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总结11-11(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15:2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丹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总结11-1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丹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总结11-11》。

第一篇:山丹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总结11-11

科学谋划

合理调整

努力提高办学效益,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山丹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总结

山丹县教育体育局

同志们:

2011年是山丹教育界不同寻常的一年,我们在继续实施五大工程的基础上,重点抓了三件大事,一是育才中学的修建并顺利实施招生,二是学校布局调整基本完成,三是“两基”迎国检准备工作。尤其是开展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蓍成效和宝贵经验。通过布局调整,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推动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全县的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以高中“龙头”引领,初中“三套车”并行,小学“一乡一中心”集中的格局,全县的教育工作呈现出了全新的发展势头。

一、学校布局调整简要回顾

随着劳动生产力要素在城市化进程中重新配臵,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近年来,我县城乡中小学学生人数急剧减少,使过去形成的“村村建小学,乡乡办初中”的格局被打破,导致农村出现了许多“麻雀小学”和“空壳小学 ”,这就使得教育布局与生源变化不相适应的问题日显突出。自2006年教育部先后发出

《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切实解决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中小学生上学远问题有关事项的通知》,我县本着“去弱留强,去小留大”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了布局调整工作,撤并了5个教学点和7所规模小、学生少、质量差的小学。从2008年起,继甘肃省平凉教育工作会议和酒泉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提出“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农村小学向乡镇集中、幼儿园向中心校集中”的原则,创造性地走出了 “完全走读式”、“完全寄宿式”、“中午一餐走读式”、“中午一餐校车接送式”的办学模式,撤并了57所小学。特别是2011年秋,县政府融资1.3亿元在城郊新建的山丹育才中学的建成并实施招生,给山丹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揭开了历史的一页,农村初中学生并入了育才中学,农村初中变成了乡镇中心小学。

二、目前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

经过近几年的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全县城乡教育布局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11年9月1日前,全县共有中小学64所。其中,高中1所;初级中学8所;九年制6所;小学城区3所,农村46所。山丹育才中学这一教育枢纽工程建成后,全县中小学学校由64所调整到38所,其中:城区6校1园,农村8所中心小学,21所六年制小学,2所九年制学校。全县共有中小学生22583人,其中,高中学生4076人,初中6629人,小学11878人。学前三年入园幼儿4315人,幼儿园除了附设在中心小学外,还利用撤并后的小学校舍设独立幼儿园。具体情况如下:

清泉镇小学4所:分别为清泉北湾中心小学、双桥小学、南湖小学、北滩小学。以上4所小学均附设幼儿园,另设独立幼儿园4个,分别是南湾幼儿园、清泉幼儿园、祁店幼儿园、拾号幼儿园。

东乐乡小学5所:分别为东乐中心小学、静安小学、五墩小学、西屯小学、山羊堡小学。以上5所小学均附设幼儿园,另设独立幼儿园3个,分别是大桥幼儿园、小寨幼儿园、十里堡幼儿园。

位奇镇小学5所:分别为位奇中心小学、芦堡小学、高寨小学、二十里堡小学、十里堡小学。以上5所小学均附设幼儿园。其中,位奇中心小学利用原位奇小学校址和部分校舍改扩建为位奇中心幼儿园。

霍城镇小学2所:分别为霍城中心小学、西关小学。西关小学附设幼儿园1所,另设独立幼儿园8个,分别为:东关幼儿园、周庄幼儿园、双湖幼儿园、新庄幼儿园、上西山幼儿园、下西山幼儿园、西坡幼儿园、下河西幼儿园。

大马营乡小学2所:山丹三中九年制学校、马营小学。马营小学附设幼儿园1个,另设独立幼儿园6个,分别为:花寨幼儿园、夹河幼儿园、新泉幼儿园、二马营幼儿园、圈沟幼儿园、窑坡幼儿园。

李桥乡小学1所:李桥中心小学。设独立幼儿园6个,分别为周庄幼儿园、下寨幼儿园、河湾幼儿园、巴寨幼儿园、吴宁幼儿园、高庙幼儿园。

陈户乡小学5所:分别为陈户中心小学、新河小学、范营小学、寺沟小学、陈户小学。除中心小学未设幼儿园外,其他4所小学均附设幼儿园,另设独立幼儿园8个,分别是山湾幼儿园、孙营

幼儿园、张庄幼儿园、王城幼儿园、沙河湾幼儿园、谭兆幼儿园、刘伏幼儿园、岸头幼儿园。

老军乡小学1所:老军中心小学。设独立幼儿园4个,分别为希望幼儿园、潘庄幼儿园、老军幼儿园、下焦湾幼儿园。

马场社区学校5所: 总场中学、一场小学、二场小学、三场小学、四场小学。学校均附设幼儿园,共5所。

农场学校由九年制调整为六年制小学。附设幼儿园1 所。城区由6校1园:分别为山丹一中、山丹二中、南关九年制学校、育才中学、东街小学、城关小学、县幼儿园。东街小学、城关小学均附设学前班,南关学校附设幼儿园。至此,全县共有中学6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九年制2所,十二年制1所,六年制小学31所,幼儿园70所。

三、学校布局调整初显成效

经过不同阶段的持续调整,我县城乡教育资源配臵逐步均衡,中小学布局得到优化,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办学效益得到提高,教师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生家长得到了更大的实惠,在教育层面和社会层面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育层面

1.形成了规模效应。调整前的学校基本上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村村有学校,甚至一个村就有学校两所,在校学生极少,不足50人的学校占40%,像圈沟、焦湾、盛沟、上河西、三十堡、沙河湾等学校都在30人以下,但教师数量却在6人以上,结构性矛盾突出,每个教师基本上是包班教学,师生比达到1:5,可是正常的教学活动难以开展,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同

