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个人总结(5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17:0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个人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个人总结》。

第一篇:语文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个人总结

“语文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学年初,我为自己制定了课题研究计划,课题“创设生活化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走进生活”经过一年来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我有了新的收获与想法。

本课题自实施研究以来,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我首先深入学习了关于语文教学生活化方面的理论。从古今中外大教育家关于“生活即教育”的论述以及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使我更加明确了“语文教学必须根植于生活”这一理论论断。围绕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和“生活中孕育着语文教学”这一辨证的论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而富有成效的活动。

生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在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好语文无非是两条,一是广泛地阅读,二是经常接触生活。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让语文课堂一定要向广阔的生活开放,有意识地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生活的相关领域扩展,学生学习语文,不能限于语文课的小课堂,还必须在社会的大课堂学语文,在社会的“广阔天地”里用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创设生活情境,构建具有浓郁生活化的课堂。我还上了生活化课堂教学观摩课,得到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同时,我还努力挖掘生活化的活动资源。除了在课堂上去充分利用生活化资源外,更鼓励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经历去学习语文。带领我班学生深入学校、社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样既开拓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又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更新教育观念,落实课改精神,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进一步推动教学的改革。用生活丰富语文教学,采用开放的、灵活的、学科整合的方式方法,在听读说写的实践活动中,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健康的个性,完善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品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能创造并享受文明生活的新生代。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大大增强,对知识的建构更牢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中,力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与欲望,热爱语文学科;使学生乐于阅读与表达,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学习中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问难,有较丰富的想象力及一定的独立见解。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着重培养学生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实践意识,使他们能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以期让学生形成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并享受生活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第二篇:理科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 总结阶段

《农村学校理科教学生活化方法与途径的研究》课题组总结阶段(第三阶段)研究工作小结

(2012.09—2012.12)

课题负责人:况启武

白浪镇九年制学校课题组

转眼间,我们的课题研究已进行到尾声,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结合实际的课程理念,注重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学习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减少理科学习的枯燥无味,激发学生亲近理科、爱学理科的兴趣。并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回顾一年多的课研工作,品尝成功喜悦的同时,也看到了失误之教训,为了能积累教学经验,本阶段要把这次课题研究的案例、成果、等一些活动资料做收集整理。作如下安排: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课题研究。

1、文献资料法:通过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学习课程改革中有关教师教学行为改革的新理念,结合实际,•整理有关教改中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等,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调查分析法: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进行补充,•并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进行对比。让每位教师在原有经验得以升华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对自己新的教学内容进行确认,对课堂教学进行新的内容,追求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感的完整。

3、行动研究法: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修正。通过学习有关校本教材,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在实践中培养能力,使课题研究逐渐深入。

4、经验总结法:从优秀教师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好的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论研究出一套让学生乐于学习理科的可行方案。

(一)、实施措施:

1、组建兴趣班,配备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担任教学工作,进行课题研究。

2、通过家庭、教师了解学生。

3、上实验研讨课,课题组内共同备课,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提高研究水平,力求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4、学习课改理论、方法,动用文献资料,调查分析、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获取资料、积累资料,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研讨、交流,拿出阶段性成果。

5、确定总体方案。在校情分析的基础上,对校本课程做出整体安排,确定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包括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措施保障等内容。

6、编写校本教材组织实施。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我们要求参加校本课程开发实验的教师编写校本教材时,采用改编、自编教材两种办法,可以合作开发教材。

上课地点包括原教室、各活动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操场等,由教导处统一编排并相对固定。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为期1年,分为三个阶段完成。

1、准备阶段:(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理论学习、制订方案、确立课题,组织教师学习与收集相关资料,确定人员分工,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①组织课题组相关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为研究的展开作好准备。②调查学生的理科学习状况,初步了学生学习兴趣,制定研究方案。③召开讨论会,进一步修改课题方案。

2、实践探索阶段:(2012年3月至2012年8月)活动开展资料准备、个案研究、经验交流、问卷调查,根据课题设计方案,有计划、有步骤进行行动研究,不断实践,定期总结,每期都有阶段成果。

①以前期学习的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和集体活动为重点,收集有关资料,及时进行经验总结。

②以新课程相关理念为指导,开展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

③组织开展各类竞赛活动。

④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工作经验交流会。⑤收集相关资料,及时进行经验总结。

3、总结阶段:(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材料整理撰写报告、汇编成果、反思提高、成果鉴定,在以上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写出结题报告,召开成果汇报会。

