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
《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
为切实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现就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革命文物工作,革命文物家底基本摸清,革命文物保护状况持续改善,革命文物教育功能不断强化。与此同时,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革命文物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和整体保护,迫切需要深化革命文物价值挖掘阐释传播,迫切需要发挥革命文物服务大局、资政育人和推动发展的独特作用。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筑牢意识形态阵地的战略高度,从坚定“四个自信”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重大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弘扬革命精神、继承革命文化为核心,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着力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修复和展示传播,着力深化革命文物价值挖掘和利用创新,着力提升革命文物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教育效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重要贡献。
(二)基本原则。坚持全面保护、整体保护,统筹推进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保护,确保革命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坚持突出社会效益、重在传承,强化教育功能,提升传播能力,让革命文物活起来,把革命文物利用好、革命传统弘扬好、革命文化传承好。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方法手段改革创新,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中小学教育、干部教育相结合,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与文化建设、旅游发展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改善相结合,不断增强革命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三)发展目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状况显著改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体系基本健全,革命文化传承发展平台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和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更
好展现,革命文物资源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独特作用更好发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三、主要任务
(一)夯实革命文物基础工作。加强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总体规划、宏观指导和制度建设。实行革命文物定期排查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宣传、文物部门要对本地区革命文物进行全面排查,并把排查结果报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加强对革命文物和革命文献档案史料、口述资料的调查征集工作,做好馆藏革命文物的认定、定级、建账和建档工作。分批公布全国革命文物名录,建立革命文物大数据库,推进革命文物资源信息开放共享。鼓励文物博物馆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究。
(二)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坚持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并重,实施革命旧址维修保护行动计划和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计划,加强革命文物安全防范设施建设。加强革命文物保养维护,开展革命文物研究性保护项目。各级政府应及时把新发现的革命文物依法纳入保护范畴,把具有重要价值的革命旧址核定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政府应落实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文物保护措施,不得擅自迁移、拆除。新建改扩建革命纪念设施应严格履行报批手续,不得未批先建、边报边建。
(三)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径。宣传、文化、文物部门管理使用的革命文物类文物保护单位应全部对外开放,其他部门管理使用的应尽可能对外开放。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中华民族传统节庆,依托革命文物资源组织开展重大纪念活动,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载体,整体纳入中央统一规划。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运用市场机制开发更多文化创意产品,促进文化消费。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推出一批研学旅行和体验旅游精品线路,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加大军队系统革命文物展示利用力度,在做好安全保密工作的前提下,适时对外组织开展参观、瞻仰、纪念等活动。
(四)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坚持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着力策划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完善革命文物改陈布展管理机制和支持政策,深化研究、及时补充体现时代精神的展陈内容,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基本陈列超过5年的可进行局部改陈布展,基本陈列超过10年的可进行全面改陈布展。建立展陈内容和解说词研究审查制度,宣传、文物、党史文献部门要按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把好政治关和史实关,增强展陈说明和讲解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权威性,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坚持展示方式与展陈内容相得益彰,适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的互动性体验性。坚持节俭办展、绿色办展,做到因地制宜、够用适用,力戒贪大求洋、富丽堂皇。
(五)创新革命文物传播方式。推动革命传统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编纂出版系列革命文物知识读本,鼓励学校、党校(行政学院)到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建立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与周边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地
部队、城乡社区的共建共享机制,组织开展具有庄严感和教育意义的系列主题活动。融通多媒体资源,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对革命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传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
四、重点项目
(一)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工程。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为主线,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时间节点,系统开展百年党史文物、文献、档案、史料调查征集,全面提升反映百年党史的重大事件遗迹、重要会议遗址、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旧居保护展示水平,创新阐释和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
(二)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国家统筹、区划完整的原则,建设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创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体制机制,推进革命文物的整体规划、连片保护、统筹展示、示范引领,助力革命老区脱贫攻坚。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另行确定公布。
(三)长征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工程。以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为基础,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保护标准、统一配套设施建设,显著改善长征文物的保存状况和环境风貌,丰富长征精神的展示主题和展示手段,打造全程贯通的“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实施长征文化线路保护总体规划,建设长征文化线路保护利用示范段。
(四)革命文物主题保护展示工程。对见证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独立、争取人民自由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遗址遗迹、纪念设施、文物藏品进行排查梳理,提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水平。重点推进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遗址遗迹、纪念设施、文物藏品保护展示项目,遴选展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代表性遗址遗迹、纪念设施、文物藏品进行保护展示试点。
(五)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工程。推介一批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革命文物系列陈列展览精品,策划举办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文物大展。支持国家一级博物馆定期策划推出一批革命文物主题展览和流动展览,提升市县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展览质量,组织联展巡展,拓展社会教育覆盖面。
(六)革命文物宣传传播工程。拍摄百集革命文物故事微视频、百集革命旧址短片、百集革命人物纪录片。支持地方制作传播当地革命文物故事短片。建设一批革命文物类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建成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基地,推介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开发一批革命文物宣传产品和文化产品。鼓励同一类型革命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加强协作,成立革命文物保护展示联盟,举办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论坛。推介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发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白皮书。
