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障儿童绘本教学中的提问技巧》论文
听障儿童绘本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常州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 丁晓晴
内容摘要:由于听障儿童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所以大都年龄偏小,处于“读图”年龄阶段。图画书对孩子的视觉震撼比知识效果更为直接。图画书对听障儿童的语言,情感,想象力,灵敏度以及审美感的启迪,正是他们日后成功与快乐生活的源泉。于是“绘本阅读”就像一把开启听障儿童语言表达的金钥匙,深受老师和孩子们的关注。绘本阅读可以与大师对话,能尽情感受童年的精妙,分享和陶醉穿越时空跨越文化直抵心灵的温暖与感动,让孩子爱看书、乐看书、会看书。然而,我们让听障儿童阅读绘本时,一般都是教师边讲述图意,边让孩子听着,又或者让孩子机械地复述故事内容。其实,这不是孩子在阅读,而是老师在讲故事。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我们在听障儿童绘本教学中积累了一点点经验,与大家分享。
听障儿童的语言学习原则是:“先听后说,理解先于表达”,自从接触“绘本教学”以来,我们发现孩子的观察、语言表达、看图讲述等能力都有了较全面的发展,这就是绘本教学中提问的功效,陶行知说得好:“发明千千问,起点在一问”。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能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孩子的思维、想象、创造力。“问题提的好,好象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幼儿思维的浪花”。那么,如何在绘本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提问,激发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问题呢?于是我们从绘本阅读的提问中着手,改变绘本阅读活动中提问教学的现状,使提问更具魅力与艺术,更能激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孩子阅读概念的形成,引导孩子主动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并引导孩子真正有效地理解语言、学会学习。
一开始,在我们的活动中,老师只是有意识的设计一些问题,有时候,很多问题不用经过思考就能脱口而出;绘本教学活动中谈话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或对问答的反应上。由于教师提问过多,孩子对教师会产生依赖,孩子无须动脑筋,最终会导致孩子的问题意识的丧失。如何让孩子在绘本阅读中“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积极应答”引导孩子多角度地去理解绘本作品应是当前我园绘本阅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猜想式提问让幼儿想说
优秀的绘本作品都配合漂亮的图画,通常孩子都会被故事中的图画所吸引,教师可以借机请幼儿猜想故事中重要的物品等,孩子的思维会马上被调动起来,孩子会通过观察图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分析、综合、寻求最佳答案。这样的问题能使孩子积极动脑,能加深孩子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孩子大胆主动地发言,增强参与的意识和自信心。充分提高孩子的创造思维能力。如:“兔子先生去散步”这个故事,如果我们只看文字,它是一本讨论标志的书,由许多个标志串成的一个故事,有些是我们常见的,有些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可是只要稍稍用心去体会,便能够猜出它们代表的意思。4—5岁的孩子活泼好动,并且富于想象,根据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今天的活动中我主要用猜一猜的方式来让孩子欣赏整个故事。
1、这是谁的家,你怎么看出来的?
2、标志“往前走” 一出门就看到一个标志!是什么意思呢?哦,是往前走的标志啊!
3、标志“楼梯” 为什么确定是楼梯呢?
4、标志“桥” 这又是什么标志呢?猜猜看。
5、标志“小心斜坡” 这个标志有些奇怪哦,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呢?
6、标志“眼泪” 又一个奇怪的标志,这个也看不懂嘛!
7、标志“小心坑洞” 又一个标志,你们认识吗?快告诉兔子先生!
8、你能班级里设计一些标志吗,班级里需要一些什么标志呢?
活动中我的每一个问题我都从不同的角度提问,让孩子感兴趣,而且提问都是开放的,让每个孩子都能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猜测。
我以兔子的家为导入,看看猜猜,“这是谁的家啊?”这个活动中的第一个提问就让孩子去观察,让孩子在细致地观察中发现,培养阅读观察的能力。
第二环节,是活动的重点,用看图猜谜的活动形式层层引入,根据故事中的标志联想故事的情节。当然在过程中谜底不是绝对的,例如眼泪的那段,也可以是雨滴、水滴、油滴,以引发孩子的讨论。在整个欣赏的过程中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在分段欣赏时,从故事开始到“小心坑洞”的那段,内容基本不变,后面的一段留一个疑问,“兔子先生掉到洞里后会碰到什么呢?”引起孩子完整欣赏故事的兴趣,在完整欣赏时了解答案。
最后一个环节的问题,注重将文学作品回归到孩子的生活中,引导孩子交流讨论身边周围的图象与符号,自然引入社会认知的活动,活动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如延伸活动“寻找生活中的标志、马路上的标志、设计标志等等。
(二)开放式提问让孩子敢说
在绘本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要讲究开放性。这是一种引导孩子整体把握所学内容的提问。在绘本教学活动中,教学的提问要把握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孩子展开讨论,让孩子运用符合他们思维特点的表达方式为中介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意愿、思想。从而体现提问的开放而不封闭,也就是变单一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
如:在组织绘本《会变的毛毛虫》的教学过程中,在观察、理解画面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并提问:“咪咪兔还会在哪里找毛毛虫呢?”
