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三元杂交猪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16:4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展三元杂交猪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展三元杂交猪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发展三元杂交猪的实践与思考

发展三元杂交猪的实践与思考

xx年12月,市科技局组织我市畜牧兽医专家对月河流域现代和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带畜牧课题组承担的《绿色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技术研究》进行了评审验收。与会专家认为该项目通过对##市绿色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评价、商品猪三元杂交组合模式的筛选、无公害绿色饲料配方设计、绿色猪饲养管理规范的制定、绿色猪疾病控制程序建立以及猪场卫生与污染综合防治等技术的研究,并将其组装配套,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是一项惠泽##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的科技成果。市委、市政府决定把畜牧产业作为我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点,我们认

为,发展畜牧业应该重点发展三元杂交瘦肉型猪。

一、发展三元杂交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大力推广无公害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畜产品总量的基本解决和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出现了多样化、优质化、健康化的趋势,特别是畜产品的卫生和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瘦肉精、兽药残留、微生

物污染已经成为影响畜产食品消费的三大障碍。2002年7月,国务院下发《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决定由农业部等有关部门通过健全体系、完善制度等措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全过程监管,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解决“餐桌污染”,保证消费

安全,使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其重点就是从产地和市场两环节入手,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和引导安全无公害、绿色的畜产品进入市场,把无证、无标、未经检验的畜产品拒之门外。重点扶持规范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大型企业的市场份额。通过在进入市场环节实施食品标准准入,经营者协议准入,在市场交易环节实施动态监管,对不合格食品或违法经营者实施市场退出机制,对食品及其经营者在流通领域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是大势所趋,是各地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是倡导绿色安全消费的需要。建立优质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畜牧业的必然要求。

2、##具有生产AA级绿色畜产品 的良好生态环境条件。##地处北亚热带,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光热及生物资源丰富,水、空气、土壤受污染程度轻,有生产绿色无公害畜产品良好的产地环境。xx年,月河流域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带畜牧课题组科技人员通过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及土壤环境的监测分析,各项主要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AA级绿色畜产品环境质量标准。

3、把##建设成无公害杂交瘦肉型猪生产基地有便捷的交通。西康、襄渝、阳安铁路在我市交汇,随着西安到重庆、##到武汉铁路复线建设以及西康高速公路的建设。##融入了西安的“半日经济区”。两市在加强中医药研发合作,做大医药产业;搞好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共同打造旅游线路;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确保人民吃上“放心肉”、“放心菜”有了实质的合作。我市的生猪生产不再是以饲料粮自给自足的生产条件,而是融入全省、全国的畜牧业大环境中,充分发挥我市的自然环境及人力优势,扬

长避短。大力发展规模养猪,把我市建设成无公害优质猪肉生产基地。

二、生猪三元杂交技术引进示范获得成功

2001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月河流域启动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项目。项目实施4年来,该区域无公害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示范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大批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养猪场和养猪大户纷纷建立;三元杂交猪的繁育体系、无公害生猪饲养管理和无公害兽医防治体系初步形成。三元杂交模式的筛选和无公害饲料的研发已基本完成。到目前,共引进长白、杜洛克、大约克等国外瘦肉型种猪930多头,建立良种繁育场4个,建设科技示范点20个,累计繁育种猪4800头,生产三元杂交瘦肉型商品猪32万头。占该区域生猪生产量的%。在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方面,先后完成了绿色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三元杂产观众

型猪杂交模式的选择、绿色无公害

饲料配方筛选、无公害生猪饲养管理规程和无公害生猪兽医卫生防疫制度的制定。通过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月河流域的养猪规模和养猪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中三元杂交猪的瘦肉率已达到%;三元杂交商品猪90公斤出栏时间缩短到天;三元杂交肥育猪每公斤增重的饲料消耗已降到公斤。为全市大力推广生猪三元杂交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示范点建设成效显著。2001年以来,畜牧课题组共建示范点12个。在示范的建设上,按照“稳定数量、提高质量、抓精品示范点”的基本思路。对石泉万头猪场、汉阴望山梁种猪场、汉滨恒桥良种猪场、汉阴浦溪三堰村等示范点,为月河流域畜牧科技重点示范点。这些示范点的建设,一方面为三元杂交猪繁育系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示范点的建设为三元杂交猪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

2、三元杂交猪示范基地建设起步

良好。目前,石泉、汉阴、汉滨区分别建设三元杂交猪示范基地一个。石泉池河镇成为月河流域畜牧科技重点示范带最大的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其中石泉农科园万头猪场每年向该基地提供三元杂交仔猪8000多头,发展养猪大户50多户。汉阴县三堰村发展养猪大户98户,年出栏三元杂交瘦肉型商品猪1500多头,每头三元杂交瘦肉型商品猪新增纯收入246元,比一般商品猪多收入126元。以此计算,仅在月河流域推广三元杂交瘦肉型猪每年群众多增收384万元,四年累计增收1536万元。

3、试验示范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几年来,先后进行了无公害饲料配方的筛选、三元杂交猪最佳杂交组合的试验、三元杂交猪的肥育及优良屠宰试验等20多个试验研究。取得省级科研成果一项,市级科研成果三项。特别是三元杂交猪最佳杂交组合的试验、无公害饲料添加剂的试验及猪种的引进,为##市

