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带一路--重点布局天津等15个港口建设

时间:2019-05-12 15:5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读一带一路--重点布局天津等15个港口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读一带一路--重点布局天津等15个港口建设》。

第一篇:解读一带一路--重点布局天津等15个港口建设

解读“一带一路”:重点布局天津等15个港口建设

来源:钢之家

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以“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区域定位

将“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内区域开发开放有机结合起来,以沿边地区为前沿,以内陆重点经济区为腹地,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引领,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港口建设

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

“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提出要充分发挥国内各地比较优势,以沿边地区为前沿,以内陆重点经济区为腹地,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引领,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重点布局天津等15个港口建设

天津北方网讯: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三部委经国务院授权,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就此,记者采访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

问:共建“一带一路”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共建“一带一路”,将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以“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把握好合作方向。“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发展潜力巨大的腹地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合作方向有三个,分别是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合作方向有两个,分别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并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经南海到南太平洋。

二是共建国际经济合作走廊。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将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三是推动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需要各国携手努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尽早建成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实现区域互联互通,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达到一个新水平,彼此之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同时,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使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友好相处。

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请问如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设施联通领域的合作?

答:应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合作。

在交通基础设施合作方面,要抓住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断头路”,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

在能源基础设施合作方面,要加强与中亚、西亚、东南亚、俄罗斯等能源通道建设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

在通信基础设施合作方面,要加快推进双边跨境光缆等建设,规划建设洲际海底光缆项目,完善空中(卫星)信息通道,扩大信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区域通信干线网络建设,大幅度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打造畅通便捷的信息丝绸之路。

问: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中国将从哪些方面推进与沿线国家的合作?

答:投资贸易合作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传统领域,也是大有可为的重中之重,需要各方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合作:

一是努力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沿线国家宜加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等方面的海关合作,以及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统计信息等方面的多双边合作,推动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生效实施。改善边境口岸通关条件,降低通关成本,提升通关能力。加强供应链安全与便利化合作,推动检验检疫证书国际互联网核查,开展“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降低非关税壁垒,共同提高技术性贸易措施透明度。

二是努力促进贸易转型升级。进一步拓宽贸易领域,优化贸易结构,挖掘贸易新增长点,促进贸易平衡。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巩固和扩大传统贸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创新贸易方式,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的商业业态。把投资和贸易有机结合起来,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

三是努力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加强与有关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磋商,消除投资壁垒,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协调解决工作签证、投资环境、融资需求、优惠政策等问题。

四是拓展相互投资领域。继续推动在农林牧渔业及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积极推进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海水淡化、海洋工程技术、环保产业等领域合作。加大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加强能源资源深加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合作。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深入合作,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

五是努力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加强与有关国家在产业链条上的分工合作,推动上下游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扩大服务业相互开放。积极与有关国家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中国欢迎各国企业来华投资,鼓励本国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

六是树立投资合作新典范。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支持中国走出去企业按属地化原则经营管理,积极帮助当地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问:请问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发挥国内各地方比较优势,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答:我们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积极性和比较优势,将“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内区域开发开放有机结合起来,以沿边地区为前沿,以内陆重点经济区为腹地,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引领,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西北、东北地区。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发挥陕西、甘肃综合经济文化和宁夏、青海民族人文优势,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发挥内蒙古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好面向中亚、南亚、西亚、俄罗斯的开放窗口。

西南地区。主要发挥广西、云南、西藏等地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周边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建设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重要门户。

沿海和港澳台地区。利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发挥海外侨胞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独特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台湾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出妥善安排。

内陆地区。利用内陆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优势,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战略支撑和成都、郑州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加快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战略合作。建立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

问:《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后,中国政府将如何推动落实?

答:“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宏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跨越时间长、建设任务重,需要加强组织和领导,统筹做好对内、对外两方面工作。为此,中国政府成立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具体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中国将与沿线国家一道,不断充实完善“一带一路”的合作内容和方式,共同制定时间表、路线图,积极对接沿线国家发展和区域合作规划,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和备忘录;在既有双多边和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框架下,通过合作研究、论坛展会、人员培训、交流访问等多种形式,促进沿线国家对共建“一带一路”内涵、目标、任务等方面的进一步理解和认同;稳步推进示范项目建设,共同确定一批能够照顾双多边利益项目,对各方认可、条件成熟的项目抓紧启动实施,争取早日开花结果,让当地人民受益。

第二篇:“一带一路”解读

(One Belt And One Road,简称“OBAOR”;或One Belt One Road,简称“OBOR”;或Belt And Road,简称“BA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古代背景

丝绸之路是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前114年)

沿线国家和地区人口、经济规模等数据

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

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4]

构思提出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政府特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国背景

1.、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

2.、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

3、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

启动战略

中国提出两个符合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战略: 1.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

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即“一带一路”战略。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边境地区作为连接中国与众多邻国的门户和纽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是“一带一路”建设向前推进的必要前提和保障。中国已同除印度、不丹外的12个陆上邻国解决了边界问题,未划定的中印、中不边界地区也总体保持稳定安宁。中国边境地区整体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邻国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意愿普遍上升。

边境地区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依托。边境口岸作为通道节点,在中国对外开放中的前沿窗口作用显现。中国开展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规划和建设,与东北亚,中亚、南亚及东南亚国家开通公路通路13条,铁路8条。此外,油气管道、跨界桥梁、输电线路、光缆传输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果。这些设施建设,为“一带一路”打下物质基础。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现实可行的通道路线是:连接东北亚和欧盟这2个当今世界最发达经济体区域的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主体和中心的日本,韩国——日本海——扎鲁比诺港——珲春——吉林——长春——白城——蒙古国——俄罗斯——欧盟的高铁和高速公路规划。

2014年8月,习近平出访蒙古国时,表示欢迎周边国家“搭便车”。[5]

敲定省份 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西北的6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3省,广西、云南、西藏等西南3省,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5省,内陆地区则是重庆。[6]

丝路新图

1.北线A: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北太平洋——日本、韩国——东海(日本海)——海参崴(扎鲁比诺港,斯拉夫扬卡等)——珲春——延吉——吉林——长春——蒙古国——俄罗斯——欧洲(北欧,中欧,东欧,西欧,南欧)2.北线B:北京——俄罗斯——德国——北欧

3.中线:北京——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

4.南线:泉州——福州——广州——海口——北海——河内——吉隆坡——雅加达——科伦坡——加尔各答——内罗毕——雅典——威尼斯

5.中心线[7] :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新疆——中亚——欧洲

安排部署

2013年9月和10月,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2015年2月1日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会议并讲话。[5]

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张高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副组长:

王沪宁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改革办主任 汪洋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杨晶 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 杨洁篪 国务委员

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强合作。

政策沟通。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政府间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设施联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兼容规范的运输规则,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推进港口合作建设,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加快提升航空基础设施水平。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

共同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畅通信息丝绸之路。加快推进双边跨境光缆等建设,规划建设洲际海底光缆项目,完善空中(卫星)信息通道,扩大信息交流与合作。

贸易畅通。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沿线国家宜加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海关合作,以及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统计信息等方面的双多边合作,推动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生效和实施。改善边境口岸通关设施条件,加快边境口岸“单一窗口”建设,降低通关成本,提升通关能力。加强供应链安全与便利化合作,推进跨境监管程序协调,推动检验检疫证书国际互联网核查,开展“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降低非关税壁垒,共同提高技术性贸易措施透明度,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拓宽贸易领域,优化贸易结构,挖掘贸易新增长点,促进贸易平衡。创新贸易方式,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的商业业态。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巩固和扩大传统贸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把投资和贸易有机结合起来,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消除投资壁垒。加强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磋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拓展相互投资领域,开展农林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积极推进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工程技术、环保产业和海上旅游等领域合作。加大煤炭、油气、金属矿产等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加强能源资源深加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合作。

推动新兴产业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促进沿线国家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

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建立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扩大服务业相互开放,推动区域服务业加快发展。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鼓励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中国欢迎各国企业来华投资。鼓励本国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促进企业按属地化原则经营管理,积极帮助当地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资金融通。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共同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有关各方就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开展磋商。加快丝路基金组建运营。深化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务实合作,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支持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符合条件的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外币债券,鼓励在沿线国家使用所筹资金。

加强金融监管合作,推动签署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逐步在区域内建立高效监管协调机制。完善风险应对和危机处置制度安排,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形成应对跨境风险和危机处置的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征信管理部门、征信机构和评级机构之间的跨境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丝路基金以及各国主权基金作用,引导商业性股权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共同参与“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

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合作。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

强化与周边国家在传染病疫情信息沟通、防治技术交流、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提高合作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为有关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应急医疗救助,在妇幼健康、残疾人康复以及艾滋病、结核、疟疾等主要传染病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扩大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

加强科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开拓和推进与沿线国家在青年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开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公共行政管理等共同关心领域的务实合作。

充分发挥政党、议会交往的桥梁作用,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立法机构、主要党派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开展城市交流合作,欢迎沿线国家重要城市之间互结友好城市,以人文交流为重点,突出务实合作,形成更多鲜活的合作范例。欢迎沿线国家智库之间开展联合研究、合作举办论坛等。

加强沿线国家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重点面向基层民众,广泛开展教育医疗、减贫开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保等各类公益慈善活动,促进沿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加强文化传媒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运用新媒体工具,塑造和谐友好的文化生态和舆论环境。

合作机制

当前,世界经济融合加速发展,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积极利用现有双多边合作机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区域合作蓬勃发展。

加强双边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沟通磋商,推动双边关系全面发展。推动签署合作备忘录或合作规划,建设一批双边合作示范。建立完善双边联合工作机制,研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行动路线图。充分发挥现有联委会、混委会、协委会、指导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等双边机制作用,协调推动合作项目实施。

