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阳城县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汇报
阳城县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汇报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利用县域优厚特色的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将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与“美丽乡村”建设和国保单位保护利用工作有机结合,共同促进。为发展新型产业,助推县域产业转型,积极解决百姓就业,合理优化乡村环境,早日建设美丽阳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和资金,对国保单位本体进行修缮,周边环境进行治理。
一是争取国家资金2400余万元,对润城东岳庙、郭峪西院、上庄元代民居本体进行了全面修缮;对海会寺、润城东岳庙、下交汤帝庙进行了周边环境治理;完成了郭峪古建筑群、砥洎城一起修缮和海会寺双塔及部分院落的地质勘探、维修方案编制、专家评审及逐级申报工作;完成了郭峪古建筑群、砥洎城、海会寺、润城东岳庙四处国保单位保护规划的前期勘测工作。二是争取国家资金7099万元,用于砥洎城、郭峪古建筑群第一期保护修缮、开福寺大殿、海会寺双塔及部分院落的修缮工作。目前完成砥洎城一期任务的45%,完成海会寺及部分院落的双塔搭架和相关系列前期工作,完成郭峪古建筑群一期修缮任务的35%以及景阳门处的抢险工作。三是争取到省、市文物保护资金523.5万元用于皇城、上庄、安阳、屯城、洪上等地的文物保护修缮和环境治理。四是完成了政府投资的文物保护项目,分别对:旧县衙、东关春秋阁、泽城汤帝庙、上庄元代民居等多处文物建筑进行了全面修缮;编制完成了南安阳潘家庄园、上伏赵家大院、郭峪王重新、王维时宅院、上庄元代民居等30余处院落的保护修缮方案;完成了郭峪景阳街、上庄中街、润城三门街、泽城汤帝庙周边环境整治方案设计。
二、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工作
一是制定出台了《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实施方案》,编制完成了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并在凤城、北留、润城三个乡(镇)的五个村落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带动能力强的部分院落进行试点。二是出台了《打造古堡民居第一县古民居本体修缮及小周边环境治理财政补贴办法》,政府资金的投入充分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2000余万元投入到试点工作中。三是因地制宜,创造性的开展工作。(1)成立了阳城中庄、上伏、南安阳等6处文物保护中心,中心负责人由各村的书记、村长兼任,为开展打造古堡民居试点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2)实施了古民居产权试点,对私有古民居产权进行置换时而产生的资金严重短缺问题;(3)为保证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在每一处确定2名文物局人员,负责掌握进度,解决问题,监督质量和进度。同时,实行了“工作在基层,服务在一线,问题在现场解决”的管理体制,为县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趟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目前,已对40余个古民居院落的550间房屋实施了保护修缮;对修缮好的古民居周边进行了环境治理;拆除影响文物建筑风貌的非文物建筑490余间;铺墁进入古民居的道路13000余平方米;在进入古民居道路的沿线两侧设置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标牌标识,部分古民居内还进行了文化内涵展示。2013年至今,县政府投入全县文物保护和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资金2800余万元。
三、全面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
“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这是国家对加强和改善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近年来,我局积极落实“五纳入”工作,以政府名义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成立了文物保护工作领导组,完善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明确了职责,强化了要求。每年与各乡(镇)签订一次《文物保护责任书》,并作为年度考核内容,把文物保护领导责任制落到实处。同时,对我县107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都配备了文物保护员,每年对他们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坚决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在城乡建设开发过程中必须先进行文物勘探,切实保证文物安全。“五纳入”工作的全面落实,为我县文物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力度,严厉打击文物犯罪 文物保护的宣传是文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局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及文物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5.18”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和文化下乡、重大节日、传统庙会等活动,在电视台、报纸、政府网站以及采用版面、条幅、短信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市民宣传文物保护及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这些宣传活动,文物保护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为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定期对县域内的各级文保单位进行消防安全大检查,尤其是“五一”、“十一”之前对文物对外开放单位实施安全督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立即下达整改通知书并要求限期整改。2014年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37份,并全部督促整改到位。同时,与县公安部门长期联合执法,坚持主动打击、主动治理、主动防控,时刻保持对打击文物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进一步促进了我县文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五、实施优惠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使文物资源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使县域文物资源能够在“3+1”大旅游格局和阳城转型跨越中发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县政府实施有效措施,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1.8亿元投入县域内的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中,特别是在皇城、郭峪、海会寺、上庄、安阳等地,实现了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两利”目标,2014年县域人文景点共接待游客238万人次,门票收入1.27亿元,综合收入12亿元,解决农民就业3000余人,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全力实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自2013年启动,县政府成立了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了相关工作会议,统筹安排部署了有关工作。