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病理科人员职业危害及安全防护
病理科职业暴露的危害及其解决的对策
病理科是个特殊的工作场所,多种有害因素并存。病理科工作者长期接触大量携带潜在感染性的组织标本,极易发生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甚至还可以造成感染的扩散。除生物因素之外,病理科工作者还会受到化学试剂、消毒剂等化学因素的危害和各种仪器设备产生的噪音、辐射等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病理科危害因素的分析,提出防护措施,以提高病理科工作人员自身防护意识和改善职业环境,最大限度的降低职业危害因
素。1 暴露的危险因素
1. 1 生物性因素病理科每天接触到的临床标本中,许多具有潜在的危险。比如尸检、术中冷冻以及对痰、尿等进行细胞病理检查时,除手部接触之外,各种污染物还会经暴露的眼、口、鼻黏膜和皮肤伤口等与工作者接触;受这些标本污染的实验台、地面、仪器设备等表面会产生二次暴露接触。如结核分枝杆菌由于感染性强,潜伏期长,大多数实验室获得性结核病是由处理标本引起的,气溶胶也是结核分枝杆菌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可能性决定于每一空气容积传染性微滴核的数量(传染性微粒密度)和易感个体对微粒密度接触的时间,因此其结核病感染机会比一般人群要高。
1. 2 化学性因素
1. 2. 1 有毒物质病理科工作中常用的甲醛、二甲苯以及免疫组化显色剂等均有一定的毒性。甲醛对黏膜、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肤均有强烈刺激性,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肝脏等产生毒害。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MOSH)已将甲醛列为人体可疑致癌物[1]。二甲苯可经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吸收。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二甲苯,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四肢无力、意识模糊等中毒症状。长期接触可使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抑制骨髓再生,引起肝肾功能损害,甚至还易致癌。3,3'-二氨基联苯胺(3,3'-diaminobenzidine,DAB)为免疫组化标记最常用的显色剂,其反应产物也是一种致癌的诱变剂。
1. 2. 2 腐蚀性和挥发性物质消毒是病理科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在消毒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消毒剂,如84 消毒液、过氧乙酸等及冰醋酸、乙醚、盐酸、酒精、氨水等化学试剂大都具有腐蚀性和挥发性,病理科工作人员与之长期接触,容易对皮肤、黏膜、神经系统、胃肠道及呼吸道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导致组织器官功能紊乱。
1. 3 物理性因素
1. 3. 1 机械损伤致感染因素机械性损伤因素是病理科医师和技术员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冷冻病理送检均为手术切下的新鲜组织,带有患者的血液等体液。在取材、制片时操作不甚均有被锐器刺伤的可能,此时污血或污染体液所携带的病原体经过破损的皮肤或眼睛而使机体感染。机械损伤常具有突发性、难预防等特点,致病风险很大。据报道,被HIV 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HIV 的比率为0.3%[2];含HBV病毒量高的标本,只需残留0.004 ml 血液就足以使人感染HBV,被携带HBV 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为1 / 5[3]。HCV 也以血液传播为最常见,虽然HCV 的传播危险性低于HBV,但医务人员总感染率仍高于一般人群,Mitsui等报道抗HCV 和HCV RNA 阳性血所污染的锐器每刺破100 次,就有10 次血清转阳。据统计目前我国HCV 感染人数达3 600 万,其中有一半人将发展为慢性肝炎,而
至今没有HCV 疫苗[4]。
1. 3. 2 噪音及辐射影响病理科使用的离心机、微波炉、水浴箱、电脑等以及自动染色机、自动封片机、通风设备等大型仪器设备都会给病理工作人员带来各种不良影响。通风柜、离心机及各种电机轰鸣声等各种频率的声音混杂于整个工作空间,长期工作于噪音环境下容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和听力下降等[5]。
1. 4 心理、生理因素心理性危害是由精神压力、工作紧张对机体所造成的伤害。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临床治疗有极高的指导作用。因此病理医师在日常的诊断工作中背负着极大的精神压力。同时长时间的固定坐姿看片或切片工作极易导致颈椎病的发生。防护策略
