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社工机构的问题及解决
【内容提要】上海出现了中国大陆首批的专业社工,对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社工——案主”社会网络关系的构建问题,仅仅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是无法解决的。本文用社会网络这套经济社会学的解释范式来分析社会工作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明确了社会网络对社会工作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对我国社会工作中社会网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尝试地提出一些社会网络建构的对策。【关 键 词】社会工作 社会网络 本土化
十六大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而中国的社工队伍如何建设?社工本土化的问题就成为重要的讨论议题。国内有很多文章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问题进行探讨,但一般从社工的理念、方法出发,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很少从“社工——案主”这个微观的视角进行分析。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运用社会网络理论一般是试图设计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的基本工作模式。本文认为在社工的工作关系中,“社工——案主”的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其关系的良性发展是社工成功本土化的重要方面。那么,上海专业社工存在哪些实际问题?如何实现社工的本土化?怎样构建社工及案主的社会网络?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本文希望通过社会网络理论来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关的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可行路径。
一、社会网络对社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网络分析——经济社会学的一种解释范式,正作为一种理论分析的工具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运用。社会网络这套分析方法和技术,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是密不可分的,有的学者甚至将两者等同。要明确社会网络,首先要清楚社会资本的概念。林南认为,社会资本是从嵌入于社会网络的资源中获得的,它植根于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中,地位获得中的社会资本分为两类,一是“摄取的社会资本”,即嵌入于社会网络中,能为个体所获取的社会资本,亦称为社会网络资源,二是“动员的社会资本”,即地位获得过程中实际利用的社会资本,亦称为社会关系资源。因此,“社会资本可被定义为嵌入于一种社会结构中的可以在有目的的行动中涉取或动员的资源”。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可以看出社会资本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而这种可以名之为社会资本的社会关系,我们称之为社会网络。这种社会网络,是一种社会信任的关系,由互惠规范而生。达沃指出社会网络这一概念应包括四个纬度:结构纬度(structure)、资源(resource)、规范(normative)与动态过程(dynamics)。结构纬度反映行为主体间的关系形式、强度及网络大小。资源纬度指人们可从关系中获得满足其需要的东西,通常区分为情感性支持与工具性支持。规范则由规定网络内或网络之间行动的行为规则、要求与禁忌等,如责任、义务、互惠。动态过程涉及社会网络如何在一定脉络下因时而变以及个人如何操控其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强调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互惠关系的建立。在这一方面,专门与人打交道的社会工作发挥了充分的优势。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它以科学专业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通过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的工作方法来达到助人的目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普通性的助人活动,它需要很多专业理念和技巧,如同感、尊重、真诚等等。社会网络与社会工作通过人这个主体内在地联系在一起。
社会网络对社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认为上海社工社会认可度低以及社工本身没有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归根结底是因为专业社工的社会网络、案主的社会网络不健全。上海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工及案主的社会资本的缺乏(社会网络不健全),因此,构建社会网络对于解决案主问题,提高社工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社工本土化的重要方面。专业社工如果拥有强大的社会网络,就可以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源,更好地解决案主的问题;案主如果能拥有强大的社会网络,就可以嵌入到社会当中,实现自助,避免再社会化的发生。
二、我国社会工作中社会网络现状分析
(一)案主的社会网络小而窄,同质性大,与社工的关系是弱关系
