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畜牧业的研究

时间:2019-05-12 18:4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畜牧业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畜牧业的研究》。

第一篇:生态畜牧业的研究

生态畜牧业的研究

——以织金现代农业发展为例

生态畜牧业是现代生态文明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产物,代表着未来畜牧业发展的方向。畜牧是大产业,生态是大概念,畜牧业生态化关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安全。“生态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再升级,是对现代畜牧业的继承和发展。生态畜牧业能够较大的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能够更大的提高产量及质量,提高生产者的收入,进而提高其积极性,并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特别是以卡斯特地貌为主,地处长江支流乌江上游的织金县,因其土地较为贫瘠,人口众多,生态破坏风险大,生态畜牧业更有其保护长江流域用水安全的特殊意义。

一、织金生态畜牧发展背景

织金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毕节地区东南部,地处乌江上游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全县113.76万人,是我省6个百万人口大县之一。同时也是毕节市人口密度最大的县区,全县国土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396.65人/平方公里,人口负担重。织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2.84%,贫困人口占29.15%(2013年)。辖区山高谷深,现有耕地面积58.7万亩,耕地面积仅占全县总面积的13.64%,低全省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且耕地多为旱地,产出率较低。织金山地多,有“八山一水一分地”民间说法,虽不准确,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对织金的急迫性。

作为典型的山区养殖业,织金畜牧业存在着规模小、养殖分散、产量少,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同时因为产量不大养殖户积极不高,养殖户大多以种植为主,辅以养殖。因养殖户用药过多、过杂,导致防疫不到位,牲畜成活率较低。牲畜粪便污染严重,养殖垃圾管理混乱、食品安全难保障等问题。

近年来,织金县紧紧依托山地实际,大胆创新“五道加法”(思路

+规划、园区+项目、设施+资本、公司+农户、政策+市场)的发展模式,走一条“点、线”带“群、面”立体发展的山地生态畜牧产业之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重点、以园区为载体、以设施为支撑,在打造畜牧产业发展的同时增加生态元素,确保资源合理利用、注重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织金生态畜牧建设思路

(一)扶持亮“点”建设,推动龙头带动。织金县以生态畜牧园区建设为重点,山东莱芜有机生态猪项目、黑土乡畜牧产业示范园、冠森生态畜牧产业园等项目已投产。其他6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各项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其中:

为了打造全省最大生态黑猪养殖基地,在桂果镇打麻厂村专门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成功引进了山东莱芜有机生态猪项目,投资1.6亿元,建设2万平方米标准化养殖场一处,占荒山、耕地面积约3300亩的放养场一处,引进有机生态黑种猪1000头,建设标准化养殖场三处。基地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配套设施(含环保设施)完备、管理规范、严格防疫的要求,通过加强与中国农大、华中农大及贵州省农业学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科研试验基地,在生猪育种、养殖防疫、屠宰加工和管理运营等方面提升科技养殖,采用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养殖品种、统一饲料供应、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无害化处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销售模式进行标准化生产运营,力争“精品化、精细化、精准化、生态化”管理。通过科学规划选址,大力开发有机食品,着力围绕品种培育、良种繁育、质量标准和疾病防控等内容,已建成标准化养殖场1处、办公楼1栋、饲料储存室1处、散养场1处和实验室、肉品加工厂、冷库等设施。

织金县良田花卉产业园累计完成投资2.0001亿元,园区共修建主干道1公里,生产便道3公里;管网沟渠1公里;冷库2座100立方

米;标准畜禽舍4栋1100平方米;已建温室大棚2座24000平方米;配套建设供电能力250千伏安,供水能力30吨/日,配套建设污水设施,处理能力3吨/日;建设农技服务设施用房1间15平方米,农技服务社保1台套,沼气池51个容量510立方米目前园区入驻企业1家,参与园区建设农民专合作社11家,占年度目标任务10家的110%,参加合作社农户比率55.3%;种养大户1户。

黑土乡畜牧产业示范园完成圈舍建设1万平方米,建成加工车间1021平方米,引进湖羊2000只,完成核心区建设任务的80%;双堰黑石蔬菜产业园完成连栋大棚建设10个4万平方米,建成智能大棚2个1万平方米,占核心区建设任务的80%;冠森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园完成圈舍建设5000平方米,建青贮池600立方米,完成加工车间建设2000平方米,改良草场3000亩,存栏牛223头,占核心区建设任务的84%。

(二)统筹生产“线”规划,协同上下游配合。精细化产业布局,规划建设“一园四区三基地”(农产品加工物流园,红托竹荪示范区、精品蔬菜示范区、生态畜禽养殖示范区、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红托竹荪立体化拓展基地、精品蔬菜拓展基地、生态畜禽养殖拓展基地)。目前,已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个,肉类深加工项目已建成并进入试运行阶段,精深加工项目进展顺利,初步形成了配种、养殖、加工、培训、销售、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链条。企业采取厢式货车与搭建厅棚结合的方式,在贵阳、织金等城镇居民密集区建成20家平价生鲜便民店和50辆“菜篮子”流动售货车,实行定时定点经营,公司统一标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定价、统一销售,保证市场供应和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在园区带动下,全县生产和销售的蔬菜种类达100余种,基本上做到了“淡季不淡、旺季不滥”。结合生态畜牧业要求,对饲料配备、药物使用等重点环节严格把控,在园区、基地、养殖圈舍等地,提前建设沼气池、定点垃圾站等设施最

大限度降低污染。

建立农业服务机制,强化项目政策扶持。成立高效的建设指挥部和园区管委会,落实扶持政策,在企业贷款、建设用地、生产用电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县级财政投入扶持资金6500万元,并整合资源成立生态农业发展担保融资公司,对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加快园区农产品品牌创建,积极拓展市场。推动农产品无公司产地认识,充分发挥织金在外销营销人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建设区域骨干市场,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拓宽营销网络,利用,培育经纪人队伍。目前,22个产品获无公害产品认证,利用网站(中国农化招商网)建立销售平台;已建立12人的销售团队一支,经纪人队伍35人,分布在北京、山东、云南、成都、重庆、贵阳、安顺等地。已成功打入沃尔玛、北京华联等大型超市。

金融主管部门落实“贴息贷款到大户、财政直补到散户、项目资金到基地”的扶持政策,明确规定了有关部门在企业贷款、建设用地、生产用电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2014年县级财政整合投入1.88亿元扶持农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并整合资源成立裕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园区融资服务,对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龙头加工企业实行县级领导挂牌保护制度,县行政效能监察中心还开通了投诉电话,及时受理农产品加工业主投诉案件,认真查处“四乱”行为。

(三)带动全“面”发展,注重农企结合。采取农户将圈舍转包、租赁、入股等方式,有效保障农民“离土不离乡”,获得土地分红和务工收入的两头“红利”。农民流转土地后到基地务工,基地按80元/天的标准支付劳动报酬,基地盈利后农户按入股的份额参与分红。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 23家,建立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3个、规模养殖场5个,农户收入月均2200元以上。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公司出资,农户出地,建设集镇功能区,建成商铺后按农户入股面积的20%返还农户,政府开辟“绿色通道”办证,实行免费服务。农户建成

商铺后,既可以出租给客商获取租金,也可以自己经营获利。目前,长2公里、宽18米的金河路和绮陌路已全面竣工,受益农户420户。创建农民工创业园2个,由九丰公司和西南联合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各创建1个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平台和技术服务,目前已为100余人解决创业平。

