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供销社发展电子商务为突破口扎实推动综合改革的经验做法
供销社发展电子商务为突破口扎实推动综
合改革的经验做法
1.引进电子商务,倒逼供销合作事业改革与发展。一是改造升级传统经营网络。针对经营服务设施陈旧、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水平不高问题,濮阳市社积极引进电子商务这一新兴业态,对原有经营服务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打通农村与城市的物流和信息通道,通过电子商务实现“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有效解决农民“买难”和“卖难”问题。截至XX年底,共建设县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5个,改建电子商务便民服务点1286个,基本建成覆盖主要乡村的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经营服务网络,XX年实现电子商务销售4944万元。二是促进社有企业转型发展。指导社有企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既提升了传统业务,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实现了转型发展,增加了经济效益。截至XX年底,共成立电子商务企业5个,使1700多名下岗职工、社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实现了就业、创业。三是创新经营方式。濮阳县社依托电子商务注册成立了农资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改造农资店150家,打造“智慧农资”平台,开展统购分销、测土配方用药、土地托管、农民培训等服务,实现了由单一的农资经营向综合性的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华丽转变。
2.借力电子商务,增强为农社会化服务功能。濮阳市社在发展电子商务之初,就明确了“经营+服务”的思路,电子商务不仅能让农民买到商品,还能为农民提供以下特色服务:一是网上代售服务。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土特产、手工艺品等,供销社通过信息采集汇总,统一贴牌包装,再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出去。范县供销兴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注册了“范水兴农”商标,将范县的大米、莲心茶、挂面、粉条等特色农产品进行包装,除在自有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外,还与“供销e家”、淘宝、京东等平台对接,将地方特色农产品销往全省全国。二是突出科技助农。在搭建的县级电子商务平台上,普遍设置了惠农政策、土地托管、测土配方、施肥用药、病虫害防治、科技信息查询等服务内容,农民通过供销社电子商务平台,即可获得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服务和信息。濮阳县社电子商务平台适时更新全县20个乡镇的农村产权交易情况,及时发布土地流转面积、位置、性质、期限、价格、土壤情况、水利条件等信息,为农民开展产权交易提供了借鉴。清丰县供销社为农民提供订单式、全程土地托管服务,累计托管土地2万多亩,实现了农民得实惠、供销社发展、政府满意的多赢。三是助力精准扶贫。帮助贫困村网上销售农产品,指导帮助贫困户开设网店,达到了增加农民收入,让贫困农民精准脱贫的目的,网络助贫已在供销 社的扶贫点成功尝试。累计帮助26家贫困户开设了网店,帮助销售农产品350万元,增加农民收入50余万元。
3.运用电子商务,完善基层组织体系。濮阳市社在基层组织建设中,注重与电子商务发展相结合,丰富了基层组织为农服务内容,提高了基层组织为农服务水平。一是把电子商务与基层社改造相结合。濮阳县八公桥、范县辛庄等基层社在改造过程中,或成立专门电子商务公司、或成为县社电子商务公司下属乡级综合服务站,拓宽了为农服务领域,为农服务更加方便快捷,成为基层社改造的先进典型。二是把电子商务与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创办相结合。华龙区社创办的丰地果蔬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了网上销售渠道,扩大了销售规模。电子商务促使联合社实施规范化生产,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目前,该联合社正在谋划通过“龙头企业+联合社+基层社+专业社+基地+农户”模式,扩大土地流转3000余亩,开展葡萄深加工,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三是把电子商务与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相结合。XX年,濮阳市供销社对部分村级综合服务社进行改造升级,使其具备了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条件,新建了一批电子商务体验店。改造后的村级综合服务社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增加了对农民的吸引力。
4.宣传电子商务,营造综合改革良好氛围。一是供销社电子商务发展得到了党委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濮阳市委、市 政府及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到供销社电商公司和体验店检查指导工作,对供销社电子商务工作作出批示,寄予厚望。濮阳县、范县政府将全县电子商务发展及园区建设交由供销社主导或管理,并给予资金支持。范县人社局把供销社电子商务企业认定为大学生见习基地,给予财政补贴。二是供销社电子商务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濮阳市社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新媒体等方式,大力宣传供销社综合改革,特别是电子商务发展情况,取得了明显效果。社会上一些企业主动找到供销社,与供销社开展合作、共同发展。供销社在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群众心目中的位置上升了,时常能听到群众这样说:“供销社改革好啊!供销社又回来了!”
