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艺术与审美期末试卷答案参考
名
称 艺术与审美 对应章节
成绩类型 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8-05-27 23:59 题
目
数 50 总
分
数 100
说
明:请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完成试卷!提
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部分 总题数:50 【单选题】(2分)下列与设计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包豪斯第二任校长迈耶,十分强调设计造型简洁的、廉价的产品,体现了设计的一种朴素的服务的状态 B.1919年,第一所现代的设计学院——包豪斯学院——在英国创办 C.有些设计需要考虑到人体工程学的因素 D.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创办者是德国人格罗皮厄斯 2 【单选题】(2分)中国历史上的心声心画论所主张的艺术观念是()。A.艺术反映大自然的真相 B.艺术表达人的心灵 C.艺术为宇宙的心声 D.艺术描摹客观精神 3 【单选题】(2分)中国当代舞蹈具有独特的面貌,以下不属于导致这种独特面貌的因素是: A.中国当代舞蹈在建国后开始建设,当时处于冷战时期,无法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 B.在相对封闭的历史背景之中,中国舞蹈艺术家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 C.中国传统舞蹈没有留下鲜活的动态性的资料;在建国初期,要建设中国当代舞蹈,除了关于中国传统舞蹈的文字和图像外,没有其他参照 D.西方现代舞发展出了抽象表现主义风格 4 【单选题】(2分)美育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下列哪一种说法不正确? A.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B.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十分重视美育; C.到了20世纪初,胡适在北京大学和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美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D.18世纪末,席勒第一次明确提出“美育”的概念; 5 【单选题】(2分)石窟是古代艺术、宗教和文化的宝库,中国古代雕塑有一部分就出自石窟。以下哪一石窟不在中国? A.麦积山石窟 B.龙门石窟 C.巴米扬石窟 D.云冈石窟 6 【单选题】(2分)以下关于戏剧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叙述体戏剧”观念由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目的是在模仿现实生活的戏剧观念之外,通过“陌生化”的效果,发展一种供观众理性思考的戏剧 B.“戏剧体戏剧”延续了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戏剧应具有情节等要素的观点,戏剧应模仿生活,其发展到极致就是自然主义的戏剧 C.戏剧的“综合空间”指戏剧运用除戏剧以外的其他艺术来构造剧场空间,旨在达到视听完整统一的效果 D.“后戏剧剧场”观念并不呼吁把戏剧艺术从文学中独立出来,它不排斥戏剧文本 7 【单选题】(2分)《艺术与错觉》一书的作者是()。A.克莱夫·贝尔 B.汉斯-格奥尔格·伽德默尔 C.恩斯特·贡布里希 D.阿瑟·丹托 8 【单选题】(2分)中国在80年代后,舞蹈审美上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 A.舞蹈审美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否定了现实主义叙事性,走向抽象表现主义的现代主义时期。B.舞蹈审美在比较单一的基础上,开始逐渐走向多元化。C.舞蹈审美已经从客观反映论走上了主观认识论。D.舞蹈审美已经完全混乱,美丑不分,是非不明。9 【单选题】(2分)下列选项中不能论证“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一观点的是? A.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B.“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凌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所以“见”都含有创造性; C.以“景”为天生自在,俯拾即得,对于人人都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常识的错误。D.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10 【单选题】(2分)“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带给我们众多启示,其中最核心的启示是? A.只有多学科教育背景的研究团队才能研发出畅销的产品; B.商品必须有醒目的设计风格,否则难以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C.最永久的发明创造都是艺术与科学的嫁接; D.最简洁的产品设计才是最好的产品设计。11 【单选题】(2分)以下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说法,哪一项不正确? A.《清明上河图》用写实的手法,表现真实的人和真实的生活,就像你亲眼在临安城看到了画上的一切; B.安乐和谐的气氛,毫无拘束的快活热闹的气氛,正是《清明上河图》这幅民俗风情画的无比价值之所在; C.《清明上河图》中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民俗风情,处处体现出中国人的安详、平和、乐观、开阔的内心世界。D.《清明上河图》体现了古代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美感世界; 12 【单选题】(2分)中国传统音乐共有()调式。A.3种 B.2种 C.7种 D.5种 13 【单选题】(2分)达盖尔发明的摄影术使用的是()。A.火棉法 B.沥青法 C.银盐法 D.干板法 14 【单选题】(2分)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一种说法不妥当? A.美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创造性; B.审美活动的核心就是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具有唯一性和一次性,而这正是“创造”的本质; C.“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D.不仅智育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美育亦是; 15 【单选题】(2分)以下表述中,哪个是圆雕的特点? A.