把生态畜牧建设与小康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精准化扶贫、生态移民搬迁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环境靓丽、宜居宜业的复合型生态畜牧园区,农畜结合,促进农民变市民、农民变工人。夯实园区路网,县财政及有关部门整合资金投入2.95亿元,修建园区修建主干道8条46公里,机耕道9条25公里,生产便道49公里。完善园区配套功能,新建加工房5座13100平方米,仓库3座1300立方米,标准化圈舍29栋16066平方米,农机数量38台、总动力134千瓦,病虫害监测防治点50个,建沼气池1163口、容量11630立方米,销售市场1个600平方米;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1座,垃圾填埋场1座,现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改造电力、通讯保障设施,配套建设供电能力1915千伏安,配套建设日供水能力320吨,统一制作集镇道路标识、各类标牌广告等。美化生产环境,整合财政资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资金、深圳帮扶资金1200余万元改造园区周边民居,修建沟渠(含管网)65公里,蓄水池26个、容量1400立方米;对老街人行道实施亮化绿化工程,对园区主干道、空地进行绿化和路灯装饰;修建农贸市场、客货运站及污水管网、垃圾填埋场等基础设施,有效促进园区环境整洁。由企业自筹资金1亿元,在集镇周边规划种植茶叶1万亩,建设生态小公园一个6000平方米。突出文化特色,将旅游资源与文化特色有机融合,着力打造织金东部黄金旅游线。引资5000万元规划建设13平方公里的桂果瀑布风景区,将方圆5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与桂果瀑布、古驿道、观音庙等捆绑开发。提高生态农业意识,邀请了寿光专家到织金举办管理培训班,对全县农技干部、企业生产

管理人员、专业合作社代表、养殖大户进行轮训;从省内科研院校聘请7名专家教授为园区建设顾问,从九丰公司聘请21名经验丰富的“土专家”为农户提供日常技术服务,形成了专家、龙头企业、合作社三级培训网络,2014年累计举办培训班120余期(次),培训农民1.09万人次,为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与山东潍坊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为发展现代农业开展大规模人才培训提供平台。整合资源综合发展,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整合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将生态文明家园、移民搬迁、河流治理、城镇开发、道路建设等资金优化使用,加快产业立体建设进程。

(四)确保“群”众利益,增强生态意识。通过“园区带动、链条驱动、合作联动”构架和先进种植经营理念,带动全县农民树立起“生态畜牧业”集约式、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为产业搭建集聚平台,带动全县12.54万农民从事生态畜牧业等产业,就地转移劳动力1300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172元。由公司提供良种、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2014年织金县肉类总产量4.9万吨,同比增长28.95%,其中:猪肉总产量3.8万吨,同比增长27.95%。年末大牲畜存栏16.6万头,同比增长44.51%,其中:牛存栏15.99万头,同比增长46.84%。生猪年末存栏32.9万头,同比增长15.04%;羊年末存栏7.01万只,同比增长59.68%。猪出栏39.22万头,同比增长28.05%;牛出栏4.69万头,同比增长51.3%;羊出栏2.18万只,同比增长115.84%。农民经纪人队伍达500余人,在大中小城市建立了经营点32个。同时九丰等公司还积极走出去,在七星关区、黔西县、遵义县建立了产业示范园,不断拓展辐射带动范围。

目前2014年建成高标准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提供常年就业岗位2000余个,每个岗位年增收24300元以上;季节性的就业岗位6000余个,每个岗位年增收12000元以上。2014年,农业产业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452元,较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13元增加

157.19%。2014年,32个乡镇(街道)在核心园区的带动下,生态种养殖业发展迅速,助农增收18.16亿元以上,按每户10000元的标准计算,直接带动18万户农民脱贫。

织金县坚持把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与特色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统筹推进,形成了“园中园、园中村、村中园”格局,让村庄与城镇一体、园区与山水相融。从2014起年,把桂果镇列入省级特色小城镇重点打造,民居风格以代表丰收的金黄色为主格调,重点打造特色风情小镇、幸福小镇。目前新建大街4.6公里,可新增集镇人口4000余人,实施集镇中心区房屋立面改造300余户,园区周边民居改造1860户,治理生态河堤5公里,投资300余万元开展道路与庭院亮化、绿化和美化,促进绮陌、马场、猫场、小牛场4个村发展乡村旅游业。织金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现有贫困人口25.95万,且大部分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只有进一步改变扶贫方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才能够实现快速脱贫。通过坚持生态农业扶贫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2014年全县顺利完成了“减贫摘帽”任务。

2015年,织金县将力争引进企业4家以上,培育专业合作组织10家以上,引进签约资金3亿元以上,到位资金2亿元以上。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强园区主导产业培育和产品营销推介,加大乌蒙山宝·毕节珍好织金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实施园区品牌发展战略,2015年力争建成高标准生产示范基地1万亩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示范区)3个以上,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个以上,园区实现总产值5亿元以上。抓好辐射带动发展,树立园区促发展、促增收的思路,扎实抓好辐射带动发展工作,打造织金县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升级版。

三、发展生态农业经验启示

(一)创新理念是前提。要用生态畜牧业理念和现代市场经济理

念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以龙头引领为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实行集约化经营,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标准化程度,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织金的实践证明,农业龙头企业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产品和农村劳动力两个资源的转化,对农民增收的拉动和辐射作用最强,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捷径。

(二)要素整合是关键。坚持资金往园区投放、技术往园区集中、干部往园区服务、政策往园区倾斜、项目往园区整合,既赢得了民心,又稳住了企业发展信心,使现代农业在织金生根发芽。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的成功建设,积累了土地流转、技术服务、市场营销、专业组织、民资投入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改变了农民传统的养殖习惯,调动了群众参与农业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同时也让群众明白,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必须依托山区特有的自然、气候、土壤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畜牧,才能够拔除“穷根”、摘掉“穷帽”。

(三)强化扶持是辅助。要清醒的认识到生态畜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资金短缺、抗风险能力弱,所以农民群众对生态畜牧业经营项目持观望态度。从完善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方式和投入政策入手,积极探索政府开发性资金高效使用机制,既收到拉动社会资金、信贷资金、集体和个人投入共同参与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的放大效应,又利于消除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顾虑,还解决好业主担心的技术与市场问题,才能调动生产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

(四)健全机制是保障。健全农业发展长效机制,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保障。织金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破旧立新,促进蔬菜从传统农业到设施农业的转变、从“提篮叫卖”到“盛妆远嫁”的转变、从“各自为阵”到“抱团出山”的转变,既提高了规模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又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极大降低了龙头企业和经销商的交易成本与信用风险。

四、生态农业需突破瓶颈

织金县逐步开始重视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从减少对生活环境的污染和满足日益增加的对生态畜产品的需求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生态畜牧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较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对生态畜牧产品需求,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是,目前畜牧生态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一是畜牧生态发展理念还远未普及,畜牧资源不能科学开发利用,畜牧业污染较为严重,畜牧业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与发达地区对生态畜产品的认知和生产、监管标准还有很大差距等,二是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畜牧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还需要一段很长的发展历程。三是生态畜产品市场不成熟以及畜牧龙头企业国际化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织金县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织金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

按照产业结构大调整和产业化经营要求,推进散养模式向“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转变,建立与资源条件相适应的草食畜禽适度规模养殖企业(小区或基地),积极推进草食畜禽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在基础好、条件成熟的企业或基地实现重点突破,率先提高现代化水平。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培养和扶持力度,强化企业、基地、产业带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化经营。

