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脱毒马铃薯良种引进与示范推广项目工作总结
脱毒马铃薯良种引进与示范推广项目工作
总结
自治区农业厅粮油处
2004年,在自治区农业厅的统一领导下,由厅粮油处牵头,组织平南、灵山、浦北、藤县、岑溪、合浦、上思、兴业、宾阳、横县、隆安、柳城、平乐、平果、那坡、河池市等16个市、县等市、县(市)联合实施《脱毒马铃薯良种引进与示范推广》。经过一年的努力工作,完成了项目实施的计划任务,并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现将项目工作总结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实施计划
项目在那坡和区本级建设脱毒种薯原种繁育基地100亩和一级种扩繁生产基地800亩。在平南、平果、灵山、岑溪、合浦、上思、兴业、浦北、藤县、横县、柳城、隆安、平乐、宾阳、河池市等15个市、县(市)建设15万亩脱毒马铃薯高产示范片,其中中心示范片每市县600亩。中心示范片目标亩产1500公斤,比非脱毒种单产增产50%。
(二)项目资金安排计划与使用情况
项目总投资150万元,其中自治区本级20万元,隆安县10万元,平南、平果、灵山、岑溪、合浦、上思、兴业、浦北、藤县、横县、柳城、平乐、宾阳、河池市、那坡15个市县(市)各8万元,由上述示范市、县农业局承担。截至2004年12月底止,项目经费已全部落实到位,并已全部按计划专项使用于项目建设。区本级20万元,主要用于马铃薯新品种引进,组织参加国内外、区内外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召开全区马铃薯现场会和专家座谈会,组织开展全区马铃薯生产调研,在非项目区开展种薯繁殖,组织对示范项目的检查、指导、总结验收等;16个市县(市)除自治区安排的130万元全部到位外,当地财政和农业部门还另外增加投入117多万元到项目建设中。项目示范市、县级经费主要用于新品种引进和试验,中心示范样板片建设,示范所需种薯、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补贴,农民技术员培训等。
二、项目实施结果
(一)项目完成情况
项目顺利按计划组织实施,基本完成了项目计划任务,其中:
1、马铃薯脱毒原种和一级种繁殖基地建设。在那坡县计划繁殖原种100亩和一级种800亩,由于季节原因使种薯未能按计划采购,因此,实际夏繁了原种60亩,一级种200亩,收获鲜薯种9.6万公斤,平均亩产367.8公斤。那坡县改为冬种商品薯示范155亩,目前已基本成熟,今年三月底可以采收,预计亩产800—1200公斤。
另外,在非项目区隆林开展了一级种夏繁试验,在合浦、桂平开展了原种冬繁试验。
2、脱毒马铃薯高产示范。平南等15个示范县(市)引进一批高产优质的马铃薯新品种和脱毒种薯,共开展脱毒马铃薯高产示范16.19万亩,其中共建立中心示范样板片14445亩,示范区脱毒种薯的种植比例达到100%,各示范片亩产1300-2000公斤,平均亩产1500公斤以上,超额完成计划示范任务。
3、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各示范市县都因地制宜开展了不同品种、种植期、种植密度、施肥量、覆盖物以及病虫害防治等试验研究。
4、农民技术员培训。16个示范市县共举办技术培训班140多期,培训人数19483人次,发放《广西冬种马铃薯生产技术》等资料2万多份,超额完成计划任务。
(二)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效
1、推进了优质高产的马铃薯新品种和脱毒种薯的推广应用。我区具有冬种马铃薯的传统和优势,但过去由于主要以本地自繁自留的商品薯作为种薯,种性退化、产量低、品质差,不符合市场需要,生产效益不高,冬种马铃薯发展不快。马铃薯脱毒种薯是目前解决马铃薯退化的最先进方法之一,实践证明,推广应用脱毒种薯比使用非脱毒种薯增产 30~50 %,有的甚至成倍增产。因此,近年来,项目县在项目实施中,一是引进试种了一批优质高产的马铃薯新品种,筛选出了既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又符合市场需要的品种,主要有费乌瑞它(荷兰15)、大西洋、合作88号、东农303、金冠、克新一号、克新四号、米拉、会2号、中薯三号、中薯五号等,使项目县的马铃薯良种推广率提高到了85%以上;岑溪市近年来就引进了克新1号、中薯3号、美国大红皮等30多个马铃薯新品种进行对比试验,有力地促进了当地马铃薯生产的发展,全市冬种马铃薯面积由过去几千亩扩大到2004年3.6万亩。二是大力引进推广脱毒种薯,通过宣传、培训和建立脱毒种薯高产示范样板,以及引进老板等措施,积极从东北、云南等地调进脱毒种薯,从而扩大了项目县脱毒种薯的推广应用面积,据不完全统计,16个项目县(市)2004年推广应用脱毒种薯面积达到36多万亩,占马铃薯冬种面积的75%以上,比上年提高了一倍。隆安县过去马铃薯生产多数应用自留种薯,常因感染晚疫病、青枯病等毁灭性病害而减产,薯块品质差,农民种植马铃薯的效益很低,亩产不足1000公斤,亩产值在500-600元左右,纯收入在200元左右。项目实施后,引进推广脱毒良种,有效地控制了晚疫病和青枯病的发生,不仅产量提高了,品质和价格都也提高了,平均亩产达到1500公斤左右,高的达到2000公斤,亩产值达1400-2000元,亩纯收入达600-800元。
2、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种植水平。针对我区过去马铃薯种植栽培管理不规范,严重影响了马铃薯产量和质量这个问题,各项目县(市)在项目实施中,开展了一系列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和技术培训,狠抓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重点示范推广了高垄栽培、免耕覆盖稻草、地膜覆盖等技术,使农民群众掌握了马铃薯的生产发育特点,应用了科学方法进行种薯处理,通过催芽打破休眠期,注重了灌水、施肥、培土等关键管理环节,虽然2004年受到干旱、低温、阳光不足等不利天气的影响,但由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栽培水平普遍提高,目前各地马铃薯长势不错,预计收成仍然较好。