上海青少年社工服务的对象是16-25周岁三失(失业、失学、失管)的青少年。这些青少年都是需要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其自己形成的网络是小而窄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这种网络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个体并没有真正嵌入到社会网络中,而是游离在社会网络之外。社工所服务的对象本质上是弱势群体,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无力改变自己的现状。他们的社会网络同质性大,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交换、借用和摄取。而且案主本身的社会网络是不健全的,社会网络微小的变化就可以改变案主社会资源的占有量。一个人所得到的来自非政府的帮助受他所拥有的社会关系资源的影响。一个人的社会网络受两个因素制约:第一,他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及数量;第二,与他有某种关系的社会成员拥有的他所需要的东西的多少及其向他支付的可能性。不同的人对社会资源的在乎程度是不同的,主要看其拥有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而社工所服务的案主在这两方面都处于劣势。整体来看,社工与案主的关系是弱关系,这也验证了格拉诺维特指出的“强关系是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等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而弱关系则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因为群体内部相似性高的个体所了解的事物、事件经常是相同的,由于弱关系的分布范围较广,它比强关系更能充当跨越其社会界限去获得信息和其他资源的桥梁的作用,可以将其他群体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这些群体的某个个体。”社工就充当这种桥梁的作用,将案主与信息、资源联系起来。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社工与案主间仅是业缘关系,案主通过弱关系获取资源的多与少还取决于社工人员的业务素质。
(二)社工存在的理论诉求不合理,与案主关系的建立带有“强制性”
就上海社会工作产生的原因来看,上海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流动人口很大。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社会问题,尤其是犯罪低龄化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上海快速稳定的发展。面对这些社会问题,上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社会工作是解决这些问题众多尝试中最有效的一种。上海专业的青少年社工的出现是基于“预防和减少犯罪”这一目的,其工作也是基于这一目的而展开的。约翰·肯尼迪总统曾说:“公共福利一定不能像海滩救援工作一样,仅仅打捞起遇难者的尸骸。它的重点一定要逐渐指向预防和康复。”但这是站在政府的立场上,而不是案主的立场。社会工作的理念强调一切以案主的需要为出发点,从这一点上来说,上海专业社工存在的理论诉求就是不合理的。“预防和减少犯罪”已经将案主贴上了标签,也确定了专业社工的工作对象。基于这种目的产生的行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网络也就不可能一切以案主的需要为中心,这是与社会工作理念相矛盾的,这种社会网络也是不稳定的。一方面,案主对“政府角色”的社工存有戒心,没有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社工以救助者的身份甚至政府慰问员的角色出现,这样的关系很难产生信任,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工作关系的维持。而且中国人遇到困难时,一般先自己想办法,“求人不如求己”,实在解决不了的,再救助于亲人、朋友,很少求助于外人。这一点,费孝通的差序格局就是最好的诠释。另一方面,帮助案主只是社工“例行公事”,没有互惠的效果。社工与案主的互惠交换很少,案主通过社工获得很多资源,如就业信息、技能培训、信心等,但社工从案主那里得到的或许是感激与成就感。缺少了信任和互惠,“社工——案主”的社会网络是很脆弱的,会随着个案或团体工作的结束而瓦解。对于青少年社工和案主而言,互动的次数很少,一般半年举行一次团体活动(包括八小节),社工与案主感情力量的维持主要基于工作的需要,社工工作的原则也不允许社工人员对案主加入太多的私人感情。社工与案主之间是工作关系,一旦个案或团体工作结束,他们之间已形成的网络关系也就结束,除非“社工——案主”的关系再一次建立。
(三)社工机构管理复杂,社工的网络不健全
上海现在有六所专有的社工机构:潍坊街道社会工作站、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东方医院医务社工部、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站、上海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社工的机构比较复杂,政府介入太多,导致职责不分明,如徐汇区社区青少年工作站,是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的下属组织,但同时受徐汇区团区委的指导监督。当遇到事情时,就不知向哪个单位汇报解决,影响工作的效率和实际效果,应该加强社会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设。另一方面,中国社工机构有半行政性和半专业性的特征。像民政、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基本上从事着实际的社会工作,他们是我国当前社会工作的主体,专业的社工所从事的工作与这些部门的职能与交叉甚至重叠的地方。
资源纬度方面,社工利用社会资源方面还不充分。或许社工得到社会的认可还需很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社工要与很多组织、单位接触以利用社会资源帮助案主解决困难。但就目前来看,上海社工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是很弱的,主要原因是社工的地位还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其他同级部门对社工的工作并没有足够重视,社工只能通过政府或原有的社会网络来开展工作。社工点设在各个街道,社工日常工作的开展需要街道居委会的支持与帮助。对于居委会来说,这是额外的工作,往往以一种勉强的态度应付。社工若没有政府的支持,很难开展工作。
如徐汇区对全区青少年进行摸底排查的工作中,社工就要借助社工点所在的街道部门的力量,工作的开展主要以政府文件命令的形式传达到各居委会的,这种实际关系的维持靠的就是政府的行政力量,社工若非依靠政府作后盾,仅靠“职业雷锋”的热心,是无法建立起应有的社会网络的。
三、我国社会工作中社会网络机制建构对策
(一)扩大案主社会网络的异质性,重视社工的“桥梁”作用
若要真正改变案主的生存状态,就要提高他们社会网络的质量,扩大社会网络的异质性。对于青少年案主这个群体,一方面其自身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取得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应提高其获得信息和社会资源的能力。在现代社会,政府有责任通过制定更加公平的社会政策去有效的支持类似的弱势群体,也有责任通过援助和保障活动去改善他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社会资本。政府主导下专业社工的出现恰恰解决了这个难题,社工通过社会网络利用社会资源:与一些技能培训部门建立联系,介绍案主工作,给案主提供技能培训和意见咨询,鼓励案主自立自强。案主通过共同的学习、培训和社区公共服务活动,可以学到一定知识和技术,促进再就业,同时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案主战胜困难的信心,在他们之间建立起了支持性联系,形成了初步的社会网络,为案主的自助奠定了基础。
