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宁波市环境保护工作2011年度总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报告

时间:2019-05-12 16:4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宁波市环境保护工作2011年度总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宁波市环境保护工作2011年度总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报告》。

第一篇:关于宁波市环境保护工作2011年度总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报告

关于宁波市环境保护工作2011年度总结

及2012年工作思路报告

市委办:

根据《关于认真做好2011年度工作总结的通知》(甬党办传[2011]194号)要求,现将我局年度工作总结报上,请审示。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四日

宁波市环境保护工作2011年度总结

及2012年工作思路

2011年度工作总结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市上下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决策推进之年,围绕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部署和目标要求,一年来全市环保系统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生态建设及环保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维护权益为根本要求,以污染减排与总量控制为抓手,以大气污染防治与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综合作用,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主要抓了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在落实市委“六个加快”发展战略上有新突破

认真领会市委十一 届十一次全会上提出的“六个加快”发展战略精神,紧紧抓住新的工作机遇,全市环保系统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作用,努力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引领者和践行者。

(一)明确生态建设任务。围绕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五年行动纲要》,充分发挥生态办的统筹协调作用,抓好分解和落实工作。把《纲要》的8项主要目标和10大 2 专项行动纳入到各级、各部门生态市建设任务中去,并强化监督执行和跟踪反馈工作,确保上下协同、政令畅通。目前,各地生态市建设工作已基本接近完成年度目标要求。

(二)大力推进生态创建工作。坚持市、县、乡镇、村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原则,把各类创建活动作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努力发挥创建示范效应,奉化创建国家级生态市、象山创建国家级生态县、镇海创建国家级生态区、慈溪创建省级生态市、余姚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等均成为各地全面贯彻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积极探索社会化创建机制,继续做好环保模范单位评选等基层绿色创建活动,建成省级生态县市区5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3个、省级生态乡镇69个,使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三)注重宣贯生态文明知识。结合全市上下认真学习市委“六个”加快发展战略精神,开展对各级各部门共建生态文明的专题培训工作,解读和部署我市“十二五”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及工作任务。搭建各种宣教平台,开展“迈向生态文明”大型公益行动、“甬台温生态文明建设行”及第五届“环保、故乡、山江海”等主题活动,提高广大群众了解、参与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民间组织的公众管理作用,进一步规范和充实志愿服务队伍,培育全社会保护环境、3 推进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二、深化污染减排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有新措施

在顺利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工作基础上,继续坚定不移地把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作为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导向、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来抓好落实。

(一)分解落实“十二五”和年度减排任务。根据国家、省“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修编完成《宁波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摸清和梳理 “十二五”减排工作的基础和重点,准确核定减排总量。同时以全市2010年污染源普查更新数据为基准,综合考虑各地环境质量容量、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十一五”减排绩效和“十二五”削减潜力等多种情况,制定《“十二五”及2011年宁波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计划》,并以责任书形式明确各地减排任务,确保年度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分别比“十一五”末下降2.8%、1.9%、3.8%和4.8%。

(二)全力推进减排重点工程。深挖工程减排潜力,在化学需氧量、氨氮减排方面,加快全市污水处理厂和收集管网建设,设计能力16万吨/日的江南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并完成主干管网的建设,污水处理负荷达60%;南区污水处理厂二期、4 鄞西污水处理厂预计年底前可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鄞州滨海污水处理厂、象山西周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宁海长街和西店、象山石浦、奉化莼湖等中心镇污水处理厂还在抓紧建设之中。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方面,加快重点燃煤机组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和脱硝设施建设,国华电厂、北仑第三发电厂、大唐乌沙山电厂的脱硝机组将在年底前全面投用;宁波钢铁烧结机脱硫设施开工建设,镇海炼化催化裂解再生烟气脱硫工程完成前期工作;持续开展各类非电燃煤锅炉及工业窑炉污染物排放浓度提标改造工作,确保污染物排放严于国家标准限值。

(三)继续抓好减排成果利用工作。不断巩固减排绩效,继北仑区深入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后、宁波国家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创建工作也有序展开。大力促进区域和项目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列入国家和省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项目累计投资22.28亿元,占项目总投的50%以上,以宁海浙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市供销社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镇海炼化资源回收及宁海国华电厂资源综合利用等四大循环经济标志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充分运用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调控作用,继续深入探索排污许可证发放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镇海区等地的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工作正稳步推进。

三、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持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上有新成效

结合《浙江省清洁空气行动方案》和《宁波市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实施重点区域煤耗总量控制,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步伐,逐步解决近年来我市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引发的大气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

(一)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无燃煤区建设工作。按照三年三期在城区全面建成无燃煤区的总体目标,今年主要是完成海曙、江东、江北、鄞州4区范围内154台燃煤锅炉的淘汰改造任务,此项工作还被市委市政府列入市环保局今年具体实践“三思三创”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市局会同4区政府制定工作方案、倒排整治时间表、加快天然气和集中供基础设施建设,并投入114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用于奖励企业开展改造整治工作。截止至10月底,列入年度淘汰改造任务的154台燃煤锅炉已完成114台,完成年度计划的75%。另根据实际情况,在江北、鄞州两区提前淘汰了明年计划的34台燃煤锅炉,为全年治理任务顺利完成和城区大气质量逐步改善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余姚、慈溪等地的无燃煤区建设也全面启动。

(二)深入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和油气回收工作。继续根据《宁波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严格管理外地机动车转入,严禁国Ⅲ标准以下车辆进入,至10月底共审核通过外地车转入3253辆。同时加快机动车排气监控网络建设进度,继续推进市六区四个机动车排气检测站建设,目前市 6 六区4个检测站已完成设备安装和人员上岗培训工作,正进入紧张的软件调试和计量认证阶段,其余五县市机动车排气检测站建设也在积极推进,为我市明年启动中心城区机动车区域限行工作做好了技术准备。此外,还继续做好油气回收治理工作,截止10月底,全市已完成272座加油站,4座油库和129辆油罐车的改造工作,超过年初确定的完成200座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目标。

(三)全面启动有机废气综合治理工作。结合我市区块经济和产业发展特点,在镇海、慈溪等有机废气污染突出区块,探索建立有机废气总量控制机制。在化工、机械制造、家具制造、船舶修造、彩钢瓦生产、汽车修造等重点行业开展排放源调查及总量测定等基础工作,研究制定有机废气减排和削减技术方案,逐步开展了相关企业的专项检查和整改工作,督促企业限期做到集中收集、达标排放。

四、深化依法监管工作格局,在保障区域环境安全上有新进展

认真分析各地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形势和问题,将重点流域、区域、行业及饮用水源地、城市污水处理厂等列入今年环境执法工作的主要内容,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确保巩固减排绩效,维护区域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一)持续加大综合执法力度。按照国家、省里的统一部 7 署,认真开展整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及“绿剑”系列等专项行动。今年1-10月份,全市出动执法人员32470人次,检查企业16117家次,立案查处企业1304家,罚款总额达5463万元,个案处罚额度达4.18万元。全市共依法取缔企业492家,停产整治企业128家,媒体曝光企业35家,限期治理企业118家,涉案人员移送公安机关处理12人,起到了对各类漠视环境保护、违法排放行为的震慑作用。特别是3月以来,面对我省台州路桥、湖州德清等地相继发生的“血铅”事件,全市环保系统迅速行动起来,严格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把铅酸蓄电池等重金属排放企业的监管和整治列入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整治工作方案,全面排查我市61家铅酸蓄电池企业,依法治理。目前全市除1家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在产外,其他企业均以采取关闭、停产整顿等措施,并将按照“淘汰一批、整治一批、提升一批”的工作原则,全面引导行业提升转型,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二)开展电镀、印染行业专项治理行动。“十二五”是国家全面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关键时期。根据环保部和省环保厅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电镀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出台《宁波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明确年度治理任务和工作重点,下发工作方案。余姚、奉化、宁海、鄞州、镇海、杭州湾新区等电镀行业集中区域按照项目原址整治年内完 8 成、异地搬迁明年见效的治理目标,坚决关停擅自扩大产能和排放不达标企业,加大手工线等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和现有达标企业的整改提升进度,其中杭州湾新区和宁海电镀城等重点治理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继续深入开展印染行业环境整治及规范发展工作,目前各地已基本完成印染行业整治和提升工作。

(三)严管辐射安全和固废处置工作。以开展“放心放射源”和“放心熔炼企业”整治创建工作为主线,实时掌握全市放射源底数,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目前,各地“放心熔炼企业”创建工作已完成市级验收,并确保做到辐射单位100%持证运营。以强化废旧金属熔炼单位核查监管为核心,妥善处置了展慈金属工业有限公司铜制品、金苹果(宁波)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不锈钢制品放射性异常等事件,使污染物得到及时控制和转移,切实维护了周边群众身体健康和辐射环境安全。进一步加大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力度,建成投运全市危险废物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建立了市六区及慈溪市医疗废物“无缝化”处置管理机制,确保医疗废物及时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积极推进奉化、象山、鄞州、北仑等地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工作,全市废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持续保持100%。

