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阶段性总结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课题 阶段性小结 李祥民
2006年10月,我校开始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实验。一年的时间,学校课题组成员和一批骨干教师一边学习培训,一边实验探索,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和特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之路,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酝酿了有益的反思。下面从三个方面作简要汇报。
一.我们的认识——必要性、服务性、规律性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但课堂是动态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制胜法宝,同样信息技术也不可能是万能钥匙。因此,我们在“整合”的过程中,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首先从思想认识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理念。
1.“整合”应强调必要性
强调整合的必要性,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有机的、恰到好处,不是每学科、每堂课都必须整合,不是有整合就是创新,无整合就是传统。整合是教育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另一方面则要凸现信息技术的特长。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会促进本地与远距离的协作以及师生间的交流,并且帮助他们成为由学者和科学家组成的更大世界的一部分,提高学习者的合作、讨论和反思能力。再则,网络的虚拟功能可以为我们创设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情境,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积极的思维。教师要利用这些独特的优势,紧密结合教育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这就是必要性的内涵。
2.“整合”应注重服务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为:媒体教学、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如何将学科知识进行数字化,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实现模拟仿真,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学习环境。从根本上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强调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计算机,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只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和伙伴。
3.“整合”应把握规律性
就目前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还属于探索实验阶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不适应性。无论是硬件还是师生信息素养,都有不支持性。因此,研究和把握整合的规律性,显得尤其重要。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博士提出整合“阶段论”,即整合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计算机素养的培养阶段、课程整合阶段、课程改革阶段、全方位教改阶段。马宁、余胜泉两位学者提出整合“层次论”,即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整合的规律,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强调“过程性原则”,即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整合”从本质上讲,是说明事物间通过相互作用结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它既注重事物间动态作用又强调事物间结成一个整体的独特性质。在教学中,有了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侧重点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对材料的收集、筛选、整理。教师教会学生的是收集信息的价值判断,以任务为驱动,以目标作为寻找资源的目的和策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技术不足以收集资源时,教师再教给他新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讲,整合就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因此,我们看整合,重点不在课件和技术,而在观念和方法。
二.我们的实践——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
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从目前情况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
1.互动化使合作学习成为现实
课堂是以信息传递为载体的,从信息论上说,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存在着四种主要信息交流的方式:教师施,学生受;教师问,学生答;师生之间相互问答;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通过信息传递互动化,加强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信息传递方式的最优化;通过信息传递互动化,新型课堂教学能够确保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2.网络化使教育模式发生变革
随着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登陆互联网并使用网络进行学习和工作,人类逐渐走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那就是“读网时代”。“读网时代”的挑战,学习首当其冲,将使教育从观念到形式发生根本的变革。教师逐渐习惯将网络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努力追求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网络教学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学习内容由那些凝固的、静态的书本变化为与时俱进的网络知识。现在是知识创造更新迅速快捷的年代,人脑无法包容如此巨量的信息。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很难保证在短期内使学生掌握新知识。但网络教学却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与知识的发展的统一性。
(2)讲授方式由说教性讲授变化为交互性指导。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不是停留在使学生获得知识这一层面上,而是注重对现象、概念的解释,培养学生的探索、反思与创造能力,以及认识、处理问题的多元观点和多元方法。
三.我们的反思——大视野、高素养、新平台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不是拘泥于一个知识点、一堂课、或者是一个课件,而是要形成新的教学观。
所以,我们提出了新型课堂教学要以“四化”为特征,即“师生关系民主化、呈现方式情境化、信息传递互动化、教学要素整合化”,以此衡量一节课的效能高低。从根本上讲,就是处理好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与课程整体改革的关系。
2.要有全体师生的高素养