(二)社工与案主的关系“人性化”
我们必须明确社会工作者同工作对象在观念上的契合有助于助人活动的启动与发展。社会工作者去理解工作对象,包括其需要及希望的满足需要的方式、接受他人帮助的方式、及他对受助过程的理解。理解了这一切并对之进行科学的评估,社会工作才能实际地启动对工作对象的帮助。在这方面,要顺利地启动助人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要考虑到工作对象的处境、他所享有的文化、他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受助的经验,这就是社会工作助人理念上的本土化和处境化,而不是从“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出发。
(三)社会工作本土化,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我们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中,有一些职业或岗位正直接或间接地从事着社会工作,如民政部门、劳动部门、工会妇联等等。他们从事着实际的社会工作,并获得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刚刚起步的专业社工是极其宝贵的,对社工的本土化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同时,我们注意到同工间形成的社会网络更有利于利用社会资源,如田林街道社工结合自己实践琢磨出“网络脱瘾五步法”;湖南街道社工“四多一少”工作法;枫林街道社工关于志愿者队伍建设方法。社工人员从平常实际的工作中总结着经验,摸着石头过河。他们将自己的经验做法总结出来,与同工共同分享,从而达到社工队伍整体专业水平的迅速提高。上海社工队伍的配置也是基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这一方面考虑的。年轻社工和年老社工相互配对工作。年轻社工是从社会招聘后培训产生的,年老社工是从司法机构中抽调出来的,主要考虑到年轻
社工有活力,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富有创造性;年老社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社会人际资源,可以更好的开展工作。年轻社工与年老社工优势互补,达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于是我们面对的现实是在原有制度仍在起作用的情境下发展专业社会工作,这是制度创新的过程。在中国内地社会工作本土化采取依靠原有体系的策略或许是可取的。
作为性质为非盈利民间组织的社工机构,在中短期内完全独立是不现实的。因为,中国的传统和现实共同确立了国家或政府的主导地位,行政权利支配社会是根深蒂固的社会存在。上海社工还非常幼小,独立性与自立能力都不强,特别是资金使用方面,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支持,几乎没有慈善机构的援助,这与西方的社工机构运作很不相同,西方的社会工作机构在政府和其他方面的资金支持下,与政府的社会福利工作相协调,独立自主地履行着自己为社会弱势群体服务的职能,而中国的社工还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其实,作为政府,需要进一步对社工进行扶持和培育,不仅在政策方面要予以倾斜,对社工进行必要的宣传,而且要引导公众认识到社工的重要作用。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资金方面的支持。政府一旦撒手不管,社工就有可能面临解体的危险。政府与社工要处理好彼此的关系。一方面,政府要适当放权,培养社工组织的自主性和自治性,同时又要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实现对权利的整合,同时,进一步转换角色和职能,由“划桨者”转变为主要是“掌舵者”,对社工组织进行引导、协调、控制,而不是单向的统治和管理;另一方面,社工机构要走向社会,进入市场,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充分体现其专业性、技术性、服务性的特点。让政府出资购买服务,选择不同的社工机构,从而达到社工的良性运转。
四、结语
上海社工的产生,使社工在中国大陆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在实践中摸索的方法和技巧。上海社工刚刚起步,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但上海社工在学习西方、港台专业社工同时,结合上海的实际工作,开始进行社工本土化的实践,走自己的特色路,已渐渐形成了社会工作的上海模式。社工的本土化很漫长,但毕竟已经开始,刚刚产生的新事物得到社会的认可需要一段时间,对于其成绩,我们要鼓励赞扬;对于其暂时的不如意,我们要学会宽容,并与其共同努力,使之趋于完善。上海社工刚起步,制度也在日趋完善,其发展需要社会和政府的支持。随着社工的发展及社会对它的认可,社工将慢慢独立,最终成长起来的。
第二篇:在职机构社工
浅析机构社工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一、问题提出
社会工作诞生于西方,改革开放后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才逐渐发展起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然而,尽管中国的社会工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社工流失现象仍严峻,流失率依然较高。在事务社工领域,一线社工人才队伍相当不稳定,流动性大,应聘者中专业社工比例越来越少,后备的社工人才也在不断流失。统计显示,2011年东莞市社会工作者离职率高达19.79%,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社工的频繁流失对机构工作开展产生了较大的不良影响。由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特殊性,要求社工对其所服务的社区或服务领域及服务对象有较为深入的了解,需要较长的时间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这样频繁的人员流动势必降低服务成效,甚至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中提到的“机构社工”指的是社会工作专业或是自行考社工机制的在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一线社工人员这一群体。一线社工即是在服务机构里做实务直接面向服务对象而非行政性工作的。“流失”指一线社工从签约正式工作到辞职离开的在职时间不满一年以上,流动频繁,流失额大。
二、研究过程
本文调查研究过程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方法的选取,收集资料及整理,资料的分析等四大部分。首先是研究对象的确定:选取北京睿博社工事务所以及厚朴社工事务所的社工各1名,选择可行时间分别对被研究对象进行2小时左右深度访谈,事先制定访谈计划,拟定好访谈提纲,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访谈得来的一手资料如:访谈记录,音频等进行整理。最后对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基础上的经验总结,理论指导,从而得出一个更具科学规范的研究结果。