问题抛下后,吕鑫蕊马上有了回应,说道:“咪咪兔在小草里找啊找,没有找到毛毛虫。”刘雨佳说:“咪咪兔在花朵里找啊找。”
“在树叶里找啊找。” “在沙子里找啊找。”
“你们猜猜毛毛虫去哪儿了?” “毛毛虫被妈妈抱回家了吧。” “毛毛虫被小鸡吃掉了吗?” ······
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很活跃,很积极。
活动中,教师提问的开放而不封闭,变单一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让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积极应答在绘本教学活动中。
在以往的阅读活动中,教师讲完故事后,总是会问幼儿这样的一些问题:“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一类问题,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答案却只有一个。但问法不同,能使孩子学会多种疑问方式,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那么教师的提问就要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虽然只是用词的不同,但没有固定的答案,不局限于故事原文,孩子敢说,不怕说错,能让孩子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递进式提问让孩子喜欢说
这是一种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提问方式,要重培养孩子思维逻辑性,增强思维活动的密度和深度并形成完整的语言。对孩子有一定的挑战性。由浅入深的提问,不仅开阔孩子的思路还有助于提高孩子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连贯表达能力。
如:在三八节到来之际,为了激发孩子爱妈妈的情感,我组织孩子们一起阅读了绘本《我妈妈》,活动中,我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孩子进行观察画面。例如在故事的最后,有一张妈妈和宝宝拥抱的画面,正对着一张画面,我提了几个问题:
师:“妈妈和宝贝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要拥抱?” 孩子说:他们在拥抱,宝宝喜欢妈妈所以要拥抱。
师:“你和妈妈这样拥抱过吗?拥抱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孩子说:我也拥抱过。拥抱的时候暖暖的。孩子说:拥抱的时候很开心的。
师:“你看,他们脸贴着脸正在说悄悄话呢,宝贝会对妈妈说什么?妈妈又会对宝贝说什么呢?”
孩子说:宝贝说:妈妈,我喜欢你!妈妈说:我也喜欢你。孩子说:他们在说:我爱你。在设计活动的时候,我注重问题的设计,“妈妈和宝贝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要拥抱?”这个问题让孩子理解画面,同时思考发现宝贝和妈妈之间的情感;“你和妈妈这样拥抱过吗?拥抱的时候有什么感觉?”让孩子们从绘本走向自己,回顾和体会自己和妈妈的情感:“你看,他们脸贴着脸正在说悄悄话呢,宝贝会对妈妈说什么?妈妈又会对宝贝说什么呢?”这时,孩子们是结合了绘本又联系自己的经验进行思考后的回答,以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提问方式帮助幼儿理解画面,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对孩子的回答给予积极引导和总结评价。教师提问后,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表情“反馈”孩子的回答,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总结评价时,则应注意肯定或否定性评价用语的恰当运用:否定时不应全盘否定,要注意给孩子以鼓励;肯定和表扬时则要注意启发孩子进一步思考,调动孩子往下学习的愿望。
在我们实践研讨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因为一个小问题进行激烈的研讨,直到最后达成一致的认同。我们相信有碰撞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进步,我们对绘本的研讨才刚起步,相信在日后一系列的研讨、实践活动中,我们的教师会离绘本越来越近!