①对研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②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汇编,形成系列成果。③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二、研究的条件分析及组织管理

1、提升了理论素养,夯实了教师的科研内涵。

课题领导小组,认真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和课程理论知识,做好教师业务学习的改革工作。通过学习、培训、研究、交流等多种途径,建立了师德高、业务精、功底硬、作风实、善于创新的教科研教师队伍。同时课题领导小组为课题收集相关的理论资料,供课题组学习参考,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促进了课题研究健康有序发展。

2、培养了学校教科研骨干队伍,提高了教师教科研能力。

3、促使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始终把提高教师素质,培养过硬的教师队伍放在首位。围绕本课题的研究,学校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理论,根据本校实际和教师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科研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强化教师教科研合作、创新求真的意识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确保教育科研的先进性。通过学习,使我们教师确立了新的教学理念,明确了教改方向;掌握了开展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理论学术水平。

4.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学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及课题实验组,进行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课题组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制定理科教学中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与策略的研究的研究计划与实施方案。对课题研究实施给予时间、设施的保障。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吸收、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创造性的进行实验研究。

5.课题组人员分工与管理:为了使本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本组成立决策和管理为主的行政领导机构和本专题实施研究的课题组。

(1)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殷诗沧 副组长:张立军

成员:彭瑞先 吴海潮 黄开元 邱秀萍 张永正 况启武周 磊 曹振良 杜新强

(2)课题组长:况启武

成员:吴海潮 彭瑞先 周 磊 张永正 邱秀萍 曹振良刘建平吴传奇 叶 广 陈 慧 魏胜波 屈建航 戴 蕾郝 源 孙传章 蔡花蕾

况启武全面负责课题实施,方案的制定及结题报告的撰写和整个课题的研讨实施;邱秀萍负责教研活动的组织和教师校本培训,督导实验与研究工作;刘建平负责课题研究学生学习、活动和各种讲座的组织;叶广负责课题研究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教师的校本培训。

三、课题实施保障

课题组认真领会课程改革精神,努力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实验,从培养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愿学、会学、乐学,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1年,课题组主要成员,都具有较高的素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热中于本职工作,该项目主要参加者16人其中既有资深的中教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也有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既有教学管理人员,又有一线教师。学历、职称、年龄搭配合理,体现了中青教师的实力组合。基本能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学生对数型结合知识很感兴趣,实施起来比较顺利。负责人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理科教学,对理科知识系统性比较了解,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较有研究,在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上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四、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学生发展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成长需要,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将理科学习生活化,既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循序渐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手段之一。因此,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有利于让更多的孩子参与适合自己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呈螺旋式上升趋势,有利于提高学校理科教学的有效性。

2.促进教师发展

随着的学校理科教学生活化研究深入,教师必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如学生观、教育价值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等等,反思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而教育理念的反思,有利于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观念,从而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行为和方式,确立积极向上的教师行为文化。

3.促进学校发展,创建学校特色

理科学习生活化课程校本化,能有效地扎根于学校实际,有利于学校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从学校实际出发达到“学校传统”与“现代化办学理念”相交融共辉映,从而推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4.有利于校本课程的生成

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并不是提供一个类似教科书那样固定的课程内容。学校立足于学校文化建设,借助现有的多种活动资源,建构课程规划框架。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对推荐主题结合班级实际重新开发新的主题,不断完善课程规划,丰富、拓宽理科课程内容,逐渐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学校特色的理科学习生活化的方法,为学校文化特色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五、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一)教师为主体: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学校领导、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社会人员等通力合作,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发挥群体智慧,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形式多样化:学校课程开发要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和个性得到张扬。因此,学校课程开发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

(三)充分利用资源:学校课程开发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要充分调动校长、教师、家长、教研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六、课题:《农村学校理科教学生活化方法与途径的研究》分为三个子课题

1、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知识转化实践能力的研究;(负责人:吴海潮;研究人员:张永正 曹振良 郝 源 孙传章。)

2、培养理科学习习惯和方法的研究;(负责人:魏胜波;研究人员:彭瑞先 吴传奇 叶 广 蔡花蕾 屈建航。)

3、动手操作能力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负责人:邱秀萍;研究人员:周 磊 刘建平陈 慧 戴 蕾。)