圆雕只有一个观赏面。B.圆雕可以“面面观”。C.圆雕和浮雕都具有体积感。D.圆雕是浮雕向绘画的过渡。16 【单选题】(2分)雕塑与绘画在空间形体上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A.雕塑是无色的,绘画是有色的。B.雕塑具有三维空间的形体,绘画则是二维空间的形体。C.雕塑和绘画都属于造型艺术。D.雕塑是二维空间的形态,绘画具有三维空间的形体。17 【单选题】(2分)下列说法不妥当的是? A.人利用高科技无限度地向自然榨取,这种做法,可能和西方文化的传统精神有关; B.单靠人文教育、审美教育就可以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危机。C.“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冲突,在当代要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为尖锐; D.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社会使得人的内心生活失去平衡,很多人的内心充满了灾难感、恐怖感、梦魇感; 18 【单选题】(2分)创作于1825年的摄影作品《窗外的景致》,曝光时间长达8小时,因为这种技术耗时太长,而没有成为实用摄影术的起点。这件作品是采用以下哪种方法拍摄而成? A.沥青法 B.干版法 C.火棉法 D.银盐法 19 【单选题】(2分)法国文豪巴尔扎克说:“请你讲话,走路,吃饭,穿衣,然后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什么人。”联系人生境界的说法,以上这句话说明: A.人生境界会体现在功利的和非功利的层面 B.人生境界体现在兴趣爱好层面 C.人生境界会表现为外在的言谈举止和生活方式 D.每个人有着不同的人生境界 20 【单选题】(2分)以下符合黄休复《益州名画记》原意的表述顺序是()。A.神格、能格、逸格、妙格 B.能格、妙格、神格、逸格 C.妙格、逸格、能格、神格 D.逸格、神格、妙格、能格 21 【单选题】(2分)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 A.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从他的艺术爱好,一直到他的穿着打扮,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B.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当然最能反映他的人生境界,最能反映他的胸襟和气象; C.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只会反映在超功利的人生层面上。D.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 22 【单选题】(2分)以下哪一种说法不妥当? A.创造性的人几乎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B.只有那些已经走到自己力所能及高度的人才是自我实现的人; C.大多数人,从来不想尝试超越自己可能性的局限,很多人是以低于自己一倍的效率在生活; D.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我们都有未被利用或发展不充分的潜力; 23 【单选题】(2分)“我要给观众不无裨益的惊吓。文明的保护性太强了,我们连起鸡皮疙瘩的本能都失去了。要想打破这种麻木,唤醒我们的道德平衡,就要使用人为的方法给人以惊吓。”
这句话是哪个著名导演说的? A.梅里爱 B.大卫 芬奇 C.希区柯克 D.安东尼奥尼 24 【单选题】(2分)世界上第一张数码照片于()年问世。A.1981 B.1992 C.1957 D.1913 25 【单选题】(2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是谁提出来的? A.黑格尔 B.贝尔 C.柏拉图 D.康德 26 【单选题】(2分)“曹毅出水”、“吴带当风”、“春蚕吐丝”、“屈铁盘丝”等描述了中国古代画家线描笔法的特色,这些特色体现了南朝的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中的: A.随类赋彩 B.骨法用笔 C.经营位置 D.传移模写 27 【单选题】(2分)根据戏剧的人文维度,下面哪一种说法不妥当? A.戏有不同,大戏要体现民族气象,小戏则无需承担民族文化。B.戏剧是历史的缩影,是保管人类记忆和良知的容器。C.戏剧能起到教养社会民心的作用。D.戏剧本身就是生活的形而上的象征。28 【单选题】(2分)下面哪一项不属于近现代西方戏剧所发生的蜕变? A.舞美上从“具象化空间”向“抽象化空间”演变的总体趋势 B.演出上从“综合空间”向“身体空间”的剧场观念的演变 C.叙事上从“戏剧体戏剧”向“叙述体戏剧”的演变 D.“身体空间”演变成为“后现代剧场” 29 【单选题】(2分)关于美育的历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十八世纪末,德国人席勒第一次明确提出“美育”的概念,其著作《审美教育书简》是西方美学史上讨论美育的重要著作 B.二十世纪初,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和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美育 C.古希腊思想家不重视美育 D.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30 【单选题】(2分)在西方,艺术大约从什么时期开始从宗教中独立出来? A.文艺复兴 B.古希腊 C.中世纪 D.20世纪 31 【单选题】(2分)以下关于书法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唐代怀仁搜集王羲之的字集合而成的《圣教序》是正楷的代表作品之一 B.优秀的书法作品中的线、结构、章法各有特色,不会重复 C.书写时,单字与单字之间有一种连合,这种连合是“行气”,“行气”是判断书法的章法优劣的基础指标 D.如果不了解书法家的生平和书法作品的创作背景,对书法作品的欣赏就不够全面、难以深入 32 【单选题】(2分)”吴带当风”是哪位画家线条的代表性特点? A.曹仲达 B.吴道子 C.顾恺之 D.尉迟乙僧 33 【单选题】(2分)在中国,为了体现建筑空间的意境之美,文人墨客多为之题匾立碑。以下题匾与诗文不符的是: A.苏州拙政园“留听阁”——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B.苏州网师园“竹外一枝轩”——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绍兴“流觞亭”——王羲之《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D.无锡寄畅园“知鱼涧”——《庄子》:“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34 【单选题】(2分)同是月亮,但是意象世界不同,给人的美感也不同。下列选项中哪一组诗句与其形容匹配错误? A.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开阔、清冷 B.