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论文微生物对甘草作用(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6:57: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药材论文微生物对甘草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药材论文微生物对甘草作用》。

第一篇:药材论文微生物对甘草作用

药材论文微生物对甘草作用

摘要: 甘草内部共生有多种微生物,本篇药材论文探索这些微生物对甘草生长的作用,包括甘草内生菌、甘草根瘤菌、甘草菌根真菌等,发现大量有益菌的共生有助于促进甘草的生长。《 中药材 》主要报道中药材的种(养)技术(GAP),资源开发和利用,药材的加工炮制与养护,发表咨询期刊投稿职称评选论文检测初次发表论文咨询

甘草内部共生有多种微生物,本篇药材论文探索这些微生物对甘草生长的作用,包括甘草内生菌、甘草根瘤菌、甘草菌根真菌等,发现大量有益菌的共生有助于促进甘草的生长。《中药材》主要报道中药材的种(养)技术(GAP),资源开发和利用,药材的加工炮制与养护,鉴别,成分,药理,临床,制剂,用药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专论、考证、综述、药膳、经验、动态与信息等栏目。内容丰富,信息面广。创刊二十多年来,质量不断提高,为我国的中医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荣获全国医药信息成果奖,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1999年中国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杂志排第81名(统计刊源为1372种)。杂志发行全国医药卫生行业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国外发行日本、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发行量较大的科技杂志。中药材

【摘要】 植物体内大量分布的微生物对植物产生的影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特别是那些有益的影响可对植物的生长及活性成分的形成产生一定的作用。甘草作为一种大宗中药,其栽培品的质量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甘草有益微生物对提高甘草的品质有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甘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进展,以期对提高栽培甘草的质量起到指导意义。

【关键词】 甘草;内生菌;根瘤菌;菌根真菌

甘草是豆科甘草属(glycyrrhiza)植物,其根及根茎为常用中药,市场需求量大。近年来,随着野生甘草资源的急剧减少,且国家明令禁止采挖野生甘草,使甘草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在这种情况下,对甘草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及栽培甘草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人工甘草种植面积的逐年加大,提高甘草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工作企鹅2:766085044的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相关研究表明,植物有益微生物可以产生促植物生长的活性物质,提高植物固氮性能,促进植物对恶劣环境的适应,加强系统的生态平衡,保证寄主植物健康生长。因此本文就近年来甘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提高栽培甘草的质量有指导意义。

甘草内生菌的研究现状

内生菌是指一生或至少一生中的某个阶段能进入活体植物组织内,并且不引起明显组织变化的真菌或细菌[1,2]。1993年,strobel等[3]从短叶红豆杉taxus brevifolia nutt的树皮中分离出二百多种微生物,其中有一株内生真菌taxomyces andreanae能产生紫杉醇,这一研究结果引起学者对内生菌的广泛兴趣。目前,人们已经从长春花、千层塔、银杏、厚朴等多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了内生菌,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有学者对甘草内生菌也进行了研究,发现内生菌对甘草产生一系列作用。宋素琴等[4]对采自新疆的健康野生胀果甘草不同组织中的内生菌进行分离,并纯化得到149株细菌和2株真菌,鉴定得出149株细菌分属于13个属,2株真菌分属于青霉菌属penicillium和镰刀菌属fusarium。有学者发现内生菌可通过拮抗病原菌促进甘草生长。饶小莉等[5]从乌拉尔甘草健康植株的根茎叶中共分离到内生细菌98株,并采用平板对峙方法筛选出6株菌株,其对植物病原菌有明显体外拮抗活性,鉴定这6株拮抗菌株分属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paenibacillus ehimensis。龚明福等[6]采用无菌操作技术从野生健康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的根、茎、叶、种子、根瘤等组织中分离出内生细菌(endophytic bacteria)125株,其中31株对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具有较强的拮抗活性,这31株内生细菌分属于气芽孢杆菌属(aerobacillus sp.)、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黄单孢杆菌属(xanthomonas sp.)、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sp.)、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 sp.)。另有研究发现,从甘草中分离的有些内生菌还可产生活性物质。韦革宏等[7]从乌拉尔甘草和光果甘草中共分离得到68株内生菌,从中筛选出一个来自乌拉尔甘草的菌株mesorhizobium sp.ccnwgx022,从该菌株发酵液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十八烷酸内酯rhizobialide,是第一次从内生菌中得到此类物质。另有学者研究了内生菌在甘草不同部位及不同月份的数量变化趋势。林世利等[8]分离出不同月份苦豆子、骆驼刺、苜蓿、铃铛刺、甘草不同部位的内生细菌,研究阿拉尔地区豆科植物内生细菌种群动态。结果显示5月份的苦豆子和甘草植株、8月份的苜蓿植株、9月份的铃铛刺和骆驼刺植株的内生细菌的种类最多。内生细菌种类的分布规律依次为苦豆子中叶>茎>根>种子>花,苜蓿中根>叶>茎>花>种子,铃铛刺中茎>叶>种子>花>根,骆驼刺中根>茎≥叶>种子>花,甘草中茎>根>叶>种子>花。5种豆科植物生长期中总带菌量平均值在各个月份变化趋势不同,并且各个月份的带菌量处于交替变化之中,说明不同月份5种豆科植物内生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同种豆科植物不同组织部位的内生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有差异。

甘草根瘤菌的研究现状

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并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供植物营养的一类杆状细菌。这种共生体系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根瘤菌分快生和慢生两种类型,为化能异养菌。目前有学者已经从甘草中分离得到根瘤菌并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

