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4实验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小结
从转变观念入手 坚持科研为先导
以课堂为主阵地 走向课改新天地
——沙市新世纪实验学校课改工作小结
迎着课程改革的浪潮,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着时代的节拍,我校的新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这次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课程形式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的趋势,课程内容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特点。三年来,我们从走近新课程到体验新课程,与新课程一路同行、一起成长,已经取得了初步成绩,也遇到了一些困惑。
一、从转变观念入手,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
没有与新课程合拍的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只能虚有其表,为此,我们把通过师资培训切实转变教师的观念,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做到全员参与适度超前。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注意校本培训和即时即地培训,使教师边实践、边培训、边转变。
(一)集中培训
所有校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在课改实施前都参加沙市区教育局组织的课改培训,并全额支负培训费、资料费;在校由教导处调好课,支持教师参加培训;不论是资金,还是时间上都给以了大力支持。这三年里,主动给教师传递培训信息,让各科教师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课改培训。通过集体培训,打造共同的教育新理念,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产生思想、理念、情绪上的认同感和投身于课改实践的积极性。
(二)有计划的校本培训
1、省教育专家王钧、李文衡两位老师每学期4次对老师分学科作课改讲座;听课并指导,进行课改培训。使教师受益非浅,更新观念的同时也改进了教学的方式。
2、每学期开学前,校长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学期学习培训资料”。这已经成为了我们“新世纪人”工作中的必要元素,更是我们课改工作中的催化剂。
3、照例召开教研组长会议,要求各教研组长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纲要》,各科“课程标准”及解读等课改理论文章。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及评价观。
(三)即时即地的案例培训
1.召开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会议、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策略,制定符合本班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2.召开一至三年级任课老师座谈会,研讨新教材实验中新课程理念落实的体会和困惑。
3.通过向家长开放日活动,听取家长对学校课改实验课的反馈意见,不断提升教师教改水平。
4.邀请各科省竞赛课获奖教师来我校上示范课,开展“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5.行政班子人员为期每周的课改调研随堂听课5节。6.每年级组的4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年级组教研赛课活动。7.青年教师的“我与课改同行”的专题汇报会等等。
通过鲜活生动的教学案例来促进教师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内化。通过点拨式的即时即地的培训,促使教师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不断提升新课程理念。
二、坚持科研为先导,以课题研究带动新课程的实施。
成为研究型教师,是当代教师之必然和必须。课改实验并不是教师按照专家设计的图纸进行机械施工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研显得特别重要。一方面,课改呼唤着科研,为科研提供了源源不绝的课题和广阔的用武之地,另一面,课改也只有贴近科研,才能有明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推进措施。为此,我们遵循“边实验、边研究、边培训”的原则,确立了“科研带动”为抓手,全力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工作思路。
在学校总课题“积极开发大脑功能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统领下,各实验老师按照一定的维度,确立易操作、周期短、富有实践意义的专题,从而形成了健全的学科科研网络。这样,教师人人有了研究阵地,个个带着课题实践研究。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真正为推进新课程改革服务,我们扎扎实实开展了教学研究活动,每月由一位实验老师围绕自己研究课题上好课题研究实验课、年级组的公开教学活动课、沙市公开教学活动课等。听课后,围绕“本课教学中反映了课题的哪些思想?体现了哪些新课程理念?”进行研讨。对教学中不到位或不够成熟的地方,一起讨论改进方案,然后再按议定的教学方案再次上课„„使老师们逐步积累了成功的做法。科研,提高了教师课程研究的素养,不断探索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真所谓“课改促科研,科研推课改”。
三、课堂为主阵地,不断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
相同的教学理念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再加上新课程理念给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开放度,教育教学设计没有了固定化的模式,怎样实施教育教学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为此,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努力探索着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不断追求“超越”,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教学理念,提高实验能力。
(一)加强随堂听课,及时了解教师的课改动态
哪些教师与时俱进,与课改同行;哪些教师教育观念滞后,仍习惯于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用的虽是“新”教材,走的仍是老“路”。随堂听课,使我们及时了解了教师的课改动态。欣喜地看到了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一些教师教学行为的各种变化。
1、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新课程强调要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因为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问题情境,容易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作为学习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
