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赞!辅导员专业发展有奔头
赞!辅导员专业发展有奔头
从中队辅导员到大队辅导员、区总辅导员,再到河北省总辅导员,杜玉波已成为河北省很有影响力的年轻少先队工作者。
不过,这位一直热爱少先队事业的辅导员也曾苦恼于“工作靠自己摸索,开展活动得不到认可,评职称没有途径”。而这也是全国许多少先队辅导员曾共有的困惑。
如今,这个困惑已消除了。自第六次全国少代会以来,团中央、全国少工委积极争取教育、人社部门的支持,出台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创建辅导员职称评聘“双线晋升”机制,健全少先队总辅导员制度,大力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各级少工委齐心协力,共同推动辅导员这支队伍的稳定发展。
“越干越有奔头。”已经做了20多年辅导员工作的杜玉波道出了很多辅导员的心声。
双线晋升:职业发展开渠道
虽然从1991年就开始做少先队辅导员,但2012年之前,对于评职称这个事,杜玉波“想都没想过”。
“语文数学老师有课时,有教学成果,可以有考量的标准。但是辅导员开展的都是活动,没法衡量,比如周六带着孩子去外面活动,这怎么算?” 2012年9月,教育部明确“少先队活动要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活动课。”在教育和人社部门的支持下,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大力推动少先队辅导员职称评聘“双线晋升”,争取在中小学教师职称序列中通过专设“少先队活动”科目或成果折算,将少先队工作成果普遍纳入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
杜玉波就是在这一年通过少先队活动专业科目,评上了中学高级教师的职称。
如今,这样的双线晋升机制,已在全国范围内日益普及,18个省份有关部门出台了制度性安排。越来越多的基层辅导员得到了应有的认可。
渠道的打开,带来的不仅是职称评定、大环境的重视,一些辅导员也因少先队工作出色走上了学校负责人岗位。每周1课时少先队活动课进入中小学课表,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培训班以及各级的分层培训等,让辛勤的园丁们对少先队工作有了更多的热情和期待。
名师效应:促进队伍专业化
个体发展诉求的满足,极大提升了辅导员的专业认同。如何让辅导员这支队伍更加专业化,让更多的年轻辅导员胜任这份工作,带头人的作用非常重要。
2012年,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联合下发了《少先队总辅导员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推进在省、市、县、乡设置少先队总辅导员。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份配备了省级少先队总辅导员。
现任北京市少先队总辅导员的杨海松就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做过7年大队辅导员、9年学区总辅导员,201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他,2012年年底通过团北京市委公开选拔考试,从学校副校长走上了北京市少先队总辅导员岗位。几年来,他直接参与推动将辅导员培训纳入中小学师资培训,分5批对全市1236名中小学大队辅导员进行少先队活动课专题培训,编写了123个示范少先队活动课例,研发了视频、动漫、绘本、桌游等活动课教辅材料,建设中队辅导员网上教学平台,成为全市少先队辅导员的“领头雁”。
针对少先队辅导员存在高级人才断档的现象,北京市少工委还启动了北京市少先队高级人才导师制培养,先后有6名市级学员被评为全国优秀辅导员、两名被评为市级优秀辅导员。
福建省少工委还在各市、县设置了兼职少先队副总辅导员的岗位,并与十佳少先队辅导员等选拔相结合,实行公开竞聘上岗。石狮市等地还推出了很有吸引力的聘用条件:当选的副总辅导员在农村的可直接调到城市校、在城市校的可推荐为副校长人选,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全市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来自江苏省常州市的全国优秀辅导员储宁玲2013年3月创办了“储宁玲少先队名师工作室”。工作室已有成员38名,每天都进行“头脑风暴”,“每一位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困难,都可以在工作室里讨论”。工作室实施爱心之旅、科研之旅、科学之旅、艺术之旅、文学之旅等项目,通过共同研讨、实践交流,辅导员们经验多了,活动能力提高了,成长更快了。
近年来,少先队辅导员工作室在全国各地应运而生,仅在常州就有8个相继成立。
在上海,2011年建立了首批8个“上海市少先队辅导员带头人工作室”,2014年第二批又成立了9个工作室,共招收全市骨干辅导员学员118名。
在广东,团深圳市委、市少工委命联合市教育局命名了“深圳市少先队辅导员带头人”,为他们建立工作室,每年给予不少于7000元的项目资金支持。
专业进高校:少先队也可以“高大上”
自第六次全国少代会以来,在教育部门、国务院学位办支持下,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大力推进少先队学科建设。组织高校、科研机构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专家,积极构建“少年儿童组织和思想意识教育”学科知识体系。
