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学院科技处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12 15:34: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年度学院科技处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年度学院科技处工作总结》。

第一篇:2016年度学院科技处工作总结

科研处在学校的领导下,市教育学院、市教科所的指导下,在全体老师的积极配合下,完成了以下任务: 一、十一五省级和市级课题研究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1.对已经审批的省级课题《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组织开展研究。

(1)xx年6月7日,鸡西实验中学总课题组全体成员在艺体楼三楼小会议室,召开了课题开题预备会议,对课题研究的各方面工作进行了研讨,并决定成立10个子课题组。

(2)xx年6月19日,鸡西实验中学总课题、子课题全体成员在实验楼二楼小会议室举行十一五规划省级重点课题开题仪式,市教科所曹兴吉所长参加了会议。会上曹兴吉所长宣读《研究任务下达书》,科研处主任刘务才宣读《开题报告书》,姜育孝校长宣读《研究任务责任书》并对课题研究提出总体要求,曹兴吉所长对课题研究作了重要指导。

(3)xx年6月23日,鸡西实验中学总课题、子课题负责人在艺体楼三楼小会议室召开了会议,对每个子课题组的课题名称、研究内容进行商讨。

2.对申报的18项市级科研课题做好研究的督促和检查工作。

(1)3月6日组织市级课题负责人会议,指导填报好《研究项目议定书》。

(2)组织课题负责人根据任务下达书,进一步细化课题研究步骤,做好责任落实工作。

(3)督促、检查各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并做好记录,做好课题材料的整理、积累。

二、加强教师培训与考核。

1.3月20日,高中教务处和科研处协同,组织参加省教育学院新课程培训教师在教研组内进行专项辅导。

2.协同初中部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新课程理论学习答辩会、听课、评课系列活动。3.3月27日,组织初中教师集中培训,由科研处主任刘务才主讲,内容为《构建教学模式的培训》。

4.4月17日,组织了高中基础部教师进行学习《教育——为了人的幸福》的测试。5.5月15日,聘请市教育学院徐杰院长对全校教师进行课改通识理论培训。

四、加强了高考研究工作,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认真研究复习备考的经验,在7月14日,高三每学科备课组长进行总结与反思汇报。

五、布置教师撰写科研论文、教育案例,在期末收缴。

六、在科研处指导下在初中部建立了部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小组,经过多次研讨,初步形成了较为适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的语文、数学、外语、生物学科的教学模式。

七、出台了建立学校课程资源库和优秀课件、优秀教学案例的实施方案。在全体老师的努力下,各教研组已初步建立了与本学科教学同步的课件资源库。

八、做好其他各项常规工作:

1.整理、编辑、印制第30、31期《课改快讯》。

2.做好第四期《教改论坛》的材料收集工作,为下学期整理、印制做好铺垫。

3.与初、高中教务处相配合推动课程改革,协同教务处组织好课改实验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

4.及时收集和整理教师科研成果,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促进成果转化。5.认真完成了市教育局、市教育学院及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2016年科研处工作总结

一、总体实施情况及取得成效

1.1 科研管理方面(项目申报、立项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本学年科研处在分管校长的带领下,继续举全校之力,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了纵向、横向的共14 种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项目申报;其科研项目申报领域已逐步接近或达到公办本科院校相同水平,并开始由一般项目的申报转向重点乃至国家级课题申报,本学年共有46个纵向课题、2个横向课题获得立项,其立项经费达205万(不含配套经费41万)。特别是本年度学校首次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获得立项、首次开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首次在市民办高校中获得2个重大内涵建设项目及3个重点科研项目。从目前项目立项的数及项目的级别来看,我校的科研项目数及项目级别在上海民办本科高校中还是靠前的。

为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申报书的撰写质量至关重要。本学年科研处加大了对申报项目的初审力度,除了一般的校内初审外,还采用了聘请校内外同行专家盲评的办法,如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的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申报、市社哲项目申报等,均采取了盲评的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次国家级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获立项,就是一

个典型案例。

继续抓好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尤其抓好重大、重点课题的开题环节。本学年对市级以上科研项目的开题,我们均组织高水平科研评审专家,如市教委科技处创新项目开题、市民办教育处5个重大重点项目的开题,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开题,乃至市教委德育项目、市教委晨光项目的开题等,均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开题评审,这一方面提高了项目研究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使项目参加者从中获取更多的研究信息,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

为提高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研究水平,产生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本学年严格了对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加强了对在研项目的中期检查,本学年完成了对147 个项目的中期检查、42个项目的结题(预结题)或验收等。这里不仅包括基础类研究项目如市教委(含民办处126位)青年教师项目、校级项目,还包含市教委创新项目、晨光项目等,通过检查与验收,不仅及时发现了研究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而且也使教师研究更能聚焦,更能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为提高科研管理整体水平,与信息中心合作,抓紧对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调试与运行,对科研秘书进行了四次专题培训,目前系统门户已面向教师个人,整个系统已进入数据录入与初步运行阶段;这为下阶段的科研成果统计和科研考核打下了较好基础。

本学年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在校学风建设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与安排下,教师的学术道德与学生的学风建设都很良好,没有发生一例学术腐败现象。1.2 科研培训方面

结合各级各类项目申报情况,有针对性地对青年教师开展进行了7次的科研培训,使课题申报的成功率有一定提高,取得了较好效果。

配合学校辅导员培训、新教师培训、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培训等,与人事处、学生处共同开展了对青年教师的科研培训,受到青年教师们的欢迎。1.3学科建设方面

在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学科办配合三个在建的校级重点学科点,做好初期的建设工作,同时又根据校学科领导小组建议,经校学术委员会审批通过,本学年又遴选了两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点,使学校至今共有5个校级重点学科点,目前学科办正在组织相关学科点讨论上海建桥学院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中期检查评价指标体系,拟准备下学期初开展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中期检查。受学校领导委托并审核,学科办修改了上海建桥学院学科建设资料汇编;本学年学科办为争取学校早日获取硕士专业学位点,积极向市学位领导汇报取得政府部门的全力支持,认真听取政府部门的意见与建议,组织与政府部门的研讨;与拟申报硕士专业学位点的相关院系,就硕士专业学位点申报 事,开展了多次研讨;并与东华大学相关部门也进行了多次研讨;开展了对黑龙江东方学院、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北京城市学院、河北传媒学院、西京学院等五所已获硕士专业学位点的民办高校的较为深入的调研,调研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1)硕士专业学位点申报情况;2)科研与学科建设情况;3)研究生培养情况;通过调研,看到了、听到了兄弟院校的优势与不足,也发现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形成了相关调研资料;目前学科办密切关注国务院学位办与上海学位办20xx年申硕信息,努力为建桥学院早日成为硕士专业学位点而扎实工作。