2、重视提供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按照这样的理念,我校的各科教师努力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重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
3、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
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强调建立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而且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二)开展教学开放日活动,探索建立社区、家长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 我校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家长有效参加课程改革的新机制,落实“家长三知道”:
1、知道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确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
2、知道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课程设置方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3、知道新课程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规范家长行为,不断提高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的合力。
2004年春我校举行了一次全校家长学习、观摩教学的开发日活动,通过活动,旨在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评价观,探索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使教师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师水平。参加本次家校研讨活动的家长有二百八十多名,认真听了各年级语文、数学、艺术课共32节。他们反映,老师上课教学方法灵活,图文并茂,并能开展学生喜爱的游戏等活动,把枯燥的数学、识字教学寓于快乐的童趣中,充分调动了小朋友们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使孩子的潜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同时,不忘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听课满意率达95.9%。本次活动在座谈研讨中,家长也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和合理的建议。他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每个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举办“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 这几年,我校举行了“实施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请来了省兄弟学校同行共同探讨新课程改革的话题。每次活动都要展示了几节课,这些课均力求围绕“知道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即怎样由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发展为本,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充分肯定。
(四)进行年级组之间的公开教学赛课活动,不断提升教师课程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各学科的教师都积极行动起来,分别以年级组为单位,在集体磨课的基础上推出四至五节研讨课,进行全校的公开教学赛课活动,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来审视课堂教学,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构建新型的教学观、学生观与评价观。通过活动,老师们进一步认识到了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感悟了课改的核心。
四、增强“管理即服务”意识,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开设的一门全新的课程,在此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因无确定的教学内容、无固定的教学模式,更担心孩子尚小,无“研究”能力。面对这种全新的课程,教师感到困惑、迷茫,学校管理也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觉得,科学的课程管理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而管理的重点应侧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者的支持、鼓励、帮助和指导。即课程的管理应体现在服务之中。
(一)组织培训,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启动以后,我们教导处每二周组织每一位 参加实验的教师进行有关培训,学习新课程标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涉及的四大领域和具有的五个特性,明确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两大意义。一是着眼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运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二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组织者、帮助者。商讨并制订出符合我校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二)提供范例,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是全新的课程,毫无经验可借鉴,我们及时在平行班中选择“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比较成功的个案进行示范,组织“上课——说课、评课”的研讨活动,进行面上的指导,通过相互交流,提高课程实施的能力。
1、以《我在长江边长大》为题材的研究性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师生共同搜集家乡各方面的资料、素材,深入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了解家乡,锻炼了自身能力。
2、以各学科相整合的“综合实践活动”。把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平时丰富的积累相结合。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语文、生活中的数学 „„从而锻炼了综合学习能力。
几学期来的实施,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由模糊走向明晰、由肤浅走向深刻。“综合实践活动”最终归结为师生的“活动”。师生将活动什么,怎样活动,为什么这么活动,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而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五、以艺术教学课改为抓手,开发校本课程,发展艺术特色
