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律服务“四万”工程实施意见
法律服务“四万”工程实施意见
各镇、场、碧溪新区、东南街道司法所、服装城综治部,市公证处、市法律援助中心,各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局各科室: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和全市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强化司法行政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的职能作用,根据省司法厅的统一部署,现就我市深化法律服务“四万”工程,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深化法律服务“四万”工程总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和全市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我市“稳增长、转方式、抓创新、惠民生、促和谐,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总体目标,以服务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社会和谐为重点,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助万企升级” 和“促万村(社区)和谐” 行动,努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
二、主要内容
(一)深化企业法律服务,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
要坚持把服务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作为重点,围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适应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发展需要,优化法律服务产品,加强高端法律服务产品研发,强化法律服务在企业发展事前谋划和事中控制方面的作用,努力实现企业法律服务效能由传统诉讼维权到防范控制经营风险,再逐步向推动资源要素优化整合、促进企业利润增长等全方位发展。
—— 在服务对象上,要围绕产业调整和产业发展的要。、技术服务等法律事务,促进科技成果的规范流转、应用和传播。要进一步创新法律服务机制,拓展法律服务内涵,切实提高园区法律服务能力。积极创造条件,把法律服务纳入园区公共服务体系。
——主动服务重点项目和民生实事建设。要围绕市政府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城乡一体化进程、城市功能建设等民生实事项目,有针对性地提供法律服务方案和服务措施,为项目推进所涉及的土地、环保、规划、融资、拆迁、招投标、施工、监理、设备及材料采购等事项把好法律关,保障重大投资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公证机构要认真办理承包合同、合作协议等法律文书公证、招投标公证以及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征地拆迁和回迁安置相关公证事项,预防和化解征迁双方之间的矛盾;积极做好抵押贷款公证,促进融资功能的完善,最大限度减少建设资金的风险。
(三)深化“三农”法律服务,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 着力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围绕我市“一中心、二园区、多基地”的农业产业发展要求,认真研究集约化家庭经营与产业化合作经营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和法律事务,大力提升农村法律服务层次,加强对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等农业规模化经营等方面的法律研究。大力支持产业资本有序进入农业和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推进龙头企业培育壮大。要以促进农民增收、扶持粮食生产、支持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保护农(副)产品购销等为重点,加大法律服务惠农助农力度,形成特色法律服务产品,为农村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提供优质法律服务,为培育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 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认真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征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等领域的法律事务,促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重点对新型农村集中居住区在集体资产转化、土地流转、征地拆迁等方面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大力促进城镇化发展。不断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业人口转移等领域法律事务的研究,重点为新型农村集中居住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大力拓展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法律服务,认真办理涉及农民医疗、养老和其他社会保障政策落实的法律事务,促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乡村治理机制完善。促进社区按照自治管理的法律法规,完善村规民约, 规范村民自治和两委议事规则, 促进村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四)深化社会建设法律服务,促进民生幸福和社会管理创新
—— 加快覆盖全省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一要科学规划、主动汇报、多方协调,形成各级党委政府主导,司法行政机关推进落实,社会力量多形式参与的工作机制;二要稳步推进全覆盖的组织体系建设,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体系;三要增强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法律服务供给能力,发展以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为主体的公共法律服务队伍;四要积极探索“所企结对共建”、社区律师工作站、村村法律顾问等公共法律服务的工作载体和工作机制建设。要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逐步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从打基础向提质量转变,从搭框架向建制度转变, 从试点探索向全面推进转变。
——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工作体制机制。围绕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公共事务管理、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等,不断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业务流程管理,为各级政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提供专业支持。积极参与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建设,引导当事人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完善法律服务惠民、便民举措。认真办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关乎百姓生计的法律事务。整合服务资源,健全服务网络,着力推进法律援助设施便利化,巩固完善“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开通援助绿色通道,建立起与群众零距离、面对面、心贴心的法律援助平台;继续完善律师名录制和团队化合作、精细化管理的法律援助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法律援助质量和水平。