首先,畜牧业要想快速的发展,重要的条件就是民众都有强烈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因此,为了促进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大力拓宽宣传渠道,利用各种媒介,建立多个层面和全方位宣传体系,目前在织金报、织金新闻、新织金等多家县级媒体及毕节日报、乌蒙新报等市级媒体都有大量的宣传,但在比较受大众欢迎的网络媒体等上宣传仍需加强。要多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从生态畜牧业的基地建设、生产、销售等环节做宣传、讲解。

并大力普及和宣传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和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其次,推行生态生产和消费,树立畜牧生态生产和消费观。生态消费是一种绿色的或生态化的消费模式,它是指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生态消费是一种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行为,树立科学的生态消费观念或生态消费意识,是每一个消费者应有的素质要求。消费者应该主动学习和实践生态消费,自觉树立低碳、适度的消费新观念。生态生产就是要求畜牧生产企业要把以盈利为目的,追求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的生产经营理念,逐步转变到更加注重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更加注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上来,积极培育生产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采用生态生产新技术,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控制新技术,稳步增加生态畜产品的供给。主动引导消费者进行生态消费,形成生产、流通、消费三位一体的生态消费链。

第三,加大对生态畜牧业生产与经营的扶持力度。将畜牧业发展项目纳入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畜产品加工、兽药饲料生产、畜产品及兽药饲料物流、生态养殖等高端畜牧园区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加快畜牧业发展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畜牧业生产经营条件。要逐步建立、完善生态畜牧业财政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金融支持政策,探索建立生态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价格补贴政策。最后,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完善促进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市场化投融资平台,支持龙头企业成立畜牧担保公司或畜牧小额贷款公司,与相关金融机构形成长期稳定的紧密合作关系。改善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生产条件,健全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加大畜禽良种补贴力度,鼓励品种改

良与推广,全面落实畜禽良种补贴、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项目补贴政策。建立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从最初的畜牧饲料生产加工,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监控、科学化养殖到最终畜牧产品的上市和客户信息的反馈,要坚持全过程的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条。要制定政策,推动优势生态畜产品生产区的建设,推进绿色畜牧循环经济发展,打造出“绿色、科技、生态、安全”的生态畜牧聚集区和安全畜牧聚集区。

第二篇:2013生态畜牧业座谈会材料

淄川区畜牧兽医局

关于全区生态有机畜牧业产业发展的座谈材料

一、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区生态畜牧业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政策扶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

目前,全区畜牧产业已初步形成三大产业带:一是以昆仑、西河、罗村为中心的家禽产业带,饲养量占全区的80%左右。二是以西河、太河、寨里等镇的林下养殖产业带,这些镇的林下散养饲养量已占到全区的85%,三是以罗村、昆仑、岭子和开发区的生猪饲养产业带,这一区域生猪占全区饲养总量的85%以上,成为饲料、兽药、规模生产和生猪交易的主要集聚地。

(二)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

今年来,我区畜牧业生产在生猪市场行情下滑、禽流感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仍然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据畜牧统计报表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区生猪存栏23.5万头,出栏20.6万头,同比增长分别为5.6%、0.59%;家禽存栏219.9万只,出栏173.87万只,同比增长分别为2.3%和11.5%,受禽流感疫情影响,肉鸡存栏36.4万只,同比下降13.2%,出栏69.2万只,同比下降3.9%;牛存栏1.65万头,出栏0.46万头;羊存栏7.3万只,出栏2.76万头,肉蛋奶总产2.71万吨,畜牧业总产值5.17亿元。

(三)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步伐加快,通过品种引进和改良,全区畜禽良种率不断提高。到2012年底,全区二、三元母猪比重达90%;节粮型、食草型、特色畜禽快速发展,牛肉、羊肉、兔肉、禽肉占肉类总产比重由2010年17.38%上升到28.13%。全区已初步形成了由1个二级场(父母代场)和4个人工配种站(点)、众多孵化场组成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良种推广率达95%以上。

(四)畜牧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2012年底拥有3家市级以上畜牧业龙头企业,组建了74个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其中1个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摘星山),1个省级合作社示范社(陈氏黄粉虫),1个市级合作社示范社(冠川黄粉虫)。进一步做强品牌畜牧业,拥有浓香谷、锦川圣王、川山、东山里、正业土猪等多个产品品牌。畜产品超市销售、配送、网上买卖和连锁经营等逐渐扩大。

(五)生态畜牧业发展空间广阔

一方面我区具有数量较多的冬闲田和可利用草山草坡资源,种植优良牧草和饲料作物,发展食草畜禽。另一方面,我区山区地域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几十万亩的林果蔬菜园地可推广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增加山区农民收入,大力发展生态畜禽业空间较大。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及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畜禽产业布局的调整和饲养、经营、增长方式的转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农牧结合、生态友好型畜牧业,构建生态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要求。在继续保持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同时,要加大畜牧服务业和产后加工销售的提升。利用生态优势,生产出更多的无公害优质畜产品,包括风味畜产品,并在省内外市场上创出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要挖掘当地饲料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立足农村现实,扶持发展一批中小规模经营的养殖农户,让广大农民通过畜牧业增产增收。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良种工程和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保障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原则。通过区域布局规划,有效地利用山区资源;合理规划畜牧业用地,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畜产品自给水平,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坚持保护环境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畜牧业,而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畜牧业,重点发展生态型畜牧业,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及生产条件,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双赢”的目标。

3、坚持生态循环原则。按照养殖排泄物与消纳平衡原理,充分发挥山区自然和生态资源优势,以发展无公害、绿色、生态畜产品为重点,优先发展具有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型畜禽养殖业,把山区潜在的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经济优势。

(三)发展目标

按照区委区政府“生态区建设”和“绿色淄川”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区畜牧业发展目标是建成资源优化、环境友好、生态养殖、循环经济、科技兴牧、加工增值的山区生态畜牧业,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

至2015年,畜牧业总产值突破12亿元,比2010年增26%,产值占大农业45%以上,全区年出栏生猪50万头、羊10万头、林下散养65万头(只、箱)、肉禽500万只,肉蛋奶总产7万吨。在稳定发展数量的同时,着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到2015年,生猪、家禽、羊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0%、90%、80%,生猪、家禽生产基本实现产业化。优质商品猪比重提高到80%,生猪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规模化畜禽场粪便处理率达95%以上。生态规模养殖场实现品种优良、技术先进、设施完备、管理规范、生态循环、产品安全。

三、基本思路、主要任务

(一)基本思路

实现两个转变,即畜牧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畜牧业发展由平原向山区迈进,山下向山上转变,抓好四项调整,即布局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动物防疫及畜产品安全工作调整。实施五项工程,即畜禽良种工程、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规模化畜禽场环境治理工程、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畜牧业管理数字化与信息化工程。

(二)主要任务

1、抓好四项调整

(1)布局结构调整。根据《淄川区畜禽养殖布局规划》(川政字〔2011〕68号),计划到2015年,畜禽禁止养殖区内,所有的畜禽养殖企业全部退出;畜禽控制养殖区内,严格控制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数量和规模,不得新建小型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达标排放标准严格执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标准。要按照“规模养殖、综合治理”要求,逐步缩小散养比例,同时应加大畜禽粪尿综合利用程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达不到要求的畜禽养殖场,要实现关停或搬迁;畜禽适合养殖区,适度发展畜禽养殖业,按照“畜牧进山,养殖上山”发展战略,尽量少占或不占用耕地,充分利 用闲杂地、荒山荒坡等非农用地,充分考虑周边种植业对畜牧粪便的消纳吸收能力,在远离城镇、村庄、公共要道、干流、水源区域布点,并落实到具体地块,发展融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于一体,养殖、环保、旅游观赏相和谐的生态循环型畜牧业。