第二篇: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技巧
康复训练技巧
听能优先:基本方法是声音先于物品出现。我们在出示玩教具前,与玩具相关的声音和短语要先出现,并且多次的重复。在声音出现时,老师和家长要尽量生动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声学强调:把句子中关键词的声音通过声学能量上的突出,使他比其他词汇听起来更加响亮和突出,更便于听障儿童听到。一般声学强调的技巧有:加强关键词、在关键词前面停顿、拉长关键词发音、耳语或大声说出关键词、重复关键词。
听觉三明治:简单地说就是“听——看——听”,具体有以下情况:教导者就某件物品出现之前先以听能优先,输入语言;然后,出现物品加以语言输入;再收走或把它放在某一范围中,继续描述物品让孩子听,看孩子能否聚焦到此物品。即以听开始,最后再回到听。
破坏性行为:在教学中故意给孩子制造障碍,设计一些违反常规的活动,来帮助孩子发展表达性语言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它是老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技巧。比如喝水没有杯子,吃饭没有勺子,看看孩子的反应。
平行谈话:教导者用陈述句描述儿童专注的焦点或正在做的活动,例如宝宝拿着棒棒糖在用力撕糖纸,教导者可以帮助宝宝表述出来:“宝宝在撕糖纸哦,好漂亮的糖纸,小手撕一撕,撕一撕糖纸……”;
自言自语:教导者用陈述句表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例如宝宝将糖纸给老师,老师说“谢谢宝宝给我糖纸,我把糖纸撕一撕,用力撕一撕,糖纸撕开啦……”。
超语段:即抑扬顿挫的说话。包含音长(声音的长短),音强(声音的大小),音高(声音的高低),四声(1、2、3、4声及轻声)。可以表达情绪,强调事实,表示疑问等。
轮替:是一种互动及会话的基础。在轮流的过程中所用的语言有“还要”、“给你”、“换我”、“等一下”、“好了吗”等。发展轮替游戏对幼儿也是一个很好的强化活动。简而言之,每个人都需要在信息沟通的过程中转换角色。
第三篇:听障儿童个训课绘本教学案例
听障儿童个训课绘本教学案例(一)
时间:2012-11-5 22:39:42 点击:211
核心提示:和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应用绘本 关于绘本教学,我们主要通过一对一的形式,在每节课最后的5到10分钟,将绘本带入教学中,由老师、家长及孩子一起学习,利用绘本丰富的图画和故事,巩固整堂课所学的内容以及帮助孩...和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应用绘本
关于绘本教学,我们主要通过一对一的形式,在每节课最后的5到10分钟,将绘本带入教学中,由老师、家长及孩子一起学习,利用绘本丰富的图画和故事,巩固整堂课所学的内容以及帮助孩子强化一些知识。我会选择和本节课教学目标及与孩子年龄相关的绘本,并且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适当的更换绘本。
我在教学中会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来选择绘本:
为了矫正g的发音,就可以选一些带g音句子出现频率比较高的绘本,然后以孩子比较感兴趣的方式表现绘本故事。例如以儿歌形式表现故事的绘本。我会先将整个儿歌讲一遍给孩子听,在讲的过程中会借助动作、实物模型,激发孩子听故事的兴趣,同时更直观的使孩子明白故事的内容;讲完之后,家长会重复一遍儿歌;而后,孩子来模仿复述儿歌。
为了训练孩子的理解能力,可以先给孩子讲绘本,使孩子形成对绘本的初步印象,随后一点点深入,最终使孩子真正理解绘本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先将绘本讲给家长和孩子听,如果家长有新的想法,可以和我探讨,然后再一起教孩子。课程结束后,我会将绘本借给家长或者将绘本中的重要内容复印给家长,家长回到家以后再和孩子一起复习巩固。为了检验孩子学习效果,在下一堂课中,我会在一旁观看家长和孩子学习绘本,然后再进一步指导。
图书角绘本的摆放:
每个教室都会有图书角。个训室的一个角落放有1个书架,上面有很多绘本,主要按照孩子的年龄来分层摆放,并且,这些绘本都是和教学主题相关的。
Tags:听障儿童个训课
作者:邹艳旭
听障儿童个训课绘本教学案例(二)时间:2012-11-5 22:42:41 点击:174
核心提示: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绘本教学 在一对一的绘本教学中,有时只有我和孩子进行,有时会有家长参与进来。针对不同类型的绘本、不同水平的孩子,我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对于故事情节涉及多种角色的绘本,我会邀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绘本教学
在一对一的绘本教学中,有时只有我和孩子进行,有时会有家长参与进来。
针对不同类型的绘本、不同水平的孩子,我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对于故事情节涉及多种角色的绘本,我会邀请家长参与进来进行分角色朗读,一般由我先对故事中的角色进行分配,然后我和家长对绘本熟悉之后,以适合角色的语调将故事演绎出来。年龄偏小、各方面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孩子,会承担1—2个角色。角色的语言会简单、重复,利于孩子表达和模仿;角色的进入,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带入,通常老师和家长会说出角色语言的一部分,重点的字词或短句由孩子来填充。在整个过程中,孩子很感兴趣、很投入、模仿性很强、很乐于参与其中,效果很不错!
