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体系及培养
试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体系及培养
作者:宋剑 邓冲金
论文关键词:高校思思想政治课 教学转换体系
论文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具体包括理论思维能力、科研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四个方面的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培养,既需要教师个体的积极参与,更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撑。二者相互配合、良性动性,必然会形成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培养的有效机制。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两个转换”: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从“教学体系”向“学生能力—素质体系”转换。高校思政课教师怎样才能实现“两个转换”?其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培养机制是什么?这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是一个有机体系(一)理论思维能力与科研能力是教学转换能力的“地基”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对思政课教师来说,“台下的功夫”是什么呢?最根本的“功夫”是要培养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与科研能力。理论思维能力与科研能力构成了教学转换能力的基础。“理论思维是相对于感性经验而言的抽象思维,是一种运用概念、范畴由浅人深地揭示事物本质与运动规律的能力,是理论观点与思维方式的有机统一。简而言之,理论思维也就是科学的理性思维、辩证思维。”„l]理论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锻炼和提高。恩格斯把学习以往的哲学作为锻炼理论思维能力的唯一途径,又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看成是这“唯一途径”的最佳人口。可见,学习哲学,特别是学习西方哲学,以德康哲学或黑格尔哲学作为人门(从康德到黑格尔构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逻辑链条,相互照应),最具训练价值。因为,辩证法不仅是人类思维的规律,而且是人类思维的体操。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提高哲学修养,选择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选择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进行学习,不仅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关“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其哲学史的直接来源就是黑格尔的逻辑学与辩证法思想。此外,学习黑格尔哲学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思想与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克思,尤其是他的《资本论》),而且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的最佳选择。
知道辩证法与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辩证法是两回事。怎样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辩证法呢?这需要将抽象思维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将理论思维能力与具体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将辩证思维方式与具体的理论观点结合起来。因此,理论思维能力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具体的科学研究中正确运用辩证思维的结果。可见,理论思维能力与科学研究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结合具体的思政课教学,怎样锻炼理论思维能力与科研能力呢? 首先,要学会提要勾元与提纲挚领,提高抽象概括能力,把书“越读越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第一章第三节概括了“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条件”,即“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般的教学设计是将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条件概括为“时代背景、历史前提和实践依据”。能不能进一步抽象概括,用三个字分别概括邓小平理论产生的三个条件呢?通过对材的反复阅读,我们发现可以用“上、中、下”三个字分别概括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前提、实践依据与时代背景”。对学生来说,提出进一步抽象概括的任务,是一种智力的挑战,能够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而概括后的文字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给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对于教师来说,对教材内容以及相关知识点进行高度概括、深度提炼和重新表述,会获得一种教学的激情和创造的成就感。
理论思维能力不仅包括概念、范畴的抽象,而且包括形象的抽象。形象思维不仅可以建立在感性直观的基础上,而且可以建立在概念思维和想象的基础上。牛顿与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研究中充满了“思想实验”,其实质就是概念思维基础上的想象与创造。而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也是一种抽象基础上的文学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的国民性。在思政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运用概念的抽象,而且要运用形象的抽象要善于“化抽象为形象”。“化抽象为形象”可以使“死知识”活起来,可以使破碎的知识建立起“完形”,给人以整体的形象感。例如,可以用洋酒“人头马”的商标“Xo”来表示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特区实践与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所谓“X”是指邓小平突破了过去“计划经济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认识,在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画了一个叉”,提出了“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所谓“0”是指划定特区搞实验,试验“社会主义能否搞市场经济”,探索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的资金与技术发展本国经济的模式与道路。用洋酒“人头马”的商标“xo”来概括邓小平理论的内容,会让学生永生难忘!正所谓“一图胜千言”。其次,要把教材内容放在相关学科基础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放在历史与现实的参照下,深入研究,把书“越读越厚”。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案的四门课程都有其深厚的学科基础和学术底蕴。以《概论》为例,要上好课,首先要拓展文献。党的四代领导人的思想及其相关文献是一个值得“花大力气”、“下狠功夫”的学术研究领域。通过学术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将教材内容置于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之下,而且可以通过学术研究反观教材内容的选择与表述,发现其中存在的“留白”,从而实现对教材内容体系的“超越”。此外,还要把教材内容放在历史与现实的参照下深人研究,选取其中的典型人物、重大事件和精彩细节作为教学案例,为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提供事实依据和感性经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有了孜孜不倦的理论学习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有了孜孜以求的学术研究与科研探索,才有了思政课教学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源头活水”。
(二)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是教学转换能力的“支柱”