(2)产业结构调整。在我区三大产业带布局基础上,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确定畜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主导品种和优势区域,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特色优势产品集聚,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畜产品产业区或产业带。主要优势畜产品的区域布局如下:生猪优势区域布局:以保供给、生态化、持续发展为目标,优化提升罗村、昆仑、岭子规模生猪产业,稳定该区域生猪饲养总量;适当控制洪山镇、开发区、太河镇、双杨镇的生猪养殖量,加快发展寨里镇、西河镇等山区半山区规模化生态养殖。

林下养殖优势区域布局:重点利用林果园地、草地,建设优质散养山鸡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布局在太河、西河、寨里、龙泉等镇。节粮型、食草型畜禽优势区域布局:开发饲草资源,利用草坪、秸秆、农产品下脚料发展规模肉羊、肉牛场,重点布局在双杨镇、太河镇、西河镇、寨里镇、昆仑镇等山区半山区。特种畜禽优势区域布局:充分发挥特色品种优势,建立和完善特色畜禽品种良种体系。特种畜禽包括兔、蜜蜂、特种猪等畜禽种类,主要在具有特种畜禽生产传统区和具有一定产业基础、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镇。兔优势区域重点布局在太河镇、昆仑镇、寨里镇等;蜜蜂优势区域重点布局在西河、太河、龙泉、昆仑等镇;特种猪优势区域重点布局在西河、开发区、罗村等镇。家禽优势布局区域重点蛋鸡在昆仑、西河、罗村、洪山等镇,肉禽重点布局在罗村、寨里、双杨、西河等镇。畜产品加工产业区域布局:扶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龙头企 业,提高产品档次和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主要布局在西河镇、松岭路办事处等有资源和传统优势的区域。

(3)产品结构调整。推进畜产品结构由初级向精深加工调整,猪肉产品精深加工由5%提高到30%,肉禽由20%提高到50%。逐年提高无公害畜产品比重,到2015年,规模养殖场(小区)基本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产地认定由10%提高到80%,产品认证由10%提高到50%。加快畜产品品牌建设,推出30个市级以上知名畜产品品牌。

(4)动物防疫及畜产品安全工作调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动物防疫及畜产品安全工作已经从简单的技术行为,上升到维护公共卫生安全高度,成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的健康摆在防疫工作的首位;二是坚持预防为主,防控关口前移,把握工作主动性;三是遵循动物疫病发生发展规律,加强科学指导,实现科学防控;四是坚持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提高防控能力。

2、实施五项工程

(1)生态畜牧业示范建设工程。以生猪、家禽为重点,到2015年,在全区建设10处生态畜牧业示范场。示范场主要从农牧结合生态循环饲养设备、排泄物处理设施设备、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等方面进行建设,实现布局合理、建筑规范、清洁生产、管理科学的生态循环畜牧业目标。

(2)畜禽良种工程。为提高生产水平、产品品质和种质资源使用效率,重点建设种猪产业基地、人工授精站。用3至5年时间,优质三元杂交商品猪比重由70%提高到90%以上。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实施品种改良;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实现种猪繁 育、商品猪生产信息化管理。

(3)规模化畜禽场排泄物治理工程。为确保人畜健康和畜产品安全,发展循环经济,到2015年,全面完成对全区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场进行环境治理,该工程主要是通过农牧结合,排泄物异地治理和发酵床零排放建设等生态治理模式,其中农牧结合利用模式包括明沟改暗沟、粪便发酵池、沉降池、排灌等;沼气资源利用模式包括发酵池、排污暗沟、沼气净化、异地消纳设备等;发酵床环保型模式包括建设排污暗沟、发酵车间等设施。

(4)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为建立科学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在队伍、技术、制度三个方面落实保障措施。规模养殖场的畜产品要求达到无公害标准,并通过畜牧业龙头企业推出10个在省内有影响的品牌畜产品。

(5)畜牧业管理信息化工程。一是建立畜产品安全监控系统。应用数字技术,利用5年时间构建猪肉质量安全数字化监控和可追溯体系,改变传统的畜产品质量监控方式。二是建立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与应急处置系统。建立疫情监测和预警数据库、应急决策咨询专家库,实现对动物疫情的及时采集、科学评估、快速检测、早期预警、高效处置。三是建立畜牧生产资源与预测预警系统。提供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畜牧资源、生产情况、畜产品价格、市场需求、分析预测等信息。定期公布市场预警信息。四是建立畜牧科技咨询服务系统。整合省、市、县(区)、镇科技资源,实现网上技术咨询指导、项目申报,开展远程教育。

四、存在问题

(一)产业规模仍然偏小。虽然近年来我区畜牧业规模有了 发展,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但饲养规模偏小,农户散养方式,影响了畜禽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直接影响产业化进程。并且对农村的生活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在提升产品质量和确保畜产品安全等带来一系列问题。

(二)养殖用地问题突出。目前我区畜牧业发展用地规划仍然尚未制订,造成产业发展用地规划无从着落。由于传统和历史原因,以前许多生猪、家禽养殖场为生产经营方便,都在城郊建设。从当时的情况看,其选址与城镇、道路、居民区保持有一定的距离,是符合有关规定的。但是,随着城镇扩张,其间距离越来越近,原先可以用于畜牧用地的土地也随着城镇村庄的扩建被征用而逐渐缩小。同时,我区养殖场还存在着用地审批难的问题,畜牧用地成为困扰我区畜牧业发展瓶颈问题。

(三)粪污治理问题较为严峻。由于我区部分养殖场主环保意识不强、不舍得投入,以及政府投入畜牧业的资金严重不足等原因,使我区大部分养殖场基础设施条件差,缺乏相应的污染治理设施,排泄物未经处理直排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四)良种繁育体系不够健全。我区目前的良种繁育体系不适应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一是种畜禽场结构不合理。全区仅有一个种畜场,而且是二级繁育场,猪、禽、羊的供种能力较弱。二是基础设施简陋。由于种畜场建场时间早,基础设施超期使用,种畜场畜舍、饲养设备破损严重。

(五)畜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畜产品质量不高,名、优、特畜产品数量不足。畜产品加工与发达地区存在巨大差距。发达国家畜产品加工量占畜产品生产总量的比重高达60-70%,而我区的加工比重极低,其中肉类加工比重不到10%,且加工技术较落后,企业规模较小。

五、建议采取措施

(一)建立畜牧业财政投入扶持机制。政府投入对产业发展的扶持作用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建立稳定增加的财政投入机制是推进我区畜牧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是应加大公共财政对畜牧业的投入,形成稳步明显增加的财政投入扶持机制。财政资金主要用于畜禽良繁体系建设、新技术培训推广、流动资金贷款利息补贴、环境污染治理等符合财政公益性投入支持的环节。二是各涉农资金要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支持。三是增加环保资金对畜禽规模养殖粪污治理设施建设投入。基于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集中,养殖比较效益低,环境治理投入大而增加养殖成本的情况,政府公益性财政应当对畜禽排泄物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投入。在对规模化养殖场进行环境评价上,要尽量给予政策支持。

(二)发展生态立体种养循环经济。大力推广“猪-沼-果蔬林”等立体生态种养模式,以及经济适用的综合治理技术,鼓励粪污经处理后上山、下田、入塘、自行消纳,变废为宝,做到零排放。扶持畜禽粪便加工利用企业的发展,鼓励畜禽粪便加工生物有机肥等,对农村利用沼气的企业和个人予以优惠政策,按照农牧业相结合、综合利用优先、种养平衡一体化的原则合理规划,合理组织畜禽养殖生产,实现畜禽养殖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