三、研究成果
(一)原因
结合个案的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了解到了一些真实具体原因和往年现有的相关方面的文献成果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的原因:
(1)社工作为职业缺乏社会的认同,依然是首要的原因。在采访中,机构的副干事吕社工谈到,几乎所有社区的居民并不懂社工是做什么的,这让他们的工作很难开展。“社工?这个是干什么的?”这是她从事社工被问道的最经常的问题。提起社工,很多人并不了解。虽说国外的社工机制已十分成熟,但中国的社工工作大部分还要依托于街道。总把社工与社区大妈等同。机构社工人员直接服务到具体的社区,街道上,往往需要直接和服务对象打交道,然而机构的服务更多的是从由政府购买而开展起来的,真正服务对象却并不了解社工是来做什么的,这加大了机构社工的工作困难,活动不好进行,居民的不配合,往往让他们力不从心,大大降低机构社工的工作积极性。
(2)实际上,除了缺乏社会认同之外,薪酬低也是造成社工流失量大的一大原因。在访谈中得知:机构总干事月薪约为5000左右,副总干事则降至3000左右,而一线社工人员的工资仅仅只有2000左右,甚至刚入职社工1700起步。可以看出对于今天这个物价上涨,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生活状况,机构社工的工资待遇可以说已无法满足正常生活水平的需要,且远不及其它职业收入。许多一线社工之所以选择去做社工并不是因为专业对口,而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做社工不过是权宜之计。一些在岗社工为了能有一个更好的收入水平,在做好社工工作的同时,还在准备公务员和事业编的考试等。(3)机构社工的工作压力大,能获得的支持匮乏。这一点在访谈的社工中很明显的表示到,自己开始从事社工时都是出于对社工的热爱,自身的家庭并不大支持。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家庭的压力,社工的低收入及繁忙的事务和大额的工作量都使其家人反对。家人给予的支持薄弱这都使其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沉重压力下。二是工作的压力,社工的工作繁杂,要处理的事情许多都是细小杂碎的,包括每周的要开各种大小例会,各种表格记录和反思记录。同时机构总干事对一线社工的要求高,总是下达过硬的高指标。社工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被所在单位左右,为了处理好与所在单位的关系,往往要做一些项目以外的工作。
(4)机构社工很难处理好自身在工作中面临到的价值观冲突和伦理困境的焦虑。例如,访谈中的一名社工表示到曾碰到的一个案例,一个孩子告诉她,他的女朋友怀孕了要做手术,问她借钱并让她帮他保守这个秘密,不要告诉任何人”这让她一时毫无举措,而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好多。社工尽管在课本中学到很多价值观和理论,但是在具体实务方面会遇到各种缤纷复杂的具体案例,要把理论较好的运用到实际中也需要一个慢慢学习的过程。而且,目前我国在这一个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初始阶段,现有的能很好的处理这些困境的经验成果相对极少,所以许多一线社工并不能很好的处理这些价值观冲突和伦理困境所带来的自身焦虑和困扰。
(二)对策
对机构社工流失量大进行原因分析后,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防止社工流失现象的日益严重,本文尽可能的从不同角度和立场,关联到每个角色,针对目前在职机构一线社工流失量大的问题,提出全面的有建设性的对策。具体对策有以下几点:
(1)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认同度,美誉度。我认为这是解决这一现象的根本。在职机构社工的所承受的压力及频频流失的原因都可以追朔到此。一旦社工的社会认同度提高了,这将是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春天。认同度高,一方面,社工的日常工作的开展比较便利,除工作本身的以外的解释性等细小繁杂的事务大大减少,工作本身的压力将大有下降。另一方便,社区居民亦都知道社工,社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亦能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同时家庭的支持力也会有所加强。然而,要取得这一目标,并非一年,两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就能完成的事。具体应该达到怎样的社会认同度呢?认同度高的“高”的又应怎样去定义?在中国这个具有特殊国情的国家,需要运用怎样的方式去提高社会认同度,才是最有效的呢?这都是要花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去寻求答案的。尽管,目前国家的措施比较宽大泛,但作为推动提高社工的社会认同度仍然是一支重要力量。我认为,在这个网络时代,各新闻媒体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如果可以的话,运用到宣传社工上,效果是可观的。当然,也不能忽略我们每一个社工的力量,社工可以生命影响生命,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知道社工,虽然这股力量在目前看来是很微弱的,但这其中的意义却是深远。
(2)保障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充分留住和发挥社会工作人才的作用。社工的薪酬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在中国内陆,除了北京,上海,广东这三个一线大城市,社工的工作相对较高以外,国内其他各地更是无从谈起。然而,就是作为一名一线城市的社工,在今天这个物价上涨的年代,社工的工资亦2000出头远不及基本的消费水平。机构社工的工资主要来源是政府购买机构的服务项目的经费。所以,涨工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为了更好的解决张工资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机构服务经费的投入,使之足以满足社工的基本的薪酬需求,另一方面,事务所本身应健全一套管理体制,使获得的经费使用效率更高,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使经费的使用内部达到最优,合理的分配,从而保证政府对机构的经费的加大投入能够在社工的薪酬上有所体现。同时,为了体现劳动与报酬的对等,应建立一套激励体制,使社工之间有良性的竞争,增强社工个人工作的积极性,也增强机构的工作效益。