2013年对全县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进行摸底统计汇总。2014年6月起,普查工作进入第二阶段,对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分类、清洗,并对各类文物进行了精确测量、编码核对、数码拍照、登记等。目前,完成登记入账文物1334组,共计文物5000件;上传在线文物400余组,目前上传工作仍在继续。顺利的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完成数量与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位居全市第一。
七、近年来获得的荣誉
我县多次被授予“全省文物工作先进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先进县”、“全省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先进县”;我局多次被山西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市旅游文物局、阳城县委、县政府授予“文物工作先进单位”、“文物保护先进集体”、“田园城市美丽乡村先进集体”、“文物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党组织”、“定点帮扶红旗单位”、“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第二篇: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报告
近年来,县文物保护工作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省文物保护条例》,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不断完善各项文物保护措施,我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将我县文物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县文物工作基本情况
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县位于南部,总面积为2993平方公里。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建县至今2200多年,东晋以来,县治州城,为历代郡府所在地,也是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县设19个乡镇276个行政村,人口64万。县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县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革命斗争中,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革命文物,地上文物和地下文物丰厚,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县。县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齐放,是“世界客家摇篮、休闲养生福地”。
1、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总量较大
我县境内已普查出不可移动文物474处,有各级已公布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49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大宝光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市级文物登记保护单位4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留下的革命旧址、旧居、故居24处。
2、馆藏珍贵文物种类繁多
馆藏文物有1306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十件,二级文物20组件,三级文物261件,一般文物1024件,收集展览展示的客家文物达20000余件。
3、文物保护机构
县文广局为县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有客家博物院和县博物馆两个文保单位。客家博物院是全面展示客家文化、研究客家文化、陈列客家文物的博物馆;县博物馆是管理保护全县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文物的文保单位。
二、全县文物保护工作主要成效
1、广泛宣传,努力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
为动员全社会的支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广泛深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文物保护活动,每年利用“4·18文物行政执法督查宣传月”和“5·18国际博物馆日”,在城乡主要道路悬挂宣传横幅,向行人发放有关文物保护资料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
2、完善措施,确保文物保护单位安全
(1)加强领导,健全文物保护网络体系。成立县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相关责任,切实履行相关职责,组建文物保护自愿者队伍,在全县了形成完善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体系,从未发生一起文物安全责任事故。
(2)划定保护范围。全县所有保护单位都划定了保护范围及确定了建设控制地带。
(3)落实文物安全责任。每年都与文物所在单位签订文物安全责状,明确各级职责,落实安全责任。
(4)开展安全巡查。组成专门人员,对全县的各级文物保护定期不定期的进行文物保护安全巡查。
(5)建立文物保护档案。对全县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四有”档案管理,内容涉及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保护现状,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3、争取资金,加大文物保护设计维修力度
(1)完成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设计方案。中央财政投入20万元,用于国保大宝光塔的维护设计;县级投入37万元用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设计方案;完成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规划设计方案。
(2)加快文物维修保护力度。近年来,累计投入300多万元用于文物单位的维修保护。其中省级保护单位白鹭恢烈公祠、夏府应元公祠、佩玉堂、王太夫人祠已完成维修保护工程,并对全县文保单位进行了安全性维护。
(3)加大革命历史文物的保护力度。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南等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县调查24处革命历史旧址旧居,完善维修规划设计,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及经费加快苏区革命历史旧址旧居的保护利用。
4、开展文物普查,摸清文物家底
