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储烟害虫烟草甲的发生现状与治理对策
我国储烟害虫烟草甲的发生现状与治理对策
摘 要: 烟仓害虫烟草甲对储存期烟叶及其制品造成了很大为害。分析了我国烟草甲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适宜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对贮烟害虫的防治方法(包括物理防治、保管技术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作了综述。
关键词: 烟草甲 物理防治 保管技术防治 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
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Fabrcius)属鞘翅目窃蠢科,食性广泛, 主要取食库藏烟叶及烟叶制品, 也取食茶叶、禾谷类、豆类、干鱼、干肉、油料、动植物标本、可可豆、皮革和藤竹制品、中药材等是世界性的储烟害虫。在我国储烟面积达700万㎡,烟草仓储害虫有 79 种[1],华南地区种类超过 52 种[2],其中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Fabricius)〕是最重要的害虫之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烟草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储烟烟草甲危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降低烟叶的使用价值,影响烟叶的等级,损失十分严重。因此,储烟害虫烟草甲的控制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1 烟草甲的发生现状
全国每年因虫害烟叶损失率约 1.64%[3],其中以烟草甲危害最重。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卷烟制品竞争激烈及烟草甲突出的经济重要性,国内对烟草甲开展了生物学、发生规律等的相关研究。烟草甲分布广泛,据文献记载,我国除青海、宁夏未发现储烟烟草甲外,其余各地均有发生,近期调查显示,其在辽宁、山东、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西、贵州、云南[4]及广东有分布。烟草甲偏重于淮河以南地区,其中华南地区烟草甲占仓储害虫的 96.76%,但近年来由于烟叶调拨流通频繁,区域特点正逐渐丧失,分布区域正逐年扩大[1]。2烟草甲防治研究进展
对储烟害虫的防治应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烟方针,及“安全、经济、有效”的防治原则,把预防和消灭两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综合防治。2.1建立健全防虫制度 2.1.1仓库卫生制度
清洁卫生是积极的储烟害虫防治方法,对仓库的内外清洁卫生要保持经常性,库内要求做到面面光、无垃圾、无蛛网、无散落烟叶、无洞孔缝隙、无卫生死角; 库外要做到三不留,即不留杂草、不留垃圾、不留污水,以创造不利害虫生存的环境,减少害虫的潜伏繁殖场所和机会,从而达到防虫目的。2.1.2仓储害虫的预测预报制度
预测预报是进行仓虫防治的依据和基础。只有做好虫情正确的测报,才能确定最佳防治时期,取得最佳防治效果。但仓虫测报项目不宜太多,主要测报本地区主要害虫一年内发生的世代数,在一定时期可能发生的数量、危险性等。开展虫情测报可采用黑光灯、性激素诱捕,并结合人工检查虫情进行监测。2.1.3无虫调拨制度
对入库烟叶首先要检查其包装有无虫茧、虫丝、虫屎等,然后开箱检查,通过观察、翻动烟叶来检查有无虫情,如发现仓虫,作好记录,不经杀虫处理禁止入库。
2.1.4隔离防虫制度
通过调查合理编制计划,根据不能并放混存原则,将有虫烟叶和无虫烟叶,已熏杀烟叶和未经熏杀烟叶,新烟和陈烟,长期存放和周转较快烟叶隔离存放,以减少相互感染虫害的机会。2.2物理防治 2.2.1 低温杀虫
烟草甲虫对低温很敏感, 在0℃经 12~ 14 d、4℃ 经 21 d、7 ℃经35d可被杀死[5]。如果仓库中的烟叶在低于4℃的温度下保持40d,则可全年控制烟草甲虫的为害[6]。低温杀虫在我国北方地区应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杀虫措施。2.2.2高温杀虫
烟草甲在高温并持续一定时间的情况下会死亡。例如,烟草甲各虫期的高温致死温度和时间为 65℃、5min。采用打叶复烤工艺时, 打叶后叶片需经过高温干燥处理, 其高温干燥气流温度都在烟仓害虫高温致死温度以上, 叶片复烤工序中, 叶片干燥段各区气流温度一般为65~ 120℃持续干燥时间约8min。在这种高温复烤条件下, 可杀死大部分烟草甲等害虫。2.2.3其它物理方法
人为改变仓内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如向密封的烟垛充CO2或 N2等)能够抑制害虫的发生, 利用除氧剂也可防治储烟害虫, 并有防霉作用。采用塑料薄膜把烟垛密封起来, 垛内含氧量降至3% ~ 5%以下时,害虫可窒息死亡。人为将仓内相对湿度控制在55% 左右, 有利于防霉防虫。
此外, 烟叶含水率的高低, 对储烟害虫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调查表明, 烟叶含水率大则虫口密度大, 烟叶含水率小则虫口密度小。所以, 设法降低入库烟叶的水分含量以及控制库内湿度, 实际上是提高烟叶抗虫性的重要措施。2.3生物防治 2.3.1天敌昆虫
高念昭、何榕宾等分别对贵州省和福建省烟仓害虫天敌的种类进行了资源调查[7,8]。估计烟仓害虫的天敌有5目8科13种。高念昭等对贵州省的烟仓害虫的优势天敌米象金小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9]。Papadopoulou 报道在希腊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Schrank))寄生烟草甲幼虫,是烟草甲的天敌[10]。有关烟草甲天敌大规模繁殖和在烟仓中大面积应用未见报道。保护和利用天敌是今后应用天敌昆虫防治烟草甲的一个发展方向。2.2 病原微生物
苏云金芽孢杆菌自1901 被日本人万度繁胤从病死的家蚕中分离出来后, 国内外对菌株的分离及其对昆虫的杀灭活性进行了研究[11]。齐绪峰等通过对东北、华中、华东、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的7家卷烟厂的贮烟仓库中采集到不同 类型的样品 521 份, 从中分离出 Bt 菌株952株, 用2~3 龄烟草甲幼虫对其中的 600 余株进行了初步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有 18 株分离株对烟草甲幼虫显示出较高的杀虫活性。药后 3 d, 有 13 株分离株的校正死亡率超过 70%;药后 9 d, 有 12 株分离株的校正死亡率超过 80%, 其中 3 株达 90%以上[12]。有 研究表明, Bt 可以在仓贮烟叶环境中产生和生存;在贮烟环境中分离出的 Bt 表现出对烟草甲幼虫的杀虫活性, 说明 Bt 制剂在防治仓贮烟草甲方面有相当大的潜力[12,13]。2.3 性信息素
国内外对烟草甲性信息素的化学成分、结构及人工合成进行了研究。ChumanT 等人曾报道 7-羟基-4, 6-二甲基-3-壬酮(1)是烟草甲雌虫分泌的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 该化合物具有 3 个手性碳原子。Mori K 在对烟草甲性信息素的各种光学异构体合成基础上最终确定(4S, 6S, 7S)-7-羟基-4, 6-二甲基-3-壬酮(1)是烟草甲的性信息素有效成分[14]。吴江等报道了以丙炔烯和(S)-脯氨酸为起始原料合成(4S, 6S, 7S)-7-羟基-4, 6-二甲基-3-壬酮(1)的合成线路[14]。国内有关于应用性信息素来预测预报烟仓中烟草甲的发生情况及应用于杀虫的报道较多[15-17]。国内外现已有成品烟草甲性信息素产品出售。2.4化学防治 2.4.1 熏蒸剂
熏蒸剂具有渗透性强、杀虫效率高、易于散失等特点, 当贮存烟叶已发生虫害时, 熏蒸剂几乎是杀灭害虫的唯一手段。国内常用的熏蒸剂为磷化铝和溴甲烷, 磷化铝熏蒸杀虫的效果与密封方式和仓库密闭性能有很大的关系。台湾金慧通[ 7]研究了 PVC 布罩、改良型密封仓库及普通欠密闭仓库使用磷化铝熏蒸防治烟草甲虫的效果, 以PVC布罩熏蒸杀虫效果最好,用 4g/ m3的剂量即可达到 100%的杀灭效果;目前熏蒸剂种类不多, 熏蒸技术发展较快, 如缓释熏蒸技术、间歇熏蒸技术等。另外, 一些研究者也开始研究混合熏蒸技术, 如采用磷化铝和二氧化碳混合熏蒸。
敌敌畏是我国目前贮烟仓库普遍使用的杀虫剂, 具有一定的触杀及熏蒸作用, 且对仓库条件无特殊要求, 北方一些烟厂几乎把敌敌畏作为防治贮烟害虫的唯一药剂。然而, 敌敌畏的渗透能力不强, 不能杀死烟包内的害虫。据 J.S.Long 等[8]报道, 用敌敌畏防治烟草甲虫, 杀死的烟草甲虫有96.3% 已交配过, 且已产下部分卵。2.4.2防护剂
防护剂在贮粮害虫防治中使用非常普遍, 常用的防护剂有防虫磷、杀虫松和凯安保[ 9]。防护剂在烟草界使用不太普遍,。关于烟草防护剂的研究, H.J.Benezet 等[ 10]曾研究了 11 种杀虫剂(包括 4 种有机磷、6 种拟除虫菊酯及烟碱)对烟草甲虫的毒力, 以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毒性较强。目前除了化学防护剂受到普遍重视外, 天然植物性杀虫剂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据 Su.H.C.F 报道, 菖蒲[ 11]、土荆芥[ 12]对烟草甲虫具有较高的毒性;3种胡椒抽提物[ 13]、芫荽籽抽提物[ 14]、樟树的皮和油[ 15]对烟草甲虫、杂拟谷盗、米象、四纹豆象具有忌避毒性。我国植物资源丰富, 药用植物种类众多, 对天然植物性杀虫剂的开发和利用将有很好的前景。