时学校的设施设备极其有限,根本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由于有限的教育资源过分分散,教师结构不合理,师资水平不高,信息技术教师无法实施,英语教学在低水平上徘徊,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学校合并后,既减少了学校总体数量,又整合了教育资源,集中了优秀的师资力量,克服了资源零星分布带来的损耗,使有限的资源得到集中的使用,学校可支配的教育资源从数量上得到增加,办学条件大为改善,教学设备进一步更新,资源使用效益大幅度的提高,使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从而形成规模效应,办学效益凸显。

2.改善了教学条件。适逢“两基”迎国检,政府的投入加大,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认识提高,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加快,“一乡一中心”农村小学格局形成,使农村中心校和保留的小学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学仪器设备有效整合,城乡教育在均衡化发展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农村学龄儿童也可就近接受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城乡教育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今年共添臵计算机649台,新建高标准的微机室45个,装备了科学实验34个,安放实验台桌210张,添臵电子琴、手风琴、钢琴等音乐器材2396件,篮球、排球、单双杠等体育器材3339件,美术器材1565件,科学实验仪器橱柜120个,还给农村中心小学配上了电子白板,18所学校安装了校园数字监控系统,设臵67个监控点。目前,保留、调整、新建的中小学全部按国家标准配备了教学仪器和功能教室,计算机生机比达12:1,生均图书小学达13.9册,中学达到15.4册,中小学远程教育覆盖面达到100%,学校硬件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育信息化步伐加快,多媒体教学手段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校校通网络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让广大教师直接吸收和利用校园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缩短了与发达地区教育的差距,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3.优化了教师队伍。调整前,由于缺少体、美、音教师,教师年龄过于老化,教师的教学手段落后,教育方法单一,教师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机会较少,教研活动过于简单。调整后,农村教师“教书农活双肩挑”的现象基本消除,通过竞争机制,优秀教师更多地承担起了教育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师资源的合理使用,各学科都合理地配备了专任教师,音、体、美教师走上了专业岗位,教师结构性矛盾问题得到解决。部分年龄较大,能力较弱的教师走向了教辅岗位和后勤岗位,学生的生活服务有了保障,学生生活得到充分的关照。学校规模扩大,为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教研教改的浓厚氛围进正在形成,教研的积极充分发挥,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4.开齐开足了课程。过去在农村的一些小学和教学点中,由于师资不足或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英语、计算机、音、体、美等课程无法开设,包班制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损害了学生权益,甚至导致一些学生升入初中后课程无法衔接。通过布局调整,教师集中使用,小学包班制、课程开设不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音、体、美课程有了专业教师担任,教师专业与课程对应,真正使教师专业对口、学有所教,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公平优质的教育机会,有效地推动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5.推进了教学方式转变。合并前因学校人数锐减,不论是学生学习的氛围,还是老师的教学激情,都无法真正调动起来,教学方式单一,新课程改革无法真正落实。随着布局结构调整,班级人数增多了,教师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从过去的“以师为本”转向了现在的“以生为本”,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落到了实处,真正使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效果也好起来了。

6.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调整后,应运而生的农村寄宿制小学,首先解决了每天学生来回走几里路的困难。中心小学都采用了高年级寄宿,低年级校车接送的方式,给农村学生争取了更多的学习时间。通过学校里的集体生活,农村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明显增强,卫生习惯明显改变。同时集体生活的历练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集体就餐,农村学生的饮食得到有力的保障,一日三餐,合理科学的营养搭配,均衡的饮食,使农村中小学生的体质明显增强,现代社会文明生活习惯的逐步形成。学校高质量的后勤服务,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得到了社会、家长的广泛支持。有位家长说:“以前孩子在家从来都不帮大人做事,现在回家不仅能帮大人做事,而且也变得有礼貌,爱干净了,习惯变好了”。

7.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社会性难题。创办寄宿制学校后,学生住宿在学校,学习上既有学科教师辅导,生活上又有生活教师的照料,按时作息,规律进食,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大有好处,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外出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

(二)社会层面

1.加速了城镇化进程。随着初中学生向县城集中,使得更多的农民来到县城打工,在城区购房居住,解决了学生上学的困难,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助推了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2.促进了农民观念的转变。农村家长随着学生向城镇集中也大量地到城区生活,长期受城市文化观念的影响,逐渐改变着他们以土为本,重农轻商、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土地情结日趋淡化,市场意识愈来愈强,并自觉不自觉的融入到城市化生活当中。同时学生受寄宿制学校的培养和城镇化生活的熏陶,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了自主能力,这个群体的言行更直接地带动了家长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着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提高。

3.创造了农民增收的条件。学生进入寄宿制学校,使学生父母减轻了思想负担,减少了家务劳动,减轻了家庭负担,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长期或短期的劳务工作,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同时许多农民离开土地后,使得大量闲臵土地通过流转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式的经营,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

四、学校布局调整的基本经验

从目前来看,山丹县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局面良好,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成效初步显现,揭开了山丹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回顾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得到的基本经验:

一是领导重视,认识统一,为布局调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山丹能够顺利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一个重要经验是

领导重视,思想认识统一。我们不断深化对县情和乡情的认识,不断强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认识,各级领导对教育布局调整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思想认识也是高度统一,形成了全县上下思想统一、目标明确、行动一致,举全县之力推进了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进程。

二是深入调研、科学规划,为开展布局调整坚定了决心和信心。为了开展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教体局组织专门力量,开展了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调研。唐局长亲自挂帅,其他领导同志牵头,抽调局机关干部组成调研组,深入每个乡的所有村和学校,采取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等多种形式,召开由教师、学生家长参加的各类座谈会征集意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要求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布局调整工作。对《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方案》的编制、论证以及学校建设、制度建设、资金统筹使用等多方面给予了精心指导,全方位支持布局调整工作。正是因为有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集中了群众智慧,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正是有了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决策和组织实施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坚定了我们开展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决心。

