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质疑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时间:2019-05-12 15:0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质疑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质疑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第一篇: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质疑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小学生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包头市九原区沙河第六小学数学课题组

自本课题2017年5月被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韩美荣老师的带领下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2017年5月举行开题仪式,2018年1月到3月举行课题中期交流活动,九原区教研室王伟老师到场指导。课题实施以来,学校投入资金3000余元,用于教师外出学习、听课以及开展县校级教研活动等。现将课题实施以来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实施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自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围绕本课题精选材料,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有效教学》、《新课程下的创新备课》、《教师如何做研究》等专著。此外,我们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平时要主动从有关报刊杂志和网上收集一些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以进一步指导和充实我们的课题研究。

2、以活动促提高

活动,既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是促进教师提高课题研究水平的有力措施。

首先,积极参加县、校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开阔了教师的眼界。

其次,立足课堂,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教研”促“科研”。课题研究课体现着我们课题研究组的思想和研究活动的进展,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主阵地,在上好研究课上下功夫。每学期我们都安排了每月一次的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全体成员以年级组为单位,对教材先进行梳理,进行个人备课,再在教研组内进行讨论修改,然后立足课堂进行实践,集体评议时,执教老师要按照课题思想,说明为什么这样上,一名老师作中心评课,其他老师再集体评议,使每次研讨课都能让课题组的所有教师得到收获和提高。

第三,“请进来、走出去”活动。

每学期我校都要选派一定数量的老师到省、市、县学习、取经,尤其是优先安排课题组的老师参加,这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组老师的一种激励吧。另一方面积极与兄弟学校加强沟通,增进校际间的交流。我们与东河区公园路小学进行了手拉手校际联手共促发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每周我校派出两名教师去参加公园路小学的教研活动。同时每学期我校总会安排至少一次的讲座,每一次聆听专家的讲座,都会让老师们了解到许多先进的理念,都会让老师们更深入地反思自己!

第四,课题组沙龙活动。

为了进一步探讨数学练习活动材料的选择和开发研究,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更加切实有效,我们除了每学期一次的研讨会、每月一次的研究课和理论学习外,这学期还举行了一次课题沙龙活动。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交流了自己研究的重点和收获,同时也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困惑,并对本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研究的成效分析

1、学生方面

(1)、学生“问题意识、质疑能力”逐步得到培养。

你在课堂上或生活中给别人提出过数学问题吗?你在课堂上质疑过别人的结论吗? 当你面对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你会想到学过的数学知识吗?解决过的数学问题吗?

调查结果表明,有90%以上的同学不会主动向别人提出数学问题,也没有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经历,他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在一年的课题研究中,我校数学组教师组织了学生写数学日记、编数学小报,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在校外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就促进学生主动的去观察生活,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2)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的目的,绝不是要消除差异性,而是为了给每个同学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依据各自的数学现实,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同,思维水平的高低不同,但只要教师能创设好平台,做到人人参与,亲身经历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能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

课题的实施,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还会用 “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学得更加有滋有味。在这两年多来,笔者带领学生共同研究了“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拉面中的数学问题”、“汽车里的数学问题”、“报刊中的数学问题”、“菜场上的实际问题”等问题,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问题比以前更感兴趣、更主动、更有热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课题的实施,促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加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教学时,通过让每个学生制作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礼品盒,在制作前的材料准备、制作的过程中就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概念,理解到位,不仅体验深刻、而且学得扎实。又如:学生在学完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回家对客厅、厨房、卧室等动手实践操作进行了测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仅会计算规则的图形,碰到障碍物时会想办法进行线段的平移,得以顺利地解决,同时当碰到有些不规则的客厅,会利用解决组合图形的分、割等方法灵活转化,特别是类似扇形一样比较复杂的图形,有学生采取大量地分割近似地看成若干个长方形计算求得;有人请家人帮助,知道扇形的面积;有人……