七、预期成果及形式

1.课题负责人负责指导课题组其它教师,组织定期研讨活动,交流实验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形成丰富的阶段性成果,做好实验笔记,写好心得体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撰写出优秀的实验论文。

2.通过开展理科教学中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使学生勤学、乐学,总结经验,形成方法,切实提高数理化教学成绩。

3.总结实验中经验,反思研究中的问题,撰写实验结

4、成果形式:

(一)研究论文

(二)课题研究报告

(三)出版专著

(四)理科教学生活化校本资源包

八、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理科教学作为基础自然学科,它也是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的科学,它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神秘莫测,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都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在如今的新课程改革中,教材中增加的“生活·理科·社会”,强调要把理科教学工作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努力推进理科教学的“生活化”.

一、导入环节要注意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目前我们开展物理教学工作的最主要形式,在理科教学课堂上,要想上好一节课,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在上课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就十分重要了.在导人环节中,教师要立足现实生活,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入手,这样学生对于熟悉的现象就会产生一定的亲近感,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理科知识的兴趣.

二、为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要努力做到生活化

现如今,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之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已经成为了教师开展教学工作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之下,很多教师开始尝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转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引导为主要手段,给学生预留一定的空间,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下,更加自主的进行学习活动.而我们在倡导理科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也要鼓励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努力 做到生活化,以便让学生产生熟悉感.例如,我在物理教学讲到大气压强的时候,首先给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大气压强演示实验,然后再拿出了几个带有吸盘的衣服挂钩,并在课堂上演示怎样把这些挂钩更牢固的吸在墙上.这样,学生的兴趣很快被吸引住了,接着我再让学生回忆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东西?这时候,很多学生开始转动脑筋积极地思考起来,有些学生说出了带有吸盘的挂墙玩具,疏通下水道和马桶用的橡胶吸盘等等,学生在边讨论中边思考,逐濒总结出了其中的一些知识和规律,从而达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这样生活化的情景教学,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教师只是给出了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然后引导他们进行思考,然后在探索和思考中,学生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所要学习的知识,可以说,这也是学生非常乐于接受的学习形式,并且最终获得的学习效果也远远优于以往的灌输式教育.

三、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生活化

理科教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生活经验上都会有一定的积累,其中不乏有很多经验与理科知识息息相关,作为教师,千万不要浪费了这一珍贵的资源,在开展理科教学工作的时候,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这些经验为基础来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例如,我在讲到“比热容”这个概念的时候,就让学生先思考一下:如果我把一盆水和一盆沙子同时放到炎炎烈日之下暴晒,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大家猜一下,是水的温度比较高还是沙子的温度比较高。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很轻松的就回答出是沙子的温度高.接着我再问,当我把水和沙子同时拿到阴凉的地方,大家想一想哪个温度会降得更快?这时候,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依然可以回答出是沙子,最后当我问是为什么的时候,大部分的学生都回答不出了.这时候,我再开始给学生介绍比热容的概念,学生就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个概念.

四、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生活化

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进行理科实验的时候,除了做一些标准化的实验以外,也可以积极地发挥学生的想象,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做一些较为生活化的物理实验.例如,我在讲到“气化液化”的知识时,就给学生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首先找几个学生上来,把刚煮好的鸡蛋从锅里捞出来,然后让这些学生直接用手拿起来,这时候,虽然学生觉得很烫,但是还可以忍受,而当过了一会儿鸡蛋表面的水分干了以后,很多学生就发现鸡蛋比刚捞出来时更烫,这个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开始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生活化的小实验由于操作起来较为简单,使得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可以做,在家里同样也可以做,因此,比较容易开展.虽然这些实验很简单,但是由于是以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实例作为实验基础,因此它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五、利用理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任何知识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来,而对于物理、化学、生物、数学这样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来说,怎样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也是我们开展理科教学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作为教师,一定要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用自己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总之,理科是一门来自于生活的学科,我们在开展理科教学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努力让这门学科回归生活,这样才更加符合我们开展理科教学工作的初衷.

