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俄罗斯和匈牙利农业机械化考察报告(精)
赴俄罗斯和匈牙利农业机械化考察报告
应俄罗斯亚洲太平洋合作中心(Hnkohkoba E.H先生和匈牙利圣伊斯特万大学(Dr.Jozsef Molnar先生的邀请,以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站长丁翔文为团长的农业部农业机械化考察团一行6人,于2007年9月17日—9月27日对俄罗斯和匈牙利的农业及农业机械化进行了为期10天的专题考察。在俄匈两国考察期间,考察团先后参观了位于俄罗斯罗斯托夫州的阿戈勒里斯丁克公司及玉米机械化生产现场、位于俄罗斯圣彼德堡市的亚洲太平洋合作中心、位于匈牙利布达佩斯市的马扎尔农业博物馆,位于匈牙利布达佩斯市郊区的药用植物研究所和沙波卡格曼私营农场、位于哥多洛市的圣伊斯特万大学,并与俄匈两国农业、农机方面的官员和科研、教学、管理、服务人员进行了交流座谈,从而了解到许多具体的情况和成功的经验。
一、俄罗斯的农业机械化情况
俄罗斯地处东欧和北亚。国土面积为1707.5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45亿,其中农业人口约500万。农业用地占国土总面积的30%左右,耕地面积约1.3亿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燕麦、玉米、水稻和豆类等,畜牧业主要有养牛、养羊、养猪业等。俄罗斯地域广大,耕地平坦,非常适合于机械化作业。在前苏联时期的20世纪50年代,俄罗斯就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苏联解体后,随着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变和农业经营制度的相应变化,俄罗斯大量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急剧减少,本来是强化了农业生产发展对农业机械化的依赖程度。但是,相当一度时期,俄罗斯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降低,农业机械销售量大幅度下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所有制改革的影响,各种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积累和投资能力严重不足,他们希望购买价格较低,且质量和性能较高的农机产品,而本国的农机产品虽然价格低,但质量和性能也较低,欧盟和美国的产品质量和性能很好,但价格太高难以承受;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量私有和合作农场增加,这些经营主体的经营能力不足,土地规模偏小,更多的倾向于对中小型农业机械的需求,而且在需求种类和规格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而当时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在俄罗斯的农机企业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很难满足变化幅度巨大的需求。
为了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扩大农业机械的使用范围,联邦政府相继出台许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支持和鼓励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例如:政府每年公布农业机械采购目录,同时成立专门的经营实体,国家提供无息贷款,对列入目录的产品,由这些实体统一购买,然后采取两种形式推广应用:一是实行分期付款卖给农民和农场主,缓解他们资金短缺的压力;二是实行租赁经营,帮助无力购机的农民和农场主能够使用农业机械进行生产。政府积极完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实行土地质量等级的奖惩制度,探索土地的租用和拍卖机制,引导发展规模化的大型农场。政府还对进口国外农机产品给予减免关税照顾,对农民和农场购买农机作业用油可凭信用证赊购,对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格收购等。最近,联邦政府又出台推进农业发展的民族振兴工程计划,对引进推广动、植物新品种、农业新技术和新机具,发展生物能源产业提供资金支持。这些政策有力地推进了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此外,一些州(区政府还出台一些特别的措施,如建立国外独资、合资经营的大
型农场试点,鼓励外国居民承包本地的土地,发展蔬菜生产等。据俄方介绍,离圣彼得堡不远的诺夫哥罗德州和普斯科夫州就有不少的中国人从事蔬菜生产。
二、匈牙利的农业机械化情况
匈牙利位于欧洲中部的喀尔巴阡山盆地的中部,全国国土面积9.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012万,其中农村人口约300多万。全国地势北部为丘陵、南部为平原,平原约占国土面积的60%,低丘陵地和山地约占40%。匈牙利耕地平坦,气候适宜,农业条件十分优越。农业用地500多万公顷,主要农作物及其播种面积大体上为:小麦120万公顷、玉米120万公顷、向日葵50万公顷、大麦40 万公顷、甜菜30万公顷。
匈牙利自1992年政治体制改革后,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解决私有化后土地分割使得农业生产规模变小(每户约十几到近百公顷,不便于机械化作业和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农业规模化和机械化的发展。比如,为了实现土地的合理流转,实行土地转养老金的制度,特别是对老年人给予
更多的优惠,还实行相邻土地优先购买的原则,向经营者提供收购土地的分期贷款等。为了提高农场的机械化装备水平,对购买重要的农业机械或其它生产资料的,国家实行25%—30%的补贴。这样,就使农场的土地经营规模得以扩大,农业机械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得到提升。目前各类农业生产组织(含农场和农业联合体,普遍使用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机械的配套动力以大型机械居多,大多在30千瓦—400千瓦,这些机械的自动化程度较高,有的甚至还采用了GPS技术, 可以将作业过程中的主要数据直接传送到控制中心。
匈牙利主要农作物的大部分生产环节早已实现了机械化。如玉米的耕种和收割都已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玉米联合收获机械以大型机械居多,一般自动化程度都比较高,安全性能较好,不过价格较贵。匈牙利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其前提条件是玉米种植制度实现标准化,并采用精密播种机播种。玉米种植制度与中东欧地区各国是统一的,行距70厘米—75厘米,株距20厘米—25厘米,密度60000—70000株/公顷,每公顷玉米产量一般为6吨—8吨,最高为10吨—12吨,最低为4吨—5吨。统一的种植规范,为玉米的机械化收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匈牙利使用的玉米收获机均以自走式机型为主,多数是在谷物收获机基础上换装玉米割台,并相应调整脱粒装置的工作间隙,同时完成摘穗、脱粒、茎秆处理等作业工序。所用机型除匈牙利本国生产的外,德国克拉斯公司、美国约翰迪尔公司、意大利纽荷兰公司、英国福格森公司的机型也比较受欢迎。玉米收获作业的时间,决定于玉米子粒的水分含量,一般在24%左右时收获,可获得比较理想的作业质量。匈牙利的其它作物收获,如小麦、向日葵、土豆、甜菜、胡萝卜等,也均使用了联合收获机械。
三、值得学习借鉴的农业机械化典型(一俄罗斯罗斯托夫州的农机服务组织
罗斯托夫州阿戈勒里斯丁克公司是一个专门从事社会公益性农业机械销售、租赁、修理等服务的综合服务公司。这个公司是俄罗斯南部地区最大的一家,总
部设在罗斯托夫市区,在罗斯托夫州设10多个网点,代理销售全俄罗斯各地生产的各种农业机械,也从事农业机械的租赁、修理和农业机械的进出口业务。公司负
责人告诉我们,他们与国内国外许多农机制造企业建立有业务联系,还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农机现场培训和售后服务。在罗斯托夫近郊的一个农机服务点,我们看到了可供购买和租赁的多种型号的拖拉机,以及与之配套的铧式犁、折叠耙、弹齿耙、碎土机、松土机、播种机、喷药机、谷物联合收获机、青贮收获机等,应有尽有。我们还看到,可供租赁的收获机械和拖拉机,经过维修、保养、喷漆后,整齐的存放在那里,等待用户的选择。
(二匈牙利布达佩斯市附近的家庭机械化农场
居住在布达佩斯附近的多纳波哥丹克(DUNABOGDANK镇的沙波·卡勒曼(SZABO KALMAN先生,年龄大约在50岁左右,与儿子共同经营170公顷土地,种植玉米、小麦、油菜、向日葵四种作物,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在他自己的机械停放场,我们看到他有4台大型拖拉机,其中俄罗斯产1台,白俄罗斯产1台,意大利产2台,配套作业农具有机引犁2台,折叠耙1台,播种机2台,喷药机1台,挂车3台,还有自走式谷物联合收获机1台,农用汽车1辆,挖掘机1台,装载机1台,叉车1台,吊车1台。使用这些机械,除了完成自己经营土地上的作业外,还利用空余时间给别人搞些农田作业服务,也做货物运输和工程施工的活儿。据沙波·卡勒曼介绍,他的农场和机械设备都是改革以来才发展起来的。匈牙利政府重视扶持农业,除每年按每公顷土地24000福林(折合人民币1000元给予资金补助外,对购买农业机械也提供补助资金。他说,现有的一部分农业机械就是在政府的补贴资金引导下购买的,今年想再申请政府补贴资金购买1台联合收割机,把现有的1台旧的E517型联合收割机淘汰掉,但因自己的农场规模小,还没有申请到补贴资金。他对中国的农业机械很感兴趣,而且知道价格比较便宜,技术性能和质量也不错,很想感受一下中国的农业机械。如果中国的农业机械来匈牙利展出或试验,他愿意把自己农场的土地提供出来进行现场试验。
