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建设经验深层解读(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2 18:4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沈阳建设经验深层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沈阳建设经验深层解读》。

第一篇:沈阳建设经验深层解读

“沈阳经验”的深层解读 ——赴沈阳信访大厅考察有感

题记:2008年以前,沈阳市每年上访量都在近16万人次的高位徘徊,进京访、非正常访占到辽宁全省的40%以上,全国“两会”期间进京访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尤其是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非正常上访更是高达330人次,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一。但2009年,该市信访工作发生了质的改变,信访事项一次性办结率高达95.7%,国家和省交办信访事项办结率分别为97%和94%,信访量由居全省和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变为最少的城市之一,进京访批次和人次分别同比下降87.4%和87.8%,全国“两会”期间还实现了“七个为零”的工作目标,同时社会治安状况也明显好转。这一切得益于他们在信访工作中创造了以“一站式”信访接待大厅为核心的“沈阳经验”。

对沈阳“一站式”信访接待大厅早就有所了解,主管信访工作后又多次听人谈起,头脑中便有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但始终对其是否真如所说的那样“管用”存在疑惑。9月8日到9日,我和信访系统的部分同志到沈阳市进行了实地考察,一路走来,一路思考,深感震撼,颇受启发,诸多疑惑也都随着考察的逐步深入而茅塞顿开。

一、运行机制

沈阳是一座老工业基地城市,历史遗留问题多,积累的社会矛盾多,产生的信访案件多。同时,退休教师待遇、非法集资等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新老矛盾碰头叠加,大量的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面对严峻复杂的信访形势,沈阳市委、市政府站在探索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新途径的高度,以改革创新的魄力,围绕“事要解决”目标整合行政资源,对全市信访工作进行了模式重构,探索建立了以信访大厅为核心的新机制。

(一)总体框架。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委副书记和常务副市长负总责,有关市委常委和副市长具体负责,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参与;以市和区县(市)两级联席会议为总协调、总指挥,把联席会议办公室做实、做强,与信访局合署办公,使之成为集“决策、指挥、协调”为一体的综合性办事机构;以“事要解决”为目标,把相关职能部门集中到信访大厅,直接参与接待群众来访和解决问题。沈阳市的同志将之形象地表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以集中解决问题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一是集中职权,二是直接调处。

(二)组织结构。市信访大厅选择群众上访数量较大的市直部门进驻,在市联席办和市信访局的协调指导下开展工作,进驻部门根据情况变化适当调整。信访大厅设主任一人,由市联席办主任、信访局局长担任;分管主任一人,由联席办副主任、信访局副局长担任;各入驻单位除市法院派驻的协调调处庭、法制办派驻的行政复议接待室、司法局派驻的律师服务团外,均有专门的大厅办公室,主任由带队领导担任。

(三)工作方式。采取“统一登记、分类接谈,现场处置、立案调处,交办督办、法律援助”的运行方式,最大限度地推进信访问题解决。一是统一登记。设登记管理岗位,由市信访局工作人员将来访人基本信息录入信访信息管理系统。登记接谈顺序号及登记表由系统自动生成。二是分类接谈。登记人员按电脑叫号顺序和群众来访事由、诉求,引导前往有关接待室谈话。其中,市信访局负责接待、协调反映综合性和涉及非驻厅部门的信访问题;各驻厅部门接待属于各自职责范围内的群众来访。三是现场处理。对相对简单、相关政策明确可直接答复处理的,由相关部门驻大厅同志当面答复来访人、答疑解惑。四是立案调处。对疑难复杂信访事项根据涉及面范围和复杂程度实行“四级会诊”,分别采取驻厅部门办公室主任直接调处、分管主任组织相关部门驻厅办公室“会诊”、大厅主任召集驻厅部门主任联席会研究和提交市联席会议研究等4种方式逐层加以解决。五是交办督办。凡是在大厅内接谈并需要立案交办的信访案件,一律以信访大厅名义办理,并派专人督办,直至结案。六是法律援助。对符合行政复议、仲裁条件或司法调解、诉讼的信访事项,引导群众到设在大厅的行政复议、仲裁部门和法院协调调处庭反映。调处不成,引导群众向司法机关起诉。

(四)功能拓展。信访大厅对信访工作原有职能做了进一步延伸。一是抓好源头预防。实行信访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由大厅聘请50位专家组成“专家库”,对基层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强化信访稳定工作责任,由大厅对各县区、各单位落实信访工作责任情况进行考核,结果报市委、市政府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建立覆盖全市的电话投诉和网上信访办理系统,与来访事项的处理相辅相成。二是推动案结事了。建立信访稳定专项资金用于解决“骨头案”、“钉子案”和“无头案”,以及实施困难救助。成立了分流调处中心,集中进行法制教育和处置非正常进京访,同时对信访事项三级终结的上访人员定期进行家访。三是规范信访秩序。建立了信访代理网络,在全市聘请信访事项代理员,在镇街、村居设立信访接待室或信访工作站。加强依法处置力度,大厅设公安办公室维护信访秩序,所有非正常上访、违法上访行为均由公安机关集中教育后,再适时调处。四是加强驻厅干部管理。建立后备干部挂职锻炼机制,由市委组织部从各部门选定排名第一的拟提拔市管后备干部带队进驻大厅。驻厅干部人事关系调入大厅,由信访局统一管理考核,大厅对其具有绩效考核评价权和提拔使用建议权,未经大厅推荐的驻厅干部不得提拔。

二、突出特点

沈阳市委市政府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基层基础等举措,实现了信访稳定工作的新突破,具体实践中突出表现为如下特点。

(一)工作重视程度空前。沈阳信访大厅的诞生,本身就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决策的产物。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各级领导更是亲自研究、亲自过问、亲自抓实。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曾维同志多次实地考察,督促检查,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市长李英杰同志也多次过问,现场解决问题。市委副书记更是亲历亲为,倾注了大量心血,投入了大量精力。在具体工作中,无论是接待大厅建设、配套保障措施,还是政法力量使用、部门资源整合等各个方面,沈阳市委、市政府都坚持一律开绿灯。仅2008年,他们就筹集信访稳定工作资金26.4亿元。仅特殊疑难信访问题专项资金,每年市财政就要至少保证1亿元预算,各区至少3000万元,各县(市)至少1000万元。截止2009年底,该市联席会议召开调度会125次,确保了信访稳定工作新机制的协调高效运转。

(二)大厅核心地位突出。信访接待大厅是“沈阳经验”的核心内容,也是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沈阳做法”诞生的重要标志。2008年4月19日,沈阳市决定实施信访工作“模式重构”工程,6月2日面积达7416平方米的市信访大厅正式投入运行,途径大厅的16条公交路线站点更名为市信访大厅站。同年10月15个区县(市)的信访大厅也全部投入使用,全市形成了“1+15”的信访大厅新布局。两级大厅合计总面积3.9万平方米,计算机和车辆分别由过去的95台、30辆增加到1354台、128辆,局域网、党建网、互联网全部接入,各部门派驻两级信访大厅的人员达655名。信访大厅集登记分流、直接调处、协调调解、诉讼指导、行政复议、司法援助、帮扶救助、依法处置等功能为一体,采取一站式接待、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接访模式。启动至今,大厅累计受理群众初访11万件次,办结率达到95%,其中现场化解3.73万件次,使一大批停滞案件重启调解程序,65件长期停滞案件得到有效解决,6152名上访人得到帮扶救助,5598人实现了息诉罢访。

(三)沟通交流渠道便捷。一个社会所追求的和谐绝不是对社会矛盾进行掩盖和回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实际上,沟通是一门艺术,化解矛盾首先起于沟通。信访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搭建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沈阳的广大信访工作者抓住了这个突破口,不但高标准做好来访的接待调处工作,还主动下基层寻找问题、发现矛盾,方便了社情民意表达。他们以“1+15”的信访接待大厅为基础,建强了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根据地”。他们组建了以招聘的90名大学生为主体的“百名信访天使团队”,整合政府12345等民生热线架设了便捷的“空中诉求通道”,全天24小时受理来信、电话、网络等方式反映的诉求,打造与接待走访相呼应、相衔接、相支撑的“立体化、综合性”接访平台。他们选聘了2300名人民信访代理员开展信访事项代理活动,其沈河区甚至建立了“‘三为’联民直通车”,在社区设立始发站,在信访大厅设立终点站,并向社区居民投放专用信封,及时收集群众意见诉求。

(四)工作网络自成体系。与一般工作创新举措相比,“沈阳经验”的特色是形成系统。他们既注重矛盾纠纷调处这一中心任务,又统筹兼顾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建立了重大建设和改革项目稳定风险评估、弱势群体救助等机制;既注重人性化对待群众的利益诉求,又依靠职业化、专业化的维稳队伍加大对非访行为的打击力度,突出法律在维护公平正义环境中的基础性作用;既注重认真接待和妥善解决来访群众利益诉求,又积极主动向基层延伸工作触角,探索建立信访事项代理、“三为”联民直通车等新机制,在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搭建了双向沟通交流的桥梁;既注重以信访大厅为核心的有形的硬件建设,更出台了《信访责任查究规程》、《信访大厅组织规则》等一系列规范性制度,切实提升了信访稳定工作软件水平。他们还将市维稳办从市委政法委整建制划归到市公安局,对驻厅干部实行“工作在大厅、组织关系在大厅、考核评价在大厅、提拔使用在大厅”的一元化管理,坚持每周五由主管市领导召开调度会通报信访工作情况,使机制创新涵盖了信访稳定工作的方方面面。

三、理论认识

一个重大社会实践的理论解读,绝对不是已经取得的实践经验的简单重复。它必须有着能够反映实践本质、说明经验价值、能够预测实践未来发展方向的独特理论视角和独特的解释方式,哲学把这个视角叫做解释原则。采取“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接访模式实现“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信访工作“沈阳经验”,最好的解释原则就是科学发展观。

(一)践行了统筹协调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只有经济的现代化不是真正的现代化,特别是在当前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矛盾多发的特殊发展阶段,信访问题大量涌现并且已经构成一种社会现象,统筹好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关系尤为重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发展也绝不应该是单一的目标,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信访稳定工作理应得到高度重视,其作为“传达室”和“灭火队”的角色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信访现象应该作为社会总体可容纳的一部分来被重新认识,信访工作应该作为信访人和信访工作者共同完成的工作,信访问题应该成为社会矛盾转化中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沈阳经验”就是沈阳市委、市政府按照党的十七大“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要求,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社会转轨变形时期矛盾最为集中的一个城市里,通过资源整合、权力集中的方式,建立了一个信访工作短平快的平台,使信访工作做到了决策有权威、指挥有力度、调度有效率、基层有网络、处置有举措、预防有保障、资金有来源、干部有保证,构建了信访工作的新模式、新体系和新秩序。