—— 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加强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司法行政各项职能的协作配合,提高对经济转型升级伴生社会矛盾纠纷的预测预警防范能力、及时处置能力、有效化解能力。积极引导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以非诉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提高普通民商事案件的调解结案比例。建立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公益调解人才库,鼓励法律服务人员积极参与社会矛盾纠纷的调解,促进社会矛盾纠纷的防控处置绩效的提升;鼓励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在提供服务、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宣传相关法律知识,提升全民法治意识。
三、工作举措
1、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法律服务行”活动。充分利用总商会法律服务中心这一平台,通过走访调研、提供服务等,掌握中小企业法律服务要求,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类法律问题。
第二篇:双百工程实施意见
下乡政发[2012] 21号
下双乡人民政府
关于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双百”推进工程的安排意见
各村委会 :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人口委《关于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双百”推进工程》文件精神和《甘肃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办法》,健全完善流动人口协查和管理机制,破解全乡流动人口管理难题,全面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根据市、区 “双百”推进工程的安排和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安排意见。
一、总体目标
以“掌握百分之百信息,提供百分之百服务”为主要内容,创新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和服务网络,加强统筹协调能力,全面提升流动人口的信息管理和应用水平,规范流动人口统计台账,继续实行精细化管理,确保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各项任务指标向百分之百的目标推进。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逐步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服务“三个均等化”目标,即:宣传教育服务均等化,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均等化,避孕药具免费发放和随访服务均等化。乡村两级认真受理流动人口利益诉求,依法落实流动人口计生服务和奖励优待政策,使其与现居住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乡村两级公开办事程序,保障流动人口各项法定权利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通过多种措施,实现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同待遇,增强其对流入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推进信息采集全员化和交流常态化。
加强和规范流动人口基础信息采集、更新和管理,实现信息共享,构建信息化工作平台。各村按照全乡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入户访视准确采集流动人口信息,切实摸清流出人口底数,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严把信息录入和审核关,做到每人“一表”“十清”即:填写一份流动人口个案信息表,做到现居住地清、流出时间清、婚姻状况清、节育状况清、签订合同清、办证情况清、家庭情况清、从业情况清、联系人员清、变动情况清。同时对流动人口信息坚持“日登录、周回复”,全面掌握平台动态,流管专干及时给各村反馈待查信息和协查事项,在规定之日内及时提交和回复,并登记备案。乡计生办逐步建立网上信函联系制度、接受制度、协查信息备案制度和反馈制度,实现流动人口信息交流常态化。
(三)加强协作,整合资源,使部门联合、互利双赢制度化。
乡政府积极协调乡综治办、派出所、妇联、卫生院、学校等单位,推行清理清查联手、行政执法联合、信息交流联通的工作机制。结合派出所对暂住人口的清查,摸清流入人口底数;结合卫生院“两癌”普查,给流入育龄妇女提供免费技术服务;结合妇联对外出妇女摸底登记,掌握外流育妇的婚育信息;结合学校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了解留守儿童父母的流向及相关信息;充分利用派出所户籍信息,提取、加载全员流动人口照片,及时更新补录外流人员信息,真正做到部门联合互利双赢,确保流动人口信息交流、查询、联系、反馈,及时、准确、完整。
(四)推进特色宣传经常化。
全乡结合人口文化大院建设,大力宣传流动人口文化,真正让流动人口体会到“一样的蓝天下,一样温暖的家”;同时利用外流人员返乡之际,积极组织民间自乐班子编排喜闻乐见的计生文艺节目,让流动人口亲身体会到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通过入户宣传优惠政策,让流动人口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流动人口聚集的街道,建立流动人口特色文化长廊,多渠道、多形式拓宽流动人口获得宣传服务的可及性。
(五)推进服务管理协作一体化。
充分利用人口信息网络,加快建立和完善横向互通、纵向延伸、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人口信息共享体系,加强与流入地信息的协查和反馈,与育龄妇女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合同,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生育情况,对育龄妇女实行跟踪管理服务,逐步建成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盘棋”工作格局。
三、具体工作要求
(一)开展特色宣传。充分利用“两节”外流人员返乡过节和秋收返乡务农之际,进村入户面对面宣传《省条例》和各项优先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外流人员参加婚育知识培训,鼓励外流人员在现居住地积极参与各类计生宣传活动。
(二)开展便民服务。近期是农民工外出务工的高峰期,各村结合“双联”活动上门为外出务工人员免费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为新婚夫妇办理《生育保健服务证》,并签订管理合同,提供咨询服务。各村在开展便民服务的同时,按照已婚育妇、未婚女性、男性分类建立流出人口服务管理档案和联系方式。
(三)开展清理清查。各村以落实“双百”推进工程为契机,从3月10好开始,组织乡村专干进村入户认真开展清理清查活动。按照“填好一表,掌握十清”的工作要求,完善流动人口统计台帐,审核补录全员人口信息。
