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阶段总结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增强“有效体验”的实践研究》
中期工作总结报告
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小学阅读教学中“有效体验”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编号:
三、课题负责人:刘丛林 刘锦香
四、课题申报时间:
五、课题批准立项时间、级别
六、课题组人员组成:
组长:刘锦香 刘丛林;成员:黄绍芬 董新玉 王珍闪 刘炳辉 刘本忠 刘呈云
七、开题工作
开题会时间:年 日 出席领导:高庆贤 王德鹏
聘请专家:大港区教育学会徐升恒主任、窦锦彦老师 参会人数:16人
八、研究过程
年 月,我们接到了该课题立项通知。该课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现将阶段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课题启动阶段 1.召开课题开题会
2009年11月16日,我们召开了此课题的开题会。大会邀请了区教科室徐升恒主任和窦锦彦老师莅会。会议首先由窦锦彦老师宣读了课题立项书,然后由刘丛林校长作了精彩的开题报告,刘锦香老师代表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表态发言。徐主任就开题报告进行了详实的点评,并就课题后期的的开展作了具体指导,使我们进一步明晰了课题研究的思路。
2.开展课题培训、学习创造性思维的理论知识。
在课题研究方案完善确定后,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制度、培训制度等,指导研究工作的有序开展。我们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改变,让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有所增强。每学期初,我们先召开课题组会议,一起讨论课题研究计划,探讨在课题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等等。定期组织大家进行课程标准、相关专题的学习,并撰写学习心得与反思,围绕主题进行课题沙龙活动。此外进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包括教师语言、问题设计、教学智慧、平台搭建、资源添加等。这一个个举措逐渐转变了课题组成员的新教学观念,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也不断提高了教师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的能力,也让教师树立了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提高的科研意识,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课题实验阶段
1.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增强“有效体验”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活动。2012年2月至5月期间,我们组织课题组教师按计划进行课堂实践与研讨,找寻培养“增强体验”的途径与策略,经过大家努力,总结了较为有效的经验:途径一是以营造主动思维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欲望。具体策略是开展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角色扮演与体验让学生大胆动手操作,激起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途径二是质疑问难、品味赏析和信息技术引导观察,培养学生的思维变通性;途径三是尝试训练发散思维和开放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途经四是引导学生探究和辩论,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2.建构以适合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探索出培养策略的模型后,为了便于操作和实践,经过研究和实践,2012年6月,我们结合自主研读模式,先学后教模式,情境教学模式,以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皆有创造性思维”的理念,总结出了以培养思维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体验式课堂研究,课堂基本流程:第一步:创情导趣,自主尝试。通过创设新奇、有趣的或者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和自主探究的欲望,学生依据问题情境自主尝试探究,自我感受,与文本交流。第二步,设疑导学,合作探究。设置主问题,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由“趣”生“疑”,由“疑”至“思”,由“思”得“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小组交流。第三步,点拨导思,互动提升。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分析和理解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互相碰撞,积极地动眼,动口,动手,动耳,动脑,通过展示,辩驳,梳理来内化体验,拓宽思维的广度,引向思维的深度,培养思维的灵活度和独创性。第四步,拓展导创,实践运用。教师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规律或结论,然后重组新知延伸问题链,培养学生求异或发散的思维习惯。概括而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验式的课堂基本程模式可以做以下概括:从教师的角度看,基本流程为:创情导趣——设疑导学——点拨导思——拓展导创;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基本流程为:自主体验——合作探究——互动提升——实践运用。在这一基本模式中,我们强调学生的学习,通过导学—研学—互学—助学—拓学,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和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构建问题情境,激发大胆猜测,鼓励合作交流,引导创造反思,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认知过程的优化,以实现有效的教学。
该模式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具备以下四种状态:一是自主体验状态:即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互动参与,学会依据学习目标,运用正确的自学方法,获取新知,有较强的自信力和质疑力。二是探究体验状态:鼓励学生有好奇心,能敢想,敢问,敢说,能在自学的基础上,探索知识的奥秘,积极提出与众不同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思路。三是互动体验状态:引导学生尊敬、信任老师和同学,喜欢与老师、同学共同学习,会听清和分析别人的意见,学会平等讨论,懂得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取长补短,并学会辩论,以及对辩论结果的认同和宽容,培养与大家一起共同进步的乐趣和情感。四是创新体验状态:能进行发散性思维和想象,能对知识进整合、组合、迁移、变通,达到求异创新、迁移创新、模仿创新、类比创新等。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3.开展学生兴趣调查分析工作
