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与完善
09汽车服务工程2班 组长:罗满桦
组员:陶建华,谢锦利,陈志泽,李艺强,王侃。
进入90年代以来,轿车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买私家车就像70年代的“四大件”、80年代的家用电器一样成为众多家庭追求的目标,而这在2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反映出民族汽车工业的巨大进步。更令人感慨的是,我们是在经历了一段漫长曲折的历程之后才迎来了这一天。在新中国50年大庆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我国轿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体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与完善。
50年代中国轿车呱呱坠地
新中国刚一成立就决定发展中国式社会主义的汽车工业,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建设自己的汽车厂,毛泽东主席为奠基仪式亲自题写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我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下线,毛主席又亲自为其命名———解放,对于当时工业整体水平非常落后的中国人来说,这确实是一次经济上的解放。1956年是中国汽车史上令人难忘的一年。5月,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东风牌轿车,送往北京向党的八大”献礼,这是中国自制的第一部轿车,6月,北京第一汽车厂附件厂试制成功井冈山牌轿车,同时工厂更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8月一汽又设计试制成功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9月上海汽车配件厂(上海汽车装修厂,后更名为上海汽车厂)试制成功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在大跃进的年代,这几辆稚嫩的国产轿车确实让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了一阵子,这是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取得的初步胜利,这是由于:
第一,新中国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是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
第二,新中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条件,使得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获得革命的成功。
第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新中国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现实,有其深刻的内外原因。
这样的情况又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东风牌轿车开进中南海,毛主席试乘之后高兴地说:“好啊,坐上自己制造的小轿车了!”以大跃进的狂热和速度造出的中国第一批轿车,更多地是政治因素在起作用,“造出争气车,献给毛主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而在技术上缺乏应有的实力,中国轿车的鼻祖是中国第一代汽车技术人员和工人东拼西凑,手工敲敲打打造出来的。以凤凰车为例,它的发动机采用的是南京汽车厂的四缸发动机,底盘仿华沙轿车,车身外形仿顺风车,零件靠手工技术和在普通机床上搞革新进行切削加工完成。1959年2月1 5日,第一辆凤凰轿车驶进中南海,周恩来总理坐上去绕着中南海兜了一圈,下车后语重心长地说:“还是水平问题啊!”由此可见当时轿车制造技术的水平。
由于技术的不成熟,第一批轿车并没有真正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座乘,热情高涨的汽车工人们很快就又投入到产品的改进中。在造出东风车后的4个月,一汽就造出了造型精美、具有民族特色、实用性能较好的高级轿车———红旗,这是中国第一部定型轿车,而且这一响亮的轿车品牌曾让一代中国人为之倾倒。1959年第一批红旗72型轿车参加了国庆游行和阅兵,并成为中央部委领导的公务用车。同年,仿制德国1956年出产的奔驰220s的新型凤凰轿车试制成功,并成为中国的又一种定型轿车。由此,揭开了中国轿车工业生产的历史。
60—70年代光荣与遗憾