(二)抓住了以人为本核心。信访现象从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以反映民生问题为主要内容。信访制度和瑞典的议会行政监察专员制度、日本的行政苦情制度、法国的调解专员制度一样是一种权利救济制度,也是我国唯一的权利救济方式,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通过人性化手段主导,填补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留下的权利救济空白地带。正是遵循这一理论,“沈阳经验”对信访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信访人给予了高度关注。他们将强化干部执政为民理念作为出发点,坚持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锻炼和使用干部,将从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抽调的180余名后备干部全部安排在接待受理岗位,使大家深刻体会到一线工作的艰辛,并在与基层群众和怨气十足群体打交道中坚强党性、坚定意志、锻炼能力、提升素质。他们坚持“老百姓的事比天大”的原则,坚持集中用权、用权为民的指导思想,以事要解决为目标,实现了信访问题“件件有着落、案案有结果、事事有回音”,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群众的合法权益。他们确立了“以人为本、扶助民生、化解矛盾、实现稳定”的工作思路,构建了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救助体系,按照生活帮扶和政策帮扶相结合、临时帮扶与长效帮扶相结合原则,对确属生活困难的信访人提供生活、医疗、就学、住房等10个方面的帮扶救助。

(三)突出了依法行政特色。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存在着信访制度存废之争,反对者认为信访制度的许多规定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出现了行政权超越立法权和司法权现象,有悖于建设法治国家的大方向,强化信访制度将把中国的纠纷解决机制进一步引向人治。鉴于司法的最高原则是独立原则,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又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信访稳定工作无论如何强化都必须以依法行政为前提。信访工作“沈阳经验”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坚持“法律面前没有特殊人物”的指导思想,在大厅派驻法制办、政法委、公安局、法院、司法局等部门,就相关政策解读组成了“专家库”,就法律咨询服务成立了“律师团”,使信访调处工作时时在法律框架内运行。公安机关按照“严厉整治违法访、重点整治越级访、普遍整治无序访”的原则,与检、法、司部门研究制定了3个处理非正常访和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适用法律的意见,出台了公安机关办理非正常访和群体访案件程序规定、工作规范、证据标准等5个规范性文件以及2个责任追究办法,有效地解决了适用法律认识不一致、缺乏统一标准、办案程序不明确和维护稳定工作不作为、乱作为、不落实,以及一些上访人员认为有理就可以违法、就可以犯罪、就可以为所欲为等突出问题,把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理念落实在对每一次违法行为处理的全过程。

(四)加强了长效机制探索。任何一种机制都要以制度和体制为载体,适当的体制和制度形成相应的机制,而顺应这种体制和制度而形成的机制,能够把体制下各个分散的元素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信访工作“沈阳经验”关注的就不仅仅是要解决的“事”,而是更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程序,并在实际工作中确定了“实体化、载体化、整体化、机制化”的信访稳定工作目标和实现路径。他们着力破解职能缺失问题,建立负全责、有权威的信访机构,真正打造了“一站式”信访工作实体;他们着力破解信访无序问题,强力推进信访接待大厅建设,真正为信访稳定工作提供了有效载体;他们着力破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打造了源头能预防、问题能解决、后续能巩固的“标本兼治”式的工作链条;他们着力破解运转不畅的问题,形成了接待工作“一站式”进行、群众来访“一条龙”服务、信访事项“一体化”调处、解决问题“一竿子插到底”的“闭合式”工作机制。他们追求科学、高效、权威的一站式解决,以一系列规章制度固定工作程序,不是为了解决某些棘手问题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而是力求在长期信访工作中逐渐稳定下来的一套可资学习、借鉴、推广的科学机制。

四、工作建议

从实践的角度看,信访工作“沈阳经验”对秦皇岛的信访工作提升水平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可以很好的挖掘和借鉴。

(一)要增强主动性,在提高认识、凝聚共识上下功夫。当前,我市的信访形势还非常严峻,诸如企业改制、城镇拆迁、农村征地补偿等方面累积的社会矛盾多,所产生的信访案件也多,尤其是越级进京访和赴省集体访仍然居高不下,围堵市委、市政府大门和阻断交通等过激行为屡有发生。尤其是相比较其它地市,我们还有暑期维稳工作任务,这是必须保证万无一失的政治任务。诸多背景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加强社会建设、保障暑期稳定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借鉴沈阳成功经验,提升信访稳定工作水平;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在信访稳定工作中形成新思路、构建新模式、探索新办法、打造新秩序。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组织全市各有关部门赴沈阳进行专题考察,抽调干部到沈阳信访接待大厅跟班学习,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沈阳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统一思想认识这一主题,凝聚推进信访稳定工作变革的广泛共识。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在各级媒体开设专栏宣传推介信访稳定工作“沈阳经验”,使大家对信访稳定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二)要把握时代性,在理解精髓、突出重点上下功夫。我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传统,社会治理中带有明显的“人治”色彩,群众法制意识比较淡薄。虽然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群众传统思维根深蒂固、依靠法律解决诉求的周期较长等因素影响,“找政府上访解决问题远比诉诸法律来的快”,既是一些群众的共识,也是现实情况的真实写照。“沈阳经验”正是针对这些情况,突出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建设大规模、高档次的“一站式”信访接待大厅上集中力量,围绕强化大厅吸附功能整合了方方面面的力量、统筹了方方面面资源,打造了信访稳定工作的新载体。建议市委、市政府成立专门班子,对沈阳“一站式”信访接待大厅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解读,在对比中发现差距、在差距中找到思路、在思路中完善举措,加快高标准、现代化的信访接待大厅建设进程,围绕提升大厅接待功能完善各项工作举措,出台各项配套制度,努力推动信访问题的“一站式接待”、“一条龙服务”和“一揽子解决”。

(三)要突出规律性,在适应市情、开拓创新上下功夫。经过30年的改革,政府职能的内容和范围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由“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不再无所不管、无所不包,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源自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信访制度,随着实践的发展,其制度缺陷逐渐显露,“分头接待、多头交办、无头管理”的组织形式已经与新形势不相适应,必须进行全面的变革。沈阳信访工作者正是敏锐的把握了这种变化,在审视市情、开拓创新上下功夫,打破了信访工作旧有框架,构建了与形势发展相适应、便捷高效的信访工作新模式,实现了“事能解决不积累、人能留住不上行、依法有序不混乱”的目标。建议市委市政府组织专人深入研究信访工作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在外地经验与本地发展实际相结合上下功夫,统筹协调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综合考虑人、财、物等各方面因素,扎实推进信访稳定工作创新。要在健全维稳工作新机制上下功夫,动员上自市委领导、中间相关部门、下至基层村居全员参与,实现前抓风险预判、中间矛盾调处、后至长期和谐的全程发力构建上下协调联动、资源优化整合、触角前后延伸的工作网络,打一场立体化和全方位的“维和战争”。

第二篇:宋江人物形象深层解读及反讽

宋江人物形象深层解读

(2014年10月13日星期一)

一、《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通过反讽手法的运用,使几乎每个重要人物都带有他自己的寓意。他们不是一览无余的单纯的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而是复杂的问题人物。围绕着这些内涵复杂的人物,小说的多层次质感才逐渐展现,传统小说批评的多元化倾向得以因此而确立。

乍一看来,《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仔细阅读,我们就会发现,字里行间大有翻案的文章。浦安迪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英雄好汉的阴暗面”。

宋江更是个问题人物。他其貌不扬,人称“黑三郎”,矮胖的身材可与王英和武大并列。黑黑的面皮,则是上起赤发鬼刘唐下至黑旋风李逵的众多黑脸暴徒的缩影。宋江的诨名比《水浒传》中任何人都要多,例如“呼保义”,“及时雨”和“孝义黑三郎”。往浅里说,这些诨名反映了关于宋江的历史资料及其事迹传说之繁杂,但从文人小说媒介的角度来分析,它们又为作者施展其反讽机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举例来说,《水浒传》中黑三郎的“孝义”之称,便有大问题,起初作者使我们相信,“孝”是宋江最优良的品质之一,在第二十一回偏偏是从他父亲的控告他忤逆的诡计里,弄假成真,我们从假意的否定中得出肯定的结论。然而随着小说的进展,这个诨号就逐渐开始出现反讽的意味,它隐隐约约地反复暗示梁山好汉的不守王法,时时伴随着对父母的忘义败风,也就是传统所谓的“不忠不孝”。宋江的诨名“及时雨”也有反讽的意义。从字面上解,“及时雨”者,慷慨好施、周济四方之谓也,但同时也暗有“泪”的隐义。如果,把宋江与刘备相比较,我们会发现,宋江在谋略和武功两方面都称不上“及时”,真正“及时”的倒是他的泣下如雨的本领。

小说中展示宋江性格的一个特别生动的场面是“杀惜”。细读之下,我们发现,这一情节穿插在靠近武松杀潘金莲的位置,隐衬出二者的形似之处。“杀惜”又与紧接着“武十回”前后宋江与武松相遇的细节,前后呼应。与武松怒发冲冠的豪气相反,宋江处处显得优柔寡断和低声下气。十分明显,这一对照的目的是暗讽“黑三郎”。小说处理宋江对待一丈青的态度时,更是饱含了反讽的潜在寓意。繁本作者在第四十七回里,以其微妙精细的笔墨透露出,宋江为那位女将的武艺“暗暗的喝彩”。当她为林冲所擒,被押上梁山泊听候发落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很自然地以为宋江要把她据为己有。而就在这时,繁本作者不慌不忙添上了生动微妙的一笔,宋江彻夜未眠。后来,当宋江决定把一丈青交给王英时,读者 1 也许会认为这又是宋江慷慨大度的一个证据,说明好汉不为女色所动。然而鉴于宋江和王英在形体上的相似之处,这位英勇的女将嫁给侏儒的荒唐错配,使人从中感到一种辛辣的挖苦味道。

参照晚近评论家的推论,厌女症是《水浒传》的一个关键成分,人们可以把宋江许多行为中那些有关色欲反讽的涵义,看做是一个寓意问题,不少现代读者已经体会到了《水浒传》人物都有对性欲和权力的双重追求。对小说中肉欲与野心之间的矛盾的理解,使作者对外强和内弱之间的分界线进行了反复的探索,接近于小说的核心问题。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之下,作者偏偏在第七十二回里对宋江私访李师师的情节大加渲染,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正如宋江在“招安”问题的执着,既深刻地表现了他对权欲的追求,同时又表现出他是一个内弱的人物。作为一位大军的统帅,宋江“手无缚鸡之力”,难如人意。而作为一位政治领袖,他也绝无治国平天下之术。而具有反讽意义的是,这样一位“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的角色,却是小说的主角。

随着山寨势力日大,梁山泊内部的磨擦和斗争,渐渐成为贯穿繁本《水浒传》的核心思想内容。最醒目的一节是宋江和李逵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他们之间既有互相抗衡的一面,也有妥协的一面,又有若即若离的一面。宋江和李逵的微妙关系早在第三十八回“浔阳楼宋江题反诗”,他们初会于江州琵琶亭时就开始露其端倪,这一情节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细节值得我们细加分析。从他们第一次邂逅起,宋江就欣赏李逵之“豪”。李逵的食量如牛,赢得宋江的喝彩“壮哉!真好汉也”!李逵的反应是“这宋大哥便知我的鸟意”。此后,李逵愈来愈占据了宋江背后的中心地位,成为他操纵弄权的真正势力基础。最中肯的例子见第四十回“宋江智取无为军、张顺活捉黄文炳”里,杀死黄文炳报仇后,宋江问部下谁愿跟他去梁山时,李逵第一个挺身喊道——“都去,都去!但有不去的,吃我一鸟斧!”归根到底,李逵是宋江麾下的一张王牌。宋江称李逵是“家生的孩子”并非随口说说的戏言,正如李逵自称是“哥哥部下的一个小鬼”分明是发自肺腑之言一样。

