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中听生物课总结
3月24日的感想:
听陈月艳老师讲血糖调节,并没有糖卡的学生活动,或许只有5次左右的学生回答问题,但是整个过程在陈老师的思维引领下体现着科学课程的特点:用实验数据说话、用已有知识推理、紧密联系实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知识适度拓展、实验技能培养等等。这也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联想到上次听陈老师讲光合作用色素,也是同样的感觉。虽然学生优秀,但一节课的思维引领过程可以看出陈老师课前细致而大量的备课准备。
3月25日的感想:
今天首先听陈月艳老师介绍4中生物组的教学理念、组内融洽氛围、丰硕成果以及快乐工作感悟。
听高二《免疫调节》、《体液调节》;高三《遗传规律专题复习课》、《生物膜专题复习课》、《依据褪黑激素的材料学生编制试题的点评课》;高三英语写作课、高一英语阅读课共7节课。
感概:
1、除了英语阅读课有短暂的小组讨论(并不活跃)外,其余课都是老师设置好问题串、引领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学方法很常规。但是教学内容比课本知识有很大的扩展,并且广泛地联系生活实际;
2、所有教学内容都是高
二、高三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非常注重集体备课,汲取各位老师的智慧一定呈现出一节节优质的课;
3、高三期末后的二轮复习印发了白皮书,一共10个专题,每个专题是高三备课组挑选出的习题(图片后面再发);
4、生物组特色实验室是组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植物栽培温室(组培室、温室图片后面再发)。
第二篇:生物课改阶段性总结
生物课改阶段性总结
我校的课改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努力,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效,对于生物学科来说,课改也给生物课堂带来了崭新的变化,我努力的学习新课改模式,试着运用到课堂中去,发现问题,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力争探索出一套适合南中特色的生物课改之路。下面将课改的阶段性总结如下: 作为生物学科,中考不考,目前预科班考试计入总成绩,对于这样的观实情况,在课改中,我分为两个部分,优班和普班,我是这样做的: 课前布置预习,主要是学生易于从课本中找到的,在学习目标中,能独立完成的,每个小组都要完成这样的任务,而且每个小组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形势也可以多样化,每个小组由小组长组织,可以1人也可以多人,尽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参与进来。有的提前写好小黑板,有的已经抛开了课本,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说明,还有的从练习册查找相关的资料,对布置的任务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还有的通过举例子解决的问题,有个别同学能独立的采集生物来进行试验。在上课时每个小组到讲台讲解,对应的小组评价,其他的小组补充再评价,在此过程中给予了适当的加分,当然包括小组的和个人的。更可贵的是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思考题,这些思考题更多的是和实际联系紧密的问题。我先让其他的学生来解决,最后我来补充归纳。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课堂气氛活跃了,自主性提高了,能力加强了,贯彻了271模式。
普班和优班的课堂相似,只不过普班的加入了奖励制,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比如做游戏,实验,尽可能让所有人都动起来,学的好了,奖励看一场电影。普班学生的积极性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了。
如七年级四个班,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特点,15、16班学生的表述能力较好,布置的任务能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出色的完成,而且可喜的是有些同学能提出有价值的思考题,17、18班在授课中多奖励,多做游戏,将知识贯穿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也很好。
另外,对作业的处理,我一般课上就完成,也不是都做,优班布置的题注重生物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普班更注重基础的巩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
都有所得。
但是由于我校271模式刚起步,许多学生还不能养成自己预习的习惯,希望经过不断培养,真正学到271精髓。
以上是我的总结,欢迎大家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篇:初中生物课改总结
初中生物课改总结
2011-11-02 15:27
在几年的生物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学习,我的教育观念发生新的变化。现在的改革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探索思考,校长也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 形式多样的活动课从认识身边的生物开始,调动学习积极性。
冀教版初中《生物》第一、二章是“认识我们身边的动植物”,这是一个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的机会。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且想办法解决问题。根据我们中学的校园环境和学生情况,我做了教学安排:
认识校园内常见的动植物,了解其生活环境,学习绘制观察路线图;
通过室外观察动、植物的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路线图的绘制及讲解,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观察校园动植物,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学校的情感,通过完成绘图作业培养小组内的团结协作精神。
2积极参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一节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将大脑功能的完善、心脏功能的增强演绎得淋漓尽致,如:一个小组表演3岁、7岁、13岁的孩子买酱油的情景,3岁时是给了钱就走,7岁时知道要找回多少钱,13岁时不仅知道讨价还价,而且还表现出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进行表演,积极性非常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学效果当然要比老师讲要好得多。类似的活动课还有很多,如在“遗传和变异”这一章节中,我们积极创造条件找来围棋子,组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活动了解遗传规律,把抽象的转化成具体的,数据一出来,结论一目了然。
活动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种方式不仅学生们喜闻乐见,积极性特别高,提高了学习生物课的兴趣,而且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多方面能力。
二 创造一切条件鼓励学生做探究性实验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实验已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验能力的主要方式。将探究式实验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于植物吸水和失水的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并通过设计实验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好办法。在这一节中,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
(1)提出问题 列举生活中植物吸水和失水的现象,由此提出问题:植物在什么条件下吸水?什么条件下失水?