三是集中财力,重点突破,为布局调整工作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有限财力重点突破,这是我们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财政困难、资金缺乏、投入不足问题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县委、县政府加大财政对布局调整的投入,一方面整合各种项目,将所有涉及教育的项目资金,集中捆绑使用,以最少的投入争取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另一方面,山丹籍各界社会人士发扬慷慨助学的精神,积极为育才中学建设捐款。9月4日,投资1.3亿元的山丹县育才中学建设完毕并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山丹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重大转变。

四是上下联动,共同干事,形成了合力推动布局调整的良好氛围。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涉及面广、具体问题多、推进难度大。各乡镇党委、政府,各基层学区、学校相互配合,积极主动,形成了上下联动、共同干事的氛围。在开展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时,各方面都有不同的说法,网上的评论也很多,县委、县政府和教体局都承担着风险,顶住压力,不计个人得失、不怕承担风险,大胆地开展工作,并取得了好的成效。各学区领导、校长发挥聪明才智,探索出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合并之路,在实践中进行创造,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布局调整工作稳步推进。正因为发挥了群众的创造精神和智慧,群策群力,上下联动,合力推动工作,才有了中小学布局结构大调整的喜人局面。

五是落实责任,整体推进,为布局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我县建立了强有力的布局调整领导机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对项目建设、学生转移合并等所有环节的工作责任都落实到人。当初我们担心会不会因为学校布局调整造成学生的流失,由于县、乡、村和我们学校认真落实责任,育才中学正式开学时,没有出现学生流失情况,老百姓都纷纷把孩子送来寄宿,都想上好学。

六是大胆改革,主动创新,使教育改革和布局调整同步推进。我们在推进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不是把这项工作简单化为修校舍、配设备,而是大胆改革,主动创新,积极推进教育改革,这是我们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取得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改善教学基础设施的同时,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推动教学改革,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使教学方式和教育教学管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五、学校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前期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诸多困难和实际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学校管理压力增大。寄宿制学校一方面为学生的吃住、学习提供了方便,但学生全部寄宿,给学校的后勤管理,特别是吃、住、行安全管理带来压力,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

(二)农村幼儿园问题凸显。布局调整前,农村幼儿园都附设在小学中,由学校统一管理,调整后,绝大部分都变成了独立的幼儿园,安排了1-2名年龄大的教师教学,这些教师缺乏相应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保姆式”、“爷爷教孙子”、“小学化”现象普遍存在。

(三)主辅教师比例失调。寄宿制学校的规模化教学使主辅教师比例出现新的变化,教辅人员需求增多,生活指导教师、心理辅导教师、校医严重短缺。特别是面对寄宿学生集体生活不适应和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带来的心理问题,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来做这方面的工作,直接的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另外学校没有校医,也为学生中一些突发性疾病的及时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

(四)音体美教师短缺。近年来,尽管增加了许多教师,由于县上招考录用采取统一的考试内容,使音体美专业的毕业生考不进来。大部分农村学校过去对音体美课程都不是很重视,学校缺乏专任教师,这些课程是由其他教师来兼任的,就是学了音体美专业的也不愿意带这些课程,所学的专业技能在年深日久中逐渐退化,更得不到发展提高。布局调整后,规模化教学中对音体美等课程的重视和加强,要求高水平高质量的音体美专业教师的问题凸现,学校虽然配上了电子琴、钢琴、手风琴,但会弹能唱者又有几人,所以音体美专业教师依然显得短缺。

(五)教学点教师质量不高。目前,城区学校教师的素质普遍较高,且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但农村教学点大多是一些学历较低、年龄偏大的教师,“爷爷教孙子”的现象普遍存在。

(六)部分学校资产闲臵流失。调整后的学校机构不复存在,校舍闲臵或被村上使用,有些学校还专门派教师看管或雇人看管,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流失,而且还给学校增加经济负担,使教育的成本在加大。

(七)城区学校压力增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劳动力的转移,越来越多的人进城居住,再加上近些年城区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目共睹,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农村大量人口流入城区,家长通过各种渠道要求转入城区学校就读的学生大幅度增加,使得本来资源就已紧张短缺的城区学校难以应付,超大班额已成为城区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学校的压力增大,无形中教师的压力也同样增加,教学的资源依然显得不足。

六、学校布局调整后下一步打算

通过布局结构调整,新学校建好了,教育规模扩大了,办学条件改善了,师资结构合理了,教育资源整合了,有效地缩小了城乡、区域间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差距,推进了均衡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特别是新建的育才中学等农村寄宿制学校硬件建设都已基本达标,有些学校设施标准已经超过城区学校,广大农村孩子也享受到了和城市孩子同等条件的教育。但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今后将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八项工作。

(一)细化各项工作措施,切实保障学校安全。一是为学校安装监控设备,随时监控周边动态。二是臵换教师身份,把一些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中年教师通过专门的培训臵换成保安人员,工资仍按教师待遇发放,加强学校安保工作,并尽可能延伸到农村中心学校。三是严格执行学校饮食卫生检查制度,严格消毒程序,防止传染病流行。四是为农村中心校和城区学校配备1-2名校医,及时解决突发问题。五是对学生进行定期体检,一般应为每学年一次,有条件的学校为学生进行晨检。

(二)改进招考录用方式,补充专业教师队伍。近年来,尽管每年增加一定数量的教师,但音体美专业教师没有增加,提出三条建议:一是考虑到音体美教师文化课考试成绩普遍较低的实际,在统一招录时适当降低这三个专业考生的文化课分数;二是继续实行分专业考试,适度增加音体美三个专业的录取名额,解决结构性缺编现象;三是建议改进特岗教师录用办法,适当提高非师范类学生录用门槛。