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发挥上海合作组织(SCO)、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亚洲合作对话(ACD)、亚信会议(CICA)、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相关国家加强沟通,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继续发挥沿线各国区域、次区域相关国际论坛、展会以及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及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前海合作论坛等平台的建设性作用。支持沿线国家地方、民间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联合举办专项投资、贸易、文化交流活动,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图书展。倡议建立“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

开放态势

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西北、东北地区。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发挥陕西、甘肃综合经济文化和宁夏、青海民族人文优势,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发挥内蒙古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

西南地区。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

沿海和港澳台地区。利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力度。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成为“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发挥海外侨胞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独特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台湾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出妥善安排。

内陆地区。利用内陆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优势,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加快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合作。建立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支持郑州、西安等内陆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加强内陆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布局,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深化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

中国推进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磋商,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收获早期成果。

高层引领推动。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先后出访20多个国家,出席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就双边关系和地区发展问题,多次与有关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进行会晤,深入阐释“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和积极意义,就共建“一带一路”达成广泛共识。

签署合作框架。与部分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与一些毗邻国家签署了地区合作和边境合作的备忘录以及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编制与一些毗邻国家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

推动项目建设。加强与沿线有关国家的沟通磋商,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投资、资源开发、经贸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生态保护、海上合作等领域,推进了一批条件成熟的重点合作项目。

完善政策措施。中国政府统筹国内各种资源,强化政策支持。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发起设立丝路基金,强化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投资功能。推动银行卡清算机构开展跨境清算业务和支付机构开展跨境支付业务。积极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

发挥平台作用。各地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峰会、论坛、研讨会、博览会,对增进理解、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设原则

“一带一路”建设秉承的是共商、共享、共建原则。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坚持开放合作。“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主要意义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它是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内容包括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等“五通”,比马歇

尔计划内涵丰富得多,肩负着三大使命: 1.探寻经济增长之道

“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2.实现全球化再平衡

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较落后,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传统全球化由欧洲开辟,由美国发扬光大,形成国际秩序的“西方中心论”,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陆地从属于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应。如今,“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洲人所开创的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3.开创地区新型合作

中国改革开放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正在以经济走廊理论、经济带理论、21世纪的国际合作理论等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全球化理论。“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了马歇尔计划、对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

比如,“经济带”概念就是对地区经济合作模式的创新,其中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以经济增长极辐射周边,超越了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

“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不同于历史上所出现的各类“经济区”与“经济联盟”,同以上两者相比,经济带具有灵活性高、适用性广以及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本着自愿参与,协同推进的原则,发扬古丝绸之路兼容并包的精神。世界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有近60个国家参与支持。已经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这意味着,在欧亚大陆上至少有一半的国家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参与,愿意参与的国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

“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也就是说,中国推动的是包括欧亚大陆在内的世界各国,构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潜台词是大家好好合作、好好玩耍、好好过日子。中国的这种态度,在2014年5月的亚信峰会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明确表示要在2014年到2016年中国作为亚信主席国期间,推动建立“亚洲人的亚洲”,要将亚信平台变成解决亚洲安全问题的总平台。

第三篇: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布局

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布局

2014年05月15日 00: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潘旭涛 杨 瑶 字号

历史深处,帆影幢幢、驼铃声声的“丝绸之路”,一路播撒文明、传播和平,繁荣着沿途的经济和文化。

今天,“丝绸之路”正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热点。去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时代命题。

“一带一路”将港口功能强大、辐射区位优越的经济中心城市推向了重要枢纽节点的前沿位置。青岛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地之一,正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4月28日,由青岛市委主要领导人率领的代表团走进“丝绸之路”沿线的捷克、法国、波兰,广泛接触当地政界和工商界人士、举办多场双向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签署多项战略合作协议。

青岛利用古老的联系,发展新的关系,力图构筑亚欧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新模式,拓宽更加广阔的合作渠道,描摹新的发展图景。

传递:“一带一路”的青岛角色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实施新一轮开放的重要战略。青岛地处‘一带一路’延伸交汇处,具有扩大开放的独特优势。”在青岛-捷克和青岛-波兰、中法企业3场双向投资贸易洽谈会上,青岛代表团都将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枢纽城市的声音传递出去。

青岛的表态在第一时间收到了回应。

捷克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尤里切克在听完了青岛代表团的介绍后,对青岛这个地处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海陆交汇地带的城市产生的浓厚的兴趣,他表示:“青岛是中国 北方最具发展潜力的港口城市。”

中东欧国家普遍认为,青岛向西可通达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向东出海与东北亚各国临近,无论是海上还是陆上的地理位置,都体现出具有深化国际国内合作、聚集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和带动区域发展的良好区位条件。

“青岛拥有城市综合优势、海洋经济优势、基础设施优势、港口优势等,这些优势叠加到一起,形成了广阔的辐射范围。”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大山曾表示。

也有专家认为,瞄准“一带一路”对青岛来说,更大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基础优势,扩大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全方位、宽领域开放交流与合作。

“青岛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并承担桥头堡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桥头堡不仅仅关系着对外开放,还连着西部以及黄河流域的九省一市。”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指出。

青岛的构想是:建成“一带一路”综合枢纽城市,打造“一带一路”双向开放的桥头堡,建设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搭建“青新欧”跨国货运铁路直达通道,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部延伸„„

正是基于此,去年,青岛出台了《关于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若干意见》,提出主动应对国际环境的新挑战、新变化,抢抓自由贸易协定战略机遇,实施“突出亚太、深化日韩、提升欧美、巩固港台、拓展非洲”的全球开放战略,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双向投资贸易合作发展新机制。

行动:叩开欧洲东大门 中东欧地区连接亚欧两大洲,地理位置重要性自不待言。分析人士认为,“丝绸之路”战略是国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合作的新空间、新领域,是培育中国对外开放新优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传承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平友好、互利共赢的价值理念,而且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合作层次更高,覆盖范围更广,参与国家更多,将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

此番青岛代表团走进捷克和波兰,处处感受到中东欧国家对于中国投来的关注目光。

4月30日和5月5日,在捷克和波兰分别举办的两场双向投资贸易合作项目洽谈会,均迎来了百余家当地企业与青岛企业代表团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

“近20年来,中捷双边经贸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更加开放的中国欢迎捷克扩大对华出口,加强投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中国驻捷克大使马克卿在参加青岛—捷克投资贸易合作会致辞时表示。

捷克工贸部副部长巴特尔表示,“捷克已在2012—2020年出口战略中将中国定位为重要市场。支持捷克企业通过各类展会、洽谈等方式更深入地开拓中国市场,加强技术转让、服务行业等方面的合作。”

“丝绸之路”经济不只是“过路钱”经济,更是庞大的产业链经济,同时是经贸合作、文化传播和城市影响力“借船出海”的新路径。

带着这样的新目标,青岛的企业在这里擦出了合作的火花:捷克最大的银行——捷克储蓄所、捷克大型企业ELTODO建设集团、BTV电子技术公司等都与青岛企业进行了洽谈。捷克泰勒集团总裁卡尔豪普特曼表示,将在青岛设立中国第一个葡萄酒庄园。

5月5日,代表团一行抵达波兰。这个红白相间的国度曾经涌现出哥白尼、肖邦、居里夫人等影响世界的伟人,经济步伐也迈得十分稳健,在欧盟乃至世界经济舞台上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代表团一抵达波兰,就来到了青岛的老朋友——波兰信息与外国投资局局长斯瓦沃米尔·马叶曼的办公室。去年,他曾率团对青岛进行了访问,并与青岛市商务局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这一次见面,马叶曼与青岛进一步完善了双向贸易投资合作互访机制,双方将进一步完善经贸合作工作机制,在市场准入、居留签证、劳务许可等方面为投资企业提供更多便利。

2013年青岛与波兰双方贸易额达3.8亿美元,下一步合作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走出去”:迈向更广阔的版图

5月5日下午,波兰华沙。由青岛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琅琊台酒业、青岛云路新能源、青岛艾美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组成的商务代表团正在梳理几天来的“洽谈成果”。“一带一路”战略延伸出来的广阔发展空间,让企业们的合作由传统贸易迈向了更多领域。

多家捷克、波兰电子企业与海尔、海信达成了进一步合作洽谈的意向;波兰罗兹经济区希望青岛企业与园区内企业进行项目合作;青岛城投集团与捷克Wallenius物流公司就大型设备仓储物流项目进行了深入沟通;波兰PWC公司有意与青岛云路新能源公司合作成立磁控材料研发中心;青岛琅琊台酒业与波兰就东欧市场白酒开拓达成意向„„

这些再谈的项目很可能不久就会落地。青岛圣元乳业就是一个例子。该公司在法国布列塔尼地区投资1亿欧元的婴幼儿奶粉工厂已于去年开工建设。“在法国建厂,有足够多的牧业资源、成熟的奶牛养殖环境,按照欧盟标准生产出的乳清蛋白、奶酪和婴幼儿奶粉等产品可以实现全球化销售。” 圣元乳业总经理李克表示。

此外,青岛市商务局带领企业代表团在法国参加了青岛-法国孚日省经济合作伙 伴关系城市签约及中法企业项目合作洽谈会,建立了青岛市商务局与孚日省议会为执行单位的日常联络机制,并与法国企业建立了贸易投资等方面的信息交流机制,与法国安德尔省工商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一带一路”不只是两点相连,而且是立体交叉、多元会通。重建“丝绸之路”,必然使亚欧两大板块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开放的步伐永不停歇,这就是青岛。青岛在“丝绸之路”新起点扬帆起航,期待这条繁忙的国际物流大通道,让这座城市在与更多国家的不断互联互通中,创造和释放新的“红利”。

第四篇:一路一带国际战略布局

“一带一路”国际战略布局

“一带一路”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情况下,根据全球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中长期持久推动力量的战略支撑,是集“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于一体的重大战略举措。“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其基本要义是借用千古传颂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突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积极主动地发展同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一带一路”国际战略的由来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这样的战略构想最早由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之后写入三中全会《决定》,上升为国家战略。在201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一带一路”是2015年区域发展的首要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建设“一带一路”,是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形成过程