五、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应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高度重视革命文物工作,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落实保护责任,加大工作力度。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工作联席会议应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情况纳入工作重点,各地区应建立革命文物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统筹保护利用好军地革命文物资源,中央和地方组织实施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项目应将军队系统革命文物工作整体纳入和推进。
(二)加大财政投入。县级以上政府应将革命文物保护作为支持重点,进一步完善革命文物保护财政保障机制,强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政策支持。加强革命文物相关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和监督审计,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健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多元投入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革命文物工作。
(三)完善法规政策。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制定革命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加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统筹加大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支持力度。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科技创新和装备建设。加强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利用和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强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职责,明确负责革命文物工作的机构和力量。
(四)加强督促检查。建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情况的督查评估机制和“双随机”抽查机制,加强对各地区革命文物工作的督促检查,实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情况通报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按照本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落实办法。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对各地区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将有关情况报党中央、国务院。
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 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新闻发布会
刘玉珠等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
日期:2018-07-30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7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袭艳春:昨天,中办、国办正式发布《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意见》的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饶权先生,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陆琼女士。
下面,先请刘玉珠先生做介绍。
刘玉珠:昨天下午,新华社全文发布了《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的通知》,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新闻,今天《人民日报》全文刊发,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这个中央重要文件是新时代全面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纲领性文件。现在,我向大家做一个简要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文物工作,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多次,考察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30多次,提出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总书记明确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传承好红色基因;国家确立的抗战纪念设施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应当受到严格保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继承革命文化。
我国是拥有光辉革命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的历程中,保存和遗留了丰富多样的革命文物资源。据统计,目前全国革命专题博物馆和纪念馆是808家,与近现代重要革命直接相关事件和人物有关的可移动文物是49万件套。我国登记革命旧址、遗址3331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7处;抗战文物3000多处,长征文物1600多处。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
《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革命文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今后五年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了全面谋划和顶层设计,旨在进一步加强革命文物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和整体保护,进一步发挥革命文物服务大局、资政育人和推动发展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完善革命文物保护的财政保障机制,健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多元投入体系,更好地继承革命文化,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更好推动革命文物工作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以中办、国办名义印发的专门针对革命文物的中央政策文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革命文物工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责任和政治
担当。
《意见》是党中央全面部署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这个中央重要文件含金量大,确立了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任务书和路线图,是做好新时期文物工作的总抓手。现在,《意见》的实施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各地各部门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在不断地提升,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延安革命旧址群的保护也积累了不少可以复制和推广的好的做法和好的经验。
下一步,全国文物系统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按中央确定的方向原则、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又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保护好革命文物,弘扬好革命精神,传承好红色基因。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下面,我和我的两位同事饶权、陆琼同志愿意回答各位新闻界朋友的提问。谢谢大家。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革命老区大都是革命文物资源密集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任务重,但是底子薄。请问,开展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将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加强革命文物整体保护,促进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
刘玉珠:建设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加强革命文物的资源整合和整体保护,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是我们这次工程的一个创新举措。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开展了几年的地方实践,也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2014年至2016年,我们通过整体规划、连片保护,实施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址的保护利用工程,实施了革命旧址项目750个,支持项目资金多达11亿元,推进原中央苏区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周边环境状况也得到了提升,大批革命文物“活起来”,革命老区受益县多达54个。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赣南原中央苏区,不仅内容丰富,原址保护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而且周边的环境向好,参观旅游的人数倍增。同时,也促进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推动发展、乡村振兴、惠及民生相结合,形成了像瑞金、井冈山革命旧址与红色精品景区建设相结合,赣州的宁都革命旧址与特色乡镇建设相结合,抚州的金溪革命旧址与休闲农业旅游相结合,吉安青原革命旧址与传统村落保护结合,这四种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模式,应该说还是很受欢迎的。比如宁都会议革命旧址所在的小源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点建设村,革命旧址集中的黄陂镇成为“江西省百强中心镇”;瑞金市2017年旅游接待人数突破了1千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5亿元。延安革命旧址区整体保护和利用工作也深受好评,也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下一步,要将革命文物的片区作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主战场,总结推广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延安革命旧址整体保护的经验,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加大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的支持力度,助力革命老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我们将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国家统筹、区划完整”的原则,积极会商中宣部、财政部,尽早确定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细化支持政策和实施路径。明年,将遴选若干片区作为示范引领,协同推进。
经济日报记者:我们知道,革命文物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丰厚滋养。我的问题是,在依托革命文物资源更好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哪些考虑?