(三匈牙利圣伊斯特万大学的机械工程学院
圣伊斯特万大学(SZENT ISTVAN UNIVERSITY是匈牙利的一所公立大学,简称SZIU,于2000年由4所历史悠久的大学联合组建。现有6个学院3个校区,在校
学生1.5万人,教师700人,有40个学士和硕士专业,10个博士专业领域。农业和环境、机械工程、经济和社会3所学院坐落在哥多洛市的主校区,这里是原农业科技大学所在地,距离布达佩斯30公里。在布达佩斯和其它地方的2个校区还有畜牧兽医学院、建筑学院和师范学院。该校与全世界42个国家的90 个学术机构和大学建立了学术与科研方面的友好合作关系。机械工程学院的重点专业有机械工程、农业和食品加工机械工程、机电一体化等,拥有良好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设施,讲授的课程有较宽的范围,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接受外国留学生培养,曾为匈牙利农业机械领域培养了许多的科技骨干,在匈牙利是很有影响的。该院与隶属匈牙利农业部的农业工程研究所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有密切的合作,经常组织教师到农业生产一线指导生产,传授和普及农机知识,帮助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研究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的学术问题,组织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学院办有英文学术期刊《HUNGARIAN AGRICULTURUAL ENGINIEERING(匈牙利农业工程》和匈牙利文科技普及期刊《MEZOGAZDASAGI TECHNIKA(农业技术装备》,每年有大量农业工程方面的学术论文和科普文章发表。
(四匈牙利的农业和农机博物馆
匈牙利虽然国家不大,但是博物馆很多,很注意历史文物的保护和科技成果的传承,称其为博物馆的王国一点也不过分。代表团重点考察了位于布达佩斯城市公园的马扎尔农业博物馆和位于哥多洛市的圣伊斯特万大学农业工具和农业机械博物馆。布达佩斯的马扎尔农业博物馆设在一座古建筑内,展厅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通过实物、标本、模型、图片、文字等形式,完整地展示了匈牙利马扎尔人远古时期的游牧、迁移、定居、生产、生活发展过程,古代狩猎、捕捞、种植、养殖、加工工具演化发展过程,以及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所用各种工具、设施和机械设备的发明成果。圣伊斯特万大学农业工具和机械发展博物馆的突出特点是比较多的保存和陈列了古代工具、传统农具、国产和国外进口动力机械、农业机械的实物和样机。这里收藏着大量不同时代的各种动力机械和拖拉机,还有许多百年以上 的以蒸汽、风力等为动力的农用机器不仅保养维护完好,而且还可以运转演示,有不少的机器是全世界仅有的,堪称世界农机发展历史的实物宝库。
四、收获、体会和建议
(一建立国家扶持农业机械化的有效机制。为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俄罗斯和匈牙利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支持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许多做法对制定完善我国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农民购买农机先按价格的10%付款,以后用5-10年或更长的时间来支付余款等;对农民或农场购买农业机械,或提供资金补贴,或提供无息贷款;农民购买新的农业机械可直接利用机具折价来担保;国家责成农机租赁公司采购农机,实行租赁经营,帮助无力购机的农民和农场主能够使用农业机械进行生产;积极推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鼓励土地的合理流转,为发展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
(二重视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培训工作。俄匈两国都有专门从事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普及工作的组织,工作形式多样,注重实际效果。国家鼓励农机推广组织、农机生产厂商、社会中介机构、农机经销企业、试验农场等举办形式多样的农机展会,展会有各种机械的演示活动。由试验农场举办的展会,还将种植业、养殖业各个生产环节的操作技术加以讲解和演示。匈牙利农业部门负责农机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的网络体系很健全,每个基层机构负责5—10个农业社区,及时为社区内的农户和农场提供技术培训、业务咨询和信息服务,还要帮助农民申请国家补贴。另外,政府还注重发挥农业大学的技术指导作用,对全国5所农业大学划定了各自的服务区域,他们根据农业生产需要,经常举办技术交流会和培训会,内容丰富,有声有色,深受农业企业和农户的欢迎,对推动新技术新机具的应用很有好处。
(三注重通过农艺改革推动玉米收获机械化。俄罗斯和匈牙利主要农作物的生产环节早已实现了机械化,如玉米的耕种和收割都已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中东欧地区,玉米种植制度是完全统一的,行距70—75厘米,密度的变化仅仅通过调整株距实现,这就为玉米的机械化收获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玉米收获作业的时间,是按照玉米子粒的水分含量确定,一般在24%左右时收
获。这样做,不仅大大地方便了玉米收获机设计,而且方便了机械化收获作业,提高了机械化作业的效率。而且两国使用的玉米收获机均以自走式机型为主,多数是在谷物收获机基础上换装玉米割台,同时完成摘穗、脱粒、茎秆处理等作业工序。我国耕地经营分散,玉米种植制度多样,既有平作、又有垄作,既有春播、又有夏播,不仅行距相差很多,而且还有宽窄行播种,实现机械化收割作业的难度大,也造成玉米收获机设计制造选型的很多困难。我们认为,一定要走农艺与农机相互结合的道路,从规范玉米种植行距做起,科学稳步地推进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
(四扩大中俄中匈在农机领域的合作。目前,俄罗斯和匈牙利的经济已见起色,政治体制和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农业机械市场日益活跃。由于种种原因,本国的农机工业尚未复苏,西方发达国家的产品和资本也未大举进入。这种现状为中国农机工业进军俄匈市场提供了良好机遇。然而,由于中国与俄匈之间的农业经营体制不同,经营规模和种植制度差异较大,客观上也给中国农机的进入造成一定的限制条件。比如,俄匈两国土地规模大,农机产品需求主要以大型机械为主。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中国与俄匈两国的农机产品之间也存在很大的互补性,中国产品在品种、规格、价格上仍具有非常突出的竞争优势。当然,俄匈两国不少的农机产品技术和推广应用模式也值得我们学习引进。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匈牙利地处中西欧的结合部位,又是刚刚加入欧盟的新成员国,通过匈牙利作为平台,我们可以进军欧盟市场。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考察团
考察团成员:丁翔文(团长、范学民、李吉、张培增、潘一兵、徐晓明报告执笔:张培增
第二篇:赴德国、匈牙利医疗保险考察报告
赴德国、匈牙利医疗保险考察报告
2005年8月27日至9月7日,我分会就科研项目《医疗保险筹资与医疗费用宏观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组团赴德国、匈牙利进行考察。先后拜访了德国卫生和健康保险部,德国医院协会、德国保险认证医师协会、AOK保险公司以及匈牙利卫生部,了解了两国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并就我国医疗保险基金征缴和支付存在的问题与两国进行比较和分析。
德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情况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目前该国医疗保险由法定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两大运行系统组成。绝大部分德国人都有义务上保险,其中小部分人可以在私人或法定保险中进行选择。这主要是根据其工作性质和收入多少来决定:公职人员及自由职业者(包括私营业主),以及收入超过一定水平的雇员(2004年税前月收入超过3862.5欧元)可以在法定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之间进行选择,也可以同时参加两种保险。从目前来看,88%的人口(7200万)参加了法定医疗保险,其中有11%的人是在两种保险中自由选择了法定医疗保险,另外还有9%的人参加了私人医疗保险。