宋江和李逵之间的敌意和猜疑,也是十分明显的。随着故事的发展,李逵先明告宋江“我不是怕你„„”,后来又骂他怀有歹意:“你们也不是好人。”到第六十七回,李逵反对宋江声称要让位给卢俊义一节,即可以视为李逵真心拥护宋江的表现,也可以看做是宋江对李逵的利用,甚至可以读作李逵并不是真心反对,只是因为已被宋江抓在手里,深怀不得已的苦衷而已。

宋江对李逵的态度也一直是模棱两可的。鉴于“用人”一向是中国叙事文的中心主题之一,宋江在李逵请战时每每所用的“用不着你”这一类的话便有了特殊的意义。随着故事的发展,宋江逐步认识到李逵对他的潜在危险,所以第五十三回“黑旋风下井救柴进”里,宋江自辩说是把李逵“忘”在了井底之言,完全令人难以信服,至少李逵本人心里存疑。宋江的伪善由此可见一斑。宋江与李逵的关系,还可从传统的“得士”观念,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上文所分析的人物,均是《水浒传》中最具分量的角色。在第二等角色的刻画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类似的反讽性手法。例如吴用,这位本是“村中一学究”的人物,竟在许多重要的场合隐隐以幕后的总指挥的面目出现,此笔本身极具反讽意味。林冲火并王伦的幕后牵线人是他,策划引卢俊义上山的是他,卢俊义活捉史文恭后在暗地里指挥大家反对宋江让位给卢俊义的又是他。由此观之,吴用常叠着两个指头的那个众所周知的姿势,与其说是在表现他的机智聪明,恐怕还倒不如说是反映了他玩世不恭、操纵群豪的态度。吴用的才华在第十五回“智取生辰纲”、第四十九回“双掌连环计”等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但到了后来就经常出现智穷力竭的窘相,到头来还是个具有反讽意味的“无用”人物。

(以自第五点出自[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44-150页:《水浒传》的寓意。)

二、《水浒传》人物形象描写求“真”

“真”,指人各有其个性,人各有其本来面目,写出了人性的丰富内涵。宋江,是一位理想的反抗英雄。这位理想英雄身上,积淀着太多民族文化所造成的精神:反抗、忠君、重义气、升官报国。民间精神与士人心态相纠结。他的内心活动在浔阳楼吟反诗中有真实的表现: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自幼曾攻经史”,说明他思想里有着儒家的忠君成分,改“聚义厅”为“忠义堂”,正是他忠君思想的最好表现。这也是他最终目的受招安的思想基础。而这一点,与民间的崇尚清官、渴望好皇帝的思想吻合。但是他又有“凌云志”,这个“凌云志”就是“敢笑黄巢不丈夫”,也就是带头谋反。杀惜只是触发他上山的一个条件。他是天罡星之首,是命定要成为水泊梁山领袖的。上山之后,他的一切权谋,就是带领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他是仗义的最高典范,称他为“及 3 时雨”,是说他在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出现,慷慨相帮,他救晁盖,是救人于危难;与武松结拜,是帮人于落难。他纯孝,人称孝义黑三郎。在这些方面,他以道德楷模的面目赢得尊敬。

但是他内心却有另一番景象。他去东京见李师师,目的当然是要见皇帝以求得招安,心中其实也为女色所动。他乘着酒兴,对李师师说:“不才乱道一词,尽诉胸中郁结,呈上花魁尊听。”如同浔阳楼酒中吟反诗一样,醉里说的是真心话:

翠袖围香,绛绡笼雪,一笑千金值。神仙体态,薄幸如何消得!

居然想到“体态”,想到“如何消得”,无怪李逵在大门外有“见了宋江、柴进和那美色女人喝酒,却教他和戴宗看门,头上毛发倒竖起来,一肚子怒气正没发付处”。宋江其实也为女色所动。卓吾在评王矮虎时:“王矮虎还是个性之圣人,实是好色却不遮掩,即在性命相併之地,只是率其性耳。若是道学先生,便有无数藏头盖尾的所在,口夷行跖的光景。”当听到假宋江抢人家女儿时,李逵便认定是宋江做下的,引了东京见李师师为证。卓吾评此回时,说:“宋公明已是假道学了,还是假假道学的,好笑,好笑。”

宋江的一些行为,确实有伪的成分。他坐梁山第一把交椅之前,让来让去,让晁盖,让卢俊义,都让得虚假。

他受招安时,对待写吏,如怀林所评论:“若夫宋江者,逢人便拜,见人便哭,自称曰‘小吏小吏’、或招曰‘罪人罪人’的是假道学,真强盗也。”怀林的观点或受李贽的影响。李贽是极端恨假道学的,在《初潭集》中,他有大量地批评假道学的言论,如说:“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然也。”有研究者认为,写到宋江“伪”的地方是“反讽”。其实,真强盗与假道学集于一身,乃是儒家思想影响与民间反抗情绪的纠结所形成的复杂人格特征,写出的是一个“真”人物。

《明代文学思想史》(下册),第587-589页。

三、“宋十回”

《水浒传》第12-21回写的是宋江上山前梁山泊的早期历史;第32-41或42回描述宋江被逼为盗前的坎坷经历以及他被推为梁山一伙实际魁首的经过;第51-60回则是描写这伙强人队伍的发展壮大,终于成为朝廷的一大威胁。所以,学者们通常认为某些十回小单元具有半独立性质,统称它们为“武十回”、“宋十回”等等。

各别英雄系列故事的较小结构单元轮廓。例如,第3-7回的叙述重点以鲁达为主;第7-12回是林冲;第12-17回讲杨志;第44-46回则是杨雄占主位。同样,第46-50回为攻打祝家庄;第61-63回则是智赚卢俊义。这种图式与《西游记》利用三、四回关目来叙述一段情节的章法也有略似之处。而且,《水浒传》的编撰者有时还采用了《西游记》里常见的另一种结构技巧,即在这些三四回一节的小单元之间或之内放进单独一回关目作为插曲,例如第53回第65回都是这种写法。

《水浒传》开头数回看来虽属书中最松散曲折的部分,居然建立了作者喜爱运用的叙述模式,即所谓的“撞球式”章法,叙述焦点依次变动,先是循着一个主人公的经历一路写去,直到他碰上了另一位主人公,于是故事就沿着后者冒险经历的新路线发展,而把前面那位半途抛下,也许要在后面某一关节处再提起他。这种不连贯的情节进展,有时看来也许显得杂乱无章,但事实上它隐含着一种非常重要的叙(第254页)述功能,因为它为主宰小说本义的形象再现模式奠定了基础。

在评价100回和120回繁本的结尾时,我们切不可忘了那个被许多评论家视为小说一个顶点的集体自杀和梦幻等结局情景是没有的,系几百年来作为小说范本的金圣叹腰斩本所窜改添加的内容。至于这一部分在结构上的意义,我们会注意到它起了交代第1回里放走的那些灾星命运的作用,因而赋予一种美学上的对称感,同时总结概述了其余人物的去向。特别重要的是:这最后的几幕情景促使读者会对阅读过程中所体验到的一切进行冷静的反思。更具体地说,作者通过李逵和宋江之间的自相毁灭关系终至出现其必然结局的描写不但给这两位人物的英雄形象,而且也使全体弟兄聚义的抱负和业绩最后投下了一层反讽阴影。

由此看来,金圣叹腰斩本那个捏造的结局实质上仍保留了同样的阿勒,这一点极为重要。他的第71回以排座次的隆重仪式使故事戛然而止,也具有与头一回对称平衡的作用,因而给人以故事收场的一种强烈美学感受。同时,金圣叹成功地运用卢俊义惊梦这最后的一个转折给人以大难临头、万事皆空的袅袅余音。既然金圣叹深恶痛绝宋江一帮人的所作所为,他最后增添这个预示灭亡的情节就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他的本子将会以梁山英雄获得全胜作为结局。不错,通过删去后面的章节,他还剥夺了绿林好汉替国效劳的机会。但他的腰斩本同时也让他们既未受丝毫伤害又不受任何惩罚而声势达到顶点。金圣叹本结局的这种模棱两可之感与早先繁本的结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那儿,皇上做梦那收尾一 5 笔也起了冲淡最终出现的强盗自戕那种戏剧性效果的作用。(第255页)

讨论隐含的关于英雄气概与色情欲望这个难题:

小说开头描述宋江作为江湖豪杰的庇护人,而且和梁山好汉结交,自己也算是其中一员,因而同样不近女公。之后,碰上了模棱两可的阎婆惜事件。自此以后,刻划宋江形象的众多其他细节似乎都突出了他在这方面的脆弱性格。例如到第32回小说的叙述焦点从武松转回到宋江之后,我们就亲眼目睹了他说情斡旋,从王英的魔爪中救出刘知寨(第271页)夫人,谁知恩将仇报,他在下一回里却被那女人出卖而成了阶下囚。后来,他坚持血腥处死那个想加害于他的冤家,断然拒绝王英欲据为己有的要求。最后,宋江亲自给王英和一丈青做媒,作为这一损失的补偿。

小说处理宋江对待一丈青的态度更是饱含反讽的潜在意味。繁本作者在第48回里以其微妙的笔调告诉我们,宋江为那位女将的武艺“暗暗的喝彩”。当最后被林冲生擒、接着宋江把她押送到梁山泊他父亲处听候发落时,所有在场人的都很自然地以为他要把她据为己有。就在这时,繁本作者不慌不忙添上了生动的一笔:宋江彻夜未眠。后来当他把她交送给那令人厌憎的王英时,人们也许会认为这又是宋江慷慨大度的一个证据。但鉴于宋江、王英形体上的相似之处,同时又把这样一位英勇善战的女将嫁给一个侏儒这种乱点鸳鸯谱做„„难不由人从中觉察一种辛辣的挖苦味。

参照近来不少评论家推测的厌女症是小说中令为迷乱不解的难题中一个关键成分的说法,人们可以把宋江许多行为中那些有关情人反讽涵义从一种比色情还要深刻得多的问题方面去理解。不少现代读者已经意识到,宋江等人性格中那貌似威风凛凛实则脆弱空虚的表里不一的表现背后,有着一种既想抑制又想攫取某物这类相互矛盾的心理,而这两个方面兼而有之的则是性欲和权力。换言之,在重新评价梁山好汉传说时,除了势必牵连到政治和历史争端之外,我认为作者刻画的宋江这个人物形象反映出了野心和权欲这一深层精神状态。