烟叶贮藏过程中烟草甲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多种防治方式相结合,将烟草甲造成的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参考文献: [1] 冯小明,魏重生,黄杰.我国烟草害虫发生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1, 7(2):46-45.[2] 黄景崇.广东烟叶仓储害虫发生危害特点及综合防治[J].广东农业科学,2007(12):57-59.[3] 宋纪真,冯大戌.全国贮烟害虫危害程度的调查研究[J].烟草科技, 1995(4):26-30.[4] 马继盛,罗梅浩,郭线茹,等.中国烟草昆虫[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5] 董钻, 那桂秋, 王荣光, 等 大豆叶 粒关系的研究[ J ] 大豆科学, 1993, 12(1): 1~ 7 [6] 陈铨荣利用C14研究大豆叶片光合产物的运转和分配[ J]植物学报, 1963, 11(2): 167~177.[7] 高念昭.贵州烟仓昆虫天敌初步观察[J].中国生物防治, 1996(3):138-139.[8] 何榕宾, 陈乾景, 张玉珍, 等.福建省烟仓害虫及天敌调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4(5):612-616.[9] 高念昭, 胡 涌, 谢志勇, 等.贵州烟仓害虫天敌种类及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J].中国生物防治, 2006, 22(2):114-117.[10] PAPADOPOULOU SM CH.Tyrophagus putrescentiae(Schrank)(Astigmata: Acaridae)as a new predator of Lasioderma ser-ricorne(F.)(Coleoptera: Anobiidae)in tobacco stores inGreece[J].Journal of Stored Products Research, 2006, 42:391-394.[11] 齐绪峰, 宋纪真, JE YEON HO, 等.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烟草害虫研究进展[J].烟草科技, 2006(4):58-61.[12] 齐绪峰, 宋纪真, 谢剑平, 等.贮烟仓库中苏云金芽孢杆菌对烟草甲的杀灭活性[J].烟草科技, 2006(5):57-59.[13] 郑宪滨.苏云金芽孢杆菌(Bt)生物技术在仓储烟草害虫防治中的作用 [J].烟草科技, 2000, 11:30-32.[14] 吴 江, 匡晓帆.烟草甲性信息素的合成[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36(6):1100-1105.[15] 李淑梅.昆虫性信息素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1999(1):31-32.[16] 王亚维.昆虫性信息素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0(5):41-44.[17] 胡 涌, 朱 琼, 葛永伦.烟叶仓贮害虫的综合治理[J].贵州农业科学, 2002, 30(2):32-33, 35.[18]金慧通等.磷化氢熏蒸桶烟防治烟草甲虫现行方法之评估及改进.烟试汇报, 1994;40: 27~ 34 [19]J.S.Long et c.M ating and O viposit ional status of f emale cigarett e beet le by dichlorvos applicat ion in t obacco w arehouse.Tob.S ci, 1979;23: 72~ 74 [20]王佩祥.贮粮化学药剂应用技术.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3: 2~ 3 10 H.J.Benez et et c.Toxicity of select ed insect icidet o lasioderma serricorne by three met hods of exposure.J.stord.Prod.Res V ol , 1986;2: 93~ 96 [21] Su.H.C.F.Toxicity and repellenecy of chenpodium oil t o f our species of st ord-product insect s.T.Entomol.Sci, 1991;26(1): 178~ 182 [22] Su.H.C.F.Laboratory evaluat ion of t oxicity of calamus oil against f our species of st ored-product insect s.J.Entomol.Sci, 1991;26(1): 76~ 80 [23] Su.H.C.F.Com parat iv t oxicity of three peppercorn extracts to four species of st ored-product insects under laboratory condit ions.Ca.Ent omol.Soc.J ,1984;19(2): 190~ 199 [24]Su.H.C.F.Laborat ory evaluation of t he t ox icity and repellency of coriander seed t o f our species of st ored-product insects.J.Entomol.Sci, 1986;21(2): 169~ 174 [25]Su.H.C.F.Laboratory evaluat ion of biological act ivity of cinnamomum cassia t o four species of stored-product insect s.J.Entomol.Sci, 1985;20(2): 247~253
第二篇: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与治理对策
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与治理对策
【作者】
【摘要】 分析了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总体状况和黄土高原、南方丘陵地区2个经济区域水土流失状况。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在逐渐改善但也需要加强治理 【关键词】 水土流失; 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国;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直接关系国家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饮水安全。1991年《水土保持法》颁布以后,国家将水土保持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加大了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接下来我就谈一下我国的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对策。
南方红壤区
红壤是我国重要的土壤资源,在我国分布范围很广,北起长江沿岸,南迄南海群岛,东到台湾,西接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占国土总面积的22.7﹪;红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合理利用与保护是亚热带、热带地区生态学重要问题之一;尽管红壤区自然条件优越,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利用上的局限性,生产力提高不快,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十分严重;土壤退化的直观表现为土壤生产率的降低甚至丧失,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系统恶化和社会经济系统贫困化;红壤严重水土流失区大都是贫困山地丘陵区,生产落后,经济水平低,而落后的生产手段,掠夺式的生产方式导致农村生产和环境处于恶性循环状态。
南方丘陵水土流失
1、现状:整体好转,局部恶化
南方红壤区8省水土流失状况总的趋势是,整体好转,局部恶化。根据调查统计,南方8省1990年水土流失总面积为24.9万平方公里,占南方8省土地总面积114.1万平方公里的21.8%;至2000年,即10年后,全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0.0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17.5%,水土流失减少的面积为4.9万平方公里,幅度达4.3%,平均每年减少流失面积为4900平方公里。据统计,当前在8个省中,这种比例是不均衡的,其中安徽、福建、浙江和江西减少幅度较大(减少幅度大于20%),湖北、湖南的减少幅度较小(约10%~20%),广东减少幅度最小(3.3%),而海南省水土流失面积反而有所增加(增加幅度约20%)。这说明近十年来,我国南方8省水土流失的面积有所缩小,数量有所降低。此外,从水土流失强度变化状况来看,各省近十年来,轻度流失面积平均减少17.3%,其中湖南、广东和海南三省轻度流失面积增加,其他省的都减少;中度流失面积总体减少18.9%,其中除了湖北省轻微增加外,其他省的中度流失面积都程度不同地减少;强度流失面积总体减少21.8%,其中,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强度流失面积反分别较前增加31.8%、21.3%、12.4%。表2数据还说明各省水土流失中度的面积普遍减少,但是幅度除安徽和湖南较大外其他变化都不大,而轻度和强度则变化较大,且各省之间差异也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尽管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总面积在减少,但是减少的幅度与各地治理面积极不相称,其主要原因是,南方8省由于人为影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面积正在不断增加,据测算,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总共达到2256平方公里。