2、教师方面

(1)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实现了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应试教育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即根据不同的问题,教师一开始就像一只“领头雁”,教师“讲”,学生“听”以这样单一的方式传递问题的答案。通过课题的实施,我们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我们的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引导者。在课堂上,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遇到难处,教师只是合理,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决不以教代学;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独特观点时,教师认真地倾听,适时的点拨、评析,时时刻刻注意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即使是与自己的观点相悖,也不一棍子打死。那怕学生的观点实在不可取,教师也是委婉地否定,时刻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在合作的课堂学习中建立了融洽的朋友关系,教师的主宰者。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相长”学生由于问题意识的能力加强,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生自己享受体验的课堂教学往往要比那些单向灌输的课堂更难以驾驭,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的教学适应现在的课堂,这样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就应该做到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 “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长此以往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就不断地在提高,教学过程也不断地得到优化。

三、存在的问题

(1)老师自身的理论功底还不够扎实。

(2)课堂教学时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是有待培养。

(3)学生虽然敢问,善问了一点,但离“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尚有一段距离。

四、今后研究方向

1、课题组也发现,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堂,应向课前和课后拓展和延伸,因为课前和课后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为此,下学期计划建立一个以“问题”为中心,融课前、课内、课后于一体,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交替运用的综合学习操作策略,努力呈现“小学生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培养”的理想效果。

2、努力克服教师的自身因素对意识培养的阻滞作用,加强自身学习。随着课堂预设项目的减少、“意外” 因素的增多,以及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全面,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更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更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和学的重点,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成竹在胸。下一步实验教师要加大自身业务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五、阶段性成果

1、在教育理念引导下,在实验教师的大胆探索中,全体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想问、勇于质疑”的氛围,为学生争取了自由发展的机会、条件和情境,学生会积极思考,敢于提出各种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由起初的肤浅的、未经思考的问题,变成了现在有价值的问题。教给了学生“会问”的方法,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乐于提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了提供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展示,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质疑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让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开始以鼓励评价为主,随着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要求也不断提高,努力使学生能提出一个个高质量,有创意的问题,教师作出了“乐问”的评价。

2、经过较长时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在汲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课题组逐步构建起一个有利于“小学生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具体操作模式。

(1)呈现问题:导入新课后,学生汇报自学中的发现问题,教师从中归纳整理,形成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合作探究。围绕上述主要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充分交流、讨论,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达成基本共识。

(3)集体交流。根据组内合作的收获和未解之处,进行组间的广泛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教师充分参与其中,帮助解决一些难题,使学生认识趋于统一,正确掌握所学的知识。

(4)组织检测。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相应的检测。一方面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给予肯定,另一方面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点拨。

(5)课堂反馈。教师及时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通过教师批阅、学生互查、集体评订等方式当堂反馈。做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不留尾巴。

(6)课堂小结。回顾刚进行的学习,让学生说说:独立学习时有什么所得,在组内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方法,合作、探索时学习又有了什么新收获,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否满意……教师对学生的小结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成绩,给予及时激励,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为后继学习增进动力。

基本操作程序是:通过自学发现问题或设置问题情景—→展开讨论(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师引导启发—→再次进行互动以后的交流—→师获取反馈信息后的更高层面上的综合交流—→练习运用—→及时评价—→系统总结。

第二篇: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尤溪县第二实验小学数学课题组

自2012年10月本课题被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韩章海校长的带领下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2012年12月20日举行开题仪式,2013年11月8日举行课题中期交流活动,进修学校詹祖权老师到场指导。课题实施以来,学校投入资金3000余元,用于教师外出学习、听课以及开展县校级教研活动等。现将课题实施1年来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实施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自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围绕本课题精选材料,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有效教学》、《新课程下的创新备课》、《教师如何做研究》等专著。此外,我们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平时要主动从有关报刊杂志和网上收集一些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以进一步指导和充实我们的课题研究。

2、以活动促提高

活动,既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是促进教师提高课题研究水平的有力措施。首先,积极参加县、校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开阔了教师的眼界。其次,立足课堂,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教研”促“科研”。