对小说中肉欲与野心之间有联系的这种理解使作者把脆弱和力量之间的微妙分界作为反复探讨一事置于接近问题核心位置上。在这个背景下,作者偏偏在第39回叙述宋江于浔阳楼上题写反诗这一致命事件之前,先插写这位行将冒大下之大不韪的人因暴食犯痢疾而被迫退出战场的情节谅非偶然。正是李逵多事促成张顺弄来鱼鲜佳肴,因而使宋江贪吃患病,在这里又添了一层反讽色彩。不管怎样,把这首诗视作一篇招贤起事的有力檄文的这种看(第272页)法,却因下 6 列事实而打了很大折扣:宋江在第二天清晨竟记不起有过这件事,而且当他一听说自己的所作所为时,吓得魂不附体,为避免送官送辱,甚至到不惜装疯弄傻吞食粪便的地步。楼檐上展示苏东坡大手笔的含蓄写法也没有给宋江那首浅薄而又做作的诗带来多大体面。综观这一情节,繁本中不少寓意深远的细节透露出一股简本所缺少的反讽气息。还有,那形象映衬的笔法又使我们回想起第11回里林冲在一家酒店墙上题写的那首十分相似的诗。不过,在那儿,林冲对自己失意不得志的表白似乎是出于真实的感受,它不久就被林冲本人显示的令人难忘坚韧意志力的行动所证实。

后来在小说后半部的第72回宋江私访李师师那一节里,我们又目睹了另一场酒色诱使宋江咏诗述怀的情景。在这儿宋江第二次故伎重演用诗体抒发豪情当中,我们重又清楚地看到他日益增长的自命不凡表现,这次还新添了他要做游乐院雅客的抱负。正如前次那样一些非常严重的后果接踵而来(如江州大屠杀和对朝廷权威的首次严重挑衅),这一次也同样恰巧由于皇帝本人的突然出场而打断了他正想吐露真名及其雄心的行动。

繁本小说作者尽管对宋江日益膨胀的野心挥动这种杀风景之笔,但我们必须同时认识到,他对宋江宣称终将要为皇帝效力的真诚,似乎是深信不疑而未加贬损的。相反,他让宋江始终如一地经常表白想接受招安的心迹。但这并未阻止他对宋江自我意象日益扩张所进行的探索。在小说故事进展中,宋江结自己的看法以及他呼吁别人参加他“义举”的动听言词也变得愈来愈自负和傲慢。例如第48回,他自称为“义士”,到第61回,他便以“大王”闻名于江湖了,须知这个名号用在这里似比称呼一般小山寨头目为大王的惯常用法带有更多的不祥含义。当这些想要出人头地的妄念逐步接近成为现实时,他向对抗一方发出的最后通牒就愈来愈令人震惊信服。关于他目中无人的最生动描述之一见于第59回,当时宋江对奉旨进香的特使宿太尉隆重施礼,跪禀平生(第273页)宏愿,一面却让众多强人好汉虎视眈眈地手持武器站立身后,用以表达他的真实意图。黄文炳在第39回对题反诗者加以评论时,恰如其分地打量他“这人自负不浅”。

就宋江的野心如浪涛般日益隆起一事而言,作者再次精心运用细节描写来揭示宋的潜在无能和虚乏这一点尤其重要,这种无能和虚乏本性,是隐藏于作者根据民间传统在故事开头用来描绘宋清的英雄行为那些夸张言词里的。倘使听之任之,宋江就明显是一位软弱不济之人。他几次被人捆缚就擒,幸凭其早先的名声才没有死于非命的一些再现情节就证明了这点。有时小说描绘宋江的这种狼狈相 7 达到了荒谬可笑的地步。例如,在第33回,他被装在笼子里;第37回,他被捆绑成“粽子”似的一团;第40回,他在迷乱中被背出江州;第42回则让他躲藏在一个神厨里。

即使是在统率大军时,宋江作为一位军队统帅的角色也是远非尽如人意的——尽管这并未妨碍他于第73回卷起袖口向李师师夸耀自己的武功。说得具体些,宋江的将才常常由于他粗心和轻举妄动而大损其美。例如,他的容易急躁冲动性格和计划不周的进攻常在众多的战役中招致重大的挫折。在第115回,他自己也承认有此过错。甚至在得了一册据说是“天书”的兵法秘卷后,他还是一再被描绘成一副“无计”可施的可怜相;有时得自“天书”的一些诡计,要么是简单得荒唐可笑,要么就是以失败告吹。(有趣的是在第100回里我们获知方腊也有一部同类的神书。)

宋江毕竟原是个文官,所以他武艺不精是完全可以原谅的。但倘使他果真如第120回声称的那样精通儒术,他理该有一定的领悟和判断力而不致于像他在领导梁山泊时经常表现出来的那样无能。他往往一遭到挫折就陷入濒于绝望的境地,常需吴用等人搬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番浅易的道理来提醒和劝慰他。

宋江作为一个统帅的最严重缺陷倒不只是他独有,而是世界各国叙事文学中许多人物都患有的一种通病:他常扣任个人恩怨来支配自己作为统帅的行止。尤其是,他与《三国演义》英雄故(第274页)事中的对称人物刘备在这一点上有惊人相似之处,这也许是这两部作品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射写法。不管怎样,宋江成为梁山泊实际首领之后所采取的首批行动之一,就是驱使刚从绝境中杀出来的疲惫不堪的部下回头攻击无为军,向黄文炳发泄其私愤。造成的结果是:好汉过处黄本人不必说起,无辜市民也横遭惨祸。令人奇怪的是,某些繁本却在这里删去了黄文炳受刑时的一些最可怖细节。同样,构成小说格局上正中央部分的第46回至50回以及第60回和第68回攻打祝家庄和曾头市的那两场小“战役”也都是因极琐细的私怨而引发的,而且这两个事件里的对手们,根据小说描写,基本上都像是正派人物。他们的罪名与遭受的损失是完全不相称的。小说末尾处第114回里张顺之死在宋江心头激起的复仇渴望,使他听不进吴用的再三劝谏,不顾它会立刻招来一场大祸,而且几乎要危及征方腊的整个事业。

梁山泊山寨随着向外势力的日益膨大,内部力量间的摩擦也愈加严重,贯穿繁本《水浒传》核心思想内容的这种人际关系含义,最明显表现在宋江和李逵之间以若即若离、相互抗衡为主调的关系之中。在这两人纠缠不清的交互作用里,8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运用一对对性格截然相反的成对人物,来探讨更高的抽象层次上关于人类动机的某些深层问题的这种写法技巧的一个卓越例子。

宋江和李逵相互影射的关系早在第38回他们相会于江州琵琶亭时就初露端倪。这一情节中有这么多发人深省的细节值得我们去进行加倍仔细的分析。从他们第一次会面起,小说就在各种场合反复出现相互赏识这个主题的种种写法。一开始,宋江显然就很欣赏李逵在与张顺不分青红皂白扭打的那场水仗中表现出来的野性,而浪里白跳制服黑旋风这段情节早就烘托出他们的颜色标号。对象征性描写这两位人物颇有深意。紧挨着这一幕,我们看到李逵食量如牛的表现,赢得宋江的热情喝彩:“壮哉!真好汉也!”李逵的回答是“这宋大哥便知我的鸟意”。这些都不是随意涂鸦之笔一事很快便变得清楚了,因为宋江不久也学着李逵样子(第275页)放怀暴食,喝得酩酊大醉,终于发生题咏反诗事件。

从此以后,李逵愈来愈在宋江施展权术攫取梁山头把交棒椅的实力较量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中心地位。最能说明问题的事例也许莫过于发生在第41回中的那一幕:宋江问部下谁愿意同上梁山入伙时,李逵果然第一个手提武器挺身而出呼应。接着,李逵半开玩笑地威胁要砍死任何一个反对者——“都去,都去!但有不去的,吃我一鸟斧!”——这实际上是要彻底打消他们抵抗念头的第一次全盘摊牌。结果是那条统驭大家的缰绳就这样无可挽回地落在宋江手里了。

归根到底,人们也许可以说,宋江在许多场合总是开始表示不肯放李逵出阵,但到后来还是借助李逵的双斧,把它作为最后一张王牌来使用。在这些反复重现情节里,黑旋风这个形象就成了宋江爬上梁山泊头把交椅的本人替身。所以,宋江在第72回里称李逵是“家生的孩子”可能不是随口而出的笑话。至少,李逵本人在小说结尾声称要做“哥哥部下的一个小鬼”分明是发自肺腑之言。

不过在小说不少章回中,我们也目睹这两个人物互相顶撞的一连串事件——其中有些基本上是幽默性质的,另有一些则具有恶意人身攻击的味儿。例如在第52回和54回,李逵先明告宋江“我不是怕你„„”,后来又骂宋江不怀好意,说:“你们也不是好人”。到第66回和第67回,李逵暴跳如雷,反对宋江让位给卢俊义,并威胁说,倘若果真让位,他便要杀将起来。当然,欢喜挖苦的读者可以把后面这个事例看作是宋江操纵李逵,已经把他紧抓在手心的明证,而非写李逵的真心反对。

鉴于隐伏在梁山好汉们英雄外表下的潜在色欲问题,偏偏是李逵这一个追随宋江被标榜为不近女色的头条好汉竟然在第50回和72回中为一丈青和李师师独 9 自向宋江首先发难,怀疑后者的真实意图。紧接着,在繁本作者根据众所周知的元杂剧《李逵负荆》改写的那一情节里,李逵不但轻易听信了宋江为女色动心的说法,而且竟然把据称的宋江强抢女孩事与不久前宋在李师师(第276页)事件所暗示的情欲冲动联系起来。李逵在该处讲的一席话揭示他对宋江其人表里不一的品性看来是独具慧眼,同时它也给繁本作者的意向描绘出一幅重要的蓝图。

我当初敬你是个不贪色欲的好汉,你原来正是酒色之徒。杀了阎婆惜便是小样,去东京养李师师便是大样。

更严重的是李逵利用这次控告机会向宋江脸上更进一步抹黑,对他的寨主身份也进行非常尖刻的诽谤,说他“口是心非”,还暗指他操纵部下为其护短。

在所在这些产生怀疑的描写中,宋江对李逵的态度一直有点儿模棱两可。第43、47、48、75、115各回宋江不愿放他这位无法逆料的战友出阵那些反复出现的情节也许可作两种解释——或是表示宋江出于真诚的自我克制和谨慎,或是他出于策略上的考虑,非到万不得已不轻易运用他的杀手锏。既然该小说与一般中国叙事传统一样把善于“用人”作为中心主题,那宋江开头常以“用不着你”之类的话来斥李逵就有其特殊的意义。然而宋江逐渐意识到李逵的举止对其事业有潜在危险,所以第54回里他自辩解说是“忘”了李逵还在井底之言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至少李逵本人心里有怀疑。到了第78回,宋江不准李逵一起上京去执行一项重大任务。他对李的苦苦哀求嗤之以鼻的做法是极端认真的。当第110回宋在狂怒中竟然喝骂他的忠实老伙计为“黑禽兽”时,李逵是在场唯一没有对这个评论一笑置之的人。不管怎么说,作者在第71回似乎想给这一关系添上一点思想内容,他借宋江之口,用了一个含义丰富、形容天性不善者的儒家术语称李逵是个“性本恶”的人。对此,李以其特有的天真和挖苦兼而有之的口吻,泰然自若地回答道:“几曾见我那里吓杀了别人家小的大的?”

