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县农村贫困地区移民搬迁摸底调查报告(共五则)

时间:2019-05-12 17:1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宜君县农村贫困地区移民搬迁摸底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宜君县农村贫困地区移民搬迁摸底调查报告》。

第一篇:宜君县农村贫困地区移民搬迁摸底调查报告

宜君县农村贫困地区移民搬迁工程摸底调查报告

-----宜君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

农村贫困地区移民搬迁工程是国家在新时期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人口基本生存条件和发展问题所采取的一项扶贫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十一五”期间,我县已按计划成功搬迁了878户4199人,投入资金4200余万元,涉及8个乡镇的26个村57个村民小组152个自然村,共建成移民安臵新村26个,为加快我县扶贫开发进程,改善农村面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推进,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县也实施了一批小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使搬迁贫困群众由过去居住分散的石板房、土窑等住进开窗透风、瓦屋面且规划整体的砖木结构住房。为进一步妥善做好“十二五”时期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避免一哄而起,按照国家、省、市发改部门要求,我县对农村贫困地区实施的移民搬迁工程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现就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宜君县地处陕西省中部、属子午岭桥山山系,东西长51.9公里,南北宽50.3公里,总土地面积1531平方公里,东隔洛河与洛川相望,南靠白水县和印台区,西、北面和黄 陵县毗邻。全县辖6镇3乡,178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0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8.92万人,总耕地面积45.2万亩,农业人均5.1亩,粮食平均亩产175公斤。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50元,贫困户人均收入960元。全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群众生活贫困,属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扶贫攻坚以来,在国家及省、市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积极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几年来,已成功搬迁贫困人口1124户5087人。但我县扶贫搬迁的任务还很艰巨,搬迁后的脱贫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直接制约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截止目前,全县还有农村贫困地区人口4899户19537人,分布在全县9个乡镇138个行政村,在贫困地区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生活在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的山区沟谷中,交通不便,不具备脱贫致富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二、农村贫困地区群众生存条件和生产生活状况 根据调查统计,全县需要扶贫搬迁的农村贫困地区人口还有2685户9665人,分布在全县9个乡镇、138个行政村、341个村民小组、601个自然村。

一是立地条件差、环境恶劣地区的1840户6594人。涉及云梦乡、哭泉乡、太安镇、城关镇、棋盘镇一部分群众,这些贫困群众大多居住在海拔1500米以上,沙石化程度高 的地带,大部分属于山区,生态环境相对比较脆弱,加之多年的自然灾害,使本来已贫困的群众雪上加霜;基础设施条件差,交通极为不便,有的地方群众用水、用电还没有彻底解决,教育、文化、医疗设施落后,并且对其进行改善投入成本高;耕地条件差,全部为坡耕地,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人口密度小,居住比较分散,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人均耕地5.8亩,且均为山坡耕地,人均有粮食220公斤,人均年纯收入850元,人均住房面积8.7平方米,住房多为土木结构房和土窑。

二是居住分散且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735户2645人。涉及彭镇、太安镇、五里镇、棋盘棋、云梦乡一部分群众,这些群众大多居住在我县东西部山区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带,大多数地质灾害隐患是因切坡建房、修路、采矿等不规范人为活动引发的,特别是每年进入汛期(6月1日至9月30日),强降雨诱发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这部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对全县9个乡镇隐患险点排查,我县有16个村存在36处安全隐患,涉及536户村民,受威胁群众1930人。这些农村贫困地区群众人均耕地3.2亩,且均为窄川台地和山坡地,人均有粮食260公斤,人均年纯收入920元,人均住房面积7.6平方米,住房多为土木结构房和石板房。

三是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必需进行搬迁的110户426人。涉及太安镇、彭镇一部分贫困群众,2004年3月,省政府批复我县设立太安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25872公顷,覆盖了我县太安镇、彭镇10个村、26个村民小组、33个自然村,这部分群众因长期居住在自然森林中,养成了滥砍乱伐的生活习惯,直接威胁着太安自然保护区树木,为切实保护国家森林资源,县政府决定对这部分群众实施易地搬迁,目前急需搬迁的包括太安镇马场村的龙门沟组和马王庙组。这2个组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群众用水困难,对其进行改善势必破坏自然保护区现状,群众人均耕地3.6亩,且均处于自然保护区内,人均有粮食301公斤,人均年纯收入950元,人均住房面积9.8平方米,住房多为土木结构房砖混结构。

