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店口工业园区实施生态化改造工作总结
店口工业园区实施生态化改造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按照《关于开展〈钱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的通知》的精神,店口镇在店口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店口镇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生态化建设和改造,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加强领导管理,提高环保认识。
店口镇政府十分注重生态建设工作,在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店口镇组织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建立镇生态化建设与改造的长效管理机制。坚持依法监管环境、保护生态、治理污染,理顺镇域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做到管理机构、职能和人员三落实,建设、改造与长效管理并举。2007年,店口镇全面开展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对全镇的小熔铸行业进行整治,共关停、移地改建小熔铸炉1284只,新上一批电炉和除尘设备,累计投入改建资金6000余万元,同时店口镇企业还与诸暨市环保局签订《环保守法承诺书》,切实的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全面提高了店口镇的环境质量。
坚持规划引导。
2007年店口镇人民政府成立诸暨市店口镇工业循环经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投入20万元,于12月委托杭州环保科技咨询有限公司编制了《诸暨市店口镇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开始实施店口镇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完善镇域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发展的要求,规划建设各类环保基础设施,完善镇域内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工业废物、污泥等集中处理设施。一是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目前前期规划、设计论证、土地申报手续等工作已在全力推进,一期设计日处理2万吨污水处理能力,计划投资1.15亿元,将于10年10月底竣工。届时店口污水收集管网会更加完善,确保污水收集率、处理率、达标率达到要求;二是完善园区内的渠网设施建设,加固了镇域了主要河塘的堤岸,在保证了河塘水质的清洁,又美化了镇区的环境;三是中央渠道生态浮床建设。为了有效的遏制中央渠道水体富营养化及黑臭,店口镇投资100万元,由店口镇人民政府牵头,上海水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中央渠道生态浮床建设取得显著效果,而其水上园艺特色,也进一步提升了集镇的景观。四是投资建造固废焚烧处理中心。从07年下半年开始,固废处理中心建设开始,一期投资近6000万元,于08年6月点火投入运行。二期目前正在申报阶段,计划于6月份开工建设,投资约2600万元。
加强技术改造力度,培育企业生态意识。
店口镇企业深入开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深化工业防治工作,提高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培育企业自身崇尚自然、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良好生态意识。一是借助中介机构力量,通过政府引导、专家评审、企业整改等程序,全面推进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目前,店口镇的海亮集团有限公司、露笑集团有限公司、万安集团有限公司、盾安精工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中亿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盾安阀门有限公司、浙江东大水业有限公司、浙江全兴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完成了清洁生产改造工作,通过了有关部门的审核验收,被评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浙江虹绢丝绸集团有限公司也已参加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现正在等待有关部门的验收;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诸暨市露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被评为节电竞赛先进企业。二是争创“绿色系列”、环境友好型企业。在生态市建设“绿色系列”创建单位中,店口镇雁力坞自然村、渔村自然村、鲁戈自然村获得诸暨市级生态村称号,店口镇店口六村自然村、下畈自然村、南联村获得绍兴市级生态村称号,店口镇北社区陈仲伟家庭被评为省级绿色家庭,海亮集团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绿色企业,浙江盾安阀门有限公司被评为环境友好企业。三是加大店口镇电镀行业整治工程。投入4000万元建立店口镇电镀中心;投资150万元对重点污染企业实行网络在线监控。对电镀中心产生的三废进行治理和综合利用。电镀废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酸碱、铬铜镍等重金属离子、氰等高毒无机离子,园区内的电镀废水处理厂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处理,确保水质稳定达标;而电镀工艺产生的酸雾、碱雾、铬雾等多种废气,电镀中心普及了废气的收集吸收装置,降低了废气的危害;电镀中心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则出售给湖北大冶的具有相关污泥处理资质的固废处理公司进行重金属回收提炼,变废为宝,既减少污染物排放又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了“一石二鸟”。