1962年6月周恩来总理到一汽视察,试坐了一辆红旗。年底,他通知一汽将这辆车速送北京,专门用来接待锡兰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这是红旗第一次承担接待外国高级贵宾的任务。1964年,红旗轿车正式被国家制定为礼宾用车。当时中央领导人的专车主要是苏联吉斯100和115型轿车。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我国迫切需要替代吉斯的高级轿车,周总理要求一汽尽快生产出三排座的红旗。1964年,一汽正式成立轿车厂,1965年9月19日,一辆崭新的红旗770型三排座样车开进北京,该车长5.7米,内饰精美考究,乘坐十分舒适,造型也为全世界所称道,一亮相就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1966年,红旗770轿车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当年四月份,国家领导人纷纷换掉吉斯、吉姆改乘红旗,按车号排列,邓小平坐5号车,薄一波坐8号车,朱德是14号,陶铸是15号,陈毅、贺龙分别坐13号和43号。1969年,一汽又悄悄研制出红旗772型特种车,朱德、周恩来、林彪都坐上了这种车。1972年,毛泽东的专车也换成了红旗特种车,从而最后奠定了红旗轿车的至尊地位。红旗曾采用v8发动机,这在当时的世界轿车中是非常罕见的,体现出中国轿车的特色,红旗的特殊地位、独特的工艺及其精美、典雅的造型使其成为世界名车,当时,坐红旗车成为很多到中国来的外国贵宾的一大心愿。红旗车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那个时代人们寄托情感的一大标志。
六七十年代,除了红旗外,中国惟一大批量生产的轿车就是上海牌轿车。1964年,凤凰牌轿车改名为上海牌,并对制造设备做了一系列改进。首先制成了车身外板成套冲模,结束了车身制造靠手工敲打的落后生产方式,又以此为基础制成各种拼装台,添置点焊机,实现拼装流水线生产,轿车质量得到稳定和提高。1965年上海轿车通过一机部技术鉴定,批准定型。到1979年,上海牌轿车共生产了一万七千多辆,成为我国公务用车和出租车的主要车型。1972年起还对车身进行了改型,并减轻了自重。1980年,该车年产量突破5000辆。1985年,已经开始与德国大众公司合资的上海轿车厂和嘉定县联营另行建厂继续生产上海轿车,并继续做了一些技术改进,一直生产到90年代。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上海轿车支撑着国内对轿车的需求,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自力更生制造出的轿车填补了中国工业的空白,让中国自立于世界汽车工业之林,但由于国家不开放,我国的汽车工业与世界隔绝,失去了交流提高的机会,使我国的汽车工业逐渐地被现代化的世界汽车工业抛在后面。另外,当时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导的,对轿车缺乏应用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
80—90年代轿车梦渐圆
改革开放后,随着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汽车行业实践中深化和发展,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轿车的需求越来越强,我国落后的轿车工业根本无法满足这种需求,所以新中国要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一时间,外国轿车洪水般涌入我国。1984年至1987年,我国进口轿车64万辆,耗资266亿元。为了迅速提高中国轿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我国找到了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同汽车工业道路:开始走上与国外汽车企业合作、引进消化外国先进技术的发展道路。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这是由于: 第一,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
第三,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
总之,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和发展的,人们在寻找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之路,试图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这种探索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如果偏离了这一原理,就会导致失败;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脱离本国的实际,同样也会付出沉重代价。具体方式基本都是从进口全部散件组装开始,逐渐提高国产化率。80年代中期可以视为第一阶段,建立了上海桑塔纳、广州标致两个合资企业,还引进了夏利、奥迪等车型。这一阶段是引进的摸索阶段,引进的车型和技术也不是很先进。90年代前期和中期是新时期轿车工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中外合作以及技术引进都进一步深入,两个新建的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和神龙富康起点都比较高,富康引进的是90年代的车型,一汽引进了先进的20气阀发动机制造技术,并向德国出口这种发动机部件。全国主要引进车型的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质量也显著提高,价格不断下降,国产轿车又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销售份额。