三、可供安置地的水、土资源状况。

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西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实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以工代赈的全新工作领域,是我县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群众彻底摆脱贫困的重要措施,也是改善农村和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的必要途径。把生活在农村贫困地区群众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地方搬出来,安臵到立地条件好,易于良好发展的生存空间,最终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 目标,安臵接收地的选择优为重要。无论是在以住实施的工程中还是今后要开展的工作中,我们选择的安臵地均为立地条件较好、整体超过温饱线的村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备或经过短期建设可以达到较好水平。教育、医疗条件较好,符合迁入地的基本要求,这些都为贫困户的搬迁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县地广人稀,水、土资源丰厚,年平均降雨量709毫米,平均径流深52毫米,产流总量7808万立方米,基岩裂缝局部坳褶或向斜构造往往为形成承压水的有利地段,接收安臵地的水利条件良好,无论是采取重力引水、小高抽还是天然集雨方式的人畜饮水方式都可解决搬迁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饮水问题。全县土地较为宽广,人均26.94亩,农业人均7.55亩,农、林、牧和其它用地比例大致是3:3:3:1,垦殖指数28.02%,坡耕地虽然多,但52.4%的坡度平缓,宜于改造提高建设成高标准农田,接收安臵地人均耕地均在2.5亩以上,搬迁每户划庄基266㎡,剩余耕地仍能保证搬迁户人均占有基本农田2亩以上。

四、“十二五”时期我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承担着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帮助群众增收及脱贫致富和保护资源环境,促进可 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国家在新时期探索实施的一项重要扶贫措施,由于政策扶持力度大,扶贫效果明显,一开始在我县试点就得到了群众的称赞和支持,在项目实施方面面临许多利条件,为全县扶贫开发和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建设,全县贫困乡镇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为今后的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1、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对1110户居住在边远、阴湿、灾害频繁、自然条件极差,一方水土难养一方的地方的4000名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完善安臵地的基础设施,实行开发式扶贫,使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解决温饱问题,为致富奔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带动全县经济发展步伐。

2、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建设的原则; 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的原则; 三是坚持整体搬迁、有地安臵的原则;

四是坚持量力而行,不增加贫困户经济负担的原则; 五是坚持因地制宜、集中安臵的原则;

六是坚持依据规划、按标准划分宅基地的原则; 七是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上原则的同时,还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选择地理位臵、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经济环境都较理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较好,具有一定开发潜力的地方为扶贫搬迁接收安臵地,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3、搬迁对象和搬迁安臵模式 ①搬迁对象

“十二五”期间,我县搬迁对象主要是东南部山区的云梦乡、太安镇、棋盘镇等5个乡镇的贫困群众,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或地质灾害威胁,部分村组基础条件差,群众生活困难,缺乏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亟需搬迁,共规划搬迁安臵移民1110户4000人,其中规划易地扶贫搬迁880户3174人,防灾避灾搬迁120户400人,生态移民搬迁110户426人(规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110户426人)。

②搬迁主式

根据实际情况,我县易地搬迁工程主要以实行整村、整组迁出为主。

③安臵方式

我县易地扶贫搬迁安臵主要依托经济条件和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中心村和小城镇,采取集中建点安臵或插花安臵两种方式。

4、总体目标、建设任务及内容 ①总体目标

对我县东南部山区农村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为搬迁群众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条件,经过二到三年的农业种植和产业开发,搬迁户经济收入有明显提高,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安臵区内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实现“搬出来,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目标。

②搬迁任务

“十二五”期间共规划搬迁安臵移民1110户4000人,其中规划易地扶贫搬迁880户3174人,防灾避灾搬迁120户400人,生态移民搬迁110户426人(规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110户426人)。其中云梦乡260户950人,棋盘镇150户540人,太安镇110户426人,五里镇120户430人,彭镇170户620人,哭泉乡205户740人,城关镇95户294人。分年度搬迁任务是: 2011年拟规划搬迁安臵群众184户799人,2012年拟规划搬迁安臵群众801人,2013年拟规划搬迁安臵群众800人,2014年拟规划搬迁安臵群众800人,2015年拟规划搬迁安臵群众800人。

③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十二”五期间,共规划搬迁安臵群众1110户4000人,新建设移民安臵22处,主要实施内容是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发,共实施项目7类,规划建设砖木结构住房72000平方米;新修村内主巷道16.3公里,新修排水渠31.5公里;平整建房场地27.5万平方米,共移动土方16.5万立方米;架设0.4千伏低压线路21公里;建成供水工程22处,铺设供水管道11公里,建水窖426眼,配套水泵426套;新修基本农田750亩。

5、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

根据需要建设的内容,按照国家有关概(预)算标准,全县“十二五”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总投资1326万元,其中申请国家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资金555万元,整合中央相关投资166万元,省级政府专项资金110万元,市县政府专项资金55万元,搬迁群众自筹440万元。(详见附表)