目前,全国31个省份共43所高校,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了“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二级学科,已有32所高校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165名、博士生两名,专业硕士30名。各省级少工委还依托高校建立了少先队科研基地,坚持学科研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服务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学术方向,注重关注生动活泼的少先队活动,服务少先队人才培养和辅导员培训,指导少先队工作实践。
2012年9月,有着8年少先队工作经验的东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的大队辅导员于合乐,站在了大学教室的讲台上,面对2011级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开讲少先队课程。长春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在本科课程中设置了“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必修课,并请于合乐等5位优秀辅导员作为特聘讲师。
2013年年底,华东师范大学给予“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学科研究生入学单独考试的政策倾斜。上海市少工委选拔了44名辅导员报名参加考试。两年来,该专业共录取17名在职辅导员和5名应届毕业生。16位少先队名师应聘成为华东师范大学该学科客座教授。
浙江师范大学实行“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由高校教师与中小学资深辅导员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学习与实践。浙江省少工委还推动在全省9个地市相关高校的本科专业中开设少先队选修课程。
江苏省少工委推动在南京晓庄学院、徐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本省11所师范院校,开设少先队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近2000名师范生参加了课程选修。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重庆市少工委等则依托相关高校成立了“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通过多渠道的合力推进,越来越多优秀年轻辅导员获得了快速成长,点燃了星星火炬事业发展的希望。
第二篇:2020年扶贫有准头 脱贫有奔头
2020年扶贫有准头
脱贫有奔头
扶贫有准头
脱贫有奔头
“现在,一天吃五顿饭都没问题!”一见面,汤沟镇黄仪村贫困户高良忠就半开玩笑地说,他解释,现在的日子是几年前不敢想的,身体好了,家境殷实了,苦日子熬出头了。
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脱贫攻坚到了紧要关头,剩下的贫困户大多是高良忠这样的“硬骨头”。干部带头、事有准头,通过分析全县贫困户的实际,枞阳从健康、教育、产业三个方面对症下药,抓住了脱贫攻坚的“牛鼻子”,今年预计脱贫XX.X万人,比去年多XX.X万人。
解决因病致贫
为什么剩下的贫困户是“硬骨头”?20**年,枞阳县共有贫困村XXX个、贫困人口78XXX人,是铜陵市唯一有脱贫任务的县。通过识别贫困原因,全县因病致贫人数46XXX人,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六成。
患类风湿20年,高良忠身心都苦。每年去县、市医院要花费一两万元,不治,痛得死去活来,病重的时候坐了两年轮椅,他的手痩得只剩骨头,腿弯得变了形。“那个时候,日子过得比黄连苦,每天只想喝一顿醉,别人说我是懒汉,我也不在乎。”
“健康扶贫,让我离开了轮椅,重新活了过来,站了起来!”高良忠说,在最失望的时候,县里的健康扶贫改变了他的命运:帮扶干部帮他联系了省里的专家,这下治对了,不仅站了起来,还恢复一定的劳动力,打工一年收入1万多元。医疗费用有“351”“195”等慢性病扶贫政策保障,每年的医药费开销从一两万元降至数百元,家里负担一下轻了。
针对六成贫困人口因病致贫的现实,枞阳健康扶贫使出硬招。县卫计委办公室主任陆劲萍说,政策升级、支持加码,“351”指的是贫困户按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偿后,个人自付封顶额为3XX元、5XX元和1万元;“195”指的是贫困人口慢性病1个内门诊医药费用,经综合医保补偿后,剩余合规费用由补充医保再报销XX%。
好政策还不止这些,县里给所有贫困户购买了扶贫保险,每人每年XX元,县财政承担XX元,其余由中国人寿安徽分公司通过优惠政策解决。中国人寿枞阳支公司总经理王英说:“脱贫攻坚,是企业应尽之责。”
“8月17日,老伴做了XX元的核磁共振,我只交了5元。过去怕看病,现在去医院不用揪心了。”义津镇朱公村贫困户杨林根说,按照新政策,县里给像他这样的困难家庭组建一个医生服务团,由村、镇、县三级的医生构成,看病方便,费用“一站式”结算。
截至8月底,枞阳县给贫困户因病补偿XX.X万人次,累计补偿医疗费XX.X亿元。
发力教育扶贫
“送孩子读书,哪怕砸锅卖铁。”枞阳人历来重视教育。安徽全省评出100位历史名人,小小枞阳县占了1/10。可是,砸锅卖铁又让有的家庭因学致贫。
“这个学校好,校园干净,老师和蔼。”“真的好,我们好喜欢!”