1.4 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建桥百家讲坛 1.5其他

初步制定了《上海建桥学院校级重点学科建设评价指标》。

20xx-20xx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统计。

整理编写《20xx-20xx上海建桥学院课题指南》。

本学年整理科研档案共计5卷,其余还在整理中。

上传文明处室建设资料信息70余条。

二、存在的问题及整改目标与措施 2.1存在主要问题

申报高级别课题的教师与科研团队还相当薄弱;横向科研课题立项率仍很低下,这对今年硕士专业学位点的申报会有影响;学科建设推进缓慢;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建桥百家讲坛,学生组织相当困难,讲坛的效果还需提高;科研管理还需进一步严格,要从管理质量上多下功夫。2.2 整改目标与措施

利用强师工程,加快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科研处与学科办坚持以科研促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推进研究生培养、以研究生教育提升办学层次为总体目标,与相关院系共同推进科研团队建设、新教师的培训,并力争明年有望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以建好一个中心、二个所为主线,使得学校在国家级课题申报上有所突破。

继续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尤其有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在保持原有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应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也应纳入其中,并作为本部门下一学年重要合作内容加以考虑,为后续合作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好准备。

三、主要经验和对学校的建议 3.1主要经验

注重团队建设。

从民办教育特点出发,实施严格的科研管理。3.2几点建议

结合目前教师中大多认为教学工作质量太重的实际,建议学校就此问题开展一些研究,对教学型民办本科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究竟该如何处理?在教学与科研政策上是否还有调整空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尽可能多地加强针对学校内部问题的研究。2016年科研处工作总结

#from 2016年科研处工作总结来自 end# 20**年,江苏电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实现建设一流现代远程开放大学目标团结奋斗,学校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科研处在学校党委、行政及分管校长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在兄弟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全体同志与时俱进,勤奋工作,以求实的态度、务实的精神、踏实的工作和扎实的作风,圆满完成各篇二:艺术与设计学院2015年工作总结及2016年工作目标

内蒙古科技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2015年工作总结及2016年工作目标 艺术与设计学院在2015年较好的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目标,现根据学校要求,总结本学院年度工作并明确学院2016年度工作目标。2015主要完成工作如下:

一、队伍和学科建设

(一)注重青年教师培养

(二)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大型学术活动

通过积极地参加各项会议、论坛,让教师更多的与其他院校及社会团体的专业人员进行沟通学习,掌握行业前沿动态和资讯,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其中今年我院参加学术研讨会5次,参加高水平工作坊4次,分别前往北京科技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民族学院、西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进行参观学习。

(三)督促青年教师明确自己的科研方向及发展方向

学院在今年大力督促青年教师结合地域、文化等方面,明确自己的科研方向,并沿着一个方向的内容坚持做下去。另一方面,学院虽然建立了若干团队,但科研方面的实力都相对较弱,在争取学校科研认可的同时,学院鼓励青年教师本着科研与创作并重的目标大力支持青年教师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这样的有利环境中,今年我院共有三个团队分别获得三项自治区规划项目,青年教师也随着大环境渐渐理清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四)践行工作室制度

学院重点开展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施,工业设计专业作为试点专业,率先成立四个专业方向工作室,针对专业特点、教学要求以及工作室运行特性,重新制定了工业设计及产品设计两个专业的培养方案,根据新的培养方案,工业设计系制定了完备的授课计划、工作室运行制度和考核制度等文件,并具体运行。基于以上工作,我院以工业设计系的工作室教学方式,申请成为我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之一,并继续大力发展工作室制教学改革工作。环境艺术专业正在筹建景观和室内两个方向的教学团队和工作室。

(五)发展有特色的专业方向

在我校理工科的背景下,我院为发展各艺术、设计类专业,提出了“服务求得支持,贡献求得发展”的专业发展思想,努力抓住国家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通过不断关注市场、关注需求,力争使我院的学科、专业能够高速发展,尽快达到本地区或更大地域的较高等水平。

二、科研工作

为鼓励学院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学院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学院每年都有专用的科研经费。为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教育科研信息提供方便,创造条件。

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学院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青年教师培养搭建平台。如在2015年的6月份成功协办了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广告学专业提

供了很好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2015年9月聘请工业设计教育界的泰斗柳冠中教授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并召开讲座《从“造物”转为“谋事”的思维方式》,将设计道义和人文关怀带回了我们的身边。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我们的教师团队也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成了学校下发的各项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目前全院承担了省部级项目6项,地市级项目3项,横向课题2项,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6项,校级教改项目7项,教学团队1个。完成了《产品设计》、《设计色彩》自治区精品课程申报,获批《2015内蒙古科技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二)全年发表科研论文44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普通期刊38篇。承担著作教材编写5部,其中著作3部,教材2部。

(三)今年申请专利项目共计4个,全部为实用新型专利。

(四)鼓励教师及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其中教师获奖14项,指导学生获奖三十余项,将竞赛纳入工作室教学成果考核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赛热情。成功组织学生开展各项专业活动,“创意市集”、涂鸦周手绘活动、逸夫楼钢琴角等活动得以顺利举办。

(五)邀请校外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8次。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从“造物”转为“谋事”的思维方式》; 2.邀请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李民教授来我校讲学、交流; 3.内蒙古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张冰《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系列之内画壶艺术的表现技法》 4.包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静兰《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系列之传统剪纸艺术》 5.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历史学教授张贵《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系列之老包头的民俗文化历史传承》

6.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陈楠《格物·致知——研究型设计指导下的设计思维创新》 7.尼康签约摄影师薛冬《德塔色彩中华高校行大型色彩管理讲座》

8.中国大画幅摄影俱乐部会长赵大督《大画幅摄影艺术创作的优势及特点》

(六)我校人文素质基地——艺术基地建设。

为把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我院提出了“专业提高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教学成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业余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思路,通过教师音乐会、学生创作展及音乐会、艺术社团等方式,促进校园艺术教育和普及工作。

三、教学与人才培养

(一)明确学院学科建设专业目标,结合艺术设计学院专业布局调整,并根据人才市场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计划、课程和教学内容,使设计教学符合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二年级各专业基础课程全部打通,三年级突出专业课程特色,四年级开设实践系列课程,体现出专业课程覆盖面宽、基础厚、专业性强、全面系统、学科之间渗透良好的特点。

(二)进一步适应学科教学管理体制,形成了教学专业方向教学责任人的教学管理模式。学院调整了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并重新制定了毕业生毕业设计环节规范。