(三)强化服务意识。要按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畜产品的要求组织生产,结合“四级联创”示范创建活动,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标准化进程。区、镇畜牧兽医部门要充分利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繁育母猪饲料发酵湿喂技术推广项目、“阳光工程”等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规模 养殖户的素质,加强技术指导,及时推广新品种、新知识、新技术、新模式,提高生产水平。要制定养殖小区建设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小区畜禽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和畜产品质量的监测,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使用和制售假、冒、伪、劣畜禽生产投入品的行为,促进安全生产的制度化,建立畜禽产品安全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区域布局工作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污染治理法律、法规和新建养殖场、禁止养殖区、禁建区、适度养殖区规定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畜禽养殖生产、污染治理氛围。一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传单、宣传栏等媒体,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增强对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二要对养殖业的污染、治理等情况进行正、反两方面报道,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通过典型榜样的带动,引导广大养殖业主向生态养殖模式、山地畜牧业发展,走产业循环经济之路;三要发挥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鼓励引导公众参与,社会监督,全面增强社会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淄川区畜牧兽医局

2013年7月2日

第三篇:生态畜牧业调查报告

关于XX县“一场一池一园”模式发展生态畜牧

业的调查

畜牧业作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农业优化升级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XX市畜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如何使畜牧业进入生产不断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的新阶段,已经成为当前畜牧业发展的新课题。为此,XX县从畜牧规模化养殖入手,在推行“一场(养殖场)一池(沼气池)一园(绿色无公害农业园)”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现将其做法和启示总结如下,供参考。

一、XX县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主要做法

(一)审时度势,依托资源,创新现代畜牧业发展思路。XX县是畜牧生产大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是该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近年来,该县奶牛养殖业发展迅速,奶牛存栏在12万头左右,被中国奶业协会命名为全国牛奶生产强县。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人畜混居、养殖分散、产品竞争力低、畜牧业污染等问题也日益显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畜牧业发展,同时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也不相适应。特别是“三鹿奶粉事件”后,面对遭受严重冲击的奶牛养殖业,XX县认真审视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产业生态循环,建设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的发展思路,变被动为主动,因势利导,对该县XX牧场“奶牛集中寄养”和XX种猪场“猪沼菜内部循环”等生产模式进行了及时地总结推广,探索实践出“一场一池一园”的生态畜牧发展模式,带动农业走上“优质、高产、高效、安全”之路,促进农村经济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

(二)科学规划,政策扶持,促进畜牧产业发展规模化。一是科学规划高效生态园区建设。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根据全县畜牧业发展实际,在XX镇、XX镇等畜牧业发达地区,规划建设西南部现代农业高效生态园区。计划建设规模养殖场15座,存栏奶牛2万头、生猪2万头,园区周边村牵牛出村率达到90%以上。同时,以规模养殖场为依托,建设一批大型沼气池,可为5000户农户提供燃气;建设绿化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发展高效生态种植设施大棚蔬菜5000亩。通过园区示范辐射带动,全县循环模式的规模养殖场达到30家,畜牧业基本实现规模化养殖。二是大力支持规模养殖场入区建设。在对入区规模养殖场落实上级扶持政策的基础上,政府积极帮助养殖场协调用地,对园区内3条主要道路统一实施硬化,完善了园区的基础配套设施,为规模养殖场入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通过对入区养殖场给予贷款贴息、引导加工企业与养殖企业对接等措施,鼓励养殖大户和社会能人入区建设规模牧场,吸引周边散养农户出村入区集中养殖,建设绿色优质牛奶基地。目前,区内已建成XX、XX等8家规模养殖场,占地1527亩,存栏奶牛7000头、生猪1万头,落实财政贴息贷款1000万元。三是积极创新奶牛集中饲养模式。园区采取托管、寄养,实行“六统一分”集中养殖模式,即实行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品种改良、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机械挤奶、统一档案管理和利益分成,实现了“三退三进”(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场、进入小区、进入市场),改变了传统的人畜混居生产模式,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畜牧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目前,该县已把“六统一分”作为规模养殖场建设的准入标准,由畜牧部门统一审核、审批,凡场址、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控制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许兴建。

(三)典型带动,种养加结合,实现畜牧产业发展生态化。各规模养殖场全部按照“一场一池一园”的模式建设,坚持做到“三个结合”(与龙头企业结合、与沼气池建设结合、与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结合),走生态循环的产业发展之路,实现乳品企业、养殖场、养殖户及社会的互利多赢。一是规模牧场建设与龙头企业结合。在生态园区内,由县畜牧部门派出专门技术人员驻场指导,实行从产地环境、投入品管理、饲养过程的全程监管,保证奶源质量。同时,重点扶持日消化鲜奶600吨的XX乳业加工项目建设,实行“公司+基地”的模式,牧场机械化挤奶厅全部由奶制品企业托管,企业对牧场鲜奶收购全程监控,按保护价进行收购,实现了规模场与企业的对接,消除了规模场的后顾之忧。二是规模牧场建设与沼气池建设和绿色蔬菜种植相结合。该县规定,所有规模牧场都要配套建设一个1000立方米沼气池,发展100亩绿色蔬菜生态种植园,规模场产生的粪便和牲畜脚下废弃物全部入池发酵和无害化处理,所产沼气供应养殖场及周边农户使用,沼渣改土、沼液灌溉施肥,发展有机绿化无公害蔬菜种植,实现养殖污染零排放。三是以典型带动推进“三结合”发展。该县以XX牧场和XX种猪场为典型,确立了家庭养殖集中寄养模式和农业内部循环生产模式,通过典型示范,区内所有养殖场均按“一场一园一池”模式进行设计施工建设,有效地带动了散养户牵牛出村进场。其中,XX牧场奶牛存栏已达1900头,其中寄养900头,第一座500立方米气池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所产沼气除满足牧场需要外,还可供120农户生活用燃气;XX种猪场的1500立方沼气池已建完,正在进行燃气入户施工和绿色设施棚菜也将施工。目前该县以畜牧养殖业为龙头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循环化的现代生态农业格局已具雏形。

二、发展生态畜牧业带来的效益

1、规模养殖场效益可观。以存栏2000头奶牛的规模养殖场为例进行测算,产奶牛数1200头,每天产奶20公斤/头,产奶天数300天,牛奶单价2.8元/公斤计算,核算奶款2016万元;产幼牛1200头,收入180万元,牛粪收入25万元,(XX乳业托管牧场每公斤得0.3元管理补贴共得补贴216万元,)扣除饲、水电费人工费、配种、固定资产折旧、租地费、资金使用费,不是寄养养殖场的年纯收入为364万元;若全部是寄养的,年纯收入约105万元。

2、寄养奶牛农户养殖效益提高。寄养农户在不负担养殖场投资的情况下,却能享有养殖场的基础设施、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等技术保障,降低了散养奶农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鲜奶的高品质带来高效益。据测算,目前,规模养殖场单头奶牛每天平均产奶量比散养高1.2公斤,鲜奶销售价格比散养每公斤高0.25 —0.50元,奶牛平均泌奶天数比散养多18天;每头奶牛入场寄养比散养年效益高约1600元。

3、生态效益实现最大化。规模养殖场(小区)解决了原有的人畜混居的问题,集中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水等经过沼气池处理后在园区内循环利用,基本做到“内循环、零排放”,实现了清洁生产,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达到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据测算,建设一个10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每年可处理粪便和污水5.4万吨,年产沼气50万立方米、沼肥3.4万吨,除满足本场的用电、取暖和种植需要外,还可供应周边农户使用,年可增收节支30万元。