(四)抓实环境应急防范和信访处置工作。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重化工和能源基地,我市危化行业存在诸多环境安全隐患。为此,全市环保系统持续开展专项排查和整治工作,坚决 9 落实重点企业“一案一阀一池”等防治制度,并分别在镇海、北仑、慈溪、奉化、宁海、象山等地开展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演习,进一步强化各地应对突发环境问题能力,2011年我市共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6起,均为一般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没有启动市级应急预案,确保全市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故。同时妥处环境信访和纠纷案件,完善跨区域环境污染和信访纠纷联合调处机制,通过领导包案、现场督办等形式,截止到10月底,市受理中心共办理环境信访件2197件,与去年同期(2550件)相比下降13.8%。全市共受理环境信访9002件,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4%。信访处理率100%,满意率98%,切实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和区域社会稳定。

五、深化主动服务意识,在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有新举措

以创先争优和民主评议机关活动为载体,持续开展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三服务”活动,努力发挥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

(一)强化环评准入监管。大力开展区域发展和建设规划环评工作,相继完成宁波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环评、余姚滨海产业园规划环评、宁波化工区规划环评等,推动区域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实行新建项目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对“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及涉重金属行业等建设项目坚 10 决予以否决,截至到10月底,全市环保部门通过咨询说明、预审把关等形式,共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项目497个,以污染物总量约束形成倒逼机制,努力实现区域“增产不增污”。

(二)优化经济服务水平。主动为市、县两级重大项目服务,对市里关注程度高的如镇海炼化一体化、宁波台塑及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落实专人跟踪管理服务,协助业主做好沟通联系工作,同时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多次深入基层,指导、协调各地做好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等事项。开展服务企业发展工作,大力推动公司上市和再融资、企业产品商标评定、单位荣誉评选等工作,其中出具公司上市、再融资环保核查证明9份、服务企业参评各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商号近600家,为企业持续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三)提高审核行政效能。各地环保部门勇挑重担,为区域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开辟“绿色通道”。对于民生工程、医卫文教、生态环保、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等投资项目,在评估、审批、验收等环节优先安排,缩短时间,推动项目尽早发挥效益。截至到10月,全市环保部门共审批项目 4523 个,其中工业项目 1874 个、生态项目 410个。出具环评报告书202 个,报告表2425个、登记表 1896个,审批项目总投资达3322 亿元。

六、深化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在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 11 有新拓展

以去年10月我市被国家列为首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试点市为契机,并充分发挥这一工作体制机制优势,认真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责任分解和任务落实,目前各地已结合实际完成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确保政府按时履约履职。

(一)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把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措施纳入各地年度生态市建设任务书,强化日常督查和考核工作。各地也加大投入,确保各类环境治理资金持续向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和区域环境整治方面倾斜。全市共完成588个生活污水治理试点项目,生活垃圾三级收集处理模式覆盖行政村达98%,建成生活垃圾太阳能减量化处理设施300座,建成环境整治村2100个、省级全面小康村326个,完成“千里清水河道”226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7平方公里,实现废弃矿山治理率达92.8%,农村人居环境面貌不断改善。

(二)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会同各地环保部门开展辖区内饮用水源保护执法检查工作,完成镇海、慈溪、奉化、宁海等地饮用水源地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环境整治工作,关停有关污染企业,完善核查、联合执法等工作制度,余姚市还实施了环四明湖集污工程、陆埠水库生态湿地等项目建设,逐步建立起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的长效监管机制,全市102个 12 水源地全部建成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覆盖面达100%,合格率达100%。

(三)深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强化执法监管手段,持续巩固100头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治理成果。加大治理资金投入,推动开展全市50头以上畜禽养殖场的治理工作,进一步减少养殖面源污染对农村河道、村庄生态环境的影响。

七、深化改革创新步伐,在提升自身能力建设上有新进步 以全市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全面理顺我市环保系统工作体制,完善机构设置,强化监测监控能力建设,不断整合和提高环保部门工作执行力。

(一)完善制度建设工作。开展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和噪声功能区划调整工作,完成五大水库水环境功能区域界限划定工作,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加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深入研究以资源环境有偿使用为核心的生态补偿制度,协调统筹全市环境专项治理项目和资金的分配和落实工作,规范管理办法及生态补偿治理工作的实施细则。继续深化环境保护分级管理和协作工作机制,压缩行政管理层级,加快建立新形势下两级环保部门沟通及时、配合默契、运转有序的上下联动协调机制。

(二)提高监测监控能力。建成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点位 13 283个,除24个点位因企业停产停用外,与市环境监控中心联网率达98%,确保对污染排放的实时监控。完成中心城区有机废气自动监测、机动车排气检测等监管系统建设,持续加大对城区空气环境的监测监控力度。投入400万元建成白溪、横山、亭下、皎口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站,持续提高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预警能力。此外,各地也加快了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自动站建设进度,新增大气质量监控点位,逐步推进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由单点管理向流域、区域管理发展。

(三)强化队伍作风建设。紧紧围绕市委“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内容,深入推进“创先争优”、“绩效对账”等作风建设活动,还着重开展了建党90周年、文明机关创建等系列活动,着力加强全市环保队伍的思想作风、勤政廉政和业务能力,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学习上的勤奋、干事业的激情和用权上的谨慎,树立环保系统良好形象。同时今年以来,各地环保部门还开展了内部机构整合和调整工作,提升队伍力量,一线和基层环保执法力量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2011年我市环保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一是在工作认识上,部分地方和环保系统的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紧迫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推动手段,对如何持续推进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创新不 14 够、办法不多。二是在产业发展上,各地落后产能淘汰、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等步伐有待加速,造成部分企业仍热衷于铺摊子、扩产能,创新投入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少数污染企业违法违规扩大产能等行为仍然存在,需引起高度警惕。三是在执法监管上,近年来各地环保任务日益繁重,部分地方环保部门人手、执法力量薄弱等问题逐步显现,环境监管机构和效能亟需进一步强化。四是在环境质量上,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持续快速推进,诸如城市“灰霾”等新的环境问题开始出现,环境质量状况整体改善依然不明显,与人民群众期望之间尚存在一定差距。

对此,全市环保系统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要继续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深入学习领会市委“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精神,切实增强做好环境保护、维护区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工作的创新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的有效力和执行力,在工作思路上,从侧重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削减排污总量向促进区域产业集约与总量控制并重、更加注重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当好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者和执行者;在工作重心上,从侧重城市环境整治和工业污染防治向城乡统筹推进和工业、农业、生活面源污染防治并重转变,统筹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努力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开创“十二五”环保工作的新局面。

2012年工作思路

2012年是我市大力实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推进年,也是全面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加快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关键建设年。对此,我局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新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学习贯彻即将召开的全国第七次环保工作大会主要精神,提出2012的工作思路和目标是:即牢牢抓住生态市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这条主线,以落实我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五年行动纲要和“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为核心,以强化环保优先发展理念促进污染减排为方向,以维护区域环境安全改善环境质量为成效,以促进生态文明传播和生态文化繁荣为内涵,务实创新、狠抓落实,确保年度生态环保工作取得实效,基本构建起全市上下产业结构发展合理、区域生态环境趋势稳定、社会生态文化氛围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大格局。具体要发挥好六个“突出”作用:

一、突出生态建设规划的引导约束作用,推动生态文明战略深入发展

以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五年行动纲要和“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为依据,把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区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及实施过程之中,并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使之真正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的旗帜和方 16 向。遵循生态规划要求,严格执行环境功能区划,切实按照“禁止开发、限制开发、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确定的功能区划原则审批建设项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与优化。重点开展环境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等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政绩考核机制等符合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发展方向的调控措施;贯彻落实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持续开展象山港、三门湾等近岸海域生态保护政策制定和执行工作,解决各地政府环境保护责任不落实、司法保障支持不够、一些环境保护制度不符合当前实际、与其他法律法规不衔接等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二、突出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倒逼驱动作用,实现区域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持续推进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4项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抓实抓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监管减排三大措施:重点开展135兆瓦以上燃煤机组综合脱硝和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减排工程;严格执行污染物总量替代制度,把好火电、钢铁、印染、电镀等行业环保准入关,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巩固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脱硫脱硝设施减排成效,强化在线监控系统建设,确保设施稳定运行。鼓励各地实施具有区域特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抓好镇海、北仑等 17 临港片区有机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在农村区域推进以治理畜禽养殖污染为主要内容的减排措施,大力推广农牧结合、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生活污水利用、立体种养、节约型农业技术等五大模式为核心的循环农业建设,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围绕当前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实施重污染高能耗行业整治提升工作目标,全面完成电镀、印染行业的环境治理任务,实现全市水污染物重金属排放量比2009年削减10%的工作目标,深入开展造纸、制革、化工等行业整治工作,努力解决好我市“十二五”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矛盾及部分突出污染问题。积极落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措施,深入推动各类化工区、机动车尾气及建筑工程扬尘污染防治、中心城区禁燃煤区建设、加油设施油气回收等综合治理工作,营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三、突出环境安全和维护群众身体健康的监管保障作用,确保环境执法成效深入人心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环保工作的新形势,深入调研,不断完善稽查、联查和督察等环保执法工作手段,综合经济、工商、安监、卫生、电力等执法部门力量,持续开展深入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等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不法排污行为。同时不断创新环境执法机制,进一步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深入开展“飞行监测”,加快推进“智慧环保”和“数字环保”进程,推动全大市建立“移动执法”工作体系,18 深入开展饮用水源地、甬江流域、生态敏感区域的执法检查工作,真正形成维护群众健康、震慑违法行为的强大监管势头。始终把防范污染事故、保障环境安全放在重要位置,高度重视辐射安全及危废、危化处置监管工作,及时回应群众诉求,确实消除各类环境信访隐患。全面优化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内容,依法定期公开全市环境质量、重点监管区域和企业环境处罚行为信息,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提升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突出生态创建和环保主题宣传的示范推动作用,促进生态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以全面开展第二轮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迎检工作为中心,分解落实城市环境整治任务,确保2012年顺利通过环保部验收。各地也要继续以各类生态和绿色创建为导向,大力培育基层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低碳发展载体,推动区域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结合生态创建工作,继续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加大环境专项资金投入,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广大农村生态环境面貌。注重环境主题宣传力度,围绕环保模范城市复查、污染减排、生态创建、世界环境日等中心内容,大力传播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知识,倡导绿色生产、生活的社会氛围。