课题研究即将结束,但是“理科生活化”教学还将继续延伸并沿着正确的教育方向发展,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并没有结束,要以此为契机,深化教育成果,将生活化融入学校教育,承担起“理科生活化”的重任,提高学生寻找美、感受美、生活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生活化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012年12月

第三篇:《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便是老师和学生的终极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影响下,学生很少涉猎课本以外的东西,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依然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

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这种僵死的课本,僵死的课堂教学,最终僵死了他们的思想。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

缚而成为“生活化语文”、“语文生活化”。正如于漪老师所言:“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语文这一门学科是最富内蕴和思想的,是最富有灵气与诗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真正的语文教育决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只局限于课堂,而应该使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苏轼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指的就是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们的课题“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我们认为:从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来看,我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1、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2、《语文新课标》(实验稿)十分强调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3、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4、我国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解决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人们都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提出向四十五钟要效益。但年复一年,收效不明显。原因何在?看法不同。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背诵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和论断,要求一字不改;学习一个又一个的程式和方法,要求如法施行。教学远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变成空洞乏味的东西。学生不能生动活泼地学习,大大减损了学习语文的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须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学习起来才欲罢不能。”

这些理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三、概念界定: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

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它包括三层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三)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教学生活化的学生主体,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而且语文素养得到主动发展。

四、研究目标:

(一)教师方面

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阅读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

(二)学生方面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三)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

五、研究内容: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全面实施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

研究改进课堂教学,压缩语文课文的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在短时、高效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突出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突出写作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二)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实施“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应该强化语文课外阅读和其他课外活动,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各科教学,语文教育和学校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1、学生生活积累研究。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学会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并将生活的“活水”引入语文教学。同时要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天地,融入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吸收养料,培养学生自己吸收文化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

2、学生生活实践研究。研究如何通过建立课外活动基地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使他们懂得“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的道理。最终走出狭窄的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

会,走向世界。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生活。这个创造性一方面要在学生的写作方面反映出来,所有的习作是内心体验的反映,言之有物,言为心声,有思想,有想象,有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在学生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活动中体现,自办刊物、报纸,自办电视台、广播站,成立剧社等。

六、研究对象及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五、六年级两班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初步建立课题框架,争取取得突破性成果。在研究初有成效的基础上,再延伸至五、六年级其它班级的学生和一——四年级的学生,使得课题起到连贯性、整体性,真正成为我校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准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总体上以行动研究为主,并辅之以各种研究方法。

前期工作:采取以文献资料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

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七、实施步骤:

(一)前期工作:(2014年9月——2014年9月30日)

1、筹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明确各研究内容的负责人。

2、各负责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最后的成果展示形式。

3、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

4、制定和健全学习和交流的制度。

5、方案制定后,请有关专家提出修改方案,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方案。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4月)

第一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11月)

课内:仔细研究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学,明确该阶段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确定分层、递进的教学重点和目标,制定每篇课文的教学时数和每课时的教学目标。

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充分意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这一道理。加强古诗文的诵读和对课外名作的阅读,学习写心得、体会。

第二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4月)

课内:进一步研究如何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缩短教学课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节课重在实实在在真正有所收获的完成一个教学目标,减少不必要的冗长的分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留出一定量的课时,对课外的阅读和写作进行指导。课外:由学生创造性的开展多种活动,由被动吸收知识转为主动获得,并能写出一定的活动计划、调查报告、观察日记等。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料和网络资源,来获得更多的需要的信息,并学会交流信息。

第三阶段:(2014年4月——2006年8月)

课内:由老师教转为进一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将更多的课堂

教学时间留给学生,最大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经验总结和一定的理论建设。

课外: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制定自己的阅读、写作计划。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参与

一、两项课外团体活动,并在语文的某个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一总结,请专家论证、检验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调整的方案。

(三)成果总结阶段:(2015年8月——2015年9月)

1、总结研究执行情况,做好结题工作;

2、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3、学生写自己在这种生活化教学下的收获和体会;

4、制定课题延伸计划;

5、请专家进行评估验收。

第四篇:生活化课题研究小结

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课题研究小结

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课题研究小结

【内容摘要】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笔者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构建生活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思考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教学生活化、策略、体验学习、学习情境

一、我发现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教育人的德育课程,理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品德的发展是离不开生活的,他们理解品德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开始。学生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但是,长期以来,在传统知识本位观念的影响下,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脱离,教学中过于强调道德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把学生局限在道德知识世界里,而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却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我确定的研究课题

1、确定研究课题的原因:

新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是围绕着初中学生的生活来组织编写的,教材的内容体现了生活化的课程理念。初中学生的品德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初中学生的品德只有与生活接轨,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才能体现真正“无痕”的教育。对此,《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

