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招商服务中心2010年工作总结
市招商服务中心2010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招商服务中心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创业服务年为契机,全面贯彻省、市开放型经济暨工业园区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拓展招商领域、提升招商水平、优化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工作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据统计,2010年,全市引进内资项目380个,合同引资总额329.8亿元,实际进资257.82亿元,同比增长11.73%,完成年任务的101.5%。其中,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34个,合同引资213.88亿元,实际进资177.96亿元,同比增长12.38%,完成年任务的101.69%。
一、主要特点
1、大项目引进持续增多,央企、名企投资步伐加快。2010年,全市共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3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有41个,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国内央企、名企持续关注赣州,如包钢稀土、西子联合控股集团、中国五矿、浙江红狮集团等一些龙头企业已与我市多次洽谈项目,有的已投资部分项目,有的增资扩产,加大投入,为我市优势产业的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提供了资本、技术支撑。
2、内资引进稳步增长。全市全年实际利用市外资金较上年同期相比继续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总进资和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实际进资同比增长均超过11%。
3、重点产业招商成效明显。我市的优势产业钨、稀土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如章源钨业今年成功上市,成为我市第二家上市公司,为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更强大的资金支撑。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中,重点产业项目有115个,占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总数的85.8%,实际进资141.2亿元,占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实际进资的79.34%。进资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轻工轻纺产业、食品、医药化工产业项目。
4、在谈项目增多。据各县(市、区)上报在谈招商项目情况统计,截止2010年底,全市在谈5000万元以上项目共125个,其中一产项目4个,二产项目105个,三产项目16个,亿元以上项目66个。这些在谈项目为我市下一步招商引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推介,积极组织重大招商活动。今年以来,市本级分别举办了10余次重大招商活动。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6月份举办的赣州(顺德)投资环境推介活动;7月,召开的2010中国〃江西(赣州)稀土钨产业合作推进会;11月份举办的赣州(杭州)投资环境推介会。我们还通过报纸、电视、网络、户外广告等各种传媒,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赣州、推介赣州,进一步突显良好的招商环境,提升赣州知名度。各县(市、区)也相应在长、珠、闽地区举办招商推介活动,在重点招商区域开展广泛深入的市情推介和招商宣传,彰显了我市优良的投资环境、优异的人文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烘托了招商氛围,为吸引更多客商投资赣州,促进赣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动对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为抢抓产业转移历史机遇,充分把握国际经济形势回暖的良机,积极实施市委、市政府“百人赴台、千人赴港、万人赴长珠闽”的招商战略,按照市县联动、部门配合的原则,采取分阶段、分区域、分产业的形式,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和指导好各县(市、区)及市直单位招商对接活动。由过去主要在珠三角区域招商的做法,调整为“巩固珠三角,拓展闽三角,放眼长三角”的招商思路,在珠三角和闽三角地区的深圳、东莞、中山、顺德、厦门、泉州等地相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招商推介活动的基础上,选择长三角的苏州、温州、杭州、义乌、上海等重点城市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开辟招商新区域。随着我市投资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来赣考察客商络绎不绝,国内一些大企业、大财团也纷至沓来考察,如西子联合控股集团、包钢稀土、浙江红蜻蜓集团、顺德江西商会、杭萧钢构等。
(三)加强交流,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我市积极参加与兄弟省市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3月30日在赣州召开的闽粤赣十三市区域办主任会议,讨论并初步确立了第十四次党政联席会议的主题是加强机械、轻纺产业对接,建立区域性的产业合作组织。4月19日副市长刘建平、侯邦安出席了在南昌举办的广东产品江西行暨粤赣经贸合作项目签约仪式。我市峰山体育公园项目、全南生态旅游暨工业园开发项目在会上签约。4月26日在湖北麻城召开的大京九第十二届市长联席会议。副市长侯邦安率市招商中心、市旅游局领导出席会议并就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在会上发言。7月我市参加了在福州举办的第六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会上我市签订招商项目5个,签约资金达3.47亿元。
(四)强化管理,推进市直单位招商引资。建立了市本级招商联动工作机制,组织开发区、章贡区招商部门和市本级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形成了市本级招商和落户地(章贡区、开发区)联动工作机制。组织召开了市直招商责任单位业务工作会议,要求各单位对有意向的项目,要尽快促成转为合同项目。市本级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采取向承接地对接单位发督办函或召开协调会的方式推进项目进展;对已签合同或开工的项目,每月应和落户地招商部门及客商联系沟通项目进展情况并及时按要求报送工作动态。抽调市本级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发区、章贡区招商局有关人员到项目落户地采取现场实地踏看和当面或电话咨询项目建设负责人的方式了解市直招商责任单位引进的合同、开工项目情况。
(五)搭建平台,有效吸引回乡创业。我市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在外赣南籍人士返乡创业,返乡创业的人数不断增加,投资领域不断扩大,尤其是赣州市赣商联合会自成立以来,规模不断扩大,相继成立了温州分会、东莞分会,吸引了大批赣州籍成功人士入会,发挥了联系赣籍企业家与家乡人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赣商联合会这个平台,扩大了交流,拓宽了视野,吸引了广东省江西商会、苏州市江西商会、赣商联合会温州商会、顺德分会、深圳分会等一大批赣籍企业家及外地商会来赣考察,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家们投资家乡、回报家乡的热情。如信丰籍北京客商吕斌在开发区投资6亿元兴建的中橙科技项目、石城籍客商广州天高集团董事长李平在章贡区投资20亿元开发的峰山体育公园及配套项目、安远籍客商中山市新山川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礼斌在开发区投资6亿元兴建的整体橱柜项目等。据统计,近几年全市回乡创业项目资金达91.6亿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招商竞争更加激烈。尽管赣州具有“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的区位优势,但近年来,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周边省、市都相继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比如,广东在政策、资金上对沿海城市产业向粤北转移实施“双转移”政策,河源、韶关、梅州等地也采取了更为主动的对接措施。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也加大了招商力度,本省的南昌、九江、抚州、宜春等地也保持了强劲的势头。可以说,我市南有粤北地区的堵截,北有九江南昌的争抢,西有湖南广西的竞争,招商引资面临严峻形势。