五、突出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服务引导作用,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坚持环保优化发展理念,按“先评价、后建设”原则,将项目选址、总量调剂作为首要因素加以考虑,通过区域环评、标准引导、强制清洁生产审核、监管倒逼等环保准入手段,严控“两高一资”等资源环境消耗大的项目,大力扶持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继续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开展服务发展、服务基层和服务群众活动,规范审批手续、增强工作主动性,认真上市企业环保核查工作,做好省、市里重点项目的服务协调工作,依法依规进行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管理工作,确保重大项目提前介入,企业意见认真倾听,服务和保障好全市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继续研究和推广区域排污权交易制度,全面构建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会同金融部门研究制定排污权银行抵押贷款制度、企业环保信用评级制度等绿色信贷机制,通过金融、价格等多元手段强化企业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在提高减排工作绩效上有新突破。

六、突出环境保护能力和队伍作风建设的基础作用,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环境服务监管力量

加大投入、规范制度,促进各地深入开展环境监测站和环境监察队伍标准化建设工作,确保实现“十二五”标准化建设覆盖全市的目标。加快宁海、象山、奉化等地跨界交接断面水 20 质自动站点建设进度,优化气、水、噪声等环境监测要素网络布点工作,继续加强水、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的维护和管理,确保环境监测有效数据获取率达85%以上。注重科研合作与科技推广,开展包括环境保护发展宏观战略、环境政策标准制定等重大课题研究,积极培育环保产业。巩固机构改革建设成果,全面执行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规划,加强基层和一线执法队伍组织建设,强化污染防治、环境应急事件响应、核与辐射安全管理等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三思三创”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以创建学习型、服务型、法治型、和谐型、廉政型、节约型等“六型”机关为抓手,重点做好学习型、服务型、廉政型机关建设工作。坚持政务和信息公开,拓宽媒体监督、公众参与等工作渠道,发展民间环保组织,推动全社会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第二篇:环境保护工作思路

***年全县环境保护工作要点

***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也是谋划“十二五”工作思路的关键之年。全县环境保护工作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3号文件、县委十二届七次全委会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构建“宜居***”为主线,以污染防治和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强化环保队伍建设,全面完成“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总量减排任务,为全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环境支撑。

一、工作目标

(一)环境质量目标:

2010年主要工作目标:城区空气质量优良比率较2009有提高,全年优良天数不低于275天,力争达到290天;***河(***段)出境断面水质优于入境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78%,县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主要指标达标率达到100%,镇(乡)达到8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分别分别控制在55分贝和68分贝以内;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98%,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率达到36%。全县森

林覆盖率达到36%以上。

(二)总量减排目标:

2010年全县SO2排放总量控制在9142吨/年以内,下降1%。COD排放量控制在3581吨/年以内,下降1%,全面完成“十一五”总量减排目标任务。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四大行动”,继续改善环境质量

1、围绕“蓝天行动”,稳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一是控制城区扬尘污染。督促施工单位制定扬尘控制方案,落实技术规范和监管责任,抓好对城区车辆冒装撒漏、工地扬尘污染等行为的联合执法专项行动;二是控制燃煤及烟粉尘污染,继续实施“禁煤推清”工作方案,强力巩固县城区9.8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和县城“无煤区或基本无煤区”创建工作成果,加大对县城区燃煤设施、餐饮油烟及乡镇工业炉窑的查处力度。

2、深入实施“碧水行动”,继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一是抓好***河流域(***段)综合整治工程,突出重点加强对***河的污染防治工作;二是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抓好公共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日常保护,重点查处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排污行为;三是加大环境监管力度,确保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严防偷排、漏排、真排等违法排污行为,做到达标排放。

3、开展“绿地行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一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扎实推进森林工程,森林覆盖率提高3%以上;二是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年内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任务;三是加强镇乡饮用水源建设与保护,加快镇乡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特别是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建设。

4、扎实推进“宁静行动”,保持声环境质量稳定。一是通过强化工作方案、实施整治项目、加大资金投入等措施,重点整治建筑、交通和文化娱乐场所噪声污染,切实巩固县城区9.8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创建工作成果;二是加强监管工作。规范夜间建设施工的行政审批,强化夜间噪声扰民的执法监管,重点开展中考、普通高考和成人高考期间的环境噪声专项执法。三是综合整治交通噪声污染,对交通噪声超标严重路段开展联合执法,纠正机动车违章鸣号行为。

(二)落实减排措施,完成减排目标

一是坚持服务大局,扎实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加快老污染治理力度,努力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指导工业企业实施技改,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力争老污染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有大的突破;二是进一步严格环境准入制度,认真督促落实环保“三同时”。对能耗高、污染严重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积极引导发展低能耗、污染小的高新项目;三是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建立科学完整的

污染物排放档案,全面完成“十一五”总量减排目标任务。

(三)维护环境安全,保障群众环境权益

一是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加强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运输、利用或处置环节的监管,重点加强医疗废物的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置力度,督促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帐;二是加强辐射环境监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和辐射安全许可证制度,加强重点辐射源监督检查,消除安全隐患;三是进一步落实环境应急工作,开展以化工、涉危单位、高污染行业为重点的环境安全及环境应急预案执行情况大检查,对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组织开展环境应急演练,督促企业完善应急机制,落实风险评估,健全相关制度;四是抓好群众关心的环境热点和难点问题。继续开展群众长期投诉的环境积案的处理和化解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抓好环境突问题的整治,解决环境热难点问题。

(四)谋划工作思路,编制“十二五”环保规划 一是认真总结环保“四大行动”、总量减排等工作成绩和经验,找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二是启动“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确定今后五年我县环保工作思路,突出环保工作重点。三是编制环保专项规划。在“十二五”环保规划框架下,编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监测、环境信息化、环境能力建设等专项

规划,强化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和约束能力。

(五)完善考核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一是充分发挥领导决策机制,完善议事、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程序,形成科学决策、统一监管的环保工作新机制;二是坚持“四大行动”和总量减排、环境形势分析会等会议制度,落实环保齐抓共管机制;三是完善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等考核机制,健全环保目标责任制、问责制和奖励处罚办法,深化环保监管体制,指导乡镇环保机构建设,发挥乡镇环保监管职能。

(六)强化环境监察,严格环境监管

一是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开展环保执法检查;二是认真贯彻污染源限期治理办法,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加强对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监管,按要求实现全天候运行;三是严格排污许可证制度,严禁无证排放和超浓度、超总量排污。四是加大排污费征收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全年征收工作任务。

(七)抓好环境监测,强化环保科技

一是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二是继续抓好环境质量、总量减排、污染源监督、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等监测工作,继续开展农村饮用水水质专项监测工作,开展城区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并发布日报。

(八)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环保知识覆盖率

一是围绕环保中心工作,加大环保宣传力度,继续开展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活动,倡导生态文明;二是加强党政干部环境教育和培训,推进青少年环境教育,强化环保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三是完善体制机制,加大环境信息发布工作力度。四是以绿色创建为载体,推动公众参与、监督环境保护水平上档升级。

(九)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监管手段

继续抓好环境监察、监测及预警、信息化等能力建设,推动环境监测、监察标准化建设上新台阶。

(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深化机构改革,认真落实三定方案,提高队伍适应岗位、胜任职能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环保系统思想、组织、作风、业务、制度建设,强化系统政风、行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开展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检查,打造一支高效廉洁、勤政务实的环保干部队伍。

第三篇:宁波市2013年环境保护工作计划

宁波市2013年环境保护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13-2-20 9:05:32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2013年是我市深入贯彻实施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宏伟目标的开局之年,也是继续围绕我市十二次党代会制定的全面推进“六个”加快战略,努力实现“两个基本”和“四好示范区”总体目标的重要建设年。为此,全市环保部门必须将牢牢抓住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工作主题,按照我市今后五年加快建设生态文明行动纲要提出各项工作任务为目标,在整体思路上:更加注重生态文明考评体系的完善强化,将主要生态建设任务和环境治理工作纳入各地总体发展考核目标,真正形成多部门共同推进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更加注重强化源头把控,不断优化区域生态功能和产业布局,严格实施项目、空间、总量、质量四为一体的准入机制,完善项目公众参与制度,努力实现项目建设中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有机结合;更加注重区域行业环境整治提升,通过综合治理,达到区域、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适度、布局优化、工艺改进等工作目标,努力实现区域行业的转型升级;更加注重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不断优化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坚持履行区域重大环境问题协调和督查工作职责,努力实现各地政府在环境保护中取得真正实效;更加注重提高环境监管精细化、规范化水平,全面落实环境监察执法网格化责任体系,加快推进移动执法、溯源执法等工作机制,努力实现环境监管震慑违法行为的强大推动力;更加注重突出企业主体责任,通过开展专题培训、推进重点企业加快环境信息公开、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等方式,努力实现企业自觉履行环境管理各项要求;更加注重工作机制的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引入环境保护第三方监管机制,努力实现环境管理向市场化、社会化等多元模式转变;更加注重突出公众参与机制,拓展重点区域、行业环境信息发布内容,引导公众参与各类生态创建,努力实现全社会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良性局面。

