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完善

时间:2019-05-14 22:1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完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完善》。

第一篇: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完善

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完善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是循着破解计划经济体制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进行的。改革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方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多元主体的差异利益诉求等方面仍存在问题。通过完善社会法制环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以及服务型政府等方面探索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现状;问题;环境;对策

我国摒弃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更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极大的激发了国民创造财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的目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又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两步走”的目标后,如何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又摆在了中国人民的面前。

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业已成为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榜样,这是我国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及建设发展提供的中国智慧,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迷茫、错误到一个比较清晰、正确的过程,并逐渐形成自身鲜明的特点。

(一)经济体制进程依然是以政府主导

西方国家指责或不愿意承认中国是完全市场经济国家的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对市场干预程度太高,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充分竞争,但这也恰恰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和重要保证之一,也必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坚持的原则之一。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完全意义上的自由竞争显然不能保证这点,并会出现不可控的经济危机。但我们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以行政命令过度干预市场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导致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国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国有经济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起主要作用

因为国有企业的政府背景,在参与市场竞争时,就好比在体育竞赛中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享有若干特权,有违市场平等竞争的规则。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去库存、去杠杆、去产能,执行共给侧改革势在必行,对具有强硬政府背景严重违背市场规则的国有企业进行再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如何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针对国有经济如何变革。

(三)国家宏观调控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

国家宏观调控如何制定才能最为有效的与市场调节机制相结合,达到实现国家意志和合理分配资源的理想状态是我国现行经济体制迫切需要探索和解决的地方。例如,高铁项目作为国家宏观规划的一部分,确实是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缓解了因地域差异带来的交通运输压力。但行政能力的过度渗透又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破坏了市场自由竞争参与的游戏规则。这要在今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实践中深刻反思和探索。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面临的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在破除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同时不断的建立起了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体制机制,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经济体制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新问题。

(一)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阻碍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为我国未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因此,我国不论是经济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以及技术储备都已经满足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条件。而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最大障碍无疑是经济体制机制滞后,为此,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让创新成为完善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二)政府过多干预市场阻碍经济体制机制的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但纵观这几年的政府职能部门的表现,实施情况欠佳,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政府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做出的努力。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可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途径上,既不是完全由政府单方面推动,也不是完全放任由市场力量推动,而是必须结合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资源基础配置作用,综合形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动力。避免政府缺位、越位、错位。

(三)不同利益诉求使多元主体在改革中难以形成合力

目前,参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体主要有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及广大群众。从改革的历史进程来看,经济体制改革必然会触碰到不同阶层、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由此形成不同的主体对改革方向、程 度以及领域的不同需要。在改革初期,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对改革有迫切需要,政府、企业和民众容易达成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广泛共识,因此能调动各方积极性参与到改革进程中,如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制放权等,都是上下互动达成改革共识,顺利推进的成功例子。但随着经济改革领域的拓展和深入,在市场经济的充分竞争原则、效率至上原则下,不同的社会阶层在改革中获得的利益逐步开始分化,并形成不同的利益导向,不同的利益主体 必然对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利益变动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只有通过由中央政府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对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全局性的方案,打破各部门、地方政府对自己利益的袒护,方能协调各方主体的利益和诉求,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思考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是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体系,而且改革取向是要建立起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经济体制。

(一)加强法制建设,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经济环境

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尤其是经济领域的法律体系的完善,营造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公平、公正、透明的优良环境。市场经济是规则经济,其正常运行必须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之所以能自主运作良好,一方面是因为市场承认追逐个体利益的冲动,调动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积极性,使社会资源在自利心的作用下自动流向产品稀缺而价格高的部门,市场本身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促使人们只有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发展下去,从而调节整个经济的供求平衡。但另一方面是如果市场本身没有健全的法制和制度去约束人的自利心,为了生存和追求利益,有些人就会违背公平交换的市场原则,假冒伪劣、经济欺诈等行为盛行,从而损害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所以,我国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作用,而不是过多的插手具体的经济事务,更多通过的是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约束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产业发展、总量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要素条件变化,例如发展成本上升、比较优势弱化等制约因素。“尤其是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低碳经济正在催生新产业成长和结构性变革;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和消费行为的变化,正在改变全球性生产、消费格局。”受此冲击和影响,我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迫切要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加速经济结构调整。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投资所占比重过高,消费尤其是国内消费比重过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居民消费水平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得到同步提高,由此既影响经济质量,又阻碍全体民众共享改革成果。除此之外,产业结构亟待调整。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严重滞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要素数量投入,技术含量不高,这种状态已经无法适应国际高科技技术竞争和我国劳动力素质提高的新趋势。基于此,十九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