3、促进了冬种马铃薯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项目区16个示范县(市)2004年在项目实施的推动下,冬种马铃薯面积达到46.86万亩,比上年种植面积扩大了21.41万亩, 增长了84.13%。横县为了弥补2004年农业生产因灾损失,抓住实施马铃薯项目的机遇,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冬种马铃薯,全县冬种马铃薯面积5.03万亩,比2003年扩大了3.88万亩,占全县秋冬种面积的22.94%,其中脱毒马铃薯良种占85%,根据验收,种植较早的田块亩产鲜薯1325公斤,目前马铃薯平均售价为0.8元/公斤,种植马铃薯的亩产值达到1060元,每亩纯收入在600元以上,种植马铃薯增收3000多万元。灵山县全县冬种马铃薯面积6.97万亩,比去年增加1.46万亩,引进新品种6个,推广种植脱毒种子、地膜覆盖高产栽培、免耕稻草覆盖种植、重施基肥、应用除草剂除草、生物菌肥等新技术六项,预计马铃薯亩产可达到1.1吨,比去年平均亩增0.15吨,全县比上年共增加马铃薯总产2.65万吨,增加产值1856.05万元(按700元/吨计),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4.53元。2004年兴业县冬种马铃薯预计新增总产值 210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 20.6元,发展冬种马铃薯已成为该县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在项目区的带动下,全自治区冬种马铃薯面积已达到91万亩,比上年扩大50%以上,冬种马铃薯的发展既发挥了我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同时对弥补粮食因灾损失和促进农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
三、主要作法与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从自治区农业厅到项目县(市)农业局都十分重视和支持冬种马铃薯开发,为了抓好2004年项目建设,促进全区马铃薯发展。我厅年内组织召开了一次全区性现场会、一次种薯协调会、一次网上工作会议、3次专家座谈会,及时行文下达计划,组织工作组深入基层指导项目实施,并在资金上大力支持,除了安排本项目资金150万元外,在2004年国家救灾资金中安排了315万元支持灾区发展冬种马铃薯生产。各项目县(市)农业局都成立了项目实施工作小组,由局长负总责,从局生产技术股、经作站、推广站抽调技术骨干负责项目实施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保证技、物、资金及时到位,保证了项目的完成。
(二)早计划、早行动。各项目县(市)把冬种马铃薯当作一造生产来抓紧抓好,及时制订实施方案和生产计划,做到早计划、早部署、早行动。如岑溪市农业局在2004年3月22—24日组织农技骨干和种植专业户到福建省龙海县参观学习,5月10日又邀请福建省龙海县马铃薯种植大户、经销大户来岑溪介绍经验;4月7—13日,我局组织农产品营销人员到山东济南、寿光、江苏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地调查、了解马铃薯产品的市场行情,6月份就集中人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平南县7月出台《2004年冬种脱毒马铃薯示范基地实施方案》,8月派出专人到山东、云南、贵州、黑龙江考察联系种薯情况,10月中旬就将脱毒种薯全部调运回来,11月晚稻收获季节,农业局派出5个工作组进村入户做好抢种宣传,指导群众一边收割晚稻,一边抢种马铃薯,确保不误农时。
(三)抓好示范样板和技术培训工作。在项目计划下达后,各示范县(市)根据项目计划,及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乡镇进行宣传活动,选择群众基础好、土地平整、便于集中连片的田地作为示范基地,重点抓马铃薯新品种试验和新技术试验研究,高标准办好中心示范样板片,鼓励农技人员、种植大户、经纪人、企业老板到示范区办样板,建基地,使广大农民群众学有榜样,做有示范。同时,突出抓好技术培训工作,年内,我厅组团参加了《世界第五届马铃薯大会》和西南地区与国家马铃薯中心举办的马铃薯产业技术培训班,不少项目县组织了当地的业务骨干到外地考察学习,或者请专家到当地办班讲课,我厅编印了《广西冬种马铃薯生产技术》2万份,各地还结合实际印发了通俗易懂的技术、宣传资料,开展了技术培训班、户主会、田头会、电视讲座、板报、科技下乡等形式灵活多样的培训、宣传活动,在生产季节,县、乡农技人员深入田头,加强技术指导,从而提高了马铃薯生产技术进村入户率。
(四)积极引进“老板”,发展订单农业。各项目县积极鼓励和吸引企业、外地个体客商和本地经济能人到当地参与冬种马铃薯开发,广州老板在平南县镇隆镇订单种植马铃薯1000多亩;宾阳县农民与南宁丰凯种业有限公司签订3000亩马铃薯购销合同,与北京联华工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签订1000亩加工型脱毒马铃薯购销合同,产品收购价0.9元/公斤;岑溪市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与种植户签订了《马铃薯产销合同》,由市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保价收购农民种植的马铃薯;柳城县由种养协会直接与农民签订马铃薯种植购销协议,通过协会、流通大户与农民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让农民种得出、卖得出并且卖得好。合浦、横县、平南、兴业、灵山等县农业部门也积极引导外地个体客商或本地经纪人与当地农户合作,通过签订供种和收购协议,提高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和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有力地推动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四、主要问题与建议