(四)开展关怀关爱活动。全乡结合“双联”工作认真开展“千名干部结万家计生情活动”,每个计生干部结对帮扶1户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家庭,帮助他们开展青春期教育、心理疏导、健康咨询、贫困救助活动,解决其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提高流动人口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度。
为了推动“双百”目标的顺利实现,各村要高度重视,把“双百”推进工程列入村委会重要议事日程,根据方案要求,精心部署,合理安排,确保“双百”活动取得实效。同时计生办将“双百”推进工程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书,抓好日常监督,加大对各村的指导力度,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常态管理和优质服务。
附:下双乡流动人口“双百”推进工程领导小组
下双乡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三月五日
下双乡流动人口“双百”推进工程领导小组
组 长: 戚 花(政府乡长)
副组长: 杨 凯(副乡长、分管领导)
査国山(乡计生办主任)
成 员: 姜平基(乡派出所民警)
史爱梅(乡卫生院副院长)于国斌(乡综治办副主任)赵相文(乡计生办统计)
王思武(乡计生办流动人口计生专干)
张玉花(乡计生服务所所长)
董宏民(蓄水村计生专干)
张万琪(沙河村计生专干)
董永柱(涨泗村计生专干)赵尔红(南水村计生专干)赵廷财(下双村计生专干)王文生(河水村计生专干)徐殿龙(于家湾村计生专干)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査国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赵相文、王思武为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
第三篇: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
仁怀市“十二五”(2011-2015年)中小学教师
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按照“打造骨干、倾斜农村、推动校本、覆盖全员、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为推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我市基础教育水平,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目标要求
围绕“强化能力、提升素质、决战课堂、提高质量”的总体目标,以提高中小学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渗透“一德四新”(即师德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的学科培训为主要内容,以农村教师为重点,以“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为引领,以“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计划”(简称“省培计划”)和地级培训为抓手,以市级培训为基础,以校为本,积极探索创建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新模式。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创新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市、校两级培训,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三、实施原则
(一)坚持以教师为本、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按需施训的原则。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坚持全员培训和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研修和校本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和学历提升相结合。
(三)坚持以校为本,强化校本研修,鼓励创新,围绕“提质减负、高效课堂”,提高校本研修和课堂教学质量。
四、培训对象
全市在职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民办学校教师)。
五、任务及内容
培训分全员培训、专项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
(一)全员培训
用五年时间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总学时的培训,原则上年均不低于72学时。其中:师德教育不少于60学时,年均不低于12学时;按照分类、分层、分岗、分科组织实施的培训(含“四新”)不少于300学时,年均不低于60学时。
在总学时中,市级及其以上集中培训不少于240学时。具体实施形式为国培计划的落实、组织统一的研修培训、“一德四新”统一培训、学科专项培训等。
全员培训以学科为基础,并将“一德四新”与各学科培训有机结合。
1、师德教育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依法执教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开展师德教育培训、举办师德论坛、组织师德建设征文及演讲比赛、进行师德标兵评比表彰等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使广大中小学教师爱岗敬业,做到以生为本、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人师表,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新理念
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尊重教育教学规 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3、新知识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知识储备,深化学科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通过培训,使中小学教师了解学科专业发展动态,提高知识素养和学科知识水平,促进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4、新方法
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努力探索、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培训,能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团队合作研究,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新技能
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强化和创新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议课、课后反思、学情分析、考核评价及课题研究等基本技能;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技能,具备引导学生课堂上倾听、思考、提问、交流等能力;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专项培训
专项培训以打造骨干、倾斜农村为重点,努力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省、地、县、校四级骨干教师梯队,推动农村学校校本研修有效开展。
1、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计划