2. 1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由于过去医学教育的缺陷、教育理念的落后及知识来源的匮乏,在现有的医护人员中,通过教师教授而获得有关防护知识的仅占10. 8%[6]。因此,病理科内不论医师还是技术人员都应认真学习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和文件,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克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加强普遍性预防(uiversal precations,UP)的理念[7],了解工作中各种危害因素,熟悉意外
事件处理办法。
2. 2 改善病理科工作环境病理科实验室根据医疗机构病理科生物安全管理细则(试行)应达到BSL-Ⅰ、BSL-Ⅱ生物安全防护水平(biosafety level,BSL)实验室的标准,设立生物安全的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与清洁区之间应有明显标志,各区之间设立缓冲间;病理科相关实验室(取材室、冷冻切片室、标本存放室、制片室、细胞室、组织化学染色室、免疫组织化学室、分子病理室及病理解剖室等)应达到BSL-Ⅱ实验室的防护标准,布局要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同时设立独立的淋浴间。
2. 3 遵守规范操作流程严格行为规范,应采用标准防护措施,戴工作帽、口罩、手套,必要时穿防护衣带防护镜。接触感染性强的标本要戴双层手套。有文献报道,通过洗手可降低30%医院感染[8],因此要根据《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中的洗手程序,对全科人员进行培训,严格要求,操作前后正确洗手。每日操作前及工作结束后均用消毒液清洗或擦拭取材台面,污染物品及器材须消毒液浸泡或擦拭后作清洁处理,对于处理过结核标本的实验室消毒,还应使用紫外线照射工作间空气,将其中细菌杀灭。使用辐射强度在100 μw/cm2 以上的30 W 紫外线灯,在相对湿度50% ~ 70% 的条件下,照射40 min 以上可使空气中结核分枝杆菌杀灭效果达到99.9%以上。并采取定时通风稀释和冲刷空气,使含菌量降低至不能引起感染的程度。
2. 4 病理废液的处理病理实验室主要的废弃物为甲醛、二甲苯、乙醇等化学试剂。正确的方式是采用相应的容器分装医疗废弃试剂,密闭瓶盖,再用黄色垃圾袋封装,外贴上标签,表明废弃物产生的单位、科室、种类、日期,确保无破损、渗漏后,放入专用收集箱,利器(包括针头、刀片、金属和玻璃等)应直接弃置于耐扎容器内,由专人送至医院的医疗废物处理站统一处理。在处理DAB 的问题上,Duke 大学环境安全部颁布了两种处理程序可以完全破坏DAB,而不会留下终反应混合物。一种是高锰酸钾法;另一种是过氧化氢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法[9],这样处理才能避免对工作人员身体的伤害,减少对实验室和公共环境的污染。
2. 5 防止针头、刀片或锐利器械损伤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和宣传,大力提倡安全操作,掌握锐器和废弃物的正确处理方法: 小心处理锐器物品,不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不给针头戴帽,不人为折断和弄弯;如在工作中不慎被刺伤,应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如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可在伤口边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然后用0.5%碘伏消毒伤口。被HBV 阳性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时,最好在24 h 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
标记物检查。
2. 6 噪声和电磁辐射防护在科室排班时,尽量采用岗位轮换制,减少辐射频率和强度。对电子设备尽可能采取仪器室和工作间分隔,并采用隔音、防辐射设计。对不适宜在环境污染严重场所工作的孕妇,体弱人员,进行适当岗位调整。有条件时可以配备适当的防噪音和防辐射装备。2. 7 生理、心理因素的预防病理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积极采取各种有利措施缓解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预防固定姿势久坐产生的危害,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定期体检,预防接种,增强体质。病理科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应引起大家的重视。增强安全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确保自身安全、病理科安全、环境安全,也是我们病理界广大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篇:病理科环境保护及人员职业安全防护
病理科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