(2)大胆假设 通过比较、讨论可知:植物吸水、失水与周围溶液的浓度有关,有什么关系?做出假设:当周围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反之,细胞吸水。
(3)设计实验 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用具,同学们各抒己见,设计出繁简不一的实验,归纳如下:
第一种方法:①取两支试管分别装入等量的清水和盐水,记录液面的高度;②取等量的萝卜条分别放入上述两支试管;③放置10分钟,观察萝卜条的软硬、重量的变化及液面高低的变化。
第二种方法:①用打孔器在马铃薯上打两个洞,分别装入清水和浓盐水;②将两支套有乳胶管的移液管竖直插入马铃薯的两个洞中,使两支移液管中的液面高度在同一刻度上;③放置15分钟后观察两支移液管液面高度的变化。
第三种方法:①取两只量杯分别装入等量的清水和浓盐水;②将一片白菜帮底部纵向切成两
等份,分别放入两只量杯中;③放置10分钟后观察白菜的软硬变化。
整个设计过程中,同学们开动脑筋、调动思维、积极讨论,想出了很多办法。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4)完成实验 按照预先的实验设计,小组进行实验。实验的过程中,真正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量取液体、称萝卜条的重量……各小组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看哪个组方法巧、动作快,及时进行表扬。
(5)得出结论 各组报告实验结果,经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果支持假设。
(6)交流表达 各组交流实验过程及心得,感受实验成功的喜悦,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在这样的探究式活动中,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求学生亲自观察、亲自设计并进行实验,亲自经历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这对学生来说,无论是知识的体验还是能力及情感的培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教学手段。
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它不仅使课堂教学视听化、形声化,而且使课堂的直观性更加突出。
使用多媒体还会使教材‘活化”,生理学科的特点是细微、动态、抽象。如人体的细胞、血液的流动和尿的生成等。这些均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但又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比如,讲血液循环时,过去我用“讲述版画”的形式讲授,以语言讲述为主,板画为辅,虽然也能强调重点,但缺点是既不真实,也缺乏动感。如果应用多媒体软件来显示这一生理过程,既能真实、艺术地再现心脏的结构和血液流动的动态过程也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在显示之前可设思考题,,让同学带着问题去看。如:心室收缩时,心房处于什么状态?血液为什么没有流回心房?心房收缩时心室处于什么状态?另外,教师可先出示模型,使同学对心脏的形态、大小,各部分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打开显示器,首先展示心脏剖面图。用光点把4个腔进行强化,接着就是瓣膜的强化。血管与4个腔相连,分别用红光和蓝光强化,然后就是心脏搏动和血流方向,说明心脏是动力器官,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心脏的重要性,为下节讲体育锻练对心脏的影响奠定基础。另外在显示过程中,可以根据时间放慢速度,边讲边显示。这样学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接受知识过程中,又得到教师适时、适度的强化,使这一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用这种教学方式,85%的同学都能用绘图的方式画出血流的方向,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掌握这部分内容。
通过教学实践,运用以探究为核心的多种教学方式。我根据本校实际条件,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主动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认真的观察、记录、描述、提出问题、以各种信息渠道寻找相关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收集资料、作出解释、并与他人协作和交流。使他们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科学的特点,获取知识和能力,形成科学态度。我运用讲授与演示、模型制作、小组讨论、角色游戏、多媒体演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效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改变了过去的接受式被动学习方式,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主动学习方式。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实验室及实验设备、社区、生物教学软件、互联网等课程资源,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培养观察、小组讨论交流、实验操作、研究计算、解剖、验证等基本技能,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第四篇:浅谈生物课改
浅谈生物课改
我叫王谦卑,从教15年,接触课改2年,教生物15年,在全镇统考中,成绩还算比较好。以前,我们总是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这确实激励了很多人。对于初中生来说,崛起的很少。只有当他尝到成功的喜悦时,他才会更加投入。我对同学们的要求比较高,第一次考试50,下一次60,再下一次70,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不断取得更大的成功。所以,成功是成功之母。
我以前教4个班的生物,现在教2个班的生物还有九年级班主任,一班数学。说实话,除了上课,我不可能再在课后花时间去补课。为了提高效率,我是这样做的:
一、激发学习兴趣
上课之前,我要求同学们喊口号:“生物大舞台,大家一起来。”这样一上课,学生就会觉得是生物课了,要收心了,状态要调整了。
当学生确实比较疲倦或者无趣的时候,讲动物教给我们的故事。比如说:我们经常在石头缝里,或什么狭小的地方看到蛇皮。这是什么现象?蜕皮现象。为什么要蜕皮?因为蛇的表皮是一层角质层,角质层是不会随蛇的生长而长大,但蛇的真皮是不断在增长的,这层角质层就限制了真皮的生长,所以蛇不得不想方设法把旧皮脱掉。蜕皮很痛,但要成长必须承受这种疼痛。所以,我们要成长也需要承受这种疼痛。
二、创建和谐课堂
在学校3+4课堂模式下,坚持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我的课堂,我做主。”我想要什么样的课堂,在上课之前提出要求,在上课的时候,用评价机制不断规范。一个行为重复很多次,可以形成一种习惯。当一切成为习惯的时候,老师就可以遥控了。
我喜欢笑,这也许是比较有亲和力的表现。与此同时,我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把学生当成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天堂和地狱就在你的一念之间。
我的课堂肯定有“讨论交流”的环节,学生有真讨论,有假讨论。我总是说: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弄清楚这些题目的。被人信任,学生自然比较认真。事实上,总有学生做不到。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只能包容。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一节课下来,总是有所收获的。日积月累,自然水到渠成。
三、提高生物素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我的课前准备就是精心编写一张导学案。那上面至少有我认为必须弄清楚的知识点。以此为纲,指导学习。
展示时,小老师不仅要讲出答案,还必须阐述理由。“之所以„„是因为”是展示的一般格式。长此以往,学生的展示能力不断增强,学习成绩稳步上升。所以在去年的全镇统考中获得了第2名的好成绩。
四、要学好生物,就必须走进生活,置身于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去了解,去体验,去感受。要牢记两点:
五、首先,学会观察,善于发现。要明确观察的对象、目的、方法和步骤,全面、细致耐心地进行观察,有时还必须如实纪录。需要观察的有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各种实验现象等等。观察时还要多提问、多思考、用心去领悟,才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深入认识。通过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进而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形成珍爱生命、珍爱生活的观念,情感得到升华
六、其次,学会整理。即对多方获取的生物知识进行浓缩、加工,使其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此过程包括分析、比较、总结、归类等环节。许多学生对生物的认识较为肤浅和片面,因为他们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没有去深入了解分析,掌握其本质、必然性、内在规律、因果关系等,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一些不易区分的知识,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DNA复制与转录和翻译、血液的体循环与肺循环等,必须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及联系,否则易发生混淆。更为重要的是,直至目前的课程编排和教学模式,都决定了学生只能被动地去学习人为划分好的各部分知识,虽然生物知识有其独立性,学习过程要循序渐进,但学生如不能对学到的零散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归类,就难以形成扎实、完整、严密的知识体系。因此,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努力从多角度去发掘相关知识的联系,并以此为线索,对学到的新旧知识和经验进行整合与更新,构建横向和纵向的知识网络,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生物科学观。此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二、生物学知识要用于生活 知识要得到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体现其意义。生物知识更是如此。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生物知识,大到国民经济,小到个人健康,都与生物知识密不可分。
三、作为中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好生物,学好生物学知识是个人成长和国家建设的需要。生物与生活联系密切,要学好生物知识,就要从生活中学,应用于生活。二者相辅相成,知识要运用于实践,实践要有知识基础。
王谦卑
2015.01.11
第五篇:生物课改.doc
生物课改初探
摘要:作为高中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学科。在积极推进新课改的当下,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在课时安排上,应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用宽容、激励开展分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开展好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才能使课堂取得良好效果,同时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字:新课改
生物
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生物学科教学有新的目标和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要求,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巴班斯基教育思想曾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来看能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我们知道在积极推进新课改的当下,初中生物的教学模式发生改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问题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迫在眉睫,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几年的教学探究,下面就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学谈谈自己浅薄的几点认识。
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传统的“应试教育”是“重结论轻过程”,即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而忽略知识的形成,忽略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机械记忆“标准答案”;而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过程和方法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分析、概括”的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从而达到提高生物学素养的目的。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应转变课堂教学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转化师生关系,让老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这是转换教学模式的基础。
在传统生物教学中,老师只是传授口头的理论知识,为了教学而教学,这与具有实践性特点的生物教学是相违背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处于认知年龄段的学生,我们不能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在课堂内外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把过去的教育模式转变过来,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与能力去相应地调整教学理念与方法,把过去单纯教学的课堂作为一个培养能力的实践场所,建立一个高效自主创新的新型生物课堂。
我在这几年工作实践中提出了“让学生爱生物,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为主题的课题研究,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最终目的,把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自主能力,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作为核 心目标。在课堂中转化师生关系,让老师与学生处在同一个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及时沟通。在课下,我会让学生写一些小纸条,把自己的一些反思和想法写上去,然后交给我,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方便,更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二、多种教学手段巧妙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适当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照片、动画和视频材料,把课本上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很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视觉、听觉并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讲授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时,用flash动画等演示就非常适合,利用多媒体技术,我可以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做成flash,用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形象地把细胞分裂过程表现出来,之后只需要我简单讲解,学生们就可以理解得很彻底。利用多媒体,我可以把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因为学生们喜欢看形象的演示,而不是老师冗长而抽象的讲解,所以我提倡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课堂的容量大,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