(三)构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现代市场体系 我国通过极富魄力的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发展获得伟大成就,国家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同时,诸如实体经济发展困难、金融投机猖獗、收入分配不公等等问题也还存在,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易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要想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经济长远发展,传统的局部性改革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必须从整体出发,立足于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高度,统 筹协调诸如金融、银行、社会保障、经济结构等各方改革,着 力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现在要做的关键性工作就是限 制行政权力在市场上的盲目扩张,退回其本来的监管、服务 的范围,积极扶持民营实体经济的发展,打破国有企业不合 理的垄断地位,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竞争。

(四)建立与现代市场体系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

随着民众财富的增加和受高等教育程度人群比例提高经济的发展日益催生民众的平等意识和效率意识,对中国的政府体系提出了高效化、民主化的要求。如现存政府体系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主体的发展需要,那么经济主体便会在政府体系之外寻求发展的机会,容易导致“地下经济”的繁荣。容易引发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因此,若要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国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变,通过建立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及时反馈市场主体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提供相对应的服务。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已经拉开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序幕,着力提高政府行政水平和效 率,增强政府的服务、监管功能,摆正政府在市场中的监管者服务者的地位,这怡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需要的。

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也不例外。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不能 忘记人民的最大利益才是改革的最终价值指向,是为了让 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总书记提出“中国梦”,要 让每个人都享受出彩的机会,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就为每个勤劳、奋斗的人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展现舞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_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 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帕特里夏.沃哈恩.亚当.斯密及其留给现代资本主 义的遗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3.[4]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徐燕兰.扩大中产阶层的必要性及其路径分析〔J〕.人民论坛,2013,(11).[6]白津夫.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与主要任务〔J〕.红旗文稿,2010,(07).[7]胡钧.不断深化和完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 识〔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01).

第二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观《伟大的旗帜—伟大创举》有感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成长贯穿于中国三种“转轨”交织在一起的“转轨”时期。我国在转轨时期所面临的失业问题,远比当今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更加严重,三种“转轨”叠合在一起的复杂情况,使得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实践,我们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第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是帷独建立在公有制经济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以奋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上;第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相结合,其关健点和难点不在于非公经济部门,而在于公有制主体部分;第三,政府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成了国有企业“政企不分、政经不分”这个症结的体制根源;第四,实行“政企分开、政经分开”,要点是政府充分履行作为政治实体职能,按照成本或按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公众提供产品和公共服务。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探索着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正处于完善这一新体制的进程中。中国则坚定地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航道上,披荆斩棘,进行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尽管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经济,就市场经济这一范畴讲有相通之处,正如中共中央在1993年文件中所指出的那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既要制度创新,也要理论创新。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世界新兴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它的建立与成长贯穿于中国三种“转轨”交织在一起的“转轨”时期。中国作为新兴世界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它才萌发于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30年前开始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把中国经济推进了复杂的、艰巨的“转轨时期”。这个“转轨时期”的复杂性、艰巨性,集中表现在它由三种“转轨”交织在一起:一是经济体制上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二是经济结构上从“二元经济”转向现代化工业经济;三是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特别是转向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的可持续型。

(二)政府在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主导作用。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像同属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东亚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都属于“赶超型”经济。为了“赶超”西方早已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不得不借助于政府的力量。对中国来讲,无论是实现工业化还是建设成熟的市场经济,都要在短短几十年内完成西方国家过去花数百年才完成的事业,这就要求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来实现赶超。这种由政府主导的赶超型经济,决定了市场经济的各种机制和制度工具处于“发育”、“不成熟”或“夹生”过程之中,而且各种市场机制、制度工具“发育”程度不同,相互之间还需“匹配”或“配套”和“协调”。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跟发展市场结合起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把这个“结合”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的方向与道路提出的。社会主义的这个“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其核心部分是“公有制为主体”,没有这个核心部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仅有其他非公有制经济跟市场经济相结合,那将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些非公有制经济跟市场经济相结合,从经济体制上讲毫不困难,因为历史上的市场经济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跟市场经济相结合,其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它的核心部分——作为经济主体的公有制经济跟市场经济相结合,而要实现这个结合,就必须在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为市场经济所须臾不可缺的微观经济基础,而这是旷古以来的历史性创举。