据资料,湖北省近几年来,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大于500平方公里。1986~1992年广东省深圳、珠海、中山、东莞、佛山、广州、潮州、江门、汕头、阳江和惠州等11个平原城市,人为水土流失面积达845.7平方公里,深圳市最为严重,流失面积184.99平方公里。广东省近几年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面积达2700平方公里,并以每年186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浙江省因人为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面积每年达120平方公里。福建省20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约为863.47平方公里,仅以闽清县为例,199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增长,生产建设和资源开发活动日益加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据估计,福建近几年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到近200平方公里。其他省份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新增水土流失面积。
2、形成原因(1)人为原因
一是非农开发项目,比如城镇和开发区建设、采矿区和土石场、修建铁路及高速公路等;
二是不合理的农业措施,比如种植结构更替、陡坡开垦、大型农业开发项目实施等等。
(2)自然原因
1.地形原因:南方地区多为丘陵山区,地形起伏较大。2.气候原因:南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大。
3.土壤原因:红土的性质为酸性、有机成分少、黏性大,因此对地表依附能力低,极易被冲刷。
(3)特点
1树种单一造成林下植被缺失
1980年开始的绿化植树,在南方以马尾松或者其他经济林木如桉树等为主,其中,马尾松会加剧土壤的酸化,导致其他植物难于存活,而桉树由于生长很快,需水量很大,造成地表干旱,也影响其他植被生长。
2造林目的单调,造林方式存在一些问题
早期造林主要是考虑木材的蓄积和经济价值,强调林木的覆盖,没有统筹考虑生态环境效益,因而一些部门更愿意采用方便植树的造林形式,比如全垦造林等。这种现象在南方比较普遍,不仅带来造林初期的水土流失问题,而且造成成熟林的林下水土流失问题。
3经济林果树下,因锄草、翻耕和大量使用除草剂,造成地表覆盖度低,导致流失依然存在开发性治理水土流失是南方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形式之一,这不仅由于工程措施减少了水土流失,带来生态效益,而且可增加农民收入,产生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某些地区耕作方式不当,比如果园或茶园进行多次翻耕,使得经济林木下水土流失问题更加突出。另外,由于草本和灌木的生长会影响果实采摘,而且会与果树争肥争水,因而除草剂被大量使用,使得林木下草被减少,地表完全裸露,反而加剧了水肥的流失。此外,不同部门的统计口径不一,也使得林下水土流失现象未能得到行政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林业部门规定,面积达到1亩以上,郁闭度达到0.2或以上即为森林面积,并不考虑地表植被的覆盖率,这对于水土保持来说还远远不够,水土保持更应强调地表覆盖度的提高和合理的植被层次结构,过分强调森林覆盖率,反而会对水土保持工作有不利影响,容易使行政部门放松水土保持工作。
因此,在南方,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并不意味着水土流失就得到控制,这就给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从考察来看,对林下水土流失的监测,仅仅依靠中低分辨率的遥感图像,看来是不够的,应该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和其他类型的遥感手段,比如以微波遥感来加强监测手段。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需要加强。
3、危害
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冲毁土地,破坏良田
由于暴雨径流冲刷,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坡面和耕地越来越小。
(二)土壤剥蚀,肥力减退
由于水土流失,耕作层中有机质得不到有效积累,土壤肥力下降,裸露坡地一经暴雨冲刷,就会使含腐殖质多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据试验分析,当表层腐殖质含量为2%~3%时,如果流失土层1cm,那么每年每平方公里的地上就要流失腐殖质200t,同时带走6一15t氮,10-15t磷、200-300t钾。
此外,水土流失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也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它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表层结皮,抑制了微生物活动,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有效供水,降低了作物产量和质量。
(三)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加剧,导致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且愈演愈烈。由于上游流域水土流失,汇入河道的泥沙量增大,当挟带泥沙的河水流经中、下游河床、水库、河道,流速降低时,泥沙就逐渐沉降淤泥,使得水库淤浅而减小容量,河道阻塞而缩短通航里程,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和航运事业。
(四)淤积水库,堵塞河道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河道和渠道,导致水库被迫报废,成了大型淤地坝。
4.治理方法
5.(一)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
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冶坡与冶沟相结合,以冶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充分发挥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示范引导,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加强管理,突出保护,依靠深化改革,实行机制创新,加大行业监管力度,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强化造林治理。
主要用于水土流失严重,面积集中,植被稀疏,无法采用封禁措施治理的侵蚀区,其治理技术要点是:适地、适树、营养袋育苗,整地施肥,高密度、多层次造林,争取快速成林、快速覆盖。对流失严重、坡度过陡,造林不易成功的陡坡地,要辅以培地埂,挖水平沟,修水平台地等工程强化措施。
(三)加强预防监督职能的发挥,依法防治水土流失。
近年来,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些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尤其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国策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普遍存在。《水土保持法》明令规定“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退耕、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或者修建梯田”,但这项规定目前还未真正得到落实;二是近年来,项目建设力度较大,但开发项目水保方案编报率低,“三权一方案三同时”制度贯彻不力。建议进一步健全与加强水土保持法制队伍,切实执行《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法》等法律,以及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规政策,依法打击各种破坏资源与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各有关部门、企业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对周围水土保持的影响,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坚决制止毁坏林地、草地以及污染水资源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发生的行为。
(四)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
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土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相结合。只有强调减蚀减沙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才能发动广大群众参与水土保持工作。但是,从水土流失地区可持续发展要求来看,除了必须把土壤侵蚀减小到允许的程度外,还需要建立流域允许产沙量的考核指标。在小流域治理的规划与成果验收中,要突出减蚀减沙等生态效益,并把它落到实处。不能只考虑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收入、脱贫致富等社会经济指标。一定要把中央提出的生态环境建设“10年初见成效,30年大见成效”落实到不同类型区、不同流域的减蚀减沙指标上。
