当中,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语言艺术,让还对语文课堂意犹未尽,舍不得下课。在听《语言的魔力》时,老师的语言真非常有趣,他模仿裁缝,说:先生,您看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体会语言的魔力。回来上课后,我也反思自己以前的课堂用语过于生硬,尝试用幽默的方式与学生交流,结果我发现上完课后自己心情也舒畅了,学生也有兴趣多了。以后教学中我要多采用幽默的方式来活跃课堂。四.学习制作精妙的多媒体课件。
我们现在推广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都有一个展示目标的环节,但是通常我们的做法都是列举式的平面式的目标1.2.3,观摩了赵昭老师的课后,他播放《落花生》PPT课件时,将三维目标巧妙设计为三大立体立体的台阶形的:朗读课文掌握字词、理清脉络、解决问题,这种直观,形象的学习目标展示法,如果在讲公开课时使用会让人耳目一新。而后,赵老师的课件又利用了小动画,时光隧道穿梭效果等形式,将图文穿插,为课堂增色不少,遗憾的是我没有赵老师的这节课件,但是提供给老师们一点思考,希望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多学习,制作出高科技,有新意的课件,帮助我们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五.一定要课后总结,升华情感,注重写作。
平时我在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升华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这次学习我发现专家们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升华。吴琳老师的做法是学完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并写作你若是一位神,你会说什么?薛法根老师上了猴子种果树后,要求学生写出想对猴子说的话;赵昭老师上落花生这课,引申出其他水果或植物的道理,让学生写作。这些做法在平时教学中我也知道,但是上课时却往往因为时间问题,最容易忽视。通过这次学习,我再次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感情和写作,这种看似耗时的事值得我长期坚持。
心得启示 本次学习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教育思想的交流,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提升,为我指明了语文教学前进的方向。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立足日常课堂教学,让课堂鲜活。但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自己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练就过硬的基本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和语文素养,才能适应语文教学新的发展需要!
最后,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我会把我所学运用到我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争取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以上只是我在培训时的几点收获,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敬请各位同行予以指正。
第四篇:参加“名师之路”首届西部六省小学数学生态教学研讨会汇报材料
参加“名师之路”首届西部六省小学数学生态教学研讨会汇报材料
李建新
2011年11月24日——11月27日我受学校的委派参加了“名师之路”首届西部六省小学数学生态教学研讨会活动,本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体会汇报如下:
学术报告简介
综观几位专家的报告,主要内容和思想汇总如下:
数学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生活即数学,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是数学的归宿,数学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是:
生活情境——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模型——数学问题——生活问题——数学素养
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四能,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施“三不讲三讲”
“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第一个“不讲”,好理解,学生已经会了,再讲也引不起学生的注意,再说也是浪费时间。第二个“不讲”,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内容经过教师的加工,转化为“导学案”,学生按照“导学案”这样的“线索”自己阅读、思考、探究、讨论,基本上能够掌握知识的大部分,这样通过 “先学”已经掌握了的内容,再讲只能是“费力不讨好”。第三个“不讲”,有一些内容,虽然没有超纲,但是由于太偏,或者由于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今后发展没有太大的作用,讲了没有用,甚至易产生误导,还不如干脆删除不讲。
“三讲”是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第一个“讲”,其中的重点指的是对今后学习乃至终生发展有基础性作用的内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与以前联系不大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在新授课中体现得较多,但我们不要理解成,只要是新授课,就一讲到底。在练习巩固时,也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形成认知结构,或者在讲课过程中,设计有关问题,给予学生时间,积极探索,认真研究。第二个“讲”,对于大部分同学不会的问题,就是难点。在习题课和复习课上较常见,由于不会的同学很多,教师不可能一一给予解答,这就应该在课堂上集体讲解,通过知识传授形成技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第三个“讲”。易错、易混、易漏点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内容,往往三令五申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问题,往往在测试检测时,容易暴露出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做到了“三讲三不讲”,讲得时间少了,给学生的支配的时间多了,就给了学生主动性,再加上教师适当地引导,加强双边活动,也容易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才能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课堂教学要以学论教、以学定教,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地建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需要三个等待
当问题提出以后,因为要得到最好的答案,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制造一种真思维,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时。当一个学生的问题或答案提出以后,不能阻止学生的思维,可以达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一定要扩大思维的外延。
当多种答案出现以后,教师与学生辨析的时候,辨析思维的碰撞,思维方式的交流。
课堂教学强调两个字:“知”“ 信” 在知中信,在信中知。知是指教师教师已经知道了答案,具有权威性,信是指教师要信得过学生,相信学生,不服从于权威。