(三)为进一步发展我院的专业实力,今年我院继续进行了艺术学硕士点的申报工作,虽然由于自身的艺术学类专业较弱,以及我校自身硕士点申报工作特点的限制,今年没有申报成功,但是该项工作也为我院将来发展的目标以及今后继续申报艺术学硕士点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完善工作室教学模式,以工业设计为试点先行专业,制定完备授课计划、教学日历、讲义、教案,拟定工作室运行制度、考核制度等文件。

(五)学院严格执行学校2015年度全员满负荷工作量细则要求,要求我院教师认真备课、撰写教案及讲义,课后认真答疑并批改作业。

严格要求每位教师注重教学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指标及任务,并按照要求完成年终工作量汇总。

(六)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创作研究活动,教师参加比赛展览,组织学生参赛,自行组织展览等,特别是环艺专业“四校四导师”教学展览活动,以及“2015第五届中国工业设计北滘论坛暨‘清华国际艺术、设计学术月’2015协同创新工作坊”活动,都在国内本专业中形成了良好的影响,并在各自活动中斩获奖项;此外,我院发表教学研究论文数十篇,各类大赛获奖百余次,学生科技创新成绩显著。

(七)组织学生外出参与学校间交流。学院组织学生参加2015年第七届“四校四导师”环境设计实验教学课题,学生获得三等奖一项、优秀佳作奖3项,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工业设计专业交互工作室组织大四学生参加北京科技大学举办论坛“大数据+互联网+创新”,聆听来自企业人士和高校专家有关领域前沿趋势的汇报。

(八)获批2015内蒙古科技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九)成立了覆盖全院设计类专业的实验室及版画工作室。实验室的成立为学院的科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实践的平台。

(十)我院今年共组织校内外音乐会、演出、展览等活动共计15场次。具体内容如下: 1.美术学专业《生如夏画》2015年美术写生作品展

2.包头美术馆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毕业生作品展 3.苏力教授讲座 4.红歌

5.王蕾老师《春姿绽放》个人音乐会 6.残联晚会 7.军训慰问演出

8.艺术与设计学院毕业生《梦想是花·绽放无限》晚会

9.艺术与设计学院《献给最美的你们》迎新生晚会篇三: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15年度教务处工作总结+2016年度教学工作 计划(讨论稿2016.01.08)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15年度教务处工作总结

(讨论稿2016.01.06)

2015年是我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一年,也是忙碌辛苦而又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教务处全体同志的团结协作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根本任务,以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工作重点,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教学核心竞争力。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中心,全力以赴做好迎评促建工作

2015年10月19日至22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对我校进行了为期4天的实地考察。为顺利通过本课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务处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合作、熬更守夜、加班加点完成了42个观测点中的17个观测点材料的准备工作。

并于评估期间,集中加班、严正以待,顺利圆满完成了34门课的2021份试卷和34个班次的807份毕业论文的调阅工作,以及34门课的听课任务通知工作。

二、以规范教学管理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要求,结合我校人才培养工作实际,本年度制订或修订了《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学生学籍管理实施

细则(修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本科专业负责人制度实施办法》等25个教学管理文件,并汇编成册《教学管理文件汇编》。进一步加强了制度建设保障同时,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深化内涵建设,梳理各项教务工作流程,编制了《教学管理工作手册》,还出台了《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政策与制度》、《实践教学制度选编》、《实践教学掠影》、《实验指导书》等多部教学文件,不断建立健全教学制度。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本年,教务处在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领导下,全面开展了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定稿包含23个专业,1564门课程,累计编辑12万字,并组织完成了2015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外文稿翻译审核。

同时,多次组织各学院开展人才方案论证会,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规格、学时与学分分配、实践教学比例等内容,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此外,教务处还牵头组织筹办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邀请省内部分地市人才中心负责人和企业家代表与会把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共同探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途径。

四、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切实加强教学内涵建设

1.专业建设:目前我校本科专业共有23个。同时,上学期申报的葡萄牙语、物流管理2个新专业本学年已顺利展开招生。2015年新增

设申报电子商务、网络与新媒体、金融工程和印度尼西亚语等4个专业;应用英语和应用英语(中美合作方向)等2个高职专业。还积极组织了商务英语和德语2个专业申请学士学位授予权工作。

“英语”专业达到建设要求,顺利完成绍兴市教育局于3月份对2011年立项的市级特色建设专业验收,被授予“绍兴市特色专业”称号;并于12月份组织“日语”绍兴市重点建设专业接收绍兴市中期检查。

此外,根据《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关于实施本科专业建设年度质量报告制度的通知》(浙越外发〔2014〕171号)文件精神,组织开展2014-2015学年本科专业建设年度质量报告编制工作。

2.课程与教材建设:本年度,教务处牵头组织申报了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跨文化交际》和《网店美工》获得推荐。

10月,组织了绍兴市高等学校市级精品课程和重点教材建设项目的申报申报工作,《英汉笔译》等3门课程获得精品课程立项,《商务英语阅读》等3本教材获得绍兴市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立项。

2015年,学校引入了“尔雅”和“智慧树”网络平台共计156门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累计选课7432人次,并起草了《网络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进一步规范网络课程的使用和管理。3.教学改革:《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实践》等4个项目被推荐为省级教改项目;《游戏化学习理念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高校商科类课程为例》等4个项目获得市级教改项目立项,其中重点项目2个、一般项目2个。4.课堂教改:《“慕课引领+微课巩固+课堂内化”的o2o混合式教学实效研究——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等10个项目被推荐为省级课堂教改项目;《基于多元智能的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等20个项目获得市级课堂教改项目立项。

5.教学成果奖:组织开展2015年度绍兴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基于协同育人平台的跨境电子商务创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等4项获得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五、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实验教学:为有效保障实验室有序稳定运行,更新了实验室列表,理清了镜湖和稽山两个校区实验室的情况,进一步明确了实验室负责人和职责要求;并定期对实验室进行“三期”检查,并开展两期“实验室安全卫生专项检查”与“实验室档案管理专项检查”,最大限度杜绝安全隐患和档案保存不规范等现象;还积极组织了2014年立项的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终期汇报,已完成现场查看和前期汇报工作。

2.实习实训:本学年按照往年依旧与绍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属绍兴市现代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联合为我校本科毕业班学生免费开展纺织面料设计师及多媒体作品制作员两项职业技能培训;并根据要求对我校申报的2013年、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进行了结题验收,共有21项国创项目顺利结题;今年,省厅高教处推荐15 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正式立项,大创项目得到

长足进展;同时,根据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安排,全校所有2015届本科毕业生2974人、高职273人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毕业实习,其中有本科94名高职9名被评为优秀毕业实习生;并于暑假期间,全校有17个专业的大