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寂寞、惆怅 C.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沉郁,苍凉 D.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孤独、凄冷 35 【单选题】(2分)“屋漏痕”是一种什么样的用笔技法? A.所谓“重”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不能象“风吹落叶”,即古人说的“笔力能扛鼎”的意思。B.所谓“圆”,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C.所谓“平”,是指运笔时用力平均,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轻浮。D.所谓“留”,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顾,不急不徐,不浮不滑,不放诞犷野。36 【多选题】(2分)以下关于音乐的要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上行的旋律往往表达欢快的情绪,下行的旋律往往表达低沉的情绪 B.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独立存在,旋律也可以脱离节奏而独立存在 C.同样的七个音,以do为主音的是大调式,一般比较明快;以la为主音的是小调式,一般有些忧郁 D.旋律也叫曲调,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而组成的音的线条 37 【多选题】(2分)下列关于中国舞蹈和西方舞蹈的概述,正确的是: A.20世纪之前,中国舞蹈以写意、抽象、表现型舞蹈为主,西方舞蹈以模仿派、再现型为主 B.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西方舞蹈开始交汇发展 C.20世纪60至80年代,中国舞蹈以模仿生活的现实主义为主,西方舞蹈发展出后现代主义 D.20世纪初至60年代,中国舞蹈以模仿生活的现实主义为主,西方舞蹈发展出抽象表现主义 38 【多选题】(2分)从以下楼阁中选出属于中国古代著名的三大楼阁。A.山西平遥古城门楼 B.北京天安门城楼 C.湖北武昌黄鹤楼 D.江西南昌滕王阁 E.湖南岳阳岳阳楼 39 【多选题】(2分)下列动物中的那几种常在古连筑装饰中出现并具有象征意义? A.蝙蝠 B.猴 C.猪 D.蜜蜂 E.鹿 40 【多选题】(2分)以下符合艺术表现论原理的表述有:()。A.艺术表现想象力 B.艺术表现情感 C.艺术是生活的本质的再现 D.艺术表现自由的感觉 E.优秀艺术品总是天才的创造 41 【多选题】(2分)关于雕塑、绘画和建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建筑首先要考虑功能和实用,相对而言,雕塑不必过多考虑功能和实用,而侧重表达思想内容 B.雕塑、绘画和建筑都是造型艺术 C.古代中国的雕塑有上色的传统,古希腊古罗马的大多数雕塑也是有色的 D.所有的雕塑和建筑都占据三维纵深空间,所有的绘画的画面形象都追求三维纵深空间的效果 42 【多选题】(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高秋总馈贫人实,来岁还舒满眼花”充溢着对自然界的感恩之情。B.“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体现了儒家的大仁爱观; C.《聊斋志异》中的意象世界,充满了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爱,它的美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 D.“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写出了天地万物各适其天、各得其所的祈求; E.“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显出花鸟树木与人一体的美感; 43 【多选题】(2分)以下符合艺术余兴层中余兴的意思的词语有:()。A.余音 B.余韵 C.余论 D.余意 E.余味 44 【多选题】(2分)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些言论能够证明这一点? A.玻尔:“我们都认为你的理论是疯狂的,但令我们意见不一的是:它是否疯狂到有可能是正确的”; B.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C.彭加勒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 D.霍金:“纵观整个科学史,人们已渐渐明白,(科学发现、发明的)事件不会随意发生——它们反映出潜在的次序”。45 【多选题】(2分)下列叙述中,体现中国古人的审美追求和情趣的有: A.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B.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其一 C.明末小说家董若雨爱品香,他说:蒸蔷薇,如读秦少游小词,艳而柔,轻而媚;蒸桔叶,如登山远望,层林尽染;蒸茗叶,如咏唐人小令,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蒸兰花,如展读一幅古画,落漠之中气调高绝;蒸松针,如像夏日坐在瀑布声中,清风徐徐吹来…… D.“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46 【多选题】(2分)音乐爱好者应该喜欢聆听()A.西方古典音乐 B.中国传统器乐 C.中国民歌 D.当代流行音乐 47 【多选题】(2分)雕塑的造型包括: A.主题性雕塑 B.具象雕塑 C.环境雕塑 D.意象雕塑 E.抽象雕塑 48 【多选题】(2分)在当今世界存在的众多问题中,有三个问题十分突出,分别下列哪几项? A.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 B.人的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的失衡。C.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 D.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失衡; 49 【多选题】(2分)音乐是一种()的艺术。A.造型 B.感情 C.时间 D.二度创作 50 【多选题】(2分)以下关于中国古代雕塑的描述,正确的是: A.悬塑是一种以架定位、悬插在固定于墙上的预制木架之中的室内彩色泥塑,如山西长治的观音堂 B.透雕即镂空底板的浮雕,多用于诸如屏风、屏门等 C.薄肉塑是一种浅浮雕,如甘肃麦积山石窟的飞天,它与壁画融合,体现了塑绘一体的特点 D.塑山水壁又叫“影壁”,附着在墙壁或崖壁上,一般作为主要雕塑的背景
第二篇:艺术与审美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艺术畅想”。