(一)灾害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和效益。2004年,我区大部分地区遭受严重秋旱和寒露风影响,晚稻成熟、收获时间延迟,各地冬季马铃薯的播种时间比往年推迟,播种后继续干旱缺水,造成马铃薯出苗普遍慢而不整齐。加上去冬今春低温时间长,阳光不足,对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预计今年马铃薯成熟季节偏迟,而且单产比正常年份偏低。建议今后要重视对冬种马铃薯产区双季稻生产的指导,增强季节观念,注重品种搭配,使晚稻收割时间适当提早,确保夺取水稻、马铃薯双丰收。
(二)脱毒良种供应较困难。马铃薯生产用种量大,而我区冬种马铃薯种薯依靠从北方及周边省区调进,运输中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使良种价格偏高,又容易延误农时,特别是脱毒种薯的数量、质量不保证,影响马铃薯生产的大规模发展。建议加快我区马铃薯种薯夏繁基地建设,提高区内种薯供应能力。
(三)马铃薯生产的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我区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仍以鲜食菜用的品种为主,马铃薯产品主要依靠外地客商订购,缺乏马铃薯加工企业的带动。建议大力引进推广加工型的马铃薯新品种,同时引进马铃薯加工企业,建立“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把我区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
第二篇:马铃薯良种繁育工程项目工作总结
马铃薯良种繁育工程项目
工作总结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扶贫办、农牧局的大力支持下,工作进展顺利。我站认真按照马铃薯良种繁育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全面完成了项目的各项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完成了入冬前马铃薯良种调购贮备工作
在2010年10月份,我站及早着手,结合我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实际,根据测产和调查、走访群众,筛选出适宜我县的高淀粉、高产量、耐贮藏、适口性好的马铃薯良种,主要有:陇薯3号、陇薯6号、庄薯3号,共调进大宗主栽品种131.25吨。
另外,按照市场需求,引进试验性品种有:黑美人、夏波蒂、费乌瑞它、新大坪、92-04、渭薯1号、渭薯8号、陇薯5号、陇薯7号等十多个品种,共计储备20吨。
二、确保良种安全、加大良种储备管理工作
我站对调进的马铃薯良种储备管理工作,严格按照马铃薯良种储备要求,提高管理质量,保证种薯品质。一是责任到人、分工明确,由我站有多年管理经验的张西平同志任管理组组长,每个职工都各自分管20~30吨种薯,根据气候变化,采取加盖草帘、生火驱寒、开窗通风,做到低温而不受
冻,高温而不腐烂,直到次年马铃薯种植开窖时,种薯品质优良,确保用种安全。
在良种投放前,我站对贮藏良种做到定期检查,查看是否有腐烂及鼠害出现;在良种投放中做到种薯级别明确,质量过关、数量保证,为我县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建设保证了优质种薯。
三、马铃薯良种繁育工作任务全面完成马铃薯良种扩繁工作,结合我县马铃薯良种基地建设、示范点建设,依据实施方案,主要投放到麻子川乡、闾井镇、申都乡、秦许乡、寺沟等乡镇,全面完成了良种扩繁工作任务,并且在麻子川大草滩村、秦许乡泥地族村、学寨村、秦许村示范点上安排了马铃薯品比试验、富民一号、二号、三号的综合防治试验、测土配方施肥、旱地宝拌种、机耕机播应用等内容,使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水平高、内容丰富。
四、主要做法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把马铃薯良种繁育工程的各项工作抓紧抓好,首先成立了相应的行政领导小组、行政领导小组由县农牧局、县扶贫办及有关乡镇负责同志组成,重点落实地块、落实面积,组织农户实施。其次成立了技术服务小组,技术服务小组由县农技站、县种子站、县农广校、县园艺站、县农机站等部门组成,主要负责技术培训、良种调供、田间指导、新技术
应用、试验示范等技术性工作。通过实行行政与技术双轨推进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强化工作职责,全力推进马铃薯良种繁育工作。
(二)提高马铃薯标准化扩繁水平
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以种薯企业、合作社、加工企业为主体来进行建设。各乡镇对当地的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广泛进行了动员,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动员工作,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实施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投入到基地建设当中。一是积极协调搞好土地流转,帮助建设主体进行集约生产;二是动员农户积极参与,协调建设主体主动对接,与农户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提高订单生产的履约率。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标准化生产顺利进行。
(三)深入田间地头,全力搞好技术服务