2、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目标:

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课堂学习的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就是要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和帮助学

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研究内容:

1、教学要关注学生生活,使学生健康成长;

2、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要反映社会生活,提高学生品德修养;

4、教学要回归学生生活,达到学以致用;

三、我进行的研究工作

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注重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选取社会生活中典型的、有争议的的事件为主要素材,把道德理论知识的阐述寓于生活实例中,创设各种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基于情境、案例和问题的探究、体验的学习,激发、引领学生感悟生活、思考人生、积极进行实践。为此,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关注学生生活,使学生健康成长。教材的每一板块的内容都是围绕“孟杰和他的伙伴们”的故事展开的,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难题,正是引起道德二难情境的素材。为了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生活就是知识,生活就是教育,教材还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大量的情景、案例、问题,力图引导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情感,在升华情感中践行。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关注学生生活体验、情感熏陶和良好行为的养成,让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符合教材上所阐述的一些道理,并用这些道理去指导今后的生活,使他们能够在学中用,在用中思,在思中悟。比如,针对中学生早恋问题,在学习《荡起友谊的双桨》和《友谊之树常青》两框题内容时,让学生明白同学之间交往的原则,特别是男女同学交往的原则,做到自然、适度、尊重、真诚,还要广泛交往,从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男女同学做到正常交往,建立发展真挚的友谊。

(二)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贴近学生生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素材要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熟悉。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应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学内容应依托教材、超越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社会生活具有千变万化的特点,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也有社会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适时把一些鲜活的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努力开发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积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新闻时事,尤其是学生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把其中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接受能力的事件整合 2

到教学中来,从而保证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同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二是教学方法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接受。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实现由知识教学向生活教学转变。传统教学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为教知识而设计教学,学生为学知识而学习;教师是道德说教者、知识灌输者。这种与学生生活相脱离的知识教学,课堂沉闷,效果低下。事实上,思想品德课程鲜活的生活化特征,决定了生活才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突破传统教学论的局限,从学生生活世界的视角重新认识和规划教学活动。意味着知识教学向生活教学回归,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充分的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以生活事件为载体,为他们搭建多向互动、平等对话、解决生活问题的平台;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活化、个性化的过程,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建构思想品德,而不是教师试图通过说教和灌输来代替学生自己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三是教学手段要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喜闻乐见,受学生欢迎。新课程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诗词、歌曲、故事、小品、广告、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和录音、录像、网络、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用生动活泼的生活材料为学生营造趣味盎然的学习情境,使呆板的概念鲜活化、抽象的原理形象化,为教学增添乐趣。

(三)教学要反映社会生活,提高学生品德修养。传统教学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思想引导、品德修养和情感激发,这种教学方法虽使学生获得了知识,但思想品质与人文素养却存在缺陷。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将学生能力提升与思想品德提升相结合,使学生科学素质的涵养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相协调。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用有“多种营养”的社会生活素材为学生知识的学习注入更多的人文因子,能融思想引导、知识传授、情感激发、心理疏导、行为培养与一体,使学生既获得知识技能,也涵养了人文素养,提升了思想品位。针对一些中国游客国外目的地赫然用中文写着“请不要随地吐痰”、“请不要高声喧哗”、“便后请用水冲洗”的现象,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来评析这种现象,并在学习《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这一框题内容时,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分别从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交往的原则: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宽容待人;交往讲艺术等几个方面展开热烈讨论,经过思想的激烈碰撞,使学生明白了人与人的交往必须做到讲文明、有礼貌,懂礼仪。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与外国人的交往还必须做到自尊、知荣辱、维护国格和人格。并且联系到在我们国家举行的世博会,如果让我们去做志愿者的话,我们应该怎样表现自己。

(四)教学要回归学生生活,达到学以致用。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归宿。“纸上得

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回归生活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这种知识在运用中加以巩固并实际上转化为一种能力。学习理论观点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在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同时,获得参与现代生活的必要能力和素质。也就是“学以致用”。实践性是很多课程的追求,但是思想品德课更加关注这一点,在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自身的实践。但由于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时间、精力以及一些客观原因都决定了他们难以广泛的深入社会生活,这样就使“致用”环节大大折扣。