在宋江和李逵之间这种爱憎交集关系的背景下,我觉得最后一幕的同归于尽情节很难解释为李逵至死效忠于首领的赞歌。他毕竟在众多场合对宋的权威提出过挑战,扬言要砍死他,并且常常出言不逊,使宋江陷于狼狈难堪的境地。我倒是相信,作者特(第277页)地写上结尾这一幕为的是给这种特指宋、李两人、兼指梁山一群总体的关系按上相互毁灭的最后印记。至少可以这么说,宋江让李逵同归九泉的动机与其说是出于结义兄弟同生共死的情谊,倒不如看作主要是为了保全自己名誉。

我在这儿论述宋江伪善做作的观点也许多少受了金圣叹对小说人物群不无 10 偏颇的见解影响。当然,我们不想堕入那个圈套,在评价小说中宋江这一人物的虚伪表现时不可全像传统或当代文人那样采取非文学性的做法,那就是说,把评判人物工作放在政治背景下进行,而不去对作品本身作深入研读。关于这一点,我还得承认,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宋江的精神形貌确实有给拔高了几分的印象。不过这个印象即使确实有过,那也只限于四大征战中的头三个,最后10回里描绘的这一人物似乎又回复到早先不那么崇高的形象。我早已说过,作者似乎对宋江经常声称要接受招安、加入官兵队伍的真诚是一向深信不疑的。尽管如此,我总认为,既然细读繁本细节能觉察宋江言行的如此众多反讽贬义,读者准会发现自己在梁山一伙势力膨胀到足以向当时存在的权力秩序提出挑战时,要想再不从阴暗面来判断他们聚义的本来意图,一定为时已晚了。

描绘宋江在等级森严的梁山泊攀登上头把交椅历程的那些片段,是小说中讽射其伪善的最富有辛辣味的文字。由于宋江的升迁是一系列反复夺权中的第三例,所以人们难免要拿他的业绩来与其他两位前任进行对照评价,这里又是一个利用人物形似处作相互映衬这种手法的极好范例。小说开头处提出王伦这个富有预示性名字的用意即使没有老套的姓名双关语义(王伦与“亡伦”谐音)也是非常清楚的,紧接着对此人气量狭窄,或者直白地说对王伦不遗余力地捍卫狭隘私利的描绘立刻衬照出了这一点。至于晁盖这个角色,因为小说开头章回里都把他作为正面人物来描述,所以要更加复杂些。但由于小说处理晁盖这一角色在手法上与许多先前素材有很大不同,这就迫使我们更加注意小说作者如何塑造他的形象。尽管晁盖一再表白他最重兄弟情谊,小说作(第278页)者还是很明确指出,他也与他的前任王伦一样,问题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的地位,时时处处谨防与他争权的主要对手。这样说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试看晁盖起初口口声声说梁山首位应归宋江,对宋江争着坚持要冒险带队出征也只是假惺惺地表示反对。而当他眼见这些征战使宋江争取到更多跟随者,因而在梁山的地位日益巩固以后,晁盖要求亲自统率部队出征之情也就日见迫切的(如第52回和58回所见),尽管他每次总是在对方竭力劝说之下只得留守小寨。这种富有讽刺意味的拉锯战到第60回就趋向明朗化,晁盖在即将如愿带队出征之际宣称“不是我要夺你的功劳”,他的天真伪装至此暴露无遗。结局是第60回里晁盖阵亡,宋江闻讯痛哭如丧考妣之状使人不禁回想起他上次惊闻父亲去世慌报时的那个情况。金圣叹指责宋江认为晁盖之死他难逃暗中共谋之嫌;他甚至使用了意指篡夺王位的“弑”,这个儒家最难听的贬词似乎一语中的。

此后,对宋江抢夺梁山领导权的冷讽热嘲变得越来越尖刻。就这样,宋江故作谦让之状勉强允诺“权当此位”,接着信誓旦旦说他终将让位给替晁盖复仇者,之后又听信众人七嘴八舌谏劝反对而食言失信,另选与卢俊义比武功之法。许多文中细节都似乎暗示他的行为里有某些动机不良的成分。卢俊义明知这一切不过是装腔作势故作姿态,因而抗议说:“何故相戏?”随后在分兵两路并行出击东平府和东昌府的战役里,宋江又玩了一套把戏,把两位主要谋士都调派在卢俊义队里,但他俩立刻就在似乎是不可抵挡的张清飞石进攻下一筹莫展。奇怪的是后来宋江统率的部队攻陷城池之后回军驰援卢俊义一边时,偏偏是吴用和公孙胜两人立刻又有了克敌制胜之法(一个用计谋,一个用魔术),并大获全胜。作者唯恐这还不足以引起人们对他们串骗的怀疑,竟然让宋江毫无掩饰地声称他是特意将最可信赖的两名军师派到卢营,以确保卢俊义在这场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另有不少细节润笔用以支持上面这种读法:第68回里,宋江听到卢俊义立功的消息时显得十分狼狈不安;第69回里,他为了不冒风险,让李逵留守山寨。还有,(第279页)当他与卢俊义的比赛达到高潮时,他竟然使出旧套虚腔,许诺让另一位敌手董平作山寨之主——所有这些都使人无法相信宋江讲的是真话。

不过,我们也不能把耍弄卢俊义的罪责统统推到宋江的身上,因为对宋江党羽亲信们所作所为的描绘中也不乏这一类反讽针砭。林冲火併王伦的幕后牵线人毕竟是吴用;从头到尾策划并导引卢俊义上山的也是吴用;还有,第67回、68回暗中示意大家众口一词反对宋江让位给卢俊义的又是他。由此观之,吴用常叠两个指头的那个有名姿式恐怕并不仅仅表示他的机智聪明,倒是更多反映他操纵指挥人的老练样子。(第280页)

反讽

一、含义:反讽法,又称倒反法、反语,为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

二、这是目前一般的解释,但在19和20世纪甚至更早的时期,却有着不同的古典含义。

反讽的解释:反讽的意思是说此指彼,有时甚至是正话反说。普林斯顿大学法语教授克里斯蒂·沃波尔(ChristyWampole)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说:“如果说反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特质,那么小清新(Hipster)应该是反讽人生的典型了。小清新出没于每个城市的街道和大学校园。这些当代都市丑角怀念那些他们从没经历过的时代,欣赏过时的风尚(胡子、小短裤)、机械(死飞自行车、便携录音机)和嗜好(家庭酿酒、吹长号)。他们很容易遭到嘲讽。但嘲讽对小清新来说是很微弱的痛苦,他们根本就是反讽人生的症候和最极端的表现形式。

三、不同的含义

(一)古典含义:古典时期有三种含义:1.佯装无知。在阿里斯托芳的喜剧里,总有一个这样的角色,他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但最后证明这些傻话是真理,从而使对手认输。2.苏格拉底式的反讽(对方在他的请教和追问下不自觉露出破绽)3.罗马式反讽(字面意义与实指意义不符或相反),人们称俄底浦斯王是“万全的人主,聪慧的神明”,然而却不知他处在何处,他是怎样降生的。

(二)19世纪: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对反讽的概念进行了改造,使其从修辞学概念扩展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德国文论家弗.施莱格里就宣称,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反讽是“认识到一个事实:世界本质上是诡论式的,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才能抓住世界的矛盾整体性”以及“幻想被故意抛到高空,是故意把它们重新抛到现实的地面”。

(三)20世纪到新批评手里,反讽得到了进一步阐发。艾略特、瑞恰兹、燕卜荪都谈到过反讽。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比较详备的解释,他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例如“阳光灿烂的日子”,这句话在一定的语境下可以与它的字面意义相反。语境能使一句话的含义颠倒,这就是反讽。

四、反讽最显著的特征:即言非所指,也就是一个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表面意义相互矛盾,而从诗学角度看,则正如瑞恰兹所说,反讽来自于“对立物的均衡”,即通常互相冲突,互相排斥,互相抵消的方面,在诗中结合为一种平衡状态,反讽的这种诗学特征,最终还是依赖语境的作用而完成。诗歌中的反讽首先是一种语言技巧,从语言技巧运用的角度反讽的类型可分为夸大叙述、正话反说、诗论等。在诗歌的文本解读中,还有主题层面形成的反讽:即本文复杂的主题意义出现相反相成的两重或多重表现,形成强烈的反讽意味。

五、反讽的解读

(一)西方的事例:德国诗人海森毕特尔是德国具体主义诗派中一员,他的诗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具体主义诗派玩弄文字的弊病,不过不算是十分严重,《那又怎样》这首诗基本上每句都是正反相悖的,在第一段中十二句,便是十二对悖论,表面很正派的人实际上却是最腐败的人,老实人却令人难以置信地是告密者,活力与萎软,贞节与纵欲,大度与小气......这十二对悖论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表面现象与现象背后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的事实的揭示。这一些悖论例子的排列,本身看来并无很深的内涵,与蒲柏的那首充满哲理思考的悖论诗《论人》相比(犹豫不决,要灵还是要肉,/生下只为死亡,思考只为犯错;/他的理智如此,不管是/想多想少,一样是无知......),甚至还有玩文字游戏之嫌,可是,本诗的精彩之处却是巧妙地运用了反讽手法,这反讽效果从何处而来呢?让我们看看诗题吧----《so what》(那又怎样),一边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对糟糕的社会现象进行有力的揭示和强烈的批判,他唾沫横飞,大义凛然,可是另一边似乎一副难得糊涂,看穿世事的样子,面对着大放厥词的甲方轻描淡写地说上一句“so what”――那又怎样呢?言下之意即你能去改变这一现实吗?又有谁会听你的,你何苦这样喋喋不休,不嫌累,不嫌烦?别一副“天下皆浊我独清”的样子,伙计,你还嫩着呢!从而诗人对待现实一正一反(批判与无所谓)的态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反讽效果,使这首本属具体主义诗派的诗具有了新的审美意义,使本诗的主题意义有了多重表现,1.诗人并不想去揭露批判社会弊病,而只要对那些不知深浅的“激进派”以嘲讽,2.诗人在对“激进派”的作法“so what”否定后,却实际上正是对黑暗现实进行了更深刻的揭露,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反讽效果。同样,第二、三、四、五节却能分别与诗题产生反讽效果,就不赘述了。海森毕特尔的另一首诗《一九六五年德国制造的俄狄浦斯情节》也在几个层面上使用了反讽手法:

1、俄狄浦斯情节,即恋母情节,而诗中却没有出现“妈妈”(mother)这个词眼,映入 眼帘的满是“爸爸”这个词眼。

2、爸爸希特勒统治的时代已经过去,可残余仍在。阴影依旧在,我们要求祛除一切希特勒的阴影,可原纳粹的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现在却要掌权。

3、希特勒是个疯子,“屠夫”,他的宣传部长也是一样,可现在他却要以“理智者”的身份掌权,这就是一九六五年德国制造的俄狄浦斯情节。

这三个层面上的反讽手法的运用,表现出诗人对1965年德国政治的不满与嘲讽。

(二)中国古代的事例: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运用反讽的例子,如李商隐的《贾生》。《史记·屈贾列传》记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有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上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李商隐却独具匠心,写出新意。