计算机要有机的运用到教学中,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有人讲,教师培训问题已成了计算机整合于教学的瓶颈,这是不无道理的。由于我国经济和技术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计算机运用到教学的发展不平衡。首先,过去的师范教育没有信息技术的培训,培养出来的教师现在教师岗位上的大都年岁不轻,他们恐信息技术高深莫测,产生畏难情绪;其次,现在的师范教育虽然有信息技术培训,但太缺乏针对性、实战性,是从理论到理论;再则,我国长期把计算机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设置,运用计算机也就成为专业教师的事,其他人往往漠不关心。因此,要从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保障。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自由组合自己所需的课堂教学素材,实现自己的教学思想。学校近几年也不断加强了这方面的建设,如更新办公电脑、增设教室计算机和大屏幕设备等、K-12教学资源库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备课信息化的进程。但从教学的实际需要看,还是觉得智能化不够,便捷性不高。设想如果有了智能便捷的备课平台,我们还可以通过学校的局域网向学生提供多媒体信息,学生能够自己演示动画,学生通过备课系统中的练习题库,可以自我进行检测与反馈等。这样,才能真正让全体教师都动起来,降低教师的工作量,使得信息技术与教学真正做到了有机的结合。教师确实将计算机的使用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会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总结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性研究》
课题阶段性小结
一、课题的提出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特别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需要,是实施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需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意义重大。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教师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学校拥有一间电脑房,具备开设本课题的条件。
二、课题实施的做法
1、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
自准备该课题以来,我就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多种渠道寻找大量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资料,通过学习,使我在研究的过程中尽可能少走弯路,并通过实践筛选有关理论,为课题体统理论基础,除了查阅有关书籍外,我还上网搜集了很多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的论文和案例,为后期的研究做准备。
2、在电脑房开设语文课和英语课
本学期,我校在电脑房开设了语文课和英语课。在语文课上,教师把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使抽象的化为形象,静态的变为动态,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学习内容情景交融,授课老师妙语连珠,加上多种媒体出奇制胜,使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高。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学习小村庄消失的原因时,学生交流到 1
下了一场很大的洪水,于是老师播放录像,直观洪水的凶猛与残酷,又再现了小村庄的凄凉画面,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在英语课上,教师大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Animal》一课时,教师引用了《动画乐翻天》主题曲,想用乐队中的星星兔、乐乐猪、欢欢狗引出新内容。孩子们一看到画面激动得不得了,一种愉快的课堂气氛就自然而然的开始了。除了歌曲,像活泼可爱的卡通秀,鲜艳生动的水果图,耳闻能详的chant,好玩易学的games,都给孩子们提供了多种感官的刺激,让学生寓学于乐,乐中好学。另外,在电脑房上课还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动手上网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拓宽了孩子们学习的视野;在英语课上可以让孩子们在电脑里输入单词和句子,这样既学会了英语单词,又提高了打字速度。
3、在一、二年级开设电脑课
本学期,学校在一、二年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一、二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以打字练习为主,在这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做法。
(1)、直观教学,练就打字基本功
在指法的训练初期,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打字习惯。一发现学生有错误的指法,就及时矫正,否则,学生一旦养成不良习惯,就很难再改过来。学习指法最关键的是记住键盘上26个字母的排列位置,而要记住这些字母的位置,首先就要读准字母的读音。其次,练好打字基本功,必须从正确掌握基本键位入手。经过几节课的强化练习,二年级的学生很快就愉快地掌握了基准键位的指法,再拓展学习上下两排字母就容易入手了。但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完26个字母,大部分孩子都不认识键盘上的字母,所以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重点强化打字姿势以及正确的坐姿,让孩子们打好基础,为以后的打字教学做准备。
(2)、寓教于乐,经常变换练习形式
学生熟悉了键盘上基本键位及指法,明确了各手指的分工,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手指的灵活性也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一切都为练好盲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要真正熟练正确的指法、达到盲打的程度,还需要较长时间的练习。由于低年级学生很难长时间把注意力保持在同一事物上,所以如果打字训练方式单一的话,很容易让他们感到枯燥无味。所以我在实践中经常变换新的方式、从多个角度训练学生的指法,让学生感到每节课都那么“有趣”。在讲授指法时我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和英语向结合,让孩子们在电脑里输入在语文课学到的古诗和在英语课上学到的单词,刚开始,孩子们都很有兴趣,但时间久了他们便感觉到很枯燥,于是我又改变了策略,选用了指法练习软件“金山打字通”,“金山打字通”软件里包含了多种训练形式。根据软件的课程设置,我首先安排学生进行键位练习,课程由浅入深引导。每节课,安排打字任务,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进行打字游戏。除了使用“金山打字通”软件内的游戏外,我还从网上找来一些趣味性的打字小游戏,让学生在玩中练习。因此,学生的积极性高,主动学习的氛围浓厚。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帮助他们一步一步地巩固指法。
(3)、鼓励欣赏,增强学生自信心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孩子们都喜欢受到老师的关注及表扬。特别低年级的学生,更需要“哄”,所以我多采用鼓励的做法。对有进步的学生,就多表扬他、肯定他。就算有些学生近段时间根本没有进步,但只要他训练认真的,也一样表扬他,让他更有信心坚持下去。在课中,有些学生脑子聪明,手指灵活,很快就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有些学生则远远落后。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差异,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以上是我在“指法”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要教好低年级小学生的指法练习是很不易的,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多种方式开展指法教学,使枯燥的内容变为有趣,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对指法练习产生兴趣,继而提高学习效率,为日后的信息技术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初见成效
1、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开成了双向交流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地位,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等提供了所必须的教学环境与学习资源。在教学教程中,教师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力和积极的个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通过本校几次试验课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比对照班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了高年级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低年级同学电脑操作能力,让他们学会了在电脑上学习语文和英语知识; 提高了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让学生学养成了“我要学习”的好习惯,不少学生回家后还会自觉练习打字;提高了学生的打字速度,让他们回家后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资料和聊天工具和同学聊天,让他们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方面和快乐。