五年中,依托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中小学骨干教师“百千万”培训计划,选拔特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培训,参加省级教育名师评选认定;选拔部分遵义市级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参加省级骨干教师评选认定;选拔部分省级、遵义市级骨干教师参加遵义市级组织的外出培训,参加遵义市级教育 名师评选认定;选派部分教师参加遵义市级骨干教师培训。选拔参加遵义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合格的教师参加遵义市级骨干教师评选;在省级、遵义市级、仁怀市级骨干教师中选拔、培训、认定本市教育名师100名,本市骨干教师300名。使市以上级骨干教师覆盖所有乡(镇、办)学校和课程计划规定的全部学科。各学校要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选拔培训认定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逐步构建一支本校的骨干教师队伍。
2、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通过省、地、市三级集中培训,培训机构“送教下乡”,组织特级教师、省级教育名师、省级骨干教师等巡回讲课和指导,对农村学校校长、教导主任、学科骨干教师进行学科培训,加大对农村学校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为乡(镇、办)学校构建一支校本研修骨干团队,扎实推进校本研修。五年内,我市将至少培训农村学校紧缺薄弱学科英语教师100人,信息技术教师100人,音、体、美教师50人。
3、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
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实施学前教育教师培训计划”,实施幼儿园园长和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五年内,我市将培训幼儿园园长(主任)50人,幼儿园骨干教师150人。
4、班主任远程培训计划
通过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对全市所有班主任进行五年不少于30学时的培训,同时集中培训仁怀市级骨干班主任100人,不断提高班主任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能力。
5、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计划
在普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中级培训,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 力和水平。到2015年,中小学教师接受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并取得合格的比例达到80%以上。
6、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培训计划
按照《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和黔教法发„2011‟152号文件要求实施培训。
7、新任教师岗前培训计划
对全部新任教师进行不少于120学时的集中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此项培训学时不计入继教工程培训360总学时中,实行单独登记。初、高中新教师培训主要由遵义市教育局负责,小学和幼儿园新教师培训主要由市教科局负责。
8、教师培训团队提升计划
教师培训团队指实施教师培训的管理者团队和培训者团队。通过省、地、市各级开展教师培训团队提升培训,使管理者准确把握省、地、市继教工程的总体规划、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增强培训组织策划能力和管理能力;使培训者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增强对培训课程和内容的策划设计能力,改进教师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者的培训能力和指导校本研修的能力。五年内,我市将至少培训教育行政管理干部80人,培训教师培训机构教师30人。
9、其他项目培训计划
五年内,我市将组织培训职业教育骨干教师50人,新课改教师800人,校园文化建设骨干50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50人,理化生实验教学骨干100人,校园安全稳定管理人员50人,学校财务资金管理人员50人,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120人。
(三)学历提高培训
按照专业对口、学用一致、按需培训、对口提升的要求,坚持在职为主、脱产为辅,稳步推进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培训。到2015年,各校小学教师基本达到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学历达 到大学本科以上的不低于80%;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明显提高,达到3%左右。
六、完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市教科局将拟定学科考试、考核制度,积极推进教师资格再认证试点工作,把教师资格再认证制度与教师继续教育结合起来。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教师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骨干教师选拔、特级教师评审、评优评模等的依据,对无故不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擅自中断参训,或考试考核不合格者,当年考核视为不合格。市教科局对继续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对继续教育工作组织不力的单位给予批评。
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质量监督管理、考核评估机制。加强教师培训项目的过程评价和绩效考评,加强各校完成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任务的考评工作,把各校完成继教工作任务的情况纳入市教科局的考核和政府教育督导工作中。
实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登记管理制度。按照《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情况进行登记。五年内,按规定参加培训、完成培训学时并考试考核合格的,取得“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合格证(2011-2015年)”。
完善培训档案制度,加强培训档案建设。市教科局和各学校要设立专人管理培训档案,及时记录、收集、整理培训资料并分类归档,做到各类文件、培训资料、图片音像资料齐全。积极探索创新培训档案制度,建立和完善培训档案管理信息化体系,实行电子档案管理。
七、加强教师培训能力建设,创新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 在2015年年底前,建立起仁怀市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充分 发挥其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中的组织协调、专业支持和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争创国家和省级示范性县(市)级教师培训机构;2013年年底前,创建3所以上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县(市)级示范校,争创校本研修地级示范校、省级示范校。校本研修示范校的创建将纳入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估范围。
