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每个听障儿童的顺利成长,都需要有健康的心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听障儿童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关键词】心理健康 实施 课堂教学
听障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正常儿童没有质的差别,但是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比正常儿童更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心理、智力、言语三者相互发展,共同影响,单方面的迟滞都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听障儿童(以下统称学生)由于其听力言语的障碍,导致认知客观事物的能力会比正常同龄儿童低,在以学习是主导地位的行为活动上,会带来明显的困难,这些都有可能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学生普遍带有处事简单、直接、易冲动、过分自尊、敏感易猜疑等明显性格特征,而且在他们当中,有情绪发展障碍和学习障碍的又特别多,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去渗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在这里简单谈一下我的一些方法和心得体会。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榜样
教师的健康心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直接的积极影响。教师是学生最崇拜最效仿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这对这些住校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常言道:“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师范常常能对学生产生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师首先要学会自我心理的调节,把负面的心理情绪甚至是打击等消极情绪和不幸遭遇,要以合理的心理暗示、转移等方法转化为积极的心理成分和行为方式,让自己经常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确保每节课的教学展示给学生的,都是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特征。在教师健康心理榜样的影响下,学生的心理面貌也会发生变化,一些消极的心理阴影就能得到消除。
其次需要创设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 这些学生敏感善于察言观色,在课堂上应多以表扬鼓励的方式教学。另外特别要注重培养班级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养成互助互爱的氛围,淡化同学间打小报告指责批评行为,强化同学团结互助,友爱的行为和思想。为了更好地突出和谐,减轻这些儿童的心理压力。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实行“分小组”教学法,把全班分为几个小组,学生性别、成绩做到组内异质,座位形式变成豆腐块形,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心理健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研究表明,良好的环境可使用脑效率提高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三十五,并可延缓和消除脑力疲劳;而环境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教室内墙壁的颜色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同。浅黄色、草绿色能提高学生的智商;淡绿、浅蓝色可以使人平静,易于消除大脑疲劳,使人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根据这点,我在教室布置方面,特意加上浅黄草绿为主题的室内装饰品和后墙板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再次是激发兴趣,因材施教,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一个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学生,往往会变成学习困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变得更加重要。这些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大部分人不会手语,或者是手语不规范,刚进到学校学习,会跟同伴,老师之间产生沟通障碍。作为低年级的老师来说,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是首要任务,这对后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所以,我们在教学环节上,选取的是简单易理解、形象、跟学生息息相关的认知内容,在学生获知成功后,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在他们不解疑惑的时候,采取重复教学给他们加油打气的方式,让他们适应学校生活,遵守学校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抓住学生的某一闪光点,鼓励他,帮助他们,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课上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对他们低标准,低起点,使他们愿意参与学习,并尝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对学习产生兴趣。另外,多点开展适合他们年龄特征个性特长的活动比赛等,发挥他们的优势,从而让他们体验成功,促使他们的兴趣的形成、发展、稳固。
然后需要挖掘教材内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现在教材很多都蕴含了心里健康教育的内容,而且学习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教育的情境。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各学科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挖掘本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比如通过选择典型课文,开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悟,对所营造出的教学情境的深入体会,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通过课文对人物语言、动作、品格的描写,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在《变脸》一课的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去了解二爷对狗娃的情感变化,以此来发掘人物善良的品质和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只要我们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那么,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研读和讲解中,一定可以挖掘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内容,收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最后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有的放矢,正面引导心理