伴随着歌舞青春,映射着明日朝阳,我们走进熠熠生辉的二月。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正吟唱着春之歌向我们款款走来。它已经成为我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孕育着春天的希望,引领同学们看得更远,飞得更高。
当前的社会提倡素质教育,而大多数同学一提到素质教育首先想到的就是减负、不加课、少留作业,而忽略了其真正的涵义。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的人格培养和世界观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艺术,它不仅仅指会演奏一门乐器、会唱一些歌曲、会画几幅画,更重要的是它对我们的美好情感的培养和欣赏水平的提高。作为一个素质全面的人,需要知、情、意、行的统一。如果对任何问题都有自己的认识,有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又有付诸行动的能力,这样的人素质才是全面的。而具有我校特色的之一的艺术节恰恰正给各位同学提供了一个陶冶自己艺术情操、全面发展各方面能力的良好平台。
所以,艺术节对于每一位师生来说都是不平凡的、充满激情的一月。在这样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时节里,全校师生都热情积极地融入到另一个展示自我的课堂。在这里,同学们满怀热情踏上青春的舞台,让艺术成就美丽的梦想。在这里,文化塑造人生,艺术滋润心灵。一中的学子,肩负着希望,怀揣着梦想,在灯光闪烁、万众瞩目下,用属于我们自己的方式展示着自我的风采:激情的舞蹈、优美的歌声、令人捧腹的相声小品…奇异荟萃、精彩纷呈。这一切无不向人们展示着一中学子的积极向上、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
每年的艺术节都昭示着艺术教育理应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间学会审美、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为我们的未来打下扎实的基础。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本届艺术节必将成为我校又一亮丽的风景线。
爱因斯坦(科学、艺术、社会;真善美)
生命是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以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再完成这桢彩图。黑还要加以死。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它的色彩。(闻一多)
第三篇:“艺术实践”与艺术审美教育
“艺术实践”与艺术审美教育
内容摘要:文章探讨的是在艺术审美教育过程中“艺术实践”的重要意义,但是这里所指的“艺术实践”并非是专业艺术院校内学生的艺术学习与创作实践,而是面向大众的艺术审美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充满实践性与不断互动的美育教学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并不是让学生躲在房间里苦练绘画,而是要求学生把美育的思想与自己的社会实践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提高审美修养的目的。因此,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动手实践的过程,而是一个思想实践的过程。
关 键 词:艺术实践 艺术欣赏日常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
一
自从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开始实践之后,美育教学(或者说艺术审美教育)就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通过一种大众化的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被全社会所认识。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笔者认为,现有的非艺术类学生的美育教学方法还有值得商榷之处。应该说,现有的美育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专业本科艺术学院教学方法的“简化版”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在原有“艺术精英”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听一些比较枯燥的美学知识和美学原理,一些学生因此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完全没有进入到对审美的兴趣和思考的过程中。对于上述的教学方式,不能说它们不重要,因为了解一些艺术方面的常识、艺术史的知识或者美学思想,对学生来说都是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的。但是,对于那些非艺术类的学生,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要从专业美术教育的模式中摆脱出来。也就是说,要在这些比较专业甚至有些枯燥的教学行为之外加入“润滑剂”来滋润学生的心灵,这个“润滑剂”就是指一定的“艺术实践”。
笔者所说的“艺术实践”,并不是指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所进行的艺术学习与创作实践,而是指学生把自己所学习到的一些美学思想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审美感知力。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有一些动手参与的部分,更要有动脑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从生活中去挖掘自己身边的鲜活的美学思想。那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同时,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对艺术的基本认识来探讨。
二