社会生活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只有在社会生活的磨砺中才能练就,只有通过学生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中才能形成。要使学生在课内也能与社会生活广泛沟通,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结合教学内容来链接有关的社会生活现象,让学生分析思考、判断选择,这样就能有效的推进德育生活化,缩短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我把教材中针对每一课的内容提出的实践活动尽可能的安排在教学内容中,创造性的组织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世界,努力打通书本与生活的通道,把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经风雨、见世面,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从而促进知行统一,造就学生的生活本领。例如,学习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针对日常消费生活中存在着“假冒伪劣”的现象,开展一次评选“维权之星”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锻炼维权意识和能力,体验所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去关注生活,观察生活,不断积累生活经验,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我的研究成果

(一)让课堂“活”起来,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人们一说到思想品德往往和讲大道理联系在一起,我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思想品德课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教学生活化是思想品德课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在我近一年来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以生活为主题,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力求做到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澄清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从而使课堂为学生所接受、所喜爱,使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我根据现有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很贴近、编排很生动的特点,尽量采用情景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和感悟形成理论,让学生在思考、讨论、4

发言过程中,真实的去体会去感受、全心的去对待,从而得出完全属于自己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上学习的内容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是有用的。而学生一旦感到学习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就能激活自己的兴趣和动力,体现知识的力量和作用,感受生活的快乐与意义。

五、我的研究反思

1.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教学生活化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否则,教学生活化就会成为形式主义的空谈。在具体实施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我深感教师的观念要进一步更新,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的水平及教学生活化的能力和技巧。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加大备课力度,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避免教学生活化走过场,无目的、无针对性。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使之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材,如何大面积推广教研成果等问题都有待继续探讨。

2.实施生活化教学,学生兴趣盎然,但老师的工作量却急剧增大,每一堂课教师都得准备大量的教学素材,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但真正内化为自身能力的知识又有多少?如何使评价过程与日常的教学工作更紧密地结合,减轻老师的工作量?教学生活化课题期待同仁们给出宝贵建议从而边学习、边改革、边总结,使之进一步完善与优化。

第五篇:口语交际生活化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口语交际生活化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麟游县镇头小学杨静琴

一、问题的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小语修订版《大纲》将“原大纲”中的“听话·说话”修改为“口语交际”。人教版小语教材也从第一册开始,把原“基础训练”中“听话·说话”的内容独立出来,修改为“口语交际”,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安排。这当然不只是名称和形式上的改变,而是体现了在认识上的发展和要求上的提高,具有更深广的涵义。口语交际与书面表达都属于表达这一范畴,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指。这一点已在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中形成共识。然而,在我们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是否真正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去发展呢?我认为是重笔头、轻口头的现象在教学中比较突出,这将严重制约着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符合儿童语言获得和发展的规律。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言语交际活动包括说话和听话两个方面,说是言语的运动和表达过程,它主要通过言语运动分析器活动实现,而听话是言语感受过程,它主要通过言语听觉分析器和言语分析器活动实现。七八岁儿童是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认为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要从低年级抓起。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努力使学生具有日常交际基本能力和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2、创设生活化口语交际情境,培养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培养低年级口语交际的途径与策略。

四、实验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意识,提升教育理念 本人继续学习有关科研方面的理论知识,参加校本课题专题讲座。通过系统学习,课题组成员统一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明确了教育科研的意义。