这些学生拥有共性的同时,也会有突出的个性,生长环境不一样,心理健康状况也不一样。对于已经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的学生,除了平时要协同学生家长、社会有关教育机构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疾病进行防治外,还要在课堂上以真诚的爱和正面引导的方法去加强治疗。例如,对胆小怯懦的学生多赞扬,鼓励其多发言;对厌学的学生设置事宜的目标,引导其努力实现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其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对于比较孤僻的学生,教师在多给予关心帮助的同时,还要号召同班同学多关心帮助他们,使其感到集体的温暖,远离孤独。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每个科目的老师都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很好的建立起来。
第二篇:浅谈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李婧婧(精选)
浅谈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宁夏特殊教育学校 李婧婧
【摘要】: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教育的重心正逐步沿着教书向着育人的轨迹上发生着变化。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健康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而听障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心里健康的维护显得尤为特殊、棘手和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特教工作者首先要对聋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从而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研究出系统化的心理辅导教育及心理干预的方式方法,并用我们的热情、关爱,无私奉献的精神照亮聋生心中,给予他们温暖,指引他们成长。
【关键词】:听障儿童 心理障碍
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中所指出的:“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听障儿童作为人口基数较大的一个特教生分支,他们特殊的生理决定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他们在认知、学习、交往等诸方面的困难和心理偏差,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是一件极具有必要性又
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如何正确认识聋生的心里障碍,正确引导聋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挑战和人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本文主要研究的议题。
一、听障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听障儿童、即听力障碍儿童,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因而听不到或者听不清周围的环境声音以及言语声的儿童。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有听力语言残疾人2057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34.28%其中14岁以下的约200多万,每年还有3万多新增聋哑儿童。有研究表明,聋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接近30%。
在关于聋生心理障碍的一系列调查中,集中体现了以下一些问题:聋生在特教学生中占据着相当高的比例,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大群体,而聋生中较为普遍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主要表征为:(1)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不佳、焦虑倾向性明显高于普通正常学生;(2)自我评价方面,存在自卑倾向;(3)情绪情感体验方面、存在孤独体验情结(4)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程度不同的对人焦虑;(5)个体发展方面,听力残疾学生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与正常学生基本一致。
从心理学、心理健康的角度去分析,聋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交敏感,偏执,抑郁三个方面。
社交敏感主要体现在:不愿与正常人交往,心中存在自卑情结,要么胆怯要么目空一切的自大。表现出要与正常人交往缺乏热情,即使交往也是简单而枯燥,根本提不起聋生交往的兴趣,聋生交往的圈子狭小单一,仅仅局限于聋人群体和少数亲朋好友,聋生之间往往易出现早恋,从而主观上避免了和其他人正常社交的需求。
强迫症状:主要体现在(1)强迫联想,即常常联想自己失去亲人的照顾,失去老师同学的关心,变成社会上流浪的残疾人,并由此激起聋生最普遍存在的情绪紧张和恐惧心理。(2)强迫对立思维,即两种对立的词句或概念反复在脑中相继出现,而感到苦恼和紧张,如想到“拥护”,立即出现“反对”;说到“好人”时即想到“坏蛋”等。(3)强迫思维即受到伤害或者不公正待遇,这一思想,冲动意念会反复或持久的闯入头脑,以致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烦恼。(3)强迫性恐惧:由于种种心理原因,导致聋生处于高度焦虑不安全的心理状况,会使得聋童常常会冒出报复社会,或者报复某个人,又或者因为怕失去生存来源而产生盗窃抢劫等等念头这些念头产生会让聋童产生强迫性恐惧,时刻担心自己会做出违反法律或社会规范甚至伤天害理的事。
抑郁:聋生的人格缺陷往往是造成抑郁的根本原因,尤其是自卑和依赖性强,而上述两种包括社交缺陷、强迫心理客观上大大增加了聋生患有抑郁情节的可能性。聋生的抑郁
症状往往表现为:自怨自艾、泄气、缺乏自我价值肯定、做事犹豫不决、注意力分散、在群体中往往表现的焦躁不安、对生活丧失兴趣、自我可怜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臆想、和自杀冲动。
二、教育对策分析
(一)平等对待,换位思考,发挥模范和榜样作用。
针对他们社交敏感的心理状况,以朋友的姿态平等的对待,常常思考模拟聋生的心理以及身体状况去思考问题切实的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需求态度以及心理。从而达到让他们对我们打开心门,然后可以试着让他们去模仿学习我们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或者找出他们身边的同为聋生的学长,朋友亲人甚至父母等等的楷模。
(二)清除社交障碍,解决聋生的社交回避现象。
聋生和健全人交往过程中心中存在一份困惑,那就是自卑心理,自愧不如他人,因此在健全人面前抬不起头,也羞于和健全人打交道,害怕受到歧视,因而难以理解和融入社会。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从心理上给予以教育,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和不幸,首先要针对个体发掘出聋人自己的闪光点,树立信心是最根本的;更重要的是在聋生接触健全人初期的时候尽量选择素质较高、相对有同情心、并且懂得和聋生相处的群体,防止伤害或者刺激到社交敏感性强的聋生。如特教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包括后勤辅助等等岗位的职工,都要和聋生平等生活,和睦相处,尊重他们。
(三)利用视觉优势发挥聋生特长
由于触知觉落后于正常儿童,且触摸动作少而单调等等原因,聋生的感知范围和内容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使他们的感知不完整、不准确。而这导致了在学龄初期聋童的视觉感受性视觉反应速度不及健全儿童;可正如俗语所说:“盲者最聪,聋者最明”,由于对视觉的依赖及经常使用,促进了视觉的迅速发展,聋生的视觉感受性和视觉反应速度与正常儿童的差距愈来愈小,甚至超过正常儿童。针对聋生的视觉优势的开发、培养以及让聋生意识到自己的长处,从而树立自信心是让聋生摆脱自卑情结的根本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培养上多多采用:实物演示、现场教学、电化教学、情景教学以及实验教学等方法,刺激聋童的触觉感知以及视觉能力。而已经培养具备了视觉优势的聋生要大量辅以绘画、摄影、平面设计等可以发挥视觉优势特长的锻炼展示机会。
(四)建立心理档案、设置长期心理辅导机构