饶权:我们大家都知道,革命文物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导人民军队在争取国家独立、人民自由解放的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丰富的历史遗存,这些历史遗存既包括可移动的
革命文物,也包括不可移动的革命文物。这些文物承载着革命先辈们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承载着他们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传统、革命精神,是我们党、国家、人民永远的宝贵财富。所以,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这些革命文物,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以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为助推器,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强化革命文物的研究利用,让历史来说话,让文物来说话,充分发挥革命文物资源在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主要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办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要继续深化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纪念活动、重要的节庆活动,面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举办有吸引力的革命文物专题展览和流动展览,切实增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的生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提高这些展览展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是要拓展社会教育覆盖面。建立革命旧址、革命纪念馆与周边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地部队、城乡社区的共建共享机制,加强他们相互之间的沟通协作关系,做好大中小学生、党员干部、部队官兵、各界群众到革命文物场所参观学习的组织和服务工作。
三是要加强革命文物创意产品的开发。要将革命文物展示开发利用纳入“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的支持范围,鼓励支持文化文物单位和社会力量参与革命文物创意产品的开发。要让这些创意产品既有意思,又有意义,通过创意设计将思想性与艺术性、趣味性、实用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四是要提高红色旅游发展的质量。目前,红色旅游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整个旅游业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相信在座的很多记者朋友都参加过红色旅游。我们要依托革命文物资源,推出更多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体验旅游、休闲旅游项目,还有精品旅游线路,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红色旅游的服务质量。当然,我们要力戒红色旅游中的低俗、庸俗、恶俗现象,寓教于游,让游客通过参加红色旅游真正感受革命历史文化,领略革命历史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解放军报记者:今年4月,我国通过了第一部英雄烈士保护法,其中特别强调对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和管理,各地出台了相应的条令条例来加强红色文化遗存的保护。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国立法保护红色文化遗存方面的情况?
陆琼:刚才您提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是今年5月1日生效。这部法律的初衷主要是对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所作出贡献的英雄烈士,表示崇敬和爱戴,对他们的英雄精神表示弘扬和传承,对英雄烈士的纪念设施进行立法保护。
立法过程中,文物部门也参与了相关法条的制定,像27条,对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宣扬、美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寻衅滋事、扰乱公共秩序,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同时,在第28条也特别提出,被侵占、破坏、污损的纪念设施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处罚。
地方县级以上相关部门和当地文物部门,应加强对与英雄烈士有关的纪念设施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尤
其是对一些开放的纪念设施应加强管理。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与英雄烈士保护法有一定的关联,都能反映出刚才刘玉珠局长讲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革命文物的高度重视。我注意到您用了红色文物,我想在这里透露一个信息,我们要结合中央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有关部署,尽快重新启动文物保护法的修订,在修订过程中,也会特别考虑文物保护法和相关法律的衔接与相互支撑。
光明日报记者:总书记曾经指出,制定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我想问一下刘玉珠局长,文物系统在下一步将如何系统地落实这个意见,全面提升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
刘玉珠:你这个问题的核心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是全社会的期待,也顺应了革命老区人民的期盼,这是非常可喜的。中央的重大部署,为奋力推进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下一步的重点就是抓落实、见实效,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文件的落实对我们来讲是任重道远的。
一是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加强对文件的学习,吃透文件的要旨,全面领会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新思想、新要求和新举措,准确把握好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新的机遇、新的使命、新的担当,切实把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文件精神上来,统一到抓好落实上来。
二是要摸清情况,做好规划。革命文物的工作前两年国家文物局和有关部门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包括摸底调查。今明两年我们要按照文件的部署,包括各地对本辖区革命文物资源和保护利用的状况,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摸底,要建立排查档案,按照轻重缓急、有序推进的原则,制定革命文物保护修复计划和保护经费需求规划。
三是加强多部门沟通协调。这也是我们的制度优势,要形成工作合力,在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牵住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重大项目“牛鼻子”,盯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梯次推出具有关键性和引领性作用的细化政策和重大举措,压茬推进重点工程,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攻坚克难,取得实效。“最后一公里”是比较难做的,我们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政策上的设计。
四是要注重制度设计,配套衔接,编制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导则,出台长征文化线路展示利用的指导性文件和技术性要求,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对革命文物活起来进行差别化的探索,重在积累可以复制、可以推广的实践经验。我们同时还将加强督查,督促责任落实,明确责任主体、关键环节和时间节点,对重点任务逐渐督办推进,加强上下联动,形成全国一盘棋来推动相关政策措施见效。
全国一盘棋就是既要管全局的两办文件,相关部门也要出台具有制度性、政策性的文件。同时,我们还要督促地方各级政府对当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出台相应的规划,不留死角来推动。既有政策设计,也要有具体的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这样的话这个文件才能够实现总书记所说的关键是抓落实,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中国日报记者:我的问题是,通览文件我们发现重点项目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请问六大重点项目的实施重点分别是什么?