2、寻找训练的途径(1)凭借语文教材,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利用教材训练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小学语文教材中语言因素十分丰富,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较广泛的内容和多种形式。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天地”中就有很好的训练内容,如“金话筒”中的“照样子说一说”,有说词语、说句子、说句式等,这一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效地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句式;“看图讲故事”这一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清楚表达意思的能力。“编一编”,“演一演”、“小组讨论”更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好材料。这些训练意图清楚明了,只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想办法把训练落到实处,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口语交际实践中,是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但是,仅仅训练教材中安排的几次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说“语文天地”中安排的几次训练是“明线”的话,那么,主体课文中蕴含着许多训练的点就是“隐线”。这就要求我们要钻研教材,善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让每个学生都有许多机会得到训练。如教学在教学《识字2春天》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我组织了一次找春天的活动。首先布置学生在家附近找春天,然后我又带领学生到公园、校园去找。学生对这次活动很感兴趣,用心去观察,从而找到了春天。奇异的自然现象,沸腾的社会生活,壮美的自然景色,映入学生的脑海,使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细雨蒙蒙,嫩芽吐绿,鱼游鸟飞,无不给学生以美感。美的生活,美的世界,激发了学生想说的欲望,为口语交际课创造了条件。学生有了说的欲望。但有时怕说不好,又不敢说,这时就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引导,因为老师的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老师的爱,老师的鼓励,会使学生充满信心。因此,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老师抓住学生想说的动机,予以及时的鼓励,恰当的引导,会使学生的“话匣子”彻底打开,欲罢而不能。《蘑菇应该奖给谁》第二小节时,我先让学生欣赏课件:妈妈又出门了,接着上学生想象:第二次,两只小兔会找谁赛跑,结果臬.这样,学生凭借课件,展开想象,激活了口语表达的欲望,同时在表演对话中训练了思维想象、即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2)创设交际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语言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因而,除了凭借教材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以外,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各种语言交际情境,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言说话训练中,积极地进行思考、观察、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像叮咚的泉水涓涓流出。a、利用学生“表演”才能,创设语言环境。低年级学生喜爱童话,更喜爱表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表演情境,深受学生的欢迎。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体验语言,诱发他们的创造力。如教学《想飞的乌龟》一课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引导学生进入乌龟的内心世界,跟乌龟一起恳求、伤心、高兴、沮丧。学生不仅在表演中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动作,还进行了再创造,即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进行对话,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b、利用校内外资源,创设语言环境。众所周知,口语交际开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后,与他人进行成功交际的一门具有前瞻性的课程。因此,口语交际不但在课上进行训练,还应该走出口语交际课堂,进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大环境中学习口语交际。如带学生到街头观察,找一找新奇有趣的东西,认一认广告牌上的字,在这一过程中,生生这间、师生之间展开对话,学生处于兴奋状态之中,很乐意把看到的、想到的无拘无束地说出来,同时认识了更多的字。再如,我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在校园里找一找春天,经过仔细观察、思考,开展美文朗读比赛,说说比赛感受,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了思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五、实验效果 :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孩子的表现欲望和求知欲明显增强。当孩子们融入了生活,感受了生活的喜怒哀乐,选择了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表达愿望的内容去写,就能激发起他们强烈的习作热情。有了兴趣这个内驱力,孩子的表达情绪才能行至“愤”“悱”状态。

(2)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有一定地提高。生活有如源泉,习作有如溪水。这学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内及课外的活动,学生了亲生体验,让学生说感受,他因为有体验,便拥有了丰富的习作素材,有内容可述,有感情可叙。(3)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个性的孩子越来越多,在教学中鼓励孩子大胆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样的生活学生能领略到不同的乐趣当学生把自己最深的、最独特的感受用文字诠释出来,学生的习作有了一颗颗鲜活的的生命。

六、存在问题

1、课题组对实验的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有待准确的把握。

2、学生生活范为有限,收集到的说话题材狭窄,对实验有一定的影响。

下载语文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个人总结(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个人总结(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方案 执笔:程劲松 彭春林 一、课题的提出 提出《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基于对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现状的思......

    理科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 第一阶段总结 准备阶段

    《农村学校理科教学生活化方法与途径的研究》课题组开题实施阶段(第一阶段)研究工作小结 (2011.11—2012.02) 课题负责人:况启武 白浪镇九年制学校课题组 根据商南县教研室......

    个人课题研究总结

    国家教育部发展与创新子课题 悟于心田流于笔尖——绘画日记对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 个人课题研究总结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随着学期末的临近,本学期我所承担的课题......

    2012年度课题研究个人研究总结

    2012年课题研究个人研究总结 本年度,根据学校课题研究计划,我们子课题组承担的是进行教师、家长、学生共读活动与三者之间沟通能力的关系的研究,一年来,我立足于本班实际,开展丰......

    课题研究个人总结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题研究个人总结 吴则广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学期又接近尾声,我作为《构建和谐课堂,减轻农村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策略研究》课题组的成员,现将本......

    个人课题研究总结

    个人课题研究总结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差异性教学 在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等应用能力已成为人们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但在中小学的......

    理科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总结 实践探索阶段

    《农村学校理科教学生活化方法与途径的研究》课题组实践探索阶段(第二阶段)研究工作小结 (2012.03—2012.08) 课题负责人:况启武 白浪镇九年制学校课题组 在县教育局教研室领......

    《小学生作文“生活化”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大全5篇)

    《小学生作文“生活化”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巴州区四小课题组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并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