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谁代表学校形象
谁代表学校形象
有一句名言: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会永不干涸,而一旦无数滴水汇成汪洋大海,将是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也会使每一滴水得以永生,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我校教师受到领导的赏识,这光荣属于我们每一个教师,这是对我校所有教师工作的肯定。这光荣更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去呵护,去增添更大的荣光。只有人人维护这荣誉,不断增添新的荣誉,才会使这荣誉永久、持续,才会使这荣誉更加灿烂,也才能使我们学校形成品牌,实现“让每个学生幸福快乐的成长”的目标。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每一位教师都是学校的形象大使,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学校教职工的素质、水平和形象。外人很难了解一个集体的全貌,往往把某个人或某个事同一个集体划等号。带一个班,上几门课程,我们天天和学生在一起,传道授业解惑,我们时时和家长联系交流沟通,学生和家长怎么评价老师,就代表他们怎么看学校,你对待学生的一言一行,接触家长的言谈举止,都会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留下好或坏的印象。这已经不是教师个体的形象,而是学校的形象留在学生和家长的心里。而且,这种形象会留在学生和家长心中一辈子,进而,通过学生和家长的口碑相传,形成社会中学校的形象。我们在做自我的同时,身上都在扛着集体的牌子,在计较个人得失的时候,要想着集体的荣誉,思量集体的价值取向。
一名好学生,就是一个学校的一个文明的窗口,一个响亮的品牌,一个晃人眼的招牌!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成绩优异,有人询问哪个学校,所有同学都会骄傲的说:“我是育才的”,学生以育才为荣,育才也以学生为荣,学生也是学校形象的代表。学校实行开放办学,热烈欢迎家长进课堂,欢迎兄弟学校相互参观学习,进校的客人第一时间感受到校园环境的整洁,第二责无旁贷应该是学生的整体素质,精神面貌。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会毫无保留的向客人展示学校教育的成效。走出校门学生代表着学校形象。无论单独出行还是集体活动,学生的语言文明,精神状态,环保意识等方面,都在向社会传递着学校的教育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学校的教育要扎实、有效。学生是我们的工作对象,教育对象,六年以后,他们都将离开这个校园,不如另一个环境,我们对他们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素质的培养都是社会衡量学校的一把戒尺。
所以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把他们的潜能全部激发出来。通过上课传授、课下辅导、交流沟通、特长发展,鼓励、培养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善待后进生、特困生和现在复杂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单亲。多元智能理论和多年的教育实践已经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每个人都是人才,关键是认准自己的发展潜力,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教师准确地帮助每个学生找准他自己的潜能和发展空间,让他不浪费自己的天然资源,让他成为他能成为最好的自己。争取把每一位学生的素质都提上去,这就是我们最好的教学质量。
学生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学生身上透射着教师的影子。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当你教书育人的时候,当你接触家长、学生和社会上每一人的时候,当你处理问题的时候,你的社会角色是教师,是我们学校的教师,需要时刻记住,你就是学校的形象大使,要注意自己的素质,包括言行举止,自觉为学校的形象增光添彩。
我们要自觉维护学校形象。要做真正的主人翁,不要仅仅做好学校分配给自己的工作。要想想我们还应该做什么工作,要主动去做,而不要等学校分配,“分配给我我做,不分配给我我不做”的思想要不得,那是不负责任,不把自己当学校一员的表现。或者说,不是真正热爱学校的表现。我们经常教导学生要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热爱集体,我们自己更要做表率,我们要像爱自己的家庭一样真正爱护学校的形象。只要把学校当自己的,你就会想方设法主动干,主动为学校增光。只要我们的每一位同志都为学校增光彩,我们的所有学生就都会为学校喝彩,我们学生背后的家长和各种社会关系都会为学校喝彩,我们学校的形象就能光彩熠熠、神采照人
事实上,我们学校之所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就靠我们每一位师生树立起来的,我们每一位都是学校的形象大使,都努力去当好形象大使,为我们学校今后更好更光彩的形象去更自觉地贡献!