为了进一步验证,学生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的品质,我们于实验前、实验后对实验班300名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统计,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被充分调动起来,而且学生的质疑能力,主动意识和批判意识也在不同程度的提高。
4.开展新模式下的教学实践研讨与学生阅读竞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生阅读水平。
两年多来,组织了不同规模、不同方式的作文教学课堂观摩、展示、竞比等活动,课题组共同听研讨课50余节,观摩展示课20余节。参加各级各类优质课评比,共有20节获市级区级以上奖励。
5.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推介会
为了将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我们于2012年4月22日举办了“小学阅读教学中“有效体验”的实践研究推介会”。两节观摩展示课后,刘锦香老师就此课题中的课堂教学现状及课题研究成果做了经验介绍,刘丛林校长就阅读教学新模式的全校推广应用做了明确要求,此次活动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课题研究成果
(一)加快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步伐
广大语文教师积极加强理论学习,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入手探索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设计激励情境,营造民主氛围,引导质疑解难,互动交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增强学科相融性。本课题研究不但构建了实施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完善,而且促进了教师对教学实践中问题的研究和经验的总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并不断获得进步,提高专业技能,实现从教学经验到科学理论的飞跃,逐渐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在课题研究中,我校教师得到教研、科研人员在理论与技能上的及时指导,应用理论于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向现实转化,实现着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以及专业技能水平的总体提升。
(二)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丰富知识储备,感知学习的乐趣,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这说明学生的“主体参与”得到落实,“主体参与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课堂上表现注意力集中,发言积极,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各种作业,在求知过程中能够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勇于提出各自的想法、观点、在解决问题时能用自己的方式或通过合作去解决问题。实施课题之前,学生中能够有主动思维的人数只占全班人员的38.3%,实施之后,学生中能够进行主动思维的人数由原来的38.3%上升到71.1%,增长了近33个百分点,其中在这四项指标中,增长幅度最大的分别为:能够积极提出问题(由原来的24.4%上升到82.2)和能发表自己的见解(由原来的33.3%上升到91.1%)。可见小学生的体验对有效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语文课堂中培养是卓有成效的
第二篇:课题阶段总结报告
高职护理专业儿科护理学理实一体化课程
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阶段总结报告
医疗卫生系
史晓琪
教改课题总结
医疗卫生系 史晓琪
本学期我的在研课题《高职护理专业儿科护理学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是以解决我校医疗卫生系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过程中小班授课课堂过于死板,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为目标,进行的课程建设项目,以期建设理实一体化课程,现将本学期所得所想报告如下: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
教学的艺术,不是传授而是激发和唤醒,所以老师要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关于认识小儿各类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病人,促进健康的学科。在我的课改教学中,本着理实一体化得教学方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将教学目标明确化、具体化,根据学生的能力设置好恰当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要分析恰当
我的课改目标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立”,回想过去的教学内容,理论部分过于繁杂,过于琐碎,日后应该分析好教学内容,接入恰当的、合理的实践内容,理论支撑实践,实践强化理论,强化实践技能,完善临床实训基地,包括医院、社区、幼儿园等,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
三、教学方法应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自古以来,在教学的路上,教师们都在不断探求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我采用过微课教学法、病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模拟病情及PBL教学等,使学生置身于病例情景当中,自己发挥总结得出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并在最后检验自己的护理目标有没有完成。在日后的工作中,应该继续发扬有效的教学方法,钻研新颖的方法,并且摒弃不良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程序与设计应贴合教材