为确保标准化基地、示范点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县农牧局派出精兵强将,积极做好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巡回指导和培训服务工作。在基地建设、示范点建设中,我县农牧局大力推广应用脱毒种薯、小种薯播种、黑色地膜双垄沟全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防控等先进实用技术,引导企业、合作组织、农民进行规范化生产,提高种植效益。采取农业技术人员与示范点、基地落实相挂钩,充分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狠抓技术培训,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从去年10月份开始,由行政小组与有关乡镇开始衔接,落实马铃薯良种繁育工作任务,采取分解指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等措施,保证了该项工作的顺利展开。今年开春以来,由技术小组深入到实施乡镇,组织群众,开展技术培训,重点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晚疫病防治技术应用、旱地宝拌种、新品种试验等内容。截至目前,举办技术培训12期,培训农民1103人次,印发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30000份,马铃薯良种扩繁提供了技术保证。
(五)切实加强督促检查
为了确实抓好落实,县扶贫办、县农牧局组成检查验收小组,对马铃薯良种扩繁实施的部门和乡镇进行了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证了马铃薯良种繁育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日
第三篇:2008年会宁县马铃薯种植与挖掘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工作总结
会农机发[2010]27号
关于呈报《2011年会宁县
马铃薯种植与挖掘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
项目所需资金》的报告
市农机局:
现将《2011年会宁县马铃薯种植与挖掘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所需资金的报告》随文呈报,请审阅。
二0一0年十一月十六日
2011年会宁县马铃薯种植与挖掘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所需资金的报告
会宁县地处甘肃中部,白银市南端,年降雨量312.9毫米,而蒸发量高达1651.7毫米,降雨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海拔高度1420-3941毫米,南北气温差异较大,气候凉爽,区域内以黄绵土、红绵土为主,土层深厚,耕地养分富钾,是我省马铃薯的主要产区,马铃薯种植是全县三大粮食之一,2010年全县种植面积达到100.9万亩,总产量达到116万吨,总产值达到18.56亿元,为我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特别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截止目前,由于我县马铃薯的生产,大面积仍旧沿袭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农艺措施,人畜力耕整播种,小垄稀植,分散经营,效率低,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投入高,产出低,形不成规模化,产业化,经济效益上不去,严重制约着我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2011年县农机局承担实施甘肃省农机局下达实施的甘肃省农机化科技推广《马铃薯种植与挖掘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在县农机局的精心组织安排和农机推广部门及实施乡镇及农户的紧密配合下,按照项目合同及实施方案的要求,已确定在我县新添乡新添村建立“会宁县马铃薯种植与挖掘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示范点”1个,在示范点完成马铃薯机械化种植1000亩,马铃薯机械化挖掘1000亩,完成示范推广面积2000亩。该项技术包括机械化整地,机械覆膜栽植,田间管理和机械收获等环节,核心是马铃薯的机械种植和机械收获,结合机械深松整地及机械化中耕技术突出发挥机械化配套技术的优势。该技术通过示范推广,改革我县马铃薯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旧的传统农艺,将大大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该项目在我县推广前景广阔。
一、项目投入
1、农机具投入
为确保项目实施,农机局将引进投入东方红-55拖拉机2台及配套深松机2台,18-25马力小四轮5台,引进投入马铃薯种植机5台,马铃薯收获机5台,中耕施肥机5台,铺膜机40台。完成示范推广面积2000亩。
2、资金投入
项目实施中共计需投入资金60万元,其中申请市上解决50万元,(其中:机具购置补贴费45万元,示范推广费3万元,技术宣传及培训费2万元),地方配套及农户自筹10万元,主要用于示范推广作业中农机燃油补贴及购买肥料等费用。
二、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技术路线
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以机械全方位深松、机械种植、机械挖掘为主体技术,辅之以机械喷药防治病虫害、机械化节水补灌等农机化技术。县农机局在示范推广中主要做到以下六个统一:一是组织大中型拖拉机对示范田统一进行深松耕;二是统一进行种子处理和刀具消毒,组织农户有严格选种的基础上进行晒种,给农户发放高锰酸钾和旱地宝,进行刀具消毒和拌种;三是统一种植模式,结合当地实际,全部采用一空二的种植模式,种植密度每亩3500株左右;四是统一进行机械配方施肥。在重施农肥的基础上,增施磷肥,合理施用氮肥,巧施钾肥,按照N:P:K为1:1:0.5的比例进行统一配方施肥;五是统一进行培训,在播种前,技术人员逐社开展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六是统一田间管理,及时组织群众进行中耕培土摘花打顶、追肥等工作,同时调运机动喷雾器2台,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了集中连片防治。通过示范推广,总结出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即机械全方位深松一机械播种施肥一机械喷洒农药一机械挖掘。