(五)加强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提高科学治理水平。
实施科教兴水保的战略,提高水保科技含量,提高科学技术在水土保持治理开发中的贡献率,是达到高起点、高速度、高标准、高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实现由分散治理向规模治理、由防护型治理向开发型治理、由粗放型治理向集约型治理开发转变的重要措施。就目前情况看,科技投入少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全区水土保持工作站存在经费紧张、科技人员待遇低的现象,特别是水保人员,地处偏远,条件艰苦;设备落后,高新技术应用少,无力有效地开展示范推广工作。加强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和对水保人才的重视,是提高水土保持治理水平的关键。全区要在增加水保治理经费投入的同时,应加大对水保科研工作的资金投入,以支持科研推广工作的开展。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很多朝代在此建都,至今保留着许多文物古迹。它西起乌鞘岭,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长城,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7省(区)的50个地(盟、州、市)、317个县(旗、市、区),总面积64万km2,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精粹所在地,也是21世纪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根据地。但她却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极大地威胁着黄河下游的安全,成为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心头之患。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它在地理上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1、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黄土高原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
2、气候差异比较大
黄土高原气候系统中岩石圈和大气圈相互影响;大气系统中降水量具有很明显的地域和季节性,降水年际变率大,时间变化上降水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减少2.5mm左右,下降速度高原东部明显快于西部,年降水存在2~4年左右的年际振荡;年、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全区以一致变暖为主,高原中部变化幅度大于周边,气温上升速度年平均气温为0.26℃/10a,冬季升温最快,夏季升温最慢;干旱频繁、暴雨较多,黄土高原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都呈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趋势。就气温来看,黄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热、寒暑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黄土高原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大,日较差在10℃~25℃之间。就降水来说,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基本上介于400~600mm之间,而且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可占全年降水的60%,往往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其他季节降水少而蒸发强烈,干旱问题比较普遍。
3、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
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水面蒸发是降水的二倍多,而且降水集中。黄土高原的特性决定了其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4、山地丘陵面积大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整个地区的80%,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0%。这种起伏的地貌构造不适合农耕,加之该地区贫穷落后,人口增长速度快,农业单一经营、广种薄收、粗放耕作等,同时,乱垦滥挖现象十分严重,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5、植被覆盖率低
在黄土高原上,30%~40%左右的地方都是荒山秃岭,给人留下满目疮痍的景象。人工草地很少,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由于过垦山坡,表土流失严重,显露出基岩,而植被覆盖率的进一步降低更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现状
1、水土流失面积广,强度大
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64×104km2,水土流失面积达到45.4×104km2,其中年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强度水蚀面积为14.65×104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38.8%;年侵蚀模数大于15000t/km2的剧烈水蚀面积为3.67×104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4]。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光山秃岭的景象。黄土高原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多年平均为16亿t,其中有4亿吨淤积在黄河下游的河道上,平均每年淤高10cm,造成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10cm,最高处达15cm,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使1亿多人口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黄土高原地区范围广,面积大,而且水蚀、风蚀强度十分严重。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相当于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和长江4条大河输沙量的总和。
2、速度快
黄土高原目前每年流失土层1cm,流失速度比形成速度快100多倍至400倍。黄土高原在240万年前形成时,每100年沉积1cm,黄土最厚处达400m。水土保持专家说,土壤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据科学研究推算,在自然状态下要形成1m厚的土壤,需要1.2万年至4万年,即形成1cm厚的土层需要120年至400年。
3、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首先黄土高原黄土片布,黄土的粒度成分以粉砂粒(0.05mm~0.005mm)为主,而粉砂粒级中又以粗粉砂占绝对优势,约占总重量的50%以上。黄土的特性决定了它胶结疏松,孔隙度大,分散率高,土粒在水中极易分散悬浮,土块遇水后,迅速崩解。黄土的颗粒性、粉砂性、疏松性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内在原因。其次,黄土高原长期的水土侵蚀切割,塑造了残塬、梁、峁和沟谷等多种地貌形态。在下大雨的情况下,一般侵蚀量与坡度成正相关。地面坡度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基本因素,径流的大小决定于径流的数量、深度和速度。而流速大小又取决于地面坡度,在一定范围内,地面坡度愈大,水土流失也更为严重。
再次,黄土高原地区具有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多的特点。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一般在400~600mm,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0%~75%。据测定,每次暴雨所产生的侵蚀量一般在750t/km2,可占全年侵蚀量的40%,甚至高达90%。暴雨侵蚀次数占侵蚀性降水次数的70%以上,因此,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还有,黄土高原地区绝大多数是自然地理条件很差的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低,人口增长速度快,为解决起码的粮食及温饱问题,不惜毁林开荒,陡坡耕种。同时长期以来,由于放牧强度的增大,严重影响了草地的覆盖率,限制了草场资源的再生速度,人工草地是黄土高原产草量最高的草地,可达7.81t/hm2。由于改良草场与人工草场所占比例相对于自然草场要小得多,因此超载放牧对草场的破坏程度十分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开矿、修路、建厂以及其他工程建设迅速发展,大量弃土、弃渣进入河道,增加新的产沙来源。黄土高原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开采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导致开采过程中滥倒弃渣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些是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的人为原因。