对于一些生活类的绘本,我会让家长带孩子在实际生活中体验绘本的内容。例如孩子从绘本中认识了西红柿,我会建议家长回家带孩子去买西红柿,洗西红柿、切西红柿、尝西红柿,让孩子在亲身的体验中更准确地理解绘本的内容。
对于认知及语言水平比较好的孩子,我会在课前将绘本中的情节画成几幅图,再在课堂上应用。首先,我会先给孩子一些时间,让孩子通过自己对图画的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将图画的内容表达出来;然后以“注意听”提醒孩子集中精力听老师讲,在讲的过程中我会将孩子描述故事的部分语言加入进来,同时对于孩子没有观察到的地方,我会边指着图画边表达;最后让孩子给图画排序,将故事串联起来,强化对故事的理解。
学习绘本,还有一些小的技巧:
老师有时候要对故事语言进行适当改编。因为有些绘本的语言比较难以理解或采用的是孩子不太熟悉的表达形式,孩子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这时,老师可以通过转换语言的形式,或适当增减语言,以达到孩子能够接受的程度,让孩子最终理解故事;初期应用绘本,老师选择的绘本故事不宜过长,内容要有趣;在讲故事之前不要过多提问孩子问题,先以完整的故事呈现在孩子面前,让孩子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图书角绘本的摆放:
另外,我们教室有阅读角,书架上摆满了与主题教学相关的绘本,绘本以阶梯的形式呈现,层次鲜明,方便孩子们识别和选取。这些绘本一部分来源于捐赠,一部分由老师自己带来,一部分由孩子们从家里带来。
Tags:听障儿童个训课
作者:蔡玉立
第四篇:听障学生教学论文
听障学生不管是先天不足,还是后天人为所致,在语言、认知、情绪和个性发展等方面往往都表现出不同于正常儿童的特点。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本文就如何上好听障学生的数学课展开叙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听障学生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特殊教育的对象是特殊儿童,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既要注意他们同普通儿童一致的方面,又要考虑其特殊性。这就要求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要根据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来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特殊教育听障生创新教育“美好心灵”的教育
【正文】
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已有二十个年头了,我深知这项工作是多么的坚巨,对于这些听障孩子,我们不仅要使他们在美的感染和熏陶中获取知识,提高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还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因素,唤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于自身的缺陷,不仅破坏了他们对外界认知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同时还制约了学习知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所以,要想把这些特殊教育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就意味着我们这些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汗水。
一、让听障生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增强审美观念,树立坚定信念。
由于听障生存在着听力上的缺陷,造成这些孩子脾气暴躁、倔强、爱面子、自卑感强,并且疑心较重,学习积极性差,针对这些情况,我翻阅大量有关资料发现,美工教育是纠正听障生心理差异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健康心理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于是,除了在课堂上传授基本知识之外,在课下,主动组织了美工活动小组,并且采取分类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惊喜地发现,每位听障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工艺学习中,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变化、对称、均衡等形成美的原理法则,既锻炼了听障生的手工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鉴赏力和审美愉悦力。由于听障生缺乏对声音的感知和语言的交流,不能很好地感受美、理解美和评价美,因此,对于我们特教教师来说,除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外,还要带领学生接触大自然中的美,例如:一望无际的蓝天、随风飘落的秋叶、叽叽喳喳的小鸟、哗哗流淌的溪水等等,并向他们讲解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的悠久历史等等,使他们认识到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和健全人一样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
通过以上实践学习,大部分听障生在心理上产生了共鸣,情感上得到了愉悦,情操上得到了陶冶,从而使他们产生“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心理定势,充分认识到自身价值,并逐步树立起身残志坚的信念。
二、在实施创新教育的同时,进而激发听障生走向美的创造者行列中来。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就更高,同样我们特殊教育也不例外,如果我们还是按部就班、死板教条,没有创新育人意识,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也极易被社会淘汰和抛弃。这就要求我们这些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创新教育的价值、内涵和特点等有所认识和把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激发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校的大部分听障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春期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听障生除了自身生长发育快以外,更主要地表现在求知欲的极大增强,独立性和自主性逐渐提高,性格初步形成,思维能力也有明显的发展。记得在一次布置教室学习园地时,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小米染成不同的颜色粘在吹塑板上,制作一只梅花鹿手工作品。第二天上课时,一幅用砂粒粘贴而成的形象逼真、具有真实感、动态感的梅花鹿呈现在我的眼前,我感到很惊奇,于是便询问这位同学为什么用砂粒粘制?这位同学便兴奋地对我讲,他在动物园里见到的真正的梅花鹿在运动时身体表面并不是平坦的,而米粒大小一致,粘贴制作梅花鹿太呆板,没有动态感,所以便就地取材用大小不同的砂粒染成不同的颜色,制作成了这幅梅花鹿作品,而且还节省了粮食。于是我当场肯定了他这种善于观察、动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鼓励其他同学都要向他学习。