对于教学程序的设计,应贴合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体安排合理,层次分明。教案设计合理,项目齐全,思路清晰,这些都是我们护理学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每堂课设置新颖的病例情境,可用于引入新课以及课后加强理论知识的识记。
五、教学姿态应得体自然
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各种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讲解生动简练,语言标准流畅,教态得体,板书简练工整。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在日后应加强板书书写的工整性,不要过于冗杂。还应继续丰富理论知识,教学讲解才能更加流畅,对知识的剖析更加透彻,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将来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护理当中。
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课程建设项目的提出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使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从各个方面逐层深入,各个击破难点,旨在建立完整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团队,完善教学内容。
第三篇:课题实验阶段总结报告
课题实验阶段总结报告
一、概念的界定
“小课题研究”活动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发展,教给学生一些创新技法,使学生能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以创新教育为目的的综合课程。教育的创新促使学生学习的创新,进而让学生达到创新学习。
二、实施背景
探究是创新的基础,探究性学习是创新性学习的关键。这种学习策略是对学生过去被动的、呆板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弊端的极大冲击,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科学探究兴趣,增强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公平竞争的观念、自我教育的意识、组织活动的能力,为适应社会、走向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我们于XX年暑假前提出了“关于开展学生小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随之组织学生付诸实施,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锻炼,在探究中成长。
三、实施过程
通过实践,我们摸索出了一条学生小课题研究的新路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让学生学会选择,自主确立小课题
学生小课题研究是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以探究的问题为载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那么,如何诱导学生自主选择出便于研究操作的小课题?我们遵循自主选择性、实践应用性、主体性和开放性原则,以“你最乐于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或“你身边和周围环境中存在哪些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为题,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让他们充分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积极开动脑筋,大胆质疑问题,人人提出自己最感兴趣、最乐于探究的问题──小课题。在这里,我们一是拿出专门时间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二是着重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宜小不宜大,应便于操作;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汇总筛选。一开始,从征集的上百个问题中筛选确立了多个科学性和适应性强的小课题,如“我们周围的鸟类”、“塑料?生活?白色污染”、“交通呼唤文明”、“火灾与隐患”、“挖掘民间游戏”、“折纸的魅力”、“计算机与我们的生活”等等,并分为自然科学、社会人文和技术革新三大类内容。接着,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所喜欢的问题,让他们自愿组合分组,再次自主选择研究的主题,自主确立研究的目标,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法、操作步骤和成果展示形式,并逐步实施。
可见,引导学生从质疑、讨论、筛选、确立小课题开始,到再次自主选择、分工合作、研究制定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洋溢着自主性:学生研究的问题由他们自己来确定,打算由他们自己来商量,决定权由他们自己来行使,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无疑,这些举措和谐了师生关系,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习探究做好了铺垫。
(二)让学生学会探究,体验感悟小课题
探究是小课题研究的核心和根本。为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让他们逐步学会探究的方法,我们专门设置了一节小课题研究指导课,着重对小课题研究的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如小组怎样分工与合作,怎样有针对性地调查访问、观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设想,怎样搜集和整理资料,怎样随时做好研究记录以记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怎样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怎样查阅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等等。随后,目标明确、分工清楚的小课题研究小组,积极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时间,从学校开出介绍信,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以极大的热情,纷纷跑书店、拍照、采访、调查、取证,深入观察社会与自然,开阔视野,丰富见识。
小课题研究使学生从学校这个“小天地”走进了社会、自然界这个“大课堂”去施展才华、磨练意志,去体味、领悟、发展、创新。
(三)让学生学会整理、总结、归纳小课题