有效的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是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重要表现,是教学秩序的保证,是教学效果得以实现的前提,是教学转换能力的“支柱”。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信息的传播过程,并且是一个具有剧场效应的传播过程。教学具有表演的性质,而教师应该具有“演员”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有相声大师“抖袍袱”的功底,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在知识的铺垫中,引领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教师要有魔术师的“洞察力”,能够驾驭“观众”注意力与情绪的变化,在眼神与语言的交流中实现知识的传递、智慧的熏陶和情感的交流;教师要有话剧演员的表现力与震撼力,将内心的独白转化成“观众”精神世界的激荡与共鸣;教师还要有主持人的应变能力,通过有效的互动手段避免“冷场”,运用教学机智应对各种“意外”。当然,教师还要有一点“法官”的威严与公正,对于扰乱教学秩序的现象给予震慑、批评和制止,以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师自身的尊严。
教师应该具有“演员”的意识与能力,但教师毕竟不是演员。戏里戏外,演员可以判若两人;但课上课下,教师必须表里如一,思政课教师更应如此。教师与演员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师是以本色演角色,而演员生活在角色与本色相互转换的“二重世界”。与演员“演谁像谁”相反,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对知识、对人生、对学生的真诚与热情。缺乏“演员”意识的教师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成为一个“演员”的教师更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教学是语言的艺术。口头表达能力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是实现“两个转换”的中介与关键,是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另一“支柱”。教师应该成为“口吐莲花”的语言大师。怎样才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呢?首先,要广泛阅读与刻苦实践。通过广泛的阅读,形成宽厚的知识基础与深厚的学科背景,使教师能够从学理上将思政课“讲清楚,说明白”。此外,教学实践中的思想火花、即兴表达与形象比喻,是教学语言口语化与形象化的重要来源。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刻苦的教学实践,有助于提高教学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与幽默感。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在生活中学习借鉴与勤奋积累。语言是需要学习、积累和锤炼的。信息时代使人们处于报纸、电视与网络的包围之中,特别是“谈话类”节目为语言的学习与积累提供了方便J决捷的客观条件。媒体不仅提供了最新的时事消息,而且提供了学习借鉴的范例。不同类型节目主持人的台词与风格、新闻访谈与娱乐节目的内容和栏目设置、相声、小品、广告的创意与台词,都值得仔细琢磨,可以将其中的合理元素巧妙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从而为思政课教师教学语言的积累、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设计的创新提供有效的借鉴。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厨师”的感觉、“魔术师”的魅力,还要有“党员”的立场、“演员”的演技。在所有这些角色意识的背后是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综合运用。理论思维能力、科研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共同构成了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有机体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与反思,才能使教学转换能力得到提高。贯穿于教学转换能力体系之中的“灵魂”是什么呢?教学转换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最终达到的目标与境界是什么呢?是教学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离开这个目标,教学转换能力的培养就是盲目的和无效的。教学创造力是贯穿于教学转换能力之中的“灵魂”。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培养机制
(一)教师教学转换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如果一个教师认为只有专业课才能讲出高深知识,只有专业课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从内心看不起思政课的教学,那么他(她)怎么可能把课讲好?如果一个教师对教学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混日子,那么他(她)怎么可能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转换能力?如果一个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带着心理疲劳和厌教情绪,怎么可能体验到专业的成长与职业的进步?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首先要解决内在动力问题,解决对所从事职业 1.上好思政课是赢得学生尊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作为客观的社会事实,高校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普遍存在职业自卑感,感到被学生和社会所轻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卑感源于学生与社会对思政课“课程的意识形态性”、“教材的政策性”与“教学的灌输性”的质疑;源于学生与社会对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的歧视;源于学生与社会对思政课教师人格的不信任;源于思政课教师学术地位、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的低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卑感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基础。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的冲击;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流行;渴望占有社会财富引发的浮躁心态;高校专业设置的市场化、教师管理的合同化、教师考核的量化、不同专业收人差距拉大等原因,不可避免地使思政课教师被边缘化、被矮化,甚至被丑化。思政课教师无力改变社会大环境,但可以通过教学与科研的努力改变小环境,通过把课上好来赢得学生的尊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决定的。但教学的宣传与新闻媒体的宣传有本质的区别。教学方式的宣传是以知识、事实和问题为核心的学理宣传。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不意味着要回避社会历史和学术研究中的热点、难点、焦点和敏感问题,二者没有必然联系。要把思政课讲清楚,讲明白,讲彻底,讲精彩,必然要回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和敏感问题。因此,课程的意识形态性并不是上不好思政课的主要障碍,关键要把知识、问题与学理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这正是需要思政课教师下功夫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动因。教材的政策性与课程的意识形态性密切相关。教材的政策性强、可读性不强,这正是思政课教师需要下功夫解决的问题,即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问题。怎样做到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怎样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上下功夫,怎样实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和精辟讲解,是摆在每个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思政课教师只有完成这些任务,才能使学生从教学中“终身受益”,才能真正让学生“真心喜欢”思政课,并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爱戴。
关于“灌输”,理论界与教育界存在争论。我们认为,教学中的“灌输”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教学只要以学生“接受”和“认同”为目标,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灌输”。以此逻辑观之,不仅思政课存在灌输,所有课程都在灌输。首先,“灌输”并不否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思政课不仅不反对教学民主,反而主张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辩论,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同,这正是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价值追求。其次,“灌输”并不存在不可见人的教学目的。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需要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需要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并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将思想政治理论转化成大学生“把握命运”、“创造幸福”的智慧与眼光,是思政课教师光明磊落的事业。再次,“灌输”不是欺骗。教学要传授真知,更要传播真诚。离开了真知与真诚,教师就无法取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思政教师的“灌输”不存在主观欺骗的故意。当然,思政课教师要提高理论修养,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避免课上课下言论与立场的变换,避免言行不一。