我国的轿车工业初具规模,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国家也把轿车生产作为汽车工业发展的重点,并鼓励私人购车,轿车开始迅速进入百姓家,市场上80%的轿车由私人购买,1000万人口的北京已经有五万多辆私人轿车。1998年,我国轿车产量达到43万辆,大约占汽车总产量的40%,汽车产业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1998年以来,以中外合作和技术引进为基础的我国轿车工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广州本田、上海通用和一汽-大众分别引进了最新的高档车型雅阁、别克和奥迪a6,这是我国轿车生产技术实力大大增强的必然结果,这几个车型的投产标志着中国轿车产品和生产技术赶上世界的发展步伐。
这样的中国汽车发展历程体现了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在开拓中发展,最终将战胜资本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归宿。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顺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为社会生产力的更大提升提供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事业是广大人民的事业,它的发展方向与人民群众的愿望与要求是一致的,会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与拥护。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能够通过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会在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中走向辉煌。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通过汽车行业实践证明,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与完善,要把握如下几点:
第一,要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第二,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与步骤,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第三,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在共和国50华诞之际,中国轿车终于崛起,迎来了可喜的收获季节,站在了世界腾飞的起跑线上.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与完善的主题
组长:罗满桦
组员:陶建华,谢锦利,陈志泽,李艺强,王侃。
第二篇:在实践中完善自我
在实践完善自我11月19日晴空万丈,天空碧蓝如洗。清晨,我们文华学子在篮球场整齐的排好纵队,心中的激动难以言喻。开始了我们5天充实而兴奋的实践活动。
第一天,一堂生动的性格解析课始我们每个人都更深入的了解了自己。我的性格类型是S,活泼开朗但是与人交往不善于倾听,遇事沉不住气。同时我们也非常喜欢性格解析的老师,她的语音语调时常变换逗得我们开怀大笑,她表情也十分丰富,被我们称为“表情帝”。晚间的课程是生物探究制作酸奶,这堂课即使我们品尝了亲手做的酸甜香浓的酸奶又使我们了解了更多有关酸奶的知识,酸奶最早兴起于游牧族以酸羊奶的形式出现,现在市面上卖的多为酸牛奶,酸奶含益生菌比牛奶对人体更有益。
第二天,早早的起床整理好被子床单,洗漱完毕清清爽爽的开始了一天的课程。生活DIY是一堂缝纫课。教我们缝了一个碎花棉布蓝边的手机袋,这可始许多男生犯了愁,从未拿过针线的他们显得十分手忙脚乱。四块棉布在他们手中也十分惨不忍睹啊!!服饰文化是用纸来做衣服,它最大的优点是环保,好塑形。所以要充分体现纸的得这一优点。我们组设计的主题是假面舞会。一副精致的面具、一道道可爱的纸蕾丝边都给我们的设计增添了许多亮点。
第三天,左盼又盼终于盼到了制皂工艺课,这堂课要做一块精致的手工皂,心中的激动已经难以压制了!把原料倒进烧杯中充分搅拌再倒入精油和色素。我选了一块晶莹小巧的玫瑰花瓣形模具。香皂定型十分完美,玫瑰栩栩如生足以以假乱真。
第四天,手工工艺制作丝网花是我最喜欢的一堂课了,丝网花粉橙相间的花瓣、枚红色晶莹的花蕊、青绿色挺拔的茎杆、嫩绿色的叶子 使人爱不释手也,也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五天,该离开实践基地了,在坊子这五天里这些课程激发个人潜能,使我们更好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把平时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到活动中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了我们自立自强的能力,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增强集体观念。在实践中完善自我!