总之,30 年的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的伟大实践,使我国的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十分珍惜,也值得国人引以为豪。所有这些,都是根据我国“转轨”时期的具体国情总结出的成功经验,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所无法也不可能提供的。我们应十分珍惜自己的实践经验及成果,当然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深化及理论化,在此基础上创立有中国特色的转轨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学。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同时,我们也看到西方经济学虽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奉为圭臬,但它毕竟是发达的市场经济的理论结晶,是世界人类文化成果的一部分,它所研究的每种市场形式、市场机制、市场产品及法规,对于我们有重大的参考、借鉴意义。我们固不可盲从,但也切忌历史虚无主义,要认真吸收、借鉴包括西方经济学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

第三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岳麓版第三单元第14教材分析《程标准》对本教学内容规定为:⑴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⑵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本的三个子目,分别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作用,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和影响。学生分析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因此,理解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利弊等,难度不大。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和作用。①“非常”政策的实行与中止。②制定国家政策与保护农民利益。③中国经济建设改革与借鉴苏联(俄)经验教训。①分析图表及文字材料②经济政策比较③历史现象联想④问题探究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充满艰难和曲折。②经济建设要符合生产力水平。③以史为镜,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新经济政策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与意义。斯大林体制表现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利弊及影响。重点和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难点: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学用具采用制作PerPint的方式辅助教学。教学过程㈠新导入使用投影,放映幻灯片。教师不必急于回答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讨论,并由此导入新。左图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期的群众争议的情景,请问: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会引起群众的争议?主要是哪个阶级不满?苏维埃政府改变政策了吗?

2、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那么,之前的苏维埃政府为何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呢?㈡师生互动第一目放映幻灯片,指导学生围绕要点阅读文,掌握知识要点。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国内战争,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目的:⑴战时: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胜利。⑵战后: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内容: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强制劳动、取消贸易、集中分配等

评价:⑴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捍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大作用。⑵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引起新的经济政治危机。堂探究问题1分析P110《内战时期的苏俄形势》图和中间的小字,从哪些方面体现实行战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过程: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归纳提炼主要内容。提示:①从地图看:外有英、法、美、日,从东西两面进攻苏联国土,内有捷克军团和白军发动叛乱。②从文字看:红军只控制全国的1/4,原料缺乏,铁路瘫痪,工厂大量停工,粮食短缺,人民忍饥挨饿,反革命活动猖獗,列宁被刺。结论:政治经济形势严峻,只能采取非常措施。联想: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采取的“恐怖政策”。说明: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政策是必要的。问题2

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阅读表格,请你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发表看法。国家征购价

6卢布国家零售价

30卢布黑市价格200卢布过程:自由发言,归纳提炼。提示:①国家的这种做法,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保证了红军的军粮供应,对战胜敌人、捍卫苏维埃政权有重大意义。②苏俄政府的粮食征购价格极低,几近于无,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意见很大,又带来新的政治危机。结论:这不是一种理想的经济政策,战争结束后还试图用这种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显然是行不通的。(承上启下,转入第二目)第二目放映幻灯片,让学生围绕要点阅读文,勾划要点。

二、新经济政策

背景:国内战争后,经济严重破坏,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不满。

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开始: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内容:固定粮食税政策、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允许自由买卖等评价: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⑵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堂探究问题3阅读材料

……最严重的事是,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兵变。这里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l921年初,他们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在基地举事,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

请问:喀琅施塔得事反映了1921年苏俄怎样的政治形势?过程:学生自由讨论,然后请一位同学回答。提示:喀琅施塔得事集中反映了当时苏俄国内危机的严重程度,它以最尖锐的形式向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提出改变政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联想:法国大革命时雅各宾派没有及时改变恐怖政策,结果出现“热月政变”,雅各宾派下台。苏俄及时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为新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得到了恢复,政权更加巩固。由此可以体现无产阶级领袖和政党的英明。说明:所谓“新经济政策”,是在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比较以后出现的新名词。那么,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底有哪些不同呢?(引入下面的问题)问题4比较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程:放映幻灯片,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完成表格。

表一历史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表二

内容名称

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表三

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表四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提示:答案基本上没有难度,大都能从本找到,但要注意语言精炼准确。如果学生不能分析特点,教师应当启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则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用幻灯片打出材料——『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为什么这样说呢?由此转入第三目。第三目放映幻灯片,先引导让学生阅读文。这是本的难点,老师随堂走动,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斯大林体制)

1、体制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

2、主要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就和弊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客观评价:取得过巨大成就,但超越了苏联生产力水平,二战后成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斯大林模式,为日后苏联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要点序号化