陆琼:文件的落实,一定要有一些重要抓手。文件中提出的六个重大项目,其实是围绕五项重要任务来进行的。这五项重要任务主要是夯实基础,加大革命文物保护,拓展利用途径,提升展示水平,创新传播方式。我在这里逐一介绍一下这六项工程:
第一项工程是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工程。主要是以2021年为重要的时间节点,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统开展百年党史的文物、文献档案、史料的调查征集和展览展示等工作,围绕与重大事件、重大会议、重大机构和重要人物有关的革命文物,展现党的历史贡献,坚定“四个自信”。
第二个项目是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刚才刘玉珠局长也进行了介绍,这个工程的主要特点是以点带面,突出区域概念和革命文物集中成片的概念,推进革命文物的整体规划、连片保护、统筹展示、示范引领,我们也希望能够助力革命老区的脱贫攻坚,振兴发展。
第三个项目是长征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工程,突出的是文化遗产线路的概念。我们将着力统一保护规划、保护标识、保护标准和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目的是着力改善长征文物的保存状况和环境风貌。在国家层面,是做总的规划设计,选择一些试验段先行先试,积累试点经验,不断调整完善。
第四个项目是革命文物主题保护工程,是对见证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文物进行排查梳理和保护展示。同时,也遴选展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代表性遗址遗迹、纪念设施、文物藏品,进行保护展示。
第五项工程是革命文物陈列展示展览精品工程,是以重要的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结合各地、各文物博物馆单位的特点,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大召开,策划推介一批革命文物系列陈列展览精品。
第六项是革命文物的宣传传播工程。主要目的是为更好地促进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讲好革命文物的故事,传承革命文化,弘扬革命精神。这个项目中包括了四块内容:一是推介一批影视作品和短视频;二是加强建设革命文物教育宣传阵地;三是推介一批革命文物文化旅游产品;四是加强保护管理机构协作,开展研讨、论坛等系列活动。
第二篇: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报告
近年来,县文物保护工作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省文物保护条例》,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不断完善各项文物保护措施,我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将我县文物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县文物工作基本情况
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县位于南部,总面积为2993平方公里。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建县至今2200多年,东晋以来,县治州城,为历代郡府所在地,也是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县设19个乡镇276个行政村,人口64万。县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县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革命斗争中,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革命文物,地上文物和地下文物丰厚,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县。县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齐放,是“世界客家摇篮、休闲养生福地”。
1、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总量较大
我县境内已普查出不可移动文物474处,有各级已公布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49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大宝光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市级文物登记保护单位4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留下的革命旧址、旧居、故居24处。
2、馆藏珍贵文物种类繁多
馆藏文物有1306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十件,二级文物20组件,三级文物261件,一般文物1024件,收集展览展示的客家文物达20000余件。
3、文物保护机构
县文广局为县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有客家博物院和县博物馆两个文保单位。客家博物院是全面展示客家文化、研究客家文化、陈列客家文物的博物馆;县博物馆是管理保护全县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文物的文保单位。
二、全县文物保护工作主要成效
1、广泛宣传,努力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
为动员全社会的支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广泛深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文物保护活动,每年利用“4·18文物行政执法督查宣传月”和“5·18国际博物馆日”,在城乡主要道路悬挂宣传横幅,向行人发放有关文物保护资料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
2、完善措施,确保文物保护单位安全
(1)加强领导,健全文物保护网络体系。成立县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相关责任,切实履行相关职责,组建文物保护自愿者队伍,在全县了形成完善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体系,从未发生一起文物安全责任事故。
(2)划定保护范围。全县所有保护单位都划定了保护范围及确定了建设控制地带。
(3)落实文物安全责任。每年都与文物所在单位签订文物安全责状,明确各级职责,落实安全责任。
(4)开展安全巡查。组成专门人员,对全县的各级文物保护定期不定期的进行文物保护安全巡查。