9月1日,李天从县里一所民办中学转到公办长河中学,这个初三的学生,质朴的言语流露着真情:“原来的学校只有一个管理原则,不打架、不惹事,只管安全,校园脏兮兮的,不喜欢。”
为什么会这样?长河中学教研室主任何春生解释,李天家里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父母为了全家生计和学费,已在桂林务工10年,一年回来两次,平时管不了孩子,公办学校不能全托,只能送民办学校,但是一年学费得1万多元。学费贵,成了家庭一大负担。
为帮助贫困家庭奔小康,枞阳发力教育扶贫,给孩子一个无忧的学习环境。针对留守儿童,县里试水寄宿扶贫,在长河初中、枞阳小学设立贫困户寄宿生制,免住宿费、生活费。今年9月开学,全县XXX名贫困学生享受了这样的好政策。
长河中学校长吴先军说,学校接收了XXX名贫困学生,他们的父母在外地,学校从生活到学习全管,家长一分不花,贫困家庭负担轻了;学生们混着住,生活补助“偷着”打进贫困生饭卡,“要让他们有尊严地学习,不贴上贫困生标签。”
枞阳县建立多元化教育扶持资助体系,目前为贫困学生减免或补助的费用达1XXX万元,受益人数XX.X万人次。
落实产业扶贫
“宁愿在外打工一年赚个XXX万,不愿在家种田一年挣个XXX万。”作为一个鱼米之乡的农业大县,枞阳百万人口,XXX万人在外务工。
谈起脱贫出路,铜陵市委常委、枞阳县委书记刘亚东成竹在胸。他说,搞产业脱贫既要有眼前之措,更要有长远之举,发展才是最大的脱贫。一是要把人力外流扭转为回流,支持大家从外出务工到返乡务农,解决农村发展需要人才的问题;二是要把传统农业升级到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土地的产出、价值,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培育现代农民。
效果如何?以雨坛乡为例,这两年,乡里搞了一个以“为他乡繁荣做贡献,为家乡崛起当先锋”为主题的党建扶贫活动,通过走访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和流动党员工作所在地,宣传优惠政策,引导人才回乡创业、回村任职。3万人口的乡,原本六成外出务工,这两年人开始回流,2XXX人返乡创业就业。
55岁的贫困户李玉珍算了笔账:家里有4.5亩田,过去自己耕种,刨去化肥、农药、人工,每亩收益只能管吃。现在租给吴昭泽,每年每亩租金XX元,在田里打工收入5XX元,比自己种划算多了。
“发展就是民生,发展了自然会脱贫。”
雨坛乡党委书记陈来娣说。吴昭泽如今已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谋划着全村的农业发展。同样,横埠镇黄山村的黄玉介利用在外学习的瓜蒌种植技术,回家流转101亩地,瓜蒌藤下还养了2500只鸡,每年收入20多万元,不仅自己脱了贫,还解决XXX个贫困人口就业,下一步准备带动贫困户种植瓜蒌。目前,在县里的激励下,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正转化为一个个种养能手。全县逐步形成以粮油、水产品、棉花、生猪、家禽、苗木花卉为主导产品的六大现代农业支柱产业。
针对贫困户自主种养,枞阳制定水产养殖、牛羊养殖、蔬菜种植、药材种植等十大类贫困户自主经营奖补项目明细“菜单”,让贫困户“见单点菜”,选择适合的特色产业。截至8月初,全县贫困户申报特色种养业扶贫到户奖补项目23XXX个、奖补资金2XXX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0倍
第三篇: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从化市农业资源较丰富,在广州地区农业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日,笔者和来自省、广州市的9大媒体的记者一起了解从化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和做法。“从化真的很大变化,特别是农村的变化。”在采访过程中,采访团发出真切感受,对于经常走访各地的记者来说,他们的感受来得更真实。这一切的变化,得益于从化市加大农业农村的建设,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过去一年,从化市坚持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大力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综合改革各项工作,“三农”工作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虽然过去一年从化市“三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进一步做“三农”工作也遇到不少挑战。“三农”工作要结合从化市实际,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做好“三农”工作,首先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抓紧、抓实、抓好,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其次是要抓准“三农”工作的目标、要求和方向。从化市要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广州市农村工作会议特别是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最后是要狠抓落实。