(三)加强幼儿教育工作的统筹与规划。在城区新建幼儿园,增加城区公办幼儿教育资源,解决城区公办幼儿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要加快农村幼儿园的改扩建步伐,可利用撤并后小学的校舍改建成农村公办幼儿园,保证农村4-6周岁的幼儿都能入园学习,及早地接受学前教育。在建好公办幼儿园的基础上,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健康规范发展,形成公、民办相互发展的办园格局。对农村富余教师进行转岗培训,采取自愿原则,经过培训学习转为农村幼儿教师。切实提高农村学前三年入园率,整体提升幼儿保教保育水平。

(四)加强城乡互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建立统筹机制,加强城乡教育良性互动。合理配臵师资力量,特别是教学点教师力量的配臵,直接体现着教育的公平,影响着全县教育的均衡发展,建议制定城乡教师和城乡学校联办统筹制度,为教学点选派教学水平较高的年轻教师,定期轮流任教,以提高教学点的教学质量。为教学点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吸引学生返回农村学校就读,缓解城区入学压力。

(五)盘活资产,有效利用闲臵校产。对于闲臵校舍要厘清产权归属,明确所有中小学都是国有资产的认识,坚持在“产权归教”的基础上,按照“公用公益”的原则,将闲臵校产重新整合利用。有条件的地方可由政府主导,利用闲臵校舍在每个乡镇改扩建1所中心幼儿园,提高学前入园率。在保障兴建幼儿园用地用房的基础上,利用其它闲臵校产兴办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或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等。

(六)区别对待不同情况,适度增加公用经费。高寒阴湿地区采暖时间长、费用高,如马场、马营、霍城、老军、李桥年采暖期长达6-7个月,80%的公用经费用于取暖。此外,寄宿制与非

寄宿制相比,学校成本支出至少新增了以下项目:宿舍及食堂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成本、宿舍与食堂工作人员成本、宿舍与食堂的管理成本等。同时,寄宿制学校水费、电费、采暖费等大幅增加,造成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尽管国家发放寄宿学生生活补助,但这些资金都通过“一卡通”全部发放到了学生家长手中,学校的公用经费并没有增加,结果寄宿学生越多,学校负担就越重。寄宿制学校在做饭、洗澡、洗衣、洗脸、洗碗等用水及用电、采暖等方面均比走读制学校办学成本高。建议制定寄宿制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在目前执行的非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向高寒阴湿地区给予采暖补贴政策,解决采暖费困难的问题。

(七)力争项目,尽快在城区修建小学和幼儿园。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区,学生也就自然地增加,现有的城区学校已无法再容纳学生,学生生均占有的仪器设备、校舍场地、教学资源、图书册数达不到国家标准,离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相去甚远。近几年城区幼儿增多,但公办幼儿园仅此一所,按标准只能容纳300人,但城区要有3000多名幼儿要上幼儿园,在哪里去上已成了问题,没办法只好到不规范的私立幼儿园去上,质量上、安全上难以保障。建议要多方筹措资金,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尽快在城区新建1所小学和2所幼儿园。

(八)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布局调整后学校教育管理模式。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布局调整后,由于观念与管理、态度与方法上存在的差异,使得工作开展阻力大。还未能完全有效实现“ 1+1> 2” 的整合效应;工作评价、利益分配等还未找到科学、统一的尺度;人事制度如何更科学合理;调整后的新学校对教师素质要求更高了,如何形成科学、有效的师培模式……如何有效协调管理,发挥教育的最大功能,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布局调整学校管理模式研究便应运而生。我们应积极探索构建布局调整学校教育管理模式。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扎实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加强对农村小学教学点、幼儿园的撤并、指导和管理,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合理配臵校产,整合教师队伍,优化领导结构,使其效益最大化。继续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培育特色学校,提升办学品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继续多措并举,不遗余力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水平。继续规范办学,广泛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走生本教育的路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继续推进“五大工程”实施,努力推进“六个一体化”进程(即:教育规划城乡一体化,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教育经费城乡一体化,队伍建设城乡一体化,实现教育质量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评估标准城乡一体化)。通过多层面探索努力,使我们的学校更加规范化,教育内涵扩大化,教学生本化,教师专业化,师生互动化,制度理性化,设施标准化,质量多元化,实现学校活力最大化、社会化。

山丹县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所取得的成绩,是县委和政府高度重视,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全民参与的结果,是健全工作机制,落实政府责任,强化监督检查的结果,是立足我县实际,采取得力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的结果。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完成,使山丹教育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再接再厉,开拓

进取,推动山丹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使山丹教育实现新的更大的跨越。

第二篇: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

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

一、2002年学校布局及学生、教师数

全县共有中小学幼儿园269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6所,九年制学校1所,民办初中1所,县重点小学1所,乡镇中心小学12所,完全小学62所,初小170所,民办小学1所,儿童育智学校1所,幼儿园12所。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27023人,其中:普通高中1913人,职中500人,初中6594人,小学16094人,儿童育智学校6人,幼儿园及学前班1916人。有教职工1615人,其中:普通中学446人,职中51人,小学996人,幼儿园118人,儿童育智学校4人。

二、2005年学校布局及学生、老师数

全县有中小学、幼儿园156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民办完全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5所,九年制学校2所,民办初级中学1所,县重点小学1所,乡镇中心小学9所,完全小学2所,初级小学117所,民办小学3所,儿童育智学校1所,幼儿园12所。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22631人,其中:高中3238人,职中290人,初中7906人,小学9735人,儿童育智学校7人,幼儿园及学前班1455人。共有教职工1552人,其中:普通中学709人,小学686人,儿童育智学校10人,幼儿园147人。

第三篇:中小学布局调整信息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审计调查

根据审计署统一部署,本次审计调查按照“评价总体、揭露问题、规范管理、推动改革、提高绩效、维护安全”的总体工作思路,以检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相关政策贯彻落实情况为核心,深入反映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深入分析原因,提出科学规划、综合统筹、完善配套措施、合理配置资源等建议,促进农村中小学布局更加合理,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是国家审计署统一安排的审计项目。审计局把此审计调查项目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和关注“三农”及民生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走访、面询、座谈等调查方式,重点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后的变化情况、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编制及调整、实施情况、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对全县8乡1镇10所农村中小学进行了审计调查。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审计组采取了双休不休、晚上加班等方式,确保审计调查扎实有效推进。通过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总体情况,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工作取得的成效,并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