针对聋生的心理咨询要充分体现出针对每个个体学生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对待,这就要求我们的心理咨询老师,通过合适的方法时机定期不定期的交流谈心,并把了解到的学生心理状况记录下来,拟订好心理辅导计划,并且要记下心理辅导效果,整理所有资料,建成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以
备查阅,做好进一步心理教育工作。学校也要设立心理咨询室,让面对心理障碍的学生随时可以有一个可以“治病”的门诊。
(五)正确处理好家长、学校、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
家庭教育以其启蒙性、连续性、终身性、潜移性的特点对孩子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科学的教养态度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通过成立家长学校、开展家教咨询、召开家长座谈会等帮助家长提高修养,转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并通过家访、电话、学校开放周、走访成功家长等方式,使学校与家庭及时沟通,使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确保聋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听障儿童心理障碍应该引起社会、学校的广泛重视。这就要求我们每个特教老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做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率,做学生心理问题的防御者,做学生心理发展的指导者和维护者,让学生的心理在我们辛勤的工作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总之还是一句话,聋生生理缺陷的弥补是非教育可作为的,而心理偏差的调整确是教育所能奏效的。
第三篇: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历史教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浅谈历史教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以现代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按照一定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要求,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技术和手段,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个性,通过调节心理状态,开发心理潜能,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增强适应能力,培养新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历史科教学的责任,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价值的途径。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任课教师根据历史学科、教材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挖掘学科中的心理教育资源,自觉主动地运用历史知识,特别是先进英雄人物事迹和以及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文化,调动和激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在授予学生一定的历史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从不同角度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学生健全人格。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价值的途径。
二、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而且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具有心理教育的能力,在各自的教育实践中自觉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了解并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发展水平,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对教材内容作加工,灵活运用于教学中去。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证。
(1)教师要有健康心理。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一个有健全个性的教师,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做学生的“人师”,使学生佩服,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2)教师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感染学生。“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师自身要拥有良好的态度和健康心理是前提。这样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各种方法的运用,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加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3)教师要以自己精湛的教育技能、挖掘历史教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来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这样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和全面开展大有裨益。所以,教师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认真研读教材,从中挖掘并开发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知识传授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2、尊重学生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实施个性化教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是要注意培养他们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学生从教师的耐心教育中,从教师的关心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教师可亲、可信,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让学生心理得到放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要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使其不伤自尊,增强自信,弥补不足,走向成功。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鼓励性评价,增强他们的成功体验,树立自信心
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通过教师的评价,要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发展的主动性与自觉性,鼓励他们不断上进。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利用积极的评价手段,提高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经常抓住每一个闪光点,进行表扬、鼓励,使他们更加自信、自强,从而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变换一种视角,努力从他们所谓的缺点和错误中读出美丽与新奇,多一些欣赏,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关心,多一些信任,多一些理解。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个性特点,并帮助他们把闪光点发扬光大,让我们的孩子在一个充满激励的评价中快乐健康成长!