“丝绸之路”,有时也简称为丝路,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

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从此,这条路线就成为了“国道”,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进行贸易。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做主旨发言时指出: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早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014年11月8日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习近平指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他在《联通引领发展伙伴聚焦合作》讲话中指出:第一,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率先实现亚洲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源于亚洲、依托亚洲、造福亚洲。中国愿通过互联互通为亚洲邻国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第二,以经济走廊为依托,建立亚洲互联互通的基本框架。“一带一路”兼顾各国需求,统筹陆海两大方向,涵盖面宽,包容性强,辐射作用大。第三,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的早期收获,优先部署中国同邻国的铁路、公路项目。第四,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丝路基金是开放的,欢迎亚洲域内外的投资者 2

积极参与。第五,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未来5年,中国将为周边国家提供2万个互联互通领域培训名额。

2014年11月11日,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发展设想,会议就《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图》达成共识。亚太自贸区的概念最早源于2004年前的APEC会议上提出,2006年前被写入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但由于条件不成熟,一直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亚太自贸区互联互通蓝图》或将作为领导人会议宣言的四份附件之一向社会公布。作为此次APEC会议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蓝图》将对硬件、制度、人员全方位互联互通给出明确时间表,设立出2025年实现亚太地区“无缝联通”的目标。在硬件互联互通方面,采用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和其他方式提高基础设施融资;发展更新包括交通、信息通信技术和能源在内的基础设施。在制度互联互通方面,应对贸易便利化、结构性和监管改革、交通物流便利化问题。2020年实现各经济体经商成本节约25%,通商效率和便利度提高25%的目标。

(二)“一路一带”战略形成的依据 1.历史选择的回归

两千多年前,各国人民就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开展商贸往来。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腾飞,中国在更多方面有能力帮助别国,特别是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作为全球主要外汇储备国,中国能够携手各国共同应对金融风险,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千百年来,不同的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相互激荡,积淀形成了世人共知和推崇的和平、开放、包容、互信、互利的丝绸之路精神,而且不断注入时代内涵。作为多元文明碰撞与交流的遗产,丝路精神并非中国独享,它一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2.多边合作的契机

“一带一路”战略将是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中日韩自贸区等国际合作的整合升级,也是我国发挥地缘政治优势,推进多边跨

境贸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在2014年4月10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丝绸之路的复兴:对话亚洲领导人”分论坛开启了“一路一带”战略。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老挝总理通邢、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东帝汶总理沙纳纳、泰国前副总理素拉杰、俄罗斯远东发展部部长加卢什卡、中国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以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进行了同台对话,共同探讨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构想提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力打造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描绘出一幅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中亚到印度洋和波斯湾的交通运输经济大走廊,其东西贯穿欧亚大陆,南北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相连接的新蓝图。

3.我国对外开放战略2.0版本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一带一路”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在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一带一路”战略形成的缘由 1.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

国内改革步入深水区,对外开放面临调整转向,经济发展处于换挡期、阵痛期、消化期等“三期叠加”的新阶段,社会改革和发展到了矛盾集聚、风险积压、需要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期。

当前我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就是“三期”叠加。所谓“三期”,即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这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新方略,重新定位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国民经济从高速增长到常态平稳增长的“软着陆”,维持可持续发展和适度增长。这就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大资源和市场,寻求新的经济发展驱动力和增长点。习近平亲自挂帅的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等总揽全局的顶层设计决策机构的成立,足以表明中央再举改革开放大旗、应对国内国际挑战的决心和勇气。从当年改革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积极应对、主动出击,体现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决策者的魄力和勇气,也反映了问题之复杂,困难之巨大,挑战之严峻,任务之艰巨。

2.应对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

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投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区域内的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产业结构进入了深度调整期,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发达国家增长乏力,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回落;世界工业生产收缩,制

造业处于下行期,原先具有全球产业竞争优势的工业化国家普遍出现了结构性失衡,新兴经济体加剧了全球工业竞争,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发展速度有所下滑;世界资本流动减速,金融资产增长缓慢,发达经济体对外投资一蹶不振,原先专注于资本输出的国家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内,使全球资本跨境流动大幅下挫,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资本市场动荡加剧,投资回报率普遍下降;经济增长的疲软严重拖累世界贸易的增长,世界贸易持续低迷,出口形势急剧恶化,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的出口正在经历深度调整。

世界经济结构的这些变化和调整,呈现如下明显特征: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变化,过去几十年引领着全球经济增长的发达经济体,受困于高额的政府债务、投资机会的缺乏、欧债危机的冲击、产业创新的缓慢、紧缩的货币环境、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等因素,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已经发生动摇,而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始终保持着较高增长率,逐渐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二是世界工业生产格局出现分化,发达经济体工业增长减速,部分产业空心化,而新兴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增长表现不俗,但作为工业增长引擎的制造业要想在全球工业生产格局中凸显领导力,仍尚待时日;三是世界资本流动格局发生逆转,原来的西方发达资本输出国大幅减少境外投资,加速全球资本的回流,恶化了发展中国家融资环境,偿还外债能力减弱,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加剧;四是世界贸易格局进一步分化,美国、欧盟、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商品出口增长较快,日本出口形势则急剧恶化,而在商品进口方面,亚洲发展中国家增长强劲,继续保持领先,美国和欧盟进口则持续乏力疲软。在此情形下,我国对外开放长期以来主要的对象西方发达经济体国家为主的格局,需要调整、转向,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周边的东盟、中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亟需通过合作活力激活发展动力。

3.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需求

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能源进口和消费大国,原油进口来源和运输渠道比较集中和单一,这种原油进口格局与近年来南海局势的紧张,使得我国原油进口潜在的“马六甲之困”日益突出,能源安全形势加剧。

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原油领域的竞争已经超过了纯商业的范围,甚至成了世界大国经济、军事、政治斗争的重要武器,近年来美俄因乌克兰局势而交恶掀起的原油价格较量,就是最新的明证。研究表明,自1996年以来,中国原油进口

量快速增长,原油进口依存度飙升,进口主要来源地却愈趋集中。据海关统计,2003年至2013年十年间,我国进口原油从9100万吨逐年增加,到2009年突破两亿吨大关,2013年达到2.82亿吨。原油进口来源主要集中在中东国家、非洲的苏丹等地,原油进口来源地区比较集中。原油进口量的80%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对外依存度高达58%,而据外媒报道,国家原油战略储备仅三天。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原油安全保障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国际原油市场深受国际政治的影响,使原油进口国的原油供应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原油进口的安全性受到很大挑战。尤其是我国原油进口过度依赖中东地区和马六甲海”,在中东局势动荡、美国插手南海的情况下,我国的能源安全受到严重挑战,潜在威胁加剧。开辟新的原油供应国或地区,开通新的安全输送管道,实现原油进口的多元化,已经是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4.顺应国际贸易机制转型的趋势

2001年,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中国“入世”对我国经济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强劲的改革措施的推动下,近10%的平均年增长率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和投资新机会,使中国变得更加繁荣。中国从闭关自守的计划经济转向一个更为市场化的贸易强国所产生的效力遍及全球经济,影响着从消费者选择到投资流动的方方面面。

中国有13亿人口,中国经济越来越呈多样化并正在日益增长。中国加入WTO不可避免地改变了这个贸易组织的结构和特征,这将对中国与其它国家、特别是与邻国的关系产生直接影响。许多亚洲国家正面临经济衰退,这些国家希望通过增加出口来重振经济。从某些方面来说,中国既代表着对这些国家实现目标的竞争性挑战,也代表着这些国家可以从中国强劲的经济表现中获益的机会。

可以说,WTO这一被大多数成员国一致遵守国家经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少数国家对中国经济的封锁。但是,近年来国际经贸机制又在发生深刻变化并有新的动向。在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相互交织背景下,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这进一步加剧了多边贸易体制建设取得进展的难度,世贸组织甚至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这加速了以区域贸易安排(RTA)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也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以TPP、TTIP为代表的“美国自贸区网络”和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为 7

代表的“亚洲自贸区网络”是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最重要的两条发展路径,正折射出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并对全球现有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全球自贸区谈判折射出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市场化、金融的创新和科技进步,制约资本、劳动力、商品和服务等跨国流动的壁垒大大削减,贸易形式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多边贸易逐渐减弱。在多边贸易谈判停滞不前的背景下,各成员方纷纷转向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美国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也更加重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在新一轮自由贸易区协定发展中,发达国家处于优势地位,掀起了自贸区热潮。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欧日自贸区以及中欧自贸区等积极酝酿,并逐渐取代现有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等平台。这些举措实质上已折射出当今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一个以自由贸易协定(FTA)为主体的国际贸易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两大贸易网络将对世界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亚太地区是最重要的利益争夺点。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两条正在发展的路径:一是东盟等16国开展的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代表的“亚洲自贸区版图”;二是美国主导的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为代表的“美国自贸区版图”。在发展前景上,TPP、TTIP、RCEP以及中日韩自贸区等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经济规模巨大,集聚了全球多个主要的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格局影响巨大。

一是以TPP、TTIP为代表的“美国自贸区网络”。奥巴马政府在第一届任期内,已宣布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2011年11月10日,日本也正式决定加入TPP谈判,但我国没有被邀请参与。利用八国集团峰会的机会,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欧盟领导人又宣布共同计划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2013年7月8日,TTIP首轮谈判在华盛顿正式启动。其中,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将突破传统的自由贸易协定(FTA)模式,达成包括所有商品和服务在内的综合性自由贸易协议;TTIP谈判则将创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重点致力于解决市场准入和监管法规、非关税壁垒以及市场规则等三个关键性问题。

无论是TPP还是TTIP协定,其涵盖国家多、经济总量大,无疑会对全球贸易格局和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TPP将整合亚太的两大经济区域合作组织,发展成为涵盖APEC大多数成员在内的亚太自由贸易区,成为亚太地区的小型世界贸易组织,对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TTIP将成为新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基础,进而影响到整个全球化规则的制定。