畜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科技推广与服务初见成效。几年来,科技推广与服以规范饲养技术为核心,围绕三元杂交猪的生产,先后制定了“绿色猪饲养管理规范”、“饲料与饲料添加剂使用规范”、“疫病防治与兽药使用规范”、“养猪场卫生与环境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在示范点、示范基地大力推广。共印刷技术手册5000余册,技术资料20000多份,举办各种技术培训250场次,受训人数15000多人,深入养殖户现场解决问题240多场次。

5、产业化建设取得重要成绩。经过几年的努力,发展养猪协会3个,以“公司+农户”为基本模式的畜牧产业化正式形成。目前,以石泉农科园万头猪场为核心,众多农户参与的“养猪合作社”,以汉滨区恒桥良种猪场为龙头的“大户带一般农户”的发展模式已经形成。这些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农户按照要求组织生产,这种形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户的技术问题、产品

销售问题。如石泉农科园万头猪场与40多家农户形成养猪合作社,猪场为农户提供猪苗、饲养技术、饲料、防疫及产品销售服务,农户按公司要求组织生产,对于“合作社”产生的利润农户参与第二次分配,这样充分调动了农户参与合作社发展养猪的积极性。

三、选准发展三元杂交猪的着力点

1、完善三元杂交猪良种繁育体系。全市以月河流域为中心,建立完善三元杂交猪良种繁育体系。一是各县区要以企业为龙头,建立和完善三元杂交瘦肉型良种猪繁育推广中心。全市引进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等原种猪800头,其中母猪600头,年供种能力达到8000头以上。二是各县区以养猪企业为核心,以存栏100—200头基础母猪为一个单元,建立二元杂交母猪扩繁。全市每年向社会提供“三元杂交母猪”10万头。三是以养殖专业户为基础,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使三元杂交商品仔猪的年生产量达到200万头以上。

2、培育三元杂交猪饲养大户和专业村。重点发展一批年出栏量100—1000头的养猪大户和出栏5000头以上商品猪的养猪专业村。到2016年,通过集约化生产的瘦肉型商品猪达到瘦肉型猪出栏总量的80%以上,在养殖小区和专业化的养猪场,实行“六统一”的标准化饲养方式,即“统一品种、统一用料、统一用药、统一防疫、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使分散的家庭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转变,从而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3、大力扶持和发展肉食品加工企业。以##市东方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核心,联合市内外屠宰加工企业,组建大型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集团,引进现代化的冷鲜肉加工技术和设备。以冷鲜分割肉加工为主打造产品品牌,大力发展以冷鲜肉分割配送为核心的营销体系,创建无公害的猪肉品牌,用品牌抢占西安、重庆、武汉等大中城市的市场。

4、全面推广生猪标准化生产。标

准化生产是现代养猪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广生猪标准化生产,有利于提高肉食品的卫生质量,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生猪标准化生产,就是对生猪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规范、约束。按标准要求建场、饲养、防疫、用药、排污等,规范各环节操作。以有效的控制猪产品的卫生质量,确保食用安全。

5、建立健全无公害畜产品管理和监督体系。无公害兽医卫生防治体系要贯彻“以防为主”的原则,要重视法规建设,严于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范围、使用品种、使用剂量及使用时间。同时,要制定和落实生猪免疫程序,指导养猪企业搞好猪场废弃物的无害化利用。无公害畜产品管理和监测络建设要成立专门的机构,配备专人和专用设备,负责全市无公害畜产品的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与监督管理工作。并且要以饲料、兽药和生态环境检测入手,充实仪器设备,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尽快形成络。

6、搞好饲养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无公害三元杂交瘦肉型生猪生产其关键技术是提高猪肉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延伸产业链。围绕关键技术要研究和推广一批先进、实用并进行配套集成,形成简便易行的标准化成套实用技术。目前,在我市已经成熟,且急需推广的实用技术有:①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技术。②生猪无公害饲养管理技术。③无公害饲料生产技术。④无公害兽医卫生防治技术。⑤养猪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7、整合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联姻。以生产、加工利益的联结为核心,调动加工销售企业,技术推广部门及生产者的积极性。加快产、供、销、加工与技术推广一体化的进程,大力推进“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采取有效组织形式,协调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通过契约、股份合作等方式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生猪产业化的经营机制的创新,稳

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把养猪业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8、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优惠政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和保证。在制定养猪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下,一方面要积极完善已有的政策,如土地使用政策。另一方面,根据养猪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出台新的养猪业发展扶持政策。一是建立市、县两级养猪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良种建设、防疫络体系建设以及无公害畜产品的监测体系建设。二是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力度。三是制定出台奖励政策,从畜产品企业上缴所得税中,每年拿出10%返还该企业,市县区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对养猪企业农户和乡镇发展养猪业的奖励。四是制定出台科技人员激励政策按照身份不变、工资待遇不变、正常晋级不变,创收归自己的原则,大力支持和鼓励畜牧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到养猪生产的第一线,开展技术承包,科技服务,创办、领办养猪实体和龙头企业,发挥科技人