第二篇:我的形象代表谁--后厨演讲稿
我的形象代表谁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
我叫###,此刻代表餐厅后厨班组参加这次演讲比赛,心里无比激动,首先感谢领导从百忙中抽出时间,组织我们开展这么有意义的演讲比赛,使我们从内心深处被温暖、被感动、被鼓舞。作为一名厨师,我深知责任的重大,自古“民以食为天”,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一直以来在领导孜孜不倦的关心、帮助、正确指导下,都能顺利的完成每份工作任务,拿破仑有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今天站在这个讲台,我觉得我是最勇敢的。
我的形象代表谁?我认真思考,首先,从工作方面着手,餐厅工作是公司的一个形象窗口,由于工作性质涉及到每位就餐者的切身利益,因此这个工作岗位对我们厨师的整体素质要求非常高。对于到来的每一位宾客,我们都认真对待、做好准备,注重细节,严格把好菜品的每道程序,确保所出菜品的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工作中领导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可以说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常组织我们开会,要求我们要严格把好食品安全关,食品安全重于泰山,注重菜品的卫生、质量及花色品种的搭配,只有这样才能让宾客满意,尽到我们应尽的责任,工作上领导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每天起早贪黑,面对工作尽职尽责,大大的带动了我们工作的积极性,三年来领导带领着我们在确保饭菜质量的前提下,别出新意、不断创新,尽最大努力让职工们吃的满意、吃的舒心,餐厅就是我们聚守南京的家,为了家的形象,我们会更加努力,勤奋进取。
工作之余,我们勤奋学习,公司的招待工作量明显增加,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好,意味着宾客的要求越来越高,意味着我们会面对更大的压力与挑战,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为了把公司形象、餐厅的好形象,一如既往的展示给宾客,我们唯有不断地学习,掌握更新的烹饪技术水平,在这方面领导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常组织我们去参观学习,鼓励我们多思考多练习多掌握营养配餐方面的知识常识,结合实际,把菜品搭配的营养、美观、合理,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深抓技术技能,好好学习。
保证饭菜质量,提高技能水平,让大家吃得满意,这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一点一滴从生活上约束自我,要乐于助人、团结同事、遵守纪律,细心踏实,这也是领导一直以来对我们的要求,我们时刻铭记在心。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却有缘相识于此,领导更是像一位大家长,教导我们、包容我们,鼓励我们。时刻为我们着想,把我们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有这样温馨的大家庭、有这样仗义执言的大家长,我想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没有理由不奉献自我。
在此,我深深的祝福领导及各位同事们,祝大家万事如意,平安幸福,谢谢!
第三篇:国家公务员代表国家机关形象
学习行政礼仪、规范服务行为、转变工作作风
王建翠
国家公务员代表国家机关形象,加强公务员礼仪培训,有助于维护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效率与文明是评价政府服务质量的两个重要标准,公务员连基本礼仪规范都不懂,还谈什么行政文明?服务质量肯定大打折扣。因此,加强礼仪培训,有助于公务员增进与服务对象的理解与沟通,减少行政纠纷与矛盾。
行政礼仪,即是礼仪的一种,为当今许多职场人士所重视。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如:
1、会务:在召开会议过程中,每名干部都要严守会纪,遵守时间,包括准时到会、正点开会、限时发言、到点散会,并保持坐姿端正。应保持会场安静,手机调制到震动状态或关机。应做好会议记录。2.主席台座次:讲究左高右低,前排高于后排,中央高于两侧,左侧高于右侧(左、右是指当事人之间的位置;政务礼仪讲究左高右低,但现在均通用国际惯例,即右高左低)。桌签应使用彩色纸,双向打印。3.奉茶:茶水招待是对来访者的尊重与诚意表示,有礼貌的端茶方法很重要,不能让来访者要求才端出茶水。奉茶礼仪:整理仪容、洗手;确定茶杯是否有缺角或裂痕;手指避免摸到杯口;
适当的温度、浓度,装有七分满。为他人续茶水时,小心端起茶杯或茶杯柄,手指不可伸入杯口。从右侧递茶时用右手拿茶杯(左侧时相反)。万一茶水溅出来时,应不慌不忙。