生态建设的目标是循环经济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协调发展,店口镇作为诸暨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面对的问题还很多,存在的不足也要清醒的面对,店口有信心、有能力成为一个更好更强的生态化的“诸北小城市”。
店口镇人民政府
二OO八年五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用生态化的理念发展工业园区
用生态化的理念发展工业园区
──关于榆佳工业园区建设生态型园区的实践与思考
□ 拓巍峰
近年来,随着我国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不断深化与拓展,各种形式的工业园区纷纷兴起,发展理念日趋成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在当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的浪潮下,“生态型园区”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观念被逐渐推广并运用于实践中。生态型园区是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遵从减量化(Ru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构建园区内的产业循环,形成独有的生态链和生态网的新型园区。
榆佳工业园区如何在众多的工业园区中脱颖而出,在建设生态型园区的同时彰显出自己独特之处,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命题。近年来,佳县县委、县政府一直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道路,在发展工业中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保护中涵养工业经济,逐渐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建设生态型园区新路子。
建设生态型园区的主要缘由
榆佳工业园区位于佳县王家砭镇北,地处能源新都榆林的腹地,周边有起步早、规模大、实力强的榆神工业区、榆横工业区等。相比
之下,榆佳工业园区起步较晚,资金不足,引进项目相似度高,在能源化工方面缺乏竞争力。为此,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寻求突破,依托园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周边良好的天然植被,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立体式、生态型特色园区。充分利用“生态牌”优势,实现生态招商、生态创收、错位发展。同时,园区处在黄土高原和风沙高原交接地带,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而在周边不乏有因过度开采导致水土植被破坏、环境重度污染的例子。因此,我们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树立生态的理念,注重环境的保护。
建设生态型园区的支撑条件
近年来,佳县县委、县政府不断分析研究县域资源和区位现状,积极挖掘比较优势,使建设生态型园区的支撑条件逐渐凸显。
一是区位和资源组合配置条件优越。榆佳工业园区距榆林市区、佳县县城均为40多公里,处于榆太与神佳米两条高速交会处。园区拥有地势较平坦的6万亩国有荒沙土地可供发展,埋藏储量约9000亿吨的岩盐资源,紧邻榆神矿区年近亿吨的煤炭产地,毗靠日可用21万方的黄河漫滩水资源区,资源综合优势非常明显。
二是生态植被和水系景观别具一格。园区周边拥有9万亩良好的天然植被,处于规划面积为100平方公里的森林公园之中,现存近万亩的2块常绿林区将园区分隔为3个片区,具有建设生态型园区的先
天优势;新城片区内芹涧沟和老汉沟两沟环岛聚水,将打造近千亩水面景观,亲水式、台田式居住片区将呈山地城市的独特风格。
三是发展战略和主导产业定位超前。园区规划面积40多平方公里,发展战略定位为“一谷、一城、一基地”,即“中国盐谷”“第三代生态科技产业城”“光电新材料产业基地”,主导产业确定为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特色轻工、生产性服务业、房地产、文化休闲等七大产业。园区目前已入驻11户企业,正在筹备入园的10户企业,主要承建盐化工、煤化工、多晶硅、镁合金等项目。其中,陕西有色天宏公司一期投资210亿元建设电子材料工业园,江苏省盐业集团公司投资117亿元建设盐化工及相关产业项目。园区内产业间的关联度高,在企业间和产业间可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及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格局,能够培育成特色的产业链群。
建设生态型园区的工作思路
近期,佳县县委、县政府统筹考虑园区的近远期发展,以“绿化是最大的生态”为发展理念,委托专家修编了《榆佳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着力把外部特色转化为内在优势,为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打开了新思路。
一是科学规划,从起点上构建生态园区。园区在原有规划基础上,对总体规划进行了科学合理的修编,使其品位更高、功能更全、后发效应更长、发展空间更大。在总体规划中充分挖掘环境特色,依据自