目前对甘草根瘤菌的研究多体现在根瘤菌的分类上。杨雪颖等[9]通过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68株甘草根瘤菌的表型多样性和抗逆性分离研究,发现1个新类群和1个具有较高抗逆性的菌株。对新类群的中心菌株ccnwgx022和高抗性菌株ccnwgx035进行16srdna全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研究。结果表明,ccnwgx022和ccnwgx035与中慢生根瘤菌属内参比菌株的16srdna相似性分别大于96.8%和98.3%,判定它们均属于中慢生根瘤菌属。谷峻等[10]采用表型数值分类、16s rdna pcr-rflp分析和box-pcr指纹图谱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北方地区的甘草根瘤菌进行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供试菌株在数值分类聚类分析中约85%的相似水平上产生2个表观群,有11株菌未与已知参比菌株聚群。16sr dna pcr-rflp分析表明,供试的20株菌共产生14种遗传型,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box-pcr指纹图谱分析进一步证明与甘草共生的根瘤菌的基因组也具有多样性。由此得出结论:在中国北方地区与甘草共生的根瘤菌在sinorhizobium、rhizobium和mesorhizobium属中均有分布。

甘草菌根真菌的研究现状

菌根是土壤中某些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凡能引起植物形成菌根的真菌称为菌根真菌,大部分属担子菌亚门,小部分属子囊菌亚门。菌根真菌与植物之间建立相互有利、互为条件的生理整体,并各有形态特征,这是真核生物之间实现共生关系的典型代表。根据形态和解剖学的特征,又把菌根分为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两大类。有学者对甘草菌根真菌进行研究发现菌根真菌可促进甘草的生长。饶小莉等[11]分离了甘草的va菌根,并用三叶草进行单孢繁殖,将繁殖后的菌根真菌回接甘草,结果发现接种了菌根真菌的甘草植株笔长、根粗、茎叶干重和根干重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均比对照显著增加,并且不同处理对植株生长影响不同,得出结论接种va菌根真菌显著促进了甘草的营养生长。jingnan liu等[12]用两种am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与glomus versiforme接种甘草,结果显示接种的甘草相对于对照组在生长的早期和晚期有显著提高,叶摄取磷的量比对照组多,并且根中甘草酸的浓度有所升高,但根部氧化酶活性相对降低了,由此得出结论接种am菌根真菌有可能成为提高甘草药用价值的有效途径。甘草其他微生物学相关研究现状

近年来,对甘草微生物学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谢毛成[13]利用发根农杆菌的ri质粒,以光果甘草种子胚萌发形成的实生苗不同部位为外植体,成功诱导出光果甘草毛状根,并利用tldna中rolc序列中的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技术对光果甘草毛状根进行了分子水平的鉴定,并利用理化手段对毛状根转化后产生的冠瘦碱进行了薄层定性鉴定,从不同水平上证实了光果甘草毛状根核基因组中已整合了外源ri质粒的t-dna片段。燕飞等[14]利用发根农杆菌r1601对药用植物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 bat)进行转化,诱导其产生发根。在发根诱导过程中,分别用不同菌液浓度、不同浸染时间对胀果甘草子叶、胚轴进行转化处理,统计、比较各条件下的发根率,结果表明,用稀释2倍的菌液浸染子叶8 min时,发根诱导率最高,为56.49%。何晨等[15]用一株产β-葡糖醛酸酶的菌种hc-12对甘草进行液体发酵转化。通过对菌种复合诱变以及应用系统数值化及灵敏值系统调控技术优化了发酵工艺,把甘草中不足0.1%的甘草次酸的含量提高了20倍以上。经过柱层析及hplc及1h nmr鉴定分离得到了甘草次酸纯品,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发酵甘草于未发酵的生品对照甘草具有抗炎活性和镇痛作用显著性效果。

小结

内生菌对甘草的有益作用体现在:①内生菌有促进甘草生长作用,内生菌可与病原菌竞争营养或直接产生拮抗物质而抑制病原菌,从而促进甘草生长。②有些内生菌可产生活性物质。③内生菌在甘草不同部位及不同月份的数量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另有研究表明,内生菌能产生与宿主相同的活性物质[3],王兴红[16]推测内生真菌可能与中药的道地性有密切的关系。这些成果对于甘草内生菌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根瘤菌对甘草的有益作用体现在:根瘤菌能够通过与甘草共生,引起甘草根部或茎部结瘤,将空气中的n2转化为可吸收利用的nh4,从而为甘草提供氮素营养,促进其生长。

菌根真菌对甘草的有益作用体现在:甘草和菌根真菌是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交换各自所需的物质,甘草借助菌根真菌吸收水分、养分和生长促进剂,而菌根真菌也从甘草中摄取自身生长所需要的糖分和其它有机物。菌根真菌是根系的延长和扩展,且比根系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大得多,可促进甘草的营养生长,提高甘草的药用价值。

微生物转化对甘草的作用体现在:对甘草进行微生物转化,可提高其有效成分含量,用药效果可得到提高。

总之,微生物是个潜力巨大、尚待开发的资源,对甘草相关微生物进行研究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提高甘草的质量,对于中药的可持续发展也将起到重大作用。

第二篇:化学微生物论文

化学物质对DNA复制过程的抑制作用

摘要:DNA是生物的遗传信息载体,随着细胞的复制繁殖而复制并控制蛋白质酶等的合成,从而控制微生物的活动。自从1981年研究人员发现一类酶系统中启动细菌染色体的DNA复制的成分开始,人们对DNA复制过程的研究就越发深入。继发现蛋白质dna-A后研究又发现了能抑制DNA复制过程的另一种蛋白质,即33-kDA。然而研究的深入也发现了苯噻草胺,对DNA的复制过程也有一定影响,并在实际生活中广泛应用。发现苯噻草胺与旱地植物 DNA的结合可能是BTMP A嵌入 DNA双螺旋沟槽而结合的,从而抑制DNA的复制。