郑板桥对写作要领有句名言:“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我们指导学生整理、总结、归纳课题,就是把他们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搜集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撰写研究报告,这是学生探究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我们特别重视这一过程的指导和落实,力求让学生把观察、调查、访问、阅读、查阅资料所搜集到的所有资料信息,主次分明地进行梳理、归纳、撰写。撰写时要求学生在文字上要精练,力求言简意赅;在内容上要立意新颖,既有实践性、创见性,又要符合科学性;在思路上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就是说让学生理清一篇完整的研究报告,至少需要从四方面体现:一是简要背景说明,包括小课题提出的原因和研究的目的。二是具体安排,有任务分工、研究时间和研究方法等。三是研究内容、措施及结果,这是需要重点详写的部分,应内容充实,证据确凿,结论正确科学。四是建议或倡议,既有独到的见解和改进的方法,又要针对性强,让人看了信服,便于改进创新。撰写完课题报告后,研究小组成员在老师进一步指导下,再共同讨论,各抒己见,反复修改,反复锤炼,精雕细刻,就像三秋之树,枝蔓信尽,脉络清楚;在选材立意上,不拾人牙慧,不作老生常谈。
这样以来,学生就基本掌握了加工处理信息的方法。我们的课题组所带的学生整理撰写的小课题研究报告中,“中国传统艺术——折纸的魅力”、“小学生课外阅读”等获区小课题现场展示一、二等奖。小课题研究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科学探究意识,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与探索,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学生小课题研究的指导》的课题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一)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生存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改变了学生被动、封闭、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开放、多样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注重把研究性学习全面渗透于学校各方面工作之中。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学会提出问题,接纳组织信息、处理重组信息,利用综合知识来解决面临的一些新问题上,都能做到自主、开放、主动和创造性。特别是对知识的探求是主动的,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也趋于主动积极。
研究性活动把一把永不过时,终身有用的打开人类知识、智慧、才华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使学生不断索取自己所需知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能力和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二)强化了教师的教育科研培训,形成了校本培训模式。
新世纪的人才需要有科学的头脑、扎实的科技知识和科技实践能力,而这些都不能自发地从孩子脑子里产生。因此,培养孩子们的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是小学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其中的关键是使学生通过小课题研究的活动获取解决问题最一般的思路、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敏锐性,从而养成对事物和问题的看法有一个更好的视野和深度,对信息的处理和运用更加灵活。
在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中,教师不断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获取新的教育信息,构建新的教育理论框架。同时,不断地进行课题研究,积累研究活动的经验和方法论,才能适应、有能力指导学生“小课题研究”的活动。我校具有研究型的教师已逐渐增多,教师的科研水平也逐渐在提高。
我校的校本“研究型”教师培训已初步完成,以教育科研为基点,为培养“研究型”的教师打下扎实的基础。校本培训以教师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教学为重点。
(三)构建了研究性学习的良好环境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进行研究性教学,促使学生研究性学习,布置研究性作业已形成了共识。同时在社会大环境中努力创建研究性的氛围,学生许多的小课题研究都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配合和支持,否则也只是一句空话。如《折纸的魅力》小课题,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研究后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也引了社会对折纸艺术的重视。
五、研究体会
1、小学生“小课题研究”活动是提高学生研究性意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途径。
2、小学生“小课题研究”活动是促使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
3、小学生“小课题研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教师校本培训的新模式。
六、不足及后期目标
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得出研究学习活动的开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论;使学生在探索研究中,学生接纳组织信息、处理重组信息,能利用综合知识来解决面临的一些新问题,并起到增长构建新的信息作用,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智慧潜能,发展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更具有主体性和自觉性,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校的《学生小课题研究的指导》的课题在领导、专家的关心、指导和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实验前期,在整个探究活动中也暴露出许多不足:
1、学生还没有把主动对身边的问题进行探究当作一种习惯和需要,而更多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组织下进行的被动的探究;
2、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还不够清晰和熟练,没有把解决问题的步骤形成自动化的行为,有时目标也不够明确;
3、学生还不能熟练地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看书、拍照、采访、调查、取证等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
4、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彼此间的分工和合作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各成员间没有形成最大的合力;