3、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通过进行整合的研究,参加实验的教师每学期最少设计两个以上的课件,并经常使用其他课件进行上课,促使老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在整合过程中,我校一直渗透新课程的新教学理念,使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存在问题
1、电脑房网络太慢影响学习上网查资料。
2、电脑房电脑只有33台,但二年级有些班级有34个人。
3、学生汉语拼音不熟悉,这是很关键的一点,有些汉字会写,不一定能写出拼音,就算指法记得再熟也白费。
4、教学间隔时间长。由于小学信息技术课每星期只有一节,(一年级每两个星期才一节)在课堂练完后不能及时巩固,学完就忘的现象很严重,导致以后的教学内容不能正常进行。
5、打字练习相对枯燥。与小学生爱玩好动的特征相比,打字练习并不有趣,打字时不仅要注意字母,还要注意指法,就算是打字游戏,很多同学打了不久后也会开始有厌倦情绪,这给完成打字练习任务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五、今后设想及改进措施
1、改进硬件设施
2、多开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验课
3、在打字教学上一方面严格要求学生,让他们养成正确的打字习惯,一方面根据学生到达的不同层次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拼音不熟练的同学应多和和语文老师多沟通,提高学生的汉语拼音水平,水平较差的同学建议带字典上课,以免被一个字卡住无法继续。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是省立项课题,在省、市、区教育局教研室的专业引领下,在区教育局和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就课题研究的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从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现状来看一大批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体目标和实施方法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实践方面,很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也证明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有着显著的效果,例如国家级课题“四结合”项目和“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等。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践的推进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从学校的现状出发综合考虑和整体推进。
(1)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源,促进师生互动的探究性学习效果的进一步提高是我们现阶段学校发展的基本要求。充分利用我校建成的网络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可供20名教师备课的电子备课室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及区教育局提供的中央电教馆、河北省教育资源网等资源库,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学习方式的最佳整合。
(2)整体推进学校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3)继续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提供案例,探索模式和方法,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发展。
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是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和学生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能更方便地获得、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扩展了老师和学生的信息源,从而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通过试验教师的合作研究从系统的、整体的信息发展观出发,找到一种适应不同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和适合不同年级学生以及教师发展的课程整合模式。
二、课题研究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通过二年时间进行研究实践,使实验教师及实验班级达到: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及分析解决应用问题的技能,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开发研制一批优秀的录像、CAI教学课件及优秀教研论文和教案设计。继续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和规律。
.研究内容:学校语文、政治、历史、化学、英语等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进一步提高探究性学习效果的实践研究。
三、研究的思路和特色
首先学校课题组成员对当前学科整合发展水平和学校基本情况进行调研,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编制研究计划,提出并递交课题申报材料。其次课题负责人组织试验教师进行自主培训,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理论及其背景、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模式及其案例分析等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探讨,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师从事实践研究的专业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再其次加强对实验的全过程管理,坚持课题组集体备课,研制教学软件,设计教学方案,对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适时的、有计划的检测。再其次加强实验班的横向交流,互听互评,不断完善实验研究工作。邀请学校领导、区、市专家进行指导评价,不断提升研究水平和实践效果。最后是课题组负责收集实验课例、教案、论文、录音、录像教学软件等实验资料。
课题研究方法:(1)把实验的七、八年级的学生按随机取样的方法挑出两个班,一个为实验班,另一个为对比班。(2)实验班与对比班教师素质大致相同,并确保稳定。(3)按课程标准和课时计划排课,统一教材,统一作业量,不额外增加学生负担,不人为地创造竞争气氛。(4)实验班与对比班成绩测试在命题内容、方式、时间上均相同,评分标准和阅卷统一安排。(5)参加实验研究的教师根据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规划教学主题,优化整合信息,研制应用频率高、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题软件;
建构出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撰写出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研论文。(6)每月一次专题实验研讨活动。
四、实施步骤:
本试验研究的步骤分为三个阶段:(2009.6~2010.8)
1、准备阶段(2009.6~2009.8)
(1)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确定各科子课题,制定实验方案。
(2)培训实验教师,学习有关现代教育理论,掌握有关信息技术知识,收集经验资料,为课题研究做好充分准备。
(2)搜集研制现代教育技术的软件资源。
2、实施阶段(2009.9~2010.7)
2009年9月~2010年7月,对七、八年级进行实验研究。
(1)本阶段完成学生试验前各项测试、摸清底数、建立学生档案。(2)做好实验课例,实验研究资料的积累与整理。(3)每月开展一次专题实验研讨,交流实验体会。(4)组织研究实验的观摩、展示、研讨、评比活动。(5)写出第一阶段实验报告和总结,撰写实验论文。