课程改革把单一的音乐、美术课程融为一体,形成了综合性的课程——艺术课。我校每周二、周四下午两节课法定为艺术课,虽然在校外聘请了一批专业教师,但是还是要求教师全员参与。艺术课程涵盖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文学等内容。它的出现,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认知空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充分的选择空间。每学年的艺术展示活动中,一个个精彩的文艺节目,一块块让人留连的艺术展板博得了领导、专家、家长以及同行们的啧啧称赞。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尝试校本艺术课程的研究与实施,使我校的艺术教育再铸辉煌。
六、课改工作带来的可喜变化
(一)教育观念有所更新
进入课改的教师和学校行政成员,经过培训、研讨和实验的砺练,已基本接受课改的理念,愿意投身课改实践,积极实践课改,努力体现课改“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师生角色发生了变化
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课堂教学的绝对权威,他们在课改工作中,是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与学生是伙伴及朋友关系。学生在课堂上是主体,是问题的探究者,是解决问题的构建者和实施者。
(三)教学方法有所改进
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正在逐步更新,各学科相互观摩、借鉴,围绕教学方式的转变开展广泛的研讨、评比,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成为校园的热门话题。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较好的体现。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艺术课中音乐美术整合形式新颖,学生兴趣浓厚,小学语文课充分开发教育资源,以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引入课堂拓展教学,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我校举办的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综合性、选择性。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与以往学习中难于享受的成功乐趣,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发展了自己独特的个性特长。这对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五)学生乐学愿学,发展势头良好
通过问卷调查,94%以上的学生愿上课改学科的课,在学习中兴趣高,愿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的信心增强。课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实验研究成绩喜人.1、语文的“大量识字,快速阅读,快乐作文”实验效果显著:(1)一二年级识字量达2427个,超“课标”要求627个。
(2)低年段阅读量达7万字左右,中年段阅读量达 50 万字左右,高年段阅读量达120万字左右。
(3)三年连续参加省“我们爱作文”作文邀请赛两次团体一等奖,一次团体特等奖;个人一等奖 9 人次;个人二等奖 12 人次;个人三等奖9 人次。上半年参加省”小学生天地杯”作文比赛金奖1 人;银奖2 人;优秀奖2人。
2、数学的“脑心算”实验,很大层度上提高了低年段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增强了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3、三年参加区教研室语数两科的质量转项调研,所调研的各年级三次均获得“五星级”。
4、近两年,各科教师参加各级优质课比赛都取得了好的成绩,国家一等奖一人、二等奖一人;省级一等奖两人;市级一等奖三人、二等奖两人;区级一等奖三人、二等奖一人。
5、各科教师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论文、案例等比赛都取得了好的成绩,国家一等奖一人、二等奖一人;省级一等奖两人;市级一等奖三人、二等奖两人;区极一等奖三人、二等奖一人。
6、艺术教育成果显著:(1)书画教学成绩喜人,国家级特等奖2人、一等奖3人、二等奖35人、三等奖60人;省级一等奖1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5人;市级一等奖9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8人;区级一等奖10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10人。
(2)在文化部、中国青少年促进会、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联合举办的2004年“蒲公英”艺术新人选拔赛中,我校张伟、何苗同学分别获少年A组、少年B组金奖。其中张伟获本次大赛总分第一。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真正转变还有一个过程
整体上看,传统的教育教学观,旧的教学模式及考试 评价方法严重地影响着学校领导与教师,部分学校领导在课改工作的组织实施上行动缓慢,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依然沿续陈旧的模式,未能将课改精神积极贯彻到教学实践之中,对课改实验持观望的态度,缺乏探索的激情,使该工作未能达到预期的推进效果。
(二)教师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实践中我们深感教师素质普遍跟不上课改工作的发展要求。许多教师面对课程改革感到无从下手。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缺陷、跨学科的知识及技能不足,教学设计特别是活动设计无新意、无特色,个别教师甚至存在新课标执行困难,新教材应用不能适应的问题。
(三)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妥善处理
新课程倡导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随之带来了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少教师一味地穿插故事情景,练习形式一味地采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看上去轻松、活泼,但训练的面不够,训练的量达不到要求,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的现象随之产生。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发现,有的教师为迎合教改,不善于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取舍,不善于结合不同的知识层次、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吸取和借鉴优秀的传统教学模式,一味去追求教学创新而出现事倍功半的状况。
(四)教学的方法还有待研究、改进
现在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这说明老师有意识地将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小组讨论仅停留在形式上,表面上课堂都非常活跃,但是否真正认真思考过,课堂活跃究竟是为了什么?如何通过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有效地进行思考,进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有效的发展。