法定医疗保险保费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所有保险机构的平均缴纳数额大约为收入的14%,原则上劳资双方各负担一半,但近几年比例有所改变,实际上雇主承担少于雇员的费用。缴费基数设封顶线和保底线,2001年封顶线为3350欧元,2004年调整为3525欧元,保底线在2001年为325欧元,2004年调整为640欧元。对符合条件并参加了法定医疗保险的雇员,其家庭成员(包括无业的配偶,未成年子女)可以一起享受医疗保险的各种待遇。
在德国医疗保险管理职权从两个角度划分:执行者及分级管理。从执行者角度来说,德国的医疗保险由政府部门和自治管理机构共同管理。国家政府部门为各级卫生和医疗保险部门,负责制定酬自己提供医疗服务的法律法规,并对医疗保险管理进行国家监督;自治管理机构为各级联邦共同委员会、法定保险机构协会、医院协会、保险认证医师协会,负责具体实施各项法律规定,制定和完善医疗服务项目目录,保险服务价格、数量和质量的协商、监管。立法者通常给予自治管理机构在法规实施方面较广阔的自行安排组织的空间,由卫生及医疗保险部门对其进行监督。从分级管理角度上说,联邦、州及区的政府部门和自治管理机构责任、权利也各不相同,国家级部门、机构制定政策和目录;各州也参与决策,并统一执行政策和主要管理制度(如医疗服务项目目录)。
在医疗保险管理中有很多技术性问题需要处理,如药品性能和价格比较,确定支付标准,审核诊疗规范,处理医疗纠纷等,为此,德国卫生与健康保险部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从事药品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为处理技术性问题提供学术依据。
保险机构的竞争异常激烈,其数量由于合并而一直在减少。1989年德国有超过12000家法定医疗保险机构,到2004年只剩下250余家,而且还在不断减少,预计到2015年将剩下不到50家。参加法定保险的人可在各保险机构间进行自由选择。主要在四个层面:价格(保险费),质量(医疗服务),保险程度(范围),服务(热线、分支机构、便捷程度等)。然而保险机构与医院不单独签订协议,而是与医院协会和保险认证医师协会签订协议,因此在医疗服务质量上差别不大;医疗服务项目目录涵盖范围很广,因此在保险程度(范围)上差别也不大。主要是在价格和服务上竞争。保险费根据个人收入进行计算——每个保险机构都有自己的缴费比例。
德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把门诊和住院严格分开的国家。门诊基本是医生自己开设的诊所。医院则有国家、公共福利和私人性质的。在德国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部门都有专科医生及专家,被称之为双重专科结构。比如在德国既有自己开诊所的心脏专科医生,也有在医院心脏科工作的心脏科专家,通常在医院工作的心脏科专家为被聘用的。目前德国卫生体制也正在进行改革,允许开诊所的医生去医院服务,医院的医生出门诊。医生必须在成为医疗保险认可医师协会的成员后,才能够救治医保患者并得到基金支付。
德国法定医疗保险基金征缴、支付
法定医疗保险保费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原则上劳资双方各负担一半,但为了减轻企业负担,有益投资环境,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近几年负担比例有所改变,实际上雇主承担少于雇员承担的费用,雇主平均约为6.6%,雇员为7.4%。
医保按照总额控制来支付门诊费用:一个地区所有的门诊医生有一个总额预算,但对每个诊所或医生不作具体限制。住院费用按照定额办法支付,每个医院根据住院病例数有单独的预算。
最初患者在看病过程中,只要在医疗服务项目目录范围内,就不需要掏一分钱。但近年来政策作了调整,德国开始尝试费用共担机制。患者每开一种药品,将会承担不同程度的费用。根据药品的单价和数量,每种药品个人负担在0至10欧元之间。
2004年医疗保险支出达到1311亿欧元,其中住院支出占最大比例,达到36.3%,(Mrd为十亿欧元)
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德国医疗保险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德国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广,保障范围大,导致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缺乏控制。同时,高科技医疗技术和新药品不断诞生和广泛使用,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等,已使各大医疗保险机构每年收取医疗保险费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医疗保险支出的增长速度。1993年以前,医院所有支出都由疾病保险机构负担,93年以后,保险费收入增长低于支出增长,限制了医院费用报销的情况,医院也开始出现赤字。
为此,德国卫生和医疗保险部会同相关自治管理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来扩展筹资渠道、紧缩基金支出。
退休人员缴费。德国是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国家,老龄人口的医疗费用也占了全部医疗费用的大部分,因此德国实行退休人员缴费制度。缴费比例为14%,基数为其养老保险金。费用的一半由老年人负担,另外一半直接从养老保险金中扣除。如果原来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无业家庭成员,达到退休年龄后也必须要缴费才能够继续享受医疗保险;
加强对雇员收入的稽核力度。不仅将工资收入计入缴费基数,其他非工资性收入也同时一并计入;
适度提高筹资比例。根据医疗保险支出情况,适度调整筹资比例,最高时达到15.8%,2003年后逐步回落,目前稳定在14%;
结算方式逐步向DRGs过渡,以更科学、合理的结算方式控制医疗费用。1996年以前,保险机构与医院按照定额结算,确定每家医院的平均住院床日费用;1996年至2006年属于过渡阶段,75%的疾病患者采取定额结算,25%的疾病按病种付费,并辅以特殊补贴(急诊或重症的附加费用)。预计到2007-2008年将全面实施DRGs系统按病种付费。尽管病例数量增加,通过合理化改革还是取得了床位的减少和住院治疗时间的缩短。与1990年相比,病例数增加了27亿(18.5%),但平均住院天数缩短了5.8天(39.5%),床位数减少了144,000张(21%);
缩短专利药品的专利保护期。把原来的15年专利保护期缩短为10年,大大降低了药品费用支出。仅一种药品“利比多”,其节省的费用就高达近5千万欧元;
经过以上措施的实施,2002年以后,德国的医疗保险结余赤字情况才得以扭转。
德国的私人医疗保险
德国私人医疗保险作为法定医疗保险的有力补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障了公职人员、私营业主和高收入人群的医疗需求。与法定医疗保险人人相同的缴费比例不同,私人医疗保险需要审核确认参保个人的疾病风险,从而确定缴费数额。而且权利与义务对等,缴一人,保一人。
私人医疗保险公司与法定医疗保险机构一样,通过医院协会与各家医院签订协议。但他们不能直接介入医生诊断过程中,为了防止医生的过渡医疗行为,保险公司行业协会成立了监管委员会,对签订协议医院的医疗行为进行监管、抽查,并对医生进行信用评估。
由于私人医疗保险公司风险很大,为了能够在保险公司之间形成一个互济制度,保险公司共同成立了一个行业风险评估组织——RSA,每年每个私人保险公司上交全年保费的13.8%给RSA作为保险公司的风险调剂金。如果哪家私人保险公司出现风险,RSA将会动用这笔风险调剂金来支援该公司。
匈牙利医疗保险基本情况
匈牙利在1990年以前实施基本国家医疗补贴,此后开始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至今已经运行15年。
匈牙利实行法定医疗保险。通过法律规定公民要参加医疗保险。1990年起建立社会保险基金。1992年,社会保险基金明确分为两部分,即养老保险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医疗保险费用作为一个特殊税种,约占工资的11%左右,由税务部门进行征收,然后划拨至医疗保险管理部门。无业人员的医疗费用,由政府预算另行列支。
参保人主要分三类:
1.正常缴纳保险税的居民
2.除保险税外,3.还要购买商业保险的高收入人群
4.不5.缴纳保险税、由国家补贴的困难人群
目前,匈牙利医疗服务主要有3个层次,第一层次:全科医师与家庭医生;第二层次:综合性门诊和专科门诊;第三层次:住院医疗。每个医生都在卫生部和医师协会备案。家庭医生作为“守门人”的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由家庭医生来决定患者是否应去门诊或住院。医院由国家、地区、教会和私人性质,医疗保险根据医院的治疗水平,与医院签订协议。
医疗保险对这三个层次的医疗服务,有着不同的支付手段。对于家庭医生,按照其负责的居民数量领取费用;门诊根据接诊量按病种付费;住院按病种付费,不同疾病有不同的难度系数,类似于点分制付费法。
匈牙利医疗保险基金征缴、支付情况