5、在梳理、撰写探究报告时,还不能准确地表述探究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不能抓住整个活动的关键点进行总结……
学生的心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空的变化在不断地变化,何况我们做的只是一个起步工作,有很多方面尚不完善。我们将把已有的成绩作为研究的新起点,针对学生存在的以上不足之处,争取在实验的后期得到根本性改变,为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出不懈的努力。
第四篇:课题实验阶段总结报告
课题实验阶段总结报告
一、概念的界定
“小课题研究”活动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发展,教给学生一些创新技法,使学生能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以创新教育为目的的综合课程。教育的创新促使学生学习的创新,进而让学生达到创新学习。
二、实施背景
探究是创新的基础,探究性学习是创新性学习的关键。这种学习策略是对学生过去被动的、呆板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弊端的极大冲击,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科学探究兴趣,增强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公平竞争的观念、自我教育的意识、组织活动的能力,为适应社会、走向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我们于2006年暑假前提出了“关于开展学生小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随之组织学生付诸实施,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锻炼,在探究中成长。
三、实施过程
通过实践,我们摸索出了一条学生小课题研究的新路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让学生学会选择,自主确立小课题
学生小课题研究是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以探究的问题为载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那么,如何诱导学生自主选择出便于研究操作的小课题?我们遵循自主选择性、实践应用性、主体性和开放性原则,以“你最乐于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或“你身边和周围环境中存在哪些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为题,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让他们充分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积极开动脑筋,大胆质疑问题,人人提出自己最感兴趣、最乐于探究的问题──小课题。在这里,我们一是拿出专门时间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二是着重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宜小不宜大,应便于操作;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汇总筛选。一开始,从征集的上百个问题中筛选确立了多个科学性和适应性强的小课题,如“我们周围的鸟类”、“塑料?生活?白色污染”、“交通呼唤文明”、“火灾与隐患”、“挖掘民间游戏”、“折纸的魅力”、“计算机与我们的生活”等等,并分为自然科学、社会人文和技术革新三大类内容。接着,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所喜欢的问题,让他们自愿组合分组,再次自主选择研究的主题,自主确立研究的目标,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法、操作步骤和成果展示形式,并逐步实施。
可见,引导学生从质疑、讨论、筛选、确立小课题开始,到再次自主选择、分工合作、研究制定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洋溢着自主性:学生研究的问题由他们自己来确定,打算由他们自己来商量,决定权由他们自己来行使,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无疑,这些举措和谐了师生关系,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习探究做好了铺垫。
(二)让学生学会探究,体验感悟小课题
探究是小课题研究的核心和根本。为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让他们逐步学会探究的方法,我们专门设置了一节小课题研究指导课,着重对小课题研究的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如小组怎样分工与合作,怎样有针对性地调查访问、观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设想,怎样搜集和整理资料,怎样随时做好研究记录以记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怎样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怎样查阅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等等。随后,目标明确、分工清楚的小课题研究小组,积极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时间,从学校开出介绍信,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以极大的热情,纷纷跑书店、拍照、采访、调查、取证,深入观察社会与自然,开阔视野,丰富见识。
小课题研究使学生从学校这个“小天地”走进了社会、自然界这个“大课堂”去施展才华、磨练意志,去体味、领悟、发展、创新。
(三)让学生学会整理、总结、归纳小课题
郑板桥对写作要领有句名言:“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我们指导学生整理、总结、归纳课题,就是把他们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搜集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撰写研究报告,这是学生探究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我们特别重视这一过程的指导和落实,力求让学生把观察、调查、访问、阅读、查阅资料所搜集到的所有资料信息,主次分明地进行梳理、归纳、撰写。撰写时要求学生在文字上要精练,力求言简意赅;在内容上要立意新颖,既有实践性、创见性,又要符合科学性;在思路上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就是说让学生理清一篇完整的研究报告,至少需要从四方面体现:一是简要背景说明,包括小课题提出的原因和研究的目的。二是具体安排,有任务分工、研究时间和研究方法等。三是研究内容、措施及结果,这是需要重点详写的部分,应内容充实,证据确凿,结论正确科学。四是建议或倡议,既有独到的见解和改进的方法,又要针对性强,让人看了信服,便于改进创新。撰写完课题报告后,研究小组成员在老师进一步指导下,再共同讨论,各抒己见,反复修改,反复锤炼,精雕细刻,就像三秋之树,枝蔓信尽,脉络清楚;在选材立意上,不拾人牙慧,不作老生常谈。