八、今后应着力抓好的几项工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在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我们必须以小平同志教育必须坚持的“三个面向”、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已有工作成绩的基础上,以“与时俱进”为动力,不断促进和发展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进一步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为了使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我们还需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干部和教师、社会各界人士及家长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使我们的教育理念更好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课改精神。要加强政策导向,为课程改革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并
(二)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协调发展
针对各科课程改革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我们要下功夫,努力促进课程改革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
一是抓点带面。采取“帮扶”、“结对子”等形式,促进共同发展;骨干教师带一般教师,形成教师群体共同进步的合作氛围;重点学科带动一般学科,形成各学科教学的不同亮点。
二是抓过程指导。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深入各教研组,为课改的不断发展排忧解难。针对实际,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及研究活动,改进传统的教研工作方式,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三是抓课题研究。针对课改中的各种问题,鼓励和支持学校立项研究课改课题,让教研科研促进课程改革的发展,并不断总结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
(三)大力促进校本课程建设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思路是:理论导向、因地制宜、广泛发动、重点突破。首先应加制订相关的制度和激励机制,拓展课程改革发展的空间,切实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保驾护。强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培训,确立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建立校本课程建设基本的理念框架。其次,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发小班化教学的特色校本课程。
(四)积极围绕课改加强课题研究
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巨大驱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我校独立承担的国家级及市级总课题为重点研究内容,通过教育科研提高广大参研人员的课改能力。组织课改论文评比,以此进一步总结、提炼、推广课程改革中的好做法和成功经验。
(五)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课改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们将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争取市内外教育科研机构和省教育专家的帮助和指导;大力开展课改科研课题的研究;积极开展专题研讨会、现场观摩、教师技能竞赛等活动;以此推进全校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六)深入抓好课改评价的研究及实施工作
由各学校分管领导牵头,第一线教师、教研组负责人、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对评价方案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使其导向性、可操作性及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七)努力争取加大对课改工作的投入
采取多种形式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保障。特别要确保各种师资培训、课题研究的经费。使我校的课程改革工作既有政策导航,又有物质基础,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我校课程改革工作要遵循“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各项工作要有新措施”的精神,努力开创我区校课程改革工作的新局面。
执笔:沙市新世纪实验学校 沈佩
2004年12月
第二篇:课程改革数学科阶段性工作小结
课程改革数学科阶段性工作小结
一、认真做好教师培训工作,为课程改革做保障
组织老师参加省课程改革数学科培训者的培训,参加培训的老师都能认真学习有关材料,认真听专家、学者的讲座,做好笔记,自觉遵守各项培训的纪律和要求,购买有关资料,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分工,每位老师负责几个专题,分头进行备课。
2002年6月下旬,组织我市各中学初一年数学老师参加泉州市举办的数学科教材培训,七月上旬各中学认真组织通识培训,在这基础上,于七月下旬,组织我市初一年数学老师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能严把出勤关,做到无重大事情不请假,每天坚持点名两次以上,并且做到每天两次签到,保证培训工作在人员到位方面落到实处,每位讲课老师都能认真查阅有关资料,备好课,上好每一堂课,而且还组织观看课改的课堂教学录像课,这样既有理论又有实际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还是比较受接受培训老师的欢迎,这在培训质量上起到保证作用,最后还要求每位培训老师回到工作单位后,按课改的精神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教案,使培训工作延伸到课堂教学实践,使受培训老师还能继续学习提高。开学后,发现个别老师因种种原因(有的是新毕业生)没有参加培训,为了保证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特意 再举行一次补培训的活动,切实做到每位任课老师都参加培训。
二、抓教研工作促进课改工作顺利进行
1、课改指导组深入基层学校听课调研,指导课改工作。为使我市课改工作更顺利进行,我们成立了学科指导组,指导组由进修学校刘季辅、吴文仪老师,安海中学林水艇老师、毓英中学洪培璇老师、侨声中学许文艺老师组成,为了能更好地起到指导作用,他们都能认真钻研教材,课程标准。学科指导组成员一起或分别到毓英中学、南峰中学、晋江侨中、江滨中学、南区中学、上安中学、潘径中学、金山中学、远华中学、尚志中学、南侨中学、池店中学、三民中学、深沪中学、锦东中学、安海中学、平山中学、东石中学、高登中学、季延初级中学、晋江五中、磁灶中学、侨声中学、松熹中学、鸿江中学、紫华中学、罗山侨中、西滨中学、罗山中学、梅溪中学、陶英中学等31所学校听课调研、指导,解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员到的问题。