第三篇: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完善和发展
【摘 要】十七大报告作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新论断,准确表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坚持和发展了十四大提出的“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原则,将对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起纲领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十七大报告 分配原则 效率 公平
十七大报告关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论述,是对“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原则的坚持和发展。准确把握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对于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这一论述准确表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任何经济形式都是一种价值实体,总暗含着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的价值观。邓小平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曾在多种意义上使用“社会主义”概念,对社会主义作过多层面的论述,但又主张“社会、政治问题,主要还是从经济角度来解决。”所以,他特别注重经济制度分析,更多的在经济制度意义上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并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给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了一个崭新的功能定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说这一定义中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突出效率对于社会主义的首位性,那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则是强调公平对于社会主义的至上性。纵观《邓小平文选》
二、三卷,我们可以发现,邓小平始终用“对立中的统一”来权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反对把公平与效率当作非此即彼的两个方面,从未对公平与效率关系作过偏至的意思表达。江泽民也曾指出:“社会主义应当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也应当实现资本主义难以达到的社会公正。从根本上说,高效率、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决定的。”不难看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意蕴是“效率优先,公平至上”,而非某些经济学家所阐释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二、这一论述坚持和发展了“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原则
应当肯定,党的十四大报告把“兼顾效率与公平”确定为调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关系的原则,比较准确地体现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所蕴含的效率与公平二者不可偏废的价值诉求。可是,后来倡导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则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作了偏至的表达,公平被摆到了兼顾的次要位置。从理论上讲,兼顾公平并非不要公平,在事实上,它却很容易使人们专注效率而忽视公平,以至疏于制定体现分配公平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甚至可能被用来为那些巧取豪夺、聚敛财富的行为和过程作辩护。毋庸讳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已经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目前,我国初次分配资本所得畸高、劳动所得持续下降,再分配手段运用不够,标志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攀升至0.48,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有的学者还极力为此辩护,认为:“人们不应该幻想:既获取高效率,又不出现任何形式的社会不公。”诚然,在市场经济社会条件下,社会成员之间在财富的占有量方面不可能是平均的,公正与效率之间确实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是,只要我们不把经济方面的公平理解为社会成员收入的均等化,而是把它理解为合理,理解为每个社会成员得其所应得,“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那么,效率与公平非但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可以兼顾的,还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前者可为实现公平奠定物质基础,后者则能促进社会政治稳定,保证经济健康发展。
在新时期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并把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制度是否公平正义,首先要看这种社会制度能否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或者起码要看有无这样的诉求和努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我国现阶段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目标,就是要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贫富差距呈扩大态势,弱势群体生活困难,心态矛盾复杂,少数人甚至对社会抱有埋怨情绪,利益矛盾已经成为人民内部的根源性矛盾和主导性矛盾。无疑,导致我国目前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则是重要原因。基于以上原因,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就不再使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偏至的表述,而是使用了“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更加明确地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一论述突破了沿袭多年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习惯思维,是对当前国家分配状况审时度势后做出的非常妥切的表达,是对十四大提出的“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原则的坚持和发展,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原则的重大调整。这一分配原则的调整,具有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丰富内涵,将对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推动作用。