(5)建立文物保护档案。对全县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四有”档案管理,内容涉及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保护现状,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3、争取资金,加大文物保护设计维修力度
(1)完成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设计方案。中央财政投入20万元,用于国保大宝光塔的维护设计;县级投入37万元用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设计方案;完成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规划设计方案。
(2)加快文物维修保护力度。近年来,累计投入300多万元用于文物单位的维修保护。其中省级保护单位白鹭恢烈公祠、夏府应元公祠、佩玉堂、王太夫人祠已完成维修保护工程,并对全县文保单位进行了安全性维护。
(3)加大革命历史文物的保护力度。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南等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县调查24处革命历史旧址旧居,完善维修规划设计,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及经费加快苏区革命历史旧址旧居的保护利用。
4、开展文物普查,摸清文物家底
(1)我县文物普查队员历时2年多,完成了全县19个乡镇,276个行政村的实地调查,全县共普查不可移动文物474处;其中:石窟、石刻7处,古建筑35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77处,古墓葬21处,古遗址9处,其它1处。
(2)对已登记的所有不可移动文物点,建立了电子文档,并配以文字、图片、照片等内容说明,进一步理清了我县的历史文脉,全面掌握了全县范围内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情况等基础情况,还为更准确判断全县文化遗产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3)加大普查成果的转化。公布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永固楼为国保,申报福神庙等4处为省保单位,公布县保单位22处。县投入经费对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进行编发手册及纸质文档。
5、加强文物执法,规范文物保护秩序
(1)加强了对危害文保单位的执法力度。对文化古村乱搭乱建、侵占文保单位的建设行为进行了专项执法。坚决落实《文物保护法》和《省文物保护条例》。
(2)加强对文物市场的监督检查。不定期地对文物、古玩市场进行检查,监督规范文物经营行为。
(3)加强文物执法培训。组织人员参加全国文物执法培训,提升执法水平。
6、切实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工作
(1)积极申报白鹭古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争取资金用于保护维修,申报湖江夏府古村为省历史文化名村,两个古村都修编并公布了保护规划。
(2)积极开展中国传统村落调查申报,申报白鹭村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夏府古村、田村古村为预选村落。
三、存在的问题
1、文物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有些文物保护单位因为没有经费维修,面临倒塌灭失的境地。
2、文物专业队伍不健全。全县没有文博专业高级职称人员,中级职称人员只有9个,文物管理研究保护工作与文物大县有相当大的差距。
3、公民文物保护的意识较淡薄。新农村建设、土坯房改造、旧城改造中对有历史价值的古民居、古建筑、古道路、古池塘乱拆乱挖乱填现象严重,古树古塘古建筑损失不少。
4、文物执法力度不强。由于队伍不健全,文物市场经营不规范,破坏、贩卖文物的违法行为不在少数。
四、建议
1、切实加大对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省级财政要有计划、较全面地分配文物保护经费,既要对省级文物保护的经费投入,也要对县级文物保护加大投入。
2、加大对人员的培训及引进。要加大对文保单位现有人员的培训,提升业务素质;要引进一批文博专业人员充实队伍。
3、加大文物安全的行政执法。要建立一支文物保护执法队伍,整合成文化综合执法大队,加强统一执法。
第三篇:申论备考名言储备:习近平谈“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申论备考名言储备:习近平谈“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文物工作,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多次,考察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30多次,提出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总书记明确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传承好红色基因;国家确立的抗战纪念设施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应当受到严格保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继承革命文化。下面让我来研读一下总书记对革命文物保护的相关名言警句。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习近平
今天,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从未如此之近,这个国家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信仰的光芒和力量。——习近平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习近平
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习近平
要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习近平
中公教育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习近平
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习近平
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习近平
国家确立的抗战纪念设施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应当受到严格保护。——习近平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习近平
对于红色文化资源,我们既要注重有形遗产的保护,又要注重无形遗产的传承,大力弘扬红色传统。——习近平