4、种植效益明显增加。100亩设施种植园全部使用沼渣、沼液施肥灌溉,年可减少化肥成本近2万元,同时可使蔬菜产量增加20%,并实现了无公害有机生产,价格可提高20%左右,收益十分显著。

三、XX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启示

启示之一,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有效途径。生态畜牧业上促畜牧规模养殖、中联新能源开发,下带种植业提效,直接带动了农业生产结构的科学优化。XX县依托大中型养殖场,发展沼气产业,建设特色种植业园区,推进新能源利用和种植业集约经营,不仅解决了畜牧业污染和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实现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同时又降低了种植业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从滦县实践看,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农业布局和生产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农业发展方式也由传统的粗放经营,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经营转变,形成了科学有效的现代农业生态发展模式,增强了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启示之二,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但农村脏、乱、差现象还普遍存在,特别是一些养殖业发展较快的专业村,村内牲畜粪便乱堆、粪水横流、蚊蝇乱飞,村庄环境污染严重,农民生活环境较差。养殖业出村入场(区)后,实现了人畜分离,村庄干净了,加速了新农村建设。同时,集中养殖又为养殖废弃物统一处理提供了场地和空间,规模养殖场通过建设大中型沼气池,以牲畜粪便和污水作为沼气原料,经过沼气池发酵处理,直接杀灭了寄生虫卵和部分病菌,所产生的沼气用于照明取暖,再将沼液、沼渣追施农田,不仅使资源在循环中提高了利用率,而且实现了局部区域内的配套生产、循环共生。发展生态畜牧业,已是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的重要内容。

启示之三,发展生态畜牧业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该县XX牧场存栏的1900头奶牛中,有900头为寄养,按一头寄养奶牛年增收1600元计算,该场一年就为农民增收144万元。目前,该县散养奶牛年收入在3500元左右,通过集中寄养可为养殖户年增收45%以上。同时,种养结合的农业生态循环发展模式,降低了购买化肥等农业生产成本支出,提高了种植业产品的销售价格,也促进了农民增收。此外,大中型沼气池的建设,又在清洁环境的同时,又节约了农民的生活成本,可以说,XX县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为XX市特色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

启示之四,发展生态畜牧业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基础性保证。XX县对各规模场严格实施计划免疫制度,对各种动物重大疫病实行强制免疫,有效地杜绝了防疫难和漏防的现象;实施驻场兽医制度,通过建立健康养殖档案,对养殖对象进行登记备案,加强了对生产投入品的管理和监控,实现了规模养殖场受控管理,保证了养殖对象的健康稳定;实施规模牧场机械化挤奶厅加工企业托管,鲜奶即时检测、定点收购,消除了加工企业奶源的质量风险。同时,种植业又把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从源头上保证了投入品的安全,促进了农业的标准化发展。

四、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1、推广生态畜牧模式,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XX县的作法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因此,有关部门应对XX县和其它县(市)区在规模养殖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及时发掘和总结,培植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带动养殖大户、奶站经营者、社会能人建设规模养殖场和散养畜禽“出村入场区”,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环境。在规模养殖场建设中,要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解决建设资金和标准化技术不足以及产品销售等问题。要以规模养殖为龙头,把农业各个环节有机连接起来,建立“1+2”(规模养殖加废弃物开发利用和标准化种植业)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各个环节的利益。

2、破解用地难题,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实施载体。一是开拓思路,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用地双赢。利用粮食产量低、质量差的沙坨地及荒坡、荒滩地,逐步发展成为现代畜牧业的示范区和规模养殖基地,促进和带动经济发展。二是运用政策,统筹解决畜牧业用地矛盾。将畜牧业用地指标明确列入农业用地的总体规划,与农业用地在政策上同等对待,每年可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数量的畜牧业用地。大力推行畜牧业与种植业、林果业结合的养殖方式,在耕地、山地、园地、林地中建设相应的配套规模养殖场,形成“园中有场、林中有场”的新格局,实现养殖场粪污的资源化利用。三是创新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解决规模养殖用地。加强土地流转交易体系建设,引导农民以租赁、转包、互换、入股等形式,将土地向规模养殖场等集约化经营集中。探索土地“预流转”机制,由村组为载体与土地承包农户预先签订流转意向,在未正式流转前,土地仍由原承包户经营,当有统一经营能力的规模养殖场后,再与农户签订正式流转合同,由规模养殖场按合同每年向农民支付租金,搭建起土地流转与规模养殖的合作平台。

3、健全两个机制,为现代畜牧业发展创造条件。一是利益联结机制。解决好规模养殖场与养殖户的利益分享问题,是实现散养“出村入场区”和规模养殖业发展的关键。XX县XX牧场实行奶牛全托模式值得推广。该场由专家和经济师对每一头牛一年的效益进行评定,并形成合同。寄养农户在不负担养殖场投资的前提下,享受养殖场的基础设施、技术保障,在取得稳定的收益的同时还降低了养殖成本;对于规模养殖场,在没有投入购牛资金的前提下扩大了养殖规模,取得了规模效益,实现了双方的互利共赢。这种养殖户接受、投资人受益的模式,实施难度不大,推广起来较为容易。二是投融资机制。金融机构应加大对管理规范、设施先进、带动作用强的规模养殖场和合作社的给予信贷支持,可通过联户担保、生产设施抵押等多种形式,降低门槛,扩大授信规模。同时,创新财政支农的渠道,可由财政牵头成立农业信用担保公司,为规模养殖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一定额度的信用担保,农发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可依据担保发放贷款,贷款单位加入养殖业保险,形成以财政担保(组建担保公司)为平台、以信用体系为基础、以养殖保险为保障的金融支农新机制,彻底破解规模化养殖的资金制约。

4、加强支持与管理,保障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在国家和省、市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推动下,上半年XX市畜牧业实现恢复性增长,但制约我市畜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生产与流通方式、政策保障体系等与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因此,应在进一步分析把握当前畜牧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尽快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同时,还应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和措施,重点在畜牧业用地、生态畜牧业设施建设等方面有所突破。由于畜牧业周期性变化较大,应考虑建立畜牧生产预警机制及风险调节基金,以确保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同时,还应把疫病防治放在重要位置,对已建成的规模养殖场(小区),进一步完善疫病防治的软硬件设施,严格执行有关防疫、检疫、隔离、消毒、无害化处理等规定,达不到要求的要按照防疫法规定限期整改达标;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小区),必须按防疫法规定进行建设,动物防疫部门要做好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工作,保障畜产品安全,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篇:生态畜牧业调研报告

木里镇生态畜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木里镇地处天峻县城北部,距县城150公里,是一个纯牧业的乡镇。草场面积255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58万亩,境内煤炭资源丰富,占全省煤炭资源的66.7%,分布有大面积高原草甸植被和沼泽地。辖行政村4个,牧户283户,人口 1054人,牧业人口993人。

一、我镇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2011年,我镇年末大牲畜存栏30028头(只),其中牛存栏14409头,羊存栏15529只。全镇牧民人均纯收入6450元,以家庭为生产主体的畜牧业是重要的支柱产业。

1、草原基础设施落后,牧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过增建畜棚、围栏、储草棚、定居房设施,强化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牧民以草场和现金的方式入股,通过以草定畜,合理载畜,积极引进优良野血牦牛品种,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木里镇4个行政村基本村村通车,但里程相对远,群众居住分散,随着游牧民定居工程和奖励性住房建设,方便了牧民生活、孩子上学和就医等。