(6)搜集整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优秀教案,论文和优秀课件等,总结实验经验。
通过研究与实践,力求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首先课题组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并能自觉地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其次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方式方法;再其次课题组教师自觉以新的教学质量观评价学习绩效,使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并逐步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达到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课堂形式的创新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效。
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我们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和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显著提高上。
(一)课题研究改变了课题组教师利用传统方法教学的陈旧模式。
参加课题研究后课题组的老师们通过边实验边学习,不断摸索改进,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并树立了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的教育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模式的轻松愉快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促进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现丰富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题研究带动了全校老师的课题意识及研究。一年多时间里每位课题组教师均撰写了相关实验论文、反思或教学设计,并多被选登在校园网站上供全体教师学习参考。同时,教师们撰写的论文、教学设计、教案在区教研室评比中获得各种奖励。课题研究不仅提升了课题组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且培养了他们更高的职业品质,加深了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升华了教育理想。他们更加敬业爱岗,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了带头作用,成绩更加突出。
课题组教师阶段成果一览表:
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方式上基本实现了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接受老师传授信息变为自主探究获得信息,由师生间的单向性活动转变为双向性互动、多边性互动,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学自主查找学习资料的能力显著提高。通过研究发现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转变促进了学生成绩的直线提升,学习的调高又为他们增强了自信心,从而促进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全面提高。随着研究的进展,这种良好态势正逐渐向非课题组成员的课堂转移,并逐步提升了学生的学风,影响着学生在学校的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课题组教师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自己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认真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水平,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课题组教师所任教学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历次的考试中,每个课题组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成绩都比普通班的成绩好,在年段也是各列前茅,获得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学生家长的好评。
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能力较普通班学生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创新性学习中更为明显。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在显著成绩面前得以基本确立。
课题的开展和研究成果的显现,使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区内同行都较为认可,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提高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可操作性。
六、课题研究的总结和启示
1、通过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让新的教学硬件在教学中有效利用成为可能,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路有了很大转变,因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促使教师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这样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展现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使得课堂气氛摆脱了传统教学课堂的枯燥形式。
3、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促进教师进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进一步学习,这样有助于适应当前教育形式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培养学生为将来适应社会而具备的能力的提高。
4、课题研究成果在教学成绩上去的较大突破,有利于在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信息技术运用于多媒体教学形式的进一步推广,为这种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保障。
5、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整合课堂获取了学习的兴趣,从而改变了以往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使得学生和教师的默契配合成为可能。
6、学生在课堂上对生动的多媒体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并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参与到课堂中来,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心理状态下完成自己的课堂学习任务。
7、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整合课堂不仅获得了课堂学习的知识,同时也获得了获取知识,搜索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这将影响学生在今后更长时间的学习生活。
8、在课题研究中表现的不足就是教师如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讲课,那么将花费大量的备课时间,这里有教师对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不熟练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积累信息技术教学素材,形成自己教学的素材库就更有利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开展。
课题研究一年多来,确实给我们和学生带来许多的收获,同时也引发了我们越来越多的思考。在今后课题研究中,我们将坚定“以科研带动课改,以课题提升课改”的教育理念,不断努力,继续研究探索,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养,为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做出贡献。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题阶段总结2008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整合》课题阶段总结