加强教师培训团队及制度建设。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培训者队伍。建立和完善县(市)级教师培训师资专家库。建立送教下乡、巡回指导等制度。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分级负责
我市继教工程实行市、乡(镇、办)、校三级管理。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要建立和健全继教工程领导和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落实专人负责;要协调各方,形成工作合力,统筹推进继教工程。
市继教工程领导小组将加强对继教工程的领导,具体工作由市继教工程办公室组织实施。市一级将切实抓好继教工程的具体实施和市、乡、校的三级管理;大力实施中小学教师县(市)级培训计划;对乡(镇、办)、校工作开展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检查。
乡(镇、办)、校要切实加强管理和认真组织培训。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者、组织者和第一责任人,校长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教师培训五年规划和计划;要有效组织实施校本研修并加强管理和指导,确保培训任务顺利完成。市教科局将把教师培训工作开展情况作为校长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更新培训观念,要把完成培训任务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加大投入,建立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
市教科局将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将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的要求,每年安排不低于3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培训,并逐年提高。各学校也要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落实财政部、教育部《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6‟5号)“按照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的规定,确保经费足额专项用于教师培训,特别要确保村、点(校)教师的培训;我局将逐步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个人出资相结合等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的机制,不断完善教师培训经费管理制度。
九、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1年10月底前为启动阶段。在启动阶段,各单位要认真做好有关文件精神的学习与宣传,提高认识,搞好调研,制定规划、实施细则和管理措施。同时对管理者和培训者进行市级培训。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11月-2014年年底为全面实施阶段。在实施阶段,各校应从实际出发分期分批逐步展开培训活动。培训中要注重过程、讲求实效、保证质量,切忌搞形式主义和走过场。各乡(镇、办)中心小学要深入学校,加强对培训特别是村、点校校本培训的指导和检查。市教科局每年将对继教工程作一次专项检查,迎接省教育厅组织的2013年全省继教工程中期检查。
(三)评估验收阶段:2015年为评估验收阶段。其中,6月底前,市教科局完成对各单位的检查验收,迎接7-9月底前,遵义市教育局对县(市、区)一级的检查验收。
省、市评估验收结束后,将对实施继教工程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第四篇:三项工程实施意见
泉眼岭乡三项工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能力和水平,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巩固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为推进我乡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目标要求
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我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着力破解影响和制约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突出问题,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的努力,使我乡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明显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农村党员创业带富能力明显提高,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让广大农民群众满意。——基层组织坚强有力。
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科学合理,领导班子结构优化,党内民主扎实推进,制度体系健全完善,保障措施落实到位,各项工作务实创新,能够有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干部素质全面提升。、乡村干部文化层次进一步提高,执行农村政策、引领经济发展、服务农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党员作用充分发挥。
广大党员理想信念坚定、宗旨观念牢固、党员意识增强,能够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自觉服务农民群众,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集体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乡村债务得到有效化解。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农民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扎实深入开展,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农民群众普遍满意。
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成效明显,工作作风和工作实绩得到群众肯定,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有效维护和发展,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1.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2.坚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
紧密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3.坚持典型带动、整体推进。
充分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认真总结推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以点带面,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4.坚持完善制度、落实责任。
健全规章制度,落实领导责任,形成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固本强基工程”