课题研究课体现着我们课题研究组的思想和研究活动的进展,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主阵地,在上好研究课上下功夫。每学期我们都安排了每月一次的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全体成员以年级组为单位,对教材先进行梳理,进行个人备课,再在教研组内进行讨论修改,然后立足课堂进行实践,集体评议时,执教老师要按照课题思想,说明为什么这样上,一名老师作中心评课,其他老师再集体评议,使每次研讨课都能让课题组的所有教师得到收获和提高。

第三,“请进来、走出去”活动。

每学期我校都要选派一定数量的老师到省、市、县学习、取经,尤其是优先安排课题组的老师参加,这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组老师的一种激励吧。另一方面积极与兄弟学校加强沟通,增进校际间的交流。我们分别与溪尾、光明中心小学进行了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同时每学期我校总会安排至少一次的讲座。每一次聆听专家的讲座,都会让老师们了解到许多先进的理念,都会让老师们更深入地反思自己!

第四,课题组沙龙活动。为了进一步探讨数学练习活动材料的选择和开发研究,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更加切实有效,我们除了每学期一次的研讨会、每月一次的研究课和理论学习外,这学期还举行了一次课题沙龙活动。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交流了自己研究的重点和收获,同时也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困惑,并对本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研究的成效分析

1、学生方面

(1)、学生“问题意识”逐步得到培养。你在课堂上或生活中给别人提出过数学问题吗?

当你面对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你会想到学过的数学知识吗?解决过的数学问题吗?

调查结果表明,有90%以上的同学不会主动向别人提出数学问题,也没有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经历,他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在一年的课题研究中,我校数学组教师组织了学生写数学日记、编数学小报,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在校外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就促进学生主动的去观察生活,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2)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目的,绝不是要消除差异性,而是为了给每个同学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依据各自的数学现实,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同,思维水平的高低不同,但只要教师能创设好平台,做到人人参与,亲身经历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能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

课题的实施,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还会用 “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学得更加有滋有味。在这两年多来,笔者带领学生共同研究了“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拉面中的数学问题”、“汽车里的数学问题”、“报刊中的数学问题”、“菜场上的实际问题”等问题,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问题比以前更感兴趣、更主动、更有热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课题的实施,促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加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教学时,通过让每个学生制作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礼品盒,在制作前的材料准备、制作的过程中就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概念,理解到位,不仅体验深刻、而且学得扎实。又如:学生在学完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回家对客厅、厨房、卧室等动手实践操作进行了测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仅会计算规则的图形,碰到障碍物时会想办法进行线段的平移,得以顺利地解决,同时当碰到有些不规则的客厅,会利用解决组合图形的分、割等方法灵活转化,特别是类似扇形一样比较复杂的图形,有学生采取大量地分割近似地看成若干个长方形计算求得;有人请家人帮助,知道扇形的面积;有人„„

2、教师方面

(1)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实现了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应试教育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即根据不同的问题,教师一开始就像一只“领头雁”,教师“讲”,学生“听”以这样单一的方式传递问题的答案。通过课题的实施,我们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我们的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引导者。在课堂上,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遇到难处,教师只是合理,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决不以教代学;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独特观点时,教师认真地倾听,适时的点拨、评析,时时刻刻注意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即使是与自己的观点相悖,也不一棍子打死。那怕学生的观点实在不可取,教师也是委婉地否定,时刻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在合作的课堂学习中建立了融洽的朋友关系,教师的主宰者。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相长”学生由于问题意识的能力加强,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生自己享受体验的课堂教学往往要比那些单向灌输的课堂更难以驾驭,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的教学适应现在的课堂,这样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就应该做到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 “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长此以往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就不断地在提高,教学过程也不断地得到优化。

三、存在的问题

(1)老师自身的理论功底还不够扎实。

(2)课堂教学时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是有待培养。(3)学生虽然敢问,善问了一点,但离“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尚有一段距离。

四、今后研究方向

1、课题组也发现,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堂,应向课前和课后拓展和延伸,因为课前和课后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为此,下学期计划建立一个以“问题”为中心,融课前、课内、课后于一体,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交替运用的综合学习操作策略,努力呈现“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想效果。

