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应用题解答能力课题研究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应用题解答能力》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群科镇中心学校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
(1)学生对应用题普遍具有畏惧心理和漠视心理,为了应付考试只有简单地套用“类型”解题,缺乏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及对解题策略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培养,造成解答应用题错误率之高,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之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之弱的现状。很难实现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目标。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也处于一种核心地位。然而许多教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仍运用传统方法,学生往往凭生搬硬套就能解决基本概念问题,教师无意之中强化了学生机械模仿与不深入思考的思维习惯。虽然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学生解题正确率仍很低。这充分暴露了应试教育在思维技能培养上的缺陷。
(2)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意识到:注重学生解答应用题方法的指导及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课改的需要。要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必须了解学生解题能力如何。由此,我们数学组提出开展《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应用题解答能力》的探究活动。通过对错题的调查 分析,找出问题原因,寻求对策,提高他们的思维技巧。
2、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1)改变在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解题兴趣、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2)通过调查,掌握学生解应用题的情况。在研究的过程中针对“好、中、差”三种类型学生解答应用题时的问题所在,进行个案分析,缩短认知距离。
(3)通过调查分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练习方法。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学习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4)通过调查,分析和了解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水平、解题知识和技能类水平。使学生在遇到各种类型的应用题时,都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答,逐步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他们学习过程和结果,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通过师生的活动与实践,进一步了解应用题的结构,从而提高小学应用题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
针对小学生解答应用题错误的分析,既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对差生的学习障碍进行诊断,提高他们的思维技巧。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单
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实施,将会探索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找到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在实践上可以促进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发展,从而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观点、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生活、事物,进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三、研究的目的
通过调查、访谈与课堂分析等方法,从解答应用题的一般策略“条件和问题的收集、分析数量关系、拟订解答计划、解答、检验与评价。”这五个方面对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作描述性的记录与分析,针对解题错误原因,找出及时补救的策略。旨在为《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实践提供丰富、翔实的研究资料和一定的教学建议。引领本校广大数学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努力转变教学方式,促使教师在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从而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全镇十所完小三、六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2)、调查法:以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数据和资料进行汇表。
(3)、观察法:通过对小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表现,进行全面、细致和深人的观察,从而获得比较充实、比较客观的事实材料,确定其得以发展的条件。
(4)、个案分析法:以个别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个案,对其应用题的解答分析,进行追踪记录,对个体情况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为验证课题提供依据。
(5)、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1.3):准备阶段。
⑴、确定课题名称,研讨撰写课题方案,拟定试验计划。⑵、成立课题实验研究小组; ⑶、搜集相关理论资料。
⑷、课题组成员拟定实验方案,准备申报,进行课题论证;
(5)确定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1、3—2012、3)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 ⑴、探讨课题的适用性;构建子课题模式 示范引导;全员参与;推广深化
⑵、修改研究方案,调整研究方向。
⑶、构建学科子课题模式,进行全方位研究。⑷、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推广,促进研究深化。⑸、阶段性成果鉴 定、推广、子课题模式构建。第三阶段:(2012、3—2013、3)课题研究的矫正、成果总结和推广阶段
(1)、根据方案、课题实施计划开展研究工作,根据各学科特点进行分解和细化。
(2)、认真作好记录和阶段性总结。
(3)、定期召开课题成员会议,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4)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再研究。(5)召开成果推广会。(6)统计数据,写出相关的总结材料。(7)撰写研究总结报告。
(8)向上级申请课题的结题验收,评估并总结推广科研成果。
六、课题组织:
为了保证本课题的顺利实施,成立群科镇中心学校课题实施领导小组其成员如下:
组 长:马成学
副组长:张六成、于海峰、张万平
成 员:各校校长、数学教研组长、三、六年级数学教师
二0一一年三月十日
第二篇:《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课题研究
精品文档
《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 》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总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总量为5万字,小学中年级的阅读总量为40万字,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总量为100万字。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不但能够达到阅读数量,而且保障其阅读质量。
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小学,大多数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浓,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支持力度不大,多数家长只要求孩子学好课本知识,至于课外书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不读,即使让孩子读课外书,也读一些与作文有关的书,比如:日记起步,优秀作文等;另外对课外阅读课指导薄弱,很多教师都专注在书本上,花大力气研究考试,受到考试的束缚,把课外阅读作为附属品。
鉴于此,我认为加强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探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教
精细;挑选;
精品文档