然风貌、环境特征进行了重新谋划、高端定位。主要是坚持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并重、工业化与城市化双促的原则,紧抓区域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把握园区发展趋势和招商引资规律,着力建设“一谷、一城、一基地”,特别是要利用现有的生态机理,以特色的思路来培育特色产业,形成园区特色优势,努力建设人与自然、产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型工业园。
二是绿色招商,从产业上优化工业生态。园区的产业体系构建要遵循生态化、链群化、特色化、多元化的理念。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我们要按照自身定位,对拟入园企业从环保水平、科技含量、产业先进性及关联度等方面进行细致筛选,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培育“绿色产业链”;要按功能定位和生态链框架,有选择地进行补链招商,集中吸纳同类企业,扩张产业链、产品链和技术链,促进产业链群形成,积极推动企业自发配套,促进补链工程的实施;要选择和培植特色产业,逐步建立以“盐化工、光电新材料产业”为主题的特色产业体系,加速特色产业聚集,赢取园区发展动力,超越同质化的限制;要发展多元化的配套产业,特别是具有创新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园区的聚集效应和联动效应,切实走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三是因地制宜,从绿化上美化园区环境。积极做优园区环境,在园区绿化方面加大投入,提升园区环境品位。注重保护区域内原有植被,扩大和开辟防护林带,建设大型森林公园,构建两个生态涵养隔离区,形成工业园区的绿色背景与屏障,打造一流的绿色园区。利用
供水工程及芹涧沟水系、佳芦河水系,打造园区水系景观。通过道路绿化、生产防护绿地、厂区内部绿地的建设将外围绿化引入园区,使园区内外的绿化成为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建成“鱼骨状”生态绿化系统,形成“厂在林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绿色园区。
建设生态型园区,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榆佳工业园区将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保与效益齐头并进为导向,坚持发展与生态同行,努力将园区建成产业绿色环保、山城风格独特的“产城”融合示范基地,力争在园区建设史上留下独树一帜的印记。
(作者系佳县县委副书记)
第三篇:实施城乡风貌改造二期工程工作总结
石康镇实施城乡风貌改造二期工程工作总结
石康镇城乡风貌二期工程——十字易屋村综合整治,已于2010年5月开工,半年来,在各级领导关心指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风貌改造整体工程已基本完工,改造村面貌焕然一新,独具特色,人居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现将项目实施情况、做法、体会总结如下: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石康镇是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自治区重点镇、卫生镇、文明镇,位于县城东北部,全镇辖区面积195平方公里,下辖26个村(社区),总人口7.3万人,拥有耕地5660公顷。农产品以水稻、木薯、花生、花卉、蔬菜为主。现有各类企业958家,高岭土、陶瓷、烟花炮竹、农产品加工为四大支柱产业。全镇历史文化悠久,现有唐城遗址,石康塔等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字村位于集镇东部,面积约6平方公里,辖11个自然村702户,总人口2873人。合湛高速,325国道,浦铁二级路,湖海运河贯穿该村。十字易屋村正位于高速路出入口和运河、国道、省道交汇处。该村小组共110户510人,现有耕地359亩,是全镇高岭土的主产区。已被列为2010年北海市城乡风貌改造二期工程综合整治示范村。
二、易屋村综合整治主要项目
本次易屋村综合整治项目工作目标主要包括: 村屯规划修编,屯级道路硬化、屯级绿化、排水沟、农村沼气项目、垃圾池、村级卫生所、村兽医室、乡镇计生服务所、村级计生服务室、科技服务中心、科技示范户、远程教育站点、新农村示范点、农家书屋、新家庭文化屋等16个城乡风貌综合整治项目。
三、项目实施的主要做法、体会
(一)强化领导,为项目实施提供组织保证
根据城乡风貌改造要求,我镇首先成立了全镇城乡风貌改造领导机构,由叶庆发书记、庞富国镇长挂帅任组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成员从有关部门抽调组成,其次把主要项目细化分解到镇领导、干部、挂点单位、村委,明确职责、任务。再次要求镇建设站全体干部做好全程跟踪管理,服务工作。同时制订了《石康镇城乡风貌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和《石康镇城乡风貌改造“四定”方案》,确定工作任务、时间安排、负责人员、实施进度。做到事事有人管,项项有人抓,件件有落实。从而,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广泛宣传,为项目实施营造良好氛围
按照上级部署,我镇及时在镇、村两级召开了动员会,并通过横额、标语、板报、座谈会、征求意见问卷、设置永久性警示牌等多种形式加以宣传,使项目区群众乃至全镇人民家喻户晓,了解城乡风貌改造的目标、意义、作用,在全镇上下掀起了“加快城乡风貌改造,改善人居环境”的高潮,为项目实施营造了良好氛围。
(三)多方筹资,为项目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这次城乡风貌改造—易屋村综合整治包括的项目较多,需要资金数额大,涉及部门多,手续繁琐。为此,我镇在发动该村委、群众自行筹资投入外,还主动与相关部门反复联系对接,使应拨资金及早落实到位,同时我镇政府也想方设法调挤资金给予支持,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资金的使用得到保障。据统计,该村委及群众自筹投入资金超过32万元,其中村委12万元;上级拨入资金已达87.25万元(相关部门投资未列入)。