2、低成本优势不断弱化。土地方面,我市的土地存量不多,用地紧张,而其它地市对高科技企业、附加值高的企业甚至给予零地价的优惠,相比而言我市已无竞争优势。用水、用电方面,我市水电价格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基本持平,优势不明显。劳动力方面,我市招商引资企业普遍存在用工紧缺,缺工率普遍在20-30%,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影响了落户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也影响了意向投资企业的投资积极性。物流成本方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物流成本上升,与邻近地市无竞争优势。
3、项目落户建设进展慢。虽然近年签约的大项目不少,但项目转化速度慢,主要原因是: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土地供应不足、用工紧张、立项审批环评手续繁杂、资金周转慢、人民币升值等,这些因素造成部分投资者对投资预期不足,投资信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投资步伐有所放缓,项目的成果转化速度也有所趋缓。项目用地指标严重不足,导致一些项目无法落实土地,造成项目等土地的状况,土地供应迟缓影响和制约了经济发展。招工难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落户。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存在,影响了企业扩大生产,做大做强。
4、工业园区建设不完善。园区规划缺乏稳定性、连续性,在实际操作中随意性较大。大多数工业园区内的流通、金融、文化、社会公益等产业配套要素发展缓慢,对教育、医疗、商贸等生活服务配套的三产招商推进力度不足,难以满足园区企业发展和员工生活的现实需求。
5、政策落实兑现还不到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决定》、《赣州市鼓励投资促进开放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赣州市鼓励社会力量引进项目(资金)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并要求各地和相关部门要根据文件主要精神,拿出具体的落实措施和承诺,但到目前为止,仍有些部门没有出台的实施细则和具体举措。如对企业的水、电补贴政策兑现至今仍未落实,工业园区市级以下“零收费”的政策执行不到位,一些企业对此有意见。
6、产业布局雷同。从产业结构布局来看,各县(市、区)确定的主导产业过多,并且与其它县(市、区)有重复雷同现象,如赣县、龙南、南康、开发区等多个县均把矿产品精深加工列为主导产业,没有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各地主导产业主而不导,产业集聚不明显,产业层次低,布局重叠,特色不鲜明,引发招商引资成本的抬升和恶性竞争。
四、2011年工作打算
2011年,市招商服务中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集约化、可持续化发展道路,更加注重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更加注重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及区域协作,着力引进一批大企业、大财团和战略投资者,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富有赣州特色的优势产业,力争实现内资实际进资280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实际进资达195亿元。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建议市委、市政府强化对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成立全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副组长,相关市领导为副组长,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县(市、区)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重大招商项目的日常统计、调度,协调处理项目进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报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情况以及接洽重点客商考察,人员由市直有关单位抽调,安排经费,集中办公,统一管理。由市四套班子领导分别带队,抽调相关部门和重点产业县的有关县处级领导,组成重点产业招商团。各县(市、区)参照成立相应的机构,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二)建立科学的招商管理考核机制。对各县(市、区)的主导产业重新定位,由各县(市、区)根据自己的产业特色、资源优势、区位条件,组织专家论证,确定1-2个工业主导产业。在考核内容上除了要考核招商引资的总量,重点考核确定的主导产业招商引资情况;既要考核招商引资的实际进资,也要考核招商引资企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既要考核重大项目,也要考核成长性好、有发展前景的项目;既要坚持以工业项目为主导,也要注重引进一、三产项目。
(三)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围绕培育壮大我市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瞄准国内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招商,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大有色金属及新材料、非金属矿及新材料、机电制造、食品、轻工纺织、电子电器、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旅游、重大基础设施等十大重点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引进和发展一批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逐步提高工业项目资金比重。
(四)积极拓展招商新领域。在继续突出、盯牢港台、珠三角区域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各县(市、区)根据各自的产业布局,把招商的重点转向瞄准北京大型国有企业、长三角地区的大型民营企业及海西经济区产业转移企业,特别是要把苏州、厦门、泉州等地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各种渠道,充分利用省、市举办的种类重大招商活动、对接活动,有重点、有计划地邀请大企业、大财团、行业协会来我市考察洽谈,寻找合作、投资机会,开拓招商新领域。
(五)依托商会以商招商。要充分发挥企业的招商引资主体作用,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招商对接活动,为企业引进合作伙伴、发展上下游配套项目和产业链项目创造有利条件,帮助和促使企业做大做强、靠大靠强、增资扩股。要通过赣商联合会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不断加强与外地商会、行业协会的联络,依托商会、协会以及市政府经济发展顾问等资源开展以商招商,充分发挥他们客商资源广、信息灵的优势,加强与会员和广大赣州籍赣商的联系与交流,主动做好招商引资服务工作。尤其是在外创业的赣商,要主动上门推介,了解投资意向,寻找合作项目,加紧跟踪洽谈,千方百计为回乡创业人士牵线搭桥,吸引他们回乡创业。
(六)深化区域合作。要抓住国务院关于扶持海西意见的出台给我市的发展带来了聚集发展的机遇、政策叠加的机遇、加大扶持的机遇、产业承接的机遇。利用好海西这一平台,在争取政策对接、承接产业转移、打造特色品牌文化、农业交流合作等方面加快对接融入步伐。要强化与海西区产业结构的协调,突出抓好闽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充分发挥红三角经济发展促进会、闽粤赣十三市、大京九经济协作带等区域合作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与区域内各城市优势互补,广泛地加强与协作区成员市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互动融合、互利双赢。
(七)扩大对外宣传成效。继续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赣州、推介赣州,进一步突显良好的招商环境,提升赣州知名度,加大我市在长三角重点城市、海西经济区重点城市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力度,扩大赣州的知名度。通过报纸、电视、网络、户外广告等各种传媒,采取多种形式,分产业在重点招商区域开展广泛深入的市情推介和招商宣传。加强县市招商信息的整合、收集、提报工作,构建全市统一、规范、高效的信息平台,实行“资源共享、一个窗口对外”的信息发布机制。围绕全球产业转移,分析经济形势、研究政策走向、借鉴先进经验、捕捉信息热点,并形成最新资讯,以供领导决策参考。