贾谊,西汉初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但由于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多年以后,文帝求贤访臣,本应是探讨国家大事,向贾谊询问治国的方针策略,没想到却是问鬼神之事。李商隐抓住这一不为人们所注意“问鬼神”之事,运用反讽手法,造成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强烈的讽刺效果。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起笔从正面着手,丝毫不含贬意。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心意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真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贾生才调”用“更无伦”来赞叹,令人心仪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文帝与贾生探讨不知不觉竟“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通过这个细节的渲染,把文帝由“求”而“访”而“赞”而对贾谊之才的推重推向最高点,但转折的笔调也在之高潮之中开始了,不过,诗人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即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了“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而之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好像比不上“可悲”“可叹”情感色彩来得更强烈,但与后一句“不问苍生问鬼神”一起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反讽。一个帝王,如此郑重求贤,虚心垂询,对贾生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让我们以为是在商讨治国安民之道,结果却是为“问鬼神”的本源问题。这是怎样的求贤?而贾谊满腹经纶和安邦治国之道,王上不问他这些,大老远地召来,却是被问鬼神之事。这是帝王的悲哀,还是贾谊的悲哀?在这强烈的反讽之中,我们看到一个帝王一个臣子的悲哀,看到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悲哀。

第三篇:解读祥林嫂形象的深层意义

解读祥林嫂形象的深层意义

河南省信阳市实验高中 齐泽民

作为文化战线的一面光辉旗帜,鲁迅先生对现实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并以坚韧的战斗精神,与反动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杂文之所以被誉为刺向反动派心脏的“投枪匕首”,在于他对反动派的反动实质进行毫不留情的暴露;对反动派制造舆论,玩弄阴谋,欺骗和愚弄人民的罪恶行径,总是满怀愤怒地加以揭露和抨击;对于那些帮凶文人,给予无情的嘲讽和批判。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现了一名无产阶级战士崇高的精神。鲁迅先生对蒙受欺骗和麻痹的人民深感痛心和满怀同情,所以对掩盖事实、愚弄民众的阴谋伎俩,深恶痛绝。唤醒民众,改变他们的精神,正是鲁迅先生从事文艺活动的初衷。鲁迅先生的小说,也正是实践着他这一主张,无不在刺激民众麻木的神经,让他们认清现实,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我们所熟悉的孔乙己、华老栓、闰土、阿Q等一系列形象,无不是被封建思想所麻痹以致麻木而为封建势力摧残的人物。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终因“窃书”而被打折双腿并悄然死去;阿Q高喊“革命”却始终未明白“革命”,最后落在摇身一变成为“革命者”的“老把总”等人手中,成为砍头示众的材料,以喜剧的手法揭示了悲剧的意义。《祝福》中的祥林嫂,作为鲁迅小说的典型形象之一,同样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所摧残、为封建势力所扼杀的悲剧 人物。

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小说《祝福》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这已是人们的共识。但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形象,是封建礼教的反抗者还是遵从者,在她的身上如何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礼教势力的强大呢?这些方面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分歧。祥林嫂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不可能受到封建思想的正统教育,因此她应该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一面。她敢于从婆家逃走,在被逼改嫁时的拼死反抗,似乎都证明了这一点。但从她反抗的动机和结果来分析,我认为祥林嫂并没有反抗封建礼教,恰恰相反,她的这些行为都充分表现出她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极力遵从。

初到鲁镇的祥林嫂,“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简洁的描写,传达出她的忠厚朴实,同时也表现了她逆来顺受、恪守“妇道”的性格。她可能没有读过书,但她生活在浓厚的封建礼教的氛围中,封建礼教所宣扬的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已深深根植于她的意识之中。她逃离婆家,不是为了摆脱“严厉的婆婆”,更不是为了获取独立与自由,而是因为她惧怕改嫁。“她婆婆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贺家坳的贺老六的”。“早已”说明她在逃走之前已许了人,因为她婆婆无法把已逃走的媳妇许人,贺老六也不会把财礼送给媳妇逃得无影无踪的婆婆。祥林嫂敢于逃走,因为她更怕改嫁,因为她知道“一女不嫁二夫”的“道理”,她逃到鲁镇,就是为了要保住自己的“贞洁”。所以,她在“鲁四老爷”家里干活,“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这既突出了她的勤劳,更因为她愿意过这种“清白道德”的、“不受人 歧视”的生活。所以她“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虽然她身受沉重的压迫和奴役,只是“做稳了奴隶”,但生活在封建社会的祥林嫂,因为逃脱了“罪恶”而满足,是十分符合人物性格的,是真实可信的。

正是因为如此,她被婆家抢回去被逼改嫁的时候,便“一路只是嚎、骂”,甚至“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她的这种拼死抗争,也正是为了要保住她的“贞洁和清白”,她并非为了被牲口一样卖掉而愤怒,她所反抗的也不是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如果是这样,她不可能又安心与贺老六生活,为其生子,并且“母亲也胖,儿子也胖”。那么,祥林嫂为何拼死反抗之后而又顺从,没有再次寻死和逃走呢?人们难以做出一种合理而圆满的解释。电影《祝福》便有了这样一段情节:祥林嫂在拼死撞向香案,血流满面,昏死之后,贺老六对她百般呵护,端水送饭,精心照料,最终感动了祥林嫂,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这种创意,既表现了贺老六的纯朴,也突出了祥林嫂的善良,感人致深。在尊崇阶级论的时代,在大力宣扬和歌颂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的品质方面,这种构思似乎合情合理,真实可信。但深入到小说所反映的现实来分析,我认为它是不真实的,既不符合人物的真实,也不符合社会的真实。在小说中,祥林嫂处在一个极端冷漠而残忍的环境里,没有人会对她的遭遇寄予同情,连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身受的压迫与不幸。贺老六是个山里的贫民,诚然具有纯朴善良的一面,但在他看来,祥林嫂只是他用“八十千”财礼买来的女人,而这些钱对于贫困的山民应该是非常来之不易的,也许还要向人借债。祥林嫂既然是他“买来的 女人”,就要顺从他,为他传宗接代。而祥林嫂试图撞死,几乎让他人财两空。在这种情况下,他还会同情她善待她吗?贺老六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不可能没有那个时代留下的烙印,他也是生活在祥林嫂周围愚昧麻木的人物之一。在他的眼中,女人只是可以买卖的牲口、生育的动物,尽管祥林嫂拼死反抗,既已拜堂,祥林嫂就是他的人了,他理所当然地就可以占有她,包括是强行占有她,正如祥林嫂后来对柳妈所说:“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事实上,祥林嫂的拼死反抗和她后来的顺从,是完全不矛盾的,都是她极力遵循封建礼教的真实表现。她拼死反抗,是为了顺应伦理道德维护自己的“贞洁”,也就“守节”;而在贺老六占有她之后,她就成了贺老六的人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必须顺从了,只能服服帖帖地与他生活,为他生子。如果她再继续反抗,不管是死去还是逃走,都有违“三从四德”的“妇道”,她就成了违背伦理纲常的“罪人”了,而这正是祥林嫂所惧怕的。祥林嫂先想保住“贞洁”,后要遵守“妇道”;她既被封建礼教的势力所摧残,又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毒害;她无所适从,而又必须顺从,她终究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充分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广大劳动妇女地位的低下,命运的悲惨,也由此得到了具体真实的展现。

鲁迅先生不是简单地描写现实,而是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去揭示人物的命运。如果说祥林嫂出逃和抗婚,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那么,她的失败,只能从表面上反映封建势力的 强大,而无法从本质上揭露封建礼教毒害心灵和扭曲灵魂的罪恶,是不符合小说的真实意图的。正如祥林嫂所惧怕的那样,再次丧夫之后,她便陷入了无法挣脱的噩运之中。她不仅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和悲哀,还要承受周围人的歧视。一连死了两个丈夫又痛失儿子的祥林嫂,在别人的眼里,成了“败坏风俗”的不洁和不祥之物,大伯子把赶出了贺家坳,“鲁四老爷”不允许她沾手祭品,鲁镇的人们鄙视她、嘲笑她、躲避她。她一再诉说“阿毛的故事”,也不能获得人们丝毫真正的同情,只能成为人们满足好奇心后的谈资和嘲讽她的话题,她只能在沉默中承受内心的巨大痛苦。在听了柳妈的劝说之后,祥林嫂满怀恐惧,极力要去赎清自己的“罪名”。当她用自己的血汗所得捐了门槛之后,祥林嫂相信自己已经摆脱了“罪恶”,便“坦然”地去拿祭品。四婶“慌忙”的阻拦,给了她致命的一击,使她彻底绝望,精神完全崩溃了。她满怀负罪的恐惧沦为乞丐,在“祝福”的热闹声中悄然死去。

祥林嫂死去了,她悲惨的遭遇展示了封建礼教的冷酷与强大。一方面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强大势力左右和摧残着广大妇女的命运。祥林嫂所遭遇到的似乎只是封建的族权、夫权与神权,小说中没有出现政权的化身,但是,封建政权正是礼教势力的强大后盾。如果没有封建政权的保障,祥林嫂岂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抢走?谁又敢逼迫拼死反抗的祥林嫂改嫁呢?封建的政权、族权、夫权和神权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无形而巨大的网,笼罩和窒息了广大妇女的生命。另一方面是封建礼教宣扬的伦理道德束缚着广大的劳动妇女。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渗透进人们的心灵,麻痹着人们的精神,扭曲了人们的灵魂,使他们完全丧失了 自我意识,甘当奴隶,甘心忍受压迫与奴役。正如祥林嫂,她所渴望的就是做一个“安稳的奴隶”,她不可能知道她的不幸是不平等的社会和制度造成的,临死之际,仍然充满了“罪孽深重”的恐惧。封建礼教正是以这种吞噬灵魂的力量,戕害了千千万万的劳动妇女。

鲁迅先生说过:救治国民的第一要务,是改变他们的精神。《祝福》通过祥林嫂的形象,控诉了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同时也给予人们一个警示:不摧毁封建的社会和制度,祥林嫂的悲剧就不会结束;不清除积淀在人们灵魂中的封建礼教的毒素,祥林嫂的悲剧仍然会发生。即使在今天,这个警示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发表于《荷泽师专学报》)

第四篇:《鸿门宴》人物深层解读教学案例

褒刘贬项的背后 ——《鸿门宴》人物深层解读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案例背景

《鸿门宴》是《史记》中的名篇,它讲述了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文章描述了刘邦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的过程。

在本文的常规教学中,褒刘贬项的倾向是很分明的。大多数读者认为项羽“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而刘邦则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虽然这种评价由来已久,但质疑之声从未停止过。经过2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大多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实词和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重要句式的翻译,对文中主要内容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主要人物刘邦和项羽的形象特征也有了整体感知。在这样的基础上,第3个课时我打算从作者的态度入手考量文本,以求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在师生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对作品的主题将会有一些新的认识。案例描述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鸿门宴》这篇古文。文中刘邦、项羽皆有王者之气,二人都可谓盖世英雄,但其命运迥异。项羽在文中非常自大,心里瞧不起刘邦,面对刘邦的俯首称臣,竟然轻易地说出了告密者曹无伤,置别人的性命于不顾,甚至和刘邦及其将领们把酒言欢,刘邦的中途离席他也没有过分追究,惹得范增破口大骂其“竖子”。刘邦的逃离为他日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项羽失败了,败给了他的政治无知。可见文章在抬高刘邦,贬低项羽。可是太史公还是客观的记录了项羽的生平功绩,并把他列入帝王才能进入的“本纪”里面,这在《史记》中堪称特例。我们知道,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一向是表现作者情感倾向的展示厅。那么,我们该如何解读作者这种似是而非的思想倾向呢?