二是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为代表的“亚洲自贸区网络”。当前,全球范围内各种高层次的自由贸易协定加速酝酿,除了以美国主导的TPP、TTIP协定外,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协定的合作程度也在逐渐加深。2012年11月柬埔寨东亚领导人峰会期间,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16个亚太国家领导人开启RCEP谈判。2013年5月,在文莱进一步启动RCEP谈判进程,预计2015年底完成谈判。RCEP协定不仅包括消除内部贸易壁垒、创造和完善自由投资环境、扩大服务贸易,还涉及竞争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领域,涵盖当今最有活力的几个经济体,将成为WTO外的最大自贸区。显而易见,RCEP协定的建立将对世界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的谈判也备受关注。中日韩三国是东亚地区的经济支柱,也是全球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一旦建成,将成为继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区域组织,其GDP总量与实物贸易额将占全球约20%的比重。

在新形势下,我国需要积极调整对外经济战略,力争使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成为我国开拓国际贸易空间的新契机,成为我国扩大对外合作新的红利所在。为此,一方面,我国应加强多双边和区域贸易合作,成为新的世界贸易格局的重要参与方,积极参与和支持东盟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进一步深化与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新兴经济体贸易和投资合作;另一方面,作为WTO成员方,我国应积极参与WTO框架内的多边贸易谈判,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向前发展。此外,我国还要加快构建“中国自贸区网络”路线图,深化与自贸伙伴的经贸合作,进一步推进自由贸易园区的建设试点。

总之,不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未来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仍将相互交织,国际贸易格局将逐步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一带一路”战略与中 9

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紧密联系的。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必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而得到落实和发展。

5.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要求

中美战略博弈日益白热化,美国“重返”亚洲再平衡战略与中国参与建构国际新秩序形成越来越激烈的对冲。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美国推行所谓的“重返”亚洲再平衡策略,意图围堵中国的发展空间,遏制中国的发展势头,在外交、军事、安全、经贸等领域实行了一系列新举措。如推行“巧实力”外交,强化“美日安保”,企图拉拢日、韩、菲、澳等国缔结“小北约”,打造环绕中国东部的“三条岛链”,构建从日本东京到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新月形”包围圈,明里暗里插手东海、南海问题,驻军澳大利亚、重返菲律宾,炒作海空一体战、离岸作战,在APEC之外提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意欲继续主导亚太政经格局,遏制中国发展。

与此同时,凭借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成就和累积的国家综合实力,新兴的复兴中的中国积极参与建构国际新秩序,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机制,倡导成立了许多新的地区或国际组织。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世界多极化、倡导多边安全机制等前提下,新一届中国领导提出了亲诚惠容的睦邻政策,全新的亚洲安全观和亚洲梦,并首倡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同时,中国逐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国际对话渠道和合作机制,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G20、APEC等国际事务,参与协调地区事务如东盟10+

3、中日韩领导人峰会、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等机制,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发起并主导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中欧论坛、中东欧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国东盟10+

1、亚信峰会、金砖国家峰会、中-南美、加勒比海国家、中-南太平洋岛国等对话平台;推行中孟印缅、中巴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区等区域合作建设项目,倡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开发银行、金砖国家投资开发银行、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和丝路建设基金;加快自贸区建设和谈判进程,倡导缔结“亚太自贸区(FTAAP)”。而能把这些新思想理念和对话合作机制落到实处又能统领全局的,恰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战略构想。无论是和平发展、繁荣进步还是睦领友好、开放包容这些理念,也无论是政治、外交、军事、安全还 10

是经济、贸易、文化、科技这些领域,都可以在这“一带一路”战略中得到体现,落地生根,发挥实效。

在这一点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了以开放包容原则加强“五通”的具体设想。第一,加强政策沟通。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第二,加强道路联通。上海合作组织正在协商交通便利化协定,尽快签署并落实这一文件,将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在此基础上,积极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第三,加强贸易畅通。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各方应该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作出适当安排,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实现互利共赢。第四,加强货币流通。如果各国在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就可以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第五,加强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搞好上述领域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这“五通”从政策到民心,从道路到贸易,乃至货币,可谓虚实结合、重点突出,为“一带一路”建设指明了方向,确立了机制,落实了内容。而贯穿并统领“五通”的,就是“丝路精神”,就是古代丝路各国共同创造的丝路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战略堪称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妙招,“一子落而全盘活”的活棋,是理念价值与交流方式、合作机制、具体措施相结合的最佳载体。

二、“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繁荣和世界和平,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

(一)“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经济,通过巩固、扩大我国与中亚、东南亚等沿途国家和地区的彼此相互开放,互利合作,形成公平、统一的市场竞争

环境,促进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不断扩大经济发展规模和总量,造福于沿途各国人民。

“一带一路”国内段覆盖了我国中西部的大多数省份,大部分地区,如何让中国广阔的内地,中西部地区由原先的“内陆腹地”变成“开放重地”,这是全方位开放要突破的的重点和难点。过去受地理区位空间条件制约,广大内陆地区发展水平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开放水平,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山东和福建等7个省市2013年进出口值3.29万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79%,而中西部地区的重庆、河南、安徽、云南、陕西、甘肃、贵州等7个省市占5.7%。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过去那些不发达的、被认为无法与沿海地区竞争的内陆地区,如非洲、南美以及包括亚洲腹地、荒凉的北极圈等在内的所谓地缘政治“空旷区”,正在全面卷入世界经济增长大潮,“第三次工业革命”、“页岩气革命”等,正在改变世界经济增长模式,世界经济的地理布局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一旦基础设施改善,就会显示铁路运输在时间和成本方面具有新的优势。国际上不少大公司,例如惠普、富士康等,已经着手将其一些重要生产基地向内陆地区迁移,并尽可能以铁路运输替代海运、空运,以求抢速度、降成本。以前,沿边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地缘政治影响,为防止战争破坏,经济建设步伐放缓,基础设施建设受到限制。边疆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就业岗位较少、生活有待改善,特别是一些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处于贫困失业状态,容易滋生不满情绪,“一带一路”建设带动边疆地区和沿途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从而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包容、融合,消除各民族、宗教间的各种隔阂和误解,促进地区的安全稳定、经济繁荣和人文交流。最近领导人重点调研新疆、福建、宁夏、陕西等地区,明确了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战略地位,福建建设目标是通向中西部和东南亚的运输大通道,陕西要发展临空经济产业构筑空中丝路。通过“一带一路”进行战略调整和空间重新布局,打破原有的点状、块状的开放模式。“一带一路”把中国的大多数省纳入进来,连成片,形成带,横向看,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纵向看,连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这样通过全方位的推进国内的各省区的互联互通沿途国家和地区这样一个相互的合作,那么通过产业的承接和转移,通过经济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缩小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这个对于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多年来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是欧美日,2013年,尽管我国对东盟、南非、中亚五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双边贸易额有了较大增长,我对欧盟、美国、日的双边贸易额仍占我外贸的1/3,对外贸易依存度极高,加上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风险日益显现,产能过剩压力加大,传统的经济贸易市场它的吸收能力有限。过剩产能对经济运行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中国全部产业产能利用率不超过65%。经济转型已经成为走出困局的唯一机会和选择,要把我国巨大的产品制造能力与沿途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市场需求联系起来。拿丝绸之路经济带分析,这一带包括了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蒙俄3条经济走廊和新亚欧大陆桥。中巴和中蒙俄经济走廊注重能源开发运输与国家安全,孟中印缅强调与东盟贸易往来,新亚欧大陆桥是中国直通欧洲的物流主通道。中国急缺的各类矿产资源,如油气、天然橡胶、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等得到满足,现在这些资源主要通过沿海海路进入中国,铁矿石依赖于澳大利亚和巴西,石油依赖于中东,渠道较为单一,与其他重要资源国的合作不深,新增了这些有效的陆路资源通道对中国十分重要。与中国情形不同,沿途国家需要大量的轻工品、家电、机电、高铁建设等高端装备正好多为中国过剩的产能,在国内消费加速启动难以推进、传统贸易伙伴难以消化过剩产能的情况下,通过“一带一路”来开辟新的进出口市场、互通有无是一个新的合作发展思路

(二)“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产业转移的需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就要促进国际秩序朝着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方向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沿线绝大部分是转型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要解决中国自己的城乡、区域间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要为改革国际经济秩序当担相应的责任与使命。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我们亟需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因此,当初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外资、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主。有数据显示,1979至2012年,中国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763278个,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2761.08亿美元。不可否认,这些外资企业和外国资本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管理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说,这是一次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性产业大转移。中国改革开放积累了巨大的优势,不仅为世

界经济发展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劳务和巨大的市场,也积累了巨额的资产。而今,尽管国内仍然需要大规模有效投资和技术改造升级,但我们已经具备了要素输出的能力。据统计,2014年末,中国对外投资已经突破了千亿美元,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美国积极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借壳(TTP)深入影响亚太地区,这个TPP正在积极落实区域性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整合亚太经济合作会议和东南亚国协的主要成员国,想成为亚太区域内的小型世界贸易组织,虽然美国强调强调没有排斥中国的意图,但是由于中国农业、金融、科技产业、环境问题等方面都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需要一定的时间转型,必须慎重处理多国多边贸易协定。美国试图用TTP使中国边缘化,那么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带动周边合作与发展,倒逼改革,掌握对外经贸合作的主动权,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不妥协也不冲突。特别是在货币问题上,推动与贸易夥伴的货币互换协定,降低亚太地区贸易过程中对美元的依赖程度。