第二篇:以水利改革为突破口 推动扶绥经济驶入快车道(×县水利改革经验)
一、更新观念,增强抓水利改革与发展工作的紧迫感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县总人口41万,其中农业人口达33.1万。目前,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还比较低,2003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063元。我们要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精神,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切实解决好我县的“三农”问题,就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水利这一“命脉”,以水利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把传统农业改造提升为现代农业。
建国以来,扶绥历届县委、县政府班子领导都十分重视水利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水利建设,使全县的水利基础设施日趋得到扩大和完善,全县共建成蓄水、引水、提水等各类水利工程1190处,设计灌溉面积达到36.08万亩。这些水利工程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县水利工程管理运行中存在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水价不合理、水费征收难,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不足、水利设施损害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由于这些问题,全县实际灌溉面积减少到了15.5万亩,比原设计灌溉面积减少了一半多,人均仅有保水田约0.5亩。如果能通过改革,解决好当前水利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全县农民人均拥有1亩保水田,我们农民的收入无疑将会成倍增长。因此,我县县委、县政府把水利改革作为一项提高执政能力,体现执政为民的政治任务,同时也是作为全县农业及经济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不断增强了抓水利改革与发展工作的自觉性、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我县开展水利改革的具体做法
水利改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我们在认真学习、深刻体会国务院、自治区和崇左市有关加快水利改革和发展的文件的基础上,主要采取了如下几个做法:
一是靠政策启动。今年5月,我县采取党员旁听县委常委会的形式,专题讨论全县的水利改革与发展问题,随后,相继制定并颁发了扶绥县《关于加快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印发扶绥县水利改革与发展实施方案》等8个有关水利改革的文件。全县11个乡镇也分别出台了相应文件。通过出台这些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做到改革方向明确、目标任务明了、实施方案明白、保障措施可靠。
二是靠政府发动。县、乡(镇)、村屯层层召开动员会,县里还召开了2次现场会,开展了1次水利改革暨冬修大会战,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大量的宣传,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
三是靠措施推动。一是落实领导抓点制度。我们按照工作部署,明确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及县人大、政协正职领导各负责一个水利改革试点工作,确保试点成功;同时要求各乡镇党政一把手也要每人负责抓一个点。二是抓好业务指导和培训。共成立了11个下乡指导组,编发了一系列指导性材料,深入乡镇村屯进行指导;并召开了下乡指导组政策业务培训、水价测算培训、用水者协会主席副主席培训等5个培训会,狠抓改革的质量和实效。三是抓好督查和协调。县里成立了水利改革工作督查组,定期对全县水利改革工作进行了督查,并将督查情况在全县通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解决,确保水利改革工作的扎实开展。
四是靠利益驱动。我们落实了水利改革工作责任状。县委、县政府与乡镇签订工作责任状,各乡镇也与村、屯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级级有人抓,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把水利改革工作任务和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的考核结合起来,不完成任务的考核要评为不合格;把水利改革工作纳入三个文明建设检查验收内容,并以此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同时,落实奖惩机制,县委书记、县长、县四家班子分管领导和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水利站长交纳了水利改革责任状风险抵押金,明确对任务完成好、改革质量达标的予以奖励,完不成任务的则将全部抵押风险金上缴财政作为水利改革与发展资金;对水利体制改革任务完成好的乡镇或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上级水利部门农水投资和地方财政投入资金给予重点支持,不完成任务的不给予农水投资;各用水者协会经验收合格后每个协会给3000元的奖励。县委、县政府还决定从2004年起全县每年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要达到2000万元以上,其中上级和本级政府投入占40%(含县财政每年预算内解决人饮困难配套资金200万元)。
三、我县开展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我县开展水利改革主要采取组建用水者协会、承包、租赁、独资或合资投资、拍卖等6种形式,其中重点推广组建用水者协会的形式。7月1日我县召开了全县水利改革与发展动员会,到11月10日止,全县共注册成立了64个农业灌溉用水者协会及人饮用水者协会,还有20多个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完成了承包等其他形式的改制。各协会和其他改制形式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点制定了较完善的制度,还按3~5年达到渠道硬化60%以上、人均拥有1亩保水田的改革目标制定了3~5年的水利工程维护建设规划。今年冬修,这些工程点计划完成渠道清淤150公里,渠道防渗58.3公里,机电泵维修22座,预计共投资369万元,目前已动工的有10多处。