三、这一论述为我国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纲领性指导原则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十七大报告关于我国分配制度改革论述的核心观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分配体制的改革、分配结构的调整都将沿着这一路径进行。众所周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生产总值分配的两个环节。自从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以来,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各类生产要素逐步开始以不同形式参与分配,为各类生产要素持有者发挥创造社会财富的作用提供了体制条件。在自由竞争、优胜劣汰、价格机制、利益驱动机制下,初次分配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有助于提高效率。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党和国家负有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对初次分配进行调节和规范的责任。初次分配是在生产活动中,企业作为分配主体,将国民生产总值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其实质是生产要素的提供与报酬支付的关系。初次分配是最基本的关系,必须首先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如果初次分配只注重效率,初级分配结构不合理,必然导致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3.3%下降到“十一五”初期的11%;营业盈余(或称“资本回报和资本利润”),由原来的20%提高到2006年30.6%;2003年国家财政收入首度突破2万亿元,2004年突破2.5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2006年接近4万亿元,2007年有望突破5万亿大关。针对我国初次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两个提高”的对策。具体来说:(1)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国民收入是由居民收入、企业收人、政府收入三部分构成的,合理调整这三者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分配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居民收入相对于企业收人、政府收入明显偏低,需要提高其在整个国民收人分配中的比重,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一要控制投资过快增长;二要调整鼓励出口的政策,控制净出口的规模;三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标准;四要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多渠道扩大农村居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五要鼓励依法创业和投资,保护各类合法收入;六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2)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我们虽然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尚不完善,一些生产要素的价格还没有市场化,特别在参与分配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诸要素中,按劳动要素分配的比例偏低,没有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安排,不利于充分调动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从完善分配制度着手,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把各类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由确立原则上升为健全制度,使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做法规范化,增强稳定性,减少随意性,从而使劳动要素获得合理的收益分配。这些制度包括:一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二要随经济增长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三要加强国家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对工资水平的引导作用;四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深化改革和宏观调节,规范初次分配秩序,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和企业效益增长相适应;五要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等,从而使全体人民在共建中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
所谓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主要通过税收、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等手段,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关系,防止收入差距过大,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再分配具有社会公平功能,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求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再分配通过种种社会调剂方式消除过大的贫富差距,使相对低收入以及一般收入社会群体的生活水准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准保持着一种同步的关系,使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存条件能够得到维护和满足、基本发展条件能够得到保证以及生活水准和发展能力能够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而不断地得以提升。当然,再分配也要注意促进效率,调节力度不宜过大。否则,出现奖懒罚勤效应,也会损害初次分配的公平性,进而损害效率,反过来又会妨碍影响再分配的调节能力和社会公平的功能。
(作者单位:江苏警官学院)
第四篇:在生活中发展 在实践中成长
在生活中发展 在实践中成长
——综合实践凝聚办学特色
邻水县鼎屏镇第二小学 何代昆
电话: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要培养少年儿童的创造能力,必须使学生从狭小的学校圈子和书本中走出来,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和空间。他告诉我们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互补性。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门课扎实有效地进行下去,让学校的发展更具特色?
一、规范统筹,用校园活动夯实素质根基
我们经常追问一个问题——“在你的小学生涯,学校里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是老师教给你的知识?还是同学给你的启发?还是学校给你安排的活动?”得到的答案,多数指向为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可见学校将校园内的活动统筹规范,用校园文化夯实素质教育的根基。
1、推动海量阅读,着力创建书香校园
海量阅读不仅可以使孩子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孩子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地推进海量阅读,创建书香校园、和谐校园、悦读校园?
(1)深入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引领广大师生与经典为伍、与名著为伴,引导师生在读书中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认知,努力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每学期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把阅读校园建设工程划分为三个层面,即学生悦读、教师悦读与亲子共读。校园内张贴标语,各班召开主题班会、出主题黑板报、制作格言、精心布置教室的读书角,多渠道、深层次宣传读书的重要意义,通过强势宣传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为深入落实读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努力创造学生读书条件。