员应有的作用。

9、加强领导,整体推进。市上要加强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和协调资金、计划和人员。特别是要组织畜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畜牧科技推广单位和龙头企业的科技人员合力攻关,搞好无公害生猪饲养关键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与技术开发,组装配套与试验,技术示范和推广,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工作。组织肉食品加工企业、研究单位技术推广单位开展协作,建立提升畜产品竞争能力的示范区,形成示范区内关键技术攻关点,组装技术示范片,成套技术推广面相结合的梯度推进的实施层次。

四、几点建议

从目前养猪业发展的趋势看,建立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是实施国家食品准入制度,适应市场需要的必然选择。同时,我市具有建立无公害优质生猪生产基地的环境条件和养殖条件。因此建议:

1、把建立“##市200万头无公害三

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列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进行论证、立项,并对外招商。

2、成立相应的机构,具体负责本项目的实施。

3、组织有关部门尽快完成我市无公害畜产品产地环境认定申报工作,尽早取得省上的认定,并积极做好产品认证的前期准备工作。

4、出台我市发展无公害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的实施意见,制定养猪业发展规划。

5、整合资源,突出重点,优先把月河流域建成我市生猪三元杂交商品基地。

第二篇:发展三元杂交猪的实践与思考

2004年12月,市科技局组织我市畜牧兽医专家对月河流域现代和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带畜牧课题组承担的《绿色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技术研究》进行了评审验收。与会专家认为该项目通过对##市绿色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评价、商品猪三元杂交组合模式的筛选、无公害绿色饲料配方设计、绿色猪饲养管理规范的制定、绿色猪疾病控制程序建立以及猪场卫生与污染综合防治等技术的研究,并将其组装配套,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是一项惠泽##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的科技成果。市委、市政府决定把畜牧产业作为我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点,我们认为,发展畜牧业应该重点发展三元杂交瘦肉型猪。

一、发展三元杂交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大力推广无公害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畜产品总量的基本解决和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出现了多样化、优质化、健康化的趋势,特别是畜产品的卫生和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瘦肉精、兽药残留、微生 物污染已经成为影响畜产食品消费的三大障碍。2002年7月,国务院下发《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决定由农业部等有关部门通过健全体系、完善制度等措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全过程监管,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解决“餐桌污染”,保证消费安全,使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其重点就是从产地和市场两环节入手,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和引导安全无公害、绿色的畜产品进入市场,把无证、无标、未经检验的畜产品拒之门外。重点扶持规范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大型企业的市场份额。通过在进入市场环节实施食品标准准入,经营者协议准入,在市场交易环节实施动态监管,对不合格食品或违法经营者实施市场退出机制,对食品及其经营者在流通领域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是大势所趋,是各地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是倡导绿色安全消费的需要。建立优质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畜牧业的必然要求。

2、##具有生产AA级绿色畜产品的良好生态环境条件。##地处北亚热带,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光热及生物资源丰富,水、空气、土壤受污染程度轻,有生产绿色无公害畜产品良好的产地环境。2003年,月河流域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带畜牧课题组科技人员通过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及土壤环境的监测分析,各项主要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AA级绿色畜产品环境质量标准。

3、把##建设成无公害杂交瘦肉型猪生产基地有便捷的交通。西康、襄渝、阳安铁路在我市交汇,随着西安到重庆、##到武汉铁路复线建设以及西康高速公路的建设。##融入了西安的“半日经济区”。两市在加强中医药研发合作,做大医药产业;搞好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共同打造旅游线路;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确保人民吃上“放心肉”、“放心菜”有了实质的合作。我市的生猪生产不再是以饲料粮自给自足的生产条件,而是融入全省、全国的畜牧业大环境中,充分发挥我市的自然环境及人力优势,扬长避短。大力发展规模养猪,把我市建设成无公害优质猪肉生产基地。

二、生猪三元杂交技术引进示范获得成功2001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月河流域启动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项目。项目实施4年来,该区域无公害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示范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大批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养猪场和养猪大户纷纷建立;三元杂交猪的繁育体系、无公害生猪饲养管理和无公害兽医防治体系初步形成。三元杂交模式的筛选和无公害饲料的研发已基本完成。到目前,共引进长白、杜洛克、大约克等国外瘦肉型种猪930多头,建立良种繁育场4个,建设科技示范点20个,累计繁育种猪4800头,生产三元杂交瘦肉型商品猪32万头。占该区域生猪生产量的37.7%。在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方面,先后完成了绿色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三元杂产观众 型猪杂交模式的选择、绿色无公害饲料配方筛选、无公害生猪饲养管理规程和无公害生猪兽医卫生防疫制度的制定。通过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月河流域的养猪规模和养猪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中三元杂交猪的瘦肉率已达到62.4%;三元杂交商品猪90公斤出栏时间缩短到142.6天;三元杂交肥育猪每公斤增重的饲料消耗已降到2.86公斤。为全市大力推广生猪三元杂交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示范点建设成效显著。2001年以来,畜牧课题组共建示范点12个。在示范的建设上,按照“稳定数量、提高质量、抓精品示范点”的基本思路。对石泉万头猪场、汉阴望山梁种猪场、汉滨恒桥良种猪场、汉阴浦溪三堰村等示范点,为月河流域畜牧科技重点示范点。这些示范点的建设,一方面为三元杂交猪繁育系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示范点的建设为三元杂交猪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