关键词:化学物质;DNA复制;抑制作用;苯噻草胺

DNA是一种长链聚合物,组成单位称为脱氧核苷酸(即 A-腺嘌呤 G-鸟嘌呤 C-胞嘧啶 T-胸腺嘧啶),而糖类与磷酸分子借由酯键相连,组成其长链骨架。每个糖分子都与四种碱基里的其中一种相接,这些碱基沿着DNA长链所排列而成的序列,可组成遗传密码,是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合成的依据。读取密码的过程称为转录,是以DNA双链中的一条为模板复制出一段称为RNA的核酸分子。多数RNA带有合成蛋白质的讯息,另有一些本身就拥有特殊功能,例如rRNA、snRNA与siRNA。在细胞内,DNA能组织成染色体结构,整组染色体则统称为基因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之前会先行复制,此过程称为DNA复制。对真核生物,如动物、植物及真菌而言,染色体是存放于细胞核内;对于原核生物而言,如细菌,则是存放在细胞质中的类核里。染色体上的染色质蛋白,如组织蛋白,能够将DNA组织并压缩,以帮助DNA与其他蛋白质进行交互作用,进而调节基因的转录。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抑制大肠杆菌中DNA复制的蛋白质。从而使人们对基因复制过程 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据这些研究人员说此发现有助于我们了解与胚胎发育、突变及疾病机理有关的若干 问题,对未来的遗传工程研究可能也有很大价值。据 《研究与开发杂志》报导,研究人员早在1981年就确定了一类酶系统中启动细菌染色体的DNA复制的成分,并称此成分为dna-A。之后他们就开始着手搜寻能抑制DNA复制过程的另一种蛋白质。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这种蛋白质,并命名为33-kDA。

染色体由DNA分子构成,而DNA又由两股互栩缠绕的化学亚单位构成。大 肠 杆 菌 的DNA分子含有约4百万个化学亚单位,但是只有, 245个亚单位构成复制开关。研究人员运 用基因拼接技术,花了9年的时间仔细研究这些基因开关 的组成部分。在获得了大多数起复制开关作用的分子之 后,研究人员开始搜寻细菌细胞中能够防止DNA复制的蛋白质。经过长 期的研究,他们终于分离 出了33-kDA。

研究人员发现,当起始区域中的DNA打开并形成一个 “泡”时,DNA链的复制过 程 就就开始了。蛋白质33-kDA 的作用并不是使泡又重新关上。33-kDA是一种抑制蛋白质,它能防止泡打开.只要这种蛋白存在,它就能阻止dna-A 发生作用。如果这种蛋白质不 存在 ,则泡就将长大,而两股DNA链将 起复制模板的作用。

在谈到这项发现的意义时,研究人员指出,早期的实验已表明,细菌、植物、动物和人的DNA 分子所执行的许多基本功能具有大体相同的生物化学特性。DNA的复制过程 以及染色体的组织方式 的基本原则对于所有生物是一致的。因此,上述新发现虽然是对细菌的DNA作出的,但是除了一些具体的细节之外,此发现 同样适用于植 物和动物。研究人员之所 以把往意力集 中在细菌和病毒这样一些较简单的有机物上,是因为比较容易从简单有机物中分离出所要寻找的蛋白质。

长期以来,农田杂草是困扰农民, 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 除草剂的研制与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在农药新品种创研过程中,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是创制农药新品种的关键,获取先导化合物的途径很多, 其中, 生物合理设计是当代农药创新研究的前沿。

苯噻草胺[ 2-(2-benzo thiazo lyloxy)methyl-N-phenyl-acetam i de , I , 缩写为 BTMPA[1]是由德国拜耳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末研制成功的酰胺类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目前该药在日本、韩国广泛用作水田除草剂。1996年丹东农药总厂与湖南化工研究院联合开发, 合成了苯噻草胺。它主要用于防除移栽水稻田以稗草为主的禾本科杂草, 对稗草株防效达96%以上,鲜重防效达 99 %以上。此药主要通过芽鞘和根吸收,经木质部和韧皮部传导至杂草的幼芽和嫩叶,阻止杂草生长点细胞分裂伸长, 最终造成植株死亡[2]。实验室研究了苯噻草胺与稗草DNA和水稻DNA的相互作用,用紫外光谱法[3]伏安法[4-5]证实,苯噻草胺可在水田植物DNA分子表面和RNA链表面堆积,抑制DNA的复制, 阻止mRNA参与蛋白质合成,从而除草;同时还发现水稻 DNA具有解毒作用, 因而使得苯噻草胺可用于水田选择性除草[6]。苯噻草胺也可用于旱地除草。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BTMPA与旱地单子叶植物狗尾草DNA和玉米DNA的相互作用,发现BTMPA可嵌入旱地植物DNA双螺旋中, 使DNA解链变性而抑制DNA复制, 从而杀除旱地杂草[7]。本文研究了BTMP A与旱地杂草早熟禾DNA和旱地双子叶作物黄豆 DNA的相互作用,发现苯噻草胺能嵌入杂草DNA双链中,破坏DNA分子中碱基配对,使DNA双链解开, 抑制DNA的复制, 从而导至杂草死亡。并发现用 BTMP A 除草时, 不同杂草所需 BTMPA浓度差别显著,旱地双子叶作物黄豆 DNA有解毒作用。

研究最终发现苯噻草胺与旱地植物 DNA的结合可能是BTMP A嵌入 DNA双螺旋沟槽而结合的,从而能够达到抑制DNA复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正奇, 张洪, 钟俊松.苯噻草胺的极谱特性研究 [ J].分析科学学报, 2000 , 16(5): 397~ 399.[2] 耿贺利,张宗俭, 崔季方, 等.苯噻草胺的生物活性与应用技术研究 [ J].农药, 1999 , 38(1): 15~ 18.[3] 张正奇,向育君, 熊劲芳.苯噻草胺与水稻 DNA 和稗草 DNA作用的谱学研究 [ J].生物技术, 2004 , 14(4): 20~ 22.[4] 张正奇, 梁 辉, 向育君, 等.伏安法研究 BTMPA 对稗草DNA 复制的抑制作用 [ J].农药, 2005 , 44(4): 159~ 162.[5] 张正奇,张振乾, 曾 伟.用苯噻草胺吸附伏安法测定植物DNA [ J].化学传感器, 2004 , 24(3): 9~ 12.[6] 向育君.苯噻草胺与水稻 DNA 及稗草 DNA 相互作用研究[ D].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7] 张正奇, 王会玉, 胡 华, 等.苯噻草胺与玉米 DNA 和狗尾草 DNA作用的研究 [ J].生物技术, 2005 , 15(5): 8~ 11.