4、水土流失的特点
1、侵蚀强度大。该区侵蚀模数大于15000t/km2以上的水蚀面积达3.67万km2,占全国同类侵蚀强度面积的89%,局部地区侵蚀模数高达3万-5万t/km2。
2、时空分布集中。6-9月,产沙量占年产沙量的80%以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7.86万km2的多沙粗沙区,该区域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2.3%,年产沙量却达11.82亿t,占同期黄河输沙总量的62.8%,其中粒径大于0.05mm的粗泥沙3.19亿t,占粗泥沙输沙总量的72.5%。
3、泥沙主要来自沟道侵蚀。该区沟壑发育,沟道侵蚀十分严重。尤其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崩塌、滑塌、泻溜等重力侵蚀十分活跃,沟谷面积虽占总面积的40%左右,而产沙量却占总产沙量的60%以上。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群众贫困、经济落后,而且给下游防洪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和对策
1、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根据黄土高原现状,在一些坡度较小的缓坡上建设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利于耕种;打坝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坝内变成沟底平地,既拦水淤泥又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举两得;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产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坝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2、林草措施
根据对1987~1992年七年的人工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的分析,当覆盖率在20%~40%时,具有明显减少侵蚀作用;当覆盖率达到60%~70%时,可减少土壤侵蚀量90%以上。由此可见,植树种草可以有效的减轻水土流失。由于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应以乡土林种为主体,合理利用外来树种。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要慎重选择经济林树种。在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区,以营造灌木林为主,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和利用并举,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分水岭防护林,可有效促进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3、耕作措施
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因素来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据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适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于30°坡地实行草灌间作,25°~30°坡地实行了草粮两轮间作,小于25 °坡地水坡地水平沟种植,在缓坡地丘陵地尽量增加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在川地、坝地、发展耕作业,这样有利于保持水土、发展水土、发展生产。实践证明,黄土高原必须遵循客观规程,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4、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西北部地区旱涝灾害严重的具体情况,要遏制生态环境恶化,防止水土流失以及人为因素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为此特采取以下对策。
5、加强领导,健全体系,合理规划
各级党政领导要组织各方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规划是组织实施中的依据,各地应在国务院水土保持建设总规划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的规划,认真执行。
6、加强生态建设的科技支撑作用
利用科技加强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主要包括:⑴提高适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速度,解决生态环境建设质量低下的问题。⑵加快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整套技术。⑶完善科技服务和推广网络,提高科技的转化利用率。
7、多方筹集资金,统一管理使用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资金,由水保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投资项目要择优扶持,要扶持重点工程以及对脱贫致富能起较大作用的关键措施项目。
8、搞好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为了使水土保持规划顺利实施,必须加强水保队伍的建设,首先要选择具有较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其次要对工作人员进行轮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9、稳定落实退田还林(草)的补贴政策
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十分贫穷落后,要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必须首先考虑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应积极执行中央提出的“以粮代赈”政策,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10、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减缓人口增长速度
黄土高原地区经济落后,农业人口数量多,而且早婚、早育、多育现象十分严重,人口数量快速的增加,从而看你加剧对黄土高原的土地破坏。
11、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要总结前人的经验,贯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原则,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2、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全民水保意识和法制观念
广泛深入地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森林法》以及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使其自觉履行防治水土流失的义务和责任。
瞩目水土流失,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形成抵牾之势的情况下,既解决好历史上的生态欠账,又最大限度地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第三篇:我国森林鼠害发生防治概况与总体治理对策
我国森林鼠害发生防治概况与总体治理对策
资料来源: 发布日期: 2008-05-28 18:10:48 浏览量:
摘要:本文对我国森林鼠害发生现状、原因及防治方法和主要治理技术进行了回顾,从生态学的角度就今后我国森林鼠害治理对策和总体思路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全国森林鼠害的防治有所帮助。
1、发生危害日趋严重
森林鼠害是由啮齿动物引发的一类森林灾害,我国主要发生区涉及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内蒙古森工集团、龙江森工集团、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4个计划单列单位。“九五”以来,每年的人工林鼠害发生面积在80万hm2左右,占全国森林病虫鼠害发生总面积的10%。鼠害按危害形式分为两类,一类为地上危害型,包括鼠平鼠、姬鼠、沙鼠、跳鼠、绒鼠、田鼠和野兔等,主要危害红松、樟子松、落叶松、云杉、杨树、胡杨、梭梭、杉木等树种;另一类为地下危害型,即专门啃食植物根部的鼢鼠类,分布于西北、东北等地,危害油松、华北落叶松和云杉等树种。实例(严重程度)