随着病理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广泛应用于病理学诊断和研究,提高了病理诊断的正确率,提升了对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规律性的研究水平。但是伴随着的病理实验室中产生的废气、废液以及医疗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排放、环境污染和防火等问题同样受关注。加强实验室废气、废液和医疗垃圾等的排放、收集和处理等规范和管理工作,有利于改善工作环境,避免环境污染,维护公共安全和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一、加强实验室的环境安全
病理实验室一般除了感到患者的送检标本脏、闻到有异气味外,往往忽略了可能已给人们带来危害。病理实验室安全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病理活检组织检查工作是一项程序多和复杂的工作,每项工作需要在特定的工作间进行。病理实验室在设计中就要考虑到其特殊性,尤其是新建、改建、扩建的病理实验室时,应配备完善的安全防护和环境保护的设施。
1、实验室的工作区域主要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非污染区,这些区域应明确分开做到既相互联系又互不干扰和污染。
(1)污染区:污染源主要是临床送检的标本和属于危险品的化学试剂。
接收送检的标本的收发室、取材室、储存室、冰冻切片制作室、细胞学涂片制作室和尸检解剖室都属于污染区,应安装紫外灯等消毒装置,每天进行消毒;安装良好的通风设施,将甲醛等有害废气排出。
(2)半污染区:污染源主要属于危险品的化学试剂。
制片技术室包括组织处理实验室、组织包埋实验室、石蜡组织切片室、HE染色和其他染色实验室以及一些相关技术实验室、病理诊断室、组织切片和蜡块储存室、大体标本制作室和陈列室等属于半污染区,应安装良好的通风设施,将有害废气排出。
(3)非污染区:非污染区不应有生物性和化学性的污染物存在,但也应该安装良好的通风设施,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文字档案室、摄影室、办公室和休息室等属于非污染区)
2、配备实验室所必须的设施,一旦出现事故能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救治和处理,使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受到的伤害和实验室受到的破坏最大限度地减低。
(1)配备工作衣、手套、口罩、眼镜、面罩等劳动防护用品,供实验室需要时使用。(2)安装喷淋设备。
(3)安装专门的通风柜台(局部通风),分别用于取材、配制和使用有害的化学试剂,使工作中产生的有害废气从通风柜里排走而不会散发到整个实验室。同时实验室也安装良好的通风设施如排气扇(全室通风),将实验室中的有害废气排出。(4)有污染物的实验室要在天花板或墙壁上固定安装紫外灯(离地面2.5米左右为宜)进行消毒。
(5)实验室要配备足够数量的消防器材和设施,消防器材不得移作它用,楼梯、走廊内不得堆放杂物,保证消防通道畅通。
(6)配备有消毒药水、止血帖等药箱,以作急救用途。
二、加强实验室排污管理,维护环境和公共安全
随着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关心他们的生存环境。实验室废气、废液、医疗垃圾等的排放及其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如果不注意环保,将医疗垃圾和有害的化学物品直接混进生活垃圾一起处理,将实验室产生的有毒废液直接排放到普通的生活污水,将会对环境带来较大的污染,也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病理实验室产生的污染主要是危险品污染、医疗垃圾和废气污染。
1、危险品污染:实验室中使用的许多化学药品都是危险品,包括:baozha品、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腐蚀品以及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等均列为危险品。(1)致癌物质如黄曲霉素B1、联苯胺类(DAB)等
(2)高毒试剂如三氯甲烷、苯胺、硫化氢、氯化氢、叠氮钠。(3)中毒试剂如苯、硫酸、甲醛、甲醇、二甲苯。
(4)低毒试剂如正丁醇、乙二醇、二甲基酰烷、亚铁氰化钾、铁氰化钾、氨及氢氧化铵、三硝基酚、对苯二酚、氢氧化钾、盐酸、乙醚、丙酮等
用过废弃的危险品包括固体试剂和废液应分别用专用的密闭容器收集,并贴上标签加以识别,由医院统一运走处理。容器要防渗漏,防止挥发性气体溢出造成环境污染。一些废液如乙醇,经稀释后符合排放要求的可排入下水道。有条件的可以将废液回收循环利用,如利用CBG液体试剂回收仪,可以将常用而且用量大的福尔马林、二甲苯和乙醇等试剂回收,至少有90%的试剂可以重复利用,减少了实验室废液的产生。
2、医疗垃圾:实验室垃圾主要分为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两种。
(1)生活垃圾:包括办公垃圾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活中的废弃物,一般用黑色塑料袋收集。
(2)医疗垃圾:主要有以下三类,分别用专用黄色垃圾袋存放。