4.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从而形成群体的心理优势,达到互相激励、共同提高的佳境。我们的教学工作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从横向来看,人与人之间、同龄人之间、同班同学之间,无不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决定着各年级学生之间学习成绩分化的潜在性。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分层教学”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都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得到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潜能,用丰富的史实,优秀的历史人物培养
学生健康心理品质。
1、增强自我激励意识,培养了成功感和自信心。学生从自卑、厌学,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阴影中摆脱出来,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教育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了自信心。
2、增强自我规范意识,培养了毅力和自控能力。学生有了明确的规范意识,懂得为了实现自己的学习和人生目标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及怎样去做,自觉地培养意志能力、自控能力,包括承受挫折、抗拒诱惑的能力。
3、增强自我调节意识,培养了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学生成长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要不断调节、平衡自己的心理状况,保持健康的心态,并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心理优化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不少学生由厌学变为好学,学习自觉性提高了。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学生获益,教师也获益匪浅。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主动地把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于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授课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满堂灌变成了以学生主体,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讨论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师生的心理距离缩短,师生的互相了解有助于教育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由此可见,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成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因而,历史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渗透就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
第四篇:听障儿童“美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浅谈听障儿童“美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这里的“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一般包括美感教育、美学知识的普及和以美的规律贯穿其中的普遍教育等。我个人认为“美学”知识的教育在听障儿童中尤为重要。近几年来,我发现有些听障儿童对美的意识有些偏激。认为把自已的外表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就是美。忽略了重要的东西。例如:我班有个叫姜俊宇的男生,上学五年来,家长对他的穿着打扮一直很用心。在一次交谈中,我问他:“什么叫美”? 他的回家答非常肯定,他说:“穿着漂亮的衣服、时尚的发型就是“美”呀,难道老师不知道吗?”听了后,我心里愣了一下。当时我想了很多。我认为,这不能怪他,应该怪老师平时教育不够。他是听障孩子,看问题容易只看表现不看实际。他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认识能力较健全人也要差很多。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及时正确的教育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必须关心他们在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做为聋哑学校来说,促进聋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以来由于只重视文化课教学,往往对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意不够,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发生。例如: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聋生健康情况时,只注意一些生理指标:身高、体重、视力以及有无躯干疾病等等,而忽略了聋生的一些习以为常的、但对他们的学业和社会适应能力带来不良影响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不健康不仅抑制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由于心理健康问题会造成学生在情绪、性格和人际关系上的缺陷,也使之难以与社会更好地协调。保护聋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培养聋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净化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对聋生心理影响极大,不良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对聋生的心灵起着潜移默化的毒害,聋生有很强的效仿性,不良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往往比正常人要严重,现在的聋生中存在狭隘、自私、抑郁、自骄或自卑、颓废、消极、对立、破坏、过于多疑等病态心理,就与非无产阶级思想和道德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接触的往往是一些很片面的东西,无正确的是非观念,就盲目效仿从而造成不良影响。