要夯实农业基础设施,着力提升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持续推进农村基础建设、卫生环境整治。各镇街、各部门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转变工作作风、夯实基层组织,着力提升服务“三农”工作能力和水平,力求真正打通农村发展的“任督二脉”。“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不能成为留守的农村”“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等一系列关于“三农”工作的新理念,用意深、指向明,从化市在今年的工作中要瞄准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全力推进工作,让农业、农村工作迈上新台阶。
第四篇:特殊教育要让每一个残疾孩子有奔头
特殊教育要让每一个残疾孩子有奔头
——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之我见
罗山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刘靖
内容摘要: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既要重视残疾儿童的心理矫正和人格的塑造,又要注重知行统一,双轨并行,还要敢于创新、大胆创新,为残疾儿童能学得进、学得好营造氛围,为每一个残疾儿童通过特殊教育“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本文作者通过自己近20年的教学实践,提出的一些探索性意见,正确与否,仅就教于大家。”
关心残疾人,关心残疾人教育,是我们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社会都要“支持特殊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也把特殊教育作为教育发展八大任务之一,并首次以独立章节对特殊教育的发展进行了规划。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国家投入数十亿元资金,在全国改建和扩建了千余所特殊教育学校。以上种种无不透露出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关怀和支持,也给我们特教人办好特教,提高特教教学质量送来一阵阵和煦温暖的春风。房子建好了,经费充足了,教学条件改善了,我们面临的任务就是要从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让每一个残疾孩子不仅要进得来,留得住,更要学得好,学有成,有奔头。
一、对残疾孩子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读书识字上面,更要把着眼点放在其人格的矫正和自尊心的培养上。据有关资料介绍,截止2012年,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有1853所,在校学生37.88万人。按照《纲要》指出的“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的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它承载着培养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重任;发挥着促进残疾儿童自立、自强的作用;培育着实现残疾儿童成长、成才的希望。因此,特殊教育对残疾儿童乃至对整个社会而言意义重大,任重道远,不可或缺。笔者从事特殊教育近20年,从自身的体验而言,我觉得首要一点就是对残疾儿童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读书识字上面,要把着力点放在其人格的矫正和自尊心的培养上。因为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里,学校就应该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理解道理,解疑释惑,应试升学。对普通学校而言,这种要求丝毫不为过,但对特殊教育学校里的孩子而言,未免有些片面。因为特殊教育学校里的孩子都是一群生理有缺陷的人,不是口不能言,耳不能听的聋哑孩子,就是脑瘫、脑残(指笔者所在的学校)的智力障碍的孩子。在我们这个社会还没有完全树立起尊重残疾人,关爱残疾人的文明风气的情况下,他们是弱势群体,在社会上,在家庭里,饱受歧视,心理上早就罩上了一层阴影。再加上天生的生理缺陷,使他们从小就有一种孤僻、乖戾、不合群的性格。所以,他们对世人,无论对谁都存有一丝戒心,内心充满的是不安和无奈。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依然拿对正常儿童教育那种套路去施教,肯定会收效甚微。
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开残疾儿童的“心锁”,使其既能愉快 地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又能心情愉悦地融入社会,至少在学校里能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这是一道值得我们每一位特校教师研究的课题。几年前我教过一名女生,她是一个先天性聋哑残疾孩子,其父母怕影响生第二胎,对她比较嫌弃,曾有欲置她于死地的想法。多亏了爷爷奶奶,怜惜她好坏也是一条命,就把她抚养成人。这孩子脑瓜还算聪明,模样也长得水灵。也许是她自来到人间就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的缘故,小小年纪,仿佛洞察到人世间的冷暖炎凉,整日总是用孤疑的目光去看人,对谁都不信任,唯爷奶是她信得过的人。