一、大二本科学生4345人,高职362人参加了为期2-8周的暑期专业实习。3.学科竞赛:为贯彻spt主导性办学理念,坚持我校“听说领先、重在应用”的外语教学特色,落实“三个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本年度开展了2015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初赛、绍兴市第八届大学生英语口语竞赛、校“spt杯”英语口语竞赛及汉语口语竞赛、浙江省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摄影竞赛、英语演讲比赛等一系列学科竞赛活动,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进一步推动了我校的学风建设。4.毕业论文(设计):顺利完成2015届全校2974位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其中2968人通过了论文答辩,其中59篇毕业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占总人数的1.98%。共432名教师参与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其中57名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并启动了2016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将2014届和2015届本科优秀毕业论文汇编成册。

第二篇:2009科技处工作总结

2009科技处工作总结

根据校党委2009年工作要点,在主管校长的指导下,科技处及时制定了工作计划,结合国家、河南省以及水利部等的科技发展方略和我校实际,多次进行研究分析,组织全处人员学习讨论,理清了新的一年整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政策,围绕学校博士点建设目标,外引内联,搭建平台,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加大改革与建设的力度,促进学校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现将科技处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采取有力措施,强化项目的申报与管理

为提高学校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立项成功率,科技处经过深入的调研和讨论,结合我校博士单位建设目标要求,出台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及科技成果资助办法(暂行)》(华水政[2009]186号),采取了项目申报资助的“一次校内审查、修改,两次校外专家审查、修改和申报”四个过程的分阶段跟踪管理,切实加强各级各类重要纵向课题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工作。

2009年我校重要纵向科研项目立项工作取得良好发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1项,获得水利部公益性科研项目1项,水利部“948”项目2项,水利部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1项,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支持计划1项,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计划1项,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杰出人才支持计划1项,获得郑州市创新型科技团队支持计划1项,郑州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1

计划1项。截止12月10日,科研项目立项合同额达5747.5万元,其中纵向项目合同额1115.9万元。

二、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果奖励的考核制度,努力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为进一步促进我校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签定以及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的申报等工作,科技处采取主动创新的工作思路,提出了“项目培育、项目申报、项目监管、成果培育、成果申报”的五阶段分目标管理,每项目标均要构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其顺利实施。今年,已出台相关的文件,对科技成果的鉴定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的申报过程予以一定的资金资助。通过积极调研、分析,结合学校博士单位建设目标要求,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科研成果的奖励办法,出台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高层次科研成果资助与奖励办法(暂行)》(华水政[2010]03号),以超常规的方式力促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脱颖而出,实现高水平标志性科研奖励的产生。

据统计,2009年以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通过省级鉴定的科技成果26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4项;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及人文社会科研学研究成果奖共计17项;以合作完成单位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三、积极筹划落实省部共建协议,拓宽科学研究的平台建设

科技工作是一项对外联系广泛且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工作,科技处紧紧抓住省部共建的时机,以我校的水利特色为突破口,主动与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等签订合作协议,希望通过构建与水利行业科研及企业单位的合作平台,力求使我校在参与重大水利水电工程横向科研课题、联合申报重大攻关项目以及联合申报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今后,科技处仍把积极主动搭建外联科技研究平台作为一项主要工作,进一步加强与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河务局、河南省水利厅等重点水利单位的联系与交流,在科技领域方面争取更广泛的合作。

四、努力打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提升广大教师的科学素养

学术活动是衡量一所高校科研学术水平的无形标尺,今年通过各种渠道邀请包括多名两院院士、国内外专家在内的各层次学术报告会30余场;同时,我校作为协办单位,参与组织了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第四届黄河国际论坛”;积极筹备宣传材料参加了第四届水博览会,并且获得由中国水利学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证书。这些活动使广大师生了解了相关领域的科技前沿,开阔了学术视野,促进了知识交流,对提高我校整体科研素质,增强科研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改革管理模式,提高科技管理整体水平

为提高我校科研管理整体水平,暑假期间通过招标购置一套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并利用周末时间对科技处工作人员、各单位科研秘书按权限分别进行了培训。目前,2009各单位及个人完成的各类科研项目数据已经完成了录入,根据《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校内津贴分配实施方案(试行)》文件有关条款,科技处工作人员在不断理解和领会文件精神的前提下,按照“精准、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认真审核。今后我们将继续完善系统的运行和管理,要逐步实现由科技处——二级学院(部)和校属科研院

所——科技人员三位一体的科技统计和项目申报管理信息网络,实现对科研项目及成果源实时跟踪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工作平台,推进和规范二级管理体制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院系、科研机构的科研主体作用。

六、规范日常管理,营造高效、和谐、服务型的工作环境

科技处自身的建设是做好为全校教师提供良好服务的基本保证,随着我校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更加要求团结有序、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我们制定了多项处内工作制度,以人性化、制度化的管理为原则,在工作中努力营造和谐型环境、服务型环境、效率型环境,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到公平公正,提高服务质量,一年中全体同志做到了秉公办事,廉洁奉公。领导班子及全处同志团结协作,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

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随着我校科技工作的快速发展,科技处内部管理体系需要改革,虽然按科室管理的模式已基本成型,但在工作职责及各科形成主动的创造性工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九年十二月

第三篇:科技处工作总结

科技处工作总结

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科技处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工作为契机,围绕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外引内联,搭建平台,集中资源,突破重点,圆满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任务。现将科技处的一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科研项目申报和管理

1.加大国家基金申报力度,标志性项目立项再获新增长

一年来,科技处克服人员紧缺的困难,仍坚持“加强组织引导,扩大申请数量,优化申请结构,提高申请质量”为工作方针,以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为重点,科学谋划,积极动员,悉心服务,强化效果,把项目申报各阶段组织工作做实做细;同时为提高申请书质量,积极邀请专家来校作项目申报专题辅导报告,组织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对教师申报书进行评审和指导,使项目申请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全年共组织申报28个类别共计500余项课题,其中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5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60项,省人文社科基金60项。全年共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21项,国家级二类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等三类科研项目42项。获批科研项目(课题)数量和资助经费均创历史新高,仅国家科学基金的科研经费就达563.5万元,较上增长29%;全年纵向总经费比去年增加67.5%。这些项目的获批,不仅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凝练了一批科研团队,更重要的是为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了学校科研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2.完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显著增加

科技处继续加强科研项目规范管理,从项目的申报、推荐、立项、研究过程到项目的结题,实行规范化管理。科技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再次修订和完善了科研管理和考核文件,制定了《安徽工程大学科研奖励办法》和《安徽工程大学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完善了科研项目校内评审管理体制,在项目校内限额推荐过程中,为杜绝人为干扰,开始实施聘请评审专家对材料进行匿名评审,评审全程邀请纪委监督,专家独立评分。此举虽然增加了评审材料加工的工作量,但真正做到评审“公正、公开、公平”。在国家基金申请过程中,推行学院和学校二级管理制度,分阶段、按目标推进国家基金申请工作。全年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15项。我校主持的科研成果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