2.上好思政课是实现教师个人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的客观需要。中央对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视,高校教学督导与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职称评审对教学水平与教学实效权重的强调,在客观上都强化了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上好思政课成为实现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的客观需要。但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面临着“两个缺失”与“两个不适应”的基础性问题,即师范专业基础缺失,不适应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思政专业基础缺失,不适应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出身于非师范专业、非思政专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出身于非师范专业的弊端在于缺少教育学理论与教学基本技能的系统训练,教师职业能力基本依靠教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自发的探索与总结;出身于非思政专业的弊端在于缺乏对思政课教学特殊性的认识以及相关知识的储备,对如何正确处理专业知识与思政课教学的关系缺少理论指导和有效方法。因此,要上好思政课,必须解决“两个缺失”与“两个不适应”的问题,通过提高教学转换能力,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提供动力与支持。(二)教师教学转换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外在条件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中国共产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客观需要。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同时又是青年学生聚集的地方。加强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是维护中国共产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客观需要。历史已经证明,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历来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力量与政治力量,是社会变革与政治变革的先锋力量。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青年学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加强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对苏联解体与苏共亡党教训的深刻总结。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苏共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苏联精心培养多年的知识分子队伍成为批判苏联历史与苏联共产党的敌对力量,使苏联与苏共丧失了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与主流舆论的支持。当然,苏联解体与苏共亡党的最根本原因是苏共在市场取向的改革中成为一个严重脱离群众的既得利益集团,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造成的。脱离人民群众、积重难返的腐败与苏共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最终葬送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教训深刻!因此,一手抓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一手抓包括高校在内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对苏联解体与苏共亡党经验教训的最好总结。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途径,是确保高校稳定与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保障。思政课教师应该对所从事职业的政治功能与专业特殊性有清醒的认识和理论的自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2.中央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为提高教师教学转换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特别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把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到战略高度,并提出了“以教学科研组织建设为平台,以选聘配备为基础,以培养培训为抓手,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实现教学状况明显改善为目标”的总体要求。中央一系列具体政策与措施的落实,必将为思政课教师提高教学转换能力提供难得的学习机会与政策保障。同时,各高校结合本单位实际,展开的各项教学改革项目,必将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个体的积极参与,更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撑。二者相互配合、良性动性,必然会形成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培养的有效机制。
第二篇:高校思政教师如何上好思政课
高校思政教师如何上好思政课?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前行方向,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这些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何要从娃娃抓起?习近平曾指出,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中传播的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不良作用。而未成年人的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加强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第一,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
第二,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第三,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四,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第五,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第六,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八个相统一”。
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
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
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目前,有的思政课多少年不变样,听者昏昏沉沉;有的人课堂上一套,在网上换了“马甲”也换了一副面孔,这样的“表率”也是一种低级红、高级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后,备受鼓舞,深受启发。