当前,公务员“失礼于人而不知”的现象的确还比较普遍。一位人大代表在他的提案里列举了种种行为:穿休闲服甚至奇装异服;当众修饰整理仪容;女性公务员双腿叉开或立或蹲或坐;接过别人的名片在手里摆弄着玩;与别人谈话不讲距离;非议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过问他人隐私,如男人的薪水、女人的年龄;染红发甚至彩发;女性公务员着装性感暴露;不懂得基本的礼貌用语……凡此种种,的确有违建设文明高效廉洁的现代政府潮流,与现代公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公务员作为公众人物,必须具备良好的公众形象,形成应有的人格魅力。因此,加强和改善公务员形象管理与行政礼仪修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单位每个人的言谈举止都代表整个单位的形象,从领导干部公众形象需要内外兼修、表里如一的角度看,领导干部的公众形象既是世界观和能力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其审美观和礼仪修养的具体表达。所以只有具备了应有的品德、知识、修养、能力和业绩,才具备在外部塑造良好公众形象的底蕴。公众形象管理包括其公众形象的设计与塑造、修正与维护;行政礼仪知识,可以规范领导干部的言谈举止,优化领导干部待人接物的方法,塑造领导干部的良好公众形象,从而赢得更多的尊重和支持。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受人尊重都会产生愉快的心理。然而要别人尊
重自己,首先就要学会尊重他人。礼仪不是虚伪的面纱,而是一种真实理性的表达。知礼懂礼,注重礼仪,是每个干部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也是他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工作实践中礼仪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在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以及对外交往中,知晓行政礼仪有利于顺利开展工作、获得成功。因此,必须注重办公礼仪、仪表礼仪、仪态礼仪的修养,进而塑造良好的服务形象。同时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的公众形象都与所在单位、部门的形象紧密相连,所以领导干部不仅要注意管理和维护好个人形象,还要注意管理和维护好集体形象。
希望这次学习讲座能达到三个效果:一是全体工作人员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做好服务工作;二是希望大家要多注重日常细节,培养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三是希望干部职工从构建和谐关系,树立行政学院良好形象的高度来做好行政礼仪工作,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升行政学院的社会形象和服务水平。
第四篇:谁代表伊斯兰讲话
读《谁代表伊斯兰讲话?》
——十几亿穆斯林的真实想法
对于此书第一作者是现执教于美国乔治敦大学的约翰·L·埃斯波西托(John·L·Esposito)教授,埃斯波西托教授是乔治敦大学宗教和国际事务方向以及伊斯兰研究方向的教授,也是大学沃尔什外交事务学院阿尔瓦里德·宾·塔拉尔穆斯林和基督徒理解中心的创建主任。他是美国学术界著名的伊斯兰和中东问题专家之一,长期关注伊斯兰世界研究,著述丰富,有《伊斯兰威胁:神话还是现实》《伊斯兰教与民主》《政治伊斯兰:激进主义,革命还是改革》《并非圣战:以伊斯兰教之名的恐怖活动》等等。埃斯波西托教授的著作中批判充斥美国和西方学术界“文明冲突论”的观点,以社会学视野关注现实问题,倡导自由主义和文化宽容的思想,对伊斯兰世界和穆斯林群体怀有同情和理解。而第二作者是盖洛普穆斯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达莉亚·莫格海德(Dalia·Mogahed)女士,是一位资深分析师。她领导了盖洛普对世界范围(包括西方在内)超过10亿穆斯林观点的独立调查的分析。她在全世界很多重要论坛发表演讲,推动不同群体对穆斯林世界获得正确认识,她的演讲和讨论对象包括西方和穆斯林世界的很多政治人物和民意领。她的分析报告发表在《华尔街周刊》、《外交政策》、《哈佛国际评论》、《中东政策》及其他的学术和期刊。
这是一本基于美国盖洛普全球研究所(Ga l lupGlobal Institute)历时6 年(2001-2007 年)对世界上35 个穆斯林人口占多数或具有相当数量穆斯林人口的国家进行的民调数据统计进行的分析研究,这些数据资料涵盖了13 亿穆斯林的90% 以上,包括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问卷调查等调查方法,后期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学术研究。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在导论部分,作者将十几亿的普通穆斯林群体称之为“沉默的大多数”,在整个文章中贯穿的背景是伊斯兰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对峙和冲突,是论西方和穆斯林世界之间的相互理解状况。整个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谁是穆斯林?第二章:民主还是神权政治?第三章是:激进主义者是怎样产生的?第四章是:妇女们想要什么?第五章是:冲突还是共存?