2、努力克服教师的自身因素对意识培养的阻滞作用,加强自身学习。随着课堂预设项目的减少、“意外” 因素的增多,以及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全面,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更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更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和学的重点,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成竹在胸。下一步实验教师要加大自身业务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五、阶段性成果

1、在教育理念引导下,在实验教师的大胆探索中,全体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想问”的氛围,为学生争取了自由发展的机会、条件和情境,学生会积极思考,敢于提出各种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由起初的肤浅的、未经思考的问题,变成了现在有价值的问题。教给了学生“会问”的方法

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乐于提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了提供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展示,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质疑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让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开始以鼓励评价为主,随着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要求也不断提高,努力使学生能提出一个个高质量,有创意的问题。教师作出了“乐问”的评价

2、经过较长时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在汲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课题组逐步构建起一个有利于“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课堂教学具体操作模式。

(1)呈现问题:导入新课后,学生汇报自学中的发现问题,教师从中归纳整理,形成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合作探究。围绕上述主要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充分交流、讨论,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达成基本共识。

(3)集体交流。根据组内合作的收获和未解之处,进行组间的广泛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教师充分参与其中,帮助解决一些难题,使学生认识趋于统一,正确掌握所学的知识。

(4)组织检测。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相应的检测。一方面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给予肯定,另一方面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点拨。(5)课堂反馈。教师及时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通过教师批阅、学生互查、集体评订等方式当堂反馈。做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不留尾巴。

(6)课堂小结。回顾刚进行的学习,让学生说说:独立学习时有什么所得,在组内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方法,合作、探索时学习又有了什么新收获,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否满意„„教师对学生的小结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成绩,给予及时激励,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为后继学习增进动力。

基本操作程序是:通过自学发现问题或设置问题情景—→展开讨论(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师引导启发—→再次进行互动以后的交流—→师获取反馈信息后的更高层面上的综合交流—→练习运用—→及时评价—→系统总结。

第三篇: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中期工作总结

梁湖乡岷州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的写作以命题作文占绝大多数,从写作内容到写作技法都给了学生极大的约束,造成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厚。

(2)训练文体单一,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学生体会不到写文章的社会价值和交际作用,认为写文章只是完成功课的需要,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分数。

(3)从作文现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造文”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国外:中小学作文训练也一直强调“丰富生活体验”。世界发达国家美国,更是将作文引进生活,教师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思考和准备,作文命题也以关注人生和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追求真实与实用。

2.国内:

(1)意识不强,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学生实际的陈旧作文观。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始终没有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2)观念落后,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陈旧教师角色观一直以来“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教师成为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在人们的观念中,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是教育的主宰者,学生是待教育、待发展的,而教师就仅仅是使学生进步、发展的实施者,自身的人格水平、知识水平不值得重视,忽视了“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也就忽视了教师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作文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师的熏陶感染。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旨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入手,多角度、多层面地选题立意,鼓励学生自由地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来;学生通过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想认识来捕捉习作素材。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又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动地做到“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从而促使学生的习作水平不断地提高。

生活作文意味着将学习的形式化为生命的活动,作文的过程也就自然演变为心灵体验生活的成长历程。当体验的痛苦和欢乐倾注笔下时,作文不再仅是运用语言的学习过程,更是审视生活,反思自己的心灵思辨过程。我进行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三、研究目标

(一)总目标: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不能离开生活而独立存在,作文要为生活所用。通过课题研究,最终使学生学会交际,能够参与社会表达。

(二)具体目标

1.促进作文教学的优化。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生活化”作文教学内容的新体系,逐步探索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构建师生互动的、生活化、活动化的作文教学新模式,总结出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的理论与操作性结论。

2.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通过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文的: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及时地以“我手写我心”,高效达到小学生作文训练要求,提高学生描写生活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探索