着眼于巩固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着力构建“四个体系”,努力把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1.组织保障体系
——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打破按行政区域设置党组织的单一模式,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等方式,推广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链中建立党组织的做法,完善流入地与流出地双向共管的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形式,积极构建以村党组织为主体、产业党组织为链条、流动党员党组织为补充的新型农村基层党组织覆盖体系,不断扩大党在农村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村党支部可根据工作需要升格改建为村党总支或村党委。
——完善村级组织运行模式。切实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群团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配套的农村基层组织“1+X”运行模式,提倡村党组织委员和农村党员通过选举等办法兼任其他组织负责人,鼓励村党组织和农村党员干部带头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村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深化拓展“三创两建”活动。紧紧围绕我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丰富创建活动内容,落实创建活动责任,提高创建活动水平。
2.人才保障体系
——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根据不同村情,采取“公推直选”、“两推一选”、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乡镇党委委派等选任方式产生村党组织书记。坚持放开视野选人,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注重从本村优秀现任村干部、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党员中选拔,鼓励优秀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机关事业单位离岗或退休人员回原籍任职创业,探索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县乡机关干部下派挂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途径,把更多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
(二)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
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着眼于提高引领农村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认真实施“三项计划”,努力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项目支书”计划
——创办领办项目。鼓励扶持村党组织书记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带头创办致富项目,组织带领群众发展致富项目,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特”的发展格局。
——开展专项培训。积极参加市州和县(市、区)开展的村党组织书记领办创办产业项目专题培训,分期分批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到域外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定期组织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参与项目建设,增强致富技能和工作本领。
——制定扶持政策。村党组织书记创业与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创业享受同等优惠。发展改革、农业、畜牧、粮食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帮助村级组织谋划适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为村党组织书记创业提供项目保障。
(三)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
着眼于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重点抓好“三个项目”,努力建设一支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
1.党员创业项目
——建立党员创业培训基地。整合利用党校、农业、劳动就业等各类培训资源,建立党员创业培训基地。
——为党员创业提供资金扶持。
——成立农村党员创业服务团队。
2.党员带富项目
——培养党员创业示范户。农村党员兴办有限责任公司,在土地、林地用途不变的情况下,允许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承包经营权以及林木资源评估作价出资和抵押贷款
——建设党员创业示范区。鼓励扶持农村党员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规模化农产品加工、园艺特产种植和畜牧养殖等,建设创业示范区,带动周边农民致富。农村党员带头发展棚膜蔬菜产业,可纳入“百万亩棚膜蔬菜建设工程”,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
——组建党员创业联合体。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为骨干,以创业党员和致富能手为主体,吸收广大农民群众,建立党群经济联合体、党员生产合作社、党员人才联合会、专业协会等各种新经济组织。
3.党内扶贫项目
——加大对贫困党员的帮扶力度。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党员,实行开发式扶贫,帮助解决致富信息、实用技术、发展资金等问题。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党员,给予民政救助,同时支持贫困党员赡养人创业致富。
——实行扶贫包保责任制。
——落实党内扶贫专项资金。乡里留存党费每年都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慰问老党员和帮扶生活困难党员。对党龄60年以上的老党员,按照县委县政府规定每年配套安排一定数额的留存党费给予补助。对生活特别困难的党员,乡党委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留存党费给予补助。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乡党委乡政府要切实增强管党意识、履行管党责任,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的领导和指导。
2.加强宣传引导。
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创办工作简报,广泛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宣传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良好氛围。积极宣传长期在农村一线埋头苦干、务实创新、默默奉献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党员,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宣传推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的成功经验,不断扩大工作影响力,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