(一)以严格开展和落实环评制度为前提,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源头监管,着力实践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管理新理念。以修编完善新一轮全市生态功能区划为龙头,切实按照生态功能区划要求落实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推行项目、空间、总量、质量四位一体的准入机制,严把项目审核关。引入重大敏感项目咨询评估决策制度,充分考虑项目产业结构、规划选址、污染物公众敏感程度等因素,力求通过前期专家咨询把关、公众广泛参与等工作,使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社会和公众基础。强化项目过程监督、回顾性评价等工作制度,重点解决部分项目批建不一等突出问题,并对环境违法现象严重、区域或流域环境质量不能达到功能区划要求、突出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区域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和“区域限批”。

(二)以重点区域和重污染行业深化整治提升为突破口,着力推动和谐发展之路。在重点区域整治方面,切实落实国家、省大气污染治理联防联控“十二五”工作规划要求,制定出台我市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重点推进临港、化工区域大气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加快实施一批涉及化工、煤场、码头等污染源防治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治理工程,重点消除恶臭、挥发性有机物、作业运输扬尘等公众反应强烈的污染源,切实改变当前我市临港、化工区域环境面貌。在重污染行业治理方面,在完成2012电镀、印染行业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基础上,2013年重点开展化工、造纸、铸造、再生金属熔炼、废塑料再生利用等行业环境治

理工作,通过强化项目提标改造、总量控制、节能减排指标约束等“组合政策”的实施力度,进一步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防止产能过剩行业扩张和重复建设,助推区域转型发展。在危废整治和监管方面,继续加快危废产生和处置单位的“双达标”创建工作,提速完成“十二五”整治目标并通过省级验收,全面开展生产化学品环境情况调查工作,逐步建立危化监管和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在农村生态建设方面,通过优选并建立治理效果好、推广程度高的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库,逐步形成以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为龙头、市县两级财政配套并引导社会各方投入等为补充的建设投入格局,不断推进我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

(三)以完成污染减排目标为重点,着力改善区域整体环境质量。加快实施我市“十二五”第二批污染减排重点工程,包括新扩建污水处理厂工程4个(鄞州鄞西、滨海,北仑岩东、宁波杭州湾),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9万吨;新建污水主、支管网,全市提高污水处理负荷约5万吨;完成8台共计600万千瓦机组断旁路工程,11台共920万千瓦机组脱硝工程;并再次推动全市固废、医疗危废等处理设施扩容建设。持续加大监测监控工作力度,研究出台《宁波市电煤环保管理规定》,建立煤耗量月报分析制、硫份监督性监测制、电厂减排绩效公告制等措施,确保污染减排目标圆满完成。深入开展清洁空气、清洁水源等专项治理行动,并全面启动清洁土壤行动计划:完成三年三期城市“禁燃区”建设并向有关县(市)延伸,稳步推进“黄标车”鼓励淘汰政策制定及高污染车辆限行试点工作,加快落实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考核机制,综合整治城乡结合部垃圾无序焚烧现象,着力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继续高度重视饮用水源地和区域地表水保护工作,提高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巩固内河整治成效,实施水体调控和水质常态维护,提升内河水质和景观效果;出台全市清洁土壤行动方案,推进土壤污染修复试点示范工程,逐步提高重点区域土壤环境质量。

(四)以建立高效、科学、公正的环境监察监控能力为基础,着力营造区域环境和谐安全的社会效应。深入贯彻全省环境监察网格化、精细化工作思路,全面落实监管网格环境责任考核制度,以继续推进环境监察稽查工作和各类专项执法行动为载体,上下联动,在实现我市环境监察工作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环境风险防范和污染事件处置的快速反应能力。完善“阳光执法”机制,推行环保系统内部处罚案件案前公告制度,推广使用电子处罚平台和环保移动执法系统;建立环境违法企业行政约谈制度,通过教育警示企业法人,督促企业及时改进环境违法行为;探索建立“溯源执法”机制,通过在污染源下游区域布设监测监控点位,上溯排查偷排企业违法排污行为,不断提高环境监察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切实强化监测监控能力建设,完成省控大气站点新的空气质量监测设施和全市大气自动监测站点复合污染监测设施改建任务,积极推动市环境监察、监测机构增编、增配工作,不断提高环境监管能力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环境诉求的新的发展需要。

(五)以创新机制政策为手段,着力开创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一是助推政府完善区域健康发展的咨询决策机制。开展大气复合污染防控专题研究,深入分析我市大气污染物来源及对区域环境影响,优化大气监测网络、质量预报及污染预警体系,提出政府和管理部门综合防控措施。二是健全重大环境问题工作推进机制。在继续深化现有生态建设目标考核机制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宁波市重点区域环境质量监测制度》,在人口密集、产业集聚、信访集中等敏感区域开展定期环境质量监测,定期向辖区党委政府分析通报环境状况和主要环

境问题,采取约谈、督办等措施,推动各地有效防范环境隐患,加快区域整治。三是强化环境保护工作创建机制。继续坚持以“十二五”末将我市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市这个创建目标不动摇,科学制定生态建设工作目标任务书,并注重强化建设工作的督促、推进和考核机制,重点加快奉化、象山等自然生态条件佳、基层创建基础好的区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市),稳步推动江北等区域创建省级生态区。四是完善污染治理市场调控机制。全面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出台《宁波市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准入审核管理办法》、《宁波市刷卡排污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以“十二五”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十一五”末基数为目标,通过排污许可证发放管理、新建项目有偿使用费收取等方式,切实推动污染排放从浓度管理向总量管理全面转变。五是引入环境监管治理第三方推动机制。建立建设项目和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运维商监理机制,结合全市重污染行业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大力推行环境整治专业化、公司化运营管理模式,有序促进相关环保服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扩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企业范围,走政府和社会多方参与的环境管理工作新道路。

(六)以营造有服务、责任意识的政府管理部门为己任,着力推动政府与公众建立良性互动的环境保护共建共享工作体系。突出抓好正面宣传。合理运用各类媒体及时跟踪报道各地生态创建、环境治理的工作成效,充分展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战略的坚定信念和具体行动。突出抓好教育培训。组织开展以企业业主为主体的环境专题培训,提高业主对保护环境的自律和责任感,继续实施包括学校、社区和社会公益教育等其他环境教育培训。突出抓好系统队伍和作风建设。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强化环保系统实干和创新意识,组织落实包括系统中青年干部培训、专业技术学习等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并同步着手筹建宁波市环保专业人才库工作,推动建立一支政治坚定、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的环保队伍全面形成。突出抓好生态环境信息公开。树立阳光政务工作理念,以进一步完善局机关管理工作综合业务平台为抓手,提高环境信息的综合度;以实时公布一批重点污染源、大气、地表水、饮用水源等主要环境指标数据并督促省控以上重点企业加快信息公开力度为目标,拓展环境信息公开内容;以建立通畅有序的政府公众互动渠道为途径,强化舆情研判和分析机制,对舆论关注度高、公众诉求多的环境问题及时予以响应,消除公众疑虑,维护社会稳定。(宁波市环境保护局)

第四篇:2017年宁波市环保局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思路

宁波市环境保护局关于报送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思路的报告

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

根据《关于认真做好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思路调研的通知》(甬党办传„2017‟119号)要求,经我局认真梳理研究,现将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思路报上,请审示。

宁波市环境保护局 2017年11月10日

宁波市环境保护2017度工作总结及

2018年主要工作思路

一、2017年全市环保工作主要进展及成效

2017年以来,全市环保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美丽宁波”和“名城名都”建设大局,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群众环境获得感为根本,以全力配合中央环保督察为重点,统筹治水、治气、治土,全方位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了新的积极进展和良好成效:

(一)全力配合环保督察,环境保护责任进一步压实。开展中央环保督察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安排。根据督察安排,2017年8月11日-9月12日,中央第二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浙江进行专项督察,8月21日-26日督察组对我市进行了下沉督察。为全力配合好这次督察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研究、靠前指挥,明确要求把督察工作作为精准评估生态环境状况、精确会诊生态环境问题、精心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契机。对此,我市及时制定督察迎检工作方案,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 2 组长的高规格迎检领导小组,下设7个专项工作组,统筹做好资料调研、座谈问询、信访办理、宣传维稳、督办监察等各项工作,严格落实边督边改边公开的有关督察要求,确保督察组听到真话、察到实情、督到关键处。督察进驻期间,我市共受理办结中央督察组交办信访件880件(重点信访件26件),切实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高度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同时严格落实“一案双查”要求,严查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生态环保责任履职不力、权力失控、行为失范等问题,累计约谈91人,问责34人,覆盖13个区县(市)及园区。通过这次督察,各级各部门环保责任进一步压紧压实,全市抓环保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全面推进综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围绕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全力抓好治水治气治土,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持续惠民,截止10月,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6.5%,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地表水优良率为68.8%,同比提高20个百分点,治水成效突出。在治水方面,坚持依法治水、科技治水、全民治水,提前2个月完成3个市控劣V类水质断面、8个县控劣V类水质断面和1210个劣V类小微水体的剿劣目标并通过省级整体验收;高标准开展入海排口专项整治,提前三年完成国家“水十条”下达的整治任务,该项工作得到国家环保部和国 3 家海洋局督查组的高度肯定,认为我市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作在全国“首屈一指、工作最实”;率先全省实施“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首批34个乡镇(街道)创建工作全速推进,累计完成投资40.9亿元,省治水办拟于年底前在我市召开全省“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现场会,推广宁波经验,部署全省工作。在治气方面,聚焦“气十条”阶段性收官,统筹“五气共治”,强化联防联控,突出抓好新《大气污染防治法》、《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环保新法新规新标的贯彻实施;按照“五个一流”的要求,完成全市256家VOCs排放企业的治理任务,并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工建设154套国内一流的全自动VOCs在线监测监控装臵;淘汰老旧车17346辆;完成29台地方燃煤热电锅炉和3台180万千瓦燃煤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年底前还将完成剩余1台大型燃煤火电机组的改造任务,届时我市大型燃煤火电机组将全面实现超低排放。在治土方面,市政府印发实施《宁波市土壤污防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加快构建覆盖土壤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治理修复等于一体的工作格局,推进体系化治土;加快危废处臵能力建设,列入省考核的两台100吨/天危废焚烧炉年底前建成,总处臵能力将达到77.6万吨/年,保持全省领先;完成中心城区庆丰地块农药厂污染场地的修复;推动18家电镀企业完成深度治理,治理后企业污染物排放达到行业最严标准。

(三)严格落实总量减排,绿色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深化总量控制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举措,挖掘减排潜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总量空间和环境要素保障。一是主要污染物减排顺利实施。市政府印发实施《宁波市“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并与各区县(市)政府签订节能减排任务书,靠实减排约束责任。据省考核,上一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削减了1.8%、2.5%、8.5%和5.5%,完成任务,其中二氧化硫减排比例为全省最高。同时,加快落实年初制定的减排任务,通过深化燃煤污染防治、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燃煤机组和热电锅炉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城乡生活污水处理提标改造,推进畜禽养殖和面源污染防治等工程减排、管理减排、结构减排项目,确保今年减排任务顺利实施。二是加快国家版排污许可证核发。根据环保部和省厅工作部署,全面启动国家版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工作,打通组织宣贯、技术培训、填报指导、技术审核、管理端核发整个流程,建立工作体系,在6月底前顺利完成造纸和火电两个行业29家排污单位的许可证发放,并持续加快推进钢铁、水泥等13个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确保顺利完成全年发放任务。三是深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提高环境容量资源配臵效率,实现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新、老建设项目的全面覆盖,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环境要素保障。截止目前,全市新增有偿 5 使用费113笔,金额2242.937万元,累计征收排污权有偿使用费1718笔,缴纳排污权有偿使用费5.5亿元。

(四)铁腕打击违法行为,环境监管实效进一步提升。坚持以确保区域环境安全、维护群众健康为己任,结合中央环保督察,持续形成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一是坚持做到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连续开展“铁拳系列”、“绿剑系列”、打击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和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源保护等专项执法行动,充分运用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强制手段,深化公安环保司法联动,严格落实环境违法“黑名单”制度,从严从实从快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截止目前,全市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42119人次,检查企业19894家次,立案查处违法行为1911件,共处罚金9936万元,移送适用行政拘留环境违法案件23件、行政拘留17人,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33件、刑事拘留70人,公布“黑名单”企业10家,保持高压执法的宁波力度,处于全省领先。二是坚持拧紧环境风险防控“安全阀”。强化环境安全隐患日常监督管理,排查检查各类环境风险源企业665家次,整改各类环境安全隐患70多处,从污染源头筑牢环境安全防线。严格落实环境应急“五个第一”和“三个不放过”原则,及时妥善处臵各类突发环境应急响应事件10起,全市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等级突发环境事件。加大环境信访调处力度,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累计 6 调处各类环境信访11788件,比去年同期上升23.82%。三是坚持推进辐射安全监管“精细化”。严格涉辐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竣工环保验收和辐射安全许可证申领审批工作,加强对辐射环境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了全市放射源安全检查专项行动,健全完善了全市辐射环境安全及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监管体系,全年未发生一起辐射环境污染事故(事件)。

(五)扎实推进改革实践,环保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紧紧抓住当前全市上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有利契机,以制度建设破解环境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是注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供给。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印发实施《宁波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宁波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加快推进杭州湾新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和北仑、宁海、象山等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逐步建立具有临港区域特征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走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之路,为我市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供给顶层设计。二是加快建立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制度。根据中央和省关于全面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工作部署,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划定要求,联合市发改委等部门做好城区并指导各县(市)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目前已形成宁波市城区和各县(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7 方案,新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1687.4平方公里,占比全市国土面积的17.3%。三是深化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并公布“最多跑一次”审批事项清单17项,其中环评登记表备案实现“零上门”。加快推进“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全市11个特色小镇完成规划环评编制,将实行项目准入分类管理。持续放大慈溪市环评审批制度试点改革效应,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让群众和企业普遍受益,增强获得感。

(六)统筹城乡生态建设,生态示范创建进一步加快。坚持以打造一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目标,充分发挥美丽宁波办的牵头协调职能,统筹城乡一体化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和环境综合整治。一方面,着力深化各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编制完成《宁波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全面启动宁波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工作,象山县被国家环保部授予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宁海县、北仑区、象山县被省政府认定为第一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96个乡镇(街道)达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要求,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另一方面,着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会同市农业局联合印发《宁波市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年)》,全市共划分畜禽养殖禁养区210个、限养区44个。全市生猪存栏50头以上(牛5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全部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并纳入环保监管平台。制定印发《宁 8 波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监测管理暂行办法》,牵头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目前,全市已完成了989个建制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完成率达98.6%。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围绕生态创建、剿劣夺鼎等环保中心工作,开展形式丰富的宣传活动和生态教育,激发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情。

(七)着力推进能力建设,干部队伍作风进一步好转。深化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局系统党员干部到“两山”理论发源地安吉和嘉兴南湖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切实强化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坚定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切实把责任抓细抓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党员固定活动日等制度,推动形成严肃党内组织生活的良好氛围。围绕从严锻造“四铁”干部队伍的目标,在全系统组织开展“忠诚、勤勉、担当、廉洁”的主题教育,扎实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向常态化制度化,提振干部精气神,打通“中梗阻”,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队伍。

二、当前我市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形势和压力 2017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效,生态环保效益日 9 益放大,重点工作扎实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群众环境获得感不断增强。在总结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环境保护压力和形势依然严峻,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与社会预期和群众期盼仍有不少距离,与我市建设国际化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阵的目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环境质量改善任务依然艰巨。在水环境方面,由于我市部分地区截污纳管工作尚未完成、平原地带河网流动性差、生态补水缺乏等因素影响,水环境全面持续改善的基础尚不稳固,存在反弹压力。在大气环境方面,PM2.5年均浓度仍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2016年为参照),且臭氧浓度逐步上升,大气环境从煤烟污染型向复合污染型转变,要实现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在土壤环境方面,相对于治水治气,治土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治理技术缺乏,粮食生产功能区和菜篮子种植基地土壤达标率较低,对照2020年实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2%以上的目标,土壤污染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二是节能减排工作压力仍然突出。从产业结构看,我市是先进制造业基地,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9.6 %、46.8%;电力装机容量约占浙江省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8.4%,用煤总量达3810万吨,耗煤量约占浙江 10 省的30%,过高的煤炭消费总量,导致全市污染物总量仍然较大,单位国土面积的主要污染物排放负荷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产业定位看,作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和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石化产业为主的临港工业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2%以上。从污染物减排的手段看,过多依赖于工程减排,全市排放量80%以上来源于污水处理厂减排和电厂脱硫脱硝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比重较少,减排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是监管执法的体系和能力还需强化。总体上,现有的监管执法力量与日益增长的工作任务之间矛盾还比较突出,监管任务十分繁重。比如近年来我市在淘汰落后产能和整治低小散企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部分民营经济发达的区县(市)依然存在一定规模的“低小散”企业,部分企业虽经整治但仍有污染反弹现象,成为群众投诉和关注的焦点。此外,个别承担环保职责的部门,还存在监管制度不完善、监管不严等问题,“三管三必须”的联防联控合力没有完全形成,环保司法体制、联合执法机制还需进一步创新。

三、2018年主要工作思路

2018年是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推进“十三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我市环保部门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上级环保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敢于担当、11 积极作为,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奋力推进环保事业再上新台阶。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第八次全国环保工作会议和省、市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以建设美丽宁波为目标,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实施“碧水〃蓝天〃净土”三大工程,认真整改落实中央环保督察问题,全力服务经济发展转型,积极深化环保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持续增强群众在生态环保方面的获得感。