三、预期效益
在项目实施中,累计推广马铃薯优质高效生产集成技术示范面积2000亩,获得直接经济效益72万元。
1、增产增收:亩均增产马铃薯100公斤(其中机械收获减少损失80公斤),共增产20万公斤,每公斤1.8元计,共计增收36万元。
2、节约开支:亩均节省薯种10公斤,共节省2万公斤,每公斤3元计,节约支出6万元;亩均节省人工5个,共节省人工1万个,人工日工值以30元/个计,共节省人工费30万元。
以上合计节约开支36万元。
四、保障措施
1、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县农机局采取行政技术措施相结合,成立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组织协调、资金、机具、任务落实;成立技术小组、负责培训、技术骨干和农民技术人员,并进行田间技术指导,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引进马铃薯种植、挖掘机具,作好机具的组装配套。
3、在示范乡选择好示范推广地块,认真做好示范推广数据检测及管理工作。
主题词:马铃薯种植与挖掘 示范项目 所需资金 报告 抄报:市农机局
会宁县农业机械管理局
2010年11月16日印发
第四篇:洞口县无公害柑桔基地建设及良种引进与推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洞
口
县
无公害柑桔基地建设及良种引进与推广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立项背景与意义
洞口县是湖南省柑桔主产区之一,柑桔产业为洞口县的支柱产业,申请立项建设无公害柑桔基地及引进与推广项目,旨充分发挥我县的柑桔产业优势,为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产品,从而扩大外贸出口量,带动区域产业化的发展,提高果农的经济效益,增加财政收入。并结合山丘开发促进柑桔向名、新、特、优转化,全面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是应对世界贸易及国内外柑桔市场的强劲竞争的重要举措,对提高我县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柑桔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2.1、柑桔生产现状
洞口县现有柑桔面积13万亩,其中结果面积10万亩,常年产量6万吨—8万吨,年产值9000万元以上,创税收600万元。县内拥有柑桔加工企业数家,“洞口辣妹子食品厂,美国西玛罐装食品有限公司,洞口贵人果蔬食品厂”等,年加工能力3万吨,总收入12000万元,工业总产值9500万元,工业增加值4600万元,产品销售总额6600万元,净利润460万元,年交税总额380万元,创汇总额360万美元,技术开发总收入300万元,产品畅销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际市场。实施无公害柑桔基地建设及引进与推广项目,显得十分必要,将会彻底改变我县目前柑桔生产的单一品种为主的不合理结构,提高柑桔生产的经济效益,使农民增收,财政增收,能极大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2.2、发展趋势
洞口县位于湘西部地区,柑桔栽培历史悠久,有过辉煌的历史,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为“雪峰蜜柑”,其产地在雪峰山脚下,雪峰蜜柑产区内小气候非常明显,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这里雨量充沛,水利条件好,土壤肥沃,为雪峰蜜柑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产柑桔品质优良,果实色泽鲜艳,尤以肉质脆嫩、消融化渣,甜酸适度,无核多汁等特点,别具风味,开果则芳香四溢,入口则味甜如蜜,因而深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产品畅销加拿大、俄罗斯、西欧、港澳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加快发展柑桔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加强市场竞争力,县委、县政府召开多次专门会议,认真分析县情及国内外柑桔市场形势,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一致认为雪峰蜜柑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蜜柑优势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分析把握发展形势,决心用3年—5年时间,采取过硬措施,加快良种及配套技术的引进与推广,使我县柑桔品种结构更趋合理,柑桔生产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技术关键内容、技术关键与创新点、预期目标
3.1、项目实施内容
3.1.1、建设无公害柑桔基地4万亩,分4年实施,每年新建基地1万亩,地点主要以洞口、南泥、竹市三个国营农场,其次是水东、山门、高沙等乡镇。3.1.2、新扩面积7万亩,分四年实施,以特早熟、早熟为主,辅以适当的晚熟杂柑品种。
3.1.3、种苗基地建设100亩。在现已建好50亩种苗场的基础上,再新扩种苗基地50亩,其中采穗圊30亩,种苗繁育基地70亩,加速优质种苗的繁育,为县内外提供良种接穗和优质大苗。
3.1.4、办好示范样板点,县、乡两级办好面积200亩以上的高标准栽培新扩点,使群众有样可学,有点可看。