医疗保险筹资比例为15%,单位承担11%,个人承担4%,自由职业者参加医疗保险要个人全部负担15%的保费。目前全匈牙利约有1000万人,基本都享受医疗保险待遇,但只有390万人缴费。18岁以下儿童、18岁以上大学生以及退休人员可以免费享受医保待遇。无业家属由亲属代替缴费。参保患者发生在医疗保险服务项目范围之内的就医行为不需要承担费用,但按照西方习俗,需要给医务人员小费。除了正常的医疗服务报销外,医疗保险基金还承担以下费用:
2.14岁以下儿童生病,3.父母有权利留一位在家照顾,4.期间工资由基金支付;
5.妇女怀孕期间,6.前后半年由保险补贴个人收入的70%;
7.妇女生育时如果已参保超过6个月,8.等孩子两岁时可得到保险支付每月不9.超过8.3万10.福林(约合830美元)的儿童养育补贴;
11.参保人病退又未达到62岁退休年龄,12.其参保费用由医疗保险承担,13.超过62岁后费用由养老保险部门负担;
由于缴费人少,享受人多,每年支出已达到150亿福林(约合1.5亿美元),单纯的依靠参保人缴费已经无法满足支出的需求。因此匈牙利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开源节流。
1.中央预算对医疗保险进行补贴。每年约40亿福林,2.占到医疗保险支出的25%以上;
3.制药企业的某一药品销售额和销售量达到一定程度后,4.要返还一部分收入给医疗保险基金;
建议
医疗费用的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取决于保险方、供方、需方内部及相互之间的协调,还需要来自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
国内在试点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于199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纳入国家宏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之中,并且制定具体政策付诸实践。但就我国国情而言,尤其在目前医疗服务市场由供方垄断、人口老龄化、经济水平差距明显等现实情况下,上述模式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需要进一步研究。每年我国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增长速度都收入高于增长速度。这是否是规律,如果是,那么目前的筹资方式将不能使医疗保险做到收支平衡,必须要参考和借鉴国外的做法。
德国作为世界上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并有着较为完备的医疗保险体系,匈牙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程与我国较为接近,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这些无疑会对我们进一步推动医疗保险事业发展、完善医疗保险体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依法管理。两国均通过立法来确立主体医疗保险制度,因此在基金征缴、费用支付等有法律作为保障,有法可依,扩面、征缴力度也较大,能够真正做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
退休人员缴费。退休人员的人均医疗费用远远高于在职人员,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退休人员占全部人口比例越来越大,实行退休人员缴费大大缓解了基金的压力。
国家财政补贴。匈牙利的国家财政对没有能力参加保险的困难群体承担责任,同时对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给予补贴。既体现了政府责任,又保证了医疗保险基金持续稳定运转。
紧缩费用支出。如缩短专利药品保护期、逐步采取更科学合理的DRGs结算办法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专设机构从事卫生经济、药品经济的理论和技术研究。通过专门的研究机构评估药品性能、价格,研究征缴和支付等问题,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充分发挥社区医生“守门人”的作用。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兼顾社区和各级医院,有效分流病人,减少患者盲目就医和住院,同时加强了疾病预防,有效控制了费用。
鼓励竞争。德国对医疗保险管理实行统一制度,分散管理,鼓励竞争。无论是法定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均由投保人自由选择,促使每个医疗保险机构搞好服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医疗保险制度良性循环。
团长:郝春鹏(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医疗保险分会科研培训部副主任)
团员:高光明(卫生部医政司医疗机构管理处副处长)
谢新儿(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曹慧昌(山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助理巡视员)
黄志刚(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医疗保险处副处长)
黄贵权(深圳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
徐玮(杭州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
史云(安徽省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2005年9月16日
第三篇:俄罗斯、匈牙利、波兰传统医药考察报告
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出访
俄罗斯、匈牙利、波兰传统医药考察报告
为配合我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加强我省传统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更好地借鉴国外传统医药立法及规范化管理的先进经验,促进我省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经省卫生厅党组研究同意并报请省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政府外事侨办公室批准,2011年8月9日,由省卫生厅党组成员、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邵湘宁为团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处处长陈栋材为领队,临澧县中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乔玉山为秘书,湘潭市中医院院长朱继武,醴陵市中医院院长巫绍中、沅陵县中医院院长张良圣为成员的6人出国考察团赴俄罗斯、匈牙利、波兰就传统医药管理体制,研发等进行为期12天的专题学习和考察。先后到俄罗斯圣比得堡第20医院,波兰华沙中央医院和匈牙利索拉克市医院。学习考察过程中,医院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本国医药管理体制的模式和在传统医药引进、推广应用和研发方面取得的新理论、新研究、新发展,特别是针灸在内科、妇产科、麻醉及针灸戒断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效果甚佳,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好评,针灸疗效机理研究得到了可行性的发展,另外在中草药研究上有着现代化管理,温室中模拟植物产地的生态环境,选用民间常用中草药进行现代药学分析,发掘有效药品研究有新的突破。通过学习考察,提示我国应及早立法保障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长期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继续坚持中医药大国的优势地位。同时,我省要创建全国中医药发展强省,就要保持我省中医药的特有优势,自强自力,与时俱进,加快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切实提高临床疗效,提升中医药对现代疑难疾病的诊治水平,推进我省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现将学习、考察的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俄罗斯学习考察基本内容
(一)主要学习考察了该国圣比得堡第20医院,该院有职工800多人,床位400张,属于公费医院。日均住院病人120人,手术病人费用为每人次1800元。全年收住院病人1万多人,病人的费用由国家全包,总费用及次均费用都不受限制,实行分级管理,层级转诊制度,服务对象为本地4万多人。该地区共有10家医院,医院管理者不必要为医院建设发展和职工福利待遇费心,全部由国家负担,药品及耗材由政府供应监管。医院医疗纠纷一年发生十次左右,该院在三年内只有二例到法院上诉。