主要目标是: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劣Ⅴ类水无新增、不反弹,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PM2.5年均浓度力争降至38微克/立方米以下,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以上;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任务要求;确保不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和恶性群体性事件。

2018年,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围绕“三个重点”,促进绿色发展。一是围绕空间管控。强化生态空间布局管理,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和新修订的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加快构建全市域融发展与布局、开发与保护一体的“多规融合”格局,使生态环境监管真 12 正从末端管理走向前端决策。组织实施宁波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推动各级各部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容量上限,助推城市精致发展、紧凑发展、高效发展。二是围绕总量减排。深入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集中供热等重点减排工程建设,加快排污权的核定与收储,为发展腾出总量空间。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市场化配臵,做好新、改、扩建项目新增排污权审核和调度,全力服务“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和“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三是围绕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环评审批导向作用,严控“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项目准入,加快实施清洁生产,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环保技术广泛渗透融入产业发展的全领域和各环节,推动产业结构变新、变轻、变绿、变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二)实施“三大工程”,加快环境提质。一是实施“碧水”工程。建立健全考核督导长效机制,持续巩固剿劣成果,确保劣Ⅴ类水不反弹、无新增;坚持以源头治理为导向,加快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年计划完成60个乡镇(街道)“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推进我市治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强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按照流域发展统筹规划,流域环境统盘治理思路,积极推进全流域全方位、高标准高质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深化落实河长制,着力构建“更高、更严、更优” 13 的河长制工作标准体系,进一步发挥河长巡河治河作用。二是实施“蓝天”工程。强化科学治气,编制实施《宁波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精准实施新一轮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争2018年PM2.5浓度进一步下降,环境空气优良率进一步提高;强化“五气共治”,联防联治,大力实施绿色交通和绿色港口发展战略,突出抓好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全面完成三年(2016-2018)治理700家企业的目标任务,VOCs排放量较2014年减少30%以上。三是实施“净土”工程。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和重点行业建设用地污染状况调查,逐步建立部门共建共享管控名单;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基本建成满足实际需要的危险废物处臵设施,实现危废产生、贮存、转移、处臵全过程监管;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深入实施电镀行业深度治理,力争到2018年底,基本完成184家电镀企业深度治理,促进电镀行业优化升级。

(三)聚焦“三项改革”,深化制度建设。一是聚焦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宁波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按照市县联动、先行先试原则,全面推进绿色发展报告制度等9项先行先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为全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造一批典型经验和成熟模式。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及离任审计等改革任务,努力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建立制度优势。二是聚焦“最多跑一 14 次”改革。坚持把有利于增强群众和企业获得感的改革摆在优先位臵,以群众和企业一件事“最多跑一次”为重点,结合慈溪市环评审批试点改革经验,加快推进“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落地实施。坚持以“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为抓手,强化联审联办,继续做好减层级、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长等工作,使环评审批更加顺畅、更加高效。三是聚焦环保垂管改革。对接省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各项要求,做好机构、编制和人员的衔接,确保改革顺利推进、执法监测得到加强。通过构建新型环境监管体制机制,机制化、长效化地推动落实各级各部门环境保护“三管三必须”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

(四)强化“三个抓手”,顺应社会期待。一是强化环境监管执法。积极推进地方环保立法进程,加快《宁波市生态区保护条例》和《宁波市环境污染防治规定》的制修订,有效构建更加严密的地方环保法规体系。全力抓好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逐项落实,逐个销号,努力交出一份高质量的整改成绩单。加强环保与司法的衔接配合,深化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网格化”和“黑名单”等制度,坚持打好环境监管执法组合拳。积极开展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垃圾焚烧发电行业整治等专项行动,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着力打造环境执法最严市。二是强化环境风险防控。加强环境质量预测预警,强 15 化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和重点排污单位的监测和预警预报,提升重点风险源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环境安全监管,持续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力保障区域环境安全。加强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监管、环境应急物资库建设和环境应急能力建设,依法、及时、妥善处臵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加强环境信访调处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把各种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化解在基层,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三是强化环保宣传教育。按照“大力宣传、正面鼓劲、形成声势、促进工作”的原则,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环保信息、工作举措和进展。健全“传统+现代”、“线上+线下”、“环保+部门”、“政府+社会”的环保宣传教育格局,改变以往零散的宣传方式,在不同时期部署不同主题的集中宣传,持续形成阶段性的宣传高潮,教育引导公众强化环保意识,积极倡导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人人受益的良好风尚。

(五)提升“三项能力”,加强自身建设。一是提升环保科技能力。进一步完善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和大气、噪声、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与考核监测站点,持续推进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加强污染源排放在线监控;建立清新空气(负氧离子)指数监测体系,及时发布清新空气指数,增强公众对清新空气的感受。突出智慧环保监管监控监测能力,体现“互联网+ 16 环保”理念。提升环保科研能力,理顺市环科院的职能定位,更好地服务环保决策;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和交流,重点研究污染物与环境空气质量之间的响应关系,精准研判治理与改善的趋势,指导我市开展新一轮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二是提升环保基础能力。加快排污许可制实施步伐,持续做好2018年相关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尽快形成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精简高效的固定源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统筹开展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全面掌握我市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情况,以及主要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为我市加强污染源监管、改善环境质量、防控环境风险、服务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依据。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快启动市环境监测监控大楼建设,尽早将市级环境监测监控、应急指挥、宣传教育“三中心”集为一体,为我市环保事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提升环保队伍能力。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为契机,深化思想引领,增强“四个意识”,强化履职担当。全面推进“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和“打通中梗阻、提升执行力”等专项行动,引导党员干部切实把环保责任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到实处。精心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深入地把“忠诚、勤勉、担当、廉洁”核心价值转为全系统的精神追求,形成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敢做善成的实干之风。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 17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持之以恒正风肃纪,营造环保系统“清新作风”。加强干部队伍依法行政、敬业履职和环保业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干部队伍政治素养、职业操守和业务水平,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环保人的新使命。

第五篇:宁波市人事考试中心2007工作总结及2008工作思路

2007,考试中心根据《二○○七年人事人才编制工作主要任务分解》的要求及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按照“创新发展、创优服务”的总体思路,以考务组织、命题测评服务、紧缺人才项目实施为重点,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同时,根据局党组的统一部署,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业务工作和自身建设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2007年主要工作

(一)《二○○七年人事人才编制工作主要任务分解》有效贯彻落实。

1、圆满完成招考录用公务员考务组织实施工作

2007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于1月7日举行。全市公务员招录考试报名人数为21246人,全市共设臵14个考点,733个考场,考试规模大,社会关注度高。经过精心组织,该项考试秩序良好,做到了让考生满意、让群众满意,赢得了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好评,树立了人事部门公开、公平、公正的良好形象。同时组织实施08公务员考试的笔试,报名22429人,全市共设臵13个考点,774个考场,到考率83.21%。

2、顺利实施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

全年共组织实施专业技术资格考试20项,其中组织实施全国、省级政策性考试17次,全市以考代评任职资格考试3次。

报考人数超过千人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8次。分别为:职称外语考试5514人,二级建造师考试5324人,一级建造师考试3371人,经济师考试3335人,建工城建专业任职资格考试2547人,工程系列任职资格考试1631人,药学考试1304人,造价工程师考试1072人。

全年共组织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34项,完成报名30742人;制作发放各类证书42种,共28166本。

完成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全市考点考场的设臵工作,指导5个县(市)通过省考试中心验收,独立设臵考点。已实施考试807场次,共39665个模块,实考35435人,参考率89.4%,参考人数11070人次,平均合格率为80%。其中市直考点考试27次,共15880个模块。

网上报名工作正式启动。今年已有全国职称外语、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全国经济专业任职资格、全市档案系列任职资格、全市建工城建专业任职资格、全市工程系列任职资格等考试通过宁波考试网实施了网上报名。其中,全国职称外语、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等4项考试实现了通过网络办理包括信息提交、网上订书、网上缴费、准考证下载在内的所有手续,共计7929人。在全国职称外语考试报名中,还在全国首次尝试了与公安部门合作,直接从公民户籍库中调取考生身份证照片的方式,共调取照片2257张,为考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另外,严肃查处在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的各类违纪事件,今年以来共查处违纪事件144起,处理违纪考生166人,有效维护了考场的正常秩序,营造了良好的考试安全环境,维护了人事考试的声誉。

3、聘用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命题、考务组织、阅卷工作有条不紊

今年,全市性公开聘用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考试共举办2次,报考人数为5451人。该项考试的命题、阅卷工作由中心承担,部分考务工作也直接由中心组织。

为保证考试科学、合理,中心对所命制试题进行反复论证,并精心组织阅卷。从考试结果反馈情况来看,该项考试的命题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和广大考生的充分认可。

4、紧缺人才培训认证项目稳步推进

目前,中心已开展了外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国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IPMA)、中国注册人力资源测评师、会展业岗位能力认证、现代物流岗位资格考试、现代人力资源岗位能力考试、室内设计水平认证、剑桥商务英语等8个紧缺人才项目。全年共组织实施各类认证考试18次,报考人数达5451人。