(四)群策群力,为项目实施起助推作用
我镇十字易屋村定为北海市城乡风貌改造综合整治示范村后,我镇即将之列为全镇重中之重的工作,半年来紧抓不放,镇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经常到位指挥、拍板、排解难题等,同时多次安排镇村、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到点到位开展义务劳动,大搞环境整治工作。半年间先后投入运输车60多辆次,干部职工投劳800多人次,群众义务投工6622日。此外,还积极协调兖矿北海高岭土公司,锦海高岭土开发公司等相关单位与易屋村挂钩,实行结对帮建,从资金人力等方面予以帮助。
由于党政重视、各界支持,全民动手,从而形成了合力,对城乡风貌改造工程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四、项目实施情况
(一)项目建设情况
1、石康镇十字村(易屋村)立面改造情况:本次规划立面改造89户。其中第一批30户,完成100%,第二批59户,完成30户,占计划50%立面。立面改造面积14000平方米,上涂料的户数有60户,面积10000平方米;瓦尾筑瓦堤压边面积2000平方米。
2、综合整治情况: 建筑面积为575M的村委综合楼全面竣工;标准化公厕已竣工;卫生室已封顶; 3.5公里村屯道路已全面贯通,并硬化;新建球场 1个、垃圾池3个,沼气池36户,排水沟2400米,村屯绿化4000平方米,危房改造9户,拆除旧猪、牛栏36处500平方米。使易屋村不断得到绿化、美化、亮化。
(二)资金使用情况
该项目计划投资380万元,上级已拨款87.25万元,所到资金均按有关规定严格管理使用,从未发现挪用挤占现象。现已用于办公楼建设、环境整治75.9万元。另外,村委群众自筹资金投入32万元。其他项目投入资金由相关部门单位自行管理投入运行,投资使用情况待核。
(三)质量安全情况
为加强对该项目的建设管理,我镇主要督促建设单位抓前期工作、抓开工建设、抓工程进度、抓质量安全、抓文明施工。我镇先后组织5次工程质量安全专项检查,既确保了工程的进度,又保证了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施工期间,从没有发生过施工安全事故。
(四)使用管理情况
为加强该项目竣工验收后的使用管理,我们制定了《十字易屋村城乡风貌改造后期管理制度》,《十字村建房管理办法》、《十字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十字村村规民约》,同时完善
2村务公开栏,认真接受群众监督,厉行民主管理、促使改造后的公共设施使用管理,环境整治不断走上人性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轨道。
五、组织验收情况
2010年10月底,我镇及相关部门单位已组织了初步验收。总体认为:易屋村综合整治工程完全符合总体规划、设计的要求、工程质量符合标准,各项目基本达到预期目标。目前,正补充完善,待全面完成竣工后,再次接受北海市、自治区的验收。相信有各级的支持和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我镇城乡风貌改造必定顺利通过各级的验收。
这期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收效显著,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主要有
1、上级部门应拨资金手续繁琐、到位时间长,不利于资金安排和项目的推进;
2、工作程序复杂,工程量大、时间紧、任务重、资金投入多,招投标运作时间长,阻碍了项目进程。
3、镇村两级财力有限,调挤资金难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进展。
4、项目实施前期,群众热情不高,主动性较差。
下一步,我镇将进一步完善易屋村综合整治工程,并加强公共设施、财产管理使用,同时,认真总结本期风貌改造的经验、做法以及不足,为今后的城乡风貌改造工程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确保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力争改造一个、完成一个、亮化一个,最终实现村村换新貌,人人喜颜开。
第四篇:论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生态化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论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生态化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要:传统建筑材料的发展出现三大瓶颈: 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巨大的能耗、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传统建筑材料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存度非常高, 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童的能源, 环境污染严重, 已成为制约.因此, 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生态化改造势在必行。根据我国传统建筑材料发展的现状, 提出了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生态化的必要性, 并通过分析得出对其进行生态化改造是可行的。发展生态建筑材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关键词:传统建筑材料 生态化改造 必要性
可行性
建筑材料是使用最广、用量最多的材料, 主要包括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建筑玻璃、建筑与卫生陶瓷、砖瓦、新型墙体材料等, 是基本建设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生产与使用的各个过程都与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1.1制约传统建筑材料发展的三大瓶颈