3.1.5、培训规范化栽培技术人才,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把“规栽”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县级负责乡镇人员和专业队的培训,每年3—4次以上,并结合农事季节或农闲时间举办各种培训班和现场会。在项目的实施中,运用柑桔规范化标准化栽培,实施优质高产栽培,无公害栽培,有机柑桔栽培等关键高新技术,全面提升柑桔品质,达到高产、稳产、增收、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3.2、项目实施的创新点,包括品种创新,结构创新。
3.2.1、品种创新。以新扩为主,在“名、特、新、优”字上做文章,改善品种结构,以发展宫本、市文、日南一号特早熟,山下红、南柑20号等早熟为主,适当辅以杂柑类,如天草、胜山伊予柑、诺瓦桔柚等适宜我县栽植的品种。
3.2.2、结构创新。新扩柑桔,实行大苗大穴高标准栽植,每亩栽60株,确保一年栽植,二年结果,三年丰产,同时,对老龄桔园,树龄老化,品种退化的桔园进行更新,使树体更趋合理,形成丰产树势,达到立体结果。
3.3、项目实施的技术来源,合作单位情况 实施本项目的各项技术由农业局具体负责。全局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20人,其中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37人,助理农艺师129人,有柑桔专业技术人员52人,各乡镇都配备有1—2名柑桔专业技术干部,为项目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证。3.4、项目完成后预计取得的技术成果
本项目实施完成后,我县的柑桔生产将达到一个新的飞跃,面积将达到20万亩,其中无公害栽培面积6万亩,预计年产量可达17万吨左右,年产值2.6亿元以上,将为我县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新良种的及配套技术的推广,通过对全县果农进行技术培训,品种布局更趋合理,果农的栽培管理技术得到提高,将使柑桔品质得以提升,产量增加,极大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也为柑桔加工企业提供更多更好货源,延伸了柑桔鲜果的上市期,极大地丰富了水果市场,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四、柑桔产业的前景 发展与市场的需求
柑桔在水果中占有重要位臵,“雪峰蜜柑”因皮薄光滑、无核多汁、甜酸适度、芳香四溢、营养丰富而闻名海内外,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柑桔市场更加活跃,出口量日益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柑桔果品消费市场也日渐加大,国内外市场形势看好。
本项目分4年实施(从2005年开始—2008年),完成后,我县柑桔面积达20万亩,到2011年,预计我县柑桔产量在17万吨左右,按70%商品率计,每年商品柑桔达12万吨,按现在国内市场及县内市场消费水平来看,能达到需求基本平衡,但按市场消费量每年递增10%计,到2011年我县柑桔消费总量将达10万吨以上,柑桔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同时,通过项目的实施,柑桔品质有了提升,将极大地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五、项目实施的现有工作基础、条件和优势 5.1、项目实施的基础
洞口县柑桔栽植已有70多年历史,面积大,且集中连片,以洞口、南泥、竹市三个国营园艺场为骨架,辐射全县22个乡镇,形成一定的规模。近年来,广大果农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带动下,狠抓品质、品牌建设,走公司加农户带产业的发展之路,打造“雪峰”品牌,做大做强柑桔文章,使我县柑桔生产逐步走上产业化之路,同时,通过几十年的生产实践,培养了一大批柑桔技术骨干、柑桔栽培能手和柑桔种植专业户,农民普遍掌握了一定柑桔生产技术。5.2、条件和优势
1997年和1999年,我县相继实施柑桔品改工程和国家“948”项目,对我县原有的树龄老化、品种退化的桔园进行了更新。5年来,更新桔园面积6万亩,使老小桔园换发了新的活力。通过“948”项目的实施,引进宫本、市文、日南一号等特早熟品种,山下红,南柑20号等早、中熟品种和一些适合我县栽植的天草、胜山伊予柑、太田桠柑、诺瓦桔柚等杂柑品种,推广面积达2万多亩。新优品种的引进,丰富了我县柑桔的种质资源。投资30万元建设就良种接穗圃和优质种苗基地各一个,面积100亩,每年可提供良种接穗2500公斤,提供优质营养钵苗300万株。通过以上两个项目的实施,加强了技术培训,全县培训了一大批柑桔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了全县整体柑桔生产水平。同时,我们以项目为契机,打造雪峰蜜柑品牌,走产业化之路,投资12万元,引进柑桔精选加工生产线2条,都为本项目的 实施提供了良好物质基础。
六、项目实施方案,组织方式与管理 6.1、组织领导
成立柑桔良种及配套技术引进与推广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廖文中任组长,副县长付丽华任副组长,农业、科技、财政、计划物价局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县农业局,由局长向建清兼任办公室主任,实施乡镇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整个项目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工作。
6.2、成立项目执行组,由县农业局、科技局主管业务领导具体负责,负责项目方案的制订与实施等工作,并请省,市项目部门定期来项目区实地指导。
6.3、建立激励机制,严格责任
一是把项目任务分解到实施乡(镇)村、场,并签订好责任状,明确项目负责人与责任人,并做到定期检查与评比,严格奖罚;二是除县财政配套资金外,要求项目实施的单位有相应的配套资金,并要打入项目资金管理专户,统筹安排,配套资金先到位的单位,优先安排使用,以利项目的实施。
6.4、切实搞好项目资金管理,整个项目资金在县农业局设专户、专账,做到专款专用,不挪作它用,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6.5、项目实施方案