第三篇:微生物论文微生物制药

微生物制药

【摘要】微生物制药利用微生物技术,通过高度工程化的新型综合技术,以利用微生物反应过程为基础,依赖于微生物机体在反应器内的生长繁殖及代谢过程来合成一定产物,通过分离纯化技术进行提取精制,并最终制剂成型来实现药物产品的生产。【关键词】微生物制药抗生素甾体激素酶及酶抑制剂

半个世纪以来微生物转化在药物研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应用给医药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效益。微生物制药工业生产的特点是利用某种微生物以“纯种状态”,也就是不仅“种子”要优而且只能是一种,如其它菌种进来即为杂菌。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能以极低浓度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机能的低分子量代谢物。微生物制药利用微生物技术,通过高度工程化的新型综合技术,以利用微生物反应过程为基础,依赖于微生物机体在反应器内的生长繁殖及代谢过程来合成一定产物,通过分离纯化技术进行提取精制,并最终制剂成型来实现药物产品的生产。微生物制药的生物来源是青霉素,放线菌;作用对象是抗菌药,抗肿瘤药,抗病毒药,除草剂,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胞壁合成药,影响细胞膜功能药,干扰蛋白质合成药;化学结构是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甾体激素,酶及酶抑制剂。

一、代表人物及主要成果

Louis Pasteur(1822~1895)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对狂犬病的研究是他科学生涯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将狂犬患者的唾液注射到兔子体中,使兔感染狂犬病后,再将兔的脑和脊髓,制成可供免疫用的弱化疫苗,1885年在一个 9岁的被患狂犬病的狼咬伤的孩子身上试用,获得成功。这一研究成果当时被誉为“科学纪录中最杰出的一项”。巴斯德研究所就在那时筹款建立。开创了药物微生物技术的新时代。

Alexander Fleming英国细菌学家。他首先发现青霉素。后英国病理学家弗劳雷、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进一步研究改进,并成功的用于医治人的疾病,三人共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找到了一种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结束了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时代;从此出现了寻找抗菌素新药的高潮,人类进入了合成新药的新时代。

Selman Abraham waksman抗生素之父瓦克斯曼,美国人。对土壤微生物产生抗生素物质进行了系统和开创性工作,发现了链霉素是结核杆菌的克星。

二、抗生素

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有内在抗性(intrinsic resistance)和获得性抗性(acquired re2sistance)。内在抗性是指细菌天然对某些抗生素不敏感。获得性抗性涉及细菌遗传背景的改变。细菌可通过随机突变, 或表达潜在抗性基因获得抗性;也可通过抗性基因水平转移获得抗性。细菌可移动遗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 MGE)可以在同种甚至不同种菌株间水平转移, 加速了临床上耐药及多重耐药菌株产生。【1】 链霉素(streptomycin)是一种氨基葡萄糖型抗生素,分子式C21H39N7O12。1943年美国 S.A.瓦克斯曼从链霉菌中析离得到,是继青霉素后第二个生产并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它的抗结核杆菌的特效作用,开创了结核病治疗的新纪元。链霉素属于不含伯胺基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采用两种方法制备免疫原。一是利用醛基可以采用O-(羧甲基)羟基胺法,将其生成含有带羧基的半抗原衍生物,然后采用碳化二亚胺法,将带有羧基的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的胺基或者羧基结合。二是利用链霉素其醛基直接与载体蛋白的胺基缩和。【2】目前已发现的天然抗生素约2/ 3 来源于链霉菌。利用链霉菌产抗生素能力与链霉素抗性基因之间的对应关系定向筛选正向突变株,是目前农用抗生素科研领域的研究热点,紫外诱变是菌种选育过程中最常用的诱变方法之一,但该法导致的菌种突变是随机的,正突变株的出现频率很低,需要进行大量的筛选工作。通过将链霉素抗性筛选法与传统紫外诱变法结合,可快速、有效的获得理想的抗生素高产突变株。

三、甾体激素

甾体激素药物是仅次于抗生素的第二类药物, 由于其结构极其复杂, 目前利用全合成的方法比较困难, 通常以具有甾体母核结构的天然产物为原料采用半合成的方法改造后制得。以前生产甾体激素类药物以薯蓣皂素为起始原料, 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薯蓣资源日渐枯竭, 皂素价格不断上涨, 促使国内外一些公司寻找和开发新的甾体激素药物的原料。植物甾醇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作为甾体激素药物半合成的原料。微生物选择性降解甾体侧链技术的发展使这些廉价易得的甾醇充分利用成为可能。(1)植物甾醇的微生物转化

诺卡氏菌、分枝杆菌、节杆菌和假单胞杆菌等微生物都能将甾醇类化合物作为碳源利用, 而使甾醇降解。甾体微生物转化是利用微生物的酶对甾体底物的某一部位进行特定的化学反应来获得一定的产物。

(2)微生物选择性降解甾醇侧链

微生物对甾醇作用产生42AD和ADD主要包括侧链的降解, C23位羟基氧化成酮基以及C25, 6位双键的氢化。其中, 起决定作用的是侧链的降解。甾醇侧链的降解开始于C227位的羟化, 然后经过氧化, 最终截断于C217位。选择性控制微生物降解侧链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 加入酶抑制剂以及利用诱变技术。