夏江红
一、在学生中开展研究工作:
1、分别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掌握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去调用信息资源、处理信息资源,可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是非判断能力和创造精神。另外,这种符合认知规律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因自主参与、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而不断地强化了主体精神、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2、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来,学生单独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对所查找资料进行简单的整理,从而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马上就调动了起来,学生思维活跃,主动参与的热情高涨。
4、教师对学生查找的资料进行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二、本阶段课题研究的主要成绩:
1、学生已经会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使用基本的方法和技巧查找所需资料。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语文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这一要求正好顺应了语文教学时代化的潮流。
2、通过开设课题研讨课,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得到了很大的开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语文知识,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语文思维能力。
3、收集了很多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值得推广的学习性网站。为所有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数学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语文基本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并不断发展个性。
4、通过对本阶段的活动进行分析,得到了许多数据,为下阶段的工作打好了基础。
三、问题与分析:
1、本阶段缺乏理论深度研究和外界的交流。
2、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研究不够平衡。
3、成果较为单一,缺乏研究数据及其对比,档次不高。
2008.12
第五篇:信息技术学科小课题阶段性总结
让学生学会课外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小课题阶段性总结
牛家营子初级中学——张爱民
《让学生学会课外学习》是我校信息技术的子课题。本学期我们围绕课题计划有目的,有系列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通过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有效的德育渗透,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德行;凭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了德育教育内容的动态化、形象化,增强了学习内容和形式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活动中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所创导的:“学会做人、学做真人”的育人理念,引导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丰富和完善学校的整体德育体系。为今后工作更好更顺利地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现将这阶段进行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调查德育现状,进行前测问卷。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德育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中不但对学生通过校园网等学习途径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中学生学习道德规范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还对小学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现状进行了评价,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量化分析,为后期的课题实验做了准备。认为:目前整体而言,大部分学生能通过校园网、学校教育等途径较好地学习小学生道德规范等要求,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但也反映出部分学生在以上两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如何更好地通过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渗透小学德育教育?这是我们需要不懈研究的课题。
二、认真地进行理论学习,运用到教学研究中。
德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基础阶段。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课,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能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功能。为了丰富组员们的知识储备,更好有效地开展课题实验,并使实践有更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我课题组根据研究进程,继续组织组员认真学习了前沿的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了教育与科研观念的转变,并及时掌握与吸纳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最新成果,认真学习了怎样通过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践行陶行知先生所创导的:“学会做人、学做真人”的育人理念,怎样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经验总结。组员们讨论热烈,感悟深刻,受益匪浅。
对本课题我们重点研究了:怎样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德育学习的主要工具和手段,让学生能够对获取到的大量信息进行筛选和鉴别,从而找出自己所需的信息,让学生学会主动,有目的地去发现和收集相关德育信息。怎样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德育工作的工具:通过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生生间、师生间的德育教育的互动。怎样把信息技术作为德育工作的资源:多媒体教学、网上德育探究,潜移默化地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德行,通过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践行陶行知先生所创导的:“学会做人、学做真人”的育人理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怎样把信息技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环境:建立班级网页,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要创设跨时空的交流互动平台,实现心灵间的沟通,在德育网站上要尝试开设:教师答疑、同学心声等栏目,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交流互动平台,进行平等对话、等德育活动,倾听学生的心声,促进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极大地提高德育的有效性。还收集了与学校德育相关的问题,制定了评价学生的若干德育项目,并以表格的形式让班主任评、任课老师评、家长评、学生自我评价等,逐步让学生实现行为自律的德育目标。
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