(二)中医药发展应用研究情况。俄罗斯自本世纪50年代起就开展了中医药研究,由于政府的推广,针灸很快在全苏各地展开。在民间,草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但不登大雅之堂,医院均以西药为主,因此中医、中药实践较少,近年经济衰退,医药匾乏,因而也热衷于植物药(当地草药、中草药)的开发,开展了现代药学研究,也研制与引进中成药。
(三)针灸研究。近半个世纪,俄罗斯建立了数百个针灸临床与科研基地。针灸使用范围涉及大中小医院的内外妇儿各临床 专科,受治者见于各年龄组。
⑴针灸在内科的应用。50年代中期,苏联许多综合医院开展了针刺治疗疾病的研究。起初以治疗癌症为主,如头痛、牙痛、腰腿痛、肿瘤疼痛等,也治疗神经官能症、神经炎、各种功能性疾病、过敏性疾病。莫斯科白基娜医院的奥李波娃善治神经功能性疾病、支气管哮喘、顽固性湿疹,一般对用脑过度的头痛、失眠者针灸1周可愈,对支气管哮喘发作,针灸1次多能立即平喘,继续巩固7~10天可以完全缓解,也可在发作间期施行预防性治疗。
⑵针灸戒断疗法。俄罗斯与前苏联各国将针灸疗法用于戒烟、戒酒较为普遍,而对其他毒品成瘾的治疗报道较少。
⑶针灸在妇产科的应用。苏联医生认为针刺调节神经机能状态与内分泌平衡,故更适用于妇产科疾病的治疗。产科用于妊娠呕吐、水肿、蛋白尿、保胎、引产或助产。妇科用于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输卵管炎、盆腔炎、更年期综合症等。妇产科的针灸研究学者,主要有莫斯科妇产科所的波杰金斯基、医疗仪器科学研究所的维克托罗夫等。
⑷针灸麻酸与外科疾病。苏联从50年代就用针灸麻醉,使其成为复合麻醉的组成部分,但真正的广泛应用是在70年代。那时苏联科学院院士、外科专家彼得洛夫斯基倡议,全苏联临床外科研究所均成立针刺镇痛小组。认为针刺止痛效果好,但不易达到睡眠和肌肉松弛的麻醉深度,故而配合少量麻醉药、肌松剂使之 麻醉效果更佳。外科其他疾病如尿路结石、急性创伤、感染、嵌顿疝、胆胰炎症等也试用针刺,屡见成功的报道。
⑸针灸疗效机理研究。前苏联政府指示,要用现代医学成就去评价古人的结论,并丰富其内容,因而针灸的基础研究广泛展开。
(四)中草药研究。俄罗斯引种中草药至少在100多年前,但较为广泛的种植与研究是在苏联建国后,到本世纪50年代已初具规模。其中著名的是莫斯科郊外的中央植物药物研究所,占地400余亩,种植了3000多种药用植物,有现代化管理,温室中模拟植物原产地的生态环境。其中有常用中药数百种,如人参、芍药、枸杞、地黄、大黄、芦荟、石斛等。中药芦荟原产非洲、南美,却也很早就在苏联民间栽种。这种百合科多肉植物犹如生长茂盛的龙角,俄罗斯民间用其新鲜浆汁加入蜂蜜调服治疗肺结核,有一定疗效,与中医用作泻下通便剂有所不同。人参在苏种植多年,主要选用朝鲜的高丽参种子培植。苏联对于人参的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支持中医对其性味功效的描述。在原苏联广阔的土地上,生长着4000种草药,如羌活、牛蒡、水红花(红蓼)、大黄、玄胡索、车前草、款冬花等品种与中药相比并无二致,究系原产抑或引种,已难于一一考证。政府为了发掘有效药品,于1931年成立了药物研究所,选取民间常用草药进行现代药学分析,及至1956年已知160种草药的主要成分与药理、药效学特征。80~90年代,借助于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分析了158个常用中 医处方的药理作用、应用价值,并筛选出地黄、川芎、杞子、山萸肉、山药、麦冬、人参、黄芪、五味子、柴胡等30余味常用中药,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安全无毒。研究正在继续深入,但其单味药的提取利用不如德、法;中药复方的开发制剂不敌日本,故在国际上的影响不大。
(五)中药学的其他研究。
1、气功推拿。50~60年代,气功、推拿、中国武术与针灸疗法一起传入苏联,并在小范围内传播。气功在苏联有较广泛的应用,常与推拿、药物配合治疗多种顽疾难症。总的来说,前苏联各国的气功起步较晚,目前水平不高,尚以强身为主,治疗为辅。
2、中医临床研究。中医的临床应用在俄医疗工作中占有次要地位,仅有零星报道。从总体来看,大多数医生并未掌握中医理论,因而中医的临床实践较少。近年中国医生在俄的中医门诊部使用了正宗中医疗法,并广泛开展教学工作,或办短训班,或师徒相传,培养俄罗斯中医人才,预计未来将有较多的中医临床研究成果公诸于世。
二、波兰学习考察的基本内容
(一)主要学习考察华沙中央医院。该医院属于公立医院,与我国北京一家医院有合作关系。该医院的采供实行医院提出申请,政府审批制度。所有从医人员进医院都要经过五年制专业学习,撰写论文参与考核并签订五年合同。该国医药体制为90年之 前都由国家负担,90年之后进行了医疗改革,群众不需要自己出钱,由保险公司和国家相关部门共同负担。
(二)中医药发展应用研究情况。中医药发展简史:据德国《针灸理论与实践》1986年第3期报道,波兰最初的正式针灸术文献是东尼,巴南诺夫斯基(Antoni Bananowski)博士于公元1828年写的“中国和日本的艾灸”以及约瑟夫·多马斯车夫斯基(Jozef Domaszewski)医生于公元1830年完成的“脑积水与针刺术”两篇论文。因此,可以说中医针灸是于19世纪初传入波兰的。而这两位医生则是波兰针灸术的开拓者。但在19世纪初,可能是全世界医学发展受着形态学和解剖学知识的限制,波兰对针灸术的认识还不普遍。直到本世纪60年代,一些波兰医生重新致力于针灸术的引进工作,特别是用于针灸镇痛方面。1971年在兹·加尔努谢夫斯基教授的极力争取下,波兰卫生部调查委员会对针灸疗法进行了极为细致的考察,并在1976年公布了一分特殊简报,确定把针灸术列入波兰医学之内,并要求进行临床检验和考核。1978年10月,兹·加尔努谢夫斯基领导的第一所针灸治疗门诊部在华沙成立,这所医院现已成为整个波兰培训针灸人员和科学研究中心机构。为针灸疗法在波兰的推广应用及深入研究起到了极重要的作用。近十几年针灸在波兰发展很快,据统计1988年波兰经过针灸训练的医师800多人,而1995年已约有1400名针灸医生;130多个针灸咨询处和针灸门诊部,这些门诊部每年治疗病人约为200万人次。仅兹·加尔努谢夫斯基教授主持的门诊部治疗的病 人已达4.5万人次,其中25%显效、46%有效。针灸疗法在波兰主要用以治疗脑血管病、心血管病、颈椎病、腰椎病、关节病、头痛、失眠、哮喘、溃疡病、视神经萎缩、皮肤病、脊柱外伤等20多种疾病。近年来,还用于戒烟、戒酒和戒毒等。波兰针灸事业不仅临床上发展较快,对针灸的机理研究,也开始受到重视。随着针灸在波兰的不断发展,波兰针灸学会非常重视针灸医生的培训工作,曾多次举办针灸培训班,并聘请中国针灸专家前往波兰讲学。波兰除了对针灸疗法高度重视外,对植物药也相当关注。象许多国家一样,波兰在医学院内开设植物的课程。如我国应用中草药的方式一样,波兰国内将各种草药制成丸、散、针剂、片剂,或将药材加工成粉提物及颗粒子糖制剂在波兰各大城市的草药店里出售。波兰最大的草药公司是赫尔鲍尔草药公司,下有7个制药厂,在各大城市设有分药店,其年营业额相当于数亿人民币。
三、匈牙利学习考察的基本内容
(一)主要学习考察了匈牙利索拉克市医院。该地区共有人口7.5万人,医院服务人口约40万,共有床位1250张,医务人员1610人,其中医生250人,护士1360人,每日病人总数150人。全国共165家国家医院,也有部分私立医院,所有国家医院都是实行免费制,药品的供应由政府负责。医院的设备添臵和修建由当地政府管理,资金由政府和保险公司共同负担。群众就医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异地诊疗不予报销,对每个病种实行评分制,总分为100 分,单病种付费。
(二)中医药发展应用研究情况。匈牙利是多璃河中游的内陆国家,面积9.3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多万。据史料记载,至少在1300年前就有针刺实践。1983年,匈牙利考古人员在距首都布达佩斯180公里的地方挖掘古墓,发现公元7世纪的骨制盒子,其中的古书记述了用铁针刺入皮肤,可抵御恶魔或疾病。1986年4月,该国生物物理协会针刺术工作小组报告,在布达佩斯的匈牙利医学历史博物馆藏书中,发现一篇博士论文——公元1850年撰写的有关针灸术用于外科疾病的博士论文,作者安东兰勒(AntonLaner)用拉丁文写成,在布达佩斯印刷出版,共40页,附有3页彩色插图。文中详述针灸史、中国针刺术、欧洲针刺术、电针术,以及多种针具针法、适应症与疗效。近几十年,匈牙利针灸研究逐渐普及,在国内外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不少论文,有临床总结,也有基础研究。
到80年代未,该国操针灸业医师300余人,多在私人诊所或医院针灸施针疗疾。居民对针灸较为熟悉,患有神经痛、风湿症、消化与呼吸道疾病者常主动要求针灸治疗。他们也开展针灸减肥和基础研究。该国针灸教育尚缺少专门学校,往往由医学院校和学术组织代疱,匈牙利生物物理协会重点进行针灸教育和培训,以及针灸临床工作。教学方法包括①理论教学,讲授阴阳五行、经络腧穴与针灸治疗学。②实践教学,让学生熟悉与使用针具操作,包括超声波仪、电阻测定器与传统毫针操作。一般理论教学 1月,在医院实际操作1年,然后再讲课1周并考试、结业。该国自然疗法学会也以针灸为主要研究内容,但从总体上看,匈牙利的中医研究尚处于初步,也未能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精髓。
四、思考与建议
传统医药学是祖国的国粹,它以“简、便、验、廉”的服务优势赢得了国内外人民的共同认可。通过此次考察,三家医院都以认真创新的态度吸取我国传统医药学的先进经验、从理论、疗效上加以研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些科目已成为国际化的“倒逼”态势,而发源于中国的传统医药学逐渐变成了各国医疗卫生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作为国人一个从事中医药管理者更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一定要遵循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使中医药发扬光大,走向国际,造福全人类。目前祖国医药学理论发展有所滞后,没有充分体现传统医药学的特点,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疗效脱节,许多现代效应机制的研究成果没有及时转化为临床可以适用的适宜技术和方法。