2、引发原因复杂
森林鼠类作为一个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普遍存在于北半球的森林环境之中,并且是许多肉食性哺乳动物的主要食物资源。林鼠是森林生物链中基础性的一环,生态位置极其重要。正常情况下,在其它生物种类及自然因子的控制下,林鼠的种群数量保持着一个平稳的状态并对林木植被生长不构成危害;只有在数量突然急遽上升、食物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它们才会对林木造成严重的危害。
第一,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如由于食物短缺,尤其是在冬季其它食物缺乏时,林鼠会大量地以树木为食,危害森林;第二,食物供应发生变化,如大面积、单一地营造林鼠喜食的树种,其种群数量也会因食物的充足而迅速上升;第三,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如人为地大量捕捉林鼠天敌,林鼠因失去制约而数量大发生;第四,退耕还林地以前是农田,食物充足、鼠类很多,栽种庄稼改为种树后,植被稀少、食物短缺,林鼠被迫以树木为食,危害新植林。
3、防治工作逐步得到重视
森林害鼠主要危害10a生以下树木,它们通过啃食幼苗或幼树的树皮、嫩茎、嫩芽、树根,盗食林木果实及直播造林的种子,影响树木生长发育,严重时可使之干枯死亡并引起大面积的毁林现象。随着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启动和实施、“三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全社会对改善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国土绿化速度明显加快。但是,由于中幼龄林面积的迅速增加,森林鼠害问题凸现,危害日趋严重,已成为影响造林绿化成果巩固和六大林业重点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制约因素。
为根治森林鼠害,我国林业主管部门一直在采取各种措施,加大治理力度。1990年,原林业部召开了首届“全国森林鼠害防治工作座谈会”,专门讨论森林鼠害的防治问题;国家林业局也为此先后颁布了《森林鼠害防治技术方案》、《未成林造林地鼢鼠及野兔危害防治技术方案》及“森林害鼠(鼠兔)预测、预报办法(试行)”。2000年,为配合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林业局又启动了“国家级森林鼠害治理示范工程”。2003年,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又联合鼠害发生的相关省区,组建了“全国森林鼠(兔)害防治协作网”,以促进和提高全国的防治水平。
成功经验和有益的探索
4.1 领导重视,加强宣传森林害鼠经常在地面活动,而许多地区是农田、林地相交错,鼠药饵料又为牲畜所喜食,极易发生家畜中毒现象。吉林省许多地方在森林鼠害防治前以政府名义发布通告并广泛宣传,提醒群众注意,既扩大了森防工作的影响,又避免了牲畜因误食杀鼠毒饵而中毒事件的出现。
4.2 有明确的技术思路新疆、内蒙古鉴于C?肉毒素在当地对森林害鼠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及不危害非靶动物等诸多优点,在国家级森林鼠害治理示范工程区中大力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新疆还决定在全部国家级鼠害治理区中禁用化学杀鼠剂而用C?肉毒素。
4.3 营林措施与防治工作结合 内蒙古、甘肃等地在森林鼠害的治理过程中,结合营林工作,实行深坑栽植、挖掘防鼠阻隔沟等营林措施,加大了对森林鼠害的预防力度。
4.4 专业防治与群众防治相结合 宁夏固原地区的彭阳县挑选了二十多个抓捕地下鼢鼠技艺高超的农民,组成森林害鼠防治专业队,在林业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治理害鼠。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省区还向社会悬赏收购害鼠,鼓励群众性的森林鼠害防治工作。
4.5 联防联治 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组建了“全国森林鼠(兔)害防治协作网”,该网通过森林鼠害发生的相关省区的“技术协作、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等措施,促进了森林鼠害发生相邻地区联防联治工作的开展。
治理对策与总体思路
5.1 指导思想
5.1.1 在今后的森林鼠害防治工作中,要遵循森林生态理论,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点出发,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内食物链的完整性为目的,通过害鼠天敌因子的控制达到生物种类的动态平衡,实现近自然林业。
5.1.2 在今后的森林鼠害防治工作中,要根据防范有害生物工作的总体部署,坚持“预防为主”,搞好森林鼠害的监测调查工作,做到早调查、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治;同时,还要坚持“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通过对营林、生物、物理及化学防治措施的综合应用,特别是植物杀鼠技术、林木保护技术及抗生育技术等的应用,实现 “有鼠不成灾”的目标。
5.2 总体对策
在今后的森林鼠害防治工作中,要坚持“分区划类,分类施策”的原则,实现科学、有效的治理。
5.2.1 要遵循生态区划的理论,根据不同生态地区的特殊性质,从森林保护的思想出发,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因地制宜地防治森林鼠害,不搞一刀切。
5.2.2 在具体工作上,也要采取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的方式,在国家级森林鼠害治理示范工程区,要坚持主动出击,采用积极的治理方式,压低鼠口密度、改善林地环境;在其它有林鼠危害的地区,要切实做好调查监测工作,为尽早进行防治打好基础。
5.2.3 在防治方法上要探索在不同地区的不同的防治措施,并积极试验、大力推广应用。在平面区划上,要分别出东北、华北、西北、荒漠地区、南方林区等几个类型,根据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
在林分类型上,要区分出造林地、退耕还林地、天然次生林地和荒漠植被区等几个类型,因地制宜实行治理。
在害鼠的种类和生活方式上,要区分为地上危害型和地下危害型两类,并根据不同的类别采取不同的治理策略。
5.3 坚持的工作方针
森林鼠害的防治措施,大致可分为食物引导型、生态自控型、保护驱避型和除治杀灭型四类。
5.3.1 食物引导型对因食物短缺而引起的森林鼠害,可以采取食物替代的方式转移害鼠对树木的危害,如在抚育时定点堆积采伐剩余物(树头、枝丫及灌木枝条等);在害鼠数量 2 高峰年,投放代替性食物;在冬季其它食物缺乏时,为害鼠过冬提供应急食物,用这种方式防治森林鼠害,可以减轻其对林木的危害。
5.3.2 生态自控型 这种防治方式主要是指充分发挥和调动森林中害鼠天敌的防治作用,通过禁猎保护、天敌招引等措施,人为提高害鼠天敌的种群数量,压制害鼠密度,以达到长期、有效控制森林鼠害的作用。
5.3.3 保护驱避型这种防治方式是指用各种措施对树体进行保护以防止鼠(兔)啃咬的方法,即林木保护技术,包括在树干上涂白或捆扎芦苇、塑料套、金属网、套柳条筐等防护材料,该方法简单实用、就地取材,便于推广;另外,也包括防啃剂、拒避剂、多效抗旱驱鼠剂等成品药剂的应用,使用方法有树干涂抹、树根浸蘸及拌种、浇灌、喷施等,该类型药剂不伤害天敌,对生态环境安全,可以在造林时配合使用。
5.3.4 除治消杀型 是指使用物理器械、人工捕捉、生物制剂、化学药剂等措施消灭害鼠,降低其种群数量的方法,适用于森林害鼠种群密度较高、森林鼠害突然大爆发的地区,也是最常用的一种鼠害防治方法。
6、要注意把握的技术环节
在今后的森林鼠害防治工作中,以下几个技术环节一定要特殊注意、专门把握。
6.1 营造林技术森林鼠害是严重的生态学问题,对其防治要以营林技术为基础,重在预防。具体的营造林技术包括合理搭配树种、营造针阔混交林和速生丰产林,探索林粮间作,造林前进行鱼鳞坑整地,加植害鼠厌食树种,西北地区可以加植沙棘、柠条等;东北在大林姬鼠、棕背鼠平、红背鼠平占优势的地区营造落叶松,在东方田鼠和东北鼢鼠占优势的地区营造樟子松。
6.2 搞好监测在今后的森林鼠害防治工作中,要搞好森林鼠害的监测工作,抓住关键的防治时期。例如,地下害鼠要于每年春季土壤解冻后(3~5月份)和秋季储粮期(9~10月份),利用土丘系数法和切洞堵洞法各调查处一次;地上害鼠也要于每年春季雪化后及秋季降雪前,利用铁板铗各进行一次百夹日法调查。
6.3 几种主要防治措施测 对森林鼠害进行治理,目前各地常用的有营林、生物、物理、化学等几种防治措施和方法。
营林措施是指通过抚育伐等林业生产来破坏鼠类适宜的栖息和繁殖的生存环境及食物条件,以影响害鼠种群数量增长。这是一项基础性的综合治理技术,具体措施包括优化林分及树种结构、搞好林内卫生、实现提早郁闭;提高林分的生长势,增强森林的自控能力,以形成可持续控制鼠害的生态林分等。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鼠类天敌和致病病原微生物抑制害鼠种群密度的方法。鼠类天敌包括鹰、蛇、狐狸、黄鼬等食肉类动物,它们对控制害鼠种群数量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具体措施如实行封山育林,禁捕、禁猎等天敌保护措施;在人工林内垒积石头堆或枝柴、草堆等招引鼬科动物;在人工林缘或林中空地,保留较大的阔叶树或悬挂招引杆及安放带有天然树洞的木段,以利于食鼠鸟类的栖息和繁衍。致病病原微生物是指人为地用微生物诱发鼠类感染流行病以抑制其种群密度的方法,但在具体防治中一定要慎用。
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学原理制成捕鼠器械对害鼠进行人工捕杀。对于害鼠种群密度较低或不宜进行大规模灭鼠的林地,可以使用鼠铗、地箭、弓形铗等物理器械,开展群众性的人工灭鼠;也可以采取挖掘防鼠阻隔沟或在树干基部捆扎塑料、金属等防护材料的方式,保护树体。