学策略,致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快乐阅读、健康成长。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外是学生学习的“后勤部”,只有充分补充后勤资源,我们才能在主阵地上操控自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才能从心底里热爱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二是通过课外阅读指导教学策略的研究,为重新建构新的教学策略,提供一种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通过课题研究,抓住 “阅读指导策略”、“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活动与阅读兴趣”这些重大命题,将实践活动、交往、主体性作为理论基石,为重新建构现代教学的教学策略理论框架,提供一个新的解释系统,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辨的提升,理性的思考。
三是通过有效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揭示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通过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探寻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下面是“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的目标:
1、树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思想,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理念。
2、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精细;挑选;
精品文档
3、让学生学会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4、有效地进行自主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课外自主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扩展视野,丰富积累,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5、打造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班级,并向全校推广试验,营造书香校园。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一阶段: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乐于阅读。
第二阶段:积极探索课外阅读的方法,让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生读书能力的提高。
第三阶段: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自主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
第四阶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让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改变学生、班级的面貌,让学生在书香班级中快乐成长。
五、研究方法:
精细;挑选;
精品文档
1、文献阅读法。主要搜集国内外有关课外阅读的资料,同类似课题最新的研究信息,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作借鉴、参考。
2、行动研究法。由教师在课余时间,课堂教学中,边创新、边实践、边更新、边积累,逐步创造出有效、可行的有效阅读方法。
3、调查法。主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测验、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课题研究的多种信息,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4、经验总结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心得体会、成功做法及独到见解等,进行总结和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第一阶段:调查准备阶段(2015年9月至2015年11月)(1)开展广泛调查。通过资料整理,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学生中存在的课外阅读的现状及老师、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看法,由此归纳出可操作的阅读基本策略。
(2)搜集相关理论知识,如读书心理,读书理论方法,学习心理方面的资料,并阅读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探索与研究的文献、资料,开展研究探讨,做好理论积累。
(3)整理课题申报相关材料,完成课题申报。
(4)制定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
精细;挑选;
精品文档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2月)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实践研究。
(2)整理、总结出适合中年级段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重点探讨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基本模式和课型。
(3)向家长宣传读书的重要性,提倡亲子阅读,让阅读逐步成为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
(3)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
(4)坚持写阅读日志,不断总结,积极撰写教学案例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年2月——2016年6月)
(1)对班级中每名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评比,进行统计,并做好原始记录。
(2)总结课外阅读有效性的方法,分析整理各种材料,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进一步推广读书活动。
七、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预期成果
精细;挑选;
精品文档
通过一年的努力,使学生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能做到“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吸收和储备大量的优美语汇,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具备较好的语文素养,增强语言文化积淀,提高阅读能力。
(二)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方案、经验总结、论文、随笔、课件等;
2、编写各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3、编制学生读书笔记集;
4、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
精细;挑选;
精品文档
精细;挑选;
精品文档
凡事发生,必有利我!因为凡事都是我赋予它意义,它才对我有意义。而我的思维模式已经调整成“赋予所有事情对我有利的意义”了。
什么叫做说话的高手?说的人家舒服、感动,同时愿意按你说的做。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你对爱的定义是什么?通过你说话我就知道。
哭泣女:“给他做了20年饭,从来没听他夸我一句。”——她的爱是“肯定、赞许”
委屈男:“不管她做的好吃不好吃,我不全都吃掉了嘛”——他的爱是“行动”
“纪念日、生日,买个包包就完了,从没见他在家过!”——她的爱是“陪伴”,他的爱是“礼物”。
精细;挑选;
精品文档
精细;挑选;
第三篇:《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课题研究规划
《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课题研究规划
一、课题的提出
20余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明白,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
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
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
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实际
上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
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
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
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
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
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三、研究的内容
1.欣赏的引导。欣赏与德育、美育的导向作用;学生自己欣赏
与教师指导下的欣赏相结合,欣赏与习作要求相结合;怎样引导学生
欣赏“真实”、“新鲜”、“创意”、“个性”的表达。
2.修改的引导。怎样根据习作要求确定修改的目的、范围、内容;成功的修改需达到的要求;对学生修改的评价。
3.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各种评价方式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影响。
4.对学生习作的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研究。
5.“学会欣赏与修改”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对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研究。
四、研究的假设
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1.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与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互相学习,感悟表达。