几点建议:一是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国际影响,紧紧抓住针灸、推拿、按摩已走上世界的独特优势,建立传统医药学学术交流与科技教育合作的平台,学习引进先进的国外科研教育技术与方法,促进祖国医药学的不断发展。二是加快学术传承,全面推进传统医药学学术交流和理论研究,挖掘创新使中医药学的健康观、疾病观、养生观等理念深入人心。三是发挥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特别是在诊治疑难疾病中,综合应用针灸理疗等非药物疗法与中草药相结合,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费用、努力提高传统医药学在疑难疾病防治中的贡献率。四是加强临床与科研,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凝练出具有原创新的关键科技,借用转化现代医学的理念和方法,提高认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和继承发展中医药的重要现实意义。五是进一步完善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中医药宣传的力度,提高国民对中医药的认知度,营造传统医药学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第四篇:赴越南农业机械化考察报告
赴越南农业机械化考察报告
作者:信息中心
由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刘敏副司长任团长的农业机械化考察团一行5人,于2000年5月11日至21日赴越南进行了为期11天的农业机械化考察。这次考察的目的是落实去年12月陈耀邦部长随朱总理访问越南期间,与越南阮公丹副总理就中越双边农业机械化合作交流达成的一致意见。代表团对越南农业机械管理、科研、鉴定、生产、流通、培训等情况及相关政策进行了了解。
考察期间,我们拜访了越南农业及农村发展部高德发副部长,同农业及农村发展部农村行业农林产加工局进行了两次座谈,考察了越南农业机械鉴定中心、农业机电研究院、农业水利机电总公司及其所属的农村发展机电公司、农业机电零件设备公司、农业机电3公司、水利工程机械276公司以及越南农业机械和动力机集团公司、胡志明市农林大学工程技术系、胡志明市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并到河内市郊区加林县古悲乡和清池县大安乡访问了农机户。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越南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基本情况
越南是一个农业国,总耕地面积525万公顷,总人口7700万,其中农业人口6000万,占总人口的80%以上,种植业主要是粮食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其他作物主要有玉米、薯类和豆类。1999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500万公顷,总产量3380万吨,其中水稻面积430万公顷,总产3100万吨,每年出口粮食450万吨;玉米种植面积70万公顷,总产150万吨。经济作物主要以水果、蔬菜为主,1999年蔬菜面积30万公顷,总产300万吨;水果30万公顷,总产300多万吨。近几年来,热带水果出口量不断增加,年贸易量为几百万美元。但是农民年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参观的农户人均年收入仅200~300美元。
越南从1986年实行革新开放政策以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来讲,农业机械化水平还较低。截止到1999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808.5万千瓦,其中20-100马力的大中型拖拉机3.7万台,4-12马力的手扶拖拉机8.7万台,柴油机60万台,水泵76万台,脱粒机13万台,收获机400台(其中联合收获机仅40台),粮食干燥机3000台。大部分农业机械归农户所有。全国平均机耕、机整地水平34%,机械脱粒水平37%,运输机械水平78%。
农业及农村发展部的农村行业农林产加工局负责全国的农业机械化管理工作。该局是1995年机构改革时合并成立的,下设工程和设备安全处、农林产品加工处、乡村工业处、糖业加工处、盐业处、综合处等6个处,此外还有农业机械鉴定中心、安全技术中心、农业机电研究院、农业水利机电总公司等所属机构,并在胡志明市设有分局(派出机构)。各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负责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工作。
二、农业机械的科研、生产、贸易和使用情况
进行农业机械化科研工作的单位主要有农业部机电研究院、工业部农机研究设计院以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5个农林大学的机械系。农林大学的机械系还负责农业机械化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农业部有5所中专培训学校负责培养技术工人。农业部机电研究院主要负责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开发,有200多名员工。近几年来重点研究成果涉及手扶拖拉
机、整地机械、水稻栽植机械、收获机械、水泵及泵站设计、收获机械、养殖机械、种子加工机械、贮藏机械等方面。农业部1999年对研究院的科研投入为50万美元。
农业机械鉴定中心负责对农业机械产品试验鉴定、质量评价、定价,向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参与起草农业机械产品标准及鉴定技术规范等,是全国唯一的农业机械鉴定机构,工业部所属公司生产的农业机械也需要该中心鉴定。
农业部直属的农业水利机电总公司下设19个分公司,分布在全国各地,负责农业机械生产、供应和维修服务等,其中有14个分公司是制造公司,主要产品有农产品加工机械、水泵、水利机械、小型运输车、农机零配件;其他公司负责经营和进出口业务以及咨询、维修等工作。农业机械年进口量在1000~1200万美元左右。这些企业目前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工业部有13个公司负责制造农业机械,主要产品有柴油机、手扶拖拉机、农用运输车、粉碎机、加工机械;各省也有一些制造农业机械的公司。总体而言,农业机械制造水平比较低,相当于我国七、八十年代的水平。代表团参观的工业部农业机械和动力机集团公司是国内唯一的拖拉机生产企业,建于1960年,有700名员工,销售收入200万美元,年产手扶拖拉机和小四轮拖拉机2000台,主要是用从中国引进柴油机加装底盘进行生产;机加工车间所用机床基本上是六、七十年代从前苏联、中国等国引进的,设备比较落后;组装车间基本上以手工作业为主。
中国农业机械进入越南市场主要渠道是边贸。比较受欢迎的品牌有“东风”、“高峰”等柴油机,“桂花”牌手扶拖拉机。在河内代表团参观了农业机械销售一条街,各零售点所销售的农业机械大部分来自我国,品牌很多,仅柴油机就有“东风”、“高峰”、“飞鱼”、“五菱”、“峨嵋”、“全椒”等。通过柴油机市场,可以看出中国农业机械在越南的市场潜力是很大的。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国内一些企业生产假冒伪劣农机商品通过边贸出口到越南,严重损害了中国名优农机产品的信誉。目前部分越南农民宁可买日本、韩国的二手农业机械,也不愿买中国的农业机械。农机管理部门和企业表示愿意与中国农机管理部门合作,通过正常的贸易渠道引进中国高质量的农业机械。尤其对中国的柴油机、手扶拖拉机、农用运输车、加工机械有合作愿望。
农业机械以农户所有为主。由于每户经营土地规模较小,基本上没有大型农业机械。农机户除了为自家服务外,还为周围农户服务,一般规模比较小,代表团参观的两家农机户分别仅拥有1台手扶拖拉机,配有旋耕机、犁等简单的农机具,其中一户还有一台稻谷脱粒机。
三、有关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法规
越南政府在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过程中,制定了一些鼓励政策,如农民贷款购买烘干机可以分期还贷等。但尚没有农机化管理和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和法规,也没有购买农业机械的补贴政策。
在引进国外农业机械方面,越南农业部规定引进的农业机械需经鉴定中心试验、鉴定之后才能进入市场销售,但市场放开后这项政策没有严格执行。
政府鼓励外国企业在越南办独资、合资和合作企业,1992年出台的《外国投资法》作出了具体规定,如合资企业在前两年免交所得税,第3、4年减免50%的所得税等。对从国
外引进农业机械的关税情况是:50马力以上拖拉机关税为零;小马力拖拉机为10%-20%;柴油机为20%-30%;零部件为10%左右。
第五篇:赴日本农业机械化及农协考察报告