a感染性废弃物:被患者组织、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容器等物品和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和器械。
b病理性废弃物:临床送检后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以及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组织蜡块等
C损伤性废弃物: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医用锐器如解剖和取材用的刀具、刀片、组织切片用的刀片、载玻片、盖玻片、玻璃容器等。应用锐器收集盒存放后放有黄色垃圾袋,密闭后放入第二个黄色垃圾袋中。实验室每天将产生的医疗垃圾分别放入规定的垃圾袋或包装物内,分类收集,不能混合收集;在收集医疗垃圾前,应当对垃圾袋或包装物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他损坏。
3、废气污染:实验室废气主要是实验一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具有刺激气味和有害的气体如甲醛、二甲苯等,这些废气集中在实验室,对人危害较大,应通过通风柜排走,避免散发到实验室。废气排到室外后,由于浓度很低,对空气污染不是很大,但应在高处排放,低层实验室不得直接排出窗外,有条件的应将废气过滤后排放。
三、加强实验室的管理,防止意外发生
病理实验室存放和使用大量的化学试剂都是危险品,容易造**员伤害和引起火灾,保存的档案资料如文字材料和组织都是易燃品,因此,必须特别重视实验室安全、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做好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做到以防为主,安全第一。
1、每个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实验室安全和环保管理条例,专人负责安全和环保工作,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前应接受培训,了解实验室运作的情况,掌握安全操作技能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应有专门试剂柜和仓库存放,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场所要有“严禁烟火”的警示。剧毒品要专人负责保管,并做好使用登记工作。实验室内不能储存太多的危险化学品。
4、实验室尽可能采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得试剂,替代毒性大、危害严重的试剂。
5、接触过危险物品的实验器皿、包装物等,必须完全清除危害后,才能改为他用或废弃。
6、做好消毒工作。实验室工作人员可以洗手液洗手,用75%乙醇消毒皮肤;实验室内环境可用紫外线光照射、甲醛气体熏蒸等方法消毒;解剖、取材用过的器械、实验工作台面可以用新洁尔灭、过氧乙酸和消毒宁等消毒剂浸泡或擦拭消毒。
7、高压消毒设备和压缩气体钢瓶等压力容器必须有专人负责保管和指导使用。
8、下班前必须将水、电、门、窗关好,有毒化学药品锁好保管。*
第三篇:检验科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检验科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检验科是医院重要的医技科室,承担着对各类病人标本进行分析处理的重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后,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广泛关注。卫生部等管理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续制定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研究实验室暂行管理办法》、《可感染人类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种或样品运输管理规定》、《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试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加强检验科人员的职业防护已成为医疗领域中一个重大的职业性问题。本文就几种与检验人员职业危害与防护应注意的事项综述如下。血源性传播疾病危害与防护
1.1 血源性传播疾病危害 目前已确定的20多种可经血液传播疾病。被污染的器械等刺伤、割伤是医院检验人员感染血源性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AIDS)的主要途径。从张玉翠等人报道的文章看出,检验人员被针刺伤占第二位。
1.1.1 乙型肝炎(HBV)