3.加强在研项目的过程管理,科研项目的结项率大幅提升

加大项目的过程管理,对多年来到期和逾期的未结题项目进行了梳理,根据项目来源,分9个批次进行了整理,并对各类项目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检查。组织已经完成研究任务的项目,按归口管理部门要求结题,对委托学校验收和学校自主验收的项目,聘请专家进行验收,并对结题质量进行等级评定。对未完成研究任务的,鼓励和督促主持人积极进行研究工作,并办理项目研究变更手续。2012年共办理各级各类项目结题验收11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项目3项,省社科规划项目8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软科学研究项目3项,其它各类项目结题101项。各类项目中期进展检查70余项。

4.加强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在注重项目工作的同时,科技处还非常重视学术交流工作,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卢强教授等数十位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开阔了教师的科研视野,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为学校的科研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深度融合地方经济,促进专利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1.积极开展产学研活动,服务区域经济

一是进一步扩大产学研合作区域化范围,合作领域逐步从XX市辐射到周边县区,从皖南辐射到皖北,从安徽辐射到长三角,深度融合地方经济建设,增强为地方经济服务能力;二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先后参加了“XX县产学研合作论坛暨2012年经贸洽谈会”和“XX市第四届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多次组织教师深入XX市、XX市、XX县、XX县等10余个市(县)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增强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进一步提高师生服务社会经济能力,全年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00余项,参与的教师达200余人次,现有10余位教授、博士作为“双休日工程师”受聘于周边县市企业的,50多位科技特派员服务于芜湖企业的各个行业。全年签订横向项目50余项,合同认证率达100%;同时为使项目实施顺利进行,科技开发部从合同洽谈、签订,到项目实施、结题,都给与了耐心指导,完善了横向项目管理办法,致使横向合作项目到帐经费比2011年增长近10%。2.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学校在校企合作模式上大胆创新,通过与企业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中心)及实验室,联合企业组织解决关键技术的重大项目,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服务。今年由我校牵头,联合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清华大学院士工作站、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公司、海螺川崎装备、安徽埃夫特有限公司等多个单位成立了“皖江高端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协同中心的成立不仅得到了XX市政府、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支持,而且也为我校科技创新提供了崭新的平台;此外我校还与清华大学在XX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共同成立“卢强院士工作站”。3.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为了在全校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激发了师生的科研潜能和创新能力,今年科技处组织开展校首届大学生专利发明与创新大赛。在各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参赛人数近600人,收到作品近400件,受到全校万余师生的关注;并将学校大赛中优秀作品229件推荐参加XX市首届专利创新大赛,XX市大赛设置的100名奖项中,我校获得47名,位居全市高校首位,学校也因此荣获优秀组织奖,并取得下一届大赛承办权;在知识产权科组织下,大部分大赛作品已完成专利申报工作,申报数量达268件。

今年我校作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顺利通过省知识产权局组织的验收,且获优秀等级,这也是省内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高校。今年我校共获得授权专利51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35件,外观专利14件,专利结构得到了优化。

我校科技开发部承担建设“技术转移中心”为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平台,全年共承担各类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项目百余项。2012年我校科技开发部被授予了“安徽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科研成果转化,鼓励教师将科技成果产品化和市场化,我校今年成立了“安徽工程大学科技园”,并已成功获得“安徽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备案”,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孵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深化办刊改革,广开稿源,进一步提高学报质量

学报编辑部始终遵循“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扩大影响”的办刊宗旨,增强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意识,全年顺利地完成了编辑出版任务。2012年学报在继被“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外,又顺利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数据库,使学报的影响力得到了扩大。

为规范编辑部稿件收发流程,进一步完善了学报运行机制,对每篇录用稿件均通过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审核,确保论文学术严谨性;完善稿件修改反馈流程,运用多种手段缩短了审稿周期,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来稿的学科范围和课题研究的前沿性,编辑部及时地动态调整审稿专家的数据库。

2012年学报编辑部共出版发行4期学报,一年中处理稿件111篇,刊出98篇,其中研究生论文53篇,各类基金资助论文56篇,且占所发论文数的57.1%,提高了基金论文刊载量,从而大大提高了学报的学术水平。为了扩大我刊的影响面,编辑部今年非常重视网络来稿,全年共收到400余篇网络稿件,并细致地做着稿件的审查、回复等工作。继续做好与兄弟院校学报编辑部和图书馆的交流工作,扩大信息的来源,全年共寄送发行学报2800余册。

四、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协助配合各部门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科技处坚持改进工作作风,坚持每周一次的处务会制度,做好每周工作周历表,加强服务意识,日常工作规范化,高效完成相关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大量细致工作,如配合人事处完成了2012高级、中级职称评审材料及各类人才工程申报相关材料的审核工作;配合研究生部完成校学术骨干材料审核;与校工会完成优秀学术论文审核和填报,与团委完成挑战杯的评审推荐工作。

今年在完成本部门工作的同时,积极完成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和创先争优及示范岗等工作。

今后科技处将本着“强化服务、优化管理”的工作思路,努力改正不足,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强化服务意识,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共同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第四篇:科技处-2010工作总结

科技处2010年工作总结

根据学校党委和行政工作部署,在吴校长领导下,在洪鹏志处长带领下,科技处和全校教职员工一道,经过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完成了学校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许多不足,从而使我们更加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现就2010年我处科研管理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项目及经费

到目前为止,2010年全校在研科研项目共656项,新增项目256项,其中国家级30项,省部级96项,其余为市厅级及横向课题。现到账经费4769万元,还有省海洋与渔业局约1500万元、农业厅约300万元、教育厅约200万元将陆续到账,预计总经费约6000万元。

二、科研成果

1、奖项:2010年我校共获得各级各类奖项33项。自然科学类: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含国家海洋局科技成果创新奖);市厅级奖9项(含3个农推奖)。人文社科类:市厅级奖17项。

2、鉴定、验收

共鉴定科技成果9项,有2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4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共验收结题项目11项。

3、专利(知识产权)

2010年我校申报各类知识产权共98项,授权31项。其中申报发明专利80项,授权13项;申请实用新型11项,授权11项;计算机软件登记7项。目前我校累计申请知识产权总数415项,已授权105项。2010年进入实审的有191项,预计未来几年我校将出现专利获授权高峰期。我校作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单位经过三年建设顺利通过验收并获得优秀。

4、论文、著作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校教职工发表学术论文885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86篇,著作(编著)10余部。