五、存在问题及建议

1、集中搬迁项目整体效益不明显

搬迁不彻底,搬迁户出现了迁出地与迁入地两头居住的现象。集中搬迁项目实施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无法对迁出地与迁入地土地进行重新分配,导致群众搬迁的意愿不强烈;项目整合力度不大,整合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项目实施后的后续扶持和管理不到位。

2、目标瞄准存在偏离

目标瞄准偏离是我国扶贫工作中一个痼疾,并且这种偏离具有多层次性:首先是无法识别。由于缺乏统一的全国贫 困人口简单易操作的识别方法和贫困人口识别的监督机制,在贫困群体识别中就存在了偏离,仍然有很多贫困人口被排除在外,也有很多非贫困人口被纳入到扶贫范围。其次是富挤贫。在移民搬迁的扶贫项目中发现了目标瞄准偏离的问题,并且这种偏离的主要形式是非贫困农户排挤贫困农户,从而受益于扶贫资源。其三是无力享受。受益最大的这些农户往往是贫困村中收入水平处于中等或较高的那部分群体,那些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中受益都非常有限。很多贫困人口因为这种参与项目的门槛过高而被排斥在项目之外。这是因为搬迁项目都需要农户自己配套大部分资金,配套资金的比例常常超过项目总成本的大半,从而超过了绝对贫困人口的承受能力,客观上形成弃穷扶富。

3、土地制约相当严重,集中安臵困难很大。

省上要求集中易地安臵点必须达到规模以上,而我县大多数乡(镇)没有预留公共土地,集中安臵用地只能通过土地臵换或购买来实现,由于搬迁农户大多居住在山梁或沟壑地带,土地贫瘠,要与川塬地带的良田进行臵换难以实现,给集中搬迁造成很大难度,尤其是跨乡、村臵换非常困难。除积将国有土地进行无偿划拨用于宅基地建设外,其它方式受土地制约相当严重。由于无法解决土地臵换问题,已经搬迁入住的群众只能依靠原有的土地,使群众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居。长期以来,人们深受“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土地再多,群众总是舍不得,干部不敢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集中连片进行农村新型的规划和建设,致使农村居民房屋缺乏统一规划,基础设施不配套,土地严重浪费,安全隐患很多。

多年来,受村、组、乡镇的区划限制及《土地承包法》和现行户籍、社会保障等管理体制约束,农村居民建房只能在本组范围内择点修建,零星散乱,难以形成功能配套的农村新型社区。彻底打破和解决这一区划阻隔和体制难题,必须在土地承包权,林地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选择适宜位臵规划上规模的新型农村,并鼓励支持周边村、组、乡镇的农村军民自愿进入居住创业,对移居的外组、外村、外乡镇居民享受与本地居民除土地承包以外的同样待遇,从而使这次移民搬迁不仅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而且成为农村管理构架的一次大调整、体制机制的一次大改革、产业发展的一次大提升。

资金短缺是移民搬迁安臵的关键问题,主要多措并举、方法得当、缺钱的问题就会有效解决。一是整合交通、水力、电力、电讯、扶贫、计划、财政、科技、农业、教体、卫生、社会捐助,以及部门、企业帮扶等资金,完成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配套项目。二是整合农村易地移民搬迁、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敬老院建设等资金,对新型社区农民建房实行补助。三是争取上级灾后重建、移民搬迁、西部开发和产业发 展等专项资金扶持,培育和发展种植、养殖、加工、旅游等产业,使移民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四是利用好省市财政专项扶持基金,对完成基础设施和社区配套且规模较大的农村新型社区实行以奖代补,同时对农村居民建房贷款实行三年财政贴息补助。

农村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的成败,主要是土地政策和资金整合问题,通过国家、省、市的协调才能解决,解决了才能统筹兼顾,统一设计,统一组织,统一调度,合力推进,才能真正为在“十二五”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搭建模式平台。

第二篇:汝城县农村贫困地区移民搬迁的调查与思考

汝城县农村贫困地区移民搬迁的调查与思考

移民搬迁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生存与发展的一项基本手段,在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存条件和推进贫困地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扶贫移民搬迁的实施,贫困地区的主要矛盾由区域性贫困逐步向能力性贫困转变,使扶贫政策的思路和重点发生了变化,为建立区域性开发和到户开发相结合的扶持政策体系奠定了基础。

一、基本情况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边陲,为湘、赣、粤三省交界之地,地处罗霄山脉南端与南岭山脉中段交接部,主要特征是以山地为主,四面环山,丘岗盆地相间,总人口四十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6万人,耕地面积29万亩。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是一个贫困人口多、脱贫程度深的典型山区农业贫困县。