我国是HBV高发地区,HBV表面抗原的携带率为8%—20%,约有1.3亿人。HBV是检验人员面临传播危险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HBV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高达108~109拷贝/ml,检验人员感染率较高。HBV主要传播途径是经血液的传播,病毒携带者血液中HBV的浓度很高,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1.2 丙型肝炎(HCV)
检验人员在工作中有被HCV感染的可能。HCV在血液中的浓度在102~103拷贝/ml左右。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比率为1.8%。据总后勤部卫生部防疫队唐晓敏等统计显示,护士和检验人员HCV感染率较高,抗-HCV阳性率分别为5.3%(17/318)和4.9%(3/61),而且有76.7%的HCV感染者为经常接触病人血液标本的护士和检验人员。
1.1.3 艾滋病(AIDS)AIDS的流行对检验人员造成了职业性感染的威胁。HIV在血液中的浓度通常在100~104拷贝/ml,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比率为0.3%。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最新资料显示,截止到2000年底美国医护人员中已有57人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毒,其中实验室技术人员19人。有报道说,广东去年一年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艾滋病人的过程中就发生了15起职业暴露。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88年对HIV职业暴露的建议,以下几个方面将增加暴露后感染的危险性:器械上有明显血迹;器械直接接触患者的静脉或动脉血管;伤口较深;无保护接触患者血液时间较长;晚期患者或患者病毒载量较高。李秀兰等认为侵入性医疗操作确实有暴露HIV的危险性,从事HIV/AIDS工作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高达31.8%,略低于国外报道的35%。国外报道职业暴露后HIV感染率为0.33%。
2.1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
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检验人员的主要职业危害。我国蔡景一等学者报道:皮肤损伤是检验人员职业接触HBV、HCV、HIV等疾病的主要途径。在调查北医大一院和三院28名医护人员发生意外损伤的种类构成中,针刺损伤占首位,占调查人数的71.6%,与国外调查结果一致。综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资料,检验人员因针刺或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感染HBV的危险性为2%—40%,感染HCV为3%—10%,感染HIV为0.2%—0.5%。血源性HBV、HCV、HIV感染在检验人员中占绝大多数。
2.1.1 无论病人是否已被诊断有传染病,都应视为传染病人。1987年6月,美国医院联合咨询委员会对于医院的传染性疾病发布了“工作人员对血液传染疾病保护声明”,建议医院把所有病人的血液和体液都视为具有危险性。所有标本、试剂、使用中能造成伤害的所有锐器、接触过标本的仪器设备,都应视为传染源,在实验时或是在维护时都要十分小心,应彻底消毒处理,避免对人造成感染。
2.1.2 严格物品分类,检验后的废弃物分别装入不同污染袋中。检验人员接触污物时,必须戴手套、戴口罩和洗手,减少皮肤粘膜接触,严格消毒隔离程序,避免意外损伤,必要时戴防护眼镜。
2.1.3 洗手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步骤,也是预防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检验人员应特别重视,并认真坚持。在高危区域,如ICU、隔离间,以及做侵入性操作之前,需用酒精或0.5%洗必泰进行手消毒。
2.1.4 如不慎皮肤损伤,应让血尽量流出,再用肥皂、水冲洗,3%碘酒及75%酒精消毒,并尽快注射疫苗。对一些经免疫注射可降低传染的疾病,应推行预防接种。检验人员被带有艾滋病病毒的针头刺伤后,应由专门医生进行检查,尽量在接触后几小时内开始预防工作,并注意监测受伤人员的血清学变化和应用抗病毒药物。
2.1.5 检验人员必须懂得常见血源性传播疾病知识,了解其危害因素、传播方式与途径,消除恐惧心理。如HI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很弱,常用的消毒剂都可以将其灭活。化学试剂的危害与防护
1.2.1 酸、碱气体
如盐酸、硝酸、硫化氢、二氧化硫、氰氢酸、氨等气体,对人的呼吸系统和眼有强烈的刺激性,大量吸入会引起呼吸麻痹。
1.2.2 有毒的化学物质
苯类能刺激眼睛、皮肤和呼吸系统,破坏皮肤自然油脂,引起粘膜红肿、干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红细胞的生成。长期接触会引起癌症。高浓度或反复接触能引起肝、肾损害和血液病,还可扩散到实验室空气中,牢固粘附在物体的表面,对实验人员增大了接触的危害性。反复接触甲醛,可能引起过敏和癌症,能使过敏个体引起哮喘,接触性皮炎;不过敏的人,长期吸入低浓度甲醛可能引起慢性肺损伤。人类接触甲醛,将导致白血病、肾、口腔、喉、肺、脑肿瘤的危害性增加。有毒的化学废弃物要经过处理,使之毒性降低后才能倒去或用泥土深埋,否则直接倒入水槽,会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秧及他人。氰化钾、氰化钠、氰化氢等属剧毒物质,误食极小量在很短时间内就会致命。氰化物可在碱性条件下,加入次氯酸钠进行二级分解。