通过这件事情,使我深刻体会到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能力,才能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如若不然,即使学生有极大的创新潜能,也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并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转瞬即逝。
三、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对听障生的“美好心灵”的教育。
我们特殊教育目的是要使听障生成长为同健全人一样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对他们进行美育教育的同时,绝不能忽视了对德育的教育。例如:赵建永同学是一名对美术很有天赋的听障生,但他经常和同学发生小摩擦,通过和他几次促膝交谈,发现他是一个本质不错的孩子,于是我就经常和他谈做人的道理,引导他大胆的谈自己的理想、抱负,并通过自己的双手画出自己的心生。几个月后,他创作的一幅《长大后我也要当儿医》的儿童画在省级绘画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他是和健全儿童一样统一标准进行评比的唯一获一等奖的听障学生。从此,他一改旧貌,乐于助人,课堂上他是老师的小助手,课下他就成了名符其实的“绘画辅导员”,在他的带动下孩子们对美术的兴趣越来越高,乐于助人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先后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并获得各种奖项,现在他已从山东省特殊教育专业学校毕业。毕业后赵建永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专业,2012年8月,他的陶塑作品《胖妞》在山东省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会上被评为一等奖,《西游记》被评为二等奖。这个孩子所取得的可喜成绩,不由得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德育与美育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任何美的创造都需要由德育作为前提和保障。
总之,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教学,不仅要让他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他们懂得怎样去认识美、热爱美、向往美,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美好的同时,还要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美,成为身残志坚、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这便是我们从事特殊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所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张荣田 邢同渊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
朴永馨特殊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
第五篇:论听障儿童道德教育论文i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论听障儿童道德教育
【摘要】聋人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近年来屡屡在媒体上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与不解。聋人犯罪作一个社会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文章通过个案来分析,得出其道德教育不够,导致思想道德品质不够好,法律意识的淡薄,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道德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好的教学方法和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对听障儿童进行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犯罪,使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道德教育;聋人;特殊教育
聋人犯罪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它的出现必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应把这种现象放在目前飞速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中去分析、探讨、研究。再者我们要在了解聋人、理解聋人,并走进、融入他们的生活,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如果仅仅站在常人的立场上去分析、研究,恐怕只能是一鳞半爪、一叶障目。
我们都知道聋人犯罪的直接原因是生活困难,迫于无奈。根据很多聋人犯罪的真实案例来看,聋人犯罪属侵财型,大多采用偷盗、抢劫等方式,应该说暴力倾向不明显,属于低级犯罪。他们采用的具体办法大多是转移当事人的注意力,然后趁机盗走钱物。如在车站拎包:先有数名聋人用手语夸张交谈,转移候车人的注意力,另一聋人趁机拎走旅客的包;也有专门窃取外地车的拍车聋人,当外地车进入城区等候红灯的时候,就有聋人上前拍车门,以手指车后胎,司机以为车胎有问题,忙下车查看,另一聋人立即打开车门取走车上的包或者贵重物品;有的在商场购物的时候,几个聋人缠住营业员,其余聋人趁机撬开钱柜盗窃。聋人一般选择停靠在路边、酒店、宾馆等处的豪华小汽车,击碎车玻璃,盗走钱物。还有的直接在汽车、地铁、商场、车站等处,直接偷窃,形式不一而足。
实例分析:
我曾经在一所盲哑学校实习。因为经常有聋人犯罪后被抓,民警审讯时有沟通困难,所以带到盲哑学校找老师帮忙,我也曾帮他们做过翻译。
小杰,现年24岁,聋人,1996入学,就读于盲哑学校,2004年因为家庭困难辍学,未能完成学业。根据我的了解,小学阶段他机灵聪明、比较老实,学习成绩优异。虽然时常“小打小闹”,但老师还是比较喜欢他。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桀骜不驯,经常旷课上网,逞强好胜,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经常拿同学的书本和其他东西,变成了学校出名的“问题学生”。2004年9月,因为家庭困难,小杰的爸爸在没有和学校打招呼的情况下将其带到广州打工去了。