(1)我县文物普查队员历时2年多,完成了全县19个乡镇,276个行政村的实地调查,全县共普查不可移动文物474处;其中:石窟、石刻7处,古建筑35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77处,古墓葬21处,古遗址9处,其它1处。
(2)对已登记的所有不可移动文物点,建立了电子文档,并配以文字、图片、照片等内容说明,进一步理清了我县的历史文脉,全面掌握了全县范围内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情况等基础情况,还为更准确判断全县文化遗产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3)加大普查成果的转化。公布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永固楼为国保,申报福神庙等4处为省保单位,公布县保单位22处。县投入经费对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进行编发手册及纸质文档。
5、加强文物执法,规范文物保护秩序
(1)加强了对危害文保单位的执法力度。对文化古村乱搭乱建、侵占文保单位的建设行为进行了专项执法。坚决落实《文物保护法》和《省文物保护条例》。
(2)加强对文物市场的监督检查。不定期地对文物、古玩市场进行检查,监督规范文物经营行为。
(3)加强文物执法培训。组织人员参加全国文物执法培训,提升执法水平。
6、切实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工作
(1)积极申报白鹭古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争取资金用于保护维修,申报湖江夏府古村为省历史文化名村,两个古村都修编并公布了保护规划。
(2)积极开展中国传统村落调查申报,申报白鹭村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夏府古村、田村古村为预选村落。
三、存在的问题
1、文物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有些文物保护单位因为没有经费维修,面临倒塌灭失的境地。
2、文物专业队伍不健全。全县没有文博专业高级职称人员,中级职称人员只有9个,文物管理研究保护工作与文物大县有相当大的差距。
3、公民文物保护的意识较淡薄。新农村建设、土坯房改造、旧城改造中对有历史价值的古民居、古建筑、古道路、古池塘乱拆乱挖乱填现象严重,古树古塘古建筑损失不少。
4、文物执法力度不强。由于队伍不健全,文物市场经营不规范,破坏、贩卖文物的违法行为不在少数。
四、建议
1、切实加大对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省级财政要有计划、较全面地分配文物保护经费,既要对省级文物保护的经费投入,也要对县级文物保护加大投入。
2、加大对人员的培训及引进。要加大对文保单位现有人员的培训,提升业务素质;要引进一批文博专业人员充实队伍。
3、加大文物安全的行政执法。要建立一支文物保护执法队伍,整合成文化综合执法大队,加强统一执法。
第三篇:文物保护与利用情况汇报
芒砀山景区文物保护与利用情况汇报
芒砀山汉文化旅游景区是一处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政府的开发政策是“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一、文化遗产情况概述
芒砀山是一座古老的山,文化的山,自商周即有文化记载,秦置砀郡,汉设砀县。孔子在此讲学演礼,刘邦在此斩蛇兴汉,陈胜长眠山中,张飞筑寨山上,西汉梁国八代九王安藏于芒砀群山之中,先后有九位天子级人物登临芒砀。悠久的历史、传奇的人物为芒砀山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汉梁国王室陵墓群 自汉高祖刘邦之孙梁孝王刘武起,西汉梁国的八代九王 被安葬在芒砀山中,目前区内已发现大小汉墓二十多座。刘武之妻李皇后之陵“斩山作廓,穿石为藏”,规模宏大、结构独特、工程浩繁、世之罕见。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石室地宫,被专家赞誉为“天下第一石室王陵”。汉陵墓群文物出土丰富,其中的“四神云气图”、“金镂玉衣”已成为河南博物院中的镇馆级文物。
“西汉梁国王室陵墓”被列入“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被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被秦汉文化研究专家誉为汉梁文化博物馆。
2、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胜墓园
陈胜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位于芒砀山主峰西南麓。现存墓冢高6米,周长约200米。周围筑有青石围墙,高顶,下有须弥座,正中镌刻郭沫若书“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被与阳夏人吴广在蕲县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旗。在陈县(今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声势浩大,震撼暴秦。起义失败后,被车夫庄贾杀害,部将吕臣又斩庄贾,迁葬陈胜于芒砀山。
陈胜葬于芒砀山,《史记》、《汉书》、《水经注》都有明确的记载,方位与今墓地完全吻合。权威的地理书《水经注》写道:“山有陈胜睹秦乱,首兵伐秦,费终厥谋,死葬于砀。”
3、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夫子避雨处、文庙、郭塔
⑴夫子避雨处
春秋末年即公元前495年,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去曹适宋”时途经芒砀山,天降大雨,孔子及弟子在此避雨而留此遗迹。夫子避雨处自古为永城胜境,名曰:“石岩积翠”。
后人为纪念孔子在此避雨,雕石像一座,置于洞中,现面部已残。为再现当年孔子及弟子避雨之场景,我们聘请孔
学专家雕制孔子及弟子避雨群雕。
⑵文庙
芒砀山文庙亦称夫子庙,始建于宋代,明未曾遭兵焚,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十年、咸丰十年(1860年)和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数次对文庙进行重修,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坐北面南,由大成殿、东西配房和大成门组成。大成殿内塑有孔子及四配塑像,东西厢房有七十二贤泥塑像。
⑶郭塔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据史籍记载:“清代沛县人郭自高来芒砀山重修夫子庙继为主持,死后归葬于塔。塔身由64块砖雕镶嵌而成。砖上雕刻的有花卉、西游记神话人物(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东侧的石塔上刻有“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等字样,大家请随我走近参观。
4、商丘市文物保护单位——汉代礼制建筑基址 200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永城市芒砀山的主峰上发掘的一处汉代大型建筑基址。此建筑保存有平面近方形的石台基,南北长33.5、东西宽31.5米,面积为1055平方米,其东部已遭破坏。台基四边用凿制规整的条石垒砌成石墙,中间为原始岩体,顶部为夯土。遗址地处西汉梁王墓地的中心,是一处以石、木结构为主的建筑,其建筑结构可能是四周有回廊,中间为夯土或岩石墩台,上部有顶的高台建筑;也可能是四周有回廊,中间为
露天高台的建筑,类似于东汉洛阳灵台,有可能是一处非常重要的祭祀场所。专家评价:芒砀山建筑基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同类型建筑在我国的考古发现中并不多见。它的发现,为研究西汉早期的建筑特点和祭祀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5、商丘市文物保护单位——张飞寨遗址