美国的一位艺术教育家玛丽·埃里克森曾经谈到:“与其说艺术只是一件东西,还不如说艺术是一种活动。”①把艺术认为是一种活动的思想有很多学者和教育家都曾谈到过,他们反对把艺术当作在博物馆里供奉的某种物品,或者是停留在美学家们著作内的一些文字,而是把艺术当作一种变化的、充满活力的形式。艺术品并不是只有进入博物馆才能够成就为一件艺术品。很多人过分迷恋那些所谓成为经典的东西,而忽略我们身边出现的各种事物。但是实际上,艺术本来应该是一种语言,而且是与我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一种语言。就视觉艺术而言,有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是,在人类的文字还没有出现之前,绘画就已经作为交流思想、记录历史的形式而出现在人类的文明中,甚至还演变成为象形文字。人类早期具有的简单的造型能力,使得儿童在没有进入人类的符号化的文字系统之前就已经能够用绘画表现自己对世界的直观认识。艺术的语言性的特征表现在艺术的各个门类与各个时代,它除了是一件让人欣赏的物品之外,还是对某一个时代生活的记录或者某一个艺术家的内心独白。既然艺术是一种语言,那么从本质上来说,每一件艺术品在成为历史之前,它都是具有当代性的,都是对当时生活的一种反映。每一个艺术作品首先是从那个时代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有生命力的一种存在方式,反映了某个艺术家特别渴望表达的内容,而后才脱离了那个时代变成一个被传颂的“标本”。忽略了上述意义,只注重从一种知识的角度去认识艺术,无异于将一个鲜活的生命制成“木乃伊”。因此,如果我们的课程只是能够看着某一个既定的图像或幻灯片(指作品),“对号入座”地说出一大堆诸如艺术大师的姓名、所生活的时代、生卒年月等问题的话,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即便从记忆规律的角度而言,这些内容因为无法令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会快速地被大脑“删除”。
三
其实从一个个体的角度而言,每个人都有表达自我的愿望,这是不容置疑的。只不过这种自我表达的愿望可能会被某种形式限制住而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例如在西方古典主义绘画时期对绘画技术的严格要求,使得只有少数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被称之为“画家”,因为他们熟练地掌握了能够逼真地再现客观世界的方法。由于成为一位专业的画家要经过长期的,甚至是枯燥的技巧训练,因而使得很多人对此望而却步,技术与非技术的问题实际上也成为进入艺术世界的一道很高的门槛。但是到了现代社会,这种情况发生了某些改变。复制客观世界的工作由照相机、DV等工具承担了大部分,法国哲学家利奥塔曾经说过:“只要按一下快门,普通公民,无论是业余摄影者或旅游者,就可以将身边空间组织成一幅画并丰富文化记忆库。”②这使得人们可以从单纯的技巧训练中解放出来,通过现代的手段去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这并不是某些人认为的艺术的堕落,而是并不背离当代艺术教育宗旨和技术发展的一种有益的变化——艺术变成了一种可以被享受的权利。有很多人尽管不是从事艺术专业,但他们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丧失自己的艺术感受,但是又没有途径去很好地表现这些感受,上述方式可能会给他们提供一种较好的途径。而那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并不能够使他们得到满足,而只会产生倦怠。
德国的艺术家博伊于斯曾经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成为视觉艺术世界中的一句经典之语,很多艺术家都曾经被这句话所鼓舞而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他们发现,一旦想象力之门被打开,那么个体所存在的潜力是无限的。美育或者说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发现生活之美,其目的是启迪人的智慧而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这个道理虽然很容易理解,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却人为地设置了一些与快乐主义相违背的障碍。过分偏重技巧或者过分偏重知识的记忆,使得课程显得并不那么充满趣味,甚至有些令人厌烦。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地回到生动艺术的思考与实践中。实际上,每个人都有着对生活的体验,这种体验甚至是每时每刻的。文学前辈林语堂先生在他的著作《生活的艺术》中关于中国文学和哲学的见解是有启发意义的。他说:“当人们检视中国的文学和哲学的时候,他将得到一些什么东西呢……没有逻辑,没有学院式的胡说,没有学究式的专横的假定主义,这里只有一种对生活的亲切感觉,而没有一个设计精密的哲学体系。这里没有一个康德或黑格尔,而只有文学家、警语作家、佛家禅语和道家譬喻的拟议者。”“我们所看到的大概是一次对人生遭遇的评论,对邻村中一个女子的记载,或对一次春游、一次雪宴、一次月夜荡桨、一次晚间在寺院里躲雨的记载,再加上一些这种时节各个谈话的记录……所有的著作每篇不过四五百字,有时单用一句诗文即能表达出整个的人生哲学。”③从林语堂的这些议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文人虽然没有美学的长篇巨论,但是他们在生活方式上所表现出的精神气质却是明显的美学化的。这一点很像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尽管它作为一种传统而已经被神圣化了,但是从历史上来看,文人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并不是以一种神圣的心态来创作,而大多把它作为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语言或者是带有游戏性质的绘画实践,他们并没有被技巧所束缚,相反他们“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尔”。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完全是源于他们对生活最直接的感受。
四
上文谈了这么多,笔者实际上想表明一个问题,我们的美育教学必须从“课堂走向生活”,不能用大量苍白的知识和僵化的技巧掩盖生活的缺失。艺术教育应该使学生意识到个体生命存在的快乐,使他们意识到这种快乐并不遥远,而就在他们的身边,甚至是与生俱来的,学生由此将获得一双发现的眼睛。如果没有生活实践的参与,那么他们所掌握的永远都只是一些浮光掠影的表面知识,而无法进入到艺术世界的内部,也无法体会艺术的乐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它们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美育教学的活动中来。像在美国上世纪80年代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体系中提出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艺术教育和90年代的综合艺术课程都强调了学生要动态地了解艺术的常识、美学的原理、批评的技巧与自己参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挖掘自身的各种精神体验和创造力,通过各种方法和媒介加以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方法或者一种体验是绝对的。这就比较符合美育教学的初衷——发现,了解,审美,批判,怀疑,创造。