二、发展现状

“十一五”扶贫规划的实施,使我县贫困地区的群众居住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扶贫移民搬迁在推进贫困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位于县城四面环山地方村组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基础生存环境恶劣、生产资料匮乏、生活条件艰苦的贫困自然村仍然较多,居住难、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为了准确掌握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现状,找准贫困地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将全县贫困村按照居住现状,划分为3个类型,位于深山区的以文明乡向阳村、南洞乡西边山村等村生存条件恶劣,确定为需易地扶贫搬迁类型,位于矿山采空区的小垣镇大山村、大坪镇联村、热水镇东江水村,属地质灾害易发区,确定为急需防灾避灾搬迁类型,位于九龙江森林公园的三江口镇三江口村为首的为需生态移民类型。对划分的移民类型,重点从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易地搬迁类型。经过调查,汝城县共有文明向阳村、南洞乡西边山村等36个位于深山、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的村急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这36个村分布在16个乡镇,共有289个村民小组,6755户,26068人,有劳动力14826人,常年外出打工人数4266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31元,人均产粮298公斤,土地总面积551065亩,其中耕地面积23876亩,山林总面积526493亩。这36个村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自然条件差,大部分村境内山高林密,居住分散,大都处于海拔800米以上高寒山区,通村公路未水泥硬化,一些村民小组尚未通公路,村民依然靠肩挑手提进出。二是生产条件差,村组大部分稻田属半山高岸田,坡度在30度以上,水土肥力流失严重,生产能力低下。三是生活水平低下。由于无实用技术,外出打工的群众收入普遍不高,在家务农的群众仅能维护正常生活,居住的房子以泥瓦房为主,且茅厕与猪圈混为一体,卫生条件十分低下。

(二)防灾避灾搬迁类型。汝城县群山耸立,其山高坡陡高差大,切割深,属地质灾害多发区,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崩塌、泥石流次之,至今为止,全县已查明地质灾害336处,主要分布小垣镇大山村、大坪镇联村、热水镇东江水村等矿山采空区,全县受地质灾害影响的乡镇有11个、148个村,灾害区内有农(居)民2668户6995人,境内受地质灾害直接威胁的有政府机关、学校、厂矿企业、河流、公路交通、农户,耕地和林果地,已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县地质灾害绝大多数是季发性。灾害主要有四种活动时期,即雨期、洪水期、水库蓄水期和地震期,主要是自然性地质灾害。二是地质灾害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群发性特点。全县平均每8.87平方公里就有一处地质灾害隐患,有潜在地质灾害的村占全县总村数的68.7%,分布十分广泛。三是地质灾害直接危害程度重,间接威胁巨大。全县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内共有城乡居民2668户,6995人,其中重灾危房户526户,1892人,受损房屋2551间,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余万元。除了这些直接威胁外,有些地质灾害的间接威胁也十分巨大。四是长期性:县内地质灾害活动多具长期缓慢累进的特点,并非一日两日即可终止停止。致使严重的大规模滑坡体治理难度非常大,一些间接威胁不大的小型滑坡灾民搬迁避险的任务又十分艰巨。

(三)生态移民类型。我县是典型的“三江”源头地区,境内共有五条主要河流,分别是湘江水系的沤江、浙江、滁水,赣江水系的上犹水,珠江水系的浈水。这些河流的水质状况,直接影响到全县40万群众和下游地区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安全。为了重点治理“三江源头”,投资少、见效快,最有效的办法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将贫困较严重地区的人口,向条件较好而又具备接纳能力的地区迁移,杜绝人类在这些地区的过度开发性活动,把这些区域强行保护起来,由里而外,大规模地进行生态保护和恢复。汝城县生态保护区贫困人口需实施搬迁的共500户1800人,分布在8个乡镇52个村,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人口自然减少趋势明显。2005年,52个村共有农业人口662户,常住人口2300人。到2010年年底,减少至500户1800人,年均减少32户100人,呈明显下降趋势。二是群众居住分散。由于这52个村位于各个林区,居住十分分散,不便于管理,群众组织化程度低,出现思想观念、耕作方式、生活习惯上的迥异,成为制约该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通过扶贫重点村建设、通村公路建设、农村人畜安全饮水等项目的扶持,近几年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居住难、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四是农民增收潜力不大。由于国家近年来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畜牧产业明显下滑,农业产业单

一、效益较低的现状,导致40岁以下农民都外出打工,农民增收长期陷入困境。

三、整体思路:

(一)易地扶贫搬迁类型。自然分流式。对于距县城较远的深山区,拟采取资金补助政策鼓励农户到外村买房居住、到县城做生意、举家外出务工等形式,逐年进行自然分流,实现移民搬迁的目的。在“十二五”期间,规划搬迁人口户数3055户,搬迁人口规模11789人,搬迁工程所需资金6.11亿元,其中申请中央专项资金3.06亿元、整合中央相关投资1.22亿元、安排省级政府专项0.61亿元,安排地市和县级政府专项资金0.61亿元、搬迁群众自筹资金0.61亿元。