摸清存在的问题,深入细致分析原因,提出科学规划、推动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措施的审计建议和意见,以达到“摸清总体情况,强化质量控制,防范审计风险,提升审计成果”的工作目标,促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合理规划和调整好农村中小学布局,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学生和人民群众。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仅是撤并校点,而是在于优化校点布局,调整的目的是要保证孩子就近上学的权利和公平接受教育。

布局调整的再审视再出发 《 中国教育报 》 2012 年 8 月 14 日 4 版

话 题 缘 起 或新建或改扩建,在江苏省徐州市相对偏僻的农村地区,121个中小学校点不久将以全新的面貌开放,缩短孩子的上学路。今年,名为百所农村中小学新建、改扩建的工程被徐州市摆放到重要位置,将解决近13000名家校距离5公里以上学生路途远的问题。

在不少地方还在继续撤并小规模学校的情势下,徐州市为什么作如此选择?市教育局副巡视员徐保卫介绍,数年之前的大规模布局调整压缩了不少农村校点,不少农村孩子深受上学路途远、交通安全等系列问题的困扰,而本地小学新一轮入学高峰近在眼前,无疑令业已存在的农村学校布局问题越发突出,这促使当地重新考虑学校布局。

最终,徐州市决定因时而变,尽快采取行动。去年底,市政府明确:今后布局调整不仅仅是撤并,调整的重心在于优化,最终目的是要保证孩子就近上学的权利。当地重新研究和完善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决定在问题较为突出的地方恢复一批、新布点一批农村中小学,同时改善一批薄弱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逐步满足群众就近上学、上好学的强烈需求。

专 家 视 角

我们能有勇气恢复和建设农村学校,意味着我们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认识的成熟和实践理性化水平的提高,值得赞许。

恢复和建设是布局调整的重要内涵 邬 志 辉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自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以来,县域学校数由2001年的464962所减少到2010年的241010所,减幅达48.17%;县域教学点由2001年的113656个减少到2010年的66736个,减少41.28%。10年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实践让部分人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即学校布局调整等于撤并学校,这样的认识需要纠正并在行动上矫正。

首先,学校布局调整并不等于学校撤并,它有完整内涵。

应该说,学校布局调整针对的是现实中“不合理”的学校布局。那么什么是学校布局呢?学校布局是指在一定的人口聚落范围内,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数量、地点、规模、层次、功能等所作的规划设计以及对教育要素资源所进行的配臵安排。它既涉及学校的空间分布,还涉及学校的结构与功能构造,即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办多少所学校、办什么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办多大规模的学校、办在什么地方,如何定位学校的功能、如何对办学的要素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行配臵与使用等。那么,当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龄人口数量结构和流动状况发生变化的时候,原有的布局就会出现“不合理”的状况,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就这些变化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学校布局进行重新规划,这一过程就是学校布局调整。布局调整既包括撤销学校、合并学校,还包括恢复学校、新建学校、扩建学校、改变学校功能(如由学校改为教学点)、改变学制结构(如由小学六年制改变为“学前教育与小学前三年一校制”、“小学后三年与初中一校制”等),更包括因学校空间和结构改变而对教育要素资源所进行的重新配臵。

判断一所农村学校究竟应该撤并、保留还是恢复的依据,不能只看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龄人口变化这一点,还要看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上学远近、学生的家庭背景,甚至还要看政府的经济承受能力。所以,当前徐州等地恢复和新建农村完小和教学点的做法,本身就是对以往片面学校布局调整观的一次纠正,同时也是在“试误—反思”基础上对学校布局调整认识的一次升华。换句话说,不仅“撤并”是布局调整,“恢复”也是布局调整,甚至是更科学合理的布局调整。我们能有勇气恢复和建设农村学校,意味着我们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认识的成熟和实践理性化水平的提高,值得赞许。

其次,提高教育质量与方便就近入学并不矛盾,两者可以兼得。

过去10年,我们之所以快速度、大幅度地进行农村学校撤并,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假设就是“只有集中办学,实现办学的规模化,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优化资源配臵、提升办学效率”。正是在这一前提理念下,部分地区认为那些学龄人口有所减少的村小和教学点不是今后的办学方向,所以采取了“不投入、不建设、不发展”的“三不政策”,导致这些学校破败不堪,许多家长由于看不到村小和教学点的发展希望,不得不被迫走上进乡进镇甚至进城的择校道路,而农村家长进城择校陪读反过来又成为我们加速撤并这些学校的理由和借口。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是社会底层群体实现向上流动、改变身份命运的最后机会。在农村社会存在许多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当身边的学校被撤并的时候,他们没有能力选择到更远的学校去上学。可以说,就近上学不仅是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要求,也是实现教育公正的需要。那么,小规模学校真的就没有办法提高教育质量吗?以陕西省缓德县义合镇党家沟教学点的胡永锋老师为例,由于她的教学素养高、教学态度认真,她所教23名学生(包括小学一二年级和幼儿班)的考试成绩连续多年在全榆林市排在前三名。农村小规模学校能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是否能吸引优秀教师任教,而不在于规模的大小。