首先, 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是制约传统建筑材料发展的瓶颈之一。建筑材料的生产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资源, 如每生产1 t水泥, 一般要耗用1.6 t石灰质和粘土质原料。建材生产中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非常低, 不合理的开采和浪费更加剧了资源短缺,其次, 传统建材工业大都是高温工业, 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在能源日趋紧缺的今天, 无疑制约着建材工业的发展。传统建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同样消耗大量的能源, 如传统的玻璃、传统的墙体材料由于其保温隔热效果差, 室内温度、湿度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 这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以使室内温度、湿度保持在人体感到舒适的范围内。1.2 生态建筑材料
生态建筑材料又称绿色建材, 指健康型、环保型、安全型的建筑材料, 在
国际上也称为/健康建材0或/ 环保建材0, 它注重建材对人体健康、环保及安全防火性能所造成的影响。此类产品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 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 对生态环境污染小, 可再生资源利用率高, 在设计、生产、使用到再生循环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中都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1.3对传统建材进行生态化改造
对传统建材进行生态化改造就是在对传统建材在原料选用、产品制备、使用处理等过程中进行生态化改造。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原料获取: 尽可能少用天然资源, 尽量使用废渣等废弃物,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属性之定义;(2)生产能耗: 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不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属性之定义;(3)配制过程: 尽量不使用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有机化学物质,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属性之定义;(4)使用: 能改善室内环境质量、具有多yang性,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属性之定义;(5)循环利用: 可以回收利用、循环生产, 成本较低、且无污染。进行生态化改造的必要性
建筑材料体系由建筑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非金属矿物材料三部分组成, 其中建筑材料有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建筑材料等行业。建筑材料工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材料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这些行业的现状主要表现为“ 五大五低”。其中“ 五大” 是指建材产品产量大、企业数量大、职工队伍大、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大;“ 五低” 是指劳动生产率低、集约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市场应变能力低、经济效益。由此可见, 作为传统建筑材料, 一方面在生产中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 产生大量的粉尘和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和环境, 另一方面, 使用中会挥发出有害气体, 对长期居住的人来说, 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对建筑材料的需要, 尽快改善建材工业对资源能源的浪费和严重污染环境的状况, 开展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生态化改造的研究势在必行。同时, 鼓励和倡导生产、使用生态建材, 对保护环境, 改善人民的居住质量, 做到实现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生态化改造的可行性
传统建筑材料主要追求材料优异的使用性能, 而生态建筑材料主要追求材料的环境协调性, 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生态化改造, 主要是提高传统建筑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能, 按环保和生态平衡理论设计制造的新型建筑材料。要实现这一目标, 一是要政策导向, 二是靠科研技术水平支撑, 三是要提高大家自觉使用生态建筑材料的环保意识。
先进的生态型生产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 并被日益广泛的应用到各种传统材料的生产过程中。为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生态化改造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国内外已生产出了各种各样被称之为生态建材的新型建筑材料。因此通过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生态比改造, 发展节能、利废、环保型的生态建筑材料是完全可行的。采用高新技术研制与开发生态建材