(八)创优发展环境。要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下大力气整治乱作为、治理不作为、强制快作为。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联系单位、一个考核办法”的“五个一”项目包干制,为企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保姆式的服务,切实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融资、招工、供水、供电难等问题,千方百计扶持企业做强做大。要进一步完善银企对接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加在对企业信贷扶持力度,扶持企业发展壮大。提高审批效率,着力解决企业在用地、审批、环评等方面的困难,促进项目早审批、早进资、早投产。严格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决定》、《赣州市鼓励投资促进开放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按产业分类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实施一个产业一个政策,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世界500强、国内200强以及行业龙头企业,还可实施“一事一议”、“一企一策”,专门为其制定优惠政策。
二O一O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第二篇:招商服务中心年终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以招商选资为重点,以做好服务为宗旨,凝神聚力、激情干事,勤奋谋事。现就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1—10月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10月,全镇7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38.31亿元,同比增长4.9%,实现利税总额21381万元,同比下降25.4%,其中,利润总额为12124万元,同比下降34.6%。1-10月,全镇外贸出口总额完成6952万美元,同比增长0.1%。
1-10月,全镇工业生产性投资完成7.6亿元,同比增长24.3%。实际利用县外内资4.27亿元,同比增长下降17.9%,县外内资项目完成注册资本2.43亿元,同比下降9.3%。
1-10月,全镇完成实到外资396.62万美元,同比增长4.0%。
1-10月,引进浙商回归项目到位资金2.857亿元,完成任务的107.81%;公益性项目到位资金399.7万元。
二、重点工作推进:
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年初提出的目标要求,积极做事,努力成事,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招商引资:按照“四百”招商活动的要求,全方位地开展各类招商活动。全年举办规模以上招商活动6次。分别是: 3月6日,在上海召开了“xxxx籍在沪人士经济发展恳谈会”;3月20日-27日,赴台湾开展经贸考察,举办招商推介会;3月25日-27日,赴深圳实地考察,举办招商推介会,进行项目对接;5月8日,召开了得利满公司项目对接洽谈会;8月20日-29日月赴美国举办项目对接会;10月18日参加xxxx国际经贸洽谈会。同时聘请了15名在沪的知名人士和企业家作为招商引资经济发展顾问,进一步完善了招商顾问队伍。
目前,已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12个,总投资15.96亿元,注册资金3.84亿元,5000万元以上项目4个,其中浙商500强项目1个,xxxx大王椰整体橱柜项目,总投资12亿元,注册资金3亿元。另签约项目1个:智能化安防枪柜和4G网络云计算通信装备及环保空气净化设备生产项目,总投资1亿美元,注册资金4000万美元,占地面积180亩。
(二)项目联审:共联审项目23个,计划总投资15.99亿元,注册资本3.79亿元,新征用地254亩。其中:新征用地项目2个(大王椰整体橱柜、云瑞检测);技改项目10个(斯维特毛绒、奇力美钢格板、丰华纺织品、芸芸纺织、汉威光电子技术(两个)、宏阳纺织印染新增污水设备、嘉兴维恩机械限公司、亿鑫植绒、绣楠科技、);租赁厂房项目8个(正大喷气织造、恒利食品、xxxx县奇达纺织品有限公司、嘉兴萌恒纺织有限公司、凝力蜂窝制品、xxxx聚祥五金制品厂、xxxx水立方化工有限公司、xxxx久缘木业);厂房建造二层项目1个(森源木业);腾笼换鸟项目2个(华悦丝织、亿滕路面工程)。
(三)项目备案:共备案项目46个,总投资21.35亿元,注册资本4.04亿元,新征用地259.5亩。其中:涉及建设内容调整项目1个(劲能电池材料),租厂房及技改项目43个,新征用地项目2个(大王椰整体橱柜)。
三、项目推进工作:
目前,我镇千万元以上项目共有26个(调整后),其中列入县重点项目有10个,其它千万元项目16个。到现在为止,累计已新开工项目6个(xxxx瑞恩医疗器械、嘉兴明吉纺织品、xxxx森源木业有限公司二期、嘉兴市圣浩莱绒业有限公司、嘉兴劲能电池材料有限公司,xxxx大王椰整体橱柜有限公司);试生产项目2个(嘉兴立泰化工有限公司、xxxx远大新型墙体有限公司);投产项目6个(xxxx庆华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浙江绣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xxxx明达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xxxx明祥植绒有限公司、嘉兴高仕塑胶有限公司、xxxx中佳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四、要素保障工作
今年以来,我镇紧紧围绕善委办发〔2013〕33 号,“要素保障创新行动”实施方案的部署要求,大力实施xxxx镇“五大专项行动”,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和举措,着力破解土地、资金、环境等制约因素,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两手并重”,全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激活供而未用土地工作:激活供而未用土地任务涉及项目27个,共计589.3277亩。其中工业用地项目21个,计399.1587亩。涉及工业用项目如下:
1.激活应开工供而未用土地情况:到目前为止,已开工项目8个,分别是瑞恩医疗器械销售项目、鼎钧铝业2个地块、锦佳船舶项目、明吉纺织品项目、凝峰水泥项目、远大新型墙体项目、劲能电池材料。其中劲能电池材料已
完成打桩;瑞恩医疗项目、锦佳船舶项目、明吉纺织品项目、凝峰水泥项目都在主体结构施工;鼎钧铝业2个地块主体结构已基本完成;远大新型墙体项目主体已竣工并完成综合验收。
其余7个项目未开工项目进展:乐通电子和路通机动车共4个地块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已办妥,但目前由于涉及水务集团洪溪—xxxx的一级供水管网在该地块内穿越,导致项
目方案要重新调整,目前正在调整中;慧凝纺织、五友纺织和合力纺织3个戴西港拆迁户地块,仍正在对接新项目,准备采取腾笼换鸟方式。
2.激活应竣工供而未用土地情况:目前已确认竣工的有2个(远大新型墙体、博华);预计年底前还能竣工项目1个(森源、);不能竣工的有4个(袁华制衣、瑞德昌塑业、沪上重工、博宏重工)。
袁华制衣项目,原老板已将公司股权转让,在2009打桩已好,但主体未建设;
瑞德昌塑业项目,由于新城镇道路延伸和军用光缆翻迁,需占用项目用地约4.5亩,总平图调整初稿已完成,主要涉及补偿价格问题;
森源木业项目,主体结构已结顶,正在外墙粉刷;
沪上重工项目,本月xxxx县人民法院正在拍卖;
博宏重工项目,出让面积45亩,按容积率0.8,需建24000平方米厂房,目前已完成建设11470平方米,待建13000平方米厂房。由于原项目市场因数搁浅,目前新项目(汽车配件或高铁、机场用高强度紧固件项目)在洽谈。
(二)盘活用而未尽土地工作:盘活用而未尽土地任务10亩,目前有8个项目,共计28.9亩。已验收确认的项目4个,完成面积9.45亩。分别是xxxx帝隆塑业有限公司3亩,新建占地面积2000平方办公楼及厂房已竣工;xxxx恒泰植绒有限公司3亩,新建三层6000平方厂房已竣工;xxxx顺源家纺有限公司1.2亩,新建三层2400平方厂房在主体结构施工;xxxx圣浩莱绒业有限公司2.25亩,新建占地面积1500平方厂房已竣工;其他项目:嘉兴市兴和时装有限公司10亩,正在洽谈转让价格;嘉兴市商升家具制造有限公司6亩,正在图纸设计;xxxx百事好工贸有限公司0.75亩,正在图纸设计;xxxx中佳五金制品有限公司2.7亩,正在施工,待确认。
(三)退低进高(腾笼换鸟)工作:
全年任务是100亩,目前有5个项目,共计125.5亩。已通过验收确认的项目3个,完成面积为98.57亩,分别是嘉兴市骏博纸业有限公司(18.95亩)、xxxx新康机械有限公司(29.4亩)、浙江普虹新能源有限公司(51.22亩);其他项目:xxxx骏恒电源有限公司项目(12.93亩),2013年11月5日已签订补偿协议,目前企业正在办理工商注销手续和拆除生产设备,预计12月上旬可通过验收确认;另外有袁根兴标准厂房通过法院拍卖并已完成土地证和房产证过户,占地14亩,待验收确认。