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当前教学新理论,努力吸取各种教育思想的优势。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借鉴各种教学模式,融各种教学方法于生活化教学策略。要通过读书看报、外出学习,特别要利用网络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把作文生活化策略置于教育观念的改造的系统中来观照,放到育人的高度来考察(着眼于人的发展,适应于社会的发展),把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放到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环境中来实践。不断总结,勤于反思,在“行—知—行”的反复探索中逐渐总结出规律性认识。

(二)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

学生作文内容应该也必须是学生生活内容的反映,学生的写作才是兴趣盎然而不枯燥乏味的,我们结合农村小学生的特点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要从生活出发,构建作文教学内容系列。

(三)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研究

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的教学要体现在作文指导、作文评讲、作文评改上,作文教学过程是在作文生活化策略理论指导下,融作文内容生活化策略和作文训练生活化策略于一体的。

五、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一)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14年5月)筹建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明确所有成员研究内容的分工和职责,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二)2014年9月—2015年1月,为课题的实施阶段。我们正在按照研究方案的要求和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课题研究工作。边研究,边开展活动,边整理资料,提炼经验,总结工作中的不足,为下一步结题做好准备。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加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学习。在理论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要树立教师的生活教育思想,并且要遵循生活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同时,教师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把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置于教育观念改造的系统中来比较,放到育人的高度来考察(着眼于人的发展,适应于社会的发展),把作文生活化策略放到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环境中来实践。

(二)探索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1.以观察为基本方法,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作文训练的前提、基础和重要条件,只有引导学生观察,才能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内容有血有肉,真实感人。我们从实验中获得,学生只有认真地观察,深刻地认识了事物后,才会使自己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写出一篇好文章。

2.以教材为依托陶行知先生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对于获取知识和创新的指导意义。在生活中实践,锻炼习作能力,提高习作水平,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七、主要成效与思考(一)课题研究初见成效

1.教师方面:通过研究和实验,促进了我校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科学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支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 一起,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教师们撰写了有一定质量的研究论文。

2.学生方面:作文要为生活所用,每一次作文都有对象,达到交际的目的。作文是为了学生学会交际,参与社会的表达所用,只有在生活学习,作文才有话可写。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尚待解决的问题

1.教师主观问题:小学教师由于工作头绪多、课务繁重,研究条件和研究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教师对教育科研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匮乏,能力极不平衡,所以其研究工作常常在低水平上重复。如何提高研究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与积累存在问题。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让他们把生活中的经历写成作文,他们对材料的筛选还没有恰当的方法。

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正处于研究阶段,在研究中还有许多理论、实践问题需要研讨、解决,迫切希望得到各级领导、专家的支持和指导。

第四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城关镇中心小学肖信菊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下面我来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质疑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朋友”或“参与者”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筋,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我在班中对学生注意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于质疑,敢于质疑。

二、创设疑惑情景,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三、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因此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找出途径。

1、看题目提出疑问。如《劳动最有滋味》——为什么说劳动最有滋味?2.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如“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三味书屋》)“坚定的信念”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泼水节!”(《难忘的泼水节》)为什么要重复说“1961年的泼水节”?

4.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如《温暖》一文中,“深秋的早晨是寒泠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为什么是寒冷的,又是温暖的呢?

5.对时代背景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列宁为什么要化装成割草工人,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

6、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如《五彩石》一文中,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传说中的瑶池。

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的反映,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水平和智力的差异。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广阔性,提出的问题就比较单一;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条理性,提出的问题就会杂乱无章;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深刻性,提出的问题就很肤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注意运用教师示范,学生实践,集体评估三个相互结合的手段,在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过程中,质疑问难的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之,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使学生做到在阅读中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学会了质疑,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

21世纪的社会是学习型、知识型的社会。谁拥有知识、拥有能力,谁就拥有21世纪;谁拒绝学习,拒绝成长,谁将被留在20世纪。要学习,要成长,就得依靠教育。由此,想到自己身为一名当今的教师,倍感肩上责任之重。“怎样培养由一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真正人才”这个重大而响亮的问题摆在眼前,提醒自己要转变观念,从实践中切实执行。至此,遐思到小学生质疑,释疑能力的发展与培养的浅薄观点即学思结合、由“疑”而新。