(学生很茫然,面面相觑,不知该从何谈起。)

(我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太大,没有个切入点,赶紧剖析解构)哦,题目大了,是我的疏忽。这么说,首先,文中刘邦是凭借什么化被动为主动的?有什么法宝?

(学生立刻依据课本,讨论热烈)学生发言:

甲:刘邦很聪明,他到达霸上后,并未称王,而是与当地名士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废除旧有的苛捐杂税。这一做法深得民心。所以当项伯劝张良逃走时,张良坚决留下,“亡去不义”,还帮刘邦想办法,这多难能可贵啊!

乙:他还虚心接受别人意见。面对张良的客观分析,“沛公默然”。并真心求教,才有了鸿门宴这一故事。张良厉害,而刘邦更厉害,能正确用人。

丙:刘邦能够自降身份,在项羽面前服软。与项羽对话时,自称“臣”,而称项羽“将军”,还说自己不小心先进入关中,无意称王,让项羽放心。

丁:最能忍。鸿门宴的座次明显是在羞辱刘邦,“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他俩都被安排在最不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刘邦不动声色,继续宴饮。戊:还有他身边的人都对他死忠,比如那个樊哙。冒着杀头的危险,也要闯进去救他。、、、、老师:大家讨论热烈,一个个都很投入,对此我非常欣赏。大家都很认真,能结合课本谈出自己的感受。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谈到现在都是在说刘邦好,好的不像人了,像神。(学生偷笑)可是,人都是多面的,单一的形象特征是不足以让刘邦具备长久的艺术生命。请大家再读文章,找找刘邦的不足之处或者道德卑劣的地方。

(经过引导,学生仔细研究课本,很快就有人发现一些小线索。)学生发言:

A:刘邦有点小无赖。项伯不忍朋友张良身陷危机之中,“私见张良”,但却被张良利用,刘邦听说可通过项伯传话给项羽化解危机时,立刻巴结讨好,“吾得兄事之”,刚见面就“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并信誓旦旦说守关是“日夜望将军至”,明显是在撒谎嘛。

B:刘邦自私。文中张良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答曰“鲰生”——前面让他言听计从的人,现在变成了浅陋无知的小人。比变色龙变得还快啊!(底下学生大笑)

C:我也觉得他不讲义气。宴会上刘邦和樊哙一起离席出来,准备回去,却让张良留守:“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有没有考虑过张良的安全呢?拉拢项伯解决危机还是张良出的主意呢!、、、、老师:好!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敏锐的思维和洞察力,以及考虑问题的全方位能力,能从细节处探究,由表及里,非常难得!看来,作者对刘邦的人物塑造是全面而复杂的,就我个人认为甚至是贬斥多于褒奖。那么,最后为什么刘邦胜利了?(停顿)是命中注定吗?

(学生集体摇头)(一个学生若有所思地说,他身边的人都蛮狠的)关键就在这里,(我立刻抓住时机引导)之前大家对张良就分析得很好,张良冷静,自私地利用好友项伯来帮助刘邦,陷项伯于不义,相当圆滑的一个角色。除了张良,樊哙也是。大家都认为樊哙勇猛又机智。(幻灯片显示)周振甫先生在《史记集评》中说,“《萧相国世家云:‘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务之府分之。’然则曹无伤之言,未尽虚妄。谢项羽之玉璧与范增之玉斗,高祖何从得之,可知非毫无所取也。”也就是说,樊哙对项羽那番“义正言辞”的指斥全是谎言,所谓“英雄”行为不过是在张良安排下的一次大胆的冒险!最后还不是和刘邦一起落荒而逃吗!(学生观看,老师从旁解释,学生思考)

老师:相对于刘邦及其身边人的精明,项羽和他身边的人则显得傻气。大家能不能从文中找点儿证据呢?

(学生快速阅读相关段落,归纳)

甲:项伯很善良。他不想朋友张良有事。可是却反被利用,成了帮凶。

乙:项羽本人也很傻气,刘邦随便几句谦卑的话就让他丢了戒备之心,敌人变朋友,范增几次示意他杀掉刘邦,他都视而不见,樊哙的胡扯他更认为是威武豪迈,大加赞赏。当领袖哪能这样子嘛!(众人点头)丙:项庄也不行,犹犹豫豫的。交给刺杀的人物,一剑过去不就完了吗,在自家的阵营里,还怕什么不成。

丁:范增很聪明,却也错失机会。已经示意项羽不成,就要赶紧自己行动啊,弄个什么项庄舞剑,干脆找一批人过来杀死刘邦就好了啊,后来刘邦出去,他也没有动作,一招不成就放弃了吗?最后刘邦还是跑了。

老师:所以说,项羽和刘邦这两大阵营的差别是很明显的。刘邦一方,用谎言掩盖事实真相,君臣联手,化被动为主动他们除了自私、贪欲、冒险和诈术外,毫无道德可言;项羽一方,明知对方是自己争夺天下的敌手,此时是斩草除根的绝佳机会,却因为他们心中存有对朋友的情谊和信任,存有对一“义”的敬畏,对“礼”的守让,就令攻守易势。如果我们把刘邦集团的所作所为称为“灵活”“机敏”“善于用人”“善于应变”,把项羽集团的所作所为称为“政治上幼稚、无知”“轻信、无能”,那就真是忘了“天理”“仁义道德”,而这正是作者司马迁最为忧虑、最为痛心疾首的。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司马迁会把项羽例如“本纪”里面了。

同学们,以刘邦为代表的中国很多朝代的开创者们都因其残忍、自私、无耻而获得成功,成为改写历史的先驱者。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成功而忘记了做人最基本的原则——不管你能力大小,智慧高低,做人要道德第一,这是不容置疑的。今天,我们的探讨就到这里。我相信,今天的这堂讨论课,大家一定从中获得了全新的阅读感悟,也体会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像今天这样尝试用新的眼光,发散性的思维去理解文章,你将大有收获。案例反思:

这堂课是我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的一次实践。应该说效果是不错的。多数的学生能根据老师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在掌握了相对枯燥的文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去寻找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还原了人物形象,忠实于作者的写作意图,也让我们自己获得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

以后我将继续深入文本,研究探讨,努力让单调乏味的书本知识变成可亲可感,鲜活的人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语文原来是这样学的!

第五篇:沈阳铁通经验介绍

深化改革

开拓经营 把铁路通信市场做强做优

中国铁通沈阳铁道通信事业部

沈阳铁道事业部成立于2002年7月,是铁通率先实施公、专网分类管理的试点单位。下设四个通信中心,现有员工2426人。在公司总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兄弟单位的支持下,在实施公、专网分类管理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实施市场化经营,以电信运营商的身份为铁路运输服务,探索和尝试把铁路市场做强、做优,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我们初步作法做如下汇报。

一、深化改革,以创新体制、搞活机制为突破

体制不新、机制不活是制约铁路市场做强、做优的关键,推进公、专网分类管理是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按总部的部署,我们坚持以创新体制、搞活机制为突破,在机构上实行三级管理,人事、用工上实行择优聘用,劳动分配上实行工效挂钩。

1.实行三级管理,推进体制改革

2002年7月组建沈阳、大连、锦州、通辽四个通信中心时,基本上延续了铁路电务系统的机构模式,即通信中心--服务部--领工区--工区的框架,共有25个服务部,367个工区。通过探索和实践,发现这种模式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铁道通信中心--通信段--工区三级管理。一是确定通信中心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市场化运作模式,适时、适度给通信中心放权、加压,由模拟市场运作逐步向完全市场化经营过渡。修理费以维护设备的折合皮长公里为依据全额下拨;减少审批环节,尽量满足更新改造资金的使用需求;用人、用工和劳动分配权下放;在硬性规定铁路清算经营收入的同时,有弹性地鼓励多收多得,多劳多得。二是坚持科学、高效、精干、有序的原则,整合撤并服务部,组建通信段。将原有的25个服务部调整为17个通信段,撤消了以前遗留下来的领工区58个,减少管理层次,从根本上解决了管理层次臃肿、人浮于事、工作拖拉、效率低下的问题。三是按作业区域化、业务综合化的原则,打破专业界限,规范工区建制,统一工区名称,合理压缩工区数量。通信段下设5个种类的工区,即无线、站场、调度、线路和电报电话业务工区。现有工区210个,比原来减少了一半左右。四是从实际出发,改革维护方式。随着先进通信设备数字化、模块化和集中网管、监测、遥控等功能的完善,原有年、月表定期检修形式已不适应维护工作的要求。我们改变了过去的维护方式,实行故障修、状态修和集中修。现场通信工区只负责巡视、巡检、一般故障的处理等日常维护工作,而系统设备的测试、疑难故障处理和应急抢修等工作由通信中心的技术支持部负责,选配专业技术骨干,配备先进检测仪器、仪表、工具及车辆,使之装备精良、业务过硬、反应迅速、集中维护。

2.实行择优聘用,推进人事、用工制度改革

推进人事、用工制度改革是搞活机制的重要保证,是激励和调动干部、员工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方法。2004年下半年,我们对所有岗位实行公开竞聘,择优聘用,减少主业人员,剥离富余人员并妥善解决去向。首先,以组建通信段为契机,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用人机制,公开、公正、公平地招聘管理人员。打破干部、员工界限,有12名青年员工脱颖而出,走上管理岗位,32名原管理人员落聘。第二,以规范工区建制为契机,引入优胜劣汰机制,重新聘用工长。各通信段成立工长竞聘小组,制定各类工区工长职位说明书、应聘条件、录用方式,普通员工也参与考核和公开竞聘,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储备了人力资源。第三,精简主业人员,提高劳动生产率。我们把减员增效纳入中心经营目标,并利用各种形式向广大员工宣传教育,引导员工提高风险意识和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在完成生产布局调整和维护方式改革后,及时开展了岗位“四定”工作,采取双向选择,员工根据自己的技能,竞聘适合自己的岗位。我们还通过采取鼓励员工进行学历再教育、允许内部退养、鼓励外出劳务、自谋职业及发展多元经营等办法,剥离富余人员。同时组织富余人员为各地市分公司敷设光、电缆,安装电话,开展社会市场营销以及为其他单位承担设备、线路的代维护工作。两年来,共剥离462人,使得主业人员从02年的2426人,减至目前的1964人,年人均劳动生产率从02年的10.7万元,提高至目前的14.5万元,增幅35.5%。