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构建的世界金融体系总体上是被西方控制的,无论是亚洲开发银行还是世界银行,发展中国家融资还存在许多困难,仅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亚洲开发银行就预测为8万亿美元。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城乡规划还是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是条件。这些都是立足长远的战略安排,需要政府支持,政府间的合作,加快互联互通。光靠中国是打造不出来的,而是需要周边国家共同的参与,才能给所有参与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和好处。所以,习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表示,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到1.25万亿美元,外直接投资将增长近三倍,构建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银行和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战略实现提供融资工具和资金保证。通过对对外金融资产进行合理多元化的管理和运用,可能变成政府、企业或个人的对外投资,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在资源所在地投资建厂生产,带动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发展,然后把产品卖到全球,其中一部分用来满足国内需要。从全球范围内来配置资源、市场,形成全球范围内的资本、商品、技术、人员、服务布局,以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方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如环境、排放、资源压力),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尽一个负责任大国责任,也在全球性的战略布局中收获中国的利益。

中国不可能持续保持贸易顺差,“十三五”时期甚至可能会出现逆差,需要用价格来出清国际收支差额。正如德意志银行全球策略师桑杰夫·桑亚尔判断 的:在庞大并且长期的经常账户盈余驱动下,未来中国将由“世界工厂”转换成“世界投资人”。可见,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启动亚投行、丝路基金,把“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中国和推动世界未来20年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这种转向最主要体现在改变现有的外汇投资结构,即将目前外储主要投资于金融衍生品或国债等金融虚拟资产的形式,转变为投资到实体经济上,当然,风险也很大,对下一步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也是巨大的挑战。但是,“一带一路”建设恰好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新趋势。“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三)“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促进欧亚非大陆腹地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

世界发展史表明,世界经济的增长模式及其流向始终受交通运输模式的制约甚至牵引。古代海运不发达,长途运输和交通主要依赖马队、驼队等为主要运输力量,连接中国长安、经中亚沙漠通达欧洲的古“丝绸之路”应运而生,其结果是亚洲内陆经济远较沿海地区发达,丝绸之路沿线的内陆地区长安在盛唐时期外国移民超过10%。进入近代以来,航海技术不断跃进,世界海运能力不断提升,使得原料、货物经海路从一个大陆远程运送至另一个大陆成为可能,一方面促进世界沿海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大都市的兴起,另一方面也导致以畜力为主的内陆商道的衰落以及内陆地区经济的衰退。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陷入停滞,其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化只是世界沿海地区的全球化,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增长只不过是世界沿海地区的繁荣与增长,广大的世界内陆地区并未真正纳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例如,中国沿海省份较之内陆省份人均收入相差数倍,而欧美等国沿海地区的人均收入较之中亚等内陆国家的人均收入更是相差数十倍之多。显然,仅靠沿海地区的繁荣已不足以刺激世界经济恢复增长。要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只能、也应该从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发展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把世界市场扩大到各大陆贫困的腹地,而打造联通亚欧沿海地区与大陆腹地的一带一路战略将为此提供新型交通运输工具和传输能力,其对世界经济、尤其是内陆地区经济的促进和牵引作用将不次于海运对促进世界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曾经所起的作用,甚至能弥补海运的不足。毕竟,万吨巨轮只能靠泊海港,却无法把货物直接运往内陆,大陆腹地的货物须经过普通铁路、公路或内河

航运转运至沿海港口,再装船经海路远程运送至另一个大陆的沿海港口,然后经铁路、公路或内河航运转运至内陆消费地。中国从印度进口铁矿石就是这种运输模式。如果中印之间开通了高铁,印度腹地生产的铁矿石就可经高铁直接运送到中国的炼钢厂,不但节省时间,而且还能省去多次转运的麻烦,从而更节省运输成本。一带一路建设将创造牵引内陆地区及世界经济增长、繁荣的新物流模式和发展平台,沿途会形成发达的城镇和人口中心、经济活动中心,这些地方沉睡的丰富资源得到全面、合理开发,增大全球资源供应量,从而深刻改变全球地缘政治的空间布局,世界地缘政治景观也将发生革命性变化。

正是由于“一带一路”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国际社会尤其沿途国家十分赞赏和欢迎。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说法也被西方媒体热炒,被国内一些人简单地引用,这是一种误解,二者有本质区别。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马歇尔计划既是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也是其遏制苏联、发动冷战的经济工具,以意识形态的一致性为先决条件,服务于美国的全球霸权目标。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美一方面将西欧国家收在旗下,成为其抗衡苏联的小兄弟,另一方面逐步确立了超级大国地位。由于其附加的条件,遭受战争摧残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被排除在外,人为地加剧了贫困、饥饿。其援欧款项大多用于购买美国产品和服务,为美国经济的扩张打开大门。而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以发展为目标,弘扬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丝路精神,对合作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对所有寻求发展的国家开放,绝不搞“集团政治”和对抗性的“结盟”。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强调“共商、共建、共享”。有关各国自愿平等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互补。通过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更好地满足地区国家的发展需要,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正如习主席所说,“一带一路”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

可见,在“一带一路”规划背后是中国日渐清晰的国家新战略,即推动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低调做事,通过投资、技术转让和援助,一步一个脚印,带动国内腹地和沿途国家的发展,改善自身形象,取得各国信任,深化与沿途各国的经贸、人文、生态、科技、教育等各领域合作,从而实现全方位开放格局,为国内经济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当担一个稳健、成熟的世界大国应尽的地区责任与使命

三、“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规划框架及其实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份愿景与行动从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方面阐述了“一带一路”的主张与内涵,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方向和任务。

(一)“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规划框架 1.共建原则

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坚持开放合作。“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2.框架思路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政府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 17

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需各国携手努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努力实现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基本形成,互联互通达到新水平;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基本形成,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一带一路”理念一旦变成现实,将构建起世界跨度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它涵盖44亿人口,GDP规模达到21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的63%和29%。该区域是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沿途多为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多数国家后发优势强劲,发展空间大,处于上升期。“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作为基于地缘经济传统的现代发展,致力于建设陆海联通欧亚各国的商旅之路、贸易之路、合作之路与和平之路,具有惠及地区各国、促进世界发展的重大战略功能,但其固有的区域性、多样性、复杂性特征,也使这一构想的实施面临巨大挑战,需要以共同的愿景引领区域国家行动,以坚实的战略互信夯实合作基础。

1.不断加深相关国家双多边战略互信

互信是国际合作的基础,是双赢与多赢的前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虽然有着推动实现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一致目标,但域内各国特别是一些邻国之间存在复杂的历史、领土、文化等矛盾和问题,有些甚至处于冲突内乱之中,对采取实际措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构成重大制约。需要倡导和坚持共同、合作、综合、可持续的新安全观,通过加强战略交流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凝聚安全和发展共识,妥善管控分歧,使域内国家共同致力于和平发展,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创造条件。

2.加快推进沿线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发展的区域化趋势,是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地缘经济优势不仅体现为更低的安全和经济成本,也体现为区域国家面对世界其他区域、联盟或国家经济政治竞争的共同利益。“一带一路”将域内众多国家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致力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需要通过贸易畅通、货币流通、道路联通,协调经济贸易和金融政策,消除显性和隐性贸易壁垒,推动区域内国家经济自贸区建设,统一涵盖人员和商品往来、税收政策及关税、非关税壁垒等法律法规,构建互利共赢的一体化经济。当前,关键是以公路、水路、铁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投资为两翼,加强能源开发和海上贸易港口节点建设,尽早实现经济发展基础的互联互通。

3.积极构建地区安全合作架构

安全是发展的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支持和平,而持续的和平也转而支持更紧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复兴丝绸之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推进相关国家和地区互惠合作,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环境,需要构建一个成熟稳定安全合作机制和框架,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享受和平红利。应当着眼维护地区和平互惠发展局面,以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合作机制等推动建设覆盖更广大地区的安全合作架构,共建安全、稳定的政治格局,为地区安全提供机制保障。需要高度重视解决好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宗教势力问题,注重同地区国家尤其是中亚、西亚等伊斯兰教国家联手开展反恐合作,防范并打击极端宗教组织恐怖活动,确保域内国家安全和稳定。

4.突出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建设重点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区域国家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落实的关键所在。应当着眼加强欧亚大陆的一体化经济合作,实现更大范围、更广空间的互惠发展,建立更加高效联通和多元化、立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沿岸沿线国家需要基于共同利益需求和目标定位,积极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合作,统一规划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线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使用先进融资、技术手段和资源,大力推进互联互通建设,为“一带一路”构想夯实发展基础。

5.切实发挥好中国的主导作用

宏伟的战略构想,需要强大的牵引和推动。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倡导国,作为域内实力最强、体量最大的经济体,作为世界重要的战略力量中心,对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责无旁贷。应坚持大国责任、共同推动、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发展原则,充分发挥中国在国际和地区安全中的话语权和引导力,运用充足的金融资本和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安全合作为重点,以互利共赢为指向,全方位推进“一带一路”沿线沿岸国家一体化合作。要坚持经济合作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注重照顾相关国家特别是印度、俄罗斯等域内大国的利益关切。可考虑协调各国设立“一带一路”专门推进机构,定期不定期组织领导人会议进行集中政策磋商,建立“财长、防长、外长”“三合一”磋商模式,加强外交、经济、安全等具体合作,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落地。

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面临的挑战

“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它的建设过程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涉及众多产业和巨量的要素调动。因此,“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有机遇也充满了挑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并未雨绸缪。

(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面临的外部挑战

目前,国际形势和中国经济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时代潮流,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在深层次地稳步推进,为我们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带一路”建设在前进过程中也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从外部环境看,“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沿线国家需抵抗外部势力干扰

“一带一路”建设旨在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和谐的亚洲,一个和谐的欧亚大陆。而一些国家正好与之相反。他们要的是一个离心离德、争端不休的欧亚大陆。殊不知,近些年这些国家的国力之所以相对下降,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多少年来这种唆使别人发生矛盾、纷争乃至武装冲突的事情做得太多了,在这方面消耗了太多的力量。2015年俄对欧美的出口将大幅度下降,同样,俄从欧美的进口也将大幅度减少,给欧美经济复苏带来负面影响。