通过交流我知道:他辍学后只跟着父亲打了一个月工,就偷偷溜走了。他先后到上海、北京、武汉、广州等全国大城市认识了一些跟他一样的聋人,他们一起作案,偷东西,然后将偷来的东西换成钱。很明显,小杰走向社会后变成了一名盗窃犯,变成了危害社会的人。根据小杰自己所说:偷来的东西很值钱,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上千元。他说自己家在农村,以后想在城市做生意,需要很大一笔钱,偷盗赚钱快一些。当审讯的民警问他知不知道偷东西是犯法的,他为自己辩解道自己只是小偷小摸,从来没有敢拿着刀子去抢别人,没有伤害到别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小杰并没有完全的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他的法律知识的淡薄最终使他走上了这条路。
小杰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是他对于道德认识不足。有人格障碍的聋哑青少年在道德上犯错误往往与道德认识不足有密切联系。这种道德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为:是非观念模糊,缺乏正确的行为导向,不能正确地自我定向和用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来调控自己,同时也不能清楚地意识到所做出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由于自身听力的障碍,造成了信息渠道的相对闭塞,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有限的校内教育资源,因此容易造成道德认识的不足。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区分“借”、“偷”、“拿”的概念,不能正确理解“友谊”的含义,错把打人、敲诈等不良行为当作“勇敢”的“英雄行为”,不能把自己放置于集体中去考虑问题。这些道德认识上的偏差必然会导致人格障碍。这些都是因为他的道德教育太薄弱。很多聋人都是因为自身缺陷,从而导致道德教育缺陷,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
我国现在的聋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上,还没有专门为盲哑人编写,供盲哑人使用,适合聋哑人身心特点的相关的教材。对聋哑学生的道德教育还很难上升到完全掌握道德要求的层次。学生只是按照道德教育课程所要求的对于理论知识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道德教育课的真实意义。学校应配备从思想道德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开设道德教育课,将培养健全的残疾人作为教育目标,使用聋哑学生在校时学习和遵守道德,走向社会后能够严于律己从源头上减少犯罪。
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从伦理学方面来讲道德教育是道德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培养理想人格、造就人们内在道德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社会舆论的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①
对于听障儿童来说,良好的道德认识和法律意识以及必要的法律知识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聋人的生活,学习以及将来步入社会后工作等等各个方面都会需要到这些必要的知
识。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对于聋人而言,学习道德教育课程不仅仅是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个人修养,增强个人素质,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完善我国特殊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有重大意义:
1.学习思想道德课程可以使聋人掌握最基本的文化知识,还能增强个人修养。
2.学习思想道德课程可以使聋人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和人生观,正确面对社会存在的现实,理性的处理所面对的问题。
3学习思想道德课程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条件,有利于聋人身心全面的发展。
道德教育的方法:
对于听障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教育聋人的时候。要针对他们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有别于正常儿童的道德教育的方法。
正常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三种水平或三个阶段,及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发展与正常儿童有相同的趋势。但听觉障碍儿童由于语言发展迟缓,其思维的发展停留在第二阶段的时间较长,即表现出更多的具体形象性。他们主要是依据头脑中的表象或表象的联想来思考的。他们能够掌握具体事物的概念,却不易掌握抽象的概念。再者,听觉障碍儿童在掌握概念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概念的扩大与缩小。例如,反映商品交换的概念“买”,其含义是“拿钱换取东西”,只有货币与物的交换才能成为“买”。而听觉障碍儿童可能把它扩大到“所有用货币交换的场合”,这是概念的扩大;有的听觉障碍儿童认为“粮食”就是“大米”,这是概念的缩小。此外,听觉障碍儿童分类事物时不是按照事物的本质,而是依据感知的特点、生活的情境或物体的功用。②
在对听障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还应针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尽早对听障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从小学开始,儿童逐步形成系统的道德认识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但这种系统的道德认识还有很大的依附性,还缺乏原则性。研究发现,小学儿童道德认识表现出从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趋势。在道德认识的理解上,小学儿童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但具体性较大,概括性较差。③
尽早的对听障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有很好的道德自律能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在教育时要区别于文化课程的教育,要采用因材施教,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样,学生在道德教育的学习过程中也要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①罗国杰主编、《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10.2
②刘春玲 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③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2008年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