上述理念我们可以把它概括成为:从美育到生活,再从生活到美育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于美的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学生自身创造力的一种肯定。从具体操作来说,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审美欣赏日常化的问题;二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或者说艺术化)的问题。审美欣赏的日常化也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使一些艺术经典(一些艺术大师的作品)与学生的生活发生关联。因为对于并不是从事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过分艰深和晦涩的知识也许会让他们望而却步。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加以“软化”,从而变成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并且找到这些作品与他们生活之间的关联,能够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认为,艺术是形象化的思维,也就是通过眼睛和形象的表达所进行的思考。每一个艺术家身上都有他独特的精神气质,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述先对这种精神气质有所了解,然后通过一定的方式,比如说让学生自己分析,或者动手做一个简单的临摹,加深学生对这个作品的认识。甚至可以让学生在这些作品上加入大胆的改造,从而使这幅作品产生新的效果。比如在我国香港的艺术教育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采用马蒂斯的风格来为自己喜爱的CD设计封面。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也就是让学生关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并且用一种艺术化的形式把他们表现出来。国外的一位学者Klaus Sliwka就提出视觉沟通(Visual communication)的主张,认为绘画、电影、电视、广告、照片等形式,充分体现视觉艺术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功能,使艺术成为比文字语言更加直接的交流方式。这一点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似乎很难,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关心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一些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入手,鼓励学生动手来表达对这些问题的一些看法。比如说“安全”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剪报、海报、漫画、拼贴、电脑美术等形式,表达对自身安全的注意。学生作品的成败、好坏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让他们参与到其中,体会其中的乐趣。同时,也可以促使他们就一些问题不受限制地展开思维。就像另一位外国艺术家奥托所提出的现代艺术具有实验性的功能,即实验新的理论,新的思考,这样才能促成新的社会和新的文化的产生。奥托的理论表明艺术本身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现代社会技术与艺术的同步发展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因此我们的艺术教育或者美育也必须具有开放性,必须提供足够的空间给学生,激发他们的思想或者能够容纳他们的创造力。
美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它是一个针对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的“人”的工作,所以不能用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它,不能以学生记住了多少著名的作品、多少大师的名字来衡量,而要看学生通过学习,有没有激发起对生活的兴趣,有没有激发对艺术的兴趣。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变化的美育课堂是我们所需要的。这些因素虽然与“记忆”所产生的效果相比是一种“隐性”的,不太那么直接反映出来的效果,但是对学生而言,也许是更持久的,更能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种效果。
注释:
①(美)艾迪斯 埃里克森著.艺术史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第3页.②(法)让-弗·利奥塔等著,赵一凡等译.后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19页.③曾繁仁主编.中西交流对话中的审美与艺术教育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第147页.参考文献:
[1](美)艾迪斯 埃里克森著.艺术史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2](美)沃尔夫 吉伊根著.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3]曾繁仁主编.中西交流对话中的审美与艺术教育.山东大学出版社.[4]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文化艺术出版社.[5](法)让-弗·利奥塔等著,赵一凡等译.后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第四篇:大连理工大学艺术与审美笔记
艺术与审美
什么是艺术: 人类以感情和想象作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艺术分类: 表演艺术 造型艺术 语言艺术 综合艺术(戏剧,影视)时间艺术(音
乐)空间艺术 时空并列(文学,戏剧,影视)一.艺术的特征 1.形象性: ①客观与主观统一 ②内容与形式统一 ③个性与共性统一(“雅”与“俗”)2.主体性: ①创作的主体性 ②作品的主体性 ③欣赏的主体性 3.审美性: ①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 ②真,善,美的结晶 4.艺术的特色: ①表达方式-----情感 ②结构形式 ③艺术的表现技巧-----个性化 ④艺术的表现风格 二.艺术的功能
1.认识功能 认识社会 认识科学 2.教育功能 审美功能 娱乐功能 三.艺术的效应
音乐的情感效应 音乐的美感效应 音乐的智能效应 四.艺术与科学
音乐-----物理 音乐-----农学 音乐-----医学 中国音乐: 国乐 民族音乐 传统音乐 新音乐 发展:
远古 中古近古近代 现代 远古: 距今约九千年的笛子--最古老的乐器(迄今为止,中国)夏商乐器 <诗经> <楚辞> 先秦编钟近古: 说唱-元杂剧 戏曲-昆剧,京剧 昆曲是有水磨腔的剧种 器乐曲-<潇湘水源>(郭沔)-<海青拿天鹅>近代: 学堂乐歌--近代新音乐的产生 代表人物: 沈心工,李叔同 <送别>----夕阳曲调填配新词
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学院 代表人物:萧友梅,赵元任
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问> 国乐政革----刘天华 聂耳,黄自,贺绿汀,冼星海 中国式歌剧----<白毛女> 现代: 民族特色的歌剧,舞剧,管弦乐,交响诗
抒情歌曲----<大丰收><祝酒歌><我爱你中国> 通俗歌曲的流行----<军港之夜><让世界充满爱><小草> 中国摇滚乐<一无所有> 影视音乐<牧羊曲><枉凝眉><四世同堂> 民族器乐曲-<长城随想><秋湖月夜> 新时期大型作品-<第一交响曲><蜀道难> 歌剧-<伤逝><原野><苍原>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四大传说:梁祝 牛郎织女 白蛇传 孟姜女 中国传统音乐构成:
民间音乐: 文人音乐
民间民歌: 号子,山歌,小调
与劳动共生的号子 优美动听的小调----<茉莉花> 西方引用过 自由抒情的山歌----陕北民歌<信天游> 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 ,现代科学技术,流行音乐的融合,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永恒的经典 西方音乐 中世纪-文艺复兴
巴洛克时期音乐 Baroque源自葡萄牙语 1600-1750年 以辅调为主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1760-1830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1830-1900 20世纪音乐 巴洛克
威尔第(1678年生于威尼斯)<四季> 建立快慢快三个乐章的协奏曲形成 亨德尔 歌剧,清唱剧,器乐曲 <弥赛亚>,哈利路亚
巴赫(近代音乐之父)(复调音乐大师)“十二平均律”
莫扎特(神童)贝多芬(乐圣)领域: 交响曲,弦乐四重奏,清唱剧 歌剧 交响曲为主的器乐曲 作品特点: 明朗,欢快 精致,典雅 英雄般,革命性的毅力和热情 <惊愕> <费加罗婚礼<序曲> <第九交响曲> 1.完善交响曲的基本模式 1.完善了钢琴协奏曲 2.弦乐四重奏的结构和技巧 2.发展了意大利歌剧 3.确定近代管弦乐队的配器原则 3.开创了德文歌剧的先河 浪漫主义
抒情性 人民性 民族性 幻想性 新精神(一)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
形式:1.分节歌<野玫瑰> 2.通谱歌<魔王> 3.变化分节歌<鳟鱼> 表现风格各异: 民族般的淳朴优美--<野玫瑰> 浪漫主义的甜美和忧郁--<流浪者> 神圣虔诚的--<圣母颂> 温柔优美的--<小夜曲>(二)钢琴诗人-肖邦
钢琴之王--李斯特(1811-1886)创作之交响诗
一.俄罗斯音乐文化之父-格林卡 二.俄克音乐文化
1.斯提塔那<沃尔塔瓦河> 2.德沃夏克 歌剧 起源于16世纪的弗罗伦萨 莎士比亚 歌德 歌剧的音色之美 独唱 咏叹调 宣叙调
重唱 二重 三重 四重及以上 男高音:抒情,戏剧,花腔 最早的咏叹调 1608年
阉人歌手 法里内利(1705-1782)男高音 抒情男高音 戏剧男高音 花腔男高音 歌剧大师 巴洛克·亨德尔 古典时期:莫扎特
浪漫主义: 意大利-罗西尼,唐尼采蒂,普契尼,威尔第
法国--比才,古诺 德国--瓦格纳
民族乐派:东欧-斯美塔那,德沃夏克 俄罗斯-柴可夫斯基
印象主义:德彪西,拉威尔 现代民族:巴洛克,格什温 表现主义:勋伯格,贝尔格 新古典主义:斯特拉文斯基 先锋派:诺诺
中国音乐
民族特色的歌剧、舞剧、管弦乐、交响诗、小提琴协奏曲:
eg:江姐,刘三姐,洪湖赤卫队;鱼美人,红色娘子军;瑶族舞曲;梁祝;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嘎达梅林
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梁祝
我爱你中国,祝酒歌(抒情歌曲);崔健-一无所有(摇滚乐);83版射雕;伤势(歌剧)
民间民歌:号子(与劳动共生)-大连长海号子-黑龙江哈腰褂,山歌(自由抒情)-陕北信天游-走西口,小调-江苏茉莉花(西方引用)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结合西方文化
重点:骨笛,编钟,琵琶,霓裳羽衣曲,戏曲学堂乐歌 西方音乐
大纲: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20世纪
巴洛克:是一个时期,源自葡萄牙语(Baroque),意为奇怪的不规则的珍珠,一般含贬义,指粗陋曲、奇异、夸张的音乐
代表人物:巴赫,拜托了宗教的束缚,海顿-交响乐之父
代表:四季-春,夏-小提琴作曲家维瓦尔第;弥赛亚-哈利路亚;g弦上的咏叹调-近代音乐之父巴赫-惊愕 古典主义时期:1760-1830 莫扎特、贝多芬、海顿(交响乐之父)费加罗婚礼-莫扎特
乐圣-贝多芬-李叔同称呼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野玫瑰》《魔王》《小夜曲》《圣母颂》《鳟鱼》
肖邦:钢琴诗人-《圆舞曲》《夜曲》
李斯特:钢琴之王-《帕格尼尼-钟》
民族音乐
格林卡:俄国音乐之父 强力集团:新俄罗斯乐派
柴可夫斯基:也可归为浪漫主义作曲家-《第六交响曲》《天鹅湖》
捷克音乐文化 《念故乡》
法国音乐文化
德彪西+贝加摩组曲+月光
第五篇:审美与艺术鉴赏课考试题
审美与艺术鉴赏课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20分)
1、审美趣味
答:审美趣味也称“审美鉴赏力”。审美趣味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偏爱,是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它直接体现为青少年的审美选择和评价。青少年的审美趣味虽然表现为直感的个别的选择方式,却包含着某些审美观念的因素,它是青少年自发审美需要和自觉审美意识的结合。
2、蒙太奇
答: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地拼贴剪辑手法。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蒙太奇划分为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理性蒙太奇。功能主要有:○1 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以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2 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每个镜头虽然只表现一定的内容,但组接一定顺序的镜头,能够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思考。○3 创造独特的影视时间和空间。每个镜头都是对现实时空的记录,经过剪辑,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影视时空。
3、艺术的本质