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曹操刘备战于徐州附近,刘备败绩,张飞逃到芒砀山安营扎寨。山寨位于芒砀山西峰,当地群众称之为张飞寨,西峰内外两道寨墙,都是利用自然山形,用青石垒砌而成。外寨墙南残高0.5~1米,墙 宽约1米,南北长约250米,周长900米;内寨墙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25米,周长130米.外寨西墙有张飞’饮马泉’,相传是张飞取水和饮马的地方,泉圆形,直径4.5米。
6、高祖庙遗址
汉高祖庙位于芒杨山主峰东南山麓,从斩蛇碑向北300米折而向西即到了高祖庙旧址。
汉高祖刘邦于芒砀山前斩蛇起义,开创汉室四百年帝王基业,深受后世景仰。汉文帝时在刘邦隐于芒杨山紫气岩前建立高祖庙,绘高祖刘邦和萧何、张良、韩信等大臣像,唐永隆年(公元680年)改建为“王宫寺”;大历元年(公元 766年)赐名静林寺;宋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真宗游览芒砀山,又赐名均庆寺;清朝乾隆丁亥年间(1767
年)永城知县周梦龙在均庆寺旧址东建立芒山书院,文风盛极一时。
7、商丘市文物保护单位——汉高祖刘邦斩蛇处 汉高祖刘邦秦末沛县丰邑人。早年任沛县泗水亭亭长。一次他带一批民夫到骊山给秦始皇筑皇陵,途经芒砀山人已跑掉大半。晚上,他喝得酩酊大醉在山泽之间赶路,突然有人禀报:“前有大蛇挡道,请回!”刘邦大喝一声:“男子汉大丈夫怕它作甚!”立即拔出七尺宝剑上前把大蛇斩为两段,斩蛇之后,有一老妪啼哭说:“我儿是白帝之子化为蛇挡道被赤帝之子杀死。”说罢人突然不见。从此斩蛇处生出一片红草来。刘邦斩蛇之后自量继续去骊山定被头判处死刑,于是就隐蔽于芒砀山中,后又返回家乡沛县杀了县令扯旗造反,终于成为汉朝的开国君主。为纪念刘邦芒砀山斩蛇起义,后人立庙祭祀,并在斩蛇处立碑铭文。
8、永城市文物保护单位——砀城遗址
砀城遗址在芒砀山山城集。秦时砀郡、砀县治所,城墙尚存。现存夯筑北墙,西起书店院后40米处,东至芒山中学东北侧,长890米,宽约30米,最高处2米,东、南、西城墙地上无存。城内有制陶,冶铁遗址。
8、永城市文物保护单位——三星观
三星道观旧址位于芒砀山主峰东南侧,相传为水浒英雄攀瑞、项充、李衮三个在芒砀山聚义的地方。《水浒传》第五十九和六十回介绍了公孙胜收伏三位好汉的故事。因他们三人在72地煞星之列,所以他们三人聚义的地方被称为三星道观。
二、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
1、封山育林,全面保护
芒砀山的文物保护工作很早就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进行全面性整体保护则始于1996年。
1997年永城市政府下达了封山禁采的命令。发布了《芒砀山文物保护区封山禁采公告》,《芒砀山严禁放牧布告》,《保安山文物保护实施办法》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相继出台,组建了文物执法大队,加强巡逻,严厉打击破坏山体、盗窃文物的违法行为,通过近三年的强力制止,芒砀山开山采石的行为被彻底禁止,同时对三大山体进行了绿化,3年间投入绿化资金1500余万元,荒山体绿化率达95%以上。文物得到了全面有效的保护。
2、利用文物资源,开发文化旅游,进一步保护文物。封山保护,使文物避免了遭受灭顶之灾的危险,但却影响了影响了当地老百姓的既得利益,保护工作举步维艰,如何做到两全齐美,此事引起了永城市委市政府的沉思,通过反复考察与研究,永城市委市政府起动了开发芒砀山旅游的
战略规划,这样既能更好地保护利用文物,又能给当地带来经济收入。
2000年,保安山景区修筑了南北中心游览干道和南北仿汉门阕,芒砀山文物旅游区初见成效,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AAA级旅游景区。
2004年7月,永城市委市政府适应时代要求,顺应发展潮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公司化运营”的工作思路,成立了芒砀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企业模式对文物景区进行经营管理。并编制了《芒砀山文物旅游区总体制规划》与《芒砀山文物区可行性报告》等。后经中国对外建设总公司城市规划设计所实地考察论证,从文物保护,生态旅游、永续利用、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的,把景区定为汉梁文化特色,把旅游区的框架定义为“三区、两园、一基地”。
2005年景区三大景点建设顺利实施,旅游开发走向正轨。至2006年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建成了汉文化广场、登山大台阶、斩蛇园、陈胜王陵、王后墓西墓道出口,修筑了游道台阶,建造了休息亭和石雕围栏;对新建景点充填了展示内容,进行了彩绘,增加了景点观赏性;新建了两处近百米汉代风格游廊,制作了声光电等技术的高科技立体投影剧——刘邦斩蛇起义情景剧;对景区内的配套设施进行了新建、整修。
2006年底景区被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2008年起,景区又投资1.8亿元开工建设了展示汉文体化为主体的文圣园、汉梁文化博物馆、汉风商业街等工程。
目前以高祖庙、张飞寨、三星观遗址复原为核心的“汉文化宫主题公园”建设丰在设计建设当中,预计投资3亿元。
三、保护与利用成果
经过旅多年的努力,不仅芒砀山的文物得到了全面的保 护,而且旅游开发建设已初见成效,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使群众自觉地参与到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当中,2009年门票收入1459万元,综合收入8950.5万元。文物保护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深层开发,近年来,芒砀山景区进行了进行了以汉礼仪为核心的汉文化遗产开发。在重点开发“穿汉服、习汉礼、赏汉舞、食汉宴”的汉代礼仪体验活动,先后在景区为游客组织了几百场开笔礼、成童礼,成人礼、汉式婚礼、敬老礼等礼仪活动,深受游客好评,得到了河南省礼仪文化发展促进会的充分认可。
第四篇:加强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意见
加强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意见
为贯彻落实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系列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8〕54号)及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工作方案》精神,参考《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2021〕100次研究同意,现就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全市文物保护利用的各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领会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深入落实关于文物工作的系列论述精神,紧紧围绕省委、市委的战略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文物安全为底线,以科学保护为前提,以合理利用为导向,改革创新强基础,攻坚克难补短板,奋发有为蹚新路,坚定自信争一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市情的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属地管理原则。认真贯彻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全面落实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齐抓共管,形成政府负总责、文物部门监管、有关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新格局。
——坚持分级分类保护。统筹谋划,合理布局,分级分类,精准施策。推动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从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保护和周边环境保护并重转变、从单一文物点状保护向单一文物点状保护和线性与片区文物整体保护并重转变,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保护管理。