结合“好老师”的“四有标准”和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特征,我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上好思政课,一要具备政治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政治要强,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这就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钻研、真信仰和真践行。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思政课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检验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行之有效的“试金石”是“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此外还看其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是否言行一致。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二要具备人品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自律要严,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三要具备学识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安身立命的学识根基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要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除此,还要追求思维创新。任何伟大事业都始于创新,都始于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星辰大海的宏伟目标。要读懂党领导亿万人民的奋斗史和创新史,必须有纵观古今上下千年的宽阔学术视野。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讲好思政课还必须花大力气培养和完善学识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即对教育学、心理学的钻研。实践经验证明,在解决了思政课“为谁教”和“教什么”这两大问题后,基于教师职业技能角度来思考“怎样教”就成为决定课程品质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篇: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针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效果也逐渐不尽如人意。如何引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就成了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
创新方式
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求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使当代高校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当前国内外形势,深入了解世情、国情、社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加大投入,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然而,当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1、“生多师少”,师资力量不够。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实行,高校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然而专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数量增长的比例却远远赶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教学资金的投入也远远达不到新增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费用的要求,这样一来,一名教师一个学期需要授课的学生人数甚至高达300~400人,导致当前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尴尬状况。这种“大班式教学”使教学资源难以均衡到每个学生身上,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
2、教学方式方法落后,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大多数高校和教师都采用了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然而,由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仍显兴趣不浓。有的教师尽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可是课件水平粗糙,自身理论素养不够,难以真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照本宣科”模式,乏味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或者做一些其他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3、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依然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理论素养的培育,对于实践教学的环节关注较少。多数高校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依然是“填鸭式”教学,将生涩枯燥的理论生搬硬套,再通过口头或者课件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了理论,却总感觉“无用武之地”,久而久之,不仅失去了对于课程的兴趣,同时也会感觉“空洞”的理论毫无用处,进而产生排斥心理。这就丧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宗旨和目的。
4、各学科之间衔接不紧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分为好几门,分别由不同的教师予以授课。课程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重复的内容,而各科教师之间若无紧密的联系和协调,就会可能出现同样的理论和知识点在这堂课上有,在另一门课程上还有,使学生失去了听课的兴趣,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创新方式,改进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
当今世界是不断开放和飞速发展的世界,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一浪高过一浪。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境外思想文化的渗入、社会观念的复杂变化,时刻冲击着每个人的思想,如何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站稳脚跟、认清目标、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教师们所要塑造和影响的国家未来建设者提出了较高的期望,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战线工作者牢牢把握住教学这个主阵地,以各种手段和方式积极有效地宣传、灌输和渗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与思想文化,抵御各种错误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第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和教育高校青年,不应该把学生当作被动待灌的容器,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传授你接收,应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专业性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侧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尽最大努力,“使之亲其师,然后信其道”。
首先,教师要加强课前备课,注重备课质量。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备课既要注重重点难点的梳理,也要适合教育对象的特点。教师要准确全面掌握教材,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逻辑性的梳理。系统化、逻辑化的教学内容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知识的传授主要采取的是口头语言交流的方式。相对于文字语言的交流来说,口头语言是最传统,也是最不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课必须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使教学内容既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又符合一般学生的思维规律和思维习惯。其次,教师要结合授课对象的特点进行备课和教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待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样的一个教学内容,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就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准备不同的案例。例如,在讲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对于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更侧重于经济理论方面的讲解,需细细解释,并且需要辅助以通俗的案例才能解释清楚;如果是给经济学系的学生上课,则不需要详细的解释经济方面的微观理论,因为他们在专业的学习中已经很清楚这些概念,而应该在政治理论和宏观经济理论方面进行讲述。再次,可以选择当前一些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原理,在充分收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写出调查报告。而后,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进行总结交流,切实巩固教学效果。类似这种专题讨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慎重选择适合的主题。要结合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围绕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课题或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精心设计。