在第一章中,作者通过基本信仰和实践、信仰表白、礼拜、封斋、天课、去麦加朝朝觐、吉哈德、家庭和文化、宗教与政治等来界定穆斯林。第二章通过穆斯林男性女性对民主思想、沙里亚、民众心理、西方及美国文化来认识穆斯林世界的状况。第三章通过论述穆斯林的生活状况、宗教文化与政治、对美国的理解来论证激进主义者的存在性。第四章是通过女性观点和男性观点来论证妇女的追求。第五章则是通过虚构与现实比较、文化及双方互相理解状况、政策等来探讨整篇文章启示性的结论。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个方面,西方对穆斯林的理解和认识:“在2005年12月盖洛普公司对美国家庭进行的民意调查中,当问及他们认为穆斯林社会最值得称道的是什么,‘没有’是最频繁的回答。而第二个最常见的回答是什么呢?是‘我不知道’。这两个回答加起来占到美国被调查的美国人的大多数(57%)。”“与此同时,如前
所述,当美国人被问及他们对穆斯林了解多少时,主要回答有两个:‘一无所知’和‘我不知道’.”与我们大多数一样,都是通过媒体或报刊来理解穆斯林,认为穆斯林是和恐怖分子、恐怖袭击、自杀式爆炸、虐待妇女等形象联系在一起。认为穆斯林就是对西方的一切顽强抵抗以及是封闭的思想和萧条寂静的社会。而“穆斯林并不要求西方人改变自己以改善两者的关系,他们想要的只是西方人尊重伊斯兰教和穆斯林,并在外交政策的某些方面进行切实的改变。”说明穆斯林世界是想与西方接触并把这作为开放原则,他们并没有排外和封闭。这与这本书出版之前的观点和看法是相反的。就像“女生们并不是坐在那里听,她们参与,对我的看法进行回应。当我对她们说,我相信伊斯兰教是和平的宗教,其核心是同情和宽容时,一个女大学生打断了我。考虑到我把她的宗教描述的过于‘柔软’,他用警告的语调告诉我,‘伊斯兰教是和平的’。这些女孩对受到贬低深恶痛绝,她们根本不像西方人想像的那样是压迫性的伊斯兰社会中的妇女,她们更像处在感知到的西方侵略和误解之下的穆斯林。”④从这可以看出伊斯兰妇女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封闭和受虐待,西方国家媒体对准的是伊斯兰教,但是却不符合穆斯林妇女的想法,大部分的穆斯林妇女没有意愿寻求西方的介入帮助她们伸张自己的权力。
第二个方面,穆斯林对西方的认识及对自身的认识: 穆斯林眼中的美国和美国式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如何评价西方领导人,激进主义者是否为全体穆斯林所同情,他们的动力何在,这些问题亦在作者的讨论之中。“穆斯林认为,美国、很大程度上还有欧洲在推进民主方面持‘双重标准’:它长期支持专制政权,未曾推进穆斯林世界的民主,就像苏联解体后它在其他地区和国家做的一样。”⑤这是穆斯林对美国认识的态度,与美国推崇的民主人权意图相反。虽然穆斯林相信民主对他们的进步和未来至关重要。在许多穆斯林指责美国和西方在阿拉伯/穆斯林世界推进民主和人权方面普遍持双重标准中。“‘请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述,你最憎恨西方的是什么’时,所有国家中不论是温和派还是激进派,最多答案是‘性和文化方面的混乱’,其次是‘伦理和道德的败坏’和‘对穆斯林的仇恨’。”⑥在穆斯林看来,他们不是要求西方人改变自己来改变双方的关系,他们想要的只是西方人在外交政策的某些方面切实改变作为尊重伊斯兰教和穆斯林。希望西方人在政治上做出公正的待遇。而在穆斯林对自己的认识,如面试的阿拉伯妇女说“‘我会教你女儿完全尊重男性。有人对我说话我才说话。我不需要床,我宁愿睡在地板。”⑦西方人认为是水星和被贬抑等形象,’而在从伊斯兰法学家和教授萨勒赫就说“伊斯兰教是朴素的,它的高度尊重妇女”。还有在“2001年 盖洛普的民意调查捕捉到了吉哈德的多重含义”,而在调查的四个阿拉伯国家(黎巴嫩、科威特、约旦河摩洛哥)中,对吉哈德最多的描述是‘对真主的义务’‘神圣的义务’或‘敬拜真主’,没有一个词提及战争。”⑧ 这并没有与“圣战”相联系,对穆斯林来说,吉哈德意味着灵魂或刀剑的战斗,其次只有积极的正面的内涵。那是穆斯林追求公平和正义的方式和手段。
第三个方面是穆斯林与西方的交锋和重新认识:穆斯林国家普遍缺少民主但是许多穆斯林相当重视民主原则,在其观念有普遍的民主制价值观和宗教原则之间不存在着矛盾。当然这是穆斯林主体的认识,但是在西方媒体和大众的眼中,宗教原则附着在穆斯林国家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政治意志之上,其民主的精神便游离于集权和专制之外,况且对于有些穆斯林国家而言,民族独立和民族国家建立的过程就是专制主义盛行的过程,再加之原教旨主义的兴盛以及普通民众对于沙里亚的赞同,宗教在国家法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为人们所推崇。而美国则是极力的在穆斯林世界推崇民主思想,甚至用大棒政策来推动穆斯林国家的民主化进程,是其真诚还是幌子?是真诚又如何呢?美国认为穆斯林世界等同于恐怖主义,“美国人感觉对伊斯兰‘最难以理解’的方面就包括‘对妇女的压制’。”而“在对‘你最不喜欢穆斯林或伊斯兰世界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自由回答中,美国妇女给出最多的答案是‘性别不平等’”。⑨而“对占人口一半的穆斯林妇女的调查表明,几乎没有人对自身社会中的这个问题提出批评。”⑩在美国人与穆斯林接触与否,对穆斯林评价是不一样的,接触穆斯林对美国人持正面的看法,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不是亨廷顿在冷战结束后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所说的的那样,在他看来,未来的危险冲突可能会在西方的傲慢、伊斯兰国家的不宽容和中国的武断的相互作用下发生。