(3)影响植物甾醇侧链降解收率的因素

一是发酵液中植物甾醇的溶解度,甾醇是脂溶性化合物, 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 因此反应中甾醇的有效浓度相当低, 这就导致反应速度和转化率偏低。因此, 应采取措施提高甾醇底物的溶解度, 使甾醇与微生物细胞有良好的接触从而提高产物收率;二是微生物细胞膜的通透性,甾体微生物降解缓慢的原因不仅在于发酵液中底物和产物溶解度低, 也在于它们进出微生物细胞的速度也很低。因此改变微生物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甾醇底物及其转化产物能自由地出入细胞, 也是促进侧链降解的有效方法。【3】

四、微生物发酵制药

微生物有着非常强大的分解转化物质的能力,并能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通过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生命活动来炮制中药,可以比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的炮制手段更大幅度地改变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适应症。中药发酵制药技术是在继承中药炮制学发酵法的基础上,吸取了微生态学研究成果,结合现代生物工程的发酵技术而形成的高科技中药制药新技术,是从中药(天然药物)制药方面寻找药物的新疗效。(1)微生物对中药发酵的作用

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物活性物质,并易于组织工业化生产。现代工业中许多生物产品都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如各式各样的酶、抗生素。有些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分泌几十种胞外酶到培养基中去,微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产生的胞内酶更是有成百上千,这些丰富而强大的酶系是中药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基础,可以将药物的成分分解转化形成新的成分,这些新成分就是新的活性药物筛选的物质基础。这就是微生物可以用来发酵炮制中药的理论根据如酶法已成为中药炮制的一种方法。(2)由于微生物也会形成丰富多样的次生代谢产物,它们有些本身就是功效良好的药物;或以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为前体,经微生物的代谢可以形成新的化合物或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和中药中的成分发生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可能将中药中的有毒物质进行分解,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微生物容易诱变,可以根据需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微生物进行改造,使之更适合中药发酵的需要。现代生物技术首先在微生物体中得到运用,也是基因工程等技术最成熟的领域。【4】

五、酶抑制剂

酪氨酸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化学本质是含铜蛋白,是黑色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和限速酶。酪氨酸酶的活性与色素沉着性疾病、食品褐变等均有密切关系。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对人类皮肤色素疾病的治疗、食品保鲜及农业抗虫领域具有重要意义。(1)微生物来源

从海洋红藻表面分离得到核盘霉菌中的葡萄孢菌,利用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追踪法对其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分离得到3个含α-吡喃酮结构的化合物均对酪氨酸酶有抑制性,同时初步确定α-吡喃酮联接戊烷基时显示最强的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力。从4000余个微生物代谢产物中找到一株活性化合物产生菌,经鉴定为链霉菌,以酪氨酸酶为底物,发现链霉菌代谢产物H7264A和H7263B 均具有酪氨酸酶抑制活性。(2)酪氨酸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

国内外对酪氨酸酶抑制剂的抑制机理普遍认为包括:清除氧自由基,终止自由基链的引发,削弱酪氨酸酶的供氧作用,削弱酪氨酸酶作用。酪氨酸酶抑制剂结构与底物相似,作为酪氨酸酶的竞争性底物,从而削弱酪氨酸酶对酪氨酸及其系列氧化产物的催化氧化作用。根据抑制剂与酶作用后是否引起酶永久性失活,可将酶抑制剂分为不可逆抑制与可逆抑制。【5】 【参考文献】

【1】蒋培余,细菌遗传元件水平转移与抗生素抗性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6年第4期

【2】张桂贤,链霉素人工抗原的合成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J],山东畜牧兽医,2010 年第3 期 【3】张裕卿,植物甾醇微生物转化制备甾体药物中间体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6年第2期

【4】王玉阁,微生物发酵制药的研究[ 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 年第27 卷第2 期 【5】李娜,鲁晓翔,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J ],食品工业科学,2010年第7期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周素花

第四篇:对甘草属的研究

盐胁迫对甘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沈健祖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兰州 730070)

甘草为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1],始载于《神叁本草经》,是一种重要的大宗药材,以根和根茎入药。全世界甘草属有 30多种,我国产8种,即甘草(G.uralensis)、光果甘草(G.glabra)、胀果甘草(G.inlfate),粗毛甘草(G.spera)、云南甘草(G.yunnanesis),刺果甘草(G.pallidiflora).圆果甘草(G.squamutosa)、无腺毛甘草(G.eglandulosa),中国药典[3]2000年版收入了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3种。另有文献报道[4],某些地区的商品中还有同属植物粗毛甘草、云南甘草和黄甘草(该种1998年版中国植物志将其与胀果甘草合并[1])。该属药用植物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之功效,号称 “国老”。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甘草有多种生理活性,可用治疗肝炎,并具有抗肿瘤,抑制艾滋病毒增殖[5]解毒[6]等作用。

甘草在我国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本文现将甘肃产4种甘草在分类学和资源2方面作一研究甘草(Glycurrihiza uralensis Fisch.),是豆科(Legum Inosae)蝶形花亚科(Papiliantae Taub.)甘草属(Glyc yrrhiza)多年生草本根蘖型植物。原植物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等,生于盐渍化砂地,具有耐热、耐旱、抗盐的特性。甘草有庞大的根系,能充分利用地下水,地下水降到6m时,甘草仍可正常生长,成为潜水超旱生的特殊生态类型,甘草的抗盐性也较强,广泛发育在盐化草甸和草甸图上。甘草属植物的分布与分类

1.1分 布

豆科(Legum Inosae)甘草属(Glycyrrhiza Linn)植物为多年生草本,分布在北纬37。~47。,东经73。~125。之间[1],《我国甘草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质量》在我国甘草的分布范围极广:西北包括宁夏黄河河套两岸,甘肃河西走廊等地区,新疆、青海、陕西:东北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华北包括内蒙古的昭乌达盟、哲里木盟、伊克昭盟、巴彦璋尔盟、阿拉善盟、河北等:西北包括宁夏黄河河套地区、甘肃河西走廊等地区,新疆、青海、陕西;华东包括山东,江苏北部;华中的河南(付玉杰,2001)。并且在不同种类上也有不同的分布,比如:胀果甘草多分布于我国的新疆,向东可达到甘肃西北及疏勤河沿岸;光果甘草仅产自新疆;乌拉尔甘草在黑龙江省肇东至泰来一带有分布,而且在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及西北各省区也均有分布,而且有些地区有栽培;这为不同领域课题的研究