第二,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研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真正使: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思路让学生自行研究,方法让学生自创寻找,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做到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安排理论课程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直观感受相对直接,对学生的印象较之书本理论更生动,且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参加,符合了现代大学生追求实际的特点,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一是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实践,让学生利用周末或者假期深入公司、企业、商场、社区、工厂、农村,了解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发展前景,试着发现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深刻理解和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增强对党的热爱和信任,提高自身的主人翁意识,拥护并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社会主义建设献策献力。二是鼓励学生到社会进行勤工俭学。让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劳动,在充实的劳动过程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领悟到自身的价值,学到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看到自己的能力与现实需要的差距,进而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三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和烈士陵园、历史纪念场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和运用,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方法,应该与课堂考试相结合以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第三,创新考核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影响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和改进考核方式,需要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问卷答题、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做法,而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考核。可以将课堂考试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通过撰写调研报告、组织专题讨论等方式,来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例如,上课出勤情况,是否积极参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是否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态度是否端正、认真,以及实践报告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还可以引入辅导员(或班主任)、班干部、同班同学来共同予以评定,赋予不同的权重,并实行重大违纪一票否决和突出表现奖分。
第四篇: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持续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存在着评价指标设计有缺陷,评价方法过于量化、缺乏多样性,评价结果处理不当等问题,可采取的对策有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进行元评价,设计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多样灵活的评价方法,建立公正、权威且专业的评价组织机构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对策
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既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优选提供依据,又能促进本学科的发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涉及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要素、过程及效果的评价,包括对思想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明政治性、教学目标多样性等特殊性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体现的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既表现为显性效果、直接效果、近期效果,又表现为隐性效果、间接效果、远期效果。在具体评价中,显性的、直接的、近期的效果容易为人们所注意,也较易评价;而隐性的、间接的、远期的效果则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对它们的实际评价就相对困难),这就使得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现状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学术界也是看法不一。有的研究者认为,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评价本身就很难具体量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因其特殊性而使得教学评价成为难题,加之我国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领域的研究相对不成熟,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本学理科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所以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现存问题
1、评价目的认识不到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双重目的,一是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二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就二者的关系来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而实际情况则往往是把理论知识的灌输摆在首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却至于其后,出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识化倾向。之所以出现这种倾向,除了教师自身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政课评价的指挥棒出现偏差,把思政课评价的目的等同于其他课程的评价目的,即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和成绩的高低。这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的灌输缺乏现实针对性,至于通过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究竟明确些什么、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究竟产生了何等影响”,这些原本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的问题并没有作为评价的最重要的标准。
2、评价指标设计缺陷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和一般课程相比更为抽象和概括,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价实属不易,因此就必须把这些抽象的目标具体化,从而依此来制定具体、可行、有效地评价指标,而且评价指标的内涵必须清晰,贴合教师的教学实际,这样才能起到评价的真正作用。但是目前大多高校各个科目的教学评价指标基本一样,包含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体现不出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特殊性。
3、评价方法过于量化,缺乏多样性