“一带一路”的西头是欧洲,俄罗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国。2014年4月10日,俄罗斯远东发展部部长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说:加强各国货物贸易,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互联互通,把亚太和欧亚运输体系联系到一起,是现代丝绸之路“最吸引人的地方”,俄罗斯愿意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现在俄罗斯经济遭遇重大困难,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的能力大幅度下降了。欧盟经济复苏受阻对“一带一路”建设同样有消极影响。

2.沿线各国仍需加强政治互信

加强沿线国家间政治互信仍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2015年,“一带一路”建设开始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但这也是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条约》正式启动的一年。该联盟的目的是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三国之间在十年内实行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它一旦建成,将涉及1.7亿人口,地理面积将是欧盟的4倍。有一段时间,俄罗斯担心“一带一路”会影响欧亚经济联盟的形成与发展。2013年12月1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国情咨文中首次表示,俄大力打造和推动的欧亚联盟与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目标是一致的,双方将共同推动欧亚一体化建设。这说明,中俄两国政府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存在的重要政治障碍已经解决。

但目前仍有人担心,“一带一路”开通会给中国商品“自由”进入俄罗斯开辟一个“通道”,在“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之间形成竞争。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欧盟发达国家和中国对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的73%85%投于矿产和原料业,即使用于制造业的投资主要也用来生产棉纱、丝纤维等中间产品。这种投资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殖民主义复辟”。如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消除疑虑,加强政治互信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

3.沿线各国经济发展规模参差不齐

从经济角度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非常不平衡,由此带来许多问题。“一带一路”的西头是经济发达的欧洲国家,东头是中国等经济迅速发展的东亚国家。这些地区都有密度很高的铁路网,但西头和东头之间的中间这段(中国西部以及中亚、南亚等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与东西两头的情况很不协调。有的学者把这种状况称作“网球拍现象”:东头和西头就如两个网球拍的拍子,而中间这段则是两个网球拍拍把的对接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密度低,人口密度低,这“三低”使这个地区很难形成符合标准概

念的经济带。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最大障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会因为参加“一带一路”建设而得到发展,但整个区域一体化市场的形成将是长期的远景。

4.沿线基础设施建设亟需改善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或多或少存在基础设施瓶颈,致使经贸合作缺乏运力支撑。基础设施之所以成为发展瓶颈有三个原因。一是对基础设施的投资长期严重不足。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2010年至2020年,亚洲各国需要基础设施投资8.22万亿美元,但实际投入远远低于这个数字,多数国家存在巨大的投资缺口。二是由于制度和管理方面的缺陷,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跨境贸易征收高额关税,各国边界管理机关效率低下,不作为和贪腐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威胁着丝绸之路的复兴。如何把这些人为的负面成本降到最低,是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三是一些国家的基础设施由于缺乏大批量商品贸易的运输需求,运输成本很高,还常常出现“空车”现象。解决这些问题一点不比解决投资缺口容易。

5.沿途地区安全形势严峻

“一带一路”沿途地区内的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势力呈扩张之势,地区安全形势严峻。近年来,伊斯兰运动、伊斯兰解放党等恐怖主义组织一直在加强活动。世界恐怖组织“伊斯兰国”以残暴的手段进行大规模的恐怖活动,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威胁。此外,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另一方面,又使人们面临着信息风险、国家主权、网络安全等问题,使境外宗教极端主义的渗透变得更加容易。有报导称,数千名来自英国、法国的恐怖分子加入“伊斯兰国”武装,网络蛊惑就是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美国和北约的10多万军队撤出阿富汗后,地区安全形势会如何变化尚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面对的国内挑战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既来自国外,也来自国内,国内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我国西部等与中亚等国家邻接的地区地域广袤,但经济不够发达,新疆沿途很多地方是荒漠,对外贸易、投资的能力有限,自身发展本就需要从外引进资金

和技术,因而与中亚国家的互补性不是很强。此外,这一地区的发展还受基础设施瓶颈的限制。当前中国与中亚国家仅有2个航空口岸(乌鲁木齐和喀什)、8个陆路口岸(吉木乃、巴克图、阿拉山口、霍尔果斯、都拉塔、吐尔尕特、伊尔克什坦、卡拉苏)。其中,只有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与中亚国家有铁路相连。即使是已经通车的铁路,由于货运量太小还常常处于停运的状态。比如说,第二欧亚大陆桥开通的第三年,中国和整个中亚地区的贸易总额还不到3亿美元。这就说明,尽管大陆桥开通了,但是由于生意不兴旺,民间投资下降很快。这既有中亚国家的问题,也有我们的问题,也有双方都存在的问题。就比如说,铁路轨距不一致,运输过程中需要换轨,费时费钱不说,而且一时又很难解决。

2.跨区域协调机制缺失

中央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地方上的热情很高,纷纷把这一重要战略列入政府工作事项,但相互之间多层面的跨区域协调机制缺失,出现无序竞争状态。一方面是不少项目简单重复;另一方面是积极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省份经济实力不强,致使许多重要项目投入不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17个省区市中,意愿最高的第一类省区的经济规模仅占全国生产总值的5.5%;涉及“丝绸之路经济带”而获邀参加发改委和外交部座谈会的8个省区市的占比也只有14.2%。

“一带一路”建设既是对外开放、对外合作的问题,也是国内实行改革的问题。比如说,有时铁路和公路已经建成了,但由于海关等制度没有进行必要的改革,道路和贸易仍然不通,或不够畅通。据有关报道,我国长江经济带涉及9个省两个市,其间设有12个直属海关,报关单据互不承认,而这个地区进出口货值占全国总量的41%,报关单量占全国的47%。这样的设置无疑阻碍了经济带内货物和商品的流通。从2014年12月1日起,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实现流域全覆盖。改革后,“12关如1关”,全国近一半的进出口业务都能享受“可预见、低成本、高效便利”的通关环境。除长江经济带外,京津冀和广东省内也进行了通关一体化改革。2015年我国海关还计划将上述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向全国海关推开,完善海关内部协作、互认共享机制,让跨区域通关更便捷、物流更顺畅。

总之,“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

我国有着共同利益。我们一方面要注意“一带一路”建设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但更要注意它对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质量以及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要同样关注“一带一路”建设给沿线国家带来的重要利益,对亚洲以及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合作的促进作用。

第五篇:一带一路战略解读

专题六:一带一路战略解读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目前,已经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一带一路”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都是开放的,我们欢迎沿线国家和亚洲国家积极参与,也张开臂膀欢迎五大洲朋友共襄盛举。

————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

【专题导入】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内媒体界、学术界和政策界占据压倒性的观点是认为该倡议将会造福沿线国家,相关国家也一定会欢迎该倡议并将采取积极的对接行动。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综合国内外媒体发布的新闻来看,沿线国家的政府、学界、媒体、企业和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态度是存在分歧的,有的分歧还很严重;而且不仅不同国家之间有分歧,即使同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党派、阶层、行业之间也有分歧。例如东欧地区对“一带一路”态度普遍比较积极,波兰尤其如此。渝新欧、义新欧等国际货运班列沿线的波兰港口城市是最大获益者,贸易量上升、就业机会增加,波兰人对这种经贸模式的创新相当认可,学界对“一带一路”的反应也颇为热烈,已经发表数篇学术文章,积极评价“一带一路”。而德国,由于经济结构更为复杂,中国企业数量更多,当地人对“一带一路”已经不觉得新鲜。德国人对身边日益增多的中国企业和华人已经习以为常,当然他们仍然十分欢迎来自中国的投资者。但是,“一带一路”在一些北欧国家受到的关注并不高,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十分新鲜的概念,而欧盟内部也没有足够关注中国政府对“一带一路”的倡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教授詹姆斯·雷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外交的新模式、新战略,“令人激动”,美国没有加入亚投行犯下一个“战略错误”,延误了自身的发展机遇。

总之,从经济角度分析,“一带一路”是一种互利合作的经济交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贸易和投资越多,双方获益越多,就会有越多的国家加入其中。

知识链接:

1.“一带一路”: 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大会上,中国全面阐述了亚洲合作政策,并特别强调要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一带一路”规划,被认为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战略载体。

2.渝新欧: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是中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国家海关总署及途经各国加强合作的高铁线路,是在原新欧亚大陆桥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的国际物流大通道。运行路径从重庆始发,经达州、安康、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向西过北疆铁路到达我国边境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再转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至德国的杜伊斯堡,全程11179公里。2012年这条国际大通道继续西进,从德国的杜伊斯堡西延至比利时的安德卫普——整整延长202公里,将欧盟总部所在国比利时与重庆直接相连。是重庆全球笔记本电脑基地产品、机电产品、汽车配件快速运往欧洲新的战略通道,该线路运行费比航空节 1 省、运到时限比海运缩短、安全性高、通关更便捷。

3.义新欧:义新欧铁路是一条连接中国与西班牙,目前(201年)世界上最长的货运火车路线。铁路线穿越7个国家,全长13000多公里,运行时间约21天。义新欧铁路在境外铁路进行3次换轨,分别在哈萨克斯坦、波兰、法国与西班牙交界的伊伦。该线路由浙江义乌出发,境内途径浙江、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和新疆,境外途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和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义新欧”班列是义乌市乃至浙江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为中国小商品出口欧洲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高效、便捷物流通道。它不仅可以降低商品的进出口成本、提高运输效率,更让义乌的中国制造多了一条走向世界的便捷之路。

【热点呈现】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5年4月,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宣告“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陆地。它有三个走向,从中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两条,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两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顺利,取得重要进展,正逐步由蓝图变为现实。

一是顶层设计顺利完成。经国务院授权,2015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全面完成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地方实施方案与国家规划的衔接工作,有序推进了各部门制定实施方案,编制了科技合作等一批专项规划。