化学防治是使用有毒的化合物对害鼠进行杀灭的方法,适用于害鼠种群密度较大、已造成一定危害的林地。其中,急性杀鼠剂如磷化锌类严重危害非靶动物,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畜不安全,生产防治中已禁止使用。慢性杀鼠剂中的第一代抗凝血剂如敌鼠纳盐、杀鼠醚类需多次投药,易产生耐药性,不提倡使用;第二代抗凝血剂如溴敌隆类对非靶动物安全,二次中 3 毒现象较少,不易产生耐药性,可以推广使用,但应采取一些保护性措施,如添加保护色、小塑料袋包装。大隆类药物因具有急、慢性双重作用,二次中毒现象严重,在生产防治中一定要慎用。
6.4 综合配套、系统防治 目前,各地对森林鼠害的治理,仍然以化学防治为主,二次中毒现象严重,对人、畜、天敌和生态环境构成了极大威胁;而且,目前的防治也都属于救灾型治理,预防措施很少,难以有效控制灾害。
鼠害是严重的生态学问题,以生态学观点,综合考虑各种措施的有机结合与协调,讲求整体效益,是解决当前森林鼠害问题的基本对策,要彻底摈弃使用单一防治措施的模式,实行综合防治,各种防治手段和措施要配套成型。今后的森林鼠害防治要以营林措施为基础,重在预防,通过对营林、生物、物理及化学防治措施的综合应用,特别是植物杀鼠技术、林木保护技术及抗生育技术等的应用,实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方针。
6.5 改革防治机制今后的森林鼠害防治工作要依托于“全国森林鼠(兔)害防治协作网”,通过技术交流与协作,全面提高相关鼠害发生省区的防治技术水平;同时,充分发挥国家级治理工程的优势,对突发性的、大面积连片的、危害比较严重的森林鼠害,实施国家森林鼠害工程治理,各省也要相应地实施省级森林鼠害工程治理,彻底地控制和扭转森林鼠害日趋严重的趋势。
6.6 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今后的森林鼠害防治工作,要坚持“谁经营,谁防治”的指导思想,国家只是给予相应的技术帮助和扶持,对防治森林鼠害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奖励措施。同时,要争取在国家级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坚持实行森林鼠害的预防性治理措施,彻底根治住森林鼠害。
第四篇:我国水污染问题现状和治理对策2007
我国水污染问题现状和治理对策2007-05-20 18:09 我国水污染问题现状和治理对策 水——生命之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黄河流域更是孕育华夏民族的摇篮。然而人类并没有善待这为母亲,我国目前水污染问题严重。
一、我国水资源分布
我国拥有广阔的领土,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4位,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但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88位,属于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同时,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四季水量也不均匀,年季变化大。目前,全国约有5000万人口和4000万牲畜的安全饮水存在问题,约有一半耕地经常受到干旱威胁。全国有三百多个城市缺水,一百多个城市供水矛盾突出,地下水超采严重,部分水源受到污染。
我国水资源不仅空间分布不均,而且与其它资源匹配欠佳。以水、土配置来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占全国38%,而河川年径流量占全国的83%;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2%,年径流量只占全国17%。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国土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对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限制很大。再以水和煤、石油、铁的配合来说,上述资源多分布于水资源较少的北方地区,而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则缺少这些资源,对工业发展极为不利。
二、我国水污染现状
由于人类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在使用水的同时,也往往使某些有害的物质进入水体,引起天然水体发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变化,这就叫水污染。
1、水体感官性污染
* 色泽变化。天然水是无色透明的。水体受污染后可使水色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感官。如印染废水污染往往使水色变红,炼油废水污染可使水色黑褐,等等,水色变化,不仅影响感官,破坏风景,还很难处理。
* 浊度变化。水体中含有泥沙、有机质以及无机物质的悬浮物和胶体物,产生混浊现象,以致降低水的透明度,而影响感官甚至影响水生生物的生活。* 泡状物。许多污染物排入水中会产生泡沫,如洗涤剂等。漂浮于水面的泡沫,不仅影响观感,还可在其孔隙中栖存细菌,造成生活用水污染。* 臭味。水体发生臭味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现象。水体发臭多属有机质在嫌气状态腐败发臭,属综合性恶臭,有明显的阴沟臭。恶臭的危害是使人憋气、恶心,水产品无法食用,水体失去旅游功能等。
2、水体有机污染
主要是指由城市污水、食品工业和造纸工业等排放含有大量有机物的废水所造成的污染。这些污染物在水中进行生物氧化分解过程中,需消耗大量溶解氧,一旦水体中氧气供应不足,会使氧化作用停止,引起有机物的厌氧发酵,散发出恶臭,污染环境,毒害水生生物。
3、水体无机污染
指酸、碱和无机盐类对水体的污染。首先是使水的pH值发生变化,破坏其自然缓冲作用,抑制微生物生长,阻碍水体自净作用。同时,还会增大水中无机盐类和水的硬度,给工业和生活用水带来不利影响。
4、水体的有毒物质污染
各类有毒物质进入水体后,在高浓度时,会杀死水中生物;在低浓度时,可在生物体内富集,并通过食物链逐级浓缩,最后影响到人体。
5、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
含植物营养物质的废水进入水体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藻类大量繁殖,并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从而导致鱼类等窒息和死亡。
6、水体油污染
沿海及河口石油的开发、油轮运输、炼油工业废水的排放等造成水体的油污染,当油在水面形成油膜后,影响氧气进入水体,对生物造成危害。此外,油污染还破坏海滩休养地、风景区的景观与鸟类的生存。全世界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约1000万吨,为总产量的5/1000。
7、水体的热污染
热电厂等的冷却水是热污染的主要来源。这种废水直接排入天然水体,可引起水温升高,造成水中溶解氧减少,还会使水中某些毒物的毒性升高。水温升高对鱼类的影响最大,可引起鱼类的种群改变与死亡。据测,水温由20℃升到30℃时,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下降16%,升到40℃时减少29%。
8、水体的病原微生物污染
生活污水、医院污水以及屠宰肉类加工等污水,含有各类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流入水体会传播各种疾病。1981~1986年,医务人员发现,江苏省兴化县年患伤寒病的人竟占全县总人数的万分之一,而且多发生在中小学生和青壮年中。在调查这一暴发性疾病原因时医务人员发现,兴化县素有“锅底”之称,四邻的水汇向这里,水多是这个县的一大特点,乡镇企业大量污水污染水源,加上水上流动人口及农用化肥、农药、粪便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有些养殖专业户为了夺得高产,甚至向河、湖中倒入粪便,为伤寒这类急性肠道传染病的扩散提供了条件。据对这个县调查,因喝生水而引起伤寒病传播的人占75%以上。这一事例说明,水污染可以导致伤寒这一类疾病的产生及传播。因为生活污水、畜禽饲养场污水、未经处理的医院废水以及制革、洗毛、屠宰场的废水中含有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病菌、寄生虫等。
9、水体的放射性污染
是指放射性物质进入水体而造成的污染。放射性物质主要来自核反应废弃物。放射性污染会导致生物畸变,破坏生物的基因结构及致癌等。核物质衰期很长,无法处理。主要的放射性物质有锶90、铯137、碘131。据《199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可知:
1995年我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污染呈加重趋势,工业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
据监测,1995年七大水系中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和生化需氧量。大、中城市下游河段的大肠菌群污染明显加重。
1995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未含乡镇工业)356.2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22.5亿吨,工业废水中含化学需氧物770万吨,重金属排放量1823吨,砷排放量10,840吨,氰化物排放量为2504吨,挥发酚排放量6366吨,石油类排放量64,341吨,悬浮物排放量808吨,硫化物排放量4.3万吨。
三、水污染治理
鉴于水污染的巨大危害,我国逐步加大对水污染的防治,并取得一系列可喜成果。