以及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2 分 类

甘草为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茎多横走,主根甚长,外皮红棕色。茎直走,有白色短毛和刺毛状腺体。奇数羽状复叶;有托叶;上叶片下面有腺点。总状花序或穗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萼齿5枚,近等长或上方2枚较短;花冠淡紫黄色、黄色或白色,旗瓣狭卵形或长圆形,长于翼瓣,直立,茎部缩短,翼瓣斜长圆形,龙骨瓣部弯曲,短于翼瓣,雄蕊两体(9+1),花药大小不等,通常其中5个较小;子房无柄,有2至多数胚珠,花柱顶端弯曲,柱头顶生。荚果卵形、椭圆形或线状长圆形,直或弯曲成镰刀形或环形,肿胀或扁平,具刺或瘤状突起,有时光滑,不开裂或稍2瓣裂,有种子l至数粒;种子近球形。

甘草在全球有29种,6变种,其中我国产18种,3变种,最为典型的有:乌拉尔甘草(G]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ycyrrhiza inflata Bat.),光果甘草(G]ycyrrhiza glabral.)、黄甘草(Glycyrrhiza Korshinski.)、粗毛甘草(Glycyrrhiza aspera Pall.)、云南甘草(Glycyrrhiza yunnanensis)等,随着应用前景的开发与资源的限制,其中已有2种已经被收录到我国的药典之中。生物生态学特性

白刺属植物为旱生型阳性植物,能适应高温低寒,不耐庇荫和积涝,自然生于盐渍化坡梗高地和泥质海滩丘垄型光板裸地上,耐盐力极强,几乎超过所有的海岸盐生植物。它多自然分布于干燥、盐域、多风、瘠薄、植被稀少的严酷生境中,往往自成群落。1989年王镜泉就曾对白刺属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做过研究;据调查,在甘肃民勤西沙窝唐古特白刺群落内由34种植物组成,隶属于11科31属;白刺的生态位与其他种的重叠值均较小

[8][7]。

白刺属植物植株矮小,丛生,多分枝。分枝多,生叶多,同化面积就随之增加,这有利于光合作用,能使其制造出更多的有机物质。同时从植物生态机能来看,这类向四周扩展的低矮灌丛株型正是对多风环境一种极好的适应方式。

白刺属植物的主根健壮有力,根深1m以上,沙丘地可达2~3m。侧根极为发达,可多达十几条至几十条,根冠可达树冠的4倍至20倍,并且侧根端还有一层沙套,对根系保水、抗旱和抵御高温有良好的作用。据研究,平均冠幅为0.87m的白刺单株,根系干重72.1g,体积233cm3,根系总长536.1m,根系总面积1.06 m2,且都以0~40cm 土层占的比例较大。此属植物的茎、枝在被沙土埋覆后,都能萌生出大量的不定根,从而能形成新的植株。

白刺属植物的枝条具有柔韧、坚实和机械组织发达的特性,抗轧抗踏,小枝端成刺状,2不仅能抗风,减少散失水分的面积,还能起到“截流”的作用,同时,针刺具有强烈的保卫作用。

白刺属植物的叶呈肉质化,叶单生,条形,匙形;托叶锥形,叶面积较小,属于等面叶类,叶两面都有很强的光合能力,这些都是长期在特有生态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系列特异的生理功能。应用前景

3.1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甘草属植物具有耐干旱、耐盐白刺属植物具有耐干旱、耐盐碱的特点,可作为戈壁、沙漠地区的防风固沙优良树种,对沙源地的绿化,流动沙丘的固定以及铁路、公路、农田、草原、村镇的保护都能起到其他灌木无法替代的作用,其生态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为此有人提出将齿叶白刺作为“三北”防护林树种,以达到有效降低风速,保护土壤,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9]。

3.2 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近年来,国内外都很重视从野生植物资源中寻找新的、潜在的食品植物,包括白刺属植物在内的沙生植物是经过长期的自然筛选而保留下来的优胜者,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优良的遗传基因,它的果实因营养成分高而被称为“第三代水果”。研究表明,隶属于白刺属的西伯利亚白刺和唐古特白刺的果实中,干样品总糖量54%,每100 g含Vc 313.20 g,蛋白质质量分数为17.34%,脂肪质量分数为17%,淀粉质量分数为11.1%,同时含有18种氨基酸,21种微量元素,其氨基酸含量远远高于沙棘果汁[10]。白刺果果核中天然红色素是一种安全无毒的食用色素,这为白刺属植物在食品方面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依据[11],因此,白刺属植物是饮料、果汁的优良原料,具有开发价值。

3.3 在医学上的应用

甘草属植物人药的有8种,《中国药典》收藏3种,其中甘草(Glycurrhi老a urale能sis)为主要的药用植物,具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等功效。此外,李合敏报道甘草提取物对爱滋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是治疗爱滋病最理想、最有前途的药物之一。

3.4 其他方面的应用

甘草是一种旱中生豆科牧草,是盐化低地草甸草地的优势种,它具有耐高温、耐旱、耐轻度盐碱等特性,是改良荒漠化盐碱地的重要牧草之一;不但其根部可人药,茎叶也可作为牲畜草料,因此甘草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甘草茎叶含有动物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其粗蛋白含量也较高,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家畜的辅助性草 4 小 结