2、开展市(片区)的教研活动,以实际课例进行深入研讨,共同提高
一年多来我们分别在金山中学、安海中学、深沪中学、池店中学、紫华中学、鸿江中学、南侨中学、毓英中学、西滨中学、陶英中学等学校开展片区的教研活动,每次活动都能做到先说课,再授课,授课老师反思,同伴帮助,最后进行专题研讨,大家都能围绕 某个专题进行深入研讨,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针对一些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及时在侨声中学举行一次由学科指导组成员许文艺老师亲自上的示范课,在研讨的过程中,把这些问题提出来研讨,取得共识,较好地促进课改工作的进行。
3、指导镇片区开展教研活动,重心下移,促进以校为本的教研风气的形成,更好地推动课改工作的进行。
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各镇都成立片区课改领导组,学科指导组,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有效地开展活动,学科指导组还参加南区中学、平山中学、晋江侨中、磁灶中学、远华中学、季延初级中学、罗山侨中、晋江五中、梅溪中学等中学的镇片区的教研活动,指导课改教研活动,效果较好,促进片区教研风气的形成,为了促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我们还把各校教研组活动时间公布在我校的数学科网页上,同时倡导各校之间开展教研活动,现在也有了校与校之间的教研活动,推动课改工作的深入进行。
三、学习先进经验,为我市课改工作做借鉴,促进课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现在是终生学习的时代,即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种责任,学习是人生命的组成部分,必须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首先我们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到国家实验区——深圳南 山区实验中学荔香中学听课,听取南山区教育局教科所老师介绍课改经验;我们还到南安市鹏峰中学听课,并听取南安市有关领导介绍课改工作经验;还到石狮市凤里中学、石狮侨中听课并听取石狮市教育局领导介绍石狮市课改情况。我们还组织部分校长、骨干数学老师到东山二中听课,并听取课改情况介绍,学习他们的一些好的做法,为我市课改做参考、借鉴。其次我们还邀请教授、专家、学者来我市指导课改工作,我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副主编王继延教授、泉州师院继续教育学院教研室主任张荣辉教授到我市指导课改工作,还邀请泉州市普教室曾大洋、张白翔老师到我市听课、指导课改工作。总之我们认真学习外地课改实验的先进经验,学习教授、专家、学者对课改的领会精神,使我们更明确课改的目标,及具体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课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四、开展竞赛活动,促进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改革精神,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为了促进老师们在课改实验过程中,更加深入研究课程改革的精神,在课改工作中做出成效。我们开展了“我与新课程”征文比赛,其中获晋江市一、二、三等奖的分别有1篇、2篇、4篇;开展“优秀个案”评比活动,其中获晋江市一、二、三等奖的分别有3篇、7篇、7篇,并且把它们刊印在“晋江教研”上交流,不定期把平时下校调研听课中发现较优秀的个案,整理成文交流,选送五位老师的论文或个案,三位老师的试卷在华东师大出版社举办的全国性会议上交流,并受到表彰。通过举办一些活动,大大地激发老师们研究课程、课标、教材和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的积极性,使课改工作能更好地顺利进行。
五、课改新变化
1、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在逐步转变,教师明确了课改的目标,意识到课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开始从只关注“双基”转变到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意启迪学生的思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等方面。
2、师生关系更加平等、融洽。
3、课堂教学方式出现了变化,教师唱主角的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多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新教学方式已走进课堂,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4、教研气氛更加浓厚,大多数教师意识到自身素质已适应不了课改的要求,自觉、主动地参与教研探究。
5、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得到逐步的培养。
6、学校领导更加重视课改工作。
六、存在问题
1、部分教师对课改的认识较模糊
⑴对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理解不深,例如新课标提倡“师生平等对话”,理解成问答或提问,合作学习有形式,但没有实质,有的老师一节课“合作学习”采用十多次,有的有开展活动,但没有让学生好好地体验、反思及提升到理论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独立化,脱离具体的内容,新课程提倡学科整合,有的老师把握尺度不够。
⑵对新课程的理解产生误区,例如:新的课程数学科的内容对数学概念过于形式化的描述要求有所淡化,有的老师把它理解为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淡化了等等。
⑶深究性学习没有把握好,有的老师把什么问题都在课堂上探究,结果导致时间不够,完不成教学任务。
⑷担心学生考试成绩不好,不敢大胆改革。
2、有些老师的素质难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⑴教学目标的确定不明确。
⑵课堂组织调控能力不强,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及教学效果。⑶应变能力不强,课堂上出现的教学机遇轻易放过。⑷教师的知识面不宽,难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3、班生数多给课改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2003、6 7
第三篇:基础教育课程物理科改革小结
基础教育课程物理科改革小结
柘林中学陈佳远
2004年9月开始,初中物理学科开始课改。我市物理选用的是粤沪版教材,迄今将近五年了。我们将培训、教研、教学三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三位一体,共同发展、进步、提高。现将有关工作小结如下:
一、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
1、做好培训工作,转变教学观念;学习《课程标准》。落实课改精神。
这次课程改革,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课程等方面所产生的变化,反映在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学过程转化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为此,我们首先加强了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培养的形式主要有:选派骨干教师县、市各种培训,同时结合校本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培训的内容更是多方多面。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1)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相结合解决单元教学问题。