8月初刚刚成立的龙头乡那塘屯用水者协会,在短短的时间里,即通过会员集资8万元,组织会员投工投劳进行水利冬修,使该屯硬化渠道在原有的7.8公里基础上增加了2公里,并形成该屯电灌工程2004~2006年的发展规划决定,为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全县水利改革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一是强化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多渠道投入机制。用水者协会大大强化农民在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全县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要我办水利”的抵触情绪,使之变成“我要办水利”的主动意识,调动了政府、集体和个体多方面合力办水利的积极性,建立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投资水利新机制,激发了水利建设和管理的新活力。同时,盘活了水利设施沉淀资产,使水利设施充分发挥了效益,实现了滚动式发展,提高了水利工程再生产能力。渠黎镇岜桑村通过竞标的方式,由村支书李国勇以最高标中标承建岜桑村电灌站。县水电部门帮助李国勇个人筹资和贷款共20万元,硬化渠道3公里,恢复了灌溉面积700亩。该私营电灌站按50元/亩计征水费,业主除管理养护费外,年纯收入2万多元。
二是优化了水资源的配置,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通过改革,实行了水资源统一调度制,并实行核定灌溉面积、核定供水数量、核定供水时间、不交水费不供水、不清淤渠道不放水、无人接水不放水等制度,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节水效果,起到优化配置水资源作用。龙头乡那塘屯农业灌溉用水者协会的渠道硬化后,同样一台水泵每次抽水到灌区田地需要的时间减少了八成多,也大大节约了用水量,节省了用水户的水费开支。
三是调整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渠黎镇巴桑村的李国勇电灌站投入使用后,推动了全村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全村连片种植冬种瓜菜达400亩,仅此一项,全村农民年增加收入达80多万元。依托于新技术灌溉工程,一批高新农业示范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宁夏腾飞金穗实业公司投资300万元,种植600香蕉的山圩镇坝引村香蕉生产示范基地项目,投资了29.5万元打了一口出水量为30吨/小时的深水井,并在基地上建造了两个约500立方的蓄水池,同时铺设灌溉香蕉的管道,很好地发挥了水的作用。由于水的及时供给,在今年全县干旱较为严重的情况下,该基地的香蕉仍保持旺盛的生长势头,今年投产的350亩香蕉预计每亩可产香蕉2.6(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吨,总产量约900吨,可创利润约27万元。同时,在该基地的示范带动下,全县农民种植香蕉的热情高涨,今年以来共种植香蕉2.7万亩,挂果面积2万亩,总产量1.2万吨,总产值为1123万元,仅此一项,预计全县农民人均可增收34元。水利改革还通过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我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了强大的原料保障,也为我们大力引进工业项目提供了充足的用水保障,为加快全县工业化进程打下了良好基础。今年1~9月,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5.32亿元,增长18.5%,其中农业生产总值完成9.07亿元,增长9.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2936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5%。扶绥经济驶入了快车道。
第三篇:甘肃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做法和经验
甘肃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做法和经验
甘肃省凉州区、民勤县、高台县是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3个试点县(区)通过完善工程和计量设施、分配并确定水权指标、规范用水管理、公开用水信息、合理调整水价、优化种植结构等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近年来,3个试点县(区)农业水价调整大步快跑,水费实收率100%。凉州、民勤农业水价10年调整3次,地表水计量水价凉州由每方0.08元调整到0.2元,民勤由0.1元调整到0.24元,达到全成本水平;高台县地表水水价由每方0.1元调整到0.152元,计划2017年调整到成本水价0.23元,地下水由不征收水费调整到每方0.1元,并在全县执行。尽管水价提高了,但水费支出占成本的比例持续下降,农民收入水涨船高,改革实现了节水增效双赢,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凉州区下双乡党委书记算了一笔账,一个大棚一年种植4茬西瓜或2茬西红柿,收入4万元,成本5000元,用水量250方左右,水费不到50元,只要服务好,涨价能接受。民勤农民表示“现在用水少了,种地也少了,但是收入增多了,生活比过去好了”。
一、主要做法
(一)工程设施改造升级
一是工程系统配套。民勤、凉州全面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对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套衬整修干支渠,配套建设支(斗)口计量设施,推广喷灌、滴灌、管灌等高效节水农业。高台县完成黑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任务,优化渠系工程布局,实施渠系防渗与机电井配套改造。试点县(区)在石羊河、黑河治理的基础上,继续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及西北节水增效项目,基本建成完好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灌溉用水效率与效益显著提高。凉州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8%,井水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84。民勤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73%,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14,亩均用水量由663方降到410方,单方水效益达到14元。
二是计量全覆盖。地下水灌溉机井全部安装计量设施,计量到井,明确到户,实现了井口精准计量。凉州区清源灌区在石羊河流域治理项目中已安装运行1203套机井智能化计量设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过程中进一步改造升级,配套安装了智能化计量设施200套,新建计量设施管理房140座。民勤县更新改造机井智能化控制器1580台(套)。高台县引入社会资本对全县2800眼机井全部安装智能取水计量设施。地表水灌区全部实现斗口计量。