赴日本农业机械化及农协考察报告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机局局长李俊
2005年9月6日至20日,本人随农业部农垦局组织的赴日本考察团,对日本农机化发展及农协组织情况进行了考察。期间,访问了日本农林水产省生产局农产振兴课,与技术对策室原孝文先生、町口和彦先生座谈了稻作生产、农地流动及水稻机械化发展问题;参加了日本农业机械工业组织的农机化专题研讨会,考察团与石川岛芝浦、井关、久保田、锄柄、松山、三菱、洋马、山本、日立、SUZUTEC、TAKAKITA、DELICA等12家农机株式会社的与会人员就水稻机械生产及农机化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座谈,日本《农机新闻》、《农经新闻》和《农村新闻》分别对研讨会的情况予以了专题报道;还专程访问了北海道道立(水稻)中央试验场,参观了岩见沢水稻育种试验地,与其进行了水稻育种技术方面的交流;参观了久保田农机株式会社北海农机售后维修厂和东京农机制造工厂;访问了日本全国农协(JA全农)试验场、东京农业试验机构、北海道美呗市开发町南麦(稻)作营农组合、松浦农场、共和町农户、留寿都农户、小川农场农户和大阪等地的农户;与日本有关农业、农机专家就水稻优良品种培育、育苗、耕作、栽植、水肥管理、除草防病等技术和全程机械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日本农机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日本是一个人口众多,土地和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的国家,粮食生产显得非常重要,始终被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特别是二战后,日本政府对农业开始更加重视和发展,通过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来促进农业的发展。日本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始于1947年,经过了近60年的发展,农业生产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在世界居领先地位,特别是水稻生产机械化处于世界最高水平。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农业机械的导入期(1947—1964年)。这一时期是日本农机化的起步阶段,1949年7月日本国家开始实施以促进农机具改良为目的的“农机具依赖检查制度”,是日本实行发展农机化政策的开端。1958年3月,日本制定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特别是1955年后,日本的矿工业发展很快,超过了农业,带动了农业人口向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的转移,农业人口减少明显,对农业机械化的要求更强烈,从而也就带动了农机化的发展。1956年,日本制定《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促进了农机制造业大发展,新型、适用的农业机械不断涌现。1964年底,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也开始实施。
(二)农业机械的发展期(1965年—1974年)。这一时期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农村的劳动力快速向二、三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的人员更加减少,机械化得以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水稻插秧机和收获机,解决了农民“大弯腰”、“小镰刀”的问题,基本实现水稻生产作业从耕耘、插秧、管理、收获、干燥到加工的全程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的广泛和大量使用,也带来了农机使用和道路、田间行驶的安全问题,1965年日本农林省(相当中国的农业部)开始实施了《农作业安全对策事业》,1969年又制定了《农作业安全基准》和《农业机械安全装备基准》,农业机械化整个体系健全,从制造到使用和管理比较规范,农机化健康发展。
(三)农业机械的成熟期、饱和期(1975—1984年)。从1975年开始,由于不断促进插秧作业、收割作业的驾驶化,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解放繁重劳动的步伐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农业机械不仅在性能和耐久性方面进一步提高,还在应用电子、液压技术上取得惊人的发展,提高了农机驾驶操作性、改善乘坐性和更加安全性。1976年,农林省制定了《农业机械安全设备确认对策纲要》,开始对农业机械进行安全鉴定和安全管理。为了普及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的农业机械,日本于1984年还对购机者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
(四)农业机械的多样化时期(1985年以后)。到1985年,日本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但开始追求使用方便、配套作业和省力等方面。为此,大型拖拉机开始配备驾驶室、驾驶室内安装有与汽车相同的空调设备、收音机、音响装置等装备,追求舒适的作业环境,农业机械向更高级方向发展。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到目前,日本已经实现了高度的农业生产机械化,尤其是水稻生产,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居世界领先水平。水田整地,一般采用旋耕机和碎土搅浆整地机,整地效果好;水稻育秧,采用棚室育秧,日本采用“旱育稀植”技术,由于苗床土的匮乏,近几年开发了用稻壳粉碎后经专用机械设备加工成的育秧盘和苗床土进行推广应用,全部采用机械播种和工厂化育秧;插秧,全部是机械化,在日本的北部北海道地区,因属寒带地区,纬度同我国的吉林和黑龙江的南部接近,但北海道地处太平洋,属海洋性气候,春天回暖慢,因此春天插秧时同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地区相似,采用钵育摆栽的约占这一地区的50%,应用摆栽机插秧,日本的其它地区一般都用普通的快速插秧机,而且插秧机配备较高,几乎家家都有插秧机,一台插秧机平均工作不到一周;水道的田间管理,一是采用射程近30米的喷雾机进行喷药和追肥,二是采用直升机和无人驾驶的飞行器。日本的水资源丰富,水稻种植几乎全部是地表水,江河、湖泊众多,水利排灌设施齐全、完备;水稻收获全部采用机械,主要机型是半喂入式的4—6行的收获机,其次是全喂入式的,看不到割晒机;水稻收获后,日本的气候湿润,水稻收获时含水份高,一般要送去进行烘干处理。烘干采用水稻专用烘干机5—30吨不等,大的也有上百吨。其它作物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也很高,如马铃薯,播种和收获都实现了机械化,我们在北海道看到的马铃薯收获机很先进,采用大型自走式收获机,一次作业,联合收获,收获质量很好。
日本水稻机械化发展的经验
日本的农业,实质上是水稻农业,农业以水稻为主,近50%的耕地用于种植水稻,日本可称谓“稻作之国”,大米被日本称谓“国米”。因此,农业机械化也不例外,是以水稻为主的机械化。水稻生产机械化,也就代表了日本的农业机械化。综观日本农机化的发展历史,结合我们对日本的实地考察认为,日本发展水稻机械化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高度重视水稻生产机械化和大力发展农机化。日本以二战结束为分界点,战前农业不发达;战后,大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施《土地改革法案》,实现耕者有其田,大大提高了稻农的生产积极性,水稻种植发展很快,同时政府与1953年出台了《农机化促进法》(1965年6月作了一次修改),通过有计划的引进高性能农业机械进行试验研究、促进适用化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采取建立农机具的检查制度和健全农机具试验研究体制及确保其所需的经费等措施。通过发展农机化,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减少农民,转移和分离农业劳动力,从事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及城镇化建设。而后又于1956年出台了《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扶持和支持农机制造业的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对农业、水稻生产和农民购买农机实行补贴政策。日本的农业是国家政策高度扶持的农业,大米被称谓“国米”,水稻生产就更是政府高度重视和扶持的产业。日本对农业和水稻生产一直有政府扶持政策,其中对农民购买水田机械实行补贴从1964年就开始了,一直延续了40年,直到2004年终止。40多年来,农民使用机械的积极性一直很高,政府都有高额的补贴,少则10%,多则高达50%不等,特别是购买使用先进的、价格高的补贴比例和额度也大,大大促进了农机化的发展。