(3)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为社会工作者减压。社工的压力主要包括来自工作和家庭这两大部分的身与心的压力。社工的日常生活主要的两个场所便是工作单位和家庭。所以,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营造出身心舒适的工作氛围。一方面,社工事务所内部经常组织一些亲民活动如:周六日可安排一同学习制作寿司小活动,大的节假日可一起出去旅游等活动。在机构内部营造轻松舒适的氛围,让事务所成为温暖集体,是社工的第二个大家庭------“社工之家”。除了平常辛苦的工作外,彼此关心照顾,互相扶持,无形中在机构形成一股顽强的力量支持者彼此。在机构主要的服务社区,多举行些社区参与度高的小活动如集体挑广场舞等,拉近社工与居民的距离,使社工融入到居民的业余生活圈,建立融洽的关系作为日后开展服务的基础,使社工的工作开展能够得到支持和拥护,服务项目进展的更为顺利。另一方面,调节在社工来自家庭的压力,让社工回到家中,面对的不是家庭否定的施压,而是正向积极肯定自我。例如可以组织个时间,给社工家属做一次宣传社工价值观理念的小组活动,不仅让家属从中得到快乐,更加强其对社工的肯定与支持,亦可一起组织出去游玩一次,使其家庭感受到社工之家的团结友爱的凝聚力,感受到子女在工作中的幸福。对中国内陆社会工作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提高认同度和工资的上涨均是要长期的发展过程,而这一措施的实践意义和可行性非常高,操作性强,效果亦比较明显。
(4)健全培养机制,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整体能力素质。访谈中社工谈到:“自从毕业后,便踏上了社工这条道路,离开了校园,便也失去了学习提升自己的机会。”在接触具体的事务后,社工发现自己的理论知识的匮乏,并且发现自己仍需要很大的进步空间,但是,机构中的学习机会少了。所以,在机构中建全一套培养机制亦是尤为重要的。例如:定期的请有威望的名校教授来做一次讲座,机构内部也定期的开展交流会。使社工离开校园后,有继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机会。更好的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同时,社工之间亦可以有经验的交流与分享,让整个“社工之家”一同进步,在面对价值观冲突和伦理困境时,处理起来更得心应手,在工作生活中更展现自信。
参考文献:
[1]欧雅琴.东莞社工流失率高达两成[J].南方日报,2012(9).[2] 蔡红《济南社工缺口达上万人》齐鲁晚报,2013(1)[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周沛.关于社会工作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社会学月刊,2003(3)
第三篇:社工机构观察报告
观察报告
关于XX的观察报告
系别:
专
学业生名姓称:名:
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完成日期2012年8月
关于XX观察报告
一、成立背景
“阳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深圳市妇联设计、组织、指导开展的一项立足社区,以满足妇女儿童和家庭多元化需求为目标的社会服务项目,是深圳市社会工作试点项目之一。该项目于2008年4月启动,先后在福田、南山和龙岗各开办1个中心,引入社工工作理念,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手段解决妇女儿童和家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受群众赞誉,先后荣获深圳市“最具创意活动项目”、“市民最满意活动项目”奖、首届“鹏城慈善项目奖”和首届“广东省妇联工作创新奖”第一名。
2010年2月,深圳市妇联盐田区“阳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成立,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中心拥有个案室、小组工作室、多功能厅、亲子中心等活动场所,环境温馨、怡人。6名专业社工在香港资深社工的督导下,根据辖区居民特点和不同层次的需要,为妇女儿童及家庭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
二、服务宗旨&承诺
服务宗旨:
遵循接纳、保密、个别化、非批判、案主自觉等服务原则,以妇女儿童为重、以家庭为本、以社区为基础,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服务妇女、儿童和家庭,促进家庭和谐和社区和谐,从而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服务承诺:
以专业、诚信、负责的态度,坚持“诚信待人,高度负责,奉献爱心,热情服务,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竭尽所能为服务对象提供有助其发展潜能与提升社会功能的优质服务。
三、服务内容&手法
服务内容:
1、儿童服务:主要针对社区内儿童的健康成长、学习娱乐、人际交往的需要,开创“阳光童乐会”、“幼小衔接适应“等以儿童为主导的儿童服务项目,搭建儿童健康成长的专业化服务平台。为儿童提供包括心理和认知辅导,历奇训练、人际交往辅导、行为偏差矫正、健康兴趣培养等服务,全方位促进社区儿童健康成长。
2、义工服务:中心招募有爱心的个人和家庭进入中心的义工队伍,在活动的设计、准备、开展阶段,义工配合社工开展工作,既可以参与活动获得体验和成长,又可以奉献自己的爱心,体现自己的价值。中心会为新加入的义工组织培训,确保义工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年
底,中心会根据义工参加义工服务的时数,对优秀义工予以表彰。
3、妇女互助会:妇女互助会是中心在市区两级妇联的大力支持下,以满足社区女性发展,关爱社区女性为目标,围绕自我增值,调节生活,舒缓压力设计相应的活动,让妇女从中受益。中心开设妇女互助会服务项目,包括以三八妇女节、母亲节为契机的节日庆典活动、以满足妇女自身知识提升、缓解压力的妇女聚会、以帮助妇女增进亲子关系、掌握亲子管教方法的大手牵小手平行小组。
4、家庭服务:主要针对辖区内所有4-6岁的儿童家长进行亲子管教技巧的辅导,促进亲子之间的互动,通过亲子手工坊、亲子俱乐部活动,在专业的主题游戏中体验、感受亲子教育的艺术。同时为同一年龄段的家长搭建亲子管教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得到支持、共同成长进步。
5、特色服务:
“阳光家庭秀”——该活动是盐田阳光家庭的品牌活动,通过形式多样、轻松活泼的舞台表演,让一家人在准备节目表演、共同演出的过程中,增进默契感、亲密感、幸福感,同时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敢于表现自己的闪光点,懂得尊重别人、鼓励别人。
“全家总动员”户外活动——该活动是深受社区居民喜欢的活动,我们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来满足居民朋友们的要求,如“户外定向越野” “历奇训练”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促进家庭共同成长,促进儿童的抗逆能力及自信心,提高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等。服务手法:
采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手法,通过电话咨询、家访、工作坊、培训讲座、个案服务、小组活动、社区活动等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及发展性、支持性和治疗性的服务。