答: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4、好照片三要素
答:○1 一幅好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主题必须明确,毫不含糊,使任何观赏者一眼就能看得出来。○2 一幅好照片必须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3 一幅好照片必须画面简洁,只包括那些有利于把视线引向被摄主体的内容,而排除或压缩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内容。
二、简答题(30分)
1、艺术鉴赏过程中的对主体修养的要求有哪些?(10分)
答:(1)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艺术家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2)艺术家与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艺术创作不能离开客观现实社会生活;(3)艺术家应该具有杰出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
2、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雕塑艺术的欣赏方法。(10分)
答:欣赏雕塑作品应从三个方面把握:即体积意识、环境意识、象征意识。
《拿破仑之母》这座雕像自从公元1804年在拿破仑母亲的罗马寓所拟定初稿后,作者卡诺瓦便辛劳地用了几年的时间来完成大理石作品。卡诺瓦是一个追求完美的雕塑家,早期作过石匠。他经常用泥巴或灰泥来塑模型,但这些材料不易存留,所以大理石成为他主要的创作材料。此雕像极端写实,人物的眉目、头发、皮肤,借助大理石的质感,令人耳目一新,整个塑像仿佛有人的情感,慈眉微笑和满脸平易,动态安详,衣纹服贴,配合巧妙。这正是作者想要达到的目标,在完成此作之前,他曾做过多种草图造型和模型制作,这件作品成功地展览于巴黎沙龙,最后,拿破仑的母亲把它作为礼物送给自己儿子。
3、工艺美术的鉴赏方法有哪些?谈谈你对中国工艺品的的理解与审美感受。(10分)
(1)工艺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方法:①感悟式鉴赏、②形式鉴赏、③社会学式鉴赏、④比较式鉴赏。这四种鉴赏方式之间有相互渗透的关系,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感性向理性深度过渡。(2)中国工艺品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以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为例,民间手工艺品是指民间的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品。手工艺品的品种非常繁多,如宋锦、竹编、草编、手工刺绣、蓝印花布、蜡染、手工木雕、泥塑、剪纸、民间玩具等。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审美观点的不同,各地的手工艺品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充分的展示了中国手工艺术的风采。手工制作工艺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她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丰富的门类、传世佳作蜚声海内外,几千年来,传统手工艺产品始终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一大特色产业。
中国民间手工艺品是生产者的艺术,它出自民间,服务于民众始终把实用和审美融合于一体,带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非为纯艺术现象。民间工艺美术植根社会最基层,在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生生不息,构筑了基础雄厚的大众文化底蕴,并对其他文化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六、论述题(50分)
1、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塑造怎样的人?结合自己学习这门课的过程,谈谈体会。(30分)
答: ○1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淡化了以往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功利主义的价值观,重视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设计、自我选择的能力。其主要目的,从能力的培养转向全人的塑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塑造高尚健全的人格。○2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最为关注的是受教育者对人生潜能、目标感、成就感等终极意义的认识。○3与艺术与美摩挲越多,心灵越敏感,对人生世相看得越清楚而深刻,越能够潜人到人们思想的最深处,潜入到人们包括自己的潜意识中;对艺术的感受能力越高,越能感受到艺术作品中常人不能感受到的最微妙、最有趣味的部分。○4只有以艺术的心态去生活,才能把自由的劳作当作享受,把艰难的人生当作逍遥游。
2、结合你所喜爱的电视作品,谈谈电视艺术鉴赏的基本途径。(20分)
答:电视艺术鉴赏的基本途径:○1全方位地感受、理解电视艺术。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电视语言,有利于我们全方位地去感受、理解电视艺术。○2积极参与电视艺术的“再创造”。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创造性想象,同对文学、绘画、音乐、摄影等艺术的鉴赏一样,对电视艺术作品的鉴赏也十分需要鉴赏者发挥“创造性想象”。○3对电视艺术进行独特的“再评价”。鉴赏者要以积极的态度、健康的情趣、高品位的审美眼光,对电视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重新认识与衡量,可以称为“再评价”。○4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准。电视剧创作,会呈现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画面,其中也包括社会的阴暗面。这就要求鉴赏者有审美辨析能力,自觉抵御不良电视作品的负面影响,正确把握自我,正确认识生活,分清美与丑,追求真、善、美。《蜗居》当然不是特别深刻的作品,说的无非是小民琐碎的烦恼生活,又不能升华到本质或者深入到骨髓的高度,充其量不过是嘟囔和抱怨,连揭露都谈不上。不过这正是一般平民的高度和角度,平凡而亲切,注定能引发普通人最大的共鸣。这也是六六笔下一贯的特点,再加上文字的讥诮幽默,使她能够在文坛占据自己虽然不大但颇醒目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