二是合作共识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蒙古“草原之路”、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等相互衔接。我国与土耳其、波兰等约30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全力打造“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主骨架,推动中蒙俄、中国—中南半岛、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巴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在习近平主席访巴期间签约项目达300亿美元。中印尼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成效显著,雅万高铁作为标志性项目正式开工。

三是投资贸易蓬勃发展。加快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我国已同10个国家签署国际产能合作协议,中哈产能合作协议总投资超过230亿美元。中老铁路正式动工,中泰铁路举行项目 2 启动仪式,瓜达尔港等重大项目正协调推进。中白工业园、中印尼综合产业园、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以及中老、中越、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加快。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也进展顺利。

四是国内各方积极行动。各部门普遍建立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机制,制定了相应配套措施。海关“三互”大通关改革已覆盖全国。专项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10项税收政策、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出台。《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年)》印发实施。丝路基金全面启动运行,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在沿线业务进一步扩大,金融支撑保障作用不断增强。

知识链接:

1.蒙古“草原之路”:是为了对接把握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所带来的机遇,蒙古国打造的中俄蒙经济走廊,被称为“草原之路”。“草原之路”计划由5个项目组成,总投资约500亿美元,项目包括连接中俄的997公里高速公路、1100公里电气化铁路、扩展跨蒙古国铁路以及天然气和石油管道等。

2.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2014年,哈萨克斯坦制定了“光明之路”计划,致力于在哈萨克斯坦国内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基础设施项目主要涉及交通、工业、能源、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哈萨克斯坦预计在2015到2017年期间投资90亿美元用于实施“光明之路”计划。“光明之路”与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高度契合,中国政府在多个场合给予了肯定与支持。

3.“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主骨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框架。主要指的是加强陆海通道建设。其中,“六廊”指的是六大经济走廊,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道积极规划的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建设。而“六路”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包括公路、铁路、空路、水路、管路、信息路;“多国多港”则指的是在海陆这两个方向上,选择一些重要国家和港口作为支撑点。

【热点解读】

一、“一带一路”的使命承载

如果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国内战略抓手的话,那么,“一带一路”则是延伸到国外市场的一个最重要的战略寄托,它不仅直接关系着未来中国经济“走出去”的质量,也直接彰显与决定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提升本领与水平。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向与升级: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按照“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顶层设计计划,2014年7月,中国已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共同发起了成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该银行总部设在上海,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由5个创始成员国平均出资。3个月后,由中国倡导发起,包括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共同组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不久,印度尼西亚加入,成为亚投行第22个创始成员国。亚投行的总部设在北京,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其中中国出资500亿美元,持股50%。2016年1月16至18日,由中国倡议成立、57国共同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北京举行开业仪式。与此同时,中国还设立了一只规模达l千亿元(约合163亿美元)的基金,即 “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无论是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还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或者是丝路基金,共同的目的就是通过支持所在区域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公路、通信管网、港口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最终实现中国的资本输出。诚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一带一路”就是要再为中国这只大鹏插上两只腾飞的翅膀,建设好了,大鹏就可以飞行得更高、更远。有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的GDP已占到全球GDP的13%,同时拥有高达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走过了通过 3 出口为全球各国提供廉价消费品的一段漫长历程之后,中国对外贸易必然自动地发生转向与升级,即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

外部市场旺盛的需求构成了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撑。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每年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方面需求约在1万亿美元左右,同时,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10年到2020年,亚太地区约有8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另据世界银行测算,从现在到203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要量是70万亿美元,平均每年4万亿美元。然而,这些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无一例外地存在资金短缺的困扰,同时,发达国家由于身陷主权债务的泥潭无法拉动全球增长,但中国高达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以用来对外投资,支持相应国家的经济发展。据世界银行估计,基础设施投资每增加10%,GDP增长率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显然,“一带一路”在造福沿途各国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中国资本输出的大动脉。

(二)“一带一路”下的资本输出特点:带动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的双重出口。与传统的商品出口以制成品贸易出口为主要特征完全不同,“一带一路”下的资本输出可以带动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的双重出口,从而有效化解中国过剩的产能。以高铁为例,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需建铁路总长为1万公里左右,而铁路行业的钢材需求量占钢铁需求总量的3%左右,修建一公里高铁需要钢材3000吨,是修建普通铁路的十倍,这样,高铁出口就可以帮助国内钢铁行业消耗一些过剩产能。除了带动国内企业加快“去产能”的脚步外,“一带一路”还能有效提升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如通过高铁输出,不仅可以拉动国内轨道交通装备、集成电路制造、光电显示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出口,还能输出中国标准与技术,从而增大中国在国际经济领域的话语权。

而且“一带一路”并不仅仅停留在资本输出层面,而是要以“一带一路”为纲,张自由贸易区之目,即“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资料显示,截止2015年3月,中国在建自贸区20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均已实施;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8个,涉及23个国家。从已经在建和实施的自贸区看,无论中国与东盟、中国与新加坡、中国与巴基斯坦、中国与冰岛,还是即将落地的中韩自贸区以及RCEP(10+6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都处于“一带一路”之上。从周边国家开始扩散,在“一带一路”上延伸,未来更多打上中国标签的自贸区会如同璀璨的群星遍布于世界经济浩大版图的各个方位。

(三)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日渐提高。

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2014年12月,人民币成为全球第2大贸易融资货币、第5大支付货币、第6大外汇交易货币。

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中的使用规模稳步上升。2014年,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金额6.55万亿元,同比增长41.6%。对外直接投资(ODI)人民币结算金额1865.6亿元,同比增长117.9%;外商来华直接投资(FDI)人民币结算金额8620.2亿元,同比增长92.4%。人民币开始成为中国政府部门涉外经济统计、核算、管理中的计价货币。

人民币的国际使用也逐步扩大。截至2014年末,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银行的非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2830亿元,主要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约19867亿元,人民币国际债券未偿余额5351.1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4月末,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资产余额约6667亿元。

人民币国际合作成效显著。截至2015年5月底,人民银行已经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总规模约3.1万亿元人民币,本币互换协议的实质性动用明显增加;在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覆盖东南亚、西欧、中东、北美、南美和大洋洲等地,支持人民币成为区域计价结算货币。

更为重要的是,首只规模为30亿元的人民币主权债券于2014年10月经过英国政府发 4 行,这也是首只由西方国家发行的人民币主权债券,同时是全球非中国发行的最大一笔人民币债券。2015年12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女士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宣布,人民币将作为第五种货币,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一起构成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这一“历史性”的决定,是中国经济与金融实力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将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也将助推中国经济发展、金融体系改革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有了国际化日渐提高的人民币这一战略资产保驾护航,“一带一路”的推进与施展自然就会变得更有底气与更富神韵。

知识链接:

1.RCEP:RCEP是英文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的缩写。它是东盟国家近年来首次提出,并以东盟为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是成员国间相互开放市场、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RCEP的主要成员国计划包括与东盟已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即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东盟10国与这6个国家分别签署了5份自由协定,其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共同与东盟签署的一份自贸协定。组建RCEP目前计划是这16个国家,东亚峰会另外两个成员国(美国、俄罗斯)因现没有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关系,所以不在RCEP成员国计划范围之内。东盟计划待16个国家将RCEP建到一定程度后,再商谈美国、俄罗斯加入事宜。

RCEP的目标是消除内部贸易壁垒、创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贸易,还将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等多领域,自由化程度将高于目前东盟与这6个国家已经达成的自贸协议。RCEP拥有占世界总人口约一半的人口,生产总值占全球年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

2.人民币离岸市场:人民币离岸市场,是指在中国境外经营人民币的存放款业务。离岸市场提供离岸金融业务:交易双方均为非居民的业务称为离岸金融业务。在人民币没有完全可兑换之前,流出境外的人民币有一个交易的市场,这样才能够促进、保证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发展。

3.特别提款权(SDR):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亦称“纸黄金(Paper Gold)”,最早发行于1970年。特别提款权是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会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的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但由于其只是一种记帐单位,不是真正货币,使用时必须先换成其他货币,不能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的支付。最初发行时每一单位等于0.888克黄金,与当时的美元等值。发行特别提款权旨在补充黄金及可自由兑换货币以保持外汇市场的稳定。特别提款权的价值由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这四种货币所构成的一篮子货币的当期汇率确定,所占权重分别为48.2%、32.7%、11.8%和7.3%。北京时间 5 2015年12月1日,IMF宣布把人民币纳入SDR。

二、“一带一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一带一路”面临的机遇。

“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它的建设过程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涉及众多产业和巨量的要素调动,这其间产生的各种机遇不可估量。

第一,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产业创新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带来的红利。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的一些优质过剩产业将会转移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因为市场供求变化,一些过剩的产业,也许在其他国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在国内,因为要素成本的上升而使一些产业、产品失去了价格竞争力,也许在其他国家,较低的要素成本会使这些产业重现生机。在国内,因为产品出口一些发达国家受限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也许在其他国家就能绕开这些壁垒,等等。此外,由于产业转移引致的产业转型升级更是机遇无限,比如技术改造、研发投入、品牌树造等等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无限机遇。

第二,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流,巨量的资金需求只能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我国已经发起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但这也只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沿“带”沿“路”国家和地区一定会进行各种金融创新,包括发行各种类型的证券、设立各种类型的基金和创新金融机制等等,这其间的红利和机遇之多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区域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的范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引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这包括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战略选择、区域经济的技术路径、区域间的合作方式等等,这其间的每个创新都蕴涵着无限的机遇。

(二)“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有机遇也充满了挑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并未雨绸缪。

第一,地缘政治风险。自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最初的投资大多集中于一些全球贫穷国家的资源开采项目上。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外资流入,对外投资也被引导到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中的更为引人瞩目的项目上。五六年前,中国“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围绕着大宗商品,现在开始在一些实行竞标机制的国家承建基础设施项目。我们知道沿“带”沿“路”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愿意接受我们的投资,但由于其中一些国家政局并不是十分稳定,不同党派之间的理念差别很大,一旦一个党派下台,就会改变过去的对外政策,这必将给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等进行仔细研究,在投资之前做好风险应对的预案,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