四、组织架构
“阳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通过打造“妇工+社工+义工”的“三工”协作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妇工的组织优势、社工的专业优势、义工的群体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形成职责分明、协同配合、深度互动、互融共赢的工作格局,为社区妇女儿童及家庭提供专业化服务。
五、其他
1、中心人员配备:现有6名社工,包括一名督导助理和五名一线社工。他们均在国家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进行了四年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习,考取了社会工作者从业资格证书,并配备一名香港督导进行专业督导。
2、服务对象:深圳市盐田区妇女、儿童和家庭。
3、财政来源:由福彩公益金资助(公益项目)
六、实习所感
1、在查阅中心过往活动资料时,我发现中心举办的每一个活动的每一期都是针对不同的背景的需求而设计的,且主题的层次也是不断深入的。活动和活动之间也有衔接性,例如“亲子手工坊”活动是一个启发性的活动,家长在这样的活动中认识到亲子教育的重要性,就会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参加“家长互助工作坊”活动等。
2、中心活动的举办除了为帮助辖区居民们解决他们重视且迫切解决的问题外,更是发掘出一些被居民忽略的问题,让居民们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并协助他们接受服务,解决问题。
3、在中心资料留档中,可以看出中心的逐步成长和制度的不断完善。计划书和活动反馈的完善和扩充,都可以看出中心在服务的同时,也不断发展,及时更新工作方法,解决工作问题,致力于让中心更好地发展。
4、我观察到在活动中,社工更多的是做一个引导者的工作,引导居民们找出问题,并发现其原因所在,再用自己专业的知识协助他们解决问题。而并非单纯的帮助居民们做事,而是助人自助。
5、在开例会的过程中,我观察到虽然是中心主任担任会议的主持人,但气氛非常轻松和融洽。社工之间总结上周的工作,展望下周的工作。有问题也会提出来讨论,大家畅所欲言,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促进了同事间的交流,增进感情,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6、中心的活动流程一般是:项目设计—宣传招募—前期准备—活动开展—总结检讨
7、由于辖区内的居民主动参与活动接受服务的动机还不是很强,中心目前的服务是以单节活动为主,单节活动目标明确和突出,短期内能达到显著的成效,具有启发性。为日后的活动开展作下了重要的铺垫。
8、中心在物资管理方面遵循严格的管理程序。每一样非消耗的不动资产都登记编号,小到一把椅子都按照所属工作室编号分类。物资的借出借入都有详细的登记和记录。这样保证了避免资源流失,规范了中心秩序。
9、据我观察,中心工作环境优越,中心员工福利较好。中心具备办公室,多功能厅,阳光宝贝亲子中心(内有儿童阅览室、儿童放映室、儿童乐园设施),感统室,活动室等。中心设施齐全,活动开展方便快捷,固定的活动地点也对参与活动的居民有稳定性,也利于中心的活动宣传和招募。
10、中心社工分为义工组、儿童组、家庭组等,每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分工明确,又互相合作。
活动开展井然有序,各司其职,活动开展十分顺利。
第四篇:草根社工机构如何才能根深叶茂
草根社工机构如何才能根深叶茂——访广东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监廖焕标
来源: 中国社会报 时间: 2014-08-29 10:40
孙彦川
广东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启创)成立仅6年,却已经从一开始的3个人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人(其中专业社工270人),成为在全国较有影响的青少年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其品牌建设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现在已经具备了什么样的品牌影响力„„ 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启创的执行总监廖焕标。
记者:6年来,你们机构在规模、专业化和影响力提升等方面经历了飞速发展,你们的品牌建设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
廖焕标:从2008年机构成立到2011年是第一阶段,是对品牌建设无意识的阶段。当时我们是集中力量做服务。第二阶段是从2011年到2013年,启创从广州发展到佛山、汶川、中山等其他城市,规模变大,有了相对充裕的费用和人手,我们相应地加强了品牌建设,或者说是宣传工作。第三个阶段是从2013年开始。在这个阶段,各个分支机构开始有专职做品牌、做宣传的人员,开展了诸多能凸显机构使命和价值观的宣传,形成了一些文件和制度指引同事们去开展标准化的品牌建设工作,比如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步骤。从第一个阶段到现在,在做品牌建设时始终注重展现我们在服务过程中与服务对象发生的故事或服务对象的改变,因为这是社工服务中最重要的部分。
记者:不同的组织面临的挑战不同,拥有的资源也不同,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找到品牌建设的抓手。启创在品牌建设中的侧重点是什么?你们做的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廖焕标:我们的机构人员很多,服务类型也非常多元,很难完全靠制度规范社工的行为,所以我们侧重通过组织文化建设和专业督导树品牌。启创有两个核心价值观,一个是诚信,一个是公义。诚信就是希望大家除了诚实之外,还要守规矩、尊重事实本身,对事不对人,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公义则是强调让大家思考为什么而做。我们的使命是不但要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而且还要让服务对象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能够为公共政策改进提供独到观点。我们主张,整个机构,不管是做医疗的,还是做老年群体的,都只是服务对象的支持者和倡导者,最重要的是社区参与。我们希望社区成为服务对象自己的社区,而不是政府的社区,更不是社工机构的社区。我们致力于让青少年、伤残人士等服务对象明白他们能为社区做些什么、自己希望社区有哪些改善、群体内部有哪些改善;希望他们为社区作贡献,去改善病人群体内的沟通,等等。
记者:量体裁衣地提出愿景、使命、价值观已经不易,使其落地生根就更难。你们是怎样使组织文化落地生根的?你们机构开展品牌建设的目标和理念是否经历过什么变化,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给新成立的机构?