——坚持融入发展大局。以创建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综合示范区为抓手,将文物保护利用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三河一山一岭”区域经济发展、全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振兴、“一名人一馆”等工作有机结合,积极整合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扩大开放,推动文物保护利用融入全国、全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坚持合理保护利用。始终坚持在保护前提下合理适度地利用文物,以开放展示促进合理利用,以合理利用反哺保护,形成保护利用的良性循环。逐步实现从单体文物单位利用向线路、片区、类别为主的体系文物单位利用转变,从单一利用方式向多渠道利用方式转变,从单一县域、市域利用向黄河金三角区域协作利用转变。注重强化文物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传承河东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坚持项目引领发展。以重大文物保护利用项目为引领,立足于国保、省保、市保的保护利用项目储备,加快县保以上濒危文物的抢险步伐,合理布局县保和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项目,力争以文物保护利用项目的推进为“三高地三强市”战略目标的实现作出文物贡献。
三、总体目标
到“十四五”末,紧紧围绕走出一条符合市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目标,文物依法保护水平显著提升,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体系基本形成,文物安全形势明显好转,文物机构队伍更加优化,文物领域社会参与活力不断焕发,文物工作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三高地三强市”、促进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初步实现,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实现由文物大市向文物强市的历史性转变。
四、主要任务
(一)严守底线,确保安全
一是完善文物安全责任体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履行辖区内文物安全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各级文物行政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文物安全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其他有关部门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文物安全工作。严格落实《文物博物馆单位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办法》,文物博物馆单位法人是本单位文物安全的直接责任人;集体所有的不可移动文物,集体组织负责人为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私人所有的不可移动文物,文物所有人及管理使用人为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无使用人的田野不可移动文物,县、乡(镇)人民政府承担文物安全管理责任。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健全和完善各项安全责任制度,逐级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文物安全责任体系。二是健全文物安全协调机制。
成立由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由公安、市场监管、应急、消防救援、文物、旅游等多部门组成的市、县两级文物安全联席会议。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原则上市级层面每季度一次,县级层面每月一次,以听取有关情况汇报,研判文物安全形势,协调解决存在问题,部署联合巡查行动。同时建立文物与消防救援部门的会商机制,原则上市级层面每年两次,县级层面每季度一次,定期就文物安全防范工作交流经验,分析问题,协调行动。三是制定完备的文物安全防范制度和巡查制度。
要建立健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博单位的内部安全防范制度,配备强有力的安保人员,配齐安防、消防、技防设施,完善消防、被盗、反恐防暴、紧急疏散等突发事件应急制度,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活动。要将文物安全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探索网格化保护、文物长保护的文物安全新模式。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组建专业队伍等多种方式,组织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专职巡查检查队伍,定期对辖区内的文物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治理。四是建立打击文物犯罪和文物违法的长效机制。
各级公安部门应根据本地文物安全和文物犯罪形势,定期组织打击文物犯罪的专项行动,保持长期震慑和持续高压态势。规划与自然资源、城乡建设、市场监管、文物等部门要各司其职,依法对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的建设项目、基本建设工程、文物市场的各种违法行为开展持续不懈的行政执法,防止违法事件发生。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公益诉讼的法律监督职能,建立国有文物保护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台账,坚持一案一登记并定期上报,推动负有文物保护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二)分类实施,做好保护
一是完成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
到2023年底,依托全市丰富多样且密集分布的文物遗存,以基本建设考古前置、文物行政执法两方面工作为重点,为全省探索出一条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新路径,创建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综合示范区。同步完成盐湖区环盐湖文物保护利用专题示范区、永济市蒲津渡与蒲州故城考古遗址公园文物保护利用专题示范区和芮城县古建筑文物保护利用专题示范区等省级专题示范区创建任务。为未来创建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其他县(市、区)也要梳理辖区文物资源,评估文物价值,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制定出符合本辖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全域旅游规划相衔接的县域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做好古建筑保护。