(四)盘活存量厂房工作:全年任务是10000平方米,目前已累计盘活存量厂房15820平方米,涉及项目9个。已通过验收确认的有10000平方米,涉及项目4个。分别是xxxx雄腾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租赁xxxx县杨庙明辉整浆喷织并轴厂1000平方厂房;xxxx东越纺织有限公司租赁xxxx镇洪福村经济合作社700平方厂房;xxxx美洁清洁有限公司租赁xxxx中佳五金电器有限公司5300平方厂房;xxxx明祥植绒有限公司租赁嘉兴市博豪家纺有限公司3000平方厂房;其他项目:xxxx镇恒利食品厂租赁xxxx镇光明村村民委员会空余房屋(原光明小学)970平方米;xxxx县杨庙镇勤丰拉丝厂租赁xxxx灵华喷织厂950平方米;xxxx县xxxx镇许金根金属制品加工厂租赁xxxx县xxxx镇欣杨村经济合作社2000平方米;嘉兴跃枫管业有限公司租赁xxxx镇洪福村经济合作社500平方米;xxxx聚祥五金制品厂租赁xxxx永强布业有限公司厂房1400平方米。
五、存在的问题
从我镇今年以来的工作来看,各项指标完成进度缓慢,后劲不足,压力趋紧,经济形势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招商引资成效显微。今年以来,我镇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高密度、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招商活动。但因经济总体形势趋紧,投资者抱观望态度者居多,虽在洽谈的项目较多,但真正落实敲定的较少,因市场的不稳定性,使得投资者大多陷于犹豫期,真正能一锤定音者寥寥无几。
(二)联审项目明显减少。根据我镇年初拍摸出来的10多万平方米闲置厂房,从新项目落户前的对接情况来看。一是由于新项目的相关产业、准入指标等因素达不到工业项目的准入标准;二是由于很多闲置厂房以多层为主(需整体出租),导致租金较高,致使投资者投资成本上涨,在投资考察后退缩者较多。从而导致项目联审数量急剧下降。
(三)转型升级推进艰难。我镇以传统产业居多,投资者以本地为主,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在创业投资之后,普遍存在保稳、守业状态。同时,企业在转变经营方式上受到税收增加、流动资金增加、库存产品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在高端人才引进上受到生活环境的制约,从而导致企业转型升级中难扩张,难留人。
六、2014重点工作
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争引资质量上新台阶。围绕“融入上海,集聚优势,构筑高地、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集群产业为主的科技型、税源型、龙头型项目。重点做好以商引商和中介招商,在三类500强、在“远、精、尖”等项目引资上谋求新突破。同时要加强和上海的产业平台对接,充分利用上海地区相关行业外迁的有利时机,通过一定数量企业的引进,形成产业集聚,打造富有特色的区域性产业。
二要加大有效投入,力争平台建设上有新进展。1要积极挖掘潜力,盘活存量,加大闲置厂房、退低进高(腾笼换鸟)项目的引进力度,有效突破土地指标瓶颈;2要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技改扩能,利用现有空间释放生产潜能,增加有效投入。3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装备产业园区平台建设,整合提升原三片园区的功能形象,实现园区扩容提质转型,重点突出以大王椰项目为主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三要加强服务协调,力争创新驱动上有新突破。面对土地、资金、环境等制约因素的影响,要切实转变工作理念,转变工作方式,谋求工作新思路。坚持以企为本,加强政策宣传,做好协调服务。重点做好企业在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转型发展、机器换人、两化融合等方面的宣传和服务,做到“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帮企业之所需”,使企业在产品层次、产品质量等方面有所提升,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篇:市招商服务中心2011年工作计划和思路
市招商服务中心2011年工作计划和思路
一、“十一五”期间引进内资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和“一条主线,六个重点”的战略部署,全市招商部门进一步拓宽投资领域,创新招商理念,提高招商水平,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等各种困难和挑战,据统计,2006年-2009年期间,全市共引进内资项目1949个,合同资金937.73亿元,实际进资790.93亿元。2006年我市引进内资合同引资和实际进资分别是191.43亿元、164.83亿元,2009年我市内资合同引资和实际进资已达293.95亿元、230.75亿元,分别增长了53.55%和39.99%。
今年1-10月,全市引进内资项目341个,合同引资总额306.18亿元,实际进资221.42亿元,同比增长11.65%,完成年任务的87.17%。其中,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21个,合同引资193.82亿元,实际进资155.58亿元,同比增长15.14%,完成年任务的88.91%。
(一)主要特点
1、引进内资的规模和速度明显提升。近年来,我市引进的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不断增加,特别是亿元以上工业项目逐年递增,且投资规模不断增大。据统计,2009年与2006年相比,引进内资单个项目投资额平均增加了4992万元,引进亿元项目占5000万元项目总数的比重提高了4.67个百分点,尤其是2009年引进内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合同引资额比2008年增长了98.73%,单个亿元项目投资额平均增加了1.4亿元,实现了我市主攻工业大项目质量的重大突破,增强了我市招商引资项目的发展后劲,我市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2、央企、名企投资步伐加快,一批重大项目纷纷落户。我市积极创新招商理念,积极对接央企,跟踪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动向,加强与重点企业和重点客商的沟通和联系,重点对接国内500强、行业龙头企业等战略投资者,引进了一批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如:中国华能集团投资70亿元在赣县新建华能(瑞金)电厂;中国华星集团投资50亿元新建赣州氟化学生产基地;中国中化集团投资20.6亿元新建兴国氟化工基地;中国五矿集团与赣县红金稀土有限公司、定南县大华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投资20亿元,组建五矿稀土(赣州)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材集团一期投资20亿元的新型建材项目,等等。
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集群初显效应。2006年以来,我市围绕十大重点招商产业,强势推进重点产业招商,取得重大突破。不仅传统的钨、稀土产业变得更加优强,而且新兴的电子电器、机械加工、新材料、LED等项目纷纷进驻赣州,引进投资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成倍增长。如总投资达6亿元的中橙科技股份项目、通诚磁材投资6亿元钕铁硼及风力发电机、横店集团投资15亿元稀土深加工、中国保利投资25亿元钨深加工项目、中泰华威投资33亿元生物园区、投资60亿元的美国锰酸锂电池等重大产业项目落户赣州。
4、资金来源主要集中在长、珠、闽地区。统计显示,2006年以来引进的内资项目中,来自珠三角地区的项目实际进资占39.95%;来自闽东南三角区的项目实际进资占18.32%;来自长三角地区的项目实际进资占16.06%,长、珠、闽地区项目实际进资超过七成以上,是我市引进投资的主要来源地。
5、赣商返乡创业热潮涌动。我市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在外赣南籍人士返乡创业,近几年,返乡创业的人数不断增加,投资领域不断扩大。吸引了如马礼斌先生在安远县投资5亿元新建品牌家居生产项目;张剑萌先生在章贡区水西有色基地投资5亿元新建高档电解铜箔项目,天高集团董事长李平投资5亿元在会昌县新建锡制品加工项目,广东天和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赖泓胜投资5.6亿元在龙南县新建水泥生产项目等一大批返乡创业乡贤。据统计,仅2009年全市回乡创业项目资金达37.6亿元,其中重大工业项目26个,如今返乡创业的热潮仍方兴未艾。
(二)主要做法
1、出台优惠政策,降低商务成本。“十一五”期间,受美国次贷危机、广东“双转移”政策等影响,我市招商引资面临严峻的形势。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积极出台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投资商务成本,吸引客商投资。2008年2月,市政府以一号文件出台了《赣州市鼓励投资促进开放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外来投资企业实行税收奖励、减免规费、解决用工等优惠政策。2008年8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决定》,对产业转移企业在用地、用电、用工、减免规费等方面大幅度予以优惠,是赣州市一级权限范围内所能给予的不违背法律法规、最高限度的优惠政策。2009年新春伊始,市政府即印发了《赣州市鼓励社会力量引进项目(资金)实施办法》,鼓励全市各单位和个人、市内外各商会、行业协会、各中介组织和个人通过各种渠道提供项目投资信息和引进项目资金。