第四方面是伊斯兰教文化和穆斯林的积极意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伊斯兰教的文化不像我们以往的认识那样:与其他文明格格不入,充满暴力和血腥,对外来文化和新文化的排斥;而是在“适应各种新情况的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伊斯兰教关于诠释的概念‘创制’——拥有充分信息的、独立的教法判断。就像大不列颠杰出的伊斯兰领袖,巴基斯坦会议员库尔希德所言:‘真主只启示了宽泛的原则…正是通过创制,每个时代的人们努力运用和实施神启的原则,来解决他们时代的问题。’”⑾这是具有与时俱进的意义,是顺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具有与时代相适应的功能,具有很强生命力。他们崇尚平等的原则和对不分种族、民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只要“顺服真主的意愿而获得和平”就是穆斯林,这是一个超越现在任何国家的平等原则,就美国国内而言,人种歧视或地区还偶有出现。还有穆斯林作为奉献的“天课”每年拿流动资产的2.5%给穷人、患病者和遭遇困难的人,这是非常有人道意义。
通过盖洛普研究中心在全球民意调查,作者也向我们说明了穆斯林世界的巨大差异性,用简单的伊斯兰教的外衣去作为文明冲突的论断是武断的,美国人没有真正了解穆斯林,反而将缘由归结为宗教的差异、宗教的不民主和文明的冲突,而本质上是美国的公共外交政策与伊斯兰实际不相符合,也与对话的双方不符合实际,“这只是政策的冲突,并非原则的冲突,也不是文明冲突,是美国的政策问题。在这本书中,作者用实际方法去证明伊斯兰世界的穆斯林普通民众的真实想法和真实的穆斯林世界,给予我们对穆斯林的重新认识和面对。
参考文献
《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1页
《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41页
《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31页
④《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59页
⑤《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92页
⑥《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30页
⑦《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45页
⑧《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40-41页
⑨《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43页
⑩《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14页
⑾《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摘自阿赫默德(Ahmad,k),1976年,《伊斯兰教:准则和特征》,摘自库尔希德· 阿赫默德编:《伊斯兰教:意义和启示》,伦敦:欧洲伊斯兰理事会,第43页。
第五篇:平均工资代表了谁
平均工资代表了谁
社平工资是社会平均工资的简称,顾名思义,社平工资就是指全社会的平均工资。在计划经济时期,劳动工资制度只统计城镇全民单位和集体单位即可以基本达到全面统计的目的。经济体制改革后,其他经济成份单位蓬勃发展,虽然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后增加了内资和外资等其他经济成分单位,但仍然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由于缺少私营单位以及个体经济单位雇工的工资统计,导致不能反映全社会法人单位工资的平均水平。近两年,通过私营单位工资调查试点的数据推算,私营单位从业人员约为现行工资统计范围中从业人员的一半,并且其中54.2%集中在制造业。私营单位从业人员行业分布较广,在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制造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等行业私营单位从业人员比重都超过45%。在这种情况下,目前统计并公布的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确实不能反映全社会法人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目前平均工资计算的覆盖群体仅为城镇以上国有、集体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包括港、澳、台及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的在岗职工,并不包括私营企业劳动者和个体劳动者。
很显然,平均工资以一个数据确实不能代表每个职工的实际水平,它代表的是工资总体情况,并不代表每一个人的具体工资水平。
资料来源:苏雅彤、蔡启奋《平均工资代表了谁》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09(有修改)
袁编辑,您好,《平均工资代表了谁》选自中国统计学会2011年在全国开展的统计科普征文活动的征文集,25篇结集出版,并命名为《无处不在的统计》,苏雅彤、蔡启奋的《平均工资代表了谁》,(我的教材在资料来源的注明是《平均数工资代表了谁》应改为“平均工资代表了谁”)是其中被选中的作品。
《平均工资代表了谁》原文比较长,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需要,我做了改动,但仍能反映作者的主题思想。
《无处不在的统计》是中国统计学会编(或作者),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书号:ISBN978-7-5037-6341-0/C.2557
袁编辑,您辛苦了,请您多多指教,有事我们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