2.每完成一篇习作都要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乐于修改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对学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
3.培养学生对欣赏与修改的兴趣,还必须与写作指导教学紧密结合。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素材和语言材料。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习作园地,展示学生作品,组织或让学生自行向报刊杂志投稿。
4.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5.建立学生习作档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方式。
6.培养学生对习作的欣赏与修改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各学科领域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等能力。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六、研究的对象、方法
以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以五年级1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对比实验法、个案发展观察法、调查测查法。
七、形成的成果
通过近半年的研究,老师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了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增强了他们作文的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了他们的作文水平。
第四篇: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推荐)
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
经验交流材料—— “ 经历着 收获着 成长着”
一、课题研究基本做法
(一)理解课题研究内涵,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学校的课题研究是行动研究,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它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课题研究的提出是推进课改实验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我们针对实践需要变革教研制度的一种必然选择。在新课改实验的过程中,每一项实验内容的深入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有力指导和高素质教师的创造性的实践,只有这二者有机结合,才会使实验进程产生质的飞跃。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心中的困惑也就越多。因此,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显得十分必要。为了转变观念,强化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我们突出培训目标,采取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同行互助与专家引领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的培训,帮助教师领悟新的教学思路,熟练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教学教研实际,适时运用,使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迁移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去。
(二)建立课题研究机制,为课题研究提供措施保障
1、注重学习,端正认识,建立理论学习制度
我校在进行此项课题实验研究之前,首先,对教师进行小学生英语口语活动课程开发背景、开发理念、实施和操作办法等辅导讲座,提高实验教师对该课题的认识。
2、建立对话交流制度
多次邀请专家和各级名师就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互相对话、深度会谈、专题研讨,实现信息交流、经验共享。教师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者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及观点进行剖析,使教研不再是简单的备课,成为课题实验的新亮点。通过定期组织理论学习与实践交流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促进课程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3、建立课题研究制度
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课题,深入探讨,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加强对课题的过程管理,在实践的探索与总结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推动课题研究
1、抓集体备课改革,发挥课题组的群体优势
改变传统的备课活动形式,强调备课重点以“突出口语交际”为中心,备课程理念、备学生心理、备课程资源,使英语课活动方式多样化尽量体现学生口语交际的主体性。课题组还定期就课题实验中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召开课题组教师集体研究会,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创新课题研究活动形式,探索课题研究的模式
⑴开展“教学展示”活动,通过课堂展示自己的研究所得,与其他课题组教师通过听课、评课,受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⑵定期召开课题研究阶段分析会议。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研讨解决课题实验中的问题与困惑,保证了课题实验的稳步推进。
3、强化过程记载,注重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
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积累和整理工作,是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每个研究阶段,课题组成员都严格按照要求,收集、整理好常规性研究资料。
二、课题研究中的做法和体会
我校地处偏僻乡村,方言对学习英语有着重大影响。以往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方法也制约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给学生将来的发展带来影响,为了提高这些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端正学生的思想 ,让学生“重”说。
英语是一门语言、更是一门技能,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掌握。教师在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时,首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接受这种方法,以后的课堂上他们才会更好的配合教师。因此,教师就应让学生首先认识到:不要把英语看作像语文、数学这样的学科,而要将它看作像打字、游泳、踢足球这样的技能。技能的熟练掌握只有通过反复实践,就像通过打字的实践学会打字,通过跳到水里游才学会游泳一样。学会讲一种外语则要通过反复重复其基本句型和词汇项目直到他们变得脱口而出。不要厌烦重复、背诵、操练。只有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指导其行为规范。
(二)、重视激励性教学评价,让学生“敢”说。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好说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但是这种天性如果不加以保护就会很快被传统的教育方式给磨灭掉,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激励性评价来保护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敢于在课堂上发言。
1、利用评价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因材施教,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能体验到表达成功的欢愉,因而始终保持旺盛的“表达欲望”。
2、利用评价激励学生的表达欲望。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帮助他们消除胆怯心理,做到“少责备,多赏识”,鼓励他们大声开口说英语,让他们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老师的一个欣赏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细微的动作都给了学生一种希望、一股力量、一种自信。自信心是成功的重要条件。
(三)、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爱”说。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具体情境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没有具体的情境,学生就不可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也不可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
1、实物创设情境。