1.2.3 化学消毒剂
大多数化学消毒剂对皮肤有刺激作用,长期接触或吸入含有较高浓度的戊二醛、84消毒液或含氯的空气、二甲苯,可引起结膜炎、皮炎、头晕、头痛、胸闷、咽喉干痒、中毒、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
2.1 化学试剂的防护
化学试剂对实验室工作人员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可轻视的。在预防上,检验人员工作时应着装整齐,穿工作服,带工作帽,戴口罩,带橡胶手套,防护眼镜,实验室内应注意通风换气。紫外线的危害与防护
紫外线是一种传统有效的消毒方法,但紫外线使用不当可造成实验室人员辐射损伤,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直接照射到人,以防引起结膜炎及皮肤红斑。紫外线可放出臭氧,臭氧的浓度不得超过0.3mg/m3,紫外线消毒应在无人的情况下进行。放射性元素的危害与防护
放射性元素不仅会对检验人员造成伤害,还可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检验科放免室的人员要特别提高警惕,防止污染,应使用底部宽上面窄的烧瓶,对放射性元素搁置让其衰变,并在其下垫有纸垫,防止底部碎裂。使用后的试管、试剂不得随意乱丢,要定人定时定点收集并按要求销毁。医学微生物的危害与防护
具有传染的医学微生物,都能对检验员造成传染,检验人员在工作中应提高警惕,充分了解病人的病情,是否具有传染性,以便及时做好自我防护。其它因素的危害与防护
高压灭菌锅使用过程中的噪音对身体的危害应引起检验人员的重视;不应在实验室吃东西,吸烟等;不用未洗的手触摸暴露的皮肤;工作人员不应留长甲;离心、加样、全自动生化仪工作等过程产生的气溶胶,长期悬浮于空气中,是比较大的潜在危害,在离心机未完全停止时不能揭开保护盖。小结
加强对检验科人员职业危害与防护的宣传和教育。掌握本职业感染的知识,了解其危害性,对检验人员强化自我保护意识,预防为主,定期体检,并进行预防接种,减少皮肤针刺损伤是预防职业感染的主要措施,检验人员手的皮肤如有破损,即告知检验科主任,并使用闭合性敷料,也可戴手套,如破损严重则去保健科诊治、评估,暂停工作。手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后,一定要洗手,手的清洁消毒是减少检验人员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对所有污染物品,不论其来源如何,都视为潜在感染源,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规范操作。
第四篇:病理科安全防护制度
病理科安全防护制度
1、工作人员工作时,应着工作服、工作帽、口罩、手套。工作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污染材料的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但离开科室或到污染区以外的地方活动必须脱掉手套。手套不能随便放置和丢弃,只能放置在污染区和丢弃在医疗垃圾桶中。
2、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应加戴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
3、当发生SARS、禽流感疫情时,应戴N95口罩,穿隔离衣,戴护目镜、工作帽和双层手套。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5、如使用生物安全柜或通风柜时,应在操作前5分钟打开。
6、科室进行体液细胞学检验或操作时,均应在生物安全柜中或通风柜进行。进行离心操作时应盖好离心机机盖,待停机5分钟后才能打开机盖取出离心物品,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离心管。
7、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应分类收集,并在医疗垃圾袋上粘贴专用标识。
8、技术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淋浴。
9、每天对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在进行各种检查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查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
10、当工作人员身体表面被感染性材料污染时,应紧急沐浴,去除污染。所穿着工作服应进行消毒处理。
11、当发生皮肤被污染、刺伤时,应当立即脱离污染环境,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如有伤口,应当从伤口近心端向伤口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立即向所在科室领导及感控进行报告,追踪可能污染源的流行病学资料,认真填写《利器伤报告表》,接受指导和治疗。