学思结合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宝贵经验。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使人越来越迷惑,事实正是这样,一个只是消极地读书学习,不积极思考,没有刨根精神的人是不可能在学习上有所获的。学习本身就是思维的过程,则其中更强调学和思的结合,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经历发现,学习应把学、思、疑、问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化的学习过程,心智过程。

学习是吸收信息的输入,是提供思考的材料。思考是在学习中进行的,不能离开吸收知识去进行思考。因而在学思结合中,学习是前提和基础,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即“学”是思、疑、问的第一步。

学习必须思考。语文教学从小抓起,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会思考,再深思。最后到达精思。而且要求学生在读中精思,才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展,在读中要求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文章背诵。让学生诵读与思维同步,把诵读与思维发展智力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思同步,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力、思考能力。这一点,小学语文新教学大纲也鲜明地提出来了,因此,教师要从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创造力、思考能力的培养。

学思结合的关键是质疑、释疑。学则须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学中应当有问题情景,作为教师千万不要扼杀学生的问,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问题情景。记得我班有一个学生,在小作文中写道:“老师,有一次上《口语交际》课,我提出一个问题,你训我别乱问以后,我再也不敢问了,怕问了。”看到这点风震撼了,思绪万千——教师千万别扼杀学生的思考,要有疑而问,有了“疑”才能产生新问、新知。于是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疑”的空间,“疑”的机会,特别是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形像,注意自己角色的多变性,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好朋友,甚至是他们的大姐姐,哥们儿。要与学生平等相处,不居高临下。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的思维才能放松、扩大,才能大胆、自由地问,生出宝贵的“疑”来。学生的“疑”产生了,教师要特别注重用赏识的方法给予学生鼓励,不能不耐烦地严加训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由无疑到有疑,开始发现矛盾,自学解决问题,从而获新知,对于学生的“疑”,教师还要注意引导由浅层次的疑到深层次的“疑”。开始多在字、词、具体问题上发生疑问,以后才能就文章句、段、主题上发生疑问,引导了学生质疑,还要注重引导学生释疑,教师千万不能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也就是让他们在思维过程中,从而获得新知识、新能力。语文学习,不仅须思须疑,而且要让学生有了疑要敢于发问,用外部语言把问题明确提出来。问是学、思、疑的结果。不学、不思、不疑,是提不出问题的,尤其不能提出发展智力有价值的问题,有了问题还要让学生敢于辩论,特别是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应当向他人提出,不仅要向老师、向学习比自己好的同学提出,而且也可以向学习跟自己差不多,甚至不如自己的同学提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相问题,多向、双向信息交流,以求释疑,真正有获。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最终也是“学会做人”,我们二十一世纪教师,注重了学生的学、思、疑、问的心智过程,才能培养出适应新型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真正会做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浅谈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育的要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生动求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点。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促使学生掌握自立学习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凝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削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使学生敢问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只偏重于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为主,采用教师提问学生答课堂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导致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使思维处于惰性状态。长期以往,有的学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恰当遭同学嘲笑,对自己能否提出问题也产生疑问。针对这些现象,首先教师应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气氛,消除课堂上门紧张感、焦虑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足车全质疑问难的勇气,逐渐改变教师提问学生答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答”为“学问”。一旦学生报出了问题,无论质量如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作出合理的评价。教师要把学生的提问,特别是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视作珍贵的礼物,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満足感,从而引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大胆提问。其次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让学生相信自己能提出问题。教师要经常启发诱导他们积极探索和发表独立见解,刚开始时,学生的提问不可能马上提到点子上,这时不要急于求成,可让学生从模仿、提出小的问题入手。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编出口诀后,教师问:“口诀‘二九十八’中的18是怎么来的?”、“‘三九二十七’中的27是怎么来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谁能像老师这样也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因为可模仿,学生纷纷举手:“‘四九三十六’中的36是怎么来的?’‘、“‘六九五十四’中的54是怎么来的?”这样,通过模仿提问题,使学生尝到提问的乐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知道了课堂上提问并不是教师的“***”,从而增大提问的胆量。