量化评价似乎以数量的形式体现客观性,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通常只是依靠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例如学生和教师填表、打分,或者召开部分学生、教师参加的座谈会,请专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些意见等方法。这些评价方式评价的偶然性、局限性较大,难以真实反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貌。比如,评价值的不同,并不能反映不同评价值背后所隐含的复杂教学现象的具体内容,而相同的评价值也不能说明其背后所对应的不同教学现象就是相同的。
4、评价结果缺乏权威性,处理不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任务艰巨,涉及层面广泛。评价明显带有主观意味,所以教学评价难免会受到评价工作者的个人主观情绪影响,势必会对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产生影响,评价者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评价知识和评价方法外,还要明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律,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者必备的素质。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并不能都能达到要求,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评价结果必然不能个个精准有效。另外,尤为突出的一点是目前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认识不足,还存在走形式、打人情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5、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学近期效果忽视长期效果
我国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研究和实践的历史并不长,而且主要是在政府的政策推动下进行的,这使得评价实践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管理主义”倾向,缺乏对思政课教学过程本身关注的自觉意识。
另外,对思政课教学近期效果可以通过学生成绩、同行、专家的反馈意见体现,容易操作,而长期效果只能通过用人单位等社会组织进行评价,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追踪难度大,评价工作就很难实施,因此经常被忽视。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改革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一项重要内容,涉及许多指标内容和技术要求,面对以往教学评价中所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提出相应对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1、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进行元评价——体现评价本身的科学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为了有效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但是如果评价体系本身出现偏差便将会导致整个改革决策出现失误,而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也的确会由于评价本身的问题,使得评价的预期目的无法达到。因此,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要进行元评价。
“简单说来,元评价就是对评价本身的评价,主要目的是检验评价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运用统计和其他的方法来估计产生的偏差对评价结论的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元评价要包括的内容有:首先,对评价体系的评价。评价对象明确;评价目的明了;评价标准合理,指标体系科学,权重分配恰当;评价方法可行,评价信息的搜集、分析处理方法得当。其次,对评价组织实施的评价。评价的组织是否有能力但此重任,其成员是否具备相应素质,切实有效地落实评价工作。最后,对评价结果和效用的评价。评价结果可靠有效,通过对评价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判定评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评价结果可信度高,并且评价对被评者有促进作用。
2、设计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现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关键问题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当评价方案确定后,其指标的优劣程度就成为保证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质量的核心因素。
首先要明确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的价值取向。在政治性层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内容应包含教师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能力、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能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程度和政治素养的发展状况。从学生发展需要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的价值困惑、人生目标迷茫等实际思想问题,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其次指标体系的设计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的制定与设计应该做到首先它必须与目标保持一致,必须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第二,指标制定必须整体完备,能全面再现和反应教育目标,反映思政课教学中的各种客观事实和客观因素;第三,指标体系还能符合评价者的实际水平,能为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具有可行性;第四,应当制定适当的评价指标标准,如果评价标准过低,很难区分教师教学水平,起不到相应的激励作用,如果评价指标标准过高,是大多数教师无法达到的,又容易挫伤教师工作积极性;第四,指标体系的制定能通过测量得出明确的结论;第五,指标的制定一定要保证信度和效度,起到评价真正的作用。
3、健全多样灵活的评价方法——体现评价制度本身的要求
把高校思想理论教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大学生接受科学理论武装、熏陶优秀文化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采取适当的方式,从理论教育入手,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让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因此思政课教学评价应改变以往过分注重等级与量化,强调终结性评价的偏向,要加强对形成性评价、非测试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的探索与应用,改进量化和等级方法,重视质性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除了传统的教师的评价和学生评价、同行互价、领导和专家评价、教师自我评价这些常规评价方法外,也可以采用网络评价、社会评价等方法。
方法是多样的,总的来说在评价过程中应当注重发展性评价模式的运用,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发展性评价是一种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教师发展的形成性评价。以“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为取向,不仅注重教师的现实表现,更加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通过评价与指导促进教师的“成长”。在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的过程中,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判定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提高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发展性教师评价是面向全体教师的,重视提高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帮助教师共同探讨、一起成长。
4、建立一个公正、权威且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组织机构——体现思政课的专业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以评促教,而且由于其课程的特殊性,有必要成立独立的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部门。组建与一般课程有所区别的督导组织、听课评课组织,可以聘请部分思政课离退休的资深老教师、老专家担当督导人员,保证评价过程的客观性、科学性和评价质量的权威性,既对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老师起到一种外在的刺激作用,又可以汲取专家的宝贵经验和意见,提升自我教学能力。