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看、听、感觉。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交际情景氛围。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十分感兴趣。根据口语交际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捕捉说话内容,还有利于他们现场发挥,使他们表达更逼真、更生动。
3、学生表演创设情境
让学生充当故事中的主人公创设故事情境,更能诱发他们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表演,活化课文插图,进行情景教学,把学生带入仿真的生活环境之中,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学生们在“真”实情景中,把课文里的英语真正地和生活结合起来。学生们在情景中深入角色,自觉主动实践,促使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有助于英语词汇和实物实景的直接联系。学生们尝到了成功的甜头,积极性自然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交际习惯也在表演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四)、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会”说。
1、图文对照,启发想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开发人的思维,强调认知,不要过多的机械化的重复,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
2、寻因索果,理清脉络,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交际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多动脑,利用自己的想象改编课文对话,并当众展示让大家集体评改。这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随之得到相应的发展。这就为“说话”训练打下了丰厚的基础,促使学生把话说得象书中那样,达到人们公认的“会说”。
(五).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想”说。英语口语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抽象的记忆材料,小学生学习与记忆英语口语多靠机械模仿,反复跟读,这样,记忆效果差,导致记忆过程缺乏兴趣,影响记忆的积极性,这成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同时,也造成由于记不住,导致不会说,从而影响了口语交际能力发展。
1、直观教学,眼见为实。
人总是通过感官获取各种信息来感知周围世界的存在,所以视觉在学习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单词卡片、头饰、图片等,在教每一个新单词学生都能亲眼看见,这样也不需要花时间去解释含义。
2、玩中有学,学中有玩。
爱玩是孩子的本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注意让学生在各种游戏中慢慢习得单词,而不是死记硬背单词。教师把要掌握的单词以图片、头饰、动作等各种不同形式展现给学生,实行整体大量输入,根据不同学生的记忆特点,他们或多或少记住不同的单词。在他们对很多的单词似懂非懂的情况下,采用各种游戏形式进行渗透,在游戏中通过多听、反复感觉,从而在脑海里的印象就加深了,这样不仅可能让学生尽情投入到游戏中,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也使得课堂充满活力。
总之,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农村的孩子不再害怕学习英语,才能大胆、主动的开口说英语,用所学到的书本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才能使学生爱说、会说、说得准、说得好!
三、正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课题组已经进行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教学实践。然而由于时间与课题组成员能力、精力的限制,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还存在不少盲点。
(一)由于许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系统的培训,一些教师遇到具体问题不是通过合作研讨、实践反思的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凭个人经验处理,导致指导过程中出现偏差。
(二)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活动过程中,要求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
对于学生口语交际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从英语的发音到语言的运用上要有一个高的标准,但我校缺乏英语专业教师,教师们的素质参差不齐,使研究标准难以把握。
(三)在交际课堂上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动起来但动的形式标准,及课堂气氛难以把握尺度。
(四)如何对学生的交际能力进行合理评价?
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中缺乏一些对于小学生口语交际的评价方式,而我们自己对其进行的评价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也比较单一。
第五篇: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策武中心校(本部)
小 学 生 探 究 能 力 培 养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012.2
策武中心校本部
“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1、时代呼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其实质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探究能力。人类的进步在于不断地提出新的科学理念,发明创造新的生产工具,形成新的生产方式,而这一切无一不是人们不断探究的结果。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从适应时代需要出发,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2、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
新课程虽然实施了很多年,但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一些学校的课堂中,学生仍在被动地接受学习,很少有自主探究的机会。有些教师由于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不强,他们不知道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有些教师觉得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费时费力,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很少考查,不如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还有些教师则担心小学生不会探究,无法探究,在教学中不敢安排探究活动,或者虽然安排了探究活动,但学生是在教师的指令下一步一步机械被动地进行“探究”的,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探究,为什么这样探究,其探究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
3、国内外对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较为薄弱
从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的情况来看,专门针对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还很薄弱。英国伦敦大学亚瑟•莫里斯•路卡斯教授研究的“探索式”教学以及国内一些学校如华东师范大学教科所研究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等,研究的侧重点多放在中学理科;江苏省一些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研究,其研究则着眼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而针对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尤其是理科之外课程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课堂有限时间如何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以及集体教学与个体探究能力培养等方面,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课题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①心理学研究表明:探求未知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中获得的。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②“认知一发现”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所谓“发现”,当然不只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而是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依靠发现“。他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规律,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