二、教给质疑方法,培养质疑兴趣,使学生善问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如: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与未有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质疑,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特征上质疑,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质疑,从课题上质疑等等。例如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287×304’,在总结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法则后,教师问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时,有一位同学举手间:“乘数是三位数,为什么在计算过程中只乘两次?这个问题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说明还有学生不理解,敬师必须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进行着重教学,使学生明白“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的道理。又如教学“样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当揭示课题后,教师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争先恐后说:‘我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我想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是不是也能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我想知道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不是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一样?”随即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这样,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驱动下,积极思考,不但获得了渴望获得的知识,而且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兴趣,提高质疑水平。

三、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质疑氛围,使学生乐问

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因此,老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

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而且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使学生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单位“l”的理解,让学生拿出自备的线绳。折出它的1/3来,折好后,让同桌的同学比较长短。当学生比出长短后,我问:“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有的学生问:“大家折出来的都是线绳的1/3,为什么长短不一样呢?”我表扬这位同学问得好,并让学生把各自的线绳拉直再进行比较,得出:各人自备的线绳长短不一,单位“1”不相等,其1/3也不相等。这样,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乐于提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代化教学方法,提供多种的观察。操作、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时机,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议,加强训练,循序渐进,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第五篇:《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中期总结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中期总结

计算是数学学科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能力之一。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但是我们高度重视计算教学的同时却发现我们的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仍然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仅有少数是由于没有掌握运算方法不会算而造成的。绝大多数是学生粗心大意、观察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在本学期我们课题组从理论探究到实践教学中不断研究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方法,从中收获了不少经验同时也有一些不足和改进的地方。下面我就总结一下本学期的课题工作。

一、课题研究的进展。

本学期我们坚持每周一次的交流活动和会议,目的在于及时沟通交流课题问题。每月进行一些研讨活动以及趣味数学活动。并且在三课活动中紧密结合课题进行公开课的展示。学生从计算意识和计算习惯方面都取得了一些进步。

二、课题研究经验。

1、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在日常教学中不论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与低都应该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认真审题到专心校对体现了学生的读题理解题意的思想意识,接着积极验算和规范书写。学生在计算是绝不是万无一失需要细心验算才能保证正确,同时更需要有一个规范的书写这样才会做的完美。

2、注重学生理解算理。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是注重结果忽视算理推导,学生的学习只是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以及算理的理解。注重让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3、注重错例分析。学生虽掌握了计算方法,可是在计算是仍然会错误百出。因此在教学中把错例问题拿出来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会真正理解问题知道错在哪里也就是“不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发挥学生的纠错能力。

三、今后研究方向和目的。

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课题队伍的理论知识水平。

2、从学情入手结合教材,设计合理教学进程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3、从兴趣出发加强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

4、定期开展各种趣味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计算热情和自信心。

下载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质疑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质疑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民课题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最新)

    庐阳区国家级课题《区域性推进学校现代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中期进展总结报告 2014年,在“打造首善教育高地,形成高能量辐射源”的目标指引下,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区域性推......

    课题研究中期阶段总结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阶段总结报告 2007年4月,我校提交申报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子课题《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发展性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获......

    课题研究中期阶段性总结报告

    鲁古完小《民族山区小学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中期阶段性总结报告 鲁古完小课题组 《民族山区小学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是经师宗县教育......

    小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培养初中生自觉预习课文习惯的策略研究》小课题中期总结报告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新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构建终身教育系统和学习化社会是现代国际社会教育的共同趋势,新......

    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几点浅见

    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几点浅见巫梭小学: 摘要:数学是一门需发散思维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教育中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既是挖掘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

    浅谈小学生课堂质疑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课堂质疑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课堂质疑能力的培养摘 要: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疑 问并解决疑问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当重视......

    《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课题研究范文合集

    精品文档 《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 》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总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课题研究规划

    《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课题研究规划一、课题的提出 20余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明白,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 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