三、学术交流

2010年我校举办各类学术报告会共297场,其中包括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院士等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另外,我校还积极参与协办2010年水产科技论坛,成功承办了首届广东省海洋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在省内外引起了积极影响。

四、成果及推广

我校多次参加大型科技成果推介会,如广东省农业博览会,首届全国科技兴海成果展览交易会,玉林博览会,首届广东省海洋博览会等,推介我校科研成果。另外,我校还与省内外地市局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参与产业联盟,签订多项成果转让协议。同时,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我省科技下乡活动。目前我校拥有农村科技特派员138人,企业科技厅特派员101人,为我校科研成果直接或间接转化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科研实验室建设

今年我校“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新增为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水产经济动物病害控制”获得了滚动支持。

六、修订科研管理文件

去年三月学校成功的召开了第四次全校科技大会,修订了七个科研管理文件,新制定了“广东海洋大学学术道德规范”,为我校科研工作顺利走上科学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七、存在的不足

1、项目获得不够稳定,缺少标志性项目。

2、各学科发展部平衡,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

3、科研管理水平不高,课题实施不够规范。

4、.取得的成果不够丰厚,缺少高水平论文、高层次奖项。

5、成果转化率太低。

八、今后努力方向:

1、继续围绕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做好科研规划与布局,培育团队,鼓励学科交叉,重点强化科研管理与创新。

2、巩固现有科研项目来源渠道,开拓新的科研项目途径,重点强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与管理工作。3、2011年力争在国家级项目上、高级别奖项上、高水平论文上获得突破。

4、加强学术交流,强化成果转化。

5、利用政策激励,科学引导,积极广泛的调动全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校建博增硕做出贡献。

科技处

二0一一年一月十一日

第五篇:2009科技处工作总结

科技[2010] 2号

2009科技处工作总结

本是学院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商贸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学院内涵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一年。科技处全体人员积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科研日常管理,深化政校企行合作,不断提高办刊质量,在各项工作中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主要工作与实绩

在2009,科技处围绕‚一个中心:服务学院创新商贸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两条主线:进一步落实校企合作本地化战略,做好集团化办学项目建设工作;深化精细化管理,建立教科研及校企合作管理绩效考核新机制。三项重点:做好2009教、科研及校企合作管理的绩效考核;建立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长效机制,在‚四技‛服务成效上有新突破;学报办出质量与特色,争取更大成绩‛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主要成绩有:

(一)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为学院培养商贸类高职人才服务 1.进一步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本修订了《教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教科研专项奖励办法》,下发了《‚四技‛服务管理办法》、《科技服务实施方案》及《学术规范管理暂行办法》等五个文件,并做好积极开展学术规范活动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学院的教、科研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序、高效。

2.做好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与立项工作。围绕省示范院校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创新商贸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主题积极开展研究,组织了2009院级教、科研课题的申报审批工作,全 院共申报课题49项,有13项课题获得立项,并遴选了一项切合学院发展和建设的项目作为学院重点扶持课题。进一步加强了省(部)、市(厅)级各类课题的申报力度。做好规范选题、申报指导和遴选把关工作。申报了教育部一般课题3项;省社科规划办课题10项;省社科基地课题3项;省教科规划办课题10项;教育厅高校哲社课题11项;申报了无锡市科技局项目2个。喜获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立项课题2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课题8项(资助项目3个),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立项课题5项,以上各级各类立项课题数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均排第一位,创学院建院以来申报成功率新高。

3.加强科研课题的日常管理工作。对立项课题加强在研过程管理,实行中期普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强化对在研项目的指导、协调、检查和结题工作,务求课题研究出质量、出成效。对院级2007与2008年立项课题、2008年以前市厅级及以上各级各类课题进行结题清理工作。使院级以上课题除一项延期结题外其余均按时结题,并以较高的结题质量获得了100%的通过率。

4.寻求学院优势教育教学资源与地方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及市场的有机结合,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与22家企业建立了15个省级校企联盟。新建校企研发机构2个(艺术设计、国达线路),产学研联合体2个(同创会计、飞思卡尔),建立了自动控制设计研究中心。做好省科技厅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工作。

(二)建立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使教、科研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1.配合人事处绩效考核工作,分解了学院十一〃五规划中对二级学院、系科研任务要求,明确了科技处的职责。进一步修订与完善了‚教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及‚教科研专项奖励办法‛,对量化项目、标准及考核操作的具体实施等相关条款进行补充和完善,使教、科研考核制度简明易行,使科研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2.对全院教职工2009的教科研工作量进行了统计、在此基 础上完成了2009年全院专任教师的科研档案建档工作,同时做好了2004—2005、2005—2006两个学年的全院专任教师的科研档案的建档工作。依据‚教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及‚教科研专项奖励办法‛,完成了2009年全院教职员工的科研津贴发放,以及专项奖励工作。根据学院对2009考核工作的安排,做好对二级学院、系的教科 研管理、校企合作与科技服务社会工作的考核。

3.建立并完善科研评奖制度,调动全院教职工从事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本进行了首届学院教、科研优秀成果奖的评选。共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20名,并召开了全院表彰大会,大大的激发了全院教职工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4.积极开展专利的申报工作。本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政策,聘请了惠山区科技局及大为专利事务所领导为机电系等四个系的教职工做申报国家专利的专题讲座,调动了教职工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全年申报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有11项获专利授权证书。

5.做好省教育厅、科技厅等部门2009科技数据统计、上报工作。一是完成了‚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统计‛工作。二是完成了江苏高校科技服务社会‚校企联盟‛行动情况总结、资料统计与上报工作。

(三)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丰富学院文化生活

1.进一步落实专业、科技知识讲座制度,积极聘请院内外教授、专家、企业家为学院师生举办专业知识、企业经营管理与就创业讲座(学术报告)共36场。

2.加强与省、市科技厅(局)、教育厅(局)、科协以及相关高校、企业和研究所的沟通联络,支持各二级学院、系参加各类学术团体活动,构建学院与地方学术、科技交流共60余次。

3.进一步完善科技处信息网站,构建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科研考核网络化,更好地为全院科技管理、教职工教、科研服务。

(四)进一步落实本地化战略,‚四技‛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1.进一步落实了校企合作本地化战略,坚持‚长期、定点、有效‛的原则,寻求多层次和多方面的支持与校企合作机会。学院与无锡市滨湖区政府签订了政校局合作协议,与区科技局、教育局和文体局签订了相应的实施合作协议。学院还与尚德太阳能集团、南京保加利体育用品有限公司(361度)、江苏微软信息技术中心、无锡瑞普科技有限公司等近30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2.推动、配合各二级学院(系)开展‚四技‛服务。充分利用学院现有服务机构与设施,以各二级学院、系(部)的专业教研室为单位,采取‚专业+行业+企业‛形式,采取‚四个一‛(一个专业、一个团队、一个企业和一个项目)方式,积极开展科技服务社会工作。在‚四技‛服务方面,与27家企业开展了校企联谊活动,共承担了12项横向课题的研究,到帐金额约336万元,大多数完成项目受到了企业的好评,横向课题的数量和质量都比往年大大提高。