要让学生读书,我们就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读书条件。比如规范学校图书室管理系统,增大藏书量,增加开放阅读时间,让学生和老师随时都能进入图书室看书。另外为了方便管理,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办理一张图书借阅卡,让学生能够刷卡读书。学校还可以与当地图书馆联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当地图书馆“海量阅读”,扩大孩子们的阅读面,活动完毕后组织阅读交流、阅读汇报和写读书笔记,开展“我与书的故事”演讲比赛。实行班级、年级图书流转,每周评出读书之星。为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和写作兴趣,还可以创立校刊,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让热爱写作的孩子可以追逐自己的小作家梦。
(3)扎实开展读书活动。
为了推行海量阅读,学校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如好书推介会、师生读书沙龙等活动,让师生们畅谈阅读的收获与体会,在交流中寻求有效的读书方法。每节语文课前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活动,每天开展晨诵午读活动,童谣传唱和诗文朗诵活动提升了学生的云烟素养,让孩子们感受经典,阅读经典。读书笔记展和书香家庭评选活动,家长开放日系列活动,家长教子经验或读书经验交流会活动,让家长的参与度、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激发。为学生、教师、学校未来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每月开展一次“读书之星”评选活动;高年级每期组织一次与读书相关的手抄报或读书笔记评选活动;定期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定期与不定期进行“故事大王”““和“小书迷”评选等活动,都会给孩子们的成长搭建广阔的平台,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2.规范升旗仪式,推动学生自我教育
升旗仪式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展示学校仪式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训练教育与综合实践成果展示的重要场所。为此,将升旗仪式作为学校最重要、最正规、最常态的一个活动。
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让学生成为升旗仪式的主导者,由各中队推荐优秀队员做国旗下演讲,讲话内容做到有计划、有专题,既有连续性,又有时效性,更有教育性。每周表扬一名“周际明星教师”和8名周际明星学生,并由校长小助理安排部署一周工作。让升旗仪式真正成为学生参加德育实践、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固定阵地。
二、整合资源综合实践,积极打造办学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所以,我们要做到资源整合,打造办学特色。
1、设立自愿者岗位,拓宽学生参与面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学校在每次举行大型活动时,都可以在公开招募的基础上,设置学生礼仪队员、小记者、小广播、卫生员、咨询员、报道员、监督员、美洁员、保障员、安保员、助理裁判员等志愿者岗位,为学生全员参与活动提供了可行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比如,每年一次的学校运动会,把它看成是一次单纯的体育竞技活动就少了一点特色。我们可以搞成综合性的运动会,在运动会上设立除了田径比赛项目以外,还可以设立班级体操综合比赛、特色啦啦队比赛、新闻报道竞赛、运动故事竞赛、特色班牌设计比赛、特色口号原创比赛、优秀志愿者等系列活动,让一个看似简单的运动会成为一次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2)利用教育资源,搭建活动平台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谐共处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活动平台,让学生真正做到自我管理。如以竞职演讲,公开选拔的方式设立“校长小助理”、“红领巾监督岗”、“文明监督岗”岗位,开展“大队委”“校刊小编辑” 竞选活动,设立“校园广播站”等,让学生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自我管理,并列席学校行政会,站在学生视角,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汇报与建议,让他们主动肩负起搭建学校与师生沟通交流、畅通信息新平台的使命,激活全校学生全面参与学校发展的“参政细胞”,培养孩子们的管理能力,让学生与老师、学校的沟通渠道更为畅通。
(3)打造节日文化,沉淀人生底色
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可设计“一月一主题”的活动,并努力打造节日文化。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发现、认识、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与活动方式,发展实践与创新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教师专业得以发展,让学校特色得以彰显。
比如:我们把一月定为“时代精神教育”月,二月定为“ 民族传统教育”月,三月定为“ 公民道德教育”月,四月定为“读书启智”月,五月定为“勤劳感恩教育”月,六月定为“环保诚信教育”月,七月定为“理想教育”月,八月定为“社会实践教育”月,九月定为“尊师爱校教育”月,十月定为“爱国主义教育”月,十一月定为“经典共读”月,十二月定为“科技教育”月。同时在四月里举办读书节活动,在五月末举办艺术节活动,在十月里举办运动节活动,在十二月里举办科技节活动。这样形成常规,让节日文化在充分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也给他们六年的学习生活留下独特的记忆。成长后,才有人生底色的沉淀。
(4)拓展校外活动,发挥育人功能
为更好地让学生得到发展,我们必须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整合各种资源,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课堂搬出学校,把学生活动的触角伸向社会这个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内涵 发展奠基。
以我校为例:自2013年以来,我校就开始组织3-5年级学生参与每月一次的“交通文明劝谏”活动,到“邻山公园”“黄角树公园”进行“志愿者文明保洁绿丝带行动”活动,提高学生规则意识。每周二下午组织一个班的学生到工业园区的厂矿、车间进行参观考察和学习实践活动。目前,我校在工业园区建立了六个综合实践基地和一个科普教育基地。还有一年一度的铜锣山“踏春悟美 采茶怡情”劳动教育活动、小平故里“缅怀伟人·成就自我”的红色研学之旅、敬老院里的“敬老爱老,奉献爱心”活动和大量的社区劳动实践活动等,不但磨炼了学生的意志,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为学生的发展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总之,只有真正做到了实践加活动,让学生走出去,亲身体会,亲自动手,亲自动脑,逐步形成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萌发创新意识,让课程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让这门新课程展现出独有的魅力。我们的“特色教育”才能形成常态化。
第五篇:社会主义的前途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学号:TS0908
2社会主义的前途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论文)
耿文诚