(二)水权精准落地
一是逐级细化分解水权指标。建立了县(区)→灌区→乡镇→协会→小组分级负责的五级水权分配落实机制。根据综合灌溉定额、有水权的耕地面积,将水权指标逐级分配到灌区、乡镇、协会,明晰到具体用水户和机井、地块,落实到每一轮次,逐户核发水权证。有关机井发放了产权证、使用权证,签订了管护协议,明确了用水指标,并张贴到机井。各试点县(区)农业水权证、工程产权证发放率达到100%。
二是层层监管水权落实。按照先确权、再计划,先申请、再配水,先充卡(买水票)、再供水的程序,严格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在不突破水权指标的前提下,各用水户向用水小组申报人口数量、种植面积及用水计划。各用水户小组制定分轮次、分时到户、分时到地的灌水计划,并向用水户征求意见,经修订完善、张榜公示后,报所在地农民用水户协会进行审核,报乡镇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和乡镇地下水管理站进行审批,最后报水管单位备案执行。
(三)用水公开便民
一是规范用水过程。严格水票运行程序,凭票刷卡、凭票供电、凭票取水。实行用水计划申请书制度,流程为:用水户提出申请→协会核对加注意见→乡镇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审核批复→水管单位确认后出售水票和刷卡充值→取水。
二是实现用水远程控制。凉州区研发应用了地下水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包括水井、水权、水价、用户、作物、定额、轮次、用水量等,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掌握机井运行情况,若出现超水权取用水等违规行为可远程关闭机井。
三是公开用水信息。水管单位职工包村包社逐月逐井进行用水量和用电量登记,实时监控每眼机井逐轮次的用水情况,并对轮次水量台账张榜公示,及时将剩余水量和电量告知用水户。凉州区阳光操作,实行刷卡水量、水表读数、台账数据“三对口”,水管单位、乡镇、水务局“三检查”,做到了配水、计量、收费“三到户”。
四是搭建水权交易便民平台。凉州区线上线下水权交易平台无缝衔接。区水务局、水管单位、乡(镇)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农民用水户协会,层层建设水权交易中心,上报和发布供求信息、审定水权交易指导价格、办理辖区水权交易手续、建立水权交易台帐、出具初始水权和交易水权证明等,为水权交易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同时,开发了石羊河流域水权交易中心网络平台,用水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实时查询和发布交易信息,系统可自动生成交易协议与价格。
(四)区域水价达到运行成本水平
一是推行区域水价,达到运行成本水平。民勤、凉州、高台以县域和灌区为单元,区分地表水、地下水,实行同类作物同源同价。民勤、高台在全县范围推行统一的农业灌溉用水水价标准,民勤农业用水地表水0.24元/m3、地下水0.256元/m3,达到全成本水平;高台农业用水地表水0.152元/m3,地下水0.1元/m3,达到运行成本水平。凉州清源灌区作为纯井灌区,在灌区20.68万亩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农业终端水价标准0.0958元/m3,达到全成本水平。
二是推行差别水价。为引导种植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凉州、民勤区分作物、水源、灌溉方式在全县实行差别水价。凉州区设施农业和大田实施滴灌的作物,地下水优惠50%;采用传统方式种植的小麦、大麦、玉米等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地下水水价上浮50%;特色林果业种植和生态用水,按农业用水价格的50%计收。民勤县设施农业和实施滴灌的大田节水作物、特色林果和生态用水,在配水定额内用水的,地表水水价优惠30%,地下水50%;对传统方式种植的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在配水定额内用水的,地表水水价上浮30%,地下水50%。
(五)种植结构调整优化
试点县(区)通过水权控制、水价调节、财政奖补、贷款支持、技术扶持等综合措施,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试点县(区)积极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不断扩大农作物制种、棉花、加工番茄等高效益低耗水经济作物,努力发展日光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合理调整粮经比,初步建立与水资源状况相适应的农业种植结构。凉州区发展设施农牧业27万亩,特色林果业76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1%。民勤县发展设施农牧业13万亩,户均2.36亩,发展特色林果业47万亩,人均2.01亩。
二、主要经验
一是工程改造、水价改革与种植结构调整“三位一体”。从甘肃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实践来看,水价改革与工程改造、种植结构调整息息相关,工程越完好,种植结构调整越到位,规模经营越发达,水价改革越容易。河西地区水资源短缺,结构性缺水问题突出,为解决此问题,国家先后实施了石羊河、黑河等流域重点治理项目,以及西北节水增效项目,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了改造与配套,总体上工程体系比较完善,节水效果显著,亩均用水大幅下降。上述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力支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设施农业与特色林果业,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对水价的承受能力与支付意愿也随之增加。在亩均用水减少与水价承受能力、支付意愿提高的情况下,水价改革水到渠成。
二是农业水权与工程产权“两权互动”。甘肃协调推进农业水权分配与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改革,水权与工程产权相互匹配,水权成为有源之水,工程成为有水之源,这样保证两权落在一处。水权明确到具体工程,明确到工程的产权主体,明确到工程的受益农户,每处工程由谁所有、由谁管理、由谁使用,有多少水能用,水价是多少,清清楚楚,便于操作。
三是加强用水管理与强化供水服务“两轮驱动”。甘肃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行阳光操作,建立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配水机制、量水机制、监督机制和收费机制,实现水量、水价、水费账目公开,让农民明明白白灌溉,用上“明白水”。同时,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智能化灌溉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喷灌、滴灌,推广水肥一体化,实现省水、省工、省时、省心,保障农民顺顺当当用水,让农田喝上“自来水”。实现上述两点,水价改革得到农民的理解与支持,观念转变了,水价好调了,水费好收了。