12、当眼部被污染性材料或液体污染时,应立即用冲眼器冲洗之后到眼科就诊。
病理科对冰冻切片中有害样品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为确保病理科工作人员身体健康,防止有害标本污染,对有污染的、传染性疾病离体新鲜送检冰冻样本和特殊情况下送检的新鲜样本,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此项安全措施,以保障和维护工作人员人身安全。
1、在冰冻切片前应和手术室或手术科室主管医师联系,了解患者所患疾病的种类,传染途径,预防措施,必要时和感控科取得联系。当有污染的样本送到科室时,标本袋上应贴上经血传播隔离标识贴,同时在标本袋的标签上写明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标本来源、感染病原。同时事先与其他冰冻切片病例预约时间分开,操作后及时消毒。负责冰冻班的当班人员负责样本的处理、使用工具的清洗和消毒工作,不要污染其他无污染区域,工作人员应穿工作服和/或隔离服及戴口罩、手套、鞋套、护目镜操作。
2、冰冻切片工作时不要用戴手套的手摸暴露的眼睛、鼻子和皮肤。
3、不要戴着手套、戴口罩、穿工作鞋和/或隔离衣和/或戴眼罩离开工作场所或在实验室周围走动。
4、切片时必须严格按操作常规进行。刀具防护板和手柄锁严格按规定操作。使用镊子、玻璃片必须小心,以免刺伤皮肤。装置或拆卸仪器时,要防止仪器损坏而引起割伤。使用锐器如小刀等工具都要求小心操作。冰冻切片工作结束后,要立即用肥皂和水洗手。要用有效的多用途消毒剂对工作台面进行消毒,用医用消毒仪消毒工作间。
5、冰冻切片后或新鲜送检检查的污染的样本要用固定液及时固定组织样本。
6、取完材后样本要按时进行处理。
7、保持实验室清洁、整齐,不要放无关的材料和设备,以防污染。
8、污染工作间不得饮水、吃东西和吸烟或使用化妆品。也不得储放食品或个人用品。
第五篇: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1.职业危害 1.1粉尘危害
粉尘是翻新胎行业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 之一,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清洗、打磨等岗位中都有大量的粉尘飞扬。从粉尘组分来看,翻新胎行业的粉尘成分较简单,主要为打磨形成的橡胶粉。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比较大,不仅对上呼吸道有影响,且能引起矽肺、炭黑尘肺、滑石尘肺等疾病,是危害工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还能与其他有害因素联合作用危害人体,例如由于粉尘粒径小,在空气中能长期滞留,吸附空气中水蒸汽和各种有害气体而形成烟尘、飘尘,它们含有多种重金属及其氧 化物,在其氧化作用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转化为相应的酸。这些飘尘会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再例如,粉尘联合吸烟这一危害因素将会大大提高肺癌的发病率 1.2有机化合物
翻新胎行业接触的有机化合物主要为溶剂和原材料橡胶。溶剂主要是汽油,在半成品或成品干燥过程中产生溶剂挥发气而使工人受到伤害。按照国标,生产车间空气中溶剂的控制标准(m s/ m):苯和甲苯 < 4 0、二 甲苯 <1 0 0、汽油 <3 5 0。另外,硫化过程中产生的微量硫化氢也会对人体有一定程度的毒害。1.3 噪声
翻新胎加工过程中,由于机械摩擦、振动、撞击所 产生的噪声,使长期处于高噪声环境中操作的工人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例如导致耳聋、高血压、中枢神经受损等。按照国家标准G B J 8 7— 8 5 《 工业企业厂区各类地点噪声标准》规定,生产车间及作业场所(工人每天连续接触噪声 8 h)噪声限制值 <9 0 d B。经过实测,橡胶厂多数工段在 8 0 d B上下,少数工段则超过9 0 d B[ 7]。另外,翻新胎加工生产过程中诸如高温、振动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危害因素。
2.常见职业病情况
目前在国内的研究发现,该行业尘肺病以尘肺为主。2.1 尘肺
在翻新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橡胶粉尘比重小、颗粒小,很容易悬浮于车间空气中。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网织阴影和肺纹理增 多、增粗并伴有呼吸系统疾病,自觉症状有咳嗽、咳痰、鼻腔干燥等;有尘肺发病的潜在危险。
尘肺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其次是胸痛、气短。X线特征以不规则形小阴影改变为主,类圆形阴影致密度较低,边缘欠清晰锐利;炭黑尘肺的大结节多见于肺上叶,可能是这些部位的活动度比下叶要小,使已到达肺泡的粉尘不易咳出之故。2.2其他疾病
橡胶制品生产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因素长期综合作用,对机体具有多方面的影响。除橡胶粉尘影响外,还存在潜在的有机溶剂慢性危害。