这样以来,学生就基本掌握了加工处理信息的方法。我们的课题组所带的学生整理撰写的小课题研究报告中,“中国传统艺术——折纸的魅力”、“小学生课外阅读”等获区小课题现场展示一、二等奖。小课题研究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科学探究意识,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与探索,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学生小课题研究的指导》的课题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一)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生存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改变了学生被动、封闭、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开放、多样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注重把研究性学习全面渗透于学校各方面工作之中。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学会提出问题,接纳组织信息、处理重组信息,利用综合知识来解决面临的一些新问题上,都能做到自主、开放、主动和创造性。特别是对知识的探求是主动的,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也趋于主动积极。
研究性活动把一把永不过时,终身有用的打开人类知识、智慧、才华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使学生不断索取自己所需知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能力和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二)强化了教师的教育科研培训,形成了校本培训模式。
新世纪的人才需要有科学的头脑、扎实的科技知识和科技实践能力,而这些都不能自发地从孩子脑子里产生。因此,培养孩子们的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是小学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其中的关键是使学生通过小课题研究的活动获取解决问题最一般的思路、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敏锐性,从而养成对事物和问题的看法有一个更好的视野和深度,对信息的处理和运用更加灵活。
在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中,教师不断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获取新的教育信息,构建新的教育理论框架。同时,不断地进行课题研究,积累研究活动的经验和方法论,才能适应、有能力指导学生“小课题研究”的活动。我校具有研究型的教师已逐渐增多,教师的科研水平也逐渐在提高。
我校的校本“研究型”教师培训已初步完成,以教育科研为基点,为培养“研究型”的教师打下扎实的基础。校本培训以教师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教学为重点。
(三)构建了研究性学习的良好环境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进行研究性教学,促使学生研究性学习,布置研究性作业已形成了共识。同时在社会大环境中努力创建研究性的氛围,学生许多的小课题研究都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配合和支持,否则也只是一句空话。如《折纸的魅力》小课题,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研究后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也引了社会对折纸艺术的重视。
五、研究体会
1、小学生“小课题研究”活动是提高学生研究性意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途径。
2、小学生“小课题研究”活动是促使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
3、小学生“小课题研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教师校本培训的新模式。
六、不足及后期目标
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得出研究学习活动的开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论;使学生在探索研究中,学生接纳组织信息、处理重组信息,能利用综合知识来解决面临的一些新问题,并起到增长构建新的信息作用,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智慧潜能,发展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更具有主体性和自觉性,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校的《学生小课题研究的指导》的课题在领导、专家的关心、指导和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五篇:课题研究中期阶段总结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阶段总结报告
2007年4月,我校提交申报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子课题《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发展性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获总课题组批准立项(课题批准号JX-2-071)。2008年,课题组根据课题实施方案及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现将2008年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简要报告:
一、本研究工作进展情况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是:
1、关于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手段的思想、理论、理念的研究;
2、关于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研究;
3、关于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研究;
4、关于网络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
5、关于实施“整合”教学的教学平台和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2008年,我们重点围绕“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发展性课堂教学影响”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等层面展开研究工作。