坚持分级分类保护原则,加强国保、省保、市保古建筑的保护利用项目储备,组织编制文物保护单位的“一规划三方案”,力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重点项目库。结合乡村振兴、“一名人一馆”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统筹安排乡村县保及未定级庙宇、戏台、祠堂类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利用。要加快濒危古建筑抢救保护,实施一批重点抢险项目。贯彻落实《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办法》,每县(市、区)每年至少要完成1处文保单位的认领认养工作,使社会力量通过“文明守望工程”真正实现守望文明、造福社会。要做好古建筑的日常保养和巡查监测工作,实现全市所有国保、省保古建筑日常保养维护全覆盖;市保古建筑抢险加固基本完成,保护性修缮完成60%;县保古建筑抢险加固至少完成80%,保护性修缮至少完成50%。积极探索传统民居的保护新途径,破解私人所有民居的保护利用难题。将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传统建筑、街区保护与民生改善相结合,与城镇化建设、旅游业发展相协调,统筹保护,合理利用。出台《市传统民居类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导则》,加快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和环境整治,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业等展示内容,打造具有河东特色、河东风格和河东气派的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示范案例。
三是做好地下文物保护。
依法做好国土空间规划和“六部门核查”中的文物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基本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改革实施方案》。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本着“既有利于基本建设,又有利于文物保护”的两利方针,各司其职,密切协同,确保全市基本建设用地考古前置工作扎实有效推进,为全省推进地下文物保护考古前置改革建立标杆。增加专业考古人员数量,提高考古科研工作能力,提升专业考古水平。与国家、省级有关考古机构密切合作,举办“西阴论坛”,进一步提高和扩大考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配合国内科研院所开展考古研究项目,围绕“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晋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等重大科研课题,为中华文明起源提供考古学实证。
四是做好大遗址保护。
以蒲津渡与蒲州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核心,建设大遗址保护利用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省级文物保护利用专题示范区,打造黄河文化文旅示范基地,并融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总体规划。同时,加强芮城西侯度遗址、夏县禹王城遗址等其他大遗址片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力争全市再有一处大遗址能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五是做好革命文物保护。
贯彻落实全国革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以全省红色文化遗址调查认定工作为契机,彻底摸清我市革命及红色文物家底,公布一批市、县级革命文物和红色文物名录。推进实施革命文物抢险加固、保护修缮工程,以闻喜县、夏县、盐湖区、垣曲县、永济市等地红色文物和抗战遗存为龙头,带动形成区位优势集中、生态环境优美、点线面有机结合的革命及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新格局。六是做好可移动文物保护。
系统开展全市国有可移动文物病害分析和健康评估,建立基础资料数据库。“十四五”期间,重点做好书法绘画、古籍图书、碑帖拓本、金属文物、革命文物等易损文物的保护修复,至少完成500件国有馆藏珍贵文物的抢救性保护修复。加强馆藏文物保护投入和科技支持,注重文物库房和展示环境的改善,努力实现从被动的抢救性修复向主动的预防性保护转变。拓宽文物征集、捐赠渠道,丰富藏品体系。切实做好市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征藏试点工作。主动服务,探索非国有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途径。七是做好永乐宫文物保护。
贯彻落实批示精神,全面加强永乐宫国宝级文物保护工作。开展龙虎殿、重阳殿壁画保护工程。实施宫门、珍贵石刻、元代琉璃、明代塑像的保护修复。联合科研单位合作开展木构件、病害、虫害科技保护研究,编制三清殿泥塑科技保护方案。建立博物院永乐宫壁画保护工作站,推进壁画保护科研工作。同时加强国保单位的壁画保护工作。八是做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
持续推进“关圣文化史迹”和“关公信俗”两项申遗工作。联合有关市县,协调合作,推动“关圣文化史迹”尽快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联合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文化机构,借用国外的申遗名额,加快“关公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步伐。依托池盐文物保护单位,启动“河东池盐文化遗迹”申遗工作。(三)加快开放,促进利用
一是积极推进县级博物馆建设。
盐湖区河东池盐博物馆年内要完成基本陈列,正式对外开放。“十四五”期间,县绛州历史博物馆、临猗县博物馆新馆、垣曲县博物馆新馆要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各县(市、区)要启动博物馆标准化规划和建设,全面加强博物馆的基础建设和运行评估,以专业的管理带动整体水平提升。二是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策划服务。
发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以原创展览带动临时展览,推动本地展览对内、对外交流和线上云展览以及联展巡展活动。“十四五”期间,市级博物馆每年举办的原创临时展览不少于4个,县级博物馆每年举办的原创临时展览不少于2个。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至少有1个原创博物馆陈列展览项目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推进实施革命文物陈列展览工程,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策划推出一批主题展览陈列,生动鲜活地讲好河东革命故事,不断提升革命文物及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展示水平。推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化,各级文管所要主动走出去,通过展览展示进社区、进景区、进学校、进研学基地,推进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活化利用。三是依托重点文物发展旅游产业。
融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以人文和自然景观为依托的黄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加强早期文明研究和阐释,推出以夏县西阴等遗址为脉络的华夏文明探源旅游线路;围绕尧舜禹文化遗迹,建设舜帝陵庙为龙头的德孝文化旅游线路;发挥关公故里资源优势,建设以解州关帝庙为核心的忠义文化旅游线路;加快池盐文物保护展示,打造以池神庙为龙头的池盐文化旅游线路。同时加快革命文物、宗教文化等旅游线路开发建设。四是开展社会教育和研学游活动。