2、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拉动畜牧业经济发展。木里镇4个村基本都已建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合作社把停车场建设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亮点,把收取停车费,收取彩钢板房租金作为主要收入,安置了60多名牧民就业,形成了停车场周围饭馆、超市、修理厂遍布的景象,拉动了畜牧业经济发展,并且动物防疫措施到位,每年春、秋两防镇村两级签订责任书,定指标、定任务,对防疫工作实行行政部门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工作机制。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加大二维耳标佩戴工作,力求佩戴率100%,动物防疫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无口蹄疫、1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3、煤炭开采直接影响我镇畜牧业生产。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环境受到影响,水资源受到一定的破坏,空气中粉尘污染加剧,采空区的面积和范围在不断扩大,草地覆盖度降低,产草量降低,优质牧草减少,劣质牧草、毒害草增加,极大地影响了采空地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煤矿开采对草地的破坏主要表现为矿区开采破坏草地,矿区修路破坏草地,矿渣倾倒破坏草地,爆破震动也影响着周边牧民生活和正常的生产秩序。

4、大力推行草原生态补偿奖励机制。草原生态资源是我镇广大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放牧和开发煤炭资源,使得草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为尽快恢复草原植被,保护草原生态资源,我镇今年起实施了草原禁牧休牧制度,将全镇部分草场阶段性休牧和禁牧,为推动草原建设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现实作用,禁牧工程实施后,畜牧业产值取得不降反升的良好成效,禁牧和季节性休牧采取了补偿,提高了牧民的积极性,截止2011年底我镇已涉及280户休牧禁牧牧户,禁牧面积118万亩,草畜平衡面积129万亩,存栏85136个羊单位,核定载畜量88556个羊单位。

二、畜牧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群众文化素质不高。木里镇畜牧业生产方式没有脱离靠天养畜的局面,加上自然灾害频繁,海拔高,气候多变,多大风、雨雪天气,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形成规模很小、科技含量较低、效益不明显,且无力抵御市场风险。木里镇人口少,牧民文化素质差,自主创业能力差。

2、畜牧业基础设施滞后,不具备规模化条件。突出表现为围栏、定居点、防灾基地、畜棚少,疫病防治体系、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不配套,技术装备差,服务手段落后,镇里缺少专业人才。牧民放牧以散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化养殖水平,龙头企业与散养户之间都是单纯的买卖、回收等关系,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牧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3、煤炭资源开采,牧民草场资源及环境受到影响。木里镇现有庆华、义海、兴青、焦煤、江仓能源、圣雄6家主要煤炭开发企业,还有中铁公司等企业以及各类勘探、施工企业在木里实施各类项目,一方面拉动了全县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产生了大量的负面效应,使木里镇草场资源遭到征占用和破坏,粉尘污染加剧,水资源污染严重,爆破震动剧烈等,这些都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

三、今后畜牧业工作思路和措施

1、加大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野血牦牛等资源优势。以改

善和提高牧民生产发展条件为重点,解决水、电、路的问题,增加暖棚、围栏、储草棚、人畜饮水设施建设,实现草畜平衡。解决游牧民定居点的附属设施建设,突出木里野牦牛资源优势,通过牲畜入股的形式,以富裕户、规模户带动其他牧户的方式,建立生态生产基地。加大政府对畜牧业的投入力度,争取贴息贷款,实施各类项目,积极引导和鼓励牧民发展畜牧业,鼓励企业以村企共建形式,增加畜牧业资金投入,为畜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2、以合作社为纽带,以湖源公司为龙头企业,加大牲畜出栏。以合作社为纽带,稳定和拓宽销售渠道,减少流通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增产增收,与龙头企业订单销售牛羊肉、羔羊、羊

毛、奶制品等优势畜产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逐步延伸产业链条,对曲拉、炒面、酥油统一销售,延长产业链。

3、做好畜疫防治,提高畜群结构质量。在镇兽医站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疫病防疫,提高免疫水平。引进、选育、推广优良品种,调整畜群结构,通过淘汰老弱牲畜,提高羔羊成活率,增加后备母畜等手段,提高畜群生产能力。增强服务队伍,为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业试点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4、加强草地生态保护。通过不断完善生态畜牧业补偿奖励机制工作,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实行季节性休牧乃至跨阶段性轮牧,促进牧草自然繁育和生长,按照草畜平衡制度,定牲畜、定小区轮牧时间等进行试点调研。加大草原鼠害防治力度,综合治理草场退化等保护草地生态。

第五篇: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总结

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总结

根据省州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意见的通知》的要求,我州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在全州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牧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克服建设任务重、工作量大等困难,扎实推进了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呈现出各具特色、亮点凸显的强劲发展势头,同时也存在建设进度不一致、发展不平衡,甚至有一些地方认识不统一、宣传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等突出问题。

一、生态畜牧业示范村建设稳步推进

全州生态畜牧业示范村建设于2010年在共和县元者村、贵南县麻什干村、贵德县吾隆村、同德县黄河村、兴海县上游村5个村实施。目前,示范村已组建了合作社,完成了工商注册登记,并确定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建设目标,建设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5个村共入社452户1892人,整合草场22.56万亩、牲畜4.4万头只,计划总投资达3000万元,已完成投资1800万元,建成高标准畜棚289座3.4万平方米,草地围栏3.06万亩,草地改良47.35万亩,引进野血牦公牛260头、生产母牛700头、藏系种公羊1200只。

二、生态畜牧业启动村建设形势喜人

按照“先易后难、能者先建,优化组合、专业分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亮点、稳步推进”的要求,从2010年开始,陆续组建合作社51个,并通过省州验收已拨付资金1020万元,完成任务的102%。在建设中,出现了牧民群众关注建设、入社积极的可喜局面。为了进一步扩大生态畜牧业示范面,共和、贵南两县在继续强化2010年示范村生态畜牧业建设和广泛深入调研、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将2010年启动村中条件较为成熟、群众积极性较高的6个村确定为县定生态畜牧业示范村。两县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思路清楚、目标明确、领导重视、群众积极,值得总结和借鉴。

三、生态畜牧业建设村建设有序开展

2011年确定了69个生态畜牧业建设村的发展思路、生产经营模式,编制完成了建设村《建设方案》,选举产生了建设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及监事会成员,目前,注册登记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四、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

为了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努力推动生态立州战略,促进我州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2011年省级支农资金扶持项目,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全力打造共和县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兴海县河卡有机畜牧业示范区、同德县良种牦牛养殖示范区、贵南县草产业发展及牛羊育肥示范区、贵德县农—牧藕合式示范区,将示范区建设成为我州的5个亮点,通过示范区建设,辐射启动村,带动建设村,并全面推进全州生态畜牧业建设。5个示范区投资3000万元,计划种植当年生牧草14万亩,引进种畜5225头(只),绵羊育肥40000只,建草料棚130座、养殖小区8处、有机养殖小区4处、“牧家乐”旅游接待点24个,培训农牧民1200人次。目前,已完成规模化人工种草14万亩,建设养殖小区6处、“牧家乐”旅游接待点12个。