此种教研形式主要针对实际的课堂教学,解决教师们每一堂课怎么上的问题。每章都会有一个备课组负责,拿出针对自己的学生和教师特点的教学设计,并最大限度地体现本备课组对于课改精神的理解,同时围绕这个教学设计拿出一节教学研讨课,使教师们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切实的体验。在教研过程中,引导讲课的教师做好教学反思,听课的教师进行针对课堂教学的研讨,明晰大家的认识,形成良好的研讨的氛围。
(2)组织教学反思的专题研讨。
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会不断地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广大教师来讲都具有很大的价值。因此在教研工作中及时为教师们搭建交流反思的平台,共同分享课改的苦乐。
(3)逐渐引入专题研究。
九年级开始,物理教研工作开始逐渐引入专题研究的理念,在开学之初,要求各备课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小的角度,确立本学期的研究课题,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注重对问题的研究、思考,及时积累相应的教学案例,逐渐形成研究的氛围。
3、引导教师做好阶段性总结,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在课改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是顺利实施课改的重要环节。我们采用课题阶段总结、期末回顾总结、论文评比、考试质量分析等形式组织教师总结反思,扬长避短,乘势而上。近五年来教师撰写的总结性文章在论文评比中屡获佳绩,得到了好评。
二、实施课程改革的体会
1、《课程标准》是学习与新教材的研究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不是学习一次两次就能解决问题的,需要经常学习,每学期开始时制定实施方案时要系统学,在实践过程中要带着产生的问题有重点地学,在总结反思的时候对照自己的做法重新学。
2、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教研形式,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要抓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一定要真正落实到课堂上。
3、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培训、学习的目标就是要让教师真正确立这个观念。
4、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经常反思、不断调整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5、新教材实验较多,学校的设备、仪器跟不上,再加上一些教师对实验重视不够,因而不少学校实验开出率较低,实验教学被淡化。
第四篇:孙中课程改革小结
肥西县孙集中学课程改革小结
(仅供参考)
近年来,我校利用业务学习会议时间,带领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推广工作的意见》,加快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推进我们学校素质教育,同时根据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和肥西县有关文件精神和提出的各项任务和要求,结合我校现有基础和学校特色,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一、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纳入课程计划,成立由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等有关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学校校长任组长),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工作,负责课程的设计、开设、实施和管理。
二、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推动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出发点,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和法律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具有健壮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健康审美情趣的生活方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督促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转变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本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课程结构要体现出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调整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加强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加快评价制度改革,发挥评价的教育和促进发展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领导组、教师、学生共同参
与的评价制度,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学校建立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学校具有一批业务素质高,教学观念新,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20%的教师有自己的研究课题,教科研气氛浓厚。
三、主要做法
1、课程改革的师资保证和培训
教学改革的关键首先是改革旧的教育观念,因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产生出来的。其次是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会导致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
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是师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我校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先后组织教师参加新课标、新教材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国培计划、英特尔培训等各项培训,切实抓好培训工作。在课堂教育方面改变了一些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教会了学生掌握研究性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学改革,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造就一批业务能力强、教学观念新、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的教师队伍。