当然,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能对网上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搜索、筛选和组合;为每堂课准备精美的课件,意味着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需要更高的工作效率等等。
三、培养学生实践中的观察能力
为了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促进课堂的高效性,在生物的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这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基础。
如果学生不明确观察的目的,就会只看热闹。教师如果事先提出观察目的和重点,学生就会在观察中努力寻求鱼鳍的作用。这样,观察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讲单、双子叶植物在形态上的差异时,可以让学生到野外采集一些单,双子叶植物,然后让学生从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方面来进行对比观察,也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2、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观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会直接影响观察效果,无论是课外观察还是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有关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实验观察应事先安排好实验程序,明确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准备好实验材料和用品,必要时演示一次,以便摸索成败的经验。野外观察也应考虑好观察的程序和步骤,观察的要点,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等。这些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例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中,因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较精密的仪器。若让学生自己摸索,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甚至会因操作不当而损坏仪器。所以教师应事先让学生观看一次显微镜操作的录像或亲自演示一遍,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从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观察活动中,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心理品质各不相同,因而观察的效果也不一样。有的学生只凭兴趣,抓不住重点;有的学生走马观花,观察不能深入;有的草率急躁,观察欠持久;还有的眼光狭窄观察不全面。因此,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是完全必要的。
对于观察缺乏系统性的学生,应该引导他们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外表向本质、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静态到动态的观察;对于观察时依赖性较大的学生,应加强观察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的训练。
4、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做好记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不断提高观察能力。例如:在用量筒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对于所观察的数据要作及时而又准确的记录,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实验。通过实验所得到的是测量值它与真实值之间还存在误差,所以对如何减小误差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是完全有必要的。
四、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初中生,他们的知识储备水平有限,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针对不同的年龄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初一的学生,我们应该以培养他们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为主要教学目标,在课上用简单的图例和动画告诉他们学习生物的重要性。而到了初二初三,我们就要以拓展学生知识为主要目标,可以在讲解完课本内容之后,额外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学生之间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中如何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呢?分层教学是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的较好策略。但明显分层又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如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自卑及消极情绪等,因此,只能进行隐性分层。对待学生的缺点要用“低倍镜”,但并不是漠视、放纵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而是以一种宽容的情感,去感化那些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如上课不认真听讲,睡觉,讲小话等,可结合所讲内容插入课外知识,或用幽默的语言吸引他们,等等,绝对不能用过激的语言伤害他们,打击他们学习生物的积极性。生物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用自己的热情和诚恳的态度唤起学生的兴趣,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参与。对待学生的优点用“高倍镜”,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问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使不同的学生能“吃得饱”、“吃得好”、“吃得了”,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并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五、在课堂安排上,应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灵活安排。在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只是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地点不单单是教室,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地点。有条件可以把教学地点设立在教室以外,可以使学生感到非常快乐,增加学习兴趣。
总之,新课标需要每个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特点,去探索,去体验,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使生物教学真正做到:教是具有创造性的、启发式的教;学是积极的、主动式的学;过程是心灵相通、情景交融、师生互长、平等和谐的交流式的过程;发展是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整体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被教材和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才能在提升学生知识总量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