允许——等待——对接(吴正宪团队做法)
允许学生用自己用原生态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想法,数学概念,让学生的原生态语言与数学语言相互对接,等待每一位学生觉醒。
教师的三个不选择
教师没有选择学生的权利;教师没有选择地点和设备的权利;教师没有选择时间的权利。
教师的三个不拒绝:
不决绝错误的信息提供的价值;不决绝时代赋予我们的信息;不拒绝文化的传承。
教师的三个包容
包容学生的不同;宽容学生的错误;纵容思维的奇特。
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科学(教学内容)是可以复制的,但艺术是不可复制的。
教学要讲究艺术 课堂的导课艺术 好的导课如同达到彼岸的基石,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开启之窗,是不可分割的环节,名师的课堂导入清切自然,而且能结合教材的重点进行有效地铺垫。
课堂的语言艺术
他们用幽默的语言,充满童趣的调子,在课堂上引领着学生,感染着学生,特别是刘松老师,如同一个大孩子,把自己比作一个小学生,用学生喜欢的语言进行教学,融入学生的学习中。这样的语言艺术,使得孩子舍不得下课,给学生以深情的呼唤。
教学的设计艺术
教学的设计恰当,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探究的方向和效率。刘松老师谈《乘法分配律》设计时,将自己的设计和体会总结为六大需求:兴趣的需求、知识的需求、思维的需求、认知误区的需求、解决问题的需求、发展和满足隐形的需求,根据学生终身发展的根本需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艺术关键句
相信奇迹才能创造奇迹;适度目标才能适性发展,惊讶目光可能指引方向;魅力经典成就教学高效。
理念分享
离开教师还读书,离开学校还学习;成长的意义在于经历而不是得到;差异是世界的美也是生命的美;我们不知道学生的明天会怎样;学不会是学生的权利。
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牛献礼)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把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衡量有效教学的关键指标是看学生有没有发展,有无进步。
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的要点: 第一、突出本质,抓住重点。第二、注重联系,重视变式。第三、互动对话,相互启智。第四、少教多学,优化结构。“解决问题”教什么?(刘延革)
1.加强信息处理教学,促第一个转化的实现。一是题中的信息比较分散时,应指导学生将题目中的各部分信息都看到;二是题中的信息比较隐蔽时,容易忽视,要引导学生观察细节;三是题中的数量较多时,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信息。
2.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架第二个转化的桥梁。重视运算意义的建立和应用;重视指导分析数量关系的思维过程。3.重视解决策略的指导,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常用的策略:画图、列表、尝试、模拟操作、逆推、简化、推理、假设、转化策略。
归结起来两大策略:推理、转化。小学里最妙的是:画图。在探索中习得,在碰撞中习得,在辨析中习得。4.注重回顾反思的过程,逐步形成数学的素养。有效地回顾与反思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基本数量关系和问题结构,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及是否符合现实意义,深化对策略的认识。
培训点滴感悟
本次活动,专家在示范课和讲座中,主要贯穿落实的新理念,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是活动,也是经验。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新课程将教学的“双基”改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思想,“四基”既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也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构筑了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
教学关注三个读懂
数学教学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读懂教材
教师如何解读教材,教授介绍了五个方面: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解读教材;要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要抓住数学本质的问题解读教材;要挖掘和利用学生本身的资源解读教材。
读懂学生
为什么要读懂学生。学生是有差异的,读懂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找准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科学合理地确定数学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读懂学生“什么”。心理特征;认知发展规律和水平;已有的知识基础;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已有的数学活动体验和经验;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周围的世界;实现数学化的要素与过程;由经验而来的典型的困难或错因;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学生的学习路径。
如何读懂学生。理解学生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把目标从“双基”拓展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经验)在活动的过程中“读懂学生”,在“四基”并重的基础上真正读懂学生。
怎样读懂学生。课前方谈;课前问卷;经验分析;课堂沟通与检测;课后访谈。
关注几个基本观点。
数学既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又是学生成长的载体;数学既有作为学科的数学又有作为教育的数学的两重性;作为课程内容的数学更关注数学作为“成长载体”的教育价值;要努力摆脱“只听不想、只学不问、只知不识” 的教学状态;注意科学素养、理性思维、洞察能力、评价能力、批评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严谨求学、创新精神的养成。
读懂课堂
预测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及时捕捉课堂上生成性资源,利用好合理的生成资源,灵活的处理课堂上发生的各类教学事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关注学生已有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是一种新的“经历”和“体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实质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和提升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生活经验
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活水源头,到生活中去学是学生学会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让数学教学富有生活气息。
知识经验
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组织教学,就能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使学生搞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化难为易的学习,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新知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主动建构新知,同化新知