放映苏联经济建设成就的相关图片:《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宣传画》、《第聂伯河发电站》、《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共青团城的建设者们》。适当补充:⑴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经济建设意义很大: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扫除了大量文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一些做法;苏联经济军事实力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消极影响也同样是巨大的。⑵斯大林模式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是政治上的,如高度的权力集中,民主集中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个人崇拜盛行,等等。⑶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客观原因有俄国专制主义传统、落后的经济文化、国际环境的恶劣等;主观原因如斯大林的个人因素、错误的理论指导等。堂探究问题回到上一张幻灯片,并阅读P113“阅读与思考”题:为什么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什么?从中可以看出斯大林体制的根本问题是什么?过程:随意抽查,提问学生。提示:思考角度:⑴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⑵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⑶根本问题是斯大林体制存在着超越生产力的缺陷,最终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引伸:新中国经济建设应该从苏联历史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教学总结师生共同梳理本脉络:

背景____________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__背景__________________新经济政策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

确立__________________斯大林体制

表现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不论是列宁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还是斯大林创立“斯大林模式”,无不是苏俄、苏联历史的转折点。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一个大国的领导人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都是关系到国这家命运的重大事。斯大林体制确立后逐渐僵化,对苏联影响巨大。有关情况,第18还会涉及。后练习

1、有人说:“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请查阅相关资料,想想这是为什么?

2、历史小论文:你如何看待斯大林体制?(不少于300字)教学反思

对本涉及的许多经济政策,学术界讨论十分热烈,观点颇多,因此,在讲时要尽量按教科书讲解,避免得出与教科书相反的结论。教师不必讲得太多,应充分发挥和尊重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讨论的氛围。同时,本与第18是一脉相承的,教师要把握住这个大方向,以便学生形成为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

第四篇:如何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如何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赋予一般社会道德意义上的信用以特有的经济内涵;同时,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也要以一般社会道德意义上的信用为依托。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信用机制缺损,市场机制不可能有效运行;信用机制扭曲,会降低市场的有序性,从而市场经济就难以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因而完善的信用体系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运行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应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道德是人们的自身行为和人际交往的准则和规范,是社会公认并倡导的价值理念和传统文化习惯。道德通过人们的自律,可以对社会经济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在全社会提倡社会主义道德,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可以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提供必要的社会自律机制。信用关系是产权制度的延伸,明晰产权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制度前提。产权明晰,可以使经济主体意识到只有讲信用、积信誉,才能保证自身长远利益的实现,由此增强追求长远利益的动力。进一步推动产权制度改革,明晰经济主体间的产权关系,可以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提供必要的制度基础。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体系可以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提供代表国家权威的强制性保障。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可以用法律上的严格他律,促进道德上的自律;可以通过防范和惩治经济主体的不当行为,保证社会信用体系的有效运行。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应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奠定坚实的社会伦理基础;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使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商业化运作,以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完善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制度,形成有效的失信慑止机制;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增加国内信用机构的竞争压力和发展动力,以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一)加强产权制度建设。产权制度建设要遵循两条原则,其一是有效性,其二是经济性。有效性要求产权制度必须被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接受和遵从,经济性则是指产权制度建设带来的收益必须大于制定及维护它的成本。(二)重视实行严格责任。法律与利益的矛盾,可以归结为安全与灵活的矛盾。商事活动虽要求灵活、迅捷,但如离开了交易的安全性,此种灵活和迅捷也就丧失了意义。因此,维护交易安全构成商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商法上对于交易安全之维护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对于商事交易条件采取严格责任主义之统制。严格责任主义,即从事商事交易行为的人应承担的责任更为严格。(三)建立信用信息查询与披露制度。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商事信用同样呈现出高度信息化和公示化的特征。信用信息的量化和公开,为信用的快速传递、识别和判定提供了便利,有效地降低和削弱了市场交易风险,顺应了现代商业高效、快捷、安全的需要。首先,信息的量化为信用的快速传递、识别和判定提供了条件。其次,信用量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商事信用信息对他人的公开的过程,信用信息的公开,意味着商事信用信息已不再是他人不能问津纯粹的个人隐私或商业秘密。再次,信用信息的公示既是信用信息量化的目标,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四)国家在信用制度建设中的角色。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必须由政府牵头指导,然后利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来建立全社会的信用体系。这项工程应该也必须落在政府身上。政府就是要解决和承担社会性、系统性,一个单位和一个群体及个人不能解决的事情。由政府牵头,但并不一定必须由政府具体运作。在政府牵头下,必须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委托和指定一些中介公司操作。而这些中介公司必须是独立法人,最好是民营企业或者股份制企业。政府在指定和委托时,在一个地区最好不要只委托一家中介公司,而要委托至少两家以上公司。若委托一家公司就容易形成垄断,如