第四篇: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带动学校体育综合改革与发展
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带动学校体育综合改革与发展
日前,国务院召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专门部署校园足球工作。这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关于抓好青少年足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体教结合,锐意改革创新,推动校园足球普及,促进青少年强身健体全面发展,夯实足球事业人才的基础。
会议首次将发展校园足球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成就中国足球梦想,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工程;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有效抓手。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是一个国家最核心的竞争力。足球运动在培养青少年遵规守则、吃苦耐劳、意志品质、拼搏进取、团结协作、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所以说,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来带动学校体育的综合改革与发展,是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强国强教、利国利民的一件大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同时,教育部将足球纳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作为体育课必修内容。强调要完善政策,形成校园足球激励机制;把学生足球特长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写实记录,形成档案,供上一层学校招生参考。并把校园足球纳入教育督导指标体系中,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等。力争到2017年在全国扶持建设2万所左右中小学足球特色学校,拟建30个左右校园足球试点区县,校园足球人口达到2千万。设定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联赛制度。
这一战略之举,绝非权宜之计,而是百年大计,必将对学校体育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古人云: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遭其殃。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应该牢牢抓住这一机遇,充分认识开展校园足球的重大意义,做好规划和顶层设计,坚持因地制宜,因校而异,使校园足球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第五篇:人社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经验亮点做法
人社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经验亮点做法
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县人社局始终坚持以“稳就业、保民生”为工作主线,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主动担当作为,不断在实际工作中累积经验,推出一系列硬招实招,纵深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
一是疏堵点,提升社会保障服务。
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结合“人社快办行动”,县社会保险经办业务于今年年初整体进驻政务大厅,不断梳理优化经办业务流程,简化办事程序,取消不必要证明,实行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承诺制等制度,大力推行服务事项“打包办”、“提速办”、“一窗办”“一网通办”等便民利民措施,围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上争荣誉、下求满意”要求,“亲民爱民、公平公正、和善和谐、舒适舒心、人见人爱”的文明经办窗口形象已初步形成。二是破难点,稳定城乡居民就业。
坚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作理念,逐步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落实公共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力保全县就业大局基本稳定。同时大力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安置城镇公益性岗位*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全县就业困难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截至目前,城镇新增就业*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控制在了*以内。三是创亮点,强化劳务合作对接。
加大线上线下招聘,促进稳岗就业。举办网络招聘会*期,现场招聘会*期,邀请*余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天津市企业、省内外人力资源机构及县内企业参加了招聘活动,提供岗位数*个,现场咨询*人次,初步达成意向性协议*余人,现场签约*人。同时积极开展春风行动“点对点”输转工作。从*月开始已经分四批集中输转*名劳动力务工,并协同团县委、县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对组织输转务工人员进行了回访慰问,切实促进了劳务经济提质增效。四是聚重点,推进劳务经济发展。
坚持以“输出一批、稳定一批、脱贫一批”为目标,多举措搭建服务平台,不断在输转方式、供求对接、建立机制、长稳务工上下功夫出实招,实现劳务经济发展工作“三个首次”:首次成立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填补了劳务中介机构空白;首次开展了“点对点”劳务输转,实现了自谋外出向有组织输转、临时输转向常年输转的转变;首次在省外建立了劳务输出基地,促进了劳务经济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