(二)防灾避灾搬迁类型。异地搬迁式。对于位于灾害易发区的村组,拟采取整村异地搬迁式对所有贫困户实施异地搬迁,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从根本上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在“十二五”期间,规划搬迁人口户数1334户,搬迁人口规模3500人,搬迁工程所需资金6.04亿元,其中申请中央专项资金1.43亿元、整合中央相关投资0.38亿元、安排省级政府专项1.41亿元,安排地市和县级政府专项资金1.41亿元、搬迁群众自筹资金1.41亿元。

(三)生态移民类型。集中搬迁式。对于居住在林区较为分散的村组,拟采取集中搬迁式,由所在乡镇统筹规划安排,安置搬迁农户所需耕地及建房用地,逐步向城乡统筹发展方向迈进。在“十二五”期间,规划搬迁人口户数500户,搬迁人口规模1800人,搬迁工程所需资金1亿元,其中申请中央专项资金0.5亿元、整合中央相关投资0.2亿元、安排省级政府专项0.1亿元,安排地市和县级政府专项资金0.1亿元、搬迁群众自筹资金0.1亿元。

四、对策建议

移民搬迁是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区域性贫困的首要途径,是我国贫困地区发展的必然产物。但随着我国现阶段区域性贫困逐步向能力性贫困的转变,扶贫移民搬迁将面临新的困难和问题,要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逐步建立适应本地区的移民搬迁模式,才能确保在推进贫困地区发展中彰显其独有的作用。

1、思路上瞄准三集中。以扶贫移民示范村建设项目为依托,整合生态移民搬迁、安居工程、残疾人建房项目,思路上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将边远村人口向乡镇集中居住,将自然村人口向中心村集中居住,将零散户向搬迁点集中居住,着力改善农村居住条件。

2、力量上开展三帮扶。以扶贫重点村建设、千村千企行动为依托,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力量上要采取企业帮扶、部门帮扶、社会联扶形式,加大移民搬迁投入力度,着力改善移民示范村基础设施条件,解决贫困地区区域性贫困的突出问题。

3、措施上抓好三倾斜。以扶贫互助资金、扶贫到户贴息贷款、扶贫技能培训项目为依托,措施上采取资金、技术、人力向移民示范村倾斜的方式,扶持移民搬迁示范村群众发展主导产业,着力加快贫困户增收步伐,解决搬迁群众的能力性贫困问题。

4、政策上实施三支持。以扶贫移民示范村建设项目为依托,针对不同的地域,采取不同的搬迁方式,配套相关的搬迁政策。政策上对分流式搬迁出台一定的补助政策措施,增加异地搬迁的补助标准,配套完善集中搬迁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第三篇: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摸底调查报告

为准确掌握我县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状况,摸清全县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和结构等情况,进一步做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根据人社部要求和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统一部署,我县从2011年起连续开展了4次农村实用人才资源调查工作。调查工作主要围绕全县的矿业、林业产品加工、花卉苗木、茶叶、蔬菜、水果、养殖等产业开展,对全县大部分地区农村实用人才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及数据上报工作,为下一步研究探索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奠定基础。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开发,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作用发挥日渐明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壮大、农村发展。四次农村实用人才资源调查工作共抽取13个乡镇92个行政村,共调查统计出各类农村实用人才1841人。

1、按类别划分。一是生产型人才624人,占人才总数的33.89%;二是经营型人才534人,占人才总数的29.01%;三是技能服务型人才111人,占人才总数的6.03%;四是科技带动型人才273人,占人才总数的14.83%;五是社会服务型人才299人,占人才总数的16.24%。

2、按性别划分。男性1738人,占总数的94.41%;女性103人,占总数的5.59%。

3、按年龄划分。40岁及以下的514人,占27.82%;40岁以上的1327人,占72.08%。

4、按文化程度划分。中专、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1772人,占96.2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69人,占3.75%。

5、按职称或技术等级划分。获得高级职称的3人,占0.16%;获得中级职称的45人,占2.44%;获得初级职称的252人,占13.69%;没有获取职称或技术等级的1541人,占83.7%。

6、按培养渠道划分。职业培训机构培训的345人,占18.74%;代继或师承的104人,占5.65%;自学的573人,占31.12%;其他途径的819人,占44.49%。

7、按身份来划分。党员457人,占24.82%;非党员1384人,占75.18%。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农村实用人才的不断增加,特别是生产型人才和经营型人才的涌现,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从这几次调查统计的情况看,还存在许多问题,有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