(1)在白刺属的研究中,对其分类的研究虽然存在争议,但研究相对较多;涉及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开发利用的研究也很多,而对培育技术的研究却较少,除对唐古特白刺的种苗、造林技术有一些研究外,对其他种的研究极少,特别是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便为该属植物的扩繁、种质资源保存及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技术保证。

(2)白刺是分布广、抗逆性强、耐干旱盐碱、防风固沙的优良固沙保土树种,其果实、枝叶富含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具有相当高的食用、药用和保健价值。因此,白刺在生态和经济上都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1]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参考文献题目[J].期刊或杂志等名称,年份,卷(期数):页码.[2] 刘凡丰.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高等教育研究,2003,5(1):18-19.没有卷的就直接写2003(1)(本条为期刊杂志著录格式)

[3] 谭丙煜.怎样撰写科学论文[M].2版.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5-6.(本条为中文图书著录格

式)

[4] 作者姓名.参考文献题目[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2:页码.(本条为硕士、博士论文著录格

式)

[5] 作者姓名.参考文献题目[N].人民日报,2005-06-12.(本条为报纸著录格式)

[6] 作者姓名.参考文献题目[C]// 作者姓名.论文集名称.城市:出版单位(社),年代:页码.(本条

为论文集著录格式)

[7] 外国作者姓名.参考文献题目[M].译者(名字),译.城市:出版单位,年代:页码.(本条为原著翻译中文的著录格式,多个译者可写为:***,***,***,等译.)

参考文献

[1] 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M].中国植物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2(2):167-175.

[2]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中国沙漠植物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232.[3] 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l部)[M].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4]林寿全.国产六种甘草资源的利用研究,植物分类学报1977;15:47.[5] HatoriT,eta].AntiviralResearch.1989,(11):255.007(7):70-72.[6]孔红,闫训友,史振霞.豆科甘草属植物研究进[J].北方园艺,2007-07-15,2

第五篇:人类肠道微生物论文

生物论文

人类肠道微生物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指导教师:

目录

目录........................................................................1 摘要........................................................................2 1基本概念及综述...........................................................................................................................3

1.1人类肠道微生物的定义....................................................................................................3

1.1.1肠道微生物的定义................................................................................................3 1.1.2人类肠道微生物的定义........................................................................................3 1.2肠道微生物的类别............................................................................................................3

1.2.1正常菌群................................................................................................................3 1.2.2过路菌群................................................................................................................3 1.3肠道微生物的分布............................................................................................................3 2 肠道微生物的生理功能..............................................................................................................4

2.1正常肠道微生物的生理功能............................................................................................4 2.2过路菌群的危害................................................................................................................4 2.3破坏正常肠道微生物的原因............................................................................................4 3 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5

3.1肠道微生物控制体重........................................................................................................5 3.2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关系............................................................................................5 3.3微生物与宿主的共同进化................................................................................................5 3.4肠道内新微生物的发现....................................................................................................5 4 参考文献......................................................................................................................................6

摘要

很多人认为,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微生物和人们的生活关系不大,即便有关也不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但事实上,微生物和人类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们身体的表面和内部,尤其是在肠道里,不为人知地“居住”着许多微生物。在人体内,渺小的微生物最有“发言权”。一百多年来世界上有一批批科学家在不懈地努力进行着有关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我们体内有2公斤重的细菌,但是其中只有大约20%可以被培养和研究。绝大多数的“人体房客”至今还不为人所知,它们对人体的健康也还不被理解。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 肠道生态系统 正常菌群 过路菌群 生理功能 共同进化

1基本概念及综述

1.1人类肠道微生物的定义

1.1.1肠道微生物的定义

肠道微生物是一类生长在动物肠道中的微生物,它们构成了一个独特、多变的生态系统。这是在已发现的生态系统中细胞密度最高的系统之一。该系统中积聚着大量的微生物,同时细菌与宿主细胞之间紧密地接触在一起。

1.1.2人类肠道微生物的定义

顾名思义,人类肠道微生物即生长在人体内的肠道微生物。

1.2肠道微生物的类别

肠道微生物分为两种,第一种称为正常菌群,还有一种称为过路菌群,又称外籍菌群。

1.2.1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数量是巨大的,约为10的14次方左右,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正常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对宿主表现不致病。

1.2.2过路菌群

过路菌群是由非致病性或潜在致病性细菌所组成,来自周围环境或宿主其它生境,在宿主身体存留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如果正常菌群发生紊乱,过路菌群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1.3肠道微生物的分布

在人类胃肠道内的细菌可构成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一个人结肠内就有400个以上的菌种。

从口腔进入胃的细菌绝大多数被胃酸杀灭,剩下的主要是革兰氏阳性需氧菌。

小肠微生物的构成介于胃和结肠的微生物结构之间。近端小肠的菌丛与胃内相近,但常能分离出大肠杆菌和厌氧菌。远段回肠,厌氧菌的数量开始超过需氧菌,其中大肠杆菌恒定存在,厌氧菌如类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属,都有相当数量。

在回盲瓣的远侧,细菌浓度急剧上升,结肠细菌浓度高达10.11 ~10.12 CFU/ml(CFU即colony forming unit菌落形成单位),细菌总量几乎占粪便干重的1/3。其中厌氧菌达需氧菌的10.3 ~10.4 倍。主要菌种为粪杆菌属、双岐杆菌属和真杆菌属。肠道微生物的生理功能

2.1正常肠道微生物的生理功能

正常菌群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1、如菌群之间生物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在人体某一特定位粘附,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层菌膜屏障。通过拮抗作用,抑制并排斥过路菌群的入侵和群集,调整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

2、免疫作用,正常菌群能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及清除功能。

3、排毒作用,如双岐杆菌能使肠道过多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下降到正常水平,减少内毒素的吸收。

4、抗肿瘤作用,能降解、清除体内的致癌因子,激活体内的抗肿瘤细胞因子等。

5、抗衰老作用。

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岐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B6、B12),维生素K,烟酸、泛酸等,还能利用蛋白质残渣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如天冬门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等,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同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一旦缺少会引起多种疾病。生态平衡时,正常肠道微生物可以保持宿主的正常生理功能,如营养、免疫、消化等。