2、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城市形象。我市先后编印了《产业转移聚焦赣州》、《赣州香港工业园投资指南》、《赣州投资一本通》、《中国赣州重点投资项目》等招商资料,在各种招商会、推介会上发放,使广大客商了解赣州、了解赣州香港工业园,引起他们的投资兴趣。在长珠闽等地开展承接产业转移招商活动期间,联系当地主流新闻媒体对我市的城市形象、优惠政策进行了高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在当地引起了客商广泛关注。2009年5月,我市组织了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文汇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海内外49家媒体深入我市进行现场采访,对我市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环境进行为期一周的集中采访报道,在各大媒体共发表各类形式的报道200多篇,彰显了我市优良的投资环境、优异的人文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烘托了招商氛围。“十一五”期间,我市先后荣获“中部最佳投资城市”、“粤商最佳投资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深港企业最佳投资城市”、“2009中国魅力城市”等称号。
3、组建产业招商小分队,深入长珠闽招商。近年来,我们把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与我市承接产业转移招商结合起来,主动对接长珠闽,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跟踪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动向,加强与重点企业和重点客商的沟通和联系,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2006年以来,我市每年均从市本级抽调县处优秀干部和后备干部组建招商小分队,安排招商经费,下达招商任务,强力推进我市招商引资工作。09年6月我市重新启动了市本级招商引资工作,确定了58个单位为市本级招商引资责任单位,由以往单纯依靠职能部门和小分队招商的单一机制,转化为部门联动、强势推进的长效机制,招商力量有了新突破。此外,各县(市、区)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分队组成的千支小分队,围绕长珠闽等重点招商区域开展承接产业转移百日活动。通过分区域拜访、召开小型座谈会、在相关媒体发布招商信息等方式,重点宣传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香港工业园及各县(市、区)工业园的政策,洽谈与引进一大批项目。
4、创新招商活动方式,吸引回乡创业。近年来,除参加省市组织召开的大型推介活动外,我们更加注重招商成效,加大对大型央企、国内500强、民营企业200强、行业10强企业的对接力度,多次由市、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上门拜访,按照“市县联动、以县为主”的招商方式,积极开展以重点产业招商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招商、以商招商、召开小规模专业招商座谈会、委托中介招商、鼓励社会力量招商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又具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特别注重发挥赣州市赣商联合会的作用,积极鼓励在外赣南籍人士返乡创业,返乡创业的人数不断增加,投资领域不断扩大。通过赣商联合会这个平台,还吸引了广东省江西商会、苏州市江西商会、赣商联合会温州商会等一大批赣籍企业家及外地商会来赣考察,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家们投资家乡、回报家乡的热情。
5、创优发展环境,加强对外来投资企业的服务。我市一向注重优化投资环境,努力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积极营造好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每年春节前夕,市政府都会召开客商座谈会、走访企业,主动了解外来投资企业的建设生产情况,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落实各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为企业顺利、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兑现政策承诺,取信于企业,让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我市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地及有关部门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承接产业转移30条”和市及市以下地方行政事业性“零收费”等政策进行了全面督查,及时纠正了部分地方和单位在执行中打折扣、办事效率低等问题。针对园区部分投产企业因产权办证未办结影响抵押融资问题,从2008年5月,在全市组织开展了部分投产企业产权办证专项清理工作,共清理出419家企业,已办结373家,占总数的89%,进一步树立了政府安商亲商的良好形象。
(三)存在因难和问题
1、招商竞争将更加激烈。尽管赣州具有“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的区位优势,但近年来,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周边省、市都相继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比如,广东在政策、资金上对沿海城市产业向粤北转移实施“双转移”政策,河源、韶关、梅州等地也采取了更为主动的对接措施。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也加大了招商力度,本省的南昌、九江、抚州、宜春等地也保持了强劲的势头。可以说,我市南有粤北地区的堵截,北有九江南昌的争抢,西有湖南广西的竞争,招商引资面临严峻形势。
2、低成本优势在不断弱化。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我市的土地存量不多,水电价格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基本持平,已无竞争优势。劳动力方面,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影响了落户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也影响了意向投资企业的投资积极性。
3、行政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企业在申请土地用地指标,办理安评、环评、项目立项等过程中,涉及工商、国土、发改、环保等近10多个部门审核,手续繁锁,办理时间长。有些甚至要从区、市、省三级部门进行协调,影响了企业投资、开工、建设、生产进度。
4、企业招工、融资、用地难未得到有效解决。工业园区用地指标严重不足、导致一些项目无法落实土地,造成园区项目等土地状况,土地供应迟缓影响和制约了经济发展。虽然各地举办了规模不等的人才招聘会,但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仍大量缺工,招工难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落户。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存在,影响了企业扩大生产,做大做强。
5、政策落实兑现还不到位。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决定》,并要求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文件主要精神,拿出具体的落实措施和承诺,但到目前为止,仍有些部门没有出台的实施细则和具体举措。如对企业的水、电补贴政策兑现至今仍未落实,服务承诺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企业对此有意见。
6、产业布局有雷同现象。从产业结构布局来看,各县(市、区)的主导产业定位有重复雷同现象,如赣县、龙南、南康、开发区等多个县均把矿产品精深加工列为主导产业,没有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导致主导产业主而不导,引发招商引资成本的抬升和恶性竞争。
二、“十二五”期间引进内资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新动向,立足我市优势产业特色、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领域,突出重点产业,强化机制建设,改善发展环境,提高引资质量,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具有突出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努力提升我市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为实现赣州新跨越服务。