1、实用人才总量少。抽取的13个乡镇共有农业人口133706人,劳动力67842人,而实用人才分别仅占1.38%和2.71%。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农户仍处于一般的生产、经营水平,规模不大,效益不高。

2、人才观念滞后,社会整体氛围不浓。对人才的概念存在模糊认识,认为只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才是人才,“尊重农民劳动、尊重农民创造、尊重农村人才”的氛围不浓。

3、获县级以上奖励人数少。曾获得县级以上奖励的农民技术人员39人,仅占农村实用人才的1.58%。其中,曾获地市级奖励的2人,占0.11%,曾获县级奖励27人,占1.47%。

4、文化程度偏低,发展突破意识不强。调查统计中发现,中专、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实用人才占96.25%。

5、文艺人才偏少,农民文体生活贫乏。调查统计中发现,全县文体艺术类人才21人,仅占1.14%。农民文化生活并不十分丰富。这与农村生活环境、农民素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6、技术人才少。通过人事部门组织评定技术称号的农民技术人员仅占农村实用人才的16.3%。其中,农民高级技师3人,占0.16%,农民技师45人,占2.44%,农民助理技师和农民技术员252人,占13.69%。

7、农村人才老龄化严重。40岁及以下的农村人才仅占农村人才总数的27.82%。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重视不够,工作力度相对较弱。一些乡镇领导在思想上存在误区,认为人才工作缺乏刚性的要求,也就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在工作中对农村实用人才缺乏有效的管理,缺乏恰当的评价,缺乏必要的激励。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还处在自然发展的层次,放任自流的现象比较明显。

2、农村实用人才外流比较严重。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已成趋势,特别是思想比较解放、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青年农民,纷纷进城务工或创业。直接导致农业劳动力供给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失衡,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后备力量严重不足。

3、农村实用人才开发资金投入不足。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很少,有些乡镇拨出一部分经费,但也难以满足培训的需要。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不经常、不系统、不全面。由于缺乏配套的资金、技术、信息等激励服务措施,一些农村实用人才难以发挥技术优势,不易产生辐射示范作用。

四、针对我县农村实用人才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打破传统的人才开发理念。

要紧紧抓住农村人才资源开发重头戏,把开发农村人才资源作为人才工作及农村经济服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加大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速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要营造浓厚的人才开发氛围。要采取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农村实用人才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先进事迹和发挥的积极作用,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营造一种“尊重农村人才,爱护农村人才,帮助农村人才,向农村人才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农村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让全社会来了解、关心、支持、重视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

(二)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农民素质。

当前,要突出解决农村实用人才自然成长的态势,逐步走上实用知识、应用技能培训提高的轨道。要整合培训资源,按需施教,培养一支数量可观、门类齐全、结构合理、适合当前生产力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把人力资源转变成人才资源,使人口包袱转变成人才财富。一是要制定培养总体规划。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之中,统筹考虑,同步推进。二是要培养特色产业紧缺人才。围绕我县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目标,按照“一个专家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培养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紧缺人才。三是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坚持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引导和鼓励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青少年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让他们带着技术回家参加农村建设或服务于我县新兴的矿产、林产、绿色食品等工业产业。同时,政府要加大投入,鼓励职业教育的发展,让农村学子上得起学、上得好学。四是要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县、乡、村级组织实用技术教育网络,大力开展培训教育。县里重点培训乡、村科技干部和致富能手;乡、镇、重点培训科技示范户;村级组织则可采取科技示范、经验传授为主的方式,对普通群众进行实用技术、致富技术的传授推广。综合利用基层党校、农民学校、农广校、农科教中心等教育资源,帮助农村实用人才系统学习农村实用技术知识和涉农相关政策;通过组织文化下乡、农民文体艺术竞赛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的文体艺术生活。从而,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素质有普遍提高,实现从传统农民到现代农民的转变。五是组织科学技术下乡。充分发挥“政府牵头的”作用,组织科技下乡活动,把信息、技术送到企业车间,送到田间地头。

(三)建立评价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一是要创新农村人才职称评审机制。根据农村人才特点和实际,转变服务手段和方式,针对农村山区信息比较闭塞的情况,及时主动将相关政策规定和申报要求传达到各企业和乡村组织。要确定不惟学历、不惟资历、不惟身份、不惟年龄的“四不惟”政策,在评审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实绩、效益和社会贡献率。同时,要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充分激发农村实用人才的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二是要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机制。村、乡镇要采取一定的形式,针对不同专长的农村实用人才发放如“生产能手”、“种植能手”等证书或牌匾,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社会认可度,营造尊重农村人才的良好氛围。三是建立农村优秀人才选拔机制。要制定出台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选拔和管理暂行办法,对农村实用人才选拔的对象、范围、条件,以及选拔程序、管理制度和享受待遇给予明确规定。按照程序、标准,每年组织合理选拔,真正把农村中能带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走向致富之路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同时,在实施新农保后农民退休享受农保金时,对获得初、中、高级别农村实用人才职称的人员,给予发放适当的退休津贴,激发农村人才的工作热情。