再其次,适度恢复和建设乡村学校不仅可以实现就近上好学,还有助于降低交通风险、节约教育经费。

过去,地方政府撤并学校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可以节约教育开支。但是近年来,随着学生上下学交通事故频发带来的社会压力以及增加校车引发的经济压力,让人们重新发现恢复和建设一批乡村学校的好处。一方面,恢复和建设一批乡村学校可以大幅度降低学生的上学距离,如果控制在2.5—3公里的范围内,学生只要步行上学即可,无需乘车,因而也就永久性地杜绝了校车事故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不恢复和建设乡村小学而是采用购车的方式满足学生的上学需求,可能花费会更大。我们以1万名学生需要乘校车上学为例,按每台校车乘载学生45人计算,那么至少需要220辆校车,按每辆校车40万元计价,则至少需要投入8800万元;司机工资、汽油、维修保养等运行费用每年约1500万元,合计要1亿元以上。所有这些都是以乡村公路符合校车行驶条件为前提的,且这些投入并不是投在了能直接提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要素上。但是,如果恢复乡村学校,就可以利用原来因撤并而闲臵的校舍,除了恢复乡村学校的基本维修费和新建校的基本建设费外(平均每校50万元—500万元不等),即使按每校500万元计算,三年建设40所学校就基本可以解决就近入学问题,花费也只有2亿元左右,但政府提供的却是就近入学的便利、根除校车风险的烦恼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实惠。

由于过去10年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存在过快过度的问题,因此适当恢复和建设一批乡村学校是必要的,但是在“恢复型”布局调整问题上,要加强预测、科学规划,全面考虑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推进、学龄人口变化等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同时要把加强已恢复和没有撤并乡村学校的教育要素资源配臵和内涵建设放在重要位臵上,仅“恢复”而不“建设”,乡村学校仍然是没有吸引力的。

局 长 声 音

全市民族学校撤并的权限上划市教育局;全市教学点不再撤并,同时进一步改造校舍,优配教师,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重心从撤并转到强化建设上来 宝 丽 华

内蒙古通辽市教育局局长

最近,媒体报道了徐州市改建濒临撤并边缘的农村中小学并恢复部分撤并的办学点的做法,我不禁为之叫好。徐州市的做法切实体现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代表了当前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新趋势:布局调整的工作重心从撤并转移到强化后续建设上,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教育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小学布局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受人口年龄结构、城乡发展变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总是阶段性地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衡量中小学布局调整成功与否的指标,并非是撤并中小学的数量多或合并后的学校规模大,而是能否为当地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切实保障及教育质量的提高。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完成“两基”达标的背景下,我国各地陆续开始了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10多年来,布局调整对于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个别地区违背校点布局的科学规律,过于强调集中办学,大幅度撤并中小学、教学点,对于学生就近入学、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其实,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就近入学、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学校,我们就应该想尽办法办好,让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中小学布局调整关系到千家万户,各地区、各学校的情况又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既积极推进,又稳步实施。规划学校布局,应重点考虑人口及学龄儿童增减趋势、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方便就近入学及控制辍学。“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这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撤并学校要分类进行、严格程序、先建后撤。就当前实际情况看,加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比撤并更为紧迫。如果不加强建设,既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更无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几年,通辽市在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今年,我们下发文件对全市中小学校撤并标准、工作程序做出新的规定;全市民族学校撤并的权限上划市教育局;全市教学点不再撤并,同时进一步改造校舍,优配教师,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重心从撤并学校转移到强化后续建设上,即以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努力使广大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我们还将继续有计划地按照校安工程建设标准改扩建校舍,进一步为广大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今年全市规划建设中小学校舍33.8万平方米。在去年新建83所幼儿园,率先实现一镇一所标准公办园基础上,今年再建100所中心行政村标准公办园。“十二五”期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校(园)舍将全部实现安全达标,义务教育阶段民族学校率先实现标准化。

当前,我国中小学布局还远没有达到科学合理的状况。深化布局调整改革,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编 辑 连 线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范 先 佐:

这是对实事求是精神的敬畏

针对布局调整后,偏远农村地区孩子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一些地方或新建或选择恢复被撤并的农村校点,并对已有村小、教学点提升改造,为农村教育“补点”,这在学校布局调整已大规模实施推动10余年的大背景下,是大有必要的明智之举。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仅是撤并校点,而是在于优化校点布局,调整的目的是要保证孩子就近上学的权利和公平接受教育。但一段时间,布局调整更多追求的是效率目标,偏远农村地区一些成班率不足、校均人数未达标的校点很快便被撤并,这就必然出现在效率目标的追求下对公平的牺牲和对孩子就近上学权利的侵害。尽管撤并校点可以增加偏远地区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但问题恰恰是,边远地区的孩子很可能因为上学远、上学难而失去或不能更好地接受教育,甚至加大了辍学和失学的风险。因此,为边远农村地区教育“补点”,是对实事求是精神的一种敬畏。

第五篇:中小学布局调整调研报告

中小学布局调整调研报告

中小学布局调整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社会较快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需求和现有的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进一步加强对xxxx州山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和集中办学工作的了解,今年8月份以来,我们对xxxx州古丈、泸溪、凤凰、吉首4个县市(以下简称xxxx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及集中办学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xxxx山区中小学教育布局的基本情况

㈠布局现状

xxxx市共有638所中小学,其中:城区共有完全小学16所,独立初中8所,普通高中7所。xxxx市共有乡镇67个,有九年一贯制学校32所,独立初中36所,中心完小44所,教学延伸点423个。如:古丈县。全县共有64所中小学,其中:城区有完全小学3所,独立初中2所,普通高中1所。农村12个乡镇有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独立初中2所,中心完小7所,教学延伸点42个。

㈡办学情况

xxxx市城区小学共有教学班371个、在校学生24584人。城区中学共有教学班330个、在校学生20938人。农村小学共有教学班1580个、在校学生44104人。九年制学校初中部有教学班203个、在校人数8081人。完中初中部有教学班263个,学生13675人。如:凤凰县。全县城区小学共有教学班141个、在校学生 7218人。城区中学共有教学班118个、在校学生6673人。农村小学共有教学班703个、在校学生20813人。初中共有教学班188个、在校学生9900人。其中,独立初中学校有教学班170个、在校人数9360人;九年制学校初中部有教学班71个、在校人数3752人。