人类的能源危机日益加剧,如何节约能源和利用新能源,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太阳能在实现建筑材料生态化的过程中潜能巨大。目前国内外对水泥混凝土制品实行太阳能养护。如美国发明的利用太阳能与冷水喷雾共同养护水泥混凝土制品的新工艺表明,采用太阳能养护,每年可节省能源费用2~3万美元,比自然养护周期缩短1/3~2/3,可加快场地周转同时不需要浇水盖草帘,节约养护用水。此外利用太阳能光电板制作屋顶材料和窗户也逐被广泛认可。太阳能是巨大的能源库,为人类提供方便而干净的能源,如何利用太阳能开发生态建材是需要继续研究的重要课题。
加快建材产品绿色度评价体系的研究,推进生态建材的认证标准建设
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建材产品绿色度的评价体系,目前市场上的所谓绿色建材”产品鱼龙混杂,因而迫切需要在生态建材的研发和生产的同时加快建材产品绿色度评价体系的研究进而推进生态建材的认证标准建设。由于建筑材料种类繁多,每种建材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主要方面也各不相同,不可能有一个适用于所有建筑材料的产品绿色度评价体系。鉴于产品绿色度评价工作的复杂性,笔者认为可以先对使用量大、环境负荷生重的典型材料评价体系作出重点研究,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人断完善,由点到面逐步建立全面的绿色建材评价体系,最终形成一套权威科学生态建材认证标准。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加强宣传教育
n 生态建材的研发和生产固然重要然而决定生态建材生死存亡的关键还在于大众的消费趋向
和认同程度。当前虽然人们对建材的环保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更多的是局限于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室内污染范畴,对建筑材料的取舍起着重要作用的建筑设计师和结构设计师们选材时往往更看重材料的结构、装饰和功能等特性,而无视其环保性,尤其是全生命周期内的环保性。所以仍然需要加强建筑材料的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克服选材过程中的近视,对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和专业工作者更应加强生态建材的专业教育工作。
提高政府决策过程中的环保决策能力
政府决策对社会的影响巨大、强化决策者的环保决策能力,从内要提高决策者的环保素质,令其在决策过程中自觉贯彻环保精神,从外则要制订相关政策对决策者的决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评估和监督,造成巨大环境问题者应追究相应责任。
加强立法和监督,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
法制是实现建材生态化的强力保障。在这方面我国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如针对实心粘土砖的使用和推广新型墙材已出台大量的法律法规,对商品混凝土的强制推广,2001年《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规范》的实施和强制执行,都为我国建材生态化提供了强力的法律保证。但从整体上讲仍然不够。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加强立法和监督,实施严格的环境认证制度,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措施
世纪是环保的世纪,是人类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视环境和健康功能的世纪。传统建材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 生态建筑材料作为跨世纪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健康学等学科相交叉的生态环jing材料学,集可持续发展、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等前沿科学技术于一体,代表着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方向,符合人类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要实现建材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把传统建材逐步转变为有利于地球环境的生态建材, 这是新世纪发展的要求, 是城市建设的根本途径, 也是保护生存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需要。同时, 对建筑材料进行生命周期评价也是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洪紫萍, 王贵公.生态材料导论.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 01.〔2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2002 中国绿色建材发展论坛.200 2 , 1 1.〔3)王天民.生态环境材料.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 000, 12.4.王新友。环境材料与绿色建材[J],建筑材料学报,1998年第8期。
5.中国新型建筑材料专业委员会。21世纪的新型建材,1997年论文集。
第五篇:腊口镇坑口村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总结
腊口镇坑口村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总结