2、教研制度贵在落实
我们坚持教研组每周集体教研一次,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教师。我们进行了“师生的沟通与合作、如何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关于新课程的备课研讨课、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课程的师生关系、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辅优补差”等主题的教研活动,许多老师在活动中受益匪浅。
3、学会并做好反思
学校教导处统一要求教师每节课要有反思,并把反思写到备课笔记上,交流教后记、教学手记、典型个案、教学问题、研讨课情况等记录到教研手册上。自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教师论文获国家、省、市、县级表彰90余次,学生各类获奖200余次,学校10余次获各类集体荣誉奖。
4、制定计划 检查落实
教研组集中教研活动应根据主题指定教师准备书面发言材料,全体教师交流教后记,学期末把有关材料交到教务处;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写一篇教学设计或教学案例(教育叙事)装订成册,并由教导处会同各教研组评定等级。
5、校本课程 课题引路
校本研究,即密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在校本研究中,校长、教师都是研究者,都是研究的主体。我校主张开展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深切体会到校长是“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我校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建立正确的导向机制,充分调动教导处、教研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以校为本”的工作,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出成效。
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初步形成规范的《孙集初级中学校本研究课题管理制度》,确保每学科每学年至少有一校级课题,并有实施过程的完整资料或阶段性成果。县级课题《“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已结题,《农村初中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市级课题研究正在有序推进。
6、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①、育人为本,各科教学渗透德育。每学期教导处都要组织人员查阅教师的备课手册,通过座谈等方法了解此项工作的效果。
②、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性文体(科普)活动。音、体、美等学科除了完成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课时外,每学期要组织一次全校性的文体、科普活动,有活动方案;参与活动的面达40%以上;资料齐全(如秩序册、节目单、图片、获奖通报等);有总结表彰。检查结果与教师的绩效卡和挂钩。
③、贯彻《守则》《规范》,重视养成教育。每学年上学期开展“学《守则》,讲《规范》”主题活动;下学期开展“学守则、学规范、讲文明、讲礼仪”文明礼貌月活动。
④、教师备课与学生课业。依据上级对各科作业的要求及实际情况,学校依据校情统一制定了《孙集初级中学教师备课、学生课业基本要求》。
⑤、建立师生成长档案。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统一制定师生成长档案,并定期在校内集中展示。
⑥、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每学年学校都要开展全校性的“金点子”创建活动,每个班级都有创新实践活动的方案及活动过程材料和终结性成果。
四、课改体会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而百家到共同发展。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会学习,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念。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念,用“心”施教;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模和特点去开展教学活动;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时施教,因材施教。要在实施中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加强课程改革还要注重开展宣传工作,动员全校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形成浓郁的课程改革氛围。争取社会、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形成有利于课程改革试验与推进的舆论氛围、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建立健康的教师评价体系,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更好地提高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要加强对教研组的建设,加强教研资料、教具设备的建设,督促教研组长按规范要求,抓好教研组工作,把教研组作为学校教学管理与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要坚持把师资培训工作贯穿于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把学校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重建始终贯穿于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
2、教研组应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按教学规范要求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标、研究分析教材,保证每位教师都能较好地把握教材,并能较科学地运用教材,把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始终贯穿于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
3、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因此,要求广大教师:一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二随着新一轮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努力把推进“三个转变”(教育思想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始终贯穿于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
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照此要求,我们任重道远,努力求索。
第五篇:综合改革先进实验学校先进材料