要增进聋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大力净化社会主义风气,这就需要呼吁全社会的人们共同努力,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给聋哑孩子一片净土。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许多聋生心理障碍的产生由家庭因素造成。家长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智力培养上,对聋生期望过高,希望他们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甚至比正常孩子还要多,往往忽略了聋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心理发展规律,结果造成聋生心理负担过重,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有时,家长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当着孩子的面争吵,这样受害者往往是孩子,使他们感到很恐惧,很痛苦。让他们厌恶这个家,不愿意与人接触,形成严重的自闭心理。所以,和谐向上的家庭气氛、科学的教育态度不仅是聋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
三、创设健康向上的学校环境
学校的校风、班级、教学内容、课外活动、团队活动对聋生的心理健康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一个有威信的教师,往往会成为聋生效仿的榜样,他们的思想境界、性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必将在聋生身上留下印象。因此,教师要有多少角色意识,不应仅满足于讲课,同时也要充当医生、老师、父母、朋友、顾问等角色,给聋生以关怀和知识,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讲授知识的方法也要有一定的科学性,使聋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去获取知识。校内外开展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也会丰富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从玩中学,做中学,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和道德情操。
四、培养提高聋生的道德认识和思想水平
人在实践中产生某些社会需要,也改造和制约某些本能的需要。社会是复杂的,往往聋生接触的不够全面,没有正确的认识,使他们在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正确位置,所以,正确的认识和崇高的思想能使聋生正确地对待和处理环境中遇到的障碍和干扰,使正当的需要得以满足,防止挫折心理的产生。反之,致使需要长期难以满足,最后造成忧郁、焦虑、沮丧的不良心理。
五、培养聋生正常健康的情绪体验
客观环境的各种不良因素,往往是通过反常的情绪体验,给聋生造成心理问题。每个聋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赞许、表扬,而有些聋生因经常犯错,难以实现这一强烈的愿望,因而产生了痛苦、怨恨、自悲等心理,心理形成冲突,处于矛盾状态,从而影响了心理的正常发展。失败是聋生在正确动机指导下产生的,愿望、抱负、追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强烈失望的心理,多次的失败就会使聋生自卑,经常处于失败的情绪中,常常是聋生产生心理疾病的原因。因而,教师应注意让聋生在生活中能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多给学生一些机会,以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六、培养聋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聋生的意志力在其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有些聋生的不健康心理往往是由于意志薄弱、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要造成的。道德观念要求聋生采取文明行为,而不合理的个人欲望却使他们无法无天,行为粗暴;有的观念要求聋生采取积极主动、消极、利己的行为。虽然他们也有一定的道德认识,但由于意志薄弱,仍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产生了相反的行为结果使他们感到悲观失望,心理受到了严重挫折。因此,培养聋生坚强的意志是保持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七、及时做好青春期教育工作
人一生有两次生理发育高峰期,快速影响人的身体外形,尤其是青春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巨变时期,生理状态产生了广泛的变异,特别是性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出现,往往对聋生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一些生理发育过早的男孩子,由于其心理上、知识上、道德上均未做好准备,便难以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在学校中出现了“早恋”、“厌学”、“逃学”等一系列问题。例如,我教的班级有个小女孩“暗恋”一位男同学,由于这位男生年纪较大,就提前离开了学校,参加了工作,从而,小女孩就觉得呆在学校里没有什么意思,和其他同学也不团结,有了“辍学”的想法。家长很不理解,经过老师多次找她聊天、谈心才知道她的真实想法。老师就慢慢引导她,现在还小,不上学就没有文化,本来聋哑人和别人交流就比较困难,不学习就更不行了,而且,等九年级毕业后,还可以继续读中专,考大学,将来会认识很多很多的朋友,而且可以交一个健全的男朋友。孩子慢慢理解了,心态也慢慢平和了。当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就需要家长和老师与他们交流,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这时,未能得到师长恰当的关怀和教育,就难以保证聋生心理健康发展,也许孩子就会产生一些偏激的、病态的心理。进入这个时期的孩子对社会上的一些新事物有很强的好奇性,总想去学一学,看一看,例如,“网吧”、“酒吧”“游戏厅”等地方,这时教师和家长都应多留心,多注意。这一系列的问题,也都应是引起教育工作者重视的问题。