好的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第一,贴近生活找数学,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第二,给数学找个“原型”,把常识提炼为数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依托知识背景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发展。第四,调用生活经验在创造中学数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五,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
做示范课的每位在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有效地关注了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引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新课程理念。
关注学生错误资源
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如果没有错误,那就不是课堂教学。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学生学习中出现错误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不会从错误中学习。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今天,我们不妨以一颗平常心来重新审视课堂,把课堂看成是师生逐步认识错误、利用错误实现共同成长的空间,使错误成为数学课程的宝贵资源,能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为数学教学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善待错误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背景,对事物有不同的理解方式,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思考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对待错误要有良好的心态和一双慧眼,要把错误看作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资源,要用爱心呵护出错学生脆弱的情感,帮助他们找回自我,建立信心。并且尽可能挖掘错误的潜在价值,发挥更大的功效。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不要批评指责,而要用微笑来呵护一颗颗脆弱的心灵,既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错误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为数学教学增添新的活力。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就是一个回收学生错误的“容器”。只有接纳学生的错误,才能化解学生的错误。宽容错误,既可以点燃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帮助学生架起通向成功的桥梁,又能使师生关系得到改善,课堂因此而变得精彩纷呈。因此,教师不仅要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以学生的眼光看待他们的错误,甚至欣赏学生错误,而且要有意识地进行灵活处理,将错误转化成有助于教学的素材,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列错析错
数学教学作为一种交往的活动,课堂成了师生知识共享、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舞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了,师生的互动增多了,随之而来的错误无形中增多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不足为怪的,面对这些错误,如果采用避而弃之或反复强调的方法,都不能达到防止错误的目的。相反,如果我们将错误呈现,让学生通过专门进行“尝试错误”的活动,引导他们比较、思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知道改正的方法,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可以帮助学生从对错误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对错误的判别能力,尽可能做到少错,甚至不错。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剖析错误的原因,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反思错误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错误与探索相联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在教学中,教师可列举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或设计相应的选择、判断题,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探索中不仅“知其错,而且知其所以错”。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知道改正错误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从错误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对错误的判断能力,从纠错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就能促进认知结构的组合,推动思维层次的不断深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走向成功的阶梯。对于错误带来的教学机遇,每个教师都能碰到,不同的处理方式所得到的教学效果完全不同。教师在与学生共同遨游知识海洋时,要允许学生出错,要善待、宽容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大胆地尝试和积极地体验,精心研究学生出错的原因,从中发现学生的奇思妙想,从而挖掘出创新的种子,为学生的发展全面服务。这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也是新课程强调的思想,同时也是教师的教学艺术的体现。
“课堂因错误而美丽,因错误而精彩。”——吴正宪语
关注学生思维过程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课堂教学是训练思维学生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智力、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作示范课的每一位教师都通过一系列递进式的探索活动,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感知,举例验证,表述思路和结果,由内到外的理解数学知识,层层深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多项思维的发展。面对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算法最优化,提高了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注教学情境创设
新课标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必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创设一个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吸引学生投入。这已成为实施新课程的潮流与时尚。那么教师要创设哪些情境呢?