2、三元杂交猪示范基地建设起步良好。目前,石泉、汉阴、汉滨区分别建设三元杂交猪示范基地一个。石泉池河镇成为月河流域畜牧科技重点示范带最大的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其中石泉农科园万头猪场每年向该基地提供三元杂交仔猪8000多头,发展养猪大户50多户。汉阴县三堰村发展养猪大户98户,年出栏三元杂交瘦肉型商品猪1500多头,每头三元杂交瘦肉型商品猪新增纯收入246元,比一般商品猪多收入126元。以此计算,仅在月河流域推广三元杂交瘦肉型猪每年群众多增收384万元,四年累计增收1536万元。

3、试验示范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几年来,先后进行了无公害饲料配方的筛选、和推广,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工作。组织肉食品加工企业、研究单位技术推广单位开展协作,建立提升畜产品竞争能力的示范区,形成示范区内关键技术攻关点,组装技术示范片,成套技术推广面相结合的梯度推进的实施层次。

四、几点建议从目前养猪业发展的趋势看,建立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是实施国家食品准入制度,适应市场需要的必然选择。同时,我市具有建立无公害优质生猪生产基地的环境条件和养殖条件。因此建议:

1、把建立“##市200万头无公害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列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进行论证、立项,并对外招商。

2、成立相应的机构,具体负责本项目的实施。

3、组织有关部门尽快完成我市无公害畜产品产地环境认定申报工作,尽早取得省上的认定,并积极做好产品认证的前期准备工作。

4、出台我市发展无公害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的实施意见,制定养猪业发展规划。

5、整合资源,突出重点,优先把月河流域建成我市生猪三元杂交商品基地。(作者分别系##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干部)

[1]

第三篇:发展三元杂交猪的实践与思考

2004年12月,市科技局组织我市畜牧兽医专家对月河流域现代和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带畜牧课题组承担的《绿色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技术研究》进行了评审验收。与会专家认为该项目通过对##市绿色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评价、商品猪三元杂交组合模式的筛选、无公害绿色饲料配方设计、绿色猪饲养管理规范的制定、绿色猪疾病控制程序建立以及猪场卫生与污染综合防治等技术的研究,并将其组装配套,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是一项惠泽##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的科技成果。市委、市政府决定把畜牧产业作为我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点,我们认为,发展畜牧业应该重点发展三元杂交瘦肉型猪。

一、发展三元杂交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大力推广无公害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畜产品总量的基本解决和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出现了多样化、优质化、健康化的趋势,特别是畜产品的卫生和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瘦肉精、兽药残留、微生

物污染已经成为影响畜产食品消费的三大障碍。2002年7月,国务院下发《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决定由农业部等有关部门通过健全体系、完善制度等措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全过程监管,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解决“餐桌污染”,保证消费安全,使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其重点就是从产地和市场两环节入手,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和引导安全无公害、绿色的畜产品进入市场,把无证、无标、未经检验的畜产品拒之门外。重点扶持规范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大型企业的市场份额。通过在进入市场环节实施食品标准准入,经营者协议准入,在市场交易环节实施动态监管,对不合格食品或违法经营者实施市场退出机制,对食品及其经营者在流通领域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是大势所趋,是各地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是倡导绿色安全消费的需要。建立优质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畜牧业的必然要求。

2、##具有生产aa级绿色畜产品的良好生态环境条件。##地处北亚热带,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光热及生物资源丰富,水、空气、土壤受污染程度轻,有生产绿色无公害畜产品良好的产地环境。2003年,月河流域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带畜牧课题组科技人员通过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及土壤环境的监测分析,各项主要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aa级绿色畜产品环境质量标准。

3、把##建设成无公害杂交瘦肉型猪生产基地有便捷的交通。西康、襄渝、阳安铁路在我市交汇,随着西安到重庆、##到武汉铁路复线建设以及西康高速公路的建设。##融入了西安的“半日经济区”。两市在加强中医药研发合作,做大医药产业;搞好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共同打造旅游线路;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确保人民吃上“放心肉”、“放心菜”有了实质的合作。我市的生猪生产不再是以饲料粮自给自足的生产条件,而是融入全省、全国的畜牧业大环境中,充分发挥我市的自然环境及人力优势,扬长避短。大力发展规模养猪,把我市建设成无公害优质猪肉生产基地。

二、生猪三元杂交技术引进示范获得成功

2001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月河流域启动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项目。项目实施4年来,该区域无公害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示范项目取。

三、选准发展三元杂交猪的着力点

1、完善三元杂交猪良种繁育体系。全市以月河流域为中心,建立完善三元杂交猪良种繁育体系。一是各县区要以企业为龙头,建立和完善三元杂交瘦肉型良种猪繁育推广中心。全市引进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等原种猪800头,其中母猪600头,年供种能力达到8000头以上。二是各县区以养猪企业为核心,以存栏100—200头基础母猪为一个单元,建立二元杂交母猪扩繁网。全市每年向社会提供“三元杂交母猪”10万头。三是以养殖专业户为基础,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使三元杂交商品仔猪的年生产量达到200万头以上。