由于她长期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一切都依赖两位老人惯了,生活自主性差。一开始入校,吃饭要靠别人盛,衣服要靠别人洗,甚至连洗澡、洗脚也要依赖别人。对这样的孩子我没有半点的不耐心和嫌弃,而是把她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把无私的母爱奉献给了包括她和所有我教过的残疾孩子。对她,我虽然给予的是关爱和耐心,但绝不是娇惯和放纵。我从点滴入手,例如,日常生活小事,从早起的穿衣叠被,洗脸刷牙,到一日三餐的排队打饭,饭后洗碗,再到涮洗衣物,进而到夜休洗脸洗脚等行为,一切让其自己动手,习惯让其自觉养成。久而久之,她也适应了学校的生活,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之中。不仅如此,我还刻意为她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课外活动有人陪她玩,打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踢毽子等活动,大家都让她参加。学习上遇到困难有人帮助,同学帮,老师帮,使她觉得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她的脸上洋溢着的是笑意,内心充满的是欢乐和愉悦。行为的怪异和性情的偏执,被对生活的热 爱,学习的专心所代替。我的爱心和付出,使其扭曲的心灵得到矫正,她在同学和老师面前也获得了自尊。在校九年的时间,她不仅完成了文化课的修习,还掌握了服装设计、刺绣、理发等多门实用技术。如今,她已凭自己掌握的实用技术开了一家门店,成了名副其实的创业达人。
由此可见,帮助残疾孩子矫正人格和获取做人的尊严比简单的读书识字要重要的多。
二、对残疾孩子的教育要做到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双轨并行,知行同步。这也是我们办好特殊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残疾孩子在校学习文化,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熏陶,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要想教好学生的文化知识,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具有较高的教学教研水平,还要精通特殊教育教学语言技能。为了具备给聋哑残疾儿童上课的技能,我个人曾先后到郑州特教师范学校,南京特教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进修学习,掌握手语技能和与残疾儿童沟通会话的技巧,系统地学习了特殊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因此,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能熟练的掌握与学生沟通会话的技巧,基本上可以做到从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上判断出他的所思所想,所好所恶,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我撰写的《残疾儿童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揣摩残疾儿童的心理也是一门技巧》、《德育是残疾儿童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等论文和心得体会,在国内有关专业杂志上发表,我的课堂教学也先后被评为市县级优质课。我所教的语文学科,思想品德课自2000年以来,在每期的期末考试中都取得优异成绩。近20年里,我先后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县级“教书育人标兵”和模范班主任多次。
我之所以罗列以上个人在以往的教学生涯中所取得的成绩,并没有半点炫耀和卖弄的意思,只是想说明我在教学上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在教学上不仅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还重视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即重视了二者的有机结合。众所周知,残疾人改变命运,一靠康复,二靠教育。特殊教育学校所承担的使命是教育,这个教育一是文化教育,一是技能教育。技能教育也就是教育残疾儿童学会生存本领的教育。残疾人想要自立、自强,回归主流社会,没有一技之长,是万万不行的。为此,我们学校想方设法,克服资金短缺、缺少场地和师资的困难,采取“课内培养、合作培养、委托培养”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在校九年的学习时间里,至少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走上社会凭一技之长能自谋生路。既能减轻家长的负担,也为个人立足于社会提供一个机会。近年来,我校先后开设了美容美发、家电维修、机械维修、服装设计与裁剪等专业,与相关的职业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一技之长的优秀学生。从我校毕业的学生,没有一个在家袖手吃闲饭的,部分人还拥有自己的场店,成为自强不息的典范。