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习近平
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习近平
中公教育
第四篇:阳城县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汇报
阳城县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汇报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利用县域优厚特色的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将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与“美丽乡村”建设和国保单位保护利用工作有机结合,共同促进。为发展新型产业,助推县域产业转型,积极解决百姓就业,合理优化乡村环境,早日建设美丽阳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和资金,对国保单位本体进行修缮,周边环境进行治理。
一是争取国家资金2400余万元,对润城东岳庙、郭峪西院、上庄元代民居本体进行了全面修缮;对海会寺、润城东岳庙、下交汤帝庙进行了周边环境治理;完成了郭峪古建筑群、砥洎城一起修缮和海会寺双塔及部分院落的地质勘探、维修方案编制、专家评审及逐级申报工作;完成了郭峪古建筑群、砥洎城、海会寺、润城东岳庙四处国保单位保护规划的前期勘测工作。二是争取国家资金7099万元,用于砥洎城、郭峪古建筑群第一期保护修缮、开福寺大殿、海会寺双塔及部分院落的修缮工作。目前完成砥洎城一期任务的45%,完成海会寺及部分院落的双塔搭架和相关系列前期工作,完成郭峪古建筑群一期修缮任务的35%以及景阳门处的抢险工作。三是争取到省、市文物保护资金523.5万元用于皇城、上庄、安阳、屯城、洪上等地的文物保护修缮和环境治理。四是完成了政府投资的文物保护项目,分别对:旧县衙、东关春秋阁、泽城汤帝庙、上庄元代民居等多处文物建筑进行了全面修缮;编制完成了南安阳潘家庄园、上伏赵家大院、郭峪王重新、王维时宅院、上庄元代民居等30余处院落的保护修缮方案;完成了郭峪景阳街、上庄中街、润城三门街、泽城汤帝庙周边环境整治方案设计。
二、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工作
一是制定出台了《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实施方案》,编制完成了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并在凤城、北留、润城三个乡(镇)的五个村落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带动能力强的部分院落进行试点。二是出台了《打造古堡民居第一县古民居本体修缮及小周边环境治理财政补贴办法》,政府资金的投入充分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2000余万元投入到试点工作中。三是因地制宜,创造性的开展工作。(1)成立了阳城中庄、上伏、南安阳等6处文物保护中心,中心负责人由各村的书记、村长兼任,为开展打造古堡民居试点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2)实施了古民居产权试点,对私有古民居产权进行置换时而产生的资金严重短缺问题;(3)为保证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在每一处确定2名文物局人员,负责掌握进度,解决问题,监督质量和进度。同时,实行了“工作在基层,服务在一线,问题在现场解决”的管理体制,为县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趟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目前,已对40余个古民居院落的550间房屋实施了保护修缮;对修缮好的古民居周边进行了环境治理;拆除影响文物建筑风貌的非文物建筑490余间;铺墁进入古民居的道路13000余平方米;在进入古民居道路的沿线两侧设置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标牌标识,部分古民居内还进行了文化内涵展示。2013年至今,县政府投入全县文物保护和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资金2800余万元。
三、全面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
“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这是国家对加强和改善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近年来,我局积极落实“五纳入”工作,以政府名义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成立了文物保护工作领导组,完善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明确了职责,强化了要求。每年与各乡(镇)签订一次《文物保护责任书》,并作为考核内容,把文物保护领导责任制落到实处。同时,对我县107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都配备了文物保护员,每年对他们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坚决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在城乡建设开发过程中必须先进行文物勘探,切实保证文物安全。“五纳入”工作的全面落实,为我县文物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力度,严厉打击文物犯罪 文物保护的宣传是文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局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及文物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5.18”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和文化下乡、重大节日、传统庙会等活动,在电视台、报纸、政府网站以及采用版面、条幅、短信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市民宣传文物保护及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这些宣传活动,文物保护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为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定期对县域内的各级文保单位进行消防安全大检查,尤其是“五一”、“十一”之前对文物对外开放单位实施安全督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立即下达整改通知书并要求限期整改。2014年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37份,并全部督促整改到位。