2、培育三元杂交猪饲养大户和专业村。重点发展一批年出栏量100—1000头的养猪大户和出栏5000头以上商品猪的养猪专业村。到2012年,通过集约化生产的瘦肉型商品猪达到瘦肉型猪出栏总量的80%以上,在养殖小区和专业化的养猪场,实行“六统一”的标准化饲养方式,即“统一品种、统一用料、统一用药、统一防疫、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使分散的家庭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转变,从而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3、大力扶持和发展肉食品加工企业。以##市东方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核心,联合市内外屠宰加工企业,组建大型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集团,引进现代化的冷鲜肉加工技术和设备。以冷鲜分割肉加工为主打造产品品牌,大力发展以冷鲜肉分割配送为核心的营销体系,创建无公害的猪肉品牌,用品牌抢占西安、重庆、武汉等大中城市的市场(特别是大型超市)。

4、全面推广生猪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生产是现代养猪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广生猪标准化生产,有利于提高肉食品的卫生质量,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生猪标准化生产,就是对生猪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规范、约束。按标准要求建场、饲养、防疫、用药、排污等,规范各环节操作。以有效的控制猪产品的卫生质量,确保食用安全。

5、建立健全无公害畜产品管理和监督体系。无公害兽医卫生防治体系要贯彻“以防为主”的原则,要重视法规建设,严于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范围、使用品种、使用剂量及使用时间。同时,要制定和落实生猪免疫程序,指导养猪企业搞好猪场废弃物的无害化利用。无公害畜产品管理和监测网络建设要成立专门的机构,配备专人和专用设备,负责全市无公害畜产品的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与监督管理工作。并且要以饲料、兽药和生态环境检测入手,充实仪器设备,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尽快形成网络。

6、搞好饲养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无公害三元杂交瘦肉型生猪生产其关键技术是提高猪肉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延伸产业链。围绕关键技术要研究和推广一批先进、实用并进行配套集成,形成简便易行的标准化成套实用技术。目前,在我市已经成熟,且急需推广的实用技术有:①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技术。②生猪无公害饲养管理技术。③无公害饲料生产技术。④无公害兽医卫生防治技术。⑤养猪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7、整合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联姻。以生产、加工利益的联结为核心,调动加工销售企业,技术推广部门及生产者的积极性。加快产、供、销、加工与技术推广一体化的进程,大力推进“公司+农户(场)”的经营模式,采取有效组织形式,协调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通过契约、股份合作等方式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生猪产业化的经营机制的创新,稳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把养猪业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8、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优惠政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和保证。在制定养猪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下,一方面要积极完善已有的政策,如土地使用政策。另一方面,根据养猪业发展的需

第四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2013-11-8 阅读: 出处: 中国教育报 作者: 编辑

读《温家宝谈教育》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源远流长,任重道远。温家宝同志出身教师世家,心系教育,情系师生,对教育事业怀有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使命感。在担任国务院总理的十年间,他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制定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他深入各地校园课堂,无论是灾区教室,还是农民工子弟学校,都留下了他对广大师生的真切关爱。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人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专家、学者选编的《温家宝谈教育》一书,内容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方面,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间,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伟大实践及其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全书紧紧围绕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论述了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办教育的根本宗旨。从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提出“教育为人民服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008年8月29日,温家宝同志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他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充分考虑群众的期盼,把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作为规划的重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规划的落脚点”。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凸显了教育的民生意义,力求通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切实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温家宝同志多次强调,教育是重大民生问题。2011年8月28日,他在河北省张北县农村教师大会上讲话时强调:“办好农村教育事业是一项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是农村的希望之路和光明之路。我们一定要肩负起这项重大而光荣的历史责任,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让农村所有孩子都能够有学上、上好学。”2012年9月27日,温家宝同志在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完成了“两基”攻坚这一历史性任务,我国教育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基本解决了“有学上”问题,但更大的挑战是“上好学”。今后要适应人民群众接受更好教育的新期盼,把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促进均衡发展上来,加快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孩子。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

“教育是民生”的思想,是我们党的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教育价值和功能的崭新阐释,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真正确立。让人民享有发展的成果,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人民的权利,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凡是人民有需求的地方,就是我们要重点加强的地方;凡是人民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我们要下决心改革的地方。我们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和推动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教育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

二、坚持教育强国,着力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站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度,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高度重视教育,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抉择,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温家宝同志高度重视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反复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是国家发展的基石。2009年9月4日,温家宝同志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与教师代表座谈时指出:“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当前而且关系长远,不仅关系经济发展,而且关系社会进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我们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教育兴国、教育强国。”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建议中,温家宝同志进一步强调,“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温家宝同志强调,要在总体战略中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现代化建设需要长期坚持的方针。无论是在抗击“非典”和抗震救灾的斗争中,还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中,无论政务多么繁忙,他都一如既往关心教育,把教育作为政府一项最重要的工作,规定国务院每年定期研究教育工作,要求各级政府把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2011年,温家宝同志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庄重承诺:“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012年,温家宝同志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明确要求:2012年中央财政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2013年,温家宝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从1993年4%目标提出,到2012年4%目标实现,经过了20年。4%目标的实现,是教育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近年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和任务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摆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鲜明地提出,素质教育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主题。