二、xxxx山区中小学教育布局存在的突出问题

㈠办学点分布过散过小

xxxx州属于武陵山脉贫困山区,具有地域面积大、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特点,导致农村中小学校规模小且分散。xxxx市共有423个农村教学点,只有166个教学点的在校学生在20人以上,其他教学点均在20人以下。农村除33所九年一贯制中学外,其他初中学生均在800人以下。如:吉首市,49个农村教学点,只有7个教学点的在校学生在20人以上,其他教学点均在20人以下(其中在校学生不足10人的有26个教学点)。农村10个初中学校(含九年一贯制),其初中学生均在500人以下。其中,寨阳乡初级中学仅160人。从xxxx市的情况来分析,xxxx山区特别是农村学校分布的过于散,而增提效益又很小。

㈡教学资源分布过闲过重

2000年以来,xxxx山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很多,但农村学校布局仍然比较分散,而且班额较小,导致教育资源闲置较多。xxxx市农村67个乡镇,分布有27所独立初中,33所九年制学校,41所乡镇中心完小,464个教学点。如:泸溪县农村15个乡镇,分布有7所独立初中,9所九年制学校,7所乡镇中心完小,128个教学点。

㈢农村教育成本过重过高

自2008年湖南省实施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以来,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农村学校的建设和改造。例如,泸溪县农村学校共配备教师2013人,一年需发放人员工资8082万元。按照平均小学生560元,中学生760元公用经费的标准计算,泸溪县农村每年需发放1961.992万元公用经费。泸溪县每年还为全县片村小发放150万元的补助。该农村学校每年需投入10993.992万元,平均每个农村学生每年的教育成本为3522.36元,这些数据充分说明xxxx州农村山区的教育成本过重过高。

㈣农村小学教学质量过差过低

农村中小学由于受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儿童基础差、学校管理滞后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其教学质量过差过低。例如:古丈县2013年小学六年级质量检测中,农村小学直升科平分比城镇小学低了19.8分,农村小学直升合格率比城镇小学低了27.34个百分点。初中教学质量检测,城区初中学校的直升科平分有90.4分,而农村初中学校只有47.2分,相差了43.2分。城区初中学校的直升合格率有91.05%,而农村初中学校只有26.6%,相差了64.45个百分点,城乡的教育教学质量差距越拉越大。城乡不能均等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是目前为州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xxxx山区中小学合理布局的几点建议

㈠要十分注意山区中小学教育布局的长远考虑与统筹规划

要以促进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保障农民子女尽可能接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根本出发点,科学合理地或“撤”、“并”,或“调”、“增”农村中小学。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进一步优化xxxx山区中小学校布局,确保中小学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状况、生育水平和城镇化进程相适应。要根据人口增长和流动规律,公共事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预期前景,科学规划学校布点,增强其在一定时期内适应生源波动的宽容度,保持定点的相对稳定。

㈡要十分注意山区中小学教育布局的就近入学与集中办学 要因地制宜,合理部署,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在偏远的村寨实施就近走读上学,1至2年级学生合理适时寄宿,各乡(镇)小学布局应在设置1所中心小学的基础上,按寄宿制学校标准布局1至2所完全小学,在一些大中型农村及新型社区(居委会)布局一定数量的村小或教学点,保留边远山村交通不便的村小和教学点,防止贫困学生辍学。初中相对集中,原则上每个乡(镇)设置1所初中。在比较集中的乡(镇)推进集中办学进度,探索构建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体化、系统化、科学化教育集群,实现各个阶段教育的逐层紧密对接,促进区域基础教育的优质发展。

㈢要十分注意山区中小学教育布局的数量普及与质量提升

在数量控制上,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要综合分析交通条件、生源情况、办学效益等因素,做到有的放矢。针对偏远的乡村,要抢抓当前国家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机遇,努力改善其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切实解决边远山区群众的就学困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要不断优化师资配置,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要加强教师管理。实行教师归口管理,严格执行“凡进必考”制度,严格按照学科需要进行教师调配,严格控制教师借调、改行,规范教师流动行为。要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坚持每年有计划地招聘一定数量的紧缺学科教师和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坚持教师转岗培训制度,分期分批对专业学科相对富裕教师进行转岗培训,多途径优化教师的学科结构。要建立激励机制。对农村教师在职称晋升、评模选优、聘用考核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提高农村教师的山区津贴。积极开展乡(镇)内教师定期轮换或巡回教学制度,实行乡(镇)中心小学教师与村小及教学点教师定期轮岗,解决村小及教学点师资不足、教师年龄老化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㈣要十分注意山区中小学教育布局的交通安全和后勤服务

任何阶段的教育都应该把安全问题作为首要考虑的中心问题。实施布局调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出行安全问题,可借鉴城区公交车的运营模式,开通农村短途公交,主要用于周末接送学生。同时,每所集中校要组建一支学生护送队伍,周末护送学生上下学。在后勤保障方面,要继续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按照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完善寄宿制学校教室、宿舍、餐厅、浴室、热水房、厕所等设施,提高保障能力,保障学校正常运行,让寄宿学生学的舒心、吃的放心、住的安心,减少和逐步消除学生家长租房陪读现象,让寄宿制学生家长安心从事生产活动。

㈤要十分注意山区中小学教育布局的群众意见与政府履责

布局调整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群众的需要。要坚持先建后撤的原则,需要撤并的学校,要先建好新学校或先完成并入学校的校舍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建立严格的撤并点学生入学情况跟踪制度、校际之间交接制度,完善对弱势群体家庭学生的资助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重点支持,确保学生不辍学流失。要完善家人探访、家校沟通机制。定期开展学生乘车专项整治,对乘车较远山区学生发送补贴,最大限度的减轻家庭负担,使布局调整赢得家长和社会的广泛支持。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科学、合理的布局中小学体系。要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按照《教育法》要求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重点向中小学布局调整及集中办学工作倾斜,依法足额征收和管理使用城市教育费附加,落实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布局调整和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保障资金。要把中小学校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均衡推进。要根据城镇区域人口居住状况以及城市发展趋势,科学编制中小学校建设布局规划。对城区规划预留的中小学建设用地,要核定用地位置和界限,严格加以控制,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侵占或挪作他用。