(三)因地制宜,结合国情,发展农机化。日本是一个狭长岛国,人多地少,耕地不连片,地块小、分散。加上1947年—1950年实行《土地改革法案》时,政府在原先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的稻田强制分成小块田划给农民耕种,使得地块更小。可以说,日本是典型的精耕细作型的“水稻小农业”,所以我们感觉日本的农机也是“小农机”。农机为农业生产服务,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日本的水稻生产机械化,就是为了适应水稻的生产特点而发展的,所以日本的水稻机械以中小型、精制为主。农业机械的制造质量高,性能先进,不断有更先进的农机产品出现。日本的农机价格也高,但一比较、细算,也不算价高,一是农产品的价格高,相对农机比价就低,日本水稻的价格是中国的10倍,而相近的农机产品并没有高出中国10倍;二是政府的补贴多、比例高、额度大。
(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为农机提供保障。
农协,是为农业服务的社会化、企业化、协会性的组织,在日本的农业生产和发展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从中央到地方的市或村,都有农协机构。为农业和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也包括为农机提供社会化服务,即为农民提供销售采购机械、配件供应、技术培训与服务、维修服务、油料供应和农机牌证照管理等,农协还负责操作农机政府补贴事宜。农民使用农机没有后顾之忧。
日本发展水稻机械化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一)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支持和扶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日本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度重视农业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对于日本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业,不断出台政策扶持和支持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和手段。支持农业首先支持农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日本先后出台了《农机化促进法》和长期为农民购买农机提供补贴政策,使农机化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我国对农民购买农机实行补贴才刚刚开始,补贴的比例和范围还比较小,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的需要和广大农民的愿望。今后,我国应加大农机补贴的力度,包括扩大补贴的范围和提高补贴的比及额度,应是政府扶持和支持农机化发展的一项有效的、根本性的措施。
(二)日本是世界上水稻生产和水稻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其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日本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是世界上一流的,前面已述,中小型化,但机械制造质量好,科技含量高,性能先进,坚固耐用,操作方便,是实施先进水稻生产科学技术的主要工具和手段,没有水稻生产的高度、高水平的机械化,也就没有日本今天水稻生产的高技术和高水平的今天。因此,我国也是一个水稻生产的大国,特别是农垦系统,以黑龙江垦区为例,水稻生产居目前国内领先水平,他们属于寒地水稻种植,其特点同日本的水稻主产区北海道相似。黑龙江垦区在过去就曾结合本地实际,学习和借鉴了日本水稻生产的技术和方法,包括水稻机械化,受日本的启发很大。今后,仍需要继续学习和借鉴日本水稻机械化生产的经验、技术和做法,洋为中用。
(三)学习日本农协的做法和经验,大力发展和建设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我国目前不仅农机化水平低,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也不健全和完善。日本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农协从上到下,形成网络,形成体系。农协是农户和农民自主自愿参加的行业组织,是为农民提供有关农业,包括农机各项服务的经济组织。在日本,农协的作用非常大。我国应考虑发展类似日本农协的组织,来建立和健全为农业、农机服务的社会化组织。
关于日本农协
农协,全称:“日本农民协会”,是集经济性和社会性为一体的组织。农协实行会员制,会员分三种类型:一种是“正式会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在当地有土地;第二种是“准会员”,准会员没有土地,但从事的事业与农业有关;第三种是“其他会员”,既没土地,也与农业无关,但出资入股。不论会员出资多少,每一个会员只有一票的权利。只有正式会员才有表决权,准会员和其他会员没有,体现了农协是农民组织保护农民利益的社会性质。
农协组织分三个层次:最高的是国家级的,即全国的,简称“全农”;其次是县一级的(相当我国省一级);再次就是市村级的。
全国级的农协,即全农在国家登记,其他农协相应的在省、市登记。为了规范农协的运作,国家还专门出台了《农协法》。
农协在经济上实行会员投资入股的股份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在经营上,国家给予许多政策支持与扶持,如其它企业交纳的企业所得税,一般都在20—30%以上,而农协只交6%。会员按投资分得红利和承担风险,但会员不因投资多少而分权利大小,每个会员的权利都是相等的,即一票的权利。农协的经营者或负责人,按《农协法》及关章程实行会员选举制和农协选聘制。
农协主要有五项职能,即:农副产品的销售,农业生产资料和物资的采购,农业金融服务,农业保险服务,农业管理。这五项只能,基本包括了农业生产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所有与农业有关的各项有偿服务,无论是买农药、种子,还是农机,一般都是由农协来统一提供,农民秋天收获后的农产品一般也交到农协,由农协统一收购,国家的惠农政策,一般也由农协来操作。以农机补贴为例,无论是国家的、县(省)的,还是市级的,都由各级农协操作。有关农业、农机科研,种子培育,技术鉴定,农机驾驶执照的管理也都由农协内部的具体专业部门负责。我们这次到日本考察,其中参观学习了许多农协的有关机构,如参观了日本在北海道的“全农试验农场”,已有近40年的历史,也有试验了近40年的水稻品种;参观了全农在东京的农业科研机构;参观了最基层的具有农协性质的农民的“农业生产组合”。农协不仅具有上述五项职能,因农协本身也是一个经济实体,有的农协还办医院和搞其它经营。所以在日本的农业,农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没有农协,农业生产就无法进行。
在农协发展之初,国家给了农协很多扶持政策,所以日本农协发展很快,加上本身运作不断规范化,国家还专门出台了《农协法》,农协坚持为农业和农民提供优质的、标准化的服务,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即:很好地在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户、计划协调与自由竞争之间起到很好的缓冲矛盾、协调服务、组织引导农业和农民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受到农民的欢迎、市场的认可、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但目前,日本农协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也面临着改革和不断完善、提高。一是政府的惠农政策逐步减少,对农协的扶持和支持政策也在减少。如持续了近40年的农机补贴与2004年开始取消,农民购买农机不再享受补贴,因此农民购买农机也就不是唯一的从农协购买,可直接从厂家采购和其它经销商那里采购,其它农用物资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农协在经营上遇到了竞争。过去农协有国家惠农政策挂钩,实行近乎垄断性的经营,靠国家《农协法》来约束,缺乏市场竞争,现在竞争性加剧;二是农协组织机构庞大,层层加码,贸易流通、采购销售层层加价,现在三个层次总共加价率最高的已达10%,基层农户和农民对此很有意见。因此,目前日本农协正在面临着改革,我们相信通过改革会不断完善和提高的,日本农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本身具备的实力和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一个经济组织不可替代的和替代不了的。但不管怎样,日本农协的成立、发展,为农业和农民提供的有效服务及发挥的历史作用,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好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值得我们吸取和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