果没有竞争,形成垄断和官办就不能保证其公正性和准确性,出据的信用记录状况真实性和可信度就低,最后必然使这项工程流产。

第五篇:关于促进农村经济体制完善的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业面向市场化、生产趋于标准化、销售逐步外向化的程度不断加快,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经济体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和经济体制,不断应对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涌现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农村经济体制的完善。

一、我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我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起步于1993年,当年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丁沟蚕桑协会。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等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组织建设和规范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合作组织总数426个,成员总数28万人。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74个(专业合作社133个,专业协会41个),社(会)员4.9万人,带动农户10万户;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72个,成员4.8万户,入股土地11万亩;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80个,成员8.7万人,折股量化净资产1.8亿元。2007,全市专业合作组织拥有资产总额7.18亿元,实现经营额9.89亿元,创利2.18万元。全市有12家专业合作组织被省、扬州市命名为“四有”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126个合作组织依法取得了工商登记合作社法人执照(其中专业合作社97个,土地股份合作社26个,社区股份合作社3个)。

合作组织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萌生发育,是农村生产经营机制的又一次重要创新。它顺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方向,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体现了“股权制度人格化、运作机制市场化、内部管理民主化”,其积极效应开始显现:

一是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是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一项有效举措。实践证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对成员服务和维护成员利益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为成员提供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服务,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延长农业产业链,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民的种养收益。我市绿洋湖综合开发合作社自2004年成立以来,带动当地农民收入大幅增收,由2005年人均纯收入6700元增加到2007年人均纯收入10479元,人均增加3779元,大大地吸引了当地农民入社的积极性,该合作社由首批入社1493人增加到现有入社成员2688人。

二是有力地促进了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合作经济组织具有“联合”和“合作”优势,可以把合作组织成员分散的资金、技术、人才、劳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按市场法则聚集起来、优化重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办成了党委、政府“统”不了,职能部门“包”不了、一家一户“做”不了的事情,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壮大。大桥镇扬州现代农业特种作物合作社以**市早晚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实行“公司+农户+基地”运作模式,对黄花草的种植、收割、加工、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实行统一标准,使黄花草从农村的家常小菜变成了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创响了品牌,使这一地方传统的一家一户式的手工业做大做强,提高了产业价值。2007年该合作社实现销售2179万元,入社农户获得收入300万元,创利税108.85万元,每股股金分红554元,总额65.3万元,合作社还以高出市场价50%收购社员的黄花草,从而带动农民发展种植黄花草1.2万亩,起到了良好的引导示范效应。

三是有力地促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组建合作经济组织的过程,既是整合资源、转换机制的过程,也是农民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过程。通过讨论协商,决定实施方案和章程,取得一致意见后确定,从而使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有了进一步增强。建立完善合作组织“三会”制衡机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按章理事、多重监督的约束机制,真正保证了农民事前参与决策、事中参与管理、事后参与监督的民主权利,确保了农民行使民主的权力,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向纵深推进。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觉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既有农民群众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但更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其主要做法是:

1、强化指导,促进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培训班,上门服务指导等方式,重点引导他们完善规范的章程,优化组织机构、合作内容、运作方式、财务制度与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与要求;健全公积金、公益金制度,提高自身发展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网工程”,组织18家合作组织实施上网,搭建网上展示窗口,上网发布信息100多条,网上销售、形象展示的作用正逐步显现。

同时,在完善运行机制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其以产品销售、品牌创立以及农产品深加工为发展方向,在内部合作上,加强资本合作,实行联合经营,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外部合作上,主动与龙头企业“联姻”,建立巩固的合

下载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完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完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发展与民生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发展与民生体制是协调和维持人与人利益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是社会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一种机制。体制改革则是要改变现有的行为规则,实质上就是要改变人......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点)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客观原因: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俄国革命;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形势。 (2)主观原因:布尔什维克党幻想......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

    姓名班级高一历史学案姓名班级高一历史学案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曹美珍闫高云) 【学习目标】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

    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又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项方针这一指导方针符合党的基本......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我国社会主......

    论社会主义荣辱观

    论社会主义荣辱观荣或辱不仅是指人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而且是指社会在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形成的褒奖或贬斥。凡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都有自......

    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感 邓小平同志在他的文选第三卷中提出这样一个新思想和新观点即: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贵宾留言注册会员投稿须知汇款须知党代会报告全委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工作会议(书记)经济工作会议(首长)经济形势分析会考察报告调研文章农村工作工作汇报干部大会其他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