③遵循了人的需要原则。罗杰斯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学习的动力,并能确定自己的学习需要,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们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探究学习”的核心就是“发现”和“建构”。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产生更多新的问题。④美国探究教学专家萨奇曼坚信:学生本能地对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这些新奇的事物的背后空间发生了什么,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指导他们如何提问、如何搜集资料,教给他们发现事物变化规律的一般的思维方式,教给他们探究的方法以及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
通过本课题研究,可充分验证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学习理念的正确性,坚定教师彻底转变教学方式的信心和决心。
2、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可以使我校教师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有效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掌握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实现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同时,通过研究活动的实施,可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为他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通过“大阅读活动与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可以有效促进我校“大阅读”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大大提升我校的办学内涵和品位。
三、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试图以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为切入口,通过研究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探寻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和策略;二是构建适应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各课程教学活动模式;三是探索有效促进小学生课外自主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发展的途径和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课题研究内容
1、各门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探究品质和能力形成策略的研究。
2、适应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各门课程教学活动模式研究。
3、集体教学环境下小学生个体探究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4、大阅读活动与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
5、促进小学生探究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评价策略研究。
五、课题研究预期创新点
1.摸索出适应 “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各门课程教学活动模式。
2.摸索出集体教学环境下小学生个体探究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3.摸索出在课堂教学有限时间内,有效培养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基本策略。
4.摸索出小学生课外活动中探究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六、课题实施思路、操作原则
1、实施思路
本校教师人人参与研究,先学习教学教研刊物、影像资料、网络上相关经验与理论,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上实践,发现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的办法,进行验证,得出自己的经验与理论。如此进行研究,做到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2、实施原则
为保证该研究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自主性原则
教师应根据课题方案和自身实际自主选择研究内容,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
(2)差异性原则
受教育者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造成的原因有先天条件差异,有环境影响的不同,也有教育条件的不同。这些差异决定了教育工作不能只是要求有差异的个体都要达到统一的教育目标,而应当按照这种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受教育者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师生合作原则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4)整体发展原则
要把课堂教学与学生身心素质各方面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发展整体,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形成一个相互协同的整体。教学力求面向学生整体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5)反思性原则
反思是回顾已经做过的工作,把握既定的目标、进展,提出改进的方案,应用从教学中或从他人身上所学到的知识的一种能力。实验中,教师要具备反思的意识,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研究行为。
七、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研究前制定计划,研究中实践计划,观察学生反应,研究后观察效果,反思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活动。
2、案例研究法
教师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
3、经验筛选法。搜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筛选有用的,剔除无用的,然后把有用的材料集中起来进行总结、提炼。
4、调查法
运用采访、座谈、问卷、一般统计等方法了解、掌握课题研究情况。此外还可用“文献学习法”、“课堂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测验法”、“ 统计分析法”等。
八、实施的步骤
1、成立组织机构(2012.2~2012.3)
成立校本部课题研究实施领导小组与指导小组: 组长:丘春仁
副组长:梁水金、黄生科、黄启豹 组员:黄建荣、蒋小梅、林玲
实施小组:
语文组:组长梁水金,组员王秀荣、张六荣、陈雪琴、范秀红、林传辉、黄金凤、黄建荣。
数学组:组长黄启豹,组员黄冬华、黄和玲、钟观福、黄马木生、黄生科、包建桥、蒋小梅。
综合组:由音乐教师林玲任组长,组员英语教师兰丽丽、体育教师谢家炳、刘银燕、美术教师江树永、科学教师黄则尧等。
以上人员如遇工作调动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制订实施方案(2012.3)(1)撰写校本部课题研究实施方案(2)各小组选择确定研究的子课题
文科组:子课题为“小学语文教学暨大阅读活动中探究能力研究”
理科组:子课题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能力研究”
综合科组:各教师根据自己所任学科进行个人专科探究能力研究(3)制订各小组课题研究实施计划(4)制订个人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3、开展研究活动(2012.3~2014.5)
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开展各项课题实验,剖析典型课例,进行经验交流,并进行定性分析,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在阶段小结中不断调控、修正研究思路,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
(1)、本课题研究过程分四个阶段,每学期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研究的重点如下:
第一阶段:(2012.3~2012.6)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模式
第二阶段:(2012.9~2013.1)在课堂教学有限时间内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 第三阶段:(2013.2~2013.6)集体教学与个体探究能力培养的策略的研究
第四阶段:(2013.9~2014.1)对前三个阶段的成果进行提炼、深化、升华
(2)、每个阶段的研究活动可按以下步骤循环进行 ①.课题研究专项学习:
A.集中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他人已有的经验,信息,科研方法,组内布置每月工作重点,提出有关要求每月至少一次,用专用本记录,搜集,编辑学习资料 B.个人自学:同上内容,专用本记录
②.尝试构建自己的方法、模式:提出自己的观点
③.个人实践:按自己学习后构建的方法模式设计教学方案,写说课稿,实施课堂教学,进行课后反思
④.小组交流:定期定人上课题研究交流课,观摩课(注意区别于常规公开课),开展说课听课反思评课活动
⑤.阶段小结:汇报实验情况,提出问题,研究解决方法
⑥.按上面①~⑤的步骤进入下一个循环(每学期进行2~3次循环)⑦.学期小结:课题组工作总结,个人小结,撰写教学论文
4、总结阶段(2014.6)
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终结性成果,申请课题成果鉴定,将成果以常规的形式汇编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