同时,与县公安部门长期联合执法,坚持主动打击、主动治理、主动防控,时刻保持对打击文物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进一步促进了我县文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五、实施优惠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使文物资源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使县域文物资源能够在“3+1”大旅游格局和阳城转型跨越中发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县政府实施有效措施,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1.8亿元投入县域内的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中,特别是在皇城、郭峪、海会寺、上庄、安阳等地,实现了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两利”目标,2014年县域人文景点共接待游客238万人次,门票收入1.27亿元,综合收入12亿元,解决农民就业3000余人,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全力实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自2013年启动,县政府成立了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了相关工作会议,统筹安排部署了有关工作。2013年对全县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进行摸底统计汇总。2014年6月起,普查工作进入第二阶段,对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分类、清洗,并对各类文物进行了精确测量、编码核对、数码拍照、登记等。目前,完成登记入账文物1334组,共计文物5000件;上传在线文物400余组,目前上传工作仍在继续。顺利的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完成数量与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位居全市第一。
七、近年来获得的荣誉
我县多次被授予“全省文物工作先进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先进县”、“全省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先进县”;我局多次被山西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市旅游文物局、阳城县委、县政府授予“文物工作先进单位”、“文物保护先进集体”、“田园城市美丽乡村先进集体”、“文物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党组织”、“定点帮扶红旗单位”、“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第五篇:文物保护与利用情况汇报
芒砀山景区文物保护与利用情况汇报
芒砀山汉文化旅游景区是一处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政府的开发政策是“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一、文化遗产情况概述
芒砀山是一座古老的山,文化的山,自商周即有文化记载,秦置砀郡,汉设砀县。孔子在此讲学演礼,刘邦在此斩蛇兴汉,陈胜长眠山中,张飞筑寨山上,西汉梁国八代九王安藏于芒砀群山之中,先后有九位天子级人物登临芒砀。悠久的历史、传奇的人物为芒砀山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汉梁国王室陵墓群 自汉高祖刘邦之孙梁孝王刘武起,西汉梁国的八代九王 被安葬在芒砀山中,目前区内已发现大小汉墓二十多座。刘武之妻李皇后之陵“斩山作廓,穿石为藏”,规模宏大、结构独特、工程浩繁、世之罕见。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石室地宫,被专家赞誉为“天下第一石室王陵”。汉陵墓群文物出土丰富,其中的“四神云气图”、“金镂玉衣”已成为河南博物院中的镇馆级文物。
“西汉梁国王室陵墓”被列入“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被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被秦汉文化研究专家誉为汉梁文化博物馆。
2、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胜墓园
陈胜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位于芒砀山主峰西南麓。现存墓冢高6米,周长约200米。周围筑有青石围墙,高顶,下有须弥座,正中镌刻郭沫若书“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被与阳夏人吴广在蕲县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旗。在陈县(今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声势浩大,震撼暴秦。起义失败后,被车夫庄贾杀害,部将吕臣又斩庄贾,迁葬陈胜于芒砀山。
陈胜葬于芒砀山,《史记》、《汉书》、《水经注》都有明确的记载,方位与今墓地完全吻合。权威的地理书《水经注》写道:“山有陈胜睹秦乱,首兵伐秦,费终厥谋,死葬于砀。”
3、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夫子避雨处、文庙、郭塔
⑴夫子避雨处
春秋末年即公元前495年,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去曹适宋”时途经芒砀山,天降大雨,孔子及弟子在此避雨而留此遗迹。夫子避雨处自古为永城胜境,名曰:“石岩积翠”。
后人为纪念孔子在此避雨,雕石像一座,置于洞中,现面部已残。为再现当年孔子及弟子避雨之场景,我们聘请孔
学专家雕制孔子及弟子避雨群雕。
⑵文庙
芒砀山文庙亦称夫子庙,始建于宋代,明未曾遭兵焚,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十年、咸丰十年(1860年)和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数次对文庙进行重修,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坐北面南,由大成殿、东西配房和大成门组成。大成殿内塑有孔子及四配塑像,东西厢房有七十二贤泥塑像。
⑶郭塔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据史籍记载:“清代沛县人郭自高来芒砀山重修夫子庙继为主持,死后归葬于塔。塔身由64块砖雕镶嵌而成。砖上雕刻的有花卉、西游记神话人物(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东侧的石塔上刻有“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等字样,大家请随我走近参观。