(一)、2008年3月,我们对“应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对媒体课件认识和应用现状”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总结出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些因素,分析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关系,课题组就上述两个调研内容进行了讨论交流,形成了课题调研报告。并在全校教师大会上进行宣读。
(二)、2008年4月,我校课题负责人肖小云就总课题组在深圳召开的子课题负责人会议精神进行了传达,就课题研究任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进展情况向全校教师进行了传达,使本课题研究成为全校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一个舞台。
(三)、2008年上半年我们开展了以课题研究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优质课竞赛”活动,通过教学竞赛,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能力,探索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关系。
(四)、根据总课题组活动,我们抓了“教学案例分析”撰写和“优质录像课”的选送工作。课题组成员和部分教师用“教学案例研究”的方法对教学实践中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形成成功的教学案例。撰写出教学案例分析,课题组组织评选,选送了一篇优秀案例上交总课题组。优质录像课也已上交总课题组。
(五)、开展了以围绕《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发展性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研究内容的教学论文撰写。要求课题组每个成员至少提交一篇教学论文,总结课题研究各个方面的体会做法。论文在本校课题研讨会和全校教师大会上进行交流,有几篇论文参加省“三优”论文评比获奖。
二、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1、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突出课堂教学研究。把课题研究作为全体教师展示教学,探索教育理论、构建教学模型的一个舞台,使课题研究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实践上分析因果,总结理论。课题研究要跳出课题组成员的小圈子,形成全员参与的研究氛围。
2、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模式。以一课四稿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研究:选定一堂探索课,进行集体研讨,形成教学设计稿;上课者通过教材钻研,分析学生实际,形成说课稿,在教研组进行说课;在教研组进行公开教学,听课者写出评课稿,上课者写出反思稿,并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总结成功之处,修改教学设计稿,在组内共享。
3、突出“问题即课题”,探索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落实“问题即课题”的理念,全员参与课题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全体教师的课题研究按“六个一”的要求展开,即从教学实际中寻找一个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学习一组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文章——选择教学内容,设计一堂课题探课——在教科研组以上上一堂课题研究探索课——记录一组与课题相关的教学案例——撰写一篇课题研究成果报告。4.教师教育科研成果丰富。本,教师在省级以上期刊上发表教育论文5篇,参评论文获奖13篇;教师参与市级以上各类教学竞赛获奖5人次。学校2007年被评为市校本教研先进学校。
三、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教师发展不平衡,科研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大科研培训力度和骨干教师成长案例的宣传力度。2.课题研究存在表层化现象。教学工作主要是回答“做什么”的问题,而研究主要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是探寻教育规律的过程。我校课题组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工作还较为肤浅,对教育规律的总结还有待加强。
3.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能力有待加强。
四、下阶段研究工作思路
2009年上半年,我们将基于几年来的课题研究工作的经验及其成果,分析问题,创新方法,构筑起“五个一”的工作模式,深化学校课题研究工作,努力促进全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促进课题研究取得实质性突破。1.一个主题。一学期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每学期初,举行课题组会议,围绕主题制订计划,分解目标与任务,召开全体教师及课题科研骨干的培训会,统一认识、明确目标、落实任务。紧紧围绕课题“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发展性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开展研究,聚焦课堂教学,研究有效教学。每月至少有一次主题性的活动,做到有理论学习和实验课的听评、说课反思及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交流。2.一个实验。一学期做好一个教育实验。上半年根据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化,继续引导教师用“教学案例研究”的方法对教学实践中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教科室将成立实验小组,进行“教学案例研究实施方式与流程”的探索。课题组教师要围绕课题进行一次以上的课堂教学实验,记录一组教学案例。
3.一个成果。一个学期形成一个实验成果,推广一个科研成果。即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及实验,形成成果,同时,在全校推广上一学期所形成的成果。
4.一个活动。每学期围绕课题研究主题,在全体教师中开展课题成果评比,举办一次全校性的教师科研成果推广活动。
5.一个平台。建设好“课题研讨会”这一交流平台,每月举办一次,围绕课题研究主题,结合成果推广与成果总结,展开课题研讨活动。通过研讨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研讨总结课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