3.加强检查督导。
我乡要结合实际,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进行细化分 解,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措施,抓好工作落实。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作为乡党委书记专项述职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制定和完善考核评价办法。
第五篇:名师工程实施意见
“名师工程”实施意见
为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我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指示精神,巩固和扩大朝阳区2004-2008年“名师工程”工作成果,结合新时期学术型、专家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特点、任务和要求,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2004-2008年“名师工程”工作基础,持续推进名师队伍建设的“培养工程”、“推出工程”和“引进工程”,认真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着力创新“关爱工程”和“校本工程”,进一步建设具有模范师德修养、先进教育理念和高水平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师群体,并打造在市、区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名教师典型,引领全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推动朝阳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工作原则
开放多样原则。坚持机制开放、灵活多样的名师队伍建设形式。多渠道、多途径选拔培养对象,多形式、多层面成就名师。
注重实绩原则。坚持工作过程与工作效果相结合,明确具体工作目标,选拔具有名师潜力的培养对象,科学设计和落实名师培养、推出和宣传计划,对名师实行动态管理和定 1
期考核,增强名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效益。
持续发展原则。坚持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进一步完善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和校级骨干教师为对象的梯次培养、层级分布的名师成长体系。
三、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各项工作措施,重点打造2-3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知名度较高的领军人物,为5-10名学科教学特色显著、学术影响力较大的名师召开教学特色研讨会,形成50名左右学者型、专家型的特级教师群体,200—300名左右在全市有一定学科影响的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500—600名左右在全区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中坚作用的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600—800名左右有培养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构建一直数量适度、结构合理、层级分布的名师梯队。
四、基本策略
通过组织实施名师“培养工程”、“推出工程”、“引进工程”、“关爱工程”和“校本工程”,实现“名师工程”各项工作目标。
1、培养工程
建议名师分层级、分梯队培养的工作体系。鼓励学校依托校本培训为本校优秀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承担教科研课
题、推荐参加各种业务培训搭建平台,使逐步他们成长。多种形式开展区级以上层面名师培养,继续发挥“特级教师工作室”、导师带教组、骨干高级研修班等培养名师的有效方式,开拓外省市高校和境内外教师培训渠道,尝试建立人才成长资助制度,以项目资助的形式帮助骨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著书立说、学术交流、推广教育教学经验等,建立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实现区级学科带头人以上骨干培养进室、进组、进班、进项目、进基地。加大对学者型、专家型优秀教师的再培养,以“名师讲堂”、“特级教师工作室”等形式物化特级教师教育教学成果。
2、推出工程
聘请专家指导,对2—3名知名教师着力进行塑造、展示、宣传,重点打造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领军人物,树立朝阳教育品牌;通过搭建平台、媒体宣传和表彰激励,扩大不同层面名师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举办名师教学特色研讨会,宣传“特级教师工作室”实体工作室和网上工作室的工作成果,继续与朝阳有线电视合作举办朝阳“名师讲堂”,继续举办“特级教师讲坛”,分阶段在全国、北京市有影响的较大媒体上集中宣传推出名师。
3、引进工程
建立和完善多种工作形式引进名师的长效工作机制,把引人和引智结合起来,明确引进人员和引进智力的条件、范
围、程序、形式和保障措施,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3年内面向全国引进专家型、学者型教师3-5名,招聘具有一定荣誉称号的优秀教师30-50名,扩充骨干教师队伍,提升我区教育教学整体水平。
4、关爱工程
加强对各类名师的关心、激励和管理,建立关爱名师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提高骨干教师待遇,加大考核奖励力度,建立特级教师优诊医疗、学术休假和定期体检制度,设立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津贴,做好对优秀教师的节假日和困难慰问;做好对引进名师的关心、扶持和管理工作,使其尽快适应朝阳教育的要求,扩大影响,充分发挥优质人力资源的作用,促进朝阳教育的发展。
5、校本工程
以学校为主体,建立基层发现名师、培养名师、推荐名师、关心名师的工作机制。立足学校内部培养,加大对学校的资金支持力度,以任务驱动和人才项目推进的方式,调动基层学校发现、培养名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学校层面名师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奠定名师不断涌现的工作基础。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证
在教工委、教委的领导下,成立由主管人事人才工作的领导任组长,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宣传部门、业务部门、继续教育办公室、朝阳分院、教研中心、教委教育发展指导团为成员的工作小组,负责“名师工程”的培训、评审、考核、引进、科研及有关具体管理工作,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在教工委人事科设立工作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2、制度保证
制定并完善推进“名师工程”各项工作开展的管理制度和落实措施;制定工作计划,做好总结,保证“名师工程”整体工作的顺利实施。
3、基地建设
加强朝阳分院、教研中心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与国内重点高等师范院校和港、台知名大学合作,建立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拓展异地培训;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师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境外培训,拓展骨干视野,为名师的成长搭建发展平台。