本项目实施地点:以320国道沿线的洞口镇、竹市镇、石江镇和洞口、南泥、竹市三个国有农场为主,其次是山门、水东、岩山、又兰、高沙等8个乡镇和3个国营农场实施,实施地选择水源充足,土层深厚而肥沃地带,且要求集中连片、便于管理,新扩桔园全部栽植宫本、市文、日南一号、山下红、南柑20号等特早熟、早熟品种,并适当辅以天草、胜山伊予柑、太田桠柑、诺瓦桔柚等杂柑品种。
七、项目安排与计划内容
本项目拟定在2005年—2008年实施完成,柑桔新扩面积7万亩,无公害基地建设4万亩,利用现有的优质苗圃资源,2005年至2007年新扩1.5万亩,年新栽2.2万亩;2008年新栽2.5万亩,栽植时全部选用容器苗定植,按高标准栽培技术要求,进行大穴、大苗、施足底肥定植,确保栽植一片、成功一片、受效一片。
八、项目实施单位和主要实施人员简况
本项目实施单位为洞口县农业局,主管全县农业生产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等一系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全局共有55人,其中专业技术干部35人,负责全县农业技术指导。本项目主要负责人袁通常:农业局主管业务副局长,大学文化,农学专业,主管农业业务工作16年,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及管理经验,为历次农业技术项目实施的负责人和设计人;肖彪:农业局经作站站长,大学文化,湖南农业大学果茶专业毕业,农艺师,从事经作生产技术推广25年,主管全县经作生产20年,为我县柑桔生产权威专家,是我县历次经作项目实施的负责人和设计人。
九、项目实施经费来源、使用计划及还款能力分析
9.1、项目共需资金4730万元,即新扩一亩需资金500元,(包括投产前三年的投入),每亩投植60株设计,即亩需苗木款180元;挖地整形3个工日,计60元,打穴150元,底肥计60元,定植20元,投产前肥料,农药30元。
9.2、项目资金筹措
据概算,项目建设总投入资金为4730万元,其中群众自筹3730万元,银行贷款600万元,配套资金400万元,拟申请国家和省财政厅、省科技厅解决500万元。
9.3、使用计划及还款能力分析
9.3.1、项目实施三年后初投产,仅算5年产量,以每亩产柑桔500公斤,5年内每亩产柑桔2500公斤,按市场价1.0元/公斤计,亩收入2500元,项目实施7万亩,收入1.75亿元,投产比1:1.64,减去新栽成本3360万元及投产5年生产成本3000万元(每亩每年生产成本100元),共计6360万元,还创净收入8640万元,由此可看出,实施本项目的资金投入是切实可行的。
9.3.2、建设无公害蜜柑基地4万亩,第二年可见成效,亩产由原来的750公斤增加到1500公斤,年增产量3万吨,预计5年内可增产15万吨,按均价1.2元/公斤计,增值1.8亿元。
9.3.3、建设苗圃基地100亩,A、采穗圃30亩:前5年只采接穗,平均每亩每年采接穗40公斤,5年计200公斤,以每公斤50元计,30亩采穗圃,接穗收入30万元;B、苗圃:每年亩出圃优质苗木3万株,按每株2元计,70亩苗圃年出圃优质苗木210万株,5年苗木收入2100万元。
以上三项合计总收入3.76亿元,扣除项目投资4730万元和5年生产成本7000万元,桔农可增加收入2.587亿元。由此可见,实施本项目是切实可行的。
十、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10.1、项目实施后的社会效益,本项目实施完成后,第一能 为国内外市场提多更多好的优质水果,丰富水果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第二、必将加速我县柑桔产业化进程,使我县柑桔生产向名、优、特、新方向转化,在省内外真正起到样板示范作用,并提高我县果农的科技管理水平,同时,可促进运输业。加工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柑桔大产业,而促进柑桔优质果和产业化的发展,使我县尽快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经济强县的跨跃。
10.2、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9.3)数据分析,项目实施三年后开始投产,计5年产量,5年每亩可得收入2500元,减去8年本息1000元/亩,5年亩净得收入近1500元,新扩7万亩柑桔,5年后可得净收入1.05亿元,无公害栽培每亩年增产750公斤,增收900元,4万亩每年可增收360万元。5年可增净收入1800万元,新扩和无公害柑桔基地建设两项每年可为我县桔农增收1860万元。增加了桔农收入,活跃了县域经济。
十一、基本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报告分析,我们认为,洞口县具备建设和实施柑桔良种及配套技术引进与推广项目的基础条件,项目实施既能致富一方农民又能富裕县级财政,其方向正确,条件具备,规划方案可行,效益可观,请求上级主管部门立项并给予大力扶助。
第五篇:推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总结
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
珍稀树种福建柏优良种质培育推广示范项目建设阶段总结
安溪白濑国林场
珍稀树种福建柏优良种质培育推广示范项目建设围绕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走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道路,按照现代化、良种化、规模化和商品化的建设目标,以满足市场需要为中心,建立与现代林业发展相适应的珍稀树种示范林基地,为我省用材林基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尤其是福建柏珍稀树种的培育经营。项目自2009年开始建设,严格按照《珍稀树种福建柏优良种质培育推广示范项目作业设计》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按时按质完成建设规划任务。现将项目建设以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主持单位:福建省安溪白濑国有林场