5、校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完善反馈调节机制——体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复杂性
要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学评价结果反馈机制,使广大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质量评价及其结果的反馈有一个深入正确的认识。美国学者泰勒在其行为目标模式中指出,评价可以找出实际活动偏离目标的程度,通过评价信息的反馈,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尽可能地逼近目标。根据思政课程要素、课程实施过程、教学效果等不同层面的信息,采用科学的、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将评价信息反馈给教师,促使其最大限度的接受,从而改进教学,进而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实现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最终价值。如此一来就可以形成一个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过程,这对构建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利于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有利于教学体系向大学生素质体系的转变。在反馈过程中一要注意反馈客观,尽可能准确全面的将信息反馈给教师。二要注意反馈及时,有利于发现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三要注意在反馈的同时应当要指出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并且给予被评教师一些指导性的意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的科学性,解决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陈春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研究.武汉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4]李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现状与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
[5]骆郁廷,丁雪琴.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的主体.思想理论教育,2007(2)[6]王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7]甘泉.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的反馈调节机制.思想理论教育,2007(12)[8]李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若干问题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
第五篇: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公共必修课发挥着主阵地和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如何上好其下的四门主干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校思政课老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思考;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3-000-02
在2005年3月9日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了本科高校思想政治公共必修课主干课有四门,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四门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如何上好这四门课,围绕课程教学实际,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抓好一个关键――上好第一堂课很重要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也在《读通鉴论》中说:“有其始之,则已之也难”,意思是说:凡事开了头,要使他半途而废就很难。
对于刚刚从学校毕业,踏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来说,虽然对教育充满着憧憬和热情,但在角色转换上也曾感到迷茫。按照世界公认的教师成长阶段来看,第一阶段在大学本科期间要有十四周的教学经历。但对于综合性大学的毕业学生而言,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没有教育实习的环节和经验。对于师范生而言也很难做到真正有十四周的课堂教学经历,在教学实习中可能扮演的更多的是班主任的角色,而非课堂讲课的教师角色,在研究生阶段又没有相应的教育实习。第二节阶段是入职后的两年职业培训,也就是职业认定阶段。但就我所在的学校,或是其他的一些学校而言,在新教师入职后的两年不上课,进行专门的培训,对于老师们的成长,从长远来看,无疑是非常有益的,但真正落实起来却存在很大的难度。第三阶段是入职后的三十五至四十年,为自主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可能很多老师都是直接从学校硕士或是博士毕业就直接进入到高校工作,他们拥有的是专业知识的训练和储备,但缺乏的是教学经历和课堂管理的经验。对于年轻的教师来说,在刚步入教师这个行列的最初几年,最重要的就是站稳讲台。
第一堂课讲什么,怎么讲,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都是老师们在课前要思考的问题。学生对于老师的第一印象如何直接影响着本学期后面的课程教学。如果第一堂课老师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会比较配合,老师也能树立起自信,正常发挥,形成良心循环。如果第一堂课教学效果较差,学生会对老师形成较低的认识,对于年轻的老师们,会打击信心,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对于新教师而言如何上好第一堂课就十分重要。除了充分的准备,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课前去听听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的课也非常必要。
二、坚持四个原则
1.树立问题引导意识
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对于每门课、每个章节、每节课都会有主要问题。在讲授一门课时,教师首先要厘清这些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作为课程、章节、一节课的引导。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来说,从目录看,《原理》课由绪论和七章构成。但从内容看,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这三个部分之下又分别有多个内容。在讲解绪论时,就要让学生从以上三个方面整体把握整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厘清章节和内容的关系:课本的前三章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四、五章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六、七章讲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在后面的课程中,依次讲解不同章节的时候,又在这个大的框架中将知识点补充完整。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四大部分:辩证唯物论(含五大观点:物质、运动、时空、意识、实践);唯物辩证法(含四个部分:两个总特征、三大规律、四种思维方式、五对范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围绕四个问题展开:认识从哪里来?什么是认识?认识的运动的规律?有多少认识是真正的知识?)和唯物史观(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的创造者?)。在不同部分、不同章节的讲解中,还要将这些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展示出来,讲明白。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当整门课程结束的时候,一张完整的知识逻辑图清晰可见。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有清晰的问题意识,可让课程条理清晰、内容详实,同时也能引导学生们树立起学习和思考的问题意识,避免思路、逻辑混乱,也易于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
2.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政课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理论性强。在思政课的四门主干课程中,《原理》课的理论性和逻辑性比其他几门课程要强。如何把枯燥、难懂的理论讲清楚、讲生动,成为摆在思政课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如果光讲理论,难懂也容易疲惫。