在2004年海水淡化及利用技术国际研讨会上,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后两年,将采取五大措施推进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和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目标如期实现。力争2004年未开工项目全面开工。逐一落实752个未动工项目的前期工作,进一步促进污水处理费收缴力度和市场化机制的建立,落实资金来源和污染总量削減措施,保证治理效果。
重点抓工业污染的反弹和新污染的控制。在『三河三湖』5000多家重点工业污染企业中全面发放排污許可证。组织工业污染治理情況的评估工作,凡是不能穩定达标的企业一律限期治理。限期治理期间实行限产限排,限期治理仍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要停产治理。
加强新、改、扩建水污染项目的审批和准入监管。进一步明确治污责任,强化执法。治污的责任在地方政府和企业,要建立可操作的治污考核制度,尽早提出跨界水域水质管理目标办法。加快重点省界面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裝置安裝力度。
明确职能,加强协调。2004年各级环保部门要重点配合和督促有关部门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厂及管理建设、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防治等工程的建设力度,并加强已建项目的运营管理。
集中科研力量,进一步开展水体富营养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研究,进一步研究各类污染源对『三河三湖』水污染的贡献率。
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和滇池流域水质急剧恶化的势头已基本得到控制。
我国针对水环境问题还采取了一系的措施:南水北调工程;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相关组织、团体。都将有利的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当然,水污染的防治主要靠广大人民群众。我国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总体目标是:积极开发利用水资源和实行全面节约用水,以缓解目前存在的城市和农村严重缺水危机,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量和水质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在维护水资源的水文、生物和化学等方面的自然功能,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充分地利用水资源,使得经济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同步发展。这就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政府政策,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水环境,防治水污染。人类若不能保护水环境,那么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
第五篇:浅析我国水资源与水污染治理现状[范文]
浅析我国水资源与水污染治理现状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最关键资源,可是如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的保护和水污染的治理成为现代社会最关注的问题。根据我国环保局的有关报道:我国的主要河流有机污染严重,并呈不断扩大才趋势,水源污染日益突出。同时,根据水利部门对全国10万公里河流的调查来看,大型淡水湖泊中,太湖已经完全处在富营养状态,滇池富营养化也越来越严重,巢湖营养状态指数有所下降,但还是处于富营养状态,洞庭湖、洪泽湖水质较差,白洋淀污染较重。
另外,全国大多数城市的地下水受到污染,局部地区的部分指标超标,污染问题每况愈下。由于一些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发地面的坍塌和沉陷,地裂缝和海水入侵等地质问题,并形成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海洋的污染情况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其中东海污染量最重,唯有南海的水质还较好,但还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
水污染的根源:
1、工业排污及废弃物引起水污染
工业废水是水环境污染主要源头之一,近20年来,虽然我们对工业废水加强加大了处理,但污水的排放量还在不断的增加,工业废水排放量中,乡镇企业排放量为29.2亿L,是整个工业排放量的14.5%。由于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处理率、处理达标率和符标率等3项指标都很低,所以,导致农村的水环境也不断恶化。
同时,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形成污染的关键,固体废弃物的堆放不但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还对空气,地下水,河流等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危害,而且使江湖面积缩小,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固体废物中的有害物会渗入地下,造成农、渔类产品污染。
2、农业方面引起的水污染
随着我国的污染情况不断恶化,农业面源的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湖泊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自化肥和农药残留物,对土壤和地下水,以及河流、湖泊都带是不小的污染危害。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化学肥料用量不断增加,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中的养分容易流失,最后污染了地下水。农药对水体所造成的污染也很严重。
3、城市生活垃圾引起水污染
我国人口多,居民的生活垃圾量大,据统计,4亿多城镇人口,每人每天产生1 kg垃圾;10亿多农村人,每人每天产0.55 kg垃圾,一天就能产生共产生9亿L生活垃圾。由于生活的垃圾的再利用效率低,大部分垃圾只有堆放在土地上,不仅占据了大面积的土地,还会产生各种病菌,这些病菌会污染空气和地下水,导致环境污染,威胁饮水和农产品安全。
中国水环境主要有三个问题,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当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水污染。尽管这20多年来,国家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出台了不少的明文法规,但还是没有把水资源作为一个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对水污染的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还缺乏综合的考虑,有点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的问题,这也加剧了我国资源环境的矛盾,阻碍了国家正在全力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可见,我们必须加大水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晚,整经济情况和法律保障都比较落后,中国水污染防治工作长期都是以加强法制教育为主,经济处罚为辅中国水污染防治,由分散治理为主。而现在,我们应将以前的治理模式转向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实行全程控制,清洁生产,由单一的浓度控制,转向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相结合,由区域管理为主,转向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的转变。
国务院规定,全国所有工业污染物排放都要达到相关的标准,特别对新企业,要实行三同时制度,这为今后的污水治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我们今后的工作就是要强化监督和执法,从源头做起,以法律老控制污染,最终保护我们的水资源,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治理水污染的过程中,要避免将水环境整治工作同行政强制措施完全等同起来,其监督力度和执法能力都是必须得到保证的,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设施的的运行管理和监督,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在整治的过程中,可采取一些经济手段,调动企业处理污水的积极性,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使污染物达标排放和综合治理,将污水处理的行为转变为企业的自觉行为。这样就能有效的减少政府的监督费用,还能降低污染事件的发生,从而有效地提高有关法律法规执行的有效性。
提高水污染的防治水平有利于缓解我国的水资源使用矛盾,对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将水污染治理措施进行调整和完善,使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能实现新的发展,为实现经济发展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