3.按照省科技厅、省教育厅联合召开的‚江苏省科技服务社会‘校企联盟’行动动员大会‛的要求,学院召开了‚提升服务能力,推进校企合作‛的专题会议,制订了学院‚科技服务社会实施方案‛,开发了55个‚四技‛服务项目,积极开展为联盟企业的服务,本共有4个二级学院、系与6个企业开展17个服务项目。在此基础上学院进行了认真地总结,并上报了省教育厅。

4.强化了档案意识,做好校企合作、‚四技‛服务工作基础材料的收集、整理与归档工作。

(五)深化精细化管理,推进集团内涵建设

1.根据学院省示范院校建设中集团化办学项目建设方案,制定了本工作计划,并召开了落实计划工作会议,积极开展江苏省商贸职教集团《集团化办学项目建设》2009年项目建设工作。以集团化办学项目建设为立足点,依托二级学院、系省示范重点建设专业与院级重点建设专业,整合学院资源,大力开展示范建设,提高示范项目建设的成效。本年末完成了对2009年建设项目的中期验收,各建设项目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并召开了校企合作、集团建设工 作总结、交流与表彰会议。

2.不断探索职教集团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立足集团中已建立的十个常务理事会分会,积极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就业等服务,为企业提供‚四技‛服务。在此基础上成功召开了江苏商 贸职教集团二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会议,参会人员达116人创历届会 议新高,省厅高教处经贵宝副处长到会讲话。

3.成功地举办了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参赛人数达208人为历届 之最。同时,还为中职校建立了五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与相应的主干课程标准,进一步发挥集团职教的辐射引领作用。

4.以江苏商贸职教集团为平台,立足行业、服务企业,围绕集团化办学项目建设方案的要求,积极拓展合作项目,吸纳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加入集团并开展相关的合作。如与摩托罗拉飞思卡尔公司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与瑞普科技、尚德太阳能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与红豆集团深化合作,由其投资建设的第二个校内营销类生产性实训基地——红豆家纺无锡商院店投入使用等,为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服务。

5.提升集团社会服务能力。重点建设了机电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同创会计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艺术设计研发中心,以及商贸师资培训基地,为集团内企业及社会做好‚四技‛服务及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等多层次、综合型的服务。

6.根据省教育厅的安排,继续做好对灌云职教中心的对口支援工作。上半年在马元兴秘书长的带领下集团秘书处去灌云职教中心商讨了对口单招、学生就业、专业建设、师资培训、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问题。并在对口单招工作中开展了相应地培训;为企业推荐其毕业生;安排学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6人参与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工作,制定了专业建设实施方案,捐增了32台计算机用于学生实训基地建设等。

7.积极开展中西部合作办学。继续做好与内蒙古财经学院的合作办学工作,今年在校生有400余名,旅游系根据学生情况,继续开 展有针对性地培养、就业工作。在做好与内蒙古财经学院合作办学的同时,积极开展与新的院校合作洽谈工作。

8.会计金融学院按照集团建设项目要求,基本完成了商业会计课程标准及教学资源库建设。制定了课程标准,完成了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制作,以及教学录像、演示录像和实训资料编写等。

9.做好集团自身建设。为借鉴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经验,提高集团内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为借鉴国际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提升集团内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施了职教集团国际交流考察计划,组织集团部分成员进行国际职业教育交流。在八月初组织集团部分成员单位共15名人员赴新加坡进行国际职业教育考察、学习。

10.完善集团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参与了省厅校果网信息输送工作(在全省122所高校中排33位),充分发挥两网站的窗口作用。

(六)学报办出质量与特色,为学院增光添彩

本学报继续全方位提高学报质量,“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例”、“二次文献转载率”等指标均创历史最高,荣获“全国高职院校十佳学报”称号,学报再上新台阶。充分发挥了学报的窗口作用,为学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主动提高部门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全体编辑人员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提高甄别、选择的能力。积极参加组织活动,虚心学习,自觉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张雪梅、徐永生参加了暑期省出版业务培训。

2.努力拓展优质稿源基地。继续花大力气组织优质稿件,加强对外联系沟通,努力拓展优质稿源基地。加强与本院专家、教授的联系,争取本院专家、教授的支持,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办好商贸类重点栏目,继续打造职教集团研究、创业教育研究等重点栏目。尝试利用‚全国高职院校学报研究会QQ群‛和‚编辑丛QQ群‛等新工具进行组稿。3.在严把稿件质量关的同时,充分提高编校质量、印刷质量。在稿件编校中继续坚持‚三校一读‛工作,完善目标责任制,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篇文章。在印刷环节加强监控,努力提高印刷质量。全年编辑出版了6期学报,使学报质量稳步上升。

4.顺利通过学报检验。本年初学报编辑部围绕检验工作的要求,积极完成印刷品送检、资料汇总、各种表格填写以及一年来的工作总结,由于学报编校质量优良,印刷质量合格,顺利通过了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期刊审验。

5.学报获得‚十佳‛学报殊荣。11月10日,在全国高职院校学报研究会二届二次学术年会暨评优活动中,本院学报在众多高职院校学报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高职院校‚十佳学报‛。本次评刊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将影响因子、差错率和获奖情况等客观指标进行量化处理,按照得分高低排序,最终评出十佳学报和优秀学报。学报编辑部张雪梅老师同时荣获优秀编辑称号。

6.学报编辑比赛获奖。学报编辑的水平决定了学报质量的提升,为此,编辑部不遗余力提高编辑的业务水平,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参加了全国编辑出版资格考试。在首届江苏省期刊编辑岗位技能大赛中,本院学报张雪梅编辑喜获铜奖,为高职学报编辑争得荣誉。

7.积极参加横向学习交流活动。2009年4月,南通大学期刊社全体同仁来本校学报编辑部交流,探讨学报特色办刊途径。2009年5月,学报编辑部去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交流,重点探讨封

二、封三合作事宜。在学习交流中拓展视野,加强合作,提高业务水平。

8.召开特约编辑座谈会。12月2日,编辑部召开了特约编辑座谈会。学报主编、院长华桂宏教授到会并讲话。科技处长梁幸平教授、教务处长马云峰教授与特约编辑共20余人参加了会议。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常务副主编谢光前,原江南大学学报编辑那张军、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原常务副主编陈勇涛、江苏信息职业 技术学院科研处长马伟等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会议。嘉宾的经验和建议对学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9.积极参加高校学报研究会等学习交流活动。参加了在江阴召开的区域性高校学报协作组研讨会,在淮阴召开的江苏省高校学报文科分会年会,在襄樊召开的全国高职学报研究会年会,这些活动树立了学院的良好形象,提高学报在行业间的知名度和话语权。