(二)整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集约化、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加快资源整合力度,全力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融入国内市场,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及区域协作,引进一批大企业、大财团和战略投资者,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富有赣州特色的优势产业,提升赣州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工作目标
“十二五”期间,实现全市引进内资实际进资和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实际进资总额分别达到1700亿元和1170亿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年均增长10%以上。引进的项目中80%以上是我市主导产业或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力争新引进20家国内500强企业落户我市。
(四)主要措施
1、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围绕培育壮大我市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瞄准国内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招商,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大有色金属及新材料、非金属矿及新材料、机电制造、食品、轻工纺织、电子电器、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旅游、重大基础设施等十大重点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引进和发展一批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逐步提高工业项目资金比重。
2、着力抓好园区建设,打造招商引资的优良载体。进一步扩大园区规模,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园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突出园区主导产业,以产业为纽带,以配套促聚集,形成关联紧密的产业链,培植产业优势,提高竞争力。进一步搞好园区规划,扩大园区规模,规范园区发展。引导和促进园区集约利用土地,鼓励积极盘活用好现有土地存量,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和产出效益,不断提高工业园区的集约化开发水平。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水平,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环境。按照交通区位优势、基础设施配套、管理机制健全、聚集效能较强的要求,整合提升一批优势园区,加快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继续做好生态园区的试点申报工作,吸引国内外大批项目落地,形成新型产业集群区。
3、创新工作思路,提升招商水平。
要充分利用重大招商活动,积极拓展招商新领域。在继续突出、盯牢港台、珠三角区域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各县(市、区)根据各自的产业布局,把招商的重点转向瞄准北京大型国有企业、长三角地区的大型民营企业及海西经济区产业转移企业,特别是要把苏州、厦门、泉州等地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各种渠道,充分利用省、市举办的种类重大招商活动、对接活动,有重点、有计划地邀请大企业、大财团、行业协会来我市考察洽谈,寻找合作、投资机会,开拓招商新领域。要积极依托企业和商会、行业协会以商招商,要通过赣商联合会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不断加强与外地商会、行业协会的联络,依托商会、协会以及市政府经济发展顾问等资源开展以商招商,充分发挥他们客商资源广、信息灵的优势,加强与会员和广大赣州籍赣商的联系与交流,主动做好招商引资服务工作。要深化区域合作,不断加强协作交流。要抓住国务院关于扶持海西意见的出台给我市的发展带来了聚集发展的机遇、政策叠加的机遇、加大扶持的机遇、产业承接的机遇。要强化与海西区产业结构的协调,突出抓好闽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充分发挥红三角经济发展促进会、闽粤赣十三市、大京九经济协作带等区域合作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与区域内各城市优势互补,广泛地加强与协作区成员市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互动融合、互利双赢。
4、构建优质安商平台,创优发展环境。
要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开展“服务企业年”和“软环境建设年”活动,下大力气整治乱作为、治理不作为、强制快作为。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联系单位、一个考核办法”的“五个一”项目包干制,为企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保姆式的服务,切实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融资、招工、供水、供电难等问题,千方百计扶持企业做强做大。要进一步步企业融资渠道,完善银企对接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加在对企业信贷扶持力度,扶持企业发展壮大。提高审批效率,着力解决企业在用地、审批、环评等方面的困难,促进项目早审批、早进资、早投产。坚决落实兑现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已落地企业增资扩产或新设企业,积极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
三、2011年工作思路
2011年,我们将紧紧围绕重点产业,改进方法,拓展区域,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努力开创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新局面,努力实现内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实际进资192亿元,增长10%。为此,我们将做到“六个更加”:
1、力度要更大。一是建立“一把手”抓招商的工作机制、组织部门牵头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和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的环境整治机制。明确招商引资是第一要务、第一政绩、第一能力,将招商引资工作列为县(市、区)和市直单位“一把手”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施“一把手”工程,高位推动。二是继续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赣州、推介赣州。尤其要加大在长三角、海西经济区重点城市的宣传力度,进一步突显赣州良好的招商环境,扩大赣州的知名度。三是继续加大对产业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源头招商、网上招商、委托招商等招商力度,特别是在产业招商上争取有新突破。四是进一步加强对市直单位招商引资工作的调度、督查和指导,充分发挥市直单位的职能优势,强化市直单位产业招商力度。
2、范围要更宽。按照“巩固珠三角、抢滩长三角、挺进闽三角”的思路,通过各种渠道,有重点、有计划地邀请大企业、大财团、行业协会来我市考察洽谈,积极开展商会对接、行业对接、项目对接、园区对接、企业对接,寻找合作、投资机会。巧打海西牌,主动融入海西区, 承接闽台地区产业转移。
3、措施要更实。一是项目开发要更具吸引力。把项目开发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前提,切实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的深化、细化和包装工作,高起点、高水平开发项目。重点围绕由钨、稀土产业延伸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产业,建立和完善产业项目库。以项目库为依据,大力吸引和承接国内外高端企业及其配套企业。二是项目跟进要更实。下大力气抓好引进、在建和新投产项目的调度,促进项目早审批、早进资、早投产。三是项目落户要更实,一切围绕项目转。建立政府主要领导挂帅、部门联动的项目推进机制,畅通行政服务绿色通道,定期开会协调项目落户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尤其要在解决用地难、用工难、融资难等传统问题上取得突破。为确保引进来的项目来一个成一个,从项目洽谈到竣工投产,建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联系单位、一个考核办法”的“五个一”项目包干制。