紧缺人才项目的开展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部分能力证书已被业内广泛认可。会展和现代物流项目分别受到市会展办、市物流办高度肯定,并引起众多相关企业关注。

(二)命题测评市场进一步拓展

今年以来,中心共命制各类试题1042套(笔试664,面试378套),命题数量稳步提升,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制卷114177份,阅卷近66436份。服务区域在原来覆盖浙江、安徽、江西、广东、福建、黑龙江、山东、湖南、辽宁、陕西、河北、河南等省及武警部队的基础上,今年新增了湖北省。“宁波命题”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同时,中心积极探索将传统的考试手段和现代人才测评技术相结合,以满足各方不同需求,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多全方位的专业服务,不断提高人才测评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能力。在开展人才测评和开展委托招聘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全年分别为中国银行宁波分行大学生校园招聘工作提供结构化面试和心理测评服务以及后备人才综合素质测评、受江北人才市场委托为某集团招聘工作开展人才测评等。

二、当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一)当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人事考试工作已经走过十几年的历程,期间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在人才选拔培养,促进人才资源开发,推进人才强市、强国战略实施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才资源市场化配臵的加快,人才评价手段的多样化趋势,特别是党的十七大,胡总书记报告中关于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对人事考试工作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人事考试工作的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人事考试工作应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考试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开发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才资源由计划配臵向主要通过市场配臵转变,人事工作由传统人事管理向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转变,在人才的选拔上,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考试选拔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如公务员考录制度经过多年实践,现已成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资格考试,考试项目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作为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社会化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已成为全社会最大规模的考试之一。因此,人事考试工作已成为人事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和内容。从实施人才战略的高度看,无论是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还是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都离不开对人才的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只有通过客观公正的考试,才能为各类人员提供平等竞争的机

会,为优秀人才的成长和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因此,在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旗臶下,人事考试工作的内涵将更加丰富,空间将进一步拓展,在营造公平竞争的用人环境、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上将发挥更大的基础作用。

(二)当前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1、加强创优服务,推进创新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政府将由传统的经济建设型逐步转变为新型的公共服务型。人事考试机构今后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在于能否顺利转型。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深化公共服务观念,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为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宁波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和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必须继续深入实施“六大联动”,深化“平安宁波”、文化大市和法治宁波建设,着力推进科学发展,努力实现“六大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创新型城市建设,企业是一个重要主体,人才是关键。我们务必要以清醒的头脑审视工作,以前瞻性的思维谋划全局,围绕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充分重视市场主体——企业的力量,要将服务

领域从原有的机关事业单位扩大到广大企业中去、基层中去,要通过多种方式搭建与企业交流的平台,了解需求,积极探索,着力解决;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距离已不再是问题”,因此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打破地域限制,将原有的本地服务为主模式逐步向跨区域服务模式转变,让人事人才工作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服务新渠道、新手段,推动人事人才工作向着更深层次、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树立服务优质品牌。

2、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学习是创新的基础。新时期新任务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形势下,要按照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个人的要求,牢固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帮助工作人员消除思想障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二是要加强业务知识和技能学习,提升专业化水平,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我们要坚持按照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要求,牢固确立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在学习中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增长才干。

3、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理念

抓好人事考试部门的作风建设,不仅关乎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直接影响人才战略的实施。这就要求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胡锦

涛总书记提出的大力倡导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力争在提升素质、优化服务、树好形象、促进工作上取得新成效,进一步加强内部督查和执法检查,不断把效能建设引向深入。

改进工作作风,首先要求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先进的服务理念。中心将在考试测评服务中坚持客户服务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合理需求。中心在考试测评服务方面,将力求科学化、规范化,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严格保密,保持“优质、高效、严谨、规范”的服务风格。所谓主动服务,就是我们在各项工作中不仅仅是把它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而且要主动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解决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的工作作风如何,当前主要体现在对待服务对象的态度上,体现在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上,能否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能否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能否为他们提供方便快捷、周到高效的服务,只有在全面了解、深入体会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才能让我们的工作更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2008年工作思路及打算

2008年,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人事厅局长会议及全市人事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事考试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严格管理,严肃考,不断强化人事

考试工作者的公共服务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抓好队伍指数建设,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安全可靠的人事考试工作格局,不断推动人事考试事业新发展的总体要求下。中心将紧紧围绕“保安全、强服务、促发展”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确保各项考试顺利进行

(一)加强考务组织,落实管理责任。

1、不断强调责任意识,建立责任追究制。不管考试规模大小,无论是国家考试、省级考试还是地方考试,都要统筹规划,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加强监督,做到“三到位”,确保万无一失。一是思想到位,不能因为是轻车熟路的经常性工作,而产生思想上任何的麻痹和松懈,思想上不能放松;二是措施到位,每一次考试,都要对考务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召开考务工作人员和考点的两次考务会,认真学习人事部3号令精神,按照考试的特点进一步落实考试的各项考务工作,加强对监考人员的培训,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三是责任到位,考试各个环节责任到人,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考务人员和监考人员的职责,做到人尽其责。

2、严格按照规范的工作程序进行操作。首先要在文件起草、签发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在收到上级考试通知三个工作日内完成

考试文件的起草工作,并会同专技处,报局领导审签。文件签发后两天内完成文件印刷及下发工作,在发文同时将考试文件上传到宁波考试网,并及时在有关媒体上发布考试报名信息。对于采取网上报名方式的,在报名开始前一周做好网上报名前的后台调试、准备工作,报名期间确保网络畅通,并随时关注报名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加强咨询、指导功能,报名结束后及时做好报名数据的存储、考场编排等工作。对于采取现场报名方式的,在准考证下载前一个月完成报名表输入、校对工作,对姓名、身份证号等的输入要确保准确。建立历年违纪考生档案库,查验档案库内该项考试违纪考生名单,如有违纪情况则取消违纪考生考试资格。每的考试要在前半基本确定考点,在考试实施前一个月确定考点,并及时拟定好考点考务工作安排及考场、监考人员数量要求,保证考试的顺利进行。考务材料准备细致、认真,考务材料文字要规范,美观。考务要求在材料上要明确列出,对考试时间和科目的列举,要做到百分之百正确。材料送达考点时间、份数要准确、及时。对每项考试的举行都要做到充分的事前准备。主考、试卷保管及车辆接送人员要提前落实到位,按时到达考点,巡考人员及时通知,并确保无人迟到。考试进行中要施行专人值班制度,以防止意外事件发生。要制定有效合理的应急预案,并及时完善,对考试过程中发生的突发事件根据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能当场解决的尽量当场解决,确保考试顺利进行。成绩公布、证书发放要严格实行时限承诺制度。按照考

后二个月出成绩,考后三个月发放证书的要求严格执行。如遇特殊原因不能及时公布成绩或发放证书的,要在网上及时发布通知,说明原因。一旦成绩公布或证书发放开始,在考试网上同步发出通知,以方便考生及时查询及领取证书。

3、处理好与考点学校的关系。考点学校是人事考试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人事考试工作的权威性。要加强与教育部门、考点学校校长和教务主任的沟通协调,认真听取他们对人事考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进一步完善人事考试的考务管理制度。

4、加大对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违纪违规的考生,一经发现,必须严格按人事部3号令规定进行严肃规范的处理,同时根据情况及时做出通报、停考、曝光等决定,让违纪考生体会到作弊的“代价”,同时对想违纪的考生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二)深入贯彻落实部省文件,使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平稳推进

按照省、市文件要求,2007我市全面推行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市直考点和各县(市)区均已开考。针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面临困难和实际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使该项考试平稳推进。

1、强化监督管理。目前我市各考点计算机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个别考点计算机管理人员、工作人员计算机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在2008年的工作中,要加强对计算机考点管理员的培训、指导和监督,进一步理顺考试中心和考点的工作关系,明确相应的责、权、利,不断提高计算机考试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计算机水平,逐步探索建立较为合理的计算机考试考核机制。

2、规范操作规程。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有其严格的操作规程,考点设臵、软硬件配臵、考场规则、违纪处理规定均有明确的要求,在考试的服务器保管、报名、实施、数据上传、成绩公布、发证等环节必须不折不扣地遵守各项制度,确保计算机考试顺利进行。

3、加强沟通交流。计算机考试有其特殊的不确定性,因此必须保证相互间的信息畅通,使得遇到意外情况时能即时处理、妥善解决,同时要不定期地召开一些会议,交流经验,转变观念,改进做法,促进各考点计算机考试的有序实施。

4、顺应形势发展。针对目前的现实情况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要联系配臵高、机位多、管理严的机房,以适应人员集中、模块增多的需要,另一方面逐步将该考试向相关部门推广,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三)有效结合“六网合一”工程,强化公共服务

随着人事考试的不断发展,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人事局“六网合一”工程已基本结束,宁波考试网也已顺利改版,通过网站的改版和管理,进一步提高网站服务水平,强化网络服务功能。

1、加强网站建设。为更好地提供考试服务,在新网站中增加了招考信息、网上书店、互动交流等功能,在硬件配臵和软件技术得到加强的同时,一方面要强化信息的及时性和内容的多样性,较好地满足广大报考人员、相关单位和各级人事部门对考试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要确保网站的安全性和信息的准确性,进一步树立人事考试公平公正的形象,提升宁波考试网的整体服务水平。