五、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特色亮点凸显

全州生态畜牧业建设呈现出领导重视、群众积极、各具特色、亮点凸显、进展良好的喜人形势。共和县:发展思路清晰,发展方向明确,发展重点突出,建设模式有特点,建设工作有进展。一是示范村建设有起色。元者示范村依托青海湖旅游热,开展旅游、畜牧业,种植业等建设工作有实质的建设内容,群众积极性高、资源整合、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发展。二是启动村建设有突破。通过县乡政府、职能部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将3个启动村确定为县定示范村,使启动村建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尤其是拉乙亥麻村,合作社生产经营过程中,其牲畜实行承包制、耕地草场实行入股制、多种经营实行自负盈亏制,在能人带动下凸显了股份、联户、合作等经营优势,突出了以草定畜,整合生产资料,调整畜群结构,转产转业,狠抓二、三产业的亮点。以多元格局和丰实的内容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这种做法很有借鉴性和推广价值。三是宣传引导工作有成效。县政府宣传引导工作扎实有效,使广大干部、牧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极大的提高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展现了参与度高、入社率高、全社会关注的大好形势。贵南县:领导重视、思路清楚、目标明确、定位准确、责任到位。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县委、县政府召开了生态畜牧业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县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将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各机关部门议事日程,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全县抽调政府部门副区级干部4人,乡镇政府副职4人脱产具体抓示范村建设工作,使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有人抓、具体抓、共同抓、人人参与的工作局面。三是将建设条件相对较好的3个启动村升级为示范村,使示范村建设数达到4个,从而大大提高示范村的示范、引领、推进作用。特别是贡哇村实现了三个100﹪,即牧民群众入社100﹪、草场牲畜整合100﹪、富余人员分流100﹪。四是整合游牧民定居、建设养畜、扶贫开发、草地治理、人工种草等项目;集中在4个示范村实施,计划投资达3700余万元,形成了建设合力,从而实现整合效应。五是麻什干与企业合作有实质进展。从建设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产品营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示范村的建设势头好,建设模式可行,有望建设成为贵南县、乃至全州的标杆。兴海县:出现了从滞后到推进,从抵住到支持,从观望到参与根本性转变。一是通过加大生态畜牧业建设宣传力度,提高了广大牧民群众、各级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提高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参与生态畜牧业建设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全社会对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关注,使生态畜牧业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氛围。二是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通过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做到了明确目标,责任到人,为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三是生态畜牧业建设取得了实效,出现了亮点。如温泉乡盖什干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以联户经营的模式,组建了四个经营小组()。通过聚集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统筹生产用工,引导鼓励分流出来的富余劳动力就地创业,发展牛羊育肥、生猪养殖、种植业、民俗民间文化艺术、商贸、牧家园、草原生态旅游业,进城务工,创办二、三产业。并每户自筹人民币3000元,共计13.8万元,做为合作社开展生产经营的风险资金。同德县:在生态畜牧业建设中做到了切合实际、突出特色、措施得力、模式明确。一是示范村建设切合实际。以黄河村为核心,吸纳周边村社,建设优良牦牛繁育基地,建设成为省级良种牦牛供种基地,实现生态良好,群众增收。二是启动村建设步伐加快。秀麻乡8个村集中连片推进良种工程、草畜平衡、牛羊育肥和唐谷镇完科村能人带动发展生态畜牧业,形势喜人。

六、生态畜牧业宣传培训工作扎实有效

为了打消群众的思想顾虑,充分调动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举办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参加培训的人数达200余人(次),通过培训讲清讲透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意义、必要性和紧迫性,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七、正视问题,克服困难,扎实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

目前,我州生态畜牧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进展不平。全州生态畜牧业建设虽然开局良好、形式喜人,但部分县建设形势不容乐观,个别地区的建设进展缓慢,工作滞后,思路不清,措施不力,办法不多。二是重视不够。州、县、乡政府对生态畜牧业建设引起了高度重视,但个别县、乡政府仍然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特别是有些乡镇政府,对生态畜牧业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起到主体地位的作用。三是整合不力。各县整合了游牧民定居、建设养畜、草地治理、扶贫开发等项目,但整合力度不大、建设对象不明确,且落实不到位,多数整合项目只存在于汇报材料和方案中,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建设到位。四是合作不深。对口合作企业与示范村合作中,县、乡政府、示范村与企业间的协调不力、沟通不畅,使合作没有形成合作协议和方案,更没有实质的合作内容。五是投资不足。主要是国家投资的生态畜牧业建设专项资金不足,地方又无财力安排扶持资金,加之整合项目多,自筹资金总量过大。六是运行不畅。全州虽然成立了59个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个试点、5个示范村、51个启动村),但合作社的成立仅仅是搭起了一个架构,多数内部没有实体,会员之间利益关系松散,对如何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建立有效的运行模式研究、指导不够,合作社不能有效组织生产经营活动,难以达到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目的。

根据以上问题和困难,我州生态畜牧业建设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集中力量,重点抓好五个方面。一要重视:县、乡镇党委、政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行政手段,创新举措,扎实工作,克难攻坚,共同努力,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抓好实施,按时、按要求、保质保量完成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任务,确保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取得实效。二要完善:进一步完善试点村、示范村、启动村合作社的章程、制度、财务管理办法、收益分配方式、运行模式、社员档案、草畜平衡制度,积极引导群众做好草场、牲畜、耕地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科学合理核减超载牲畜、实行草畜动态平衡、遏制超载过牧。三要落实:在继续落实并完成2010年生态畜牧业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全面完成2011年建设69个生态畜牧业建设村的任务。立足各地建设起点的不同,建设条件的差异,要因地制宜,明确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和运行模式,以牧民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推行股份制经营、联户经营、合作经营、能人带动等形式。四要结合。生态畜牧业建设要与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相结合,依据各地实际,科学确定草场载畜量,建立健全草畜平衡监督机制,指导和帮助合作社,采取划区轮牧、羔羊犊牛育肥、种草养畜等多种措施,减轻天然草场压力,实现草畜动态平衡。五要整合。以合作社为建设主体,围绕合作社生产,整合畜用暖棚、建设养畜、人工种草、草原鼠虫害防治、畜禽良种推广等项目,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扶贫、科技、水利等项目,引导财力、物力、人力向合作社集聚,发挥整体效益。

下载生态畜牧业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畜牧业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章程

    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章程第一章 总 则 本社由 等人发起,注册资金50万元。于2015年9月16日召开设立大会,由全体设立人一致通过。 本社名称: 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 注册资金......

    山东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山东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 作者: 来源:《农业知识·科学养殖》2012年第10期 2012年8月13~15日,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党组理论中心组读书会暨全省畜牧兽医局长研......

    关于海南州生态畜牧业考察报告(含五篇)

    关于海南州生态畜牧业考察报告 ——兼论江苏省对口援青的三个切入点根据青海省海南州政府与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我们海南项目组的前方调研人员,于10......

    乡镇14年度生态畜牧业工作总结

    乡镇2014年度生态畜牧业工作总结 乡镇2014年度生态畜牧业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上级业务部门大力支持下,我镇畜牧业按照年初计划,紧紧围绕全区生态畜牧业......

    全市生态畜牧业现场会典型发言材料

    全市生态畜牧业现场会典型发言材料 农牧业结合产业化经营强力推动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县人民政府近年来,我县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以建设生态畜牧业产......

    乡镇2008年草地生态畜牧业工作总结

    潘家庄镇2008年草地生态畜牧业工作 总 结 潘家庄镇2008年草地生态畜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想县人大监督、关心下,在草地中心的指导下,以及全镇干部和全镇各村、组干部的......

    武川县生态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武川县生态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一、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畜牧业是我县的一项基础产业,是农民的主导产业。近年来,我县立足实际,以种草养畜为突破口,以科学改良为手段,以有效的免......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生态畜牧业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生态畜牧业 张锦林〔内容摘要〕畜牧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大力发展生猪、牛羊和奶牛、禽蛋等特色养殖,加快生态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