温家宝同志多次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2009年5月3日,温家宝同志在与清华大学即将赴西部和基层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座谈时对青年学生提出殷切期望:青年人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要做到成才报国;要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要培养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学会学问,做一个有知识的人;要有才能,做一个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人。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必须不断深化改革。针对我国的教育质量和人才水平还不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不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不适应的状况,温家宝同志多次强调,我们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学校制度等由来已久,有其复杂的主客观原因,改变起来绝非易事,也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但要想提高教育质量,不改革肯定是不行的。当前迫切需要把教育从应试和高考指挥棒下解放出来,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只有这样,学生、教师、学校才能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去学习、去教学、去管理,真正提高教育质量。经过多次召开教育座谈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温家宝同志围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想和要求。

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有创造性、有想象力、身心健康的人才。不能用一个模式办教育,更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要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和“多样化人才”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基本方向,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也就是要搞“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要搞“全民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

第二,要改变教学方式。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判断,鼓励创新思维、激励个人兴趣;要把学、思、知、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

第三,要合理设置课程。各阶段教育都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设置课程和课程标准,切实解决课程和作业偏多、偏深、偏难问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时间锻炼身体、参加社会活动、发展个人兴趣爱好。

第四,要加快建立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全面发展标准为主的评价体系。当前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几乎成了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唯一标准,不仅学生压力大,教师和学校的压力也很大。必须加快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只有把学生、教师和学校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教育事业发展才能有更广阔的天地。

第五,要改革办学体制。一是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行依法办学、民主管理和监督,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权。学校要办出特色,办出风格,办出自己的品牌。二是倡导教育家办学。教育应当由懂教育的人办,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献身教育事业的教育家。要改变学校行政化管理模式。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有不同的管理和办学模式。三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这是解决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增强教育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要加快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

四、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适应社会和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各级各类教育如何发展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事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认识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和政策逐步确立。温家宝同志指出,教育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要求,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

温家宝同志一直致力于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他指出,要从教育体制上搭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联互通的桥梁,搞好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分工和相互衔接,为各类学校毕业生就业成才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他多次强调,“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他指出,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意味着人生起点的公平,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是关乎教育公平、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的重大工程,也是影响未来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重大问题,要把办好学前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发展战略。他提出,高等教育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要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优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他引用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一所大学来说,有了好的老师,就像一座大厦有了支撑的柱子一样;如果没有大师,楼盖得再多也没有用。

温家宝同志还十分重视农村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他反复强调,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针对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农村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他提出,要采取办好寄宿制学校和村教学点等措施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要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尽快使农村学生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要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果。2012年,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了64.5%,比2002年提高了27.7个百分点,“入园难”问题有所缓解;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8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2.1%,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在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政策的推动下,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比2002年提高42.2个百分点,几乎翻了一番;通过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等一系列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普职比接近于1∶1,职业教育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大众化程度不断提高,比2002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我国正从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就要处理好教育发展中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统一。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需根据我国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调整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和层次结构,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继续提高和普及程度逐步深入,使教育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

五、扎实推进教育公平,人人成为有用之才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等重大论断,阐明维护人民群众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教育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促进公平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方针。

温家宝同志多次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最大的公平,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他指出,社会公平首先是教育公平,孩子们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才能有光明的前途和希望。要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上好学”的问题。他在对待教育公平问题上充满辩证思维,一方面,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发展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另一方面不主张削峰填谷,鼓励学校办出特色,给人民群众合理的选择。

均衡发展是衡量义务教育公平性的主要标志。温家宝同志指出,义务教育作为初始的学校教育和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教育公平最重要的领域。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即使在同一区域的不同学校之间,师资力量、基础设施、教学设施等资源配置的差距也很悬殊,由此出现“择校热”等突出问题,形成了新的不公平。加快解决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其中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温家宝同志的直接关怀下,从2003年开始,国家对中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免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住宿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并逐步推向全国。2005年开始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了财政保障范围。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实施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免除学杂费,不收借读费,初步解决了这些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至此,全国城乡真正实现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1亿多名适龄儿童少年上学不花钱成为现实。2011年,温家宝同志进一步指出,为了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下一步要着重解决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以及学校撤并引起的少量孩子辍学问题等。这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阶段性产物,也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们面对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温家宝同志指出,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意味着人生起点的公平,有利于消除贫困、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因此,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为每个儿童提供良好的人生开端,是关乎教育公平、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的重大工程,也是影响未来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003年,温家宝同志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就提出要求,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切实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利。2003年,国务院就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央财政和国债资金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其中一部分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2006年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决定进一步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08年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2009年出台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2012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10年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2011年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2年9月29日,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决定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普通高等学校中表现优异的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全日制研究生。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健全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制度设计不断完善,资助范围不断扩大,资助标准不断提高,资助领域不断延伸,从制度上基本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条件和财政支持。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温家宝同志指出,要办好特殊教育学校,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做好孤儿照顾和教育工作。2005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他来到中国聋儿康复中心,语重心长地说:社会上最值得关注的是孩子,最值得关注的是困难、残疾儿童,要求社会各界“多一份关爱,多一份信心”,给孩子们一个活泼的童年。他极其关注残疾儿童教育,在2006年“六一”儿童节给残疾儿童的慰问信中指出,国家批准了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基本普及残疾儿童教育目标。他还视察强制戒毒所,看望和接待艾滋病致孤儿童和患儿,让孩子们的心灵充满阳光,鼓励他们健康成长,做社会有用的人。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教育在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面,特别是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这不但成就了亿万孩子的人生梦想,而且对于提高全民素质、改善民生、缩小城乡差距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六、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教师是立教之本,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有高水平的教育。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项重要而紧迫任务。