3.实行绩效、工效挂钩,推进分配制度改革

传统的分配制度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这种观念不但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挫伤了干部、员工的积极性,不改革分配制度不行,改不好更不行。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制定工资总额与铁路市场清算收入挂钩办法,对中心下达清算收入月推进计划,每季度考核一次,完成计划指标,下拨基数工资, 并允许通信中心按超出计划指标部分的5%提取奖励工资,若未完成计划指标, 按欠收部分的3%扣罚通信中心工资额度,真正体现多收多得。二是通信中心对通信段分配时,重点将安全生产、设备维护质量、服务质量、两纪管理、清算收入等纳入考核,真正体现有奖有罚,奖罚分明。三是在保证两个稳定的前提下,调整了工资结构,将原固定工资中的企业工资、岗位浮动、合同补贴、调节奖等纳入工效工资分配, 约占原工资总额40%,以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各通信中心制定工效工资分配办法,详细规定适用范围、分配原则、分配形式、挂钩方法及实施步骤,确定工效工资基数和若干系数等级,并重点向生产一线苦、脏、累、险和技术复杂、责任较大的工种倾斜。另外,通信段长有权拿出中心分劈工效工资的 10%对工区进行调节分配,工长也有权拿出通信段分劈的10%对员工调节分配,员工月收入最高与最低相差500元左右,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实行绩效、工效挂钩后,不仅各级管理人可以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腾出时间和精力分析研究生产经营的大事,同时激发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对自己分担的设备精检细修,对用户反映的问题主动处理,使设备质量、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通过深化改革,打破了原有的陈规戒律,建立新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搞好铁路市场经营奠定了基础。

二、市场经营,以挖掘潜在市场、开发增量市场为主线

增加铁路电信市场收入,是铁路市场做强、做优的综合标志,也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发展目标。02年完成铁路电信市场收入2.6亿元,03年完成2.7亿元,通过实施市场化经营,积极开发增量市场,04年完成2.888亿元,超出总部给我们下达的计划指标720万元。我们主要采取三点作法:

1.引入市场经营机制,建立市场营销体系

针对铁路市场营销管理相对滞后的状况,04年2月,铁道事业部和各通信中心成立客户服务部,各通信段配备专职客户服务人员,主要负责铁路清算、用户需求受理和新业务开发等营销管理工作。我们采取聘请有营销、售后服务管理实践经验的人员讲授案例、技巧及各单位间交流工作经验教训等方式,对专职客户服务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铁道业务部负责对口铁路局,通信中心对口铁路分局,通信段对口铁路站段和直接用户,改善了与用户的关系,拉近了与用户间的服务距离。通信中心的工资总额与铁路市场清算收入挂钩,各通信中心也将清算收入指标分劈到客户服务部和通信段,制定月推进计划,每月总结分析一次铁路市场营销工作,并推行奖励办法,引导每一个员工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形成了全员参与经营的局面。

2.分析存量市场变化,挖掘市场潜力

04年初,我们分析了原有存量市场变化。受沈阳铁路局压缩运营成本和铁路主辅分离、撤并站段、取消部分中间站等客观因素影响,预测04年电报业务费将减少1700万元,电话及其它清算收入也将减少700万元,共减少2400万元,而总部给我们下达的04年铁路电信市场收入指标比03年实际完成增加1100万元,这一减一增,全年缺口达3500多万元,我们感到了很大压力,必须从挖掘市场潜力上要效益。一是抓主要矛盾,变被动为主动,使死棋走活。秦沈客运专线03年第三季度开通试运营,按实际通信业务量计算,约有700万元左右的增量,但可变因素较多。主要是秦沈客运专线通信固定资产未转入铁通公司,用户以我们未提折旧为由,少付清算费用。另外工程遗留问题较多,个别设备、电路不稳定,质量不高,甚至影响正常使用,用户也可以此拒付费用。对此,我们一方面加大对铁路用户的投入,帮助他们解决设备性能及传输通道存在的问题。如信号CTC系统原设计采用64K传输通道,运用效果非常差,经分析研究,我们将64K改为2M 传输,保证了畅通、稳定。另一方面在清算收入上积极争取铁路分局、铁路局的认可,结果全年秦沈线清算收入超过了1500万元,实现增量近千万元。二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潜在的存量市场。铁通公司成立后,管内先后建成了沈丹、沈吉、京通、通霍线光缆及接入网等项目,其中新建长途光缆线路848km,光缆沿铁路线覆盖率由76%提高到92%,新建接入网线路2063km,接入网沿铁路线覆盖率由39%提高到73%,铁路干线基本上实现了通信通道数字化,具备了车站之间和主要站段到铁路分局间2M通道的条件。能否充分利用这些现有资源,是扩大存量市场的关键。通辽通信中心为京通、通霍线铁路运营单位安装自动电话400余台,开通铁路分局车务、电务、工务系统局域网和车务系统音频电话会议网,积极配合铁路建设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月增加清算收入8万元;沈阳铁路分局管内TMIS系统原来采用X.25分组交换网通道传输,速率低,经常发生堵塞。沈阳通信中心为留住用户,防止其他电信运营商乘虚而入,多次与分局电子所研究方案,最终确定通过改用专线通道,解决了信息传输不畅通问题,月增加清算收入5万元;开通无线列调“大三角”通信1320km,使“大三角”通信覆盖率由20%提高到45%,月增加清算收入7万元。3.抓住商机,培育、扩大增量市场

一是抓住商机,扩大增量市场。03、04年,沈阳铁路局实施车站靓化工程,对平顶站舍进行起脊改造,要求房顶无线列调天线架落地。针对这一商机,各中心主动向用户宣传,降低天线高度后,会影响通话、无线车次号和调度命令传输效果,必须建设铁塔,才能满足通信条件。经艰苦努力,尽管铁路分局同意我们的建议,但有的分局不同意投资或仅补助我们部分资金。各通信中心不等不靠,积极筹措资金,68个站天线架落地后新建铁塔;03年9月,沈阳铁路局生产布局调整,撤消了129个中间站,对因此造成的46个区间存在无线列调弱场问题,我们反复与铁路局、分局和设计单位沟通,最后确定了采取建造铁塔增加车站电台天线高度和设立首、尾中继电台的方案,全部解决了撤站引起的无线列调弱场问题;同时还进行了通霍、魏塔线无线列调400兆改造,使沈阳铁路局管内400 兆无线列调覆盖率达到100%。共建造铁塔 168 座,设立首尾中继电台212套, 月增加清算收入60万元。二是引导用户消费,培育增量市场。建设铁路分局可视会议系统, 要求站段具备 2M 通道接入条件, 尽管资金投入较大,但既能通过满足铁路信息化建设需求,提升铁通服务铁路运输的形象 ,还能增加清算收入。为此,主要领导亲自到各分局宣传可视会议节约费用、提高效率、严肃纪律等特点和优势,并率先与沈阳铁路分局达成协议,04年自筹资金500万元,已建成沈阳铁路分局可视会议系统。通过市场化经营,我们以挖掘潜在市场、开发增量市场主线,把经营目标定位在引导用户消费、满足用户需求、让用户满意上,保证了铁路清算收入任务的完成,实现了用户和铁通公司的双赢。

三、夯基固本,以做强、做优铁路市场为目标

今年是集团公司三年发展战略的起步年,铁路通信市场要以更大的气魄展示新作为,开创新业绩,铁路市场收入增幅力争达到5%以上,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的总体思路是:

1.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减员增效,争取效益最大化 首先,进一步落实3号文件精神,真正让通信中心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市场化经营。第二,继续合理调整生产布局,重新核定岗位定编,减少主业人员,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加强成本管理,大力压缩非生产性成本支出,实行通信中心—通信段—工区三级成本包干制,推行沿线小站通信设备维护个人承包制。第四,组织富余人员,实施二次创业。发挥通信中心同铁路用户、铁路沿线居民人际关系的优势,与地市分公司合作,重点发展主要运输单位为代理商,货主为大客户,承包经营沿线乡镇千门以下交换局的固话业务,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市场经营活动。同时,尝试利用铁路专用通信资源,发展社会市场。

2.继续完善营销体系,加大管理力度,为稳步开展铁路市场营销奠定基础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转变观念。通过开展做好铁路市场大讨论和加强培训,加快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及全员市场观念的转变更新速度,提高市场营销能力,强化经营意识,细化指标和责任制,落实到人。二是规范铁路市场营销管理。建立工作流程,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各层次分工,强化约束机制,突出考核力度,对铁路市场流失问题,执行责任追究制,做到奖惩分明。三是切实抓好客户服务工作。落实首问负责制,实行客户经理负责制,为铁路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让用户感到我们的服务无微不至,使他们信任铁通,永远是铁通的合作伙伴。

3.了解用户需求,开发新业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需要,研究铁路信息化发展方向,分析铁路市场变化趋势,制定好铁路通信网络和铁路专用系统建设规划,加大投资,争取05年全部实现铁路沿线车站和基层单位通信通道数字化,提高铁路市场业务需求的响应速度。正视铁路电话、电报等传统业务萎缩的现实,认真深入地了解铁路新需求,靠新业务引导用户,靠新技术满足用户。一是加快数字调度通信和无线列调“大三角”通信的建设步伐,05年覆盖率争取达到80%,06年实现100%的目标。二是在建成铁路分局至站段可视会议系统的基础上,建设车务、工务、电务等主要运输站段至车间(领工区)间的可视会议系统,并将铁路办公网延伸到车间。三是利用网络资源引导用户建设车站运转室、驼峰调车场、桥梁、道口、隧洞等重点场所的图像监控系统或其它信息传输系统。四是在主要铁路干线建设客运自动控制系统。五是尝试开发集列车电话网、互联网、广播网三网功能融合的列车卫星信息接收系统。

以上是我们在深化改革,开拓经营上的几点做法和想法,但距公司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今年,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夯基固本、市场经营,为实现铁路市场做强、做优的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下载沈阳建设经验深层解读(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沈阳建设经验深层解读(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宫崎骏电影---千与千寻各个角色深层解读

    你从来都不只是现在的你-----千与千寻,你我成长的童话 千与千寻——成长的童话(摘录) 1。千寻VS父母:进入另外的世界,成长的开始。 通往新家的路上,父母给千寻说着新环境的优点,而......

    沈阳校园环境建设

    文案由沈阳艺馨校园文化建设公司提供:www.xiexiebang.com 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论文把握校园文化特征 践行科学发展观今天,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

    努力建设和谐沈阳

    文章标题:努力建设和谐沈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

    努力建设和谐沈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

    沈阳限购令细则的解读

    沈阳限购令细则的解读 时间:2011-03-04 来源:华商晨报 沈阳限购令细则 晨报讯(记者 郭金凤 杨晓明)备受关注的沈阳版“限购令”正式对外公布,二环以内的新房和二手房将暂被划入限......

    2016沈阳申请公积金贴息贷款政策解读

    从沈阳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了解到,为保障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的购房贷款资金需求,方便职工办理贷款业务,促进沈阳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经市政府同意,沈阳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

    沈阳各地养老服务典型经验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谋求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沈阳市民政局 沈阳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加速振兴、加快发展的同时,养老事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沈阳市现有......

    沈阳康平六家子加油站安全经验分享

    沈阳康平六家子加油站 “6.26”承包方亡人事故分析一、 事故经过: 4月10日,六家子加油站施工单位进入现场,对房屋及地面进行 维修,同时按照加油站标准化要求对加油站脱色的罩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