知识改变命运。对残疾孩子而言,它的内涵已经外延到包括书本知识和劳动技能。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双轨并行,知行同步,这是特殊教育既成功,又行之有效的教育之路,也是一条阳光之路。
三、对残疾孩子的教育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的条条框框上,应把快乐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寓教于乐。残疾儿童与普通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做教师的如果仅把精力放在书本知识的教学上,课堂讲课,课后布置作业,作业批改,评判正误,等等。这样做看似忙忙碌碌,辛辛苦苦,而其效果却不甚了了。试想,与一般孩子相比,残疾孩子本来就有许多异于常人的地方,况且在他们学习的课堂上,老师每教一个字,一句话,要经过手语的比划,口型的变化,意思的转译,再到板书时的一笔一划的书写,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往往一句话,一个手势还没做完,这些孩子已经疲劳,精力也分散殆尽了。这时,哪怕教室内外出现一点点异样情况,就会搅乱整个课堂。原来你精心设计的整个计划就因为这一“乱”而泡汤。即使是心境再好的老师,你也不由得会感到沮丧,尤其是年纪轻,经验尚不成熟的老师。
我在教学中往往不拘泥于一篇课文,一节课时的限制。新书到手之后,我先通览一遍,梳理出哪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的,哪是培养兴趣爱好、励志奋斗的内容,然后再分门别类进行排列,心中有一个粗略的计划,怎样把这些内容通过潜移默化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我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爱好。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非易事,功夫在课外而非课内,在于平时的点滴积累和搜集。例如在学习“勤俭是德,节约是美”这样的内容时,我巧妙地利用了一条时事新闻。那是报上的一篇新闻报道:2010年7月15日晚,德国总理默克尔抵达中国江苏省的南京市,开始对中国为期四 天的访问。在南京,默克尔被安排入住南京“索菲特”银河大酒店顶层的总统套房。但她认为这个安排过于奢华,坚持要住70多平方米的普通商务客房。第二天早上,酒店为默克尔准备了两套早餐方案,房内用餐或是在只为贵宾服务的四十六楼索菲特会所用餐。但是默克尔坚持和一般客人一样去七楼自助餐厅。切面包时,她一不小心把面包掉在了地上,于是,她赶紧把面包捡起来放回盘子里。贵为一国总理的默克尔能如此俭朴、低调,确实难能可贵。这则报道实在太具有教育意义了。我把它读给我的学生,他们听了很受感动。我趁机告诉他们,像一国总理这么大的官尚且能做到处处节俭,我们能做到吗?大家的兴趣来了,纷纷举起手要表示态度,这个说我也要做个勤俭节约的模范,那个说我也要像你说的那个人那样不浪费,连平时最不爱学习,上课常常打瞌睡的许海涛也把手举得老高老高,……。俭朴是美、浪费可耻的理念,通过此举牢牢地扎根在孩子们的心间。由此及彼,再学习课文时,遇到相似的内容,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特殊教育的课堂教学不仅肩负着文化知识的教育,传道、授业、解惑,更承载着规范学生基本言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正”重任。《周易》云:“蒙以养正,圣功也。”对于残疾儿童,尤其是像我校这样一群耳不能听,口不能言的孩子,其良好习惯的形成,学习兴趣的培养,绝非空洞的说教所能做到。必须用看得见,摸得着,让他们耳濡目染有形的事或物,把正确的方法,良好的行为慢慢地“渗透”到他们的行动中去。教学之道,贵在创新,惟有创新,才有魅力和吸引力;惟有创新,才是生产智慧和兴趣的不竭动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我在教室里开辟了“才艺展示墙”、“德育风向标”等平台,让学生展示才艺,放飞梦想。于亮同学的绘画作品《不屈的水罐》,郑小梦同学的绘画《我要飞》,周翔的剪纸《司晨》等一张张学生们自己的绘画、剪纸等手工作品被张挂(贴)在“才艺展示墙”上;“昨天,余蒙同学捡到一个钥匙链交给老师,后又还给失主刘小桃;今天上午,陈娟帮助生病的周青萍同学扫地…….。”一些好人好事被标书在“德育风向标”里。不仅如此,我还将每日、每周、每期各方面表现好的“班级之星”(有“纪律之星”,“劳动之星”,“学习之星”,“卫生之星”等)的照片张挂在“德育风向标”的“英雄榜”上。教室内外,孩子们目之所及的是自己亲手制作或绘制的书法、绘画作品,或者是自己被表扬的文字,或者是自己的“光辉形象”被张挂在“光荣榜”上,内心那种激动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这种如火如荼的氛围里,他们的学习热情会不由自主地被激发出来。