四、xxxx山区中小学集中办学试点的几点启示和思考

㈠转变思想观念,努力开拓创新

解除学生家长对集中办学存在的抵触情绪。要降低家庭教育成本。打消学生家长担心集中办学后,将为孩子提供以前无需支付的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和一些零花钱等顾虑。要提高对集中办学的宣传引导,集中办学是解决农村办学难问题的有效办学方式,能有效解决学生分散、师资不足、基础设施不强等办学问题。引导群众认识到政府开展集中办学,是在克服“山高路远,鞭长莫及”的基础上,为了满足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需求,解决校点布局分散、投入难集中、校舍安全和师资力量难保证、教育质量难提高等问题的有效途径。要不断开拓创新办学模式。要以提高规模效益为前提,初中方面,校点要适当集中,学校规模适度扩大,原则上定为一个乡(镇)办一所,人口稀少的山区可实行两至三个乡(镇)联合办学,确有困难的深山区,乡(镇)可举办九年制一贯制集中学校。小学方面,要在坚持小学生就近入学和办学条件、质量有保证的前提下,适度扩大乡镇中心小学的规模,小学高段(二年级以上)相对集中,积极创造条件试行寄宿制。对交通十分不便的山区适当保留必要的低年级教学点,由附近的小学负责管理,教师可试行定期轮换或巡回教学制度。

㈡加大教育投入,健全保障制度

要加大教育各方面的投入力度。解决学生和教师的食宿及学习问题,要有配套的教学楼、图书室、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学生食堂、厕所等基础设施,教育投入必将要进一步增大。而贫困山区常常为此捉襟见肘,如:泸溪县为解决贫困片区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问题,计划对12所中小学加大学生宿舍、食堂、浴室、厕所、功能室建设,建设面积总计11万平方米,同时加大实验仪器、信息技术、文体器材、图书藏量的装备力度,经预算需资金1亿元;计划建公办幼儿园8所,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需资金5000万元。以上两项工程均由于缺口资金过大,由于县财政无力承担而举步维艰。综上所述,各级政府都要舍得投入资金,盘活学校资产,将闲置校舍进行置换,同时还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把有效的资金进行整合,只有这样多轮驱动,多渠道集资才能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要建立健全各项保障制度,让家长放心、满意。要在每所集中校建成一栋高质量的学生食堂,建设一支服务体贴、技术过硬、身体健康的食堂从业人员,让学生吃得舒心、放心。同时,加强食品卫生宣传,做好每天食堂的采购工作,确保新鲜、卫生、安全,同时注重营养的均衡搭配。要精心组建一支认真负责的学生宿管员队伍,管理好各个年龄段的寄宿生,同时加大学生宿舍建设,搞好洗浴及厕所等设施的配套,方便小龄学生住宿。建立健全小学寄宿生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及应急预案,建立以寄宿生管理专职教师为主,科任教师为辅的管理网络,努力创设安全舒适的住宿条件,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要抓好学生的安全工作,加强学生的监管和生活指导,做好双休日留校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规范点名、离校登记、安全保卫等方面的职责制度,认真做好学生周末回家乘车安全的管理和宣传工作。

㈢提高教学质量,提振教育信心

集中办学其目的就是集中优势力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要进一步提升师资力量。要创新补充机制,大力推行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制,要创新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合理流动,要创新培训机制,加大教师知识更新力度。二要进一步推进教科研一体化。教研解决的是眼前的问题,即如何上好一堂课的问题,科研解决的长远的问题,即上好很多节课的问题,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持续发展。教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推动力,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要全面提振大家对山区中小学教育的信心,让学生家长愿意安心的将子女送到集中学校就读。

总之,xxxx山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是一项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如能科学实施,必将对xxxx州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xxxx州本级资金投入有限、山区地域复杂、农村人口少而分布广,布局调整的落实与推进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调研组认为,要做好xxxx山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需要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加大在政策、资源、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持的力度,以确保xxxx山区能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稳步推进中小学布局及集中办学工作,使之真正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教育伟业。)

下载山丹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总结11-11(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丹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总结11-11(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初探

    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初探 摘 要:中小学的布局调整,是最近几年,我们国家在农村各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是当前基础教育努力实现......

    乡镇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

    2011年王人镇布局调整方案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指示精神,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发挥规模效应,提高办学水平,缩小城乡规模差别,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关于调整中小学网点布局的调查报告

    关于调整中小学网点布局的调查报告 哈尔滨市广播电视大学03春 中文本学员——于潇静 根据黑龙江省教委1998年工作计划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由省教委基教处、省教科院和哈师......

    平安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五篇]

    本报讯 (记者张磊)王健林在发布会上提出了3+N的计划之后,韦迪在接受采访时回应称:“王董事长提到的这个3+N的设计我听着非常高兴,我们有这个自信,用好社会支持的资金。”同时,也......

    同德县中小学布局调整简介5篇

    着眼缩小教育差距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同德县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情况简介 2007年11月以来,同德县根据加快构建“州办高中、县办初中、乡办小学、村办学前教育”的办学新格局......

    关于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的调研提纲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的调研提纲 XX县人民政府:关于你县农村中小学(不含普通高中)布局调整情况,审计组拟初步了解如下事项:(一)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总体情况1.教育经费总体情......

    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规划方案

    索罗乡学区2009-2011中小学校 布局调整规划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全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根据《平凉市崆峒区2009—2015......

    陕西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指导意见

    陕西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指导意见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优化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