4、思想要更解放。一方面切实兑现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适时出台新的优惠政策,增强对客商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在招什么企业、引什么企业的问题上,除了继续抓好工业招商,还要更加重视三产、一产招商,重点加大一批农业、旅游及三产服务项目的对外招商和建设力度。坚持内外并举,量质并重,以质取胜。既要引进一些大企业,也要引进一些成长性较好、带动能力较强,能够吸纳更多劳动力,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税收的小型企业;既要发展高科技企业,也要扶持发展传统企业;既要利用我们的资源,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同时也要有选择性地发展一般产业。立足长远,科学算账,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办法,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商,允许外商进入国家明令禁止以外的所有行业和领域。
5、产业要更集中。依照“龙头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紧紧围绕我市产业规划和发展布局,抓好十大重点产业招商,着力引进与之相配套的上下游生产项目,尤其要下大力气引进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新技术,加快建立硬质合金、刀钻具、永磁材料、稀土荧光粉及灯具等生产基地,不断延伸传统产业链,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链,努力形成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完整、产业发展后劲强的完整的产业发展格局。
6、考核要更科学。将产业项目引进、进资率、开工率、现汇率,以及对财税和GDP增长的贡献率纳入考核。对基础好的县(市、区)和部门单位,在引进大项目和产业集群、主导产业项目上加大考核力度;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县(市、区)和部门单位,加大考核增长率的力度。对没有承担开放型经济工作硬性指标的单位或部门,在优化发展环境、对口帮扶招商引资企业、挂钩根据服务大项目等软服务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赣州市招商服务中心 二O一O年十一月
日
第四篇:招商服务中心职能(本站推荐)
招商服务中心
2013年09月29日 08:27:48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
【工作职责】
政策及资料保障项目联审土地证照违约协调招商项目文本制作及办理
招商服务中心部门职能具体分: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收集整理、对外招商、项目审批、项目申报、项目推进、实到资金跟踪落实到位、投资协议及档案管理7项职能。
一、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收集整理
针对项目引进、项目审批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地方相关政策的收集整理,如有新政策及调整时积极组织本部门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并贯彻实施。
二、对外招商职能
(1)配合招商领导开展项目洽谈;
(2)上门客户接待;
(3)对招商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
(4)按开发区的统一部署具体实施招商活动;
(5)定期更新招商手册和开发区企业分布地图;
(6)招商活动的策划、安排。
三、项目审批职能
(1)按《浙江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暂行办法》和《嘉善县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暂行办法》遵循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创新管理、改善服务的原则对企业投资项目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具体办理:
1、对所有进区项目严格按开发区总体规划要求审核并报县工业项目联审小组会议通过;
2、出具投资项目服务联系单请相关部门出具具体意见及批复;
3、外商投资鼓励类、允许类限额以下项目申请报告核准;
4、外商投资鼓励类、允许类限额以上项目申请报告核准转报;
5、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审批;
6、外商投资企业变更审批;
7、需上级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的转报;
8、内资企业投资项目(技术改造)备案(不涉及进口设备免税);
9、对每一个备案、审批的项目终结时由经办人员按规定把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后交档案室保管。
(2)统计数据具体办理:
1、编制《进区项目统计资料》,内容包括:企业性质分类、进区时间、总投资、合同外资、注册资本、实到外资、批租面积、地价款、计划年产值、开业在建筹建情况;
2、编制《嘉善县引进县外内资月报表》,内容包括:企业项目投资情况、县外内资到位数、项目审批情况、产业类别、企业工商登记概况、投资者所在地、项目落户地;
3、编制《工业项目审批汇总表》,内容包括:项目性质、项目产业情况、产业导向、项目计划总投资情况、项目用地情况。
四、项目申报职能
(1)需上级部门核准、批复的投资、技改项目,积极配合好企业把申报材料按上级部门的规定整理好相关资料及时上报,并细致、周到、热情的对项目实行跟踪服务;
(2)做好项目设立过程中与各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帮助投资者解决困难。
五、项目推进职能
(1)对项目建设阶段实行跟踪服务,及时掌握建设进度,协调解决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区内存量土地、厂房的信息搜集、整理分类、按项目所需情况,做好推介与联系协调;
(3)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工作;
(4)企业零时土地证、开工、竣工延期及各类申请的办理与协调;
(5)企业出现违约情况下,帮助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六、实到资金跟踪落实到位
已审批项目实到资金到位的跟踪落实及数据整合。
七、投资协议及档案管理职能
(1)对项目申报过程中的公司设立、变更、审批、登记以及终止、解散后清算等方面的文件材料建档成册;
(2)负责投资协议的拟文、整理、归档。
八、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招商服务中心工作职能
(一)负责编制开发区招商引资规划和计划,拟定开发区招商引资有关政策。
(二)负责策划、包装、宣传开发区招商项目,策划和组织对外招商及联络工作,组织和管理开发区各类招商活动。
(三)协调指导开发区招商中介机构,建立招商引资项目的信息网络。
(四)负责项目引进洽谈、跟踪服务、考察初审、协议起草签订,落实协议资金及时足额入账。
(五)负责督促相关部门和项目业主认真履行协议书中建设周期、开竣工时间等各项承诺。
(六)负责对新引进租赁厂房工业项目(与管委会签定租赁协议项目)办理项目备案、核准业务,并负责租赁费的及时收取及租赁协议各项条款的执行。
(七)负责驻外招商小分队工作的指导、协调与管理。
(八)负责招商宣传、编制招商画册和招商引资报表上报。
(九)负责外商投资项目咨询服务和外经项目开发研究工作。
(十)负责为入驻企业办理项目名称预核准、立项、开户验资、环评、能评、工商注册、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有关手续工作。包头市石拐区商务局招商服务中心职能介绍
(一)参与制定全区招商引资工作方案及计划,并参与组织实施。
(二)负责策划、包装、宣传区招商项目,策划和组织对外招商及联络工作,组织和管理区各类招商活动;研究国内、外投资动向和投资政策,提出我区促进招商引资的对策建议;搞好招商引资信息宣传推介工作,建立全区招商引资信息平台。
(三)协调指导开发区招商中介机构,建立招商引资项目的信息网络。
(四)负责客商的接待、咨询、洽谈和跟踪服务。
(五)负责项目引进洽谈、跟踪服务、考察初审、协议起草签订,落实协议资金及时足额入账。
(六)负责为入驻企业办理项目名称预核准、立项、开户验资、环评、能评、工商注册、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有关手续工作。
(七)参与全区招商引资工作的督查、调度和考核工作。
(八)负责客商投诉的受理和协调处理工作。
(九)承办区委、区政府及市商务局交办的其它工作。
根据以上职责,区商务局招商服务中心设2个内设部(室):
(一)招商协调部
负责起草全区招商活动计划和重大招商活动工作方案,参与国内、外招商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负责工业园区、城市共同配送物流园区招商引资协调,负责客商投诉的受理和协调工作,负责招商政策的宣传推介工作。
(二)招商服务部
负责招商信息和项目的收集,研究国内、外投资动向和投资政策,提出我区促进招商引资的政策措施;负责国内、外客商的咨询、接待、洽谈和跟踪服务工作;负责招商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参与各乡(镇)、县直单位招商引资的指导和服务;参与全区招商引资的督查、调度和考核工作。
第五篇:市行政服务中心工作总结
市行政服务中心工作总结