XX区洪门镇初级中学位于洪门镇洪门村,是一所条件非常简陋的农村初中,所辖范围洪门、乔谢、公村三个自然村,生源除自然村外,另有外区及流动人口。现有学生305名,在职教师31名,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名,中学一级教师6名,本科教师25名,占教师总数的80%。从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看,平均年龄34岁,是一支充满活力、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一、创造条件,取胜利
学校条件十分简陋,没有教学楼,教学设施不完备而且落后,但是我们有一个好的团队,有一支特别能战斗、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孜孜不倦的教师队伍。硬件上的不足,“软件”上补。勇于向困难挑战是我们的法宝。例如体育加试,学校没有场地、器材远远不够,校领导和教师们齐心协力、东奔西走,借器材、练学生。最终,我校参加体育加试考生111名,其中满分38人,优秀92人,占考生总数的83%。再如,实验加试前夕,各种实验用品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验的需要。怎么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首先,学校尽可能把经费往这块倾斜。其次,全体教师积极发动各种社会关系寻求帮助。总之,我们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上足上好实验课。“人勤地不懒”,我校111名考生中,取得满分者68名,占考生总数的61.26%,取得19分者12人,18分者15人,17分者7人,优秀者共102人,占考生总数的92.8%。
二、狠抓管理,提质量
教育管理是人的管理、心的管理、思想的管理、智慧的管理、形象的管理。教育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我们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重要标准,作为各类评优表模的主要依据,形成质量兴校之风。
1.德育立校,管理中育德,活动中育人。
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决定了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建立了自律、自督的德教育机制,把“体验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途径,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获得美德的体验,“从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达到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德育目标。
在活动安排上,我们边实践边创新,坚持主体小一点,针对性强一点,构思新一点,工作深一点,设计出“学会合作的课堂活动”、“学会自律的班级活动”、“学会感恩的家庭活动”等适合我校德育实际的活动评台,开展了“文明伴我行、安全伴我行”、“民族精神代代传”、“家庭一日念亲恩”等主体教育和班会活动。另外,我校特长培养阵地不断壮大,书法绘画、计算机比赛等育人活动蓬勃发展。德育成果喜报连连:区教文体局组织的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校园歌谣创编活动、中韩文艺大赛、中新国际书画展活动等,我校师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特别是国际书画展,我校三十人次参加,二十八人分获特别金奖、金奖、银奖和铜奖。
2.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其提高有赖于教师、学生、课程三者的完美结合。为此,校领导从关心教师的日常生活、工作需求入手,为教学一线教师排忧解难,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还通过制度管理等多种有效措施,增强教师的信心、责任心和工作劲头,使全体教师都能兢兢业业、不计报酬、舍小家为大家、甘为人梯,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人力保障。
3.大胆进行课堂创新与探索。
结合区教研室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我校在课堂教学上进行大胆创新和探索。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都有自己的模式。我们要求教师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师的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上,把“改”重点放在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心理,思维的疏通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因材施教,经常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充满信心,并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问题,对症下药,让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学到知识,健康成长。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络.com网。
4.毕业班工作
毕业班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体现学校教学水平质量的窗口。为了做好毕业班工作,我校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去抓:
(1)领导重视,亲自抓。
校长亲自挂帅,直接参于初三管理,教导主任主抓中三工作,校领导定期为中三教师召开专题会议,分析局势,共同关注中三发展。校领导还想方设法为教师排忧解难,使教师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同时,学校将人力物力财力尽最大力量向中三倾斜,做好后勤工作。
(2)加强教师管理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政治学习,使每位教师都有强烈的责任心,并落实到实践中去。教师集体办公,以便于教师间的通力协作,便于及时沟通每个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思想动向,经常与学生促膝交谈,关心学生,感化学生,既做严师,又做益友,融洽师生关系,以促使每个学生处于最佳状态。抓好教师备课、上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常常有收获、节节有提高。
(3)狠抓学生管理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定期组织考试,并及时与学生艺术性地沟通,指出努力方向。
各科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分析,针对学生偏科现象,分别找出自己的补差对象,利用课堂多提问、课下多辅导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优上更优。同时要求学生建立错题本,便于总结,注重让学生劳逸结合,锻炼身体和努力学习一块抓。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04年中招我校考生118人,上省扩招线11人,上省市重点线18人,占考生总数的15.25%,上市普高线88人,占考生总数的74.58%,以人均305.09分的成绩居全市第六位。
05年中招我校考生111人,上省扩招线19人,上省市重点线28人,占考生总数的25.23%,上市普高线91人,占学生总数的81.98%,以人均362.05分的成绩居全市第二位。
成绩的取得只能说明昨天,而不能说明今天,在改革之年,不能用“旧船票”去登改革发展之大船,我们头脑要清醒,思路要开阔,目标要远大,信心要倍增,要寻找不足,采取对策,迎接挑战,再抓机遇,趁势而上,使我们洪门镇初级中学中明天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