2、完善网上报名系统。人事考试网上报名具有方便、快捷、易操作、准确性强等特点,目前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考试报名工作中逐渐应用。但由于网上报名系统本身的弱点和网络技术的局限性,目前在个别环节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改进网上报名系统,快捷顺利地实现网上报名、网上上传照片、网上订教材、网上支付等功能,提高工作效率,为广大考生提供优质服务,保证人事考试的长久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利用宁波考试网较成熟的网上报名系统,为有关县(市)、区和单位提供服务。

3、积极建设网上办公系统。根据人事局的统一规划,结合本中心的实际情况,建设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进一步加强中心内部的信息沟通,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二、着力打造“宁波命题”品牌

(一)进一步加强试题库和专家库建设

1、指派专人进行题库建设和维护。试题库是进行考试测评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应常抓不懈。要对试题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和及时的更新。在题库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凡是入库的试题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并按合理的原则组织起来的,且要逐步达到每一道题都有其技术参数、质量指标(如难度、区分度等)。2008年,除了对现有题库中的试题按照《命题操作规范》重新进行审定,对一些过时的或者是有争议的试题进行删减,对一些不恰当或者是不完美的试题进行改造,将一些尚有利用价值的试题整理入库外,还要针对命题过程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试题,一方面通过自主命制,另一方面借助外界力量征集,争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命题任务紧、命题难度大的问题。

2、继续加大省外命题基地的建设力度。在加强试题库建设同时,要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建立专家选拔标准,完善专家选拔制度,整合专家资源,逐步建设和掌握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 的由考试测评专家、各学科专家、领导干部组成的命题、审题和科研专家队伍。我们已经尝试在省外建立了四家命题基地(在当地有专人负责,能够随时进行大规模委托命题的单位)。省外命题基地的建立,加上一系列的配套措施的实施,加大了命题的保密系数,并为中心承接大批量的专业试题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2008年,中心将继续与省外命题基地合作,并做好日常交流沟通和关系维护,并面向全国有关高校或单位,开展征集试题及专家的工作,建立更为广泛的试题库和专家库,并新建2-3个省外命题基地,拓宽命题委托的途径。

(二)加强命题安全制度建设

中心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ISO制度,命题也是严格按照ISO操作规范执行,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命题工作的安全系数。但是,限于主客观情况,试题、题库保密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在新的一年里,中心将有针对性进行调整和改进。

1、在人员方面,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命题队伍。在良好的大环境下,中心要加强对实习人员的考查和培养,把好人才队伍建设的第一关,做好后备队伍的培养工作。

2、主、客观题的阅卷、登分环节必须建立专职阅卷队伍。建立两级抽查制度,重要的考试实行三级抽查制度。责任人抽查

三分之一,再由部长抽查,重要考试在部长抽查的基础上提请分管主任抽查。

3、加强试题库保密工作。要从制度、技术和监督检查等三个方面加强保密工作。进一步完善保密制度,建立健全试题库审批、建设流程;对命题工作人员经常进行保密教育;发挥已经开发题库软件的技术功能,建立统一的软硬件平台,建立日志跟踪等保密措施,做好用户权限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杜绝。

(三)积极探索新形式,促进命题工作深入开展

贴近市场需求,延伸服务领域,为广大企事业单位提供菜单式服务和会员制服务;丰富工作手段,创新工作方法,拟聘请相关专家担任兼职顾问,参与命题测评工作,提供指导与咨询;并积极探索开发网上考试。

三、积极开展开发与评价工作

(一)继续推进紧缺人才项目

1、做大做强重点项目。对外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现代物流岗位资格考试、会展业岗位资格能力认证、室内设计水平认证等项目,加大推广力度,扩大规模和影响,更好地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中国注册人力资源测评师认证、国际高级人

力资源管理资格认证(IPMA)、现代人力资源岗位能力考试为载体,促进全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搭建与企业交流的平台,深入了解企业需求,为广大企业提供更多更优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相关服务。

2、积极引进新项目。在开发新项目之前,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通过访谈和问卷的办法,针对企业发展或个人提升的培训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根据需求有的放矢的去做新项目的开发。在新项目的选取上,既要考虑到企业真实需求和市场形势,又要考虑到项目开发机构的背景;在宣传推广方面,借助市内各大报纸、网站等媒体,还可利用现有项目所搭建的平台,主动出击,在业内进行口碑相传;在运作方法上,采取通过整合县市区的人才机构和培训机构的资源,形成合力,达到较好的推动效果。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论证,2008年,中心将会同市经委开发实施《网络内容管理与情报分析》项目,引进实施人力资源培训师、小语种考试、制造业管理师考试、品牌经理能力认证、职业咨询等新的项目。

(二)主动为企业提供人才评价服务

不断拓展新的服务对象,开拓新的服务领域。2008年,中心将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主动为企业提供人才评价服务,推动我市人才评价事业的发展。

1、推广测评理念,普及测评技术。人才评价工作的推广依赖于人们对人才测评理念的了解和接受程度,因而2008年做好测评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推广测评理念,普及测评技术。利用宁波考试网、宁波广播电视报《人才周刊》专版等阵地加强对测评知识的宣传。此外还可以组织开展专题讲座、案例研讨等活动,使相关人员深刻认识到现代评价技术对企业所起的重要作用,让人才测评的概念深入人心。

2、整合资源,寻求合作。我们目前的问题在于技术力量比较薄弱,需要通过与其他走在前列的相关机构及有相关专业的高校合作,通过业务代理、调研代理、业务跟踪、交流学习等方式来提高自身水平、逐步积淀实力,积极为宁波非公民营企业提供服务。此外,聘请相关专家作为顾问指导,一方面形成品牌效应,另一方面寻求更多更便捷的支持,以提高开发测评服务的综合能力。在测评软件的补充方面,综合各家所长,以根据实际使用量计费的方式进行合作,降低投资风险。

(三)加强宣传力度,重点办好宁波广播电视报《人才周刊》

1、明确办刊思路。2008年,中心将同宁波广播电视报社合作,在《宁波广播电视报》创办《人才周刊》专版,用于发布人事考试、人才素质测评、人员选拔招聘、人才开发与管理、人事人才政策等各类人事人才信息。创办《人才周刊》专版,主要目 的是服务于人事人才工作、服务于宁波各类人才发展。《人才周刊》将立足人才发展,面向社会大众,在期刊宣传的内容和形式上,以读者为本位,不论是宣传党和政府对人事人才工作的指引,还是宣传有关人才发展的政策法规及人才工作各项具体措施,都尽可能考虑扩大周刊的受众,尽可能增强其可读性,使读者更能够深刻了解人事人才方面的相关信息,更好地及时准确地掌握人事人才发展动态。通过《人才周刊》,来强化党和政府对人才发展高度重视的公众形象。通过宣传人事人才系统发布的关于人才流动、人才培训、人才测评、人才就业的政策、信息等来加快提升人事人才工作的整体服务形象的步伐。

2、合理安排稿件。中心决定由综合部负责对《人才周刊》稿件的安排,对拟发表在《人才周刊》的稿件,采取严格的审稿制度,以确保稿件质量。稿件来源提倡多样化,一部分由中心各业务部门提供,一部分由各县(市)、区人事部门及被服务对象推荐,另外也鼓励社会各界提供优秀的稿件。对周刊内容要做到统筹兼顾,适时安排,适当调整,把握整体信息稿件资源。对于时效紧迫的信息、稿件,不仅要将其放在版面前沿位臵,还要对其进行醒目标志,彩色标注,加强视觉冲击效果。同时,注重常规性资源在版面中的所占比例分配,固定一些常规信息栏,适当调整新增信息位臵,使读者选择信息阅读具有针对性。

下载关于宁波市环境保护工作2011年度总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宁波市环境保护工作2011年度总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宁波市经委“十一五”节能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思路

    宁波市经委“十一五”节能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思路 “十一五”以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

    2005年环保局环境保护工作总结和2006年工作思路

    文章标题:2005年环保局环境保护工作总结和2006年工作思路一年来,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环保总局的指导和帮助下,自治区环保局率领全区环保系统干部职工,认真贯......

    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工作思路

    一、环境规划工作㈠继续完成《哈尔滨市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的上报工作;㈡继续完成《哈尔滨市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的修改完善和上报工作,编制和实施好“规划”,对......

    2011年度宁波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思路(精选五篇)

    2011年度宁波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思路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青少年科技中心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

    宁波市北仑区金帆投资公司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思路(大全)

    金帆公司2010年工作总结 及2011年工作思路 2010年,在区委、区政府、管委会以及控股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金帆公司经历了组建、启动、开局的一年。公司上下牢牢把握“创......

    环境保护报告[精选合集]

    环境保护报告一、2006年环境保护情况 2006年是全面启动“十一五”计划的关键之一年,在国家环保总局、省环保局的关心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环保系统求真务实,......

    环境保护报告[精选]

    环境保护报告 一、2011年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2011年,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把环境保护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污染减排和改善民......

    环境保护报告

    环境保护报告一、2005年环境保护情况 2005年是贵阳市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生态经济市”、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十五”计划和衔接“十一五”规划的关键年,全市环保系统在国家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