各级文博单位要以活化文博资源、创建社教品牌为目的,与有关部门紧密协作,围绕特色文物资源,重点推广永乐宫壁画临摹研学游、芮城古建筑探秘研学游、河东池盐文化生产运输研学游、华夏文明探源研学游、后稷农耕文化研学游等特色研学线路与品牌。五是加快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各级文博单位要深入挖掘特色文物资源,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开展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开展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案征集、比赛等活动,推动产品设计成果转化和应用,努力提升产品设计水平,开发、销售具有河东文物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要推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有机结合,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无愧于河东人民、具有独特资源优势、具有独家生产技术的文化创意产品。六是加强文化遗产研究阐释。
各级文博单位要加强研究阐释,为“游·读华夏历史”做好基础工作。要组织专业力量开展全市考古成果的内涵挖掘、资料整理和价值阐释工作,提升文物科研和文物宣传水平。要认真梳理古建筑、传统村落民居文物资源,大力推进重点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和晋南传统村落民居的展示、研究和阐释工作。加强河东革命文物的研究阐释,讲好河东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要大力提升全市文博讲解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一批素质过硬的文博讲解队伍。七是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体制机制改革。
涉旅文物保护单位体制机制改革是省委部署、市委推动的重大改革举措。各县(市、区)要充分参照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万荣李家大院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改革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各自特色的改革思路,制定出契合实际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活化利用方案,力争在活化利用上有较大跨步,不断助推市文旅事业融合发展。在改革基础上,开展专题调研,制定辖区内国宝级文物保护利用专项方案,建立国宝级文物特殊保护利用机制,推动国宝级文物活化利用卓有成效。科技助推,数字赋能
科学技术是促进文物保护的第一生产力,数字化手段为文物保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十四五”期间,建立本区域文物资源数据库,并纳入同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积极实施文物数字化保护。对全市范围内所有元代以前(含元代)的木结构建筑进行数字化系统三维建模,做好数字化保护档案,建设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数字化博物馆,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成果的转化利用。“十四五”末,完成全市寺观壁画彩塑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任务。加强馆藏珍贵文物及古籍善本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加快推进“互联网+博物馆”模式,提升各博物馆、陈列馆的展览体验。充分发挥数字媒体资源优势,打造平等开放的展览平台,让公众可以足不出户的看展览。以陈列展览为依托,开设网络直播公益讲座,开展网络宣传活动,扩大博物馆、陈列馆在公众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搭建好文化服务窗口与观众的沟通交流平台,推动文物博物馆资源的开放共享,不断向公众推出博物馆网上展馆、数字文物等资源,打通博物馆与公众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建立区域文物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利用科技手段助力田野文物安全预防体系。持续进行文物智能安全综合防护体系建设,到“十四五”末,完成全市所有国保、省保文物智能安全综合防护体系建设,纳入全省国保、省保文物安全数字化监管平台。利用公安部门的“雪亮”工程等一切可资利用的科技或数字化手段,助力文物保护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十四五”期间,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列入文物保护专项经费预算应根据辖区文物资源状况和文物保护的实际需要,保证本级财政预算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不低于2021年的额度,且应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和文物保护的实际需要逐年增加。
(二)吸纳培养专业人才
认真落实《省建设人才强省优化创新生态的若干举措》,多渠道引进培养文博专业人才。对于文博方面的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人社部门要配合市委人才办加大引进力度;本科学历的人才,要通过公开招考渠道纳入文物保护机构或博物馆;紧缺的专业人才和具备高级职称的特殊人才,可以通过直接面试考核的方式引进或招聘。注重在职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再教育,加强可塑性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适当调高文博单位高级职称比例,以留用、吸纳高素质专业人才,逐步建立市文博系统专家库。
(三)建立考核监督机制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严格落实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结合《省文物专项工作考核办法》《市文物专项工作考核实施细则》,制定本辖区需要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遵循的《文物专项工作考核实施细则》,加强考核结果运用,督促相关单位重视和落实文物保护工作。因不履行法定职责、决策失误,导致文物遭受破坏、失盗、失火并造成一定损失的,依法依纪追究主要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要全面建立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加大违法追究力度,强化文物执法督察,切实将文物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第五篇:游仙区文物保护工作汇报
游仙区文物管理保护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首先感谢各位委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关心重视我区文博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区文物工作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对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四有”、“五纳入”工作,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规化渠道,现将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我区文物保护单位(点)情况介绍