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自觉与不自觉中也慢慢地养成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情操的培育,自然而然地会双双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假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仅限于为教学而教学,拘泥于条条框框,那么,我们就不会取得教学效果与德育成果的双丰收,也可能与预期目的悖向而行,其结果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从事特教工作20年里,我对这句话是体会良多。特殊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慈善事业,仅仅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度来定位特教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缺少爱心,耐心,同情心,纵使你的业再精,技再高,你也不可 能胜任特校的教师工作。因此,评价特校老师的成功,仅仅以心血和汗水的付出多少来衡量是远远不够的。
提高特校的教学质量,不仅要求教师有一流的教学水平,还要有超一流的爱心、责任心;既要让每一个残疾孩子在校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又要让他们从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大有奔头。
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水平,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是助推每个残疾孩子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重要平台。让每个人都心怀成功的希望,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想。在追梦的路上,有你,有我,有他,一个都不能少。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新华日报》2010.7.16
4、《中国教育报》2012.10。
第五篇:强戒所大转型 干警们有奔头
强戒所大转型 干警们有奔头
发布日期:2014/6/18 11:04:00 来源:辽宁法制报
张书序 记者 刘彬
王进局长(右)检查强戒所建设情况
今年4月28日,营口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正式收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自2013年1月,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劳教制度改革以来,原营口市劳教所按照省司法厅“人心不散、阵脚不乱、工作不断”的总体要求,全力做好场所稳定工作。如今,被赋予了新职能的这支队伍,焕发出新的斗志。劳教所转型这一难题,在这里得到了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其中蕴藏的工作智慧值得借鉴。
·追溯·
营口市原劳动教养管理所始建于1979年11月,前身是“营口市公安局强制劳动教育大队”,1983年7月更名为“营口市劳动教养院”,2004年更名为“营口市劳动教养管理所”,2013年4月加挂“营口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牌子。全所共有干警编制163人,实有干警102人,干警的平均年龄53.1岁,内设10个科室,6个大队,工人158名。现址位于营口市西市区青花大街西段,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可容纳劳教人员300名。按照营口市城市整体规划,正准备迁建新址,新建场所设计收容能力为500人。
如今,营口市强制隔离戒毒所里的干警们工作干劲十足。从刚刚得知劳教制度改革消息后的迷茫,到如今的坚定,用干警们的话来说,就是“有奔头”。
根据中央关于司法改革统一部署,经营口市政府批准,2013年4月,营口市原劳动教养管理所加挂了“营口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的牌子,这是劳教制度改革后,中央、省、市赋予司法行政机关一项全新的重要职能。
转型,从硬件到心灵
2013年8月,原劳教所内劳动教养人员按上级的要求,分期分批地解除了教养。劳教人员回归社会后,未发生任何上访等问题,圆满地完成了劳教人员的收关工作。没有出现因为劳教制度改革,劳教人员清空,场所管理出现空白而产生的干警精神懈怠、人心散乱的局面。全所干警精神抖擞,昂扬以待,准备迎接上级领导机关交给新的使命。
劳教所转型为强制戒毒所,绝不仅仅是换一块牌子那么简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使干警能够很好地适应强制隔离戒毒工作需要,营口市司法局先后组织两个批次累计80余名干警到市公安局戒毒所、省强制隔离戒毒所和营口监狱进行参观学习,加强戒毒监管业务知识学习培训,提高干警履行新职能力。
干警的思想问题解决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建设,和完善场所配套设施建设提上了日程。王进局长告诉记者,为改造现有场所,一年来,按照强制隔离戒毒所建设标准,他们投资10多万元加强场所软硬件建设,达到了收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要求,完全具备了收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能力。