廖焕标:愿景、使命、价值观在启创的落地生根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与机构的品牌建设相辅相成。最开始我们不知道怎么做组织文化,只能不断地去摸索,有些事情做到了也不知道应该去凝练,有的就干脆做不到;有些组织文化方面的东西写出来了,却不那么扎实。后来,我们对组织文化的内容给予了丰富和深化。从2013年7月到现在,我们真正明确了自己的使命、价值观和愿景,重新修订了一版文字,算是2.0版。现在刚刚加入启创的这帮年轻人就好比6年前的我们,我们希望他们慢慢理解和接纳,再去走我们的“下一个第一阶段”,用创业的心态去丰富机构的使命和价值观,推出升级版的组织文化。
我们想跟新成立的机构分享以下三点认识:一是凡事不要太强调世俗的目标,服务就是最好的品牌建设;二是并非一定有钱才能做事,组织内部的人员也不要太担心自己是否够专业,只要真心诚意,就能树起品牌;三是如果预算不足,可以争取服务对象的支持。
记者:社工机构品牌建设最让你们机构受益的地方是什么?
廖焕标:最受益的地方是有了公信力之后,资源开始多元化,基金会和企业都来主动找我们,很多公益爱心人士加入了我们的机构。他们提供的不只是钱,还有理念倡导、合作探索开发服务模式及特色服务等。
记者:你们在机构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好的思路和资源主要来自哪里?你们是怎样做到的? 廖焕标:品牌建设自下而上更重要,只有将品牌建设意识内化到每一位同事,品牌才有生命力。当组织的文化和品牌形成了,合作对象会带着资源来,朋友、家人会来做义工,这都是宝贵的无形资产。
记者:在品牌建设方面,你们机构最想做却没有做到的事情是什么?障碍来自哪里?
廖焕标:我们的很多经验还不是很系统,需要边做边总结,边传播边改善。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专业的人才能够系统归纳服务对象发出的声音和我们的服务经验,并加以有效的、广泛的传播,比如说开新闻发布会,做某个社区某一类服务对象幸福指数的研究等。目前我们还没有办法将其形成一种体系,然后去向政府建言献策,去引领同行。我们的这种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方面不仅是钱的问题、人的问题,最重要的是经验问题。
我们希望有更稳定、更精干的人才队伍。我们经历了从3个人到300人的蓬勃发展,人员流动起初基本没有,但2012年和2013年出现了高峰,约为15%,现在已经保持在13%以下,算是一个比较健康的水平。人员流动正常了,第一是方便机构的组织文化建设,第二是有利于人才培育,第三是有利于工作经验的积累。这三方面都是提升机构影响力和推进品牌建设的重要基础。
记者:社工机构应该在发展的哪个阶段开始谋划品牌建设?对于社工机构这样的专业性公益组织而言,品牌建设的时机有哪些?
廖焕标:刚成立的时候,要确立自身形象和品牌的发展方向。在快速成长期,要形成相对一致的标准,追求高品质,对于宣传用什么工具、传递什么形象,必须明确方案。要建立多元的宣传途径,要与广告界的人、服务对象、政府部门开展跨团队合作。
至于时机,做过一些跟公共事件有关的事情之后的一两周之内是很重要的时机,比如你介入的一次危机事件、你对某次危机事件的看法,或者是你对某个新出台的政策的看法、你对某类服务对象开展服务后的案例发布。第二就是一些纪念日的时机,例如节假日、启动或结束某项重要服务的时候,去做好相应的宣传。第三就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议题,有了自己的议题之后,要用更为科学的营销手段去宣传,这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五篇:我国社工机构的现状
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
——中国社会工作的起步
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的专业服务活动,它帮助有困难的弱势群体度过困难时期,同时帮助他们学习自行解决今后的生活、精神方面的问题的能力。而在清末所产生的救济思想和救济方式正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基本的价值理念。伴随着这种思想和价值的推动,在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得以发展,并成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渊源。随着社会学的传入和社会工作思想的形成,我国在20世纪初期逐步建立了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也渐渐发展起来。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大学教育最早是从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开始的,社会学专业的开设最早也是在教会大学。总的来说,在民国期间,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在逐步探索与发展之后开展的有声有色,为今后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经历侵略战争和内战,以及文革**后,社会工作的建设一再被耽搁。直到20世纪末,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成立,中国的社会工作机构才得以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成立于1991年7月;1992年7月加入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成为正式会员。目前下设17个工作(行业)委员会、7支专项基金、1个代表机构、8个办事机构、4个直属机构、2个直属单位、3个合作单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是一个以推进社会工作教育和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为目的的非盈利组织,属于全国性一级学术社团。1994年注册;1988年国家教委批准在四所高校开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民政部资助北京大学100万设立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社会工作专业,1989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本科生和该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发展状况
社工机构的发展一般都是跟经济的发展成正比,社工机构属于服务性机构而不是盈利性机构,它的发展成熟度是跟社会建设进程相关联的。我国社会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恢复和重建,历经专业社会工作的恢复和拓展、专业社会工作实务和职业化探索、推进社会工作制度和体制建设三个主要阶段。但社工机构的发展现状还是未达人意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数据来说明:第一,中国有城市低保对象220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6500多万,残疾人口8200多万,重点优抚对象460多万,孤儿57.3万,还有老年人口1.43亿,常年受灾人口1个多亿。仅就工作量而言,平均1个工作人员要为1000名重点民政对象提供服务;第二,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比例,美国为2‰,日本为5‰,加拿大为2.2‰。中国1‰。以上两个数据也说明了我国社工工作人员的缺口非常大,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国的社工机构发展还不成熟。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社会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专业教育的发展
(1)1988年国家教委批准在四所高校开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
(2)1989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本科生和该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民
政部资助北京大学100万设立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社会工作专业。
(3)200多所院校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课程,形成大专、本科、硕士研究
生三个办学层次,每年有万名以上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
(4)上海、重庆、内蒙古、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山西等地建立了社会工作