温家宝同志高度重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2012年9月7日,他在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教师要时刻加强师德修养,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要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必须办好师范教育,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和制度;要改革完善教师管理制度;要加快推进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政府和全社会都要关心农村教师的生活和成长,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对长期在农村和艰苦地区任教、贡献突出的教师,要给予奖励和表彰。

2008年8月29日,温家宝同志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广大教师提出三点希望:一要志存高远,敬业奉献。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为己任,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才智奉献给培育下一代的神圣事业。二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都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成为学生做人的模范、道德的模范、学习的模范。以自己的高尚人格、进取精神教育和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热情和决心。三要严谨笃学,追求真知。严师出高徒。教师只有严格教学,才能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应该诲人不倦地为学生解疑释惑,并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温家宝同志身体力行倡导尊师重教。2006年7月至11月,温家宝同志在北京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四次座谈会,同来自全国各地的21位教师、校长和教育专家亲切交谈。他提出,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来当老师。要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待遇,保障教师合法权益,要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在全国城乡蔚然成风,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为了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从教,温家宝同志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制度。2007年教育部直属的北师大、东北师大、华东师大等6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2011年6月17日,温家宝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讲话时指出:“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就是向全社会发出重视师范教育的强烈信号,吸引最优秀、最有才华的学生做教师,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就是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师成为最受尊重、最令人羡慕的职业。”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办了几件实事。一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在义务教育阶段率先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使1000多万名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收入水平有了可靠保障,特别是农村教师工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城镇教师。二是在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以来共招收7.2万名免费师范生,90%以上的毕业生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22个省区市也开展了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三是实施“特岗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2006年以来招聘35.6万名特岗教师到中西部“两基”攻坚县和国家扶贫重点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满留任比例连续四年达到87%以上,一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自愿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施展才华。四是启动实施“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央财政投入26亿元,培训了350万名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许多农村教师第一次有了进城学习培训的机会。五是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试点覆盖近百个地级市,将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提高到正高级。这是对广大中小学教师价值的认可,是鼓励更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事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举措。六是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中央投入108亿元,有效改善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七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大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实施“千人计划”和“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计划。到2011年,高校共引进“千人计划”创新人才1171人,占全国总数的64.4%。八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教师学历水平、职称结构有了大幅改善,近40%的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2011年启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计划“十二五”投入26亿元,支持45万名骨干教师参加培训、2万名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通过这些措施,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并提出“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学习和研究温家宝同志的教育思想,要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努力研究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第五篇: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在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下,江州如何抓住机遇,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已成为“十二五”时期一项重大战略考量和抉择。

一、江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主要成果(略)

二、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每年的水灾、旱灾均给江州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尽管近些年加大了农业投入,兴建了一大批农田水利等基础工程,但仍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生产基地绝大部分还达不到旱涝保收的程度,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比较脆弱。

(二)要素制约依然突出。一是土地资源相对缺乏。江州人均耕地仅0.57亩,低于全国人均1.455亩,也低于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认定的0.79亩的警戒线。二是农业投入资金紧缺。与工业企业相比,农业企业固定资产量少,可抵押的资产也少,且抵押率低,融资渠道不畅,贷款供需差距较大。三是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尽管近年来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已取得明显成效,但农民素质的提高还不能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同时,农村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明显,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农户兼业化、劳动年龄偏大和农业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制约。

(三)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农业部认定的国家级龙头企业在江州还是空白,省级也仅有2家,与发达地区相比,农业龙头企业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档次、水平上,都有较大差距。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多,初级加工产品所占比重高,产品科技含量、档次不高,产品同化程度较高,市场竞争力较低。农业龙头企业的缺乏制约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另外,产业化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不能保证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生产的需要。

(四)标准化生产水平偏低。目前绝大多数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还缺乏统一的生产环境标准、统一的生产技术规范和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面对不断严格的市场准入规则,现有的农产品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等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尚待建立健全,质量监管手段尚显落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部分农民依标生产意识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有待加强。

(五)农产品市场仍显狭窄。农产品走出江州的不多,主要销售市场仍在县内,市场狭窄。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水平较低,区域布局不平衡。市场流通模式仍处于现货交易的原始集散阶段,现代物流模式刚刚起步。农产品进超市、配送中心销售、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发展缓慢,对农产品销售有一定制约。农村经纪人、营销队伍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恶性竞争、盲目购销等问题时有发生,市场开拓具有很大的无序性。

三、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推进结构调整,以科学布局构建现代农业。一是逐步推进农业结构立体调整。按照特色、高效、生态、精品农业的要求和业已实施的《江州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巩固和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蜂产品、茶叶、蔬菜、干鲜果、竹业、名优水产、蚕桑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突出规模调大、品种调优和质量调高。做大山核桃、板栗、香榧炒货产业,做强蔬菜、竹笋加工出口业以及竹制品加工产业,发展区域性特色农业。二是积极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把农业文化功能的开发与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及旅游文化的开发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三是抓好粮食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制定并实施粮食功能区建设规划,力争建成一批省、市、县级粮食生产功能区,确保粮食安全。立足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在特色优势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集中力量建设1个相对集中连片面积2万亩以上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若干个突出某一主导产业,布局集中连片的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及产品特色鲜明、品牌效应突出的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