根据马克思的认识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就要更多的联系实践生活。从实际生活的中案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比如讲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之一:普遍联系,可引用的例子有古文献中的《太子丹献手》、《箕子见微知著》,现实生活中的多米诺骨牌、蝴蝶效应、桑基鱼塘模式等来引导同学们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再比如,讲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波动始终以价值为轴线时,可用六个苹果和iphone6的价值作比较:六个苹果价格再涨也不会超过iphone6,而iphone6价格再跌也不会少于六个苹果的价格。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两种常见商品价格与价值的比较中明白:价格波动始终以价值为轴线,任何商品的价格在供求关系影响下波动的中心始终是这一商品的价值。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来讲原理,学生会有亲切感,同时也能更好的融入课堂教学,理解所学内容。
3.增加与学生的互动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包含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思想政治公共课,除了理论性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班教学。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只有老师的教,教学效果不佳。其次,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的功能在不断增加,智能机在学生中几乎人手一台,如何把“低头族”、“特困族”变成“抬头族”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理论讲授的同时引入课堂实践教学的部分,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在《原理》课的授课中,可让学生上讲台讲课,并把成绩计入平时分。具体操作流程分三个阶段:第一,准备阶段。将学生以15―20人不等分成一个小组,指定小组长,分配讲课内容,讲课时间为十五分钟左右。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填写教案、制作PPT。第二,课堂讲解。每小组派一名同学在课堂上讲解相关问题。教师根据事先制定好的评价标准当堂点评。第三,讲课反馈。小组的每位成员根据本次讲课的整个过程,写一段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课堂反响和同学们课后上交的心得反馈,很多同学都认为这样的讲课方式非常好,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在实际中提升了组织、表达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也体会了老师们的辛苦。通过聆听、评价学生讲课,其实也可以促使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
4.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知道学生的心理、诉求,才能有的放矢。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担任班主任辅导员一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学生,了解其所思所想。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作为三本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弱,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不透彻,知识框架结构不完整,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时加强基础、重点理论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厘清不同知识结构内在的逻辑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应用相关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劣势相对,学生们思想活跃,参与活动积极。在补足劣势的基础上,老师们也应该思考如何发挥学生们的优势。是否可以考虑在思政课的讲授中,以辩论、话剧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时,在一些同学的思想和实际上课过程中,存在不重视公共课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加强课堂管理,严格考试制度。
三、提升两种艺术
1.手段上的艺术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教学手段也在现代化。与过去老师们讲课写板书相比,现在我们有了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设备提高教学效果。可以用投影,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展示出来。不过,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给老师们增加了教学难度。要制作出合格的、优秀的PPT并不容易,这需要老师们不断增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的能力。
2.教育上的艺术
学生有的时候就像一面镜子,学生们的状态,间接的反映了老师的状态。当老师全身心投入教学,以饱满的热情进行课堂讲解时,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老师若是毫无情感的读课本、理论,学生们则会表现出厌学的态度,甚至会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这样的课堂教学则是低效的或是无效的。
那课堂上饱满的精神和自信从何而来呢?首先,来自老师内心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其次,来自课下广泛的阅读、知识的积累和反复的备课。
与其他专业课下设多门课程相比,思政课的五门课相对少一些。同样几门课在不断循环讲。感觉有了课件,似乎就不用备课,老师需要做的就是不断重复。关注的老师就会发现,思政课有的内容变动小,但有的内容再随着时事政治的变化而变化。教材变化,需要老师们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其次,就同一个学期,每讲一遍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之后就需要对课件做修改。同时,伴随知识的积累,眼界的开阔,对之前的内容多会不满意,也需要再修改。其实每一次修改课件,也是一个小小的进步。
四、用好三种资源
伴随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也进入了一个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老师们通过网络获取资源的同时,同学们也能通过相同的渠道获取相关的信息。仅仅依靠一本教材讲课似乎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老师们要上好一门课,还需充分利用好三种资源。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如果说在信息社会前,老师们的相互学习交流还依赖于出差、考察、培训、竞赛等形式,那在信息社会之下,这种学习借鉴则要容易且便捷得多。就课堂教学而言,老师们可通过网络视频,直接观看到世界著名大学的公开课、国内知名大学的慕课、国家级的精品课程等知名学者、专家的课堂讲授。从这些课堂中,不仅能获得一些新的知识,也能借鉴其教学方法。其次,在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时,如何整合利用资源也是高校的教师们需要不断增强的能力。
2.充分利用参考文献
正如之前提到的,仅依一本教材是很难上好一堂课的。老师们在课下需要大量的阅读。首先是本专业的书籍,就上课使用的教材而言,也需要阅读至少三个不同的版本。其次是本专业相关的专著,包含知名学者的著作和论文,掌握其对一些问题的主要看法和观点。最后是养成经常性查阅相关方向论文的习惯,掌握学术前沿。不仅有益于教学,同时对科研也有所启发。
3.充分发挥团队力量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尤其是作青年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多听取经验丰富老师们的课对教学有着直接的帮助。不同老师有同的教学风格和方法。司马迁力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笔者不敢求成一家之言,但希望博采众老师之长,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方法,力图从学习、模仿,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经验所作的一些思考,可能还存有一些不足之处。既是总结,也是希望,希望在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教学效果方面再有一些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赵晓春.大班小组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南京:文教资料,2015,(1).[3]杨宏兰、袁丽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J].武汉: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6).[4]龚美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石家庄:教改创新,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