总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我们应该像关心聋生的生理健康那样,对听障儿童进行“美育教育”以使他们身心都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姓名:吕兰芳
单位:山东省龙口市聋哑学校 联系电话:***
第五篇:艺术教育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艺术教育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首先是儿童.他们的发展也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所以应对听障儿童进行系统的艺术教育.但他们又是有些特点的儿童.用怎样的方式进行教育可以
最大程度地避免听力缺失带来的影响, 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和文学艺术教育.通过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教育来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通过以艺术领域的基本理论,艺术活动的价值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相结合.我认为对听障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具有以下意义: 1.为昕障儿童完满型人格的塑造打下基础.审美艺术中所培养的对外部世界的整体反映能力是造就完满人格的基础训练,在教育中应坚持艺术教育与体,智,德教育相结合.使教育中的”社会性”,”科学性”与”审美
性”相结合,为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塑造完满人格打
下基础.2.有助于全脑功能的开发.据研究,任何一种艺术教
育都是大脑两半球协同作用的结果.在艺术教育中要坚
持直觉与抽象,情感与理智,非理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教
育,这有助于促进以右脑功能为主的全脑功能开发.3.有助于听障儿童一般智慧和创造力的发展.艺术
活动中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x,l-逻辑思
维起互补作用.4.有助于发展听障儿童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由
于听力的缺失,听障儿童有时会以其他的感官来代替,这
使得他们在观察力及审美力方面表现出特别的能力.如
果老师能及时地给予正确的指导,将极大地唤起幼儿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那么,怎样把艺术教育结合到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
中呢?怎样将艺术教育与听觉训练,语言训练相结合?下
面笔者将从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和文学艺术教育三个方
面进行介绍.一,听障儿童美术教育
(一)听障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
幼儿的美术教育是指儿童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
反映了儿童对周围环境世界的认识及儿童的情感和思想.听障儿童美术教育内容包括绘画,手工和欣赏三大部分.(二)美术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我们以绘画活动为例介绍美术教育与听觉训练的结合.教师或家长坐在幼儿的同侧,给幼儿一张白纸,让幼
儿根据成人的描述来进行绘画.如:请你在纸的中间画房
子.幼儿听懂中间和房子两个关键词后,可以在纸上画出
图画.教师或家长可以继续发出指令:请你在房子旁边画
一
棵树请你在树下画2 朵红色的花„„游戏结束后,幼
儿的画也完成了,幼儿沉浸在画好图画的喜悦感与成就
感中,不会觉得枯燥和无聊.教师和家长也利用游戏的方
法对幼儿进行了听觉训练,对幼儿的方位词,数量词,颜
色等都进行了辨听.对年纪较小或认知能力达不到的幼
儿.可以减少指令中关键词的数量.当然,绘画是为了表现幼儿内心的想法,我们也可以
不对图画的画面作过多的限制.哪里有花,哪里有树,都
可以让幼儿自己来设计.比如在进行春天的主题教学时, 老师告诉幼儿:春天到了,小草发芽了,桃花开了„„幼
儿便可以通过老师的描述,加以自己的想象来画出美丽的春天,春天里有小草,桃花,梨花.幼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在图画上画出燕子,小河等.美术活动中到处渗透有语言教育,手工活动折纸活
动中幼儿可以认识许多形状.在绘画中可以认识各种颜
色.在美工活动中可以了解到各种物品和工具的名称, 在展示图画时更锻炼了表达能力.家长和老师可以用提
问的方式来弓I 导幼儿表达:你的画上有什么啊?有什么
小动物啊?xxLb 动物怎么叫啊?对于程度较好的幼儿更
可以让他自己来描述图画,老师只要做一个耐心的倾听
者和欣赏者.二,听障儿童音乐教育
(一)听障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
对听障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听起来似-’T-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事实上,虽然他们不能完整地获取音乐,但是对
他们进行适当的音乐教育也是可行的.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内容包括唱歌活动,韵律活动,倾
听声音和音乐欣赏活动.但对听障儿童来说.要让他们音
调准确的唱歌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只要方法适
当,韵律活动,倾听声音和音乐欣赏活动都是可以应用到
他们的康复教育中的.(二)音乐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1.韵律活动
在听障儿童的音乐教育中.韵律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在对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训
练时常常要练习辨听音节数量.良好的节奏感有助于幼
儿对音节数量的辨听.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可以通过感知动物的叫声这个方