2.2过路菌群的危害

过路菌群会在人体内停留,与正常菌群争夺营养和空间,如果过路菌群在正常菌群弱势的情况下进入人体,就会引起疾病,最常见的是腹泻、血样便、胃肠穿孔等。

2.3破坏正常肠道微生物的原因

正常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形成平衡的生态关系,不会轻易被打破,但是生态失调可因慢性病,癌症,手术,辐射感染,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等引起。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3.1肠道微生物控制体重

比利时研究者发现,益生菌等肠道细菌能影响人们的食欲和新陈代谢。人们今后可以通过定期服食特定食品或添加剂,通过调节肠道内的细菌种类和数量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3.2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关系

新芬兰一个研究项目中,一种专用于细菌菌群的快速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方法被用于分析肠道样本中的细菌组成。

此方法具有具有快速、可靠的特点,并有很高的数值解析率的特点,同时获得有关肠道菌群的比较全面的数据。该项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特性,并探索不同的食物和添加剂对肠道微生物区和动物机体消化率的影响。

他们将获得的知识和信息用于揭示微生物区的菌群组成与肠道健康状况和动物生长情况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平衡(Microbial Balance Index,MBI)指作为一个该微生物菌群强化理论可行性验证的指标。

3.3微生物与宿主的共同进化

研究人员对范围广泛的哺乳动物的粪便进行了取样,通过对每一样本中所分离出的微生物的某些基因序列的分析,研究人员对存在于每种动物肠道中的属于不同门类的细菌和其它微生物进行了梳理分析。

在同一种系的哺乳动物中,其肠道微生物群落相互之间没有多大的差别,这与它们是生活在野外或是在动物园中没有关系,就人类而言,其肠道微生物群落与那个人是吃肉或是素食者也没有关系。但是,不同种系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确实存在差别。一般来说,那些食肉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的差异最小,而食草动物之间的肠道微生物的差异则最大。研究人员报告说,人类肠道微菌群中存在的多样性在杂食性灵长类中是相当典型的。

这些结果表明,肠道微菌群的进化是哺乳类动物在适应以植物为基础食物的成功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3.4肠道内新微生物的发现

人体的湿润部位至少活跃着2000种细菌。应用最新科技手段,研究者已经有了惊人的发现。长期以来,胃被看作一片“不毛之地”,因为胃的黑暗角落里存在着盐酸液体。除了幽门螺杆菌能忍耐这里的环境,从微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们一直把这里视为禁区。

然而当研究者用新型探针窥视23名来自纽约的健康测试者的胃部时,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128种不同细菌活跃在胃壁的粘液里;其中的百分之十是科学界此前完全陌生的。尤其令科学家惊讶的是,发现了耐辐射球菌科的成员:这种细菌以顽强的生命力著称,到目前为止只在滚烫的温泉和核材料仓库里发现过。

在所有发现的微生物中,有62%属首次露面。现在研究者开始猜测,已发现的微生物对人体究竟有何影响。参考文献

[1]颜 华.服用益生菌可减肥,2010.[2]邢树文,焦德志.膳食纤维与肠道细菌对人体的影响.膳食纤维与人体健康及应用,2003.[3]王瑞君.人体的胃肠道微生态系统和微生态失衡 .渝西学院学报,2005(4).[4]吴 余.细菌致人自杀.大科技.科学之谜,2010(3).[5]yunkeer.大肠癌肆虐年轻人,2010.[6]翁幸鐾,糜祖煌.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与疾病.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2010(2).[7]杨洁彬 等.乳酸菌-生物学基础及应用.中国轻工出版社,1999.[8][美]西奥多.拉布扎.食品与健康.轻工业出版社,1992.[9]李松涛.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10]纪铁鹏,崔雨荣.乳品微生物学,2007.[11]李洪臣,杨秀艳.四大类群微生物菌落的比较.生物学教学,2007.[12]胡宇芬.肠道微生物帮助大熊猫吃竹子,2011.[13]佚 名.小小微生物关乎大健康,2011.[14]严 洁.肠道微生物与减肥有关吗,2007.[15]百度百科 [16]维基百科

下载药材论文微生物对甘草作用(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药材论文微生物对甘草作用(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微生物与生活论文

    微生物与生活 一、 微生物 微生物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体内的有益菌,体外的各种细菌,都是微生物,我们吃的蘑菇也属于微生物······生活中离不开微生物,酱油,味精,啤酒,醋等等......

    微生物与人类——小论文

    微生物与人类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看不清或者看不见的微小生物。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人类对它们的了解少之又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微生物无处不在,它们和人类有着......

    论文:浅谈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浅谈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家庭教育存在三个误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家长言传多于身教......

    关于环境保护对我国经济发展作用的论文

    关于环境保护对我国经济发展作用的论文 合肥六中高一三班黄志宇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但其代价却是资源的过度利用与环境的破坏,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

    工程造价咨询对控制工程造价的作用论文

    【摘要】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围绕相关建设工程活动,对其项目造价进行科学管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最近几年,我国建筑行业得到飞速发展,建筑实施是一项......

    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作用论文(五篇材料)

    摘要:分析了退耕还林对改善环境的具体作用,提倡人们应当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关键词: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1退耕还林1.1退耕还林的概念国家林业局对退耕还林做出的具体定义为......

    浅析比较法对国际私法的作用论文[大全五篇]

    1 比较法与国际私法的定义比较法到底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仅仅是法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这个问题从比较法产生之初就一直困扰着所有的比较法学者,甚至是其他部门法的学者。那么......

    论文 浅谈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作用

    浅谈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作用摘要:教师鲜明而又丰富的人格魅力对于有很强可塑性的学生来说,将有效地感染和影响其个性的形成。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