10.认真办好《高职动态》。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院的教育教学研究,编辑部承担了电子刊物《高职动态》的出刊工作。全年出了8期《高职动态》为广大老师提供最新要闻,传达政策文件,提供创建示范的最新信息,介绍国内外职教资讯和兄弟院校的做法。本着求真务实、富于创新的精神,广泛收集国内外最新的高等教育方面信息,精心组稿、认真编排、及时发送。

11.完成国家出版普查,按时提供相关数据。根据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报刊出版体制改革的要求,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下发了《关于开展报刊出版单位人员资产等基本情况调查的通知》,开展全国报刊出版单位人员资产等基本情况的调查,编辑部按时、保质完成了此项工作。根据《江苏省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登记注册工作方案》精神,林钢、张雪梅符合条件,进行了申报。

12.积极落实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布置的自查和整改工作2009年3月,江苏省新闻出版局转发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一系列关于报刊出版管理文件,学报编辑部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意见》等3个文件的通知精神,认真自查,撰写了《〈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自查和整改报告》,填写了《报刊审读负责人、联络员登记表》。2009年5月,落实《江苏新闻出版局关于制止虚假报道和规范报刊出版地理信息》的文件精神,制订了防范措施,撰写了总结报告,较好地完成了两项自查整改工作。

13.认真完成学院的临时任务。协助教务处、工会、纪监处等其他部门完成文章的审核、编辑、校对工作。

二、工作展望

在2009,科技处全体人员在分管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扎实、有序、出色地完成了全年计划中制订的各项工作,但是也还存在着不足,如对新制定的《学术规范管理暂行办法》深入宣传学习还不够;各二级学院、系(部)新调整的科研管理人员科研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校企合作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企业在专业建设、课程改 革、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学报面临行业的竞争,如何办好特色 栏目,突出学报商贸特色等。科技处将在新的一年中,进一步提高 科研管理能力,加强集团内涵建设,办好学报特色栏目,贯彻落实 ‚精细化战略‛,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为学院的内涵建设、集 约发展、争创国内一流高职院校做出贡献。2010工作要点:

(一)科研工作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教科研管理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认真落实院领导对科技工作提出的‚厚、广、高、深、强‛的五字工作要求。

2.继续做好《学术规范管理暂行办法》的宣传、学习、贯彻、落实。

3.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力争各级各类课题申报立项有新突破,加强对在研课题的管理,按期、按质结题。

4.继续做好2010科研、学术成果认定、统计、评审工作,科研工作量及津贴统计与发放,以及专项奖励工作。

5.进一步加强科技、学术交流,完善科技管理软件,提高科研管理的数字化水平。

(二)政校企行合作工作

6.利用与滨湖区政校合作平台,全面推进政校企行的合作。7.积极开展‚校企联盟‛行动,做好科技服务社会工作。8.继续坚持‚长期、定点、有效‛的原则,采取‚专业+行业+企业‛形式,采取‚四个一‛(一个专业、一个团队、一个企业和一个项目)方式,积极开展相关的科技服务。

9.加强校企合作、‚四技‛服务人员队伍建设,通过专题讲座、考察、借鉴省内同类型兄弟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经验等形式进行业务学习与培训,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促进各二级学院、系(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

(三)集团建设工作

10.加强职教集团的内涵建设,积极推进企业服务学院示范建设工作。

11.完成2010年集团化办学项目建设方案中规定的各项任务,做好各种材料准备,迎接省示范建设验收。

12.不断探索职教集团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有效的体制与运行机制。召开第三届职教集团理事大会暨三届一次常务理事会会议。做好会议材料准备、及会务工作,制定《江苏商贸职教集团深化内涵建设与发展规划》,在2010年使集团的平台搭建的更高、内涵建设更丰富、集团管理更顺畅。

13.在总结集团第三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暨职业技能大赛经验的基础上,举办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

14.根据省教育厅的安排,继续做好对灌云职教中心的对口支援工作。

15.在继续做好与内蒙古财经学院合作培养高职人才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与中西部其他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

16.进一步完善集团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参与省厅校果网信息输送工作,充分发挥两网站的窗口作用。

(四)学报工作

17.继续花大力气组织优质稿件。加强与本院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联系,争取本院专家、教授的支持,依托学院的优势学科,加强联系与合作。办好商贸类重点栏目,争取文摘、复印及索引率有新的突破。

18.开拓创新,尝试创设特色栏目。重点打造2期有特色的专栏,刊发稿件力争质量高、影响大。

19.继续参加全国高职院校学报研究会、全国商业高校学报研究会、江苏省高校学报区域性组织等活动,树立学院的良好形象,扩 大学院的区域影响。

20.加强特约编辑队伍培训。重点加强特约编辑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切实提高编审水平。努力营造编辑部良好的、和谐的工作氛围,重视青年编辑的培训,建设一支优秀的编辑团队。

21.迎接每三年一次的江苏省期刊质量评估分级,力争保持省一级期刊的荣誉。

2010年1月8日

下载2016年度学院科技处工作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年度学院科技处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4年度科技处工作总结

    我校已升格为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提出了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新目标。科研作为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日益凸现。科技处根据学校发展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需......

    科技处工作总结

    科技处工作总结 科技处工作总结1 根据学校党委和行政工作部署,在吴校长领导下,在洪鹏志处长带领下,科技处和全校教职员工一道,经过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完成了学校年初制定的工作......

    科技处2017年工作总结

    科技与高职教育研究处2017年工作总结 2017年,在学院党政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部门减员2人情况下,经过全处人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

    科技处十一五工作总结[本站推荐]

    “十一五”科技服务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委领导的正确领导、支持下,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服务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

    科技处(范文大全)

    提升创新能力 服务地方需求 彰显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工作特色 ——科技处近三年工作总结近三年,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和支持下,科技处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大局,深入贯彻实......

    大学科技处工作总结(推荐五篇)

    目 录 船舶工程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 1 建筑工程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 6 动力与能......

    2006年度科技处工作总结[优秀范文五篇]

    2006年度科技处工作总结 2006年,是紧张而繁忙的一年, 我处工作量因学校科研政策带动、人才引进等大量增加,面对越来越繁忙的工作,全处人员齐心协力,工作紧张而有序,取得了较好的效......

    2013——2014武当路小学科技处工作总结

    2013---2014年第二学期武当路小学科技处工作总结 本学期,科技处扎实开展科技教育,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