(四)注重示范引导,发挥领军作用

要明确“一人带一业,一业富一村,一村带一方,辐射周边乡、镇、街道”的农村实用人才长远工作思路,构筑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的舞台,让农村实用人才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成为创业的领头雁,充分发挥其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积极作用。一是引导农村人才开展科技推广。充分发挥农村人才传授农村实用技术“灵活机动、通俗易懂”的优势,积极引导科技水平高、具备技术职称的农村拔尖人才“立足农村、服务农民”,开展“传、帮、带”,带动更多的农民奔小康。二是引导农村人才搞好示范带动。充分发挥其技术过硬、敢于示范的特点,引导办实体、办企业,做给群众看。通过示范引导,让农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三是引导农村人才帮助农民致富。通过政府给政策、帮困难等方式,鼓励农村人才为农民致富找路子。通过引导,农村人才和农民以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进行合股,把农村实用人才凝聚起来,真正形成人才智力优势,建立“专业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帮助农民致富增收。同时,积极引导各类农村人才进村入户,进行各种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帮助解答疑难问题,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是一项战略任务,责任重大,意义深远。面对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人才资源配置的新形势,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研究新情况,掌握新规律,探索新办法,创立新机制,从而解决新问题,克服新困难,实现开发农村实用人才工作新突破,为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贡献。

第四篇: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调查报告

历时三个多月,跨越5个省,一份全景式反映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厨房和学生营养状况的调查报告日前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正式对外公布。这份报告共调查了新疆、青海、内蒙、云南、甘肃、山东五省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近5万人,共对5100多名学生进行了营养状况调研,对3853学生进行了体检。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亟待改善,43.2%的学生上课时感到饥饿,近半数受访学生营养不良,受访地区学生身高比北京同龄学生低6厘米。

2012年6月15日,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九阳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起了“希望工程营养健康计划——九阳希望厨房2010公益行动”活动,该活动深入到云南、青海、内蒙、山东、新疆5省实地调研了100所学校。考察团有全国知名的营养专家解放军309医院营养科主任张晔、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教授李铎,有腾讯、新浪、搜狐、网易、千龙网、中华网、凤凰网、人人网、第一视频、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公益时报、健康时报、贝太厨房、GOOD好主妇、都市主妇、时尚好管家、齐鲁晚报等的编辑、记者,还包括闫妮、高亚麟、陈晓东、邬君梅、刘之冰、茹萍等演艺界明星。

所有考察队员返京后,2012年九阳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九阳希望基金,将利用10年时间,募集和捐助5000万元,专项用于为贫困地区的希望小学建设“希望厨房”,改善贫困地区正处在成长发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营养不良的现状。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调查报告指出:受访学生中17.7%的孩子们经常喝生水;接近半数受访学生体型偏瘦,营养不良,其中,两成的学生属严重营养不良,营养不良现象在6-8岁学生身上表现最为明显,营养不良率超过八成;受访地区学生身高低于北京同龄学生6厘米,低于上海学生3.5厘米;儿童身高和体重与城市儿童相比要低1-2个年龄段。而且,从调查可以看出,农村学生饮食习惯受到城市文化的诱导,58.1%的学生最喜欢喝的饮料是可乐,54.9%的学生最喜欢和“果汁”(汽水),孩子们喜欢吃在他们看来比较“稀罕”食物:比如面包、牛奶、巧克力等。

此次还对上述5省的100所贫困地区学校的厨房进行了全面考察,调查报告显示,贫困地区厨房的三个突出问题是:厨房设施严重缺乏、老化严重,卫生条件差;厨房工作人员营养膳食观念落后;学校食堂功能缺失,学生就餐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报道还对希望工程全新公益项目“希望厨房”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它认为,希望厨房的建立能够改善学生用餐环境;提升学生餐饮质量;保障学生饮食卫生;为学生营养餐的实施提供可靠的硬件支持;普及营养知识,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为贫困地区学生营养改善之路进行有效的探索。

解放军309医院张晔认为,这份调查报告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学生的营养现状。她认为,解决贫困地区孩子的营养不良问题,必须因地制宜,要根据各个省份的不同情况,让营养专家为孩子们制定膳食营养食谱。在小学阶段,就要让孩子们了解必要的营养健康知识十分必要。这就要对教师、食堂从业人员加强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监管,让学校的厨房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成长加油站。