■墨壑塑法.有一首歌曲是这样的: 我爱我的小鸡,小鸡怎么叫?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叽叽
我爱我的小鸭,小鸭怎么叫?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
嘎嘎
我爱我的小羊,小羊怎么叫?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
咩咩
我爱我的„„
这首歌曲中的内容都是幼儿最熟悉的小动物和它们的叫声.小班的幼儿也已经有这样的基础能听辨这几个
小动物的名称及它们的叫声,所以听到这首歌曲时他们
都很感兴趣.在刚给幼儿播放这段音乐的时候,幼儿听到前奏时
就表现得很兴奋,说明幼儿都是喜欢音乐的,不仅是听力
健全的幼儿.听力残缺的幼儿也同样乐于感受音乐,欣赏
音乐.后来的一段时间里,他们会跟着音乐做动作了,听到
“嘎嘎嘎”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学小鸭子,这说明幼儿已经
把听到的声音和以往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了.随着对音乐的熟悉.有的幼儿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
唱歌了.虽然他们不能完全地跟唱,但是每到小动物的叫
声时,他们都会一边做动作模仿小动物一边跟着”唱”起
来.刚开始时他们跟不上音乐的节奏,只顾自己:”叽叽叽
叽叽叽叽叽叽„„”没有节奏感可言,但是到后来,幼儿
已经开始逐渐有节奏感了,他们会唱:”叽叽叽,叽叽叽叽
叽叽„„”虽然还是不能和音乐完全一样,但是我们能明
显看到幼儿的进步,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对音
乐的逐渐熟悉,幼儿会在节奏感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在生活中会听到很多有节奏的声响,可是有时候幼
儿不一定能注意到它们,也因此浪费了很多在生活,情景
中学习的机会.作为听障儿童的老师和家长,我们应当留
心周围的一切事物,发现能运用到幼儿康复教学中的东
西.汽车的喇叭声”笛笛笛”,火车的汽笛声”呜„„”,钟
表的响声”滴答,滴答”都可以作为幼儿教学的内容.通过
听这些声音,幼儿不但能明白声音的长短,高低,强弱各
有不同,而且能很好地培养节奏感.听障儿童通过听力补偿和听力重建,已经可以很好
地感知到声音的节奏了,只要方法得当,就一定能培养出
良好的节奏感.2.倾听声音
倾听声音的主要的目的是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听觉习
惯.在进行倾听声音的活动时,老师可以找来各种各样的声音片段,和幼儿做一个猜声音的游戏,老师放一段音
乐,让幼儿仔细去聆听,然后告诉老师听到的是什么.音
乐可以是动物叫声,也可以是各种自然环境声响.通过
游戏的方式,孩子一定能激发听声音的兴趣和培养专心
听的习惯.通过倾听声音,幼儿还了解到声音是有区别的.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有的声音长,有的声音短„„也可
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幼儿练习辨听声音的有无,大
小,快慢,长短.经典游戏《抢椅子》就是听辨声音有无的一
个很好的游戏.3.音乐欣赏活动
音乐欣赏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聆听不同节奏, 不同情绪的曲子来感受音乐的内涵.要选择一些内容简
单,节奏鲜明,易于理解的歌曲和乐曲.还可以带幼儿去
欣赏音乐剧,或者是老师给孩子排一个简单的音乐剧.让
他们通过直观的感受和体验来理解乐曲.建立起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三,听障儿童文学艺术教育
(一)听障儿童文学艺术教育的内容
文学教育的总目标是以”美”引”真”,储善壮体.寓教
于乐,实现文学的多元价值,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主要包
括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力,理解力,体验感受力,想象力和
创造力等领域目标.在提到幼儿园艺术教育时,教师想到的往往是音乐, 美术和舞蹈,常常把幼儿文学教育忽略在外.其实文学活
动和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一样.能够提高幼儿审美的感
知力,审美理解力及创造力.对于听障幼儿来说,文学教
育不仅仅只是教单词,教句子.更重要的是理解文学作
品,把自己的情感经验融入其中.儿童常接触的文学作品有儿歌,儿童剧,故事等,在为幼儿选择作品时.要考虑到幼儿的语言水平和心理发
展水平.(二)文学艺术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如同文学作家鲁兵所说:”对尚未识字的幼儿,文学
作品不是他们自己读的,而是父母教师念给他们听的„„
儿歌,故事,童话,都是只能通过大人的朗读.尚未识
字的幼儿才能得到真正的欣赏,不只是了解其内容,而且
欣赏语言艺术.”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我们要多给kkJL 组
织一些文学欣赏活动,如讲故事,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有
感情地朗读都有利于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加深对故
事的印象.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儿童文学名着,如《丑小
鸭》,《白雪公主》等,也可以用观看表演的形式来进行文
学欣赏教育,比如带幼儿去看一些童话剧或者木偶剧.让幼儿学习语言也可以用多样的形式.比如让幼儿
把语言从模仿,复述变成表演.如故事《是谁帮tJ,~g 树松
了土》,故事里有小桃树,大象,小白兔等角色,故事中小
桃树说:”大象,是你帮我松了土吗?”“小白兔,是你帮我松了土吗?”在复述故事时有一个小朋友总是不会说:”是
你帮我松了土吗?”几遍下来他已经不耐烦了.于是老师
改用表演的方式来进行.让这名小朋友扮演小桃树,小朋
友很兴奋,也很认真.虽然一开始说得还是不好,但是小
朋友刚才不耐烦的情绪已经没有了,玩得很开心.一个故
事表演下来.”是你帮我松了土吗?”这句话他说了好几
遍,一遍比一遍说得好.通过在表演时的反复表达起到了
强化的作用.听障儿童的艺术教育是康复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
分,通过进行艺术教育,幼儿能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但是要注意的是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
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
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