与管理专业自学考试制度。
(二)制度化发展
(1)七支专项资金,包括孤残儿童救助基金、贫困家庭病残儿童救助基金、成 龙、杨受成公益慈善基金、甘泉工程公益基金、扶贫开发基金、防治乳腺
癌专项基金、榜样公益基金。
(2)十七个工作(行业)委员会,包括福利企业工作委员会、理论宣传工作委
员、城区工作委员会等
——资金来源
社工机构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广泛的资金来源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要保障稳定的资金来源却依赖于组织的利益相关者。民间机构应实现多渠道筹资,若资金来源过于单一,必然存在极大风险。为此,我们把机构放在社会大环境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利益相关者网络。
利益相关者,包括受益方、国家和地方政府、理事会、国内外基金会、捐赠的企业和个人、公众和社会、其它非营利性组织、媒体、教会、志愿者及工作人员等。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给社工机构提供资源支持
组织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资源有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比如拿广东省来说,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市均明确了财政资金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导向作用。其中深圳市2009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两亿多元支持社工试点;广州市2010年政府购买服务总投入超过7000万元,2011年则在原20个街道试点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推广到全市一百三十多个街道,平均每条街道200万元至300万元不等,经费主要由市区两级财政安排。社工机构的办公场所和设施等硬件条件、工作者的收入、办公经费等都靠财政支持。
政府购买服务也为社工机构提供了人力资本支持。拥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工作者对于刚刚诞生的社工机构而言至关重要。为了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广州市有关文件提出“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大力开发社会需求大、缺口大的社会工作岗位,优化全市社工岗位设置。建立健全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推行社工资格认证制度。支持在穗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向社会工作倾斜,加强从业人员在职教育,深化教育培训国际合作与交流。健全社工使用选拔机制,完善社工激励保障机制。无论社工机构是直接招聘高校毕业生,还是雇佣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弥补人力不足,都离不开政府购买服务的支持。除了经济资本、人才资本之外,对于社工机构而言社会资本也相当重要。社会资本是指社工机构拥有的来自于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支持及服务对象对社工机构的认同。社工机构依赖街道和居委会整合社区资源,构建自身社会资本网络,使工作开展更加顺利。
(二)民间捐助
1、基金会
在国内,目前以有政府背景的公募基金会为主体,私募基金会逐步也发展起来,中国约有1500个不同性质的基金会。而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地区,情况与国内恰恰相反,极少出现政府公募基金会,许多国际性基金会已经在国内落脚。一般情况下,每个基金会都有特定的资金投放方向。因此,机构在投递项目书的时候应有针对性。基金会往往对组织公信力中财务公开透明度最为看重,并且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估、审核和检验机制,对机构的要求比较高。
2、其他利益相关者
这里所说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教会、各种团体及个人,他们既是合作关系者,也可以是捐赠方(捐献人力、物力、财力)。这一利益相关群体,具有灵活性与多变性共存的特征。比如,机构将举办一大型公益活动,而又缺乏相关资源,公关部便可临时联系以上利益相关者,争取场地、资金、物资及志愿者等支援。他们更乐意捐献机构运营所需的设施设备、活动物资费用及人工时间。保持与这一利益相关群体的长期而稳定的伙伴关系,对机构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理事会
理事会既是组织战略规划的制定者和监督者,也是组织重要的资源。在国外,理事往往是贡献越大就越有发言权,而且在开理事会的时候才能履行其职责,其他时间极少干涉管理层的日常工作。目前国内理事会组成一般包括专家、企业家、服务使用者代表等有身份有名望的人,他们在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比如,专家可利用自身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作出技术上和学术上的贡献,也可为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研究依据。——存在的不足
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相联系的是社会工作的层面问题,即主要在微观层面,还是在宏观层面开展社会工作的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同专业化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心理辅导和家庭服务之类的较微观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程度高;而社区工作,社区发展服务的综合性较强,专业性影响度较低。这样以来,在强调专业化的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者为了获得专业认可,会更多的从事心理辅导,家庭服务等微观的社会工作,而对宏观的,涉及更大范围的社会工作不愿涉及。从业者重视细微的,主要是技术性的、偏重于心理方面的工作,而忽视了在宏观、政策层面上的工作,这对于社会工作来说是不全面,不专业的,因此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取得社会工作在各个领域获得职业认可就显得非常必要,这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主要的不足体现在:
(1)专业人才匮乏,专业素质不高。(2)社会认可缺乏。
(3)制度建设未配套,法制不健全。
(4)地域、领域发展不平衡,年龄和职务结构不合理。(5)自律与评估机制的完善。
中国历史有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有令人赞叹的大同社会的理想,这在以前并没有条件实现。而一个理想的社会需要经济与社会协调,经济发展,经济繁荣与进步,而为了逼近这一理想,社会工作始终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和不可代替的角色。一个新事物的成长是缓慢的,会遇到许多挫折与困难,因为它们力量弱小,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与拥护。社会工作就是一个新事物,它的成长力量在最初是弱小的,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支持。但是一个新事物会不断成长壮大的,社会工作一样,它会在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并最终走上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卢谋华.中国社会工作.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2]张敏杰.中国专业社会工作面临的三大问题.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4). [3]顾东辉;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冲突及对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 期
[4]董洁;;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J];法制与社会;2012年01期.[5]张昱;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上海社会工作发展过程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