项目协作单位:福建省安溪竹园国有林场、安溪半林国有林场、永春大荣国有林场
项目技术来源: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组织开展的《福建柏优树子代测定和优良遗传材料选择研究》,国内领先水平,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项目主要技术:根据林木生长的规律和福建柏自身的生理特 性,结合影响林木生长的因素,应用成熟的福建柏优良种质选择及培育技术,营建珍稀树种福建柏优良种质培育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主要技术包括:优良种源选择、造林地选择、造林模式选择、抚育措施选择。
项目建设内容:新建福建柏优良种质速生丰产林示范基地1713亩、培训500人次。
培育工程进度安排:
2009年完成造林抚育204亩(位于安溪白濑林场土地坛、寨坂工区);
2010年完成造林抚育960亩(安溪白濑林场459亩、半林林场151亩、竹园林场200亩、永春大荣林场150亩)2011年完成造林抚育549亩(位于安溪白濑林场下镇工区)。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127.979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资金100.0万元,自筹资金27.9791万元。
项目建设的目的与意义:通过项目的建设,营建福建柏优良种质培育示范基地1713亩,推广应用优良种质和营造技术,有效加快科技兴林的战略步伐,提高集约经营管理水平,满足社会对优良种质和经营技术的需求。通过基地建设,能有效提高森林蓄积量,有效缓解林场目前资源短缺的局面。因此,福建柏优良种质培育示范项目的建设,对白濑国有林场乃至福建省林业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建设进度 安溪白濑林场自2009年起,严格按照《珍稀树种福建柏优良种质培育推广示范项目作业设计》和项目合同的建设任务,组织实施项目建设。截止目前,完成林地准备、整地、造林和抚育1164亩,占项目的68%,培训林农和技术人员4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多份;完成投资47万元,占项目投资的36.7%,其中培育工程41.0万元、设备4.1万元、其它费用1.9万元。
三、主要做法及经验 1.领导重视、措施有力
安溪白濑林场领导历来重视福建柏的资源培育和良种推广应用,近年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福建柏的科研与推广应用。为了确实做好《珍稀树种福建柏优良种质培育推广示范项目》,由场长为项目负责人,并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实施建设。泉州市林业局高度重视项目的实施,多次召开专题协调会议,协调解决项目协作单位间的困难与问题。
2.科学制定实施方案
承担项目后,安溪白濑林场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山头地块,开展外业调查,并经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多次研究探讨,制定了比较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
3.主体承担、多方合作
为了更好发挥项目的示范作用,项目建设采取主体承担、多方合作的方式,扩大示范基地的建设区域,项目建设涉4个国有林场。项目承担单位——安溪白濑国有林场与各协作单位制定了 合作协议,协作单位的建设内容、技术规程等,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统一要求实施。同时,加强与科技支撑单位福建林科院的合作,多次邀请省林科院的郑仁华博士等到现场开展技术指导。
4.强化管理,保证建设质量
项目管理严格按照项目工程招投标办法执行,在主管部门的监督下,统一领导,统筹安排,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分期分批进行公开招投标。成立项目建设监督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检查监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把生产技术质量关,严格执行检查验收制度,保证各工序由专人负责监督管理,确保生产质量,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员考评奖惩制度,并实行奖优罚劣,以确保项目建设的高效运行。
5.强化项目资金管理
一是严格按计划,不随意变更投资计划;二是认真落实配套资金,确保资金足额到位。三是工程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不挪用、挤占和截留;四是严格财务制度,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6.加强培训、发挥带动示范作用
利用集中培训、发放资料和现场操作示范等形式,全方位开展福建柏优良种质培育技术推广示范培训工作。多次邀请有关专家到林场作专题讲座,举行现场技术操作培训;同时,积极与泉州市科技局、林业局合作,开展远程培育,推广福建柏栽培技术。
四、存在问题
1、部分抚育措施仍采用全面锄草方式,效果显著,但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利,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2、幼林生长主要需要什么养分目前还不清楚,施肥措施仅仅依据土壤养分含量来判断。施用什么肥料才能有效促进福建柏幼林生长,施肥时间、施肥种类、施肥量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3、目前针对福建柏幼树的树冠整型试验还在探讨中,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结论,如何通过幼树整形,提高福建柏杆径生长也还有待进一步的试验。
2010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