20**年,市行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省政务中心的精心指导,各窗口部门和热线成员单位的积极配合下,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服务标准化、办事环节规范化、热线接听实名制等,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全年接待办事、咨询群众40多万人次,办理行政许可(审批)事项32.16万件,办结率98.9%,即办率85.63%,组织联合办理和现场踏勘720次,办理项目733个。全年共受理来电31.43万件,满意率94%。现将2010年主要工作及2011年工作初步安排报告如下。
一、20**年主要工作情况
1、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合政〔2010〕6号)要求,市行政服务中心积极协调推进,会同市监察局、编办、法制办、国资委等单位结合政府机构改革,认真落实行政审批项目精简、审批职能归并、流程再造等重点工作。有14个部门成立了行政审批处室,并成建制进驻“中心”,“两集中”初见成效;按照机构改革后的部门设置情况,整合窗口职能,优化窗口布局,窗口功能不断完善。对照最新公布的市本级保留的行政许可和审批项目目录,清理审批项目、精简审批环节、加快流转速度,有39个事项实现了即办,承诺件平均办结率在2个工作日左右。
2、并联办理质量全面提升。一是推进并联办理的跨行政层级运作。为方便企业和基层,在已形成的市本级8大类事项常态化办理基础上,将并联办理的范围延伸至县(区)、乡镇,最多时达10家以上单位同时参与,均做到当日办理,次日回复。二是强化并联办理责任。坚持缺席默认制、超时默认制和不作为默认制,健全并联项目登记制、并联办理单签收制、并联办理会议考勤制、并联办理失职问责制等制度,细化、强化了全过程管理,确保了并联办理的有序进行。三是创新并联办理方式。打破以往单纯召开并联审批会的方式,建立“并联办理联系单”、开辟“重点项目绿色通道”、推行网上流转等,简化了办理程序,压缩办理时限,实现了并联办理的提速增效,并联审批办理数量同比增加了20%。
3、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一是加强学习培训。“中心”先后两次请省标准化专家就标准化的基本概念、编制原则及内容等对“中心”和窗口人员进行了培训。二是精心制订标准。结合服务标准化国家试点要求和我市实际,紧扣合法高效、公开有序的原则,以“服务提供标准、服务评价和改进标准、服务支撑标准”三个方面为主要内容,构筑了三个层次、四个子体系的标准化服务体系框架。三是紧密结合行政服务工作实际,突破已有的服务提供标准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服务过程规范概念,对服务过程、服务运行制定服务标准,为实现服务事项的全过程监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是按照国家试点进度要求,对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设置、办理事项、办理流程、服务指南等进行全面梳理,为标准编制做好准备,编制了《行政服务中心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标准》、《行政服务时间责任矩阵流程规范》等标准,为实现行政服务定量评价和全过程监督提供了依据。
4、创先争优活动成效明显。按照省市委的部署,“中心”紧密结合窗口实际,围绕窗口特色,围绕“五好五带头”,以“优化投资环境,奋力创先争优,服务企业、服务人民群众,打造一流服务平台”为主题,坚持“以活动促服务、以服务检验活动成效”为原则,深入学习动员,全面开展党员承诺、重点推进党员示范岗建设,深入基层开展党员点评,创新服务方式,主动赴新桥国际机场现场服务等。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中心”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全省窗口服务业创先争优活动座谈会上代表XX市做交流发言。同时,“中心”建委窗口和交通局窗口获得行业创先争优先进集体等。
5、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应广大市民的要求,积极促成公积金在大厅设立办理窗口,办理除贷款以外的所有业务,方便了西南城区的单位和个人。设立“便民服务处”,对中介服务进行规范管理,引入竞争机制,由市招投标中心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并规定在“中心”大厅的中介服务机构,明码标价,以低于市场平均价格为在“中心”办理业务的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引进竞争机制,在已有一家收费银行的基础上,通过招投标程序,引进两家收费银行,进一步提高银行服务质量。同时,为进一步方便投资企业,提供免费传真服务、网上查询服务等。
6、12345服务热线不断强化。一是关注民生热点问题,将部分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线整体接入,为市民提供24小时服务。二是深入推进首接负责制,建立健全接听实名制,消除了部门间的因职能交叉而产生的推诿扯皮现象。三是认真做好市领导和成员单位接听服务,全年市领导17人次接听来电142个,其中现场解释答复25件;成员单位36批202人次接听来电872个,其中现场解释答复675件,对转办件专人督查,做到件件落实。四是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全年共立案督办182件,督办人员共148批306人次深入现场调查了解情况,下发督办单117件,召开现场协调会103次;全年共审核反馈单53852件,抽查回访反馈单40298件,发现问题113件,对办理质量不高、电话无人接听、未履行首接或协同责任的成员单位通报934件次。
7、认真做好招商引资和宣传工作。在招商引资方面:一是精心组织调度,把招商引资工作列入每周例会汇报议程,对招商引资深入分析研究,提出应对策略。二是强化信息收集。充分利用窗口及大厅服务机构收集基本信息,筛选有效项目,主动接触,实时跟进。三是加大服务力度。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全程代理代办,协助完善材料,顺利完成全年9000万引资任务。在宣传工作方面:强化和媒体联系,在《香港文汇报》刊发专版,与合肥电视台联办专栏298期,与《江淮晨报》联办专栏91期,省、市其他新闻媒体编发各类报道517篇,展示了合肥优越的投资环境和服务型政府的良好形象。总之,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心”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这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窗口单位全力支持、配合的结果,也是“中心”全体工作人员辛勤服务、共同努力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心”工作与合肥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中心”的整体服务能力仍然不够强,服务重点不够突出;审批流程和环节还有待精简;12345服务热线的办理能力和督办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中心”管理和监督的深度和力度也还需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完善。
二、2011年工作思路和初步安排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行政服务中心成立十周年大庆之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心”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深化改革,锐意创新,结合合肥实际,立足新起点、实现新突破,建立科学、规范的行政服务标准体系和绩效评估体系,围绕行政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心”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今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市、县区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联动机制,对重点重大项目实行联动、跟踪协调,制定联动实施办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行政效能。
2、建立“中心”内部流程运作体系,把中介机构服务事项的服务标准和服务时限等纳入“中心”办事流程,提高办理效率,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3、继续完成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通过国家考评验收。
4、充分发挥热线平台作用,积极参与数字化城市建设,不断探索建立服务热线和数字化城市建设互动和联动。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县区、各窗口部门和热线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和支持配合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全市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一定会再上新台阶,在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建设中发挥新作用,在朝区域性特大城市目标迈进中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