坑口村认真贯彻青田县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工作部署。在去年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加大建设力度,把“坑口村”作为镇“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较好地改善了创建村人居环境,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取得初步的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健全组织。制定出台了《腊口镇坑口村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实施方案》,并成立了由刘回波为组长,罗祖勇为副组长,黄登成、黄永龙、黄凤南、叶兴友、季建勇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住村干部为具体负责人的工作指导组,会同“驻乡进村、组团服务”工作组,全面推进腊口镇坑口村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
(二)明确任务。
一是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创建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对各村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梳理,按照“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逐一制定解决方案,通过各种有效措施,使问题切实得到解决,前一阶段,通过调查梳理,在生产发展、项目建设、组织建设、干部作风等各类问题16件,已全部落实责任人,逐步进行解决。
二是把生态村创建与基层政权调控力建设有机结合,在开展基层调控建设过程中,突出抓好村级民主管理公约的制定、“村务员”确定、党建述职评议和村干部绩效考核等环节。
三是按照“生态班子”建设的要求,重点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的队伍建设,提高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发展经济的能力。
(三)整合资源
一是找准发展路子。充分利用部门机关党支部结对和“驻乡进村”工作组进驻的有力优势,全力帮助共建村找准发展路子,制定发展规划,兴办集体经济项目,壮大发展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目前,我村已根据生态文明村创建的不同要求,结合村的实际,分别制定了初步发展规划,确定了短平快的项目2 个,联系帮扶资金2.5万多元。生态文明村坑口村,县质监局的陈建清同志驻村,根据坑口村每年有大中型水库5万7千元的项目资金补助的特点,确定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进行村庄环境整治项目,对村内道路、环境进行治理,修建公厕。
二是夯实基层党建基础。通过结对党支部和“驻乡进村”工作组,帮助指导结对共建村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民主决策机制,推广“四议两公开”制度;协助村党组织研究制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规划和计划;加强农村党员的培训和
发展工作。每年在结对共建村开展上1次党课、做1次专题报告、举办1次警示教育活动。
三是解决民生难题。按照县委“民生和谐年”的要求,把为基层群众、党员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作为重要内容,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要求每个机关结对党员和干部每月进村走访党员1次以上,为群众、基层党员解决生产经营、就业就学、社会事务办理等方面难题2件以上。
四是促生态文明。我镇抓住整治“脏、乱、差”为突破口,全力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通过引导,组织村民群众进行义务投工,大抓环境卫生整治,确保生态文明村创建有序开展。特别组织村民大搞村内卫生环境,清理卫生死角,并在村边规划出合理的地方,进行垃圾集中堆放,填埋处理。积极规划生态环境中改厕项目,积极跟有关部门协调赞助资金解决污水处理工程和生态文化户外休闲场的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经济不发达,经济指标实现难度大,创建文明生态村须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乡镇和村在缺乏资金扶持的情况下,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三、下阶段进一步工作
下半年,我村创建工作进入攻坚阶段,按既定规划进行改水改厕,铺设巷道硬底化。建设生态文化休闲场所等创建
工程。为使创建工作按期达标,将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强有力措施,强化工作责任制,强化资金筹集,确保工作如期完成:
坑口村主要工作任务
1.生态经济方面做柑桔高接换种工作。
垟岙行政村有柑桔树989亩,年产柑桔1385吨,由于近几年桔树的老化和品种的单一化,农民增产不增收,出现卖桔难、收入低的普遍状况,为了生态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我镇领导和县工作组同志与县科技局取得联系,拟在垟岙搞8至10亩柑桔高接换种示范性试验,具体嫁接工作准备2010年8月份完成。
2.生态环境中的“三化”工作,我村拟在2010年10月份建造一条垟岙村至马岙自然村的水泥路面。该段路长0.7公里,路宽4米,水泥路面厚度18厘米,预测工程造价20多万元。需县“驻村进乡,组团服务”工作组领导与有关单位联系,争取县职能单位的资金支持。
3.生态文化中的“村村通”,马岙自然村有22户有72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通有线电视,我们与县广电局联系,争取2010年户户通上有线电视。
腊口镇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