思想理论是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思想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是维系一种社会体制的基础,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任何科学的原则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而且在发展过程中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纵观中外历史,没有哪一种制度如中国的封建制度如此久远与漫长,到如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这主要归功于封建制度思想的建立和健全、发展与完善、包容与吸收。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理论主要由儒学构成,儒学源渊于中国的宗法社会,形成于春秋时代。儒学形成后主要历经了四次较大的理论发展。汉代儒学代表董仲舒以建立皇帝的权威为核心的“天人三策”被汉武帝所接受,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成为统治的依据和社会思想意识形态。汉武帝尊儒,使儒学理论获得快速发展与传播,同时也创造了封建王朝的第一个盛世。此为第一个发展期——两汉经学。汉以下各朝各代儒学理论均有发展,如唐代的《五经正义》、《孝经》等都是儒学理论发展的表现。到了宋明时期,以程(程颢,程颐)、朱(朱熹)等为杰出代表的理学家使儒学理论获得重大发展,此为第二个发展期——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清之际,儒学思想家们在对宋明理学和封建专制的批判反思中,重新复归了儒学经世致用的宗旨,此为第三个发展期——清代经学(经学的复兴)。鸦片战争后之后,中西文化的碰撞成为儒学的第四个发展期——现代新儒家。儒学的发展还具有包容性,它不仅包容了先秦诸子百家的许多观点,特别是对道教、佛教理论的吸收与包容使儒学在封建社会中具有更强的活力和广泛的适用性,成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理论。
资本主义社会是继封建主义社会之后私人资本占统治地位的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它主要有3个阶段:封建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18世纪末由封建资本主义阶段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19世纪未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几百年来资本主义从西欧北美逐步扩展到全球五大洲,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它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庞大的社会化大生产,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新的灾难。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逐步加深,社会贫富两 1
极分化、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结构性的大量失业、腐蚀性的腐朽文化,破坏性的社会犯罪等等资本主义固有弊病,无法根治,大量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资本主义理论家也在不断的探索与发展其理论,其中也吸收了不少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其用,改良资本主义制度,致使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仍然“垂而不死”、“腐而不朽”。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四个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实现了四次历史性飞跃。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阐述了实现这一伟大变革的途径、手段和社会力量,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史上的第一次历史飞跃。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提出社会主义能够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创立了列宁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列宁主义的诞生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史上的第二次飞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十月革命之后最重大的事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动力、对象、前途等基本问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史上的第三次历史飞跃。
20世纪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原有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比较落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处在困惑和困难的境地。到20世纪后半叶,社会主义发展面临资本主义的严峻挑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初步解决了当代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五大称之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史上的第四次历史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发展的新阶段。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开始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的进程。到1936年苏联宣布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之时,初步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随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一步发展并且经受了历史的检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模式进而推广到十几个欧亚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1953年斯大林逝世前,他曾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总结。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苏联一国实践到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这就是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斯大林逝世后,通过对斯大林错误的揭露和批判,越来越多的科学社会
主义者逐步认识到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偏颇和弊端,但在修正斯大林理论的同时没有有效地创建适宜新时期发展的理论,致使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失败。东欧诸国基本上仿照苏联模式,没有形成适宜自身发展的社会主义理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理论强攻下全部发生巨变,投向资本主义的怀抱。总而言之,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内因就是缺乏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效发展。
社会主义的前途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而又艰难的事业。20世纪,社会主义从理想成为现实,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尽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挫折,但社会主义运动并没有停息。社会主义进入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历史转折时期。在这一历史转折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定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显示出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推向新的阶段,显示了社会主义美好光明的前景。
社会主义前途是光明的,但现在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贪污腐败问题、经济发展问题、民主法制问题、环境生态问题等等都在侵蚀着社会主义的肌体。只有不断地改进与完善社会主义理论,吸收资本主义以及其他领域先进的思想意识形态并将其糅合进社会主义理论中,才能使社会主义发展、壮大、久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
200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