(1)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索愿望,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将问题情境故事化,提高问题情境的趣味性,也将问题情境活动化,确保每位学生的有效参与。提出的问题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
(2)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作示范课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创造条件,使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现象,并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体味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3)创设大课堂情境。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调查了解有关问题,收集相关信息,使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用所学可能性的知识在生活中寻找哪些事件可以发生,哪些事件不可能发生,哪些一定能发生,并说给并爸爸妈妈听。
关注学生感知体验
常言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学生在成功中更能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成功更能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这是新的课程理念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数学教师只有将这些理念落实到教学行为中,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寓教学于活动之中,学生就会积极有效的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做示范课的每位教师的教学活动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互动交流的活动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了广泛的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以学为本”的教学新理念。
关注数学思想渗透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显性知识系统,许多重要的法则、公式,教材中只能看到漂亮的结论,许多例题的解法,也只能看到巧妙的处理,而看不到由特殊实例的观察、试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或探索推理的心智活动过程。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隐性知识系统,小学数学教学应包括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知识的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思维素质,而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增强学生数学观念,形成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课程教材研究所王永春在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中提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灵魂,要想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就要深入到数学的灵魂深处。学会了数学思想方法,就学会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思想方法的育人功能:
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可以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常用的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对应思想、假设思想、比较思想、符号化思想、类比思想、转化思想、分类思想、集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统计思想、数学模型思想„„
关注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同伴的互助、个人的拼搏,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成长,因此,名师是在教师团队中成长起来的。
第五篇:“名师之路”首届西部六省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
我们的数学课堂中缺失了什么?
——“名师之路”首届西部六省小学
数学教学研讨会学习体会
徐文俊
11月25日至27日,我和十三位同事有幸到兰州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名师之路”首届西部六省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与会期间名家名师们用独特的教学艺术给我们呈现了8节精彩纷呈的课堂和6个报告,名师们出彩的设计、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语言、高超的调控能力、娴熟的教学技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数学素养、文化底蕴、创新思想、人格魅力,令我由深深的折服。会后我始终在思考为什么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效率低下,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到底缺失了什么?下面就这次学习谈谈我的几点体会和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课堂因学生的灵动而精彩,学生的灵动由教师引导而出彩。名师的8节课,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把思考还给学生。正是因为有了学生的思考,有了学生思维的碰撞,才有了学生灵动,课堂因此变得丰富;正是因为有了教师启发性、挑战性的启迪,才有了学生灵动,课堂因此变得精彩。如何把思考还给学生,名师们在课堂中采取了“等待”,等待着学生自主的摸索、前行,等待着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把新知转化成旧知,就是在这种等待中学生的思维产生了碰撞的火花,就是在这种等待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了,学生的学习得到了增值。反观我们的教学,正是由于我们在课堂中忽视了学生的思考,把结论在课堂中很快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套用结论去模仿练习,看似学生也掌握了。但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学习的惰性,每堂课就会等待老师告诉他们解题方法和结论,一味模仿,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创新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各位教师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在课堂中把思考还给学生。
二、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对话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前,“互动—对话”已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形态,但怎样的互动对话才更加有效呢?名师的课堂中,教师善于发挥“倾听—梳理—激疑点拨”的作用,能适时地介入讨论,又能适时地退出,始终让“问题之球”在学生之间流转,以保证互动的广度和深度,极大的提高了课堂中学生学习效率。而反观我们的课堂,要么“互动—对话”变成了师生和生生间简单的一问一答,要么教师把“问题之球”抛给学生后,像一个没事人退到幕后,课堂中缺失了教师点拨和指引的作用,这样的课堂怎么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哪?课堂的生成千变万化,学生思考的深入、精彩纷呈的回答,绝不仅仅来自学生个性思维的张扬,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一次恰当的引导、精彩的点拨。因此教师要学会在教学过程中“画龙点睛”,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能只画龙不点睛,没有点睛的龙是不会腾飞的。
三、“深度课堂”能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名师的课堂中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投入质量和教学的思考性,他们的课堂在“主干”舍得花时间、下功夫;他们的课堂由于教师对教材的深挖,具有一定深度,对学生学习具有挑战性;他们的课堂能抓住核心概念、原理,简约而质朴;他们的课堂能给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体验思考的快乐和克服挑战性问题后的精神满足,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上进心,促使其积极地学习,深入地思考。而反观我们的课堂,为教而教,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课堂上学生死气沉沉,忽略了学生思考的课堂何谈对学生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但我们也要深刻地认识到“深度课堂”不是“难度课堂”,任何超越学生学习能力的深度拓展和挖掘,都是没有价值的。“深度课堂”具有学科的本质意义,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厚重”。“深度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投入质量和教学的思考性。倡导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了充满思考的学习过程。
这就是我此次学习之行的一些感受,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同时还要告诉大家新的课标即将颁布,从“双基”到“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