说来简单,实际上却没那么简单。王进局长告诉记者,由于强制戒毒工作专业性很强,对场所的要求也与普通的关押场所不同。为此,他特意从公安部门请来了相关专家对场所的改造进行了指导和检查。王局长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原来的场所墙上有个钉子,都必须要拔出来,因为如果留下来,将是在这里戒毒的隐君子们用来自残以逃避强制戒毒最“喜欢”的工具。就这样,通过紧锣密鼓加强医疗设施配备,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解决场所戒毒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等问题,经省司法厅批准,这里承担起了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职能。
改革,从场所到人员
如今,强戒所的职能改革仍在继续。下一步,将做好收治轻微违法犯罪人员工作的准备。
根据中央政法委的有关会议精神,辽宁省出台了《关于辽宁省实行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的规定(试行)》,轻微刑快速办理机制是为适应劳教制度改革,弥补劳动教养停止审批后对轻微违法犯罪打击的重要手段。营口市被确定为全省五家试点单位之一。为了做好收治轻微违法犯罪人员工作,强制隔离戒毒所在干警队伍思想、业务建设、相关规章制度建设、场所规划建设等方面工作准备就绪。营口市政府分管领导已与公安部门提前做好衔接准备工作。
劳教所停止运行后,这支队伍何去何从成为不少干警心中的疑惑。为进一步落实劳教制度改革工作,针对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废止后劳教职能转化工作,营口市司法局主动出击,积极探索原劳教职能转型和转型后工作,拓展原劳动教养所的职能,将原劳教干警派驻街道司法所,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力量,2014年初,按照上级领导机关的要求,营口市司法局选派部分劳教民警到社区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局所两级党委高度重视,认真部署,合理安排,经过干警自愿报名,政治处把关,所党委集体研究后,选派了12名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的警察到社区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建设,从做大到做强
随着强戒所事业的发展,现有的场所将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为此,营口市强戒所目前做好场所迁建的准备工作。说起新建的场所,每一名干警都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新场所建设工作事关强制隔离戒毒所未来事业发展的大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所党委的积极争取,根据营口城市总体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准备在营口机场附近,建设一个占地面积39587.88平方米,建筑面积15080平方米,投资4222.4万元的功能齐全、符合部颁标准的全新强制隔离戒毒所。
据了解,在新建的2046平方米教学楼中,将设置心理测验室,采用先进的电子设备和测验软件进行各种心理测验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室,利用温馨、和谐的咨询环境,有利于咨询人员敞开心扉开展咨询活动;情绪调解室,通过对症的音乐和色光手段来调节呼吸、循环内分泌等系统的生理功能,调整和改善人的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心理治疗室,应用静电场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成熟而有效的电疗法;沙盘室,通过沙盘治疗,了解患者内心深处的秘密,进一步激发对心理问题的治愈愿望,促进身心健康;康复训练室,利用康复训练器材,对强戒人员进行体能训练;情景模拟(毒品)室,通过模拟KTV包房中吸、扎毒环境,检验吸毒人员对毒品的抵抗能力,并通过反复式的疲劳训练,降低对毒品的敏感程度,最终达到戒断毒瘾的目的;毒瘾检测室,通过设备对强戒人员进行生理指标的检测,并针对检测的生理指标开展戒断工作。据了解,强戒所场所迁建已经列入营口市民生保障工程,目前前期工作已经准备就绪。
“下一步,强制隔离戒毒所将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工作模式,依法开展新形势下的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并继续做好强戒所干警参加社区矫正工作,为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作出积极的贡献!”王进局长对强戒所的明天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曹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