4、商丘市文物保护单位——汉代礼制建筑基址 200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永城市芒砀山的主峰上发掘的一处汉代大型建筑基址。此建筑保存有平面近方形的石台基,南北长33.5、东西宽31.5米,面积为1055平方米,其东部已遭破坏。台基四边用凿制规整的条石垒砌成石墙,中间为原始岩体,顶部为夯土。遗址地处西汉梁王墓地的中心,是一处以石、木结构为主的建筑,其建筑结构可能是四周有回廊,中间为夯土或岩石墩台,上部有顶的高台建筑;也可能是四周有回廊,中间为
露天高台的建筑,类似于东汉洛阳灵台,有可能是一处非常重要的祭祀场所。专家评价:芒砀山建筑基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同类型建筑在我国的考古发现中并不多见。它的发现,为研究西汉早期的建筑特点和祭祀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5、商丘市文物保护单位——张飞寨遗址
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曹操刘备战于徐州附近,刘备败绩,张飞逃到芒砀山安营扎寨。山寨位于芒砀山西峰,当地群众称之为张飞寨,西峰内外两道寨墙,都是利用自然山形,用青石垒砌而成。外寨墙南残高0.5~1米,墙 宽约1米,南北长约250米,周长900米;内寨墙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25米,周长130米.外寨西墙有张飞’饮马泉’,相传是张飞取水和饮马的地方,泉圆形,直径4.5米。
6、高祖庙遗址
汉高祖庙位于芒杨山主峰东南山麓,从斩蛇碑向北300米折而向西即到了高祖庙旧址。
汉高祖刘邦于芒砀山前斩蛇起义,开创汉室四百年帝王基业,深受后世景仰。汉文帝时在刘邦隐于芒杨山紫气岩前建立高祖庙,绘高祖刘邦和萧何、张良、韩信等大臣像,唐永隆年(公元680年)改建为“王宫寺”;大历元年(公元 766年)赐名静林寺;宋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真宗游览芒砀山,又赐名均庆寺;清朝乾隆丁亥年间(1767
年)永城知县周梦龙在均庆寺旧址东建立芒山书院,文风盛极一时。
7、商丘市文物保护单位——汉高祖刘邦斩蛇处 汉高祖刘邦秦末沛县丰邑人。早年任沛县泗水亭亭长。一次他带一批民夫到骊山给秦始皇筑皇陵,途经芒砀山人已跑掉大半。晚上,他喝得酩酊大醉在山泽之间赶路,突然有人禀报:“前有大蛇挡道,请回!”刘邦大喝一声:“男子汉大丈夫怕它作甚!”立即拔出七尺宝剑上前把大蛇斩为两段,斩蛇之后,有一老妪啼哭说:“我儿是白帝之子化为蛇挡道被赤帝之子杀死。”说罢人突然不见。从此斩蛇处生出一片红草来。刘邦斩蛇之后自量继续去骊山定被头判处死刑,于是就隐蔽于芒砀山中,后又返回家乡沛县杀了县令扯旗造反,终于成为汉朝的开国君主。为纪念刘邦芒砀山斩蛇起义,后人立庙祭祀,并在斩蛇处立碑铭文。
8、永城市文物保护单位——砀城遗址
砀城遗址在芒砀山山城集。秦时砀郡、砀县治所,城墙尚存。现存夯筑北墙,西起书店院后40米处,东至芒山中学东北侧,长890米,宽约30米,最高处2米,东、南、西城墙地上无存。城内有制陶,冶铁遗址。
8、永城市文物保护单位——三星观
三星道观旧址位于芒砀山主峰东南侧,相传为水浒英雄攀瑞、项充、李衮三个在芒砀山聚义的地方。《水浒传》第五十九和六十回介绍了公孙胜收伏三位好汉的故事。因他们三人在72地煞星之列,所以他们三人聚义的地方被称为三星道观。
二、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
1、封山育林,全面保护
芒砀山的文物保护工作很早就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进行全面性整体保护则始于1996年。
1997年永城市政府下达了封山禁采的命令。发布了《芒砀山文物保护区封山禁采公告》,《芒砀山严禁放牧布告》,《保安山文物保护实施办法》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相继出台,组建了文物执法大队,加强巡逻,严厉打击破坏山体、盗窃文物的违法行为,通过近三年的强力制止,芒砀山开山采石的行为被彻底禁止,同时对三大山体进行了绿化,3年间投入绿化资金1500余万元,荒山体绿化率达95%以上。文物得到了全面有效的保护。
2、利用文物资源,开发文化旅游,进一步保护文物。封山保护,使文物避免了遭受灭顶之灾的危险,但却影响了影响了当地老百姓的既得利益,保护工作举步维艰,如何做到两全齐美,此事引起了永城市委市政府的沉思,通过反复考察与研究,永城市委市政府起动了开发芒砀山旅游的
战略规划,这样既能更好地保护利用文物,又能给当地带来经济收入。
2000年,保安山景区修筑了南北中心游览干道和南北仿汉门阕,芒砀山文物旅游区初见成效,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AAA级旅游景区。
2004年7月,永城市委市政府适应时代要求,顺应发展潮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公司化运营”的工作思路,成立了芒砀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企业模式对文物景区进行经营管理。并编制了《芒砀山文物旅游区总体制规划》与《芒砀山文物区可行性报告》等。后经中国对外建设总公司城市规划设计所实地考察论证,从文物保护,生态旅游、永续利用、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的,把景区定为汉梁文化特色,把旅游区的框架定义为“三区、两园、一基地”。
2005年景区三大景点建设顺利实施,旅游开发走向正轨。至2006年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建成了汉文化广场、登山大台阶、斩蛇园、陈胜王陵、王后墓西墓道出口,修筑了游道台阶,建造了休息亭和石雕围栏;对新建景点充填了展示内容,进行了彩绘,增加了景点观赏性;新建了两处近百米汉代风格游廊,制作了声光电等技术的高科技立体投影剧——刘邦斩蛇起义情景剧;对景区内的配套设施进行了新建、整修。
2006年底景区被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2008年起,景区又投资1.8亿元开工建设了展示汉文体化为主体的文圣园、汉梁文化博物馆、汉风商业街等工程。
目前以高祖庙、张飞寨、三星观遗址复原为核心的“汉文化宫主题公园”建设丰在设计建设当中,预计投资3亿元。
三、保护与利用成果
经过旅多年的努力,不仅芒砀山的文物得到了全面的保 护,而且旅游开发建设已初见成效,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使群众自觉地参与到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当中,2009年门票收入1459万元,综合收入8950.5万元。文物保护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深层开发,近年来,芒砀山景区进行了进行了以汉礼仪为核心的汉文化遗产开发。在重点开发“穿汉服、习汉礼、赏汉舞、食汉宴”的汉代礼仪体验活动,先后在景区为游客组织了几百场开笔礼、成童礼,成人礼、汉式婚礼、敬老礼等礼仪活动,深受游客好评,得到了河南省礼仪文化发展促进会的充分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