第二,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往往来自国际金融形势的动荡与变化,比如美联储对量化宽松的退出和欧洲、日本央行对量化宽松的扩大就使得国际货币市场动荡不定、难以预测;许多国家的债务膨胀又高于GDP增长,债务危机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国际性的汇率波动及部分国家的债务增长都会给中国的对外投资与合作带来金融风险。

第三,其它非经济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在美欧等国家看来,“一带一路”战略所带来的也许不是互利共赢,而是新的竞争与威胁,并因这一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导致针对中亚市场的争夺与对抗。尤其是美国出于霸权心态的驱动,还会通过各种手段对中国的这一战略实施进行遏制,也会为“一带一路”的贸易畅通带来风险,从而对“一带一路”战略新格局的形成造成阻滞。

第四,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风险。事实上,中国的产能过剩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国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很大空间,大有可为。如果我们不顾及国内的这些实际需求而 6 一味向国外投资和转移产业,有可能会产生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和产业的“空洞化”。对此我们要提高警惕。

知识链接: 1.三、国际社会主要国家对亚投行的立场变化

(一)中国政府对亚投行的立场转变。

仔细考察2015年中国对亚投行立场的变化,可见如今的亚投行已迥异于当初中国设想的亚投行,中国创建亚投行的动机因受国际社会影响正在发生改变。这反映在一系列问题上,包括会员资格、出资金额、否决权和亚投行与中国自身经济目标的联系等问题。

首先,中国对亚投行会员资格的立场前后变化很大。最初,它并未计划让亚洲以外的国家加入。但是欧洲的热情令中国惊喜。中国政府迅速调整立场,欢迎欧洲、非洲和拉美国家申请成为意向创始成员国,以争取更大的国际支持。

其次,亚投行已成为多边开发银行,这与中国最初设想的大相径庭。中国政府最初认为,该银行要么是本国的援助机构,要么是负有某种政策职责的商业银行。但最终按照章程,亚投行将是多边开发银行,中国发挥重要、但非主导作用。这令亚投行成为不得不创造收益的“准商业银行”。

再次,对中国在亚投行否决权的担心一直在减缓。2014年首次签署谅解备忘录时,中国计划出资50%,许多人认为这将转化成绝对否决权。但随着更多国家加入,中国把出资比例减少到约30%,投票权降至26.06%。亚投行不能避免中国政府的特殊影响和特权,但国际监督压力及中国政府对声誉的爱惜和对国际承认的渴望,也会对亚投行的运作产生重大影响。

最后,中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亚投行推进自身利益。中国当初最具争议的目标之一——推动出口以吸收国内过剩产能遭到很多国家的质疑。现在,这种提法已经逐渐从政府声明和媒体报道中消失了。

(二)美国对亚投行的态度转变。

在如何对待中国牵头筹建的亚投行的问题上,美国至今没有“宽阔的太平洋可以容下中美两个大国”的胸怀,不仅持否定态度,也反对其盟国加入。2014年,为了阻止韩国和澳大利亚加入亚投行,美国不断游说两国政府,并牵强附会地将亚投行与地区安全保障体系联系起来,最终导致韩澳两国临阵变卦,没有参加2014年10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签署共同筹建亚投行备忘录的仪式。

美国政府官员多次以对亚投行内部管理机制、项目审核透明度以及投资项目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估标准有疑虑为由,反对设立亚投行。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经不起推敲。亚投行当时还处于筹备中,内部管理章程草案还没出来,管理机制的问题从何谈起?亚投行还没有开业,更谈不上有任何项目了。凭空推断亚投行投资项目环境和社会评估可能不符合国际标准,也完全是没有事实依据先入为主的偏见。美国对亚投行持否定态度的真实原因,是要继续维持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治理构架,不愿看到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影响其一枝独秀的世界领导地位。

但是,随着关键盟友英国、德国和法国列队申请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亚投行可能增强新的联盟关系,弱化现有国际机构的地位成为美国政府的心头大患。为此,在盟友纷纷倒戈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之际,美国政府开始提议,亚投行与美国支持的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合作。美国之所提出合作,原因在于美国不希望亚投行成为中国政府外交政策的工具。2015年4月28日,奥巴马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称,美国“从来没有”反对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但是它需要高标准和透明度。这说明美国不得不重新调整对亚投行的立场。

(三)日本对亚投行的态度纠结。

据英国《金融时报》3月30日报道,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表示,他已经与日本商界人士达成一致,日本可能在6月前与中国签约,成为亚投行成员国。但话音刚落,日本外相岸田文雄马上对此予以否认,说日本驻华大使并未表示日本将加入亚投行。另据日本共同社3月31日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当天在东京表示,日本“没必要着急加入”亚投行,对亚投行在组织运营及融资审查体制等方面仍存有疑虑,同时还表示“美国应该了解日本是可信赖的国家了吧”。

以上不难看出,日本的心态是纠结的:加入吧,美国都还没有加入,只是一个表态,将与亚投行进行合作。不加入吧,眼瞅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连昔日美国的“铁杆兄弟”英国等西方盟国都不听美国招呼,纷纷加入。日本心理委实也着急得很,但碍于面子,以及急于表白对美国的忠心,所以来个折中的说法“不着急加入”。客观地说,日本这个策略可进可退,现在不加入,不等于以后不加入,为以后加入留下了一个活口。

综合分析,日本加入亚投行恐怕是迟早的事,原因很简单,注重经济利益的日本,在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没有理由面对如此巨大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蛋糕”而无动于衷,况且,无论在技术、经验、资金等各个方面,日本的竞争优势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何时加入,这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美国因素,美国若加入,日本必紧随其后。二是日本自身因素,日本不得不防着美国一手,即像当年事先未和日本沟通,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突然访华,解冻对华关系,給日本外交造成巨大被动一样,日本迫切需要美国在亚投行问题上与其充分协商,因为倘若美国背着日本来个突然袭击,日本着实伤不起。三是中日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是日本安倍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国际社会,特别是亚洲各国密切关注着安倍的讲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倍讲话对历史观的反思程度可能影响着日本加入亚投行的进程。

四、亚投行助力“一带一路”

为什么众多欧洲国家不顾美国反对,加入中国主导的经济秩序里?首先应该是对中国的信任。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消费能力也极其强大。加强与这样一个大国的联系绝对有利无害。而另外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利益。英国首相卡梅伦也表示,英国决定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符合自身国家利益。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10年到2020年,亚太地区约有8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领下,这背后意味着有巨大的市场和巨大的盈利空间。

目前,“一带一路”已经有一些项目取得了突破。在东南亚,如中缅铁路、公路、皎漂港及特区、西哈努克港及开发区、中老泰铁路、印尼港口及开发区、泰国罗勇工业区。中亚方向有中吉乌铁路、中塔公路二期以及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D线。东北亚方向则包括中俄东线、西线天然气管道。南亚方向为中巴公路、核电厂、工业园区等。除此之外,“一带一路”将实现与中亚、西亚和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及战略通道合作。

英国,以及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西方发达国家加入到“亚投行”里来,无疑是从政治战略角度上看到了亚太互联互通所展现的积极意义。—有利于建构更紧密、更互惠的双边与多边关系。而“一带一路”战略格局下的互联互通、金融等领域合作关系,其在经济、产业上所蕴含的的巨大战略价值,可以说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一块最吸引人的“大蛋糕”了。当前,欧洲经济正在经历一个比较艰难的时期,欧洲经济相当低迷。而在此形势下,只有向外寻求出路,因此与亚洲国家合作绝对是个明智之举。欧洲国家加入亚投行可以在“一带一路”中寻求机会,能够为欧洲企业创造机会,给欧洲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

此外,亚投行本身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更多的发达国家加入亚投行,有助于提高亚投行的内部治理水平,增强信用度和抗风险能力,更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全球金融体系建设。亚投行的设立及未来运作,将大大地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换个角度来说,中国“一带一路”这个大战略思维,其实质影响力已经在持续上升。在 8 优势互补与互利共赢的理念下,“一带一路”带来的磁吸效应越来越强,并不断释放新的活力。一些发达国家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说明他们已经开始以一种更理性、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已确立并实施的“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并愿意通过深化金融合作,占有共同发展的先机。【问题思考】

1.试分析美国与日本是否会加入亚投行,并说明理由。2.亚投行+一带一路=? 【资料扩展】

1.张丽君,《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与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系列报道《一带一路共建繁荣》,央视新闻联播 3.视频《亚投行》

4.视频《深度国际:入围亚投行》2015-04-03 5.视频《时事大破解: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及亚投行机遇》2015-04-03

下载解读一带一路--重点布局天津等15个港口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读一带一路--重点布局天津等15个港口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带一路战略与青岛港港口建设社会实践

    调研报告书 项目名称:青岛港港口建设与转型——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 项目时间:2014年7月25日—9月1日 团队名称:一带一路实践队 指导老师: 团队成员:马梦琪 高鹏 郭煜 聂永强 王......

    热点试题(一带一路)解读

    一、2015年上海市静安区高考地理一模试题习近平主席在最近APIC的讲话中指出,“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

    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政策解读

    “一带一路”政策解读 2015-4-10 一、“一带一路”定义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英文缩写OBAOR(One Belt And One Road)。 二、“一带......

    ”一带一路“合作重点编辑

    合作重点编辑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重点在以下方面加......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国内各区域布局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院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国内各区域布局分析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思路分析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

    一带一路80分卷重点讲义资料

    1. “一带一路”是()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 (单选 ) A中国 B美国 C德国 D日本 2. ()是现代经济的血脉,扩大金融合作是促进区域经济融合的重要内容。A文化 B金融 C社会 D合......

    “一带一路”建设与跨文化传播[范文模版]

    “一带一路”建设与跨文化传播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习近平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的。他说:“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

    “一带一路”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带一路”建设迈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一带一路”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就,正在成为引领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