(二)培育龙头企业,以产业化方式经营现代农业。围绕优质粮食、蔬菜、杂果的深加工,进一步树立工业的理念,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针对江州农产品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的现状,一是致力打造“大龙头”。选择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发展实力的农业企业,采取联合重组、增资扩股、科企联姻等形式,进一步提升整体素质,做大做强。二是积极振兴“小龙头”。对特色明显、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有发展潜力的小规模加工企业,着力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发展水平和带动作用。三是加快培育“新龙头”。着力引进各种资本投入农业开发,创办农业企业,发展生产基地,促进畜禽、果蔬、油茶等产业的深度加工和开发。同时,进一步深化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通过重点扶持、典型示范、强化服务等各种措施,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户参与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来。

(三)健全服务体系,以农业组织化促进现代农业。一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和农信担保公司。完善金融机构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融资载体,以解决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投融资的难题。二是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减少农业灾害损失。三是完善以公益服务为核心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体系。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为基层和农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促使科技成果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农产品监管和质量追溯范围;完善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生产销售档案、投入品使用管理档案,加强标识标签、产地准出证明、二维码耳标和产地产品检测监控管理;进一步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加大对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技能。

(四)推广农业科技,以科技引领现代农业。一是加快推进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科技示范园区、示范村、示范户,充分发挥园区的科技载体示范作用,大规模引进、试验、推广国内外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为江州农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以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为切入点,加强新型农民的科技培训。培训方式上,建立以职业学校为中心,以乡镇农民文化技术站为基础,以民办培训机构、用工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培训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优势互补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三是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力度。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等的推广。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在县、乡、村中广泛建立新品种和科研课题试验基地,加快新技术成果向生产的转化。

(五)建立农产品市场,以市场需求拉动现代农业。一是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特点鲜明、辐射面广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建市场要坚持起点高、特色突出的原则,采取优惠互利的措施吸引客商入驻市场,推动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二是积极在周边大城市建立销售网点。同时,加强同国内进出口企业、外资公司的联系,逐步形成“生产与流通相连,本地与外地相通,国内与国际接轨”的流通大格局,提高江州农产品的竞争地位。三是支持和培育专业化的农产品运销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以县城、中心城镇为重点,积极培育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符合现代流通要求的流通方式,大力发展仓储式商场、专卖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四是培育壮大农产品经纪队伍。通过资格认证,造就一大批持证的农产品经纪人;通过激励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农产品经纪队伍的主力军;组建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倡导信息共享、组团作战,形成龙头连大户、大户带小户的良好格局。

(六)改善农业基础,以现代化设施装备现代农业。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的支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物质条件。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标准农田提升、强塘固房、小流域治理、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项目的实施,特别在水电气路等方面尽快完善配套,把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目标向产业化方向靠拢,使新技术项目的实施更加便利,更加适宜。二是加快现有农业生产物质装备的换代升级。抓住国家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有利机遇,加快装备的更新和升级,使区域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有一个新的提升。三是推进设施农业建设。以日光温室、节水灌溉等为重点,大力发展大棚种植、棚架种养,支持喷滴灌设施、产业基地道路建设,提高农业的产出率;拓展发展空间,尽可能利用低丘缓坡、中低产田等途径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土地流转,努力形成一批专业合作社和设施农业产业化基地,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档次、规模和效益。

下载发展三元杂交猪的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展三元杂交猪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级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实践与思考(精选合集)

    近年来,××县积极响应××省委井冈山会议的号召,在全省率先设立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经过五年多的发展探索,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增长极。截止到......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与实践.doc温家宝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与实践——读《温家宝谈教育》 2013年11月08日 14:05:52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8 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源远流长,任重道远。温家宝同志出身教师世......

    *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精选)

    发展现代农业加速“立县”步伐共**县委副书记(2008年4月)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现代农业是富民之本、立县之基。作为全省典型丘陵农业大县的**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

    大连发展软件产业的实践与思考

    大连发展软件产业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8:33 作者:戴玉林 在信息时代,软件产业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先导产业。2000年6月24日,国务院颁布《鼓励......

    上海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王国忠 朱恩 市农委种植业办公室、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上海农村经济2010年第4期一、上海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一)发展生态农......

    乡镇发展的理性思考与实践

    上浦发展的理性思考与实践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增加农民收入、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大力发展乡镇经济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

    随州发展旅游业的实践与思考

    随州发展旅游业的实践与思考 涂胜华 2010年第8期 ——文化建设 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文化储量,蕴藏着发展旅游业潜在的优势。抢抓......

    发展特种养殖业的实践与思考

    对**县发展特种养殖业的调查与思考特种养殖业通常是指一种产品具有特殊利用价值、新奇、特殊的养殖业,如:毒蛇、鸵鸟、狐狸的养殖,也泛指除传统饲养的家畜(猪、牛、羊)、家禽(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