浙江大学李铎教授明确指出,贫穷地区孩子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发展,如果我国有几百万的营养不良儿童,贫富差距将会进一步的拉大,我国将永远不能成为一个发达的、文明的、现代化的世界强国。

第五篇:移民搬迁协议书

甲方:xx乡人民政府乙方:000为加快移民搬迁进度,高质量、高标准的完成随集镇搬迁移民房基础部分(地圈梁以下,不含地圈梁)的工程建设任务,经xx乡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甲方)与阳安德(以下简称乙方)充分协商,甲方决定将随集镇搬迁移民房基础部分(地圈梁以下,不含地圈梁)的工程委托给乙方负责组织实施,现就此事达成如下协议:

一、受甲方委托,由乙方负责组织施工队伍完成xx乡龚家湾村、居委会两个单位搬迁至青波浪新集镇共计144户个人移民房基础部分(地圈梁以下,不含地圈梁)的工程建设任务。

二、由甲方提供设计图纸三套:80平方米(单户)、160平方米(合建)、基础超深处理方案各一套,乙方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对照图纸组织人员进行施工,不得擅自变更,如确实需要变更,则必须由甲方及设计方出具书面材料后方能实施。

三、乙方必须自觉接受甲方及受甲方委托的质监或监理公司的监管,确保工程质量,不得偷工减料,如因施工质量问题造成房屋开裂、下沉、断缝等现象的,乙方必须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四、由甲方配合乙方协调外部环境,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在施工过程中,乙方必须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如出现安全事故,则一切责任均由乙方承担,甲方概不负责。

五、由甲方付与乙方工程施工费用(含税)共计000整(000元),分四次付款,施工队伍入场时预付0万元(0元),工程完成50%时付0元(0元),工程全部完工并经质量验收合格后付0元(0元),余额作为工程质保金,待一年后如不出现质量等问题再一次性予以结清。

六、此工程实行总额包干,协议签订后,如因工程需要超出预算资金范围的,乙方必须无条件予以施工,不得拖延或停工,甲方也不再对此工程资金进行重新核算或补偿。

七、施工时间:自签订协议之日起至2009年10月5日止,为期三个月,乙方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施工(如因外部环境造成阻工或停工的,相应延长施工时间),如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完成施工,每超过一天甲方有权按总工程款千分之二的标准收取乙方违约滞纳金。

八、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一份,自签订之日起生效。甲方:乙方:

下载宜君县农村贫困地区移民搬迁摸底调查报告(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宜君县农村贫困地区移民搬迁摸底调查报告(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移民搬迁申请书 - 最新

    xxxx县扶贫移民搬迁申请书 我是户主叫 ,属农业户口,现住xx县 乡(镇) 村(社区) 村(居)民小组。是(否)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现有家族人口 人。 根据有关规定,我家符合下列扶贫移民......

    移民搬迁协议书

    移民搬迁协议书甲方:xx乡人民政府 乙方:000 为加快移民搬迁进度,高质量、高标准的完成随集镇搬迁移民房基础部分(地圈梁以下,不含地圈梁)的工程建设任务,经xx乡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甲......

    移民搬迁申请书

    移民搬迁申请书,这个移民搬迁有大规模的搬迁,也有小规模的搬迁,而且一般搬迁原因是以自然原因为主,所以需要大小规模搬迁。以下小编准备了两篇移民搬迁申请书,可供大家参考。下......

    移民搬迁协议书

    移民搬迁协议书 甲方:xx乡人民政府 乙方:000 为加快移民搬迁进度,高质量、高标准的完成随集镇搬迁移民房基础部分(地圈梁以下,不含地圈梁)的工程建设任务,经xx乡人民政府(以下简......

    移民搬迁申请书

    移民搬迁申请书 xx镇人民政府: 申请人:xxx,男,现年x岁,农业户口,全家共有x口人,家住xx镇xxx村xx组。 申请事由:原居住地只有一间土坯房。由于年久失修,房屋到处都是裂缝,加上x年x月x日......

    摸底调查报告

    篇一:调研摸底报告 永定博爱九年制学校 “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教育活动调研报告 根据《关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集中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

    移民搬迁调查分析—基于陕南移民搬迁调查报告(合集五篇)

    移民搬迁调查分析—基于陕南移民搬迁调查报告 张国栋谭静池李玲 内容摘要:陕南移民搬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最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搬迁移民240万人,比三峡移民多100万......

    贫困地区扶贫移民搬迁现状和模式的调查与研究5篇

    贫困地区扶贫移民搬迁现状和模式的调查与研究 千阳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移民搬迁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生存与发展的一项基本手段,在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存条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