尘肺病目前主要提倡早期预防和对因治疗为主,晚期则以综合治疗为原则,即在营养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依据病人的病情进行肺灌洗,使用抗纤维化、减轻或控制非特异性炎性反应、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免疫力、抗脂质过氧化等药物。结合肺部理疗、雾化吸入治疗以及对症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措施。同时加强预防和治疗肺气肿、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及肺结核、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因目前对尘肺病的治疗尚无突破性的进展,故尘肺病防治的根本措施在于预防。
3.橡胶行业职业病预防措施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基础较薄弱。但我厂高度关注工业卫生问题。有以下几点预防措施 : 3.1阻断接触途径
橡胶制品加工厂要与时俱进,用新技术、新工艺。积极进行工艺改造,如密闭硫化、自动称量、粉料造粒等,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生产性有害因素的接触机会。如对粉尘的控制方面,在打磨岗位加设吸风罩,确保能将生产中产生的粉尘吸入罩内,以保证有效的除尘效果; 给接触粉尘的作业人员及时、定期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并要求工人及时、正确佩戴,做好个人防护;对生产设备及防护设施应定期检查,维修保养,保证生产车间吸风排毒装置、通风设施的正常运转,并达到良好的吸风排毒、通风效果,将作业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浓度控制到最低限度。消除尘肺的最好途径是控制病因,通过改进工艺流程和采取除尘措施,消除污染源,阻断接触途径,是防止尘肺发生的关键。3.2加强职业健康教育
一方面是教育职工,只有广大职工真正理解了工业卫生工作的重要性,了解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尤其是慢性危害的可怕后果,掌握了个体预防的知识和方法,主动参与和执行各项预防规定,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的工业卫生专业人员和医务人员亟需提高专业水平,扩大知识面,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合实际的预防措施和整改建议,能识别和治疗职业有关疾病,保证健康监护工作的开展。经过对该企业工人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及职业卫生安全、健康知识教育与培训等措施干预,提高健康行为形成率、职工综合素质等。3.3开展健康监护工作
健康监护的目的在于控制和减少暴露人数,早期识别和检出职业危害的亚临床改变及患有就业和上岗禁忌证者;早期检出职业病患者。健康监护主要运用在作业场所劳动卫生监测和职业性健康检查两方面。在卫生监测方面,要根据监测和检查结果,经常开展劳动卫生监督检查,尽早发现和杜绝严重职业危害,防止和减少橡胶加工工作对工人的危害,保护橡胶制品加工工人的身体健康。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和防护建议或方案,采取不同防护措施。如对危害较重的岗位工人或接触致癌物质的工人,除加强个体防护外,考虑实行定期脱岗休养或采取轮岗制,对生育期职工尤其要防止生殖功能和子代危害,加强女工保护和毒物登记工作。在职业性体检方面,根据国家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为从事有职业危害的劳动者建立起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详细记录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 在有职业危害的场所进行作业时,应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随后定期进行检查,工作结束后还应进行离岗职业健康检查。对流动和临时作业工人要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健康跟踪管理,医学检查时,在查体中发现的患者均应及早诊断和治疗,尤其是职业病和与职业有关疾病,定期复查、迫访,详细记录存档。橡胶行业是职业危害较严重的行业之一,危害因素较多,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也较大,是职业病预防工作的重点之一,只有采取以上综合预防措施,才能降低工人患职业病的可能性。4.结语
翻新胎生产行业的职业危害不容忽视。由于我厂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高,作业强度较小,劳动条件较好,因此职业病防护主要以加强员工职业健康教育与定期体检为。使从业人员了解预防防护知识,通过对工艺流程的研究及安全调查,了解工作中出现的危害健康的有害物质和有毒气体。出现的疾病及日常预防情况。对从业人员有个很好的参考。促进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