辖区内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汉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处(碧水寺、李杜祠、鱼泉寺、马鞍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东宣境内的鱼泉寺、魏城摩崖造像、刘家镇马鞍寺、白蝉乡朱家梁子汉墓群、柏林镇天主教堂等5处文物保护单位(点)正在申报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审批结果预计在2011年2月份之前公布。
二、文物管理工作的主要情况
(一)文物管理保护机构情况
2003年5月至2010年1月,我区文物管理机构采取同区文化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没有专职文物管
理人员。5.12地震后,结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我们及时加强汇报,争取领导支持,于2010年1月经区编委审批,单设了区文物管理所,为区文化旅游局的下属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3人,主要负责人由副局长兼任,工作人员采取招考和调剂相结合,从区文化馆调剂2人,公开招考了1人,真正意义上确保了区级文物管理保护工作有阵地、有机构、有人员。同时,我们结合各文物保护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乡镇、街道要确定一名专兼职文保员负责联系协调辖区范围内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事宜,同各文保单位签定文物保护工作目标责任书,把文物保护责任落实到人、到位,建立长效的区、乡镇(街道)、使用单位三级保护网络体系。
(二)大力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活动
坚持开展《文物保护法》宣传月活动和文物消防安全管理,在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期间。我们在广场、社区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文物法规咨询服务,发放宣传手册,制作展板,公布展示我区历史文化资源名录。通过组织开展以“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为主题的文化遗产保护系列宣传展示活动,普及文化遗产知识。今年3月,我们联合公安、消防等部门在辖区文物保护单位《关于在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内执行消防安全和人员准入的公告》,对文物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定和预防,目前辖
区未发生一起文物安全事故,营造全民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三)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从2007年9月开始,我区全面启动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截止目前,已全面完成了全区258个行政村的文物实地调查阶段任务,两年里,我们经过普查准备、普查启动、全面普查、整理汇总几个阶段,组建了普查机构、落实了普查人员和普查经费、制订普查实施方案、开展了宣传动员、组织了业务培训、开展了户外调查和汇总整理等工作。先后参与田野调查队员达30余人,共普查出不可移动文物点826余处(市文物局布置任务数800处),普通登记文物点114处,录入文物点712处。其中新发现677处,复查34处,消失2处。其中:古遗址66处,古墓葬394处,石窟寺及石刻32处,古建筑117处,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0处,完成率为103.25%。2010年4月8日,我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实地调查阶段工作顺利通过省“三普办“的验收,依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今年到明年底我们将在现有汇总的基础上,建立全面、详细的本级普查档案及资料库,编制游仙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名录和普查报告,及时公布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确保文物普查与文物保护同步并进。
(四)重点文物修缮工作
5.12地震后,我区第一时间将区内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鱼泉寺、马鞍寺和区文管所受灾情况汇报省局,在各方面的积极努力下,我们邀请了湖北省殷祖古建公司对两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本体修缮方案进行了实地踏勘编制,于2010年2月经省文物局组织专家评审通过了维修方案设计,两处共争取国家灾后重建资金1275万元。目前,财政评审已结束,招投标工作全面展开,预计在明年6月份该两处工程全面竣工。区文管所重建经我局的努力争取,政府同意由我区划拨土地(市规划用地为文物保护)约2.8亩,同李杜祠提升改造工程合建,建成后,将彻底解决我区文物管理和展览无场地的困境。
(五)文物展示和宣传情况
区文物管理所通过各种渠道,先后引进多家媒体和文物保护研究机构对区内文物现状进行了考察和报到,特别是魏城镇北山院的摩崖石刻更引起了无数考古研究专家的兴趣,2009年7月德国专家一行5人利用一周时间对北山院摩崖石刻进行了详细的考证;2010年11月,台湾文物学术研究会也组织专家来此进行采风报道,我区柏林等汉墓群被省文物出版社《绵阳汉墓研究》一书进行了收录,我区白蝉出土的汉墓古铜镜等多件文物均被市文物中心库房收藏并展览陈列。
三、我区文物保护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
1、人员编制不足,政治待遇未落实。我区历史悠久,拥有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而区级参与管理的人员编制3人,参与实际工作的只有2人,人员不足、专业性不强,同时,按照国家政策,文管所人员属于行政执法序列,应该参照公务员管理,待遇未落实,严重影响我区文博事业的发展。
2、缺少有效的看护管理力度。目前,我区只有2处省保单位分别有1人参与平常的看护工作,且待遇很低,每月每人只有50元,其他文保单位,无经费解决专人看护问题,造成在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多次发生违规开采和乱搭乱建行为,文物盗窃行为严重。
3、文物保护单位消失严重。由于宣传力度不足,层级管理上存在一定漏洞,我区文物保护单位基本上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消失,如玉河的盐泉县遗址,太平的滴米遗迹地震后山体移位,对文物本身也造成很大威胁,还有石马的反风塔等其他乡镇的文物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4、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滞后。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我区现有文物达700余件,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后苦于无经费解决标识设置和人员看护等问题,不能大面积公布文物单位,造成与区内拥有的文物数量不相符。
四、提请需要呼吁的事项
1、结合我区实际,增加文物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和业务
经费来源,解决人员政治待遇。
2、明确文物保护单位产权,责成相关部门办理文物保护单位产权,纳入区文物管理所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减少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破坏。
3、解决县级文物保护经费。按照文物管理“四有”、“五纳入”的要求,请求财政每年预算相应的文物保护经费。
4、做好文物旅游景点规划。文物保护在于利用,要充分发挥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价值,扩大人文旅游规划和交流。
二0一0年十一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